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赦1959》中有四个人被认为是虚构的,而且有人说就是这四个人是整部电视剧的瑕疵:深沉厚重的真是历史题材,都像杜聿明王耀武黄维沈醉周养浩那样真名实姓多好,干嘛要弄出刘安国蔡守元叶立三陈瑞章四个虚构人物来?
这种质疑似乎有些道理,但也不完全准确,因为委婉一点比平铺直叙要好一些,毕竟有些事情是不好说、说不得的。
其实电视剧中已经伏下了草蛇灰线,熟知那段历史的人,能从这四个角色的几句话甚至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东西,马上就能猜出其历史原型。
正因为电视剧中的一件物品几句话,都在暗示着他们的历史原型,所以我们才可以通过蛛丝马迹,找到刘安国蔡守元叶立三陈瑞章原型,并且很悲伤地发现:有一人被枪决了。
那个看着有点混不吝,其实比谁都精明的刘安国,很多人一看一眼就认出来了:这不是那个文强吗?
据功德林要犯管理所所长王英光介绍,刘安国“1926年入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当过高级干部”。
刘安国自己则说:“我不是叛徒,我是受不了审查和质疑,这才负气出走的!
” 这就不用细问了,有过这样的经历,又进了功德林的,只有一个人:1925年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入党,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曾任红一师师长兼政委,后被王明审查打击,负气出走寻找组织未果,这才在程潜、张治中介绍下跳了槽,最后以“徐州前进指挥所副总参谋长”的身份,跟杜聿明一起在淮海战役中被俘。
此人资格老,被动地走错了路,级别很高,但却似乎没有什么罪行,抗战中还立有大功(策反百万伪军),所以他在功德林连个检查都不肯写,给人留下了抗拒改造的印象。
刘安国的真实历史身份极好确定,跟他一样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蔡守元,他身上的标志物,就等于在脑门上刻下了“罗盘将军”四个字。
初到功德林,管理员要求所有战犯交出随身携带的东西登记造册,蔡守元拿出自己的宝贝:“没见过吧?
罗盘,测风水用的;(又拿出几个铜钱)这是五爻卦。
”把小战士闹糊涂了:“什么乱七八糟的!
” 小战士不知道咋回事,但是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都知道,当年进了功德林而且又会算卦的,就是张淦,桂系大将,白崇禧送他绰号“罗盘将军”,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在电视剧里,蔡守元是功德林里立功最大的一个,因为他成功劝降了盘踞在大西南数万蒋军残兵败将,要是按照这功劳,第一批特赦名单中肯定应该有他的名字,但是大家都知道,没有蔡守元,也没有他的历史原型张淦——原因很简单:1959年12月第一批特赦,张淦已经于当年二月就病逝了。
让蔡守元(张淦)去大西南劝降,也是有历史依据的,因为张淦是桂系元老,说话很有分量。
张淦其实也不是仅仅会算卦,在历史评价中,此人身“北伐名将”“抗日名将”两个称号,参加过武汉会战、随枣会战。
张淦被俘前是第三兵团司令官,所以王英光才过故意问马玉和副所长:“知道蔡守元什么来历吗?
”马副所长回答:“知道,他是中将兵团司令。
”这就不用猜了,蔡守元的原型就是张淦,一点问题都没有。
刘安国蔡守元的真实身份很好确定,因为他们两个的身上都贴着标签呢,但是叶立三是谁,就比较让人费脑筋了。
有人说叶立三的原型不是王耀武的爱将韩浚,因为身份对不上号:叶立三是少将师长,韩浚被俘的时候是中将军长,韩浚也参加过南昌起义,当过秋收起义副总指挥,战斗中负伤与组织失去联系,这才转变了立场,这一点跟文强有点相似,只不过他不是受不了审查打击才负气出走的。
叶立三的身份其实不难确定,因为他对老长官王耀武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尊重,尊重之中还有一些愧疚:“佐公(王耀武字佐民,称之为佐公,就跟称程颂云为颂公、李德林为德公一样),我对不起你,对不起山东战区,您把最好的一个部队交给了我,让我全弄丢了!
” 叶立三接下来的话又透露了自己被俘的地点和原因:“莱芜战役。
李(仙洲)长官不听你的劝说,一味服从陈诚,这才酿成今天的大败。
”在莱芜战役被李仙洲瞎指挥断送的王耀武爱将,就是韩浚这么一位,所以叶立三的原型,除了韩浚,找不出另外的人了——韩浚又名傅韩浚,头一个字单立人,后一个字三点水,合起来恰好是“立三”。
在功德林里,唯一一个跟所长王英光早就认识而且私交不错的,就是陈瑞章,而且陈瑞章夫人的戏码也挺重,而这也正体现了对陈瑞章原型的尊重——陈瑞章这个名字是假的,但是他的番号和职务说得很清楚,电视剧第一集,就通过王英光跟徐高平的对话,给出了陈瑞章确切身份:“八十七军中将军长。
” 这位八十七军中将军长,是最有可能跟以策反为主要任务的王英光联系的——此人是程潜的女婿段沄,曾任第八十七军中将军长兼塘沽防守司令段沄(字湘泉)。
程潜起义,段沄还没来得及起义,就被老蒋弄到岛上,被保密局秘密枪决了。
《特赦1959》设立八十七军军长陈瑞章这个人物,也可能是向段沄将军致敬——段沄是否真的决定起义,海峡两岸有不同的说法,这边承认确有其事,可是对面却又开始说他冤枉了……
题材新颖,演技精湛,人物刻画细腻,特点鲜明,但这部剧最吸引我的还有精炼到位的台词,精简明了的剧情,不拖沓,不废话,看得很舒服。
这部剧给了我们另一个角度去审视历史,解读胜利,剧中黄维和叶立三的一些话引人深思。
当然,央视一黄金时段的电视剧,离不开政治正确,总有些难以避免的🌈P,不过,看自己想看的就好。
很久没写影评了,手都生了其实,这部电视剧啊,要是去掉感情线,就讲战犯改造的故事感觉会更好。
说实话演这些国民党战犯的演员演得比较好,老头子们才是本剧的亮点,“你大爷还是你大爷”,他们抓住了历史原型人物的精华,这么说吧,我姥爷从中间看的,一看就说这个是王耀武、那个是杜聿明,就说他们塑造的人物形象十分符合历史人物原本的形象。
还有那个不太招人喜欢的周养浩,上网一搜原来的人你就知道这个剧中人物和现实的有多像了,那个下巴,那小眼睛,那一肚子坏水。
细节很值得一看,你看这些国民党顽固分子唱歌,天天唱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还有他们这些人在功德林都不团结,还搞事,还用语言讥讽,还互殴,这不正是国民党派系斗争激烈的小缩影吗。
老头们有些台词和细节刻画还是相当不错的。
总之去掉感情线就更好看了。
首先,这是表演的胜利,功力深厚的实力老戏骨撑起了剧情。
谢谢导演的用心选角,这部剧里,没有流量艺人,没有话题明星,没有娱乐分子,有的都是用心雕琢演技的好演员。
这和写作一样,用心雕琢作品才是唯一正确之道。
这和作家靠作品说话一样,演员也是靠演技说话的。
当然,一部近四十集的电视剧涉及人物众多,要求所有演员都演技高超是不大现实的。
因这是真实事件改编的电视剧,自然有不少真实人物,像杜聿明、王耀武、黄维、康泽、邱行湘、郑庭笈、周养浩、徐远举、沈醉、王陵基,以及有原型虚构的刘安国、蔡守元、叶立三、陈瑞章等,因此,这部剧的主要演员也有十余人,幸运的是,扮演他们的是一群老戏骨。
他们用演技诠释了演员的真正定义和价值。
刚开始在贵卫有一截沒一截看,越看越好看。
索性等卫视放好重新央视网看,特别喜欢张铎,演的真好。
不过所有人都演的好。
特别要👍编剧,奶奶的这个台词怎么写的,水平不是一般高。
所以一部剧灵魂是编剧真不为过。
绝对五星,有喜有悲,随剧而动。
女主不错啊,确实如评论里说的,和所长的爱情高贵和美好。
怎么评论一定要150字,到了吗?
到了吗,好不容易评一片,太难了,我容易吗!
//20200212-20200214,腾讯视频。
疫情期间。
//看此剧,主要是在B站上看了部分片段不错,想为反思这几年自己的选择、做事、为人等方面作参考。
//关于王、胡、董、高四人在剧中的高级黑表现就不说了。
改造人:进攻、穿插、迂回、保卫、消灭。
战犯:不审不判。
王耀武:黄埔三期,考试第一,晋升,也是第一。
战犯:革命不如反革命,日本战犯待遇更高,还是在北京,才能给得起更好的待遇呀。
这样的战犯没有被枪毙,反而改造并成功后放出来,让他们活着,这不仅是展示大度和统战,更是对我军我党全体人员的思想改造,你们相杀的我不让杀就不能杀,我要放就能放,理由总是好找的,即使土地革命时期的罪行在抗日战争的功劳之前。
杀人靠枪,诛心靠宣传。
中国近代革命不是哪一个人或一伙人干成的,而是无数仁人志士几代人前仆后继的功劳。
叶立三抗议解放军虐待战俘,你也知道自己是战俘呀。
誓不下车,就如同誓不投降,杀身成仁一样,嘴上说说,屁股却转进如风。
PS.翻黑账的诛心小能手。
王耀武:到什么山,就唱什么山歌,进什么庙,就拜什么佛。
要想得开,活得开。
劳动,或许比学习还要重要。
发统一衣服,得天下后气魄多了,从前,小气的出名。
刘安国:进也难,退也难,所谓进退两难,一个人的命运啊,既要看个人奋斗,也要考虑历史进程。
他的人生,缺钱,在关键节点上,导致了很多选择。
负重需要忍辱,刻苦仍然耐劳。
信仰的深刻决定意志的坚定。
跑操也跑在前面带队,掌握主动权,这是原则问题。
体格较差: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精神高度紧张,没有体格,就没有自律和坚持。
体能体质的训练要有长久规划,有时间实现。
经营自己的生存环境就叫政治。
杜聿明住医院时郑庭汲和邱行湘照顾,但在回到功德林时,郑邱二人去放行李,王耀武主动上前搀扶杜,大家向杜问好,杜挥手致意,王在身边。
论做事、站队和借势。
认识过去,是开创未来的开端。
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是不够实事求是。
王耀武,经商打仗搞关系,宠辱不惊,转变迅速,人才。
政治立场的转变必须要公开,要坚决的与旧世界切段关系,并明告他人不许再拉着自己,谁都不许。
--王耀武南柯一梦,富贵荣华,醒来后如同行尸走肉,生不如死。
--刘安国别人的胜利一定是有道理的,在与之对战之前,必须全面了解,否则必败。
不要怕人想,想了没关系,写出来,公开出来,白纸黑字,免得以后不认账。
西方人,只和打不过的人做朋友,谈交易,能打得过的,欺负到家。
关于抗美援朝中的改造,文德是建立在武德上的,战场上打不赢,后方没说服力。
国军把刮风下雨当作天敌,共军却把它们转化为有利因素。
公平,有人追求的是绝对,但现实生活中往往只能是相对。
陈赓,和他的同学情,同学话。
宋希濂:不能结婚早。
要靠人赏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闭门造车是不行的,要靠专业的人,有经验的人,一直在一线的人,多听听他们的意见,看法,经验,提醒。
良好的军事修养,来自于军队里研究战争的文化,研究对手,研究自己,每打一次战争,都要开会讨论,最后形成一个详细的作战报告。
使得每个人员都有一次提高。
凡事有总结,认真的总结,无论有用没用,它都是一个认识,对于个人,是思想改造,学习进步的一个分水岭,这就是意义。
如何表现自己的积极进步和争取认可?
平时表现,主动申请找事干,写美军材料和制作炒面。
自己和大伙,关系不好的情况下,究竟在于谁多谁。
王耀武干过的事情,炒面,擦桌子,组织申请写美军材料,跑操,学习讨论失败,组织预测战情,写个人简历坦白。
积极主动,做事卖力。
刘安国,诛心高手,挑事能手,情报老手,套路深,人脉亨通。
人以群分,看人看看群。
离群索居,不是求进之道。
在功德林里,只有同学,没有朋友。
同学,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聊天,斗智斗勇。
刘安国,“职务越高,待遇越好,职务低的根本没资格来功德林,老康,如果你能像王耀武那样,一进来就沉痛反省,问一答十,彻底的服软,态度谦卑,见到每个警卫都笑成一朵花,那你的待遇,保管比他们还要好。
”叶立三,如何从小小少将师长,从带头反动到带头主动,在一群大佬中完成逆袭的。
娶媳妇,书香门第,江南女子。
和平时代,老实人在竞争中吃亏呀。
队列里不可能每个人都站在第一排,积极分子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的。
王耀武,我每一天都在认真的努力啊。
书法,宋希濂,魏碑风,不媚不俗。
特赦,是要分批的,第一批不会太多,但起带头作用。
想到初中时班级的入团了。
赦免,特赦,感谢信的写法。
--宋希濂,邱行湘,王耀武。
如何凭本事进功德林,如何凭本事出功德林。
特赦,关了十年后,有的家属表示不来,或是不想再见了,或是要划清界限。
特赦,学员要正确看待这件事情,不能够胡思乱想,不能东攀西比,更不能够闹情绪。
这是功德林里表现最好的学员,这是第一批,紧接着还要第二批,要想早点出来,唯一的方式就是好好学习,好好改造。
竖立典型是门学问,赏罚二柄不可轻用,用则不可轻弃。
宋庭岌:名单上可能有我,因为我刚才碰到所长了,他对我笑了,笑的特别亲切,笑的特别开朗。
沈醉:笑的特别有内容吧。
特赦名单发布前夕,黄维剪了胡子,表示永动机在外面也可以研究。
关于十人特赦名单的宣布,想到了初中时开学典礼上宣布年级前十名,自己明知在排名,仍然焦急等待校长及其他领导讲完话后早点儿开始宣布并上台领奖,那种心情,已过整十年。
关于早出来挨批斗,功德林和特赦表面共产党原谅了他们,但不代表人民原谅了他们。
特赦大会上的王耀武,带头喊道: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全体人员跟随喊。
黄维总是慢半拍,与自称跟大流的宋希濂相比,他更像是个学生,等毕业了才明白大学,女人如是,赏识如是,战争如是。
我也是吗?
我也是吗?
杜聿明,人生,自己是前半场,儿女才是后半场。
溥仪:都是从前的事情了,从小当了几天,早就不当了。
宣统,康德。
亲自过问,好事做到底,随便走,欢迎回,加待遇,加钱。
毛是个会用钱的,周是会做人的,自己住窑洞吃黑豆南瓜,也要给朋友寄钱的人。
给他们当朋友比当敌人更好,但要先有当敌人的能力,能力不够连功德林都进不去,当下属伙食待遇比不得隔壁战犯。
做人难啊,还要自强。
功德林战犯所,另一个学校,乃至另一个黄埔。
文史办,国家干部,文史专员,这个待遇呀,和政协是一样的。
反对浪费,丰俭由人。
杜聿明:周主任,我们走错路了。
我哪儿不去。
周,问右手边坐一:溥仪先生,你可以证明,现在是不是比你们那个时候搞得好啊?
问左手边坐二:王耀武啊,你做过省政府的主席,你说说,现在是不是比你们那个时候搞得好啊。
人民万岁,我们今天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每天都在进步,它终将率领我们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我们不爱这个国家,爱什么呢,生于斯,长于斯啊。
王耀武:以前打仗的时候,打不过共产党,愁眉苦脸百病缠身,现在又能读书,又能劳动,还能四处转转,这能不年轻吗?
杜:我说,今天是个团聚的日子,,晚上都别回去,就在我这吃,我让夫人做几个菜,小梁,我想起来了,在功德林的时候,我就跟你说过,我夫人她做菜相当好吃,大家今天就一块儿尝尝吧。
王:那可不行,那可不行,我说这可不行啊,你看啊,弟妹跟你这么长时间没见面了,你们两个得好好的说说话呀,我们都闲着,我们来做饭呀,对了,我们包顿饺子,我们吃个团圆饭怎么样。
(王,我会和面,我会做买卖,我会砌墙,我会种地,我会山东快书,我们店做的饼干特别好吃,每次都很快卖光。
)
特赦1959看到20多集了,最打动人的是情——家国情、战友情、亲情、友情、爱情,高品质的深情感人至深。
最打动我的几个细节:1、照顾战犯的小梁护士在遭遇敌人袭击失踪了,她说的战友、恋人和原本立场完全对立的战犯们一起感到痛心,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小梁护士的祝福;2、政委知道小梁护士深爱所长,小梁失踪,政委非常自责,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因此病倒,所长前往探视,以解政委心病,彼此的战友情诠释得淋漓尽致,非常感人;3、战犯们在功德林获得优待和教育学习,在抗美援朝战争进行阶段,自发组织起来把以往对美军的了解和建议写成文字提交志愿军参考,那种在外部战争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十分感人;4、有关爱情的诠释也是非常高贵而至美的,秒杀一切言情剧。
在家国情怀背景下真挚的爱情显得格外感人; 这是一部制作非常精良、演员表演精湛、细节真实感人不可多得的好剧,非常感人!
本来还挺期待会拍成什么样子,太让人失望了,把人民军队拍的土匪气质,增加莫名其妙的突兀故事分线,看到第二集居然在北京一天驴车范围内会有国民党残军?
编剧要么是脑子不好,要么是是导演压根没看剧本,最重要的是为什么要掩盖黄维使用化学武器的罪证,制作组是果粉?
求求你们快点放过那些可笑的民国浪漫吧,要拍正史剧就好好研究研究历史吧,一些剧情甚至直接照搬老前辈的创意,我猜猜你们又要说什么,“致敬”?
你们的创意难道和你们的马桶一样都堵住了吗?
全剧充斥着各种莫名其妙匪夷所思的奇葩逻辑,还有你们那创新的爱情故事快拿到别的题材讲吧,别来霍霍这些已经写在历史书上的人了,求求编剧收了神通吧😅
正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特赦1959》,无疑为即将开始的重点电视剧“百日展播”活动开了个好头。
作为一部根正苗红的主旋律剧,在当下的舆论生态中,《特赦1959》的声量和这部剧的质量不相匹配。
截至目前,该剧在豆瓣上也只有680人参与评分,比起动辄招引来几十万人打分的商业剧,这部讲述建国后国民党战犯改造的电视剧实在有些冷清了。
对于不少人而言,讲述建国后战犯改造最知名的影视作品可能是传记片《末代皇帝》,这部电影刻画了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思想改造的故事。
在影片中,溥仪于1959年收到了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特赦令,从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蜕变为新中国的公民。
事实上,1959年新中国特赦的战犯共计33名,除了末代皇帝溥仪之外,还有王耀武、杜聿明、郑庭笈、陈长捷、宋希濂等国民党高级军官。
他们都曾经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这也是剧名《特赦1959》的含义。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解放战争三大战役全面胜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0余万,俘获高级军官1000余名,一场改造国民党高级战犯的攻心之战,由此拉开序幕。
事实上,早在1991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就拍过一版功德林战犯改造的电影——《决战之后》,这是一部建党70周年的献礼片。
所谓“决战之后”,指的就是“大决战”之后那些被俘的国民党将领的后续故事。
对于现在的观众而言,这部28年前的老片唯一的亲切之处在于,葛优在片中扮演了国民党徐州“剿总”中将副参谋长文强。
从《决战之后》到《特赦1959》,我们还是可以清晰看到时代的变迁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
与《决战之后》相比,《特赦1959》至少有两大不同。
第一,除了真实历史人物之外,《特赦1959》虚构了一些战犯。
本剧出场的人物很多,但是主要剧情围绕几个战犯展开,除了杜聿明、王耀武、黄维、康泽之外,其他的主要战犯陈瑞章、刘安国、叶立三、蔡守元都是虚构人物。
这些虚构的人物,有些很容易辨识到原型。
比如,红军时期变节的“刘安国”和文强的履历十分相似,酷爱易经和占卜的“蔡守元”与“罗盘将军”张淦十分相像。
但是陈瑞章、叶立三无疑是把发生在不少战犯身上的故事浓缩到一个人身上,其中也不乏艺术加工。
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利于搭建戏剧结构,避免走入文献纪录片的窠臼,既遵守了艺术创作规律,也无愧于历史真实。
事实上,在张黎执导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就采用了类似的创作手法。
对于主旋律作品而言,这是个出好戏的好法子。
第二,《特赦1959》淡化了敌我矛盾,更加突出“人道主义”精神。
根据中央的政策,功德林对于战犯的政策是“有病的治病,有伤的养伤,给予人道主义待遇,再组织政治学习,参加劳动改造。
”用剧中副所长的话来讲,功德林不像是一座监狱,解放军更像是战犯的“保姆”。
尽管《决战之后》也体现了对于战俘的人道主义待遇,但是浓烈度显然和《特赦1959》不是一个量级。
在《决战之后》中,为了表现解放军和战犯之间的矛盾冲突,还有一场抽耳光的戏,这样的情节不会出现在《特赦1959》之中。
所有影视剧都反映了拍摄所处时代的精神。
《决战之后》和“大决战”三部曲属于同一时期,它们共同建构起了新中国的“创世纪”,更加突出胜利者改朝换代的风云激荡。
《特赦1959》则有一种用“制度自信”从精神上彻底征服敌人的勇气和毅力。
由于剧中的国民党军官和台湾方面有不少人际往来,更加“积极友好”的态度也有利于开战今天的统战工作。
对于两岸的观众而言,功德林往事都是一段“秘史”,温故可知新。
由于讲述的是一段“秘史”,《特赦1959》有一种天然的猎奇性。
但是这部电视剧并没有止于题材的稀缺性,它在人物塑造、戏剧冲突设置、历史精神的表达上都十分讲究,称得上是一部佳作。
这部剧中的人物众多,关系也极为复杂。
不仅解放军对待战俘的态度不同,战俘对待思想改造的态度也大相径庭。
农民出身的副所长有一种朴素的阶级立场,对于战俘的态度一度比较粗暴,与讲究春风化雨的所长形成鲜明对比。
而在战俘内部,由于个性不同,也呈现出不同烈度的戏剧张力,“明白人”王耀武和“顽固份子”黄维形成了对比。
除此之外,从事特务工作的战俘与将官出身的战俘也存在一种“鄙视链”,两波人也时常斗智斗勇,展现了监狱生态的多维风貌。
从类型上来看,《特赦1959》可以当做是一部监狱片,很多场景会让人联想起《肖申克的救赎》。
但是这部剧表现的内容并不仅限于围墙之内,通过战犯的回溯,本剧展现了不少中国革命战争的场景,这些场景有的是抗战英豪的高光时刻,有的则是“兄弟阋于墙”的惨烈内战,表现出中国革命的复杂性。
而通过功德林与外界的互动,新中国第一个十年的建设成就也做了不少展现。
剧中着重刻画了抗美援朝战争对于功德林战犯改造的影响。
一开始,朝鲜战争的爆发让不少战犯蠢蠢欲动,他们认定志愿军打不过美军,像黄维这样的顽固份子已经开始锻炼身体“喜迎王师”。
而随着朝鲜战场战局的变化,这批在解放战争被打败的国民党高级军官彻底服气了,他们甚至开始给志愿军写自己熟悉的美军作战资料。
得民心者得天下,人间正道是沧桑。
《特赦1959》正是从战犯思想改造的角度,侧面表现这些主旋律电视剧一直在表达的朴素的道理,但是毫无疑问这样的视角具有很强的新鲜感。
在今天的历史节点,观看《特赦1959》这样一部电视剧,不仅是了解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更是展望两岸和平统一的图景。
文/杨文山
第六集胡副所长押解蔡守元去川渝劝降起义遇袭那一段,爆炸是用真实炸药的效果,我就知道这部剧值得一看。
追了看下去直到大结局,果然没让我失望!
没有流量明星和花瓶,也没有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雷人剧情,有的是老戏骨们恰到好处拿捏分寸的倾力出演,难得的国产好剧,良心剧!
看了以后,也感觉学到不少东西,受到了一定教育。
有的片段甚至已经情景代入,或者情不自禁。
如果对那段历史有点了解,或者是感兴趣的话,会更有助于观看和理解这部剧,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过去那段历史。
除了丰厚的政治色彩,真的很惊艳。好久没看中央台的电视了
越看越入迷,越看越好看,特别好的一部历史剧
反讽意味这么强烈的剧,咋就能在中央一上呢
垃圾片,看了一集,看不下去。有人说没看过沈醉的回忆录不能评价,我看过,说两句。这片假的厉害,台词漏洞多,还济南战役把华东华北连成一块,这个时候淮海还没打吧,怎么连?还有这些哪是被俘虏的将军,演员顶多村霸水平。
作品力求重现近70年前的一段重要历史,主要历史事实得到尊重,对实名人物的经历与心理刻画基本依据本人和其他当时亲身经历了战犯改造的回忆。虽然对虚构人物的塑造仍有缺憾(例如女护士长和胖记者),仍值得给四星半。
羞辱
爷爷国产剧
有趣的点在于和这些国党高级军官之间的精神上的斗智斗勇虽然讲思想,有些假大空 但能让败军将领好好探讨失败原因 再分批释放 很有肚量了
没看完,但是看过几个片段,实在恶心到无以复加。
隋炀帝被李二说成了暴君 so🤷🏻♂️
主演太装 剧情走的台词有点讽刺的感觉 不知道编剧是傻还是高级黑
简化、美化、暖化。规避了一些复杂、现实的东西,以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了美好、温暖的一面。历史、战争、政治、功过罪赎...
我先看了电影版然后看了电视剧,还行吧
国庆节陪我爸看了一遍,我觉得还可以,编剧还是下了功夫的,看这个剧还是能学到一些东西的,哪有那么差劲,演员也都还可以,让我看着蛮舒适的。这次这个也还可以了,拍成这样子也不容易了,跟某些辣鸡剧比起来,这个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脸谱化,不真实
就喜欢看王英光怼那个黄维,这整个思想交锋,以理服人的过程太精彩了,当然肯定有美化的因素。
一段冷历史
自央一高分剧《原乡》以来,自己接触的当年学习中没有触碰到的第二段冷门历史。不要看不惯太伟光正的演绎,社会还是需要多一点正能量去诠释国家发展的希望。此剧对于各种细节的拿捏呈现非常出色到位。视角的切换是新颖的亮点,格调严肃冷峻又不乏人文关怀气息。以全新的立场更加客观去看待一段历史,会从中解读出更多有深层含义的事物。还有那些说“剧本太假,像念教科书似的”各位,上世纪的人说话方式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因为当时思想潮流的影响巨大。
这是我奶给我强烈推荐的
抛开及时光从剧的角度看也是各方面都不错的一部好剧,演员演技在线,角色性格鲜明。尤其是编剧功力很强。剧的主要场景就是功德林和男主家小院,许多历史事件、人物思想转变都是通过台词展现的,但是却一点也不枯燥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