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视剧的受众主要还是集中于原著爱好者与历史剧爱好者,所以也就形成了褒贬不一的局面。
原著爱好者通常是以大量替换原著情节、气质与原著不符等理由与电视剧第一部进行比较,得出弃其精华的结论,本人不敢苟同。
原著本身对历史主线的把握是存在严重偏差的,这点经常被原著爱好者举例《三国演义》反驳。
然而《三国演义》的诞生背景是街头评书,也就是讲给当时底层无法接触史集的民众茶余饭后的故事,但是当代历史剧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创作显然是不符合时代的。
当代的考古学界愈发严谨,大量的历史事件更加明晰,电视剧以错误的历史进程创作发行,对于史实的普及是极为不利的。
我并不反对在现有考据历史上杜撰虚无情节,达到情节张力的目的,但是无端的改变历史线路,写作成书或许还可以接受,毕竟阅读此类书籍的群众还是有一定历史基础的,但是电视剧作为一个大众媒体平台传播的内容,打着历史剧的名号曲解历史,恐怕影响的将是一代人错误的史实观。
你要表现某种精神可以杜撰历史事件的原因(毕竟史书有大量留白),却不能生生的扭曲一个事件。
刚开始看大秦帝国之纵横的时候是冲富大龙和喻恩泰去的,两人在剧中完美呈现了霸气腹黑、雄才大略的盛世之君和处变不惊、旷世奇才的辅国之臣。
可没过多久,一朵绝世奇葩在两位演技炸裂的主演中硬是撕开了一道口子,引起了桃花的兴趣。
那就是下面这位楚国妖姬、秦国祸水芈八子,也是赫赫有名的中国第一个太后宣太后。
不可否认的是刚一开始宁静夸张的表情和语气,以及“芈丫头”的称呼真是尴尬的让桃花的脚指头抠出了三室两厅。
但随着剧情的深入,她的表演让人越看越入迷,越看越赞叹。
不由觉得这么一个生猛的、活色生香的尤物只有这样演绎才恰如其分,也只有让宁静才能演绎出这般让人回味无穷的滋味。
遗憾的是宁静在出演芈八子的时候颜值已经不是巅峰时期了。
在打光不好的镜头里,她脸上的法令纹非常的明显。
好在宁静的演技让人忽略了这些小细节,剧中的她动态妩媚、风华绝代,没有人怀疑她就是剧中的第一美人。
更让人叫绝的是剧中人的人生态度,编剧让她摒弃了中国女性几千年来,甚至到现在都崇尚的一些特质,观者一开始愕然,然后深思,最后禁不住拍案叫绝。
楚国当时还处在国力强盛之时,民风开放包容,极具浪漫主义气质。
当时还是未嫁女的芈月(剧中称芈女、芈丫头、八子、太后,为了方便我们还是称她为芈月),已经与义渠王子义渠骇情窦初开并有了鱼水之欢。
在此期间丝毫看不出她对自己未嫁身份的犹豫,只看到她的欢喜和享受。
对!
享受!
但她是那种被爱情冲昏了头脑,不顾一切的女孩吗?
不是,她一直很清楚自己要什么。
从这段与义渠骇讨论要不要和他回草原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真正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是这位义渠王子。
芈月一开始就想和义渠骇在云梦泽过自己的小日子,一年四季,一日三餐。
这只是一个女孩最普通的梦想。
但义渠骇的身份注定他不可能让芈月如愿以偿。
当分离的时刻到来时,芈月展现了她敢爱敢恨的一面。
王叔来接义渠骇的时候,两人的感情正浓,已经进行了灵与肉的碰撞,男方对自己又深情又好,还大小是个王子,马上要回去继承王位了。
对一般女孩来说根本没有不跟去的理由吧,换成桃花早就屁颠屁颠地跟着去做义渠王后了。
但芈月不,她不但不去,还要拉着义渠骇私奔,谁要夺走他就杀了谁。
豪横啊!
芈月为什么不去?
原因有二。
首先她根本就看不上义渠王后这个宝座。
义渠虽然称为国,但地处西方羌戎草原,是游牧民族,环境贫苦艰险,生活颠沛流离。
义渠与强盛的秦国相邻,世代相争,战乱不断。
义渠骇的父亲就是死在秦军的手里,这个仇不可能不报。
秦国强大太多,义渠根本讨不到便宜,可以想像如果嫁过去,过得将会是怎样刀头舔血的日子。
芈月是楚国公族之后,虽然家道中落,不能锦衣玉食。
但看她住的地方也算优雅舒适,通过劳作也会衣食无忧。
她不愿意因为一个男人或是爱情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更艰难的生活环境是很正常的。
当然后面的剧情也足以证明义渠王后这个位置的确配不上芈月。
很多女孩在选择伴侣时,往往会被他某些表面的物质吸引,看不到背后的凶险。
比如觉得他帅、有钱、对我好……这些只能让你得到短期的满足。
但如果你看不到他的花心、吝啬、人品差、妈宝男……这些致命的缺点,那等待你的将是婚后质量的大幅降低和无尽的眼泪。
记得!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女子也一样哟!
第二个原因是芈月看清了王叔的真面目。
因为失势,王叔就想起了自己这个流落在外的侄儿。
他想要的只是义渠骇王子的身份,一个工具人。
可以想像义渠骇如果跟他回去,处境必然和流落到曹操手里的汉献帝一样,只是傀儡而已。
记得汉献帝的皇后是怎么死的吗?
一个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的王能保护得了他的女人吗?
芈月才不会这么傻呢。
事实也证明芈月的猜测完全正确,回去后的义渠骇根本没有自由可言,连想接回芈月都要偷偷的走。
好在他不是汉献帝,最后还是杀了王叔,夺权成功。
不得不承认有些东西是天生的。
如今的芈月虽然还只是个大傻妞,丝毫没有人教导过她这方面的事情,她却可以凭着自己天生的政治敏感品味出义渠骇的处境和危机。
最后义渠骇还是被带走了,按正常的剧情,芈月应该情伤深种,天天以泪洗面,苦守云梦泽,历经半生辛苦,等义渠骇回来吧。
但我们的女主角转身就与张仪定下了如能发达,必让她嫁入王室的约定,让人大跌眼镜。
瞧那期盼的表情和急切摇动的双手,此时远去的义渠骇脸上的泪可能都还没有干吧!
而等到张仪做了秦相,回来赴约时,芈月又让人大吃了一惊。
我们的女主竟然当娘了!
人家不但当了娘,有了儿子,还让儿子跟自己姓。
然后一边劳作一边带娃,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这不要说古代,就是在现代,能做到这几点的女人也很让人佩服了。
对此,张仪的反应是……
面对张仪的惊诧,芈月觉得自己依然是自己,只是多了个小崽子,丝毫没有因为未婚生子,被男人抛弃这些因素影响到自己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尤其当得知张仪是来赴约的,她却要因为孩子而失去嫁给秦君的机会时,一般人早就肠子都会悔青了,她却表现的云淡风轻,还回过头来安慰张仪。
张仪决定依然要带芈月入秦宫,此时的芈月又做出让人意料不到的选择,她竟然毫不犹豫地跟着走了……走了……当然孩子是带不走的,他被当做人质留在了楚国。
芈月不担心吗?
她当然担心,所以才会让追上来的义渠骇去找儿子。
但她自己呢?
既不会回楚国,也不会去草原,而是奔着虎狼之国的秦君头也不回的走了。
义渠骇已是过去,她不可能再回头。
孩子虽然为质,安全却不足为虑。
虽然不舍,但已经没有什么能阻止她成为王妃了。
通透,只有这一个词能形容她。
男友扔下自己走了?
没关系,再找更好的!
未婚怀孕?
没关系,生下来自己养!
失去了做王妃的机会?
没关系,我还是我!
机会又回来了?
抓住!
不顾一切!
她的世界里没有框,没有什么是能框得住她的!
但她又理智,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她做得一切事情,后果自己都可以承受!
能活成这个样子的女人肯定是会幸福的。
因为她就是有能力打败不幸,有能力直面困难,淡定地看待打击,坚定自己的选择。
天大的问题,在她这里也不过尔尔。
我们学芈月,学她的通透、洒脱,学她一定不能失去自我,永远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甚至有时还要自私一点。
这样的女人怎么会不让天下人为之倾倒呢?
至少秦君赢驷已经为她倾倒了。
公众号:桃花冷眼笑春风 一起来浪吧
个人看了第一部和第二部,也看了一点原著,第一部裂变里面有许多都不符合事实,而且卫鞅有点被神话了,都快赶上诸葛亮了,其实秦献公有两个儿子,孝公是大儿子,公子虔按史书记载只是个宗族里面的公子,不符合事实的很多,毕竟是原著小说改编来的,大气磅礴,第二部纵横可以说极大的尊重了历史,而且在人物对白和情节上都非常的经典,也和一般的历史剧不同,没有一个人可以厉害到控制全局,包括张仪和秦惠文王,他们也会紧张不知所措,剧情也跌宕起伏,比如如果按一般历史剧的话,五国攻秦的时候义渠来犯,芈八子去求义渠王,没有结果,按一般剧情的话估计就成功了,还有冯高,秦国为结盟韩国把冯高送往韩国,这里面也有为剧情设计的情节,只不过很少,比如张仪在秦国的苏萱,其实张仪以前是有妻子的,史书上也提了,就是张仪在楚国时,被诬陷偷了令尹昭阳的和氏璧,结果被打成重伤,回到家后,问他妻子我的舌头还在不在,还有后来苏萱和伙计的一些剧情,不过还是比较经典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不是一个导演,有人说要换回第一部的导演,丁黑拍的不好,我只能说,你不感觉第二部令人耳目一新吗,而且人物刻画的非常经典,秦惠文王,张仪,赢疾,公孙衍,楚怀王,惠施,魏嗣,义渠王等等,屈原有点太直了,把大争之世的政治朝堂描写的很到位,没有刻意的神话,但也不是朴实无华,有许多经典镜头,比如说秦太子婚典,秦惠文王和义渠王见面,等等,各个国家都有能人,现在第三部就要上映了,很期待,因为这个电视剧我查了很多资料,还做了个授课讲解,但是对于有些人对第二部评价这么低,我非常不解,还说换导演,这么好的一部剧,哎呀,不说了,各人有个人的看法吧。
垃圾剧横飞的年代,铜棒于正式无底线编剧层出不穷的年代,你真的无法想象当我遇到“李梦”这样一位编剧的时候,心里的那种珍视和欣喜,这种心态就跟得了无价之宝一样,因为至少在这个张黎刘和平等大神隐遁的年代,还可以保持一份对大神的期待,这是一种追求希冀得到满足时的极致的感动欣慰。
李梦大大的文笔和塑人功力自不必说,也无须多说,喜欢《大秦帝国之纵横》的人自不必说,有幸读过《大秦帝国之始皇帝》的人感慨必然更深。
他写历史剧,写历史剧本,就是戴着镣铐跳舞,但他的思维始终脱离镣铐,超脱惯常历史思维的桎梏。
摈弃一般大众史观,写出公正和新意。
但他从不为了这种新意而诋毁历史,他用“对历史要有温情的敬意”这句话作为信仰,他从不让历史成为他的工具。
简而言之,他身上镣铐不是上头给他的,不是体制给他的,而是历史本身给他的,他自己给自己的,他作为编剧的良心给他自己的。
读完他著作,你能看到,每个人,都是那么鲜活淋漓,跃然纸上,不偏不倚,无善恶,无对错,只有名利和道义之下的挣扎,只有志向和现实间的奋勇,只有人间走一场的酣畅和不枉——这,不就是历史吗?
这种感觉根本不是他强加硬塞给人物的,而是读完他的故事自然而然感受出来的,而且完全信服,这才是高人啊,这才是真正的国手编剧。
所以,他笔下的历史小说,他笔下的历史剧剧本,才有永不断绝生命力,因为他刻画的不仅是人,而且是最接近历史原貌的历史人物,是最接近历史内核的灵魂。
可以说,他笔下的每个人物都真正做到了——眼前飞扬着一个个 鲜活的面容……兴亡谁人定啊 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 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哪 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 何计身后评感谢李梦!
感谢这位这个时代还在坚守原则和底线,还在走自己该走的路的编剧,感谢!
有你这样的编剧在,中国电视剧产业就还有希望,真的!
若不是某些原著粉,秦一粉,恶意低分,我纵横评分肯定9.0+。
如果说秦一描写的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之国风,展现的是一腔热血,变法图强,虽死无悔的英雄气概。
那么秦二描写的则是商鞅变法后秦国渐强,改变法强内为交伐蚕外,合纵连横,东出争天下。
为什么要继承秦一的坚定变法之心,舍身取义之气?
取而代之的当是决意东出,纵横斡旋,取地强国而不落口实。
大哉商君固然可敬,悲夫张仪亦使人相惜。
法立国强,为法捐躯当是豪迈;名利过后,山野煮酒亦为豁达。
断指书国耻决心足现,铁腕平乱霸气尽显。
一篇求贤令广纳贤才,客栈诚拜卿不拘一格。
秦一荡气回肠,秦二耐人寻味,都是绝佳好剧。
万望各位秦一粉,原著粉,跳出圈子,用心看完,不失公允,方能品味。
在看完了八子cut后又一股脑看完了全集,有些关于赢驷八子的碎碎念不吐不快。
大抵驷儿求才若渴,所以他喜好的女子也要有见识,有胆识,初见的八子便是个胆大的,这一面也一直在他心中留存,所以在八子质燕,他去牢中看望义渠骇时,狱卒问到他为何会来,他嗫嚅地没有说话,眼前闪过的是初见八子的场景,而后停了一会才说,来看一个老朋友。
若说驷儿最爱什么,大秦江山排在第一毫无疑问,可他也是爱八子的吧,爱她早年的单纯妩媚,爱她后来的泼辣智慧,所以我们才一次次的看到夫妻间的有爱互动,看到八子一次次“撒泼”把驷儿气的要死,在八子质燕后,驷儿对张仪谈起他们母子俩,说自其离秦后,无一日不思念,有时走着走着便走到她的寝宫,耳边响起的是她的笑声她的撒泼叫声,让张仪多带些花料子,这小妖精臭美,听着听着便掉下泪来,私以为驷儿太累太累,要面对虎视眈眈的列国,要面对时不时拖后腿的嬴室宗亲,唯有在八子这儿,虽不能完全释放自我,但也能略微舒缓一二,可是这唯一的栖息之处,也被他送往他国,来换取整个国家的安定。
牢中是他们的最后一面,想是八子最初怨愤地是他为何不维护自己,才有了如此激烈争吵,然而质燕日程漫漫,她大抵明白了当初的一切,为了一个大秦帝国,她不得不远走他国,她的丈夫不仅仅是一个丈夫,更是一个国家的君王,他爱她,但面对国家大义时,又不得不抛弃她。
“王权,江山,仁义”——秦惠文王嬴驷
史书中对于秦惠文王嬴驷的记载少之又少,然而这样的神秘,恰恰留给了后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然而成功塑造起一个立体饱满又不偏离历史形象的人物无疑是件难事。
所幸在《大秦帝国之纵横》中秦惠文王嬴驷的形象非常具有说服力,且跳脱出了我们通常对“古代君王”所持的刻板印象的桎梏。
想要抓住嬴驷这个人物的精髓,必定要结合他所处的环境及他所在的位置来。
在一系列诸如“兄长”,“丈夫”,“父亲”的身份之前,他首先是一个国君,是被山东六国称为“虎狼之国”的秦国的国君。
他野心勃勃,有雄心壮志。
开篇的彭城相王,嬴驷的野心昭然若揭,但彼时他尚没有一个足够老谋深算的灵魂,因此这一行危机丛生,使场面一度超出他的控制范围。
但“彭城相王”却给他上了极好的一课。
此后的嬴驷更加走向成熟,更善于权衡利弊。
他暂时放下了相王未果的屈辱,而是选择重用张仪采纳其邦交之法从而拓土强国以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一洗前耻。
这便有了多年后的“龙门相王”。
他惜才更善用才,操纵人心于无形之中。
且看他如何面对大才。
印象中,他分别对公孙衍、张仪、陈轸,这三个人说过“先生教我”。
但他对待这三人的方法却很是不同。
首先是公孙衍,嬴驷知道他有着名士傲骨却在魏国郁郁不得志,于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上鼓动一番,又格外谦恭地反复强调自己是晚辈。
面对这样的秦君,公孙衍如何能不动心,如何能拒绝入秦?
随后是张仪。
朝堂上初次谋面时,嬴驷对张仪的态度是颇有几分不以为意的,张仪的确像是个空会耍嘴皮子的势利之徒,更何况张仪当时所言乍听起来着实有些荒谬。
所以嬴驷只是试探。
然而张仪拂袖而去的风骨恰证明他并非寻常势利之徒。
此后晋咸居再会时,张仪“明君”“贤君”之论及对当今局势的一番分析打动了嬴驷。
所以嬴驷一上来便许张仪以卿位,足见其用人之不拘一格。
此后二人名为君臣,嬴驷心中自有王图霸业,而张仪偏偏“爱做指点江山之梦”,因此更有几分知己之意。
正因此,嬴驷不曾怀疑过张仪待秦国之心,更不曾因一时失败而弃用之,反而两次拜其相国,大大稳固了其在秦国的地位,也使得张仪能够全然施展拳脚效力秦国。
然而,最后的立储之争,嬴驷站在一个君王的角度将“外臣”张仪渐渐排除在外。
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君王在摒弃了个人私情后作出的理智又决然的决定。
至于陈轸,应算得上是高洁之士,且重情义。
所以嬴驷在他面前显露的是“真心”而非“手段”。
即便是在即将油尽灯枯之时,他仍能保持着一个政治家天生的敏感度,做到动之以情地试探陈轸并使其为秦国献策。
面对公孙衍、张仪、陈轸这三位大才,他都能找准他们的脉门并尽最大力使他们为己所用。
再看他如何对待兄弟。
对待嬴华,他明白这个弟弟骁勇善战并直言“嬴华乃天神也”,但他更深知嬴华过于刚直且性子太过纯真。
故而诸多政治上的决策他是隐瞒了嬴华的。
格外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是嬴驷因聚众抗诏而训诫嬴华。
他先是和颜悦色地问嬴华“来此何事”,再探详细。
其间话语神情镇定自若,难见喜怒,刹了嬴华一半的锐气。
随后他安抚说“你们功不可没”,但这句话其实只是在为套路中的转折做准备。
接下来他抛出一个个问题,又依次自答,清晰透彻地向嬴华说明了他舍蒲阳谋大利的逻辑,从而说服了嬴华。
但仅仅这样还不足够。
因此他先是笑,但随即的“逼宫”二字,使得嬴华惊慌不已。
再一番严厉说明,足使嬴华满心愧疚。
使其“知罪”的目的达到了,接下来则是安慰激励一番使其此后无条件听令于自己。
“我是你君上吗?
”“你还是我的臣吗?
”“你姓嬴,要给哥帮忙,不要给哥添乱。
”如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试问嬴华如何能不心悦诚服地尽忠于嬴驷这个兄长兼君王?
嬴驷是这样对待诚挚简单的嬴华的,那么他是怎么对待另一个弟弟,老辣沉稳的嬴疾的呢?
对待嬴疾,嬴驷向来单刀直入主题明确。
需要嬴疾出力时,嬴驷只要说上一句“兄弟,该是你登场的时候了”,嬴疾便领命而去为秦国奔忙。
嬴驷从始至终对嬴疾给予了几乎毫无保留的信任。
国策上,他不曾对嬴疾有所隐瞒。
而素有“智囊”之称的嬴疾,也从没有辜负过嬴驷这份信任。
嬴疾虽足智多谋有手腕,却并没有与嬴驷争权夺利的野心,反而忠心耿耿地拥护着嬴驷,保卫着秦国。
从彭城相王、平甘龙杜挚之乱,到张仪相魏、五国攻秦、楚国攻秦,再到最后立储之争,嬴疾一直是中央决策层的中心人物。
除此之外,嬴驷还精于权谋筹算。
如张仪以六百里商於之地欺楚国,自然是在他首肯之下得以实现。
此计策确是卑鄙,然而当时情形也唯有此计还可一用了。
这是一个政治家的狠辣与不择手段。
又如冯高一事。
恐怕谁也不曾想过韩王作为一国之君会这般眼界狭隘不顾大局。
但若想联盟,必舍冯高,两相权衡,冯高一命自然抵不过秦国之重,冯高势必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但如此将冯高押至韩国,显然落了不仁不义之名,更会寒了秦军众士卒的心。
所以,只有冯高出于“自愿”前往韩国,才能既使秦韩互盟,又不伤将士们的心。
嬴驷召见冯高时一番陈词可谓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而最终冯高也大义凛然地前往韩国欣然赴死。
这自然是对秦国而言最好的结果。
然而纵观整个过程,你不得不承认,深谙君王之道的嬴驷是狡猾的,虚伪的。
但是你又能怎样去驳斥这种虚伪呢?
而且,这种虚伪里就一定没有分毫真情么?
人是复杂的,是多面的。
任何所谓的仁义和情义也只是相对的,非绝对的。
而在王权下的仁义和情义就更加微妙难测了。
士卒在国君身上所看到的仁义情义,那只是国君故意显露出来使人臣服的招数罢了。
但在大争之世的战国,没有这样的招数,又何以强国,甚至存国?
由上便又引出一条——嬴驷善于鼓舞士气,安定民心。
嬴驷曾亲赴前线,于陷阵之士面前慷慨陈词,也曾在楚国攻咸阳城时,在百姓面前振臂高呼 “秦国万年”,皆使众人心潮澎湃,甘愿为国抛头颅洒热血。
秦国有如此君王,秦军如何能不威慑四方、使敌军闻风丧胆,秦人如何能不在楚攻咸阳危难之际以血肉之躯死守城门?
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是作为君王的嬴驷,时刻保持着一个政治家的敏感,清醒,和理智。
但若仅限如此,我们对他还知之甚少。
那么藏在君王的身份后的这幅面孔又是什么样的呢?
且看剧中贯穿始终的两条感情线——魏纾和芈八子。
嬴驷与魏纾的感情大可用一句话概括——“人生若只如初见”。
她是“彼其之子美如玉”的魏府小姐,他是气宇轩昂意气风发的虎狼之君嬴驷。
只可惜大婚之时的那把刀始终横在了两人之间。
此后每每嬴驷想要亲近于魏纾的时候,这把隐形的刀便浮现在嬴驷眼前,让他乍想起当日之痛,之危。
在王后魏纾面前,嬴驷无疑是“紧绷”的,他并非不想“松弛”,而是无法放松下来。
可他明明有千万种理由至魏纾于死地,却没有这样做反而将魏纾封为王后,可见多少还是有份真情存在的。
然而这份真情中却又掺杂了太多的政治目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判断他几时是“真心”,几时又是“假意”,亦或者真真假假原本就混合在一起,连嬴驷自己也难分得清。
真可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和嬴驷相比,魏纾的段位就太低了。
一句“彼其之子美如玉”就让她彻底地神魂颠倒,从此沉溺了,但这不怪魏纾,想必任何一个少女都难以不对那样的风度怦然心动。
嬴驷就是魏纾命里那一劫吧。
魏纾像是挣扎在命运的湍流中却永远无法逃离,这种个人悲剧由她的身份及性格造成,仿佛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在此不做赘言,总之她是可怜之人,但也确有可恨之处。
不可否认的是,与魏纾相处的过程中,嬴驷一直都在强烈抑制着自己心中“不安全感”。
然而这种不安全感还是在他半疯癫的时候得以爆发。
嬴驷在知道自己即将控制不住内心的狂躁不安时,几度推开魏纾连连道“纾儿,别过来”然后吼道“滚”再到最后直接拔剑刺向了身边的内侍。
可见是强压之下,嬴驷才克制住了自己而没有刺向魏纾。
这实在是细思极恐的。
他为什么控制不住得想要刺向她?
大约是因为不安、焦虑,甚至可能还有恨。
他为什么又极力克制自己导致他刺向了别人?
大约是出于政治利弊,出于理智,还可能是出于一份保护和爱意。
足见这份感情的复杂程度。
平时的嬴驷身处王位原本已经是精疲力竭,长时间地面对一份更令他心力交瘁的感情,他势必会选择逃离和回避。
而逃避之处,便是芈八子的温柔乡。
芈八子是与魏纾截然不同的两种女人,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就不在此做详细的展开了。
虽然芈八子与嬴驷的结合也是以政治联姻作为前提,但是芈八子却做成了魏纾永远做不到的事——她给了嬴驷烟火气,让嬴驷靠近她并甚至感受到作为常人的快感。
在八子面前,嬴驷自身那时刻紧绷的灵魂便可稍得到一丝慰藉。
也正因此,嬴驷才形容她为“蜜罐子”。
他可以毫无顾忌地享受与她的床笫之欢,享受着征服一个人的快感,也可以像寻常百姓那样与妻子打情骂俏,其乐融融。
而芈八子也十分懂得怎样拿捏住嬴驷的心。
身处高位不胜寒的嬴驷必然见过了太多小心翼翼优雅端庄的窈窕淑女。
他难能从她们身上感受到任何的“人气”,而芈八子的泼辣,野性却完美地弥补了嬴驷这一缺失。
她的这一套并不会对每个男人都奏效,但对嬴驷来说真可谓是正中下怀。
她时不时流露出来的小聪明,狡猾,与攻击性,对于嬴驷来说都是新鲜有趣但是又很安全的,并不会触犯到他任何真正的权益。
譬如为魏冉求官,她是那样千娇百媚,此时她那小小的野心对嬴驷而言简直是太可爱了。
又譬如嬴驷带她见关内侯等宗室老人,她看似放肆又放荡,但这一切都因为她明白了嬴驷的心思——要和秦宗室摊牌。
所以嬴驷不会有分毫愠怒,反而会无比受用。
而当芈八子点透这一层时,他惊于她的见地,也正因此他跟她的关系更进一步,有了精神上的交流。
假设芈八子只有一副俏丽的皮囊和泼辣的个性,那这样精神层面上的沟通便是不可能发生的了。
这样看起来,芈八子的聪慧,攻击性,还有在不经意间显露出来的政治才能,都恰到好处,然而这一切也为她自己,为嬴驷埋下了隐患。
然而这并不只是唯一的隐患。
芈八子和义渠骇的旧情还有和义渠骇所生之子芈琰始终让嬴驷如芒在背。
需知义渠屡屡来犯一直使秦国深受困扰。
而这些埋藏在嬴驷和芈八子之间的矛盾与隐患,直到立储之争才正式爆发,以项纹的刺杀为开端。
实际上项纹尚未开始行动就被人识破并且自裁了,如果是一名普通的,单纯与秦国有仇的宫女,这大概并不会在嬴驷的心里掀起多少波澜。
然而项纹的身后是芈八子,是秦国的劲敌楚国。
因此,这场尚未实施的行刺就在嬴驷心中埋下了一颗担忧的种子,他担心自己一向宠爱的芈八子会像当初的魏纾一样,给他一刀,担心楚人架空了秦宗室,毁了他的秦国。
更何况秦宗室从来都对芈八子背后的势力虎视眈眈。
即便芈八子并没有争权的野心,她身后的势力一旦脱缰,秦国朝政必乱。
所以,在立嬴荡为储后,嬴驷不惜亲自为芈八子设了一个圈套让他来钻,再加上嬴壮在其中作祟,终将芈八子和嬴驷间存在的矛盾完全激化。
而这一次,芈八子无法再看透嬴驷的动机。
她是心灰意冷的,站在她的角度来看,多年来的恩爱只剩泡影,她面前只有冷酷无情,甚至是不辨是非的秦王。
但是做出了这样决定的嬴驷,又何尝不是痛心疾首的呢?
很显然,在国家面前,嬴驷狠绝地选择了秦国而舍弃了八子与嬴稷。
但他只能如此,因为他肩负着秦国的未来。
他只能狠心舍弃这份小情小爱,将他们远远地送至燕国,这样才能稳定秦国的朝政,才有保住他们性命的可能。
至此,嬴驷的形象已经十分丰富饱满,然而这仍不是全部。
晚年的嬴驷最终疯癫,这样的剧情设置是十分微妙有趣的,理清脉络,就会发现嬴驷的疯癫几乎是必然的。
首先,他一生活在强压之中,几乎没有片刻放松过自己。
《纵横》中并没有对尚未即位作为太子时的嬴驷进行刻画,但通过剧中所展现出来的嬴驷,可以清楚知道早年的经历给他带来的是什么,是思想上的成熟与行事的老辣,却是潜意识里的动荡以及不安全感。
魏纾在大婚行刺的那一刀更加强化了这种动荡和不安。
所以嬴荡大婚大典,嬴驷又一次回想起当年那一刀,这一次他蜷缩在自己寝宫的角落,像个怕黑的孩子。
面对唯一信任的嬴疾,他更直言“害怕”。
甚至他为了逃离这种“害怕”,无意识地逃离了秦宫。
这种一发难以收拾的动荡不安一直伴随他到最后,使得他就连生命的最后时刻都在身侧放置着一把刀。
尽管这种动荡以及不安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他,使他在大争之世中熟练地左支右挡,以一副又一副面孔层层包裹自己,时刻保持着敏感与清醒,但它们也在最终摧毁了他,使他全面崩溃。
作为一代明君,秦国在嬴驷的心中永远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而壮大秦国是他一生的目标。
大婚遇刺,他面不改色地走上台阶直到关闭大殿的门才推开魏纾,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你差点毁了秦国”,而不是“你差点毁了寡人”或其他。
随后他才问她是否真的要至他于死地。
“秦国”和“我”,先后顺序如此清晰。
类似这样的话,他还说过很多,诸如“若是秦国亡了,寡人这身子分文不值”。
可见在嬴驷心里,秦国安危是远重于他个人安危的。
然而他耗费如此代价,二十几年苦心经营,太子嬴荡却尚不成器唯有匹夫之勇。
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但他却壮志未酬,又看不到秦国的未来。
他唯有一遍遍拜托着嬴疾“秦国交给你了”“守好秦国”。
年轻时,嬴驷一门心思扑在他的王权、他的江山上,似乎从不知疲倦,直到年老后才感到乏累。
嬴华之死即是转折点,也是使嬴驷走向疯癫的重要原因。
在经历了这样的沉痛后,嬴驷首次在面临国事的时候,让自己的感情占了理智的上风。
他果断地驳回了张仪归还楚汉中之地的提议,并一时盛怒。
也是在此之后,年轻时曾在梦里大笑的他头一回从噩梦中惊醒后吐血。
也是在此之后,他祭拜嬴华后错将嬴战认作是嬴华,甚至忘记嬴华已经死去的事实。
也是在此后,他头一回表达出他感觉到疲惫——“如此这般,这般如此数十年,真是有点累了”,再回想年轻时意气风发的他,是何等残酷的对比。
这种丧失赤胆忠心的兄弟的锥心之痛一直被嬴驷极力克制隐藏,但它却像毒液一样逐渐在他的血液里弥漫开,最终将整个人侵蚀掉。
此外,对秦国的爱来自于嬴驷的公心,他的公心自始至终不减分毫,但随着自身的老去,他的私心却比以前要重了。
弃用魏章,便完完全全是他私心的体现。
魏章大才,留其在秦百利而无一害,然而嬴驷却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去除掉心底的障碍,去重用这个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使得嬴华战死在了沙场的魏章。
但是对于这件事,嬴驷却没有自我矛盾。
他的矛盾,仍在于立储。
公心上,他深知立嬴荡才能稳朝纲存宗室,但私心上,他更想立深得他心的嬴稷为储。
此时,公心与私心,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这种冲突使得嬴驷脑中那根绷得太久太紧的弦最终断裂开,并且在他以最后的理智重击了芈八子送离了母子俩后再难复合。
在做送他们母子质燕的决定时,他先是一番不忍,“他们母子俩怎受得了…”,但转瞬间便变了脸色质疑着“燕国扶得起来吗”,他徘徊在公心与私心中,挣扎在理智与情感中。
溺于深海,难以呼救。
嬴驷善用曾曾面孔包裹自己,他表现出来的样子时时刻刻都是具有欺骗性的,但身体不会骗人。
他在听到八子和嬴稷死讯时先是迟疑着说“再讲一遍”,再干笑着摆手连连道“不哀”,“不哀”,似乎并无多悲哀,但紧接着便呕血然后不省人事,此后再无回转之象。
他的身体非常诚恳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他是爱她的”。
心爱之人离世的消息,是最后一个沉痛的打击。
但庆幸的是,他也终于完成了自己所有的使命,他终于沉浸在了他小小的世界里,守着他小小的私心,等待着知己,等待着情人——“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 秦惠文王嬴驷,在《大秦帝国之纵横》中是这样复杂的形象,好似由点连成线,由线组成面,由面最终构成一个多面的,饱满的人,构成他荡气回肠的一生。
李立群演的魏惠王大亮啊!!
有时候不知道台词是自己临时起意还是编剧量身定做。
经常听见他恰到好处的点睛的口头语。
犹如蛋糕上的一丛奶油。
例如初见张仪的时候:“请问秦相此行。。
哎,别什么此行了,说吧,来这干嘛来了?
”第17集听完已为魏相张仪的建议:“别啰嗦了,本王准奏了,亲秦,盟楚,还有什么呢?
”(一国之君啊,这货居然没听完整就准奏了)张仪小声提醒:拒齐!
“哦,还有拒齐!
”然后魏惠王摇着头赞叹:“嘿,太有想法了!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主们对不同政见人士实在是仁义啊,不但不抓起来投入秦城监狱,名士另投敌国的时候还能赠与盘缠。
哪像后来一统江山后的某朝,投入监狱不说,北欧狄戎发了奖还不许人家去领奖。
继续关,关到死。。。
个人评价,比第一部好。
第一部贴近小说,某些对白台词基本是小说原样,但是小说有个缺点,为表现煌煌大秦的感觉,作者虚构了许多并不存在的情节,人物情操高尚得近乎于伪。
而纵横则摒弃了小说大部分的剧情,更忠于正史(连苏秦都舍了),感情戏没第一部热烈(感情戏绝对是现在多数人打分的第一标准),秦惠文王也被塑造成了一位为壮大秦国无所不用其极的无耻流氓君主,各种阴暗面爆发,不过我更喜欢张仪这个角色,一张利嘴说遍天下,在秦时意气风发,到最后无奈归隐葬母时与犀首相遇醉忆往昔风云岁月的落魄萧索,真是让人看得浑身颤抖。
鄙人不才,从裂变看过来,对纵横谈一谈我的感受。
侯勇的孝公确实是十分经典的形象,毋庸置疑。
但富大龙的惠文王,在看剧5集以后,越发有味道。
演绎出了,恩威并用,不形于色的君王气质。
让君王的形象反而不因高大全而变得单薄。
五分窃以为实至名归。
战国风云,最精彩之处就是纵横睥睨的庙堂风云,而孝公时期基于国内变法图强,而少与列强相争,在这一点上,纵横更有看点,确是一部越看越有味道的好剧。
和芈月传比起来,大秦帝国对历史大背景的把握,拍摄的精细程度,对历史人物的描写,简直比芈月传高了1000个武媚娘传奇。建议大家详细观看,这里面的秦惠文王、张仪、芈月、楚王等人物的历史细节高度还原。
较一水准大幅下跌
有第一部的珠玉在前,所遗不过鸡肋
看到秦东出之路上一代代开拓者,几百年倏忽而过,昔日羸弱落后的小国崛起于西方,直至称帝,又不过十数载光阴,终倾颓于尘埃。虽不过昙花一现,但那份变法求强、坚忍不移的决绝,不安偏隅、欲霸天下的雄心,令人窥见一个国的傲骨与潜力“于后世千秋万代,每一户人家的窗前,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
张仪,芈八子,嬴驷,嬴华,嬴稷,公孙衍,魏惠王……一出战国纷争的群像电视剧,塑造的非常好。张仪和秦惠文王跨越二十余年的君臣之谊实是令人动容。
很多地方经不起推敲
刷完全剧,感慨颇多,疯癫的秦王,大忠之士张仪,豪爽的嬴华,游走列国的谋士们,都舍不得。。舍不得离开两千多年前的大秦帝国
编剧有点狗血,尤其是结尾~
可看性不错,但是传达膜拜强权的历史价值观不咋样
“敬那大争之世,敬这小酌之时。”富大龙老师可以把历代秦王都演一遍吗!
很多场戏都能让你明白什么是演技。。。
看多了美剧,感觉国剧多拖沓且节奏慢,弃剧!--《但是看上去还比较靠谱。
差得难以一言以蔽。其一,富大龙和宁静的演技真差啊,声台行表第一关就不合格,四五十岁就不要演少女行吧。其二,每一个人物都立不住,想要效仿第一部商君秦公的羁绊,结果富大龙喻恩泰只演出了两个奸滑之人彼此虚情假意的斡旋。其三,这里所有的感情线都尴尬得头皮发麻,尤其是芈八子,宁静一无美貌,二未演出头脑,不管是和惠文王还是义渠王看起来都是阳奉阴违,这么说真的还不如《芈月传》,到底起码人是好看的。
良心之作,可惜播出太早了,否则在现在网络发达时期,肯定有很多人会安利这部剧的。芈月传与之相比,十万八千里了,而芈月传的大红,也让我为中国电视剧感到悲哀。
看完裂变之后想看纵横来着,评价不好就没看,现在拾起来,坚持了快二十集吧实在看不下去了。剧情杂乱,更别说双主角完全没有第一部青山松柏的感染力。
个人感觉比第一部差多了。已经没有那种磅礴的气势,没有那种深刻犀利的对白……
秦王眼角眉梢都是风情,狷狂邪魅眼带桃花,如此妙不可言的一个演员却没演过什么妖孽角色,可惜了了。
三部曲中最棒一部。秦王演技犀利!
宁静。。。。
还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