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洲苦渡头 情哥哥 慢些走 妹妹等你在楼外楼 楼外楼 汴水流 泗水流 瓜洲有渡没有头啊 情妹妹 亲一口 哥哥喂你哥哥喂你盅交杯酒啊 交杯酒 汴水流(汴水流) 泗水流(泗水流) 瓜洲有渡没有头啊 情哥哥(情妹妹) 亲一口(亲一口) 妹妹喂你(哥哥喂你) 盅交杯酒啊 交杯酒啊 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洲苦渡啊 情妹妹 慢些走 妹妹等你 (哥哥等你) 在楼外楼 等你 在楼外楼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深畫眉,淺畫眉。
蟬鬢鬅鬙雲滿衣,陽臺行雨回。
巫山高,巫山低。
暮雨瀟瀟郎不歸,空房獨守時。
白居易要是知道他的這首《長相思》被後人改成了淫詞艷曲,非氣活了不可。
《江山風雨情》,上學的時後看過幾集就棄了,原因是時間線混亂。
劇中崇禎即位的時候,陳圓圓剛出生,而寧遠兵變是崇禎元年,這時陳圓圓已經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大姑娘了。
這種劇情,完全是在拿觀眾的智商開玩笑。
由於這些年一直都比較無聊,我刷劇的要求也降低了許多,最近又把這部劇翻出來,完整地看了一遍。
除了時間線混亂以外,問題還有很多。
比如:把複雜的故事簡單化,把歷使人物臉譜化。
大量的情節和人物缺失,從而用一些虛構的陰謀和厚黑來填補,以推動劇情的發展,只能說編劇的認知水平太低,就好比古代的農民,他只能想象出皇上家用金锄頭刨地。
同樣是寫詞,白居易能寫出“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編劇朱蘇進就只能寫出“情哥哥,親一口。
”高下立判。
我不想挑劇中的史實錯誤,太多的虛構、錯位和張冠李戴,挑出來也没有意義,而且每集開篇也寫了,本劇根據歷史主要事件,經藝術虛構創作而成。
所以我就說點和戲劇有關的吧,主要問題有三:一:唐國強演皇太極的狀態,和他演毛澤東一個樣,這是很失敗的。
一個好的演員,應該演誰是誰,不能被某一角色定型。
本劇抑明揚清,還給清廷安上了民族大團結的思想,每當看到描寫清廷的片斷,我都有一種看主旋律電視劇《解放》的感覺。
敢問編劇:後來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廣州屠城又如何解釋呢?
二:劇中對農民軍的描繪,無始無終,只有零星的片斷。
明亡清興,是一幅很大的歷史畫卷,而劇組能力有限,把臥不了,弄得全是破洞。
三:没有深度,且缺乏反思。
明之所以亡,闖之所以敗,清之所以興,其深層原因是什麼?
當時的人們是有反思的,且有了一些民主啓蒙。
比如黃宗羲,他就說過: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而我們現在拍的電視劇卻看不到這些,只有對帝王的歌頌、低維野蠻的陰謀與厚黑、太監對主子的忠心、漢奸和妓女的愛情。
都21世紀了,認知還只有這些,這也是一種恥辱。
一、领袖的对决——朱由检VS皇太极VS李自成明末是三股势力的对决:1、明朝正统崇祯皇帝朱由检;2、农民起义军大顺皇帝李自成;3,关外异族势力大清皇帝皇太极。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明末舞台上的三股势力谁能笑到最后首先要看各方领袖的个人能力。
朱由检本来是当不了皇帝的,奈何他的皇帝哥哥太短命,又没有儿子,只能被迫上岗营业,捡了个皇帝当。
朱由检从小长在深宫内院,衣食无忧,不知民间疾苦,没有市井混迹的事故圆滑,也没有战场拼杀血与火的淬炼。
在朝堂上不懂平衡利用各方力量,任由宦官、文官、宗室、外戚各自为战,互相拆台,空有辽阔疆域和无数子民,却被各方势力逐渐消耗光了实力。
面对局势,放不下面子,不能灵活处理实际事物,被高高在上的道德大义所绑架,一味得靠压迫朝堂上无话语权的底层百姓和底层军士来筹措军费,好彰显大明的煌煌天威。
最终适得其反,搞得起义军越剿越多,底层军士大量变节投敌。
大好的山河被他治理的千疮百孔。
可以说朱由检是明末三方势力里领袖中最差的。
李自成底层老百姓出生,本来是驿站小卒,被裁撤后因乡绅压迫杀了债主投军。
从普通小兵做起,逐渐当上了各方起义军的领袖。
虽说老闯王高迎祥是他舅舅,但李自成自身能力确实很强,机智勇敢,武力高强,多次力挽狂澜挽救义军。
能从底层拼杀出来,其为人处世的成熟,临场作战的勇猛都是被起义军认可的,如此才能赢得无数义军得追随。
可惜作为农民军志气和眼光有限,占领北京后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只顾登基当皇帝,却没处理好前明旧臣和关外清军,最后给清军做了嫁衣。
最后就是大清皇帝皇太极了。
皇太极作为皇子,从小就跟着父亲创业,亲历战争的残酷和艰险。
身边又能收拢一众满汉干才,为其出谋划策,征战沙场。
不光武力强悍,还能作出最利于己方决策。
其绕过山海关,奇袭北京城,直接导致袁崇焕被崇祯冤杀。
李自成做大后又正确得作出,先让李自成灭亡明朝,自己再灭李自成的决策。
最终成功取得胜利的果实。
可见皇太极是确实智勇超群。
二、皇族的对决满清皇族在明末的历史上表现确实非常优秀。
不光战场上领军主将很多都是皇族,还能团结协作力图中原。
皇太极未立储君的情况下突然去世,满清皇族居然没有因为争皇位而内乱,可以说简直是奇迹。
以皇太极弟弟多尔衮为首的皇族成员迅速稳定局面,立皇太极幼子为皇帝,然后多尔衮和满清皇族继续带领满清八旗子弟完成了进军中原的目标。
满清皇族对时局的洞察与把控,皇族成员的团结和顾全大局的意识简直是满分。
而明朝皇族的表现就拉胯很多。
据统计,到明末明朝皇族有二十多万人,藩王们掌握的财富和土地简直是天量。
北京被攻陷之前,不管是应对明末的起义军还是关外的清军。
没有一个明朝皇族站在皇帝身后给予崇祯足够的份量的支持。
明朝皇族作为明庭这个巨型“家族企业”的股东,明知明朝灭亡他们的利益也会有毁灭性的损失,却眼睁睁看着明朝逐渐崩溃,没有什么实际有效行动。
直到崇祯被逼自杀,才冒出来几个藩王打着监国的旗号来和农民军、满清来争天下,简直可笑至极。
最后这几个藩王手段太差,一直互相拆台,直到被逐个击破,可悲啊!
只能说明朝灭亡真的是天意了,无药可救。
最后就是李自成的起义军了。
李自成家族本身人丁有限,在起义军没什么存在感。
而起义军的主要领袖将来也是创业成功的最大受益者了,姑且把起义军的主要领袖们作为皇族吧。
起义军的主要将领战斗力还是很强。
对战明虽然是屡有接近毁灭的惨败,但是不屈不挠,总能奇迹般的起死回生。
打出来“迎闯王,不纳粮”直击明庭软肋的政治标语后,引得被明廷坑惨了的普通饥民纷纷归附义军,闯军越打越多,硬是把中原五省老百姓全部“洗脑”变成了义军的分身,摧枯拉朽一般攻陷了北京。
可惜义军领导层目光短浅,攻陷北京后没有安抚好明庭旧臣,反而四处搜刮钱财,还因为抢女人得罪了边关将领,失去了明朝旧臣势力的支持,很快就被赶出了北京。
三、人才的对决满清人丁有限,用来开国的核心成员八旗子弟也才十几万人而已。
但是满清重视人才,大量的吸纳蒙古族和汉族的人才充实到自己的队伍中。
不光把各族人才吸收进来,还给他们封王封侯,高官厚禄,待遇一点也不比满清八旗子弟差。
如此重赏之下,各族人才全都竭尽所能为满清出谋划策,征战沙场。
什么范文程、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孔有德,个个都是一顶一的文臣武将,全部被拉拢后变节加入了清军,都变成了满清征服中原的人才。
反观明朝,没听说过有满族、蒙古族的杰出人才得到重用并起到过关键作用。
满清入关的带路党们都是明朝费心培养出来,自己不会用只能送过对手用。
起义军都是明朝的子民。
明朝照顾不好自己的子民,贫民们才全部反叛明朝的。
对于人才的招揽,起义军还是不如满清,给得价码低。
清军和义军都想招揽手握山海关的吴三桂,清军直接给吴三桂王爵,而义军只愿意给吴三桂侯爵。
义军占领北京后还把吴三桂府邸占了,小妾也占了,明朝旧臣们被义军搅得叫苦不迭,风评极速降低,直接导致吴三桂为代表的明朝旧臣大量降清,成为满清入关的钥匙。
农民造反拉起队伍,建立政权,稍有规模,都必须解决自己的给养问题,建构自己的经济供给模式。
从历史上看,农民造反队伍,一般有两种形态。
一种是流寇型,如黄巢之流,到处流窜,走哪儿抢到哪儿,所有的军资供应,全靠劫掠。
一种是换班型,如刘邦和朱元璋之辈,创出一份家业打出一片地盘之后,按照原有的统治模式统治,尽量安定民心,照旧交粮纳赋。
而李自成的农民军属于第一种。
1,打仗是需要花钱的,从古至今都是。
崇祯皇帝之所以吊死在煤山上归根结底还是缺钱,自古有言,皇帝不差饿兵,没钱什么事也干不了。
就算你是皇帝,也只能困在紫金城里等死。
明朝政府之所以缺钱是因为身上背得包袱越来越重,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
李自成轻装上阵,明朝政府的税负越重,李自成的人马越多。
明朝政府再加上饥荒、官吏贪污腐败,成为恶性循环,李自成只会越战越勇。
清政府不一样,新生政权背负的包袱就小,组织能力和收税能力也高。
而且入关时的清军已经不是当初抢了就走的土匪集团。
经过皇太极和多尔衮的努力,吸收大批投降的明朝将领,通过武力掌握了先进生产力。
有钱,有粮,自然无法阻挡。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武装有大多数农民起义军的通病,组织涣散,财政来源不稳定等等致命弱点。
一只没有稳定财政来源的农民军队,遇见清政府这样新生政权的有组织军队,自然只能节节败退。
2,明朝政府人心向背,清朝政府作为新生政权,笼络了大批士绅官僚,而这样士绅官僚在地方都算是实力派。
而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并没有很好的笼络地方实力派。
李自成能攻入北京城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但他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个机会。
军纪涣散,将领不受节制,打家劫舍,不仅明朝政府投降官员受到严刑拷打,就是普通百姓家庭也深受其害,由此失去了民心。
而清朝政府一方面通过武力镇压反对力量,一方面又注重笼络这批地方实力派,通过拜孔庙,设科举,封官加爵等多方面举措安定地方,稳定人心。
3,农民军内部的‘山头主义’在胜利之际开始显现,使领导层出现了分化。
对比清朝政府的领导层,有很大的劣势。
李自成手下大将,如刘宗敏、李过、高一功、田见秀、刘芳亮、袁宗第、刘体纯、李双喜、张鼐、谷可成、马世耀、吴汝义、李友、李强,这些人一方面能征惯战,为大顺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方面都拥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在革命胜利之际开始自我陶醉,贪图享乐,李自成也无法节制。
反观清朝政府,尽管内部也有争执和矛盾,但在对外时能同心协力共同合作。
4,人心思定,大家都想好好过日子,厌倦了战争。
而明朝政府没有这种能力,李自成本来有机会却没抓住机会,但清朝政府牢牢抓住了历史给予的这次机会。
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想踏踏实实的过平安日子,没有多少人愿意过这种朝不保夕刀头舔血的日子。
明朝政府的政策让种田的无心种田,当兵的拿不到军饷,当官的贪污腐败无心理政……但到了李自成手里,他依然无力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只能继续闹哄哄。
但清政府通过血腥暴力和政治手段实现了社会稳定。
种田的,读书的,经商的,当兵的,都能安于本职工作,对生活有了盼头,从而赢得了人心。
这一点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所不能比的,也是他失败的根源。
《江上风雨情》才看了几集,就深深的被剧中的魏忠贤得吸引住了,他就好像一个纵古贯今阉人脸谱化的凝结,甚至因为老戏骨的艺术处理,竟也为他营造出了几分可爱之气,这个老太龙钟的老家伙,脸皮活像一张拉面土,面对不同的人他能拉出不同的形态,即可以像狗一样趴在地上学狗叫,又可以拍拍身上的灰,一个翻身,连眼皮都不带眨一下的,端坐于前,那姿态活像一尊佛像,下边的阉人小头目们站做一排,俯首贴耳,一口一口一个魏相的叫着。
而魏忠贤也的确是厉害作得了威受得了苦,尤其擅长洞察人心,大到皇帝贵妃,小到一个小小的太监,都被他几句话治得服服贴贴的。
这样一个站在时代弄潮,伴随着大明的后半生一起跌落的人,最后却因天意弄人,一朝错算,了结了性命,想想这样一个人,虽说是恶,是阴谋论,是极端利己主义的体现,可就凭这人生的大起大落几乎都可以写本自传了,试想哪个太监不是从一个挨欺负的小跟班,一步步摸爬滚打走上来的,魏忠贤做到了,凭借着他的恶做到了,只是这样的恶必然是跟社会主义和谐观所不符的,所以我猜测即便是有,也多是现代人的一种虚无空洞的意淫,即便有望拍出来,也多是极端扭曲拍成如《大太监》一样白莲花到演员需要像背课本一样,去说那些心灵鸡汤文,这样想来有些有相对于无,还是无更好些,和谐社会也需要恶的烘托,没有大恶,又何有大善之说呢?
皇太极跟庄妃聊着聊着就做起来了,是一种隐喻吧,一边是不近女色的崇祯帝,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皇太极,代表着中原王朝的槁木死灰和野蛮民族的原始欲望。
不过剧里对话直接叫他皇太极属于是个错误,皇太极是乾隆朝才定的官方译名,在当时汉人应该称他为红太吉。
这部剧很好的展现了崇祯帝的性格缺陷,大多数时候紧绷,要命的关头又放纵,言而无信,反而不如不给这个承诺。
崇祯帝与袁崇焕,和魏明帝与司马懿,是硬币的两面,看似忠臣又无法放心的权臣,如何处置呢,如果留下他,最坏的可能姑息养了个司马懿篡权,如果斩了他,又难免有自毁长城之叹。
若是当时便身死,千古忠佞有谁知。
如果魏明帝斩了司马懿,司马懿会不会得到袁崇焕一样的评价呢。
原来这部剧我小时候就看过,看到王承恩在假山里哭的那段全想起来了。
但是小时候居然没发现这部里的陈园园和济公sin传的钱樱是同一个人
今天,通关了一直想看的历史剧《江山风雨情》。
这个剧在我小时候应该看过,我一直记得剧最后吴三桂一边骑着马,一边胡子拉碴失魂落魄地嘶哑地唱歌的情形,但是一直不知道是哪部剧,今天终于找到了。
过瘾,过瘾哪!
整个剧展现了明末风云时代的群像,朱由检,王承恩,袁崇焕,洪承畴,杨嗣昌,吴三桂,李自成,张献忠,皇太极,多尔衮,孝庄,就这样走过了。
整个剧可谓戏骨云集,陈道明,鲍国安,唐国强,王刚,剧情也不错,抛掉必要的戏说部分,剧情整体遵循了历史脉络,情节衔接也比较自然,没有像《大清风云》那样剧情出现大的雷点,始终能够自圆其说,人物塑造也符合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形象,算得上是上乘的历史剧佳作
先评人物吧。
王承恩:忠字当头,机变乖觉。
这个人物非常值得人敬佩和思索。
当退时退,当进时进。
识人于明,察事于微。
但他活得着实辛苦,既为了大明殚精竭虑,尽力保全袁崇焕、忍怒含笑百花楼,又不得不顺从崇祯的天真,尽力给予崇祯美好的幻觉。
同时他也相当聪明,用一次又一次的真话换来崇祯持久的信任,这是他身份所致,亦是他聪明所然。
吴三桂:有勇有谋,实无中心。
他身上既有浪漫的一面,我相信,他初见陈圆圆时,心中是如同少年般忐忑的,初见崇祯时,心中是真心效忠的,跟从袁崇焕时,也的的确确一心一意崇拜着元帅的。
他适合做一名将领,但不适合做一名元帅。
他没有主心骨。
这个人,不够彻底、不够纯粹,因此难以使人真心喜爱。
王承恩最纯粹的是他的忠,崇祯最纯粹的是他的骨血,袁崇焕最纯粹的是他对大明的心,祖大寿最纯粹的是他对袁崇焕的追随,皇太极最纯粹的是坐天下之主,范仁宽最纯粹的是满汉相融,洪承畴最纯粹的是他的抱负,陈圆圆最纯粹的是她的情。
吴三桂不一样。
当宁远无人,他孤身受命时,他的心便开始膨胀,他轻视王承恩,游走大顺大清,他想要努力保全的,始终是自己的利益,这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他一边如此,一边虚荣而自负。
既想要里子,又想要面子。
他只是谋,终究少了一份气魄和韬略。
崇祯帝:多疑猜忌,天真浪漫。
看着他从朗朗少年一步一步银丝满头,我是心痛的。
在王承恩的保护下,他的一生都活得像个可爱的孩子,但我着实心疼他,他身上背负了太多,以至于不能一刻安稳。
大厦将倾,他却又无力回天。
只能躲在山洞无力的痛哭。
这个角色诚然不够英明神武,但着实美好的如同画一般。
他喜爱美好的事物,却始终不曾将陈圆圆占为己有;他被培养的自负骄傲,却愿意听从王承恩的劝告,忍让洪承畴。
他的徐徐图之,留着洪承畴以后再杀既有帝王的冰冷无情,又有孩子般的负气可爱;他既害怕却要上城楼退清军,清军退后又对百姓出尔反尔,这一切真实而可信。
他身为帝王,自然对民心无知无解,他像个孩子,自然对人心难以洞察。
我着实难以讨厌这个人。
袁崇焕:为国为民,胸怀韬略。
他身上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却不幸夭折于半道。
这个人令人敬佩。
洪承畴:心有抱负,忍字无双。
(也送给范仁宽)我敬佩此人的谨慎隐忍。
为了他的抱负,他可以出卖自己的同盟;为了他的抱负,他可以归顺于清朝。
我理解一个人对自己梦想的执著,也理解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热爱。
皇太极:胸有丘壑,腹有度量。
虽然皇太极对庄妃那一段有点扯,著名的海兰珠也完全没有提及,但这个人的塑造还是很成功的。
他有帝王的胸襟与气魄,有说一不二的决断。
亦能广开言路,从善如流,隐而不发,待时而动。
厚待自己的兄弟,他有德;对汉臣以礼相迎,他有仁。
只有最开始他和庄妃的直白令我心生反感,但的确符合满族蛮夷的特性。
陈圆圆:名满扬州,情义为先。
她太美,这美既是她外表,更是她心灵。
这个姑娘活得善良、纯粹而决然。
她可以给皇帝一盆水后笑意盈盈,也会在吴三桂怒斩刘宗敏时大声呼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她没有莲花的洁白,却有莲花的清丽;她没有芍药的妖无格,却有芍药天生而成的魅。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美丽无罪,所托非人。
终究可惜了。
周皇后:眼含秋水,母仪天下。
她柔弱之躯,既能临机断事,处事合宜,又能不妒不娇,护持后宫,这的确是一位好皇后。
历史人物虽有其局限,也正因此而有其风骨。
先说到这吧。
养成内里谨小慎微外表张牙舞爪或正好相反的个性,多因幼年失怙风霜交逼,也可能是青春期在强大压力下过分延长,伴随的表现尚有自高自大、自作聪明、自信爆棚等,在挑战成年世界的权威时一般被报以“小屁孩”的称呼,简言之不过是自我意识过剩。
后世的倭国对此高热症状有一简称,曰中二病。
江山风雨情里的朱由检,正是这样一个超龄的疑似中二病患者。
虽名为中二病,实际上依个体差异的不同,并不会真的始于中二止于中二,具体病情也分轻重。
毕竟,童年期反抗父母,少年期质疑学校制度,青年期抱怨社会种种现象,本来就是大部分普通人的成长道路。
更严重一点的,可能成为美丽的天使在远方召唤你的少年救世主,或者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自走炸弹,甚至处心积虑隐居幕后最终为真正boss现身而牺牲自己的……炮灰,以上极端病例多发于二次元世界,对其危害性的估计难有切肤之痛。
当一个患者兼有最不成熟的心智和天子的无上权威时,如何治大国如蒙童斗气,倾城复倾国,本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足以载入中二病史的完美个案。
一干亡国之君中,朱由检确实要更歹命那么一点点。
举凡末代皇帝,大多并不比他的前代更荒唐,细分也就三种,一种主少国疑,寡妇幼子被人欺;一种积重难返,内忧外患龙气耗尽;最后一种才叫纯属找抽,这种例子整个历史上也不多见,最著名者如在最想穿越成哪个皇帝的评选中定能折桂的杨广童鞋,群众纷纷表示只要安居后宫吃喝玩乐尽可保得一颗大好头颅。
而十分倒霉的朱由检,先是以少年之身受命于风雨飘摇之刻,后又要面对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军事上外有清兵内有流寇,政治上吏治腐败dang争不断,经济上土地兼并国库亏空,连天气都恰逢酷寒烈旱交替的小冰河期,正是,天时地利人和。
一个不占。
他临朝十七年,不可谓不殚精竭虑筚路蓝缕,但找抽的事情也一桩没少做。
朱苏进的小说描摹世道人心都有一手,剧本人物却好似平板一块,无趣之极。
在他笔下,本剧实际上的男主角堂堂内相王承恩成了天字第一号超级保姆,皇太极主旋律的让人以为在看康熙王朝。
吴三桂和陈圆圆之间,也狗血不过任何一部晋江小言,却偏偏以无数可供观瞻的言行烘托出了一个志大才疏狐疑敏感的朱由检。
明清不两立,议和的都拖出去砍掉啦。
所有大臣都看不起我,把我的战略战术都看得一钱不值,气死气死我啦。
我以前对袁崇焕那么好,现在他削了我的面子,活该千刀万剐啦。
老子喝粥,你们也统统不准吃干饭啦。。。。。。。。。。。。。。。
还是这位庙号思宗的崇祯皇帝,龙驭上宾时极不负责任地说“皆诸臣误朕”,想必黄泉有知,也必不会反省自己的过失。
而在他之前四百年,有着相似处境的那位金哀宗完颜守绪,说的却是“所恨者祖宗传祚百年,至我而绝,与自古荒淫暴乱之君等为亡国,独此为介介耳。
”也许,这,就是成年人与死小孩的区别。
皇太极跟庄妃聊着聊着就做起来了,是一种隐喻吧,一边是不近女色的崇祯帝,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皇太极,代表着中原王朝的槁木死灰和野蛮民族的原始欲望。
不过剧里对话直接叫他皇太极属于是个错误,皇太极是乾隆朝才定的官方译名,在当时汉人应该称他为红太吉。
这部剧很好的展现了崇祯帝的性格缺陷,大多数时候紧绷,要命的关头又放纵,言而无信,反而不如不给这个承诺。
崇祯帝与袁崇焕,和魏明帝与司马懿,是硬币的两面,看似忠臣又无法放心的权臣,如何处置呢,如果留下他,最坏的可能姑息养了个司马懿篡权,如果斩了他,又难免有自毁长城之叹。
若是当时便身死,千古忠佞有谁知。
如果魏明帝斩了司马懿,司马懿会不会得到袁崇焕一样的评价呢。
原来这部剧我小时候就看过,看到王承恩在假山里哭的那段全想起来了。
但是小时候居然没发现这部里的陈园园和济公新传的钱英是同一个人
的确没想到冲着人来的几个角色都迅速下线了!王承恩演的特别好,虽然是个off- caption的超糊生肉,加上叙事上乱七八糟,但还是非常有感觉,真的会为世纪初4:3画幅怼脸拍bgm狂风大起的电视剧手法迷死……
看了前几集。弃掉了。演员没的说但设计的有些不妥
太干了
汉奸就是汉奸。把范文程说的那么高大上。。
关于明末,难得有一部照顾史实到达如此地步的作品了,从大明内外交困的视角阐述各方纵横,真的很可贵。虽然和史实不符的地方多了点,给吴三桂加戏过多;皇太极有些煽情yy的情节;杨嗣昌的事迹被挪到了洪承畴身上;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杨嗣昌这些重要人物少有提及;己巳之变交战过程也大多不合史实;很多幸存者偏差和后见之明的情节。 可能,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尽可能让电视剧本身变成一个简单好理解的故事,真实世界里那么多复杂多变的人物,全搬到荧幕上,观众可能会弄混、难以理清楚(这就是真实世界吧)。 另外,满清为什么没有一个人说满语呢?
歌颂鞑清?
原来朱苏进以为无论哪个朝代臣子都是自称“奴才”,哎,著名编剧之不读史不读书可见一斑
皇太极站在长城上那一幕太像是主席在视察工作了……
之前起过两回头,没有看下去,这次几乎一口气看完,真太好看啦!除了结尾比较尬之外…作为一部电视剧作品,当然会加上不少演绎的成分,但对官场上的虚与委蛇,尔虞我诈描写得太过精彩,很多情节都让人后脊梁发凉。一曲大明的挽歌,优秀的电视作品。众星云集,个人认为最出彩的角色是洪承畴,官场的绝顶厚黑高手,鲍国安的演技神了!其次是王刚的王承恩,然后是李强的崇祯,丁海峰的吴三桂,鲁四也特别出彩,最后一搏纯爷们儿!也有一点瑕疵,吴三桂从降李到降清的转变很突兀,看不出理由,刘宗敏并没强占陈圆圆,而且在剧中的形象十分正面。
越用力越失败。越是浓墨重彩地刻画所谓男人的英雄神武,越令人觉得矫揉造作。演员咖位大不意味着戏就能好。节奏太乱,乏味至极。那么有趣的故事却拍得令人坐卧不安。太不自然了,详略失宜。
能把这样的卡司召集、也能同时把它毁灭的也只有陈家林了。
看到第三集,魏忠贤阴谋篡位。第9集,袁崇焕刚刚被任命和王承恩交流,说到,做好了被骂的准备。既然做事,哪有不挨骂的,事情做的越多,骂声越大。怀疑这个是王承恩传???结束了,确信这就是王承恩传。
韩磊蜀黍唱的片头曲真好听
没啥新意。改编太多,没有一个看下去的主线人物。陈圆圆的戏份完全没有必要,毕竟历史上这时候并没有她的戏份。崇祯帝毫无政治头脑。满清太伟光正了,不合史实。
台词情节值得商榷和推敲的地方太多了。整体演技都有点过火,不是很喜欢。
改编很大 数李自成美化最大几乎变成大侠了多次一己之力 缺点扫清 剧情很多东西真狗血 还有不少偶像剧一般的东西 王承恩和崇祯那个演技偶有用力过猛的感觉 陈就更不用说了属于带资进组
和康熙一样的历史爽剧
演员表演到位,剧本和镜头有待提升。
能不能要点脸?白的抹黑,黑的漂白
我们都知道谁是崇祯但却不知道谁是吴三桂至于将来入关的大概是黑叔叔或者穆斯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