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尼采的上帝已死,上帝只在善良天真的人的眼中,戈多是等不来的,或者说上帝是好的,可是人间太残酷,甚至电影里完全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而莉莉娅又太天真善良,她才十六岁。
电影开头妈妈还在时,她穿浅蓝色格纹娃娃裙,印象很深刻。
之后唯一的温暖便是朋友瓦洛佳——她当时收留了这个被父亲殴打无处可去的男孩,真的很善良。
一个十六岁刚离开妈妈的天真小孩在这个社会上,她的未来似乎可以预见,她一定活不下去,看电影时甚至我也一度相信那个邂逅的男人安德烈真的是个好人,灰姑娘可以被拯救。
可是果然,她的命运是注定的,注定悲惨的。
甚至在瑞典人贩子手里,她也并没有太多反抗。
绝望,身心俱疲,可是无处可去。
生存很不容易,死后可以上天堂,可是瓦洛佳变成天使后对她说 死是永恒的,可生只是片刻。
天堂很好,可我想再活得久一点。
生死原来是这么哲学的话题,生存并不容易,莉莉娅的世界更是太糟糕,毫无希望,可是即使被所有人唾弃和忘记,在世上生存过一次,这是我刹那的体验,无论好坏,我只想经历。
最后想说,莉莉娅真的很好。
可爱善良的莉莉娅。
莉莉娅用援交的钱买了一个篮球,送给她救回来的无家可归的朋友做生日礼物。
小弟说,我从来没有得到过这么好的东西。
后来篮球被弟弟他爸爸用剪刀戳破了,弟弟沮丧地说,我会补好它的。
接下来的镜头里,无论弟弟到哪里都带着那个瘪掉的篮球,死的时候也带在身边。
电影中圣母与圣子像反复出现。
开始是莉莉娅以为自己会跟母亲一起移民美国时收拾行李的时候取下擦拭;一次是以为要和男友移民瑞典的时候取下收进行李;最后一次是莉莉娅被男友卖给皮条客,在囚禁中绝望地砸碎了圣母圣子像,之后跳桥自杀。
……我的主啊,因你的名而荣耀。
这是你的疆域,你会完美。
在世上就像在天堂。
赐给我们每日的食物。
原谅我们的罪,就像我们原谅别人对我们犯的。
并且让我们远离诱惑,让我们远离邪恶。
为你的疆域、力量和荣耀,永远,阿门。
当那个城市灰蒙蒙的天气像一块预兆着不详的幕布般打开的时候,就预示了这又是一个在城市夹缝里卑微而悲壮的故事。
莉亚在这个绝望的世界里,试图寻找她自己的幸运,并不断去尝试。
她相信每一个前途未卜的机会,也许下一个就是桃源洞天。
美国,朋友,出卖肉体,男友,瑞士。
可是无一例外。
面对不幸的孩子,这个世界给予的只是通往各个雷同的悲惨选项。
或者,他们是不幸坠入凡间的天使,上帝只是要他们尽快回家。
如此多的际遇,我们人生未曾经历的。
告诉我平凡的至高无上。
天空阴霾笼罩,寒风刺骨。
荒芜的街区,倾颓的楼宇,席地而眠的流浪汉。
这里像被上帝遗忘的角落,阳光照不进阴暗的门洞,温暖不敢踏足冰冷的房间,一切萧索颓废,任凭时代的灰尘堆积在废墟之上。
然而,这也是天使诞生的地方。
莉莉亚,她是那么的平凡,她是一个有着天使面孔的普通女孩。
她和别的女孩一样,渴望完整家庭的温馨,渴望得到友情,渴望得到对青春期叛逆的包容理解。
然而她看到的是什么:母亲的远走他乡、朋友的堕落、男孩子的辱骂。
而这一切,都不是她的错。
那个抱着一个篮球梦,私藏着毒品的小男孩沃罗佳,他被爸爸赶出了家,成了有家不能回的野娃娃。
莉莉亚何尝不是无家可归了,那里已经没有家人。
同病相怜的两人走到一起,有彼此在的地方,才有“归宿”的感觉。
没有经济来源,生存无以为继,莉莉亚选择靠肉体换取维持生存的金钱,并在舞厅结识了一个她以为可以带她脱离苦海的年轻男人。
她仍然盼望有一天离开这个不毛之地、伤心之地。
靠“自己的方式”第一次赚到了缓解生活压力的钱的那晚,她自信地踏入超市,为沃罗佳买下了一个大大的篮球作为生日礼物。
那两个孩子笑得多开心。
她们不是姐弟,却在一个不能称其为“家”的地方感受到一丝丝亲情温暖的包围。
世界上最残忍的事,莫过于把美好的东西毁给你看。
小男友让莉莉亚第一次感受到,原来世界上还是有男人肯爱她、给她欢乐而不贪图肉体之欢。
他给她带来了也许是她短短的一生中最快乐的几天,游戏厅的欢笑、游乐场的嬉闹、快餐店的饱食,那些片段如同幻景,与残酷现实脱离,却熠熠发光。
正是这样,他答应将带她远走瑞典,到资本主义绚烂世界里感受真正的人生。
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感情的珍惜、对喜欢之人的寄托,这,都是莉莉亚内心世界最本质也是最美好的渴求。
但是,即使天使的内心纯净如冰雪,却无法辨清带着人皮面具的魔鬼。
小男友把莉莉亚骗到异国卖给了性交易中间人,天使被折断双翼,送入了野兽的巢穴……那样暗无天日的日子她是怎样一天天熬过的,在等待男友来拯救她的夜晚里辗转难眠。
可是,圣母好像对她的祈祷充耳不闻,上帝在看着她落入深渊却沉默不语。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难道她做错了什么,需要让脆弱的心灵和身体同时受到玷污和惩罚?
她想要一个正常的家庭!
她想要充满爱的温情!
她是一个出生在苏联没落社会的“小甜甜”,她有一个美国梦,而这只不过是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啊!
当莉莉亚沉溺在小男友突如其来的爱意之中时,却无法听进沃罗佳的劝告,他早已看出小男友的图谋不轨,却无法阻挠莉莉亚的执意出走。
沃罗佳连这唯一的朋友也走了,他服下了整瓶毒品离开了世界,却在莉莉亚被人贩当作性奴使唤后精神走向崩溃时降临她的身边,将这个世界作为礼物带到她的面前。
“我受够了,一切都很烂,我不想活了...”莉莉亚说。
“我去了天堂,现在有点后悔了,我还想多在世上呆久一点……死是永恒的,生只是片刻,”“你还记得我们在长凳上那时候吗,你在刻着“LILYA 4 EVER”,人们都嫌弃你,你却还没有写完。
你输了,那群傻逼却赢了。
如果你想跳下去,我会接着你...”沃罗佳说。
在桥上纵身跳下前的一瞬间,莉莉亚已经把整个世界都接纳了。
人性的百般丑恶玷污了天使的躯体,折断了梦想的双翼。
她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也不能左右他人的选择。
这是世界给她的无选之选,她看透了,也解脱了。
这是沃罗佳从天堂带给她的赐福,也许,这也是天使最好的归宿。
我会永远记得莉莉亚,天使曾来过这个世界,她那么开心地笑过,好像能融化充满痛苦的生活里覆盖的那层坚冰。
1.首尾呼应2.每到要去夜店的路上镜头出现的窗外快速略过的景色配合鼓点急促声音嘈杂的背景音乐3.成群结队的男…轮J的感受好绝望啊4.莉莉娅第一次的呕吐🤮第二次的瘪嘴,无一不是在展露她其实厌恶这样5.公路🛣️的穿插景象(从男孩准备跳的地方,到莉莉娅和维克多晚上的公路飞驰,再到她落地瑞典以后的雾蒙蒙一片以及出台和后续看到警察跑…的那些…都是公路)可能公路的一望无际让人向往生,但是影片中我看到的感觉更多的是公路延展出去是茫然以及不知道自己未来何去何从。
三个月的时间,从母亲身边离开后的三个月,就沦为了别人的赚钱机器以及自己由于逃跑失败所以心灰意冷只想从死得到救赎。
死是永恒,生是片刻。
真的很Σ_(꒪ཀ꒪」∠)呕
生活就是一张选择题面对无法承受的伤痛除了死亡还有别的选择么很久没有看过这么震撼的电影从看到海报莉莉亚受伤的脸庞到电影开始她无助的奔跑 狂躁的音乐每个人都有后悔的选择可是我们却没法回头或许如果能把那些丑恶看淡些不要在意那些伤害过你的人我总是在想 想每一天睡去的时候心里都是美好想每一天醒来看到的也都是美好想伤痛来了有人会为我阻挡想幸福可以随手触碰我想今晚我可以安心的睡着外加一个美丽的梦
《永远的莉莉亚》(Lilya4-ever):颓糜在暗地里的荼蘼花季(文:火神纪)花季,却只绽放在最后的盛夏时光;开到荼蘼之后,一切颓糜。
无可奈何春去也,自是惆怅哽咽;暗地里绽放,终敌不过盛夏终了,花尽残。
——火神纪。
《荼蘼花事》。
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以及电影的海报,我有种莫名的主观臆测——这是一部黯糜的电影;纵然,《永远的莉莉亚》(Lilya4-ever)这个名字,以及奥莎娜•阿金什那(OksanaAkinshina)俊美的脸庞上木然的表情并不曾给我透露更多的信息。
可是,直观上的判断似乎并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根据来支撑就可以非常武断地给出一个答案;只需要我有勇气承认,这仅仅只是我个人的主观臆想,这就够了。
后来我才知道,鲁卡斯•穆迪森(LukasMoodysson)这个名字,也才知道这部电影在奥莎娜演艺生涯里的重要性,更知道了这部电影曾经被誉为瑞典当代最被看好的年轻导演的代表作品里最揪人心的电影;但是,这都是后话。
收藏这部电影,几乎是一种根本不需要解释的冲动——仅仅只是一个名字、一张图片、一个女子以及一个表情;我想,看起来感觉对口味,这很重要。
电影开始,从一组由奥莎娜饰演的女主角莉莉亚(Lilja)的视角的手提镜头一路前推,一路狂奔,既跌跌撞撞又东张西望;说真的,我很不喜欢这组镜头,非常突兀,并且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我多少有种晕车想呕吐的感觉,我明白,导演想让我们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感受莉莉亚的那种漫无目的、惊惶失措的慌张;可是从视觉上来说,以这组镜头作为开场白,多少有种冒险。
比如我,就是那种不买单的观众;很多导演都喜欢用手提镜头,用第一人称视角,可是我向来不喜欢这种摇摆不定的视角方式。
所以,对我来说,如果不是非必要的手提镜头,总会让我很不感冒。
电影结束,同样是这样的一组手提镜头。
可是同样的一组镜头,放置在电影的最后,因为有了前面一个半小时的铺垫之后,我倒反而有了一种完全截然不同的感知。
非但没有原来的那种不舒服,我反而能够溶入到人物的内心里去;至少,我前面所说的所谓“漫无目的”和“惊惶失措”,我是从后面的这组镜头里感知出来的,而非是电影开始的这组纯粹手提镜头的无的放矢。
电影最后的这组镜头完全合情合理并且恰到好处,既没有过分煽情,也不显得浮华轻佻。
我感觉,如果电影在开始的时候用的是第二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视角,讲述同样的这个情节,电影的整体水平会更上一层。
尤其是这种前后呼应的表达方式,纯粹的同样重复有些浪费胶卷,对电影的剧情发展或者情绪积蓄并没有多少帮助,反而有种导演在自我卖弄的错觉。
如果在开始的时候用一个客观的角度描绘,在结束的时候再代入主观的第一人称角度来感知,虽说表现的手法完全如出一辙,虽说讲述的是同样一个情节,但是会更合理,对情绪的推动也会更有力量,也更有利于情感上的表达。
至少,我就不会如现在这般的感觉——我不会在一开始的时候如坠雾里云里无所适从,我更会在电影结束的时候恍然大悟满声惊叹。
电影,不应该如此平铺直叙,不应该如此无的重复。
也许,追逐不俗的行为本身就已经俗不可耐;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很无奈地接受着许多的导演玩弄着手上的话筒指挥着摄像机东摇西摆着手提镜头。
以两种不同的镜头角度来描绘同一个故事情节并且遥相呼应的手法其实也并不新鲜,可是至少比这种纯粹的重复来得有想法,也至少更将前后呼应的表现手法运用得更加极致而精致;可是这样的一个重复,如果没有积蓄累加的功效,其实就完全是没有必要并俗不可耐的自我放纵了。
简单地说,滥用手提镜头不仅不能给影片加技术分,反而会扣除我对导演职业操守的印象分——故弄玄虚以及无的放矢。
所以,很多时候我总是想不明白,为何许多的导演总是如此不经思索地滥用手提镜头,手提镜头其实是一种风险很高的镜头技法,可是为何他们用起来却总如此不慎重如此不经思索呢。
如果他们真的曾经认真而综合地考量过在自己的影片中运用手提镜头的风险系数——也许,有必要而且非手提镜头不可的叙述,可谓是九牛一毛寥若晨星。
可是我们所看到的电影并不是这样,太泛滥并且毫无章法的手提镜头除了晃得我们头晕眼花之外,对电影本身本就没有任何作用;就这部电影而言,我觉得,电影开关的这组手提镜头就有此嫌疑,而电影快结束前的那组手提镜头却能堪称经典。
可以说,这两组手提镜头对我而言,基本上代表了我对手提镜头两种极端上的看法;也许,这是不是导演鲁卡斯安排这两组重复的手提镜头之目的所在呢,也许,除了鲁卡斯之外没人知道。
总的来说,我也许并不很喜欢这部电影,尤其是这部电影的总体色调。
这部电影所用的色调是一片暗淡的苍白,从头到尾皆如是;我所喜欢的胶片色调却是那种饱满的温和。
基于这样的色调下,镜头所及之处又皆是那个肮脏凌乱的惨淡世界,这种感觉,跟我国许多的九十年代大部分电影相差无几如出一辙,在一种完全苍白的色调下讲述一个发生在完全惨淡的世界里完全哀怨的悲惨故事——镜头的色彩基调下渐渐展开的是一个与色彩相差无几的同样基调的悲怆故事:也许不是我们无法在理性上承受一个悲剧带给我们的感伤与哀怨,同样不是我们无法在视觉处于单一的色调之下解读出这个悲剧故事里所带有着的那种悲凉味道;而是当这两者如此如胶似漆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在感性上突然变得特别的脆弱与无助,我们寻找不到半点可能被突破的挣扎点,于是我们终究会迷失在这二者所交结的层层围城里一路绝望。
可是我们知道,任何人都不喜欢这种绝望的感觉;比如金基德(Ki-dukKim)的作品,我常常会有这种沉重的绝望感知,尤其是他的那部《收件人不详》(AddressUnknown),因为这样的感知过于强烈,观看该部电影至今已是数年,我依旧不忍提笔写下一字。
我总觉得,用一种艳丽色调和饱满的镜头来讲述一个悲怆的故事,似乎更能够迸发出悲怆背后最强大的悲剧力量。
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导演中岛哲也(TetsuyaNakashima)那部经典的《被嫌弃的松子一生》(MemoriesofMatsuko),热闹而奔放的艳丽色调,嬉闹而欢笑的戏谑姿态,轻佻却优雅的舞美与夸张却内敛的演绎方式,讲述的却是一个最灰色而绝望的故事——那一刻,我感觉整个世界都被中岛哲也式的幽默所瓦解了,太强烈的反差将这个本来并不太哀怨的故事完全地放大成了彻底的灰暗与绝望;我想,这就是色彩的真正力量,色彩基调与情感基调强烈的反差不仅不会损害电影的力量反而因为在这种强烈的反冲下会更激发起我们的悲悯情结,进而升华电影本身的艺术成就。
我们知道,所谓的惨淡,其实是大多数人大半的人生经历和最真实的写照;但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知道,所以我们更希望在我们惨淡又忙碌的生活中偶有闲暇里看到的某一部电影,我们能看到一些异于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那种惨淡得近乎苍白之外一些色彩更鲜艳夺目和更温和的颜色。
毕竟生活已经让我们严重地审美疲劳了,而在生活之外,我们其实都不太愿意回归到被完全预定了的人生中去。
也许,这也是喜剧类型片总能大行其道的原因吧。
当我们摊上一个好世道,我们会有更多的安逸时光和无聊的乏味,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娱乐来调剂我们已经富足到索然无味的生活;而当我们不幸地摊上一个不好的世道,我们则不想总那么愁云惨淡,喜剧则起到了一种缓解抑郁生活带给我们沉重压力和哀怨情绪的润滑作用。
可是悲剧则不然,只有当我们已经完全能够照顾好自己,填饱了肚子之后,当我们已经无忧无愁的时候,当我们在物质上完全富足了之后,我们却会想到找一些别人的故事来填充我们已经近乎匮乏的精神世界和感情生活;如若我们都已经自顾不睱了,我们何来有精力去同情他人,为一些虚构的哀怨来感伤呢。
不过还好,我们现在的这个世道虽说还不曾富足安逸,倒至少也不至于愁云惨淡,所以我虽说并不很喜欢这部电影的镜头构建,尤其是它的整体色调上满世界的阴霾,但我倒也还有余力来欣赏这部电影里所讲述的故事。
我也许不喜欢它的某一些技术方面的东西,但我喜欢这个故事,以及这个故事背后浓烈的悲剧味道。
电影讲述了十六岁少女莉莉亚的悲惨生活和心路成长历程。
我想就电影的一些细节来解构她的人生。
首先,在家庭生活方面,她被自己的亲生母亲所抛弃,被完全地遗落在一个国家经济破产生贫困的俄罗斯贫民窟里。
可想而知,她其实并不太受其母待见的——为了自己能够摆脱现在的生活和窘境,能够轻易地被割弃的,这也许已经脱离了亲情的范畴。
我看着莉莉亚追逐在母亲所乘坐的那辆小轿车后面的那组镜头几近落泪,我想起我这刚刚诞生的小女儿Phoebe,我将在一种怎样的患得患失的期盼下经历多少个不眠之夜才能把她拉扯大,而如若有可能,我纵然再受多少苦累我也不可能抛弃她去寻找别样的生活;而在电影里,这样的抛舍所要承受起来种种良心上的不安与不舍,其实与我相去不远,可是为何她的母亲在极其真诚伤心地一番哭泣之后却依旧毅然决然地抛下了她离去呢,我想这所表现出来的并非是作为一个母亲的绝情,而是生活的困苦压迫了太多年之后一种想要完全摆脱旧生活的强烈渴望。
这种渴望也许能够超过所有一切,让她割舍所有一切;不是人的绝情,而是生活的绝情造成了这个悲剧,这样的悲剧才更具杀伤力。
在后面莉莉亚的舅母的一番言语里我们可以得知,莉莉亚是生活在一个单亲家族里的,她甚至连自己的父亲是谁都不知道;而我们也能够想像得出来,一个生活在单亲家族里的孩子,她对自己唯一的这个可以信任和依赖的亲人要比正常家族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有着更强烈的情感;所以,当她被自己最信任最依赖的母亲彻底地抛弃里,她会是一种怎样的失落与伤心,而她又将是一种怎样的无依无靠与孤苦无助。
母亲的离去其实也不是这场悲剧最惹人伤心的地方,而是当母亲离开之后不再打电话,也不再写信;她在一种完全无知的情况下被叫到孤儿院或者儿童保障机构里去的时候,那位好心的工作人员念出她母亲写给保良局的那封信的时候,才是这场抛儿弃儿的悲剧最让人感觉无奈与悲悯的场景。
很多人看到这封信总不免要谴责莉莉亚的母亲无情,可是我不这样想,我所能想像到的是——她只身一人跟随她的情人去了美国,她所遭遇到的一切又是什么呢,会不会被抛弃,会不会遭遇暴力,会不会连自己吃饱肚子都无法办到……诸如此类的问题,她毕竟已经是一个中老年女人了,身无长技,在一个虚妄的美国梦里,她所能寻找得到的又会是什么。
当一个情人劝戒她放弃自己的女儿跟随自己远走他乡,这样的一个男人本来就是一个薄情寡义之徒,她又怎么可能跟着他而过上好日子呢。
所以,在我看来,莉莉亚的母亲在美国过着悲惨生活的可能性相当大;而当她不仅没有能力照顾自己的女儿,甚至连自己也无法照顾的时候,她还能做些什么呢。
假如我的这个假设成立的话,她的那封信,虽然言辞犀利并且态度绝然,甚至有些刻薄;然而这一切,都仅仅只是为了让保良局能够接收她的女儿让她女儿能够继续生活不至于孤苦无助。
如果是基于一个好的出发点,信件的内容就仅仅只是手段和技术问题了;所以,就算是千夫所指,在这件事情上,我始终抱着对人性美好的想像,而不忍心去苛责莉莉亚的母亲。
其次,在家族方面,莉莉亚同样不可能得到任何帮助和照顾;她的所有亲人,除了她的母亲之外,唯一在这部电影里出场亮相的只有她的一位姑母。
虽只有寥寥数个镜头以及几句对白,可是这个角色其实颇有些作用,尤其在表现莉莉亚家庭关系及她家在其家族里的地位,这个角色其实相当重要。
虽只寥寥数语,却能把莉莉亚一家在其族人里的形象勾勒得十分清晰明了。
也或许,她们家其实只有这一门亲戚,因为在莉莉亚被母亲抛弃了之后在她近乎穷途末路时,纵然她十分不喜欢这位舅母,可是她却只有去投靠她祈求她的帮助;如果,她们家还有另外的亲戚,只要稍许不那么令人讨厌的话,她总会病急乱投医般地前往求救。
由此可见,莉莉亚要么可以从她们家与其亲戚的日常关系推断出,就算她饿死街头,他们也同样不出伸出援手;要么就是她们家除了这一位已经去世的舅父留给她们的寡情遗孀外,其实根本找不到其他亲戚。
莉莉亚的母亲在出国之前,信誓旦旦地对莉莉亚说,自己到了美国就会给她寄钱以供给她的生活与学习,说她在美国安顿下来之后就会想办法把莉莉亚接过去一起生活,说她们以后就会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但是,总会有万一,如果在这中间出了点什么差错的话,她说,莉莉亚应该去投靠她的舅母,说她会照顾她。
在我看来,这跟临终托孤没有多少差别;当然,我们也都应该知道,托孤这种事,总是充满了太多太不安定的变数,尤其是所托非人的话,其后果绝对是不堪设想的。
而恰恰,莉莉亚的母亲不仅仅只是言而无信,并且没有多少识人之明。
可以说,莉莉亚之母其实是个很不靠谱的人。
比如她说要带莉莉来一起前往美国过上快乐新生活,结果临行变卦辞;比如她说到了美国给莉莉亚寄生活费,结果一去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比如她说等她安定了再接莉莉亚过去,结果莉莉亚等来的却是一封与她断绝母女关系放弃监护权的声明;;比如她说如果孤苦无靠可以期望舅母的照顾,结果却是连自己女儿安身的所在都被其舅母强占……我在前文替她申辩过,尽可能地往好的地方去想;而在这里,如果我们站在莉莉亚的角度来看待这一切的话,我想从感情上就接受不了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
可以说,莉莉亚的母亲在这部电影里承诺了太多太多的东西,而结果竟是一个承诺也无法实现。
如果她不是一个极不靠谱的人,如何可能做出如此许多不可思议的可怕之事来。
十六岁并且孤苦无依的莉莉亚找到舅母原先住的破烂房子里,被邻居告知她舅母已经搬进了一所大房子里去;于是她又找回到自己原先住着的那所房子里,终于见到了这个所谓的舅母。
莉莉亚向其求助,舅母大人却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年纪大了,需要一个好一点的住所。
莉莉亚说她已经没有钱吃饭了,舅母大人连眼皮也没抬一下:跟你母亲一样,却城里张开大腿就可锦衣玉食了。
也许是洁身自好,也或者是因为自知姿色有限,所以舅母大人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也不去城里享受所谓的“锦衣玉食”;可是从这句话里来看,她从骨子里是对这可怜的母女是极其不屑一顾的,就算她现在占着人家的房子靠着人家的暖气渡过俄国漫长的冬天,可是她依旧没有半点感恩反而一切理所当然。
在她看来,她有着的是一种强悍的道德优势,并且以这样一种优势去俯瞰对方,斥责对方;而我们也知道,所谓的道德优势其实根本不堪一击,别人对她临行托孤,她却趁火打翅劫,这样的人枉谈什么道德人。
就算莉莉亚的母亲不过就是一个憔残的老妓,可是她买这所房子也算是自己的血汗钱;而强占一个妓女终身所有积蓄买下来的一所本以为用来养老的房子,这本身要比妓女更低劣得多。
当然,她现在住在这所莉莉亚母亲“张开大腿”换回来的小型公寓里,她是不会有半点愧疚的;因为她有其“道德优势”。
可是她负人所托,又趁火打劫得如此心安理得,其所谓“道德优势”颇值得商榷。
但是从这个小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莉莉亚母亲的无知,她与其兄弟之妻应该是相识多年的,人家对其如何怎么可能不知,而将自己的女儿托付给这样一个人,这其实就注定了莉莉亚将来身上所要发生的可怕悲剧。
再换个角度,我们来看看莉莉亚和她的朋友方面的关系。
印象里,每一个西方人似乎都有会有一个所谓的BestFriend,这样的一种关系在他们那个朋友圈里又几乎是公开的,所以,只要能够被自己的朋友称为是BestFriend其实是种莫大的荣耀。
当然,莉莉亚也有她的一个BestFriend,而却正是她的这位BestFriend在她最无助的时候不仅没有帮她一把反而一手将她推进了彻底毁灭的无底深渊。
每一个青少年总会有其不可理喻完全失去理智的所谓叛逆期,莉莉亚和她的BestFriend恰好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化个妆,换个发型,穿一身性感靓丽的衣服,坐上火车进到城里去,到酒吧里半夜疯狂。
莉莉亚其实比任何人都要更洁身自好,尤其是她所处的那样一个环境和生活状态下,能洁身自好其实颇有些难得:当她的朋友仅仅只是为了酒资甚至只是为了玩乐去跑去接客赚些外快的时候,她只是满脸好奇地坐在酒吧里安安静静地喝酒,看着形形色色的人们在舞池里忘乎所以地疯狂扭动,中间还拒绝了一些上前买欢的男人……所有的青春叛逆还总会遭遇到一场来自家庭上层的镇压,所以,BestFriend终究东窗事发被其父亲搜出了她卖淫得来的钱,为自己撇清关系而把所有事都推到了莉莉亚身上。
她后来解释说:反正你都要去美国了,那里又没有人认识你,你替我背负这样一个骂名并不为过。
殊不知,莉莉亚去不成美国,并且失去了母亲也许有的庇护,她必须一个人来面对所有这一切。
走在她的街区里她会被无故的谩骂、指责以及驱逐,有些更激进的小混混更会朝她身上扔东西,甚至还有几个人敲开了她的家门对她进行了轮奸……所谓交友不慎,最不慎也许也莫过于此。
被母亲抛弃,被亲戚欺骗,被朋友陷害,在学校里受尽冷眼,被街区驱逐……在我看来,莉莉亚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几乎全部是满目的疮痍。
但是,生活总必须继续,而年仅十六岁并且无依无靠的莉莉亚如何才能够养活自己呢。
她终究走上了那条所有人都希望她走的路——张开双腿,“享受”生活;可是就算她的生活已经落魄至此,她不仅养活了自己,她还把跟她同病相怜的小朋友照顾得非常好。
即便是回到那个冷如冰窖的小房子里去,就算只能点着蜡烛靠着那点微曦的火光取暖,莉莉亚依旧很知足;在我看来,这个最楚楚可怜的莉莉亚是如此美不可方物,善良而优雅。
她是如此坦然地接受了命运强赋予她的多舛坎坷,她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所有一切;但她也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
莉莉亚因为答应了她的小邻居而专门在她的“血汗钱”里拿出一部分来送给他一个篮球,这是她的善良;但这不仅仅只是因为善良。
他们俩人曾经坐在一起讨论过他们的梦想,篮球是小男孩的梦想——天堂会是什么样的,可以无忧无虑整天打篮球……送给他一个篮球其实用不了很多钱,可是没有人送给他过;莉莉亚送的何只是一个篮球,这是一个小男孩的小小梦想。
然而,小男孩的小小梦想没有人知道,除了善良的莉莉亚;我之所以说莉莉亚是善良的,因为她知道关心自己身边的人,也在意这些人的感受,所以莉莉亚会在自己也许还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还惦记着这个萍水相逢的小邻居,送给他一个有些迟来的惊喜。
而送篮球的这个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莉莉亚为何会去满足他的小小梦想;也许,这也说明了她心底那个也许连她自己都不自知的小小渴望——是不是会有谁也关爱她,送给她一个属于她的“篮球”,圆去她那也同样小小的梦想,至少将她从眼前这个无力自拔的泥塘拯救出来。
或许,正是因为渴望的强烈,所以,当一个看起来并不很高明的骗局放在她眼前的时候,她根本就没有气力用来思索而相信了眼前那个看起来像是白马王子的男人所说的每一句话。
因为她对摆脱眼前的这个困境的渴望强烈得足以彻底地蒙蔽她仅存的那点理智,因为她害怕失去了这个“机会”之后才追悔莫及而永远沉沦在她现在的这种状态下再无力自救,因为她想起了母亲离开时毅然决然的前车之鉴,因为她曾看到过母亲从不曾有过的快乐与幸福,因为因为——现在有一份“爱情”和“工作”摆在她的面前,她想要好好珍惜,她不想等到失去了之后才追悔莫及,因为她知道不会再给她一次“机会”,纵然她愿意对那个“机会”说——我爱你……所以,她相信了这个其实是“牛魔王”的男人就是那个踏着七色云彩来接她一起去幸福和快乐的彼岸的“至尊宝”……拿着一本假护照,去到一个完全语言不通的陌生环境里,被一个陌生的男人强奸并且囚禁;年仅十六岁的莉莉亚能做点什么来保护她自己呢——除了服从之外其实她一无所有。
所以,当她怆惶逃走的时候看到了警察她只能更惶然地夺路而逃,根本连求助的想法都不曾有过;也许,她知道警察并不一定会保护她,也或许她只是害怕被遣送回她原来生活的那个地方,过原来的那种生活……看这部电影时我总不免有种莫名的哀伤感,以前我们总会说,是性格造就了命运,所以一个人物的悲剧大多是人物自身所造成的;可是当我们看着莉莉亚这样一朵渐渐凋零而去的俄罗斯之花,我们是否还能如此心安理得地说着同样的这句话呢。
我们如果稍稍来分析一下莉莉亚性格的话,我们其实很难不去喜欢这个人物,纵然她多少有些不那么聪明,多少有些任性和叛逆,多少有些轻信他人,多少有些懦弱……可是这一切似乎都罪不致死吧。
而莉莉亚在性格上的许多美好之处:比如她的善良、坚强、纯洁和自爱的一面,比如她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我们总不免会有些怦然心动爱慕暗敛。
性格也许造就命运,所以一个人物的悲剧很多时候是因为人物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可是如果摒除了人物自身原因,悲剧还依旧会发生,那么这个悲剧就不是人物的原因而是社会的原因了。
性格造就命运的悲剧其实我们看过了许多,那也是我曾经以为的“悲剧的力量”,从那样的悲剧里我们会很容易地去想到去同情,去怜悯,进而开始去思考;而社会造成的悲剧其实同样很多,只是更多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为那个不和谐的社会去开解,进而把悲剧归咎到人物自身上去。
就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同样会有这样的倾向,只是我无法开解得了,只是这个人物形象实在惹人怜爱,于是我终于无言地承认这个悲剧是其社会原因造成的。
而我突然发现,当我面对着这样的一个悲剧的时候,我不会再想起那么温婉的所谓“同情”和“怜悯”,我更多的是感觉到一种完全无能为力的无奈,进而哀怨。
如果悲剧是终究注定了的命运,而就算最终就湮没在那最暗无天日的悲怨里,这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还能彰显出其性格上让人怜爱的一面,这样的一个悲剧人物形象在悲剧形态里也许更具有将我们完全击溃的力量。
莉莉亚是有信仰的,每一次她搬家,她总会把她房间里一幅圣母画带上;而每天她总会虔诚地对着画祈祷,就算在她最为堕落的时光里。
可是就在她的最后时光里,她发现了自己其实是不被救赎的那一群人,她将这幅去到哪儿都带着并且对着祈祷的画像摔了一个粉碎;我想,她的信仰也彻底破碎了。
这是她的罪,还是这个造就了她的悲剧的社会的罪。
一条年轻而美好的生命,何至于沦落至此?
并且这一切其实无关于她的性格,仅仅只是生活,以及她生活着的那个环境,把她一步一步地推往悲哀得无以复加的无奈宿命。
她最终逃离了那个可怕的魔窟,她却依旧走投无路,只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和这个世界决裂。
我想,真正可怕的悲剧是,当你只能看着一条圣洁而美好的灵魂慢慢堕落并且最终香消玉殒时,如此污淖却无可奈何地消逝,而你无能为力;这才是最悲哀的悲剧。
我突然想起了《红楼梦》里晴雯的那句判词: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还有妙玉:欲洁何曾洁,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在我看来,莉莉亚是一个现代俄罗斯版的晴雯加妙玉。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也许在运镜方面多少有些瑕疵,可是我依旧迷恋莉莉亚这个人物形象。
好莱坞大片《谍影重重2》(TheBourneSupremacy)中的奥莎娜并不曾给我留下过多的印象,反而这部小制作的瑞典电影里这个美艳却凄悲的小女子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鲁卡斯不愧是当代欧洲导演里最具才华的导演之一,这部由他执笔兼执镜的电影,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我没有看过鲁卡斯的其它电影,所以我无从去比较这部电影是否是他最好的电影;可是就我近期所看到的电影而言,这是最出色的一部。
在这部电影里,我所能看到美好人性的两个人物,只有莉莉亚和她的小邻居;然而在电影的最后,这两个人物却不约而同地自杀而死了。
也许,良善美好的一面在这个世界里已经渐渐难以觅见,而劣恶丑陋的一面却如此强悍地将前者渐渐吞蚀——作为一个小人物,你要么就随波逐流,要么就被其吞蚀。
呜呼,而哀哉。
颓没在暗地里的荼蘼花季,这个花季逝去;今年里我们也许就再寻不到花香了。
来年呢,到了同样的这个时候,我们同样难免如斯哀怨。
2010-06-19草稿;2010-06-22;庚寅虎年壬午五月癸卯十一;范蠡祭;清晨5:54。
附注:电影资料。
■片名:《Lilya4-ever》■译名:《永远的莉莉亚》■编导:鲁卡斯•穆迪森(LukasMoodysson)■主演:奥莎娜•阿金什那(OksanaAkinshina)■类型:剧情■片长:109min■产地:丹麦\瑞典■语言:英语\瑞典语■色彩:彩色■分级:USA:R\HongKong:III\Sweden:15■幅面:35毫米遮幅宽银幕系统■混音:杜比数码环绕声\数字化影院系统■摄制格式:16mm■洗印格式:35mm■胶片长度:2992m(Switzerland)■制作公司:MemfisFilmRightsAB■发行公司:A-FilmDistribution■首映日期:2002年8月23日(瑞典)
当门被打开、自由不再被锁住,踩在门槛上,望着盘旋而上、盘旋而下清冷寂寥空无一人的楼梯,她却迟迟没有动作、难以轻易迈出那一步。
被枷锁剥夺了自由、被释放却不知所措。
这个世界这么大,然而它其实只包含两部分:房间囚禁着她、折磨着她。
她在这里悲苦,这片空间对她施有魔咒,使她更想要睡在“棺材”内祈求温暖。
这是她所想要逃离的;房间外世界广大光明,但这却不属于她。
在这里没有她的立足之地,她只能亡命奔逃。
她的生命绽放在其他地方。
奔跑,重金属,电子舞曲,美国,原地,安娜舅妈,破公寓,朋友,夜店,不耻,出卖,妓女,爱情,瑞典,骗局,围困,奔跑,天桥,坠落。
被抛弃,一次又一次,最后以为逃出了一切,却只有一个被锁住的大房子。
安德烈,安德烈不会来了。
工作,一个又一个的男人。
大房子,空空如也只有门上的一把锁。
变成天使的瓦杰罗送给了她整个世界,可是她已经绝望了,就算是在梦里,天空也灰蒙了。
瓦杰罗告诉她门开了,可是她只想睡觉了。
然而走出门,走下楼,陌生的国度,她没有方向。
看到警察了,想起那个“老板”说的,警察会送你回去,她开始疯狂的跑,可是跑到哪,哪都没有出路。
高架桥上,茫茫车流,纵身跳下。
瓦杰罗的劝说没有用了,救护车里的医生护士没有用了。
她看到了另一种生活,也许本不应该这么糟的。
但生活说,圣母不管用。
it's ok。
男人轻拍她的手臂安慰到,多么可笑多么讽刺。
都不是人。
4-ever“死是永恒的,生是片刻的”可以说真的是很惨了,生活已经有够多的痛苦了,看完觉得很丧,甚至不夸张的说需要时间缓冲一下。
甚至有一点不相信任何人,也许我还在因为上课记单词考试,和朋友闹不愉快,和家人生气,头发剪太短儿不开心,甚至觉得自己过得非常痛苦,讨厌早起讨厌晚睡讨厌不知道每顿吃什么……但是我,从来不会担心能不能吃到晚餐的面包,回家有没有热水澡,电业局是不是又断了我家的电,我没有干净的衣服了,外面很冷,我甚至要去炸毁的“五角大楼”用破破烂烂的被子给自己铺一个卧室。
太残酷的事情其实并没有发生在我身上,而我只是怨天尤人,放大痛苦,莉莉亚,我想在天堂你会成为天使,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会遇到上帝基督或者耶和华,在搭好的小房子里,我们互相取暖,我是你最好的朋友,我打算给你一个圣诞节礼物……一个被爸爸用剪刀戳破的篮球,整个三分一的篮球都爱是一道口,他去哪都仍然抱着它,哪怕是死亡前夕,哪怕吃下一大口药,哪怕从莉莉亚家逃走,哪怕……生活一定很艰辛吧,我爸爸疯了,他把我从家里赶了出来,还是愿意叫他爸爸,而不是那个男人,毒品纹身酒精,一切的一切希望天堂没有悲伤,希望你快乐油头大耳,啤酒肚,胡子,恶心的肥肉,脸,凄惨的叫嚣,喘息,真让人恶心,可是为了今晚的面包,浓妆艳抹,一个16岁的天真少女承受着被母亲抛下的生活的痛苦,做人真的是太辛苦了
一切都很烂“要死就去死吧,死那么好的事情,我为你鼓掌”亲爱的莉莉亚,你好
又不是学生作业...
如果当年在医院被抱错,你就是小甜甜了
妈妈离开时,莉莉亚即使伤心但还是抱有希望的,直到得知自己已经完全被抛弃了,莉莉亚开始放纵,这更像是对生活的报复,本片中更令人揪心的是莉莉亚被迫出卖自己的绝望,在此之前莉莉亚还在劝说着小男孩不要放弃生命,然而最后莉莉亚选择了死亡,或许死亡才是她最好的归属。
手持摄像机拍摄的现实风为主,之后又引入了些超现实的遐想,和同是残酷青春的《罗塞塔》很像,但没有罗塞塔更简单纯粹,故稍逊一筹。主观镜头的嫖客众生相很是令人痛心。最后女孩终于变成了天使,liliya-4 ever.
丫咋不换成瑞典人呢,卧槽
2003/4/19 大會堂
2012.战车的歌开场。。。只是觉得拍得不够美。。。
或许因为看过同题材的纪录片(列宁格勒的孩子们),觉得这份被风滚草的伤痛至少从服化上还不够触目惊心。死亡永恒而有生须臾,三段梦与首尾力道大为增色。导演Lukas Moodysson,一个瑞典人读苏俄之殇,各方面sense都不错。献给全世界从事性服务业的儿童。
非常的绝对的好看之极.
我去了也要有小翅膀~
让青春直接面对生死这一残酷的选项,导演或许自以为很高深,其实跟片中的那些浑噩的男人一样,也犯了辣手摧花的瘾,除了泯灭人性的悲情游戏,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引入这个命题呢,对于这部十多年前的电影似乎不能苛求太多。
小人物的悲催生活,死后长出翅膀来自我安慰?据说导演Lukas Moodysson十七岁就出了诗集,本职是诗人,但近年来拍了不少电影。其实只是让我想起了战车啊.....
镌刻在木椅上的《永远的莉莉娅》成了主人公短暂且悲惨人生的墓志铭。她的命运如同一场无休止的噩梦,让人绝望到心碎。鲁卡斯这部粗粝又冰冷的作品风格上贴近达内,但技法上不如其精致与简洁。达内的乐观往往源于命运本身,而鲁卡斯的悲悯来自诗歌以及视角的多变。
讲了一个可怖的故事,仅此而已。对角色的心情变化没有任何铺垫,她就是身处泥潭,并且对遇到的任何一个挫折都没有反抗,而是顺着沉得更深。说到底就是主角有极强的自毁倾向,而作者就是基于这一点不断延伸而已,这种性格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必定走向毁灭的,也就更谈不上什么影射人性影射社会了。纯粹的垃圾,三倍速看都嫌浪费时间。
缺点就是女猪脚太漂亮不符合剧情
√ 死亡是永恒的,生只是片刻。风格极好,觉得配乐突兀。
低气压的片,宁愿没看过。你没有做错什么,你只是多余。
额 惨是很惨也很真实 但是流水账 就结尾稍微升华了一下
不懂欣賞,苦難人生是怪自己還是怪別人呢
看点大都在其新闻纪实性上,回到2002可能还有点震撼。给二星是觉得目前的8.2有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