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太感人了,让我想起来我的外婆,我的妈妈和爷爷奶奶,开车回家的路上都忍不住再次流泪了,勾起了很多儿时的回忆。
影片一共七章,最后一章讲的是我们南京的小故事,当屏幕上出现南京长江大桥的时候,观众们都非常激动!
现实生活的坎坷曲折让我们的心麻木了,看什么都带有怨气,只会怼天怼地,甚至失去了爱的能力和勇气。
我想,我们爱护孩子的同时,更应该抱抱自己。
让我们彼此温暖,找回内心深处的明亮那方
向着明亮那方,金子美玲的诗句,被太多人喜爱和引用,以至于成了这部动画片的题目。
七位导演的童年回忆,给观众带来七个风格不同的动画短片,相同的是,都有关“爱”这个主题。
印象最深的是这三个故事:《蒯老伯的糖水铺》,《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翼娃子的星期天》。
小朋友未必看得懂,大人看了难免有些酸楚。
女儿一个月才回一次家,还经常被这样那样的事耽误了回不了家,独自一人的蒯老伯便把这城市里来来往往的人都当成孩子般关爱——建议咳嗽不停的孩子喝一碗木瓜银耳汤,给清洁工送一碗糖水,像当年自己的母亲那样,教一个小孩慢慢吃芝麻糊……从晚上忙碌到天明,孤单的老人给身边的人送上甜蜜,身边的人也给他带来陪伴和关爱。
来自河南郏县的外婆老了,在三个子女家轮流居住。
女儿忙于农活和家务,并不能给年迈的妈妈什么陪伴,外孙也只是每天帮外婆端碗饭、倒尿桶。
妈妈请人给外婆用铁皮柜打了一个轮椅,轮椅下是个小柜子,外婆在柜子里放了许多自己珍视的东西,包括用一块手绢包着的一点钱。
小外孙发现了,偷拿了几次钱,也不知外婆发现了没有,他却愧疚地在外婆面前泪流满面……外婆去世以后,外孙和妈妈一起打开那个蓝色的铁皮柜子,那里面的东西,似乎包含了外婆的一生。
有多少农村老人如外婆那样度过了卑微的一生,但这位外婆有幸,有外孙替她讲出她黯淡孤独的老年,替我们许多人道出心中的愧疚与怀念。
九岁男孩翼娃子上三年级,跟着爸爸妈妈在城里生活。
一个普通的星期天,他早晨五点半起床,和妈妈一起到小吃店度过平凡的一天。
吃早饭,写作业,和顾客聊天,自己和自己玩耍,帮妈妈做点小事……我常和先生到家门口一家烤鱼店吃饭,店里的老板娘带着两个孩子,一边要收银、端菜、收拾桌子,一边要看着孩子,大孩子已经上学了,小的那个还不会走路。
我常常觉得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是不公平的,却从未想过店主人谋生的艰辛,如果可以,她也希望给孩子更好的环境吧。
但是没有办法,孩子只能在充满油烟味的小店里学习或是生活,而孩子也许就和片中的翼娃子一样,觉得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
我喜欢这三个故事,是因为它们让我想起自己的人生,想起身边的人。
我们许许多多人就是这样生活着,有的在慢慢老去,有的在渐渐长大,我们彼此之间很少说爱,爱却在烟火气里弥漫氤氲,让这平凡人生多出一些温暖与美好。
电影是由七个绘本故事改编,各自独立。
但因为都是关于亲情,手足情或者离别之情,所以不觉得突兀。
各个篇章因为有耳熟能详的童谣开篇,更是平添了几分温暖。
小兔的问题很直接,应该是只还没进入青春期的小兔子的问题,再大点的兔子估计只有一个问题,妈,你能不能别管我了。
当然,这不影响着老母亲的泪目,仿佛看到了“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而娃只是“不回头,不回头的走下去”!
如果没有看过《逃家小兔》,我可能会给这个故事更高分。
《萤火虫女孩》第一感觉是要有灵异事件发生!
第二感觉是在看一个日本动画片。
后来看了绘本作者,彭懿老师,那就不奇怪了。
很喜欢彭毅老师翻译并引进的很多日本绘本,但感觉这部电影其余六个故事还是中国风更浓,所以不过多评价。
画面还是很唯美的,星星点点的萤火虫,亦真亦幻的情节,还有那颗车里的橡果…小火车的刻画角度也很独特。
小男孩的小火车承载了悲伤的过去,却最终向着光明,驶出隧道。
小男孩那句你们放手让我自己走嘛,让当妈的瞬间泪崩。
(我当时以为男孩的爸妈都不在了,是不是我想错了?
我到现在也没想清楚他爸妈是不是没有遇难)作者很写实,男孩和妈妈真像,和爸爸真不像!
只是妈妈的鼻梁能再高一点吗?
看着有点不透气了…蒯老伯的糖水店很人性的把蒯加上汉语拼音,避免文盲的娃在电影院问半文盲的妈那是什么字的尴尬,必须点赞!
深夜糖水铺,满满温情,我也想嗓子疼得时候给我熬银耳汤喝,我也想早上来一碗香香的黑芝麻糊…最打动我的是搅糖水时,时间在流逝,人们变得愈加忙碌而淡漠…或许只有深夜的那碗糖水,才能安抚每个受伤且疲惫不堪的灵魂吧。
从蒯老伯的糖水铺,到外婆的那个铁皮柜轮椅,还有翼娃子的星期天,很有舌尖上的中国,人间风味等各种与美食相关的亲情纪录片了。
没有好恶,只是觉得国人的亲情与食物都是密不可分的。
糖水,萝卜菜,炸鸡腿,朴实无华,最是难忘。
故事都好,只是需要看得人得大点,懂点。
最后的最后,必须留给最爱的亮点!
哼将军和哈将军。
鲜活有趣,不煽情,不说教。
大人看着会心一笑。
估计家中手足也会从旁观者看到平时最烦的那一个的可爱之处!
不剧透,反正我看到了童年的大闹天宫,猪八戒吃西瓜,骄傲的大将军,小蝌蚪找妈妈!
反正你们应该关注的应该是国风动画之光,而不是我有多成熟!
就在我写此影评的时候,哼哈二将的导演回我了一个惊天秘密!
哮天犬为什么是二哈!
导演说,二…郎神!
我回,我看导演下次还会去二谁!
在外婆的铁皮柜轮椅最后,无数的黄色的光从天而降,三岁的娃问我是什么?
我说,你记得黄色代表什么吗?
温暖和幸福。
那些黄色的光,是被爱和温暖包围的感觉,不管那些给你爱和温暖的人身在何处…#生活有明有暗,心要一直向着明亮那方#
我用哔哩哔哩先看了第六章里面的《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
51:31-01:05:07这个水彩画好像语文课本的封面。
配音很出戏,像没修饰的男音。
然后用真不卡影院看了完整的电影。
第一章《小兔的问题》9分11秒,童声配音好听。
简单的黑白手绘做成视频的那种。
也有红色-兔子的眼睛和其他简单的颜色。
第二章《萤火虫女孩》9分12秒-17:48,公交车🚌司机。
他是死了吗?
突然看到这些发光的东西。
噢原来没死。
第三章《小火车》18:05-28:30,玩具火车还能上路啊?
原来小男孩腿瘸了。
第四章《蒯老伯的糖水铺》28:31-40:09,那个爸好像港音,处处有伏笔。
猫咪伏笔。
“明天会更好”牌匾。
第五章《哼将军和哈将军》40:10-画风是《葫芦娃》那种。
是缺点也是优点。
原来是俩小孩做梦了😂。
第七章《翼娃子的星期天》01:05:16-,黄焖鸡米饭店铺,看着小孩吃面🍜,感觉好香。
每章前言的简介,都有童音介绍。
声音很调皮。
向着明亮那方 (2021)7.52021 / 中国大陆 / 动画 家庭 儿童 / 兰茜雅 李念泽 赵易 俞昆 刘高翔 刘毛宁 陈晨 / 朱悦嘉 王诗懿
若是说到和孩子一起看的寒假片倒真真儿是隆重推荐这一部一部排片巨少的动画电影《向着明亮那方》
对的,就是金子美玲那首诗的名字是中国首部绘本电影七个绘本,七个故事,七种温暖。
口碑很高,但排片巨少。
每每此时我就有些感叹那是一种好的影片太少人知道的唏嘘排片少到什么地步少到市区内的影院白天能看到的,只有两三家。
少到豆瓣评分迄今都无法显示因为看的人太少也或许太不荡气回肠了吧年底了,大家都想看点气壮山河的那么像这样日常生活里淡淡情感的便不被珍视了幸而,在周日我们跋山涉水看到了这部片周末的下午三点五十我们三个人,却包了全场。
小朋友呼哧乱窜,倒是高兴我只是觉得可惜。
小朋友看完自己做的手帐但电影,是真的温暖。
女儿都忍不住“呀,我觉得好治愈呀”“呀,都是一家人一家人的故事”七个绘本故事,用七首童谣引出来,在中国传统水彩、剪纸、水墨等等的动画形式下。
绘制了一个又一个细腻的烟火日常。
最近年底回望一年,总觉得人生艰难。
有时候也会觉得成长,确实是布满荆棘的。
想起来成年人一直形容童年是“无忧无虑”这件事其实只有孩子才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无忧无虑。
只是,如何在忧虑中寻到温馨而别致的快乐情感就是这部电影让人动容的魔力。
让我一个故事一个故事来告诉你。
它们都有着治愈你生活的力量。
为什么是寒假带娃必看。
还是那句话。
小时候看多了好东西长大了就不会为烂片贡献票房。
(剧透了也值得看)人生啊,总是从提问题的小兔子开始
与其说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不如说是一个成长必经。
故事复述出来,只言片语,却诠释了生命的浪漫。
为何会长大,长大变成什么?
妈妈会永远爱我吗,会永远爱妈妈吗?
妈妈说我长大了就飞走了,真会开玩笑,小兔子怎么会飞呢?
妈妈笑而不语。
桌上的汤就像海洋。
人生海海,终将乘船远去。
却也是长大了才能明白的道理。
小兔子蹦下来,说着妈妈我出去玩啦。
随着妈妈的视线,消失在丛林中。
这是第一个故事,像我们对世界的问候和存疑。
父母是天空,是海洋,是拥抱,也终究是看着孩子远去的背影。
连背影都是温柔的,就是妈妈啊。
可是人生,并不总是那么顺遂。
或许遇到走不出来的苦痛时,也只有家人才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所以除了美好,人生也应该直面痛苦和黑暗。
然后努力挺过去。
我很喜欢其中一个小火车的故事。
虽然没有交待背景,但应该是08年地震之后,受灾的城市和家庭。
男孩失去了自己的城市,和爸爸妈妈住在临时搭建的安置房中。
等着火车开来,带他们去看新的家园。
天灾之后,人人都有创伤,但好在一家人还在一起,一起吃晚饭,一起去看跨年夜的烟火。
只是,男孩总是要和父母一起组成小火车。
空次,空次,空次,空次他也想看看更远一点的地方,他也想穿过黑暗的隧道。
但,得克服自己的内心。
故事讲的,其实是穿越隧道绝处逢生。
地震之中,男孩的腿被压断了。
小火车的意像,是他的假肢。
而爸爸妈妈的爱,是他的依靠。
家人啊,拥抱在一起,和他一起走进黑暗。
空次,空次,空次,空次但他独自踏出那一步,迈入属于自己的光明。
男孩走出隧道迎接那一刻,未来和全世界盈盈在手。
电光火石的蜕变,就是成长啊。
苦痛中的成长,隧道里的光。
但更多家庭的温暖,就在一日三餐。
翼娃子的周日。
是一个看似平淡的故事,但却有着打动人心的动容感。
或许,烟火日常才是人心。
翼娃子,父母是重庆农村来城市里讨生活的夫妻样本。
爸爸妈妈开一家夫妻店,妈妈主厨,打理生活。
爸爸负责配送,起早贪黑。
9岁的翼娃子,即便是周日休息,也是清晨五点半跟着爸爸妈妈来到店里。
他在作文里写到,“我在公交车里看着骑电动车的爸爸,一会儿在前面,一会儿在后面。
”日子自然并没有那么应有尽有,但也从来不悲天悯人。
翼娃子做完作业,就帮着妈妈招呼客人。
偶尔带着作业去找小伙伴,街市里的小伙伴,也都是开档口或者开铺头的家庭。
肉档的面板下做功课,点心店的玻璃板后面做鬼脸。
一来一回,街市里的生活啊,跃然眼前。
翼娃子的作文叫做,《我的家》。
他说,我很爱我的家啊,然后把头靠在了刚刚关上店门的妈妈怀里。
可不就是?
孩子们真正感受到细腻的故事,就在这些烟火日常之中。
还有《蒯老伯的糖水铺》,女儿在外地的老人家,一家糖水铺的日与夜。
《萤火虫女孩》,司机师傅尝到的那一口甜饼啊,是幸福的味道,也是不孤单的味道。
《哼哈二将》,有二胎生活的经验的家庭,估计可以看得又笑又哭。
以及最让我动容的《外婆的巨型铁柜轮椅》。
坐在蓝色轮椅上的外婆在作者口中以散文式的旁白娓娓道来,大量全景的画面被各式各样细腻的情愫填满。
铁柜轮椅是不方便行动的外婆,所有东西放置的地方。
一个铁柜子,用来放外婆的家当。
轮椅,则是可以推着走动。
由于外婆轮番住在“我们家”和“舅舅家”,所以铁柜轮椅就是外婆的全部。
那个冬天,外婆没能挺过去。
铁皮轮椅打开,外婆的遗物散落一地。
这就是……外婆的一生啊。
夏日里腌的花椒豆角还在,外婆却不在了。
手帕里包着的钱还在,外婆却不在了。
一柜子的东西在地上,散成小小的一个圆,东西那么少,可外婆也不在了。
腌菜的花椒味好浓啊,就像我们深藏在内心的感情。
那是被记录的外婆的人生,也是对外婆最真挚的缅怀。
幼至老,生与死,我们是不是需要去学习如何表达爱?
那个瞬间,我们都看哭了。
无论年龄如何,感情都是相通的。
小朋友说,不是治愈动画吗?
为什么竟然觉得有点伤感?
我在想或许等到她长大后,才会明白,这也是一种对抗生活的治愈吧。
人生实苦,但幸而有这些瞬间。
其实,这部充满着独立动画的电影能上映,就已经是小小的成功。
也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尝试。
其实大家可能猜不到的是,《向着明亮那方》的出品方团队,早期也运营过《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商业动画。
所以这一次的投入是反思性的,也是实验性的。
他们说,想做一些真正给小朋友看的作品,而不只是把孩子当成消费者。
孩子,是不能被当成消费者的。
最后想说。
国产电影也好国产动画片也好除了主旋律正能量和技术引领真的真的,要多些这样的直达人心的好故事。
才不辜负我们的大国地位啊。
这部片子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童年的记忆。
太温暖了,不管多么生活多么困难,看这部电影哭一场都能被治愈。
形式和中国奇谭很相似,主旨却完全不同,虽然没有中国奇谭那么宏大深刻,但非常细腻温柔,就如同片名一样,向着明亮那方,它能呼唤起人心里最柔软最单纯的一面,全身上下都流过一阵暖流。
也让我们看到影视寒冬里,中国动画电影也在静默生长着,好后悔当时没有给如此优秀的国产电影贡献票房。
《糖水铺》像一篇小散文,其中从糖水到时钟的转场很惊艳,太温暖了,太温暖了,用语言形容不出来的感觉,全身上下的每个细胞都熨贴。
《外婆》勾起了我好多回忆。
童年的暑假去外婆家,和妹妹在苞米须垛上蹦跳,外婆家有只小狗,有个小屋子里有姥爷的照片,里屋有一面大镜子。
小时候爷爷总是在早上给我买玉米,我在傍晚守着少儿频道,和爷爷在人工湖边上散步唱儿歌。
最后,妈妈想给外婆买一个电热毯但一直忘记作结,记忆连带着悲伤翻涌而来。
这些故事都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画面的细节都很到位,很能带给人惊喜感。
小孩的视角一些都是那么童真。
导演们真诚的把自己的童年献给观众,用人生中最单纯快乐的记忆,治愈着看过电影的每一个人。
“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我爱我的家。
”
最喜欢刘毛宁导演的画风!
就像是人不能同时拥有童年和对童年的感受。
童年已经离我远去,童年记忆也在慢慢消褪,《向着明亮那方》就像是向我伸出了很多双小手把我往少时拉了一把,视频中那些孩童天马行空的想象,稚嫩纯真的情感,纯粹简单的快乐,直接了当爱的表达都是我十分梦寐的“超能力”。
电影中有涉世不深对一切都新奇的小兔宝;有公交车司机周师傅幻想的萤火之森,那里有善良可爱的萤火虫女孩,贪吃贪玩的刺猬弟弟,大家热情如火,感恩馈赠;有糖水铺的蒯老伯,女儿在外打拼顾不上常回家看看,却用博爱之心收获了一大批互助友爱的邻里,日子往复,一直向前;有地震中失去一条腿的小男孩,也许在阳光下会有异样的眼光投来,但父母坚定地陪伴与爱给了他勇敢面对世俗的底气;还有一对双胞胎小兄弟,他们有这与大多数双胞胎一样的烦恼,由于强大的自我渴望独特人格与实际中外貌复刻性带来的落差,他们互相嫌弃又互相依赖,有这令人艳羡的“成长中的烦恼”;令我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是刘毛宁导演的《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我”与不同时段的外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记得那时腌冲冲味道萝卜菜时的她,照顾过病榻上不能自主行走的她,见证了她不断老去的过程,直至变成一抔黄土,成为一个高高的土堆,当生命消逝,那些曾经一起经历的过往点滴,那些亏欠,那些惦念,那些再也回不来的好都能化作我们无限的思念…我无限怀念儿时的自己,却也只能继续朝前走,装个勇敢的大人。
让我想起了一个在缝纫机旁一直和妈妈说话的小人儿;想起了一个一到周末无聊就会坐在地上收拾旧木柜里《意林》的小人儿;想起了一个下雨天那个坐在摩托车后边淋着雨却很快乐的小人儿;想起了一放学就趴在塑料凳子上写作业然后赶紧跑出去玩的小人儿;想起了一个把被铺在柜子里给自己做秘密基地的小人儿…让我想起了一个黑夜有三口人同时发着高烧医院打针;想起了一个拖着有她一半高的行李箱走向远方的女孩;想起了那个生了病一个人去医院怕家里担心的女孩;想起了那个渐渐在快乐幸福也夹杂着委屈心酸却顽强长大的女孩;想起了那个高烧39度还直直站立的坚强女孩…小人慢慢变成了小孩、女孩、女人…她们都是我。
终于到了小时候羡慕的二十几岁,但好像差一点忘了自己是如何艰难的长大。
这些回忆在看片子的过程中冲进我的脑海,又从眼睛里流出来。
我听到回忆里的那些时光伴着夕阳和蝉鸣;伴着风扇摇头和遥远的说话声;伴着吵架声和清脆的笑声…我听不清。
如果可以的话,我好想让那个小人骄傲不自卑的不用一下子长大。
2022年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
正如影片开头的那一段小字,对童年的滋养就是对世界的未来的关爱,整部影片由七支小短片组成,气质可爱,画风别致。
有《小兔的问题》里对长大的洞察和亲情的思量(水墨画太好看啦),也有《萤火虫女孩》中对告别的慰藉,充满着童心色彩。
而《小火车》用非常强大的故事讲述能力描绘了一个灾后重建的画面,将痛点释放在每一个转折,可以在抽丝剥茧间感悟人的相互支持与坚强。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颇有后劲,纪录片式的旁白却给外婆质朴的爱和善留足了撬动泪腺的力量,非常值得一看。
《蒯老伯的糖水铺》和《翼娃子的星期天》都是平铺直叙地将视角放在日常,突出了场景生活中的许多细节,让人更觉亲切温暖。
《哼将军和哈将军》是获得我最多次笑声的一部短片,俏皮之余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很适合作为小朋友塑造性格学习相处的教材~观影完毕最大的感受是欣慰,也乐于见到这样的尝试,见到了每位创作者柔软的心,见到了中国动画不一样的风貌和可能性!
在未来,很希望短片的故事逻辑能够被更好地打磨,也期待看到对同一主题不同维度的探讨,一定会非常有意思~童年与动画紧密相连,而童年与动画的魅力是能感染全人类的,致谢每一颗柔软童真的心,我们便能永葆一方明亮!
好久没有看过绘本动画了,心里多少有点欢喜,也会不自觉的冠上崛起的光环,可当细品起来,却仍有颗粒……这七个故事,大都在十分钟左右,如果不暂停吸收的话,很容易被倏忽收尾或新的跳跃所影响,而且就故事属性而言,那些浅显日常中蕴藏着的深层含义,小朋友理解起来恐怕很难,反倒是我们这些从童年走来的大孩子,能够推开那扇门,迈向收获和感动……然而,影片并未提供这把钥匙,只能由观众自行配造,否则,便如缝隙里窥视……
我想喝一碗糖水铺老伯的糖水
有被温暖到
看了几分钟的第一章,台词太矫情了,看不下去了😨
很独特,很难得。以往国产低幼动画几乎是低劣的代名词,其实低幼动画更需要有品质有审美的作品。
太一般了,分虚高。低幼的连我小学的闺女都不爱看。
监制映后说“我们不同于其他情节性较强的动画”,一位女导演说“我的片子被安排在了第一个,因为我们是按照现实意义的强弱来排序的(大致意思)”。主创其实已经含蓄地把话都说清楚了,“我们就是部剧本超差的动画。”第一段和第二段最差,是那种投放在某音都不会有人愿意看完的差,最怕这种成人编造的孩童台词,充满了自我感动的意淫,毫无情节可言,能不能看看正常的电影动画电视都是怎么展现“爱与美”的,一堆人手拉手绕圈就是爱?你妈在家整天做家务你在外面疯玩就是爱?其他几段也没好到哪去,都靠同行衬托。不过主创们都还年轻,早点改行也挺好。
喜欢糖水铺。
哭晕了,回家汇报性复述说着说着哭了起来
快乐~
《萤火虫女孩》被改编得面目全非。至少有两个故事是成人的怀旧视角。相对来说,比较喜欢《哼将军和哈将军》。
七个动画短片风格各异有效避免视觉疲劳,比较喜欢糖水铺的故事。整体上很难不意识到“父亲”在片子中基本是缺位的,尤其是在备受好评的外婆的轮椅这个故事里,有点烦男导演这些顾影自怜的怀旧,不懂到底是丧偶教育的写实还是不屑于把“父亲”请到这些“小家子气”的作品里。
剧情很弱 并不适合在影院出现
很喜欢糖水铺那一部分,如果是粤语就更好了,广东的社区老店铺街坊喜欢用“帮衬”这个词,剧情可以说是体现了帮衬这一词的含义
刘毛宁
3星给形式尝试,但说真的,国内绘本创作真不行,多是成人视角,还有些是作者儿时记忆,差距太大了
外婆的那个故事可以
这种票不应该是靠赠送,而应该花钱去看。
画风都很好,就是内容都比较儿童向。剪纸哼哈二将和《乡村巴士带走王孩儿》的前传最佳。
我在使劲地去接受导演抛洒的养分,还是感觉电影可能不太适合我
不是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