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幸运在这样一个时间段看到这样一部用心的韩剧,让我觉得这部剧简直是为现在的我量身定做的,这也许就是这部剧最令人动容的地方,每个人都能够在剧中找到自己熟悉的人物,而似乎每个人也能在流泪看完这部剧之后重新获得一种生活的力量,那种称之为被治愈的、对生活充满爱的能力:去用心爱自己身边能够爱着的那些人,放弃那些自己不能爱的人。
最近的生活进入了一种稳定安逸的状态,但是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在这样一个冬日的下午用半天的时间想让自己借助这部剧痛痛快快地流泪。
但是在观看之后,虽然过泪, 但是更多的是一种被治愈的感受,这部剧中的每个人都让我有着熟悉感,那个自尊心很强不善表达的父亲、老年痴呆的婆婆、每天尽心尽力服侍婆婆得了癌症的儿媳妇好、与有夫之妇偷偷恋爱的女儿、默默守护在女儿身边的前辈,每个人物真实而又立体,像极了在观看电视剧的每一你我。
像是突然通过这部剧想通了很多事情,那个求而不得遗憾错过的人总有爱着他的人与他生活一辈子,留下回忆不后悔只是用来麻痹自己借口,而身边那个默默守护自己的人才是值得珍惜的。
虽然有一个需要照顾但有感情的老年痴呆的婆婆、还有一个嗜赌但本性不坏的弟弟,我想仁熙仍然是细想离开人世的,还没有等到在新房子里和老公种花喝茶、没看到儿子读医科大学、更没有看到心爱的大女儿出嫁,她怎么舍得离开,更害怕自己一个人离开。
从得知自己日子不长的时候开始,她还是一直为家人考虑,就连唯一的一次情绪失控也是想怕婆婆给活着的人带来麻烦,害怕自己孤单地一个人离开,这是她唯一的一次歇斯底里却也那样的让人心疼。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最终走向的终点,这部剧没有美化死亡,但是爱可以让我们不再惧怕它,“好好的和这个世界告别,和自己爱的人告别是我们每个人的权利”。
我想仁熙最后是幸福的,纵使有再多的不舍,她也能够好好面对自己的离去。
这是一篇有感而发的观后感,可能不专业、没有逻辑,但却是我真正想动手写的。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视觉时代,每天接受到各种公众号推送的众多的影视剧,其中暗藏着许多的商业原则,尤其是是观看过众多的影视剧后会对打开这些公众号有一种畏惧感,害怕自己的审美被这些浸透着着营销与盈利的公众号所影响,因而间接性的会进入剧慌的时段。
但是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某一天我看到这部剧的简介的时候,我突然被那种不经修饰的质朴介绍给打动了,正如这部剧给我的整体感受:质朴地、认真地、细微地在给我们展现我们身边可能遇到的一个中年家庭主妇的故事。
整个看的过程,眼泪和难受根本止不住,抛去和电影版的对比演员演技什么的,这部剧传达给我五个认识:1'这个家里面的女主人的爱是最容易得到的,随处可见,是最不担心会失去的,所以不论是媳妇、妻子、妈妈还是姐姐,是最容易被家庭成员忽视的存在,但生活中一旦失去,就会发现那是最沉重也是最离不开的最重要的存在。
2'丈夫对于女人来说是依靠,妻子在他生活起居无微不至的温暖的存在,但是真的分别了,没有妻子的陪伴他也依然会好好的活下去。
3'对于不懂事的儿子来说,妈妈就是妈妈,无法改变的存在,虽然现在没能懂事成熟,但总有一天,他会长大。
4'女儿,就是妈妈这一生最舍不得最放不下的存在,在女儿身上有操不完的心,女儿就像是妈妈自己一样的心疼存在(T_T)。
5'家人永远是最重要的存在,要爱家人,陪伴家人,一家人的心永远拧在一起。
我没文化说不出来心里的感受,你们看了就知道了,真的很好哭
世上最美丽的离别 (2017)9.02017 / 韩国 / 剧情 / 洪忠灿 / 元美京 刘东根这部剧的标签是感人、温情,但看完不仅不觉得感人,还很生气,刻意煽情也很明显。
最大的槽点就属女主的丈夫。
后面两集都看得出来他干活蛮利索的,但之前就是不干,得知妻子生病,回到家里责怪女儿不知道帮忙干活,非要让女儿擦地,你这会儿心疼倒是自己擦啊,手又没断。
而且自己对妻子也不甚关心,得知她生病前对她爱搭不理,敷衍了事,得知生病后吼她连自己的身体都照顾不好,责备起儿女倒是理直气壮,为人父为人夫就是要高贵一些吗。
两个医生都说没办法了,还是固执己见地要给妻子动手术,剖开了肚子发现情况很糟又只得缝上,我理解他想救妻子的心情,但总觉得这块剧情处理得非常不好,显得他很不理智。
痴呆的老母亲砸了妻子的头后,他发飙砸门那块真的吓人,尽显暴躁狂本质。
他们为什么要放一个痴呆老人独自在家,明明之前还请了看护,既然做不到照顾好她,又何苦要把她从疗养院接出来。
现在的情况是妻子快死了所以顾不上母亲,要是情况反过来呢,母亲要死了,挨骂的就是妻子了是吗。
感觉他根本就做不到真正的关心家人,好像只是在妻子生命逝去前机械地扮演一个好好丈夫,因为这种时候似乎不做点什么不行。
女主的儿女懒得说了,就很普通,平时不关心家里人,家里人生病了会萌生一点从此要好好对他们的想法,好像没什么良心,和我一样。
弟弟就知道伸手要钱,不管给多少都觉得是姐姐欠她的,明知道弟弟那个烂样还一直给弟弟钱,甚至让他成为自己生命保险的受益人,还嘱咐弟媳一定不要离开他,说他年纪小不懂事,但不是坏人。
可这个弟弟明显是个胡子拉碴的中年人,只会不停地吸姐姐和妻子的血,沉迷赌马,还出轨,动手打妻子,嘲讽姐姐,这就是坏,他不是那个需要你照顾的小孩了。
人是有双面性,他确实可能有善的一面,编剧倒是花功夫写个场景让他表现一下啊,光靠一句“他不是坏人”只会让我犯恶心。
她婆婆也是,净展现了恶的一面,三番五次往女主身上扔东西,一直骂女主,虽然女主口头说了一句,之前婆婆对她蛮好的,在丈夫和儿女都不在的时候陪伴着她,可这么一句话对整体形象的补救太微不足道了,对他俩的立体形象的塑造没一点帮助,也不会让女主善良的光环变得更明亮。
看后面她家其实不缺钱的,不懂为什么一直强调现在的家里漏风,不买车而要挤公交,丈夫不能续约,好像过得很惨淡的样子,其实靠存款都能生活得很好。
但这点和主题关系不大,只是想吐槽而已。
整部剧哪哪都感受不到剧名中的“最美丽”,大家都是快要失去了才珍惜,真正失去后过不了多久又按原样对待身边的人。
本来一直想看这个编剧的另一部作品,现在无限推后了。
总是太感性,总是太容易感动,而就此忘记曾经的伤痛;所以在已经熟女的年龄,做不到理性,那么就尽量避免煽情的东西。
对于这电视,从开始是回避的,哪怕这个主题是我从心底里喜欢的。
所以无数次点开播放器,却总是在开始前点了右上角的x。
因为我知道这里面的现实是我无法逃避,却又不愿负责起来的东西。
可是有些东西就是这样,因为我终将在时间流逝里直面这些现实。
如果那一天我还是有无数的追悔,有无数的不舍,有无数的痛恨,那么提前体验下那种压抑,那种沉闷于胸腔的哀伤,那也是对我还无法幡然醒悟的一次凌迟吧!
熟女的年龄--或者这也有装嫩的嫌疑,我逃避着婚姻,逃避着生子的问题,只因这所有都太沉重,也因我不相信自己能有如此强的责任心,能对除了自己以外的人负责。
所以以至于逃避到远远的地方工作,逃避着不用每天看到父母操心的眼神,以及浓浓的担心和牵挂。
哪怕不用说出来,但是我明白我就是一个混蛋中的混蛋。
每年春节回家,总是能那么显眼的发现父母斑白的头发更加明显,眼角下垂得更加明显,走路也已经不再那么有力而更显迟缓。
每当此时,我就有伸头一刀,狠心找人结婚得了。
可这样的冲动,一静下来却又如此血淋淋,这何尝又不是另外一种残忍呢?
别人有何错,需要为我的孝心来买单呢?
高中时,母亲就曾说过她羡慕的葬礼。
母亲只希望去世后,火化后,把骨灰洒向大海、江河,随波漂流,去到她所未曾去到的地方。
一次旅行,直面印度教的火葬,那会儿我以为我做好了父母离开时的心理准备。
可是我却忘了,他们去世前我拿什么来保证他们是寿终正寝,在甜美的睡梦中,了无牵挂地进入下一个轮回呢?
那一刹那,我是惶恐了,我是胆怯了,我是颤抖了。
我知道,我是怕了。
我怕他们受到病痛的折磨,害怕他们对死亡的恐惧,也害怕我让他们牵挂,也怕我会有的愧疚,也怕独自一人的悲凉和哀苦。
每个孩子能回报父母的总是不及他们的十分之一,而他们却能因为我们一个小小的举动而高兴,欣慰,满足,独自品味一辈子。
如果结局注定,我对父母都是会有遗憾,有亏欠,那么我能想到的就是多给他们一点可以让他们高兴、欣慰的东西,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前提仍然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和想要的生活方式。
“我死后你会想我吗?
”“会”“什么时候想,怎么想”“每天都会想,早晨上班前,打领带时,喝难喝的大酱汤时,喝好喝的大酱汤时,喝酒时,醒酒后,看见床铺时,睡觉时,醒来时,想听唠叨时,妈妈闹脾气时,妍秀出嫁时,正秀开学时,毕业时,春节煎圆饼时,中秋节做松饼时,孤单时,生病时”“那你要快点来找我啊,这样我就不会一个人无聊了”哭的像个傻逼一样看完这电影。
或许这世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类似于这样的离别这些离别告诉我们,一定要,好好的珍惜身边的人
看这部催泪剧之前,记得一定要准备好纸巾。
毫不夸张,我看这部剧时,从头哭到了尾。
之所以感人至此,是因为它足够真实。
无论是剧情,还是角色,都让你真实地觉得,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活。
剧中的主妇仁熙,就像我们身边的妈妈,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年妇女。
为家庭操劳了大半辈子,年近六旬的她,每天的生活依然是围着家人转。
做饭、洗衣、装修新房子,照顾一家大小,总有忙不完的事。
婆婆患有老人痴呆症,住在疗养院一直闹着要回家。
家里人都不同意,唯有作为儿媳的她坚持把婆婆接了回来,亲自悉心照料。
可不清醒的婆婆总像个孩子一样无理取闹,不是嫌做的饭不好吃,就是扯着儿媳头发骂“死女人”“臭女人”,甚至还把便溺物乱洒得到处都是。
即使如此,她也只是嘴上抱怨两句,然后又默默地收拾烂摊子。
丈夫呢,是个沉默寡言的医生,人到中年却面临着被辞退的危机,对什么事情都一副漠然的态度。
妻子说,挤公交太辛苦,买辆车吧,他冷冷地拒绝。
妻子一脸开心地说,我们在外面吃了晚餐再回家吧,他毫无表情地沉默。
甚至当妻子身体不适,提出要到他所在医院去检查时,他依然一脸无所谓地拒绝了。
至于一对已经成年了的儿女,也只顾着自己的生活。
大女儿是个在百货公司工作的白领,每天早出晚归,忙到连与母亲多说一句话的时间都没有。
母亲想跟她吃顿午饭,她一句“没空”就直接拒绝,转身却和有妇之夫纠缠不清。
小儿子高考连续两年失利,在等待第三次高考成绩公布时,每天不是忙着和女朋友约会就是泡吧喝酒。
这个家里的每个人都只顾着自己,唯独这个女人,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贡献给这个家庭。
在她心里,家人永远比自己重要。
五年前,她开始每年存钱,打算与一帮好闺蜜去旅游。
可每一次,都是为了家人而无法实现。
她总是为了家人牺牲自己,但似乎从来没有人在意过她的感受。
并不是他们不爱这个女人,而是当他们习惯了她所做的这些平常事,便把她所做的一切都当做了理所当然。
因为习惯,所以麻木。
因为理所当然,所以自然忽视。
以旁观者的身份去看这部剧,就会发现剧中通过生活细节所呈现的家庭常态,我们在平常生活中多多少少也曾经历过。
离别本身其实并不美,美的不过是人们在离别时的那些温暖的陪伴。
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尽管剧中的每个人都尽力去弥补母亲,想让彼此的人生都不再留有遗憾。
但剩下的时间那么少,有很多事情都来不及做了。
女儿会遗憾没能理直气壮地带一个男朋友回家给妈妈看看,儿子会遗憾没能让妈妈看到自己考上大学的模样。
剧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无比贴近我们真实的生活,因此才让人感同身受,泪流不止。
因智友偶尼而来,在一堆爱情剧中间,这类讲亲情的更显可贵。
我凌晨两点半看完这部剧的,最开始会觉得堆砌了所有的槽点,在妻子的角度~自己生病,丈夫不关心,婆婆老年痴呆,女儿第三者,儿子复读高考,弟弟烂赌败家。
后面不由得会过渡到作为女儿的角色,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难堪局面。
总会让自己产生珍惜眼前人的感受,每个人的终点谁都说不清楚会在什么时候出现~~~有时会觉得父母对自己要求很多,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节假日便负责买菜做饭,然后到高考志愿选学校选专业,不能填省外的学校,平常去兼职他们都担心我被骗,考研还是工作也在左右你的选择,因为离家近每周回去都被要求打扫家务,从小到大我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也觉得自己足够让父母骄傲。
观念想法不同总会让我们间沟通不畅。
可能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与周围同学相比,我觉得自己挺好的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满些什么,而我也总是被父母牵着走,没离开过他们身边,也没怎么去看过外边的世界。
人的心都是偏的,都会更疼自己的子女,而不是生养自己的父母。
有天我妈对我说:我们就你一个孩子,生你养你那么大,不能让我们连看你一面都难啊。
好像父母的要求不太高,但我们总是不耐烦,他们并不欠我们什么。
《世上最美的离别》是少有的精短且高品质的韩剧。
唯美的画风,有一种《那年冬天风在吹》的感觉,但是在唯美中,有沁入了很多烟火味。
起初这个家,让人看起来真的很累心。
冷漠内敛的爸爸,把工作中的不愉快都埋在心里。
在做第三者的女儿,想现在很多家庭中没有嫁出去的女孩一样,心安理得的在享受着生活中父母的照顾。
经常宿醉的渣男儿子,还有一个得了老年痴呆的婆婆。
妈妈仿佛被所有的家庭琐事缠身,第一集中妈妈一出场就在抱怨爸爸让她和女儿两个人去接婆婆。
大家貌似都同意将老年痴呆的婆婆放在养老院中。
但是只有妈妈反对。
妈妈抚摸着“一辈子都在凶别人,现在却像个小孩子”的婆婆说“我和她毕竟还是有感情的”。
这段剧情给人感觉温温的,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仿佛融入在了飘满银杏的路上。
这个家里的每一人,都像极了我们生活中的爸爸,儿子、女儿。
在他们身上,我们貌似看到了自己的冷漠。
只有妈妈,才是最懂的珍惜的那个人。
每次遇到巨变时,人才会有所醒悟。
丈夫知道了妻子的辛苦,珍惜还能触摸到彼此的每一天。
女儿和儿子承担起了家中的责任。
第四集拍摄的也很唯美,寂静而安详的海滩,仿佛理想中生命离去的地方。
但是,脑海中却无时无刻出现,在老年痴呆的奶奶打破妈妈的头,爸爸粗暴的拎起锤子,想把奶奶锁在屋子里的画面。
爸爸每一钉一下, 仿佛都在发泄自己心中隐藏的悲伤和悔恨。
世上最美的离别,却没有离别不悲伤。
请珍惜眼前人~
我遇见了那个最美的自己,最美的能帮助我成为自己的人。
这样的人啊,改变了我的分分秒秒,一生都为了这样的人奔波,疲于奔命的快乐,疲于奔命的忧伤,疲于奔命的觉得自己不是自己。
遇见之后是漫长时间的折磨,折着爬上脸的皱纹,磨着浑身的硬气,折磨的变成了另一个自己。
人生的路是有了很多条,可这样的一生也是美的不可救药,毕竟当我离别的时候,这样的人为了我惜惜而不肯别,为了离别以后不断的回忆不肯罢休,不断的多给我一点爱不肯放手,给我了ta所有的东西,好像我是ta们的所有,所有的不顾一切。
嘴角的皱纹也上扬似的有了弧度,可忧愁也不断地攀比,攀比着生活都有的意义,攀比着我想ta们忘了我的心,心上开花又枯萎,心上繁华又凄凉。
这时间不能被我恬不知耻的在踌躇里浪费,思量不肯逗留,就决了决定。
决定爱吧,哪有那么多理由,哪有那么多时间,只要是爱那就是最美的吧,最美的心上那一朵不会萎靡的花火,成为一颗心的花火。
母亲在婆婆身患老年痴呆后辛苦照顾她15年,只身挑起家中重担,为一家人操劳不休。
而丈夫对家事丝毫不关心,女儿爱上了有妇之夫,儿子也面临着高考的艰难形势。
家庭中的每个人似乎都有各自的烦恼各自的事情。
她去丈夫上班的医院看病,丈夫却因为自己是一名薪资低的医生而不愿意在工作的地方见到她;她去看上班的女儿,想约她一起吃一顿午餐,哪怕只是简单的一碗乌冬面,而女儿却忙着和情人约会,推脱她;她心疼的儿子,考上了大学一身轻松,和女朋友约会喝酒,过自己的快意生活。
而她却在此时被查出患有膀胱癌,并处于癌症末期的情况下。
在发现母亲即将离世时,家中每一个人的态度都发生了改变
早上系领带的时候,吃不好吃的大酱汤的时候,吃好吃的大酱汤的时候,喝酒的时候,醒酒的时候,找要睡觉的地方的时候,睡觉的时候,醒来的时候,想听唠叨的时候,妈妈耍无赖的时候,妍秀出嫁的时候,正秀上大学的时候,正秀大学毕业的时候,元旦烙饼的时候,中秋做松饼的时候,生病的时候,孤独的时候。
看这部剧感觉自己泪点好高啊最近 很多情节我脑子里都觉得不哭不是人啦 然而还是没有任何眼泪哈哈 。说下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吧 就是妈妈想要让婆婆窒息而死的时候 说不要拖累他们那一刻 对妈妈的行为可以说是超震惊了 同时也很心疼🙈🙈
把混蛋弟弟拉扯大又轮到带孩子,结果呢女儿给人当小三,儿子复读两年考不上大学,一辈子伺候着八脚踹不出一个屁来的老公还得附加一个恶婆婆,哪怕得了病都轮不到自己为自己的身体做主...女主就是千万个亚洲母亲的写照(可悲的是现实哪会有剧中人的幸运,还能在最后换来一些愧疚的爱
断断续续看完了四集,有点累,哭得有点累……每次正好一家人和和睦睦时,奶奶总是会出来破坏气氛,这点比较奔溃。永恒的主题——“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2018,好好珍惜身边的人,特别是家人~
抖音解说 烦死了这家人 尤其那个恶婆婆 早死早超生
有《我亲爱的朋友们》珠玉在前,这部看了没什么吸引力。重温《朋友们》后,果断给《离别》降星,格局太小。
演员都是好演员,但是剧本有点难以吐槽,台词直白又过于煽情,总之就是太浮夸了。不过妈妈好美啊,应该多演点剧的
感人吗?同为女性,我只觉得血压高
不愿意离别 离别的那一天 要好好的离别 珍惜父母在的每一天 也珍惜我们做父母的每一天 最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个孩子 如果说以前把为子女为父母当作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现在才意识到真正能做好这些的是一种情感 一种掺杂了理性的情感 希望我能做得好
当一个女人要死了,于是所有人都开始爱她。。。每天刁难自己的恶婆婆,被儿子欺负了马上就清醒过来找儿媳,一辈子也就对儿媳善良了那么几次;不成器的弟弟,还要苦口婆心叮嘱弟媳妇不要放弃他,他妈的凭什么???典型的丈夫,平时根本不拿媳妇当回事,动手术也自作主张,最后温情款款的“告白”,主语都是自己,他想念的不过是没有人再伺候他罢了,估计用不了两年丈夫就会和温柔有共同语言的医院后辈在一起了吧,这对儿女也是很典型了,你说这些人爱她嘛?我相信也是爱的,爱她的无私,爱她的奉献嘛,女人嘛,不就是要心甘情愿做牛做马一辈子,最后含笑幸福死在丈夫怀中,哈哈,这样才是女德典范哟!
母亲一生就是女性的困境,母亲走了这担子就交给了女儿。看到父亲知道妻子生病后还在那发脾气、喝酒埋怨自己就无语,就像妻子说的在这种时候还要我来安慰你。之前连一句话都不和妻子说,这样冷漠的男人+当小三的女儿+复读三年每天醉酒的儿子+痴呆婆婆+赌博家暴的弟弟,我是不知道女主这一辈子有什么意义,好像是为了宣扬母亲的伟大吧,但我只感受到了窒息。
唉生病换来丈夫家人的重视值得吗,如果不是生病她是不是一直会为了家人操劳一生,结尾挺感动的…
看过电影版的,觉得拍成电视剧好拖沓,泪点也不够。
看过世界上最美的离别,这个看了10分钟,剧情基本一致,看不下去了。
演员演技好但我个人不喜欢这剧。
作为女人母亲儿媳姐姐,仁熙挺失败。得知患癌症晚期之前,丈夫对她冷漠,儿女疏离她,痴呆婆婆一言不合对她拳脚相向,弟弟只知道伸手要钱,她活的太慈悲,没人把她当回事。生病之后,大家才想着要为她做些什么,才开始悔恨,早干嘛去了?不喜欢导演故意煽情的手法,真的没什么共鸣,不好好珍惜活该失去
🤢
你会想我吗 会 什么时候 吃到难吃的大酱汤的时候 吃到好吃的大酱汤的时候
虽然哭的很起劲,但哭完发现也没啥意思啊,无非是妇女任劳任怨,一辈子都在考虑别人,临死家人才追悔莫及。没有推荐的那么玄乎,就当清目解毒吧= =
眼泪没断过……男主人公的同事说,她父母去世的时候,葬礼没什么,结束后的一年后无时无刻都在哭,随时随地都能流泪。中韩的父母都一样,为子女家人操心了一辈子,当TA快走的时候只会想到,TA走了我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