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女子图鉴

東京女子図鑑,Tōkyō Joshi Zukan,Tokyo Girl

主演:水川麻美,阿部力,阳月华

类型:电视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6

《东京女子图鉴》剧照

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2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3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4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5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6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3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4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5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6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7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8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19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NO.20

《东京女子图鉴》剧情介绍

东京女子图鉴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东京女子图鉴》改编自在《东京日历》上连载的同名四格漫画,电视剧版的导演由《百万元与苦虫女》的棚田由纪担当。水川麻美将演绎女主角绫从20多岁到40多岁的成长过程,绫从家乡来到东京工作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的变化,她的人生也随时面临全新的挑战。本剧在惠比寿、银座等多个地标性的外景地取景,全方位展示一个真实的东京。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至高无上美容针飞扬的青春家有天才朱诺清道夫第六季超力少女毛骨悚然撞鬼经2011夏季特别篇甜蜜的你伏魔济公虫林大作战实习医生风云第四季徽州女人吾友妻千年敬祈奔跑吧,鲭鱼皇家龙虎豹火红的日子挚爱家书绝命档案新白蛇传之青蛇书剑恩仇录穿越六月与弓箭火车上的男人我思念你全金属狂潮4极品老妈第三季阿诗玛新传武当少年

《东京女子图鉴》长篇影评

 1 ) “東京港區人”這事兒

我根本無法想像我居然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看完這部共11集每集20分鐘的,名叫《東京女子圖鑒》的電視劇,即便是當年沉迷《第八日的蟬》和《無間雙龍》,也是每天1-2集的速度正常行進,目前唯獨只有這一部做到了讓我不看完不甘休的程度。

這部劇很扎心,因為看了以後就會發現,你根本沒有辦法抽身,以無關者的角度去看這劇。

說的是東京女子圖鑒(也可以理解是東京女子百態)。

但是你換成任何一個國內一線城市作為場景,都會驚奇地發現,東京裡發生的這些事情,我們的北上廣深每天都也在上演著。

我是分割線---不知道你們是否跟我也有一樣的感覺,明白了在城市裡幸福肯定不是必然的這個道理。

女主角一開始離開秋田的時候,她並不明白這個道理。

唯一明確知道的,是在秋田這個小縣城裡不會有自己想要的閃閃發亮、又叫人羡慕的人生,覺著在東京裡的能夠拾取的,自己想要的人生和幸福機會,就像散落在地上的石子那麼的多,又那麼的容易。

她對東京的嚮往,來自於她對”在東京幸福是必然“的確信。

這似曾相識的,對一線城市的無知嚮往情感,跟那些中產以上覺著自己挺合格的移民群體,對英美歐澳紐加的嚮往如出一轍——大城市裡的月亮特別圓,國外的月亮特別圓。

不得不說,我沒有真正意義地在鄉村裡生活過,小時候因為媽媽是在職女性,不得已將我送往鄉下那個重男輕女,且特別不喜歡我媽這個兒媳婦的爺爺奶奶家裡,極其短暫地渡過了一些時光。

我最終被”照料“到入院據說要頭頂打針時,才總算被惶恐的媽媽接了回來,送我回到我的出生地,跟著我的外公外婆一家生活了3年左右。

外婆的家並不在多繁華的城市,至今也不過是虛有其“海濱城市”之美名的沿海二線城市。

童年裡沒有特別富足的生活,但外婆做的每一頓樸素的餐食,都是說不盡的撫慰心靈的滋味。

如果說城市會用虛無的繁榮,將人拖往無所憑依的高空,你在出生地或者你在那個曾養育過你的城市裡生長著的根系,會牢牢地把你抓住、穩住。

外婆家便是我的根系,她為我日復一日地澆灌著那能夠把我從虛榮中拉回來的根基,確保我不會重重地摔下,然後粉身碎骨。

後來回到父母工作的城市,生活了20餘年。

哪怕有過幾次轉學和升學的經歷,也還是以為生活和朋友圈子裡的,都是這裡土生土長或者像我這樣很小的時候就生活在這兒的人,我過著的都是自以為尋常的日子,並沒有覺得是什麼閃閃發亮的生活狀態。

什麼時候覺得自己特別不一樣,大概是大學那會兒開始受到了衝擊。

當你長期在一個城市生活,還就讀於這個城市的本土大學,才會發現原來圈子被拆解和分散,接著好多原本不屬於這個城市的人,湧進我們原有的區域,用不一樣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衝擊著我們原有的觀念。

大學的時候我一度陷入到了社交恐懼症,如今想想或許真的像當時同學說的那樣,我對關外、市外甚是省外的同學都有一種無法親近的狀態。

當電視劇裡其中一個相親男說著自己是“東京港區人”,而“港區人”有“港區人”自己的圈子,外人很難進入,即便是進入了,也是為難和辛苦的時候,相信大學那時候的我肯定深有感觸。

“來了就是XX人”這算是我近幾年,越聽越容易不由自主地發笑的,一句口號。

雖然這麼說很刻薄,但是在所謂特別包容的城市裡,我看到的都是特別的不包容。

圈子和等級都是固化的,沒有什麼特別自由的流動,而且越到近年越是如此,那些自豪地說著“來了就是XX人”的人們,如果不是遵照什麼統一的說辭,就是某種邊緣人的自我高潮。

宣示別人來了就是XX人,完成授勳的過程,仿佛自己就是這個城市裡的主人。

然而呢?

其實呢?

我們都太清楚如何啟動自欺欺人的心理機制了。

如果有機會,以外來人的身份,參與到類似“港區人”的聚會,你就會明白這樣被邊緣化的尷尬,“港區人”這個概念放在這個城市,不絕對代表高低貴賤,但集體回憶和三觀就是無法超越的隱秘結界。

他們有雷達會偵測、他們會抱團、會在小圈子裡互換和共享利益,哪怕才認識數月,他們之間的紐帶,搞不好會比你們多年的情誼來得堅韌。

順達一提,有空可以觀察一下,那些對於外來人口政策抓得特別嚴、特別不容易成為當地正式居民的地區和國家,裡面住著的人倒是越親切,多交談數句,可能他們都會熱情地想著要如何幫你進入這個地區和國家,讓你成為他們大家庭的一員;而那些對外來人口政策特別寬鬆,各種歡迎外來人口進入的地區和國家,關口和國門背後,可能是各種融不進的圈子,可能是各種數不清的鄙視鏈,而且越不讓說,他們在心裡就越鄙夷,深入到血液,深入到骨髓。

寫到這裡,我才算是把我所認識的這個城市基本情況簡單鋪開而已,想說的道理很簡單——這並不是一個閃閃發亮的城市,如果你看到閃閃發亮,那些液態閃光點,要麼來自一群揮汗如雨拼命努力和掙扎著的人,要麼就來自那些在夜裡獨自飲泣嚎哭的人。

而那些指尖閃爍著晶瑩透亮之幸福的人們,他們的光源的數量才沒有那麼多,不足以抹去生活在這個城市裡的恐懼和辛酸,撐起你對這個城市的嚮往。

不得不提,女主那位在東京出生和成長的母親,並沒有告訴她太多關於東京的殘忍現實。

或者只有那些在城市裡生活足夠長時間的人,才會明白要拋棄城市的一切繁華,去到一個小縣城裡,幫著打理丈夫家的小生意,是怎樣的超脫,又是對原生城市各種不可改變的現狀,怎樣的絕望。

這裡沒有想要的,閃閃發亮的機會和幸福,還很喧鬧和嘈雜。

我們在這個城市裡,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保存原來心底那份最簡樸的美好,因為搞不好每天醒來面對的,可能是根本就沒有意義的人生。

但其實女主的母親也是明白人,沒有任何不許女兒走彎路的情緒和行動。

由她去吧,連以前曾經有過的經歷也沒有好好說過,這也許不是一個好母親。

但其實讓不讓走彎路,這彎路終究是要途經的。

想到這裡,就無所謂了,去吧,去你心心念念的東京,去試著過你心心念念的生活吧,無妨。

這就是嚮往高處生活的人們,人生必須要有的磨礪。

 2 ) 中国有欢乐颂,日本有东京女子图鉴(完结)

说实在要不是喜欢混豆瓣或者知乎这些比较文艺的网站,估计真的不知道这部剧的存在。

总的来说,很值得一看,尤其是20多岁的你。

从第一集看到第八集,跳跃的场景很快,剧情也真的是这样。

比如好多中国的剧情剧,还是比较喜欢看比较电影多一点。

说说自己的想法吧1,拍摄的场面分分钟是一部小清新在线。

日本的剧情片演的丝毫不会比动漫差,设计的场面多是暖色系,再加上服装组的用心,很美。

这样都是很像前阵子看的一部韩寒{乘风破浪}里面的小花被拍出来的效果。

很普通的东西和日常,却可以美的一塌糊涂。

2,不同年龄阶段遇到的人,都是很重要的成长经历。

A 三茶 “跟直树在一起的感觉,是最舒服的感觉”20多岁遇到的爱情,简单却和很真实。

一起下班回家吃很简单的火锅追剧每天起床能到彼此。

可是,这种幸福在三茶随处可见想起樊胜美和王柏川,像这样的小老板他不知道拒绝了多少B惠比特 “30岁之前能去那里约会的女人就是好女人”他说他是不婚主义我就不结婚他说很忙我就自己回家吃泡面他没有联系我就算分手-爱的很卑微,在一起的时候像是依傍一个收入不错又家境良好的商业精英可是你本不是这个阶层,到头来只能被莫名抛弃。

C银座 “可是我必须分手,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已婚,有品位,确实是有魅力的对象分手的时候很知趣,因为阅历丰富,在一起纯属为了下半身的欢乐。

D住高级公寓而不是我租的 "我感觉我真的很幸福"果然,世界上都是没有白马王子的。

有点绝望,有点无奈,一直安慰自己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你一开始来东京不是为了将就。

3,很真实的社会现象女性的生育能力十分有限,到了一定年龄便进入危机。

家花不及野花香,结婚为了名义,实际上各玩各的。

忙于工作的我们,好像真的忘记了爱情的味道。

写这篇日志的时候刚好是今天情人节,外漂快一年了,也是选择了一个人走,想不出不一个人的理由,起码,我还没活到自己想要的样子。

多说无益,等你年收入可以跟女主媲美的时候,再有资格说些人生吧。

别忘了,还有成功的人说的话才是真理。

-我是分割线哈哈哈谢谢大家的观看和阅读终于熬着等到把第九集看完了其实离婚是必然的,一个独立追求生活层次的人,怎么会甘心一辈子就这样过呢?

可能看到这里,有些男生一脸茫然,实在是不理解所谓的三观不合是啥感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份台湾女教授做的精彩演讲顺手百度了一下,这是链接 http://www.yi8edu.com/News/Info/8526 但是,容我站在女同胞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不可以原谅。

(知道肯定要被喷了)不费了,赶紧分享下我看到的细节1,请假为你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你就说了,好吃,要是每天这样就好了。

难道你多说一句,老婆辛苦了,你最棒了,会怎么样呢、能不能不从个人角度出发,毕竟你们是两个人的婚姻呀。。。

我深刻觉得正人是一个彻底低调情商低而且很老实的人。

怎么说呢?一个情商高的人,怎么可能安分的老实,加上如果是有一定的颜值加身价。

我可以理解女主一开始选择的原因,也可以理解女主最后选择的理由。

2,为你沐浴更衣,你特么都不会欣赏一下吗有人总说,污一点的女生才可爱,其实,男生对自己喜欢的人做一些不正经的时也是很可爱的(前提是只对她)3,到了后面被人随意撩一下就上床然后怀孕的情节女主也是笑了,情商和身体都是没有办法可以理解了。

---我是分割线2号哈哈哈组织了很久才开始动笔写写关于欢乐颂和东京女子图鉴的相比。

1,欢乐颂,5个女主角,5个阶层的代表,5种性格的强烈对比 东京女子图鉴,一个女主,各种女配角的组合。

我想起了邓小平爷爷说过的一句话。

“先富带后富才能实现全面富裕”怎么说呢?以美国欧洲各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快速富裕确实是可以让一个国家在短时间成长成熟。

我个人是比较崇尚社会主义国家(楼主是妥妥的文科生别笑)中国贫富差距确实是一道鸿沟,但是假如与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其实国家领导还是一直致力于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今天早上看新闻时候,在知乎看到一个 关于印度为什么强奸率总居高不下。

我其实是深深震撼,作为一个从小安全长大的女孩子,我有多后怕。

说偏了。

中国的经济还是没有日本的经济发展之快,经济水平深深与教育水平挂钩,导致了阶层化十分明显。

一小部分有钱的孩子上贵族学校,读名校,拥有着最好的资源,很大一部分的孩子只能上公立学校,靠高考跳出很多阶层,其实,很多人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了。

反之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和自身的经济水平投入。

一个学生的终生教育都是不用太担心的。

2,欢乐颂,樊胜美肩上的养家责任 东京女子图鉴,对父母情节的略过。

欢乐颂作为一部都市情感剧情片,让很多北漂的人有了很太的代入感。

我特别喜欢蒋欣演的这个角色,独立却又胆小怕事,美貌却内心脆弱。

(蒋娘娘的演技很好)她说,我知道我的家人是这样的,但是我有责任来承担,我也逃不了。

中国重男轻女的思想深根蒂固,很难追究谁的错。

我想说的关于养老制度的不完善和缺乏。

在我的听闻中,自此只有公务员和老师之类的编制才可以享受到对等的退休制度。

但是在日本。

日本养老保险制度有国民养老保险和厚生养老年金构成。

国民养老保险又称为基础养老保险,凡年满20岁以上,65岁以下的公民必须参加入保。

厚生养老年金是在国民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设定的一种附加年金,投保对象限定工薪阶层,强制性要求加入厚生养老年金,保费分别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负担。

(信息来自网页)片中女主的父母的介绍,只知道爸爸是一名银行职员,妈妈为了爸爸来到乡下生活的有气质的妇人。

然后接下来的7集都没有任何介绍了。

是呀,有着这样的日本养老资源,凌可以无肆忌惮的追求自己想要的未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这里还是要吐槽一下印度的治安,太糟糕了。

感谢我是中国人。

我是分割线3号哈哈哈哈哈哈---我们才20多岁,就就开始害怕自己再也遇不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人了。

反观凌的40岁人生,貌似拥有了一切,也有着作为一个小女人的信念,找一个对自己好的。

哪怕这种爱情,是不对等的,是所谓养着一个小白脸的情况下。

这种爱情很像{阮玲玉}里面的玲玉和张达民,可以忍受张对其他女人的垂涎和无止境的要钱。

甚至到了分手,还可以不要自尊的要求一个月100元的所谓的分手费,到了阮自杀后,还可以靠着自己是阮玲玉的前男友来演各种下三流的剧,真的是很可笑,很可耻。

感谢21世纪的女性越来越独立和追求平等,但凌看到自己的小鲜肉跟别人的女人戚戚我我,毅然选择了结束这段感情,开始考虑更多的以后。

两个人相遇的几率太小,相见的可能性不大,最后执子之手的人也是需要很多机遇。

但是无论如何,请不要放弃,我们的女生,可能鸡汤太多厌倦了,也要自信的活下去。

据说11集是大结局,有各种猜不透的结局。

毕竟,这不像国产电视剧,结局一定的是各种大圆满大美好。

似乎像情书,最后会有一种说不出的伤感和心疼吧。

其实我觉得吧,国情决定着文化发展方向。

总所周知,日本是一个高素质的文化大国,基本上国民都是大学文化出身,这也决定着思想更为独立等等,可以接受的范围比较宽,有着自我的控制力,说句直接的,就是精益求精。

而比起我国,基本只是普及到九年义务教育,甚者有些地区还有着读书无用论这种观念,不可怀疑的是我们的国家真的是很努力的提高人民整体水平,但是多少心寒吧,去年抵制外货,拿着苹果在教唆不要吃肯德基,这不就是最好的表明了吗。

--我是分割线4号哈哈哈哈最后,我们都变成了自己想要嫁的人,所以,嫁给谁好像都不重要了。

很喜欢最后的一个情节,凌跟一对夫妻插肩而过,转身,似乎看到了曾经最渴望的生活。

此时的凌就是从此甘心一生吗?

不,答案绝不是。

就算现在的她是40岁,也不会阻止她那颗追求更高层次的心。

11集开头是一群年轻美貌的少女跳着舞说要成为有正能量的偶像,在一旁的大妈则是一嫌弃的说我们才应该成为别人得偶像。

个人觉得真有意思,无论什么年龄的人,总是盲目的自信着,用一时的资本去捍卫一时脸面高,哈哈。

影片最后倒影了许多人的结局。

我就说说几个我最有印象的吧。

1,树还在很多国家继续种树,发起了非国家组织公益活动。

2,花店的她再婚了,跟一个港区出生的人。

3,正人经常在社交区发关于孩子和便当的图片。

从一开始决定你的以后,可以是背景,但是最后的路,还是自己走的。

即使我知道会撞的头破血流,但是我还是不想碌碌无为一生。

 3 ) 没有安全感的“巨婴”

在这11集浓缩的20年里,女主表达了3次“幸福感”。

第一次是与同乡男的相濡以沫,日子过得苦,但是一起吃着泡面嬉笑着看电视,下班挽着手散步回家,拥挤的小床上互相温存,她觉得当下的这种平淡是幸福。

第二次是与住在惠比寿的商务精英男约会,在向往的高档餐厅门口,男友答应她之后在这里为她庆祝生日,想到前辈对她说过的“30岁之前能在这个餐厅约会就是好女孩”,这片刻的虚荣她觉得是幸福。

第三次是与事业稳定但没有责任心的丈夫决定用生育去填补婚姻的空白,同样是挽手散步看月亮,但这种组建家庭的完整让她觉得幸福。

在东京,女主搬了6次家。

第一次是三茶,房租便宜、生活便利,“年轻人最喜欢的街区”排名很靠前。

这一年,她刚毕业,找到了第一份工作。

第二次是惠比寿,时尚小资,女孩们画着精致的妆容参加各种联谊活动。

这一年,她甩掉了初恋,觉得自己值得拥有更好的。

第三次是银座,精致、高级,成熟的女性们自信的出入高级场所和写字楼。

这一年,她去了薪酬更高的公司,做了高级情妇。

第四次是丰州,中产阶级聚集的高级公寓,到处都是太太团们互相交流育儿经。

这一年,她工作升职,选择了嫁给各方面都很稳定的普通男人。

第五次是代代木上原,自由、独立,单身的女性们有各种生活情趣去满足自己。

这一年,她与无爱的丈夫离婚,与咖啡馆的服务生小鲜肉成了炮友。

第六次是房龄20年的二手公寓,但这次女主把它买下来了。

这一年,她与相识十几年的男闺蜜同居了,“因为再也不用担心会孤独终老了”。

这是一个不甘平庸的小镇女孩在大城市追求幸福和稳定的人生轨迹,可惜到最后她只得到了稳定,却没有获得幸福,因为她需要的幸福感是由欲望组成的,而欲望,是填不满的。

“预约不上的餐厅,做代理商的男友,有意义的工作,六本木之丘,东京影院的夜场电影,两日一夜的箱根旅行,Harry Winston的婚戒,幸福的婚姻,圆满人生的必需品。

”这些曾经印在杂志上的幻想,在她40岁这一年里都能靠自己的能力拥有了,但却没有给她的人生带来任何意义,因为从最后那对贵妇无限向往的眼神里就能看出,即便到了不惑的年纪,她依旧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切不过是欲望在驱动着她的生活。

最近恰好在看武志红的《巨婴国》,看完这部剧之后,突然发觉女主其实就是书中形容的“巨婴”,最大的两个特点就是“全能自恋”和“缺乏安全感”。

女主在少女时期的两句台词,“做一个让别人羡慕的人”和自认为的“可爱即是正义”就表达了她对自己过分自信的心态,而她的自恋让她渴望掌控话语权和自主权,但在进入社会生活之后,正常的人际社交无法满足她的权利欲望,于是第二种巨婴心态随之放大,那就是严重缺乏安全感,而上面罗列的一系列变化轨迹,就是她让自己“安心”的方式。

书中有一段对“巨婴”婚姻观心态的说明其实解释了剧中女主为什么会在中间选择了一个相貌平平又缺乏主见和责任心的男人做丈夫。

因为缺乏安全感的人会渴望控制周围的一切,尤其是自己的生活,如果找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又强势的男人结婚,那以后的生活就会变得无法预料,而不管这种“无法预料”有多美好,都是对她控制感的“挑战”。

而剧中的那个男人,就是用降低自己身份去支持妻子人生这一招拿下了女主,而恰好这种行为也是很多“男性巨婴”的婚姻观,需要一个照顾自己的女人,而不是互相依赖的妻子。

人物经过这些心理剖析之后会深感编剧对角色人设拿捏塑造的细致,看似戏谑的荒诞在现实中都是合情合理。

剧中有两处细节的运用是特别棒的,就是女主看到自己内裤和鲜肉炮友卫衣上起的毛球,绝对的点睛之笔。

女主看到自己内裤上的毛球后,对这种生活痕迹感到厌恶,不甘淹没在平淡的安稳里,于是甩掉男友换上高级内衣去寻找踏上下一个阶级的踏板,而中年之后,自认为有了身份和阶级,圈养起了小鲜肉,却担心自己是对方的踏板,而小鲜肉衣服上的毛球,这种似曾相识的生活痕迹激起了她的那份怜悯和优越感,她想用一件品牌衣服去让对方对自己产生崇拜感,但结果是残酷的,小鲜肉转而向她炫耀起了新欢以及新欢送的几十万的名表,原本自认为经历过大风大浪已经安全感饱和的女主瞬间被掏空,不得已又开始寻求别的变化来填补消失的安全感。

但真正能制造安全感的不是物质,不是阶级,而是感情,是爱啊!

只有爱才能给人最大的安全感,而女主在最初拥有过,她毫不犹豫的抛弃了,当最后她与初恋相逢,却也已经物是人非,没有人会在原地一直等待,而他们也注定不会在一起,女主不需要一眼望到头的生活,老了还要在街边吃章鱼烧,而初恋几十年一直生活在三茶这个小地方,也一定不是需要不断用物质去填补内心的人,所以最后的结局是最好的,就按照自己的价值观一直走下去,即便到死那天还没确认自己想要什么那也没什么,这个剧之所以现实到戳到了这么多人的软肋,不就是因为大部分人都还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吗。

 4 ) 你所有的一切都将被带走

从最开始你就知道,你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城女孩。

你出生的地方很无聊,在本地当公务员的爸爸、全职主妇妈妈、狭窄的人际关系、一成不变的街道……与你同样的小城女孩如同年复一年出现的季候性花朵,不是被扦插移植,就是迅速凋落在扎根的土壤里。

十几岁时,你们互相传阅郭敬明的小说,熟识了不少原本陌生的大牌,而你在你的朋友把CHANEL拼写成Channel时心生尴尬。

过年时你的“社交”是和不同的老朋友去影院看了三遍《小时代》,打着手法尚生疏的麻将,逛着卖天价野牌的本土商场。

你知道,你是不属于这里的,所以你暂带着片刻温存之意来忍受。

像所有把创作冲动当作才华的年轻人们一样,你有的是“野心”,你的“心气”像浮标一样按都按不下去。

至于你想去的城市、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需要预约的餐厅、做代理商的男友、有意义的工作、资料馆的晚场电影、两天一夜的短途温泉旅行、Harry Winston的婚戒、幸福的婚姻……”——很详实、很遥远;很具体,也很模糊。

你或许有着标致姣好的面容,偶尔在小城的中学里受到异性的追捧,但够不上出尘绝艳;你或许有着细腻的肌肤、匀称的身量,但这青春带来的福利丢到人堆中也并不会引起注意。

或许你曾与一位模特女郎擦身而过,感受过什么叫做“美的压迫”,但这也不影响你继续自我感觉良好,毕竟“所有女人都认为自己有三分颜色”。

你有一份差强人意的履历表,你英文说得不错,或者你会点小语种,有点小才艺,也曾在大学庆典活动里被熟人善意地称为“女神”。

你读很多书,去过一些地方,你挺努力的,没有成为某些公众号里众口嘲笑的那种女孩。

或许你周围有一些真正值得仰视的人,但你对他们的敬佩热情也不会超过三分钟,毕竟你一直在努力了,或就是“天生很丧”,或你有其他什么杂七杂八的借口。

你不是命运的宠儿,但也从来不是命运的弃儿。

毕业后你将去到向往已久的那个繁华城市谋一室之蜗居。

你住在一个年轻人很多的片区,或许有一个与你境况相似的男友,他像你租的旧房子一样“既带着过去的温柔,又承载着新鲜的未来。

”你们互相爱恋又争吵,你总是见不得他身上倒映出的“小市民”的影子,他嫌你“不会过日子”;或许你又足够“聪明辣手”,早早物色到了一个足以令同伴的女孩子嫉妒得咬牙切齿的对象,他会优雅地为你点餐,谈论儿时在欧洲度过的暑假,他将会极大地满足也同时刺伤着你的虚荣心。

你会为这些幻想不断催眠自己,看不到他彬彬有礼的面目下的薄凉——金钱与寻欢作乐何足惜,他只是不会愿意给你婚姻。

你认真地工作,也许你运气很好,成了那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人;又或许你运气不好,沦落到用身体去换前程。

在无数的可能性中你会碰到那个隐形的天花板,你会遭遇力所不逮、裁员、行业衰亡或者父母的一场大病……但在某一个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中,你撑了下来,得以拥抱城市天际线罅隙中洒落的光,然而你依然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胜利者,你仍然惶恐、焦虑、不安而且贪婪。

尽管你或许已有了不婚不育的底气,但在与昔日老友聚会的某个瞬间,你会感到孤独与迷惘。

从来“很正常”甚至很优越的你忽然成了另一种被人们暗暗指涉的对象,他们说:你是被“剩下”了。

你一边嘴硬还击构建着自己的“独立内心”,一边又赌气般飞速寻觅着合适的对象。

或许就如你想象的一样,你的他会是一个符合指标的人,他仿佛是某个精准数据的人格化般与你匹配,然而你没来得及也没敢想,婚姻也会像嵌套公式般慢慢输出一座庞大的坟墓。

能走到今天,你断断不惯于屈于人下,然而你的丈夫可能不会理解这一点,毕竟他也同你一样。

况且你是一个女人,那个价廉物美的女人,他们“约定俗成”了你应当做饭、料理家务、生育并且抚养,或者在新婚姻条例的要求下在离婚后仍负担一半丈夫的债务。

你挣扎了一下,试图按照你理想的方式规划这个家,然而你发现传统是那么难以撼动,尤其是当这种传统不利于你的时候。

于是你不由感慨起前人的智慧:婚姻果然是一座围城。

特别是在今时今日,你的城还夹在新与旧之间,令你毫无转身的余地。

你纠结地沉沦,生完女儿还要再生一个儿子;又或者你清醒的离开。

然而渐渐地,你会发现你仿佛电影里那个楚门,一不小心触到了这世界虚假的尽头。

你曾以为的璀璨背后是一片虚空,你永远不可能摘取塔尖的明珠,因为那是与生俱来的——能触碰明珠的人生就在塔尖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姓氏,他们流着蓝色的血。

而且你没有理由再抱怨,再抱怨你就成了电视剧里那些贪得无厌的无耻中产。

你已经够幸运了,毕竟在无数个可能性中,向上攀爬的你纷纷流着血泪坠落,你踩的阶梯是他们的尸体,虽然你看不见。

这比你的性别,比你的围城还要可怕一万倍,但这就是人间,你不可能再任性地扭头离开,无论你是一个位置尴尬的既得利益者,还是被踩在脚下的台阶,你只能蒙住眼睛,告诉自己此刻即生活。

如果你执意要想下去,你会去一个陌生贫穷的地方奉献自己的生命,你会在一个冰冷的雨夜举枪自杀。

但你从来不是一个圣徒,你大可以骗骗自己,退回你精致的囚笼,甚至退回你出生的十八线小城,那是你的“应许之地”。

毕竟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城女孩,与普通的我们一样,在你人生中最幸福与自由的时光,你还不知道你能选择的东西其实很少很少。

---2.27 终于看完大结局啦女主提起“表参道上模特一样的美人”,以及她在家乡痛哭最终又回归平凡生活的场景,和我之前在心里构想的内容有种“会心一击”的感觉。

不得不说,编剧非常了解部分女性微妙的内心感受——有些女孩可能会跳出来说,“我没有那种想法,我一点儿也不虚荣,不贪心,介入别人婚姻的人都应该被活活打死!

”——好的,姑且认为她真的如此冰清玉洁惹人怜吧,但是,这部剧根本就不是给你看的。

所以也别急着抢占这边的道德高地了。

女主角的形象其实并不存在所谓想要“代表一代女性"的野心,就好像《阿Q正传》一样,她也只是一个“由个到类”的“典型人物”。

一个不恰当的比方:鲁迅写完阿Q时,很多读者、熟人写信质疑鲁迅是否在刻意撰文讽刺他们,这就好像观看本剧的过程中有许多弹幕出来跳脚——艺术提炼和生活真实总是有重叠也有距离。

越是如此,越证明这个人物实际上很可信。

剧情其实一点也不新鲜,它仿佛走马灯般快速放映着一个普通女人的一生。

甚至没有一个固定的男主角或者女主“闺蜜”之类的形象,绫身边的人也和我们周围的一样,总是来了又走,等更新等到最后你甚至记不太清他们的样子。

“情感”作为一个符号,在剧中承载的是更加驳杂的意义——好像是在某些交换中产生的一个副产品。

与传统连续剧中纯粹的爱情、友谊或者仇恨相比,这部剧彻底消解它们的存在,使其无意义化,却也更真实。

真实的东西当然就不一定惹人喜欢,所以剧中又安排了一个“任何人物都可以从情节里突然回过头对着观众说话”的设定,有点像戏剧表演里说的“第四堵墙”,这种破墙后的“超越真实”便又增添了一重新鲜感。

至于主题,“奋斗、成长”一类积极向上的关键词似乎和这部剧的基调不太搭?

记得在女主角升职加薪后,弹幕里总有人指责她“太贪心了”,要她赶紧回到初恋身边。

这也算是一种发人深省的论调,和女主角在她的社会遭遇的一部分情况有种戏里戏外的重合——主流、甚至很多女性都认为:作为一个女人,奋力向阶层顶端攀登是贪婪的行径,而她们最终可见的幸福需要依靠一位男性角色来完成。

但如果把主角换成男性,人们似乎就不太会有这种论调,比如对《红与黑》里的于连。

我反而认为欲望使人前进,欲望使人美丽。

大部分人所言之"梦想",其实只是这种欲望的刻意诗化,在这方面谁也没必要看不起谁。

就像剧里女主角做情人的情节,本来就是假面夫妻情我愿,最多只能证明婚姻制度的日渐腐朽,用不着谁来急着把她浸猪笼。

然而绫的生活环境到底是比我们好一点,起码在剧中没有七大姑八大姨跳出来斥责她“太贪心”。

当然,作为她自己而言也毋须介怀此类问题,作为一个典型人物,她只代表那些主流意义上成功的典型。

我们大多数人其实都暂时没有立场去思索她的困境——因为她的机缘与实力,也因为逐渐锁闭的上升通道。

因此我感觉剧集的主题其实更接近“异化”——好像《变形记》,但是是在说一个表面风光的女孩如何在都市丛林中变成一只“甲虫”的故事。

只是它没那么直接,也含有不卑不亢的一部分,比如刻画“港区”出身的优越阶级,绝不故意把他们写得势利可笑,也不会像《欢乐颂》之类的连续剧似的上去跪舔一番。

绫跌撞到最后才撞到“玻璃天花板”,看清楚阶级固化后的条条框框,她就像是一个游戏中的人物,但结局已经被玩通关了,于是她一个人站在原地,回头发现自己所能走的路,最多就是这样而已。

梦想、青春,什么都不会留下,它们一直追着“资本家们”吊在眼前的胡萝卜,最后被无形的手掠夺走了。

她很可悲吗?

的确是的,但是在结局中她继续微笑着回过头,告诉我们“你觉得现在的我很值得同情吗?

十年前的我也会这样觉得。

”——其实事实更残酷,十年后的我们也不一定能玩通关这盘游戏,具有这种“触顶的迷茫”的人也太少太少了,大多数的我们被压在最底下,像一颗齿轮,最后别说迷茫,连渣都不剩。

这无疑更令人不寒而栗。

看到最后几集,我简直觉得后面的内容要开始宣传共产主义才比较合情合理。

人如何追求并走入自由王国?

让每个人得到丰盛、公平、适得其所的发展?

不知道编剧和作者是否也认为这种传教希望微茫。

在收尾的时刻,看似甘于平凡的绫又与一个穿着红色皮草、挽着更英俊丈夫的自己擦肩而过,那艳丽的红仿佛是她重燃的欲火,令观众知道她将会投入一段新的“贪婪” 之旅。

初看时我觉得这简直有点像剧中探讨的“生育政策”一样在粉饰太平了,就好比十一集绕到最后,还是教大家要去追求同一样东西(而且只是个幻影罢了)。

但是回味中又觉得带有无奈——不去追求这个,你还以为你自己能干嘛呢?

“一个在资本主义社会巨大矛盾中诞生的人注定无法在浪漫的理想或未来中安身立命。

他们只能将绝望凝聚在自己身体内部,转化出一种怪异的能量,更加无助、无信心地依靠自己。

 5 ) 是她们让这座城市闪闪发光(更新至大结局)

终于完结了,我很喜欢这个结局,克制、恰到好处。

在老家,老师的夸奖让女主百感交集,哭的像个孩子,她跑得太累忘了自己早已实现梦想成为别人眼中的人生赢家,如果早知道这一路要付出怎样的代价是否还会像飞蛾一样扑向金色的远方。

在三茶,女主望着初恋拖家带口远去的背影怅然若失。

但那又怎样,女主就算选择了初恋也不会快乐,因为就算挽着男友的手也挡不住她那双追随欲望的眼,她的嫉妒与贪婪会一直催促她向前。

嫉妒有错吗 ?

贪婪有错吗?

不正是这些不甘的情绪鞭策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吗?

一起加油吧,用嫉妒调味生活,用欲望照亮前路,不停奔跑,去到最光明的远方。

原文如下女主的人生就像打小怪兽晋级 ,每升一级就解锁了新房子新男人,从三茶经济适用男,到惠比寿上流已婚男,再到银座中产体面男, 前九集女主一步一个脚印终于实现了初到东京时的理想: 住在银座的高档公寓, 拥有令人艳羡的人生。

可以说是个励志典型了。

相信很多从小城市来大城市打拼的姑娘多多少少都有点感同身受。

刚来北京的女孩穿着有点土气的衣服看着国贸高尚社区里精致的西餐厅 、时髦的家居店, 连中介的租房广告都是英文的,顿时觉得小区里穿运动服遛狗的大妈形象都变得高大起来,暗下决心以后也要在这里有一扇属于自己的窗户 。

可惜现实是囊中羞涩只能蜗居在破旧居民楼的出租屋里与另一个总偷吃冰箱里酸奶的女生分摊房租,小男朋友只比自己早来北京两年,收入平平,长相平平,看不出有成为高富帅的趋势。

房价蹭蹭涨,工资不见涨,真要跟他结婚每年去北京亮庆祝生日是没戏了,能不能付首付都成问题。

每天下班从小区门口走到单元门前这短短50米都像一段修行,在第180次借着昏暗的路灯仔细辨别脚下到底是狗屎还是石头时终于悟了:绝不能跟这个鬼地方一起腐烂!

于是奋斗,于是追逐,这个过程中有人成功有人失败。

幸运的女孩终于从通州合租房搬到了大望路精装公寓,虽然房子是租的,但与新光天地比邻而居让虚荣心获得了巨大满足,周末坐在丽思卡尔顿里喝着下午茶琢磨明天该穿什么见那个条件不错的相亲男。

没那么幸运的女孩只能留在原地,日复一日感叹自己能力配不上野心。

每个大城市都不缺这样的女孩,她们独立自主,她们爱慕虚荣,她们在这个物欲横流,娱乐至死的城市里被公众账号每天拼命推送的城中高级餐厅和新一季美妆穿搭催促着;被来自三姑六婆或真诚或虚伪的有没有男朋友的问候催促着,踩着高跟鞋一路狂奔,奔向那个令人艳羡的未来。

她们想要更好的生活,想要冲破阶级的壁垒做令人艳羡的人上人。

终点有什么在等待她们,很难说,但她们正在很用力很用力地活着。

是她们让这座城市闪闪发光。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账号 丝绒电影

 6 ) 绫一定没有过,因为阅读一本书而精神得到极大满足的经验

昨天看完《东京女子图鉴》后,总觉得不对劲。

今天,我试图寻找着这种感觉的来源,并用文字记录下来。

不对劲一:绫在想什么?

也许是因为看了《最完美的离婚》《四重奏》这类对个人内心感受极力描述的电视剧,所以在看《东京女子图鉴》的时候,我时不时地会走神并关心,绫在想什么?

早上醒来,她看到龅牙的丈夫的侧脸时,她在想什么?

与和服男一起吃浪漫晚餐时,和服男接到家里来电将她撂到一边的时候,她在想什么?

她刷信用卡买了一件超出负荷的裙子,生日那天等在餐厅外面的心情是什么?

后面一边肩负还款压力,一边连续几天晚上下班后站在那男人楼下按门铃时,她在想什么?

或者,她去到高级餐厅,吃到食物时,会不会有那一秒觉得:啊,原来这里的xxxx真难吃啊。

我一方面欣赏她蓬勃的生命力,一方面又会想,那些个细节时刻,她到底在想什么?

她一直在羡慕着别人,因为别人有,她也想要有,可是拿到手那刻,她有想过这真是自己想要的吗?

现实和想象是有差距的,所以我们可能经常说,只要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一定可以为此牺牲我的某某某某!

可是真遇到现实中要牺牲某某某某的时候,又不一定能够咬牙承受得了。

想象中的生活,远看美好极了,等小跑着一脚踏入这样的生活中,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美好。

面对这些不美好时,又将目光看向别处,开始下一轮追逐,继续发现不美好,继续追逐……这样的循环,不会厌倦吗?

不对劲二:鄙视链一方面,绫一直追求着上层社会的生活,又一直接收到上层社会的“鄙视”。

另一方面,她的资产不断增加,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她开始鄙视母亲在东京的店是水果摊,鄙视秋田乡下的人是井底之蛙,鄙视塔楼公寓四楼的女子死要面子……这很现实,我承认。

这是一条物质资产论的鄙视链。

可是,也正是这条鄙视链,让我觉得这一切太被动了。

就好像那句心里鸡汤:你有一天成为了你最不想成为的人。

这种在鄙视链里生存的被动感,让绫明明不喜欢上层因出生论而否定她,却又让她被动成为这样一个同样会鄙视别人的人。

这种鄙视和被鄙视的关系互动,让我觉得满满的尴尬,人与人之间好像缺少了温度。

不经让我怀念起《西瓜》里面温馨平常的小日常,怀念起那些優しい的人。

不对劲三:绫的独处时光呢?

一直看到绫周转于职场和互相攀比炫耀的关系中,不经担心她有没有给自己充电和思考的私人时间。

她有没有过因为阅读一本书而精神得到极大满足的时候呢?

一定没有过吧。

不然她不会人到四十岁了,还会一如二十多岁一样,走到街上看到一个衣着华丽的女人,就又开始准备追逐别人的人生;不会一直混迹在女子茶话会式的圈子里。

世界那么大,又何止东京一隅。

追求那么多,又何止物质生活这一个。

真希望绫能快乐,可是她能快乐得了吗?

男闺蜜的手应该握不久了吧。

 7 ) 大都市的浮华是刺激庸人的最好春药

编剧真好,有点东京版fleabag的意思。

小长假在哈内克,佐杜和寺山修司间刷了一部剧,《东京女子图鉴》,看完以后在豆瓣上看到友邻短评:“戳,戳,全部戳中女人心”。

拍得是好看的。

20分钟一集,短短11集,正好一本精良画册图鉴,说的是主人公绫20年从故乡秋田(特产是秋田犬吗?

)来东京的20年,正好跨越女人从20-40这一阶段的人生经历。

表面上的个人际遇,实际上昭然的是资本式的现代社会如何碾压众生,微观浮世的种种,真像片尾由物所堆砌的都市微景观。

水川麻美所饰演的绫,少女时代怀抱着 “可爱即是正义”,一心要离开家乡去东京施展拳脚,那时候的东京被充满魅力的名牌,高级街区出入的光鲜人儿,和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魅惑所笼罩着。

然而20年之后,当绫再次站在东京的街头,终于明白了她一心一意参与的,以“只要努力就会成为东京人般的人上人”的游戏,其实她连坐上游戏桌的资格都没有。

在阶级森严的资本世界,她在别人眼里,不过是咕咕叫着的泥潭里的青蛙。

实际上,全世界的大都市都在趋同,一样的Gucci专卖店,一样的米其林三星高级餐厅,一样的离开自己家乡来到闪闪亮的大都市,暗自努力期待着通过各种途径实现阶级跃迁的年轻人们。

而大都市所散发的极高的物质荷尔蒙,就是刺激庸人们不断地,一再地握紧拳头对着自己说“加油啊”的最好春药。

而绫最突出的工作能力,也无非是“不出错”和勤力;凭着大学时代磕磕绊绊的法语能力也能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修炼成一个品牌经理,说明高度工业化的劳动型人才,看似阶位很高的职位猪脑子也能做得很好。

于是人心种种的不满足,无一不能被外化成“物”的比较。

出身差两个街区,就代表着肉眼看不见的坚实壁垒;做情妇的最好恪守情妇的本分,给你最高级的享受,但是不要对婚姻做无谓妄想;努力工作当然可以,但是过了30岁就不得不面对婚恋市场上的清仓打折;于是再也没有比婚姻更为直观的买卖形态了,无论是手里挽得哪一个,还是床上睡得那一个,双向的物化,男女皆同。

生活固然是不愁吃穿的,华服美食,但却看不到一点点为人的自由。

说到底,一切都是来自于青春期的那个执念 “世界上那么多好东西,为何享受的不是我?

”绫最后在离婚前虽然小小反省了一下,是否是被“女人一定要(结婚)(生小孩)才会幸福”的定义所束缚,但却从来也没有想过,其实自己是被那些数不清的“你值得拥有”;“买几件廉价货不如一件高档货”;“要舍得为自己花钱才配得上你预想中的自己”;“30岁以前去餐厅约会就是好女人” 的定义捆绑束缚得更深,永远也看不到自由的一天的。

其实讲得难听点,现代化的都市就是一头需要那些野心略大于能力,热爱浮华却脑子不够聪明的人类的血肉所供养的机器。

绫一直到40岁,在一条看不见的,叫做阶级的分野线上再也前进不得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个让人绝望的事实,于是她回到老家反思自己此前的人生,遇到了当年她所鄙夷的老师,老师拿出刊载了绫的采访的杂志对她说,恭喜你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你可是我们这里的励志偶像哦!

绫忍不住痛哭起来。

因为啊,物欲毕竟不能等于理想,此前20年的攻城略地,全部是围绕着身外之物的强取豪夺,丧失了少年心气又不知如何进退的中年人啊,此种况味除了当街痛哭确实是无法一两句话讲得清的啊。

而那些一路走来的男人们呢,难道回到平凡的街角去吃章鱼烧就是最好的结局吗?

未必啊,好在剧情没有停留在这种“平平凡凡就是真”的俗烂归属上。

个人的命运,其实早被集体和时代所挟裹而去了,而丧失了故乡的人,根本除了继续为机械式的怪兽都市贡献血肉,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既不知来路,不如只管向前。

想要生活在如同景片一样的地方的人,则避免不了要成为景片中扁平的画像,不如说,图鉴这名字起得真好,一本精良目录。

最好,不要去想太悲观的未来,只管紧盯华服,低下头再对自己说一声:“加油啊!

 8 ) 驱动

我前段被委任新项目的组长了,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我在同期中遥遥领先,顺顺当当发迹,嫉妒随之而来像暴风雨。

来者不拒,去者不留。

居然真有男人会这么准地掉进走投无路的女人设下的陷阱。

我以前没懂为什么时尚杂志的从业者也爱慕虚荣,因为她们知道所谓的潮流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我开始想的是她们本身就是虚荣了才进来,但后来发现很多人其实想得很明白。

后来我的结论是,她们没有其他可以追求的东西了。

包包,房子,孩子,其实对他们都一样。

无非是人生的抓手。

有人抓住教职,有人抓住知识,有人抓住艺术,有人抓性瘾,有人抓包包。

女生能生孩子的年龄是被限制的。

印象里对于要求较高的女性征婚帖有个标准反问:楼主,如果我所有标准都达到了,我为什么不去找一个年轻版的你呢。

为什么这剧这么火?

现在活在网上的人,都是一具具“三观行走机器”,浑身上下除了“三观”,狗屁没有。

杜杜有一个绝佳的比喻,驱动。

这些人没硬件(身体素质、刚正面的胆量,动手干活的能力),没软件(审美、才华),就他妈只剩下驱动(三观)。

每个人空虚得如阴毛,硬件真不行,软件不真行,整天就挂着一副“驱动”上街问人:韩寒是直男癌你支持吗?

抵制韩货吗?

侘寂吗?

侘你妈了个逼。

我有轴承你要吗?

 9 ) 什么电视剧让人看完像过完了一生

现在的自己自己活在电视剧的第一集,二十岁出头的年纪不甘毕业留在家乡这种三线小城市里,成为家族里一辈子不走远的得一个缩影,也不像绫和奔去北上广的热血青年那般有勇气放手一搏,畏首畏尾甚至初恋都在大四的我,懵懂到和男友私定终身以为管他有钱没钱管他一南一北平淡的小出租屋里也能过得甜蜜,努努力什么都会有的。

“只要可爱就好了吧”,只要可爱什么都会成功的吧,就在三天前,我依然这么想。

昨天,分手,拉黑,排解不出打开电脑看剧,明白了这一辈子的长度,自己的直树都还没遇见,你还自己躲被窝里瞎几把哭觉得失去了世界?

早点长大吧。

 10 ) 我也只有一个人生

三十岁的绫,走在大街上看到别人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样子,也会开始想念冬冬。

初来东京,那个给他指路的男人,那个为她做饭聊家常的男人,那个给她温暖小床的男人。

如果和他一直在一起,现在应该也有一个可爱的宝宝吧。

但如果在一起,可能就不会住在银座,踩在柔软的地毯上,享受奢华的东西。

她爱他,但她更爱自己和自己要过的生活。

就算后来在一个个不同的男人身边流转,独自承受。

后来,不管是玩弄感情的高富帅,还是成熟的外遇男,又或是自私木讷的老公,都是极具代表性的在大城市生活的写照。

女性的成功,除了事业奋力,渴望家庭的温暖也在不时折磨着绫。

为此就算嫁了毫不喜欢的男人,又离婚,也一直在努力地往前走着。

不管是选了初恋,还是那些不爱自己的条件男,都是会后悔的吧。

《东京女子图鉴》短评

让别人羡慕的终极还是跨越不了的阶层。“打不过就加入”

6分钟前
  • 春山
  • 还行

所以生活什么样 选择了才知道

8分钟前
  • 喂,叫我愤青!!
  • 推荐

弃剧,没法看下去了。穷人家孩子的自以为对上流社会的百科全书。

11分钟前
  • 敦子
  • 很差

想在人生这个游戏里顺利通关并解锁“幸福”需要解决掉多少个欲望的关卡?答案是,你自己觉得有几个就有几个。看不透的人勾选了所有选项才得出这个结论,但也没什么,努力的过程最有意义,坦诚的人生都是好的。

12分钟前
  • 黎黎洲
  • 推荐

两年前看的,女主又傻又可怜。

13分钟前
  • 指月亮
  • 较差

有点反感这部剧的形式和主题

18分钟前
  • 挲丌
  • 还行

2星给画质,女主简直除了运气好以外根本就是被人到处牵着鼻子走,最后非要嫁个人来表达自己是幸福的,这三观简直无法苟同。

21分钟前
  • 亓绿
  • 较差

试图用直接面对镜头来营造纪录片感,又试图用发言身份强化群体刻板印象,小镇青年的城市生活或许“前已无通路,后不见归途”,都市女性的遗憾却不该只是“以为要体会人生,就要多爱几回”。

26分钟前
  • 真绪
  • 较差

实在难以入戏,好好的表现中产毒瘤不好吗?非要扯上感情。不过倒确实像某些人,想要一手钱包、一手丁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钱包只为我开,丁丁只为我用,哪有这么好的事,只等梦碎。

29分钟前
  • 临素光
  • 较差

极具话题性,囊括了家居暖男、仇富愤青男、富N代男、奢侈出轨男、多金邋遢男、酒吧小狼狗等一系列角色。女主角转了一个大圈,终于知道了有些东西再怎么努力也不会得到,不如与自己和解,坦诚面对生活。全剧和反婚反育无关,几张热门截图在剧中其实是在讽刺。

31分钟前
  • Junit
  • 力荐

懒得写短评了……被标签绑架,短,浅,空

36分钟前
  • 潇文
  • 很差

欲望不息,追逐不止。女主始终不知自己想要的生活究竟该是什么,一旦得手,厌弃即生,边走边掰,边掰边扔,但其实始终都得到了自己那一刻最想要的东西。人生不存在绕远路,因为不存在所谓原路,起跑线站着不动也未必抵达理想的自己、完美的生活,寻找的过程无从省略,“弯路”上的风景才是一生所获。

39分钟前
  • 匡不怕
  • 推荐

对于女人来说,如果可以有足够的金钱,娱乐自己的能力和相对满足的性生活,那还要结婚干嘛。虽然仍然幻想圆满家庭的幸福但是30岁还独身的人就是我吧。那只能努力工作了。

42分钟前
  • Sigma von Zeta
  • 还行

还挺现实的,相信很多独身来大城市生活的女孩都能看到自己现在或曾经的影子。繁华看遍后最终的选择才是自己心之所属。

47分钟前
  • 唔想郁本郁
  • 推荐

人比人,气死人。本剧对东京几个地区的分析还挺长见识的。然后就是各种男色啦哈哈哈。我最喜欢卖和服的大叔!

49分钟前
  • 苹果碳酸水
  • 还行

好久没有打破一天一集的规矩连着看了 就像是快进着了解她的人生际遇 (如果是我的话到三茶篇就结束了)不过我总觉得东京(其他大城市)不该是价值观如此单一的地方 它充满了可能性

51分钟前
  • 小伙锅
  • 推荐

真的不好看啊

52分钟前
  • 咸鱼土豆
  • 较差

我这种同样出生于小镇但太不aggressive只追求趣味的人其实很难对此产生共鸣。欲望就是欲望,梦想好看的一层皮扒开还是赤裸裸的欲望,和某篇影评说的,绫这种人应该是感受不到读一本书带来的快乐的。优秀的女人可不是为了富二代一言不发地甩掉旧男友的人噢。

55分钟前
  • MarciWoo
  • 还行

勉强看到第二集,就这剧能有8.7分??我的妈,是我的三观和品味出问题了吗?还有b站弹幕里随便一个路人长相的女演员都要吹成美女的,我也是醉了,这要是个中国演员还不得被贬得一无是处?太可怕了。

56分钟前
  • 红鲤鱼与
  • 很差

两集弃😔

60分钟前
  • 小米知萌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