在电影里小男孩大卫和他的的朋友约翰的一些对话,让我当时就暂停电影思考了好久。
大卫在面对整日恐惧的生活很自然地说了一句:我都不想活了。
他的朋友大卫告诫他:以后不准说这句话。
大卫问:为什么不可以说?
反正没有一件好事,活着有什么意思呢。
约翰回答:活着是可以改变一些事情的,死了就不能了。
所以你无论如何都要努力活着。
(因为我曾经也有过活着没多大意思的想法。
)尽管被伤害过,也被伤痛可怕的记忆残绕着,所以他一直恐惧,一直不敢相信任何人。
而在他试着把心打开的时候,每一次打开心房相信人的时候,他都获得了很大的帮助。
在他救了的女孩那,他敢问她丹麦在哪儿。
在女孩那,他知道了自己的方向,和要经过哪些必经国家才能到达丹麦。
在苏菲那儿,他慢慢卸下防卫,学会信任自己是安全的,尽管在教堂碰见警察那一刻还是有感到恐惧,他还是勇敢地打招呼了,并确认自己是安全的了。
而且去书店也是他保持着开放的心去的,如果他还恐惧,他就不会去书店了。
最后在书店,他相信了苏菲,他把他的证件资料拿给苏菲。
最后才那么快联络到她母亲。
无论我们经历过多少伤痛,我们都还是要相信,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好人。
感动小孩的坚强,感动他的坚持!
看这部电影的缘由是我在某个心理公众号上看到了这部电影相关的推送,我并未详细阅读只是觉得这部电影或多或少会与疗愈相关。
再加上前阵子简里里的晚安时间推送简述了以看影视作品的方式来替代性体验情感作为疗愈方式。
于是乎便决定要看看这部电影。
我哭了好几次,准确的说是电影中好几处情节让我感同身受,仿佛我就是主人公David,在寻找信任与安全的旅途中遭遇起起伏伏。
电影讲述了在保加利亚劳动营长大的孩子David因受不了营中无望的压迫劳作生活,决定逃出劳动营并最终抵达丹麦寻得生母的故事。
在旅途中David遭遇了许多抓捕与背叛,但也邂逅了他在集中营中从未遇见的美好事物与善良的陌生人。
他慢慢尝试着向外人打开心扉,虽历尽千辛万苦但最终他成功重塑了过往一些悲惨的记忆,原来劳动营中的人也非毫无人性,而只是长期无望的环境让人忘记了那些善良而又温暖的瞬间。
一路上David母亲的书本做为线索出现过好几次,前几次都是微微掠过,最后一次随着David对Sophie奶奶打开心扉经过询问才真正得知书本内容以及发现书本作者是他的母亲。
原来他母亲留下的线索就近在咫尺,但他并未有好奇心与余力去看见它。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是David在深夜告别他从火中救下的小女孩Maria,他把保佑他的最珍贵的护身符送给了Maria并对圣母说他不需要圣母的保佑,他不值得美好的东西,但是Maria值得,他将最美好的东西留给了她。
己经背叛,筋疲力竭的David尚有爱的祝愿,也可以说是Maria毫无保留的爱让David知道了善良与爱是存在的,习得了一些爱的能力,即使不能信任Maria的父母也希望能给予Maria力所能及的回报。
成长是一场逃亡。
这是王怡在他的一篇影评中写下的题目。
我看了这部他推荐的《我是大卫》,看得时机恰当,因为我也正在这样的挣扎当中。
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被捆绑的,被辖制的,直到有一天我里面的新生开始发动,一种从上而来的力量将我唤醒,然后我发现,原来我一直停留在处于被动挨打的阶段,那是灵与肉的撕扯。
二战过后,在保加利亚的集中营里,大卫的生活不过刚刚开始,但这阴影却笼罩了他许久的年日。
那里有凶杀、有残忍、有各样残暴的事情发生,但没有人想逃。
时间久了,每个人都开始麻木。
直到有一天,大卫的朋友对他说:“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但如果死了,那就什么都没了。
”于是,大卫决定出逃。
这个决定和我所经历的生命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
太久了,被一个盼望所牵引,让我始终觉得活着,就是为了那个目标,高而远的,遥不可及。
然后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就沉浸在这种对未来的盼望,以及对现实的失望当中,回转、叹息、翘首以待……终于有一天,我发现这种遐想始终不过是个幻影,若我不起身迈步,就永远活在愿景当中。
那所盼望的并非不能实现,只是我在原地停留了太久,以致于会开始怀疑它的真实性。
当大卫开始出逃的那晚,我的心也蠢蠢欲动了。
在此之后,大卫在黑夜之下不停歇地逃窜,隐秘地、紧张地、迫不及待地朝着一个方向奔跑,他的目的地是远在北欧的丹麦。
临行前,有人将一个信封交给他,并让他完全照着所嘱咐地前进,把信送往丹麦,沿途不要拆看,也不要相信任何人。
于是,大卫上路了。
他年纪不大,仅仅十二岁,所以他的身上有着难得的活力,这从他奔跑的速度可以看得出来,但却在他的脸上、他的内心不见丝毫这样的痕迹。
一副紧张、忧郁、严肃的表情,伴随着他一路的步伐。
在旷野中、在密林里、在邮轮上……大卫寻找着各样隐秘的地方躲藏自己,并在无人察觉的时候悄然前进。
终于,他远涉重洋来到了意大利,在一家面包店前,他驻足了。
这正是我一觉睡醒,啃着油煎大饼的时候。
所以我说,太累了。
这种疲惫不仅来自于身体,更多的是心里的倦怠。
这是当我决定改变自己、开始积极面对生活的时候开始的。
在我的里面有两股力量,一股向上牵引,一股向下拉扯,而往往在这最开始的时候,这拉扯的力量显得分外强大,让我常常是在瞬间的短跑冲刺之后,就摊倒在地好几天,甚或觉得是退回了起点,好像从未如此奋力奔跑过。
几次三番之后,我开始怀疑这是个冲动的决定,不如留在原地安稳自如,但其实,我只不过是累了。
某一天灵修的时候,看到钟马田牧师在《灵性低潮》里写道:“当你觉得疲惫的时候,不妨安静下来自省,要么就是你实在太累了,要么就是你又靠着自己的力量去走了。
这就像一个小孩子,兴高采烈地奔出房门,一路蹦蹦跳跳,在他后面是走路缓慢,但却步履稳健的母亲。
人们会觉得,这个小孩子的精力充沛,实在是好。
但更成熟的人会明白,只有母亲才会走得更远。
”我就像看见自己的影子,开始安静下来,然后也不再怀疑自己最初的决定,就是主动奔跑,而不是被动追赶。
但我知道,我凭着自己跑,实在是太累了。
所以,大卫站在面包店前面,他咽了咽口水,那种饥饿的表情正是我所有的。
正像我需要回到神的面前,静静地领受他的话一般,大卫也需要安静地坐下,好好地享受一番美味,填饱肚子。
但是,他只不过刚刚和老板交谈了几句,就看见有士兵进来了。
于是,他再次奔跑,不顾老板在他后面喊着:“你要相信我!
”他甚至连面包都没顾的上看一眼,就再次跑进一片小树林,忍饥挨饿。
我想,当我没有发觉自己饿了的时候,或者像大卫一样还没有饿到跑不动的时候,我也是如此离群索居,继续以自己的盼望作为食粮,继续前进。
大卫在小树林里不断追想去丹麦的路程,不断的以自己“送信者”的任务激励自己。
然后,他又上路了。
大概我这紧张、恐惧的心理和大卫是一样的,在这一路上,虽是有美妙的风景,虽是有和蔼的人,虽是有美味的食物,但大卫始终处在一种紧绷的状态中,不得释放。
他可以奋不顾身地去救大火中不认识的人,可以机灵勇敢地从一场游行争斗中逃脱,也可以坚定地朝着丹麦继续向前……但是等等,似乎仍旧缺少了什么。
这一路上,背景音乐都是阴暗的、紧张的,从未舒缓过。
正如大卫紧锁的眉头。
即便他得以安歇片刻,那也显得如此仓促,转瞬即逝。
他紧缩的心稍微有一点释放和松懈,便又警醒的回归到自己警惕的情绪中了。
我看着这个小男孩敏感、挣扎、不安的样子,也就看见了自己。
什么叫做享受生活?
我不知道。
我就跑啊跑的,忘记看身边的人,忘记欣赏身边的景,忘记融入这样的现实,去体验真正的人生。
我似乎知道我为什么奔跑,但又不确定这样奔跑的方式是正确的。
其实大卫所遇到的这些人,都不是可怕的,只不过他太小,总觉得靠着自己没办法辨识,若真是有什么危险,他自己无法抵挡,所以他选择逃避人群,自己找一条艰苦的道路去走。
他宁愿远离人群的态度和我的如出一辙。
我想,他太累了,和我一样。
这两天,一些曾经熟悉的朋友开始和我联系。
然后,我开始和他们聊天。
我觉得很恍惚,好像有种重回人间的感觉。
然后想起一句话:“你要下来。
”甘小二拍过一部电影,叫做《举自尘土》,这曾让我激动了许久,陶醉了许久,但如今里面有个声音对我说:“你要下来。
”这是个不情不愿的过程,我本以为努力奔跑是更加向上,但事实是斗转直下,我必须先下来。
从我的自以为义、骄傲里下来,就像主耶稣道成肉身,降世为人一样。
这也是个敏感的过程,有自我的执拗和不知所措的不安,就像大卫一样,想进入人群,却又不知如何与他们接触;想去相信,却又害怕受到伤害。
这就是这个娇嫩的大卫。
当他最终来到瑞士,遇上这位年老的女画家时,他终于耗尽了体力和精力,只说了一句“我太累了,实在太累了”,继而便扑到女画家的怀里,放声痛哭起来,紧接着就是一夜的长眠,安稳、宁静。
他的故事,在集中营里的逼难,出逃的过程,一路的艰辛,到了如今,他说要去丹麦,却不知道为什么去。
但是,他终于承认,他累了。
女画家带他去了教堂,她说:“不要害怕,大多数人不像那些集中营里的军官,人们都是和蔼可亲的。
”于是,当大卫在教堂里遇见一名带枪的将军时,我以为他会转身逃跑,但这一次,他只是轻松地叹了口气,然后主动抬起头对那名将军说:“嗨,你好。
”对方一脸的严肃顿时烟消云散,回报以大卫亲切的笑容。
大卫终于卸下了自己的包袱,并且发现,正如女画家所说,确实人们没有那么可怕,在教堂里,唱诗人员脸上柔和的表情让大卫惊异,也让我惊异。
那名将军还未走近他身边的时候,大卫同样一如以前般的紧张,深怕自己会被他抓回集中营,这也是这一路上他躲避人群的原因,他怕自己再被人送回那个可怕的地方。
但即便有这样的疑虑,这一次他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冒着有可能被逮捕的危险,向那名将军友好问安。
结果自然是出乎他的意料,也出乎我的意料。
原来一切的恐怖危机都是自己编织、自己享用的。
而最后,放下自己的判断、猜疑和感觉,主动地改变,却看见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这种相信的力量是我在大卫的身上感触最深的。
因为在改变之前,必须做好进入危险的准备,而这往往是我心里最大的障碍。
因为在这一切可见的背后,我总觉得那是黑暗的势力,却总也看不见光明的力量。
所有的不安、别扭、挣扎都来自于我的不信。
说到底,我所信的究竟是什么?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答案,但我想,唯一能够使我认定的,只有爱。
一直以来,也只是爱而已。
大卫没有再为了奔跑而奔跑,但就是在他不凭着自己奔跑、愿意放下自己、与人为善的时候,女画家发现了那封信里的秘密,从而知道了他去丹麦的真正原因,就是寻找他的亲生母亲。
大卫对她提起那个人手一本的畅销书,他这一路上见过很多次,却从未取来看过,也从未对人问起,直到他在书店里问了女画家,才发现原来这是母亲的杰作,这本书的内容正是他母亲描写如何失去他、如今寻找他的故事。
结尾来得如此迅速,让人有点目不暇接。
但却又如此简单,超乎人的想象。
大卫把一切和盘托出的时候,也是他回归本位,到达目的地的时候。
虽然这一路艰辛,但终了却如此简单,也是瞬间成就。
我觉得有点被愚弄的感觉,也有点啼笑皆非,但却知道,嘲笑的对象是自己。
因为大卫已经得胜,但我却还在挣扎之中。
虽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却难以做到,就是把自己完全地交托,在爱中释放。
但有这么一线希望让我看见,无论挣扎多久,那被释放的时候却不过是一瞬间的事,也就是我将自己耗尽的时候。
午后阳光暖暖,漫步在街上。
路过一座教堂,推门进去,看见有零星几个人躺在长椅上睡觉。
同行的朋友说:“居然在神的殿中睡觉!
”我脱口而出:“这不是很好么。
”然后,一股喜乐涌进心窝,这威严的十字架在我面前,再也不显得严肃和疏远,取而代之的是温柔、良善和无限的希望。
然后,我忽然有点明白,什么叫做享受人生。
抛开剧中对于某些世界观妖魔化的叙述,毕竟我没有历实中去考证,是否真的迫害如此严重。
单就电影自身内容而言,是一部传教士式的电影,先说说主人公的背景,一个在集中营成长的孩子。
他通过身边人的话语去了解世界,以身边人说讲述的世界观去看待这个世界。
他是一张有了底色纸,而那颜色是蒙蒙的灰暗。
一段送信之旅,与其说是逃亡或冒险,不如说是对主人公心灵的淬炼。
起初的猜忌、恐惧在伪善、利用、漠视、戏谑中挣扎,在亲情、友情、怜爱、仁慈中成长,终以善融化坚冰,让他回到他的天堂,他母亲的怀抱。
他的旅程是人生的苦旅,正如教士们的苦修,他们寻找的不也是天堂吗?
在镜头上,我喜欢他对于自然美好事物的描绘,如果拿任何的风光篇比较这部电影都不落下风。
所以抛开一些东西,这部影片值得一看,不要去讨论它的内涵是否深刻,它就是它,一个孩子的精神苦旅。
极力推荐这部好片!
小男孩超龄的演技令人折服!
剧情感动人心,配乐也非常棒!
看完这部电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临逃走前,他的朋友约翰对他说,不要相信任何人。
他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为了生存与人沟通,他学会了微笑,从僵硬的笑到真正柔软放松的笑容,带一点羞涩。
女孩玛丽亚的世界对他而言如天堂,但女孩父母对他的款待只是出于报答与客套,不触及内心。
瑞士老太太给了他真正友善的爱,她失去了她的儿子,却帮这个孩子找到了母亲。
还有开往意大利的货船上的水手、面包师傅、要他送酒的农妇、汽车需要加油的年轻夫妇,这些都让他一点点地认识到了世俗世界的真实表情。
影片中最出人意料的是,那个指导David逃亡的声音,一直未出现的面孔,竟然是集中营里那个士官,而不是和他一起的那个年长囚犯。
那一幕回忆出现在音乐中,没有对话,但是人物的眼神很到位。
士官在与年长囚犯目光交流后达成默契,年长囚犯从David手上迅速抢走香皂,士官把枪口对准囚犯……在最黑暗肮脏的地方,也可以开出人性美丽的花朵。
可是又该如何评判士官的善与恶……我很喜欢影片中的各种配乐,以及不时穿插的一些小细节,David与水手在意大利重逢,David坐在顺风车上享受着风和田野,以及刚从海里上岸时伏在草地上享受阳光的表情,这些细碎的美好,是支撑他一路前行的勇气。
如果David没有开始相信人性的善良,没有对美好的事物生出一点点的好奇,那么,他抵达丹麦的路途可能还会遥远曲折得多,甚至未必能够抵达。
影片很美好,让我看到人性的力量,相信的力量。
看到最后哭了。
这一次,从集中营里逃亡的是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
他的逃亡路线,竟然是从保加利亚前往丹麦。
一路逃亡,一路成长。
学会信任,学会微笑。
沿途诗画般的风景,却始终无法安抚一颗充满阴霾的心灵。
能够挽救人心的,终究还是人心。
这是一个充满救赎意义的童话。
很疗愈的一部作品,刚接触社会断断续续两年,我现在对人性充满了不信任。
片尾不由自主地哭了,眼泪来得措不及防但也理所因当,从奶奶到妈妈,真好。
试着去相信他人吧2004年的剧!
看的时候以为是二战前后,一直感叹他们以前就生活得那么好了吗……我再去多了解一下,真的好奇我们与发达世界的生活差距到底多大。
当然我知道现在的祖国很强大!
印象最深的是David和Mrs. Sophie坐车回Sophie家时,把手伸出窗外学飞机飞越山脉。
当时真的很感动,历经磨难的他是多么向往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飞翔,多么希望有一天能翻越眼前无穷的障碍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生活。
正如某些评论说的,导演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是以一种陌生的视角(也就是大卫的视角)来感受着周遭的种种,一切旅途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强烈地超出了大卫的已知范畴,敦促着警醒,唤醒着好奇,从而融化了尘封的盖子,如烟的温情最终弥散开来,旅程正是充满一种未知的魅力,才会激起我们的不倦向往……极力推荐这部温情电影。
最初,是被那个在探照灯下不停躲藏的小男孩惊恐的样子吸引。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这个仅仅12岁的孩子四处逃窜?影片的开头就有介绍,二战后的中东因为有很多人和他们的新政府发生抵触,被送往了保加利亚劳工集中营,许多家庭被迫分散,大卫也因此和母亲分开。
集中营的生活艰苦,甚至可以用残酷来形容。
鞭打,凶杀,各种残暴的事情发生在大卫眼中,人们变得麻木,这种阴影笼罩着他,因此对自由的渴望越发强烈,他的朋友也告诉他:“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但如果死了,那就什么都没了。
”于是,大卫决定出逃。
我不知道,是一股什么样的信念和勇气让这个12岁的小男孩穿过严密的电网,和躲过戒备森严哨兵。
或许,是对自由的渴望吧!
影片中,始终会出现一位年轻男人的声音,帮助大卫进行逃跑计划,他说:“你一定要按照我的去做,将信件送去丹麦,途中不要拆开信封来看,也不要相信任何人,一直向北走。
” 一直,一直向北走,一路向北。
有人说,这是关于信任的一次较量;也有人在影评中这样说道:成长就是一次逃亡。
大卫的这场经历就像我喜欢那本书《小王子》里面的主角,他们共同有一段长远的旅程,只不过,小王子总是带着智慧的眼睛看世界,而大卫的眼中闪烁的是,沉重。
逃亡路上,大卫脑海里总是回旋着朋友对他说的那件话:“不要相信任何人。
”恰恰相反的是,如若不是途中所遇之人的帮助,大卫几乎很难去哥本哈根的吧!
就像画家老太太的说的,世界上还是好人多的。
在轮船的仓库里被发现的时候,他给了那个船员一个指甲剪,我想这并不算是多贵重的东西,总之在船员的帮助下他抵达了意大利。
那里是四十年意大利的乡间田野风光,好像一下子之前的阴暗消失殆尽,安静祥和的风土,令人无比很温暖惬意。
面包店的老板答应,只有他能帮忙工作,可以给他一些吃的,告诉他遇到苦难伊丽莎白可以帮助他,可是当他看到店外的和老板交谈警员时,他逃走了,这一刻,他似乎有些坚信,嗯,不要相信任何人了。
此时,他的指南针摔坏了。
从面包房出来到辗转流浪至农场的小屋旁就下了大火中的玛丽安,他一直用怀疑,不信任,警惕的眼神看周围的人。
当玛丽安告诉他,她身边的人都是有着完整的家庭,她也很喜欢自己的家庭时,大卫告诉他,他有讨厌的人。
我看得心有些微微的疼,这个孩子的眼里已经没有爱了吗?
和玛丽安的优雅的谈吐博览群书的气质相比,大卫似乎显得有些无知,有些和世界脱节了,这与他多年的引种生活有很大的关联吧!
他一直不知道如何去微笑,直至在米兰遇到了画家老太太。
她给他画像,带他去她家做客。
看着面前那张柔和的脸,摸着猫咪柔软的毛,他想起来和自己分离的母亲,那一刻,他的眼里氤氲着细小的水汽。
老太太给他讲自己死去的儿子,告诉他如何去信任,如何微笑。
在这个安宁的小镇,大卫抱这老太太哭了,他太累了。
那是他睡得最安稳的一个夜晚。
第二天,他踏步在碎石铺着的地步上,看在长凳上和休息的老人,在书店看到他记忆中很熟悉的书,听画家老太太讲书的作者是一位母亲和儿子分离,军官帮助母亲逃离灾难。
他终于放下一切武装与包袱,在老太太的帮助下,他把信件中的证件交给警局,从而结束了一切困难。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也大大松了口气,结束了,他终于回到了哥本哈根,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影片最后,大卫下飞机场对母亲说:“我叫大卫。
”这也是影片的另一个名字,我叫大卫。
穿过淙淙溪水,茂密森林,大卫遇到了可爱的玛丽安,善良慈祥的老太太,还有给过途中遇见的那些人,他找到了哥本哈根,得到了成长,也学会了信任和微笑。
我反而觉得这不算是一次逃亡了,虽然途中有委屈,伤心,绝望。
但是也有温暖的人,大片热烈盛开的金色向日葵,风轻轻拂过脸庞的感动。
亲爱的朋友们,请相信,在这个所谓的光怪陆离,声色犬马的世界里,只要勇敢,你就会到达你的哥本哈根。
风平浪静的动容,处处勾画出一个和谐的世界。令你令我安详。
bug不少 结束的也草率 但是也挺感人
先看了极地重生,相比之下这部片子就显得单薄了很多,一路有好心人的帮助,最终也得益于有个有名气的作家妈妈,可不管怎样大卫毕竟是个孩子,小演员选的非常到位
人与人之间如果有一个纽带,你帮过ta,对ta有用有价值 那么暂时性的ta会对你有善意, 而如果没有任何纽带不了解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充满了防备警惕不信任导演想拍一部治愈的片子,弘扬善良如果主角是成人 那个军官还会指引他逃出来吗?导演也是利用了主角小孩子的身份引人同情呵护,这个小孩子的身份得到了很多便利,让诸多大人小孩相对成人放下不少戒心故事还是偏童话, 现实不是童话世界
美术好评,风景和质感太好了。
优酷上叫《送信到哥本哈根》
还算可爱
真•猜中开头猜不中结尾,以为是二战片其实跟历史基本没关系。
17.看了很震撼感动。能上我榜单的电影。评风低了。大卫一个人从南欧到北欧其实还蛮顺利,挺浪漫,沿途景色很美,也很有风土人情。他聪明,也非常幸运,有两次给他搭便车的水手,还有零花钱挣,有奶奶的眷顾,下了飞机就看到自己作家妈妈,不过还要感激背后两个无名英雄,一个约翰和麻麻的青梅竹马。
不如JOJO,剧情有点平,也不是预想的长途跋涉。
桥段结合感觉太牵强,主角演技不怎样,说教式的对话太多。
送信到哥本哈根-USJ优视觉 D5俄版
公路片拍得真好。David这个角色演得太饱满了。小孩让人看着心疼。历尽万难重要见到印象早已模糊的充满爱怜的妈妈,泪不止......
JC怎么又舍生取义了(ಥ﹏ಥ)
从拾笑容的旅途!
jc从影最感动的一部,虽然背景残酷,但小男孩的经历却像一场寓言那么美
大半部片子在告诉我大卫可能是一个不值得拥有爱的人,不记得父母,在集中营混乱的长大,不懂是非对错,还害死了唯一的朋友,虽然约翰的生死一直处于悬念中,还让我挂着一丝希望看到最后会不会有反转,反而告诉我保护他的不仅是约翰还有军官。导演在此立马再反转让他找到妈妈。我一下就崩溃了。很多时候回顾自己的人生再从自己的处境看未来觉得自己不该再苟活,但是上天还会给你绝境逢生的机会,所以还是不要放弃吧,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
同为二战时期,《美丽人生》父亲给了孩子一个美丽的童话,《我是大卫》里孩子给了观众一个童话。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大卫走在一片绿林当中,还有面对向日葵的两个画面。
清扫硬盘 挖到个宝
stup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