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为止,看了三部和亨利八世的影视剧。
《亨利八世》,是个典型的历史文艺片。
男主是个又胖又丑的老头。
《The Tudors》国王是个靓仔呢。
几任皇后,虽不算最美,不过,服装还是很到位的。
《鹊占鸠巢》国王除了床戏,就没什么戏份了。
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这部。
不论它的真实性如何,电视剧,总是来得细腻些。
有点像亨利八世的八卦集锦。
正如英国皇室所言,“皇室离不开狗仔队,狗仔队也离不开皇室。
”
Tudors 都铎, 是一个家族的姓氏,也是一个朝代的名字。
英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的朝代,结束了中世纪的朝代。
买到DVD“The Tudor”的时候,我相当的吃惊,封面的帅哥长得像Tom Cruise 般的精致,完美的身材。
他演的可是著名的又矮又大胖的丑国王Henry VIII,Queen Mary (Bloody Mary) 和Queen Elizabath I 的父亲。
当然,一定要帅哥演出,捧场的人才多,管他历史上的真实形象呢。
重要的是Henry VIII的古怪个性和特别经历足够拍个好几十集了。
欧洲的君主往往只是最大的贵族,因此与其他的贵族相对比较的平等,还得受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领导,因此比中国的皇帝们权限小的多。
The Tudor 以Henry VIII最精彩的中年开始,那时候他就不太甘于被各种力量节制,努力的挣扎反抗。
我一共看了前7集,基本上都在忙着搞合纵连横,在欧洲的强敌兼亲戚比如说法国、西班牙以及教会之间搞平衡,在不断的签署和平协议和撕毁中来回折腾,伴随着的还把未成年的女儿许配给各国的国王或王子们。
看了这个过程,就会了解欧洲的统治者习惯于搞出各种协议,以平衡各方势力,没有强大的武力支持只能签署不平等条约,军队强大以后再撕毁旧的签个对自己有力的。
拉据战的过程非常的有意思,很实用的交战手册。
可是这位Henry 下定决心与罗马教皇决裂另起新的基督教炉灶的原因还是女人,他喜欢上了温良恭检让的皇后的妖娆又有野心的侍女。
出于各方利益原因, 教皇不准他离婚。
我买到了的第7集,他就开始折腾离婚的安排。
估计怎么也得到10集以后才能离得成,中间发生了很多的故事。
后面的历史是这样的,Henry于是奋勇之下,宣布脱离罗马天主教会,引入改革的基督教,自封为英国主教,搞了政教合一。
他最终达到目的离了婚,还顺手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发了笔大财。
鉴于英国实力强大,教皇除了口头谴责以外别无他法。
从此奠定了英国的欧洲大国地位,是为无心插柳的伟大成果。
而让Henry VIII 搞出这么大动静的女人Anne Boleyn,在几年后被他砍了头。
之后,他又砍了另外1任妻子的头,还与2任妻子离婚。
成为欧洲历史上最可怕的单身国王。
Henry VIII在世时,在国王的支持下,基督教已经呈燎原之势,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天主教的发展。
在他死后,他的3个后代都依次登上王位。
当他的大女儿Mary在Henry VIII 的唯一的儿子死后执政,她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视基督教徒为异教徒,开始对整个国家进行宗教清洗,杀人无数而得名“Bloody Mary"。
在Mary死后,基督教徒Elizabath接任,开始对天主教徒的清算。
不止在英格兰,Elizabath成功的征服了苏格兰和爱尔兰这两个天主教国家,从而纳入英国的版图,从而在爱尔兰开始了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宗教战争。
不过,从此英国开始成为世界之强。
虽然宗教战争常常以宗教为名,我所看到的却是发动的领导人对教义的背弃,以及完全不遵循宗教要求的生活与思想。
在那时的欧洲,普通人被宗教的选择与认同折磨甚至丢了命,而实际的既得利益者还是鼓吹和传播宗教思想的精神领袖。
部分的领袖也被迫逃亡、流放甚至砍头,但是至少获得了名声和拥戴,可是追随者们像蚂蚁一般前赴后继的死去,以极其虔诚的方式维护着他的信仰。
Henry VIII非常热爱宗教,尤其热爱宗教带来的便利。
当时的思想家们以宗教的前提去思考,顶多有了人道主义思想的起源。
没人感挑战上帝的存在,Henry VIII挑战的不过是罗马教会对上帝和耶稣的解释权。
在100年以后,法国哲学家才开始脱离宗教的桎梏,去真正的辩证的思索。
The Tudor 不仅有健美的俊男美女,更有精美的服饰、宫殿和欧洲风光。
在分类时可以定义为战争、历史、宗教、爱情、血腥、阴谋、情色的电视剧。
比较怀疑怎么在美国的电视频道上播放。
帅哥主演演的很好,只是以前读的书让我先入为主,怎么也觉的他的形象实在不符合我以前的想象。
Wolsey神父演的更好,完整的刻画了一位勤奋、睿智、狂妄、贪婪、控制狂的红衣主教形象。
且看明年会怎么拍下一季。
近两个星期一直在看《都铎王朝》,对于都铎王朝的理解顿时变得清晰起来。
WEB迅雷上刚刚更新到第九集,亨利八世,性格极度乖张,可以在得知亲叔叔被刺杀后诺无其事的和侍女嬉戏,和法国国王在大庭广众之下摔跤,为了政治需要不满12岁的亲女儿(那个著名的血腥玛丽)先后被许配给法国王太子、王太子的弟弟,以及她的哈布斯堡家族的表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
可是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竟然为了皇后旁边的侍女安·博林,冒着被开除教廷的危险要和王后离婚,他曾经说过的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哪怕教皇开除我一万次教籍,我也不在乎,我要向所有的国王证明,教皇的力量是多么微不足道”。
于是在得不到教皇的允许下,亨利八世宣布脱离罗马教廷,通过了至尊法,宣布自己为英格兰教会最高首领。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幸运的安·博林在成为新的王后后,并没有继续幸运下去,因为她没有生下亨利八世期望已久的儿子,而因为莫须有的“通奸罪”被处死,在她之后,亨利八世,因为不用罗马教廷的准许,很方便的先后离婚结婚了四次,而后处死了其中一个妻子。
虽然这六个王后只给亨利一个儿子,但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却是亨利八世的两个女儿,血腥玛丽(第一个王后所生),和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伊丽莎白一世(安·博林所生)。
无疑,在38年的统治中,亨利八世是非常熟练的玩弄帝王权术的,即使是权倾一时的红衣大主教沃尔西也不敢对他有任何欺瞒。
但是他也有困惑的时候,在船上,和莫尔漫不经心的谈起,有人送了他一本书,《君王论》(哈哈,那个著名的马基雅威利),书中反复讨论了“a king is to be loved or to be afraid”,莫尔随后问他,书怎么样,亨利八世苦笑一声说“没有你那么,那么的乌托邦”随后又提起一个权臣要杀自己。
于是两人都沉默了。
我想此刻是亨利八世困惑的吧。
都铎王朝因为有了亨利八世的离婚案,而顿时变得血腥和香艳起来,延续了一百年的宗教改革,在新教和天主教之间摇摆不定,无数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被冠以“异教徒”而上了绞架,其中包括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的作者,信仰天主教,死后被罗马教廷追圣,和德兰嬷嬷一样),轮到了亨利八世的女儿玛丽继位之后,玛丽信仰天主教徒,转而迫害新教徒,被冠以“血腥玛丽”。
因此一个诺大的英格兰,因为亨利八世的个人情欲使得无数人上了断头台,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宗教信仰。
PS:非常喜欢其中的一段,“but I love you ”“You do not know the meaning, You can love, perhaps a year, a month, a day, even for the hour, and in an hour, you do love well in deep, but after the hour, you love not, you love another, another, and then another, your love is the most generous ,is most wounding.” PS:本文参考了部分资料http://liuxiaoyan1213.blog.163.com/
就是奥图尔饰演的教皇保罗三世一个演员是否为人认同,很大程度上仰赖于他念白的功力。
看看第二季第三季,教皇高高在上的不怒自威、绵里藏针的用心和循循善诱,都在短短几句台词间铺陈展现。
岁月沉淀下来的功力,远远不是几张年轻的脸孔和色厉内荏的恫吓可以平起平坐的。
旧教徒个个虔诚纯洁坦荡,改革派个个残忍阴险恶毒,教会改革变成了一小撮的阴谋和不分青红皂白的烧杀掳掠,比蒋匪还反动啊,比白毛女还苦大仇深啊
Jonathan Rhys-Meyers—— 他的存在,就是为了蔑视一切规则 1998年,他19岁,出演了Velvet Goldmine(《天鹅绒金矿/紫醉金迷》)中的Brain Slade,这部影片在嘎纳电影节首映“特别艺术成就奖”; 同年,他被英国的《世界杂志》评为“全世界百名最性感的男人”之一,排名为第34; 2005年,他出演的4小时迷你剧Elvis Presley(《猫王》)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他被艾美奖提名,赢得金球奖最佳男演员奖和一个金卫星奖; 同年,他出演著名导演Woody Allen(伍迪•艾伦)的电影Match Point(《赛末点》)的男主角,因此片他获得嘎纳电影节Chopard最佳新人奖。
并得到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06年秋,他成为HUGO香水的新代言人; 07年,SHOWTIME的年度大剧《都铎王朝》(The Tudors)中,他饰演著名的亨利八世。
Who is he?
He is Jonathan Rhys-Meyers!
一定需要注明的是,这个男人连中学都没上完就被赶出了学校,更别说影视表演学校了,但是,他现在却是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新星之一。
似乎,他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一切规则,都是拿来被破坏的。
危险的光芒 如果没有乔纳森•莱斯-迈耶斯(Jonathan Rhys-Meyers)的脸庞总是以特写的镜头出现,相信对英国近代历史并不熟悉的国内观众对《都铎王朝》(The Tudors)并不会有这么浓厚的兴趣,甚至对这位英国历史上以“杀妻癖”闻名的亨利八世也不会投以太多的关注。
毕竟这位满身肥肉的君王远不如英明神武的凯撒、风华绝代的埃及艳后以及那位机关算尽的屋大维在历史上更为闪耀。
于是,当闻说SHOWTIME在HBO成功推出《ROME》之后,紧接着会隆重上演《The Tudors》时,很多观众都仅仅持观望的态度。
SHOWTIME这个一贯以尺度大胆闻名的电视台会怎样将这段绯闻漫天的历史演绎成堪比ROME的巨作?
但,当预告片推出的时候,一切都不同了——乔纳森•莱斯-迈耶斯(Jonathan Rhys-Meyers)——这位新崛起的爱尔兰帅哥让那段充满血腥的历史霎那间就变得活色生香起来。
毕竟,一个帅哥的罗曼史要比一个胖子有吸引力得多。
当The Tudors的片头曲定音在最后一个音符时,乔纳森•莱斯-迈耶斯穿着中世纪的华服端坐在王位之中。
白色衬衣的花领簇拥之上,是他凝视你的双眼:充满了诱惑却又像利剑一般闪耀着危险的光芒;表情冷峻,只是下一秒,会有怎样的癫狂或者激情,这一刻,你无从揣摩。
空旷的皇宫里,唯有他和他的王座发出金色的闪耀光芒…… 这是乔纳森•莱斯-迈耶演绎的亨利八世——“一个闪着耀眼光芒但充满危险气息的摇滚明星”——《时代》周刊如此评论。
在目前播出的10集里,整部戏都像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专场演出,而其他人,即使那位可以把亨利八世迷惑得灵魂出窍的美女安•博林也不过是一个光芒微弱的陪衬。
这样说,并不是在指责其他演员的演技,他们都很好,好在不动声色地把乔纳森•莱斯-迈耶簇拥得光彩夺目。
他一出场就雷霆万钧地准备向法国宣战,因为他的大使在法国被刺杀,而后,在红衣主教沃尔西巧妙地劝说下,接受了与法国的议和,功劳自然归与他的身上;但在议和之前,仅因为在剑术上输给了法国国王,就脾气暴躁地想要撕毁沃尔西千辛万苦才与法国达成的和平协议;紧接着,便笑纳了投怀送抱的美女……回国后,先将与王后的侍女偷情所生下的孩子立为公爵,而后又看上了皇后的另一名侍女——费尽心机想要取代王后的安•博林——然后,故事的主线就展开了:这位亨利八世像一个情窦初开的痴情少年,不顾一切阻挠誓把自己心爱的女人娶回家,为此不惜与教会决裂。
到目前为止,《都铎王朝》里的亨利八世完全没有一个我们所以为的君王应有的心机、沉稳与手腕,他所有的表现都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凭借着自己的喜好为所欲为,喜怒无常,有着最单纯的爱慕与最直接的残忍。
好在是乔纳森•莱斯-迈耶出演这个任性的孩子,他的眼里有着让人无法抗拒的纯粹,即使是他在请求自己的王后与他离婚以便他能迎娶其他女人时,他也不会表现出丝毫的内疚、闪烁、逃避与不安,语气坚决而恳切,仿佛在请求母亲赐予他一件他钟爱的玩具般坦然而急迫。
当曾经他的亲信主教沃尔西在办理他的离婚案失利时,他青筋暴起、歇斯底里地怒斥,眼里居然包含着失望的泪水,那泪水让主教大人诚惶诚恐地在他面前下跪,仿佛一个让自己心爱的孩子深深失望的父亲一样,被自责的痛苦推向了深渊。
这个孩子可以让道德的对错磨灭界限,只因为你不忍让他急切凝视的双眼变得黯淡;如果黯淡,下一秒,则是黑暗的残忍滚滚而来,不会有一丝怜惜。
灰色天空下,神在唱歌 去年,著名的HUGO香水大张旗鼓地推出了他们新的形象代言人,看广告的时候,我才发现那个人居然就是很多年前一部曾经震撼过我的电影Velvet Goldmine(《天鹅绒金矿/紫醉金迷》)的主演乔纳森(Jonathan Rhys-Meyers)—— 一如既往地性感,只是当年电影里单薄青涩的身形如今变得成熟结实了,虽然,那眼里的闪烁着的脆弱和以前一样令人疼惜; 还有他那标志性的微微上翘的双唇,永远,你都抗拒不了想要吻上去的冲动。
1998年,出演完Velvet Goldmine(《天鹅绒金矿/紫醉金迷》)的乔纳森(Jonathan Rhys-Meyers),久久沉浸在Brain Slade这个角色中不能自拔。
Brain Slade,这个涂着紫色口红、画着蓝色闪耀眼影、穿着高跟鞋的妖艳鬼魅的男人,从伦敦最底层的酒吧混迹成一个空前绝后的摇滚明星,在迷乱与癫狂的幻想中用最华丽的摇滚歌唱着最灰暗的世界。
那舞台上的炫目造型,那腰肢扭动的舞步,与张国荣的绝代风姿不相上下。
这一年,乔纳森才19岁,他用一种近乎于天才的演绎方式再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华丽摇滚(Glam Rock)领军人物Iggy Pop——电影中Brain Slade这个角色的原形,而在此之前,他不仅没有接受过任何表演训练,更是在16岁时就被永远地从学校赶了出来而混迹街头。
在这部惊世骇俗,甚至可以用险象环生来形容的电影里,乔纳森的表演完全没有任何表演的痕迹存在,每一个眼神、每一次颤抖的双手,每一场舞台上的全情投入的演唱(这部摇滚史上划时代的电影中,很多歌是乔纳森本人亲自演唱的)都是他本人的另一个写照——颠覆一切的叛逆、放浪不羁却又有着最单纯的理想或者说幻想、属于天才的颠狂与绝望…… 他的成名是这个日益程序化、规则化的世界里的一个奇迹,一个神话:不遵守任何规则,拒绝一切妄图定型他的好意或者不怀好意,只听从自己内心最隐秘而真诚的渴望。
《MOKA视线》第10期: http://www.moka.cn/public/magazine/detail/164/1076/index.jsp
若是真写,会是一个长篇大论的东西。
一直觉得自己若是认真起来,笔下完全是不忍卒读的,近来更是非常疲累。
但是因为我动了要写的念头,所以终归要写它一下。
关于肥皂剧中的红衣主教,被聪明耽误一生的总代表。
一个用中世纪文化培养出来的教士,遭遇到文艺复兴,立刻就在政治上一败涂地了,可惜国王还附赠给他流传下去的骂名。
我总是被那些糟糕的名声所吸引。
所以原来我是来看美人的,结果遭遇到主教大人。
曾经我也活在圣人的世界之中,后来逐渐知道,最大的美德就是“恶的适度”。
于是我不反对贪腐浪费,只是不喜欢看见杀人。
同时我很惋惜仍旧有这样多的人相信着道德的王国,他们是有多自恋啊。
先备份,以后慢慢写这个事情。
已经特意复习过许多遍主教自尽的桥段,我知道这个是剧本的虚构。
摧折心肝地那么甜蜜地难过。
我写完上述这些东西,转眼又过了两个多月。
我的生活里面,发生的事情,我想我还是不多说为好。
红衣主教大人,恨我不是英国人,为你写传。
我本来以为我会为你做一个像样一点的论文,现在看来是不行了。
也许在很遥远的未来,我会有机会给你纪念。
反正我现在开始随随便便地写起来了,连卡文迪许的原稿我都没看完。
——这有什么关系?
我读很多的文献,我能离你近一点吗?
现在是理论过多而无事实的状况,所谓“回到现象本身”(关于这个口号,本小姐真是有无边无际的槽要吐),完全是战败的旌旗而已。
沃尔西啊,本来我也有许多的文章要写的,现在看是不能了。
这段时间,最后一点笔墨。
我分一点给你。
一其实我没有办法重新认真下笔了,是这样的吧。
我都开始卖笑了,不是这样的吗。
你跟于连一样,怀有进入上流社会的梦想,这个跟上帝没有什么关系的。
最后,到了最后,上帝祂也不会向你张开怀抱。
一切都是一场空。
我们都是坏人,坏人就是执紧了这空,然后向上爬。
至于爱与美,那个真的就是舞台上的东西。
到了最后,都没有哪一位神祇愿意收留你。
强者都是这样,要为自己的失败负责。
神要抛弃你,我也就抛弃了神了。
事情无非就是这样。
我也不觉得我是魔鬼,后者其实是很有道德感的存在者。
你我都没有道德感,没有。
说起来,我们俩的道德感到哪里去了,我是一点都不知道。
很小的时候,就在聪明的天光下面,弃绝了上帝,背离了上帝。
大概是上帝太爱我们,所以这么不听话都没有关系的。
然后,就一直在这种悲惨世界里面,一点一点被磨掉了最后的被拯救的希望,那个眼神杀得死人的。
我想我也不会得到拯救的。
不会的。
不会的。
不会的。
我想。
这个事情啊,关于我丢弃了我的道德的时期。
我感到,很骄傲。
这样我对他们也就都没有歉疚。
我已经,遂了他们潜在的心愿,去做了一个坏人。
我想巫师先生可以开始炫耀他对我的弃绝是多么精准了。
让他戴上圣人的冠冕好了,愿神宠爱他的灵魂。
愿他一直鄙视于我,这一件事情,想起来。
我感到,很骄傲。
沃尔西。
那些冠冕堂皇的神的话语,都被唯名论击得碎了一地。
于是没有恩慈。
在没有恩慈的世界里,当然是抱紧了自己的聪明,但是这个世界本来不喜欢聪明。
连聪明都不喜欢,那么让皇上破产吧。
这个事情,我也是没法可救了。
二我本来打算写成历史论文了。
我确实高估了自己最近的心力。
有时候很疑惑:坏人可以有感情吗?
或者说,人可以有感情吗?
(我还没有目击到任何一个完全的好人,哪怕是我的生身父母)最近在看文革人物的各种列传,说真的,居然把我对人性的评价稍微刷高了一点。
我感到很奇特。
我是没有什么才能的。
我所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无非是各种无用的东西而已。
我不敢说我有感情。
但是感情真的是误人的东西,于是我反复教育我自己不可以有感情。
但是感情像一汪池水浸透了我的一切,因此我名叫池君。
我想我应当换一种表达方式:人可以有一种不伤人的方法来持有这种感情吗?
我还没有见过。
我没见过。
池君,是水神的意思。
大概我幻觉之中已经把自己溺毙了许多次,然后用文字来作发泄。
这些跟主教有什么关系呢?
哎呀,我把主教跟他情妇的那几个桥段复习过多少遍,你想得到么?
其他的话我都不好意思再说了……说过了没有道德感。
但是,就我所受的那种教育,我真的是非常老派的人,虽然我屡屡作出完全不符合自己的道德观念的事情。
我所喜欢的人,都是旧式的人物,等于是魔鬼贪恋天使,但是他没办法改变自己的颜色的啊。
啊,其实我没有颜色,我没有属于我自己的颜色。
我变化无常,所以我给自己起名字叫做池君。
我曾经是喜欢旧式的婚姻的,我们这种人,难免喜欢这样。
但是我从来未曾憧憬过,我知道在现世没有这种东西。
但是我止不住的喜欢各种眼泪汪汪的老夫老妻的桥段,在生活中我可是从来没见过。
我不知道忠贞是什么意思,虽然我小时候无数次梦见它。
我曾以为自己是一个忠贞的人,但是其实我完全不是。
我这样软弱,我甚至不能一直看你。
就是这么我背叛了我的旧式观念,然后我也再也不奢求赐福。
主教大人,就你有个情妇这个事情,若是有上帝,祂会祝福与你,这个世道才不会。
所以你选择侍奉上帝,是不是这样。
难道不是这样。
先期文献:http://www.theanneboleynfiles.com/cardinal-wolsey-final-words/顺便发现了《英语国家史略》中的一处误译……
《都铎王朝》是男主亨利八世,由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Jonathan Rhys Meyers)饰演,还有主教沃尔金(山姆•尼尔 Sam Neill 饰),还有就是由亨利·卡维尔饰演的查尔斯·布兰登。
查尔斯 不过剧中最好的看点就是由亨利·卡维尔饰演的查尔斯·布兰登,身材也很性感。
亨利八世 对于都铎王朝的历史,还有就是社会发展,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转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重要事情,同时也是土地经济繁荣时期。
而对于历史,一切都是围绕亨利八世展开,改编的也很成功,了解英国的王朝世界。
和《罗马》、《风中的女王》都有些相似。
《都铎王朝》第一季,满目的浮华香艳,也不过是华丽衣饰下的肉欲和虚荣,就连大国之间的联盟都可以一再背弃,更何况那些说不清是欲望是刺激还是习惯的爱情。
只是在某一个时刻,我也差点信以为真。
看到第九集,玛格丽特公主睡袍上满是血迹,跌跌撞撞地冲到仆人面前,然后倒地。
我再也想不起那个曾经傲慢而美丽的女人,她站在布兰登面前,只淡淡瞥了他一眼,说道:他竟然派了一个连公爵都不是的人来(具体的话我已经忘记了,意思应该是这样)。
从傲慢,到好奇,到喜欢,到爱恋,到怀疑,到抗拒……终至于绝望悲伤——这或许是所有女人前仆后继无力抗拒的心理历程。
又或许我们可以,只是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太绝望地说,她只是没爱对人。
布兰登是个浪子,浪子的天性就是喜欢新鲜。
所以他的眼神总是那样无辜而清澈,这样的他或许只能说是可怜吧——他根本不知道,曾经有过一份多么丰盛宝贵的爱情曾被呈现于他,却又被他遗忘和丢弃。
而玛格丽特,她是一朵带刺的玫瑰,却在短暂的盛放后迅速地萎谢——后宫中的女人,又有几个逃脱了这种不能自主的命运?
Softly love and to love softly,Dew on the sycamore branch,By the creaking gate,Where my heart hurries afterwards,Through the path of wheat,Along the briar to that stone,Under which I lie.
非常没想到,《都铎王朝》留下给我最深的印象不是宫廷艳史,而是中世纪欧洲王权的限制,然后我总结了这一重大发现:权利的边际,正是西方民主的基因。
首先你应该注意到,欧洲的皇室是一夫一妻制的,而所有的民众,也都是这样。
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天主教会规定:一夫一妻是上帝的旨意,而且不许离婚,因为婚姻是神圣的,是不能乱来的。
所以生不出儿子的亨利八世为了休妻跟教皇申请特许离婚搞了七、八年最后还是被拒了。
好在当时德国教士马丁-路德掀起宗教改革的大潮,亨利八世也借机让英国退出天主教会,并在国会决议批准的形式下,才最终完成了离婚,另取新欢。
这件事情,换到中国当时的皇帝,应该是明朝吧,那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因为我们的皇权是没有边际的,但人家的皇权是有边际的,这一深刻而根本的区别,在我看来,正是所谓民主社会的早期基因。
剧中有一些同样让中国人觉得非常搞笑的情节,比如,国王为了休妻,要专门设一法庭,庭上要提交支持其观点的证据,包括证人证词,我们之所以觉得有趣,因为这在我们的古代,甚至我们的现代,都是匪夷所思的,老大要干什么就让他干呗,哪里还要搞这些!
而正是这些看似繁缛和无用的程序,培养了一个所谓的法制社会。
还有国会,虽然不清楚那时英国国会的构成,但我猜应该不全是贵族,也会有一些其它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士。
不论如何,英国国王颁布的许多重要法律和政策,甚至包括皇室的继承人名单,都要通过国会的批准。
虽然我们会猜想这些批准多是走形式,但确有史料反映一些法案经过国会辩论后进行修改才获通过。
国会这一形式的重要性其实煌煌如日,因它代表了“民众”对最高权力的制约。
而英国,能从一个偏居一隅的岛国,成为横跨地球的日不落帝国,这些早期资本主义立宪社会的雏形,应该既是一个更有活力的经济社会的表现,也是它的基石和保障。
读了这些历史,总是让我很想去英国看看,如果不是他们的建筑如此阴森沉郁,气候又那么寒冷潮湿……http://echoineurope.com/blog/?p=9
之前读过《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书其实写得一般,不过辅以此剧还是蛮相得益彰的。本剧除了尺度过大,其实场景、内容、细节神马的还是蛮好看的。
好早以前看的了)奇怪,看完一季就懒得追了
脸都留不住我
英国国王离婚记,离了整整一季,到最后也没离完,且待下季。
有点儿审美疲劳
人道主义,欧盟,滚床单……倒不是说他扯淡,太美国腔调是个问题,尤其是演员说gonna的时候。那个时代不扩张而缔结和平条约会名垂千古这个论调……要把我感兴趣的时代拍的这么寒是有点强的。大事件上年代有些出入,小事件就更張冠李戴,最重要的是人物性格的歪曲简直让人恼火。
2013.1.27 - 2.2@ Gower Building, Southampton
第一集有点小雷,剧情拖沓,凯瑟琳老得像亨利的妈似的。。。
亨利八世你个无耻王八蛋。Jonathan你个视觉系美男。
在这部剧里面,过于突出美国价值观对欧洲历史的阐释,16世纪的英国虽然已经由中世纪过渡至启蒙时期,但是编剧所强调的所谓的欧洲的联盟、和平等等很多普世价值观强行进入作品中,显得别扭且生涩,最终毁掉这部剧。唯一的希望只能是政治正确离开影视作品,尽量贴近历史,让剧作更加真实可信。
本来是想了解都铎王朝相关的历史这些的,但是电视剧真的主要集中在亨利八世的感情史了,整个宫廷真的yin 乱啊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大剧,拍的还算用心,但和《圣殿春秋》一比较,基本就没法看了。不但冗长拖沓,而且镜头转换、剪辑都有很大差距,希望第二季能加快节奏、有所改观~
搞个爱尔兰人能把英国拍出好来么
尺度不大,剧情过于拖沓,亨利好蠢,很多情节根本就不连贯?英国的历史真是乏味
很好看!喜欢上Six找来看的。本来是(有点)冲着肉去的,没想到随手wiki学习了一段血腥的英国王朝历史,整部剧可以改名叫“A King's Quest for a SON". Jonathan真是秀色可餐,不过历史上的亨利八世大肚便便,根本没这气质。最惨的是第五任老婆。我们这里大学的法学系前的路名叫Thomas More,因为这部剧了解了很多关于这个人的事。
非常美国味,让我一开始有种这是英国的感觉么?情节展开很慢,人物彼此之间联系又不够紧密,所以看到很多人弃剧了。开始观感还好,但看到弹幕里了解英国历史的小伙伴不遗余力在科普,才发现很多情节改动很大,就只在看衣服了。服装很很很好看!另建议补剧前看看欧洲史,对宗教和王权有个概念。
此剧宜八卦~历史剧还是要看BBC才好。
what a fucking waste of time
华丽丽的帅啊。。。最近的新宠—Jonanthan Rhys-Meyers。。。第一部的Henry是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
服装很迷 过于粗糙的卖肉剧【亨利八世过于癫狂神经兮兮又一点国王气质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