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如此酣畅淋漓的推理喜剧了,严格意义上讲前段时间我刚看完迷探路德维希,唐朝诡事录一二部也是推理喜剧,但显然没有这部酣畅淋漓。
我想结合这几部一起来谈谈,第一是故事背景。
背景可以悬浮,可以脱离实际,有的时候让我能忘了现实会更好。
我一直不太喜欢现代都市背景,因为闭着眼睛都能想象到一群打工人在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里苦命的奔波,看这种剧怕它太还原,会感到无聊,上班已经够累了,下班我不想再看别人上班;但我又怕它太不还原,“普通打工人”开着豪车住着豪宅有着总裁父母,这种完全悬浮的设定看得人如鲠在喉。
所以我往往更喜欢古代或者奇幻背景,这样的背景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是难以考究的完全悬浮,设定上的相对悬浮程度便大大减小,但这并不意味着,情节设计就能完全的天马行空。
最好的例子就是唐朝诡事录第一二部,唐诡第一部是以案子本身情节的诡异而出彩,故事没有跳脱出古代背景,虽然古人的生活我们无从考证,但基本的行为逻辑和能出现在这个时代的物种观众心里还是有点数;第二部却是以物种的诡异为主基调,案子本身都很无趣,漏洞百出,物种却已经千奇百怪脱离现实,带着剧走向奇幻背景了。
我能接受古代能接受奇幻,也可以接受古代奇幻,但我不能接受背景突然由古代变成古代奇幻,举个例子这种转变就好像许三多第一季勤勤恳恳的练兵当兵王,第二季忽然能单手举坦克,左脚踩右脚上天了。
而白宫杀人事件的故事背景就十分的巧妙,它的背景是二十一世纪的大都市,可发生地却是在白宫,一个绝大多数普通人都难以接触到的地方。
故事虽然现代背景,但白宫里豪华的装潢,成群结队西装革履的管家,各国总统觥筹交错,第一先生第一夫人把酒言欢...这些与普通都市生活大相径庭的元素,让背景悬浮起来,
It is easy to call a bird, it is difficult to call it right. ——Paul Holt2011年上映的《观鸟大年》向观众传递的信息是,观鸟人不是怪咖,只是心有所爱的普通人。
随后的十几年肯定是发生点了什么,观鸟人再度出现在屏幕上时,不但已不是怪咖,甚至变成了某种有高级感的人设挂件。
《豺狼的日子》 去年上线,主角职业杀人、业余看鸟。
本剧更进一步,主角主业看鸟、副业探案,甚至探案时也不忘观鸟和宣传观鸟。
编剧愿意用观鸟来烘托主角的腔调,甚至搞大道理宣讲,相信大部分观鸟人都喜闻乐见。
但是,作为一项全凭自律的运动(是的,看到了什么你自己说了算),在观鸟过程中,诚实永远应该置于腔调之前。
就这点而言,《白宫杀人事件》的某些表现手法大有问题,绝对会引起不观鸟的人对观鸟活动的误解。
故写此剧评,加以澄清。
作为对比,先讲两句《豺狼的日子》。
这部片子虽也观鸟,但引不起我吐槽的欲望。
主线方面的原因先不展开,观鸟细节设置得真实合理,无槽可吐确是实情。
我不会因为开车看隼追尾,就多杀两个人;但开车时确有可能看到好鸟,边开边看也实在很危险。
我也没有秘密接头的需求,但观鸟棚的隐蔽性,去过的人自然能体会。
概言之,《豺狼的日子》中,观鸟元素自然合理地融入了情节。
那本剧呢?
让我们一一数来。
第一集,原初之罪。
主角库普登场的第一个镜头,是在夜晚十点半的白宫草坪上观鸟。
对此我只能说,看个毛啊看!
两个简单的理由说明为什么这个行为超级荒谬。
首先,人什么也看不到。
作为非夜行性动物,人类的夜视能力一塌糊涂,不管是肉眼还是拿普通的双筒望远镜,都不太可能在夜晚(即使有一定照明)从树冠间找到本就善于隐藏的鸟类。
热成像仪甚至都没有用,因为即使在成像仪上找到热源,也无法看清多数情况下识别鸟类所需的羽毛样式。
当然,另一个理由更关键:根本就没有鸟。
除猫头鹰、夜鹰以外,大部分鸟类也不是夜行性的,因此通常会选择在隐蔽处休息过夜而不是和人类一起参加白宫晚宴。
(非夜行鸟类在迁徙时确实可能在夜间飞行,但那是在没有障碍物的高空。
)不过库普走出电梯时报的两种鸟名,美角鸮(Screech Owl)和拟八哥(Purple Grackle), 仍有一定的合理性。
前者是夜行性的;后者是地面活动的,偶有一只起夜走到了草坪照明范围内也说得过去。
但之后报出的歌带鹀(Song Sparrow)就着实离谱了。
对比一下同在名单上的狐色雀鹀(Fox Sparrow),就算这种麻雀大小的鸟活腻味了半夜乱逛,谁敢声称自己可以在50米外的夜色中区分两者呢?
上:狐色雀鹀;下:歌带鹀第二集,隼没有名字。
开场就出现了一只帅气的游隼(Peregrine Falcon),虽然也不是夜行性的,但它还是绕场一周,关注到了三个剧中的关键场景。
好吧,工具隼,都理解。
到本集结尾时编剧扣上了这个扣子。
库普对永远慢一拍的跟班、FBI侦探帕克大讲特讲隼的捕猎技巧,还宣称自己最希望在西奥多·罗斯福的观鸟清单上看到的鸟种就是:隼。
(·_·;)?
不熟悉观鸟活动的观众或许不能马上体会,但对观鸟者而言,这就像是一个宣称自己特别喜欢体操比赛的家伙,说最希望看到的奥运跳马冠军是:人。
什么人啊?
什么隼啊?
隼形目有60多个物种,但西奥多·罗斯福的白宫观鸟清单上没有那么多隼,实际上只有一种,在清单上排名第六的雀鹰(Sparrow Hawk)。
西奥多·罗斯福的白宫观鸟清单(真)该物种今名美洲隼(American Kestrel)。
鹰和隼差异较大,早已分别归入鹰形目和隼形目,弃用旧名肯定有分类学这方面的考虑。
(排名第四第五的才是鹰形目的纹腹鹰和赤肩𫛭。
)剧中的清单在第一集库普进入白宫时闪现了一下,暂停可以看到,开头五条和真实的清单是一样的,用的也都是罗斯福时代的名称(第一集提到Owl和Grackle时,也用了本集中清单上的名字而非现用名),但编剧径直把第六条的Sparrow Hawk(雀鹰)改成了Falcon(隼),这是有多损,损罗斯福认不清隼?
如果觉得美洲隼过于袖珍卡哇伊,不适合在片中做霸气展示,因而决定换成游隼,那完全没问题。
毕竟这是虚构作品而非纪录片。
但好好的游隼,为什么就不配署上自己的名字呢?
顺便说一句,西奥多·罗斯福是对美国生物保育工作推动最大的总统,国家公园系统基本是在他的任内建立起来的。
他的这份清单用在这部剧里,本是非常应景、非常合适的。
上:东草地鹨;下:黄喉长爪鹡鸰第三集:魔法书。
库普又一次引用观鸟故事教育帕克。
东草地鹨(Eastern Meadow Pipit)和黄喉长爪鹡鸰(Yellow-throated Longclaw)虽然都不是一个科的,在非观鸟人眼里可能确实挺像。
但是,但是,库普你到白宫来观鸟,却拿着非洲特有的黄喉长爪鹡鸰单占一整页的图鉴是要干嘛?
并没有这么一本Wendell Phillips写的《Birds of the world》,不过这不重要。
就算有吧。
如果本书中任意一种鸟都会一图一文占上两页,那它一共有多少页?
全球鸟类数量在1万种多一点,应该有2万页。
这部书虽然块头挺大,但看起来可没两万页那么厚。
或许它是一部魔法书,或许它收录的鸟远远少于1万种。
考虑到故事背景,它可能是魔法书,但是魔法书不太可能。
若仅仅是挑着收录,就意味着白宫本地可见的鸟,大部分也没有收在其中。
那背着它到处转的目的何在?
作为讲故事的道具吗?
现实中,鸟类图鉴当然和望远镜一样,是观鸟人的左膀右臂,但它需要在不造成太大负担的前提下提供帮助。
一本轻薄的、尽可能囊括本地目标鸟种的图鉴,才是最好的野外图鉴。
一部16开的《全世界的鸟》?
只适合放在客厅茶几上装逼。
土岛鹬第四集:看向大海的另一边。
本集开头,《全世界的鸟》又出现了,这次是库普可爱的外甥用它查询法属波利尼西亚群岛特有种土岛鹬(Tuamotu Sandpiper)名称的正确拼写。
可能它确实是魔法图鉴吧。
库普带着小外甥,孜孜不倦地搜索了两天海平面,仍旧一无所获。
外甥觉得他们永远找不到土岛鹬了,但库普不这么看。
谁对?
看过上面的照片,聪明的读者应该会知道正确答案。
是的,这是鹬,是涉禽,虽说是海岛鸟类,却是在海滩和灌丛中活动的!
当库普久久地望向天际线时,她发明了与缘木求鱼等效的新成语,望海索鹬。
而且,一个脑子正常的观鸟人如果打算观察海面上的鸟类,是绝不会只用双筒镜的。
双筒镜的放大倍数有限,一般最大不超过10倍,而海面上起伏的水鸟距离动辄上百上千米,绝大多数是放大10倍后仍难看清的。
既然海滩观鸟根本就不用走来走去,这当然是最适合使用固定在三脚架上的单筒镜的场景。
单筒镜可以变焦,放大倍数通常从20倍起,最高可达60倍、70倍,看海鸟不要太爽。
顺便一提,望远镜这个名字起得超烂,它会导致一个极常见的误解,是每个在人多的地方使用望远镜的观鸟人都被问过的:“你这个望远镜能望多远?
”
巨蚁鸫第六集是有观鸟内容的最后一集,第七第八集就直奔反转又反转的凶案结局而去了。
巨蚁鸫(Giant Antpitta)是分布在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有限区域的一种易危鸟类,全部种群数量不超过2500只。
但在某些特定地点,它是当地旅游业的支柱,由于投喂的缘故是相对常见的。
如果这样的鸟都能成为库普的一生之敌,或许她的运气太背了,也或许对古法观鸟的坚持让她远离了那些搞诱拍的鸟塘。
若真是后一条原因,那我要对这位表演型人表达一定程度的敬意。
总的说,本剧编剧对观鸟活动和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在鸟名方面没搞出张冠李戴的情况(仅指英文台词,中文字幕是有翻译错误的,比如把巨蚁鸫和巨蚁鵙搞混)。
但另一方面,他们对观鸟又缺乏应有的尊重,编排了许多偏离基本事实的情节,却仅仅是为了装逼。
我当然希望观鸟变得越来越受人们欢迎,但不对自己诚实,又怎么算得上观鸟?
老太太为啥最后知道谁是凶手啊 因为她是总统丈母娘所以她牛逼?
(bushi 搜了半天也没人说 大家都不好奇的嘛?
我仔细看了之前所有的关于老太太的片段 没有任何细节呀 唯一有的细节可能是电视节目那里?
最后这一下还是不错的 不平着收稍微吊起来一点挺有意思的 这完全可以拍第二季呀 纯纯续订季
网飞出马,好像从没让人失望过。
如果说HULU的大尺度全靠露,那么Netflix是真有实力,尺度大得让人不敢睁开眼。
最近,又发现了一部宝藏悬疑剧——《白宫杀人事件》。
看剧名就能感受到,凶杀案直接发生在了总统府,那么必然会牵扯出许多政治隐喻。
但是与那些说教剧不同,这部剧的政治隐喻没那么让人方案,反而有点爽。
比如,剧中虽然没有出现总统,但是出现了总统的弟弟叫“特离谱”(特里普),当然是翻译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个翻译是真到位!
当然,这个总统肯定是影射川普的,不过整体看下来,这场凶杀案也确实离谱。
死者是白宫首席大管家,死亡时间是发生在一次重要的国宴上,而他是一个老派的规矩维护者,几乎和白宫里所有工作人员都有矛盾。
他的死亡表面上看扑朔迷离——半封遗书,两只手腕都有割痕,消失的凶器,不属于死者的血迹……
是自杀?
还是他杀?
一名看起来不太聪明的黑人女侦探库普前来调查,而她的调查方式却非常奇怪,因为她实际上只对鸟感兴趣。
整个故事都充满了荒诞色彩,但看了第一集后就根本停不下来,因为蹭蹭递推的悬念以及每个人身上的秘密都让人持续上头。
01132间密室,157位嫌疑人据说,《白宫杀人事件》的原著小说原本是非虚构作品,作者采访了100多位白宫前任和现任工作人员,整理出了一本名为《宅邸:白宫内部的秘密世界》这本书。
而且这本书横跨了50年,从肯尼迪到奥巴马,数位总统都在采访之列。
这样的一本书能够出版,足见漂亮国是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了!
然而,拍摄成影视剧,尤其是8集的美剧自然需要取舍和考量。
所以,为了保证“三一律”原则,编剧将地点几种在了白宫,而时间估计也没有超过24小时,因为从案发到破案,好像只有听证会的时候出现了白天。
编剧用一场凶杀案进行贯穿,随着库普侦探穿梭白宫之中,她带领观众发现了这132间房间背后的诸多秘密。
杀死AB大管家的可能是某个人,但当晚在白宫中的157位嘉宾及工作人员都有嫌疑。
AB 死于位于白宫三楼的游戏室里,似乎暗示了整个凶杀案就是一场游戏。
而当天,AB 还接到了死亡预告,有人打电话告诉他会杀死他。
整个故事从始至终都给人一种荒诞感,庄严肃穆的白宫以及在其中工作的职员们都像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更荒诞的是,当晚的国宴是为了招待澳大利亚外交团队,是为了美澳的友好建交,但却发生了如此骇人听闻的丑闻。
澳大利亚外交官甚至还被列入了首席嫌疑人,因为死者AB 死亡时穿的衬衫是澳大利亚外交官的,并且衬衫上的血迹也是属于他的。
但实际上,只是外交官与女主厨调情流了鼻血,染红了衬衫,而AB是一个一丝不苟的人,他认为这样有辱斯文,所以主动要求更换了衬衫。
如此简单的逻辑既让AB这个人物立体了起来,又巧妙设置了第一个“欺骗观众”的悬念。
第二个嫌疑人则是死者AB的好基友,他是白宫的主厨,因为他的姜饼屋没有成为国宴上的亮点,他认为AB没有帮自己说好话。
而案发现场,他的刀确实出现在了那里。
整部剧几乎是一集一个嫌疑人,但马上又会在下一集洗清嫌疑,然后出现新的嫌疑人。
每个嫌疑人背后都隐藏着白宫工作的潜规则——比如前总统班子的女招待和前任第一夫人交谈却被AB批评。
比如女主厨和外交部长趁机偷情,副管家苦等多年晋升无望总是偷偷酗酒……
就连总统的弟弟也是一个顺手牵羊的“巨婴”,经常偷走白宫里的藏品。
社交秘书莉莉也利用职务之便进行受贿或者洗钱的苟且之事。
这个剧虽然是虚构的,但是真实的白宫恐怕也好不到哪儿去。
02白宫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剧中库普提到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政治丑闻“水门事件”,已经暗示了这部剧带有强烈的政治讽刺。
白宫就像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因为这里充满了混乱、复杂和人性的弱点。
一次国宴,本来应该是隆重典雅的,但却充满了管理上的不合理。
比如国宴上不让用明火,这可难倒了主厨,哪有做饭不能用火的?
此外,女主厨为了发泄,竟然和本次国宴的贵宾外交官偷情,从厨房滚到了院子里。
副管家本来要给楼上的女明星送酒,但是因为发生了凶案不能上楼,于是就自己喝了一瓶伏特加。
当库普追查参加国宴名单的时候才发现,有一对社交夫妇并不在名单之上,而他们却成为了漏网之鱼,公然出现在了国宴上,还和各种社会名流觥筹交错。
本次国宴邀请了一位并不出名的小众明星献歌,而她的要求只是可以入住林肯套房。
当库普询问为何找她来参加国宴的时候,得到的答案却是只有她愿意来。
这变相讽刺了白宫在女明星们心中的口碑。
当然,冰冷的白宫里也有比较甜的爱情,就是服务生玛莎和工程师布鲁斯的爱情,而且两个人都记得相爱的天数。
他们都有一个孩子,一个是单身爸爸,一个是单身妈妈,两个寂寞的灵魂互相慰藉。
布鲁斯会去厨房偷马卡龙,悄悄放在各种角落里等着玛莎发现,而两个人也会故意接同一个楼层的任务以便约会。
即便他们认为自己隐藏得很好,但是所有人实际上都知道他们的爱情。
只不过碍于白宫的规定,两个人不能明目张胆在一起。
此外,莉莉洗钱的行为也长期未被发现,而她最终被AB威胁也是两个人的权利之争。
在这栋白宫之中,除了各种丑闻之外,还有潜在的种族歧视,男女性别对立……当然,在这部剧中的展现并没有那么明显,只是作为副线进行暗示。
03非典型探员白宫更显得“草台班子”的一点在于,出了命案之后,他们没有找正规的警察调查,而是找了一位女侦探。
当然,剧中也给出了解释,因为AB的死涉及皇家机密,因此在场的所有人都要保密。
而库普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私家侦探,只不过她的形象看上去并不聪明。
库普的形象和我们印象里像福尔摩斯这样的侦探不同,她是一位胖胖的黑人女性,走路也很笨拙。
但是她喜欢研究鸟类,她的眼睛也和鹰眼一样敏锐,可以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细节。
比如,她能敏锐地发现有人在草坪上做了苟且的事情,而当晚在草坪上的还另有其人,因为她在草坪上发现了烟头。
剧集用了一些篇幅来塑造库普这个形象,通过时空交错的方式展现库普的回忆,让观众了解她是如何开始热爱鸟类,并且耐心观察的。
她总是拿着鸟类图谱和望远镜,而在剧中,她找到线索的方式也与众不同。
剧情里引入了这个女侦探有两层含义,第一,在白宫这个男权社会里,女性一直没有什么地位,而库普是从一个女性的视角来看待整个案件的。
所以她采访和关注的嫌疑人也大部分是女性,女性在这部剧中拥有了重要的地位。
除了死者AB是男性之外,剧中第一个有爆发亮点的角色就是暴躁的女主厨,她因为AB不允许自己用明火,所以暴躁地说要杀了他。
当然,最终的嫌疑人指向了她的姘头——外交官。
还有一直想要晋升,却总是被AB压一头的女性助理管家,只能用喝酒排解自己内心的痛苦。
那段让人印象深刻的禁忌爱情也是从玛莎的口中描述的。
因此,这部剧很在乎女性的感受。
另外,库普也是和白宫最没有关系的一个人,她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介入的,就好像原著小说的作者一样,通过采访,看清楚白宫里的各个横截面。
与其说这是一部悬疑剧,不如说是一部政治讽喻剧。
所以说,若论大尺度,还得是Netflix。
在这篇剧评中,梗姐故意没说谁是真凶,因为好像谁是凶手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每个嫌疑人背后的故事。
如果你想知道凶手是谁,那就刷一遍这个剧吧。
作为一个推理迷,在第二集就发现这部剧的标题设计的很精妙,一查果然如此,不仅来源自有名的推理小说或者悬疑影视剧,而且和每集内容非常贴切,可以看出创作团队非常用心(虽然这部剧是推理破案和政治讽刺相结合的作品,但本篇评论仅从推理角度来简析介绍,且有一定的情节剧透,请未观看过本剧的读者酌情阅读)。
第一集: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厄舍府的倒塌》,非常有名的作品,应该不用我多做介绍了,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最出名的短篇之一,讲述了阴森恐怖的厄舍府及其久居其中的一对双胞胎兄妹的故事。
顺便一提Netflix在2023年出过一部同名电视剧《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本剧第一集是案件引子,介绍了AB死亡被发现这一开端,涉及到的各类人物,白宫国宴举行的前后及背景。
用这一名篇来作为第一集标题我觉得再合适不过了,白宫作为一幢历史也非常悠久的建筑物,和厄舍府一脉相承,也暗合了后来白宫内部各类关系的分崩离析。
第二集: Dial M for Murder 《电话谋杀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经典电影之一,该片以商人东尼为主角,揭露了他因发现妻子玛丽与侦探小说家马克的不正当关系,而精心策划了一场看似完美的电话谋杀计划,意图置玛丽于死地。
本剧第二集讲述了AB被一通神秘来电约到一个地点,挂断电话之后意识到自己即将丧命。
电话来电在《电话谋杀案》中是一项重要道具和信号,也是本剧恶意的开端。
第三集: Knives Out 《利刃出鞘》,近年来很有名的本格推理电影,“007”丹尼尔·克雷格主演,讲述富豪小说家哈兰·斯隆比在自己85岁生日第二天,被发现在自家庄园离奇被杀,遗留了亿万遗产。
久负盛名的大侦探布兰科突然被匿名人士雇佣调查此案真相。
本剧第三集的重要道具也是一把刀,我想这就是主创选择这个分标题的原因。
本集围绕用来割AB双腕的刀的下落来展开,最后也追踪到了那把刀和刀的主人,可谓确实是Knives Out。
第四集: The Last of Sheila《勾魂游戏》,1973年的电影,也是一部经典本格推理侦探片,亮点之一是该片编剧之一是希区柯克经典影片《惊魂记》的男主角 - 安东尼柏金斯。
本剧第四集围绕白宫butler Sheila Cannon的一系列操作展开,她在案件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为什么总是满口谎言。
本集标题暗合了她的名字Sheila。
同时我注意到剧中角色Sheila的姓是Cannon,而《勾魂游戏》的女主角的扮演者是黛恩·坎农(Dyan Cannon),不知创作者是否有意为之。
第五集: The Trouble with Harry 《怪尸案》,同样是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的电影,该片讲述了宁静的小镇突然发生了一起命案,与被害者相关的几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凶手,然而事实真相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本剧中本集凶手的嫌疑在本集后半开始集中在Harry Hollinger身上,故而有了本集标题。
同时故事已到中段,似乎每个嫌疑人都有谋害AB的动机,都像是真凶,与《怪尸案》的故事遥相呼应。
第六集: The Third Man 《第三人》,卡罗尔·里德执导的英国惊悚悬疑电影,改编自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是一部关于寻找在场的第三个人的电影或小说。
本剧本集引出了在现场的第三个人的存在,把案件往事实中心又推进了一点。
第七集: The Adventure of the Engineer's Thumb 《工程师大拇指案》,柯南·道尔著《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冒险史》中的一个短篇篇章。
本剧本集中的中心人物是白宫工程师,以及他在案件中推波助澜的部分。
本集主要角色是Engineer,他自身也对这个身份很重视,《工程师大拇指案》的主角也是Engineer,不过本剧似乎和大拇指没什么关系。
第八集: The Mystery of the Yellow Room 《黄色房间的秘密》,加斯通•勒鲁(Gaston Leroux)所著的经典推理小说,是推理史上第一部密室杀人长篇经典,开创了密室杀人的这一经典模式。
本剧最后一集的标题出来我就感觉很是欣慰,创作团队太懂了。
有种一切都回归原点的舒适感。
一切都从那个黄色房间开始,一切又都回到了那个黄色房间。
本剧的现场回到了这个房间,最后一集侦探带领着大家回到了这个房间,密室推理这一模式也回到了这个房间。
不知道是先有了白宫黄色房间的点子才有了本集标题,还是先定了标题再确定了黄色房间在本剧的地位。
不管是哪样,作为一个推理小说迷来说肯定是高兴的,这个彩蛋是献给所有沉迷推理世界的人们的。
而且这本书和本剧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密室杀人,向来是没有密室的。
盘点完所有标题,不得不说我很喜欢这部剧集,情节曲折不无聊,线索交织但清晰,噱头够大,侦探够怪。
同时也科普了白宫的构造和鸟类知识。
是部佳作。
我近期看的非常喜欢的推理侦探剧。
因为科技和监控的,现在的本格推理已经不合时宜包括侦探这个职业。
但是广大的侦探剧爱好者们还是会想尽办法给侦探一个舞台,白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舞台。
房间内部没有监控,为了控制事态不能报警所以不会有人来拍照、指纹、血迹等,连尸检都只有初步的,连毒物检测都没做。
连叫来的机构都能凑一桌麻将还能打起来。
坐地户的白宫服务人员、总统有毛病的家属、私人顾问、临时的安保人员以及招待的外国总统等等。
各种爱恨情仇真是完美的本格推理背景。
我也很喜欢政治正确的选角,侦探是黑人老大妈,局长是黑人老头、助手是华裔的联邦探员、以及各个国家肤色的服务人员和谐得在一部剧里。
这才是真正的政治正确!
可以有黑肤色的侦探和局长,但是角色得撑得起来,让人觉得他们是侦探是局长是因为能力不是肤色。
我非常喜欢这个侦探,也很希望奈飞能以这个侦探为主角做成系列剧,让这个角色更发光。
这部影片以白宫为背景,展开了一场错综复杂的杀人案件调查之旅。
但其节奏略显冗长,尽管影片试图制造一些幽默梗来增加趣味性,但我觉得这些梗大多差强人意,难以引发强烈笑意。
影片中,白宫这一极具权威与神秘感的场所被深入展现,从内部的豪华装饰到工作人员的日常运作,将这个政治核心地带的角角落落都呈现在观众眼前,让我们大开眼界。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得以窥见白宫这个庞大“家族”内部的暗潮汹涌。
权力的争夺、利益的勾结、政治阴谋的暗涌。
不过,在这冷冰冰的政治漩涡中,也偶有温情流露,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在这一刻显得尤为珍贵,为影片增添了几分温度,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善良与关爱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侦探角色设定颇为有趣,她的爱好是观鸟。
这一痴迷的爱好在紧张的破案过程中,也为角色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如今观鸟的人群确实在不断壮大,这或许也反映了现代人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在忙碌生活中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又名《不执着的观鸟爱好者不是名侦探》,大型观鸟宣传片。
每一次都在我笑点上的黑色幽默(特别是dudes joke),干净优雅且主观视角的配乐,pov转换像精巧的交互侦探小游戏,极致大与小的对比镜头转场。
节奏太好了,富有张力的戏剧,我坐在剧院座椅上对每一幕大喊bravo。
整个剧是一本tn手帐,围绕着所有人在白宫的那一晚,以各种精美方式插入观鸟、个人经历、情绪的素材夹页,有趣而生机勃勃的纷繁。
最后两集为什么要狂赚我眼泪!
群像勾勒地无比生动,迷人又天才的的cordelia和笨蛋助手edwin,一对万神庙吊坠,守序但博爱的AB。
一栋白色的big house默默见证一切,看似是享有至高地位的主体,却无法对席卷而来的乱潮做出反应,抽象的概念集合体被个人和个人组成的人们的欲望、操纵、交易塑造与侵蚀。
It was never us verses then, it was just us, and our imperfect union. That belief is what is really worth believing in。
看女性跳脱出陈规旧俗发言语不惊人死不休搅得天翻地覆太快乐,支持掀桌,cheers!
我要第二季,超想看cordelia大侦探系列!
太好了太好了,自从去年看完真探4、戴洛克小镇后太久没看到这么对胃口的侦探剧了,从拍摄手法到叙事风格都特别吸引人,尤其是对女性角色的刻画都很妙,好有魅力好鲜活的侦探和凶手还有嫌疑人以及参议员,真的很喜欢穿插的观鸟小故事,非常有意思的串联了前后情节也让观众更好理解推理过程。
另外虽然节奏很紧,但让所有角色都有发挥的空间,特别是通过侦探的讲述和推理真的让人感觉酣畅淋漓。
领导和员工和政府官员之间的复杂关系就是现实,工作了才感同身受的知道这世界真的就是个草台班子,虽然基于既定的规章制度但任钱权掌握,虽然所有荒谬的事情都能有迹可循,但却不一定按照常理逻辑。
还有很喜欢的一点是关于角色的设置,大部分老中男角色负责的工作岗位也会有一位年轻女性角色对应。
最喜欢的一幕是侦探坐在沙发上认真推理,一堆男的在那鸭叫吵嚷,弹幕特别应景的引用了侦探不久前说的“dudes…”,之后参议员bix听到这句会心一笑,喜剧效果满分。
侦探的演技也超级棒,听着她侃侃而谈滔滔不绝只觉得身心舒畅,特别喜欢她的性格塑造,细腻又很果断,自信得非常有魅力,给人感觉特别可靠,她能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尤其是在坚定自己的判断这一点上,正如她对自己的认知,因为她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实力,稳步推理说服了自己他人以及观众。
最后看导演果然,对人物如此细腻的刻画和其间穿插的生活细节,唯有女性才有如此深刻和敏锐的洞察力。
白宫杀人事件的剧情简介 132间房间,157名嫌疑人,1具尸体,1位极古怪侦探,1场灾难级国宴。
该剧以美国白宫为背景,这座世上最著名的官邸内,形形色色的员工穿梭楼上、楼下和后楼梯之间,展开各种荒诞怪事。
下载地址:https://pan.quark.cn/s/37b650069413
好难看啊,浪费我这么长时间
参观白宫 考察人心 是不是忘了小孩哥的参观梦 好羡慕侦探的能力可以带侄子一起外出观鸟
掌权者来来去去,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才是永恒小哈哈哈视听语言很精巧的推理小品,有利刃出鞘的味儿
不是咱喜欢的类型
看得有点费劲,看不太进去
意外的本格向流畅bingewatching迷你剧,除了中段分集结构设计略微信息量低摆明注水,插叙剪辑和乱序叙述都把原本高文本化的推理过程呈现为视觉上的迷径幽回,看似独享上帝视角却又受制叙事陷阱的观众游戏参与感极高。少数族裔为主的cast尤其是非裔女性侦探和亚裔sidekick的非典型性但搭档chemistry十足的搭配在不言自明嘲讽着过往霸占主流的白男主角和白人刑侦类型的同时,自知身处侦探媒体元宇宙的每笔有意为之的戏仿和解构都成了令探案迷会心一笑的密集彩蛋。剧本无时无刻不在调侃男性文化统治和思维定势,无形赞美女性之间默契连结的女性主义笔锋让追溯古典传统的奇情迷案存有和当下更深的共频鸣响。看完真的很难不疯狂心动去白宫参加建筑内部导览。
真是本格,也非常舞台化,但是也太啰嗦了点儿。
其实本没必要这么长…这次线索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然而仍然要靠不透露特定线索达到反转目的,那不是白扔烟雾弹了吗?而且这并不增加推理乐趣,因为不记笔记就不可能理清线索。构建起庞大的人物网络令人惊叹,但也就一条(或者说两条?)故事线让人共情。然而凶手却并不难猜,你只要知道本剧主题是讽刺美利坚的堕落。层层嵌套的叙事方式过于眼花缭乱,颇有炫技之感,不推荐模仿但可以借鉴。
挺好的侦探剧,有点喜欢这种,复杂的故事穿插的,节奏也比较合适
太好看了!
很扎实的推理剧,颇有阿加莎的遗风,女版的大侦探波洛。依靠一对一调查对话的情节推进有点慢,但群像人物塑造太有趣了,并不觉得枯燥冗长。希望这个人物系列能继续做下去。
没人觉得啰嗦吗?又吵又啰嗦。看上去好像很精致,但就是兜来兜去搞扩写,叽叽喳叽叽喳,没有营养,只是编剧故意给观众绕圈子而已。那些同期刚看完混沌少年时再来看这部,会觉得这部也配8.1??
节奏太慢 故弄玄虚 各种无谓的“讽刺”太多 看得心累 非常普的一部剧 分数偏高了
最后一集解密漏洞还是挺多的 为什么不查通话记录也没有详细尸检也不擦掉指纹 弟弟自曝那么多都是烟雾弹很无语……不过还是好看的 比纯喜剧笑点还多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剪辑有点吸收了短视频特色的感觉? 每集片头都很有趣 高智商性格孤僻侦探+靠谱助手组合终于有了黑女+亚男 好耶 特别最后所有人集中在一起听侦探推理+惩恶扬善升华主题太阿加莎了 腊肠狗雪莉好可爱 对不起整部剧就记住了莉莉和这个名字
上下两集就可以搞定的推理剧,莫名加戏,白宫就是个噱头
战线拉太长导致最后破案解说阶段我都不想看了
探案穿插别的,观鸟,故作神秘。。。。。。看到第三集就不想看了,想看杀人探案不是要看个人传记
一部电影时长能解决的故事,却拍了4部电影的时长。强行将破案与观鸟扯上关系,只觉得观鸟可能帮助女主养成了一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增加了知识量和知识面。停止问话对方会自己主动交代,这个方式觉得有点扯。美式演技说话时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有些浮夸和过多,竟然让我想到了中国208万们五官和肢体乱飞式的演技。
4.5星。趣味性高强:悬疑构造,deadpan+反套路喜剧风格,人物繁多但几乎个个鲜明发亮,从女主到配角,各有神经兮兮,好看,好看,哈哈~几点一己之见:结尾上价值手重了点;体量可以更紧凑浓缩,6集会更好,8集稍稍稍稍有点疲劳了;有年纪的人了,更喜欢兢兢业业的police procedurals,而对“神探”故事没那么热衷。Rich people steal money. All the time. In some cases it's even why they're rich. 对!
對白密集,羅里吧嗦,人物繁雜,毫無助力,節奏拖沓冗長,大段無關主線的內容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