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然有声片的出现是故事的一个重要拐点,这也让绝大多数人都将有声片与无声片的讨论搬上最前线,从而变成了影片必须或唯一要讨论的元素。
若从一个编剧的角度来看,有声片的出现(或者默片时代的终结)只是一个背景。
最重要的是乔治拍了一部“爱的眼泪”,用他高傲自负的“艺术家”的坚持。
“爱的眼泪”这个名字取得很妙,几乎可以涵盖所有流行文化。
这样一个片名及拍摄这样一部影片的行为将主人公的自负概括到了极致。
因为你能预想到它的失败。
这跟电影技术革新是没有关系的,仅仅与人物有关。
一切都再清晰不过。
Jean Dujardin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他只需要用笑容就可以涵盖这个人物所有复杂或简单。
当他在电影公司楼梯上与佩蒂相遇,那笑容与他们第一次碰面几乎无异,风度翩翩的轻蔑与倨傲,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处境。
乔治走下楼梯,依然是巨星的风范,然而他的处境也随之急转直下,自己都来不及思索;佩蒂充满朝气,快乐而开放,一个新的签约演员,步伐轻盈地走上台阶。
纵然,无声的“爱的眼泪”已经无法打动新一代的观众,人们涌进影院接受新的面孔,让耳膜辅助视网膜去理解故事情节。
甚至乔治也成了其中的一员,他才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被人遗忘;他才相信人们已经厌倦了老一代演员的挤眉弄眼。
之后的故事完全就是“爱的眼泪”——流行文化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而至于默片还是有声片,艺术家还是明星,全都与关紧要。
看到《艺术家》(The Artist)演员名单上的让.杜雅赫丹(Jean Dujardin),我着实吃了一惊,这也是最终促使我赶了一趟周末夜场的原因。
我想看看“花园里的”让究竟有何种能耐,摘了戛纳又摘金球,现在还提名了奥斯卡。
印象里和花园(Jardin)沾边的人物往往诗意翩翩而不贴实际,电影《芳芳》(Fanfan)、《怪胎》(Le Zèbre)后面就矗立着一座,亚历山德雷.雅赫丹(Alexandré Jardin),他的文字不是不好,但总是哪里隔一层,以至于电影也是,好像还悠着一口气高潮就混过去了。
他的文坛地位我不了解,但于我呢,他就适合小小人群偶然欣赏。
让.杜雅赫丹这个演员,之前我一直和丑角、谐星划等号。
最有名肥皂喜剧《男孩与女孩》(Un Gars et Une Fille),充斥着细碎黏糊,过度夸张的笑料,他和他太太的扮相、妆容也十分惊悚,法国人虽然纯天然地歇斯底里,但我对他的接受力很有限,更喜欢老辈,如棕肤潮人那一拨。
再就是在无数场合看到这颗事实上五官深刻、可以称得上英俊的怪味豆,明明很有型,却永远安定不了眉眼,我捉摸不透他要表现的性情,观感跟着过山车,委实谈不上舒适。
法国虽然丑男当道,男女失衡,我却从来没有为帅哥杜雅赫丹抱有一丝幻想。
而第一眼看《艺术家》的海报,我曾想这不是肖恩.康纳利年轻的时候吗。
影片中间,他的侧脸无数次让我想到罗伯特.泰勒,更不用说那道克拉克.盖博式的微笑弧度了。
至少从造型上,他稳健、含敛了许多,嬉皮喧闹烟消云散,定下来,帮你聚拢,然后发散到他周身,专注他的演出。
杜雅赫丹演了一位如日方中的默片大明星从尖峰滚入谷底,又不尽然地缓缓拾起自己。
故事其实很单线,会怎么走向,人物会跌得多惨,观者一目了然,掺入的扰动元素,是爱情。
与明星桃花春风、眉眼情牵的正是他的忠实粉丝,另重身份,则是拼力追赶他的强劲后生,更了不得,她说话,而他拒绝说话,她顺应时代,而他顽固得要死。
爱情的绳索,时而挽留着他颓败的江山,时而重拳出击,伤透他的自尊心,把他逼入死角。
原本程式化的人生必经路,因此走得留情,拖沓,复杂。
电影抽析的元素呢,是人声。
杜雅赫丹无言地饰演乔治.瓦伦汀(George Valentin),乔治进而无言地展现银屏上各路好汉。
这双重的无言里,后者似乎更倚重传统的杜雅赫丹,他的喜剧功力释放无余,你会觉得他多么轻松自如、愉悦优雅地抖包袱,无论挑眉,轻笑,还是展臂,猿身,或者风流倜傥的舞步。
他的乔治呢,则更符合现在观众对“自然”的要求,虽然轻度笑场,仍然是他的拿手好戏。
这个人物被他阐释得非常立体,甚至当他一步步坠落时,我会以为他一步步升华了,顺风顺水的时尚宠儿与生活磨难千锤百炼的小市民,如此巨大落差,如此辛苦调适,都在他的制动范围内,而且他不得发声,却轻易牵动观众的笑容和泪点。
他的乔治最最颓丧受伤、几无生意的时刻,我由衷赞叹,杜雅赫丹多么投入多么稳啊,那一刻我感谢老天让我见过《男孩与女孩》里的他,感谢他不曾稍离地努力着,我为乔治难过的同时,也在惊艳花园让的感染力,一边坠落一边涌起,好像形成波峰波谷抵消的直线,可是在心底,则是双向感觉的扩大,互为撞击。
电影的初本形态,我是罕有观看经验的。
应该说一开始有点被迫,不住地追问,就这样无声到底吗?
直至末梢听乔治法音极重的一句‘With pleasure’,仿佛云开月明,松了一口气之余,竟又有点怀念云霭尘霜、无法张扬的沉默了。
大概我有惯性的强迫症吧,不过,不容忽视的是,无声的时候,你才意识到有声的可贵。
比如单打独斗的乐声,它们的急缓沉扬叙述着故事,你会竖起耳朵去捕捉它们的情绪,又如慢一拍黑屏上的字幕,休止后浮现,拉扯你的好奇心然后填满,比之同声同气,增添了多少曲折呢,原来每个音节每句话的分量,是很重的呀。
然而在我们熟悉的视听嘈杂的电影环境,这些我们最依赖的,显然最被轻怠,于是诚意笑容便需要极高的技术伺应,绝不至于这么朴拙而宽容。
从无声到有声,《艺术家》似乎也在告诉观者,你们也走过一个完整的有得有失的零和过渡。
电影模拟人生,人一开始是不会说话的,人的爱情也鲜有轰轰烈烈开场的。
尽管这部戏的爱情和事业撞车,于无声处的爱情,却似乎更润泽千愁,悠心难忘,同时,稀释其余生存苦难的能量更强大。
不得不再表扬一下杜雅赫丹,初遇时电眼和怦动,化妆间里了然、跃然、微失落,真相后苦笑、不堪,新影吃瘪对佳人漠然、冷嘲,看她的对垒戏是叹笑、自嘲,自尊心被撕裂急怒攻心而强自镇定,等等等等,这一切幽微变幻,他都不温不烫表达出来,唯其静默,气场贯彻,尤其悬在人心上。
从无声爱慕到有声伴侣,从至少我这样观者的视线盲区到国际大舞台,我很感激没有放弃的让.杜雅赫丹,真为他高兴。
不做影評,只談個人感受。
看完片我得到了兩個詞,一個是“情懷”,一個是“懷舊”。
所有的藝術工種都是需要強大的心靈支撐的,不只是耐得住寂寞和與時俱進,是keep walking;更不是孤芳和沉溺,是面對質疑和衝擊的堅韌和泰然。
感同身受是一個很客氣的詞,happy ending是普羅大眾的美好嚮往,如果是真的,多半的人還是選擇吞槍自盡的,如果人人是勇者,那就不存在掌聲這回事了。
散場后,大半的觀眾還留在座位上。
有感動,但不是因為感動,懷舊跟感動是兩碼事。
懷舊是形式,而感動是內心的。
懷舊是現在過去式,是一種心靈告慰,是對過往美好的留戀,而當時,我們並不感動。
這種情緒需要出口,需要被表達,甚至宣洩,但不是消費和重塑。
就觀感而言,敘事簡單完整,畫面精准流暢,音樂恰到好處有感染力……原因很簡單,複刻經典終不會讓你失分,通篇的致敬情懷猶如一曲經典串燒,看著過癮,卻留不下絲毫。
告慰經典並不能使其成為經典,百分之百的高仿,終究不是真品。
我們喜歡舊貨和有時光洗刷痕跡的老東西,是它給我們留下的回憶和共同經歷,而絕不單單只是樣子本身。
討巧的原因是杜雅爾丹說的“與眾不同”,跟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多數影片不同,至少是形式上的不同。
這一度讓我想起了《阿凡達》,而《阿凡達》是向前看,《The Artist》卻帶不來那樣的工業進步。
这阵子不少香港电影人在批评金像奖,因为它把几大重要奖项都给了平实无炫技的《桃姐》,而不是在电影语言上更多突破和创新的《夺命金》。
可在此之前,另一个金像奖——奥斯卡金像奖也无视《雨果》等电影3D技术的炫目,把几大重要奖项给了一部黑白默片:《艺术家》。
《艺术家》的故事设定在默片即将衰败的年代,男主角乔治·瓦伦丁原本是当红明星,可有声片时代一来临,他就被淘汰了。
观众都纷纷去看会说话的电影,而他自己花巨资投拍的默片无人问津,一代巨星终至破产下场。
而另一边,他的一个女粉丝佩琵·米勒却从群众演员做起,借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日益走红,成为当红巨星。
每一个时代的更迭,总有人被淹没,也总有人崛起。
电影中令人兴味的镜头是,当初佩琵刚进入电影公司,如日中天的乔治跟她说:“做明星要有一点与众不同。
”于是给她唇边点了一颗痣。
后来佩琵的第一部有声片就叫《美人痣》,名扬天下。
而佩琵走红时接受记者采访,手舞足蹈说:“老家伙本来就应该给新人让道。
”她没有想到乔治正坐在她身后,起身,朝她一个欠身:“我给你让道了。
”因为是默片,因此仅有的几句台词特别有味道。
除此之外还有乔治老婆对他说:“我很不快乐!
”乔治:“世人都不快乐。
”其实这是一部粉丝拯救偶像的电影,乔治破产后,又与妻子离婚,搬离豪宅,烧毁自己的胶片,家具悉数变卖,赶走仆人……最后几欲自杀。
是佩琵帮助了他,收留了他的仆人为自己工作,将他的家具都买下来,他受伤时照顾他,并为他和电影公司老板据理力争……估计很多女粉丝看了这部电影都免不了胡思乱想,要是也有机会这样接近自己的男偶像就好了,拥有他的一切,最终还与他产生了爱情。
就像男粉丝看了《我与梦露的一周》之后大概也都免不了要心驰神往一番一样。
两部电影都讲粉丝与偶像,但结局却不同。
男明星在事业低谷时崩溃,而女明星则在事业巅峰时不安。
男明星渴望的是事业的翻身,而女明星渴望的是感情的慰藉。
后来,女粉丝利用自己的努力让男明星重返银幕,两人最终在一起,皆大欢喜。
而男粉丝安慰了女明星后,女明星继续追求自己虚荣的人生,事业更上一层楼,但,梦露在情路上一直失败。
事业总有出头日,感情没有,感情永远令人惴惴不安。
怪不得女追男隔层纱,男追女隔层山。
不相信,看看那个时代同样被默片抛掷的女明星的下场:电影《日落大道》中的诺玛过气了,守在自己的豪宅中度日如年,剧作家伊利斯一不小心闯入她的生活,享受她爱情的赠与:西装、名表、别墅、甚至残存的一点点名气或者说别人的怜悯便利……但是却不要她的爱情。
和《我与梦露的一周》中的男主角相反,伊利斯爱上了比诺玛年轻的电影厂工作人员。
是的,男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年轻的姑娘。
所以梦露是对的,她30岁了,比男粉丝科林·克拉克大7岁,现在她不抛弃他,将来……等她盛名不在,和那个服装部的小姑娘又有什么不同?
花褪残红,甚至还不如。
所以伊利斯的出现并没有能够拯救诺玛,相反,加速了诺玛的坠落。
她杀了他,然后……忠告:男粉丝不要接近已过气的女偶像,女粉丝却要把握住男偶像的事业低谷。
艺术家开始放,黑白,无声,1924,以为下错了片子,百度后看到“黑白默片”四个字非常想放弃。
硬撑着完整看完,无力吐槽。
但是第二天,当我在放映着战马的影厅醒来时,毅然站在了奥斯卡评委那边。
艺术家真是部好片子!
你看,六七十年间,你能找出第二部黑白默片么?
没有吧,这是对黑白默片多么崇高的致敬!
艺术家真是部好片子!
你看,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电影(这句话已经在各种论文里写了很多次…)至今,有谁关心过电影的历史,有谁用电影拍过电影?
没有吧,这是对历史多么严肃的尊敬!
艺术家真是部好片子!
你看,George遭受到有声电影的打击时,原本无声的影片本身也有了声音,瓶子翻到的声音,电话铃声,椅子倒地的声音,就是没有George大喊的声音。
而到了影片末尾,George在经历重重悲惨后以踢踏舞演员的身份重返银幕,观众,我是指艺术家的观众,终于听到了他的声音。
这是对“情景交融”手法多么活灵活现的运用!
艺术家真是部好片子!
你看,Peppy从路人一夜爆红,成为默片到有声转型期的大明星,这是多么典型的时势造英雄的励志故事!
艺术家真是部好片子!
你看,George与Peppy巧妙相识,互生好感,但碍于一个有妻一个卑微未能发展,后来George没落到家徒四壁,而Peppy爆红,买下了George的所有家产包括司机,被George知道不堪屈辱决定自杀,又被Peppy救下,俩人最终妇唱夫随大圆满。
这是多么跌宕起伏蔑视等级追求自由不平等的爱情故事!
艺术家真是部好片子啊好片子……
这么一个简单的电影,主题明了。
男主角代表默片,幽默、有才、表演夸张、风度翩翩;女主角代表有声电影,新派、时尚、平民化、善于自我表现。
两人交往和冲突过程即象征着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交替的过程。
尤其是男主角心中对女主角复杂的感情,抗拒反感又不免被吸引,这正是当年默片被取代时,那些依靠默片生存或进行艺术表现的人们心中所怀有的感情。
男主角意欲自杀,本象征着默片的完全终结,但女主角及时出现让两种不同类型的电影终于得到融合,默片的屏幕形式改头换面,以歌舞剧的方式获得重生,从此展开了电影的一个新天地。
这是双方妥协的结果,也是导演意图呈现的最终目的——任何根植于时代的艺术载体,都不免经历着这样的过程。
如有声对无声、彩色对黑白、3D对2D、动画对静态……势必对原来固有成规造成冲击。
但真正的艺术是不是仅有新潮和弃旧?
导演以最后的结局告诉我们,旧派的艺术魅力结合新派的表现形式,或许才是昌盛之道。
这部电影以较为含蓄的手法来讨论这个观点,与男主角的人格、男女主角的爱情没有太大关系,两个人都是非常脸谱化的人物,那些能看到泪流满面的人们让我倍感无语。
而且电影只是以一种近似默片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并没有任何大张旗鼓、故作姿态的宣告:“默片时代回归!
怀旧第一!
”的意思。
甚至结尾男主角终于开口说话,隐隐表现了导演对默片有节制地缅怀、并不十分推崇的态度。
男主角的自我蜕变正是默片必然的蜕变。
对艺术来说,没有什么形式是永恒的。
永恒的只是精神。
传承这个精神的,正是不断革新的载体。
或许原始部落围在篝火边听巫师吟唱,和未来大家坐在全息3D影院中欣赏剧作,两种人所感受到的东西并无不同。
如果非要区别不同,那也是一味追捧怀旧和一味抛弃过去所带来的狭隘。
以前《色戒》上映的时候,马某人在采访中说,他看完电影后深深感动于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我听了之后很是无语……当时的感觉就跟现在看到有一些人们执着于《艺术家》究竟是致敬默片还是践踏默片一样。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打动我心的电影了。
剧情也许不是那么新颖,场景也不够绚烂。
靠的就是人物的表演功底。
那少的可怜的几句台词,却能真真正正打动观众。
感情从刚开始就有了吧。
才会有那么多的NG 。
可是一个时代的更迭,一个演艺圈的浪潮,不跟上前进的步伐,我们真的会走投无路我们都知道George是一个艺术家。
我们理解George想要用他全部的感情投入去演绎一段故事,一部电影,一种人生。
可是时代的发展速度超越艺术家前进的脚步。
他无法理解,无法抛弃自己艺术家的自尊心。
语言岂能压过行为?
可是,peppy 那个之前的小演员却走得如此红火。
那个美人痣和自己的爱之泪在同一时间上映。
这是想要怎样鲜明的对比。
他没有想到吧,peppy在他爱之泪上流的眼泪真的是对他作品的肯定,可是看到那样少的票房,他是不是也开始怀疑自己的作品?
自己倾注全部心血与投资的电影就这样被有声电影打败了。。。
出了影院站在peppy的大幅海报前,看排队买票的人脸上期待的神情,他那一刻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股市一蹶不振,破产后妻子的果断抛弃,让他的人生跌入低谷。
一次次当掉自己的物品,靠拍卖自己的物品度日。
那段艰辛的日子有谁知道他的心情?
可是,peppy知道,peppy一直在默默关注他,招聘了他解雇的司机,买了他所有的拍卖品,看到他住院的消息,她紧张的神情,她急促的步伐,她站在他面前听到他脱离危险松了一口气的样子,看到他仅留的一部胶片是他们第一次拍的那部电影时她开心的表情,她说他能到我家休息吗?
那样温和的神情,医生都知道她爱他。
终于他能在她家,她能光明正大的照顾他,爱他。
为了能让他崛起,她向电影公司威胁的神态,太可爱了。
要他还是要我?
不是,他和我必须在一起,不然一个也没有!
哎!
我是在威胁你!
看着电影制片人苦笑不得的表情我就笑了,他也没想到这个小家伙这么坚持,这么勇敢。
最终权衡利弊下,只能苦着脸答应了。
欣喜的飞快跑出去想要送剧本给george,回头那个飞吻,对于大家的感谢,大家真是万般无奈啊。
^_^骄傲的艺术家还是不能理解佩蒂的行为,骄傲的男人是不会心安理得接受女人的救助。
他无法原谅自己的失败与淘汰。
他想到自杀,以为这样可以结束一切。
然而他还是拍的,真是那一刻的犹豫救了他。
peppy追过来,急切的不顾一切的想要他活着想见到他“bang”的那一声吓到我了,我没想到故事会真的这样结束,也没想到故事是这样转折,哈哈,她一头撞到树上让车停下。
“我感觉很糟糕,我只是想帮助你,照顾你,,,没想到会这样,对不起,对不起,,,”“没有,没事。。。
”“只要你肯让我帮助你,geroge valentin”“这不可能,peppy我已经落伍了,没人想听我说话”“正是这件事,我们可以试试看,相信我!
”两个人的重新组合绝对是一种完美,完美的踢踏舞,完美得无懈可击!
连最不看好的制片人都要拍手叫绝。
O(∩_∩)O哈!
这般美好的结局,他让自己走出过去的阴影,迎向一个新的时代。
可能只有近距离接触过死的人才能想明白一些事,才能放开自己的自尊,只会想要自己的爱的人。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那只不离不弃的狗狗。
这只狗救了他,这只狗才是他最忠实的朋友。
我们爱一切值得爱的生物。
如果卓别林开口说话了,你会愿意倾听么?
看完《艺术家》,我在回家吹着小风的路上,冒出这个问题。
如果你看过他的所有喜剧,无论是城市之光里善良的夏尔洛,还是你最最熟悉的摩登时代,你是愿意听他开口用对白讲一遍他的故事呢,还是会捂着耳朵,大声叫嚷“这样就好,这样就好,干嘛加对白嘛!
”这位有声电影诞生之后坚决抵制了其十几年的默片大师曾经说过:“有声电影彻底埋葬了传统的哑剧,而这却是电影艺术的基础。
电影演员应该懂得,是镜头在讲述故事,而不是对白。
”1895年,电影在巴黎诞生,无声电影红红火火的捧起了一代人,这一切,在这个荧幕上,缩影在《艺术家》里的科顿身上。
他拥有最好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眉毛、鼻子、嘴巴有着丰富的表达,甚至连胡须都会说话,幽默的笑容与生俱来让人觉得明朗快乐,绅士风度华丽丽的让他变成了大众情人,这一切还不够,缺乏了某种戏剧效果,所以,他还拥有一只可爱聪明训练有素的小狗,在镜头里,他是一个完美的无可挑剔的男人。
可是这一切的表达里,他不能用声音为媒,他是无声电影演员。
无声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能带给你什么?
美好的时刻里,你捂上耳朵,看到美丽的烟花。
那就像是天上开出的花儿。
而在煞风景的时刻,你有可能是在公车上看到一个完美的背影,看了很久很久,觉得气质娴静,迷人的无可附加,可是,这个时候,包里铃声一响,你不喜欢的调子,她接起电话,声音是你不熟悉的方言,在讲柴米油烟的琐事儿。
甚至是抱怨公司的领导、同事,你如梦初醒,索然无味,女神不见了,仙气儿飘飘摇摇的散开去了车窗外。
玲珑的人太少,如果只以最美好,想象空间最大的一面示人,一切或许就会完美一点吧。
而无声电影里,就有一种完美,那是丰富的肢体语言和会说话的美丽的脸,就可以缔造的。
电影,在诞生之初,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幻术,而它的本质,也不过是一个幻术,不过在这个幻术里,你可以做一场梦,关于任何的任何,而无声电影里,声音就是你可以做梦的空间,一个美丽的主角儿讲的所有的话,都可以是你已知的最好的声音,他的面貌,可以搭配任何语言,低沉优雅的法语,甚至是70年代电影的播音腔。
只要你认为它够好,够贴切。
它都可以为你于荧幕构建某种完美。
所以,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往往是苦差,改编经典名著,更是一个险活儿。
往往不论如何努力,都会骂声一片。
你错就错在,坏了一场美梦。
而科顿,他是如此熟悉镜头、荧幕和观众,他熟悉无声世界里他们喜欢的一切,所以,当他亲手为她点上了一颗痣,一切如此自然,她注定了会红。
一张脸因为一颗痣,不仅仅迷人,更增加了荧幕的辨识度。
她不能讲话,在无声的世界里跑着龙套,直到时代列车轰轰隆隆的开到了有声电影的站台,她才作为一个愿意被倾听的新鲜人走到日光下。
而他,作为无声的巅峰,却在瞬间惨遭遗弃,他把腰杆子挺得笔直,无声电影已经被他巅峰造极了。
这是神话,是他的信仰,谁动了这个神话,就是要他的一身荣耀暗淡、散尽。
于是卓别林抵抗有声电影,电影中科顿也是同样,拒绝接受拍摄有声电影。
抱着旧梦,继续拍摄无声电影。
可是时代,是不宠爱怀旧的人的,怀旧是落后,停滞的代名词。
他在旧梦里轰轰烈烈的破产。
所以,他的故事开始了悲剧进程。
一个夜里的一场梦里,在一个没有声音的场景里,他突然发现,杯子落在桌子上是有声音的。
那是电影里第一次出现声音,一切像是从梦里骤然坠跌到现实,他自己的声音不见了,外面一切一切都是有声的,姑娘们的嬉笑声,门关上的重重声音,羽毛落在地下,那细小的声音在潜意识里却振聋发聩。
他梦到自己被一个人遗弃在了无声的世界。
这种孤独感,是无法无法言说的。
可以将人的信仰击溃。
但与此同时,那个爱慕她,在镜头前,说说笑笑的姑娘。
却风光霁月的大红大紫起来,那是有声电影的躯壳。
年轻、新鲜、美丽。
万人迷恋。
他不理会这一切,关上了门,躲在无声电影的世界里。
她远远的看着她,以最默默的方式,一次次的雪中送炭,可是物质上的任何帮助,都不能挽救一颗枯萎、颓废的心,他一把火将所有的胶片烧了。
将自己也仍在火海里。
死里逃生的他后来知道了她做的一切,这一切如此的屈辱,他的骄傲无法承受这个结局,他回到已经烧毁的旧屋,拿出了火舌未吞没的枪,他打算了结自己,与此同时,她开着车横冲直撞的到了他家楼下,这个时候,字幕说,砰的一声响,以为是他已经开了枪,自杀了,下一个场景,却是她的车撞到了他楼下的树,观众松一口气,这当真是只属于无声电影的悬念。
分析电影隐喻,在我看来,是一件很附会的事儿,但是,在这部像无声电影致敬的片子里,却是觉得贴切。
在她的狂飙路上,我在想念那个眉毛会飞舞,让人无比开心的科顿。
有声电影从无声电影里走出来,并不是粗暴的抛弃,将无声电影赶上绝境。
这种关系是爱,又像是一份情,彼此牵着最柔软的部位。
我从你这儿生长出来,我爱你、敬你。
最终他获救了,很喜欢导演最后的处理,那是时代的遴选眼光,他最终没有妥协去拍有声片,他不愿意在镜头前说话,他也觉得他已经开不了口了,他和他的影迷都无法去打碎那个梦了,聪慧女主角便带着他去跳他们相遇时的踢踏舞。
这是一种新的类型片的诞生么?
我没有考究,但是,无疑这是一种进步。
这个结局的妙,比让他接受有声电影来得更真实。
也更加暖心,因为,结束的时候,我也莫名的松了一口气,他最终没有开口,将这个气氛破坏。
瞧瞧!
我也是个如此的观众。
1936年,《摩登时代》里,一直拒绝有声电影的卓别林,在电影结束时哼了一支歌,那是他自己亲自哼的。
虽然如此这部电影一般被看作依然是一部无声电影。
但是,是第一部可以听得到卓别林本人的声音的电影。
电影教科书里说,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
电影学院里的拉片课程,有时候,会关掉声音,看看纯粹的没有声音的电影,我想说,如果关掉声音,还是能让观众耐着性子看完的电影,一定不是一个太坏的故事。
关于电影片名,有说它就不该叫《艺术家》(The Artist)。
就像今时今日,如果哪个国内电影明星被称作艺术家或者德艺双馨,那基本是调侃,再不然就是挖苦讽刺。
诚实来讲,影片要是改叫《演员》(The Actor)或《大明星》(The Big Star),似乎更符合故事内容。
台湾人更夸张,索性往前面加一个大,《大艺术家》。
多个大字,广告效果就来了,堪比大片、大电影。
那演员明星和艺术家之间到底有何区别?
我想,这就是《艺术家》的命门所在。
放当时来看,拍电影的恐怕都不是什么艺术家。
更何况,主人公乔治没落不谈,他还导了一部失败作品。
艺术的分门别类中,电影一直是位居最末。
原因不外诞生时间短,再者它融合了很多项艺术的表现手法,占了其他艺术的大便宜。
最早的电影是魔术杂耍,后面慢慢纳入商业放映,进而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艺术表现手法,比如剪辑、蒙太奇。
所以,《艺术家》把电影演员抬升为“艺术家”,那更多是站在了后世人的观点上。
别的不管,先就把致敬的旗杆杵在那了。
《艺术家》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到1932年间,那也是电影从默片(无声片)转向有声片的关键阶段。
1927年,有记录在案的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诞生了,它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把电影工业撕成两半。
如同电影诞生后三十年间的风风雨雨,推动这一次变革的原因仍是技术,音轨录制和电影拍摄可以分离开来。
很显然,有声片的成功不在默片大导演和大明星的预料当中。
就连默片败下阵来的速度,那也远比黑白电影败给彩色电影的速度要来得快。
不仅好莱坞如此,以当时另一电影大国德国为例,1928年有声片所占比例仅为7%,到了1929年,这一比例迅速上升到了86%。
有声片的出现不仅淘汰了一堆默片明星,就像《艺术家》里的乔治,当时连在戏院演奏的乐队和辩士(讲解电影剧情的人员)也失了业。
对于这一变革的惨烈,黑泽明在自传里就有提及:大批辩士冲入影院,捣毁导致他们失业的声音设备。
由于压力,他的哥哥(辩士组织的负责人)更是选择了自杀。
因而,如果有人认为乔治的落魄反应过于夸张,那么,他们当真不知道默片时代的薄暮之歌,更不理解这一改变曾经深深影响过那么多的人。
好在惨烈归惨烈,如果《艺术家》往惨烈的方向走,它一定会被奥斯卡打入冷宫。
导演哈扎纳维希乌斯擅拍喜剧,这一回借得默片的壳,套上一个通俗浪漫爱情剧的壳,弄得皆大欢喜满堂彩,当真是没啥难度。
电影主线是一个默片男星的没落,另一边是有声女星的崛起。
两人不断对位,内心情感的反差、地位境况的强调。
说到底了就跟跷跷板游戏一样,不管谁上谁下,他们玩的都是同一个游戏(电影)。
《艺术家》没有把他们的关系做成最俗气和大路货的男欢女爱,比如插段床戏。
更多时候,两人好像若即若离,却又被电影的魔力给吸引着。
好比在电影院里,她看他的电影,他看她的电影,互相欣赏。
好事者当然可以进一步阐释,这也是现代人眼中默片和有声片的依赖关系。
尽管取代了默片,但有声片一直“深爱”着默片,始终没有忘本。
除去明星光环和显而易见的影史关系,《艺术家》更是一部立足于电影本身的片子。
众多的戏中戏(乔治演的片子大多有出处)、片场拍摄(选角、NG和实拍)、幕后制片人(他们对金钱利益有着灵敏嗅觉)甚至是看电影的普通观众,他们都再三出现。
就单说乔治,导演在他身上安放了有趣的细节设置。
和妻子的感情有如死水,对方恳求他说话交流,结果他就是不说。
包括那个噩梦和打趣小狗,观众都开始纳闷,他为什么不说话。
或许,声音不好是一个原因,但对当时的大牌明星来说,要他们开口说话,那就有如小丑表演,损害了他们业已树立好的形象。
同时可以看到,默片时代的明星更重视肢体语言,略带浮夸更好。
饰演乔治的让·杜雅尔丹本是肌肉型男,他在片中的形象,静有克拉克·盖博的影子,动起来又沾染了吉恩·凯利的风采。
当然,后两者都是有声片时代的明星。
类似看上去很和谐,实际上却又跳脱的细节,《艺术家》里还有很多处。
它所引用和致敬的对象(包括电影配乐),经常不在1927年到1932年的时间范畴。
事情到最后就变得清晰起来了,《艺术家》真的不是一部默片,它只是拿默片说事。
好在,即便说了这么多,甭管搬用了《公民凯恩》还是影射了《一个明星的诞生》,它们都阻碍不了普通观众的理解,更不会影响他们的观赏体验。
因为即便《艺术家》致敬了一大堆的片子,它更像是丢给影评人和老先生看的,讨个巧罢了。
对多数人来说, 它只会被当做一部爱情片来看待——一部看上去有些不一样的爱情片。
已不多见、被等同为卓别林的黑白默片,字数长短不限、可以妙用的字幕卡,旧式画幅比和动作稍快的诙谐人物,当这些东西和一部爱情片发生关系,那么,《艺术家》至少是讨喜的,活跃气氛,不用商量。
对吧?
没有3D,不是飞机撞轮船的大场面。
这样的年头,已经很少见了。
去年奥斯卡推结巴国王,今年索性来个哑巴影帝,谁敢说不可能呢?
总而言之,面对《艺术家》,那绝没有凭吊默片般的肃穆沉痛,再者,它也没有承担讲述经典爱情故事的义务和必要。
围绕《艺术家》的争议都出在姿态高低上,如果你觉得哈扎纳维希乌斯摆出了高姿态,用糖衣炮弹去迷惑了美国人,那么《艺术家》恐怕会是变质的味道。
如果你熟知好莱坞和奥斯卡的游戏法则,那么再看法国人鼓捣的《艺术家》,或许它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更何况,谁说入围奥斯卡拿了奖就名垂青史,其实未必。
不见戛纳时候,《艺术家》还是给竞赛单元打替补。
影史多少事,到最后,若能跟那条活泼有爱的小狗一样,都付笑谈中。
我想,这便足够了。
【国际先驱导报】
今天看完the Artist,深深被震撼了,甚至这学期的final project我也想用4:3的ratio降格拍一个黑白默片,不是为了追随所谓的复古潮流,而是今天我才发现原来默片才是更接近电影本质的形式,今天我才理解为什么当初有声电影出现的时候,那么多老一辈的电影艺术家站出来反对,包括卓别林在内。
去看the Artist之前,看过的同学“告诫”我这部电影必须要在精神很好的时候才能去看,否则铁定睡着,因为它是一部默片,而且是黑白的,而且而且是4:3的!
事实是,尽管我很困(昨晚只睡了4个小时),但我还是非常精神地把电影看完了,而且很享受这个过程。
我现在就可以断言the Artist绝对是我本年度最爱的电影前三名!
the Artist在画面上完全模仿上世纪20年代默片的拍摄手法。
默片不仅仅是无声、黑白,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过去的黑白片是18fps,即每秒18格。
现在的电影都是24fps,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由于每秒钟记录下的动作画面比较少,因此连续播放时肉眼可以察觉到明显的动作不连贯。
我个人认为,正因为过去的电影都是以18fps的格式拍的,因此演员的动作总是给人一种滑稽的感觉,所以默片更适合表现喜剧。
the Artist就是一个爱情轻喜剧,其实故事特别简单,也有些滥俗。
但是,它非常成功的地方在于演员的表演简直可以用“出神入化”来形容。
试想一下,一部没有声音的电影,剧情完全靠演员的肢体动作和眼神表达,真的很少有演员可以做到。
所以,我觉得默片时代才是出巨星的时代。
the Artist虽说是默片,但它也不是完全没有声音。
影片中有两处加入了声音,而这两处简直就是神来之笔,没有这两处细节处理,这部电影也不会如此备受推崇。
第一处是录音技术刚刚被运用到电影中时,Jean Dujardin饰演的默片时代大明星George认为这是可笑的,他坚决反对。
但是,当他回到化妆间,他放下一个杯子,突然意识到这个动作本身是有声音的,进而他意识到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声音的。
第二处是影片的结尾处George终于放下对有声电影的成见接受Miller的帮助,和她一起出演有声电影。
在两人的一段精彩绝伦的踢踏舞表演之后,producer高喊一句“perfect”。
歌舞片时代就此来临了。
这部电影的ending是固执己见的默片巨星最后终于接受了电影的新形式,还开创了新的电影类型,而这部电影比较吊詭的一点在于是它让我认识到什么是最纯粹的电影。
当然我不是说技术的发展破坏了电影的本性,我承认没有技术作为支撑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根本就不可能变成展现在观众眼前的真实,只是我不得不感叹随着技术的发展观众变得只满足于感官刺激而不再关注电影的艺术性,比如说现在的3D潮流,往往在电影院里面观众看得很过瘾,走出电影院却记不起故事情节,更不要提被电影打动了。
或许我本质上还是很traditional的吧,我推崇的也大都是学院派导演,在电影学院学的也是最classical的film technic.课上时常都有同学去挑战那些classical的电影理论,和老师争执不下。
我却觉得,无论那些理论你认同与否,或者在今天看来根本就已经old-fashioned,但是对于一个导演而言打破传统的前提首先是你要懂得这些理论,否则永远都只能是一个业余导演。
默片有一种有声片没有的力量,或许是因为让人看的更专注,专注于故事本事,专注与演员的表情、表演,感觉更感人。
没劲。电影技术飞速发展到立体3D的今天,不承认也得承认默片这种落伍的电影表现形式早已成为历史名词。现代人真有必要反过来拍一部默片来致敬默片吗?更重要的是,默片时代的神韵真是现代人能模仿出来的吗?逝者已矣,来者可追。与其捯饬复古卖弄情怀还不如抓紧创新扎实内功,这样才对得起电影前辈。
四星为默片。情节一般,但是,不得不说演得好赞,特别是最后好升华的赶脚,发现拍卖品的震怒,橱窗里的礼服,嘲笑的嘴脸;还有小狗真有灵性;那舞是踢踏吧,跳得真棒;还有很赞的一处就是影院里不识名人的老太太说了句要是它会讲话就好了。。好棒啊
是不是我把孤岛惊魂的剧本放到五六十年前也能拿奥斯卡,拿影后?什么叫独树一帜?片子除了配乐之外打的就是鹤立鸡群的牌子,导演像是个没拍过电影的,女主角像是个七八十年代的。金球奖评委的眼睛真是让狗给吃了。一颗星给配乐和小狗,很可爱的小狗。
2011年最好的电影. 无可非议.
让我想起了《日落大道》
给小狗个奖吧。用经典默片作比较多少有些不公平,毕竟时代不同,创作心态和视野都变了。从当前来看,影片的看点在于与众不同,看惯了视觉与台词大片,用黑白默片换个口味。轻松且略带感动的爱情电影。最深的体会是,很多时候对白真的都是废话。三星半
此片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知道上世纪默片的伟大和强大。在新世纪里新颖的艺术表达方式让人眼前一亮,致敬与感怀并行。
我觉得也就算部还行的影片。。。
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将本片列入“本世纪最伟大的电影”的行列,艺术性和娱乐性并存,可以达到雨中曲高度的同题材影片。坐在黑暗的电影院里,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根本就是置身于上世纪初的电影院里,这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观影仪式感,而且是几乎大部分现代人都很难体验到的,强烈推荐大家去电影院看。
用现代技术手法和视角重现默片魅力向默片时代致敬,让3D时代的观众也能领略到电影最初的魔力。我还真不好这口,奥斯卡就这么被收服了,没劲。
这不是二十年代的默片,这是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黑白喜剧片。男猪脚七分优雅三分轻佻,女猪脚四分美六分浪。
本来就不爱看法国电影,外界捧得太多或骂的太多对我的观看没什么影响。女主角长的实在不是我的菜,牙齿又大又密集一副想扮精明其实很蠢得样子。sorry~
一点朱砂痣,注定一世情,无声胜有声。。。完美的诠释了电影最原始最感人的力量,仿佛时光倒流,绝对比各种3D特效都震撼。。。有日落大道的神韵
评论: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78799/
不是我杯茶
說此片致敬默片完全是開玩笑,導演壓根沒懷舊之情,倒是從各種經典偷來不少技巧,可終究不是自家東西,拼湊起來風格雜亂.更可笑是,導演只是去對白及插入字幕卡,生硬地模仿默片,對默片手法卻無深入了解,誇張的攝影機運動與默片形式毫不協調,效果令人啼笑皆非.唯一好處是,默片作噱頭掩飾了人物故事的蒼白薄弱
形式大于内容 还是回去看卓别林吧,哎……什么世道啊 只剩下花样儿了
感觉有点投机取巧。
此片应改名叫《忠犬八公的故事》,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应该给那条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