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传统三级片,总共三个小时的剧又短又长,高开低走。
编剧笔力不足,对推理小说的改编缺乏基本的理解,一些情节的设置槽点颇多,不像阿婆会写出来的东西倒像是复仇爽剧的情节。
结局画蛇添足,完全没有酣畅淋漓的感觉。
一部优秀的推理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重心应该在动机手法的展现,人物塑造气氛渲染都应该往后靠靠,结果这部剧过于注重猎奇的情节和压抑的气氛,硬生生把阿婆的书改成了豪门狗血恩怨大戏。
另外人物塑造也很浅显,整部剧中塑造得比较立体动人的角色只有母亲,一个端庄正直又压抑的女性,爱着每一位孩子却硬逼着孩子走她认为正确的道路,在孩子做出不符合她设想的行为时用最直击痛处的方式惩罚孩子。
母亲的塑造过于出色导致其他人物黯然失色,到了最后我甚至有点讨厌这群人,觉得他们不懂感恩,发生什么事第一时间来指责或求助母亲,却不曾在意过母亲的痛苦。
(当然母亲的教育方式太有问题了,某种意义上就是家庭暴力,要是我摊上了这种母亲我肯定也会有心理阴影天天想跑路)总之这部剧就是喜欢阿婆喜欢推理小说的人不推荐看,因为真的很不本格。
《无妄之灾》是阿加莎比较有名的一部小说,先后有两个版本的英剧,一个是完全遵循小说的2007的版本《马普尔小姐》系列,还有一个是2018年的BBC三集迷你剧。
有些人认为,2018的这个版本,增加了许多的人设,比如女秘书太过漂亮,作为精明的女主人,完全不会聘请妖精一样的秘书,必定会影响自己的位置,并且最后,改编的嫌疑人,正是因为这点,杀死了女主人。
其实这确实是硬伤,女秘书也确实不好选。
马普尔小姐里,茱丽叶特演的女秘书一脸凶相,完全看不出,男主人为何要娶她。
另外,养子利用了肥头胖耳朵的佣人,还有亲嘴的画面,恶心之极,完全不符合设定。
至于养子的死,新版的就比较符合人物身份:先是调戏引诱警察局长的贵夫人,被警察局长发现后,一股脑儿就把罪名安在了他身上。
当养子想翻供时,又让人在监狱里,杀死了他。
局长后来发现出现了新的证人,有可能会推翻以前的结论,于是开车想杀死他。
最后,养子的亲妈,也就是佣人发现真相后,极力寻找杀人工具,把罪犯绳之以法。
总的来说,BBC的新版本,还是有新意的,不落俗套,值得重新一看。
(欢迎关注辉兔的爱与生活公众号) 今天依旧说阿加莎的作品,《无妄之灾》也有2018版、2007版、1985版三个,貌似内容差别还不小,评分均未超过8。
2018版一共分为三集,将故事的前因后果讲得非常明白。
与原著不同的是凶手换人了,所以人物关系和行为逻辑都需要调整,有点类似平行时空的另一个故事。
瑕疵肯定也有,不会那么尽善尽美,不过逻辑和水准还是可以的。
把剧集的故事顺序理一下,核心人物叫瑞秋是作家里昂的妻子,收养了五个孩子,分别是玛丽、米奇、缇娜、海斯特、杰克。
随着孩子们的成长,家族的严谨规矩,以及瑞秋的高压教育,使得大家与瑞秋的关系越来越糟糕,杰克就是最叛逆不羁的那个。
杰克不知道的是,他是里昂与女仆基思滕的孩子,换句话说是亲生仔。
这个秘密在瑞秋死前告诉了他,也成了他的催命符。
当然他给警察局长古尔德带绿帽子东窗事发,也是杀他的助推剂。
案发当日,瑞秋下药令未婚的海斯特流产,所以她没有力气杀人。
瑞秋和杰克撞到了里昂与秘书鬼混,瑞秋要离婚,随后杰克又捅破了米奇和缇娜的兄妹恋情,结果瑞秋就把杰克的身世秘密公开了。
只能说这个家族真乱,就看谁先崩溃。
缇娜被瑞秋pua的时候,米奇坐在车里等候,差点被路过的卡利加里撞到,随后杰克拦下了卡利加里的车离开。
米奇和缇娜并没有回家,有能力杀人的只剩下玛丽、里昂、基思滕、秘书四人。
是里昂告诉古尔德杰克有嫌疑,所以他才被抓走的。
杰克扬言要趁公开审判时将家族丑事公之于众,里昂为了自己的声誉,故意见死不救,让古尔德痛下杀手。
也正是因为里昂在杰克被抓后的沉默,才让人更加怀疑。
十八个月后,当卡利加里声称自己是杰克的不在场证明,出现在大家面前时,里昂直接将他劝退,米奇为了家族稳定也强制让他离开。
古尔德在他要去警局的路上,选择杀人灭口,只不过把自己撞死了就有点搞笑。
从古尔德暴露开始,凶手已经没有悬念,加上四个孩子在复盘的时候,杀玛丽丈夫菲利普能获益的人,也只有里昂了。
基思滕杀人的动机只会是为孩子报仇,杰克和瑞秋的死与菲利普没关系,当时他脊椎受伤正躺床上根本起不来。
菲利普这个人挺逗的,最初为了向里昂要封口费,不停怂恿卡利加里宣传造势,为杰克的死正义呐喊。
结果当确认凶手就在身边时,最怂的就是他,那他在挑衅之前,难道从没想过自己也会被灭口吗?
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与荣华富贵,里昂可是连杀瑞秋和杰克,再多杀一个菲利普又何妨。
动机和行为逻辑很清晰,但为何里昂会把凶器一直留在书桌上?
他是自信无人敢质疑和反抗家主的威信,所以扔不扔都一样吗?
当卡利加里出现后,如果他及时处理,到时还能厚脸皮地说死无对证,反之人赃并获。
里昂的下场是被关在瑞秋建的密室里,孩子们对外宣称其坠湖身亡,当真是恶有恶报罪有应得。
也就是他们还都念旧情,留了个活口生不如死,换成韩国电影的打开方式,投湖才是结局。
“Why did you get me? If you weren't going to love me?"”I was sad, Mary. I thought you could make up for that sadness. It's not your fault you couldn't."孩子不是母亲人生的副本,也不是父母的能力的证明,他/她是爱的延续。
当死去的瑞秋知道自己无法生育,她对孩子的渴望是病态的。
她需要孩子不是出于母性,而是出于上流身份不允许有污点。
没有孩子绝对是她人生最大的污点。
她要证明自己,如同她的身份一般,是高贵、端庄、完美的女性,于是她前后收养5个孩子,费尽心思想,制定规则教育他们成才,不惜把自己变成巫婆。
缺乏爱的教育,是条可怕的单行道,孩子一旦踏上,从此就没了回家的路。
再好的环境,再良好的师资,都无法填补爱的空白。
瑞秋死于不懂表达对家人爱,总以为给他们自己认为最好的,他们就会感激、听话,然后乖乖地按她铺好的道路走下去。
然而,没有被爱的教育,你怎能期待孩子有爱。
没有爱,谈何感激。
所以瑞秋一次次地受伤,最终死在自己的豪宅里。
这让我想起,如今多少父母费尽心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条起跑线,是父母定的,孩子拼命在跑的。
很多起跑线甚至不是孩子感兴趣的,只因大家都在学,而爹妈觉得你不应该输在起跑线上。
可是我想知道,孩子不学跳舞输在了哪里?
不学数学、英语、钢琴、武术、画画、打球……他们到底输在了哪里?
输在父母圈的面子里。
我并不反对孩子多学习,但除了学习,与父母相处,学会爱与被爱,一样重要。
而在中国,爱的教育,在过去是没有的。
“把你生下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哪还有时间管你爱不爱的,要知道你是这个样子,我就不该生下你。
”“少说那些有的没的,等你长大,你就知道我这是为了好。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你妈/爸有多不容易你知不知道,你个没良心的东西。
”“白养你了,这么点事都做不好,我还能指望你什么。
”……这些话,我想大家都不陌生,至少我并不陌生。
我相信我父母爱我,但在我人生前二十几个年头,我觉得只有努力做出点什么,自己才值得被爱。
否则我就是”白养“”没良心“以及”不能指望“的。
这是父母表达爱的方式,造就我对爱的理解,而我并不打算将这种爱延续下去。
我不希望将来我的孩子认为我的爱是有条件的,而他们需要努力去赚取才值得被爱。
我希望他们知道,在被生下来那一刻,他们就注定是被爱的。
那样他们才不会在失败时颤抖害怕,怕失去那份本该支撑他们站起来的爱。
被爱才懂得爱,有爱才会去爱。
爱给我们追逐以及面对世界的勇气,是我们内心的底气。
我了解父母对孩子有所期待,但他们并不能填补你人生的遗憾或者空白。
孩子是或许是白纸,那也有不同的纸质。
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你的副本,多半悲剧收场。
瑞秋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果她能在死前明白,她本该过着天堂一般的生活。
而她死在了自己亲手打造的地狱。
《推理小说改编基本法》第一条 尊重原作诡计第二条 请勿随意加戏第三条 时刻保持悬疑如果说国外也有“热门IP”这个概念,那“阿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必然在列。
2016年,BBC宣布翻拍阿加莎·克里斯蒂7部经典作品,除了当年大获成功的《无人生还》和次年的《控方证人》,还包括《无妄之灾》《死亡终局》和《ABC谋杀案》等多部阿婆经典,预计每年圣诞节一部。
加之去年引爆年底的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这种密集的改编频率大概只有我国的大IP《西游记》能一较高下,可见英国人对于阿婆的小说怀抱怎样的狂热。
但即使是BBC这样靠质量打天下的大厂牌,也难逃过于频繁的改编带来的质量起伏。
刚刚播完的《无妄之灾》(Ordeal by Innocence)就成了阿婆小说改编的一场大型灾难。
《无妄之灾》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被青山绿水环抱的别墅(阳岬)中。
慈善家瑞秋·阿盖尔在平安夜遭人谋杀,证据确凿,养子杰克锒铛入狱,未几死在狱中。
痛失两名亲人的变故虽然不幸,但家中其他成员渐渐也就走出悲痛,开始新的生活。
两年后,一名自称当夜目击证人的男子突然现身阳岬,这个迟到的证人不仅带来了事发当晚杰克的不在场证明,也带来了“真凶潜伏在家中”的恐惧:如果凶手不是杰克,又会是谁?
卡司星光熠熠,放眼望去都是熟人。
这部剧明星云集,其中包括《真爱至上》的比尔·奈伊、《逃出绝命镇》的凯瑟琳·基纳、《傲骨贤妻》和《唐顿庄园》的马修·古迪等人,在演员阵容上可以说维持了 BBC 在改编阿婆小说时一贯的高标准。
此外本剧的幕后团队,也延续了前两年制作《无人生还》和《控方证人》的班底。
阿婆本人也对这部作品无比满意,更曾在自传中称:“我所著的侦探小说中,最让我满意的是《怪屋》和《奉命谋杀》(即《无妄之灾》)。
”但这部剧却从一开始就让推理迷和阿婆粉隐隐不安。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本片编剧曾公然表示,自己从没看过阿加莎·克里斯蒂任何的作品或者她作品改编的影视剧。
阿婆:没看过我的原著就改编,心也是大。
于是三集播毕,《无妄之灾》的口碑出现了罕见的大分歧:没看过原著的人,认为此剧制作精良,结尾高能,演员演技爆炸。
看过原著的人,则无不吃惊于这种完全脱离原著的改编方式。
豆瓣的两条高亮评论,刚好代表了观点泾渭分明的两个群体:非原著党几乎没人提及剧情中的推理部分,而原著党刚好相反,就推理薄弱这一点就足够踩死这部剧。
坦率地讲,非原著党们夸得都对,画面、摄影、剪辑、演员颜值……这都是BBC的强项。
但你得承认,这一切都与推理毫不相干。
阿婆本人最爱的两部推理作品之一,被改编成了一出大型豪门伦理狗血撕逼大戏,推理元素荡然无存。
虽然观剧体验各种奔放刺激,但对于一部脱胎自推理小说的电视剧来说,这种操作实在难言成功。
现在想想,这几年无论阿婆的作品还是东野圭吾的作品,推理小说影视化屡见不鲜,但成功之作却少之又少。
去年苏有朋执导的大陆版《嫌疑人X的献身》,改编得也是一言难尽。
明明原著都是大热乃至经典之作,受众广泛,为什么搬上银幕后观众却不买账?
推理小说的改编,究竟有没有什么套路可以遵循?
又有哪些准则务必要遵守呢?
尊重原作诡计对于推理小说影视化来说,尊重和严守原作对于诡计的设定是一条铁律。
诡计之于推理小说,就相当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科幻创意之于科幻小说,它支撑了整部作品的存在。
诡计显失精彩甚至诡计缺失,对一部推理小说来说都是彻底的失败。
所以在改编一部推理小说时,保证诡计原汁原味地呈现是重中之重,也是改编的底线。
遗憾的是,即使是这么明显的道理,还是有很多失败案例。
比如BBC这一版《无妄之灾》。
========轻微剧透预警========其实早在2007年,ITV出品的系列剧《马普尔小姐探案》第三季中,就曾经改编过《无妄之灾》这个案子。
《马普尔小姐探案》作为ITV的招牌制作,口碑也是相当不错。
当时的改编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除了对阿盖尔一家所有成员的性格和人物关系进行了不合理的改动,也由于推理部分过于草率遭到质疑。
对于这部高分剧集来说,这一集是明显的质量低谷。
但这一版极大地还原了原著的诡计,尤其是透露了杰克对中老年妇女的特殊吸引力,保存了原著里凶手的犯罪动机。
在BBC版中,这种动机则不再具备——甚至凶手也不再是原著中的凶手。
好吧,这没关系。
假如编剧从第一集就为这位最终的凶手埋下伏笔,精心安排了作案动机和行凶手段,那这种改编虽然大胆,但也算得上精彩。
可剧中的改编手法,简直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
阿盖尔家各怀心事的四个兄弟姐妹。
众所周知,阿婆的小说作为古典推理(东方叫做本格推理)的杰出代表,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注重公平与理性逻辑,尽可能地让读者和侦探站在同一平面上,拥有相同数量的线索。
这就要求叙述者从一开始就不能对读者(观众)有所隐瞒,读者(观众)可以一边看剧情,一边同步推理,享受逐步揭开真相的快感。
理论上,如果读者(观众)够聪明,是可以先于侦探角色猜出凶手的。
可在这一版《无妄之灾》中,真凶的动机直到最后20分钟才突然被推到台前。
即使知道了真相,回头去找蛛丝马迹,也难以对凶手的行为作出合理解释。
凶手的动机在时间轴尽头才突然出现,猜得出我头给你啦!
除此之外,古典推理强调用正确的方式解谜,也就是推论的方法必须绝对严密科学,不能模棱两可或者臆断。
在《无妄之灾》中,克斯蒂最终锁定真凶,却并非基于一个严密的推理过程,基本上是拍脑袋得出结论。
不仅如此,她是在心中有了明确人选之后,才开始寻找线索。
决定性的证据出现得非常草率。
这种预设真凶,然后倒过来证明的做法,已经是程序上的谬误了。
至于凶手简单粗暴的作案手段更是不提也罢。
难以想象凶手在非激情杀人时完全不考虑制造不在场证明,甚至不考虑如果受害人反抗自己要如何脱身。
不仅如此,在原著中,无论菲利普之死还是蒂娜被刺伤,都有明确指向真凶的线索,特别是蒂娜失去意识前留下的只言片语,几乎是帮助卡尔格瑞博士锁定凶手的最后一块拼图。
而剧中凶手杀死菲利普的方式却完全没有得到还原,观众拿头推测?
菲利普死前曾有暗示凶手的细节——但最终被证明是编剧的误导!
所以BBC版的《无妄之灾》,看的过程中会觉得不明觉厉,看到最后会觉得大快人心,但所有这一切,都已经与“推理”半点关系也没有,而只不过是一场深宅大院里的豪门撕逼。
请勿随意加戏 这种情形没有上一种恶劣,但考虑到大多数编剧在改编过程中还算遵守第一条游戏规则,而这一条相对高发,所以观感上,随便加戏对观众造成的伤害,搞不好还要高于摧毁原著诡计。
加戏的失败案例就更多了,甚至可以说大多数推理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都或多或少存在这种不良现象。
加戏就加戏,能不能不要加这种“拿着这张支票离开我女儿”的恶俗梗?
在BBC版《无妄之灾》中,编剧仿佛生怕本剧的豪门恩怨气质不够浓厚,于是给阿盖尔家的每个家庭成员疯狂加戏。
首当其冲就是格温达——阿盖尔家的准女主人。
这个形象在原著中被描述为“黑发黑眸,精力充沛,身心健康,给人能干又聪慧的印象”。
她曾是里奥的秘书,表面上看来是深受爱戴的继母形象,督察长胡许(这个角色在剧中也被抹掉了)认为她“规规矩矩地吸引人”,海斯特甚至在和博士的对话中表达过“我一向喜欢她”,甚至“很高兴父亲能娶她”。
就是这样一个讨人喜欢的形象,在剧中莫名其妙地变得很婊,不仅搔首弄姿,而且异常的没人缘,从一开始就以一个一心扑男主人,生怕自己无法上位的无脑形象出现。
妖艳贱货格温达。
死者竟然放心让这种女秘书待在老公身边,怕不是脑子瓦特了。
做出这种改编,除了为了让剧情更有煽动性,或者说更有噱头,其他全无用处。
而这种改动,只能让作品的格调大大降低。
剧中另一个因为加戏失败显得失真的角色,是原著中的主视角人物:亚瑟·卡尔格瑞博士。
作为原著中的重要证人,卡尔格瑞博士的出现直接推翻了当年阳岬山庄一案的全部结论。
也正是在他的坚持下,警察介入,时隔两年后旧案重提。
能够看出,博士在原著中是一个性格强势有主见的人,在了解案情时也经常插话。
并且由于其物理学家的身份,他对于数字非常敏感。
这些性格特质和职业技能都决定了其证词的可靠性。
但在剧中,博士的性格变得神经质,动辄哭唧唧,并被强加了在精神病院呆了两年的离奇经历(原著中卡尔格瑞博士是作为科考队成员在南极探险两年,因而无法替杰克作证)。
好好的物理学博士变成了哭包你敢信??
这种从根上改变人物性格的做法,使得原著中作为侦探存在的博士,在剧中只能沦为边缘人。
至于编剧为什么给博士加这种药不能停的戏,还是只能归结于太想增加冲突感和戏剧效果吧。
安排警察局长开车自杀式袭击博士,大概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
警察局长贝拉米(原创)追杀卡尔格瑞博士未遂,反致自己死亡。
这场莫名其妙的追杀戏,既无实际用处,也于情理不合。
像这种给人物加戏的坏毛病,即使在大银幕上也并不罕见。
去年年底群星荟萃的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中,作为导演兼主演的肯尼思·布拉纳,就给自己扮演的侦探波洛大肆操作了一波。
讲道理,其实对于这种太有名的作品,改编只要不做画蛇添足的事情,安分守己跑战术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什么是画蛇添足呢?
像是开头强行塞一个没头没脑完全开天眼的案子、强行放大主角身上细枝末节的特点(强迫症)、无中生有的格斗技能、无厘头的情伤……
最可怕的是,波洛居然有了感情戏,天了噜。
当然,加戏这件事也并不绝对。
特质放大、甚至增加一些原著没有的设定,有时也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在这一点上,《神探夏洛克》和《大侦探福尔摩斯》这两部影视作品,对于福尔摩斯这一形象的再演绎,可以被视为教科书式的案例。
在这两部作品中,福尔摩斯被增加了人性的特质,尤其是强化了对于艾琳·艾德勒的感情。
在一部基片里杀出一条BG血路,艾琳功不可没。
但在这两部作品中,福尔摩斯的行为都完全没有受到情感因素的干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增加与艾琳的互动,反而强化了原作中那个大侦探的“情感绝缘”特质,成为角色吸粉的利器,也更好地填充起了人物形象。
此外更重要的是,被增加的“感情戏”并非凭空置入,而是与案情和破案紧密关联。
甚至可以说,对于剧情的推动贡献颇大。
反观2017版《东方快车谋杀案》,你实在难以从中获取到“凯瑟琳”这一人物的存在,究竟对整起案件的发展和破解有什么帮助。
这种加戏行为,就是所谓的“随意加戏”,应当坚决杜绝,发配到天朝玛丽苏剧中。
在大陆版《嫌疑人X的献身》中,这场石泓超声波袭击唐川的追车戏码,也被网友戏称是赞助商要求加的。
时刻保持悬疑 需要率先明确的一点是,“悬疑小说”与“推理小说”是两个概念。
推理小说固然包含悬疑元素,但就像我们前文所说,严格的推理小说(即古典推理)中,侦探需要与读者共享线索,即便有所隐瞒,也要将这种隐瞒告知读者,譬如“黑斯廷斯,我已经发现这件事情的关键点了,但我现在不能告诉你”。
作家隆纳德‧诺克斯在1928年立下了著名的“推理小说十诫”(Ten Commandments of Detection),在古典推理的黄金期曾被奉为圭臬。
悬疑小说却从一开始,就没打算与读者共享信息,反而需要通过强烈的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读下去(而非参与进来)。
所以悬疑小说不需要读者介入推理。
但推理小说——特别是古典派——却务必要时刻保持悬疑感。
以阿婆的侦探小说为例,她的小说多为密室推理,而且通常要到结尾才揭晓真凶(这种编排手法在欧美被称作“Whodunit”)。
大多数推理小说都是这样的套路,要把凶手是谁这一层悬念保留到最后,所以推理小说大多被归类在Mystery Story(神秘小说)中。
试想一篇小说,从一开始就把谜底透个精光,悬念全无,读者无可推理,那它何德何能可以被称之为推理小说?
虽然大部分编剧在改编推理小说时不会改得这么无脑,但许多改编版本用太多不必要的情节冲淡了悬疑气氛,或是错判了悬疑感和惊悚感,造成成品直观看上去更像是犯罪题材或是惊悚题材。
《无妄之灾》从一开始,就过分强调庄园内的阴森和凶案发生后的恐怖气氛,无论是发现瑞秋尸体时克斯蒂的惨叫,还是数度出现滴落的鲜血,乃至卡尔格瑞博士因为停药导致的幻觉,这些设计对于惊悚气氛的营造,远大于悬疑感。
说这拍的是推理剧,只怕阿婆的棺材板要压不住了。
不仅如此,剧中大量的闪回也有损影片的悬疑气质,看起来俨然是一场华丽的回忆杀。
相较而言,保持悬念这件事在社会派推理小说中没有那么重要(当然还是重要的),但在阿婆小说这样的古典派作品中却重要到无与伦比。
一旦悬疑感被冲淡,作品的可看性直接衰减一半。
在阿婆小说的改编作品中,口碑最好的当属1957年比利·怀尔德导演的《控方证人》。
这部电影在1958年第30届奥斯卡金像奖上揽获六项提名,成为推理改编的一座巅峰。
豆瓣11万网友打出9.6的高分,位列TOP250的第41位,成为推理作品之王。
这部作品完美地将阿婆原著的悬念留到最后,巅峰的一场庭审戏也让电影一战封神。
同样改编自这部同名小说,去年BBC的英剧版《控方证人》却叫人大失所望。
其原因无外乎是法庭上的重场戏被大幅提前且潦草带过,总共两集的体量却被大量无关案情的情感戏填充,整部剧看起来拖泥带水苦大仇深,悬疑的部分被极大地稀释了。
不知所谓的老年人床戏……可见,当剧本早早地丧失了对悬念的把控,作品当然也就失去了观众的心。
近两年BBC在操作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时接连失手,也暴露出了推理小说影视化改编的症结。
强如BBC都难免失手,足见问题之大。
但细想起来,那些成功的改编也无非就是做好了如上三件事,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原著的精髓得以原汁原味地再现。
如若不然,改编只会像新版的《无妄之灾》一样,成为推理小说的一场“无妄之灾”。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架空(ID:jiakong2017),这里是科幻、奇幻、悬疑、惊悚的世界,欢迎关注。
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
一家的怪胎。
老头子腹黑的太快和之前没有衔接上。
不过杀人动机是完全成立的。
之前对痞子儿子描述很多。
不过相爱相杀是肯定不会杀他妈妈,至于其他几个儿女更是动机有但是并不充分。
至于女佣一直有留意,并没有阐明线索,只是有怀疑,最后第三季应接不暇的把三个人遇害的因果写完,不过瘾,线索一晃就过,又阴郁,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总感觉精神病人最后的笑容也很腹黑。
还有阳光堡一点也不阳光。
看到第一个短评和第一篇长评都是自己,有点兴奋2333。
先上图,自证阿婆死忠粉身份。
表明我下面的评论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理解背景之上的。
收藏的Harper Collins Signature Edition(这只是一部分)
The Mousetrap 门票
伦敦西区的St Martins Theatre 目前每天还在连映The Mousetrap
自己Audible账户里面买了阿婆所有的BBC广播剧
度盘的所有阿婆影视资源
去年圣诞去了阿婆的家乡Torquay和Devon郡的其他小镇,书粉都知道阿婆一大半小说背景都设置在这里。
住在图中的Imperial Hotel(阿婆三本小说中出现的Majestic Hotel原型)。
不论是英文原版小说、英文广播剧、电影、itv和bbc两大台英剧、英文原版话剧,甚至小说中出现的地点和菜肴(比如chutney这些),我可以说基本上没有遗漏(太本质了)。
—————————————————————言归正传。
今晚坐在电视机前等着BBC One首播第一集。
从2017年开始,BBC买下了七部阿婆小说的改编版权,打算接下来一年一部圣诞档迷你剧。
于是在15年的《无人生还》,16年的《控方证人》之后就有了这部原定档17年圣诞的《无妄之灾》(因男演员性骚扰事件紧急替换演员重拍推迟)。
果然是同一制作班底,title sequence的风格和15年《无人生还》的一模一样看完第一集来打分好像有些武断,但就目前来看,第一集已经奠定了这部剧不可能上八分,所以先三星为敬。
先说说这本书。
《无妄之灾》首版时间1958年11月,从八十多本书的问世时间来看(1920年的《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开始,1976年的《沉睡谋杀案》结束),这本可以说是阿婆写作生涯中期迈向晚期时的作品,也是阿婆本人最爱的两本之一(另一本为《怪屋》(Crooked House))。
其实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阿婆本人更喜欢非系列(非波洛、非马普尔、非汤米塔彭斯)中在本格推理基础上有揭露家庭矛盾和剖析人性心理的作品。
《无妄之灾》经常会被拿来和阿婆另一本书《啤酒谋杀案》(Five Little Pigs)相比较,因为它们都属于旧案重提模式中的佼佼者(相比Mrs Mcginty’s Dead、Hallowe’en Party以及Elephants Can Remember) 。
这两本书还有一个很少人知道的巧合就是它们的灵感诞生地都是阿婆自己在River Dart河畔的度假别墅Greenway(顺便一提,Poirot系列剧中Dead Man’s Folly直接在这里取景)。
《无妄之灾》中Sunny Point的原型以及小说中反复出场的quay,对面就是Dartmouth(小说中改名为Drymouth)
Greenway树林中的小花园,喷泉应该就是《啤酒谋杀案》中水景园的灵感来源两本书内容设置上最精巧的地方,就是利用当事人的大篇幅对白展开,读者的视觉与书中的Poirot和Dr. Calgary一样,所有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案件相关信息,都是依据每个人的叙述获得。
从某种意义上讲,阿婆给了读者参与者的身份,而不是只是聆听故事的观众。
这也是我一直觉得阿婆比其他推理小说家技高一筹的地方。
她之所以敢把凶手的漏洞和证据埋在对话和描写中,是因为阿婆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足够具有迷惑性,以至于所有人都能读到线索,却很少有人能发现背后的秘密。
除了被精炼语言打磨过的对话外,阿婆回忆杀式案件中的另一大杀手锏就是她巧妙的章节设置。
每一章恰到好处的节奏把握,让读者在经历了语言洗脑之后又被小说节奏渲染出的氛围二次洗脑。
说白了,阿婆为了让结局的反转能达到最出人意料的效果,她在前面的部分用语言和气氛双重套路读者,看似废话的描写中有凶手犯罪的证据,看似毫不刻意的断章中有读者不会察觉的思维陷阱。
(说阿婆废话凑字数的那些,强烈建议去读英文原版,阿婆可以说把英语的功能用到了极致)其实看看阿婆几大上乘之作,不论是广为流传的《无人生还》《罗杰疑案》《东方快车谋杀案》,还是冷门但高质量的Peril at the End House,Poirot’s Christmas,迷惑性的语言、恰到火候的节奏以及切入的特殊视角,才是一个个永远都猜不到的结局的构成因素。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第一遍看完结局后回头二次阅读,每一页都忍不住给阿婆鼓掌致敬。
这个时候你才能体会阿婆在语言上设置的陷阱是多么巧妙和自然。
说到这里来看BBC这一版改编,可以说问题一下就暴露出来了。
原著是以Dr. Calgary看到报纸连夜赶来Sunny Point开始的故事,所有的线索和剧情矛盾都是随着Dr. Calgary抽丝剥茧般地徐徐展开。
当时读的时候到了chapter 2才知道了他来拜访的原因,到了书快一半的时候才察觉到一些家庭成员们真实的性格和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
看似慢的节奏在读的时候完全没有感觉,反而是自己的心脏被情节牢牢抓住。
而这一版第一集的开场就直接站在上帝视角俯瞰整个家庭,所有成员的性格和关系基本一目了然,隐藏的只是背后的原因。
这样的叙述方式可以说很大程度上破坏了阿婆精心设置的局,相信结局不论编剧怎样大幅度修改到大家没看过,形成的冲击也已经被前面平铺直叙的平淡回忆给大大削弱了。
比如Gwenda这个角色在书中出场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柔体贴,一个看似会受到家庭成员爱戴的角色,而电视剧直接把她作为gold digger的野心以及和女儿们的恶劣关系一展无遗。
当年itv版Miss Marple改编的ordeal by innocence,一大硬伤就是纳入了Marple这个第三者侦探的角色,从而削弱了原著单线展开的悬念。
开始还期待这部能忠于原著的叙述视角,现在看来上帝视角更是与阿婆的本意背道而驰。
另外一个弱点是对于Ordeal by Innocence这个主题的突出,这个应该发生在Dr. Calgary来拜访的时候,这也是全书最关键的高潮之一。
小说中点题非常明确,家庭成员被告知Jack is innocent本应该高兴,却因为错综复杂的原因(一是没有人愿意去相信Jack这个坏孩子,大家更希望他获罪消失在这个家庭;二是如果Jack是清白的,那么他们所有人中的一个就是真凶)这份innocence变成了ordeal。
但在第一集中,我睁大眼也没等来这道点睛之笔,没看过书的看了第一集估计都不明白ordeal by innocence是什么意思吧。
还有一些小细节,虽说不一定要stick to原著,但就目前来看,原著确实略高一筹。
比如Dr. Calgary的出场是在傍晚而不是白天,比如船夫说到Sunny Point本来的名字叫做Viper Point,比如Dr. Calgary在拜访之前的犹豫不决,比如他缺席的原因是因为车祸造成的短暂性失忆......这些看似微弱的细节合理地穿插在了原著中,却没在第一集看到。
这也就造成了原著显得立体生动,而剧显得平铺直叙且不明所以。
后面两集的发展和结局现在还不知道,但我感觉编剧这次已经跳脱本格推理、抛弃悬疑感了,而是想彻底做成一部家庭伦理回忆杀。
阿婆的书中是充满了人性和心理,但如果只有这些而少了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推理,我觉得一部剧已经丧失了Agatha Christie这个名字带来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Rachel Argyle的扮演者年轻时曾经演过Poirot系列的Chocolate Box,虽然是一个短篇小案子但却是Poirot作为侦探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案子(比Mysterious Affairs at Styles要早,发生在Poirot还在比利时当警察时,一战前)。
其实这部剧的通病在16年的《控方证人》就有所体现,短篇小故事也好,旧案重提也罢,BBC似乎都想按照《无人生还》的模式来一遍。
然而每一本书的格局和故事性质,决定了它们并不都适合上帝视角和厚重的背景,有时候为了一种模式强行改编或添加很多内容,反而会弄巧成拙。
就这部《无妄之灾》来看,似乎更适合《罪恶之家》那种密闭空间和单线索叙述式的改编。
相比等待接下来两集播出,我个人更愿意期待下今年圣诞档的剧,目前公布名字的两个IP一个是ABC Murder一个是Death Comes as the End,我私心更希望是后者。
作为阿婆剩下四部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adoption的长篇之一,这本在书粉中的口碑很不错,可以说是阿婆的一本遗珠。
(其他三部为Postern of Fate, Destination Unknown以及Passenger to Frankfurt)这么看来BBC的眼光比好莱坞好了不少,后者翻来覆去只会拍那几部,还把Poirot变成了007...不过正是因为这样,希望这次初改编能忠于原著。
PS. 评论区欢迎讨论。
如果后面的episode有亮点或槽点,我会回来补充。
对于没看过原著的我来说,拍摄很精美,剧情也足够精彩,一如《控方证人》与《无人生还》一样的好剧。
但是似乎改编得太多,有了悬疑的感觉,但是不是案件本身,而是每个人的动机。
结局揭晓的逻辑并不严密,具体来说就是靠给我们揭晓每个人的故事,然后大家脑补一下就猜到凶手,根据自己猜的凶手去找证据,并没有严密的推理在。
可能对于原著党来说BBC翻拍的阿加莎的经典都毁原著,改编的部分太多或者推理的情节弱化,但是对于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确实是一系列的好剧。
期待BBC接下来的几部~看完BBC的改编剧有了要看原著的想法,尽量把原著和改编剧当成两个作品看吧。
从故事情节上来说,《无妄之灾》的案件并不复杂,也没有我们所喜欢的名侦探出现。
但这部作品最伟大的地方既不是命案的离奇,也不是推理的精妙,而是准确而深刻地挖掘了引发悲剧的根源——爱。
无论多么无私而伟大的爱,都要适度,一旦过界,就会变得愚蠢而残酷人在生活中,感受到爱和关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如果时时刻刻都存在这种爱的笼罩之下,无法透气,无法摆脱,就会变成负担,变成阴影。
瑞秋给了五个孩子一个家,把他们养大,教给他们知识和教养,按理说是非常伟大的母亲,但她的爱太令人窒息,孩子们失去了自我,也必然会产生反抗。
他们也爱瑞秋,但希望她能像个普通的母亲,有真实的喜怒哀乐,能允许孩子们做真实的自己。
杰克用各种手段破坏瑞秋努力维持的表面和睦,就希望看到真实的瑞秋,但瑞秋说,你永远也打不垮我!
瑞秋与丈夫之间也是带着面具,她只在克莉丝订面前、在地下室里展示自己的无助和痛苦。
但丈夫的再次出轨打垮了瑞秋,她第一次不顾教养,脏话连篇,痛骂他人,可惜她对丈夫的威胁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利奥才是最虚伪的人!
为了保全自己,连唯一的亲生儿子也不放过!
但我不知道菲利普是如果发觉自己有危险的,是早上利奥在餐厅说的话吗?
博士的塑造暗讽了原子弹对人类的危害,人类发明了原子弹,但也终将毁灭于原子弹!
为啥要改结局……
改编版「奉命谋杀」,已然忘掉了原来是什么剧情…太莫名呃,一直用相同的转场镜头到最后有点疲了,一个晚上发生这么多事情这个家族也是有点复杂…而且被砸脑袋还能坚持说话这么久才死的吗…
【2018.44】没有侦探,强行上帝视角推理案件,虽然看过剧版马普尔小姐的无妄之灾,这个版本还是很吸引人,结局跟9号密室第四季里有一集好像
从画面到拍摄手法都堪称一流,不过缺点在于剧情上还是有点儿经不起推敲。
BBC 改编阿加莎就好像每分每秒都在向观众吵着闹着说看我多悬疑看我多诡异,视效和声乐远远压过了 storytelling,喧宾夺主令人心烦。
看在制作还是花了钱捯饬的,给及格分。编剧实在是令人万念俱灰,究竟是怎么才能写出第一秒就能让观众知道凶手是谁,接着全程不间断提醒凶手是谁,写一堆废戏来明确告知凶手是谁,再到最后连推理都没就直接闪回出凶手是谁的推理剧剧本啊???
BBC改编的这几部,无人生还算中规中矩,控方证人和这部是什么鬼!BBC后续的死亡终局和ABC谋杀案,我已经不抱期待了。。。
服化精致 剧情稀碎 毫无推理 狗血伦理 比较失望
短小精悍,结局大快人心!
闪回太多,看惯了逍遥法外的剪辑风格,这种插叙倒叙真是小case,没看过原则,这部剧就是一个宅斗
补标。
差点意思,故作悬疑
服化道美轮美奂,风景如画,大宅内俯视角度暗示此剧并无常规侦探出现,善恶有报皆收眼里;各人回忆闪回拼凑的零星「真相」,乃构建精巧叙事诡计的不二法门,但偏多流于冗长疲劳,为了反转力度而大刀阔斧地改编,高开低走甚是可惜;阿婆的推理总是充满人伦情理,谋杀不是为钱,就是为爱。
整体拍摄水平不错,但剪辑和叙事稍微有点故弄玄虚,我觉得两小时的电影刚刚好,不用反复那么多次。关于人物,妈妈有什么错到底,就是个严厉的妈妈罢了,犯得着被那么多孩子诅咒么!
原来我当时看过这个
英国人毕竟是有文化底蕴, 讲故事的功力不是盖的
so ……boring实打实地浪费了三集不倍速的时间。关键是也没有留下任何触动跟思考,悬疑于我而言只是故弄玄虚,人物跟情节都很悬浮。相当合理的爱,相当合理的恨,相当合理的挣扎,相当合理的爆发,而动手的是受益最大的。母亲的浓烈的爱和浓烈的畸形理念,成了唯一推动力,这种情况下还敢如此慢节奏地讲啊讲啊讲。生气😤
nb
这是我看过最波澜不惊的悬疑片了……我都不care凶手是谁是怎么回事……编剧导演功力不足,只会用挂钟闪回
Poor mother的故事。跟原著完全对不上,没有半点推理内容!建议喜欢推理的还是要看原著,不要看这部改编的不知所谓的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