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后半小时,我才开始想,这大概是部主旋律,并且猜中了这个简单化的结局。
片子很吸引人,本来就想趁吃饭看个轻松的都市喜剧片,点开一看是农村题材,本来有点失望,但风光很美,小演员演得很好,故事内容也够环环相扣,竟然一口气看完。
影片的取景和布景都不错,那些粮票、火车票,贵阳市容,让人怀念那个年代的城市。
小时候不知道城市里有遣送站,到了03年广州还发生了无业大学生收容致死事件。
作为所谓的城里人,即便有很多农村亲戚,也很难换位思考,去体会农村出生长大的人,对城市到底各自怀揣何种情结。
即便最后的主题升华地略显生硬,孩子们偶尔会牵强地说出大人话,可影片尽量做自然化处理的努力是可以感受到的。
每当我觉得有点夸张的时候,片子马上就来一个注脚来解释前文,化解我的疑问。
仔细回想一下,已经很久没看到这种全片看下来没有在心里暗骂主创的国片了,即使是看到结尾。
王千源(竟然跟那个好诡辩的杜克女同名)最后出镜是个惊喜,他很适合这个角色。
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对于中国很多贫苦的老百姓来说,当年读书考大学是他们对下一代无限的期待。
城里的生活,新鲜的事物,时代变迁带来有无数阵痛也带来有无数的发展。
对于现在浮躁的社会是一个清新的镇定剂。
“好好看看吧,三十年的光阴有数不尽的沧桑变迁,更有说不完的美梦成真,全都在里面,向前看吧...。
知识改变命运!
”小孩的眼睛看世界,张涵予,于娜沦为配角,却演绎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全故事平淡清香,细细品味也很有意思。
熬夜看了这部片子,当时只是看了名字就看了电影,所以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什么,还以为这是部爱情片,所以一直看到半个小时的时候,都以为福来是女孩,导演想要叙述他们成年之后的爱情或者通过读书考大学到城市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后来慢慢就觉得不是这样的,不猜测剧情,只是跟着导演的镜头从两个孩子的眼光中欣赏大山外的世界。
这部片子还是给我挺多惊喜的。
呼应电影名字《云下的日子》,导演在每个情节转折或者替换的时候,都会出现天空中的云彩,不过貌似出现得有点多。
在描述两个孩子在大山里行走时,采用了从近及远拉伸镜头的方式,将整个大山的美景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点自己还是很满意的。
演员的表演上,两个孩子演的很好,不是主流的可爱的孩子,可是看到他们第一眼,就知道他们是从大山里的来的,张涵予演的多少欠点火候,而武林外传里的“小六”那个演员演的也有点傻,感觉演的不是很好,我觉得演大山里的那些农民的倒都不错。
因为自己八十年代还没出生,对那个年代充满好奇,所以在描述城市和农村里的场景时,通常一个小场景就会让自己忍俊不禁,感觉看这个电影一点都不浪费时间,比如说农民公社废除大锅饭之前的开会聚餐,比如说在城市里小娅和两个孩子碰到的一群拎着大录音机穿着喇叭裤的自以为时髦的青年人等。
这部片子的感觉就是开始看得时候很好奇,感觉看这部片子很值,很有新意。
直到“在城市里刘厂长从牢狱里出来”,从那往后,基本上没什么新意了。
到“十年后”基本上就可以把电影关了不看了!
闫然导演拍这个片子肯定也有苦衷,不过感觉水平还是很不错的。
这是一个关于贫穷年代的故事。
也许原本应该带着无奈的眼神去关顾,可是观看的时候,我却不合时宜的发笑了。
笑晓雅的老公一路背着孩子追到贵阳火车站,笑派出所的干警恰巧就这时候出现,笑小六那虚张声势的嘴脸。。。。。
有网友说他看哭了。
哭在大龙撞车的瞬间,是的,那一瞬间蛮感人,强生哭了,边跑边哭,回望身后越来越远的城市,冰冷在身后,虚伪在身后,冷漠和无情让他对这个城市的憧憬消失的无影无踪,最终,他仓皇而逃。
眼泪抑或笑容,都只是暂得。
沉淀过后的思考,才是文艺片的初衷。
好吧,我承认,我也是喜欢仰望天空的人,喜欢强生和福来仰望晕着朵朵白云的天空,喜欢晓雅坐上拖拉机时躺在麦垛上看天空时的神情,最后,借用强生那句话来结尾:要向前看不要向后看。
推荐《云下的日子》,这是我看过最好的一部影片!
我以为它是以电影或是以文艺的形式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我们走过的道路的深刻描述和反思,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尽管影片最后还是回到了讴歌主旋律上,但是它却给了一个很当头棒喝般的提问:城市使我们失去了什么?
在物质的追求的潮流中我们失去了什么?
本来想写一篇影评的,但是一直忙,开了笔却始终没有时间,实际上,影片中每一句台词都极有深意,都会把你带入思考,真的!
相信我,这是一部意义非凡的影片!
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
停停断断的看完了这部片。。
以下是个人拙见:简单的说说这部片子还是有很多出彩的地方。。
孩子们对未知城市天真无暇的向往。。
大山的后面就是城市。
就是希望。。
从孩子从解放军手里接过画册的时候。。
城市。。
这个陌生的概念在孩子心中撒上了萌芽。。。
恰恰是希望浇灌了它。。
孕育了它。。
两个天真的孩子。。
没有一丝杂念的。。
坚强顽固的走了下去。。
还记得其中一个孩子说到。。
“别往后看。。
向前看。。
前面就是城市”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偌大的城市竟然没有他俩的落脚点。。
我看到有人说这么评论的。。
说这是一部喜剧片。。
又或者是爱情片。。。
更多的人认为这是一部回忆题材片。。
然后随着剧情的推移。。
到了结局。。
你会慢慢发现。。
这是一部反应祖国社会美好变迁的党员内部学习片。。。
好吧。。。
出彩的地方是不少。。
那接下来说说其他的。。。
以下内容均使用半咆哮体。。
请谨慎观看。。
尼玛!
海报整个张涵予啊!!!
尼玛我以为是他主演。。
原来始终是个打酱油的啊!!!
完全就是借了人家大牌的东风啊。。。
尼玛啊。。。
那莫名其妙的军用卡车就这么从大山中涌出来了啊!?
看的实在是莫名其妙啊。。。
尼玛啊。。。
两个质朴的孩子。。
背诵台词的时候能不能专业点啊。。
背书啊。??
这是尼玛的演电影啊。。
能不能让人家完全本色化表演啊!!
尼玛啊。。。
两个山沟沟里的孩子居然能把小偷团伙的老大勾出来??
更离谱的是。。。
老大还带着他俩乖乖的去买可爱的书包!?
尼玛啊。。。
更神的是。。
两个完全没有见过市面的孩子。。
居然能把被拐卖的失足妇女拯救出来。。
然后在大山里玩起了BBQ。。
食物是从哪变出来的啊???
尼玛啊。。。
这片名也可以改成《神犬大龙》。。
在山谷里就不幸遇难了。。
后来福来说了一句。。
没关系。。
它会来找我们的。。
果然没错!!
万能的导演。
最后真的让大龙神奇的出现在了孤儿收容所。。
特别上网查了资料。。
那时候80年代兴义到贵阳。。
是没有高速公路的。。
神犬大龙要跑那么远的路。。
尼玛速度至少要在80码啊。。
所以弱弱的说一句。。
大龙你开挂了吧!!!
尼玛啊。。。
主角不是大龙太可惜了啊!!!
最后也没有弄明白那卡车是怎么从路上杀出来的。。。
哦。
对了。。
看到这一幕。。
我有觉得。。
影片名字可以改为《神犬救主》或者。。
额。。
《大龙的一生》。。
(PS: 我肿么觉得最后大龙好像真的被卡车压死了。
)好吧。
其实每部电影都有硬伤。。
硬伤的多与少并不影响我们去欣赏整部片。。
网上劈这部片的人很多。。
但是又有几个真正在农村里呆过呢?
也许有的时候电影就是生活。。
生活就是电影。。
没有经历过。。
我没有权利说不。。
虽然农村落后。
但是我觉得那个时代的人活的有精神有骨气。。
最后说一句。。
对身边的动物都好一点吧。。
也许它们就是你的前世。。
你就是它们的转世。。
在那云下的日子里。。
就这么轻轻的诉说着昨日的情怀。
今日的生活。。
未来的憧憬。。。。
2010年8月25日傍晚17点17分
三十年后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北京的大学。。。
故事未完待续。。。
不用再等十年,他们又会回到从前,他们依旧没有家。。。
城里?
全社会都没有为穷人准备饭吃。。。
卡车开进了村子,衣衫褴褛的孩子和从鞋里钻出的脚趾都是第一次见到车,听说城市。
强生扬着有城市图片的画报,来福攥着指北针。
他们在画报里和向北的山外幻想着马路人群车辆和其它。
强生和来福决定翻过大山,去城市看看。
带着大龙。
他们混进下一个村子吃饭时,迷蒙的听着分地改革,在电灯亮起来的时候遮住了眼睛。
他们救助崴脚的婆婆,在婆婆家见到了一年回一次家在城市工作了多年拿过十五年奖状的城市人。
他们碰见要去“下达京城七十二天”的晓娅。
她抛弃自己的亲生女儿,不计代价的回到比贵阳要大一百倍的京城。
火车开走后被丢下散落的相册里,在大山里灿烂微笑晓娅,终是被自己遗弃了。
来福和强生在城市里,拘谨而仓皇。
他们不懂得如何过马路,不明白跑步之后得到的两块钱,不懂得拿到钥匙的人是否能回家。
他们不明白城里人的规则。
这里没有给他们准备饭。
来福决定留下,留在城市的孤儿院。
强生要回家,回到简单的山村。
来福对强生说:“我们应该把名字换过来,我叫强生,勉强的活着。
”强生说:“不是勉强的活着,是坚强的活着。
”来福说:“把指北针给你,回去别迷路。
”强生把指北针塞给来福:“还是你拿着,城市更容易让人迷路。
”强生带着大龙,飞快的向来时的方向跑去。
他要飞奔回家。
张涵予在里面说:这就是一夜成人的代价。
这个代价,是被小刀划破的腿,还是那件被划破的独一无二的风衣?
亦或是死在回家路上为了救强生的大龙?
还是义无反顾丢掉自己的晓娅?
镜头总是给那片稍稍有点蓝的天空,和那几朵闲散的云彩。
云下的日子里,有城市的,有山村的。
城市很大,大厦很高,立交桥很绕。
转来转去,有人迷了路。
山村很小,路很泥泞。
去外面要翻三座大山。
跑来跑去,有人站在了山顶。
有人坚定的走完自己的路。
有人忘掉出发的方向。
你把自己丢在了哪里呢?
疲惫的路上,奔波的时光里,还是最后抵达的终点?
PS:不喜欢结局,所以避而不谈。
只看电影,不研究政治。
亦不谈论。
用了两个上午看完了《云下的日子》。
觉得整部影片还不错,至少主流价值观不在是说教而是沁润在影片的细节中。
特别是80年代初一切从头再来的气息还是挺浓郁的。
当片中的主人公站在大山顶上眺望贵阳城时,改革开放之初的希望油然而生。
其实,环顾当下的生活,我们似乎缺少了这样的拥有希望的感觉——那个时候,尽管人们穿着灰头土脸,可那个时候理想让人们的内心丰富;现在,虽然人们的外表个性,可是还是难掩内心缺少理想的苍白。
70后,80后,90后,00后。
每一代人都有专属于他们所处时代的成长印记。
80后有很大一部分人,在充斥着黑白电视机、爆米花、酸梅粉、弹珠、马良、济公、孙悟空等的空气下,一路被教育着要学好数理化、要考大学。
好像18岁之前的人生,活着就是为了考试,好像上了大学人生就高枕无忧进入极乐世界一样。
我们被大人隐藏各种真相,从历史、爱情到社会,他们从来只展现给我们生活美好的一面,他们极尽所能地保护我们免受外界的风吹雨打。
他们爱子女心切,有时候会忘记小孩早晚要独自去面对整个世界,小孩并不会一下子就学会抵挡风雨跟把握人生。
结果导致,很大一部分人心智晚熟,不能在适当的年纪拥有匹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云下的日子》选取孩子的眼睛为视角,依次向他们呈现从农村到城市的大人们的生活和世界。
当他们依次看到村干部的私心、知青的逃离、教师的疯癫、城市人的欺骗、模范工人的谎言之后,他们对成长充满了茫然与恐惧。
现实的真相让他们流下伤心欲绝的眼泪,也让他们找到成长的正确方向。
欲盖弥彰终归藏不住真相,反倒较早认识真相能将很多错误扼杀于摇篮。
刻意的强加
是个好故事
改革开放后一个缩影,还夹杂着文革的阵痛。有人要去农村有人要去城市有人找不到钥匙,无论去哪都是回家的路。“城市好大,我头晕脑胀的”“这是城里人的游戏,我们搞不懂这游戏”“城市更容易迷路”
小孩演得有一些拘谨。剧情平淡却别有一番风味。
感觉很乱,没有什么看的意义吧。到底以谁的视角来讲故事的?
我大概看懂了电影想表达的主题.但结构松散.逻辑混乱.最后十分钟是最大败笔.
编剧。。。凑合
最近烂片看的比较密集,其实是个非常劣质的电视电影,难怪闫然3月4日有两部电影同时上映。前1个小时张涵予只有1分钟戏份,是好人,后半小时都是张涵予的戏,是坏人。前半截是儿童公路片,后半截是黑帮片…
看到最后真的是要吐了。。
啊,大特写,pong的一下就被剪断掉了
记录一个时代...
张涵予演这种坏人真心不想,于娜演的也不好,最后急转直下弄得那么悲伤是什么意思?
城市,让人一夜长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初那些下乡的知青要归家,无疑此片的寓意和出发点是好的,无奈一部片子的总灵魂导演,太弱。起初,我以为只是眼光的问题,很少有这样题材的影片,小演员不萌不纯不出彩的;后来发现,导演的听觉也待商榷,配乐听来都别扭极了。
情怀不错,囧点太多。狗死得太做作了!
(4.6)讲的是贵州又不是云南,看完片子也无法理解这片名和电影有什么关系。。。看着主演有张涵予和于娜,本以为会有什么惊喜呢,没想到啥都没,还都是配角。。。最近看得太杂了。。。= =
好片子没人看~ 哎~
有点80年代的味道,但少不了矫情和做作,小孩的话都那么深奥。。。我以为于娜和张涵予得有点交集呢。。。贵州景色的确美。。。蛋疼制作。
孩子有点生硬
贵州哇!!! 贵阳哇!!!
孩子和动物的世界真美 忘掉故事的虎头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