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夜里,父亲在睡梦里喊叫起来。
我摸黑到他的房间,看到他背对我侧躺的暗影。
我走过去轻摇他的肩,低唤他说:“爸,醒醒……”父亲惊醒的瞬间一把握住我摇撼他的手,身体还没有转过来,手上却很有力度。
我第一次惊觉,来自于父亲的需要。
原来父亲竟如此苍老了!
鼻腔一酸,我不禁握住父亲的手,在他床边坐了一小会儿。
静夜和苍老的父亲,让我想起前两天看的一部短片《父与女》……在俄罗斯风格的手风琴的琴声里,幼小的女儿亲亲爸爸,然后看着他驾船消失在夕阳下的水平面上。
白鸟飞走了,长堤与树木的阴影拉长在独自回家的路途中。
爸爸的单车留在树下,女儿所不知道的,是爸爸不会再回来。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坚持在傍晚骑单车去湖边等爸爸回航,不畏风雨,尽管没有爸爸相陪的路途充满着各种艰辛和努力。
但爸爸的单车还在,一直停靠在当初的那棵树下,就像父亲一直存在在女儿的希冀里。
多年以后长大成人的女儿和同伴骑单车路过湖边,不禁停下来驻足远望。
“父亲这一刻在哪里呢?
总是不愿相信他已不在人世……”听到同伴的呼唤,重新启程的车轮碾过树影斑驳的路面,光与影的绞合,仿佛岁月在时间的光影中辗转前行,轮回往复。
湖水依旧,长堤依旧,树木仿佛茂密高耸了些,但父亲的单车早已不在。
是的,也许是希望不再,也许那希望被无数次折叠,埋藏在内心的最深处,最终,留在身后。
于是我们一直奔跑,怕被丢弃的伤痛赶超上。
因为不愿意失去,所以我们再也不敢希冀。
我曾经跟一个朋友探讨过这部短片给我带来的启示。
我说每一个女孩儿,在家里的“父亲”这个角色出现问题的那一刻起,会不自觉的承担起一部分男人的责任。
因为需要父亲去完成的很多事情现在需要自己去面对了,而需要自己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又是如此的令人心生恐惧!
所以日子久了,就会呈现出比较男性化的表象,或刚毅果敢;或硬朗冷漠;或坚强理智等等等等。
其实越是外表坚硬的女孩儿,内心越柔软温静渴望被疼护……但这是一个匆忙的时代,匆忙而肤浅。
有谁会在意别人内心最深处的伤痛么?
所以当女儿自己有了家庭和子女,一家人一起去湖边的时候,一双小儿女欢快的玩耍,丈夫陪在一边,如同当年的父亲,慈爱与幸福。
而女儿却站在高高的堤坝上的大树下,远望着湖水的尽头。
旧伤浮出水面,儿童的欢笑在萧瑟的枝头颤动,都是风声。
有些伤痛无人问津只能留给自己,正如每一个人的宿命都是孤独的。
这也是我认为短片里面最牛逼最深刻的一个课题。
后来女儿老了,丈夫、子女都不在身边了,湖水也逐渐的干涸了。
她又独自一人来到湖边,单车倒了扶起,扶起再倒下,扶不起的单车是一切走到尽头的宿命。
女儿走下长堤,步入荒泽,四野是一人多高的蒿草,蒿草上拖着长长的人影和盘亘不去的水鸟。
蒿草的尽头,小木船的骸骨一半掩埋在泥沙下,另一半孤立在半空中,彷见它当年沉没的样子。
女儿走近遗骸轻触船体,马上又缩回了手。
我是深为这个小细节的处理叹谓,有时我们用一生去苦苦寻找的真相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曾经的猜测被证实,往往那一刻的到来反而令人难以置信!
而难以置信的背后是深重的不愿被接受的事实。
“爸爸!
女儿用尽一生的寻找,这一刻终于找到了你!
”已经年老佝偻的女儿蜷缩着偎进遗骸的船舱,躺在泥沙上,背靠沉船的龙骨。
仿佛偎在父亲的怀抱里。
音乐安静着,我顷刻泪迷了双眼。
然后随着女儿的目光,父亲从撒着云朵的天那头走来,张开双臂……一路向父亲奔去,拖长着身影甩掉年老。
钢琴声浪涛般响起,溅起我澎湃的泪水……我曾试想过有一天父亲会离我而去,每一次,都痛不欲生!
爸爸为什么离开,爸爸去了哪里,爸爸为什么还不回来?
几十年了,明明知道爸爸再也不会回来,明明知道事情是怎样的结局。
小女孩儿还是一次又一次心存希冀地去湖边守望,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爸爸的离去”事件大约已经成了一个牵挂,吊在了心里,不上不下,迟迟没有一个结论。
或者说其实早就有了个结论,却总是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终于年老的小女孩儿发现了当年的木船,不仅是她,连观众也一并松了口气。
这么多年,这么多年的期盼,总算是有了个尽头。
于我们自己,很多事情,总是悬在心里,寝食难安,无非,也就是要一个结果罢了。
《父与女》是一部只有 8 分 13 秒的动画短片,由荷兰的迈克尔·度德威特导演,该片曾在 2001 年的第 73 界奥斯卡金像奖评选中,获得最佳动画短片奖。
这是一部具有强烈艺术色彩的动画短片,导演犹如一位惜墨如金的诗人,用极为简洁的手法,传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情感。
本文将从人物塑造、叙事结构、主题思想、镜头运用、色彩声音等方面赏析这部动画短片的成功之处,着重探索其“少即是多”的艺术特色。
一、人物塑造正如片名《父与女》所示,这部短片的主要人物为父亲和女儿两个人。
首先,就造型设计而言,动画作为一门充满幻想的艺术,往往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形象要素,在呈现中通过一定的变形夸张,使动画角色特点更鲜明突出。
影片中,父亲只在片头和片尾出现,形象没有太多变化,他穿着大衣,显得身躯高大,而头部显得不成比例的小,其宽度甚至比裤腿还窄。
虽然这是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出现的,却突出了父亲伟岸高大、温暖可靠的特点,符合通常人们对“父爱如山”的认知。
由于故事主要围绕女儿一生的等待展开,所以展现了女儿从童年到少女、中年、老年的变化,其服装体态等很符合相应年龄段的特点。
仅就发型而言,童年时代的女儿带着绒线帽,少女时代是在风中被吹得凌乱的一头长发,和女伴们一起骑车出行的青年时代则是利落的短发,嫁作人妇后是中长的烫发,中老年时佩戴头巾,迟暮之年则头发稀疏、梳在脑后,虽然和画风保持一致,发型的变化也只是简洁的概括,仅从这一点就能看出设计者内在的用心。
同时,女儿包括片中女性的腿部都显得很纤细,好像“火柴人”一般,一方面表现了女性的优雅特质,另一方面,在刮风下雨等恶劣的天气,女儿用纤细的腿吃力地蹬自行车时,更凸显了这份等待和坚守的可贵,体现了女儿对父亲思念的深刻。
而父亲和女儿身材一个高大、一个纤瘦,也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对比,让人联想到父亲原本应该有的对女儿的守护缺失后,女儿之后的成长历程可能有的艰辛,但她始终不忘对父亲的牵挂,可见女儿是个坚强独立、情义深重的人。
其次,一般动画人物会有丰富的动作和表情,而本片对人物的塑造的一个鲜明特色是主要通过动作传情达意,忽略了面部表情。
片中人物形象的设计中头部所占比例均比较小,五官不突出甚至完全模糊,这使得观众无法从人物的脸上直接读出其内心活动,但通过动作传达情感的方式更加含蓄动人,且需要观众仔细揣摩、融入其中。
比如片头的两次拥抱,第一次是父亲带着女儿来到水边,父亲下自行车后想直接往水边走,女儿急忙来到他面前,这时父亲蹲下来抱了她、用头抵着女儿的头表示亲昵,第二次是父亲走到船边后又回头看了看,又一次上岸把女儿举起来转着圈拥抱她。
可以猜想,第一次是父亲决心沉默地离开,女儿的不舍让他感到了牵绊,第二次则是父亲表达的更强烈的对女儿的爱,想在离开前再最后一次好好看看她。
简洁的动作之间表达的是百转千回的情感波动,十分细腻感人。
二、叙事结构《父与女》主要按照时间发展的线性顺序展开,叙事结构很清晰,除去片头片尾外,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片段。
第一段是 00:09-01:38,主要讲了父亲带女儿骑自行车来到水边,独自乘小船离开;第二段是 01:38-05:24,描述了女儿在此后漫长的人生中常常来到父亲离开的地方眺望远方,期待有朝一日能看到父亲回来,期间女儿从少女到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再到老年,父亲一直没有回来;第三段是 05:24-07:24,已经变成老妪的女儿独自来到已经干涸、长满芦苇的水边,向芦苇深处走去,发现了一艘半埋在曾经的水底的小船,她在船里躺下睡着了,梦中好像重新变回少女并见到了父亲,影片在父女深深的拥抱中结束了。
总体来说,本片叙事风格平实简洁,但是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演绎了女儿一生的故事,其中高度概括的表现手法功不可没,即通过每次等待中的女儿服装外貌及伴侣的变化表现时间流逝,观众可以凭此猜想她日常生活中发生了什么。
例如,女儿坐在男友自行车后座上经过堤岸时,可以推测她恋爱了,下一个镜头是全黑的,只有一只手电筒,再然后就是和丈夫带着小孩一起来到堤岸的场景。
我们可以猜想全黑的镜头是晚上女儿独自来到岸边,想要告诉他自己的人生大事,可见女儿期待父亲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来的心态,而其中种种繁杂的细节就可以被省略掉了,使影片主线更清晰集中。
本片叙事的最大亮点在于开放式的结尾。
之前父亲的离开似乎是作者精心设置的悬念,结尾处揭开了这个悬念,可以理解为女孩真的在梦中和父亲团聚了,而实际父亲也许生死未卜,或者从小船遗骸可以推测出父亲事实上早已遇难了……无论如何,童话般的超现实手法使这个结尾给人以无尽遐想,哀而不伤。
三、主题思想首先,结合对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的分析可知,这部电影最直观表达的是父女之间的浓浓亲情,同时在女儿成长过程中也出现了友情和爱情,这些穿插在女儿等待父亲的漫长岁月里,使她的生命变得丰富完整起来。
女儿对父亲的等待象征着人类对爱的永恒守望,对于生命中最珍视、最重要的人,因为无法忘记而永远怀念,这正是支撑她度过艰难岁月的精神支柱。
就像在影片最后,当老妇人骑车来到岸边,自行车倒了很多次却扶不起来,就把车子丢在了路边,她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对身外之物已经不太在意了,但她却完成了儿时以来的梦想,在梦中与父亲重逢,这可以说是爱的奇迹,或者说爱是人类心灵所期待的归宿。
四、镜头运用在画面镜头运用方面,本片的突出特点是大量运用客观和静止镜头,灵活穿插少数推、拉、摇、移镜头。
景别方面,远景多于近景,善于借景抒情,形成了安静抒情的故事节奏。
以开头处“父亲带女儿来到水边”的一组镜头为例。
影片一开始出现的是三个白云的镜头,然后是父亲带着女儿由远及近骑自行车而来,上方浮动出现字幕,这四个镜头本身没有运动,而是像一帧帧照片一样自然切换的,十分舒缓。
随后是追随父女骑车的侧面拍摄的运动镜头,在整部影片中出现多次,但这里的运动也与画面构图保持水平,所以很平稳,不会给人强烈视觉冲击感或刺激感,又使得动静结合、不会至于单调。
接着是车轮特写,这是影片中富有象征意味的镜头,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也曾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多次,也是为数不多的特写镜头。
接着分别用远景的俯拍、平拍,然后稍微拉近(一直是全景),表现了父亲带女儿骑车的全过程。
因为本片注重通过动作表现人物内心,这种多是远景的镜头运用和人物塑造手法相得益彰。
另外,从侧面逆光的拍摄角度使得人物轮廓十分清晰,加上强烈的光影效果,使得人物犹如剪影,虽然画面构成看上去很简练,却很讲究形式美感。
例如表现下雪天的一组画面——遥远处一条地平线,从远到近的、从大到小的团状树木,地上裸露着点状土地;旷野中一棵对称的落光了叶子的树木;线条勾勒出的田野——这三个镜头表现的东西很少,但是线条和点的使用富于变化,就像中国画里的留白,由此形成一种版画和水墨画相结合的独特美感。
五、色彩声音本片使用了炭笔、铅笔渲染背景,具有手绘的肌理效果,色调以赭色、黑白灰为主,女儿的衣服有时使用浅灰蓝,与偏黄的赭色形成微妙对比,起到凸显人物、活跃画面的点缀作用,营造出了一种朴素、温暖、怀旧的氛围。
出色的动画音乐可以对影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影片采用的背景音乐改编自《多瑙河之波》,由 19 世纪末罗马尼亚的作曲家扬·伊万诺维奇所创作,采用维也纳圆舞曲形式,由序奏、四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手风琴和钢琴的声音悠扬动人,贯穿全片,配合故事情节起伏有相应的变化,结合得很巧妙。
除此之外,全片没有对白,只有自然音效,如水声、鸟鸣声、风声,符合影片整体的简洁风格,使之犹如一首安静的抒情诗。
结语本片导演迈克尔·度德威特曾说:“诗意的电影真的很美,导演在影片中展现了他的灵魂,没有丝毫商业影片的意味。
”作为一部艺术动画短片,《父与女》可以说是较纯粹地表现了作者艺术理想的作品,不仅可以让观众从中获得纯净的精神体验,它所遵循的“少即是多”的美学理念和表现手法也可以给当今动画电影制作者以丰富启示。
参考文献:[1]张然.从《父与女》看实验艺术动画的个性化特征[J].设计, 2014(6):89-90.[2]张三聪,蒋汐.《父与女》叙事与镜头语言艺术魅力解析[J].电影文学, 2012,No.557(8):65-66.[3]于肖飞,唐雪梅.8 分半的密度——动画短片《父与女》叙事技巧解析[J].装饰,2011(8):80-81.
道路既是空间的道路,也是时间的人生,更是心理和回忆中的一生。
一年四季代表人生四个阶段。
树木既是空间的标记,也是人生的刻度。
车轮代表滚滚向前的生命。
开始女孩与父亲的车轮同步,享受着父爱,所以上坡很容易,天空一片晴朗。
直到父亲的生命轨迹停止,划着小船驶向冥河。
鸟儿代表的女孩内心飞向乌云,父亲的死在她心中蒙上了阴影。
失去父爱,开始独自承受风雨,童年变成了不断迎接困难的上坡,天空阴云密布。
每次到达父亲去世的地点都会返回,因为始终无法越过父亲的死亡。
到了青年时期,女孩开始结交朋友,天空再次晴朗,上坡不再困难。
她终于走出了父亲去世的阴影。
代表父亲生命轨迹的自行车消失。
生命开始走出黑暗,她的人生像野鸭一样飞速前进。
结婚生子,路过父亲去世的地点不再停留,仿佛将父亲死亡彻底遗忘。
到了中年,在祭奠父亲之时,她的内心像被惊动的水鸟。
她始终不愿下到河边,不想提起父亲的去世。
天空再次转阴,父亲死亡的阴影仍在。
老年已至,她不断的到达父亲去世的地点,却始终无法面对。
乌鸦代表着死亡,暗示着她大限将至,乌云再一次遮挡了太阳。
终于在人生的末期,她开始勇敢面对。
双飞的乌鸦暗示着将与父亲相聚,冥河中的水鸟暗示开始走向死亡。
乌云不再是父亲死亡的阴影,开始变成死亡本身的阴影。
最后,她的自行车开始倾倒,生命摇摇欲坠。
她走向冥河,躺在小船里,开始接受死亡。
父亲出现,与她拥抱在一起,天空再次晴朗。
水草围出的界线,是她心中的天堂。
人生路上反复出现的各个阶段的女人是其他时间点回忆的女主。
向前代表走出阴影扬帆起航,向后代表无法面对停滞不前。
这其实只是一个老妇人生末年的回忆,她终于在人生的终点与父亲的死亡达成了和解。
无论小女孩长大成人,变成母亲,变成了母亲的母亲,到最后即便发苍苍眼茫茫了也要步履蹒跚地去找父亲,即使沧海已是桑田,即使父亲肯定已经不在人世,即使经过了这么多年,孩提时便离去的父亲的长相或者都已经记不清楚了。
善良的人们总是相信,世界上有些美好的东西值得去坚持去守护。
发现在每一次小女孩在堤坝上来去的时候总会有另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当女主角是儿童时她是老人,女主角成少女时那边是中年妇人,不断地作为对应,而当女主角变成老太太的时候,对照的便成了仿佛她当年一样的小女孩,自行车骑得飞快。
片中的堤坝无疑是属于女主人公的,而这些对应的匆匆的行人,一定有着自己的地方去守望自己的信念,一如片中的女孩用一生守望父亲。
原本以为这只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不想却发现自己也一样身在其中。
看到最后,变成了老太太的主人公推车到岸边,却怎么也停不好车的那段,看着她那小碎步一样老太太的样子,怎么都摆动不好的那辆自行车,就止不住的心酸,曾经小时候觉得上了年纪是那么遥远的事情,看着她,我却如此清晰地感觉到将来的我,也会像她一样,面对扶不起来的自行车,会放弃无谓的努力,平静地走向终点。
也许是缘分吧,第一次看这部短片正是我心里最艰难的时候,那是我长大后第一次理解失去。
看完写了一句话:其实爱都是一样的,那个爱着你的人,就是一辈子的依恋。
后来在豆瓣上看别人的影评,才关注到一些细节上的处理。
影评虽然多,但我还是重新梳理了一遍,因为过程中的感动和喜悦才最重要。
长久以来,我对爱有着近乎魔怔的信仰,这大抵是缺爱的表现。
我用真挚的心爱过很多人,有人说我是同性恋,我只能一笑置之,每个人对于爱的理解不相同罢。
以下只是我的个人感受,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欣赏。
片名:父与女(Father and Daughter)导演:(英)迈克尔·度德威特(Michael Dudok de Wit)风格:水墨背景音乐:伊凡诺维奇《多瑙河之波》创作时间:2000年观看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gwODcwMTQ4.html关键词:自行车:生命转动的车轮:光阴道路:生活坡与大风:生活的坎坷大海:彼岸停车与眺望:眷恋与思念第一幕:父亲带着女儿骑行在路上,画面温馨轻快。
在孩子心中,父亲在是高大温厚的存在。
小女儿天真童稚,无忧无虑。
此时车轮飞转,时光过的很快。
这段同行的路十分明亮,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候,遇见上坡路女儿也能很顺利的骑上去,父亲是一种保护的姿态。
第二幕:骑行至两棵树的位置,父亲忽然停下了,天真的女儿不解的望着父亲。
在东方文化里,彼岸名曰黄泉,人死后会在忘川遇见一叶小船,将人接引渡到彼岸去。
尽管对女儿眷恋不舍放心不下,父亲却只能乘船而去。
船渐行渐远,消失不见,女孩最终独自离去。
第三幕:失去了保护和依靠,女孩要开始独自面对生活了。
天色昏暗起来,上坡路开始显出艰难。
害怕、急切、倔强的心理会影响她的一生,这是一种宿命。
第四幕:女孩是个小少年了,青春期是一个不稳定的过程。
大风和晃动的树叶代表了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疾风骤雨。
成长是迫使自己坚强起来面对现实。
此时出现了第一个路人,是位推车缓行的老人。
在全片中,路人的出现与女孩的成长是相反的,代表着生命的轮回。
第五幕:女孩长大了,表现出成人的安静和稳定。
有一个细节,一直倚靠在大树边的父亲的自行车没有了,代表着她接受失去和不再依赖。
在全篇中,女孩总是守望着父亲离开的码头,小时候是一种无法释怀,长大后是一种眷恋。
父亲的离去在女孩心里是一个位置的空缺、一种情感的缺失,也是一道深深的伤痕。
第六幕:美好的青年时代,女孩身边有了同伴,色调明快起来。
再一次路过码头的时候,她甚至来不及缅怀和感伤。
车铃声代表了青春的明媚和活力,光阴飞逝。
第七幕:女孩恋爱了,音乐优美。
这样的情感稳定而厚重,生命中重新拥有了依靠和保护。
以至于她回望从前的时刻变得很少,委屈和伤感变的很轻。
但也是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女儿对父亲,或者说对于拥有和失去的理解尤为深刻起来。
第八幕:当为人父母,当自己也高大而温厚起来。
一家人分享彼此的情感,是一种温暖的陪伴。
然而对于失去,每个人感受是不一样的。
孩子单纯不畏生死;丈夫若有所思。
而身处其中的人,孤独的守望着逝去的时光。
第九幕:很多年过去了,日升月落物换星移。
女孩很久不曾提起早逝的父亲,只偶尔在记忆空隙里缅怀。
人生至此而知天命,彼岸安静的存在着,那是每个人平等的必然的归处。
第十幕:光阴荏苒,女孩垂垂老矣。
河水在不经意间干涸,露出片片荒土。
父亲离开的地方,隐约出现了可以行走的路。
第十一幕:自行车不能再骑了,有时还要停下来调试。
车轮缓慢的转动,意味着生命的枯竭。
河水彻底干涸,荒草丛生。
女孩再一次来到岸边。
当她穿过重重荒草,终于靠近那一叶搁浅的小船,她蜷缩着躺进船里。
此时钢琴声响起,画面出现了转折:女孩站起来开始奔跑,回到了少女时的模样。
父亲静静的望着她,像是从未离去。
这个结尾太美好了,就像看见了天堂。
小片只有8分钟,含盖了人一生的长度。
没有语言,却呈现出丰富而真挚的情感。
我很喜欢影评里看到的一句话:把真正人性的最美的最真挚的东西坚持下去,给人以温暖和力量,使心灵能够相通,使人类联合在一起,这是艺术家的责任。
一部短片,好多感动Accompany 陪伴父亲和女儿骑车并行,路远远的,旅程长长的,看似平淡,看似永远没有终点。
然而生活就是如此,看似平淡的东西,失去了才发现那是一种幸福,看似没有终点的旅程,或许下一刻就走到尽头。
只有多年之后,当人们回味那一分一秒的陪伴时,才会泪如泉涌,才会感到那是种幸福。
Departure 离别父亲带着女儿来到水边,将女儿放在岸边,自己将要上船离开。
他一定知道他要久久的离开,所以又急急的跑上岸,把女儿高高抱起,细细的端详,然后紧紧的拥抱,不舍。
然而终究是要离开,已经到了尽头,已经走到船前,纵使有再多的不舍,也只能用拥抱来表达,时间如果能停在这一刻,多美。
女儿被放到地上,父亲转身离开,她似懂非懂,跟着往前走了两步,父亲没有回头,离开了。
Hope 希望女儿看着父亲远去,还在等待,但是生活还要继续,她独自一人离开。
然而,她知道父亲有一天终将回来。
父亲没有告诉女儿要去多远,要离开多久,只是默默的离开。
女孩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但是每当走过岸边的时候,还是要看着父亲离开的水平线,感受父亲的拥抱。
影片的导演说过:father and daughter is a film about longing , the kind of longing which quietly, yet totally, affects our lives。
渴望,一种对幸福的渴望,对爱与被爱的渴望,一种揭开不明未来渴望,一种要重现美好过去的渴望,让我们有了勇气,让我们有了追求,去勇敢的活着,去感受这个世界。
父亲总要离开,但是能给人希望和勇气的离开,是充满的爱的离开,女儿活在父亲的爱中,无论父亲在哪里。
Reunion 重聚时间还在继续,沧海桑田,女孩已经无力骑车,但她永远是女儿。
小心翼翼的来到早已经长满草的河边。
她没有迟疑,没有恐惧,只是走了进去,因为她知道父亲或许在等她。
好远好远,走到了父亲的小船,坐下,抚摸地面,躺下,感受过去。
突然,她站起来,好像看到了什么,跑过去,速度越来越快,好像又年轻了,又看到了父亲!
父亲往前走了一步,她快步上前, 两人拥抱在一起,是的,父亲一直都在,一直都在爱着她。
如果没有父亲,她是不是会充满希望的活过一生,她在岸边时,会不会如此从容的走向远处。
看完短片,我突然想起了Lene Marlin的歌词:Heaven is a place nearby So I wont be so far away And if you try and look for me Maybe you will find me someday Heaven is a place nearby So there is no need to say goodbye I wanna ask you not to cry I will always be by your side
影片《父与女》讲述了一个执着等待的故事,故事如同等待的戈多一样,没有终点。
配乐《多瑙河之波》贯穿故事始终。
乐曲采用维也纳圆舞曲形式,旋律以小调色彩为主,优美、舒展而略带淡淡的哀愁。
配乐为圆舞曲,回旋的舞曲也是生命的回旋曲。
音乐《多瑙河之波》悠扬的回旋中又夹杂着变奏,犹如影片一样讲述着变与不变的主题。
女儿成长过程中,世界在变、天气在变、每天历经的人在变,不变的是执着如一日的等待。
就犹如女儿的行车工具——自行车旋转的车轮一样,讲述着回旋与变奏的乐章。
自行车这一平常的事物,在影片中作为重要的主角贯穿始末,并多次以特写的形式出现。
自行车车轮特写的第一次出现。
在影片的开头,自行车,这一重要角色就以特写的形式出现在荧屏中。
父亲与小女儿在平直的小路上轻松悠闲的缓缓骑过。
配乐徐缓委婉,其旋律如同缓缓回旋流淌的河水般轻松悠扬的配合着画面特写——车轮的转动缓缓的将故事展开。
自行车车轮特写的第二次出现。
车轮特写第二次出现在观众面前,预示着女儿少女时代的完结,女孩不再是一个人,而是有恋人陪伴。
在车轮不变的旋转与女儿执着的等待中,变化悄然而来,一个人的独自等待变成了两个人的共同守候。
自行车车轮特写的第三次出现。
女孩历经沧桑,年轻不再。
已经是老妇人的她,独自一人推车来等候父亲的归来。
这一部分以单飞的鸟作结,以成群的飞鸟伴着回旋的多瑙河之波为始,预示着团圆的到来。
河水已经干涸,老妇人不再等待。
影片最终老妇人找到了父亲乘坐的小船,结局已昭然若示,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但并不是一个悲剧的结尾,老妇人安详的躺在船中,犹如在父亲的怀里一样,内心安然入定。
几十年的等候终有结果,配乐回旋曲调再起,妇人飞快的向着夕阳的方向跑去,这是人生新的起点,妇人跑着,到梦中那年轻的时候,与父亲相拥。
生命的回旋起止落下,终到终点,尘埃落定。
读此文之前请先观看此片,八分钟的短篇,意象丰富http://6.cn/watch/5056264.html随手记一下我对这个东东的理解虽然这个东东叫做《Father and Daughter》,我觉得叫《Death and Life》更确切一点关于父女亲情的问题,我就不分析了,各人有各人的体验,我要说的是生和死片中的大海,象征的是死亡。
因此一开始的父亲不是要去哪里上班,而是已经死去。
令我倍感郁闷的是,去死还要自己划船,真辛苦。
此处需注意父亲返身跑回高地紧抱女儿,然后无奈离去。
蒙神恩宠,谁叫召唤他的是死亡啊。
然后是女儿每年来岸边。。
等待父亲归来。。
此处注意天气变化及路人变化,构成了此片的互文和复调结构。
还要顺便说一下的是日文译名:《岸边的两个人》。
突出岸边(生和死的界限),很明智。
不过还是原名更朴素些。
对小孩子来说,死亡是远远眺望的神秘大海,它带走我们的亲人。
人慢慢地变老,掩在死亡之上的海水渐渐退去,变成了滩涂。
原来这滩涂上也有复杂的地形,有水鸟,死亡从平乏残酷的海面变成了涵义更丰富的地域。
此处需注意,大海变成滩涂时,正是女孩成为老妇人时。
理由是那时已失去了丈夫和孩子。
当她最后一次到来岸边,破旧的自行车几次摔倒。
她扶起,又摔倒,扶起,又摔倒(我觉得我还可以再抢救一下)。
终于,她放弃了,回头看了一下,不再去扶(抢救无效)。
横躺的自行车留在身后,象征已无归路。
她走下堤岸。
这时,堤岸已经从“水鸟栖居之地”(沼泽)变成了“人可企及之地”(草地)“在抵达死亡的核心之前,要穿过齐脖的深草。
”这是我最喜欢的意象。
从垂死到死的路也很长啊。
一路上,高草被如残烛的生命碰得沙沙作响。
最后,老妇人找到“将父亲带走的”“半埋在沙里”小船,试探着摸摸船舷,踩踩沙面,终于心满意足地躺下。
(此处我的哭点。
之前还在悠然地吃西瓜,到这儿就像被人砍了一刀,痛死了。
)这时死亡和父亲合二为一,她是躺在死亡的怀抱里,也是躺在父亲的怀抱里。
之后极易懂,不赘。
(同时感叹人家这动画做得节制,父女相见两次停顿,如果是我国动漫界处理,恐怕就是啪啪啪啪四个角度的五官特写,然后女儿飞奔上去扒在父亲身上+一分钟旋转镜头+哈哈哈咯咯咯的傻笑声回荡在天际中寒我们果然是单细胞的国度)P.S. 我也有不明白的镜头,比如女孩和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她在和父亲分别的地方停下,又跟上伙伴的脚步,可是为什么要特意去拍一个道道树荫和车轮的特写?
这象征着什么呢?
一次又一次的恋爱?
很多人会在人到中年的时候出现“怎么觉得生命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我是不是就快要死了”这样的念头。
非常遗憾的是,生命对你们来说还远未结束,你们只是幸福度比较低一点而已。
在这个片子里,中年人所面对的死亡,不也还是呈现出大海的模样吗,所以,加油吧!
keywords...简直就是俳句表 蒙神恩宠的父亲 自己划船去赴约 仅能远眺的海,下面藏着什么 水退了,沼泽上有水鸟栖居 在抵达死亡的核心之前 要穿过齐脖的深草 垂死到死的路,很长 路上高草被生命碰得沙沙作响 一只小船半埋在沙中 父亲,我走到了。
平静的秋日,父亲和女儿骑单车来到小湖边。
父亲将单车靠在树上,抱抱女儿,独自划了小船往湖中心去了。
暮色降临,小船已远去,没有了痕迹。
在岸边等待的女儿骑车返回。
从此以后,她天天骑车来到湖边等她的父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雨无阻。
无言的世界,只有手风琴快三节奏的背景音乐,风和日丽的轻与重。
秋天的颜色在肆意滋长。
单车上的她,从小女孩变成了少女,变成了少妇,变成了驼背的老妇人。
那一天,老妇人照例来到湖边。
她弯着身子一再地扶起那辆再也站不稳的单车。
此时的湖面已化成滩涂。
她走到沉睡在湖底的小船边,在淤积的泥沙上缓缓躺下,蜷卧的姿势,仿佛睡在父亲温暖的臂弯里。
然而,似乎有人轻轻将她唤醒,她站起身,天地一片澄澈,她在同样澄澈的梦境里,回到了小女儿的样子,缓缓步向她不曾老去的父亲。
小小的影片,从头至尾的轻描淡写,然而,这就是我们充满等待的一生。
如果没有恒久,我们在等待中维护的,永远是那份初爱的光源。
Less is more。
是的,少即是多,浅淡即是深厚。
越是平铺直叙,越让人心荡神驰;越无意去抒情和哀鸣,越是让人感怀至深。
为什么木有感觉类= =
心颤抖一下~
8/10。视听分析课。隐喻蒙太奇:大树和自行车象征父亲的依靠,女儿渺小的剪影依靠着树木林巨大的倒影(对比蒙太奇),骑车路过陡坡、风雨摇曳地前行是因为人生路上没有了父亲的帮助,最后树旁的自行车不断倒下象征父亲生命的终结;云彩的大远景空镜头属于抒情太奇,从老年过渡童年拥向父亲是心理蒙太奇。 @2017-07-28 12:32:05
沧海桑田.人心不变
父与女勒种题材我最遭不住
我沒心沒肺地看完了。
没看懂 以后再看
相当温暖的一部动画短片
爸爸为什么不回来了?
没心没肺没多大感觉
一直在等待,一种心灵的契合。
此处爱的深沉是指无望的希望与执着的等待?原谅我无法苟同这父女间的关系。
办公室的任一起看的,但是都表示没看懂,可能我们层次不够。。。。。
离开了不会再重来,就这么过了一生
好脏的画面
竟然没啥感觉....
音乐不错,别的都太一般,有点贩卖温情的意思。
父亲是出意外了还是自杀了?最后拥抱那里也没看懂。呜呜呜
纯抒情的东西不喜欢
这种叙事方式现在看来并不新鲜~被过分夸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