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刷完了前两季后才发现看这部剧看的太晚了。
这部剧的制作厉害得让人惊叹 ——深度还原及刻画的那个时代下的西方乡村场景和画面;美得如画的选景;符合并突出各个人物性格的各种道具及装饰……看完第二季喜欢剧里的每个人物,除了这一季的安妮。
第一季里,安妮让我从有点烦到渐渐爱上她的天马行空,自信,坚强,善良。
可第二季对安妮的人物刻画把这些都打回了原型。
安妮的乐观开朗变成了无理取闹,怨天尤人。
第一季时她的冲动和急脾气都能被即使改正,又变回那个走路一蹦一跳的小天使。
而这一季呢?
遇到任何挫折和心酸都会冲最爱她的人发脾气,并且从来不会考虑到她身边人的情绪和想法。
为了博得新老师的喜爱,丝毫不顾虑同学和朋友并跟老师说他们的私事;随便冲那么爱她的Matthew 发脾气大吼大叫;意识不到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坏心情,也不听Diana的心事,只顾自己在聚会上玩得开心。
虽然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作者和编剧也许也希望把安妮这个角色塑造得更立体,但是这样的性格真的让人喜欢不起来。
反观其他人呢?
所有人都在成长。
Matthew和Marilla自从收养了安妮后,慢慢懂得如何照顾好一个孩子。
理解她,支持她。
接受新的思想,希望给安妮一个好的未来。
Matthew 为了安妮在话剧表演上也迈出了自己艰难的一步,帮助他们完成了整场话剧。
Diana永远都是一个小天使。
她在安妮难过的时候安慰她,永远都是温柔善良的样子。
在姑妈的舞会上,即使不能接受同性恋这件事,后面也成长了,懂得了更多,并最后和姑妈相互理解,相互拥抱。
Gilbert找到了想要做的事,并在努力实现它。
Sebastian 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圈,开始为了自己的未来尝试做一个farmer…所有人都在成长,除了安妮。
我个人并不认为第二季加入更多现实题材,比如同性恋,种族的平等等等有任何问题。
这些都给这部作品带来了更多价值,也给社会带来了价值。
安妮这个人物我依旧还是喜欢她作为童话人物而存在的一点——浪漫和乐天派的童真。
希望所有人永远都像她一样,保留些许童真,无论遇到了多么糟糕的事。
没看过原著,看了第一季和第二季给人感觉太过于想表达女主的思想,但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上全部都是靠她嘴上体现出来的,缺少行动上的表现,比如她作为一个思想比较先进的人,一点都不尊重马修的隐私,拆开信件看还帮别人回信,过后的歉意也不是很有诚意。
另外她弄坏头纱也是同样的情况。
还有一点就是她嘴上说的好听,特别看中和黛安娜的友谊,但是他们一起去参加派对的时候,她却没有发现朋友的情绪不太对,而是一直沉浸在她自己的兴奋中。
但是男主的戏份不是特别多,但是就感觉他是思想更有深度的人,他没有种族歧视是通过各种行动来体现出来的!
特别喜欢邻居大妈,和添加的给人!
每次看到女主,都让我想起三毛,每次看到黛安娜都联想到天龙八部里的阿朱!
小小安妮 第二季 (2018)9.22018 / 加拿大 美国 / 剧情 / 海伦·谢费 阿曼达·泰平 / 艾米贝丝·麦克纳尔蒂 杰拉丁妮·詹姆斯愿每一个人都不负天赋,像男主一样知道自己的方向!
处处是感动。
特别是姑姑和她的另一半,携手相伴到老。
房间里摆放一如她生前所在,而心里再也容不下另外一个人。
那种爱情真的好感动好感动!
想哭🥲。
此生若遇见真爱,能够相互包容,理解,眼里都是满满的爱与包容,应该是丰盛的人生里最好的礼物了吧。
真爱的离开,是最最痛苦的事。
这种真爱也不仅仅限于爱情,还有亲情。
感情很神圣,亦很难得!
以一种打破偏见的方式生活 文| 刘双阳“在哲学思考过程中,不断变换我的姿势,不在一条腿上站得太久直至变僵,这对我很重要。
就像一路上行的登山人,回过头来走一小段,恢复气力,活动活动别的肌肉。
”—维特根斯坦在上一篇文章里我提到,我还会专门写写【小小安妮】的剧评。
然后我发现它所向我展示的内容太丰富了,以至于一篇剧评可能完全不足以去描绘它多样的内涵和丰盈的纹理,然而我还是不想因为放弃这种描述的尝试,所以未来你可能还会看到我从其他角度写关于安妮的新的剧评。
今天我想切入的视角是偏见。
这个世界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偏见和歧视,我们即是这些偏见和短视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它们的施害者。
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种对于剧中展现的种种偏见的描述,更是对我自己的一个提醒:永远以一种敞开的姿态去拥抱世界的多元,尊重差异和不同,学习欣赏别人的特异性和独特,然后让这个世界成为拥有绚丽多彩的艺术,而缺少独特的没有生命的模具。
1. 固执的偏见为什么会选择偏见这个主题呢?
要先从安妮的“身份”说起。
安妮是一个孤儿,不仅仅是一个孤儿,还是一个从小不断在各个寄养家庭之间周旋的孤儿。
大多数的寄养家庭收养了她一段时间,仅仅是因为他们需要人帮忙做家务和照顾小孩。
所以相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来说,安妮经历了太多。
安妮也因为自己的性格而被孤儿院里的其他孩子霸凌。
拥有惊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她,一直想象着自己是一位落难公主,想象着自己拥有一个秘密的好友等等,而这些东西当她分享给孤儿院里其他孩子的时候,却成了她们取笑和嘲讽的对象。
带头霸凌她的女孩说她是怪胎,辱骂她,打她。
安妮太懂得被孤立和不被接受的滋味了。
来到绿山墙之后,虽然有爱她的养父母,但想要好好地融入学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学校里也充斥着那些说她是孤儿,说她没有教养,没有父母的声音(虽然她还有好朋友黛安娜)。
那个叫比利的男生永远在找茬,还有叫乔西的女孩子,恨不得抓紧一切机会来羞辱她(比如在她剪了短发之后,到处说她是因为长了虱子才把头发剪掉的)。
更要命的是,学校里有一位恨不得时刻拿别人的不同作为羞耻他们武器的老师。
他对着温柔并且充满艺术细胞,正在跟安妮编头发的柯尔说:“既然你有那么强烈的女性倾向,为什么不坐到女生中间去呢?
今天你就跟女生坐一起吧!
” (教室里男女生是分开坐的)。
他对着剪了短发的安妮说:“看来我们今天教室里来了一个新男孩。
”安妮回到家,痛苦地跟养母马瑞拉申诉:“为什么人们那么享受为他人制造痛苦?
”我想这大概就是根深蒂固的偏见之所在吧:因为你跟我不一样,或者跟我知道的一个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不一样,所以你就是不正常的,是怪胎,是异类,是需要被唾弃,鄙夷和排挤的。
我想到上高中的时候发生的一件小事。
事情大概就是有一个女孩子,她原来有点胖,后来减肥了,身材挺好的,会穿紧身牛仔裤,并且会像model一样走路。
这个事情后来被大家传成:她减肥了之后就变得“很骚”,走路各种扭屁股,真让人受不了!
同学们说这些的时候,会发出一阵阵特别奇怪的讥笑声。
现在想来,这难道不是同样的偏见和短视吗?
一个女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展现自己的性感呢?
现在的我大概会为她的勇敢和大胆鼓掌,而那个时候,我只是听到这些话会觉得不舒服。
并且听到这些话我也会害怕,我害怕自己有一天因为“做错了”什么而成为下一个被耻笑的对象。
现在想想,我高中三年一天都没有穿过紧身牛仔裤,大概也跟这件事有一点关联。
偏见无处不在,所以我们才要时刻提防,不让它蒙蔽了我们如实地看到世界的双眼。
2. 换一个视角第二季【小小安妮】里最触动的情节之一,就是安妮和黛安娜,柯尔一起去参加约瑟芬姑妈在冬季举行的夏日主题派对。
导演和编剧在这个派对里,为我们在这个人们因为对彼此的偏见而分崩离析的时代严冬里,建构出的一个如盛夏般灿烂的乌托邦。
在讲派对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柯尔。
柯尔是一个充满艺术天赋,敏感,细腻,温暖,瘦高的男孩。
在其他男孩侃大山,打架或者讨论女孩的时候,他一般都是默不作声地选择在某个角落里画画。
作为班上的“恶霸”,比利自然也是看他不顺眼的,于是有一次,当柯尔站在梯子上为墙面做装饰画的时候,比利故意把梯子弄倒了。
柯尔从梯子上摔下来,并把右手摔成了骨折。
等他骨折好了之后,却发现自己再也不能像从前一样拿起画笔画画了,他没办法像从前一样控制自己的手臂了。
柯尔跟安妮说,他再也不是从前的他了,他失去了自己的天赋。
安妮跟他说,或许可以一起去参加约瑟芬姑妈(当然是黛安娜的姑妈)的派对,去“换个视角”。
换个视角这句话在整个三季的剧情中出现了好几次,另一次我印象深刻的当安妮看到自己心爱的男孩吉尔伯特挽着其他姑娘的胳膊,感觉到伤心欲绝时,马瑞拉跟她说:也许你需要换个视角,我本来以为她要教导安妮什么,结果她带着安妮和马修,三个人一起坐上了热气球!
我觉得换个视角的奥义在于,你不仅仅是在认识上,而是在整个身心上,站在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和高度,正如马瑞拉带着安妮做的那样。
如果原来你在坐井观天,管中窥豹,你以为世界就是你看到的那个样子,那么现在你知道了,原来人们还可以有不一样的选择,还可以这样思考和生活,还可以以那样的方式活着……我觉得这场派对,对于安妮,柯尔和黛安娜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转折。
先来说说柯尔。
他大概早就知道自己是gay了,但谁也没有告诉,这当然很好理解,毕竟在那样一个保守封建的村子里,有那么喜欢羞辱他人的老师(后来发现老师也是gay)和恶霸同学,换做是我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
在派对上,柯尔才第一次知道,原来约瑟芬姑妈终身未婚,但却一直有一个非常相爱的女友和爱人,这场派对也是为了纪念她的爱人格特鲁德而举办的。
在派对上,有人举杯,说致敬约瑟芬和格特鲁德,她们是她心中最美好的爱情典范。
看到这些的柯尔,大概人生中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可以不是异类,可以完全被接纳吧。
柯尔后来跟约瑟芬姑妈“出柜”时,约瑟芬说到:我觉得能在某些人面前做真实的自己是一种幸福,一旦这种信任建立了,你们的连接会更加紧密,我也感谢你能选择我作为其中的一员。
柯尔还在派对上遇到了一位粘土雕塑家,她告诉他说:“人生或艺术都不存在笔直大道。
有时候甚至根本没有途径,只能打破墙围,于重围之中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抵达他们必须到达的目的地。
”然后她告诉柯尔,可以试试粘土创作,它会强壮他的手腕,说不定他还会爱上它,他的艺术天赋没有丧失,并且永远不会。
柯尔后来打破了自己对于“丧失艺术天分”的偏见,重新用粘土开始创作,并做出了很多艺术品。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偏见不仅仅是局限他人的可能性,它们也在局限我们自己。
觉得自己不正常,自己有问题,自己没有天赋,或者自己只能过某一种样貌的人生,都是一种作茧自缚的偏见。
如果说这场派对对于安妮和柯尔来说是一种解放,是一种终于融入和被接纳的愉悦感受,那么对于一直受到保守教育的黛安娜来说更像是一种冲击,甚至还伴随着很多不适的感受。
在派对上有一位技艺高超的职业钢琴演奏家,因为黛安娜也一直特别喜欢钢琴演奏,约瑟芬姑妈就迫不及待地把她介绍给这位演奏家,并且邀请她说说自己的演奏生活,她是这样告诉黛安娜的:“我走遍世界,到处演奏,分享我的乐曲。
这样的生活美妙极了,只要你不在意辛苦的工作与旅行。
这是你所向往的吗,黛安娜?
”黛安娜:“我所向往的?
”演奏家:“以音乐为生。
”黛安娜:“我…..不是的。
我想我能继续弹钢琴作为消遣娱乐,如果我丈夫同意的话。
”约瑟芬姑妈听到这句,有点无奈地说:“看看你的周围,黛安娜。
虽然你被这样教育,但你的人生并非一定要完全仿照你的父母。
”我感觉那一刻可怜的黛安娜是举足无措的。
她大概从来都没有想过,除了相夫教子,她竟然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自己的事业。
更冲击她的,大概还是约瑟芬姑妈的爱情故事,因为她从来都没有想过,原来格特鲁德和约瑟芬之间,是爱情!
有趣的是,当所有人都敞开心扉,把彼此的不同,差异和多样当成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时,一个处处恪守主流的人,却可能觉得无所适从,甚至反过来第一次发现自己无法融入。
这派对上发生的一切,都让我想到2019年去美国休斯敦访学的经历。
那个时候我和好友们一起去贺林在休斯顿的机构HGI参观,然后一起参加每年夏天都会举行的后现代合作对话盛宴。
在5天的会议里,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清爽自在,虽然在我面前的,是一大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同行的友人中也有我的gay蜜,虽然我们没有刻意在会议上谈及性取向,但听到有与会的一个可爱的大叔讲到他和自己老公的故事时,还是觉得能这样毫不介怀地讲出这些,真让人轻松。
会议上有墨西哥人,巴西人,芬兰人,瑞典人,加拿大人,挪威人,美国人,中国人……,这种多样性反而让我有种“回家”的感觉,丝毫没有觉得自己是个“外国人”。
可能更重要的是,我也从来没有被任何人仅仅当成“一个中国人”对待。
所有人都是那么坦诚,开放,没有芥蒂。
当一整个墨西哥团队拉着我们几个中国人跳舞的时候,我感觉他们就是我的家人。
我还被一个八九十岁的修女奶奶“缠住”,非拉着我探讨中国哲学(汗颜的是中国哲学我自己学的也不多)。
那段经历让我看到了世界的一种可能性,就是当我们所有人都放下成见,可以去全然尊重每个人的特异性,独特和不同时,当我们敞开心扉去拥抱差异,去好奇,聆听和尊重他人时,国籍,文化背景,甚至语言都不会成为障碍。
那时一场我至今仍旧心怀感激的聚会,大概就像安妮参加约瑟芬姑妈的派对一样。
并且这样的聚会并不是仅仅从认识上改变我的,虽然那些工作坊和分享都引人入胜。
最触动我的,大概是我具身地感受到了一个人可以活成什么样子,当你周围所有人都在活生生地演绎着各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并且把自己的禀赋发挥到极致时,那一刻你是无畏的,你只是简简单单地知道,你也可以这么做。
3. 以一种打破偏见的方式生活【小小安妮】里还有诸多这样的打破偏见的故事:吉尔伯特外出打工时遇到的黑人朋友巴什,新来学校里任教的首位女教师史蒂斯,第三季里出现的印第安原住民等等。
借着剧集,我可以窥见导演和编剧,在改编这部写于1904年的文学作品时,所展现出的对于当代平权议题探讨的野心。
我觉得偏见更像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汲取到的各种关于“人应该是怎样”,“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正确或唯一正确的”,“什么是可以被接纳的”种种条条框框。
我们在文化和自身经历的土壤里汲取这些东西,并深信那些不符合这些框架的人,是奇怪的,是异类,是不可理喻的,他们过着某种“愚蠢”,“罪恶”,“不道德”的生活,或者至少,他们“不正常”。
这种偏见无处不在,并且不是只发生在“别人”身上:我看到妈妈去菜市场买那些已经不新鲜甚至有溃烂的打折水果时所表现出的厌恶,我听到别人的普通话“不标准”时的不耐烦,或者我看到别人做出了与我期待相反的选择或者言行时所感觉到的对方的“奇怪”,大概都可以算作是某种形式的偏见。
要描述出偏见似乎并不难,甚至现在,基于种族的,民族的,性取向和性别的偏见,正在一点点在世界文化的土壤里溶解,或者至少有了新的可能性。
但一个人如果真的想敞开胸襟,不带有偏见地对待周围每一个人,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因为偏见在更多时候,是微妙的,是不显著的,是不易觉察的。
举个例子,就算你读了很多关于平权的人文著作或者哲学,你觉得自己对于黑人或者少数群体没有任何偏见,但当一个黑人真正站在你面前,跟你打招呼的时候,你能像对待任何一个陌生的中国人那样对待他吗?
那些关于黑人的偏见,比如他们很危险,他们有暴力倾向之类的想法,会出现在你脑子里吗?
偏见并不在脑子里,而是在我们对待一个人的行动和态度里。
如果说偏见是一座复杂的大厦,它一定不是一天建造成的。
所以要拆除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这座大厦,需要我们一砖一瓦地解构,需要我们在每一次面对自我设限,或者是评判别人的是非对错时,不断检视自己是否只有某个单一的视角,是否在打压,贬损他人的不同和独特,是对别人的生活方式感觉到好奇,还是对那些跟自己不同的人不屑一顾?
打破偏见就是当一个人跟我说,她想要跟父母断绝关系时,我不会觉得她不应该,或者她怎么不知感恩,而是好奇发生了什么让她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去好奇她故事的脉络,去好奇她的选择背后对她重要的价值,去好奇那些我全都不知道的事情。
打破偏见就是当一个人告诉我她出轨了,我不会觉得她没有道德底线,或者她“不检点”,而是好奇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她跟我讲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什么,好奇她需要我做些什么,或者我怎样才能听到,她最想让我听到的。
打破偏见就是当一个人拿着精神科医生的诊断书来找我,上面写着“精神分裂症”或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时,我不会看到一个“患者”,并且不会让这些诊断阻碍我看到这个人本身。
如果她表现出某种“症状”,我会好奇这些“症状”是如何帮助到她的,或者它们是怎样协助她面临生活的困境的。
我会好奇她想要怎样的生活,我们还做些什么,有什么是她觉得我需要知道的。
打破偏见就是当我听到自己说“我讨厌他”,或者“这件事情我做不了”,再或者“大家一定对我很失望”的时候,再问问自己没有看到什么,漏掉了什么,或者事情真的是我想的那样吗……最后我想到合作对话创始人贺林·安德森,和反思团队创始人玛格丽特的两个故事。
一次在贺琳的工作坊上,有人站起来表达了工作坊的某个设置让很不舒服,贺琳没有为自己做哪怕是一句辩护,她立刻说了对不起,她犯了3个错误(分别列举了一下),然后说她以后要如何做。
全程你看不到她有一丝丝不满。
而另一位我的老师说,如果换做是他,就很想告诉那个人说:你不满意就给你退钱,别参加了。
另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次我们在跟玛格丽特做督导的时候,有人问她:学了合作对话之后,反而对那些评判他人的人有很多不满怎么办,她说(我的转述):我们学习后现代不是为了让它成为一种新的权威和标准,而是让自己可以对于他人的评判和视角更加好奇和开放,并且我们不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而是可以对他人不同的观点敞开。
换句话说,我觉得打破偏见,也意味着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偏见保持好奇和开放。
今日份祈祷:愿我们都能以持续打破偏见的方式,活出生命的多元和多彩!
愿我们都能像安妮一样,勇敢无畏地做自己,同时也为别人可以做自己打气加油!
小小安妮,改自《绿山墙的女孩》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本书,看了很多次,结果被翻拍成电视剧到一半就开始给我魔改。
政治正确改掉男主人设硬加黑人故事线,剧情被改了很多。
我最喜欢的部分,也不拍,还给我乱插入新的故事加配角,还贬低中心人物的品质让人感到女主轻信愚蠢可明明女主很聪明,我真的很恨呐。
近几年的美剧都有这些坏毛病,为了剧情冲突强改,呸!
什么时候编剧才能明白政治正确,不是万金油啊!
剧情冲突,不是让你乱改原著啊,老老实实照原著拍不好吗?
事业和爱情要拍就好好拍。
不要太偏重感情线,以至于全部放掉事业线。
无语 !
这是我看过画风最美,最治愈的一部田园风的海外剧,看第一季第一集的时候,当时完全是抱着练习英语听力忍着看下去的(因为对我来说可能真的前面有点无聊),但是看到第二,三集就渐入佳境了。
对这种娓娓道来的剧,感觉又温馨有舒适,虽然都是围绕着村镇讲着平凡的一些故事,但就是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我一直想看下去(甚至让我看得有点上瘾)。
可能女主角不是很完美,有很多时候我甚至很讨厌她(比如她有时很自以为是,还总是惹养父养母生气),但我每次都会在下一集或者下一个阶段再次理解她。
有时候甚至会联想到自己,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安妮做的很多点甚至比普通人要好很多,但在自己的认知里我们总愿意苛责别人比自己多。
吸引我看下去的点有很多,比如亲情,真的很羡慕安妮有那样爱她的养父养母。
还有对女权的抗争,因为如今生活在一个男女平等的时代,可能现在对曾经的封建思想不是体会很深刻,但每次看到对女性过分的苛责再看到她们反击,总能激起我的观看欲。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男主基尔伯特的颜值,越看越帅,帅哥谁不爱呢,虽然他们的感情戏不是很多,但是我磕的很上头!!
真的是一部很可爱很甜很温暖的剧,我很喜欢!!!!!
加拿大的秋天真漂亮,冬天真动人。
Two Boarders存在的剧情我不喜欢,觉得一切都没有第一季那么纯粹了,更多往不那么受控的方向发展,比如说玛丽拉的心动等等,让我觉得很烦躁。
尽管场景更梦幻,置景也更具电影感,我却难以找到第一季前期那种很柔软的心情了。
况且这时的Anne并没有表现出预期中的聪颖,似乎老是在一惊一乍,缺乏深层次的刻画,甚至有时让我不爽,也许是我之前对她的要求太高了,总认为她能顺利想出办法解除危机。
不过从这点也看出来,编剧并没有把她设置成一个万人迷,相反,安妮爱美、聒噪、八卦、情绪化……是一个情绪非常丰富、做事也极具激情的人,增添了她的真实感,由这些特征而引发的大事小事也有效推动剧情进展,习惯了这样的叙事看得就挺乐意的啦。
前期对安妮这个角色的“失望”一部分原因也许是故事的重心都往两个坏人身上偏移了,其实大可不必……最后还真把钱都卷走了……这一季也发生了好多的事情呀!
虽然不喜欢一些剧情,但更多的是可爱的故事!
塑造了Cole这样一个成功的角色!
Gilbert的归来也让人振奋人心!
Diana真是一个特别特别好的女孩呀!
Jerry非常adorable了哈哈尤其是唱歌,Josie Pye和Billy很让人烦!
零零碎碎记下一些感触很深的段落。
落跑的新娘和女孩们在雪中旋转,妈妈看着她跑下去时嘴角偷偷浮起微笑;Cole和Anne真诚的友谊、小小的亲吻和勾着手指的诺言;Diana对待Anne总是大度又肯定,小酒窝真端庄真甜美!
圣诞节的演出、Josephine举办的派对,又有谁说这样的故事不让人对生活充满期待呢!
面对霸凌的反击,面对性少数的宽容,面对有色人种的平等,面对偏见,面对教育,面对婚姻,面对家庭……这季增加了很多对Marilla和Matthew往事的补充,很大程度丰满了两个人的人设。
不再停滞在过去的某个时间点里了,指针开始转动啦。
大家都在改变,变得越来越包容,越来越勇敢。
Bash找到幸福时的表情又有多么打动人呢!
Cole在悬崖上大喊“Muse”,在洒了墨渍的纸上画下安妮;有几个瞬间觉得磕Anne和Cole也挺甜,但是果然Gilbert这样的人才会激起Anne的好胜欲。
Cole向Josephine坦白自己和她一样时我完全没有想到这个走向!
当他邀请她跳舞和向安妮倾诉时、对抗老师时以及向Billy挥拳时,又能看出来他并不拐弯抹角,而是个直率的人。
赠予安妮的裙子、学会拼写的Jerry、Matthew和他优雅的初恋(原谅我忘了名字!
)夕阳下的散步、Marilla和好友的矛盾爆发与和解、Diana父母与女儿在落叶堆上玩耍……都让人舒适,发现Josephine与爱人的关系后我震惊而感动,Diana跟Josephine的拥抱也很令人愉快。
这部剧充满太多这样的温情了!
“You know Gilbert has a crush on you, right?”Cole激起的千层浪把我淹没!
太甜啦我直接蹦起来尖叫啊啊啊!
很多微小的表情都让人开心,比如说婚礼上的对望!
这一季后半段的转场做得很不错,音乐也比上一季丰富。
色调比第一季更合适了,也许是因为与剧情更加搭配了。
出现了一些新人物,已知人物也有了更深层次的塑造,而不是简单堆积故事。
虽然整一季看下来,因为存在不喜欢的剧情,我觉得和谐程度不够第一季高,但是由于第一季留下了讨论空间的缘故,很多话题都能继续展开,层次得到进一步拔高。
Progressive Mothers的组织从第一季开头出现以后后面一直没什么存在感、有些剧情太按着常规套路让人失去惊喜、童年噩梦的穿插在这一季还继续显得没太多新意,除非能够让别人知晓她以往的心酸和委屈我才会继续买单……这些都是在看剧时觉得不太和谐的点,除此之外,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羁绊令人感动。
发生这座北方小镇的故事织成一张网,大人和小孩,每个人都是其中一个结,这张网可能罩不住所有的幸运,但刚好能罩进一个我。
小小的安妮总是在追求浪漫,其实她自己就生活在最浪漫的小镇中,由她编织的网罩住了所有的浪漫。
Now I remembered that the real world was wide, and that a varied field of hopes and fears, of sensations and excitements, awaited those who had courage to go forth into its expanse, to seek real knowledge of life amidst its perils.——Jane Eyre
小小安妮的豆瓣评分很高,也有不少赞扬剧中美丽风景的评价,但我个人的观感却不尽然。
第一季确实不错,但是第二季就出了很多问题。
编剧的野心很大,第一季有一点女权主义的宣传势头,第二季狮子大开口,看上去是想囊括女权、女性觉醒,再加上种族歧视和同性恋,简直是想把所有当下的敏感问题一网兜。
种族歧视这个板块展示的还算可以,塞巴斯汀的故事线确实挺引人深思的,但同性恋这个part就是相当的离谱了。
安妮的男闺蜜柯尔坦白性取向其实是一条展示当时同性恋群体困境的方式,但是硬生生把原来看上去并没有明显gay迹象的男老师掰弯多少有点没必要——第一季开始,男老师念单词考安妮和吉尔伯特,每个词都在暗示女朋友,都在暗戳戳地求女友不要为流言蜚语忧心,咋的合着到第二季就偏偏整出个同性来了。
柯尔的同性恋故事线完全可以不用牵扯到男老师,剧本却一定要塑造男老师恨透了柯尔、婚前一段时期脑子不知道出了什么毛病脾气暴躁易怒的剧情,其实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让男老师借此台阶下线,推动新兴女教师穆丽尔出场,但完全没有必要绕这么大一弯子:完全可以走男老师本来和Prisy订婚完毕,但是Prisy对继续读书仍有渴望(她妈妈本来也赞成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而男老师则希望Prisy婚后能安安心心当家庭主妇的,Prisy顺势觉醒,逃婚成立。
剧中的逃婚实在是太莫名了,难以接受Prisy以这样的形势突然从一个恋爱脑啪变成了独立女性。
女性意识觉醒可以有很多更好的表现方式,《我的天才女友》系列中,女主埃莱娜的觉醒就来自于失去处女之身的那个夜晚,残忍而引人深思。
再说回问题很大的女主性格,我以前读原著的时候也没觉得女主如此的闹腾招人烦啊,剧情的走向真的很大跌眼镜,尤其是女主在新老师组织的破冰游戏中的表现,像个大大咧咧、傲慢自负、巴不得自己成为舞台中心的幼稚鬼,安妮的想象力都无法拯救她的这种性格给人的不适感,顺便:安妮的想象力在剧中越来越让人觉得有一种自恋的本质,虽然明白那个年纪的中二少女多半有这种玛丽苏梦,但剧情的表现方式实在有点尴尬。
安妮作为一个自幼生长于孤儿院的女孩,最大的一种品质是乐观、坚强、无论生活多么的恶心人,她依然能够笑脸以对,第二季却弱化了原著的这一中心思想,把很大篇幅分给了吉尔伯特、塞巴斯汀、同性恋和大骗局。
安妮在被卡斯伯特兄妹收养的过程中肯定是有成长的,但是第二季和第一季相比,我很难看到安妮的成长,甚至我觉得第一季后期的安妮(帮着家里出售杂物偿还债务)还比第二季的安妮更懂事儿些。
网飞的服化道也必须加把劲儿,实际上就这部作品一直被褒奖的加拿大风景秀,这一季也是难以苟同,当然,加了这么多支线剧情和人物,确实没法子好好展现爱德华王子岛的自然美景了。
要写少女时代的故事,就好好写,如果硬要加别的元素,拜托也加的自然一点、适量一点,贪心的后果就是效果适得其反,现在的一些作品真的让人无力吐槽:还能不能好好讲故事了?
看第一季第一集的时候觉得眼前一亮,是部可以一倍速观看的好剧,稍作了解,是小说改编,非常治愈,第一集女主很讨喜,坐在车站外对万一无家可归的“预备方案”的阐述让人惊艳,一路上跟马修的“喋喋不休”非常让人惊喜,来到家中被宣布离开的绝望和“drama”也让人觉得心酸又可爱,一个经历黑暗,仍然生性乐观,坚强勇敢,坦诚友好,充满想象力,有一套独特的和自己相处之道的孩子,人设非常具有吸引力。
加之片子风景绝美,颇有海蒂和爷爷的电影感,于是满怀期待看下去。
…………然后,看着看着开始一路加倍速了,看到第二季已经是二倍速加大段大段跳着看,所有人物行动都只服务于剧情,跟人物本身无关,于是人物特质也谈不上塑造了,服务剧情就算了,偏偏剧情生硬无聊,甚至狗血。
看弹幕有人说这是改编得更加现实,让人思考。
可提出问题就是深刻吗?
人世苦是谁不知道的事实?
编剧毫无节制地刻意煽情,刻意冲突,实在让人觉得乏味而毫无共情。
现实黑暗,不需要被编剧按头灌输,说点现实,也不是天然有豁免权,更谈不上深刻。
提出的问题如果给不出肯定的答案,可以提出新颖的可能性,没有新颖,至少自圆其说。
现如今,女性、种族问题是当下欧美所有影视剧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了,连绿山墙的安也开始涵盖了。
小说本身不能算是完美,但看了会把你带回到那个平静美好的年代,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或是戏剧冲突,是一部非常优美的田园童话,缺点就是确实是too good to be true,公认最好的改编就是1985版,那版很好的捕捉到了原著的童话意境以及古典韵味。
其实从第一季就看的出,不光是片名改了,整个作品都要彻底扩展,增加戏剧性,冲突,但是至少是没有完全脱离小说还有时代的,甚至有些部分我觉得改的相当不错,比如法国男孩杰里。
我从不认为改编是一定要完全按原著来的,不然也就是不叫改编了,但至少要改的合理,同时还要契合时代背景吧。
第二季算是完全走偏了,整个感觉就是他们不过是穿上了古典服装然后演的全是当今时代发生的事,甚至很像一部肥皂剧,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
简直像是个是俗套狗血桥段大集合Drama1:淘金热,承接上一部的惊悚片一般的结尾,两个骗子把全镇的人都骗了,花了整整三集在讲这个无聊的插曲,然后发现其实删掉也完全没影响故事的走向。
Drama2:吉尔伯特接生记,两个人在街上闲逛,突然就有黑人女孩要生小孩,真够想的出!
第一季,把原本阳光乐天派的吉尔伯特彻底改成一个忧郁王子也就算了,把他弄的像个大人过于成熟也就算了,但这一幕真是怪异又生硬。
接下去拍是不是要把他和安的床戏搬出了?
Drama3:同性恋派对,安和戴安娜去参加姨妈舞会本来是件很值得期待的事,结果这编剧表示,一般的舞会太乏味,要玩就玩大的,于是就拍出了犹如马戏团班子一般的派对,加拿大那个时候再怎么也是英国的吧,英国的同性恋那个时候都还在痛苦挣扎,躲躲藏藏,这倒好,他们直接就开起派对,玩起异装癖了,第一季时编剧暗示了终身未婚的姨妈是同性恋,这季就直接在舞会上说了,安在舞会上的反应也完全说不通,就算她对这类事完全乐意接受,至少也该吃惊一下吧Drama4:普里西逃婚记,本来就是两个相爱的人互相各奔前程然后分手,硬是要弄成老师其实是同性恋,普里西女性意识最终觉醒,于是她在婚礼上上演逃婚这样廉价的闹剧,尤其她在雪里跑的那段无比做作生硬Drama5:女教师,为了与她的女性身份形成对比,一出场就让她坐了个那个时代不常有的电动自行车,穿裤装,教电学,女教师在那个时代明明就是在正常不过的工作,尤其是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教育的前提,至于让街坊大妈这么指指点点吗?
最后为了拯救她,一群学生举着电灯泡,像是恶搞的喜剧一样。
灵魂人物安被演员过于夸张的表演而变得张牙舞爪,编剧也把她塑造的让人生厌,尤其她和女教师第一次对话那段,简直像个急求关注的饶舌妇。
还有就是说话以及演员的表演也是像个大人太过成熟,少了小孩少女的纯真。
最后感觉这剧拍的是不是很赶,因为除了前两集,后面全是冬天,光秃秃的树木,爱德华王子岛是全加拿大最美的地方,完全没拍出来,再配上这剧的灰色调,看上去缺乏生机
安妮性格也在慢慢变好啦~
糟糕,这一季就变成三颗星了。
第二季就差了不知道多少了,安妮闯祸的本事太多了,而且好多也不合逻辑,在马修姐弟接纳她并提供给她家的感觉之后,安妮的家仍然是剧中所有家庭里面看起来最冷的,光光的客厅,可能厨房多了些菜,但是真的就很冷,一点家的温暖都没有。而安妮似乎像是一个被宠坏的小孩,和杰瑞的交流处在高高在上的公主气态;擅作主张去看别人信件;一言不合就哭。这不是我要的小小安妮,也许是文化的不同,也许是我没读原著,安妮失去了我认为她第一季最重要的品格—真诚的善良
安妮的人设有点令人讨厌了,这季没有第一季好看,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反而有点漂浮,显得人物脸谱化。
花了一天刷完了,剧情和原著有很多不同,但也算比较有新意
风景好漂亮啊,想住在那里。超爱小男主角。
第一季的女主我从一开始的不喜欢,觉得她吵闹,到后来的喜欢,正向阳光善良。这一季剧情加了许多元素以符合现时代潮流,却丢失了那份纯粹,还有这一季的女主我看到后几集的时候觉得她让人喜欢不起来,自以为是不懂礼貌的性格愈发凸显,这不是纯真,这是蠢
太好看了,可以看一辈子~
是我想拍出来的儿童片!!!
这部剧选角真的是很成功,男女主演技很厉害,其他演员也扮演的很好,没有让人出戏,这部剧不单单是改编,编剧自己也增加了新元素。安妮与吉尔伯特简直不要太般配。目前外网推特上都在呼吁续订第三季,官方也做出了回应:“要看看这部剧的热度和话题、以及收视率来决定”。可以关注我微博了解消息
和第一季比,一无是处
越来越不适合小女孩看了,淘金热的故事很有年代感,但是女性独立,同性恋情,有色人种困境,素质教育的话题就很现代了,安妮对这一切都天然的理解并接纳没有铺垫太理想了,戴安娜的姑奶奶算是他们的外挂了,心疼科尔,欣赏基尔伯特。/20220925二刷,06圣诞舞台剧07富有贵妇夏日party闪回姐弟少年时08雪地里的美丽逃婚09新老师10死亡诗社与大团圆结局过于理想主义了。
毁了…
整部剧最讨厌的就是安妮。。。
这一季强行加入各种progressive idea,使用更多现代拍摄手法,失去了第一季的乡村纯真和苦难,像一个现代人带着滤镜把古老的故事改写,不再有那样真挚强烈的感情了…
第二季终于定档了,等得我泪眼朦胧
其实没有第一季好看,但还是决定看下第三季~
说实话我好讨厌Anne,虽说这片子要宣传女权,但是Anne实在是太讨人厌了,第一季熊孩子,第二季疯狂想成为万众焦点。喜欢Diana
夹带私货太多了吧???
一部强上价值的青春剧。勉强一看。最爱柯尔这个角色和演员,其他演技一般,角色经常为了戏剧冲突脱离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