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生缘》这部剧中,集合了相当多的影视明星,而林心如应该算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个,虽然她也有着不错的演艺经历,但是她却是这些演员中唯一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主要演员。
她饰演的曼桢,可谓颠覆了以往的一贯形象,从前的林心如,给人的感觉是清新可人、小鸟依人,而曼桢这个角色,则挖掘出了她的人生经历中的曲折和坎坷,让她充满了女人的高傲和沧桑。
有一位非常喜欢张爱玲小说《半生缘》的观众在博文中写道:"林心如演曼桢是成功的,许多细节被她刻画的有如走进书里,从一脸纯真到为家计操心,然后到被禁时的无能为力,再到十四年后的沧桑。
她学会了用一个眼神、一个转身、一些动作来表演,演的人入戏,看的人也被牵进了顾曼桢的世界里。
她并没有大闹大哭,但她一句感性的话及一个细腻中已表明一切的眼神就已让人感到无限惆怅及对她遭遇的一切感到心寒。
" 剧中的顾曼桢有这样一句独白,充满着淡淡悲凉的语调,"十四年了,日子过的真快,对中年以后的人来讲,十年八年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年轻人来说,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这句话也许可以说是概括了林心如的演艺生涯的现阶段,从出演琼瑶剧开始,她的表演就一直被打上了琼瑶的烙印,而琼瑶式悲剧的那种哭喊、夸张也被无形中加上了林心如的身体,但是在《半生缘》中,林心如却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顾曼桢这个角色,相比起以前吴倩莲的演绎来说,更有林心如自己的风格。
看这部电视剧,最痛恨、最蔑视的不是曼璐、不是祝鸿才,而是曼璐曼桢的娘,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角色,埋下了两个女儿人生悲剧的导火索。
假如丈夫去世后,她不是这么软弱无能,即使曼璐退学、曼桢不上大学,让几个儿子读书,一家人哪怕艰苦也不至于后来受人轻视嘲笑;在曼璐面前说要撮合豫瑾和曼桢,是极为愚蠢不智的行为,丝毫不懂人情常识,更不见一个母亲对女儿的体谅;在曼桢受辱后,只听曼璐三言两语就乖乖搬家消失,曼桢逃出后,又是三言两语就放弃立场、还“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劝曼桢回来“享福”。
——这种人的所有行为逻辑,就是无底线地畏惧冲突,只要表面安稳、物质满足,脸面不丢光就还能活下去。
16岁那年,从同学的姐姐那翻出了一本已被翻烂少头短尾的书<张爱玲作品选集>。
从《金锁记》到《红玫瑰与白玫瑰》、从《倾城之恋》到她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个暑假就在这闲闲散散的文字中流过了。
虽然每每揪心失声的痛,但到底是个没爱过的小孩,只是跟着凭空伤感罢了。
后来,看了她的《十八春》(也谓之《半生缘》),这部长篇与她的“增一分嫌肥,减一分嫌瘦”的中篇小说比起来,似乎拖沓了些,惟一震惊的仍然是她文字中流露出的透彻和早熟。
再后来,看电影,不可收拾的喜欢起黎明。
2004年,我在西双版纳,深夜一人看胡雪扬导演的同名电视剧《半生缘》。
漫不经心地看。
好在就算是遗漏了情节也不打紧,反正不管是曼桢还是世钧、鸿才都早已是相识多年的旧友,不过看换一个人的角度怎样去诠释罢了。
直到最后一集,林心如扮演的曼桢穿着素雅的旗袍站在旧上海的街道上,望着穿梭的路人,画外音出现,她说,十四年了,日子过得真快,对于中年人来说,即使十年八年也不过是指缝间的事,可对于年轻人来说,三年五年,也许就是一生一世…… 曼桢的这句独白,不由得使人痴立在那里。
出神,而后泪如雨下。
人生,总是有禁不起挥霍的片段和章节,一旦错过,往往遗恨一生。
无论愿不愿意承认,每个人的生命底色总是不尽相同,亮底子上的花纹和暗底子上的花纹惟一的不同,就是前者叫花纹,后者叫阴影。
所以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我们谁都无法指责他所做的一切是对或者不对。
于是,我们常常以为青春是一切,爱是一切。
便用青春,换一份真真的爱。
得到的是什么?
不好说。
或者,从没饿过肚子的人根本无从了解挨饿的滋味。
因人的底线是会变的,这是我突然明白的道理。
就像《半生缘》里的曼桢,在发生了被姐姐设计被姐夫侮辱那样的事情之后,并没有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去死掉,而是为了肚子里的荣宝活了下来。
这荣宝,就是开在一片废墟中的生命的花,更是曼桢借以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
多年以后,曼桢终于见到了当年的恋人世钧,当初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见到世钧,一定把自己经历过的一切告诉他,多少回梦见他,也没有一回不是在梦中呜呜哭醒,可谁知真盼到这天,自己忽又觉得没什么可说的了。
都道“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二人相拥,不用言语一切早已明了。
可心中会是怎样的折磨?
只是这一句:“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想来还是曼桢说得好,她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有些事错过了,真的是再也回不去了。
可真的能然释然么?
你看,曼桢用了十四年,你说她真的释然了么?
文/易安若 张爱玲的《半生缘》曾经有过三个名字: 《十八春》无疑是最顾名思义的;《半生缘》是最为人熟知的;而《惘然记》却是我所最钟爱的。
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足以教人沉吟良久。
这是我在当代文学课上讲这部作品时说过的话。
其实始终对现当代文学提不起兴趣,也很少发自肺腑地想要了解那个时代,人或事都罢。
可是突然从这一年开始,开始日以数万字计地看作品。
也没什么缘由,只是觉得应该。
结果是,果然人变得更加牢骚。
好像感染了那些能够从一场雨、一枚戒指写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习气。
确乎如此,所以在你我都恍然不觉的时候,我们似乎已然离题万里了。
所以还是要将你同我,自现实拽回苍凉。
博客上曾经有一个姐姐就叫做惘自追忆。
很久以前了。
也没有多久,两年多的样子。
只是她鲜有露面,所以时光被回忆拉长。
于是忆起小说里的句子:“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
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世钧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短暂的几年功夫,就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
所以以后的十余年,都只用来惘自追忆。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有人走有人留。
有的人来过,不置一词便转身离去;有些人偏要耗尽你最后一滴血,教你痛入骨髓。
爱得近乎偏执,以为愈发疼痛,愈发难舍。
其实最难割舍的,是你以为你已经忘记,却在撕下结痂的伤口时热泪翻涌。
不疼不痒,却不能相忘。
我们都再没有力气去相信,抑或是去爱。
可偏偏要佯装相信爱。
于是我在对亘古的永恒一往情深的时光里,生生将光年等成荒年。
觉得缘分是很奇妙的东西。
多么巧,他所爱的人刚巧也爱他,极普通却又极幸福。
只是你以为一件事情平淡如水的时候,它便也会如水般轻易逝去。
最难为的是你偏偏抓不住,你手中没有那只恰好的杯子。
多年以后世钧回想起来,觉得曼桢这种地方还是很可怀念。
曼桢有这么个脾气,一样东西一旦属于她了,她总是越看越好,以为它是世界上最最好的......他知道,因为他曾经是属于她的。
可是也只能是知道,正如他和她也只是曾经。
曾经他是立于一个美丽的深潭边上,只是可惜后来他选择了走开,而非溯洄从之或是涉水而过。
曾经咫尺之隔的水中小洲,再不会是他心底的方向。
爱一个人的时候,整个世界仿佛都照耀着一束光,一切都可以看的特别清晰,确切。
可是当爱成了往事,那束光也就颓然消散。
似乎所有读过小说或是看过电影电视剧的人都会问一个问题——你说最难令人过的究竟是什么时候?
是曼桢被祝鸿才糟蹋,还是凭她怎么叫喊世钧,也都发不出声?
又或是,她想起来有一天跟世钧见面,要把她的遭遇一一告诉他听,可是多年以后当她们终于见面的时候,她才发现一切都那么轻松,就连痛也痛得轻描淡写?
我们都希望生命是一幕大团圆,可当你冷眼旁观的时候,还是以为悲剧更能刺激中枢。
于是对于难过的事情,我们总想问一句,究竟最难过在哪里?
其实你我在调味生活时,独独迷上了撒盐。
世钧和曼桢互许终身的时候,他说:“曼桢,我以后不会辜负你。
除非,你先离开我。
”曼桢说“我不会舍得离开你。
”果真一语成谶。
他们彼此都不曾辜负,也说不清谁先离开。
“我们回不去了”。
读小说的时候,轻易就想起了容若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那句我们曾经那么熟悉,熟悉到快要忘记的句子。
可是终究还是回不去了。
重逢后——曼桢不停地问世钧:"你好吗?你好吗?"世钧说:"我不好,我只希望你好。
"倘若以后你也遇到了这样的故事,你和他经年之后久别重逢,如何相顾无言,也不要问“你好么”。
因为早已与你无关。
良辰美景奈何天。
想起谢灵运有言,“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问自己,如果是一道选择题,你要哪个?
似乎荒谬。
不如月圆花好,与君共赏。
如果剧终时注定要痛得彻骨,不妨在开篇处爱得热烈。
小时候超级喜欢蒋勤勤,等着盼着电视台播她的电视剧,她真好看啊,太子当差里可爱又俏皮,达摩里的狐狸美丽又跳脱,卧虎藏龙里是有毒的小魔女,白发魔女痴情又耿直……第二梦脸上那个胎记是跳动了谁的心,曼璐身上的旗袍又禁锢了谁的呼吸总有人说她和孙俪像,我也觉得有点,但是看孙俪的时候却没半点惊艳,五官对比很明显,位置、大小、形状,那丝毫之间就像是最精密的仪器,变了一点就两个结果。
如果要我说,我觉得,《天生一对》里的小林赛罗韩和蒋勤勤很像,《权力的游戏》里的三傻也有点像。
跑了一圈题,歇歇,说说这部剧是如何教会我什么叫两难,好像又跑题了喂!
首先啊这剧吸引我的是有蒋勤勤啊,一身旗袍好美啊。
但素她是女二,并且还是轻浮泼辣的舞女。
小时候三观超正有木有,好人坏人黑白分明,我就觉得,唉这角色太难让人爱了。
这还不够,家里人还超级气人,她整个人都被毁干净了,绝望啊。
所以看的过程就像自虐啊,又难受又想看,它就这样成了我童年恶梦。
不过那时候我就觉得曼璐真可怜。
真是恨不起来。
而今想一想应该怪谁呢?
是怪社会,怪家庭?
社会歧视她的身份,于是家里人也如此,甚至我想,她心里也是一样想的,她善良耿直所以能为家里奉献了自己,尽量让每一个家人都生活得不错,保护好每一个,尽管他们并没有真正心痛她(除了曼桢)。
值得吗?
她觉得值得,因为很多东西是脑子里的石头,顽固不变,爱是,恨是,无知是,偏见也是。
没有足够爱的浇灌,她放任,灵魂也一同被社会污染,这就没救了。
自以为坚强的傲立风雪,不知自己心里早已冰冻三尺,从内开始摧毁。
我们也许觉得她傻,可试问芸芸众生有几人能逃脱命运的怪圈,我们多半都是不自知。
第1次看见这部电视剧的时候,觉得林心如和蒋勤勤很漂亮很美。
尤其是林心如在这部电视剧当中,将那种温柔体贴,贤良淑德的形象演绎的很好。
本身他的形象就是属于那种看似很温柔的样子,所以以他的样貌比较适合这部剧的角色。
再说剧情有的时候觉得也挺气人的,有那样的一个姐夫。
可是最后的我却不是那么太喜欢,因为毕竟已经不是刚开始的时候两个人那种甜蜜了。
12岁开始读张爱玲,因为爱你,所以宽容。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我的签名。
电视剧开播后,晚上都是捧着书坐在电视机前跟剧情对照着再看一遍书。
我恨死了祝鸿才,但也是这部剧让我记住了李立群这个演员,笑起来像老鼠,不笑像猫,演的真是到位极了。
曼璐让我第一次对旺夫这个词有了深刻确切的认识,少年时期浅显浮夸的一点点迷信。
那时候还对爱情有憧憬和期待,所以很心疼曼桢和世钧爱而不能在一起,错过,再遇见却再也不能在一起。
遗憾。。。
曼桢与世钧十八年后再次相见时,曼桢说:我们回不去了。
回首半生匆匆,恍然如梦。
或许,这就是所谓天意。
“陷入爱中的人总以为爱是无所不能,然而,世间情缘的衍生,最不可欠缺是天意,要上天的允许,并不是有情有意就可以。
两个人之间绝不止是两个人而已。
造物主有太多奥妙诡异的安排,打乱人苦心的经营。
这些安排是我们所不能见的障碍,横亘成庞然沧海,崎岖长路。
路途颠沛流离无从预测,不是有心就能安然行过。
”这段话放在他们身上再恰当不过了。
时间能够冲淡的爱,不算爱。
“重逢的情景他想过多少回了,等到真发生了,跟想的完全不一样,说不上来的不是味儿,心里老是恍恍惚惚的,走到衖堂里,天地全非,又小又远,像倒看望远镜一样。
使他诧异的是外面天色还很亮。
”他们又重新回到了世界,就像这十八年,他们被流放到了世界之外。
有人说,爱的时候生命比原本存在的更长一点,而不爱的时候生命就比原本存在的更短一点。
我想张的《半生缘》,就是为了表达一种宿命感,相爱的人,往往无法顺利携手渡过茫茫沧海。
天意难测。
张自己对此深信不疑。
世间的事,都不会太完满。
这是一个充满美丽与错误的世界,就像张自己所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承认生命的美好,也承认其不可避免的缺陷。
张的作品中字里行间厚重的苍凉感,像沉落的黄昏一般将人笼罩其间。
在难测的爱情之中,人虽渺小,但仍可以选择怎么去爱。
生命越是苍凉荒芜,人就越要留恋不放手。
并非一切都可以推为天意如此,人才是自己的真正主宰,爱得不够深,甘愿认命,无可厚非;爱得执着,就算失去一切,也会勇敢去爱。
以前看林心如的半生缘还是个学生,我还记得曼桢被强奸后和姐姐对话那场戏,觉得姐姐很可怜,后来世均来找曼桢,曼桢用沙哑的声音叫着世均,可是世均还是被姐姐骗走了,后来家里不给看。
直到上大学的时候,在旧书摊花了八块钱买了一本张爱玲全集,把半生缘看了一遍,原来结局他们没有在一块,原来翠芝爱的是书惠,原来相爱的人没有在一起,不爱的人在一起了。
刚刚突然刷到半生缘,再一次看到蒋勤勤和林心如,她们那时候可真漂亮呀,十八年过去了,我也长大了,体会到那句中年人十年八年是一瞬间的事,年轻人三年五载就是一生。
第十六集有感真的很不喜欢剧里翠芝喜欢世均的改编。
曼桢和王先生,曼路和豫瑾在六安的情节,最多是狗血,翠芝这里直接把整部剧的灵魂给还没了今天看到曼桢怀孕困在姐姐家里,在想世均如果知道她的遭遇,一定会比她还痛苦,怎么会不要她呢?
曼帧是坚强的自信的,她自己被姐夫强暴,想到的并不是男朋友会抛弃她,而是男朋友会怜惜她,这一点真的很值得女孩子学习。
首先我必须说蒋勤勤演活了顾曼璐!
她所表现出来的风尘味完全不是平时经常在同类型戏中看到的的那些模式化表演!!
蒋勤勤同样风尘之余她举手投足都流露出一种从业习惯性让人感觉她是真的在这个舞厅上班!
蒋勤勤的表演让人物立体又鲜活!
她演完这部戏居然后面都没什么作品简直太可惜!
在我看来她比那个天天被吹演技炸裂的那娘娘演技好很多!
蒋勤勤有一点周迅身上的灵,她们眼睛里面都装了星辰大海!
只是少了一些周迅脸上得纯真感!
所以跋扈嚣张更适合蒋勤勤演绎而顾盼生辉楚楚可怜适合周迅!
。
(话说此剧里面演她舞女同事那个就是完全模式化的表演!
提着嗓子说话扭腰摆臀的走路姿态极为扭捏做作!
也不知道是谁给这类戏开的这种表演的怪头!
数不清多少部剧里面的歌女舞女都这样表演!
现实中出现这样陪酒的你确定不会被吓死?
终于知道为什么演妓女类的角色容易得奖了因为那个度还真不是一般人拿捏的好的!
)言归正传我记得我多年前看的时候就很心疼曼璐!
整部剧我觉得除了曼璐跟她妹妹有些人味外其他人都是无比冷漠及薄情寡义的怪物!
一个女孩要供弟弟妹妹上学还要养一个无比自私极度无能的母亲以及年迈的奶奶,不管是对家人还是对祝宏才她永远都是在付出的那个!
她那个索取无度自私无能的母亲明明手脚都健在做事也利索却并却没有去工作!
跟自己日子过的轻松惬意比起来女儿沦落风尘也没什么!
弟弟更为过分非但看不到姐姐的无私跟伟大还嫌弃她!
第一集有人要来收走他们一家住的房子,为了家里人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尽管对方是几个彪形大汉曼璐毫不犹豫的冲上去与他们讨个说法!
当事情解决回到家中一家人都神情厌倦语气埋怨说到这件事!
弟弟尤为过分的说让你平时低调一点你却比谁都高调,身怕别人不知道你做那行!
刚刚叫你不要去吵你非要去吵被街坊看见了脸都被你丢光了!
一家老小吃着曼璐的肉喝着他的血还要嫌弃他的血肉不干净!
照顾家人的同时对祝宏才也是倾尽所有的付出,习惯性的付出让她忘了自己也需要收获!
而家人跟祝宏才把这种付出当作是一种理所当然!
曼璐把爱都给了别人却忘了留一点给自己!
自己都不爱自己别人又怎会爱你?
曼璐很大一部分问题就是她把自己想的太不堪,她把对家人的照顾当成了一种义务觉得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把所有指望都放在压根不可靠的男人身上,导致后面她以夫为天越来越没有自我乃至于最后完全迷失走丢!
如此无私的爱被家人回馈的居然是你当初独自用来捕猎养家的武器!
最初她对妹妹保护有加!
当得知妹妹被要债得抓走她拿把刀就去救妹妹了!
一路心急如焚的身怕妹妹会吃亏!
此刻她早就忘了她自己也只是一个弱女子而已!
她对她妹妹说 你是我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知书达理,文雅娴静的妹妹是她的骄傲!
自己就算嫁也不能明媒正娶嫁个好男人,但是妹妹不同 妹妹有希望!
她把美好给了妹妹把不堪留给了自己!
全家人大概也就也就曼桢对曼璐即尊敬又疼惜!
所以她让她妈不要找姐姐拿钱了她打两份工 ,以后她来接替姐姐的担子!
然而她妈还是经常时不时打着看望的美名跑去曼璐哪里,聊几句后曼璐给她拿钱她立马接到手里藏进荷包!
曼桢虽然对曼璐尊重又惋惜并且希望姐姐能后半生都平安顺遂!
但是心意终归是心意而已!
曼桢终究也从来没有为姐姐做过什么!
曼璐跟家里人说要嫁给祝宏才,漫璐的妈完全不关心人品如何只说了一句虽然没钱 总要有份养过咱们一家的本事!
丝毫不关心女儿是否幸福只关心这是不是一张长期饭票,除了曼璐一直为别人做这个做那个谁为她做过什么事呢?
曼璐她过了天真的的年纪却还依旧天真的下场就是以为祝宏才真的爱她!
她以为自己漂泊多年终于可以停船靠岸了!
以为彻底和过去那个不堪的自己挥手告别开始全新的生活了!
然而命运只是把她从一个噩梦拉到另一个更恐怖的噩梦里面去了而已!
受了这么多次的欺骗和伤害他最后依然天真的选择相信祝宏才虽然不爱她了但是对妹妹倒是一片真心!
她的爱为何越来越卑微?
因为从一开始就没有谁有多看不起她!
因为别人压根不在意她!
家人利用她祝宏才也利用她!
从她母亲非但不工作还心安理得享受着保姆的伺候!
丝毫不觉得用女儿做舞女赚来的钱用着有何不妥!
由此可见家里人对她的顺从是多么的虚伪,关心更是来的廉价!
她如此苦涩的人生唯一一点甜便是和她初恋豫景的回忆吧,然而她的母亲毫不考虑曼璐的感受居然撮合起了预景和曼桢导致曼璐误会豫景爱上了自己妹妹!
这是她彻底崩溃的原因 !
她不管多努力都得不到的东西总是被妹妹不费吹灰之力就拿走!
她开始扭曲 开始抓狂 开始计较以前种种不公平!
她要让妹妹跟自己有一样的人生,一样得归宿,这样才算公平!
她劝她妹妹吃饭时说:我家居然出了个烈女!
谁没被欺负过 ?
我早就被欺负过了!
如果当初我也做烈女一家人早就饿死了!
同是一个娘胎出来的你为何就如此高贵我就那么贱!
姐妹两都是受害者只是一个是自愿牺牲一个是被迫牺牲!
曼璐表现出来的虚荣和现实其实只是因为她极度缺乏安全感并且总是幻得幻失,所以她必须得用一些本来不属于她的技能来保护和伪装自己!
卸下武器与外衣她是一个有责任感 有义气 不服输 做事冲动果敢 但是做人都不够洒脱拿得起放不下的女人!
她如果出生在一个普通平凡的家庭遇到一个普通平凡的男人过完普通平凡得一生该多好!
记得曼璐有一笔足够买房子的存款当她得知祝宏才欠钱她一开始说分手!
接着就拿出所有积蓄替他还债!
(证明她真的有情有义!
)然后用自己做舞女多年的人脉资源让他把赌场开起来并且由此发家!
尽管祝宏才生意起来就变脸了,并且想要过河拆桥的把曼璐一脚踢开!
然而此刻已然卑微到尘埃的漫璐满脑子想的都是赶紧脱离苦海尽快停船靠案,结束那些自己不想面对的过去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事与愿违,她无疑中了祝宏才的苦肉计!
她的生活总是糜烂颓废的过着,如同行尸走肉般!
我想那是因为她早就把做舞女前的自己埋葬收好!
她用强势泼辣的外衣把支离破碎的自己悟的严严实实别人怎么侮辱她作践她都可以但是不许碰她妹妹!
最后我想说曼璐不管你最后变成了什么样子,我永远记得最初那个为了保护家人义无反顾 勇往直前的你!
看完这部剧有一种命运并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别人说了算的无力感!
最后亲情爱情都被揉烂踩碎左右环顾发现什么都没有了!
唯独只剩一声叹息!
为了房子争执
因为看过电影,所以也把剧看了,但还是电影高一等
林心如演什么都是如萍,还有这剧服化道太差,女主角穿的和富家小姐一样,真看不出需要同时打好几份工养活一大家人
编剧导演把张爱玲拍成这样真可以去死了
大二上现代文学课还排了这个话剧~虽然我只是一小旁白吧
还是那句蒋勤勤演的真不赖
看的难过死了!!
蒋勤勤脸滚女主几条街……恶女役演得太有范儿了。还有这一版硬是把张爱玲改成了琼瑶奶奶,在下是服气的。
说实话,拍得挺烂的,把张爱玲的小说拍出了狗血琼瑶剧的味道
印象最深的是那句 世钧 我们回不去了
不喜欢男主
喜欢蒋勤勤和主题曲。。。
以前看的没想到里面的蒋勤勤演的是这类的人哦!
姐夫!我求求你不要这样!姐夫!
曼璐是我的童年阴影,从小就很恐惧情绪不稳定的母亲。主要情节复刻了原著,还有一点电影版的影子,但是却没有原著清冷的气质。原著的微妙,留白,欲说还休,被这部剧改成了一把鼻涕一把泪。太聒噪了!
蒋勤勤也能驾驭坏女人,一直以为是陈紫函演的。
就记得在里面蒋勤勤嫁的那个老公的丑陋面孔啊!!!有阴影啊!!!
不喜欢林心如演的部分,给人扮猪吃老虎的感觉;觉得这剧最出彩的是姐姐的装容,你完全能忽略剧情,从她的装容看出她一生的坎坷,不幸,悲哀,把作为一个女人的不幸,表达得淋漓尽致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还是哭的稀里哗啦的,印象最深刻的是曼桢和世钧重逢后,世钧希望两人重新开始,曼桢流着泪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
李立群和蒋勤勤的演技太好了,人物形象饱满鲜活,明明做了那么多可恶的事情,却对他们恨不起来。曼露快死祝鸿才回家后那场戏,情绪的转折表现的淋漓尽致。先是极其恶毒的日常咒骂,等他走进房间看到曼露的身体状态,发现她不是装病,马上表露出十分担忧的神态,责怪佣人不早点通知他,心急如焚要给曼露送医院。曼露死后,祝鸿才不敢置信踉跄后退,坐在沙发上扶头痛哭那段,让我相信他对曼露是真的爱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