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点映场,武汉话版,真的特别建议大家看武汉话版,真实又充满了烟火气,还透着一股武汉方言自带的幽默感。
中等大小的影院,除了最前面的几排,基本上都满了,青年人居多,还有部分年龄比较大的叔叔阿姨们,全程观影秩序出奇的好。
不剧透,只能说不是典型的抗疫电影,基本上除了一些封城消毒的转场画面,描写的很多的是疫情下武汉人们的生活和感情变化。
更加真实的让我感受了当年那个冬天,那座城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全片最让我惊喜的就是没有所谓“坏人”,没有为了制造戏剧冲突故意设置的所谓反派。
而且即使有牺牲,有痛苦,但是整个电影看完我感受到的是温暖,是希望,是信心。
最后说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中间有段剧情非常感动。
全场各处响起了抽泣声,我和我旁边的座位也是。
结果电影完结后灯光亮起,旁边不是我以为的姑娘,是的大小伙子。
平安夜看了点映。
嘻嘻嘻哈哈哈呜呜呜嘤嘤嘤直到编剧开始发刀。
不是,怎么滴,我们玲玲和编剧有仇怎么滴?
跑腿是我玲玲,救人是我玲玲,捡垃圾是我玲玲,给猫接生是我玲玲,然后我玲玲还不值得一个好对象咋滴?
非得可我玲玲一个人发刀祸害咋滴?
就问你,不把龙龙整死了,是不敢想还是不会写龙龙和玲玲在一起?!!!!
哼,生气
朱一龙不是第一次演电影了吧,我还特意上百度搜了一下总感觉看他演电影很难受,演的很生疏,有点尬(粉丝别冲,纯路人,第一次看他的作品)剧情稀巴烂啊?
啊?
就、就这?
前半个小时 压抑的说不出来话后部分 刻意煽情明显可以说 贾玲撑起了整部剧 周冬雨也还不错这一分给贾玲演技不是吹 就是冲着贾玲来看这部电影的 可以说她诠释角色这点做的很好跨年看的 感觉明年都不好了总之就是别看!
别看!
别看!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总结:一部垃圾剧,用疫情、抗疫精神来道德绑架。
想要过个好年 就别看!
水军别来评论区抬杠(个人观点)
本来听说这部电影是疫情电影并且分数是9.6,期待值很高的,但是真的是太拉胯了。
下面说一下这部电影的几个问题:1.比较大的问题,事件特别散,本来两小时讲好一个故事就很难了,导演延伸出了四个故事,就导致每个故事都不完整,不深入。
2.故事情节很突兀,贾玲扮演的主角只因为救了朱一龙扮演的主角,就对他念念不忘?
天天刷朋友圈了?
爱情要是来的这么容易,我至于到现在还是条单身狗吗?
另外,贾玲扮演的人闯进小区这一行为,我觉得不太好吧。
3.黄渤和贾玲坐在一起照顾猫的那个片段,有什么意义吗?
感觉删掉之后也不影响剧情啊。
还是单纯为了凑时长。
4.这个电影讲了四个爱情故事,我觉得怎么说呢?
为什么把疫情这么大的题材通过疫情来表现?
其他的是编不出来吗?
家国大爱,亲情不能写吗?
普通人的不平凡不能写吗?
这部电影虽然黄渤是平凡的人,但是他的努力一点也没有叙述清楚。
比方说:如何筹集的人手以及物资等。
5.逻辑错误太多,医生为什么下车之后给黄渤口罩?
而不是上车就给?
捡到了手机后,为什么就直接进了别人的屋子……6.高亚麟扮演的那对夫妇,故事情节槽点太多,不想说了当然这部电影也有好的地方:片尾曲挺好听的,演员演技还可以,其他的没有了。
好烂参半。
好在题材。
武汉封城的背景,聚焦于具体的人的故事。
致敬的人物与事件清晰明了:在金银潭医院门前手持白色花束的「羞愧者们」,在阳台上高喊的市民,人们自发组成的志愿者小队,喜欢吃豆皮(鸡腿)的牺牲于岗位的医生,暴雨中高歌的快递员……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多亏了这些“犯苕”的人,吹哨的人,「老子到处说」的人,那些太多太多没法呈现在镜头前的故事和事故,永远留在我心底。
好在演员。
贾玲可真灵,她演的外卖员“武哥”,最真实、最令人信服,开场三句话,这个大大咧咧的人物形象就立住了。
武汉封城,她只得退了车票原地过年,工作人员说金额将原路返回到您的账户,她边走边嘟哝“当然全款退,还扣钱啊。
”全影院的观众第一次笑出声来。
就这么一句,既把弥漫着的惶恐不安的压抑感击碎了,又让人觉得,啊,这才是「活人」,有自己的抱怨,有自己的情绪,不是毫无个性、一味服从的空壳。
她和朱一龙演对手戏,竟然一点都不违和,她一笑,一托腮,刷朋友圈傻乐,擦口红,比划文胸,你就觉得那是自然到不能再自然,藏也藏不住的女孩儿心思。
看她演戏,就明白什么叫做「真诚自有万钧之力」。
朱一龙演得也不错,就说他晕倒那场戏,又猝不及防又逼真自然,惊得全场观众都叫出声来,要不是贾玲在那儿试探地戳他脸配合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夸张动作缓解了一些紧张气氛,我真的就以为导演这就让他领盒饭了。
刚在《爱情神话》那里学了句上海方言,现在用他身上正合适,老嗲了。
好的说完了,接下来是令人无语和不适的。
烂在「政治任务」。
一些批量生产袋装中药的镜头,很难不让人想起强迫某地区人民喝中药拍视频和“没喝中药的病人也会通过中药的分子运动痊愈”的荒诞;“现在高龄产妇生二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的台词从所谓妇产科医生口出说出更令人皱眉,但凡接受过教育或是在网上冲过浪的人,都或多或少知道高龄产子的风险和危害。
人不能,至少不应该,为了响应所谓的政治任务说出违背良心和常理的话。
烂在刻意。
实际上,我很排斥观看除纪录片以外任何形式的抗疫剧。
拒绝煽情,拒绝歌颂,拒绝合理化人为的灾难,拒绝认同以部分人的牺牲换取更多人的生存,拒绝用英雄替代鲜活的普通人,用典型故事替代真实的人生,拒绝相信胜利,拒绝美化记忆,拒绝用眼泪达成和解。
作为疫情的幸存者,比起铭记荣耀,我更愿意铭记黑暗。
在时间并不久远的死亡现场,哪怕一粒尘土也不容修改。
以这样刻意的形式记录疫情,难免有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但作为宽容的观众,这个电影本来就是以珍惜、拥抱眼前人为主题,还是觉得聊胜于无。
记录下虽然片面却温暖的瞬间,比歪曲和遗忘来得更好。
用平原火锅退票换来的寒冬点映
——写在平安夜点映之后“奇异的晨光一旦升起,就会消融你头顶的云涛。
”12.20得知《穿过寒冬拥抱你》今晚有点映场时,没怎么犹豫就买了票,把周五晚上要补课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幸好因为教学楼封闭取消,否则今晚的电影一定看不成。
很久没有给出满分的电影评分了,但这一次,作为亲历者,我愿意给《穿过寒冬拥抱你》十分。
薛晓璐导演以女性独有的细腻与温柔,记录了2020年初的武汉,也致敬了每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武汉人。
这不是一部刻意煽情、痛苦压抑的电影,它有笑有泪,即便我(或是我们)在影院里泣不成声。
电影采取的是平行叙事,阿勇、武哥、老李夫妻、叶子扬、谢咏琴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共同织就一卷属于小人物的温暖群像。
自发组织物资输送志愿队的小快递员阿勇,会为了几罐蛋白粉与接近两米的大块头打架(虽然输了),老婆虽然嘴上骂他瞎逞能是个“苕货”,却也二话不说拿出五千块钱支援、费尽心思给他买新鞋子;武哥一开始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形象,后来在与叶子扬的相处中开始加入志愿队,骑着电动车穿梭武汉三镇送餐、开着大卡车去高速接物资;老李夫妻从貌合神离到相互支撑,一同经历了好友的死亡和新生命的诞生;叶子扬代表着疫情里居家教学的教师群体,也象征着居家隔离中努力追寻的“浪漫”(也许还隐喻着那些因为没能及时治疗慢性病而在居家中离世的人);谢老和沛爷因谢老重回医院拿起手术刀而中断、起伏的黄昏恋;充满活力与青春气息的实习护士兼美食博主晓晓最终在高强度的救治中献身……每一个,都只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普通人;每一个,又是这场战争里的大英雄。
诗意的表达,诉说了疫情之下的和解与温情。
阿勇做着志愿者往返医院,不敢回家生怕妻儿感染,只能在楼下望着,有一个俯拍的镜头里,他伸着头透过挡风玻璃痴痴望着家门口;大年三十的晚上,阿勇联系红星超市的老板老李被拒绝,车停在武昌江滩,他立在江水一侧,身后的礁石上环卫工人正在挥舞着小烟花,对焦从模糊到清晰,他们互道新年好;还是阿勇,送完医生夫妇之后夜里在长江大桥下转弯,有一个年轻女孩低着头静静立在寒风里,怀里抱着的是一束菊花;武哥背着突然倒地的叶子扬奔波了一家家医院,拥挤、吵闹、无助、惶恐席卷而来,晃动的镜头语言把无力的苍白无限放大;鹦鹉洲大桥上,沉浸在对叶子扬美好想象中的武哥淋着暴雨骑车赶路,陶醉于弹琴的手、大声给阿勇打电话喊着“B2的本子,开卡车的”,与此同时,从公司回来的老李夫妇正在破冰的初期,而出租车里受召回医院的谢老在沛爷的视频求婚中哭得不能自已;谢老重回手术室,温和坚定地进行消毒,掷地有声地说“外面无论多么危险,大家都不要害怕,在这件手术室里,我们唯一的目标就是保证母亲和孩子的平安”,与沛爷隔着栏杆在樱花树下见面吃饭;谢老病危的电话打到家中,女婿僵硬地转向儿子,奔奔冲到阳台放声大哭,镜头拉远,一户户灯光亮起,一扇扇阳台门打开,男女老少们走出房间,静默地注视着痛苦的男孩儿;黄鹤楼脚下的老巷子里,武哥端着本来买给晓晓的一碗豆皮坐在电动车上边哭边吃,一个月前晓晓还在这里说笑逗趣,几个闪回的片段穿插其间,鲜活的身影已经成了黑白的遗像;阿勇和武哥根据处理垃圾时捡到的手机找到一只即将分娩的母猫,二人在猫爷爷的屋子里聊天,追溯各自为什么做志愿者,阿勇说“人这一辈子,再也不会有比这更大的事了,这种时候不站出来,到老了要死了会后悔的”,武哥说“为了发朋友圈(引起叶子扬的注意)”,阿勇笑她“你这个理由蛮sán咧”,接着一窝小猫出生。
影片的最后,阿勇一家带着小猫一家去找病愈归来的猫爷爷,老李夫妇二胎李子出生、女儿李君一家平安归来,谢老与沛爷在江滩骑车,奔奔爸爸与谢老的主治医生米花终成眷属,武哥载着女儿行驶到本来与叶子扬相约拥抱的鹦鹉洲大桥上突然听闻叶子扬的死讯和捐献器官的决定——一切都回归正轨,渐行渐远的夫妻打开心结,妻子早逝的丈夫重获幸福,历经死亡的老人收获爱恋,本已疏远的母女相互理解,逝去的人用另一种方式回到人间。
残酷与浪漫,圆满与遗憾,死亡与新生,这才是疫情下真实的生活。
整部影片最戳中我的,大概是三个片段。
一是阿勇的功夫,他说“行侠仗义”,带着山东口音的蹩脚武汉话里,是武汉那一股“江湖气”,大江大湖、码头城市,说到底也不过是侠义的土壤,拯救世界的英雄也好,平平无奇的我们也罢,总含着那么一分行侠仗义的江湖儿女气概,所以在方舱医院、在高速路口,阿勇带着大家学功夫才那么动人,儿子生日时阿勇教他功夫、疫情结束后儿子带着其他小孩儿打功夫,正是这种江湖儿女的精神在代代相传。
二是武哥与叶子扬的爱情(这一段前期贡献了大量笑点),叶子扬身上的情调和浪漫主义,是过去战疫主题的影视作品中很少体现的。
他弹钢琴、写曲子、写诗,用尽全力在告诉我们,无论处境多么凶险,总要好好生活(阿勇有一个送完猫咪回头给绿植浇水的镜头也是异曲同工(说起绿植其实也是一个隐喻吧,老李夫妇第一次回公司的时候镜头也特意给到了一盆枯死的吊兰))。
武哥在晓晓的怂恿下主动和叶子扬聊天,开始涂口红“为悦己容”,当四月八日她独身赴鹦鹉洲大桥拥抱之约却没有见到叶子扬时,她将口红扔进了长江,连女儿后来涂口红时她也训斥“小孩子弄这些做什么”,最后听闻叶子扬死讯时,武哥还是拿过女儿的口红,对着破旧的电动车后视镜仔细涂抹,发自内心地笑一笑——于是她看见叶子扬在大桥不远处回头冲她笑着招手,口红也正是晓晓送她的礼物——“昼夜交替之间,你想见的人就会出现”。
抛开线索设置的巧妙和情节铺排的用心,我们看到的是对待生活的态度。
生死、困顿,不变的是对生活的热爱。
三是谢咏琴重回医生岗位的那几个镜头。
从接到医院电话后利落地收拾行李、出示证件,到她换上手术服、披上白大褂、一丝不苟地完成一项项的消毒程序,再到后面她坐到电脑前和年轻医生一同看数据报告。
回医院前她与女婿的对话中,女婿说她“为了奔奔连医院的返聘都不去了”,但当疫情来临,谢咏琴毅然报名、毅然返岗,足见一种超越了个人与家庭的大爱。
我是武汉人,坐在他乡的影院里,听着熟悉的方言,往事历历浮现在眼前。
每一条街道都能叫出名字,每一幢楼都如此眼熟,每一件事都感同身受:空无一人的楚河汉界,充满赛博朋克意味的消杀现场,往返宁汉的汉口火车站;鹦鹉洲大桥、沿江大道保利小区、化名银潭医院(代表金银滩医院,但实景其实是一六一医院,我在这里出生)、“大金球”、东湖、沙湖大桥、长江隧道、轻轨一号线(后面还能看到我家所在的楼群)。
我们都是小人物,这不过是我们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
买了点映去看了这部电影,黄渤和贾玲的卡司确实很吸引人。
电影通过四个家庭的故事,通过一些线索串联在一起,讲述疫情背后的故事。
黄渤打军体拳真的太搞笑了。
周冬雨特别出演的角色赚了我不少泪点,谢老和厨师的爱情故事更是催泪。
贾玲和朱一龙互动还是蛮甜的,尤其是两个人比赛占领微信步数封面,朱一龙给贾玲念诗,比较有cp感。
所以最后结局真的哭惨我了,感觉导演在为了emo而emo,虽然前面有朱一龙患脑瘤的伏笔,但当时贾玲也说了她有一个亲戚,得脑瘤之后,每天熬夜身体健康。
且朱一龙饰演的角色不差钱但是不去治疗,我分析不出他为什么不去治疗,然后很突兀的下线,百思不得其解。
当时贾玲在长江大桥等他,还有最后载着女儿听说他的死讯时,我哭的太惨了啊。
这部电影的最终寓意是搞笑女不配有爱情?
其次,电影的配乐很莫名其妙,就会有一些突兀的宏大的bgm,来搭配一些莫名其妙的画面,就很离谱,完全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
比如高亚麟和徐帆开车去公司那段,配一些宏大的音乐,就感觉很不搭嘎。
然后莫名其妙穿插进了一段墨卫侠的动画,我也不知道在展现什么。
唔,总的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其实打不了4星,但是打3星也舍不得。
就这样吧。
能理解拍摄意图是好的,但是剧本导的实在是太烂太烂太烂太烂太烂了太烂了太烂了🆘烂的程度大概就是观影两小时中我全程都在写要如何diss它的影评。
电影充斥着各式符号化的人物形象,人物经历没有完整的细节刻画和情感挣扎,纯粹是剧本安排下为了完成某种单一的"属性意义"输出的工具人,在所谓正确的场景下说出一些机器人台词,该离开的时候就及时"退场"。
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人一定是大年夜不回家,坐在车里默默遥望家里窗户;疫情下旅游业的不景气就是一对夫妻上头爆炒台词输出还要怪妻子太爱钱;医护人员消毒城市街道,痛苦的医院看病乱象,城市标志热干面长江大桥,导演让它们在剧情中体面地露一小个脸就算完成了其应尽的使命。
但是他们和剧情主线的关系是?这可不是up主随机剪辑合辑投稿哇。
在本就荒唐的故事中随机切换伤情bgm并播放以上画面,我看穿了我一定是正在看两部被强行缝合起来的电影吧!而且和前一场高下对比真太明显了我好苦(就要拉踩就要拉踩(ノ`⊿´)ノ有些情节一度让我荒唐到脚趾抓地:(球球了你们吵架先把下巴下面的口罩拉起来啊喂)(45岁高龄产妇怀孕了,丈夫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担忧妻子还能不能生,劝生宣传使命1/n)"同样都是离婚组你们为啥整的像毫无来由的尴尬陌生初恋呢";"同样都是几十年老友离开,一个是后知后觉时靠在墙头默默流泪;一个是听闻噩耗下一秒立刻把车丢在下大雨的路上,冲到路中间对天嘶吼,然后夫妻对喷,然后抱头痛哭,这是什么古早狗血剧本吗〒▽〒";披着防疫皮的尴尬青中老全年龄爱情片外加怪味拼盘,快结尾时竟然还出现了完全没有来头的一段动画😰,想拍众生群像却只拍出了导演完全不接地气的一堆刻板印象,一部虚假的片子在每一个时刻疯狂输出我要感动你的意图,结果完全无法打动人心。
可惜了电影这些演员的演技,浪费了我宝贵的两小时ヽ(#`Д´)ノ站在年末我可以骄傲地说这真是我今年看过最难看的电影,2022 bless me!
女导演女编剧的作品,总是有着女性视角的独特美感。
在残酷的疫情面前,导演没有刻意去渲染人间的惨烈,而是从普通人视角带观众感受环境的冷暖。
快递员,钢琴老师,旅行社老板、医生以及护士等人物的刻画,每一段都非常真实,感情真挚,笑中带着泪,糖里藏着刀,非常好笑,也十分好哭。
我觉得能牵动观众如此丰富情绪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之一我觉得应该是武汉方言的输出。
我是真的没想到,地道而日常的武汉方言,听起来这么有味道,说起来特别普通的一句话,用武汉话表达出来都会很有意思,而且特别有老百姓过日子的那种烟火气,实在好听极了。
这一点上我是很佩服黄渤老师和高亚麟老师,他们俩都是我们山东人,我们山东话跟武汉话可完全不是一个调调,他们能表现这么好,真的是下了很多工夫的。
让人最惊喜的莫过于武哥和叶老师的故事了,简直承包了全场的笑点,我以前知道贾玲的戏很好笑,却不知道贾玲跟朱一龙搭配起来这么好笑!
他们从相遇开始就看点十足,订外卖遇上不接电话不开门的客户,这实在是太常见了,因为我经常办这事儿(坏笑),但我很幸运没有遇到过这么火爆的武哥来砸门(举手投降),叶老师黝黑黝黑的皮肤,在电影院一出场,我差点没认出来是朱一龙,不过这样看起来十分符合电影里普通人的设定,给化妆师加鸡腿!
他给小朋友们上网课的样子实在是喜感十足,加上又说的是方言,简直不要太搞笑!
跪求朱一龙去演个喜剧吧!
黄渤老师饰演的勇哥和妻儿之间的互动十分逗趣,尤其是和儿子之间的,太自然了,我怀疑私下里渤哥就是这么教育孩子的,因为我们山东的爷们,总有那么股子侠义在身上的!
本来以为中年组企业家夫妇的表演不会有什么水花的,但没想到薛导这么会拍,俩人的互动也同样很有看点。
尤其雨中那一段对话我听了都有点受不了了,那是每个女性听了都会有共鸣的一段话,送给全天下的女性朋友!
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爱自己!
要说前几对是负责逗趣搞笑的,老年组就真的是负责甜的!
我滴个神呐,想想他俩的黄昏恋,丝毫不输我们这些所谓的年轻人,不对,是年轻人根本比不了啊!
厨师爷爷真的是十佳男友,太羡慕医生奶奶了,虽然最后那一刀有点疼,但是结果多欢乐啊,最后奶奶那句粤语真好听!
新冠疫情作为2020年初投放在我们身边的重磅炸弹,给全世界的人都敲响了警钟,让我们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安稳,我们之所以可以安安乐乐过好我们的小日子,源于我们祖国的强大,我们真的应该庆幸,生在中国,真好!
这部电影教会了我要懂得感恩,也教会了我如何勇敢,以前的我真的很畏惧死亡,每次想到,都会像武哥给叶老师打电话时一样,脆弱而无力,可叶老师的话多么温暖人心啊,真的让我鼓起了心灵的勇气,我觉得,晨光一旦升起,一定可以消融我们头上的云涛,地狱和天堂,不过都是无尽的宇宙,心中有爱和勇气,我们终会在宇宙中的某一点相遇,续写不一样的人间温暖!
看到一半给的影评,看不下去了,完全不像一个期待度这么高的电影表达出的东西,剧情七零八落,且这几段感情的结合实在让人想不到搞不懂,多条剧情线的穿插也很摸不着头脑,并且把疫情这样的题材拍成这样的意义是什么,主题明确但场景太假,真实的疫情防控最紧急的时候是这样的吗,传染病型病毒笼罩下的社会是这样的吗?
并且那段搞笑的剧纯属僵硬拼凑,真是笑不出来,当一般主旋律电影来看吧,坐不住了
看之前没想到会是那么打动人心的一部作品,甚至有点想写长评了,等我缓缓,现在还是有点激动。
回想流泪的点,不为任何一段故事情节,而是为看新闻和在剪抗疫宣传片时看过无数次的那些画面,武汉空城,拥挤的医院,昼日昼夜的消杀,解封那一刻…精致的桥段刻意的煽情在这些面前显得那么渺小,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两分都给题材
平凡但又不平凡的每个人
就看不得这些,好感人
重温那个困难的时期,拥抱身边的人。
很细腻的剧情,国内需要多一些女导演
就是说朱一龙和贾玲……太尬了,类似不能理解的情节还有不少。最大的问题还是配音用力过猛,配乐也过于努力了。
正能量可惜真的很无聊 看一半就出来了
关于疫情的电影已经上了一部又一部,可疫情并未远去,还在反复,希望明年能好起来,生活不要再被疫情打乱😭😭😭
喜欢贾玲和朱一龙的表演,意外地很搭
超感动,影片开始便被带回了2020年,泪目想哭。整个影片都是笑与泪相交织,结尾叶老师让我泣不成声……
普通人的守望相助看看中国医生就够了,问下导演不尴尬吗??!
情节稀碎,强行煽情,但演员都还行。
越来越多,如此的,缺乏艺术价值的,现实搭载过剩的,电影
中国人永远吃情怀着一套
人生第一次看了二十分钟就想玩手机,如坐针毡,无聊又跑题的拼盘爱情故事,没看的快跑!
疫情,太现实。发生在身边的事,终究是电影很难再引起共鸣的。
忘打分了,我爱叶老师(˘❥˘)
大型春晚主旋律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