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者

The Sympathizer,동조자

主演:小罗伯特·唐尼,侯宣德,吴珊卓,弗雷德·阮,端·勒,阮高祺缘,翘征,斯科特·李,凯利·陈,竹艳,埃文·沙夫兰,鲍勃·克莱德宁,Caitlin O'Connor,马德琳·韦德,刘思思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越南语年份:2024

《同情者》剧照

同情者 剧照 NO.1同情者 剧照 NO.2同情者 剧照 NO.3同情者 剧照 NO.4同情者 剧照 NO.5同情者 剧照 NO.6同情者 剧照 NO.13同情者 剧照 NO.14同情者 剧照 NO.15同情者 剧照 NO.16同情者 剧照 NO.17同情者 剧照 NO.18同情者 剧照 NO.19同情者 剧照 NO.20

《同情者》剧情介绍

《同情者》长篇影评

 1 ) 第三集片尾曲 You and Me Against the World

第三集片尾曲:You and Me Against the World - Paul Williams(不知道是不是最初原唱)竟然觉得回忆有点美好六集曲目检索:https://soundtracki.com/shows/the-sympathizer-season-1-soundtrack#comments

 2 ) 另一种越战书写

(基于第一集所写) 有一些名字,比如朴赞郁和小罗伯特·唐尼,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和吴珊卓,乍看都挺风牛马不相及,可一旦相撞,就让人眼前一亮,好奇爆棚。

Max的新剧《同情者》就玩了这么一出混搭大戏,方方面面都以拼装先行吊人胃口,这也贴合好莱坞加速开发带有非西方背景故事的趋势,更多外来元素给本土创作增添新意以及视野,尤其是一些顶尖创作者的合作、过招,至少能够先声夺人。

《同情者》有一块很合适的土壤。

它要在七集篇幅里,还原一名越共间谍在越战最后几天里的斗争,以及随后他在洛杉矶的难民生活。

越南与美国,间谍与难民,身份的相互交错,注定故事哪怕只有短短时日的聚焦,但是前接持续二十年的战争,后续不知终点的对抗,已经有足够宏大、悠长的时代背景。

剧集开篇有几句话,「在美国,它被称作越南战争。

在越南,它被称作美国战争……所有战争都发生了两次,第一次在战场上,第二次在记忆里。

」这是对这些经历与创伤的二度延续,也精准打开了《同情者》这个大制作的坚硬外壳。

故事一展开,就是侯宣德饰演的男主角在陈述。

整整一集,他没有被提及名字,资料上只有约略的「队长」二字,作为含糊暗示。

在小黑屋,他交待自己是间谍、潜伏者、特工和双面人,身份名词的罗列,一边在布下悬疑基调,一边在重复加密,让他深深潜入那场牵涉多方势力的战局,通过人与历史的勾连重述历史。

尤其是「双面」,实质上也是整个故事的一大核心。

首先他是法越混血,其中法国血脉来自天主教神父父亲,在夫权、父权、神权上叠加的,难免是侵略者、殖民者的意蕴,而他典型的越南长相上,嵌了一双蓝眼睛,成长经历所经受的侮辱可以先旁人一步,在内里滋长蔓生。

其次,他在越南出生、长大,但是在美国念大学,与其说自我认同有了变化,不如说他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了如指掌,让他产生了更大的抽离心理。

由此他精通了英语,远超同胞在口音上的挣扎,他可以「聊美国棒球队排名,聊魅力迷人的简·方达,评论滚石乐队和甲壳虫乐队的优缺点」,可以以西方「身份」畅行东方。

他会抓住一切机会炫耀英语水平,并将其转变成自己的生存工具,以及某种带有挑衅属性的勋章,在身为间谍的苦困中,先行享用「高人一等」对过往屈辱的反击。

这不同于法语,也不同于法语予以他的矛盾。

顺着语言的双面甚至多面,又有了第三点。

他是来自北越的卧底,但是做了南越的军官。

在他的「口述」中,越共领导北越,打败了长期殖民越南的法国,而南越则是美国从法国手里夺走并接管的,形成了延续历史的新矛盾。

他站在北越或说越南的间谍立场,赋予了这股大潮正义性,而他跟南越军官、士兵以及美国中情局特工的交情,也激增了间谍本身的自我矛盾。

第四个「双面」特征附着于这样的矛盾性上。

这不仅是他为了确保好友邦等人的安全,争取到美军撤离计划的支持,却没想到机场受到袭击,导致邦的妻儿当场毙命,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办法调和各方冲突,没有办法螳臂当车,他必然会在这样的撕扯中以个体见证愿景与现实的背反。

于是等他与幸存者去到美国,在异国环境中跟伺候的将军等人一样,面临社会地位的急速沉降,身份的掣肘再度让他成为观照战争与文明、人性与兽性的容器,他在秘密身份与未知经历中所埋藏的,是双面人本质上的渺小与虚空——现状总能找到更多荒谬落差来瓦解他作为个体的差别,作为智者的敏锐。

往后,还会有更多剧情体现双面状态的丰富性,而在第一集的展开中,我们见证到的是双面人生率先遭遇审问。

他的美国朋友克劳德不像原著那样,最先展现的是相对亲善甚至假装糊涂的一面,在电视剧里,他被克劳德「请」入戏院,不得不见证自己的同伴,一个女性,跪在台上,被若干充满游戏劲头的男人残忍胁迫吐出情报——这很朴赞郁,惯用也善用人性的阴暗来做毋庸赘言的表达。

坐在观众席正中的是他,克劳德则在右后方,既是在看审讯,也是在看他的反应,与此同时,又故意留了视角盲点,允了他偷偷落泪的机会,或者说这是导演刻意与观众的交流,表明在此已经跳出了逻辑的严密,是主角借助眼泪,为自己,也为导演抒情地亮出底牌。

显然,双面人不止一个。

各式人物同时踩在不同的阵营,营造了历史更大的模糊性与复杂性,带给《同情者》颇为驳杂的音量和视角。

我们对他们身份、立场所提起的兴趣,也是对这样一个格局的好奇,即早已被拍滥的越战题材里,其实还有很多叙述的可能。

刚才提过,放在越南和美国,这场战争连名称都是不一样的,对应的还是立场差异。

我们倾向于把越南抗美救国战争称为越南战争,简称越战,因为判定为中苏等国所支持的北越(即越南民主共和国),协同南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战线」,反抗受到美国等支持的南越(即越南共和国)。

战争从1955年持续到1975年,是二战后全球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并对世界政治格局、思想文化进行深刻重塑的战争,也是美国自二战后参战人数最多的战争,因为消耗过大,国内反战情绪高涨,最终逐步撤离越南,而北越打赢南越后,获得了越南的统一。

尾声阶段涉及到的北越轰炸空军基地,美军最大规模的直升机撤侨行动「常风行动」,《同情者》第一集都有一定还原。

兵荒马乱,风雨飘摇,给了男主在内的许多人思索现状与未来的动因。

乱局对历史进程无从估量的调度,拉长了剧名「同情」的辐射范围,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国人,既是对当下,也是对历史,它实质上可以激发出天真又伪善的质地,观众会借此静候更多荒谬的面向。

这就有别于许多越战电影的模式和落脚。

从六十年代战时的《绿色贝雷帽》,一直到前年的《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送》,已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美国出品居多,二是对战争的否定、批判逐渐成为主流。

当中不乏经典,包括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猎鹿人》《野战排》《阿甘正传》,摘下戛纳金棕榈奖的《现代启示录》,而我们也习惯了在展现战争残酷或将士创伤的影片中,形成对同类影片的先行认知。

《猎鹿人》《同情者》不是没有这些展示,但是放在次要位置,它更要通过双面人与双面人生,来重新审视这场战争在暴虐之外更多派别始终尖锐的对峙,在结束之后相关人员依然受困的影响。

而且原著作者阮清越是一位越南裔美国小说家,经历过1975年西贡陷落这一历史事件后才举家移民美国,就跟写出《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绚烂》的王鸥行一样,共享了类似的由越至美的过往,也共享了越战阴影,以及把这些创痛植入文学叙述的意图。

他们的作品都得到了文坛的不吝赞美。

如果说王鸥行在日常生活与同性倾向中予以越战创伤别样疼痛,阮清越则在传奇杜撰中把伤痕拆解、拼装成更扑朔迷离却也更醍醐灌顶的现状审视,通过谍战、悬疑等多种类型的杂糅,通过陈述方式与呈现视角的不断变化,推演历史的裂变与未来的讽喻。

这样盘根错杂的文本并不容易转译成镜头语言。

朴赞郁做了最基本的铺垫,也遵循原著跳荡但紧实的思路,来打破线性叙事对故事的束缚,观众在黑暗与紧张的拿捏里开始体会到既因为传奇而抽离、又因为亲历而亲昵的东方视角,哪怕奇观还没有亲民地表现出来,却展示了这部作品不甘平庸的野心,一如现下的男主。

三集过后,继《女鼓手》后再拍谍战美剧的朴赞郁会交棒给费尔南多·梅里尔斯,执导过《上帝之城》《不朽的园丁》《教宗的承继》,对历史与现状观照透彻的导演。

而最后三集则由马克·穆登负责,他拍过英剧《绛红雪白的花瓣》《乌托邦》和电影《援助》。

继《奥本海默》后再度推远钢铁侠影子的小罗伯特·唐尼,得了克劳德这个角色。

而在《杀死伊芙》后迅速拓宽事业又一春的吴珊卓,会扮演尚未出场的索菲亚,让人颇为好奇在这个阵容混杂的剧集里,这些各有特色的成名影人,可以把故事的层次逼出几分。

目前看来,剧集不像原著,能在一开篇就把受众狠狠推入一个语言网织的漩涡,它还在略降门槛地招客,而缺少那种从容自若的狡黠,不管不顾的霸气。

但故事只开了个头,或许我们至少可以期待在前半段,它能逆跌出不辱身份的成色来。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3 ) 从电影院审讯这场戏来看好的表演

一直在想怎么从观众的角度具体地描述下什么叫好的表演,今天感觉撞上来一个现成的例子。

什么是好的表演呢?

好的表演应该是给到观众充足信息量的,是既要符合人物逻辑,又要符合剧情逻辑的。

情绪是否饱满、表现是否激烈等,都是技法无关对错,重要的是将其放在人物所处的情景时是否符合逻辑。

《同情者》中,有一段是小罗伯特唐尼饰演的中情局特工克劳德,将男主(北越卧底)特意带到其线人的审讯现场,一场疑似怀疑与试探的戏码上演。

然而以上信息,均是通过看小罗伯特唐尼的表演所得到的,看克劳德点到为止地试探和若有似无地观察,观众们就会知道,他绝不会像表面对将军所说的那样是在“训练你的副官”。

但这里男主的表现却太像一个卧底了,结合后续的情节,男主之后是没事儿的,但是他当时的情绪又太过明显,这不符合人物及剧情逻辑,可以说是一种表演失误了。

当然,如果这是一个伏笔,后续的剧情点明了就是因此开始怀疑男主是北越卧底的话,那这个演员这场戏的表演就是没任何问题的。

 4 ) 眼睛

文笔不行,所以其他的角度说不了太多,随便写写记得最清楚的那点。

印象中非常深刻的是,镜头中很多怼脸的特写,以及对于主角那双绿眼睛近景拍摄,所以对于海报上人物前后排列在海报中的几个位置,但只有一束光照在男主角眼睛上这个构图,印象很深刻,像是要通过这束光照进这个双面间谍眼睛中,更是通过这双绿色眼睛表达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对这场战争不太熟悉,仅从这部剧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导演想表达的是,一个双面间谍的复杂人生,请各位看剧的观众们来评判,不管是选择东方还是选择西方,剧中都相对完整地表达了两种社会形态,以及这个形态中各种各样匪夷所思但实际上很符合人性的东西,可能有些情节会有点戏剧化,但想表达的思想差不多吧,这里不讲对错,所以我个人看这部剧想说的观点其实挺中性的 – 留在越南或跑去美国,甚至心在曹营身在汉,不论是哪一种生活状态,战争以及社会的架构改变对于个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每个人在这场战争里都变得畸形而扭曲。

 5 ) 无根边缘人的狱中回忆录

改编自越南作家阮清越普利策奖同名小说。

一位被关在北越再教育营的男犯的狱中回忆录,特别的是,他有双重的双重身份——一是越法混血儿,是来村里传教的牧师的无意之作,被同村小伙伴视为长着13个屁眼儿的怪胎;其二,他是被CIA选送到美国接受训练,然后编入南越秘密部队的警界精英,但其真实身份却是北越的共产党间谍。

越南解放后,他被组织派去美国卧底,在那里享尽无根的边缘人所带给他的多重痛苦,受尽鸟气的他抗命回到越南,却被单独关押一年,无穷无尽地检讨他自己的离经叛道,这成了这部剧集的文本来源。

韩国导演朴赞郁执导了本剧的前三集,稳准狠地拿捏了小国寡民那股立于危墙之下的捉狭与憋屈,并为全剧定调,尽管后面的剧集错失了朴迷人的凶狠和大胆的轻率。

一部宏大、聪明、野心勃勃的杰作,是阮清越杜撰的传奇,杂糅了谍战、悬疑、黑色喜剧等多种类型,用眼花缭乱的叙事技巧拆开历史折痕,用当下眼光重审历史遗迹,溯今却不追古,继往未必开来(160)。

 6 ) 同情者The Sympathizer,比余则成复杂三倍越南潜伏者

对越战的反思作品堪称是美国伤痕文学,由此衍生出不少著名的好莱坞电影,现代启示录、野战排、全金属外壳、猎鹿人,尽管里面有对战争的反思,但这些电影无不是充斥着“东方主义”,站在外国人的视角看越战,因此我对现代启示录这类电影的观感并不如80年代的港产越战片。

但同情者,和好莱坞的越战片截然不同,这部片子是罕见的从越南人视角拍摄的越战片。

(作者阮清越在这里跑龙套过了把瘾)同情者改编自阮越清的同名小说,该小说在美国横扫众多文学奖项。

阮越清本人4岁随父母从越南移民到美国,虽然他本人对越南的生活没什么记忆,但是越南裔移民在美国作为少数族裔的边缘人生活烙印却深深刻在作品中。

阮越清是英语博士、比较文学系的教授,大概是专业人士出手就是不一样,这本小说的人设可以说是非常巧妙,男主角是一个各种意义上的双面人,血统上他是越南法国混血儿,文化上他是留美英文流利的越南人,意识形态上他是崇尚“个人/自由主义”的越共,工作上他是潜伏在南越的越共,所以我说这哥们的复杂程度简直是余则成的3倍……所以影片开头就有这么一句:在美国,它被称作越南战争。

在越南,它被称作美国战争……

为了加深人物之间的冲突关系,还给男主角设置了一个三人帮,一个是红区越共,一个是反越共的,自己是潜伏的白区越共。

去了美国之后,红区越共兄弟联系不上了,就又多了一个对照组——同批留学后留美的记者。

在看剧中,这类作者的巧思处处可见,不剧透,具体就留待感兴趣的观众自己看了。

以下内容有剧透:我个人感觉7集中,朴赞郁导演的前3集特别好看,拍电影的3集也还行,最后一集就有一种说不上来的东方主义感觉,不太行。

豆瓣上有人说能拍好越南的还得是韩国导演,至少从冷战后遗症的角度来看,中国韩国的后遗症不比越南小,因此朴赞郁拍的前3集,在文化上给我等东方人的观感比较好。

剧中复现了西贡沦陷的那天,美军、南越军官等各色人员的情形。

包括西贡各种动乱,各种喋血街头。

最有意思的当属将军撤离前带所有手下去纪念碑敬礼,这感觉大概跟蒋撤离台湾前跑去奉化老家祭祖差不多,也就东亚人能懂这种梗了……南越军官难民争先恐后涌向使馆和机场,谱写一曲HBO版的夕阳之歌……其他是电影的镜头语言很有意思,下面是两组动图。

到了美国之后,越南人从“人民的主体”变成了越南裔,被归类到亚裔之一,迅速边缘化。

男主虽然对美国文化非常熟悉,但从留学生“客体”变为越南裔“主体”后,他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为了保持他在文化上甚至是人格上的越南性,他选择去做越战电影顾问,将电影中的越南元素尽可能予以纠正,譬如龙套都得讲越南话而不是粤语。

拍电影这几集也还挺有意思的,许多南越老兵在跑龙套的过程中,重拾笑容,其中包括男主的小兄弟——邦。

作者阮清越对越南裔族群的描写,总体还是很有意思的,采访中他提到——“I sensed a reluctance to be angry at American culture or at the United States for what it has done,”“very critical of South Vietnamese culture and politics and Vietnamese communism. Instead of choosing its targets selectively—only being critical of one group—it decides to hold everyone accountable.”

但电影拍完之后,孤寂边缘的移民生活依旧充斥在南越老兵社区中。

而在将军的鼓动下,决定要反攻西贡。

(南越移民好像没有这类历史事迹,我高度怀疑是将缅甸苗族移民武德充沛的事迹移花接木了)当然想也不用想,反攻失败了,男主和邦被北越抓起来了,男主为了自证清白,写了几百册检查。

这里其实和我国处理白区卧底的方式比较类似,能冷处理就冷处理,毕竟,双面人在那段时间,是最不合时宜的人。

(这一段令我想起了潘汉年案,整体的处理还是非常“东方主义”的,三个字,不好看)大概这一集的导演没经过冷战或某种红色文化的熏陶——按照Yes Prime Minister的说法就是,讽刺zz的戏剧是所有戏剧中排名第二无聊的。

这一集实在是不太好看。

于是经历了一轮痛苦而无趣的审讯和剧情反转,四重双面人的男主彻底放弃了在北越自证清白后立足的想法,成为了“投奔怒海”的一员。

总之,冷战电影的爱好者,都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如果说徐克拍的英本3夕阳之歌是越南华裔站在自己视角写的西贡沦陷前的传奇,那么同情者就是,少有的站在越南人角度看越战的电影,我打算后面去看看阮清越的原著小说,从作者的专业化程度看来,这本小说应该非常好看。

写到这里我更加感叹港片对我的影响了,夕阳之歌、喋血街头、投奔怒海,这些我信手拈来的名词无不是出自港产越南背景的电影。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我之前做过喋血街头、英本3夕阳之歌、投奔怒海的视频(在B站全都挂了,其他平台或多或少还有保留),我后面会出一篇文章简单盘点下,想看后续的话请关注

 7 ) 都说HBO尺度大,他是真敢拍啊

朴赞郁,东亚的大师级导演,他的佳作有《共同警备区》《老男孩》《小姐》等。

小罗伯特·唐尼,以钢铁侠的形象闻名,后来谋求转型,今年凭借《奥本海默》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奖。

费尔南多·梅里尔斯,豆瓣TOP250影片《上帝之城》的导演,在导演界也相当知名。

这几位大咖凑到一起,再加上一部获得普利策奖的小说,碰撞出了一段少有人提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HBO上线新作——《同情者》

该剧由来自韩国、巴西和英国的三位导演,在亚洲和美国取景,拍摄一个越南人的故事。

在追完更新后,我确信这是一部非常有电影质感的好剧。

电视剧《同情者》的剧情并不复杂,但故事背景大多数人并不熟悉,那就是越南战争。

简单来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越南有南北两支政治势力。

北越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靠反抗法国殖民统治起家,而南边则是美国扶持起来的。

南北因为一些原因打了起来,南越政权倒行逆施支棱不起来,于是美爹下场和北越开干,结果打输了。

在北越即将攻占南越首都——西贡的时候,南越政权的美国狗腿子们和美国的相关情报人员仓皇出逃,为此还创造了一个词“西贡时刻”。

而《同情者》主角的故事,便是从西贡时刻前几个月开始的。

整个故事都是主角的自述,他没有说自己的名字,我们也只知道手下管他叫队长。

队长是军事统帅“将军”的得力助手,像男仆一样为将军鞍前马后,同时也是情报机构的负责人。

他和CIA特工克劳德谈笑风生,为将军撰写反共发言稿,还亲手抓获过北越的特工。

但背地里,队长其实是个卧底,为北越效力。

他急切地想要看到像将军这样腐朽的南越官僚赶紧被抓,想看到西贡被解放。

恰在此时,组织又传达了新任务。

北越方面决定暗中放将军流亡美国,并且派队长跟随,这样就能通过将军监视流亡海外的反越组织。

为什么选队长?

首先他是越南和法国混血儿。

虽然越南人都憎恶混血儿(因为法国人之前曾殖民越南),称他为“杂种”,但是放美国这个移民国家,混血反而成了一种优势。

再者,队长曾经在美国留学,他内心其实非常向往美国的文化和物质条件。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将军信任他。

为了流亡海外时还能有一批忠心耿耿的狗腿子,除了队长外,将军必须挑选出几名优秀的手下一起去美国。

如此重要的事,将军也全权交给了队长去处理。

在主角自己眼中,这些优势都是一种煎熬。

他有两种血统,贯通东亚和北美两种文化,信仰共产主义又向往资本主义,且兼具南越军官和北越间谍两种身份。

他能以两种思维看待问题,但双面人生也在折磨他,让他产生身份认同的危机。

队长见过南越政权的腐朽,见过CIA如何残害自己的北越同事和百姓。

但他又与CIA的克劳德建立了友谊,对南越麾下的士兵产生了同情。

在西贡被占领的前一天,队长与发小一家搭乘美国军机准备离开,恰好遇到北越炮火覆盖机场。

他亲眼见到发小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孩子,死在自家炮火下。

来到美国后,将军和队长陆续从难民营来到洛杉矶定居,主角用隐形墨水与组织上保持着联系。

但双重身份和两种思维对他的撕扯也更剧烈。

比如将军怀疑随他来到美国的手下有内鬼,让队长去查。

队长为了保护自己,栽赃另一位胖同事是间谍。

将军听到这样的话,当然是下令让他除掉胖同事。

可对队长来说,该不该杀胖同事,又是一场良心与信仰的抉择。

可能在很多观众看来,《同情者》并不是刺激的爽剧,它的节奏不快,但人物塑造细腻。

导演花了很大篇幅,让观众去理解主角所面临的内心矛盾,而非只关注与外在的剧情冲突。

除此外,这部剧最值得看的,是叙事和摄影的技法。

该剧的同名原著小说,是越南裔美籍作家阮清越所著,在2016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

阮清越在写这本书时,就用了非常多的叙事技巧。

比如使用第一视角叙述、旁白和倒叙等手法。

整部作品其实是主角重返越南后,接受组织审查期间,事无巨细写出自己的生平经历和内心纠葛。

电视剧不光保留了原著的叙事特色,前三集的导演朴赞郁,还在其中加上了自己的创作。

在原著中,主角抓住一个北越女特工只是一笔带过的情节。

而剧中第一集对这段故事做了扩充。

导演采用了多次倒叙的方法,先安排被抓的女特工在电影院被刑讯逼供。

然后再将故事倒回48小时前,讲主角的手下通过技术手段锁定了女特工。

为此队长不得不带着手下去盯梢,亲眼看着女特工在信箱里拿到了一个信封,随后带队突袭女特工家里抓人。

特工吞下了存储资料的微缩胶卷,却被CIA以羞辱性的方式取出了。

就在主角内心煎熬没办法帮女特工的时候,故事又倒回三天前。

那时他刚刚收到上级的任务,要偷出南越秘密警察的所有名单。

队长用微缩相机顺利完成任务,并将胶卷放入信封投入接头信箱。

随后故事就闭环了,他的手下通过技术手段锁定了来接头的女特工,他被迫将女特工抓回来审讯。

可以想象如果这段故事平铺直叙,将会是一个非常普通故事:卧底为了不暴露而对自己人动手。

而朴赞郁这样的导演最大的作用就在于,他能用叙事手法将一段平庸的故事讲的妙趣横生。

(2016年韩国电影《小姐》)《同情者》不光在叙事上很有电影质感,画面效果和镜头同样非常讲究。

比如在女特工被审讯的剧情,导演把背景设计在电影院里,用放映机的灯光照射女特工。

而主角坐在观众席,在大家都看不到的地方,看着同志在聚光灯下被当成一个小丑被羞辱。

这一场戏用荒诞解构了刑讯的压抑,同时又展现了南越政权的腐朽残忍以及主角内心的煎熬和矛盾。

除此外,诸多的转场镜头也能看出导演的艺术追求。

比如将画面定格在给女特工刑讯逼供的影院画报上。

随后一发火箭弹从画报上人物的眼睛里穿入,炸了影院。

一个丝滑的爆炸转场就把故事直接拉到了两个月后,也就是西贡即将被解放,美国人和南越政权要逃跑的时候。

靠着这些手法,《同情者》的故事讲得简洁、明了、有趣又富有内涵,足够吸引观众持续追下去。

不过据说朴导只导了前三集,后面几集是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和马克·穆登导的。

虽说后两位导演也都是有两把刷子的名导,但三个导演之间会不会因为风格差异过大而打断剧情节奏,就只能等后续的更新一看究竟了。

一般在有好导演的情况下,演员的表现也不会拉胯。

我个人觉着,饰演男主的侯宣德在《同情者》中的表现差点深度,不过整体算是匹配队长这个角色。

而小罗伯特·唐尼的那股子装X劲,真是完美适配了剧中的CIA特工克劳德角色。

不过说来也是巧,唐尼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无视亚裔演员关继威被指涉嫌种族歧视,但网友们闹过一阵后,此事再无下文。

如今歧视亚裔的唐尼,在剧中一人饰演多个角色,代表美国社会的诸多面孔,这倒是完美符合了现实中,美利坚对亚洲骨子里的鄙夷。

就拿发生在东亚的两场战争来说吧,美国在朝鲜没打赢,所以这么多年来,美国主流媒体尽量不提这场战争。

越南战争美国同样没打赢,于是美国媒体就对越战进行了冷处理和扭曲。

甚至还创造出《西贡小姐》这种让越南姑娘润到美国,甚至为美国丈夫和孩子守节的故事。

《同情者》这部小说之所以能获奖,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它填补了微观视角观察越战的空白。

小说中,主角来到美国,看到美国人拍摄的越战电影在扭曲自己的祖国,为此感到愤慨。

这便是在批判美国这种“东方主义”叙事套路,试图从他们自己民族的视角来讲述那场战争。

而朴赞郁导演出身自有相似历史背景的韩国,似乎很能体会到原著作者的想法,对剧中主角内心世界的阐释也可以说得上精妙。

如果你是对越战历史感兴趣的朋友,或者是对电视剧艺术水准要求较高,大可去自己去试一试这部《同情者》。

我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烷烃

 8 ) A perfect act for a bastard

Some certain goody watching a TV show after reading the origin book is one, you see the surroundings materialized which is more than likely unlike what you picture in the head. And secondly, more importantly, is the acting. I love this guy. When the anger bursts out of his chest like he’s a fire spitting dragon, the mixture of humiliation and pride, the powerful outcry and the powerlessness underneath, the shame being a weakling and, in contrast, the never too deflated nationalism. Oh man. It shows you the truth that however you are satisfied with your imaginary work of art, life, or, as the case here, something put into life, will always be more, more shocking, more punitive, and more unforgiving. when the hero slams the script at the table before fhe director, it’s almost as if he’d smash the s.o.b’s face to pulp.

 9 ) HBO这是下血本了,少见去拍摄越南谍战题材的剧

2015年,阮越清的小说《同情者》赢得了普利策奖,小说内容丰富复杂,改编成电视剧需要真正的高手来操刀。

HBO就幸运地请到了韩国著名导演朴赞郁来执导这部剧。

朴赞郁以其电影《决定离开》、《老男孩》闻名,他导的《同情者》前三集就像是一部完整的三小时长电影,展示了他非常自信的导演风格。

尽管后面的剧集换了其他导演,包括拍《上帝之城》的费尔南多·梅雷莱斯和《秘密花园》的马克·蒙登,这部剧的质量有点起伏,但整体上还是保持了水准。

《同情者》是一部集战争剧、讽刺、人物剖析和文化评论于一体的独特电视剧,探讨了身份、感知和忠诚的复杂性。

在这部剧里,小罗伯特·唐尼扮演了几个不同的美国人物,他的角色们似乎都有一种很美国的做事风格,那就是利用别人,做完事就不管后果了,有点冷漠。

这种做法很像美国一些有权有势的人在用国际资源的时候那样,做事不考虑后果。

唐尼一个人演多角,这也反映了这部剧里身份不断变化的主题,感觉上像是在向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致敬,他在电影《奇爱博士》中也用过类似的方法,通过多重角色和讽刺手法来批评军工复合体。

《同情者》在表面上是讲一个战争故事,但其实它更深入地探讨了我们通常怎么讲述战争故事。

剧中用了一种类似俄罗斯套娃的结构,主角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给一个审讯者听,而这个主角又不是一个完全可靠的讲述者。

这种复杂的叙事结构让剧情中的忠诚和身份的问题变得模糊不清,让这个剧在技术上显得非常精巧,但同时也让观众感到有点迷惑,因为就像主角自己也不确定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一样,观众有时也难以把握剧情的真实面貌。

《同情者》在开场的三部曲里表现得惊人精彩,让人眼前一亮。

尽管后半季试图保持这种劲头,虽然没能再次达到开头那么震撼的高度,但剧情依旧紧张有趣,从不让人觉得无聊。

这部剧的创作背景本身就跨越多国,由越南作家原著,韩国、美国和加拿大作家共同改编,再由韩国、巴西和英国的导演拍摄,真可以说是一个创意汇聚的大熔炉。

多角度的国际视野是《同情者》吸引人的关键所在,因为它不仅仅是在叙述一个战争故事,更是在探讨文化的流离失所和复杂多变的地理背景。

剧名《同情者》本来是战争用语,用来形容那些可能对政治事业造成威胁的人。

但这个标题也像是在呼吁我们对那些被卷入复杂系统和政治结构中的人表示理解和同情。

剧中的角色,从试图开酒店融入美国文化的南越将军,到利用战争制作电影的导演,再到不得不隐藏自己创伤的人,几乎每个人都在扮演双重角色,都有他们值得同情的一面。

这部剧不只是讲一个双面间谍的故事,它展现了一些在电视上不常看到的冲突和间谍活动的复杂性。

 10 ) 。

改编自阮清越的普利策获奖同名小说,是一部间谍惊悚兼跨文化讽刺类型的剧集。

讲述了一名法越混血的越共间谍在越战最后几天里的斗争,以及他作为难民在洛杉矶的新生活,在那里他了解到自己的间谍生涯并没有结束。

改编自阮清越的普利策获奖同名小说,是一部间谍惊悚兼跨文化讽刺类型的剧集。

讲述了一名法越混血的越共间谍在越战最后几天里的斗争,以及他作为难民在洛杉矶的新生活,在那里他了解到自己的间谍生涯并没有结束。

《同情者》短评

每一集都拍的这么难看,朴导是怎么做到的?!

4分钟前
  • 水水
  • 较差

有朴赞郁出马,视听和调度随便甩其他美剧一大截。故事本身有很强的文学性,特工题材但没什么悬念设置,主角亲眼所见的每个情节似乎都是情感表达。可电影才是视听的艺术,电视剧如果情节让人昏昏欲睡那大概率不会成功。另外 RDJ 的表演太太太油腻老登了,纯败笔。

5分钟前
  • Kazuki
  • 还行

就是一种奇妙的感觉……

8分钟前
  • 小小不愿醒过来
  • 还行

“所有战争都打了两次,第一次是在战场上,第二次是在记忆里”。开头不错,结尾还行,中间的大篇幅挺没必要的。结合对原著的解读,剧里对部分人物动机的展现还是差点火候。

10分钟前
  • 🦁
  • 还行

高加索人在稻田中射出无法挽回的错误,提起裤子便左手倾倒可口可乐施肥,右手又掷下凝固汽油弹执行绝育手术。夹缝中爬出的畸形儿们穷其一生缅怀土下的母亲,然后却为了应该对着太阳还是对着月亮喊父亲而大打出手。一切性暴力都发生过第一次和无数次,第一次在事发现场,而无数次在记忆里。

11分钟前
  • Blazko
  • 推荐

拍得很无聊……所有人都感觉不太对……特别是男主一开口讲越南语整个表演都是割裂的,可以想象那种塑料母语的状态……唐尼一人分饰多个角色也是没搞明白……片酬太贵了不要浪费预算?

12分钟前
  • 盔酱兮
  • 还行

节奏感很不好 一点都不引人入胜大量劣质的蒙太奇也很生硬 像大学生作品唯一好的就是画质不错,关于最暗处的无意识埋藏得很深X色恐怖真的残暴也好无聊政治是铁血的 也是寒心的

13分钟前
  • 痰盂林
  • 还行

这片节奏慢还能忍,但女主如此又老又丑,真的没法看下去

17分钟前
  • Binz
  • 很差

难看至极

21分钟前
  • 郑诗豪
  • 很差

3.5。前三集很棒,后面越来越拖。RDJ真是天然的油腻。

24分钟前
  • Psycho
  • 还行

节奏很好啊,场面的调度也厉害,比起谍战剧观感更像无间道

28分钟前
  • 阿五
  • 推荐

不耐受

29分钟前
  • 霍不乱
  • 还行

朴赞郁遥遥领先啊!其实美国人还是没弄明白在越战问题上,自己犯错的缘由是什么。天天整刑不上大夫那一套,拿底层打杂情报人员鞭笞。本剧甚至开始拿越战和种族主义挂钩。美国人轰西贡完全是因为军工集团的利益,和歧视你的心理有鸡毛关系?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岁月史书放在当下,实在是投机。

34分钟前
  • 酒吞
  • 较差

3.5。这剧拍的真不把越南当越南呀,这给唐尼嘚瑟的,第四集是高潮,也是类似《巴比伦》的整活玩法,前几集是朴赞郁导的,以荒诞黑色幽默定调,再之后lana的几首无关紧要的歌唱的还行,再之后到最后就没啥意思了。

39分钟前
  • 蓝风筝1986
  • 推荐

改编的很讨巧;钢铁侠给别人点机会吧,败笔就在这儿了吧……

42分钟前
  • Tiger
  • 还行

啥玩意啊气死人了前三集好好的为什么后面要给我喂屎吃

43分钟前
  • Stella
  • 较差

阿美利卡搞意识形态洗脑

44分钟前
  • Everything
  • 很差

无聊

49分钟前
  • 《马与狗》记者
  • 很差

认不出来小罗伯特唐尼唉,顺便学了点越南话

54分钟前
  • Rosehelen
  • 还行

第一集很好看,据说朴导只指导了前四集?笑死,我连第三集都没坚持完,太……无……聊……了!

55分钟前
  • 布拉格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