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金成勋选择了河正宇扮演主角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相信只要一个乐观的人甚至乐天派的人才可以在如此环境活下去。
相对于一般灾难片,极力刻画受难者的痛苦悲楚,河正宇在黑暗闭塞的环境里还保有那一丝幽默甚至有些傻气。
河正宇陪伴那个女孩一起度过漆黑时光,气愤与狗吃掉了食物,最后没有水时还品尝体会尿的味道。
妻子裴斗娜在超市里得知丈夫被困隧道时表情的变化非常耐人琢磨,给做援助工作的工作人员做饭,到最后所有人都放弃时大声嘶吼求他们救救丈夫奔走相告。
救援队长吴达洙坚持着自己的操守,不愿放弃河正宇,当追求政绩的政治家只在乎新闻热度的记者阻挡救援时,吴达洙大声的呵斥他们,吴达洙这个角色让整部电影增色不少。
电影同时也讲了非常著名的三个问题——薛定谔的猫、蝴蝶效应、火车困局。
薛定谔的猫原本是物理学界的一个假设但当他进入大众视野时,就成为一个社会理论。
薛定谔的猫处在一个自相矛盾的位置,在盒子里的猫直到你打开盖子你都无法确定他的死活。
河正宇就是这只猫,外面的人政治家网民评论家记者当河正宇失联后认为他已经死了,可是不把他找到无法证明他是死是活。
人们甚至开始骂妻子裴斗娜浪费公共资源,政治家讨论自己的政绩,最后逼着裴斗娜签下放弃救援的名,在广播中念出给河正宇的告别信,让原本还保留希望的河正宇出离绝望。
8.5 韩国味道很浓的类型篇,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过韩国自己人跨政治的电影,不管是政府还是警察抑或是救援队和媒体,这些机构被现代文明侵蚀着,换句话说便是人们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丧失了善良的本能。
其实讽刺类型的电影在韩国涉及社会类的影视作品里面很常见,甚至可以成为一大类型电影,套路满满。
先是主人公遇到困难,然后是权威机构介入,假惺惺的付出,可是暗地里全是为利益打算盘,从而使得主人公处境更加艰难,最后主人公战胜了丑恶嘴脸完成反杀。
尽管全是套路,可是依旧过瘾,因为在国内是根本不存在此类作品的羡慕之余也有遗憾吧。
说完政治讽刺再说一下灾难片,灾难片想要拍的有意思实在是太难的事,曾经写过这样的剧本,深知不易。
因此也一直没太有打动我的灾难片。
尤其是21年看了《峰爆》更是把我恶心住了。
因为国情的原因,中国电影一直有很深的主旋律情怀,所以说中国的主旋律都已经可以称之为类型片了。
然而《隧道》主人公设定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需要演完两小时的戏份,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另一个受害者与地面工作人员死亡的设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剧本的厚度,但是还是有些少啦。
太缺了,我们的电影圈正需要去学习这样的电影,它能给我们带来思考,这正是“文和艺”最需要的力量。
韩国的电影我一直都非常喜欢,因为这个名族会用电影作为媒介来反思自己的缺陷。
像《杀人回忆》导致政府对这个案件的重视,最后破案。
《七号房的礼物》让社会关注残缺人(笔者在韩国留学,这边真的非常注重残疾人权益!
)。
同时《隧道》也是这样的一部好电影,因为它能让观众反思。
我在此片中看到的不是像弹幕里多数人所说韩国怎么怎么样。
而是整个人类群体里的恶。
它不是一个小国的现状,而是现在在表面上光鲜的绝大多数国家的阶层制度的产物。
影片中求救电话119的“不急不缓”;新闻记者们抢着吃“人血馒头”;消防员到现场才开始知道补课“隧道塌方救生”;拿到的救生手册后的“图有空壳”;政府在镜头前说的“用举国之力”后却只派用两台挖掘机;隧道设计图里的7个排气扇,却只有六个。
这些等等无疑在用真实的手法暴露着人本性的本恶。
迂腐、贪婪、懒惰、愚昧等这些都是阶级制度的产物。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让我觉得精湛的设计是当人救出来后政府的冠冕堂皇和新闻对“大拇指”的诠释。
哈哈哈…这个怎么说呢。
“唯有愚民易驭之”。
正是因为这些断章取义的新闻,这些表里不一的“开口者”,才能营造一个和谐正能量的社会环境,一个人人都“向善”的社会氛围,同时也正是这样的方法体系才能在数以亿计的平民中培养出一个又一个的 —— 大队长“金大京”。
电影中的小狗是最好培养的宠物。
醒者自省吧~
讽刺满满:男主接过老头追上来给的水随意扔到车后座成了他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刚建好一个月的“安全”隧道就塌了…男主打给119人员的语气和态度…最新版救援安全手册还在翻译当中…记者完全不考虑男主手机电量只想着报道…想要用无人机完全没信号全部没用…带进隧道里的跟班也喜欢乱按喇叭难道不知道声波会引起共振吗…家属妻子来后政府先想着让记者媒体拍照…本以为要出来了17天挖了个错的出口…觉得救人会造成财政赤字所以不想救了…救援队长死的也是讽刺因为救援工具都是豆腐渣…国民以及政府让家属填写放弃救援书…救出来后被记者围攻…出来后男主第一句话:都给我混你们这些狗崽子男主大拇指是竖给帮他传话的队长却被媒体故意说成是感谢政府的…也有感动:男主自己也不够水喝也给美娜喝给狗狗喝…救援负责人训斥记者让男主多备手机电量…负责人自己亲身喝尿给男主提供饮尿指南…班长捡起落地煎蛋用雨水冲完直接吃…狗狗也好厉害一起活到了最后…最后夫妻二人安全的过了一个隧道结束…好想知道男主手机啥牌子的续航能力这么强,花了17天才把80%的电量用完…人类真的是个集体吗?
看似是,但只是单独的个体,人,作为个人,想要活命,想要生存,好像还是只能靠自救…只能靠自己…
大家发现了没——无论哪个国家,任何灾难类的影片,都藏着一颗和社会关联的心,而不仅仅漂浮于呈现场面视觉本身。
一向任性大胆的韩国电影更是这样。
比如《隧道》,在2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它呈现了一个激烈的新剧情,也搬出了三个熟悉而经典的社会学理现象。
之前参与过剧本工作,这次我尝试用编剧的思路,结合《隧道》剧情,还原下影片里的矛盾原点。
►第一个问题:薛定谔的猫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只猫了,加菲别不服。
「薛定谔的猫」原是薛定谔先森用来解释物理问题的,它却冲出科学界,成为一个社会学理论。
省略复杂的过程,归结成最小白的一句话:密闭的箱子里放着猫,在打开之前,你无法知道它的死活。
这只「猫」屡次出现在灾难片的剧情设计里。
《隧道》后半部分,漫长的20多天后,河正宇手机没电了,与外界失联,各方将停止对对河正宇的救援,包括部分救援人员在内,都认为河正宇已经死了,所有的工作似乎都成了寻找一具「尸体」。
隧道里的人的死活,与隧道外一帮人的心思,纠结拧巴在后半程。
这份拧巴,对于影片来说,是一个个的戏剧冲突点;对于观众来说,是一份感受带入点。
因为,每个人在生活里都会遇到类似的困局——在你无法判断一个事情、一个人状况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一个电视主持人说:相对于数字,我们更相信希望。
这是一句令人感动的话。
同样令人感动的还有救援队长吴达洙,他也没有放弃这份希望,最终找到了气息奄奄的河正宇。
感谢坚持的人,猫,活着。
吴达洙帮他传达的那句「都给我滚开,你们这些混蛋」真酷;坐在妻子车上,河正宇再次穿越隧道后的天,真美。
►第二个问题:电车难题
「电车难题」大概是严肃辩论赛中最经典的一个选题了。
题面很简单: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你开着一辆刹车失灵的电车驶来,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前面有个道口,不幸的是,另外一条轨道上也绑着一个人。
你要不要拉扳手?
灾难电影导演同样使用了太多次这个电车的梗,并在各自的影片里给出了他们的选择。
在《隧道》中,这个问题的出现丝毫没有遮掩——大雪封山,隧道外的救援队长吴达洙要除雪车,但市政部门告诉他,市里已出现了50多次车祸和相关伤亡,所以除雪车都调取市里了。
全部市民和一个人,哪个重要?
救援人员在工作中不幸遇难,舆论指责向着河正宇妻子扑面而来:救一个人时,牺牲了其他人,而且还有可能牺牲更多人,还要不要坚持救?
城建单位因为救援遭受重大经济损失,负责人为此慷慨陈词,上升到国家损失层面,你是决策者,怎么权衡?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隧道外的人,每个人心里都开着一辆电车,作为观众,你能看出他们将要开往哪条轨道。
正是困境中选择的不同,电影才能构建起一个回味悠长的故事,观众才能被拉进去各抒己见地火热讨论。
►第三个问题:蝴蝶效应
和「薛定谔的猫」一样,「蝴蝶效应」也属于从科学概念延伸到社会领域的概念。
这个大家应该耳熟能详了:一只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在现实中,一个微小的行为,都可能在社会链条中层层叠加后,带来不可逆转的巨大结果,对应中国的古话「阴差阳错」,类似的事例太多了。
《隧道》的剧本在开篇就用了这个理论,如果加油站的老爷子,不给河正宇加多三倍的油,就不会有后面的小争执,用河正宇的话说「早就开出隧道了」,也就没这部电影了。
影片展开,它的针砭也集中在蝴蝶效应上:如果施工方不偷工减料、如果隧道图纸不那么马虎,隧道也不会塌方、打出的救援井也不会跑偏150米……「蝴蝶效应」的魅力,在于事情发生后,人们可以找到N多个「如果」,但每个「如果」都是苍白无力的。
好的电影总是这样,剧情张力揪住了观感,内涵悄然滋养了思维,由此,才不枉花了2个多小时。
✎原创撰文:@韩影书 ©著作权所有——纯属个人观感,欢迎交流,感谢轻拍。
——有兴趣的亲故,可以移步到博主的第二篇评论,更加细致点▼《隧道》观影手册:20个实力吐槽点全解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083887/
文前注:这只是一篇观后感看完这部片子,已经是凌晨一点多钟,秋夜的凉意和黑暗的莫名力量让我不能睡去。
我躺在床上摩挲着自己的皮肤,说不出是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是因为冷气还是因为感到绝望。
虽然最后时刻,李正洙被成功救援出去,但是这小小的成功并不能掩饰整部电影传达出的绝望气息。
甚至我们可以认为,李正洙的存活是导演为了不使电影的丧气那么沉重而特意安排的。
若是同样的场景放在实际生活中,他真的能够存活下来吗?
隧道外面的问题已经展露的足够多,若是让主角死去,那这部电影岂不是太过于黑暗和压抑。
出于同样目的设置的,大概还有那只可有可无的狗狗。
虽然电影刚开始就有铺垫,并且坍塌的隧道中是狗狗让正洙发现了女孩。
但是若是没有这只狗狗,电影的情节也照样能够进行下去。
比起实际的意义,狗狗存在更大的价值大概是让观众们观影时候能够轻松一些。
言归正传,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是十分简单的,但是展现故事时候所批判的东西是繁多的。
主角河正宇,人送外号“河小花”,可以说是一部电影质量的保证。
我知道他的时间比较短,看过的作品也大多是最近几年的。
不过除却一部《黄海》之外,我对他其他的作品评价都是颇高的。
尤其是《恐怖直播》中他精湛的表演,可以说为同为独角戏的《隧道》中困于隧道的片段打了保票。
而裴斗娜把正洙老婆世贤演绎的也很到位。
其实深情不必太过声嘶力竭,所有的情感都在那句努力压抑自己感情的、毫无效果的威胁里面了。
《云图》中的裴斗娜一度让我以为这是一位面瘫演员,但是她在《隧道》中的表现,无疑为她添彩不少。
吴达洙就不用细说了,千年的配角不是白演的。
他也是电影中为数不多的给人希望的角色,就像浓重雾气中的一处明火,很温暖很安定。
还有就是饰演死去的救援队班长的演员很眼熟,但我真是忘了他叫什么名字,有知道的朋友麻烦评论告诉我,谢谢了。
说完演员,再来谈谈电影的剧情。
开篇不到五分钟便进入主题,这是导演自信表现,也预示了电影索要包含的内容很多很多。
这些内容几乎全部直指韩国的社会现实,一针见血。
拨打救援电话却被问无关紧要的问题这大概是说公务员办事太过于墨守成规,甚至不会考虑当下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大家都只是当着工作一份谋生的手段,却并没有打算认真得负起责任。
隧道塌方得已经看不出原貌隧道塌方成这个样子,明确地告诉观众救援工作的难度很大,甚至有救不出人的可能性。
救援队还未打进电话来,无良记者却抢了先
记者们放飞的无人机们记着的机敏和救援队的迟钝成为了对比。
同时打来电话不是对受害者的关心,却是对其本身新闻的贪婪索取,甚至不顾及受害者的状况。
隧道外无人机蜂拥进入隧道中的那一段也真是好笑,这么多的眼睛,竟然只有一只是为了找寻受害者的,其他的眼中大概只有头条和利益。
用来探明情况的无人机却只能返回美国更换部件无人机坏掉之后,竟然还要去美国换部件。
这样的安排是为了告诉大家,即使人数众多,救援力量还是很薄弱的。
隧道第二次坍塌隧道第二次坍塌,更为救援增添了很大难度。
标准的领导慰问照受害者和家属的不幸却被官员用作作秀的道具,假情假意让人无奈。
这一段还出现一个细节,有两位官员想要抢先入境被阻止,可见这些人里面没有一个来关心受害者怎么样了。
他么关注的,应该是自己的面子和位置,除此以外别无他物。
唯一的食物被狗崽子吃掉了
唯一的伙伴死去 这两个镜头更显得绝望。
至此,李正洙是真正的弹尽粮绝(食物没了,水也洒了),孑然一人。
偷工减料竟然啊人尽皆知
连最根本的设计都都是错的不用多说,这是对建筑公司赤裸裸的讽刺。
而我们的豆腐渣工程也告我们,危楼之后,必定有更深的水。
《隧道》对这个问题浅尝辄止,有些不爽快。
不派铲雪车过来电车难题,城市里面也有人会因为铲雪车的不足而导致伤亡。
但是这里面的情况更加的复杂,隧道这一端虽然只有一条生命,却可以说是国民的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不派车,是不是可以说狠多人都已经对这起事故,对他人的生命感到漠然?
新闻也已经回归了统计学
公然讨论人命和经济的比较而隧道外面,大家讨论的已经不是怎样营救,而是该不该营救。
生命的价值在经济的冲击下竟然被无限的稀释。
而这样的讨论能够诞生,也说明人民本身就已经对他人的生命及价值漠不关心。
意外事故,班长身亡
悲伤的班长母亲
签完同意书之后,工作人员看世贤的眼神班长的意外身亡挑起了大家对正洙和妻子世贤的不满。
人民内斗的时候,却没有想过谁真正地应该为这件事情负起责任。
救援工作停止救援工作停下了,说明所谓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的漠视真的碾压过了个人生命的价值。
隧道外面的人们大概庆幸自己没有被困在里面,但是谁又知道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被国家和同胞们抛弃的人?
要等领导来过即使是救出来之后,还要等待领导的过目才能前往医院。
新闻中公然报道假消息这一次的讽刺已经不是局限于官员、媒体或是什么人了,而是扩及到了整个大韩民国。
“对整个国家表示感谢”其实韩国的豆腐渣工程远近闻名,复建崇礼门之时的新闻让人们笑掉了大牙。
可是电影想说的,绝对不仅仅是豆腐渣工程的问题。
坍塌的隧道只是一个小舞台,隧道外面的世界才是整个电影的核心。
但是导演涉及的面过于广,导致很多问题都没有深究,让人大呼不过瘾。
不过这样的设计也未尝不是导演的设置的一种开放式结局,问题与问题之间的盘根错节的关系、问题之后的核心根本,这大概都是导演想要留给我们自己思考的内容。
毕竟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不要听他说了什么,而是要听他没有说什么。
若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真像是展现出来的那么简单,那可就太没意思了。
隧道事故中的两个被困者都是公司职员。
一位是担任汽车销售的中年人,另一位是接受培训的新人。
在电影的危机情境中,人物的言行最初匹配了职业思维逻辑。
公司是一种经济工具,职员是带有工具化的角色。
受困的中年人并未处于工作状态,但服从救援队的指令,是基于对社会专业分工的信任。
标注刻度的水杯,按时开关机的手机,是危机状态下现代人的理性选择,也得到了职员思维的加强。
作为契约的交换条件,他的政府需要付出对应的(营救) 资源。
这是电影的现实主义。
但更能触动我的则是那位不幸被困的新人。
她的思维和语言也是职员式的,也仍保留着学生思维的痕迹。
“汽车全毁了,很抱歉”,“周一的新人培训我能参加,请您向公司解释清楚”。
在那种特殊的情况下,这种思维没什么对与错。
但随着新人的不幸遇难,中年人被迫从职业思维转向动物的生存策略——挖洞生存,摒弃一般的卫生观念,绝望地按动汽车喇叭,就像地底困兽在绝望地嚎叫。
职场是象征的丛林,隧道是钢筋水泥的地穴,职业身份首先是一种属于活人的身份。
就这样,影片同时揭示了社会和人的现实状态。
人性的复杂性在于它能够向下兼容——为了生命延续和生活存续的目标。
在经济下行的时期,这部电影仍可一观。
韩国拍幻想逃生灾难片有一手啊,想起金氏漂流记。
尤其隧道灾难,想起釜山行。
无法高分主要是受不了仿真故事里夹着脑残细节。
比如被困后一开始把手机用完丢旁边座椅?
后面捡个干燥剂都知道随身装起啊。
比如给昏迷女生倒水时从瓶盖源源不断洒出?
表现人物内心活动大可不必。
比如喂狗喝水倒手心?
这是非常容易浪费水的操作除非只倒一丢丢丢丢水才不会漏可镜头没拍手心特写反而响很久狗舔水背景音。
等等挺好一灾难故事里一个接一个拉垮的细节真痛心。
看到分狗粮又笑劈叉。
你一个我俩,你俩我四个。
哈哈狗子藤慰藉了主人最后时光又继续安抚男主。
联想男主一直犹豫要不要送女儿小狗。
感动感慨。
影片过半男主开始自救?
给狗屎摞玛尼堆。
笑因实际与设计不符,挖错位置之前字幕预告了“被救出前一天”所以放心看。
对看似正义的“那是人不是蝾螈”的“人至尊”理论无感。
这段要不要放弃救援的会议也是讨论人性的高光时刻。
前面的铺垫还有17天时记者脱口而出的“再晚一天破纪录就好了”,还有先给观众看被困女子有多烦人再展示她的伤痛和死wang……想起很多人不喜欢日本影视作品“寓教于故事”的风格,同理暂时也不适应韩国影片这种故意制造反思的编剧设计。
立意都不差,可能都是看习惯就好啦。
男主媳妇努力为救援前线做饭服务,善良班长捡摊鸡蛋冲雨水吃掉也是最欣慰回应。
善良一些却没好结果,后来班长的母亲丢鸡蛋骂她:都是为了给你男人收尸我儿子才死的。
看到这里动容。
人们开始放弃相信幸存而同意第二隧道继续开工,拿着协议书给她施加压力,唉。
“如果你拒绝让步,又有人受伤怎么办” 太沉重了。
转头公开在无线电里告知男主没人来救你了别等了,太残酷,虽然编剧是为了引出激发男主最后求生的激烈,但这个在现实中事情真到这地步到底要不要这么说,无法描述。
超现实。
让那些家伙全部滚蛋,然后竖大拇指。
被困35天幸存者状态还挺好?
后半小时越拍越童话,可能是韩国电影总想刻意制造一些说辞有关。
灾难片最终变成吐槽爽片。
爽完于现实有推进吗?
不禁思考这是不是另一种“内卷”,别人都吐槽你拍的也得吐槽,全民皆吐槽那这吐槽也就降低了功效?
庆幸,救援队长没白亲自品尝尿液。
绝地隧战——2018 在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紧张时期,韩国民间军事企业(PMC)的领队Ahab(河正宇饰)从美国中央情报局处接到一项绝密任务,目标是率领战斗小队在板门店地下30米深的隧道内,消灭朝鲜的领导人王。
此时他和他的12个伙伴都处于美国中央情报局空袭轰炸的危险之中。
他别无选择,只得与朝鲜军医合作,小队在地下30米深的隧道内,展开了一场秘密而激烈的战斗。
最终他们赢得了战斗,保护王存活,获得支援,顺利地走出了地堡。
在运输机遇袭后,跳伞再一次营救王,医生。
电影一开始有点拖沓,后面还是非常紧张、激烈。
因为电影虚构的情节,豆瓣上都查不到。
结束工作赶赴女儿生日派对时,行经刚开通的河图隧道,突然一阵天摇地动,让他经历此生最孤立无援的三十五天,而在隧道外,政府的办事不利,狗仗人势的嘲讽。
男主小帅,在买着蛋糕回家给女儿过生日在过隧道的时候居然遭遇了隧道坍塌;没想到这个蛋糕居然成了他生命的维持品,我真的想说这是什么豆腐渣工程,!
在这么绝望的情况下,男主凭借着两瓶水和一个蛋糕坚持到最后。
与此同时,外面营救小帅的人只有这个施工队长和老婆在一直坚持着,在面临这种紧张死人的状态下,外面的记着和政府高官居然还在摆拍!?
只想说这种作为国家级建筑工程的东西,咱们能好好做吗,极力吐槽豆腐渣工程做作的官员,人民要实质性的帮助。
(5/10)节奏不行,看得不疼不痒,作者想批判的很多,隐藏在电影各处,怨念比较深,最搞笑的莫过于狠狠骂了把挡着道吃着人血馒头的媒体:“你们这帮混蛋,都给我滚”,被救者闻之伸出大拇指点了个赞,而媒体对此的报道是被救者再次感谢政府和国民,太真实了。
剧情太扯了,还有那点儿食物可以坚持三十五天也有点儿像科幻片,所以。
哇偶 17日待机的三星 哇唔 超长待机有活力的河欧巴 救援神马的哪里需要 明明欧巴是超人 自己可以钻出来。演技什么的 长项 细节处理的好丰富。
开场五分钟就进入正题,够爽快。前半段挺好看,隧道里面的惊险和隧道外面黑媒体黑政府的讽刺幽默结合的很好。后面就开始拖沓了,各种俗套抓马煽情。
2.5 有点故意折磨人了
故事讲得不太好,有些引人发笑的桥段,但是大多数时候太过俗套
7.0/10 分。2022.08.20,初看,蓝光。普普通通吧。。。看韩国电影里对政府对警察各种黑才是最好玩的。。。
比《釜山行》高出1星的灾难片,导演打起媒体和政府的嘴来,真是一点不手软!看完对隧道有恐惧了…开车后备箱里多带水和饼干= =
商业流水线产品,但是剧情太扯淡。
这绝对是黑苹果捧三星最严重的一次。
电影黑政府到了矫枉过正的地步,结果又不够大胆——倒不如死去,来一场集体谋杀
在朴狗直播间看的,全场弹幕:恶心人是吧。从头到尾都很恶心就是了,剧情智障,尤其那个被困在隧道里的女的出现的所有场面,都让人疯狂想要快进。我唯一喜欢的情节是裴斗娜演的妻子在超市下自动扶梯的时候,在顶上的闭路电视听到被困者是她丈夫时候那段,她一直退着往扶梯反方向走,为了看到电视画面,确认是她老公。其他部分,完全不值一提,很多讽刺显得特别刻意,这是什么人性啊,是智障。
没有真实故事打底的灾难片只是灾难,这个意思有点以偏概全但绝对适用于本片的灾难,BUG多到就像一场灾难,太浪费河正宇的演技了。
一个人的绝望与希望,然后是失望,接着继续希望,一群人的看客心态与媒体“唯恐天下不乱”的抛弃人性的狂欢。《隧道》在常规的灾难救援之外,更多了对大众传媒与社会政治的反讽与批判,就像那竖起大拇指被媒体过渡解读一样,那一赞其实只是对“都给我滚,混蛋们”的认同而已。
河正宇被救出来后,领导也正在赶来合影,蜂拥的记者让他说一句,他凑在救援队长的耳边说了一句,队长大声转达了他的话:“都滚吧,你们这些混蛋。”戴着眼罩的河正宇朝队长竖了个大拇指。后续报道,截取这个竖大拇指:被救者感谢政府和国民。
河正宇今年该拿奖了吧,当年恐怖直播独角戏竟然没拿影帝我特么也是醉了
失望,快进了后面
虽然韩国电影主打一个“黑”字(第一救援电话就已经血压上升),但也分“黑得好”跟“黑得啥都不顾”;这部属于后者,希望与绝望这两条线过于割裂,试图用喜剧来展现的荒诞也只剩下莫名其妙。P.s.隧道部分拍得太鬼片了,吓到。
幸亏我不是韩国人
七夕夜,我眼睁睁的看着我河大爷和一只汪分享了一大捧狗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