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集在我看来,不论是主角最后与虫群的交流,还是首尾两个种族对主角所说的「我肯定会怀念和你的这一番交谈」其内涵与意义可能比想象的更有意思。
先说短片与原著的差别。
巧合的是我在今早,刚看过虫群的原著短篇小说swarm,这是布鲁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在1982年的作品。
短篇限于片长做了些删减,可能会有些部分难以理解。
我先做些设定上的补充,详细的可以看下我的帖子关于虫群的原著补充这是原著位置传送门https://www.douban.com/people/175717740/status/3878382408/?_i=53325213e9d71fe故事背景是当时的人类虽然接触到了外星文明但尚未掌握远距离星际航行能力,社会分为两派,一派是变形派,生物工程技术非常发达,片中的男主体型修长匀称,同时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的改造,都是源于变形派的科技优势。
另一派是机械派,精通机械科技。
两派人类处于一种竞争状态。
当时人类发现了投资者就是短片开头的那种生物,他们是在银河系中非常发达的种族,人类与它们相比,就像初生的婴儿,他们追求贸易,喜好华丽的服饰,所以片头的男主会面时穿着华丽,而投资者头上也有金色的装饰。
他们告诉人类,银河系还有十几种没有被人类发现的物种。
变形派为了获得与机械派竞争的优势,花费了很多的能源与代价让投资者给予帮助,往十几个物种方向派出了科考队。
女主是第一批到达虫群的研究人员,在获得信息素的研究成果之后。
变形派派出了男主,他是一名科学家,同时也是一名特工,前往虫群所在地寻求将虫群改造为生物工厂的办法,为变形派所用,从而缩短与机械派机器工厂的优势差距。
而虫群被认为是没有智慧的生物集群,生活在猎户星座参宿四星系中,没有行星,取而代之的是数以百万计的破碎小行星,而虫群生活在小行星内部,除了发射用来与其他小行星虫群所繁衍的的繁殖群,他们与外界没有任何物质的交换。
内部是完美的自循环体系。
他们在内部不断地测试各种信息素的功能,后来用信息素绑架了很多劳役者,为他们开辟了一片私人领地,又把片头的那个气闸虫绑架了一只过来给他们看门。
与此同时,还创造了一个培养工厂培养卵。
有一天早上女主说有一个卵,好像产生了新物种,自己要过去查看。
结果最后被绑架走了。
母虫在发现有人在利用信息素乱搞之后,为了应对入侵者,生产了一个智慧个体,它只能活一千年,作用是应对像人类这种想要利用虫群的物种,通过将男主和女主当做亚当和夏娃来产生更优异的人类物种来对抗将来到达这个星系的人类。
虫群的理论是,智慧是对于生物必要的,但过多的智慧反而会让生物自身走向灭亡,人类对于智慧的追求,最终会导致这个物种消失在星系之中。
而虫群这种生存策略,让他们活过了数千万年,击溃了很多像人类这样追求智慧的物种。
“智能是一把双刃剑,上尉-博士。
一定程度的智能,能提升种族的生存能力。
过剩的智能,则会妨碍种族的存续。
生存和智能无法完美融合。
两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是紧密相连的。
”整个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我认为也是最核心的是,虫族并非是缺乏智慧的自循环生物体系。
恰恰相反,在发展出智慧后,虫群舍弃了智慧,只有在外部世界对虫群进行窥探干扰时,才会生产出一个记载了千万年记忆的智慧体为虫群提供智慧,而智慧体也经过严格限制,只能存活千年并且无法过多干预巢穴。
在原著故事的最后,主角与智慧体展开的对话可以知道,主角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像他的同事一样,被智慧体吸收同化,沦为无意识的生育机器。
二是被“仁慈”的允许保留意识与智慧,甚至可以教授巢穴内将来的人类后代。
虽然不管怎么选,虫群都会用主角培育出更优秀的人类来对付几百年内可能到来的人类。
但是主角依旧对人类抱有自信与骄傲,“这一千年不会改变我们。
你将会死去,我们的后代将会接管这个巢穴。
无论你的智能多么高超,几代之后,我们就能主宰这个巢穴。
黑暗不会有任何影响。
”“当然不会。
在这里你不需要眼睛,你并不需要任何东西。
”“你会让我活下去吗?
允许我教会他们任何我想教的知识吗?
”“当然会,上尉-博士。
事实上,我们是在帮你一个忙。
一千年后,你的后代,将是唯一残存的地球人。
我们会慷慨地与你们分享我们的永生;我们会尽心尽责,保障你们的生存。
”“你错了,群。
你并不理解什么是智能,你其实什么都不懂。
也许其他种族会变成寄生生物,但我们人类不一样。
”......“如果我不能击败你,他们会的。
”(这里是说将来到达的人类)男主接受虫群关于智慧的挑战,是指他在巢穴内的抗争,相信巢穴内的人类与其他种族不一样,千年内都不会被改变,变成低智寄生生物,虫群的智慧体寿命是有限的千年后就会死去,但巢穴内的人类将永远是人类,不会被降智同化反而将会用智慧主宰这个巢穴。
就算男主这个希望失败了,巢穴内的人类变成了忠于虫群的奴隶物种寄生虫,对抗到来的人类,但人类也不会被虫群培养的人类打败。
在片头与结尾,两个种族都说过「我肯定会怀念和你的这一番交谈」与投资者眼里,人类只不过是个连星际航行能力都没有掌握的婴儿种族,在虫群眼中,人类也不过是千万年历史中一个普通的注定消亡的物种。
但主角作为新生的种族在古老种族面前依然对自己的族群充满自信与自傲,让他们觉得很有意思,看一个稚嫩的种族在自己眼前那样充满野心与自信,就像老者面对年轻气盛的青年一般,既稚嫩又对自己未来饱含希望,它们感到这番谈话会让他们很怀念。
这篇故事的作者是布鲁斯·斯特林,他与威廉吉普森一起创作了《差分机》,开创了蒸汽朋克,赛博朋克等科幻流派。
斯特林还创造了其他一些著名词语:“灾衰”(wexelblat),用来表述自然灾害导致的人类技术文明的二度衰落;“废管”(buckyjunk),用以描述未来纳米科技风行,造成的难以回收的消费类碳纳米管垃圾。
想到他开创的赛博朋克流派的核心思想,与科幻的黄金时代所拥有的朝气不同,是一种对未来科技抱有悲观的态度,认为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智慧的无尽追求并不会带来更好的生活,造就“高科技,低生活”的未来样貌。
这篇文章或许就是借虫群之口,揭示了人类对智慧与科技的过度追求是否真的代表了希望与美好,但又从主角的自信与其他种族的评价中,隐含着对追求智慧所带来的些许希冀与期望。
这一季叙事最宏伟的一集,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集,虽然短片时长有限,但完全可以感受宇宙时间尺度里星际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在几百万年的生命体面前,人类的傲慢和无知一览无遗,且脆弱地不堪一击。
这番话真是太傲慢了我先来简单地讲讲这一集的故事背景,这是改编自布鲁斯·斯特林在1982年发表的同名小说。
在这一集里,人类希望利用对宇宙中最完美最自动化的有机体——Swarm的研究(获取它们的遗传信息)来制造自己的“奴隶种族”,从而解决人类扩张引发的混乱问题。
这个有机体在宇宙中已经存在上百万年,早已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巢穴,而王后则是整个巢穴的心脏,负责自动化生产整个生态系统所需要的各种阶层的虫群。
巢穴的心脏🫀——王后
王后会自动化产卵,生成所需阶级而其他数百个虫群阶级则各司其职,例如工虫负责生产,兵虫负责保护王后,还有食腐虫负责清理腐败物,后面还会出现一个大boss——脑虫,负责智慧用来对付外来入侵物种。
工虫——负责生产和运输
兵虫——负责保护王后
脑虫——负责智慧,堪称大boss讲到这里,你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第一遍看的时候,我觉得这个设定好牛逼啊!
后来再看一遍时突然发现,这不就是我们的人体细胞结构吗?
我们把王后理解成干细胞,其他虫群则是各种组织细胞,而大boss就是免疫系统里的记忆细胞,在病毒或者细菌的刺激下,可以快速生成并且拥有之前对抗病毒或者细菌的所有记忆,简直和虫群设定一模一样!
看来作者的想象力没少受这个启发吧,而且虫群分工也和蜜蜂蚂蚁们的分工挺像的,所以说,人类的想象力还是很难跳出既有的认知!
好了,大家更好地理解完背景后我们再来看看剧情走向,人类科学家认为这个有机体非常完美但并无智慧,反正给谁打工都是打,为什么不给我们大人类打工呢?
反正只是一堆没有脑子的虫子嘛这个想法真的是将人类的傲慢无知和自以为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就像人类现在对地球资源的滥用一样。
人类总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有思想便拥有了一切,但正如剧里讲到的,“智慧并不是生存下来的绝对性因素”。
人类还是too simple too naive啊在智慧的更高纬度里,大智若愚或者无智慧才是最高境界,这也是虫群进化几百万年后的结果,平时大家都没脑子井然有序地生存着,但一旦存在外在威胁,我才把智慧拿出来用上一用,最佳生存之道!
而这恰好也正是人体内部的运作方式,所以宇宙就是一个轮回,宏观的尽头是微观,太玄妙了!
这也是我最喜欢这一集的原因!
片中最后给我们留下一个悬念,到底人类能不能战胜虫群呢?
我个人觉得是不可能的!
理由如下:虫群是怎么对付入侵者的呢?
在脑虫的操控下,虫群通过控制或者克隆入侵种族,孕育出为己所用的更强大的同类去对付入侵种族,以彼之道还治彼身,堪称完美!
而战斗结束后这些孕育出的入侵种族被同化成共生体。
曾经让银河系颤抖的种族已经变成食腐共生体片中开头女博士提到这里目前存在15种共生体,说明曾经有15个入侵种族都败在虫群手上,而且有的种族还曾经制霸银河系,人类又可以靠什么和虫群比呢?
在我看来应该马上就变成第16个共生体了。
人类总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但在浩大的宇宙里,人类真的没什么可傲慢的!
最后再讲一点我看完后的结论——思想是混乱的原罪,智慧是无序的根源!
有机体之所以能够高效有序,可能本质也就在于下面图片里这句话吧!
想来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有序和自由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可能所谓的理想国只可以建立在没有思想的基础之上吧,可怕可怕!
爱死机第三季的推出,全网爱好者掌声雷动,欢欣鼓舞。
然而翻了翻影评,感觉大多数人的审美焦点都在第九集和虫群,以及第三集之上。
很少有人讨论第七集的农场老大爷对老鼠罗宾汉的战争。
而笔者对于以上的故事感官一般,无论是星际梗还是克苏鲁梗都已经看的太多,所以对于作品中规中矩的表现出来的科幻元素和艺术元素,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惊喜,反而觉得这是维持在平均水平的必然之作。
从故事趣味性本身来讨论,反而是第七集的故事,回归传统,做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童话故事,更让人觉得回归动画初衷,有点别出心裁的土憨土憨的劲儿(虽然机器人痛打老鼠画面太恶趣味)
故事是这样的,在南部的种植场中,老大爷听到谷仓里窸窸窣窣的声音,知道老鼠们又来祸害粮食了,于是气愤的提起猎枪杀入谷仓。
不曾想发现这次的对手全副武装,竟然装备了中世纪长矛和弓箭,虽然同样是传统保守派的老大爷,在已经出现了激光镭射枪和自由机器人的时代仍然端着老式双筒猎枪同老鼠们斗智斗勇,但是从四处逃窜的老鼠转变为会反抗的老鼠,还是让大爷着实的吃惊。
于是大爷联系了最先进的灭鼠公司,在邪恶的资本家的鼓吹下,进口了最先进的固定激光镭射枪——TT6。
想不到TT6枪下第一条亡魂,竟然是自己饲养多年的惫懒肥猫:苏珊
大爷含泪怒斥资本家:它可是我的家人啊……你要给我打折!
然而,被大爷追杀多年锤炼的骁勇善战的小老鼠们,并不甘心束手待毙。
在一番积极的反抗,老鼠罗宾汉们用破旧的武器终于瘫痪了邪恶资本家布置的激光镭射枪TT6。
然而,资本家技高一筹,早已经准备好最新迭代的先进灭鼠武器等着老大爷消费:移动自走灭鼠铁血蝎子机器人TT15。
此杀器一出,对老鼠们赶尽杀绝,鼠尸在老大爷门口堆成京观,大爷渐渐的对铁血机器人的杀戮有些反感,血腥,残忍,这让大爷心理有些别扭。
直到有一天,大爷按耐不住冲入谷仓,
亲眼目睹了老鼠游侠小分队对铁血机器人的大决战,被小老鼠们的兄弟义气和战友情所感动,危机关头,一枪结果了自己购买的邪恶反派机器人,换来了小老鼠们的感恩和崇拜。
来自劫后余生小老鼠的点赞在夕阳下,小老鼠们奉上自己酿的蜜酒,跟老大爷碰杯共酌,一笑泯恩仇。
我为什么喜欢这个故事呢?
是因为这里面有人味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味地杀戮并不能终结仇恨,只有常怀仁心,才能真正的化解仇恨。
何为仁心?
就是君子远庖厨的道理。
老大爷对老鼠的战争,其实是因为老大爷守护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粮食的目的。
而不事生产的老鼠,以偷老大爷的粮食为生。
这种对立并非建立在老大爷的嗜杀的基础上。
打死一两只老鼠的心里建设,是建设在保卫自己的劳动成果的基础上。
可是当老大爷因为老鼠们的表现出进化和反抗,加剧了对情况恶化的想象。
这种想象被武器制造商加以渲染,最终成功的推销给老大爷杀戮为目的的现代机器,从这里,老大爷的目的已经从保卫自己被销售商人偷换概念,转换为杀戮老鼠。
这种资本利益驱使下的颠倒黑白,偷天换日的营销策略,悄无声息的将原本善良的人拖入了真正的虚无深渊。
于是老大爷陷入了武器商人思考问题方式的逻辑陷阱,从他失去自己的猫咪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悲痛的讲价可见一斑。
但是,利益只能蒙蔽人一时,却不能蒙蔽人本身拥有的善良的心,老大爷为苏珊修墓的行为,
其实已经证明了他是一个尊重生命,对于动物有同情心的人。
所谓仁心,其实就是一种推己及人,不过如此,善良的人,古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譬如老大爷精心维护机械等种种行为,其实都已经说明了他是一个纯朴善良的老大爷。
所以,当他亲眼看到机器人屠杀小老鼠时候,他的震撼和小老鼠们是一样的:他原本的目的只是让老鼠不要骚扰他的谷仓罢了,从来不是什么虐杀动物。
所以最后他的猎枪对准了自己买来的机械怪物,救下了苦苦挣扎的小老鼠们
最后小老鼠为老大爷敬酒的桥段,更让老大爷释然,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种下的粮食,被小老鼠们酿为可口的蜜酒,大爷欣慰的笑出声。
这是一个善良的小故事,虽然没有那些看起来玄乎乎的大道理,但是其实却是最接近现实的一个小故事:如果我们连对彼此的仇恨都解决不好?
去谈什么宇宙,人类灭绝呢?
在整个爱死机消极的艺术氛围中,这个小故事却是有着极强的积极艺术理念,人们甚至可以在人鼠共赏夕阳的画框中,大胆的畅想一个美好的,田园牧歌的永不完结的未来:小老鼠们为老大爷辛勤酿造美酒,老大爷为它们分享一点粮食,如同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在互帮互助,和谐与发展的主题下,徐徐的展开画卷。
而这个乌托邦式的小故事,同时又隐隐的批评了某些国家的资本家们:武,在中国汉字中,为“止戈”,意为息战。
而某些武器商人,研究武器的进化早已经超越了武器存在本身的初衷,而变成了注重效率,带来毁灭,孕育虚无的怪物。
在机器人屠杀老鼠的画面中(注意区别,老大爷都是一枪毙命,从不虐杀动物,而机器人手段残忍),我们可以看到武器没有道德,没有善恶,没有喜好,只是单纯的屠杀,这让它化为一种虚无的怪物,它的初衷就是破坏,毁灭,死亡一切负面消极的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老大爷,从一开始手持猎枪(武器控制在人的手中),到用监控看镭射枪(武器间接控制在人的手中),到最后看到自走机器人(武器彻底不在人的控制中),回到掌握主动权,用自己手中的老式猎枪,解决掉暴走的机器人(武器必须控制在人的手中)。
那些贩卖武器的商人,归根究底不过是金钱的人格化,同样是另外一种虚无的怪物,也只有虚无的怪物才能孵化虚无的怪物。
而这也引出了这个简单的故事最动人的地方:它是一个关于人战胜虚无的故事,大爷将自己的粮食分给小老鼠们,用自己的枪结束了虚无的怪物。
他接过小老鼠们偷他的粮食酿造的酒,在夕阳的余晖中与它们碰杯,共同悼念那些因为战争失去的生命。
在这个故事中,人才是绝对的主角,没有任由仇恨滥觞,没有被利益吞并。
人类仍有未来,与万物和谐共处。
从叙事艺术表现角度上,本集的构思中处处皆是细节铺垫,比如大爷最终救鼠的自然转变,是通过人物服装胡须等农场主形象设计,爱用老式猎枪,拿威士忌当水喝,将猫咪视为家庭同胞,对老鼠的态度,对先进科级的怀疑和对资本家的厌恶鄙夷的态度等不断的为观众积累对老大爷的刻板印象,使他最后的选择看起来非常理所当然,毫不突兀。
其实我们如果跳出来剧情看整个剧本结构,同一个人从杀鼠到救鼠,这完全是两个极端的决定,可是转换如此丝滑连贯,这归功于笃实的铺垫工作,这种一板一眼的正规叙事背后的艺术精神,比起那些投机取巧,为反转而反转的低俗设计,更值得肯定的,也更对观众友好。
以下慎读,浅言之:剧情有正面,也有反面。
虽然观众们在田园牧歌,采菊东篱的余韵中感到餍足。
但是倘若我们反过来看这个故事的隐线:因食品导致的物种超自然进化;已经应用到民用杀鼠领域的超级武器;机器人那种血腥的杀鼠方法也让人不禁怀疑,如果更为先进的对人作战的兵器,会被设计成什么样儿呢?
细思极恐,不可揣度。
艾布·格萨尔(Aiueb Gnshal)是外神之一,被称作“世界之眼”。
这位外神居住在不丹的一座寺庙里,他看起来像一片无形的黑色虚空,有着七个圆球般的眼睛。
艾布·格萨尔有着卓越的洞察力,他的眼睛可以窥见一切时间与空间。
因为这一特性,艾布·格萨尔的信徒们常常会通过他的眼睛观望其他的时空。
据说看着他的眼睛并举行一个可怕的仪式,就能看到阿撒托斯的宫殿。
艾布·格萨尔的崇拜者多数为食尸鬼,也有部分人类崇拜他。
在不丹的一位巫师所拟写的卷轴中记载了这位外神的存在。
—————————————————感觉和故事中描述的有点像,神庙,祭司,可以洞见一切的时间。
看完短剧抽空去补了第三集的原著,是99年的《机器的脉搏》(短剧中一闪而过的poems of the old earth 指明了作者swanwick,现实中并无此书,我找到与之相关的是一本叫Tales of Old Earth的星云奖和雨果奖短频小说合集,The Very Pulse of the Machine就在其中。
)
女主玛莎的背景故事几乎没有在剧集中体现,因为木卫一景观好拍,而心理活动不好拍,但结合短剧缺失的人物心理活动,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个故事。
我也一直忍住不要用宗教的有色眼镜去看这个故事,也少用术语,因为玛莎是科学工作者,她到死也一直是。
原著中有一段很重要的引用,我先放在开头:Then the devil took Jesus up into the holy city and set him on the highest point of the temple, and said to him, "If thou be the Son of God, cast thyself down: for it is written he shall give his angels charge concerning thee: and in their hands they shall bear thee up." 这个时候,魔鬼带着耶稣进了圣城,让他站在神殿的最高处,并对他说:“若你是上帝之子,便请跳下去,因经书上写着:‘主会吩咐他的天使佑护你,用他们的手将你托起。
”(马太福音第四章)耶稣用死亡证明受到上帝的佑护,玛莎用死亡验证永生的科学性。
以下是参考原著的简单梳理,也可以就看看Io星的壮美景观。
一、玛莎的性格【看重名利】短剧开头,探测车超出行使的距离,波顿警告应该返回着落器上,但玛莎坚持继续行进采集照片,女主玛莎不希望无功而反,很渴望名垂千史,原著中这点更加明显:玛莎不是会轻易放弃求生的的性格,波顿遇难后虽然只能孤身一人,但她却隐约感觉自己“可耻的喜悦”,如果能独自一人走出去,一切的科学发现都归功于她,自我效能感将达到最大。
原文:She was on her own here, small and weak in a harsh and unforgiving world.Burton was dead. There was nobody else on all of Io. Nobody to rely on but herself. Nobody to blame if she fucked up. Out of nowhere, she was filled with an elation as cold and bleak as the distant mountains. It was shameful how happy she felt.
【唯物主义】玛莎在注射前听到声音后再次检查尸体,认为可能是某种心理机制引发的潜意识幻听现象,以及后文对于Io的声音进行否定和科学解释。
原文:Before the voice could speak again, Martha said, "I am not going crazy, you're just the voice of my subconscious, I don't have the time to waste trying to figure out what unresolved psychological conflicts gave rise to all this, and I am not going to listen to anything you have to say."只是潜意识里的声音,或莫名其妙的心理问题。
【性格谨慎保守】根据原著的设定,波顿是比玛莎水平高很多的科学工作者,玛莎在自责时多次强调,如果是波顿或者orbitor上的霍斯活着,一定不会像她一样把事情搞砸,一定可以走出这片荒芜之地。
但玛莎活了下来,以为她生性谨小慎微,老老实实系着安全带,而波顿没系,所以事故时被甩了出去。
原文: Juliet Burton, tall and athletic, so sure of her own luck and agility that she hadn't bothered, had been thrown into a strut.朱丽叶·波顿,身材修长,身手矫健,对自己的幸运和敏捷都信心十足,她对系不系安全带满不在乎,此时早被甩到了一根支撑柱上。
波顿被甩出去,没系安全带【自私】我一开始并看不出玛莎自私,她估计也不想别人看出。
剧集呈现给我的感觉是,玛莎必须带上伯顿才能使用她的剩余氧气;原著并非如此,玛莎可以把波顿的防护服单独扒下来连接氧气瓶,她完全可以不拖着一具尸体长途跋涉。
但玛莎没有把尸体丢在宇宙荒野,还给波顿打造了一架滑橇,玛莎告诉自己She'd be damned if she was going to leave it behind. 要是把尸体丢下那才真该死呢。
似乎有情有义?
并不,原著很清楚:
玛莎链接氧气罐Probably would've thought a burial on Io was pretty damn nifty. But Martha wasn't doing this for her. She was doing it for herself. To prove that she wasn't entirely selfish. (证明自己不自私)That she did too have feelings for others. That she was motivated by more than just the desire for fame and glory.(证明自己不仅仅是被名利驱动) Which, of course, was a sign of selfishness in itself. The desire to be known as selfless. It was hopeless. You could nail yourself to a fucking cross, and it would still be proof of your innate selfishness.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木卫一的跋涉是玛莎的心灵之旅,玛莎在旅程即将结束的时候看透了自己的虚伪和执着,即使周遭只有一具尸体没有活人,她也选择拖着尸体在冰冷的硫黃平原磕磕巴巴地前行,这不是“慎独”,而是根深蒂固的心病。
玛莎知道这绝非有情有义,她潜意识深知自己追名逐利,却又不想被当做是自私,同时渴望让人知道自己并不自私。
因为彼时她还深信自己可以逃出生天,所以憧憬着的不仅是科学成就,还有道德赞誉。
但当生机渺茫,一切都没有意义,也许恰是虚伪的道德枷锁拖慢了她的行程,让她顾此失彼,我很能理解她,因为人的种种行为都不是无迹可寻,原著中对于玛莎的背景介绍很能说明问题:【贫民窟出生】原文So, okay, yes, she had an ego problem.自尊心问题 She was an overambitious, self-centered bitch. So what? It had gotten her this far, where a more reasonable attitude would have left her back in the slums of greater Levittown. Making do with an eight-by ten room with bathroom rights and a job as a dental assistant. Kelp and talapia every night, and rabbit on Sunday. The hell with that. She was alive and Burton wasn't–by any rational standard that made her the winner.波顿死了她还活着所以自己是胜利者。
【常年老三】原文:It ached almost as much as it had in the '48 Olympics, when she'd taken the bronze in the women's marathon. Or that time in the internationals in Kenya when she'd come up from behind to tie for second. Story of her life. Always in third place, fighting for second. Always flight crew and sometimes, maybe, landing crew, but never the commander. Never class president. Never king of the hill. Just once–once!–she wanted to be Neil Armstrong.参加各种运动会永远是保第三争第二【书呆子,不合群】原文:Which was another terrifying thing she wished she hadn't thought of. She'd been a loner as a child. Never made friends easily. Never had or been a best friend to anybody. Had spent half her girlhood buried in books. Solipsism(唯我论) terrified her.可见,玛莎来自贫民窟,孤僻离群,常年老三,很有野心,常常自责;波顿对于科学研究兴致勃勃,而玛莎并不关心,只要她不被撇在后方就行;玛莎习惯把对手神化,以合理化自己的失败。
二、第一次注射原著中第一次注射发生在玛莎20多小时的行走后,她注射了一剂脱氧麻黄碱来消除疲劳,麻黄碱是bing毒的主要成分,大量服用会产生幻觉,但此前玛莎就听到了艾奥星的声音,所以声音出现不是因为药物致幻,但剧中玛莎听见波顿说话发生在第一次注射之后,会有歧义。
这一阶段玛莎的幻觉体现为物体的扭曲,并且她可以自行判断出现了幻觉。
【景观:硫黄鲜花原野】
【景观:散布在遍布火山碎屑的平原上的火山柱】
原文很美,【景观:神秘而怪异的石堆群;麻黄碱作用下扭动就像神女在跳舞。
】
【景观:二氧化硫雪花】
【景观:原文:她攀上岩脊。
前方的平原挺光滑,如波浪般起伏。
这地貌让她想起了月球,就是在澄海和高加索山脚之间的中转站那里,她就是在那里进行了自己的登陆训练。
】
【景观:一块六米高的孤寂的硅酸盐石头】三、第二次注射玛莎第二次注射了四分之一剂麻黄碱,是在产生“艾奥星是一台机器”的认知之后;剧集又做了改动,是进行注射之后才再次听到艾奥星的絮叨。
艾奥星的提示玛莎发现自己走错了路,因为一路上用航位推算来导航(IO和Jupiter自转与公转同步,木星基本在天空的固定位置,看好地图投影确定好方向之后一直走就行),魂不守舍积少成多,走进了木卫一最大的地形特征——一个马蹄形的硫磺湖,这里又有一段回忆(玛莎渴望第一批登陆,不被甩在身后),因为无法绕行也无法游过去,所以玛莎瘫坐在地上哭泣,甚至萌生了通过放空宇航服里的空气来自杀的想法。
【景观:硫磺湖,被戏称为“冥湖”Lake Styx的死胡同】玛莎还有一些幻觉的景观,白马奔腾,天赐之桥,原著描述也很美。
那是一匹马,通体苍白,犹如鬼魅,无声无息在平原上飞奔,鬃尾四散飘飞。
她挤了挤眼睛,晃了晃脑袋。
等她再次睁开眼睛,那匹马不见了。
一个幻觉,就像波顿或者艾奥的声音一样。
艾奥星的物理活动变幻莫测,湖泊里面正好喷射出了晶体形成了通往对面的桥,冥湖的对岸,又是一片布满晶体鲜花的平原,但剧集没有拍出来这段,我也好想看。
原文:As she watched, the white crust at the edge of the dark lake bulged outward, shooting out crystals, extending. Lacy as a snowflake. Pale as frost. 边缘的花纹令它犹如雪花,惨白如霜。
Reaching across the molten blackness. Until there was a narrow white bridge stretching all the way to the far shore.一道窄窄的白色的桥伸展出去,直通对岸。
四、第三次注射原著里有第三次注射,是发生在劫后余生之后,玛莎身上痒而且劳累,有注射了一针,但副作用明显,一直傻笑,并对这种行为的失控产生了恐惧,因为她认为自己这辈子都是凭着自己的本事过活,是迫不得已才用麻黄碱来维持行动的;也勾起了她心底另一段噩梦,不合群的童年经历,然后她又振作精神,准备开始试验IO的声音是否客观存在,这一段在原著中很重要。
其实我觉得,她是已经倾向于相信IO的声音了,所以希望通过科学证成说服自己。
【做实验:把图像增强调到最大值之后,硫黄平原的电荷效果】
电子脉动玛莎作为科学家,首先要在物理上说服自己。
她认为艾奥星的声音是基于某种可以被检测的电子现象:硫黄有静电→拉着载有实体的滑橇行走,并始终与艾奥星的硫磺地面接通良好(玛莎自己脚反复抬起落下,无法形成稳定连接的通路)→形成电场。
波顿头颅上的窟窿是连通大脑的高速路,敷以二氧化硫提供了导电性和超低温环境。
原著中艾奥星的解释发生在玛莎来到穷途末路的死胡同之后,我理解为玛莎潜意识里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了,所以运用科学家的知识开始为死亡构建意义;但剧集中是玛莎在第二次注射之后出现这些顿悟,给我的感觉就是又归功为嗑嗨之后加剧的幻觉,但一切其实未必都是药物导致,是玛莎死前的自我剖析和拯救,to know her, to serve her。
原文:"Sulfur is triboelectric. Sledge picks up charges. Burton's brain is intact. Language is data. Radio is medium. Am machine."硫黃摩擦起静电 。
滑橇起了作用。
波顿的大脑未受损伤。
语言就是数据。
无线电就是 媒介。
我是机器。
【景观:波顿的尸骸亮如霓虹灯。
她的头部,裹在二氧化硫的雪团里,散发出迅速闪烁的光芒,明如太阳。
】
【景观:波顿的尸骸亮如霓虹灯。
她的头部,裹在二氧化硫的雪团里,散发出迅速闪烁的光芒,明如太阳。
】剧中很重要的一问一答,玛莎问“what is your function?” “To know you.”原著是"To know you. To love you. And to serve you."然后玛莎长舒了一口气,她知道,这场心灵之旅就是为了揭开自己的童年伤疤,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在死前学会爱自己。
好像有人剧评有讨论,就不多说了。
五、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剧集无)实验后,玛莎几乎已经说服自己相信艾奥星机器的一套理论,她继续朝着着陆器(Lander)前行,但是发生了一场地震,掀翻摧毁了唯一的逃生工具,玛莎万念俱灰。
精神的死亡并不全来自于希望的落空,而是自我否定到了极点,着陆器被毁是天灾,她却将结果的好坏与自己的能力挂钩,认为自己的是失败者。
原文中,她陷入全面的自我否定 【万念俱灰】She stood motionless. Unblinking. Unseeing. Feeling nothing. Nothing at all. 她一动不动站在那里,眼睛一眨不眨,目中一片茫然,毫无知觉,一片空虚。
【承认失败】 Eventually she pulled herself together enough to think. Maybe it was time to admit it: She never had believed she was going to make it. Not really. Not Martha Kivelsen. All her life she'd been a loser.是时候承认了,她这辈子都是个失败者。
【抬高别人】Now she was going to wind up as a footnote in the annals of humanity's expansion into space. Maybe Burton could've gotten back to the lander. Or Hols. But not her. It just wasn't in the cards.现在,她将终结于此,充其量不过是人类向太空扩张的编年史当中的一个脚注。
也许波顿就能返回着陆器。
霍斯也行。
但她不行。
连可能性都没有。
玛莎最后的希望被摧毁之后情绪爆发,她质问责怪艾奥星,得到的是艾奥星的承诺:"Can give you. Eternal life. Communion of the soul. Unlimited processing power. Can give Burton. Same."能给你。
永恒的生命。
灵魂的 交融。
无限的处理的力量。
能给波顿。
同样的。
”"After the first death. There is no other. Dylan Thomas." “第一次死亡之后。
不再会有另一次。
迪伦·托马斯。
”然后就是我放在开头的那段圣经引用。
耶稣用死亡证明受到上帝的佑护,玛莎用死亡验证永生的科学性。
玛莎知道自己必死的结局,听到的声音越来越是对死亡意义的阐释,她要为自己的灵魂安排妥帖的去处,艾奥星告诉玛莎,这不是失败者的别无选择,是你追求永生的慷慨赴死,你心甘情愿,是神圣之举。
另外,剧中玛莎昏倒之后再醒来,波顿就不知怎么地自己掉到硫湖里去了;但原著中波顿是被扔进去的,此时玛莎尚且要通过艾奥的声音来合理化这种抛尸的行为。
原文:Io claimed–had said–that if she threw herself in, it would be able to absorb her, duplicate her neural patterning, and so restore her to life. A transformed sort of life, but life nonetheless. "Throw Burton in," it had said. "Throw yourself in. Physical configuration will be. Destroyed. Neural configuration will be. Preserved. Maybe.艾奥说会吸收她,复制她的神经系统模式,并据此让她重生。
一种全然不同的生命,但确实是生命。
但只是可能性,很悲哀的,玛莎死前还在攀比,她沾沾自喜,自己肉体完好,比波顿拥有更加完整的神经系统。
六、宇宙的声音(剧集没有)玛莎和艾奥星make a deal, 玛莎谈条件,你能把我的声音以信号的方式发射到太阳系,我就相信你,去死。
然后就是一段激荡人心的宇宙宣誓,但我怀疑这一段发射是否真实发生,发生得电光火石,语言蹊跷,大家可以看原著自行判断。
原文:THIS IS MARTHA KIVELSEN, SPEAKING FROM THE SURFACE OF IO ON BEHALF OF MYSELF, JULIET BURTON, DECEASED, AND JACOB HOLS, OF THE FIRST GALILEAN SATELLITES EXPLORATORY MISSION. WE HAVE MADE AN IMPORTANT DISCOVERY ...我是玛莎·吉威尔森,在艾奥星上讲话,代表伽利略卫星一号探测任务中的我自己,朱丽叶·波顿,已经死亡,以及雅各布·霍斯。
我们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上面这段话什么最重要?
on behalf of myself, 代表我自己,她还在执著,剧集没有体现。
七、最后的和解玛莎说,“也许会永生,也许只是死前的最后一梦。
”看完短剧,我起初也是感动于这种“肉体死亡,思想永生”论调的永生,但阅读原著后才明白重点在后半句。
玛莎释怀了,自己也许就是简单地死了,不赋予死亡任何意义,我也能坦然地死去,没有永生,但我也足够强大,可以接受这种残酷。
以下附最后一段原文,可能有其他解读,括号是我的简单注解:Maybe I am going to survive after all, she thought. It could be Burton was already halfway-merged into the oceanic mind of Io, and awaiting her to join in an alchemical marriage of personalities. Maybe I'm going to live forever. Who knows? Anything is possible. Maybe. (前一半在为死亡赋予意义)There was a second and more likely possibility. All this could well be nothing more than a hallucination. Nothing but the sound of her brain short circuiting and squirting bad chemicals in all directions. Madness. One last grandiose dream before dying. (后一半,玛莎意识到,更有可能的是,一切都是胡诌,一切都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在死前迅速论证,为死亡赋予意义,为自己的灵魂寻找归宿)Martha had no way of judging. Whatever the truth might be, though, there were no alternatives, and only one way to find out. She jumped. Briefly, she flew.(玛莎接受了现实,不加批判,只是平静的承认此前脑海中种种思想活动的虚幻,然后赴死,briefly,然后飞升)
梦幻泡影,光怪陆离
我的解读好不浪漫,欢迎交流;不过最爱的还是吉巴罗❥❥❥,不必各种上升和理解,就是纯粹的欣赏
爱,死亡和机器人,我们为何丧失想象力作者:hzcneo(豆瓣同号)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爱,死亡和机器人》(Love, Death & Robots)这个系列动画的口碑和它的出品方网飞(Netflix)的命运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2019年它的第一季横空出世,依靠短小精悍的故事,出色的画风和惊人的想象力立刻获得了极高的口碑,成为了网飞的当家花旦。
而此时的网飞也正吃着流媒体行业的红利,在缺乏海量竞争对手的环境中一路高歌猛进。
但到了去年的第二季,情况却出现了180度的反转。
整季体量上的不足再加上单集质量的下降让《爱,死亡和机器人》的第二季遭遇到了滑铁卢,实实在在地跌落了神坛。
与此同时网飞也面临着空前的运营压力,越来越缓慢的用户增长已经让它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直到当下,在经历了2022年第一季度的用户数量的净减少和股价的暴跌之后,网飞急于需要一部在质量和用户口碑上都爆棚的作品来稳定军心,挽回颓势。
而这个救世主的重担又落回到了曾经的王牌《爱,死亡和机器人》身上。
《三个机器人:退场策略》从目前的口碑来看,《爱,死亡和机器人》无疑是比较好地完成了网飞对它的预期。
虽然在体量上依然和第二季保持一致,只有9集,但从单集的质量上已经无限接近甚至持平了第一季的巅峰水准。
第三季开篇的第一集就显示出了主创和网飞想要再回巅峰的决心,《三个机器人:退场策略》(Three Robots:Exit Strategies)是第一季中《三个机器人》(Three Robots)的续集。
在一个被毁灭的世界中,三个性格各异的机器人肆无忌惮地嘲讽着人类种种怪异的行为,而猫作为文明的延续者却在火星上享受着生活。
无处不在的冷幽默成为了这个单集最大的亮点,在跳脱出人类固有的视角之后,爆发出的想象力依托着辛辣的笑话让观众彻底放飞了自我。
在《爱,死亡和机器人》中,观众总是可以找到相似主题的故事不停变化着自己的模样。
《杀戮小队开杀》(kill Team Kill)和《墓穴隧道》(In Vaulted Halls Entombed)就是第一季《秘密战争》(The Secret War)与《变形者》(Shape-Shifters)的变奏。
它们拥有着同样火爆的动作场面和造型恐怖的怪物,想要表达战士的无畏牺牲与自我救赎,区别在于背景和主角从阿富汗与苏联红军变成了特种部队和不知名的军事基地。
在一长串战斗和爆炸之后,留下的是鲜血和堆积成山的尸体。
这些故事都带着典型的爽片特质,有着三言两语的背景介绍和固定形象的人物,为了只是简单直接地激发起观众们的肾上腺素。
《墓穴隧道》而在另一些故事中,“新浪潮”时代科幻那种弥漫着的人文主义精神则充斥着全片。
从第一季中《齐马的蓝色》(Zima Blue)到第二季中《溺水的巨人》(The Drowned Giant)再到第三季中《机器的脉搏》(The Very Pulse of the Machine),情绪和内心活动成为了这些故事的主角。
在缓慢地叙述中,人类内心活动的起起伏伏如同海浪一般绵延而翻腾,并在涟漪荡漾开之后留下无穷的余韵。
从最后的效果上来看,《机器的脉搏》并没有达到它前辈那样的高度。
它想要在慢条斯理的故事达到终点之后,给观众带来恍然大悟的震惊和余韵。
遗憾的是这一次的余韵并不是那般难忘,整个故事更像是把《索拉里斯星》(Solaris)和《地心引力》(Gravity)这样的科幻经典拼贴在了一起,视听上也没有做出太大的突破,最后只能落得一个平庸的境地。
如果说《爱,死亡和机器人》的第三季真的有所突破和超越的话,那么这些成就都要归功于作为压轴而出现的《吉巴罗》(Jibaro)。
这个单集的风格是如此的独特,哪怕放到整个系列甚至是科幻影视的历史中都是一个绝对的另类。
《吉巴罗》的第一眼确实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它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了一个虚构的中世纪殖民背景之中,不存在任何观众们早已熟悉的科幻元素,整体更像是一个神话或者寓言。
在这里贪婪的掠夺者与魅惑的女妖之间产生了一段虐恋,并最终导致了彼此的毁灭。
施暴者与受害者,掠夺与被掠夺,不同的身份在诡异的气氛中不停转换。
在历史中这个悲剧曾经无数次地重现,发生在十字军的东征时与新大陆的开拓中。
《吉巴罗》《吉巴罗》并不是对未来可能性的展望,而是对历史回溯式的再演绎。
它不想照本宣科地还原历史,却希望把它提纯。
于是情绪成为了核心,对白则彻底消失了。
在快节奏的剪辑中充斥了躁动的音乐和狰狞的表情,不停扭动的肢体成为了疯狂和野蛮的代名词。
《吉巴罗》用一种最夺人眼球的方式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
有一天观众们会忘记故事的细节,却会永远记得那种肆意散发出的疯狂情绪。
《吉巴罗》的成功符合了《爱,死亡和机器人》一贯的策略,即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最简单的故事达到情绪的传递与感染。
纵观到目前为止全部的三季,《爱,死亡和机器人》既非创新者,也非革命者,而是一个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脉搏的“投机分子”。
它用一种最适合当下观众审美和观影趣味的方式,点到为止式地展示科幻这一主题。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科幻小说和科幻影视都被视为“点子作品”,最重要的是那灵光一闪却惊为天人的概念。
而到了如今,摆在科幻作品面前最大的问题却是点子的匮乏。
无论是太空歌剧还是赛博朋克这样的大母题,早已被演绎过了无数遍。
创作者们再也无法构思出完全新颖的概念去征服观众,唯一能做的只是对现有的主题进行微调与融合,这也最终导致了审美疲劳。
《爱,死亡和机器人》不过是加速重复了这个过程。
从第一季的处处惊艳到后来的逐渐麻木,大多数的时候观众看到的是似曾相识的故事和雷同视觉符号的堆砌。
最后一集《吉巴罗》的惊艳正是建立在前面数集的陈旧之上,正如《爱,死亡和机器人》之前的惊艳建立在科幻作品整体的颓势之上。
《机器的脉搏》更可悲的是《爱,死亡和机器人》独特的模式正在加速消耗着仅有的新鲜感。
每集十多分钟的时长注定了它只能选择最吸引眼球的方式博取关注,把重点放在视觉元素的呈现和血腥暴力的动作场面上。
当碎片化的时间和移动观影的需求成为主流,谁也不能要求网飞的创作者们违背时代的号召。
在这里并没有苛责《爱,死亡和机器人》的意思,它已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了足够的出彩。
科幻作品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曾经的作品之所以想象力爆棚,借助的是科技飞速发展的红利。
50年前的人们想象未来时谈论飞行汽车,太空殖民与真正可以交流的机器,并由衷地相信这一切可以实现。
但现在当移动互联网已经普及,人们畅想未来时只会渴求点击就能送达的外卖以及永远无需充电的手机。
这就如已故的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David Graeber)那句戏言:“该死的飞行汽车去了哪里?
”可以肯定的是《爱,死亡和机器人》还会继续下去,更加不用怀疑的是它依然会重复着自己,直到成为彻底平庸的作品,这就像现在的绝大多数的科幻作品一样。
这值得缅怀吗?
是的。
但更值得缅怀的是我们已经缺失的想象力以及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憧憬。
编辑:芝芝味桃桃Everything comes full circle.-FIN-
大家好,我又来解说《爱死机》第三季了。
这是我对第一季第二季《齐马蓝》和《溺死的巨人》高赞解读。
接下来,我们看看《恰是那机器的脉冲颤动》原著小说。
1.在原著中,主角玛莎和搭档波顿,在木卫艾奥星执行任务。
翻车后,波顿死亡,玛莎必须返回40英里外的飞行器。
此处要先告诉各位:玛莎踏上的,是必死的旅途。
她回到飞行器的机会是0.
在路上,玛莎忍不住开始胡思乱想起来,她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无论做什么,总是拿第二名,第三名,从未得过第一。
如果死的是自己,那么波顿就有能力逃生。
而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强烈怀疑。
她觉得自己自私,不配享受荣誉,失败,悲哀,渺小,绝望。
可就算带着这样的想法,玛莎还是脚步不停的向飞行器前进。
注意,此处的自我判定,才是这部作品的关键。
2.此时,蹊跷的事情发生了,玛莎开始听见波顿的通话。
注意,在原著小说里,此时的玛莎并没有嗑药。
这个自称是星球的声音,给出的解释是:卫星像个机器一样,铁核,硫化,磁极甚至链接木星和两极。
铁板摩擦生电,通过波顿的脑数据,用无线电和她沟通。
(动画里拉动铁板的时候还专门给了电火花的特写)而玛莎对这个声音的理解是:弗洛伊德式的心理问题,是因为自己对波顿的羡慕嫉妒,所以将其放大如神明的幻觉。
3.玛莎踏上的,是必死的旅途。
她回到飞行器的机会是0.从车爆炸之后,她来到冥湖,因为无法通过,绕过去氧气又不够,所以必死无疑。
此时她又累又乏,所以在绝望中昏倒了。
醒来后,星球居然为她生成了一座白色的“彩虹桥”,让她通过冥湖。
可是她距离飞行器还有8英里时,却亲眼看见火山喷发,毁坏飞行器。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绝望,必死的旅程。
最终,玛莎跃入冥湖,纵身跃入死亡。
在小说里,星球让冥湖生出桥梁给她通过。
星球又发送摩斯密码,向地球通信汇报。
桥梁是肯定存在的,然而摩斯密码发信息就说不清是不是嗑药的幻觉。
总之,星球说了很长一段话,使玛莎开始渐渐相信了星球确实在和她说话。
于是,她问道,既然你是机器,那么是谁造了你?
星球回答:是你。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她又问:我为什么造了你?
星球回答:为了认识你。
为了爱上你。
为了给你效力。
4.在故事快结束的时候,她最后又问:我什么时候造了你?
星球回答:从人类诞生之前,你只是有机生命体。
是和星球同化为一,变成共同体永生,还是痴傻般的幻觉,壮丽的自杀?
其实,都不重要了。
5.我们是星尘,也是宇宙大爆炸的灰烬!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带着来自宇宙深处的物质。
我们死后,再次变成灰烬。
她创造出这个机器,就是为了了解她。
而如今,她死亡后,又回归了这个机器。
就好像每个人的死亡,只不过是从有机生命体变回星尘的灰烬,是一种轮回。
大理石永久的幻化成一个灵魂,孤独的航行在陌生的思想海洋中。
其实,这就好像我们的人生一般。
每一个人都必死无疑,毫无例外。
在前进过程中,玛莎好几次的挫败,哭泣,叫嚷,抱怨半个小时。
但是从未放弃努力,她回忆起自己的一生,从贫民窟一直奋斗到木星卫星探索的宇航员。
这就是为什么,她一边自卑,一边却又拼命挣扎,步履不停,砥砺前行。
小说提到,虽然,她死后,顶多也就是人类探索太阳系的一个注脚,但与此同时,她又为自己感到骄傲。
何为人类?
渺小悲哀,殊途同归,必死无疑。
就好像是受惩罚的西西弗斯。
身处地狱,却依然推动巨石,一次次的挣扎。
我从崖边跌落,落入星空辽阔。
银河不清不浊,不知何以摆脱。
回首观人生,宇宙见微尘。
人生短短两万天,我们渺小,且没有意义。
每个人都如此的迷茫,但又将踏上必死的旅途。
然而临死还有澄明的心,独自追寻生命的礼赞。
最终,玛莎跃入冥湖,纵身跃入死亡。
小说的最后一句:有一刻,她好似在飞翔。
这就是人生。
520最好的礼物是耐飞给的!
全世界人民都在等的爱死机回来了!
一口气撸完全季,第一时间总结了这些实用口语表达分享给你——1 We've got science to do! 我们还要搞科学呢
美剧中经常见到的句式,We've got a lot of work to do. 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We've got music to do. 我们还有音乐要做。
2 post-apocalyptic 后末日时代
前缀post-表示xxx后,比如:postwar 战后,postpone 推迟,apocalyptic apo(from)+calyp(隐藏)+tic(形容词后缀)意为预言世界末日的,post-apocalyptic 后末日的,末日后的世界满目疮痍,幸存者苟延残喘,《疯狂的麦克斯》《末日危途》等都是比较经典的后末日题材电影。
3 false advertising 虚假广告
类似的表达我们在《煤气灯》里还见过 false alarm 虚惊一场,其他的还有 false accounting 做假账,false positive 假阳性,在疫情防控期间可千万别来这么一出啊。
4 Why-key-pedia
wiki(weekee)念成了“歪key”谢谢,有被笑到。
不知这是机器人们后来自建的"危机百科",还是小萝卜头故意这么念,Wikipedia 维基百科风评被害。
5 utopian society 乌托邦社会
utopian society 乌托邦社会,又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这一集里借机器人之口讽刺了各种冠冕堂皇的主义都挽救不了自私贪婪的人类。
与之相反的是 dystopia 或 anti-utopia 反乌托邦主义,乌托邦世界有多美好,反乌托邦就有多恶劣。
6 snackish 爱吃零食的
-ish后缀加在某些名词后面构成形容词,表示具有...特征,或有...倾向,比如 childish 幼稚的、孩子气的,bookish 书生气的、文绉绉的,selfish自私自利的,redish 泛红的,blackish 发黑的,snackish 爱吃零食的。
7 sea greens & overfished
这俩也很好理解,海里面的绿色植物可不就是海草嘛,另外经常用 seaweed 海里的杂草来表达海草。
overfished 过度捕捞,over-作前缀可以表示过度,overwork 过度工作,overact 演得过火,overcroweded 过度拥挤等等。
8 结局喵啊
谁能想到最后逃出地球移民火星的竟然是喵主子!
顺便还调侃了一下埃隆·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23333,不说了,我要对我家猫主子再好点到时候求她带我移民去火星~
如果你也喜欢本剧,不妨帮我点个赞吧,赞多的话我来继续更新~|本文作者:枫叶依蓝|审校编辑:Juliet|总 编:大风哥Wind
本集的原作其实远没有剧集来得精彩,环环相扣,跟时间赛跑。
原作是一篇6千字的小短篇,标题就叫Bad Travelling. 官方出的原著结集里有收录,不过暂时还没有中文版,书名叫Love, Death and Robots The Official Anthology Volumes 2 3原作跟剧集的最大差别在于,原作里托林是绝对的坏人:首先他是一个不合格的水手长。
作为大副之下,负责管人管甲板的水手长,托林酗酒,不管事,跟水手关系不好;其次他没有那么勇敢,蟹蟹在甲板上就说过话,大家都知道他会说话,就是他这个时候最先提出的谈判,而且被众人赶下去跟蟹蟹谈判的时候还吓出屎了;再次,托林在跟蟹蟹取得协议之后就毫无理由地一个一个偷袭,杀杀杀了,似乎就是觉得自己大权在握,心理扭曲,报复众人。
接下来我把原作和剧里的情境结合起来,对以下10点做个解析:1. 这个宇宙很危险吗?
大闸种蟹只是这个宇宙里的怪物之一吗?
并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危险,原作里没有比蟹蟹更大的了,蟹蟹是人类见过最大动物的三倍大。
原文如下:Torrin replied, “No, it’s just a talking thanapod three times the size of any that has ever before been seen.”2. 为什么蟹蟹要上岛?
剧里表现得很简单,就是饿饿,要饭饭。
不过原作里还有另一层原因,蟹蟹亲口说过,是人类挤压了蟹蟹的生存空间,让它们没法上岸产卵。
其实这一段我看得不是特别明白,就放原文在这里吧:“Men came and seeded the sea round the islands. All thumb shark and hammer whelk to feed and kill. Where do we lay our eggs? On the sargassum and so we survive,” it said. 我不明白拇指鲨和锥形螺怎么就碍着蟹蟹了。
3. 为什么蟹蟹不自己上岸,而要坐人类的船呢?
我推测是因为路径依赖。
原作里托林问过蟹蟹为什么会说话,蟹蟹说它之前上过很多船。
可能就是因为这样,蟹蟹尝到了甜头,一是它拥有了其他蟹没有的知识,就是“人肉能吃”,二是通过占船、指挥人这套操作,既能不费力气就上岛,又能不费力气就吃到按时上供来的人肉。
不禁让人感叹语言这东西就是好。
只可惜蟹蟹进入了人类的语言体系,遇上了托林这样又敢讨价还价又有智慧反抗胆大心细的天降猛男。
呼应第一点,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这个宇宙确实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险象环生,危险只在海上,也只在蟹蟹这个物种。
(其实还有鲨鱼,但是属于人类可控范围。
)4. 众人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弃船,坐上小艇逃生呢?
① 因为这会儿离海岛太远,小艇根本不适合远洋航行,九死一生;② 剧里拍了船附近有鲨鱼的镜头,说明海洋环境是危险的(ps: 真实世界里其实鲨鱼不吃人),原作更是写到了,船边有鲨鱼鳍,说明鲨鱼已经闻到血味跟着船了(ps2:真实世界里鲨鱼对人血不感兴趣);③ 万一小艇下水的动静惊动了蟹蟹,那不就被打包了;④ 就算小艇成功下水划开,蟹蟹惊觉自己成孤家寡蟹了,要追上小艇还是很容易的。
5. 为什么托林被众人反水,还要“嘴硬”说他是自愿要下去的呢?
首先他的个人品质就是向死而生,善于调整心理,不光说是自愿的,还要说“我会跟你们报告我看见的”,仿佛一切尽在掌控中,体面人一个;其次,这也是现实考虑,如果他激烈反抗,恐怕就会被扔下洞里了,摔个半死,直接被吞吃了,而不是推门进去,还能塞把刀到手上,这样才有了跟蟹蟹谈判的后续。
6. 必须要杀所有人吗?
不是必须的,原作里托林跟蟹蟹谈判的时候对话大致如下——托林:你把我们全杀了,你就上不了岸。
蟹蟹:我必须养小崽子,不是所有人都有必要活。
托林:不,我有必要,我是水手长。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托林和蟹蟹的协议当中,人类不用都死,但必须要上供。
7. 那具体托林是在哪个时刻下决心杀掉所有人的?
我觉得托林从没真正下过决心要杀掉所有人,只有最后一晚被刺杀后才动的手。
但我认为托林意识到所有人都不站在自己这一边的时间点,比大家认为的要早,就是在托林第二次开会,提出去无人岛建议之后,所有人都面露消极的那一刻。
在这之前,托林并不确切知道谁站在他那一边,而看了他们的反应就已经知道了,之后就是设局了。
不记名投票就是他设的局,所以他才用不着真的在纸上做记号,他知道所有人都会投X。
剧里有一个处理可以证明投票是在设局,就是托林在投票前后,都说了很多“你要是有良心就不要祸害无辜的有人岛”之类调子很高的话,这说明托林已经意识到大家都会投X,想去有人岛了,他要给大家一个改变主意的机会。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托林要利用这个局让自己站在道德高点,同时施一个障眼法,利用信息差,搞分化瓦解,方便先杀掉黑人兄弟,再利用大家的羞愧心理、两人被秒杀带来的震慑、还有以为自己没被发现的侥幸心理,暂时稳住大家,给自己争取时间。
8. 托林为什么要首先杀掉黑哥俩,还是偷袭,还是一穿二?
我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① 两兄弟是目前剩下的人里最稳固的小团体,更容易发现托林设局的破绽(其实这局就是为你俩而设的),并且拉拢到其他人跟托林作对,所以要杀肯定都杀;② 就算没有小团体,黑人哥哥也是除了死掉的壮汉之外的武力最高者,而且也很活跃,而且也画了X,对托林来说都是敌人,那肯定先从武力最高的开始消灭;③ 故意装出要杀小伙子的样子,却突然袭击兄弟俩,是为了放下他俩的戒心;④ 既然要杀,那就要速杀,一穿二是最好的方式,立马解除威胁,以免杀了一个另一个反抗,这样也消除了其他人情绪波动,甚至上来帮把手的可能;⑤ 一穿二还能省一颗子弹。
最后这颗子弹起到了关键作用,打掉了油灯点起大火。
⑥ 一次杀俩,能给托林赢来更多的时间,一是蟹蟹更不容易饿,二是拉长下次做决策再去上供的时间间隔,让其他人暂时安下心。
9. 为什么众人不在船靠近有人岛,而托林又已经“熟睡”的时候直接弃船,坐小艇上有人岛,而是一定要先刺杀托林再做打算呢?
这跟第五点有类似之处。
从当时的情况来说,放小艇入水可能会发出声音,人跳到海里肯定也会有声音(最后上小艇的人肯定是要跳海的,不可能所有人一齐上小艇再放下水),那在他们看来,万一惊醒了正在“熟睡”的托林,赶到船边心头一怒拿枪打人怎么办?
就算划远了托林才发现,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他使唤蟹蟹去把他们打包了怎么办?
所以肯定是先杀人再说,这样更稳妥。
10. 为什么托林要杀最后那个人?
因为那个人阴得一比:① 他应该是年纪最大的,而之前叼着刀爬上桅杆要刺杀托林的就是他。
为什么要年纪最大的去执行刺杀任务?
那肯定是因为他之前干过,轻车熟路了;② 老头刺杀失败,找的借口是“他们逼我做的”。
肯定不是逼的,而是自愿的,因为刀子掉下来扎进茫然的小年轻脚边甲板的那个镜头,说明至少小年轻明显是不知情的,不然他这会儿肯定在紧张地关注事态了。
所以可能只是几个人私下达成了共识,甚至可能不需要对话,使几个眼色,老头就了然了,要做了;③ 最后一晚的刺杀行动,老头是跟着去了的。
众人上楼梯那个俯视角镜头里有六个人,其中就有他。
但是进了房间后对着枕头输出的镜头里只有五个人了,说明他压根没进门,如果没躲在箱子里,那也是躲在暗处,静观其变;④ 托林杀死五个人之后,老头故意抖了抖藏身的箱子盖儿(箱子没上锁),装成是因为害怕而发抖,也好让托林发现(发现得晚了容易被误以为是在设伏)。
面对托林他又找了个借口,说“我拒绝参与(I refused to participate.)”,把自己说成是因为良心拒绝参与刺杀而被其他人关起来。
得,又是被逼的,托林早看出来了,你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前面叼刀爬杆的是你,这会儿良心发现的也是你,还连着撒两次谎,不可能留你。
但是不能用枪,因为只有最后一颗子弹了,要留着点火。
也不能肉搏,因为不一定打得过这老狐狸。
所以托林使出了惯用招数——先话语安抚,让人放下戒备帮忙抬尸,榨取最后一点剩余价值,再趁人不备,THIS IS SPARTA!
刚刚看完第二遍,又发现了更多细节,也理解了看第一遍时不太清楚的几个问题。
翻了一下影评,也找了谈论这集的播客,但发现似乎每个人的理解差别挺大的。
而且和我一样,一些争议其实是因为对片中的细节看第一遍时有误解或遗漏。
所以我想先试试把后来想到的解释整理一下,给可能有困惑的友邻参考,也欢迎大家继续补充和讨论。
1. 声音的时有时无:在短片一开始时骑士们骑马穿过树林的画面中,伴随着马蹄声、林中鸟鸣、流水声和金属撞击声,还会随着镜头焦点的变化,看到林木上的金色涂鸦一闪而过。
这些涂鸦有眼睛,也有漩涡卷云式的图案。
树木上的漩涡卷云状涂鸦,上一个镜头还可以看到眼睛图案创作者强调这个画面,其实是为了暗示这片森林是在神秘力量的监视之中的,而我们是通过这个“力量”在观察这些人。
这个监视对声音极度敏感,在此便为后面水妖的特殊法力“声音”埋下伏笔。
再结合镜头切换到耳聋骑士时声音就消失的设定,也解释了为什么水妖一开始对聋哑骑士产生好奇——她的法力就是渗透观察对象的感官,但聋哑骑士的听觉是寂静的,水妖观察他的时候接触到了陌生的寂静,这是她以前从没遇到的感受。
她会对这么简单的情况感到好奇,也说明了应对外界经验的缺乏,解释了她后面行为的单纯。
2. 聋哑骑士和其他骑士行为的不同在其他那些骑士对主教打扮的那几个人进行膜拜时,聋哑骑士却没有参与,这很显然是因为主教们到访时他听不到声音便错过了。
而且此时很明显的是,他还正被水边捡到的金片(后来我们知道是水妖的鳞片)吸引,想着再找找。
他捡起金片后的动作说明了他对金子的贪婪和怕其他人发现的私心。
但是这时我们也会看到,之前就已经对他产生了好奇的水妖,又一次误读了他的行为。
她只是看到(或感到)他在搅动水面,但不理解他在做什么,便以为他和膜拜主教们的骑士不一样。
这更进一步让她把这个人特殊化了。
正在捡金片的聋哑骑士3. 骑士和主教们的死水妖第一次起舞和尖啸,我们会看到刚刚仿佛很虔诚的骑士和主教们纷纷回头,立即失去了之前的庄重,显出贪婪的脸,尤其是把剑插在地上的骑士们也重新拔剑,众人全部向水边涌去。
这时区分他们是被金子还是性吸引是不必要的,因为二者都是为了贪婪和占有。
水妖再次尖啸,法力也就作用在了这些连命都不要的人身上,让他们开始不可自控地舞蹈,并互相砍杀——尤其要注意的是,水妖的法力并不是让人屠杀彼此,仔细看动作,包括后面她是如何让聋哑骑士溺水的,你会发现她只是让他们舞蹈而已,死掉是因为他们不肯放下剑。
仔细看这部分,骑士们的动作都是舞蹈的动作,但由于剑仍然在手中,才乱砍到彼此随后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细节是,水妖发现自己的尖啸对聋哑骑士无效后,也有表现出一刻小女孩那样的慌张,尤其是自我怀疑。
她对自己法力的自信心被聋哑骑士动摇了,因此也更进一步推进了她对这个人的误解。
4. 水妖的到访聋哑骑士逃命途中被横木撞下马,醒来发现马死亡,也可以理解为水妖施法想留住这个“特殊”的骑士,骑士也的确因此不得不在林中过夜。
夜里水妖在他睡下后偷偷跑来,观察他,然后也没做啥,只是纯纯地抱着睡了一觉(傻得让人心疼)。
第二天骑士醒来,水妖当然会像林中的动物们那样想溜走,结果骑士发现拉她时嵌在自己手中的鳞片,就是水边发现的金子。
聋哑骑士不舍地追赶水妖,这时讨论这个不舍是因为性还是金子依然是没必要的,因为人可以既为了性,也为了金子,更何况前面已经铺垫了他对金子的贪婪和私心,那么只存在着仅仅为金子和两样都要的可能,但绝不可能只为了性这么单纯(一些人还居然能看出爱来,实在莫名其妙了)。
水妖显然是没有放弃聋哑骑士,所以才会和他若即若离地保持一点距离。
最后在瀑布边,当聋哑骑士放下剑,冒着生命危险艰难地往她所站的地方移动时,她终于选择了主动靠近他。
这时的水妖之天真就更明显了,她以为那是一个多么与众不同、愿放弃暴力,而且为了接近自己主动置身险境的人,他对她的好奇和她的一样强,于是水妖动心了。
但在两人贴近后,骑士抱住水妖的腰身,伸手便从她腹部拔下了一粒带血的金麟片——这里的性隐喻我们应该都懂得。
水妖也没抗拒,而且没意识到骑士眼睛是先盯在金子上的,而不是看她,水妖转过身主动回吻骑士,并导致骑士的嘴唇流血。
我不知道这里是不是我过度脑补,但我想水妖也许是以为让对方也流一点儿血,算是一种互相表示平等坦诚的方式吧(作为女性应该很容易理解这种心理)。
聋哑骑士拔下水妖腹部中央的鳞片很不幸的是,聋哑骑士回吻她,不过是为了靠近她的头部,以便把她击晕,拔掉她全身的鳞片和宝石珠串。
后面太惨也不需要细说了……5. 林中血瀑这是我第一次看时错过的最重要的细节。
当时我以为这只是一种愤怒的表达,代表了惩罚,然而第二遍看,才明白恰恰相反。
虽然这个画面似乎很恐怖,可通过后面骑士不小心喝了血色河水便恢复听力,这恰恰说明了这个血瀑的涌出不是为了屠戮,而是治疗,就像受伤后流血是为了止血,避免伤口感染,以便尽快复原。
血瀑是森林为了挽救被剥光了鳞片抛入水中的半死水妖所流的。
水妖回到湖底后血水才涌出,随后得已醒来,骑士喝水后也就恢复了听力,也些都是“治疗”的印证。
血瀑涌入水妖沉入的湖明确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和前面水妖的法力仅仅是让人不停起舞而非杀戮,都能说明这个故事的主旨——水妖和森林都是从未主动伤害人类的,要做的仅仅是按自己的本性存在,甚至还是可能帮助到所有生灵。
人类的毁灭是由于人自身不能放下暴力和贪婪。
6. 水妖最后的哀嚎这是片中最最让人心碎的部分,远超过了看聋哑骑士剥光水妖鳞片的那一段,因为会看到美被毁灭后即使没有死,也会是一种多么惨烈的状态。
我们可以对这段象征了什么有很多解读,比如人类对自然的榨取和自然的还击,殖民者对原住民的利用和原住民的痛苦挣扎,又或者就是无数被辜负了真心的“幸存者”的处境……尤其细腻的情节设定是,活过来却遍体鳞伤的水妖在一开始是失去了声音法力的。
她试图呼喊,但嗓音沙哑无力,后面几次忍着痛苦仍在尝试,才终于找回了法力,发出了一次比一次更高声的哀嚎。
这也是因为受害者的声音是需要有一个逐渐寻回的阶段。
而且即使能够找回来,声音也已经和之前的不再相同了,法力虽在,她却失去了清亮的尖啸,如今有的声音变成了一声声哀嚎——这也是那些被侮辱与被毁灭后重生的人们的声音。
水妖最后跪在水中捂着自己颈部的动作,也像是为如今的声音哀痛痛将永远掺杂在受害者们的声音里,但是同时水妖发出呼嚎的行为——哪怕仅仅是为了试着找回声音、去认识受了伤害后的这个自己的声音,都仍然可以同时让加害者付出代价。
我们甚至都很难说,水妖是否是下了决心用法力让恢复听觉的聋哑骑士死掉,因为看上去,她甚至仅仅是要拦住逃走的他,一遍遍问他“为什么”。
但是这也足够让他不可自控地舞蹈着跟那些骑士们一样成为湖底的又一具枯骨了。
整个故事到最后没有赢家,贪婪暴力者死于贪婪暴力,可单纯者一旦被重伤,即使未被毁灭,也仍然再无法重现往昔的绚烂。
自然、原住民、情感欺骗的受害者,在当下都是重伤后得试着从血湖中重生的。
但痛苦的声音也有法力,所以即使再痛苦,活下去就要把声音找回来。
对这部的梳理目前就这些,其实如果深挖,很可能还会有更具体的历史隐喻在,但由于我对南美洲的历史(尤其是“吉巴罗 Jibaro ”一词流行的秘鲁或厄瓜多尔)了解有限,无法举出这样的事件来解释了。
不过想到聋哑骑士最先因失聪被误会为例外,又因血水治愈反过来终于得到惩罚,总让我隐隐感到应该是能找到殖民史中的特定对应的(比如众多殖民势力中的一方某方面的弱势无能,被原住民误以为更友善无害,随后却发现一样贪婪,但复仇却是待到殖民者利用当地资源变得更“健全”后,原住民才有机会去进行)。
稍后我会查查看,有了再更新,如果其他友邻有知道的,也非常期待留言分享!
非常喜欢e03《机器的脉动》,最后一幕站在硫化物充斥的海洋中,亦如草雉素子站在平顶山。人类无论走多远,遇到怎样的生死,冥冥中想到的还是柯里律治和华兹华斯,浪漫主义真是无用且永恒的美。相反e02《糟糕之旅》都被称为爱手艺故事,但也只是借了大海鲜之名,没有一点儿反智精神的内核。最后的《吉巴罗》想象丰富、视听出色,现代舞大胆又前卫,但这很不“机器人”。
《迷你亡灵之夜》:人类:末日啦 核平啦 我们几十亿年的伟大星球就这样毁于一旦啦 宇宙:笑死 根本不在乎
与上一季同样问题,有CG技术,有科幻概念,但没有任何输出,新瓶装旧酒的内核。netflix应该也知道几斤几两,连续两季把最佳都放在最后一集,本季吉巴罗最佳,从视听呈现到内核故事,强。
亡灵之夜和古巴罗不错,其他平平无奇,另外吐槽一下05集是个什么破玩意?
每一集都传达着:'让人类毁灭吧 赶紧的'这样的讯息(最爱EP3和9的画风
融合赛博朋克,克苏鲁,废土,海盗,蒸汽朋克为一体的视觉盛宴,有的时候真的会感叹,原来动画已经可以做到这种程度了…
个人最爱e9,对于色彩大胆运用——马匹,银盔,珠宝,华丽绚烂,配上色调的不停变化,以及“手持镜头”的摇晃,打造出一场狂乱的高热。还有一些镜头仿佛夜视仪画面,喜欢这个风格。全片没有台词,连配乐也是后期才出现的,空灵又悲伤。开头的欲之舞与结尾的死之舞相呼应,前者有着强烈的诱惑感和视觉冲击,后者则充斥着无法言喻的绝望与痛苦,实在震撼。e3可见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探讨,有静谧而宏大之感——我流淌与每一个角落,直到你投入我,直到我了解你;投入我,仿佛投入亿万年的银河。喜欢诗歌文本。e4的讽刺喜剧色彩想起了之前的《酸奶统治世界》。mini世界+俯视角+小黄人语言的创意真的好棒哈哈哈!配乐也很有意思。长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418089/
生化恐怖含量也太高了吧,好几集就是纯生化恐怖片,跟爱死机三个字都扯不上什么关系。就是不停地上重口,血腥的东西,审美疲劳真的。《机器的脉动》和《吉巴罗》可看,其他全部浪费时间。哦对,别整你那3D建模了行吗,一个个又僵又丑的,能不能多花点钱?
ungodly
不是爱情死亡与机器人,基本上是残忍死亡和外星人。
创意的止步不前和第二季如出一辙,基本都是老梗,但是却更加执迷于对血腥奇观的卖弄,也就第四集迷你亡灵之夜在形式上能称得上稍微有趣,整体的平庸则完全在意料之中
这个系列动画每一季都是为了证明不同工作室有多会画,反观剧情弱智到每一个转折高潮点都让我尬到脚趾扣地,太幼稚且自以为是了。画得真的很好,但剧本完全配不上,没必要捧这么高。
依然无法超越第一部的一集一个导演,这一部虽然比第二部好多了,但是很明显大部分都是以血暴为主体寻求刺激。会相对单调和审美疲劳,不过总体还是很不错的。比起大部分的暴力感官,还是喜欢木卫一和金属女,因为这两集在美学和思想上都做到了极致。
这一季真的很反人类,也算是被Covid19逼出了自我憎恨自我批判的认真思考了。机器的原罪就是人。
怎么?你以为能上火星的是马斯克?
个人感觉比第二季好点但是回不到第一季的巅峰了
三星只给老鼠那一集,怎么说呢,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问题,感觉这一季视觉化呈现拉满,每一帧都是金钱的味道,画面够美。但是探讨的问题越来越大越来越空泛,我看不到实质的东西
科技与狠活的确是个贬义的词组 这一季的分为什么会这么高?不懂。一些画面和旁白一看就知道是在刻意拔高主旨 故事讲不好 舞蹈来凑?这底线真是一破再破。炫技包装下满是陈词滥调 评论区各位看官居然还能就那些其他剧集里频繁出现的梗展开热烈讨论 看得我一脸懵比 难道你们都不记得蔚蓝色的游泳池、跃升天际的巨鲸和繁星点点的高草丛了吗?
第二季没有那么差,只是没有第一季那么精彩,但第三季真的垮,第三集有那么点齐马蓝的味道,第九集是这季唯一的亮点,视觉感够强,其他集属于看完就忘……
锐评一下就是,比第二季强,比第一季差,大家技术都很高明,这是不用说的,怀疑在选择的时候就故意挑选了更能表现技术的内容,个人偏爱的是E1三外星人吐槽、E4僵尸世界大战、E6虫族,都还挺有趣,当然了,其实这一季,所有的故事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人类,坏事做尽,指定没有好果汁吃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