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今年华语最惊喜的剧集,当然非《我们与恶的距离》莫属。
取材自真实事件的它,并没有一味为某个群体高声呐喊,反而围绕着“无差别杀人事件”、“精神病患”,从受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大众的角度,阐述了每个人和恶的距离。
不负众望,在第54届台湾电视金钟奖,剧集入围了包含电视电影奖、女主角、女配角、新进演员与导演奖等在内14项大奖。
贾静雯(宋乔安)、吴慷仁(王赦)分别入围视后、视帝;温升豪(刘昭国)、林哲熹 (应思聪)、洪勝德(廖纽世)入围男配角;曾沛慈(应思悦)入围女配角。
在此之后,缔造了这部神剧的台湾公视又推出一部现实主义力作,这就是今天小栗子想和大家安利的《噬罪者》
剧集一共13集,每集50分钟。
目前豆瓣8.2,仅514人标记。
没有像《我们与恶的距离》一样大爆,真的可惜了。
剧集讲述的是「更生人」的故事。
所谓更生人,是出狱后受刑人的称谓。
意思是说:希望他们都能更新自己的生活。
犯人出狱时,都会得到一个“出去后好好做人”的叮嘱。
但庄凯勋饰演的王翔告诉我们,一切没那么简单。
高智商犯罪者他亲手杀了弟弟暗恋的女生没犯案之前,王翔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在读研究生,同时担任助教的工作。
文质彬彬的他教学很有一套,因此在学生间人气很高。
他的爱慕者很多,其中就包括弟弟的同班同学,李晓君。
但他只把她当作妹妹看待。
因为此时的他已经有一个感情稳定的女朋友——沈雯青,两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情商高、学历好,还有一个美丽且家境富裕的女朋友,怎么看他都是人生赢家,有着无限美好的未来。
万万没想到,他却因感情纠纷,杀了李晓君。
负责当年这起命案的警官都说:当年抓到他之前,我们也以为他跟案子没有关系,任何人的嫌疑都比他大。
结果,他就是凶手。
虽然他一直说自己只是不小心杀害了她,并非预谋杀人。
但留在现场的血迹,还有他把女孩丢进池塘毁尸灭迹的痕迹,这些铁证一一把他送进了大牢。
十二年后,王翔假释出狱。
除了不可以酗酒、不可以挑衅、不可以对受害人家庭进行骚扰。
每月都要到法治教育中心报到一次,随时接受警察的协助监督外,他终于获得了身体上的自由。
但入社会后一系列的事情告诉他,这不过是从一个小监牢走向更大的牢狱而已。
他被法律原谅了,但在社会这个大牢笼里,他的刑罚是无期。
处处被歧视善恶的标准到底是谁定的被歧视的感觉,几乎如影随形。
刚回家时,恰逢阿姨准备拉下卷门,她的意思是说想让王翔从后门进来,不要被街坊四邻看到。
妈妈拒绝了这个提议。
发现王翔没有跨过火盆就进门时,阿姨低声埋怨着:怎么没有等过完火炉再进来啦,这样会把晦气带进来的。
刚回到家,他天天在早餐店帮忙。
从客人口中,王翔才知道妈妈这些年一直撒谎自己在大陆工作,最近刚回来。
原来在发生那件事后,母亲便连夜搬家。
连续换了好几个地方,都因“儿子是杀人犯”的事情被曝光不得不离开。
为了生计,为了不在别人的指指点点中过活,她只好掩埋、虚构了儿子的这段经历。
有意思的是,即使儿子是杀人犯,是更生人。
但她仍时常叮嘱王翔,不要跟那种人(蹲过监狱的人)在一起。
弟弟女朋友每次见到他,不自觉产生的害怕情绪,以及越来越少到他家的行为,都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早餐店阿姨们向警察无意间的抱怨,也不断地提醒他自己曾是个杀人犯的事情。
但日子还得过下去。
之后去找工作,因为这段经历,本是高材生的他沦落到工地搬砖的地步。
(这里并没有歧视搬砖这份工作)妈妈一直想让王翔有份正经靠谱的工作,于是通过弟弟的介绍,他去到一家富商家庭当司机。
面试时,他故意隐瞒了自己的前科。
尽管他并不同意这样做。
但用弟弟的话说,有些事隐瞒更好。
有了这个工作经历,也有利于他之后更好的跳槽嘛。
进入青春期的小爱是一个被宠坏的姑娘。
脾气暴躁的她总是对王翔呼来喝去,言语行为间很不礼貌。
但一来二去,她发现王翔除了人有点冷之外,其实人还不错。
奶奶让他扔掉的小鸟,他养育得很好,还会每天给她发照片。
买吉他差点被坑时,也是他即使跳出来制止,并依照她的情况选了一把很适合初学者的。
就连奶奶有时候都会对她说,不要老欺负王翔,他是个好人。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一次见义勇为事情之后。
某次雨夜开车时,他救了一对出车祸的母子。
尽管是做了好人好事,但他仍被叫到刑讯室做笔录。
原因很简单:车后座坐了两位高中女生。
用当年那位警察,如今是刑侦队长的人的话来说:有的人,本性是不会变的。
本以为事情到此结束。
没想到小爱把他的义举拍下来,并标注“如果他不是英雄,那么谁还是?
”上传到了网络。
一夜之间,他成了人人敬仰的“英雄哥”,人们都好奇帽子下面,他的真面貌。
但很快,他的真实情况就被调查得一清二楚。
上一秒还是英雄哥的他,下一秒就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杀人犯。
阿姨劝他搬走,
原先对他印象很好的奶奶,开始怀疑他会对小爱不利。
三万块钱找不到后,她直接质问王翔有没有看到这笔钱。
同样是见义勇为,发生在普通人和受刑人身上,民众态度却有了天壤之别。
借用小爱的话说,“他是不是好人,凭什么是你们决定?
”
也因这个事件,王翔前女友——沈雯青,
被害者李晓君的父亲——李春生,
监狱里他认识的大哥——龙哥,
也正式上线。
偏在这个风口浪尖,小爱的同学又突然离奇失踪。
警方下意识把怀疑的矛头指向了他,并认为他是恼羞成怒之下决定报复.....一系列的事情,再次将他推向风口浪尖。
用王翔的话说:我以为我自由了但并没有在里面不自由的是我的身体出来之后 不自由的是我的心
细节处处细腻“噬罪者”不止一个人不得不说,剧集中好多情节处理得太细腻了。
比如他从监狱返回家时,过马路不小心撞了个人。
道歉还没说出口,路人一边低头摆弄着手机,一边向他摆摆手匆匆而过。
他朝四周看了一下,低头玩手机的人比比皆是。
事实上,那场戏本来是一场问路戏。
但拍到一半被导演喊卡了,因为刚出狱的人,其实并不会直接那样与人接触。
刚回到家,不习惯睡床的他天天躺在地板上。
这是因为坐牢没有床,大家都要睡地板的缘故。
在和弟弟女友第一次见面时,他也低着头,和对方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这种不适应也体现在兄弟俩不同的娱乐方式上。
临近饭点,弟弟王杰一直手机不离手地聊天,而哥哥则是用笔玩着报纸上的数独游戏。
小爱打来的视频聊天,也被他关掉摄像头。
一个有趣的小细节是,他刚开始并没意识到摄像头的存在,直到被提醒才用胶带粘住镜头。
联系到他电机系出身,不得不让人感慨......
还有一个很值得说的点是,剧集中的龙哥其实是有原型的,他正是很有名的更生人——陈兴余。
19岁时他就加入黑道,并因手段残忍惹上两条命案。
一次是出狱后帮别人协调股票纠纷,一言不合就往对方脑袋开了一枪。
后来又伪造信用卡盜刷5、6千万元,最后被小弟背叛,一气之下打死小弟,被判无期徒刑,关了整整32年。
出狱后,陈兴余因为妻子的深情守候,再加上错过女儿的成长过程,不想再错过孙女的童年陪伴时光,遂想脱离黑道,回归社会。
在其身份不被社会接纳的情形下,自主创业开办了清洁公司,终于成为浪子回头的楷模,并接纳了很多更生人,帮他们重返社会。
而以上所说的被歧视、不适应社会, 都是导致更生人再度犯案的原因。
就像剧集中的阿标。
出来后想重新生活,但一没学历,二来有前科的他在求职路上频频碰壁。
好不容易被龙哥收留,也准备考个技师证,但却被警察怀疑偷钱,加上很难适应社会从而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借着打劫便利店的由头准备回去坐牢。
比起现在的社会,还是牢房生活更让他感觉自在。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肖申克的救赎》里的监狱图书管理员老布,出狱前他已经被关押了50年,这几乎耗尽了他一生的光阴。
然而出狱后的他,没有任何谋生技能,没有朋友,没有金钱,在超市工作不如意,在图书馆办张借书证也很难。
相比在监狱受到尊重的生活,出狱后的老布找不到任何存在感、成就感。
绝望之下,他在房间里留下“老布来此一游”,上吊自杀了。
除了关注「更生人」这一群体,让观众思考一个已经为自己的罪过买单的犯人,是否拥有重新做人的权利外,它并没有让王翔成为替罪羊。
换句话说,他其实没有杀李晓君。
但却成为那个经历罪与罚审判的人。
而当你看完《噬罪者》就会发现,所谓“噬罪者”,它不仅是指王翔替罪的行为、为自己恶行买单的人、在伤痛中饱受折磨的受害者家庭,也指每个被欲望吞噬掉的人。
至于王翔是替谁顶罪?
为什么顶罪?
和前女友偶遇后是否复合?
最后他的罪名洗刷了吗?
他真的绑架了小爱的同学吗?
一系列的疑问我就不剧透了,自己去剧中看吧。
故事绝对精彩,不容错过
剧中男主角:王翔因涉嫌谋杀女中学生李晓君而入狱,出狱后面对社会的种种歧视,以及社会对家人的骚扰而深感不安,其实他当初是因为想保护弟弟而顶罪,可弟弟却没怎么成长,一再犯错,如果哥哥当初能换一种方式来保护弟弟,也许弟弟能早些明白做人的道理,也就会少些悲剧。
,王翔为了弥补弟弟当初对李晓君之死给家人带来的伤痛,以致于对李家父亲伤害自己而选择了原谅,由所谓的罪人变成了受害人,差点儿死去,真是令人深思!
会接触到这部剧,是因为搜庄凯勋的电视剧搜到的,这位仁兄,虽然只看过他的一部麻醉风暴2,还是配角,不过至今仍然念念不忘,想说看看他还有什么好剧,就搜到这部与「我们与恶的距离」常常同时搬出来对比评论的剧——噬罪者。
其实这两部剧要表达的思想有交叉之处,但又并不相同,一部是站在法律、道德等伦理角度的大方向去评判善恶,剧中台词“什么是好人?
什么是坏人?
你有标准答案吗?
”拷问人心,而这部剧是完全以一个小人物的出狱生活带出它想告诉我们的,“我以为一切都会一笔勾销,但不是这样。
”“hate the sin,love the sinner”,这是出自《甘地语录》的一句话,译作“恨罪恶,爱罪人”,这也是这部剧的英文译名。
为什么要爱罪人?
人之所以会成为罪人,是因为罪恶有了生存的土壤,我们和罪恶生活在同一片土壤,怎么可能不变成罪人?
与其不加思索的惩罚他,不如去思考怎样把渗入土壤的毒素清除。
否则,除了这一个罪人,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罪人。
由于涉嫌杀害未成年少女,王翔被关了十二年,出来后,物是人非,因为怕影响到家人(为防止罪恶再次发生,刑满释放人员需要定时向观护人报道,并且警务人员要时常去居住地探视),他没有留在家里的早餐店工作,经弟弟介绍成为了一户有钱人家的专车司机,而阴差阳错的见义勇为,曝光了他的入狱事件,走投无路,他投靠了监狱中认识的做正当生意的龙哥。
原本以为日子就这样毫无波澜的过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也会慢慢淡出脑海,可生活怎么会轻易放过他们呢?
同在龙哥的公司工作的更生人阿标,因为被怀疑盗窃,干脆破罐破摔,故意在商超抢劫,就为了能再被关回监狱。
为什么?
外面的路,真是太难走了。
一个人被判定有罪后,之后发生的任何坏事嫌疑最大的依然是他,即使他是清白的。
这就是首因效应,犯了错的就永远是罪人,任何人都能俯视他、批判他。
人性如此,无法避免。
王翔也没有逃脱。
因为一个未成年少女的失踪,他又理所当然成为嫌疑人。
然而那名所谓的失踪少女,只是因为跟家里人怄气,自己躲起来了而已。
那此时王翔在哪里?
我们可以猜一下。
他被十二年前的受害人父亲囚禁起来,打着正义的旗号,发泄自己的私愤,以为这样自己能好过一点,但那件事每想起一次,心就被刺痛一次,伤口永远都不会愈合。
但王翔还是对他说,“对不起”、“动手吧”。
“对不起”,是剧中我听到最多的词。
但谁是谁的罪人?
谁要同谁道歉?
结局还有一点意料之外的情理之中,乖巧懂事的怡安,最终杀了男友的外遇,一尸两命。
她拿着烟灰缸一下一下砸下去的时候,我想到了东野圭吾笔下的人物。
人变成罪人,该是咽了多少不公正,才能从受害人变成施暴者。
我想小杰一生也不会释然,他的哥哥和女友都是因为自己,变成了别人眼中的“杀人凶手”,这个污点,在这个社会,是很难洗清的吧。
而晓君的父亲,可能会勉强放下复仇的欲望,但是这个心结,怕是永远也解不开。
漩涡中,没有人能逃掉这一切。
无论道歉或原谅的有多诚恳,自己能不能放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再说说庄凯勋,看这部剧前,我脑海中他是飞扬跋扈的万大器,甚至看到噬罪者的海报时,对他的造型感到突兀,但剧终后,之前万大器的形象我已经记不起来了,取而代之的是隐忍深沉的王翔。
这个社会还有多少“王翔”呢,我不知道。
但,希望我们不会变成罪恶的推手。
#豆狸推荐# 噬罪者 | 犯罪/人性/社会/中国台湾「罪 不因刑满而消失 噬罪的人如何得到救赎?」扼制恶行的法律被某些人打上特定标签「出狱之后好好做人」受害者 施暴者 社会偏见 歧视 谁又能给他们这个机会「Hate the sin love the sinner」拷问的 是每一个人心的阴暗面推荐指数:⭐⭐⭐⭐️赖孟杰执导庄凯勋、夏于乔、曹晏豪主演
今年台剧的最大爆款,非《我们与恶的距离》莫属。
豆瓣9.5分,IMDb9.3分,基本锁定华语剧的“年度最佳”。
就在前段时间,又一部品质颇佳的台剧上线了。
它的题材和《与恶》类似,但是关注的视角更加长远——噬罪者
和《与恶》一样,《噬罪者》也是由台湾公视出品。
它是台湾唯一的非商业无线电视台,不受任何政府、政党及利益团体控制。
因此,公视的剧集在题材选取和故事挖掘上,通常更加大胆和深刻,评分和口碑也相当能打。
比如8.7分的《麻醉风暴》,9.3分的《一把青》,8.3分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等等。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剧照往近了说,今年公视的《我们与恶的距离》就堪称突破。
它跳脱出非黑即白的窠臼,没有去刻画加害方犯罪手段的凶残,抑或去呈现受害方昭彰正义的艰辛。
它所关注的,是事发后受害者家属、加害者家属的困境,以及媒体和社会大众的不同态度。
▽戳图片可回顾文章
《我们与恶的距离》剧照同样是关于“罪与罚”的议题,《噬罪者》在《与恶》的基础上则再进一步。
它向所有观众抛出了一个问题——犯过罪的人在出狱之后,该如何救赎与重生?
剧中的男主角叫王翔(庄凯勋 饰),他原本是一名受人尊敬的助理教师。
但是,他却因为涉嫌杀害一名女高中生,而被送进了监狱。
美好前途就此终结,他的余生都将被打上“杀人犯”的标签。
如今十二年过去,王翔终于能够假释出狱。
但,十二年的与世隔绝,足够让一个人与现代社会脱节。
他所要面对和适应的,完全是另一个崭新的世界——首先是与外界的接触上,他入狱之前,还处于靠写信来传递信息的时代,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手机、电脑、网络,都得从头学习。
其次,身为一个有自理能力的成年人,王翔必须找一份起码能养活自己的工作。
可惜有犯罪记录在册,使得他屡屡被理想的工作拒之门外。
最终,在亲人的介绍,并且隐瞒了犯罪史的情况下,他才勉强找到一份私人司机的工作。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王翔必须再一次融入自己的家庭生活。
王翔的母亲和弟弟,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不会介意他“杀人犯”身份的人。
但是,他们的过度保护,以及过多的关心,反而使得他浑身不自在。
除此之外,弟弟的女朋友不经意间表现出的恐惧和害怕,对于王翔来说也是一把把无形的刺刀。
凡此种种,都是王翔作为一个“前杀人犯”,所需要克服和适应的难题。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对于他们来说却是一个个严峻的挑战,甚至关乎存亡。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就有一个鲜活的例子——詹姆斯·惠特摩所饰演的老布,在监狱中待了大半辈子。
当他熬到年老,终于有机会出狱之后,他却选择了在旅馆结束自己的生命。
因为这个崭新的世界,早已在无形中把他排除在外,而他也没有心力再去适应这个花花世界的诸多规则。
发现了吗,入狱又出狱,对于一个罪犯来说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更好的开始。
用剧中的话来说,这只是两种不同的“不自由状态”——在狱中,不自由的是身体。
出狱后,不自由的是心。
而心灵的不自由,往往比身体的不自由更加不自由。
在台湾,对于王翔这类人还有一个专门的称谓:更生人。
这代表了社会对他们给予的期望:希望受刑人在出狱后,都能更新自己的生活。
但是,“更生”与他们而言真的有那么容易吗?
并不是。
来自各方的偏见,永远是阻止他们“更生”的最大障碍——雇主家里丢了东西,首先被怀疑的便是这些“更生人”。
普通的民众,会把“杀人犯”的帽子一直扣在他们的头上。
新闻媒体,会说更生人“再犯罪的几率高”。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就连这些“更生人”的家人,也会对其他“更生人”抱有歧视与偏见。
你不要和那种人(坐过牢的人)在一起在剧中,还用了一个相当讽刺的桥段来呈现这种偏见。
身为私家司机的王翔,在一次行驶路上,偶然救了一对出车祸的母子。
他的这一行为被雇主家的小女孩拍下来,上传到了网络上。
虽然看不清正脸,但是一夜之间,他成为了人人称赞的“英雄哥”,被电视台和网络大肆报道。
只可惜,好景不长。
当这个“英雄哥”的真正身份曝光之后,所有人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什么救人的行为,发生在普通人和“前杀人犯”身上,就会有天壤之别?
为什么“好人”与“坏人”的评判,只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情感?
一个已经受到惩罚的罪犯,为什么在出狱之后也不配拥有自由的权利?
以上这些振聋发聩的疑问,便是此剧的主创抛给每一个观众,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以前都说他是好人现在知道人家以前的事就对人家大改观 说他不是好人他是不是好人凭什么是你们来决定
我都已经接受惩罚了像我这种人是不是应该也要有自由的权利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此剧强大的主创团队。
首先是《噬罪者》的剧本,它改编自杨念纯的作品《越界》,这是一部曾获得“电视节目剧本创作奖佳作”奖项的作品。
而执导拍摄这部剧的双导演赖孟杰与张亨如,在拍摄时也格外走心。
导演赖孟杰(下排左三)与张亨如(上排右五)导演在采访中透露,早在拍摄前期,他们就参与了台中监狱的田野调查,实际了解受刑人的生活细节。
为了真实完整还原狱中的状况,他们舍弃了监狱搭景,选择到真实的戒治所进行拍摄。
而里面饰演法警的人,也是监狱里真实的戒护人员。
如此力求真实和还原的态度,让人不得不服。
除此之外,饰演男主角的庄凯勋也相当值得一提。
不少内地的观众记住他,还是因为他前年在高分悬疑片《目击者之追凶》里担纲主角。
其实早在2015年,他就凭借电影《菜鸟》荣获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最佳男配角”奖项。
《目击者之追凶》剧照《噬罪者》中的王翔,也并非他第一次饰演的“更生人”角色。
9年前,他就在剧集《破浪而出》中有过同样的尝试。
但是到了《噬罪者》拍摄时,他仍然做了不少功课,比如去网上观看现实中的访谈影片等等。
最终,他对王翔一角的塑造也可圈可点,真实自然的演技可以说为整部剧画龙点睛。
《噬罪者》的英文译名,是甘地的一句名言:“Hate the sin, love the sinner.”它指的是要憎恨罪恶,但也要关爱那些犯了罪的人。
这恰好道出了导演张亨如的拍摄初衷——“《噬罪者》这个故事,主要是想要透过一个更生人出狱后,如何慢慢回到生活的过程中的故事,让大家思考虽然主角看似犯了错,但事情真相是否真如大家所见,背后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原因?
同时也要让大家看见生活里,本来就存在着很多复杂的人性。
”
的确,人性是复杂的,也是在流动和变化的。
那些犯过错,并且受过责罚的人,有可能变得一心向善。
相反,那些致力于将“坏人”打入万劫不复境地的人,也有可能心存歹念。
因为,他们在振臂疾呼、释放极端情绪的时候,已经悄然变成了“坏”的一部分。
*本文作者:张不才
这部剧探讨了很多有意义的内容。
犯罪心理有时候人会低估自己犯错的能力和代价,却又高估自己底线的坚硬程度。
我挺喜欢噬罪者和我们与恶的距离,是因为这两部剧离开了原生家庭的议题,当这个看似大罪之首的归咎点不再存在时,那么衍生出其他的情节和走向,再探讨人性,至少不再那么苍白无力。
在剧中,王杰高估了自己对所有情况的掌控能力,直到自己建构起来的一切在他面前一步一步坍塌,随着坍塌的,其实是王杰的自尊和身而为人的存在。
他只对哥哥表达过自己自卑的情绪,其他大多时候都隐藏得很好,尤其是在和女人们打交道的时候。
从他接触晓君、带晓君回家,到夜里失手捂死晓君,再到哥哥顶罪刑满出狱后的安排,再到交合人妻的事情露出,未婚妻杀人入狱。
他最终在女子监狱外面吹灭的蜡烛,不知道,是吹灭了他自己,还是拔掉蜡烛后,会是一个新的人。
人妻潘太太,说了一句很亮眼的话:“寂寞是会杀死人的”,和她随之殒命相呼应和,算不上太牵强,但也的确是她把自己一步一步往火坑上推的,推的同时,也把怡安从岸上推到了水里。
呼应片头每次都会出现的那一幕,即晓君沉入池塘底。
那是一种悄无声息的窒息感,没有解救措施,没有任何机会,没有生还的后路。
而怡安,从一个安静周到的女孩,到一步一步发现真相,被血淋淋地撕开在面前,她以为自己足够伟大和宽容,可以拯救一个12年一直活在内疚中的男孩,可以挽回一个出轨又巧舌如簧的男人。
虽说最后的剧情有点陈词滥调,也不太符合逻辑,但它某种程度上,是贴合人物的心理情感走向的。
善恶一念,谁又能分得那么清楚。
雯清何其无辜但又何其有幸,她是那个坚守底线的人,纯粹,但她对宋克凡又何尝不是一种伤害?
路人暂且不表,标签和偏见总是毁人不倦。
回到王翔身上,自己虽然是主动为王杰担责,但其实王杰早已背负了两个人的人生。
某种程度上,他剥夺了王杰承担责任的能力和机会。
而他在阿标无辜致死的那一刻,也的确是想过亲手打残芷玲的爸爸,为阿标报仇。
万念起始,一念就再难忍了。
直视骄阳欧文亚隆用《直视骄阳》这一本书来探讨死亡议题,我们与恶的距离和噬罪者也通篇围绕死亡议题来展开,人在面对丧生者的时候,如何面对自己心中的缺口,如何面对那个造成遗憾的人,又可以用什么来告慰这份丧失呢?
施害者、受害者、拯救者总是不断转换的,而这两部剧的探讨至少都让人看到了这些人是活生生的,他们的生存势能一直是动态变化着的,有自己所执拗的地方,有自己所温柔的地方,有自己所信仰的、坚守的地方,也有自己真的无法面对难以跨越的地方。
有些事情无法和解,有些事情,需要更进一步,才有和解的空间,但踏出这一步,往往绕了半生的弯路。
更生人我是一个闽南人,听着台剧里的台语,那是家乡的口音,是一种很亲近的感觉,平安福和拜拜,也是我妈日常会做的事情。
跨火盆,也是那的习俗。
在老家,进过监狱的人,都需要在门口跨火盆,吃过韭菜之后,才算是正式回了家,重新成为这家人。
而且,在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只能拜托给老天,拜托给各路神明。
谁家都害怕自己家出了什么歹孩子,那是一条无穷无尽的被指责、饭后闲话的谈资之路,没有人真正关心你发生了什么,他们更愿意通过自己的臆想来脑补掉你的理所应当。
所以,更生人,听起来是要重新做人的样子,但其实,人们心里想的都是狗改不了吃屎。
所以,我更倾向于更生人是龙哥这样的,很多事情只能自己来做,路需要自己重新开,人生,需要自己把土翻一番,让主观能动性生长出来了,生机看起来就在前方。
就此。
最近放假在看台剧,一口气追完了该剧,并对那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噬罪者,噬者,吞也。
在我最初的理解噬=吃,噬罪者即等于吃下罪则的人。
之后查了字典,发现噬≠吃,而是吞,吞和吃因咀嚼之分,确实大有不同,噬罪者等同于吞罪者,对于在当时事业、爱情双丰收的王翔来说,这件事情由于突然,也来不及分析利弊,只能一口吞下,当一个噬罪者。
本剧剧情并不复杂,属于一眼就知道故事梗概的剧,当年的真相在男主刚出狱,弟弟的表现中就不难看出。
兄弟二人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长大,弟弟王杰对于哥哥王翔来说,并不仅仅是兄弟的角色,更是“视为己出”。
从小到大给予弟弟无微不至的照顾的哥哥,在亲眼看见弟弟杀人那惊慌失措的神态后,做出代替弟弟入狱的决定可以说是顺理成章。
在保护弟弟和与心爱的人过好一生相比,弟弟要重要的多,王翔不仅保护了弟弟,而且为了给女友离开的动力,更是在认罪时把杀人动机抛向了女友,让需要有发泄口的母亲恨她,从而断绝来往,也自私地希望女友能够在离开他之后得到幸福。
王翔出狱之后,带有杀人犯的标签回到家中,好像除了妈妈、弟弟不嫌弃他杀人犯的身份外,其他人无一不嫌弃。
妈妈对于当年的事情也是了如指掌,对于王翔的所作所为也是默认态度。
在接受他新的身份的同时,也有想要补偿的意味。
弟弟对于哥哥的态度非常复杂,有爱有恨有敬有怕,爱自然就是兄弟之爱,从小被哥哥照顾,哪怕内心有嫉妒也是深爱着哥哥的;恨哥哥过于优秀,事事都比自己强,就像是父母嘴里隔壁家的孩子,一种自私的体现;敬跟爱差不多,敬重哥哥可以在狱中独守秘密12年;怕哥哥哪天真的忍不住说出当年的故事。
可以说哥哥就是弟弟眼中的偶像,自己也希望像哥哥一样优秀,哪怕是保守秘密方面。
而且弟弟一直没有和交往已久的女友提起过自己有过哥哥的事实,直到哥哥出狱。
当王翔做司机时,老太太对其实放心的,不让王翔自比为下人,很满意他和小爱的关系,邀请他进屋喝茶,配她聊天,甚至让王翔去调查年轻媳妇是否有外遇。
当王翔身份曝光的时,老太太不仅仅极力反对王翔继续工作,更不让他进屋一步,丢了钱也第一个怀疑他,并且在之后警察去潘家调查的时候,老太太还是诬陷王翔偷钱,仿佛之前热情得体的潘奶奶拿错了剧本。
在这期间王翔并没有做任何错事,甚至还因为救人成为了媒体人嘴里所谓的“英雄哥”,只是一个杀人犯的身份让他遭受了天差地别的对待。
这还是跟他有过接触的人,当时可能除了小爱、唐娟、陈芷玲外再无外人会信他。
直到再次遇见狱中的好友龙哥,王翔才能再次得到正当工作的机会,也是因为这份工作,他将要直面李晓君的父亲,剧中最不会原谅他的两个人之一。
花季少女李晓君之死打击了这个原本和睦的四口之家,也让李母抑郁而终,让李父再也回不到从前慈祥的状态,让李兄心中也埋藏下愤怒的种子,一起凶杀案让两个家庭覆灭。
王翔出狱对于社会来说是刑满释放,对于我们观众的上帝视角来说是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但是对于王翔和李父来说,可能只是刑满,罪还没有消失。
之前剧情的交代可能是说更生人想要重新融入社会中有多么的不容易,而李父的出现则提醒我们罪并不会因为你的服刑而消失。
像社会上的江歌案一样,难道刘鑫没有被判犯罪,在道德的法庭上她也是无罪的吗?
不然。
换位思考,如果我是李父,可能也一样不会原谅王翔,会不会像李父那么激烈的去报复我也不清楚,毕竟很难感同身受。
与另一款大火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角度不同,《与恶》讲述的是被害人家庭和凶手家庭之间的矛盾,并非是和凶手本身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看过噬罪者之后,我对于发生在王翔一切非常矛盾,一方面杀人犯的身份不可原谅;另一方面他只是 whipping boy,这一切本不应该他来承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一句轻飘飘的话并不能消灭犯过的罪恶。
1. 并不觉得替人承担罪责并缄默一生就是保护,弟弟到最后都没有学会「负责任」这件事。
缘起于何呢?
怕是早就埋下了种子。
2. 哥哥一个成年人,即便心地善良,有了第一次的事件,对于青春期的女生,且是容易胡思乱想产生情愫的女生,为什么毫无防备警惕之心?
女生种种迹象都有表明,为什么不保持距离?
3. 对于一个渣男,竟然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原谅,毫无底线原则的爱,实在可悲,从始至终,都没有为自己而活。
4. 妈妈也是,当初儿子入狱将责任全部推给女主,出狱后态度又转变很大。
难道不是因为有前科还能有愿意接受的女生就很不错了?
也是很现实。
5. 一个女生谎话连篇,已经是惯偷,都到了害死人的地步,竟然丝毫没有悔恨之心,还是满嘴谎话,使唤起别人也是没有一丁点的麻烦,不好意思的感觉。
对于这些,竟然都没有后文了。。。
让人心寒。
6. 所以一部说是讨论人性的剧,其实是一个哥哥帮杀人犯兼出轨弟弟摆脱罪行的剧?
做12年牢出来还能和女友如此默契的感情,好像也就过了12天一样哦🙄7. 太多了。。。
无力吐槽,除了演技在线外,没什么可说的了。
总之,十分无语的一部剧,开始看期望很多,最后连期望值都没达到。
噬罪者,即吞噬罪恶的人,这样的人将一辈子被贴上“有罪”的标签,无论是自愿还是被动。
先说一下缺点,前期节奏太慢,后来突然加快,最后却截然而止,所以整体看下来不会很舒服。
情节上其实一开始就做了很多铺垫,哥哥很爱自己的弟弟,所以就能猜到是哥哥替弟弟顶罪,先不说顶罪对与错,就哥哥对弟弟这份溺爱,已经是一种“罪”了,他替弟弟吞下了罪,不让弟弟受到一点伤害,殊不知这是害了他,深爱弟弟的两个女人,一个死了一个入狱,这都是他自己引起的,却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最后连去看怡安一面都不敢,不敢承担,不敢负责任,哥哥明知道却依然什么也不说,这种溺爱已经变得畸形了。
与《恶》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视角不同,《恶》是罪犯身边所有的人为主,他们是怎么面对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噬罪者》是以罪犯本身为主角,剧情都是由他来展开的,这就造就了两个不同的感觉,前者很自然,只是在阐述事实,以人性作为剧情推动,真实且有力量,后者则更多了编剧的力量,需要一些戏剧性的巧合意外,因果关系等来推动故事,这样最大的弊端就是会影响很多角色的人物性格,举一大点,自己被解雇才想来找之前狱中的龙哥,认识阿标,想要帮助芷玲,让她到自己公司打工,补习功课,却因为芷玲偷东西,间接害死阿标,又对芷玲大发脾气,导致她离家出走,最后被冤枉。
整个一条大的情节推动链都是这样完成的,仔细看就不难发现会有些许矛盾的地方。
所以整体上与《恶》还是有一些差距的。
最令我感动的一点,雯青与出来后的王翔第一次见面,男友突然闯入,王翔为了保护雯青,说这只是一次采访,不让她难堪,自己已经遍体鳞伤,还要用仅有的一切来保护自己爱的人,让我为之动容。
最有感触的一段
结局来看,我本来以为弟弟会去自首,真正承担一次,可是没有,导演把最终的“罪”放大到极致,没有被贴上标签的人,或许比那些有标签的人罪恶更大,而这种罪会一直蔓延,直至灵魂深处。
又或许,没有被放大,这就是事实呢?
台剧这几年也是不少惊喜,总能看到一些想看的题材,比如最近抽空看完的《噬罪者》,虽然太懒了,但还是简单写下剧情吧,以便有一天又忘记看过的内容了。
大学时期,曾经做过类似的选题策划,就是与“更生人”有关的,当时想的设定就是一位坐了多年牢出狱的人,重新适应已经改变的一切,面对世俗的偏见、开启新人生的故事。
(但很可惜,拖延症患者迟迟没动笔)。
直到最近看了这部台剧,觉得还是挺欣慰的。
“更生人”其实就是刑满释放人士的统称,剧中的王翔就是这样一位“更生人”。
他之前因为“故意杀人罪”被捕,坐了12年牢,终于出狱重返社会。
从表面上来看他终于获得了久违的自由,但是实际上真正的自由却离他还有一段距离。
家人为了摆脱之前那件事的影响,搬了好几次家,向别人介绍也并不敢提王翔的过去,而是说他是从大陆工作了很久才回来的。
由于有前科即使有着研究生的学历很多公司仍然没有录用王翔,无奈之下弟弟只好托情人唐娟帮忙。
隐瞒了有前科的事情,王翔成功的在唐娟婆婆家当上了司机,每天接送唐娟的继女小爱上下学。
小爱的奶奶不准小爱养鸟,让王翔“处理”掉那只鸟,王翔把它带回了家,细心喂养。
鸟如其人,其实在笼子里一样也是不自由。
但其实王翔是自愿把自己困在笼子里的。
为了保守那个秘密,他早就把自由交出去了。
(后面会说到)小爱霸道蛮横,王翔也不卑不亢,两人由一开始的互相对对方不顺眼慢慢的也能和平共处了。
有一次开车途中有人遇到了车祸,王翔下车热心救人的一幕被小爱拍下来放到了网上,网民们大赞他是“英雄哥”。
但这却是灾难的开始,有人扒出了王翔是10几年前高中女生命案的杀人犯。
消息一传出来,很多人的态度都发生了转变。
比如唐娟的婆婆,之前认为王翔老实可靠,非常信任他,但是看到了电视上的新闻,对他的印象也发生了改变。
有次家里不见了3万块,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时候,怀疑起了王翔,问他有没有看见装着3万块的信封。
他也时常受到警察的“特别关照”:比如定期到访家中;当王翔碰巧出现在了发生车祸的现场热心救人也被怀疑······……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从小爱家辞职了,来到了龙哥开的清洁公司,遇到了同是更生人的阿标。
阿标的结局未免有过于极端的嫌疑,但是不得不让人深思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龙哥的抽屉不小心少了2万块,而抽屉的钥匙却被发现在阿标的挎包里。
阿标百口莫辩,觉得龙哥不相信自己。
后来冲动之下跑去超市抢劫结果却被当场被毙。
结果后来证实这5万块都是小爱的同学祉玲偷了给她爸爸的。
但是在之前有前科的王翔和阿标都被当成了最大嫌疑人。
这是人们的习惯性思维。
实际上王翔也一点也不像杀人犯,他为人处世温和有礼貌,对人对小动物都有爱心,他的人生如果没有遇到那件意外本来会有很好的未来,研究生学历的他在大学做助教,有相爱的女友。
他不像个杀人犯,事实上杀人凶手其实也并不是王翔,而是他的弟弟王杰。
为了保护弟弟,他承认了罪名,保守了这个秘密。
也承担了所有世俗的偏见与恶意。
弟弟意外杀死了自己最爱的女孩,这个设定不免让人想起了《牯岭街杀人事件》。
哥哥入狱了,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人,王杰也没让母亲失望,他工作很努力,是公司出色的业务代表。
甚至为了业绩不惜出卖自己的色相,和有妇之夫唐娟暗地里私会。
实际上他有一个温柔体贴的女朋友洪怡安,两人甚至要谈婚论嫁了。
但是如果不是被王翔发现警告他,王杰似乎也没有要收敛的意思。
当洪怡安知道王杰出轨对象是唐娟后,伤心哭泣,王杰还向她道歉,不会再让她伤心,结果却怡安发现两人还有联系。
对于像王杰这样的人来说,也许出轨并不需要什么原因,跟爱不爱也没有什么关系。
很讽刺,10几年前王杰杀了人,没有受到应该受的惩罚,但心中难免也有裂缝,10几年后有人因为他杀了人,他依旧不用受到法律的制裁,可是这一次也许也逃不过内心的制裁。
所以才会对警察说要他们抓了自己吧。
对于剧情方面感觉有些不太完善的地方,比如弟弟这10几年的心路历程其实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哥哥与弟弟的情感冲突;结局王杰女友冲动杀了王杰的情人唐娟也有些过激……看到这部也想起了东野圭吾的《信》中哥哥为弟弟做出的牺牲,这牺牲值不值得呢,也许只有故事中的人才有答案吧。
7.5分,后半段有点疲软,永远在哥哥保护下的弟弟永远也难以面对现实,惯偷和撒谎的未成年人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吗,可怜了贤惠单纯的弟媳,然而一切都是因果吧,不必执着…p.s.关于更生人的社会问题描述感觉还是少了那么点力度…
1、为了弥补一个谎言,就要制造更多的谎言;2、弟弟到底是何德何能,让周围的人都为了他牺牲那么多,到头来他却安然无恙啊?!或者他可能就是个扫把星吧;3、都9012年了,为什么台剧还喜欢在剧中间连放两遍过门(还是叫什么??)这么俗套的东西,我以为我在看琼瑶剧;总之是一部比较失望的剧吧,编剧开始应该是有野心的,想告诉我们的东西太多,最后反而让整部剧有点失焦的感觉。
最后总感觉差那么一脚。。。。。。
好喜欢蔡淑臻的声音啊
看这部剧就是浪费时间。
这个故事最后应该怪谁。是王杰12年前杀了人12年后出了轨,还是王翔替弟弟顶罪,还是他俩的妈妈的偏心,更或者是芷玲的不懂事。大家都有问题啊。我真的看不得妈妈那张脸,感受到了压抑。题外话,颜毓麟真的,那张脸我真的控制不住想到想见你。
高开低走没跑了,后面很烂,而且演着演着没几分钟就唱歌就很无语,不知道8.0哪来的,而且正牌女友讨问小三,然后把她杀了???最后罪大恶极的人都活的好好的,那个傻逼弟弟天天又是杀人又是出轨的,结尾没事?编剧脑子有坑,无语,浪费时间看他干啥
后劲不足,原谅和怨恨并没有太大的依据。
更生人題材,之前看過名《破浪而出》的劇場,也是更生人(浪子回頭),莊凱勛也有演,他演什麼角色好像看起來都一樣⋯⋯希望漸入佳境。
8分是怎么得来的?7分不能再多了。莫名其妙的人物设计,莫名其妙的结局。
最大的贏家就是王傑了 先有哥哥幫頂罪 後有兩個女人對他死心塌地以至互相殘殺 而他全身而退 編劇賽高 呵呵。
这是什么🐶s结局,两星给主角演技
更生人是引子,把人的欲望无限放大给人看才是主旨。想探讨人性但角色太多都很片面。男主圣父想度化周围的所有人,妈妈偏心拎不清两个儿子都被她不作为害了,弟弟麻烦制造精永远有人收尾永远长不大。最后一集叫重生真的很讽刺。
压抑,很压抑:1、男主太隐忍;2、“坏人”都没得到惩罚:男主弟弟和那个妹妹;3、“好人”没得善终:男主坐牢,弟弟女友杀人等
看了大半弃了,庄凯勋非常贴合,很喜欢剧的立意,一个正直友好责任感过强的人却过不好一生。但是女性角色全部是工具人!
一直忍着不说就是最大的保护?用爱去绑架一生真的很容易,加上几段没头没尾的出轨和恋情,然后全社会都患了被害妄想症,非要努力去弄一个人,节奏太慢了。太慢了。
为庄凯勋的演技五星打call但是,弟控是什么大病?还要为全剧最讨厌的那个芷铃和她那个赌鬼老爸扣一星,全剧渣男弟弟和他的两条女还真是绝配了,奥对,还有那个妈妈,好可怕的妈妈,这么看下来,男主为什么能这么正常(没有)都有点奇怪。最后,庄凯勋真是演的太好了
拜托,张亨如,你不是女性导演吗,为什么要把剧里的每个女性都塑造成这样子?什么鬼剧情。太多槽点,我懒得说了。一觉醒来,又扣了一星。本来是五星的题材啊,表演也有三四星,但故事与剧情只有二星。不知道编剧为什么要这样刻画里面的女性角色。如果想要写更生人的故事,为什么不直接塑造一个确实犯过错也受了惩罚,并真心悔过的更生人呢。这部剧究竟在干嘛。浪费了资源,更浪费了卡司。还有,别再蹭我恶了好吗,根本不是一个层级的。
庄凯勋值得一座金钟,而这部剧,实在是窒息到喘不过气
绝没想到这个年头的TW还有电视台买下这个超写实剧来播。多年前大陆有首无比煽情的歌,高潮时歌词是“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经年,懂得了,这首歌的比照歌曲是宝岛的“如果再回到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