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下次美国人问我,你对Panda Express怎么看,我终于知道怎么回答了。
Netflix的美食纪录片,之前最有名的是《主厨的餐桌》,讲的基本上是全世界最有名最成功的米其林大厨们的发家故事,虽然我很喜欢,但这无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美食纪录片。
而今年的Ugly Delicious确是截然不同。
不中看的美食,说的是那些可能登不上大雅之堂,高级餐厅的美食,整部剧一共八集,每集一个主题,说的都是披萨,炸鸡,炒饭,烤肉之类的。
它的制作人大厨Dave Chang,是美国二代韩裔移民,他曾经在米其林意大利餐厅做过学徒,出走日本在拉面店打工,后来回到纽约开自己的店Momofuku系列,做的是亚洲风味菜系(拉面,包子,炸鸡)却有他自己强烈风格。
他的店曾经濒临倒闭,却挺过了艰难时刻后来大受欢迎,按照他的话说,他做的是他自己想吃的食物(I’m just making things I would eat)。
炸鸡炒饭Taco,这些登不上大雅之堂的美食,在美国的流行刚好都是从少数裔和移民中流行开来的。
这部剧看完我并没有特别想去尝那个菜(除了炸鸡),去那个餐厅(除了炸鸡店),因为这部剧说的不是食物是什么,而是食物代表着什么(The show isn’t about what food is, it’s about what it means)。
食物代表着家。
Food means your roots.剧里的美食登不上大雅之堂,他们所代表的厨师,自然也都是少数裔大厨,黑人,拉丁裔,华裔,包括Dave他自己的,从小到大想的就是融入美国文化,离自己家越远越好。
Dave讲他小时候特别害怕邀请他的(白人)同学来家里玩,因为怕同学们闻到他家厨房的泡菜味,即使现在韩国泡菜烤肉石锅拌饭变成了潮流,他还是耿耿于怀。
Taco那集的墨西哥裔女厨师和炸鸡那集的黑人厨师,他们刚出道都是在高级法式意大利餐厅做学徒,在他们技巧熟练真正开始找自己的风格,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回归了他们自己的文化,一个回到墨西哥学习当地食材,一个在自己的餐厅菜单加上了炸鸡。
很多人,离开家了才能明白家庭对自己的意义,成长过长中耳濡目染的文化对自己的影响。
这些影响很多时候都是从食物体现出来的。
Dave在剧里说,就算他已经都成家立业了,和他妈妈通话的时候,他妈妈还是会问他:你吃了吗?
吃饱了吗?
今天吃了什么?
就像我自己,离开这么久之后早就学会了照顾自己,妈妈来看我,走的时候,冰箱的冷冻室里摆满了猪肉青菜馅饺子,蛋饺和卤味。
江浙人都知道做一只好的蛋饺需要花多少功夫和耐心,可能蛋饺里包的真的是家人的爱吧。
食物代表着文化。
Food means your culture.剧里很大胆的讨论了很多食物和他们代表着的文化,他们在美国南部和本地黑人讨论炸鸡,和华裔讨论炒饭炒面左宗鸡,在意大利裔匹萨师傅店里叫dominos外卖。
而来自截然不同文化的人,却意外可以从食物上找到共鸣。
剧里介绍了中国小笼包和意大利ravioli的相似之处。
而我也曾和拉丁裔朋友讨论过我们的传统菜式都是猪五花蔬菜配米饭,和老板的德国老公讨论过德国肘子酸菜和东北猪肉炖粉条的异曲同工。
剧里Dave多次表达了创新菜式是向传统美食致敬这个概念,这也是第一次听到别人点破我长久以来的困惑。
因为我从来不知道,当美国人问我你对Panda Express怎么看,我应该怎么回答。
如果你想吃正宗的烤鸭,当然要去北京,正宗的披萨,不如去那不勒斯。
但是移民国家或是多文化交融的国家真正有魅力的地方,就是你能分享自己的传统美食,去尝试别人的传统美食,或者一起创造新的美食美国有很多fushion菜式,就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菜系混合起来成为新的菜系,这些fushion大多在移民多的地方流行起来。
移民们想要融入新的环境,却又怀念自己家乡的美食,所以用当地的食材结合自己想念的味道,创造了新菜。
南加州到处都是混搭夏威夷Poke的墨西哥burrito,夹着韩国烤肉bulgogi的taco, 在新奥尔良同样受到法国殖民影响的越南移民改良了Cajun风味,创造了越式Vie-Cajun小龙虾。
虽然是美食纪录片,但是我两次差点看哭,一次是看一位匠人日本yakitori烤串师傅,一次是看一位东北阿婆包饺子(想到了我外婆T T)。
我想去吃炸鸡了,或者再去吃一包和妈妈一起做的饺子。
在纪录片刚开始的时候,David有笑着说过几句话,大意是,我们厨师在厨房之外感觉什么都不会,一副生活不能自理的样子,但是走进厨房,我们就好像是特种部队。
那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人是真的很热爱烹饪吧。
因为热爱,所以所有的精力只能放在这一件事情上,所以即使其它的什么都不会也变成了一件有点值得骄傲的事情。
不过越往后看,我越觉得我把“热爱”这种情感看得太过轻巧了。
如果真得热爱一个事物,你是不会独自守着这个事物的,你想做的不再是自己如何把它做得更好,而是要怎样做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也了解这个事物,并且和你一样开始对它痴迷,愿意为了它更长久的存续去做之前不会做或者不愿做的事情。
就像爱一个人一样,当你热爱一个事物的时候,你也会想着去了解它更多的细节:它过去是怎么样的?
它是如何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
它是否还有我所不了解的一面?
充满期待又小心翼翼,在它过去的故事中或喜或悲,然后更添誓死捍卫它的决心。
老实讲,有几个人会在一开始就喜欢上David这样的人呢?
正如他的朋友所言,他讲话总是很大声,有很多自己的看法,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是错的;喜欢和别人争论,永远一副要掀桌子打架的样子。
刚开始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他张嘴就是F**K、Damn之类的脏话,简直让我崩溃。
但是看完整个纪录片之后你会发现,他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铁骨柔情的亚洲人,虽然他从小在美国长大。
只要是面对和食物相关的事情,他都会充满敬畏之心,情感会变得异常的细腻丰富。
一个会在摄像机面前对一个不怎么熟的女士说“你什么时候可以放弃假装你那该死的丹麦口音”的粗鲁男子,却会在吃不惯中国宫廷菜中的海参时不安地让身边的人转达自己的歉意,表示只是自己不喜欢这种口感而已;在听到炸鸡在黑人种族那里意味着种族歧视的时候,眼中的错愕一览无余,在之后的采访中都面带悲痛之情,和黑人对话的时候,也变得小心翼翼,就连讲话的分贝都降低了不少;最让人触动的还是“烤肉”那一期,他去到日本的一家餐馆里,平常都只会大声地说f**king delicious的人,那天却一直笑嘻嘻地问餐厅里的工作人员"你知道这个很好吃的,对不对?
”。
我还纳闷这个人今天怎么怪怪的啊,然后过了一会儿就看到他眼圈都红了,之后他就跑进厨房说要和主厨拥抱一下,主厨就彻底眼含热泪了.....作为一个很喜欢吃的人,我觉得这世上并没有任何食物能够好吃到真得让人流泪。
David会这样,更多的是因为理解做出这样的食物的主厨的心情吧,知道他为了做出这样的美味一定花费了很多心思,但是这些心思却不能被大众所知或者说他的努力和才华没有被大众所认同,这实在太憋屈了!
这就跟他在和西方饮食代表辩论中被攻击是在嫉妒意式料理的地位的时候一样,他说他不是嫉妒,而是气愤,气愤亚洲饮食为何没有被给予应有的地位。
最后一期中David说道,我也有不喜欢的食物,我也有不愿意做的事情,但是为更多人做出价廉味美的食物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
这大概就是关于一切被热爱的事物的共同真相吧:它并不是总是完美的,它给你带来的也不会总是愉悦,但是毫无疑问,它一直是你感到幸福的理由。
哎呀,真是太羡慕这些年纪轻轻就找到自己热爱的事物的人啦!
好看。
好玩的纪录片。
第七集对比饺子,意大利饺子,中国饺子。
穿插着两位大厨的辩论,当然这只是形式。
重要的是,它在对比中讲述了故事,不是一些食物如何做,如何吃,有何新奇。
它的重点是,食物背后的故事,记忆,性格。
主持人多重文化背景的身份,使得故事有了丰富的不同角度。
第七集饺子里说,无论中国饺子还是意大利饺子,馄饨,小笼包,脐饺等等等等,吃起来都是“奶奶的味道”。
ok,我们福州的饺子,叫扁肉。
在美国超市,鸡肉价格算是最便宜的肉类,美国快餐店的炸鸡也是标配。
鸡块裹上面粉,下油锅,出锅后再加蘸料,刚出炉的炸鸡无比美味。
个人而言,最喜欢吃的是Popeyes的炸鸡,但是每次去Popeyes餐厅都是得小心翼翼,店员全部是黑人,顾客大部分也是黑人,没有几个白人消费者。
收银的黑姐刚和黑人顾客笑脸相迎的点完单,到我点单时候就马上换上一副冷冰冰不耐烦的面孔,搞得我很紧张,总会想,是不是黑姐歧视亚洲人,生怕一个不小心被黑姐开骂。
看完纪录片发现,啊,不仅西瓜代表种族歧视,炸鸡在美国也是和种族挂钩的。
去Popeyes吃过那么多次,只有一次见到一个白人消费者,还是和一个黑人一起来的,白人边排队边说“好神奇,我从来没吃过这家店”。。。
白人如果想吃炸鸡,基本都会去白人开的炸鸡店,生怕去黑人开的炸鸡店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但白人开炸鸡店,额,稍微有点奇怪,类似于一个北方人开“正宗”的川菜馆还天天爆棚。
但纪录片里采访的白人店主说,他只是想要尽最大努力把食物做好,热爱这个食物,活在当下,做一个好人,而不是考虑白人开炸鸡店是不是侮辱黑人。
采访的两位炸鸡店白人老板(右一和右二)在美国,关于种族问题的讨论可能还会持续几十年,Black Lives Matter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黑人的权益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因为过度给黑人照顾,导致其他种族的不平等。
比如说,在美国每个公司每个学校都有硬性要求,黑人工作者的比例要达到一定程度。
看完这集纪录片,我还会去Popeyes吃炸鸡,但点单的时候不会再那么胆战心惊。
春假第一天,刷完了《不中看美食》(Ugly delicious)。
在看这个美食纪录片的过程中,非常多感触。
这个美食纪录片并不是一般的只讲述食物的“下饭片”类型的美食纪录片,一半的时间都是韩裔美国人David chang(他创办了Momofuku 几乎每一个纽约人都知道的桃福餐厅,是在美国非常火的一位明星厨师,甚至还在哈佛做过烹饪演讲。
)和他的朋友们的对话,包括连续三年夺冠全球50大最佳餐厅的Noma 主厨Rene Redzepi,Anthony Bourdain, Wolfgang Park (奥斯卡晚宴御用大厨)Jimmy Kimmel (ABC著名主持人)。
“我一辈子都喜欢跟着让我感觉有兴趣的人,因为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那些平凡的东西。
”——杰克·凯鲁亚克在美国长大的David让我想起了这段引文,他是一个不断挑战边界的人,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安静,保守等对于亚裔的刻板印象,片中所有的思想碰撞在David的反叛精神中被放大很多,他就像是一味催化剂,在每一次的对话中去毫不遮掩地去面对许多尖锐的人文问题。
他非常讨厌一味地追求正宗,他觉得其实所有的食物都是全球化的。
“从古至今传统都是自然形成的,没有人去评判什么时候一项传统变成了传统。
”食材也一样,“如果历史上没有出现交叉授粉,很多食物的食材甚至都不会出现。
”他这个人还有整个纪录片最为触动我的地方在于他对于不同的文化在美国的境遇非常非常地关心,因为这个纪录片根本不止是一个关于食物的纪录片,他们从每一种食物中映射出来的东西,这是关于什么造就了食物然后食物又造就了什么的纪录片,这个纪录片把食物的价值提升到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高度,展现了食物对文化影响的力度之大。
本片的片名《不中看美食》正是由他对于食物的爱的一个体现。
其实这部片子讲的不真的就是丑陋的不好看的食物,这里的Ugly如果翻译成中文的话我觉得更好的释义应该是“草根的”。
这些片中的食物并不丑陋,而是不常登所谓的“大雅之堂”。
不像Natflix的另一部美食纪录片作品《主厨的餐桌》(在这部之前是我第二爱的美食纪录片,仅次于《舌尖上的中国》1)。
讲述的全球顶尖的餐厅那样在环境上文化上都位于顶点的米其林餐厅们,《不中看美食》试图介绍的是平易近人的,不是所谓“高逼格”的美食。
我想这也是Natflix让一个亚裔厨师来作为主持人的原因之一吧。
“在美国你不应该把炸鸡和西瓜放在一起。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我也从来不知道从来没有想过炸鸡与美国黑人之间的联系。
炸鸡是美国南部的代表性食物之一,我爱吃炸鸡但是我不知道在炸鸡背后的这些事情。
南部各州在南北战争前正是黑奴种植园泛滥之地,黑人在被奴役时可以养鸡,但是不可以养猪和牛。
黑人和炸鸡的联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之后黑人的形象总是和炸鸡,鸡肉产品联系在一起,黑人和炸鸡形成了一种,愤怒,慵懒,低能的吃鸡黑人的刻板印象。
“放下偏见,只专注于食物本身。
”在美国,无论是亚裔的地位还是亚洲文化的地位都不如其他国家的移民。
第七集中华裔学者杨艾伦说到:“可能二三十年后美国人就会像接受意大利菜一样接受中国菜了。
”但编辑戴塞丽娜马上说道“:你们想的太天真了,意大利人是白人。
” 在美国大部分人对于中餐的观念就是左宗棠鸡,又酸又甜的美国式中餐。
甚至于他们觉得中餐就是放很多的味精,他们相信你吃完中餐你会因为味精而头疼,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美国的味精消耗量非常巨大而且就是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常吃的零食例如Doritos,但是没有人说Dotitos让他们觉得头疼。
我生活的北卡罗来纳位于美国的南部内陆,我刚刚到的时候相当惊异于当地美国人对于中餐的认识,我住家的孩子知道左宗棠鸡是美国特色而不是来自中国的菜的时候简直是惊呆了,在他们的观念中左宗棠鸡就是中国菜的代名词。
这些错误的刻板印象都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中国菜是被非常非常严重低估的菜系,最直接粗暴的例子是我买点中国方便面给他们尝试他们都觉得太好吃了,是的,方便面的味道是好吃的,但是我们的文化中有数以万计比方便面更健康甚至更好吃的菜式,但是他们的认知只局限在了Madison的一家美式中餐厅(在大年三十那天我去了这家Golden Dragen,非常糟糕的炒饭还有甜味改过一切的宫爆牛肉实在是让我有点不知所措)。
这些食物在美国变了一个样子其实最深层的原因还是种族的隔阂。
David在片中称赞上海的生煎包为“世界顶级的饺类食物”,还有深入到一个河北村子里面去吃当地大妈包的饺子。
看到这些桥段的时候我真的真的很高兴有他这样的亚裔厨师在Natflix这样一个顶级的电视公司制作的纪录片中去向世界展示和认可中国的饮食文化。
这是一部史诗级的美食纪录片,从小了看是在拍食物,从大了看就是各个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这种全球化眼光的观点是这部片子的灵魂。
美食不美讲的是美国很寻常的食物:披萨、炸鸡、烤肉、炒饭等,都是在街边餐车和小餐馆里常见的大众食物。
这部纪录片除了讲食物,还探讨了食物的历史和演变,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很多东西都是舶来品,包括食物,比如来自于意大利的披萨,来自墨西哥的塔克(一种用玉米面卷包裹肉馅的食物),来自中国的炒饭。
在民族大熔炉里,这些外来的食物毫不意外地经历了各种奇思妙想的改良,纪录片探寻了这些食物的前世今生,还提出了一个关于“正宗”的讨论:到底要不要坚持传统的做法?
正宗的就是更美味的?
披萨发源于意大利拿坡里,传统的拿坡里披萨对原料的选取和制作非常讲究,一定要用圣马尔扎诺的番茄,坎帕尼亚的莫扎瑞拉乳酪,烤至四周轻微隆起,闻起来有面包清香而没有酵母味等等。
然而披萨传到意大利之外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我们所见,厨师们不再满足于只放番茄和乳酪的单调,他们开始在面饼上放榴莲,放菠萝,放三文鱼,放奥尔良烤鸡,还放麻婆豆腐......对披萨这种“无下限”改良的风气,意大利拿坡里成立了“正统拿坡里披萨协会”,制定了“正统拿坡里披萨制作规范”,像作业指导书般详细规定了披萨的制作流程和标准,旨在维护拿坡里披萨的权威,传播拿坡里披萨的正确制法。
纪录片专门采访了该协会的主席,主席借此对美式披萨奚落了一番,而美国人也对主席的发言配上诙谐的背景音乐,让人忍俊不禁。
纪录片对“正统拿坡里披萨协会”主席的采访把目光转向我们的中餐,或许就能理解为什么意大利人对正宗披萨有如此执念。
大多数美国人对中餐的认识是单一的,甚至是歪曲的。
谈起中餐,他们会想起:左宗棠鸡、李鸿章杂碎、幸运饼干等我们听都没听过的美式中餐菜名,或者MSG(味精)这个据说能让他们头痛、口干、下巴麻木的调味料,却对薯片等零食中的MSG视而不见,吃得津津乐道。
或许有人会为此而感到惋惜和愤懑:难道有着八大菜系纷繁复杂而美味多样的中餐在美国人眼中竟然只是这零星几个不知名的符号而且还带着满满的主观偏见?
他们压根没吃过正宗的中餐!
美国人对中餐的观感与他们对华人的观感密不可分。
早期华人在美国是低下的阶层,受尽排挤和歧视,他们因为排华法案和各种限制,不得不从事起对美国人工作机会影响不大的餐饮行业,中餐在美国人眼里是廉价而不卫生的,甚至出现过中餐馆因歧视而被炸的新闻。
后来随着中美建交,两国人民开始亲近起来,美国人看到电视里尼克松在北京国宴的直播后,纷纷对中餐产生了兴趣,中餐开始流行。
尼克松吃中餐(内心OS:“这是什么玩意儿?
”)然而两国人民的口味并不相同,中国人喜欢咸香口味的,而美国人喜欢酸甜口味的,中国人喜欢有嚼劲的口感,而美国人喜欢炸得松脆的口感,等等。
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在美中餐馆早已练就了因地制宜的生存本领,他们对中餐进行改良,做出符合美国人酸甜松脆的美式中国菜,并大受欢迎。
有一道菜几乎成了必点的美式中餐,那就是左宗棠鸡(一种鸡肉版的咕噜肉)。
左宗棠鸡 General Tso's Chicken纪录片其中一集就以炒饭为主线,探寻了美式中餐和正宗中餐,再次引发那个问题的讨论:正宗的就是更好的吗?
追求正宗而放弃创新是否值得?
我认为这是一道没有答案的命题,不同人有不同的追求,没有绝对的哪个更好。
对于外国食客来说,如果他只是为了果腹,那么是否正宗并无关要紧,相反,改良的菜式可能更符合他的口味;但如果他是个老饕,去寻找正宗中餐再适合不过了,因为相比于被简化了的美式中餐,正宗中餐才是有灵魂的中餐。
对于中餐馆来说,正宗与否得排在经营收入的后面,记录片采访了一位来自重庆的中餐馆主人,他说真正的中餐只接受预定,如果全都做这个话,生意将没法做下去。
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对于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人来说,正宗中餐也许是不二之选,因为那不仅仅是美食,也是家的味道,身份的认同。
吃过六千多家中国餐馆的华人
半个多月前,让众多国人牵挂许久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终于开播,然而,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种种原因使得这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纪录片没能延续前两部给观众们带来的对食物的渴望和延续,以至于很多人现在一提起《舌尖3》,就是一副嫌弃的表情。
就在人们还停留在对《舌尖3》的嫌弃中时,网剧大厂Netflix悄悄地上线了一部美食类纪录片:《Ugly Delicious》(中文译名:《不中看的美食》),而且秉持着网飞一贯的特色,八集同时放出,还自带中文字幕。
虽然这部纪录片放的很低调,但却在小圈子里迅速流传,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口碑,豆瓣评分达到8.8分,远超《舌尖上的中国3》的4.1评分。
这些年在《舌尖上的中国》的带动下,国内网友也开始迷上了美食类纪录片,例如《寻味顺德》、《味道》等许多优秀纪录片纷纷成为我们的“下饭神片”。
在这些纪录片的带动下,仿佛一提到美食,我们想到的就是那些用料讲究、做工精细的食物,但这部《不中看的美食》却偏偏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看名字就能猜到,出现在《Ugly Delicious》这部纪录片中的美食不会是什么精美的食物。
这部纪录片并没有将镜头停留在那些做工精细或者食材难得的美食面前,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许多美国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比如披萨、BBQ、玉米饼等等,这些东西似乎都和美食挂不上边,但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离不开的食物。
说实话,这部纪录片既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又不像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因为在整部片中,有一半的时间我们是在看一个韩裔美国胖子和他的朋友们叨逼叨唠嗑,但奇怪的是,这种唠嗑却让人十分想看下去,就是下图的这个胖子。
这个胖子名叫David Chang,是一名韩裔美籍厨师,他创办了Momofuku(桃福)餐厅,是美国近几年相当火的一位明星厨师,甚至还在哈佛做过烹饪演讲。
在这部纪录片的每一集中,David Chang都会和他得朋友们聊一个话题,这个话题通常是某一种常见的并不精美的小吃,而他的朋友们也都是各路高人,除去那些美食作家,还有史蒂文元(美剧《行尸走肉》中格伦的扮演者)、沃尔夫冈·帕克(奥斯卡晚宴御用大厨)、吉米·坎摩尔(著名主持人)等等。
这些大人物们凑在一起聊天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好玩的事,更好玩的事他们不止是坐在那里空聊,而是亲身前往接触他们所聊到的这些美食。
比如第一集是聊披萨,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食物,因为聊到了不同地区间披萨的差异,David Chang和他的朋友们就直接去了意大利、比利时、日本去探寻各种风格的披萨,甚至还去了披萨连锁商多米诺,从而来分析和探寻不同种类的披萨背后的文化层面的原因。
这的确是一部很棒的纪录片,看完了它你就会对美国和美国文化有所了解。
在这部片里,我们看到美国人日常离不开的这些Ugly Delicious其实没有一样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这其中有意大利餐、有韩餐、有中餐、有越南餐、有日餐等等,这些来自全世界的日常美食在登陆美国后,经历时间的融合和改变形成了现在的样子,成为了所谓的“美国食物”,但与此同时,它们又在经历的融合之后开始找回各自原有的风味,在David Chang和朋友们的调侃中,在眼花缭乱的美食中,让我看到的是世界各地的美食小吃在美国“建立——打破——再建立”的过程。
除去美食,这部纪录片的魅力很大程度上还来自David Chang以及他对美食背后文化的探讨。
David Chang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爱笑爱说,让人隔着屏幕就能产生亲近感,而且他还是一个很直率的人,吃到好吃的就激动地大喊“fxxk”,遇见看不太惯的人就直接开怼,比如怼丹麦妹子的口音问题等等。
而除了全世界去寻找这些日常美食的根源,他还试图去探寻这些美食的“母体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区别和未来。
本片第七集的主角是中餐,普通美国人印象中的中餐就是炒饭、左宗棠鸡这些与美国文化融合后的“伪中餐”,而David Chang则带着美国人去探寻了真正的中餐的样子,告诉所有观众,你们吃的中餐基本上都是“伪中餐”,但讨论并没有止于中餐的真伪之分,而是更加深刻的探讨,比如美国百多年来对中国人的误解和歧视,甚至结合到韩餐、越南餐等亚洲美食,这些亚洲美食在美国之所以会变换了模样,深层的原因还是来自种族的隔阂。
比如他提到“也许再过二三十年,美国人也许就会想接受意大利菜一样接受正统的中国菜”的时候,旁边的妹子却一针见血的说“不可能,因为意大利人是白人,而我们不是”。
而除此之外,移民二代们对餐饮行业的远离,也成为正统美食在美国变得不伦不类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整部纪录片中,关于这种饮食背后的文化探讨,还有很多很多,也让我们能够以此对美国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饮食,是每一个文化血脉中共同的东西,看完这部纪录片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爱好美食的人永远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种族主义者,因为每一种文化中都有让人无法抵挡的美食”。
而这些美食并不是存在于高档餐厅中的那些炫目的精美菜肴,而是我们一日三餐中的常见食物,有时候我们不屑于去把它们与美食相提并论,但其实,这些不中看的美食,才是流淌在我们文化血液之中的真正东西。
店铺推荐01 法兰克皮皮 Frank PEPE Pizzeria Napolitano02 托托诺披萨店 Totonno Pizzeria Napolitano03 达美乐披萨 Dominick’s Pizzeria04 维拉拿坡里披萨店 VERA PIZZA05 阿迪罗披萨店 ATTILIO’S PIZZERIA06 比斯特餐厅 Baest摘录01 我喜欢在厨房里,与人共事的那种手足情谊,我感觉就像是一群不与他人和流的人,我进入美食行业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想就像是一种叛逆和桀骜不驯,通过食物表达不羁的情感。
有种近似疯狂和一分为二的个性,他们出了厨房之后,几乎生活不能自理。
但在厨房里就像是一支特警部队,像训练有素的刺客。
02 当你置身某个地方的时候,我喜欢正宗的东西,我在意大利时候,我会尝试意大利食品。
但是美国是一个文化大熔炉,跟其他菜系融合在一起并没有错。
03 对于有好手艺的人来说,有创造力是一个好事情,如果你有基础知识,如果你非常谙熟自己的职业,你就可以去探索,尝试其他的东西。
04 但是要去改变,挑战传统,这会让人们不快。
人们讨厌改变。
05 叙述故事时的真实性于我而言很重要,但是食物是否正宗并不那么重要,任何向你传授正宗美食经验的人,或许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是正宗的。
说一样东西很正宗是化繁为简的说法。
当你尝试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式时,有些东西就会变得与众不同。
想要做正宗的美食,那一开始就别想着这是正宗的。
06 特别是在披萨届有一个重大的误区,就是最具意大利风格,但是如果你只是关注过去是怎么做的,或者应该怎么做才对,那么就会让自己固步自封。
如果你要做正宗的拿坡里披萨,你就必须从坎帕尼亚地区进口水牛奶莫扎瑞拉乳酪,那制定这条规则的人,明显可以从水牛奶莫扎瑞拉乳酪出口中获益,那样的话又怎么能说新鲜是重中之重呢?
如果想追求新鲜,我们必须亲手做,所有事情要遵循特定的方法,都必须坚持那种方法,这种思想真的激发了我去不断改变,去说“我认为可以做得更好”。
07 我是你所遇见过的最大的假内行,但是我讨厌精英主义,还有笼统的假内行,我讨厌别人告诉我,我不能喜欢什么,你不能这么做。
我去你的,我偏要这么做。
08 我觉得正宗像是极权主义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被过誉的概念,但是却没有受到足够的监管,如果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想知道为什么意大利的食物这么美味,那是因为你身临其境,风土人情让一切变得不同,有微生物方面的因素,还有当地的人,气息,这一切造就了味道。
并不是说我憎恨正宗,我憎恨的是人们一心只追求正宗。
09 一切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无一例外。
音乐,美食,一切都是从复制开始的,但我认为日本擅长于借鉴,然后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变成原创。
10 好披萨吃起来味道相似。
感受相较于介绍美食,更多的是对于文化交融后正宗性的探讨,不同文化下的美食在传入他国时,会融合当地的文化与习惯,最终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新的存在。
但是我们要说它是不好吃的吗?
我们很难判定什么是真正的正宗,是原材料必须进口还是做法必须完全相同,改良后更符合当地口味的美食难道就是奇怪的存在吗?
我们各自拥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成长经历,我们的习惯和口味各不相同,但是相对于美食的正宗性,我更确定的是,每个人拥有对自己喜欢的食物的认同权利,我们可以说我们不喜欢某种食物,但我们无法为他人定义选择,告诉对方,你不能这么做,或是不能喜欢,因为它是不正宗的。
万物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在这场美食文化的“争夺战”里,到底意大利菜正宗,还是意大利式美国菜更正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
我们能做的,更多的是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两者都去体验一下,最终选择符合自己喜好的,就好了。
别的,谁能决定呢?
与其说是美食纪录片,更多是在探讨背后的文化和国家。
第七集深入讨论了中餐在美国的地位,意外的是,那么多美国人,依然把中餐和肮脏,恶劣服务,添加MSG这样的关键词联系在一起。
Dave Chang说,在美国的所有文化中,亚洲文化是最被轻视的,他说,他想鼓励人们去吃他们通常不会想要吃的食物,“ I can’t change their politics, but maybe I can by opening up their viewpoint to food.” 他说,为人们提供物美价廉的食物,是最棒的主意之一,我要扯掉无谓的元素,回到食物本身。
一个热爱美食的人,很难成为种族主义者。
热爱其他美好文化的人,应该也一样。
就像片中提到的意大利菜,其中传统的原料西红柿,原产地其实在墨西哥,是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之后才传到亚非。
至于古罗马帝国的恺撒和意大利的但丁,也从来没用叉子卷起过西红柿意大利面。
想起《人类简史》里说的,“全球早已没有‘纯正’的文化,在过去几世纪中,全球化浪潮几乎让所有文化改头换面,再也难窥原貌。
” 既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偶然地被动地出生在某个国境线之内,又有什么必要把它作为骄傲或者嘲讽的资本呢。
这部纪录片与其说是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不如说是关于移民的记录片。
它所探讨的是文化融合的过程与艰辛。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我觉得本片也是一个非常私人的,第二代移民重新寻找自己定义的一个旅程。
第一次看到David Chang是在Youtube的Munchies频道上。
Munchies青睐于采访看似玩世不恭嬉皮风十足的新世代厨师。
在上面出现的众多新一代亚裔厨师,常常是口中脏字不断,在穿着与为人处世的风格上巴不得想突出一种惊世骇俗的反叛感,仿佛在时时强调“不要用stereotype来定义我。
” 但在字里行间我总觉得他们却是一群努力到不行的人,时常是在竭尽全力地争取他们父辈的认同,同时也挣扎着去争取美国社会的认同。
这两个世界本是不相同的,怎么去寻找自己的位置呢?
他们在成长的过程里太习惯于去否定自己是什么 “I Don't bring Asian food to school for lunch”, "I don't cook tyical Asian food". 然而要在这个世界闯出头,他们回头发现其实更重要的是定义自己是什么。
然而去创建定义是比单纯否定要艰辛很多的过程。
如果这个人恰好有钱且任性还有点才华的话,就会像Chang一样把这个过程拍成这样一部有趣的片子。
如果观众想看到的是世界美食的话,本片肯定是要让你失望了。
因为这里讲的根本不是意大利菜,韩国菜,法国菜或者中国菜。
这里出现的所有东西全,部,都,是,100%,的,美,国, 菜。
披萨,Taco,烧烤,小龙虾,炸鸡,炒饭,dumpling(这个真不好翻译)每一样都是住在美国寻常人家在寻常的日子里就可以吃到的。
如果你要让一个美国人悉数让他思乡的家乡菜,这些就是他们的家乡菜。
有趣的是,这里的每一样在今天都超美国,但是每一样都是从其他文化中生根发芽的。
他们都在保持传统和适应改变中挣扎过。
这些外来传统与美国社会撞击的结果就是这些在美国人眼中‘ugly’但‘Delicious’的畅销菜。
他们也就是美国文化自己的写照。
里面包含着南方红脖子近乎愚蠢的对其浅薄传统的固执,百年来对黑人的侮辱,对亚洲移民的排挤,也包含着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包容与接纳。
也许David Chang在他的生意成功中发现了自己作为二代移民与这些‘美国菜’的相似之处吧,他想知道当今美国里的文化少数群体的前路,所以他去寻找了这些烹饪传统和人群文化的过去,然后和一帮做新式烹饪的朋友探讨如何在保持自己本质和特色的情况下在如今的文化熔炉中创新。
我所见过的所有在美加长大的华裔都有这个对自己文化身份认识的挣扎,然后有几个人能像David Chang一样坦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并积极寻找答案的呢?
剧中提到的美食凭良心讲,我大部分都不感兴趣。
大部分真的都非常不健康。。。
唯一的例外是小笼包和Taco了吧。
小笼包我就不费唇舌了,不过小巧简单的正宗墨西哥脆皮Taco真的非常好吃。
当年坐在 Playa de Carmen的夜市小摊边我抱着强烈的成见不情愿地尝试了人生第一个fish taco,从此惊为天人。
只要你愿意去尝试,那份对美味的赞美是不会在意做菜的人来自哪里,他们的历史是发源于哪里的。
简而言之,本片比较适合对文化感兴趣的同学们。
另一部透过食物来记录移民在美国的奋斗挣扎史的记录片,The Search for General Tso, 更加着重地回顾了华裔在美国的艰难融入过程。
一个人独自坐在异乡的饭桌前时,不妨看看。
这是一部很明显边缘化中国美食的纪录片,什么仅次于龙肉的驴肉,高级餐厅里面的海参这些让老外不能理解的符号出来,这个朝鲜主持怎么不去诠释韩国人吃狗肉呢?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给这个片子打这么高的分数,片子制作人看到心里应该是偷笑吧:中国人就一群idiots
来到中国河北那里 有点感动
一群关系不熟的人坐一起吃饭好尴尬
可怕。。好好说吃的不行吗?非法移民种族歧视没完没了还
哎,这节目总结起来就是,各地都有各自处理食物的美妙,但最好吃的,还是日本😂
没有神圣不可侵犯的食物,只有每个人自己不爱吃的食物
I like the concept, I love the food, I appreciate David Chang brings white people's attention to minorities communities' food and culture, introducing them more than just themselves, despite of sometimes he doesn't make sense. ALL FOOD ARE BEAUTIFUL!
几乎每一集都看哭。我想过食物和情感之间的关系,但是却没有想过食物和移民、文化、歧视、历史等种种的关系。纪录片的形式也做得非常有趣,主持人的性格特点也很鲜明。
「美食不美」这个译名好。食物之所以成为文化的载体和实体化,是因为但凡是人,无论东南西北,无论黄白棕黑,每天都要吃饭。吃饭,是记录生活、推进人生的方式,也因此连结了做饭人和吃饭人的舌根和神经。作为纪录片很棒的地方在于,他并不连篇累牍地追根溯源,而是仅仅全力展现他所看见的有限的现实。
其实内容还是很丰富的,但剪辑实在是很乱也很跳脱
David Chang这个人物从讨厌到理解到喜欢
前天看了小龙虾那集,搞得这几天我一直都好想吃小龙虾啊!吃不到是过不去这个坎了!
讲炸鸡、中国菜的那两集比较有共鸣,还有无奈的左宗棠鸡🐔!
比chef’s table好,接地气。但是很烦的是,动不动又扯到什么“用食物改变世界”,“接受移民,天下大同”,“我爱美国,我爱美国梦”。美食节目能不能就好好做美食,不要搞那么多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强行灌输和某国节目毫无区别。我看个美食节目而已,也要教我怎么做人?世界上的问题美食可以解决,中东非洲还有战乱?很多问题不要那么单线程洗脑好不好,这个世界很复杂的。
有点乱
某香蕉主厨的美食日记,每集一个主题跟着主持人去餐厅吃吃吃,带有很重的个人偏爱。披萨、玉米卷饼、家常、小龙虾、烤肉、炸鸡、中餐、饺子。最让我惊讶的是主持胖胖的棒子脸竟然还有小酒窝,哈哈
伪美食节目,实为多元文化
有点慢热,但看两三集后就渐入佳境,虽然只是一群人到处走到处吃围在一起唠嗑,但这部片真的太好看了,剖析了很多美食文化背后的故事。看完后觉得这个叫张大卫满口fuck的胖子,真是可爱爆了!
好看炸了!!!
食物普通 最ugly莫過於以說fxxx彰顯個性不隨波逐流身為棒子開的餐廳名字用日語有事沒事提chinese food的mr chang 哦還有netflix官方字幕對某些日本餐館的大廚的名字翻譯真是。。。有點業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