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以后有些失望,因为我觉得导演还没有把那种人心里真正散发出来的暖拍出来。
暖是什么?
自认为,暖应该是一种喜悦,一种美好,一种流淌在人心底的希望,一种不用说出来,但大家都懂的东西。
但在这部电影里,我没有看到很多。
暖是什么?
是女主角的名字?
是那个摆荡在几辈人生命里的秋千?
是暖对武生的爱慕?
是暖心底一直憧憬的省剧团?
还是那个注定永远都不会来的人?
暖,究竟是一种憧憬的心情,还是一种无望的等待与困惑?
这不是暖,我并没有觉得在女主角的生命里她会觉得如此的温暖,她想象的美好总也还是没实现,她等的人也始终没有带她走,而她在这些等待中又得到了什么?
时光逝去了,美好的容颜逝去了,天赋,才华,爱情,通通都逝去了,她等来的,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甚至有点辛酸的人生。
她跛了脚,她有了女儿,她有了干不完的农活,有了众多生命里沉沉的负担。
为什么女人在电影里总是弱者?
为什么女人总是等待别人而不自己主动争取?
诺言其实一分钱都不值,他只是对于那些做不到的人的一些堂而皇之的借口,骗了别人也骗了自己,而所造成的后果确实无法想象的。
有些遗憾,有些痛苦,注定是用尽一生也无法弥补的。
就像井河最后对女孩说的:“叔以后一定会来接你,接你到城里读书。
”看到这里我笑了,这终究还是一句诺言,男人啊,总是爱这样轻易许诺,殊不知,许诺给了多少女人希望,而又换来了多少的失望,殊不知,一句许诺,毁灭了多少曾经炽热的梦想。
许诺很甜,可是结果就都不那么美好。
有些事情时过境迁,有些事情沧海桑田,有些事情你给的,仅仅只能是许诺,而结果,却注定无望。
其实最可怜也是最幸福的人,是片子中的哑巴,他不会说话,可是把一切都看在眼里。
我相信他是真的爱暖,否则,他不会在下雨天二话不说背起暖;否则,他不会在最后把暖和女儿推给井河;否则,他不会把暖扔进河里的皮鞋给捡回来,也不会撕掉那些给暖希望,又让她失望的信。
当他知道是因为自己的误解而撕掉那些本可以带走暖的信的时候,他很痛苦,他以为他毁掉了暖的一生,可是当他给暖认错的时候,暖却淡淡的说:“都过去了,我不怪你,不怪你”。
也许暖也已经明白,最大,最深沉的爱,不是嘴里说的,行动,远远胜过一切所谓爱情的语言,所谓承诺。
片中的画面如风景一般美好,连绵的山脉,静静的水流,全景,远景,渺小却又跳动的几个人。
影片的画面大多时候都是雾蒙蒙的,也有很多下雨的场景,这不光是为了画面好看吧,我想,这也象征了一个结果,一个事实。
在大时代中,人总是渺小的,人,总会被时代的洪流湮没,生命中的那些暖,总会被苍白,冷漠的现实所取代。
就像那个反复在电影中出现的秋千,荡的再高,终究还是回到原点。
片子讲爱情,更是讲青春,每个人都有炽热,美好的青春,可每个人的青春,也终会逝去,伴随着青春失去的,是那些我们曾经畅想过的美好未来,是那些曾经珍贵而今却放弃的许多梦想,是那些悠悠的,美丽韶光......最近一直很喜欢这句话,人生若只如初见。
初遇总是甜的,初恋总是美好的,美好的东西总是在最初的那一瞬间定格并且永恒。
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是否就会永远怀着希望?
人生若只如初见,那么是否我们就不会痛苦,不会失去?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们是否都会在那一刻永恒?
雨天。
今天的雨重复着昨天的雨,而我反复地看着一部叫《暖》的电影。
画面里的每一天都烟雨迷濛,湿漉漉地,温情、细腻、感伤。
江南乡村的浓郁气息迷漫开来,与我窗边的雨连成一片,侵蚀着我的情绪。
我一直在想,人这一生,可以经历多少改变,又可以经历多少等待?
《暖》是一个男人的初恋故事,也是一个男人的十年回乡之旅。
十年了,家乡没有太大的变化,每条路都还在原来的地方,等他。
所有记忆都在重逢暖儿的那个瞬间开启。
这么多年,他为什么因各种原因没有回乡?
他不敢。
他怕见到她,更怕见不到她。
在那个叫井和的男人眼里,他的初恋情人暖儿,一低头,一莞尔,美不可方物。
而经受了风霜的暖儿,瘸着腿的暖儿,让井和千般疼惜都付予无言的感伤——十年,如果不是因为那个秋千架的疲惫,那个叫井和的男人一定不会那么内疚;如果不是因为那个孩子的天真,那个男人也一定不会感到安慰。
看这部电影,我想得最多的,是等待与改变的问题。
就是你去等待一个东西,但是那个东西慢慢地改变了,然后渐渐地失去了。
等待是一厢情愿,改变却是身不由己。
那与其说是一个男人对爱的软弱,还不如说是对现实的乏力。
“我慢慢习惯了城市生活,也有了很多我以为重要的东西,它影响着我对暖的想法,也使我无心顾忌暖的等待。
后来,收不到她的回信,我知道,暖是怕被拒绝。
而在我的内心深处,也许,希望她真的不再来信,然后,我就真的轻松了,就再也不想听到关于她的任何消息了。
现实的环境改变了我,让她经历了又一次没有结果的等待。
我答应过回去接她,可是我没有。
这一过,就是十年。
”十年过去又如何呢?
经历是这样一种东西,即便风流都雨打风吹去,即便当年那个人都已经释怀,但你过不了自己那一关,便没有办法被救赎。
直到最后,内疚难以平息,回忆却轻易复苏:“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暖儿的身体,也是唯一的一次……我知道我需要一点勇气,抱住她的勇气。
要不然,我就永远别想取代她心目中的小武生……秋千帮了我的忙,它成全了我的勇敢,掩盖了我的惊慌,夸大了我的力量,我真想就这样永远的荡下去,那是一次真正的飞翔。
”——与暖儿在秋千架上的幸福瞬间,左右了井和所有青春年少的记忆。
同时,也正是从秋千架上那一次致命的落空,左右了井和又深又长久的内疚。
我想,那是爱情的秋千架,也是命运的秋千架。
秋千架在空气中尖锐的钝响,跌落。
雨下起来了。
而对暖而言,秋千架的落空并不是致命的落空。
改变暖的,应该是两次等待的落空。
“他说过,他永远也忘不了我,他会来的,今年不来,明年来。
”如果说对小武生的等待充满一个年轻少女单纯执著的等待,那么对井和的等待却有了些许的枯涩和犹豫:“如果接连三封信都没有回,你就不要再想着我了。
”当一个村的人们把井和送进大学的门,暖儿开始了她第二次的等待。
我始终觉得,那是一次命运。
等待可以改变一个人,也可以成全一个人。
是等待成全了哑巴。
哑巴很早就出现在暖的生命中,却经历了漫长的旅途,才最终成为暖生命的一部分。
他的斗笠遮盖了迟疑惊恐的眼神,粗重的气息和急促的脚步声却泄露了内心翻涌的柔情。
交流的障碍造成与人群的距离感,还有不被关注的内心世界,但是你会觉得,在暖儿的生命中,只有哑巴才是真正为她着想的。
而我不明白,为什么从秋千架上跌落后,在自行车后面推着暖儿的是哑巴,而不是井和。
他为她留着那双鞋,他从雨中把她背回家。
可以给暖儿肩膀的,只有哑巴。
是哑巴与与暖儿更般配吗?
我想不是。
是因为哑巴没有经历改变,或者说,命运没有给他改变的机会。
善良的哑巴在最后愿为自己所爱的人幸福而放弃,但这一次命运紧紧抓住了他的手。
泪流满面的暖儿推着他的哑巴丈夫,他们相互搀扶着走远,走进那扇属于他们的门扉。
那是他们的命运,也是他们的家。
与此同时,一样流下眼泪的井和也在最后的凝望中救赎了自己:“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
人都会做错事的。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
如此说来,我是幸运的;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
一个人即便永不还乡,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
如此说来,哑巴是幸运的;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哑巴给予暖的,我并不具备。
如此说来,暖是幸运的。
”
必然是霍建起这辈子作品的巅峰,可能也是莫言作品被改编过的最好的,高于红高粱,可惜被埋没了。
虽然少了白狗穿针引线少了些灵魂,但瑕不掩瑜。
香川照之、李佳、郭晓东给出了出乎意料的表演。
最美的几幕,全是香川照之的场景,把个粗糙质朴有侠气的乡野哑巴演活了。
最好的眼神戏全是李佳给的,跟靳东挺般配。
整部片子目不转睛,实在是因为镜头语言美轮美奂,光的运用几入化境,可惜光影技术师来自日本。
演职员名单里也没有出现摄影的名字,大概率掌镜也非国内。
作曲是三宝,虽然旋律简单,但骨子里信天游的神韵脱不掉,转化成笛声悠悠,这个味儿也太合适了。
小小彩蛋,暖的女儿是关晓彤,小时候的戏比大了以后好太多啊。
整理自己的文字,发现自己还看过这样一部电影,还写了挺多的观后感:剧情简介:林井河从北京回到阔别10年的家乡。
在桥头,他偶遇昔日的初恋情人——暖,这是个让他不敢再见又不曾忘怀的人。
暖的生命中经历了三个男人,一个是青梅竹马的林井河,一个是让她疯狂迷恋的小武生,还有一个是外表委琐的哑巴。
前两个都只是她生命中的过客,只有哑巴给了她绵长的陪伴。
每一次等待,暖的生命便虚弱一次,到最后,这个曾经才貌出众的姑娘已经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村妇,带着肢体的残疾,她那走出山村的梦想只能延续到女儿的身上。
感想:乡土题材。
我仿佛能闻到那里清新的空气。
一个暧昧的名字。
女主角出场时,我还以为会讲方言,她的语调太硬了。
然而,这样的故事太多。
很多版本的、所谓初恋情人的故事。
我只能说,年轻是美好的,因为我们在那时都有无限的可能性,而且有你在那里欣赏;最重要的,是这种美好,总会随时间逝去。
影片最后的独白,简直废话。
主角是在自我开解吗?
“暖是幸福的”?
似乎是在原谅自己,让自己活得舒服一些吧。
插叙式的回忆不错。
这种片子,除非水平再高再高一点,否则,我很难被打动了。
“影片结束的时候,霍导用画外音表达了井河/叙述者对这一场艰难人生的态度:如果不是那么,那么就不是这样,而这样也没什么不好。
影片的台词当然不是这样的,而是充满了诗意与哲理——象是教我们手捧着仙人球高唱《鸡蛋之歌》的诗意与哲理。
”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白狗秋千架》;哑巴是日本演员,获了个日本的奖,真是讽刺。
《暖》这部影片改编自莫言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这部短篇小说大约有7000多字,而影片有100多分钟,编剧将暖的“眼瞎”改编为“腿瘸”,“三个和哑巴丈夫一样木讷的儿子”改编成了“一个聪明漂亮可爱的女儿”,这要比原小说更加温暖和令人欣慰一些,原文到结尾都是慢慢的窒息感,和现实无一样冷峻和残酷。
该片的导演是霍建起,霍建起作为美术设计出身,他的影片有着独特的中国美学的意境,是诗意的散文化的叙事电影。
从片头就不得不让人联想到《那山那人那狗》,同样在色彩的运用上极具考究和意蕴。
首先,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篇幅的暖色调,从影片开头的“暖”字题目的设计,再到那极具象征性的白炽灯发出的“暖光”,这个灯光就是暖的意象,不论是在井河和村长在闲谈时,还是暖在梳妆时,还是在小武生给暖上戏妆时,还有雨下个不停的晚上暖和井河分别时家中窗上透出的灯光,都是在围绕着刻画暖的美丽、善良和温暖的人物形象。
还有在打谷场面中,金黄色的麦田和稻草,飞扬在空中的稻谷,满满洒下的阳光,运用一个过度曝光和大逆光的镜头,使得整个画面有着氤氲的气氛,像蒙上了一层蝉翼般的薄纱,是初恋般的懵懂和暧昧,还有对青春的美好记忆的怀念。
其次,在影片中红色的运用是格外的显眼,有着多到数不过来的镜头画面,从井河要去暖的家中拜访时在狭窄单位白墙灰瓦的小道中所乘的一把红格子的自动折叠雨伞,从这个开始,就能让人体会到井河对暖的爱意还若隐若现的隐约留存着。
再到后来暖家中的“红暖壶”,女儿丫头的“红衣服、红袜子和红色的头绳”、井河给女儿的每颗糖都是红色的糖纸,还有钟表上“红色的盖布”,灶台上升起的“红色的灶火”,井河年轻时的“红背心”,小武生的“红马甲”,反复出现的“红辣椒”,暖的床上的“红棉被”,村民结婚时的“红色光亮的河灯”“灯笼”“鞭炮”等等,最重要的是作为故事转折点的井河送给暖的“红色的纱巾”……这些红色不仅仅是有在美学上的意境,还有导演个人主观情感上的对爱情的理解,以及对暖遭遇悲惨的人生命运的同情和对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是对生命不息的刻画。
最后,我们会发现影片中也出现了很多的绿色,以及红绿相间和黄绿相接的镜头画面。
我们熟知霍建起导演有过上山下乡的精力去,对乡村有着特殊的情感,所以他偏爱有绿色来刻画乡村的廓影,用绿色表达对村庄的喜爱,也是寄予了一种生命不息的美好理想,这与莫言所擅长描写的农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处。
绿色的山,绿色的自由生长着的树,绿色的桑叶,绿色的黄瓜,绿色的葱,绿色的藤蔓和暖色的灯光相辉映,绿色的水田中被连绵的雨水滴答着蒸腾起白色朦胧的雾气,好一幅中国金碧山水的水墨画。
毋庸置疑,色彩在这部影片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为一个凄凉的爱情故事营造和烘托了气氛,为男主人公井河对暖内心的愧疚有了一个外在的意象表达,其实更多的是在为女主人公暖增添一层层、一笔笔生命的色彩。
时间的温度《暖》导演: 霍建起 (Jianqi Huo)主演: 郭晓冬 / 李佳 / 香川照之我常常在想,这是不是男人眼里理想的女人,用青春等你一辈子,最后只是等着你在回忆过往的时候悄悄回眸。
看《云水谣》的时候我想起了《暖》撇开时代背景和贫富差距,也许这两个片子所传达的意思就是一个公式,年轻女人+承诺=一辈子的悲哀。
可我还是喜欢这部片子的,虽然结尾拍得那叫一个煽情啊。
清清朗朗的音乐,一片翠绿的山野农涧,一整片的白芦苇地,还有移动又开阔的镜头,还有郭晓东的声音,都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理由。
尤其喜欢一开头那个郭晓东演的井河骑着自行车飞驰在山野农路里的镜头,白衬衣,削瘦的脸,还有低低的那一句:“从考上大学算起,我差不多有十年没有回来了。
家乡没有太多的变化,我却已经成了外人。
每条路都还铺在原来的地方,仿佛在等我,等了十年。
”在小溪中间的那座主桥上,井河与暖相见,这个女孩跛着脚,背着大捆的木柴和稻草艰难地行走着,不再美丽。
一跛一跛走路的声音印在了井河的心上,他疑惑地一句:“暖儿?
”两人在溪边重见,却已经物是人非。
初恋情人-暖-是让井河不敢再见又不曾忘怀的人。
暖的悲哀现状和平静的脸刺痛了井河,他决定推迟回城的日期。
暖变得粗鲁邋遢而不在乎形象,她现在的丈夫是哑巴。
井河惆怅地问一句,“你好么?
”暖反问:“啥叫好?
”这是时间的作用么,时间把暖曾经对生活的温度降到了冰点,可是昨天并没有走远,那时的暖漂亮出众,能歌善舞,在村里人看来,暖迟早要离开农村。
很多年轻人,当然也包括井河,都喜欢她,只有放鸭子的哑巴,总是和暖过不去。
省里的剧团乡下演出,暖爱上了团里的小武生,临走时,小武生答应有机会就接暖出去,可是除了暖之外,没有人相信小武生会回来接她。
这一等就是两年,井河想方设法排解暖的苦闷,他反复说服暖专心读书,考上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他无法替代小武生暖心里的位置。
如果不是那次秋千上的意外,暖或许还有别的机会远走高飞,如果井何真像他上大学前所说的,毕了业一定要回来接暖,暖也许不会嫁给哑巴。
井河终于面对了自己真正的情感,他知道自己这么多年不愿回家,其实就是害怕看见暖儿。
在那些秋千荡漾的每一个日子里,井河犯了所有男人的错误,“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暖的身体,也是唯一的一次。
我知道我需要一点勇气,抱住她的勇气。
要不然,我就永远别想取代她心目中的小武生。
秋千帮了我的忙,它成全了我的勇敢,掩盖了我的惊慌,夸大了我的力量,我真想就这样永远的荡下去,那是一次真正的飞翔。
”他把瞬间的激情和狂热当作了永恒的力量,他把秋千上一次又一次的飞翔变成了自己年轻的身体里萌发的力量,可是他错了,他爱着暖儿,但他离开农村之后上了大学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井河在城市里找到了他以为更重要的东西,他没有忘了自己的承诺,可他却希望是暖儿放弃了等待,这一过就是十年。
暖和哑巴结婚7年,女儿已经6岁了。
井河走进他们的家,暖的平静,哑巴的生硬,小女孩的好奇,使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伤。
他知道,暖一定也像等小武生一样等过自己,也像相信小武生一样相信过自己的话,10年过去了,现实已无法改变,留给井河的只有深深的歉疚。
这就是初恋,爱情再也不是我们的全部,而暖执著的两段感情,最后都深深伤害了她,充满幻想和憧憬的等待以后是无尽的失望,青春流逝后的绝望。
井河和哑巴一样,他们都挨过暖儿,可是哑巴不同,在井河离去之后,他默默地,甚至是固执地帮助着暖儿,温暖着她的心,他给与了暖儿井河所不能给与的现实,他活生生地站在暖儿的面前却得不到爱情,因为他是个哑巴,这就是现实,爱情会输给灯红酒绿的城市,也会输给身体的残缺,暖儿残疾后似乎终于和哑巴平等,他们结婚了。
但井河的出现打破了哑巴心中的平静,时光倒流,往日重现,他从女儿的眼睛里看到了当年的暖,哑巴当年偷偷藏过井河的信,在最后的时刻,哑巴让暖儿跟着井河走,他说不出话来,只能不断地比划着井河看不懂的语言,他想让暖儿走,带着女儿跟井河离开自己。
结尾很感人,真的。
也许是因为哑巴的无声这一切才显得那么的悲哀,动人。
我忘不了暖儿的哭泣。
哑巴是从始自终唯一爱过暖儿的人,在希望再次出现的时候,他宽容地让暖儿去寻找她的新生活,只是哑巴不知道,十年的现实已经变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金汤,没人能再次打破现实的力量伤害别人,而井河,也不能再带着暖儿离开,即使是曾经的承诺也不行。
井河是个太沉醉于承诺的男人,太沉醉于承诺的男人是懦弱的,懦弱于这个现实社会带给他的压力,这就是男人,这个社会上大部分的男人都如此。
男人是幸运的,他们只不过偶尔会因为承诺的缺失而忏悔,女人是悲剧的,她们会因为承诺的落空而搭上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
他说“以后有什么事,一定要来找我。
”“等我下次回来,给你带北京的二锅头。
”“叔叔一定会来接你的。
”没人知道井河还会不会再回来,没人知道井河会不会忘记。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我自己的初恋了,想着想着眼泪就下来了,没有人怪为什么男人要做出承诺,这是女人们愿意听的,愿意在每个下着雨的潮湿夜里等待并为之盼望的,但是时间的温度最终会降临,会把这些承诺冷却甚至冰冻,会在男人的心底不留一点痕迹。
片子里常常涌现出潺潺的流水声,很好听,对白显得那么忧伤,那么缓慢,潮湿的爱情叫人想哭,却被现实一点一点,一点一点地吹干。
小女孩哭着告诉井河,“我爸让你带我和我妈走。
”井河看着暖儿随着哑巴越走越远,再次对小女孩做出承诺:“等你长大了,叔叔一定把你接回城里读书。
”我在想,井河又一次承诺了,他面对着这个漂亮的满脸泪痕的小小女孩子做出了十几年后的承诺,我们不知道这个结果是什么,或许井河在十几年后会潦倒,也许十几年后井河的老婆会不同意,也许十几年后井河再次忘记了自己的承诺……而这个转着红伞的小小女孩背负了十几年的希望,又会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什么让男人变成了这个样子,也许是时间,也许是男人的本质。
片子的最后有一段井河的忏悔: 人都会做错事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过失 如此说来 我是幸运的 我的忘却就是我的怀念 一个人即便永不还乡 也逃不出自己的初恋 如此说来 哑巴是幸运的 我的忧虑就是我的安慰 哑巴给予暖的我并不具备 如此说来 暖是幸运的。
也许哑巴藏了他们的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个悲剧,但是我想,不是,还是现实和时间改变了井河,这是悲伤的爱情,也是暖的悲剧,是她和哑巴相互扶持的背影。
《余新》 我第一次见到余老师是初二结束的暑假,那天我刚到补习班,进门走过前台之后,她正好上完课从二楼下来。
我永远记得那个身影,那个我不需要努力去回想,就可以轻松浮现在我脑海里的身影。
她很漂亮,很有气质。
她教化学,后来我也补过化学,只可惜我的化学老师 不是她。
但她却是我两个好朋友的化学老师,每次我朋友和她聊天的时候,我都凑过去加入他们,渐渐的,我们就熟络了起来。
她是个很平静的人,我记得有一次自习课间,同学们去找老师们聊天,她被夹在人群中,面带微笑地坐在那,即便老师或同学说着关于她的事,她也不回答,好像周围的事物没法影响她,而是她在影响着周围。
我在不远处写作业,我抬头看她的时候,她正好也在看我。
后来我每次去那上自习,都会特意坐在第一排,因为如果她来值班,也会坐在第一排。
2016年3月,初三下学期,我发现我喜欢上了她,那是个很大胆的决定,因为她是94年6月的,而我是01年3月的,她比我大了七岁,但是在每年的3月到6月之间,她只比我大六岁。
2016年6月,我初中毕业了,离开了补习班。
我跟她表白了,她让我好好上学,不要想其他的。
2016年8月,我去了衡水的一所私立高中,我开始好好学习,成绩虽然不高,但还算理想。
但是在那边的每一天,都很煎熬。
(直到现在,做梦回到高中时期对我来说都如噩梦一般) 我经常想起她,我幻想着,等我高中毕业了,一定要回去找她。
2018年12月,补习班的一个老师告诉我 她结婚了。
2021年1月,我发微信说想见见她,她有空,但是我没去找她。
2022年6月4号,那天她(阳历)生日,聊天的时候我得知,她是21年10月才结的婚。
2024年7月18号,我终于又见到了她,。
剩下的还没想好要怎么描述,先睡觉了。
关于情节看完<暖>也好些日子了心里一直酝酿着写些什么东西出来对于电影的感觉好久好久一直淡漠着直到看到了<暖>那些曾经有过的激情一瞬间迸发了出来照例点上了一根烟打开了<暖>听到了那段音乐那段这些天来一直在心中频频奏起的旋律再一次我走了进去看多了爱情的大起大落看惯了那么多歇斯底里的热与冰猛然觉得只有那些淡淡的情绪才是最最强烈的情感<暖>一直进行的很平稳几乎没有什么很大的起落过去和现在交错着那些鲜明对比的画面在脑海中交错着时间的概念恍惚开来暖始终没有能够等回来她要的那个人一个曾经有过美好愿望的女孩最终还是做回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女人见到井河的时候暖早已经习惯了自然的生活她说的很对有丈夫有孩子有吃有穿除了腿不好该有的她都有了那些回忆真的就该让她过去了或许正是因为井河的再次出现暖才会有了那些本来属于她的悲哀那么多的错过那么长的等待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用掉的不单单是时间还有她所有的精力所有对于爱情对于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井河还是回来了还是走进了她的生活或许这样的重逢会在几年之前或许就该是永远井河真的应该把暖接走的我反反复复的对自己说可是即使撇开现实不说暖就真的会拥有想要的幸福吗从井河离开家乡的那一刻他们就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了所有的曾经有过的故事都因此消逝了井河说的很对哑巴给予暖的是他做不到的如此说来暖是幸运的那一再的错过没有人是错的因为或许这样的错过才是最美的我们的回忆正是因为那么多的错过那么多的无法实现才如此的让人回味总有一些东西要成为回忆而暖拥有的正是那些最值得回味的部分一切都很好很好关于音乐一直很喜欢电影音乐有时会因为那些配乐去看一部不太想看的电影<暖>里面萧的声音加上低沉悠缓的弦乐不是让你想到去痛哭而是让你有种一直有种伤感的情绪那种情绪裹的你很紧时刻都想爆发却能始终这样包裹着那是种很安静的感觉让你有时间有空间去想一些东西 一些影片里的东西一些自己的东西关于画面霍建起一贯的风格画面很唯美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现实里灰暗阴沉的天空过去里暗黄褪色的天空一片一片淡黄的高粱地风中摇摆的高粱穗碧清的河水一片一片醉到人心里去的绿雨水洗刷过的石板路部分剥落的石灰墙壁韵味很浓的秋千架这所有的一切构成了我们神往的基源关于自己"我的承诺就是我的忏悔人都会做错事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如此说来我是幸运的"井河是幸运的他终于还是回来看到了暖那个一直想见不想见的人终于还是用这样的重逢弥补着自己犯下的不是错的错可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没有了这样的勇气于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内心低哑的忏悔成了我们痛苦的根源一直念念不忘秋千上的一幕画面是相当精致的那些慢镜头的摇摆总会把人带进尴尬的境地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曾有过那样的一个人都曾经有过那些一辈子忘不掉的事情我们总是在承诺就像井河对暖说的一样我要把你荡到天上去井河终于还是没有能够我们终于还是落寞人们都说一个人的初恋是一生中最不能忘怀的感情因为那毕竟是人生第一次的爱情第一次给出承诺而很少有人初恋会是明朗的因为很少有人兑现过那些承诺其实我们都没有错我们都还年轻我们都还没有错过写情书的年龄我们的手指都还能在琴弦上舞动我们的内心都还能像春意般荡漾
这是一个拍摄于号称中国最美的村庄的地方的故事。
你可以看看风景,看看徽派建筑风格,看看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之间的初恋以及命运。
片名叫《暖》,而我觉得整体确实一个冷。
无止境的等待,青春流逝,只剩悲哀心碎。
唯一一个让我感觉突然有点暖的人物是哑巴,他单纯。
虽然他不算什么好男人,但他单纯的喜欢暖。
关于演员,我不喜欢暖与井河,演得有点做作。
而日本演员演哑巴,还不错,出彩。
美人靠上边居然坐着一个哑巴情痴,呆呆的,娃哈哈,好搞笑。
后面旁白说哑巴从某种意义上是幸运的。
那么如果让你从井河、小武生、哑巴中挑选一个角色去生活,你选谁呢?
看了片子,我告诫我自己:一定要在安全的地方和亲爱的抱抱,别得意忘形了,要安全第一。
场景回忆====我去年去过婺源,所以看着片子,觉得很亲切。
当电影故事发生在我们熟悉的环境中,我们往往会觉得很兴奋,想着自己曾经在或者正在故事的画面里面生活,就会和片子很亲近,容易投入进去。
总结了一下,电影的拍摄地点应该主要在:庆源、思溪延村、江岭(、大理坑?
)。
片头的一个远景分明就是婺源的标志之一——江岭梯田。
而且我知道井河再也high不了了,因为迎接他的是蜿蜒的盘山路,下车吧,呵呵。
片中出现了两次木桥,当地人叫做板凳桥,因为都是用板凳宽的木条搭建而成。
第二次出现,暖被她爹扇耳光的那座桥,我好像是去过的,但不确定。
可就这种似曾相似的最奇妙,让我出神了好一阵。
片中出现了两次廊桥,一次在庆源,一次在延村(抑或是思溪??
)。
我去的时候,看到延村的依旧熙来攘往,而庆源的依旧破败不堪。
而那个大秋千不知道是在哪里的。
考虑下次能找着心仪的女子带去荡荡,抱抱。
我是在家里的电视机前,从中间开始看的这部电影。
如果要给这部电影加一个色彩,我不知道是该加乳白色——暖最初的颜色;金黄色——小武生的颜色;浅青色——等待中的清晨和傍晚的颜色;还是那淡淡的灰色——曾经的梦想、惆怅、现实交织在一起的颜色。
关于秋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暖把红纱巾罩在头上,井河一下一下地推着秋千,暖扬着头,透过薄如蝉翼的纱巾看着天空,微笑着。
那一刻,仿佛看到她的心也高高的飞上了天空。
一直觉得,暖是比井河成熟许多的。
不管是对小武生的等待,对井河的玩笑般的承诺,还是后来对井河的等待和放弃,以及最后的相见和告别。
哑巴把信交给了暖,暖看了看信封,便撕碎了扔进水塘,头也不回的走了。
那一刻,她的心里,是伤痛的吧?
她是在生井河的气,却也是在为井河而放弃;或许那一刻她的心里,是故意的麻木,故意的忘却。
看到井河和暖在暖的家里,半是熟悉半是陌生,一面努力忘却一面又难免面对伤痛的对话和对视,心里真的是很伤感。
看到井河走出小屋,暖站在门口看他离去,又回头看看哑巴和丫,真的从心底里希望暖和井河一起走。
但是,当哑巴把丫推给井河,跺着脚让井河带她们走的时候,我却忍不住哭了。
暖把哑巴往回推,不让他再对着井河比划,一边推一边哭着,从隐忍到最后的失声痛哭。
我们都知道井河不可能带暖走,而暖也不可能走。
但是正是这样的现实,正是暖的坚忍与接受、井河的背叛与愧疚、哑巴的天真与善良,让这个现实变得那么苦涩,让梦想的破碎变得那么难以让人释怀。
谁都没有错,但是,又仿佛一切都错了。
这部电影的颜色,是苦的。
是凉的。
暖的心,虽然一直是满满的,从小武生,到井河,到女儿,但是,却从没有真正的,暖过。
小东好帅……霍导的获奖之作东京电影节的,小东也是影帝啊……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感觉,绿绿的山,纯纯的感觉。小说是《白狗秋千架》,我觉得霍导加入了许多自己的经历,比原著有更能吸引的东西,感情表现的很细腻,对于暖的形象也有充实和改变。我喜欢小东那有磁性的画外音……
很不错的片子,但是主题确实是含糊的。
挺感人的 但对霍建起的导演手法我个人不认同。。
没看完,看不下去,初恋和自己男人 还有孩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谈话回忆,都是男主的视角的各种爱慕,让我浑身有毫无边界的拧巴。
7 看似近乎完满的古典村子,一开场便以陪酒镇长切入。再到社戏秋千年代的懵懂青春期对远方未知外世界的憧憬所形成的故事张力,其内核上和第六代的站台情感也近似,但后续的表现力上都略浪漫主义。
好象得过啥子国际奖所以一直想看,没想象中的好看. 霍建起的电影都是那种..静...没耐心的人肯定看不完.那小日本演的满好,活脱脱一中国农民还带傻,佩服.郭晓冬可能就完全是本色出演咯
精美玻璃杯中,白糖化的甜水,毫无营养!
男主就是张无忌类型的男人,典型三不原则: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任。电影旁白应该是莫言原文吧,比电影更有穿透力。关晓彤小时候真是萌萌哒。
为什么女主角叫做“暖”?为什么井河临别会说哑巴和暖都是幸福的?这是我看完片子的第一感觉——牵强的苦中作乐。看到一篇影评某句“等待是一厢情愿,改变却是身不由己。”却突然有点醒悟...小时候总喜欢扯喜欢的女孩辫子,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方法很傻却很单纯,哑巴亦然...
老套故事,细腻视角,编剧真不错
初中整个年级聚在阶梯教室看的,看的时候大家都哭得稀里哗啦,现在想想,好假,好幼稚。
这部片子好就好在,兜兜转转一圈后,高攀不起,终于得到了一个看似很不堪的归宿,可是哑巴那么爱暖,从感情层面讲,这才是最好的归宿。假如暖和井和在一起了,结局会怎样?教育不同,身份不同,隔阂很深,矛盾会越来越多,最终两个人可能只是为了当初一份责任,苦不堪言。年轻时谁都如暖那样,过高地估计自己,希望找一个配得上自己的伴侣,说是配得上,其实就是高攀,但往往结局是遭到戏弄,回到原地。生活的戏剧性远比电影要强烈,十年一梦,从前那些志得意满的玩伴,已经混得不堪,从前默默无闻的人,如今却是踌躇满志。暖等待的那些金光闪闪的男孩,终究没有回来,可是上帝给了她一个深爱她的哑巴。上帝是聪明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福,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报,一切又仿佛刚刚好,看不清自己,现实会给教训。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女版《人生》。
负心多是读书人哦呵呵
风景不错
心有点痛 但只是稍触即逝
这本应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但没字幕我还是拉着看完了。找到字幕版再认真看一遍。
霍氏画面 美
等待别人给幸福的人往往过的都不怎么幸福
Narrative structure is a disaster. Too many flashbacks.
暖,却一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