龇牙咧嘴张文琦好亲切
银月是王净啊
那一张苍老的脸好像是我紧闭双眼最终话是最后一面 阿公和银月
原来是私奔第一天来到柑仔店穿的裙子 有没有那么一种永远 永远不改变
片名对非闽南语地区的观众确实有些劝退……看过觉得这就是我熟悉的花甲男孩转大人+俗女养成记,还是一样的配方,尤其是第一集海边讲人生,俗到头大,完全无法说服我男主是为什么必须回到家乡。
但我要说,老年阿公这个演员真的选的太好了,台词不多也几乎没有什么表演的痕迹,但当最后一集和银月重逢,阿公小心翼翼地挥着手说“银月,再见”的时候,那个神情,那种小心翼翼,那种等待一生的回应,跟这位老人的面容十分融合,好像一下子明白了男主为什么愿意回到家乡,除了那份人情、温暖交织的牵绊,更重要的是男主身上有着和阿公一脉相承的温润纯善。
过去总让人回味怀念,可能是因为物资紧缺,大多数人都没有什么物欲,心中才会有空间去摆放那些感恩、牵挂,才会有那么多的多管闲事、将心比心。
我真是太烂了,被大梦想驯服了十几年,看这种“平凡”人设竟然会觉得闹心,柑仔店真的能支撑男主的生活吗,真的能在城市化里存活下去吗?
每次围在柑仔店里听男主的旁白都忍不住怀疑。。。
但这确实是一个好故事,台湾真的很会拍这种微小但写实且打动人心的故事,阿公那一代的每一个故事都超非常感动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暖心,台剧里传达的“真善美”都那么朴实,但很深刻,希望资本能帮助台剧越来越好,文化需要野蛮生长才能百花齐放。
唯一不足是爱情部分,所幸不多。
男女主金手指开太多了,男主就是个工具人,旁白念得尴尬,幸好长得帅。
女主人设太强,我看着她妈妈就真的很想给两巴掌,女主到底怎么忍住的,还有神仙前男友怎么任劳任怨的。。。
有的地方就是说:看爱情写实影视惨过我真去谈个恋爱(男主实在太木了)
围绕用九柑仔店勾勒出海潮乡三代人的面貌,众人齐心合力“守护暖心的所在”。
这是对乡村乌托邦的讴歌,也是高歌猛进的城市化的反思与反抗。
人情味和烟火气,与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化相比,哪个对海潮乡人更重要?
《用九柑仔店》和《俗女养成记》同样使用多线叙事,同样展现时代更迭与时代中的小人物,不免被拿来比较。
《用九柑仔店》以杨俊龙的归乡选择带出杨进德开办柑仔店的前因后果和沿途人生、三代人的命运轨迹和海潮乡的面貌,《俗女养成记》则是双线并行讲述三十岁女性陈嘉玲的当下困惑与曾经童真。
前者是以点带面,着重于描摹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之下,乡村人的所思所感,颇有些反思的意味(尽管并不深入)。
后者则以女性成长为主线,围绕陈嘉玲的挣扎与困惑,凸显了鲜活、独立的女性形象。
从叙事上讲,《用九柑仔店》线索略显混乱,群像式的展现也使得部分人物模糊不清。
部分剧集节奏怪怪的,特别是前几集。
台词则时好时坏,有些台词和旁白说教意味特别浓,不够日常和顺畅。
看结尾的意思,应该是有续集。
故事有好多线,都是围绕这一家名叫用九的柑仔店,柑仔店有点像我记忆中的学校门口的小店,也有点像以前过年回老家去买爆竹的小店,这些小店总是有很多不同的货物,论商品的种类和今天的综合商超相比也不输。
这种店都承载着我们一些记忆,这些记忆不总是美好的,用九柑仔店承载着三代人的记忆,比我们记忆中所见的小店更加美好。
剧中的每个人仿佛都有一本厚厚的过往,而这正是人生的模样。
俊龙是在大城市颇有前途的青年,因为阿公的倒下而回家,而后因事回到台北。
在台北因为一次意外,又不满在工作中随处可见的不满和疲惫,于是便毅然绝然的辞去工作准备回家接手用九柑仔店。
故事就围绕着这家店周围的人和事所发生的。
家庭的起起伏伏是剧中的一条主线,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在外工作的父母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就产生了数不清的离愁别绪,不想离开父母的孩子,被强行留下,而不想离开爷爷奶奶的孩子,却又被强行带走。
孩子们的童年是破碎的,因为一些大人们的原因被强行割裂了。
昭君是剧中特别的小孩,昭君没有父亲,母亲想方设法的组建了新的家庭,但是昭君却一直被母亲视为自己人生的过错。
既然昭君是被母亲痛恨的孩子,为什么昭君没有被抛弃呢,看完这个剧才明白她母亲害怕自己要是失去了昭君,那么自己人生的苦难就完全都是自己的责任了,这也是为什么她能因为3000万而离开了,因为她确信自己人生的美好即将再次出现,昭君的作用也就不复存在了。
爱情则应该是另外一条主线了,阿公的爱情故事,俊龙青年时期的爱情,剧中所有的爱情故事中都可以看见一些不圆满,虽然如此但是这样的爱情才是生命中会出现的爱情,这样的爱情一样感人。
阿公错过银月,却遇见厮守一生的阿秀。
俊龙年轻时错过的阿芬,在回乡又遇见了昭君。
这样看似不完美的爱情故事,恰好契合了用九的寓意,太满则溢于是九为正好。
爱情也是如此,能为对方付出所有的阿公和银月,看似是令人称羡的一对,但是却无法走到最后。
俊龙和昭君的爱情则远没有那么顺利,昭君令人唏嘘的际遇让她不再愿意相信别人,而俊龙保留着一直以来的无法吐露真心的问题,却没想到这两个人走到了最后,他们双方都没有坚强的意志力,也没有那种令人吃惊的默契。
虽然是电视剧的剧情安排,但是二人最终走到一起也丝毫不令人意外。
这种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非常的治愈,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半。
人生充满了意外和变数,看似平静和美满的人生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刻被打破。
剧中有一句话,陆地上的浪远远大于海上的浪,看不见海浪的人生,却有着比海面更大的起伏。
银月摔倒,恩沛发现昭君继父的偷拍照,出事的摩托车,这些变故有的是来自意外而有的则是来自必然,命运女神是一个充满了滑稽的存在,她不会在乎你人生本来的面貌,无情的施加与你好运与霉运。
吉诚叔正是一个被命运女神玩弄的人,但是他仍能够坚持看清命运女神的真实面目,重新振作。
不要过度的沉迷在一时的幸运之中,同样的也不要沉迷在悲痛之中,这就是人生的活法。
不知是围绕在用九柑仔店周围的长辈都度过了不那么平凡的一生,他们对小辈没有过分的约束,允许他们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
在大都市看似成功的俊龙,不正如外出奋斗的我们吗?
虽然有着表面的高薪,但是内里自己都知道我并不成功也不快乐,只是普普通通的一颗齿轮。
并非所有按部就班的人生都是没意义的,但是这是需要自己思索的,即使自己无法考虑全面,这样的思索是否也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呢?
所以请像堂吉诃德般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想象吧。
写下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了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因为一些变故我选择离开自己熟悉的人生,和俊龙一般放弃工作,现在我在家里已经待了七个月了。
现在的我比一年前的我更加不知道未来的方向,也不知道该如何前进,我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属,希望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用九柑仔店。
大城市有它的繁华,小城市有它的人情味,留在哪里,都可以,只有自己才知道哪里才是归处。
银月阿嫲梦想着能在海潮乡开一间柑仔店,夜晚的门口会亮着一盏暖黄的灯,给过路人和自己照亮前方的路。
知道此处有人的感觉,你可以在此歇歇脚,真好。
很可惜,银月阿嫲因为外在原因没能和阿公走到一起,阿公为了实现银月阿嫲的梦想,他努力打工,独自抚养两人的孩子。
尽管“用九柑仔店”姗姗来迟,但它很快成为众人的另一处安心地,孩子们空闲时间就在前面的院子处玩耍,老人们看管孩子的同时,也跟老伙计一起插科打诨忆往事。
看的过程,给我的感觉,那时间的消逝是缓慢的,大家的节奏是悠闲的,没有那种高频的声音和绚烂的霓虹灯光在身周环绕。
有的是只是大片的绿,和高丽菜上面的晃动的露珠,那是收成的硕果。
有的是一筐筐,一缸缸的黑,是酱料需要发酵半年,甚至更久时间才有的醇重,那是要一辈子功夫酿出来的。
有的是点缀在大片深蓝夜幕下的点点暖黄,和慵懒坐在躺椅上斜晒的金黄,那是陪伴,也是共度。
那是一袋又一袋的橙色,是阿诚不撒农药的坚持,也是他重生后生命中的一抹色彩,这是海潮乡的f4的理解和接纳。
用九柑仔店陪伴一辈又一辈人,从俊龙这些留守儿童的诞生,到阿忠阿芬结婚生子,再到水昆伯的告别,相似的生老病死,不一样的得失感受。
用九的存在,那是羁绊,是大家的青春,众人的回忆,是见证彼此存在过的彼此。
是你还在那边,我的青春就在,我的亲人仍在,我的家也一直在。
好些年过去了,俊龙接了阿公的班,看着用九是落了灰,有些年纪了。
俊龙将其翻新,阿公执笔挂匾,“用九灶咖”也开张了。
它再次以不同方式将大家聚集起来,这次是三餐,每个人必须要的三餐,一张不大的饭桌,不同人烹调的家常饭菜,一样孤单的人围坐在这里,用食物裹腹,以烟火气滋养心灵。
我知道这种关于牵挂的剧,是各种感情掺杂其中,我们为什么会受感动,因为最普通的,也是最让人能共情到的。
它离我们最近,就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发生着。
我们长大了,父母皱纹深刻。
我们离家了,父母驻足远望。
我们回头看,父母早已不在。
我们把这些埋在心底,不敢轻易触碰。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望我能守护着我的大树,共经风雨。
ps,里面的感情线,对于恩沛,总觉得苦涩。
在对的时间发生错的事,导致两人渐行渐远。
许是经历起伏多了,昭君选择俊龙是平凡归处的简单。
而我认为恩沛是过尽千帆,那人仍在的存留。
第一集感觉剧情平淡又动人第二集忘了第三集俊龙回家给好多人带来幸福哦,尤其是两个兄弟,两个长辈,还有喜欢他的妹子(们)第四集好老实的俊龙哈哈哈哈哈没想到两天就看完了十集第七集俊龙和维纳斯的感情线,好喜欢要看两遍为什么一定要140字才能发我就是写不到140字啊谁让剧这么好看我一下就全部看完了不记得还有什么要记录了
抱着对“柑仔店”是什么的好奇,开始了观剧,原来是一家杂货店,瞬间提升了兴趣(因为我从小也想有一家杂货店哈哈哈)。
个人对于台剧还是很抱有好感的,比大多数的大陆剧还是好多了的。
去年看了俗女养成记,太温暖太有趣了,很喜欢。
而用九起步也是这种年轻人逃离大城市,寻找故乡和亲情,逐渐寻找人生的意义,开头还是被吸引了一波。
可是没逃过这结尾还是被无语到了。。
剧情走向逐渐狗血,老一辈的故事简单不具体,感情起来地莫名其妙,剧情处理地过于简单,不细腻。
让我感到很遗憾的有以下几个:阿公和阿秀、银月的感情,阿公的人生经历,勇伯、庙公年轻时的经历故事,俊龙的兄弟情感,柑仔店和乡亲们的具体改变,凤玉的人设崩塌,臭脸维纳斯的感情转变也很抽离(恩沛只能活在回忆里?
)搞不懂。
总而言之,就是越看越失望的感觉,编剧后面你真认真写了吗?
首先是俊龙、昭君、恩沛的线。
本来恩沛和昭君是很相爱的一对伴侣,因为昭君母亲债务问题,恩沛误杀了人入狱,出狱之后花了十年时间赚大钱。
因为他深知昭君如果这辈子摆脱不了她的母亲,她就无法拥有自己的人生。
所以他赚了钱之后立马回去解决昭君母亲债务问题并且让她母亲拿着钱离开。
但是相反,俊龙虽然也想分担,但他最后还是什么忙也帮不上。
我不太能理解昭君为什么会爱上俊龙,带她脱离债务苦海的是恩沛,收拾烂摊子的也是恩沛。
但俊龙在昭君选择离开之后的第一反应是责怪,因为他希望昭君能依靠他,一起面对这些困难,而不是逃跑。
可是说实在的,俊龙真的能解决昭君面对的困境吗?
这不是一般人能解决得了的。
从昭君的视角来看,她已经拖累了太多人,她不能再接受别人的施舍。
这可以理解。
但是结局还是强行he,俊龙唱了首歌就能把昭君哄回家,这让我摸不着头脑。
如果没有恩沛解决了她母亲的债务,她回去之后还是会拖累身边的人,她也更没有勇气回去,所以某种程度来讲,没有恩沛,俊龙和昭君也很难团圆。
很明显俊龙在这段恋情中并没有起到特别关键的作用。
她母亲的债务是个无底洞,不是任何人能有勇气去承担,但恩沛做到了,他花了十年。
所以我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拆散这一对,我认为他们没有理由要be,甚至在最后一集结尾,还要把恩沛往黑化的方向去写。
我认为恩沛没有理由去跟俊龙在商业方面去竞争,如果是想通过商业战来挽回昭君,这不符合他先前的人设。
从一开始求婚的时候就说了,恩沛会花一辈子的时间去保护昭君,这像是他的使命。
他不会像个幼稚的孩子一样通过这种方式来挽回昭君。
恩沛的人设是非常好的,但我觉得他的感情线写得略微草率。
一开始我对恩沛离开昭君的猜测是恩沛因为害怕承担昭君母亲的债务,所以才逃跑。
但相反,他是为了承担这些责任才选择离开。
以往的套路都是前男友渣或者不够勇敢,所以才会是前男友。
但这部剧相反,恩沛那么好,最后却被抛弃,不能够理解。
接下来说说两金和凤玉的线。
最后一集凤玉说为什么所有人都觉得她应该和两金在一起,她就不喜欢两金不可以吗。
当时我觉得凤玉的三观很正。
确实是这样,凭什么因为别人喜欢我,我就要去喜欢他呢?
他对我多好,他喜欢我多久,这又与我何干?
我就必须要去喜欢他吗?
这本来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却无形中构成一种道德绑架。
喜欢一个人本来就是玄学,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管追求者做了多少令人感动的事,被追求者都有权利说不喜欢。
为什么拒绝了别人最后却搞得好像是自己的错。
但是后面的剧情走向又让我摸不着头脑,凤玉因为得知喜欢的上司已婚,又破防了想回家了,开始想念两金对自己的好。
我有点受不了了这种情节,被别人伤害了就开始回想以前追求者对我的好。
一个人如果遇到渣男,应该自认倒霉,好好疗愈自己,再重振旗鼓寻找下一个,而不是转头就去找以前对我好的人,这样有什么意思呢?
这不明摆着,我还是不喜欢你,但我就是贪恋着你对我的好。
唉,这种老土的情节还是别拍了吧。
但是总体还是很喜欢的,我看这部剧流了很多眼泪。
可能有在乡下生活过的人才更能理解这种生活气息有多么珍贵和令人向往。
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放下一切而选择回归纯真的过去。
以前我很讨厌人情世故,现在觉得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人情世故有的时候也是一个温暖的词,就像这部剧呈现的那样,大家相互取暖,在有人遇到困难时会互帮互助,像一个团结的大家族,很温馨。
看了前两集以为是另一部<俗女>,看完最后三集,很失望。
最感兴趣的阿公和老一辈的故事轻描淡写的带过,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淳朴的两金对向往台北的凤玉求而不得,而凤玉在遭受渣男上司和台北生活的暴虐后又回到海潮乡和两金的身边;臭脸维纳斯狗血的身世以及恩沛仿佛救世主般的出现也为狗血的剧情添砖加瓦。
很难想象,我会抛弃一颗为我坐过牢的朱砂痣,而去和刚来到海潮乡的俊龙谈情说爱。
能感觉到导演想要营造出一间杂货店和小乡镇的情感氛围,但还是不免落俗,着重描写了大家最爱的狗血戏码,而忽略了对老一辈人的温情故事的叙述,但这些才是柑仔店的情怀所在啊。
其实俊龙这个角色完全可以不给他安排感情戏码,作为一个在大城市打拼却迷失了自己的年轻人,阿公也病倒了,双重因素让他决定回乡,重新经营阿公的柑仔店,以一个“海潮乡新人”的视角来给观众叙述关于海潮乡的人情世故,以阿公年轻的爱情故事开始,到勇伯、庙公、水昆伯……一集一个单元故事,从阿公和朋友们的故事再到俊龙的父母去世以及俊龙身边的故事,过去和现实的不停转场,最后银月回来了,画面就可以定格在两个人坐在柑仔店的门口,甚至这时候不再需要一句台词。
因为进德和银月的故事不是用一句谢谢和再见就可以结束的。
我本来期待这是另一部<俗女>,俗女和柑仔店本来可以是相似却一样精彩的剧本,但用九柑仔店只做到了名字和剧情简介很精彩。
我很失望。
阿公爱情故事让人心酸
弯弯1450拍的胎毒井蛙电视剧,给一分都嫌多
U-turn的题材,鼓励年轻人返乡。感觉最近的好看的台剧跟早期日剧很像,加上情感更贴近大陆,所以更容易接受和代入。
近年来台湾的剧简直起飞 杨俊龙这样的男孩子可爱到不行 不过生活是不会这样事事如意一帆风顺的 所以看得时候虽然有日剧的感觉 很治愈 但没有像《我的事》那样治愈之上的一些思考 总体来说也值得一看
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连续看《俗女》和《用九》“衣锦还乡”的剧,转睛一想,没办法模仿,毕竟大陆发展太快物是人非在所难免
后面几集苦情老套路 负分。邱泽这男二刷脸刷的,霸道总裁归来气势一下子就秒了男主。
用九,刚刚好。
(看完第7集弃)都看到第七集了为什么弃?因为我实在受不了狗血爱情戏和家庭戏,台湾人的东亚儒思想果然更入骨一点啊(猫meme抱头尖叫.gif
用九,用得长长久久,十分太满,用九刚好。为什么这部剧才600+看过?才200+短评?没道理啊!这部剧不输给《俗女养成记》和《花甲男孩转大人》啊!最近特别喜欢看这种说着台语的土味新台剧,希望有一天它能翻红爆火!
五倍速看完第一集,不好看的鸡汤剧。
一集的间歇重复性太多了,并且缓慢的速度实在受不鸟……听说是抄的日剧杂货店更有点那啥……
剧情好牵强太理想化了,而且好多回忆凑时长的感觉,我可能对这类题材不太感兴趣。。
7.3 第七集《我要我们在一起》。在第七集才知道这部片子要讲什么,男主和邱泽的对话里说,有些东西卖相不好看放在路边一定卖不掉,放在用九这个有人情味的地方就一定有人买。这应该是这部片的主旨,但恰恰没有侧重拍这一部分,这时候会想到日剧拍这一类型的手法,不过台剧日剧各有自己的特色,但确实个人不喜欢在这种题材的片子里过重在爱情线上,而且套路非常的陈旧。
他这么高的评分究竟是哪里来的?被剧这部剧恶心到不行。先是重点突出了早期富家小姐跟穷小子跑路的过上贫穷又幸福的生活。又演了男主不择手段的让别人签协议书。协议书也没有让老人家亏。老人家来了一句,虽然我有钱,但是我不幸福。还问男主幸福吗?最离谱的是男主救了发小的小孩,发小骂他你这样子我有考虑过,自己有考虑过小卖部【柑仔店】怎么办吗?这部剧究竟是靠什么来的高分啊?好看的剧有很多,这么恶心人的真的少见。
对于我们这代从小放学就要钻小卖部的孩子来说,不知道有多羡慕家里开小卖部的同学,想吃什么家里都有。以至于长大后都觉得在村里或者小区里开个小卖部有多棒,注意一定是那种摆放不怎么规整,但基本的必需品都有,不一定多明亮多大,但附近的居民都知道。谁家买酱油谁家买啤酒都来这里的那种,邻里都认识,小朋友们都来买冰棍儿,再养条狗就非常完美了。用九用九,十分太满,九分刚好,长长久久。阿公和银月的爱情真是让人感伤,那个年代总是这么造化弄人。魏如萱的插曲很合适!
看不进去
拍的很用心、质朴、满满的人情味儿,非常清新、暖心、治愈的漫改作品,社畜解压1024。杂货店不可能万物齐备,而生活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深夜食堂》版的《解忧杂货铺》,坐落乡村日常琐碎的“用九柑仔店”其实是人情味满满的正能量充电站。或许,人生到了一个年纪,就能够真实体会,人生无常只是日常的一部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真的都很脆弱,最重要的是,不要带着遗憾离开。笨拙地喜欢一个人,可以想象到十年后、二十年后、三十年后的样子,安逸、踏实、妥妥的小确幸。最终话,阿公和阿嫲恍若“穿越时光遇见你”的邂逅真心让人感动。或许,这就关于“见一面少一面,且行且珍惜”的最合适的诠释吧......人生就是关关难过关关过,人生是缘也是圆。一天又一天,我希望,未来的的每个明天都有你。
母女关系太窒息太扯淡,私奔太扯淡,姜恩沛的故事太戏剧性。有温情的地方,主要靠老戏骨在支撑。剧集质量参差不齐,第九集大赞。
非常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