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挺喜欢这种缓缓的节奏…前面讲的内容其实也算很真实的确实感觉有点主妇向。
但是剧情的发展让我忽略了这种2.5次元的画风哈哈哈哈哈就当作看如何刻画女性的一些处境和心情的吧。
反正当反婚素材看也行第一集 晚餐环卫工和人妻但我始终认为愿意当个贤妻良母在我这里是不可能的。
我向来反对女主那样为男主做饭,收拾好一切的家庭主妇型妻子。
当然她们自己喜欢的话我也无所谓。
毕竟是她们的人生。
但是女主讲的话却开始让我产生共鸣了并且思考了。
女主终于明白为什么她那么热衷于给男主做饭,她想去证明,自己已经过去的人生并不是无意义的。
这句话其实是打动了我的。
突然想到那句话"骗姐妹可以,别把自己骗了"话糙理不糙。
但接下来的就和我想象中她会说的不一样了,好吧看来她依然只是想追求简单的幸福婚姻。
她代表了一部分想结婚拥有安稳的家庭的女性吧。
她只是想确认对他来说,这些事她比别的女人都做的好。
本质还是为了寻求男人的认可吧,围着男人转。
在某个男主迟归的晚上突然不知道自己在干嘛。
日夜面对这些家务,为这个男人付出又算什么?
因为自己没有一个地位吧?
男主还把她说成是家里的"活物"。
说她带来了小猫小狗都带不来的东西。
或许没有恶意,但我依然觉得不适。
但也可以理解为男主一根筋,毕竟他总体还是挺好的。
不过居然意外的是个happy ending女主离婚,前夫也同意,而男主也让她嫁给他。
因为男主会把菜汤的字母游戏的forget me换成forget me not,会满足她所需要的关心。
女主认为由填饱肚子开始,于是晚餐是开始,而男主却说"没有吃你做的晚餐,这一天就不能算是结束"感觉男主可以化解女主内心的一些内耗。
感觉两人还是很相爱的。
沙发是捡来的,但他们自己感到幸福就好了。
有的人就是喜欢这样平淡的幸福的。
蒽,甚至有弹幕说看完觉得结婚也挺好的。
别这么容易被洗脑啊喂。
第二集best ten原本以为是中年同学会旧情复燃还在感叹女生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幻想美好的恋爱 女主到40岁最怀念的还是初恋的那个暑假的三周,不过我也可以理解。
同学会上太顺利了,我还在怀疑怎么这么丝滑?
但至少女主鸠子真的非常开心,她仿佛找到了曾经的自己。
到最后这男的居然是个卖锅骗钱的。
这个结局我真的没想到啊好好笑到后面发现,这个男的居然也是假冒的。
哈哈哈哈哈哈果然美好只存在于小说里,现实啊。
但是女主却能够往好的方面想,也很治愈了。
所以这样的剧情安排很真实,不落俗套哈哈哈。
或许到了四十岁,我也会跟女主一样,除了外貌变了,其他的基本没怎么变吧哈哈哈同学会什么的我是绝对不会参加的第三集 不在他处,正在此处前面看的其实有点压抑,因为太真实了。
一个中年母亲,没用的老公,叛逆的女儿,不关心人的儿子。
太依赖女儿刷存在感的姥姥。
不过最讨厌的是无爱的老公…眼里没活,也不在意儿女,只想着老婆做好饭菜,洗好衣服啥的,很好的反婚素材哈哈哈哈。
妈妈看不见的付出,还被家人认为"这么轻松悠闲的睡觉"。
到了职场还要被不怀好意的人揩油,还好她被男的开车去kf时清醒了。
当然了后面她终于决定要为自己而活了,先是打儿子一巴掌,应该也打她老公的,然后跑去和她妈妈说,"我还活着,活的好好的,但我不是为你而活!
"(因为姥姥打电话唠叨说你还活着吗,真过分啊)照样去上班,"就这么点小事,我是不会辞职的!
"脸色红润了,骑车也神采飞扬了,逆袭!
"我将活下去,不在他处,正在此处。
略微昂首,比昨日更高。
"
#女性的動畫時間# 用一個詞來概括每一集。
如下:一。
手。
二。
料理。
三。
少女心。
四。
尋回自我。
綜述詞語: 新一代,經濟獨立,新女性,中年危機。
少子化,結婚率,離婚率。
經濟基礎,上層建築,傳統家庭形態的嬗變。
#第一集#滑过河面的风 有細節有餘味。
河流的變遷與心境。
男主身上父親的投影。
孩 子年齡。
魔力的手。
點心的製作與性。
手的接觸。
#第二集#晚餐 飲食男女。
料理欲。
不想給別人添麻煩→人生來就是給他人添麻煩的。
#第三集#人生best10。
中谷美紀。
城的困惑。
傳奇推銷員神谷娘娘,我的老師。
#第四集#不在他處 陰沉。
壓抑。
麻木。
名為氣氛的魔物,囚禁於傳統的日本人的覺醒。
迷失自我的主婦尋回自我的故事。
吵架,表明自己的態度和意見,不能一味忍讓妥協扮演好人。
偷車者是福山君沒跑。
#女性的動畫時間#深刻的動畫。
我最喜歡的作品是第一集,滑過河面的風。
@四喜sx 我可能不太懂這一系列。
的確。
第四集距離我的經歷和經驗最為遙遠。
我的理解也最淺薄。
其他三集也是粗糙解說,亂彈亂講。
《半局棋》其實很適合改變成這樣的動畫。
以上。
成年人的世界大抵是,戴上面具富可敌国,脱下面具一无所有。
人活着的意义,大概就是寻找存在感并将之展示于人吧。
《人生best ten》是『成年女性的动画时间』企划第二弹的第2个短片,讲的是年近40的未婚女子关于人生的感悟以及她在同学会上的奇遇。
女主角鸠子年近40,没有结婚但也没有恋爱,工作做到科长助理但也偶尔会被下属顶撞。
每天在上班、聚会、吐槽、回忆中度过,不喜不悲,却总是缺少点什么。
大部分人都无法割舍过去,对过去总有一种执念。
这种执念,可以寄托在一件物品上,譬如小男孩的模型或者小女孩的洋娃娃,可以寄托在一件事情上,譬如男孩们的一场球赛或是女孩们的一段初恋。
于是,当收到初中同学会的邀请时,鸠子的回忆一下子窜到了13岁那年的夏天,怀着对初恋情人的眷念,她兴致勃勃地收拾打扮赴会。
正如鸠子的闺蜜团所说,“引发中年恋爱诱因的第一名就是同学会”,中年人在职场的摸爬滚打和家庭的千锤百炼中,早已麻木得失了活力,而同学会能激活身体内沉睡的荷尔蒙,点亮遥远时空中的激情。
同学会,是对现在的总结和对过去的重启。
在同学会要么收获别人的刮目相看,要么收获尘封的两情相悦,而初恋就是一把再好不过的钥匙。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段难以忘怀的初恋,它永远都刻在记忆里,美好得不可亵渎。
初恋,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向往和美化,回到现实里,要么幻想破灭,要么啼笑皆非。
爱过留痕,点到即止,才是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对初恋的痴迷,说到底,就是对过去的眷念。
年少时对未来的憧憬与计划,很多时候都是想太多了,然而没有人会嘲笑当年信誓旦旦的青涩少年,有的只是无限眷念。
这种眷念里面,包含着的不只是对当初那个闪闪发亮的自己的不舍,更多的是对过去无限可能的向往和对现在一无所有的无奈。
初恋是一种情结。
初恋时,喜欢的是那个人,而怀念初恋时,喜欢的则是那个喜欢着别人的自己。
再也没有哪个时刻,能像当初那样直面自己的内心,爱慕里含着小小的自卑,患得患失里怀着大大的希望。
告别青涩的初恋,隐藏真心、戴上面具,向成人的阶梯迈进,是鸠子40年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
在同学会上,鸠子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手足无措之感,明明是同学会,但是感觉身边都是一群陌生人。
而自己在别人眼里,大概也是如此。
成年人总是带着面具,虚伪又矫情。
每一张精心准备的面具之下,隐藏的是一颗颗躁动不安、渴望得到他人认可的灵魂。
面具,要么是辉煌过往的勋章,要么是不堪过往的粉饰。
然而,假面具却又昭示着真性情。
面具是对过去承诺的“兑现”,不管是已经成就的梦想,还是胎死腹中的妄念。
被佩戴的面具,显示的是佩戴者内心对生活最真实的欲望与追求。
声名显赫的达官权贵、升职加薪的成功男人、老公事业有成的幸福女人、孩子学有所成的完美家长,每一个面具都折射着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灿烂光辉。
成年人的世界大抵是,戴上面具富可敌国,脱下面具一无所有。
人活着的意义,大概就是寻找存在感并将之展示于人吧。
社会精英的世界是商战片,俊男美女的世界是偶像片,平民百姓的世界是纪录片……你看到的只不过是别人想要让你看到的世界罢了,至于背后,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成年人的世界仿佛总是蒙着层面纱,若即若离是最好的距离,不揭开是对他人也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
真实,要么是无眠寂夜里的自我剖析,要么是卸下伪装后的部分展露。
身为成年人,想要活得轻松点,只能选择随大流,或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出来。
然而,成年人的世界并非全是不堪,有时成为成年人也是一件好事。
因为,少年时的羞涩和欲说还休,在成年后可以转变为坦率和心领神会。
同学会上,鸠子终究还是遇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抬头一刹那,现实的世界与13岁的世界完美重叠在一起,恍惚得让人淡忘了时光。
少女时期,鸠子会吞吞吐吐地抗议自己没有得到恋人之间该有的亲吻,在亲吻来临时却又心慌意乱,而对方也是手足无措、反应笨拙。
成年后,遇到念念不忘的初恋情人,鸠子能坦然地表明心意,在喜欢的人面前或明示或暗示,而对方也能马上明白她的意有所指,并积极回应。
故事的最后,鸠子到底有没有和初恋情人在一起,这里不做剧透。
但有一点可以十分肯定,那就是结局真的十分精彩、出人意料,相信看过片子的人都会有相同的感受。
人生best ten是鸠子的执着,13岁最闪耀的初恋可以排在鸠子人生best ten的前2位,而与初恋的重逢则毫无疑问排名top 1。
初恋的无疾而终让少女的鸠子始终抱有缺憾且心有不甘,而初恋的重逢则让她在啼笑皆非之后能够开怀大笑。
也许,这就是少女和熟女的最大区别吧。
鸠子人生best 10大部分的事都是发生在18岁前,而top 1则发生在即将步入40岁的时候。
人生,前半场纵然闪闪发亮,但大抵精彩还是会出现在后半场吧。
毕竟,一辈子那么长,谁也说不定,一直摇摆不定的top2和top1会不会再次出现。
一个系列,四个故事,彼此独立,却又冥冥中有些联系。
说的都是逐渐中年的女子的心情。
在我心里的感受,就是标题。
故事一:心高命薄的乃里子《划过河面的风》,略带诗意的标题,一个符合标题的、略带惆怅的故事。
一个从小在姐姐光芒下长大的小姑娘,却发现曾经那么优秀的姐姐却选择了平凡的生活,渐渐变成和街上路人一样的平庸主妇。
带着年轻的野心和不甘,她想要去东京上大学、找好工作、嫁优秀的男人,过上让人羡慕的生活。
——后来她实现了,可是问题又来了:她并不爱丈夫,丈夫也不在乎她;她根本无法适应在别人眼中风光无限的异国生活,患上暴食症。
而且儿子还不是她丈夫的。
她真正倾心的,是她父亲的一个徒弟。
被社会机构抚养大的久夫不善言辞,能够表达他感情的只有做出的点心、还有温存时的体温。
青春的冲动、或许还有一点微妙的恋父情结,她迷恋着他秀美的手指,还有认真做点心的样子。
可是悸动、冲动之后,她还是没有留下来,哪怕他开口挽留。
是的,她爱他,他也爱她。
可是爱情不是最重要的,选择的生活才重要。
她爱他,可是她不能忍受家乡平庸的生活。
收敛了在外面见世面的心,守着一个除了会做点心之外几乎是木讷的丈夫,天长日久只会让她抱怨连连。
他爱她,可是他也要为自己的生活前途作考虑,在小地方一个没有任何关系的孤儿如何在社会上安身立足?
他等了她3年,最后还是娶了老板的女儿。
当然我们会说她还是过得不幸,可是这没办法,生活和爱情如果能兼得固然好,只能选其一时,也要为选择负责。
说白了,你可以心高,却不可以命薄,如果选择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外的追求,那就要坚强面对可能的苦难——而且不可以后悔抱怨。
询问他的情况是最重要的试探。
尽管她爱他、生了他的孩子,可是现在的他既已结婚生子,美满幸福,那么她就应该像所有亲切而客套的普通朋友那样说“恭喜你”,“我也过得很好”。
故事二:心不高却命不薄的美美《晚餐》的故事最像传统日剧的套路,一个倒霉、毫无自信的小人物,曾经以为自己的人生就是如此混下去了,却误打误撞遇到了真命天子。
他不但给了她一个温暖的家,而且帮助她重拾了自信,变成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美美只能说太幸运了,不但找到了命中的爱人。
而且对她从小打击到大的妹妹、和曾经对她冷漠厌烦的丈夫,在她生活转折的关键时刻,却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她的支持——这多像日剧啊,所谓的反面人物大BOSS,等到你真正做出准备去反抗的时候,却发现他们的阻碍,只是一张一戳就破的纸,甚至那大BOSS本身,就是你想象出来的。
美好的故事总是相似的,所以评论也写不多。
故事三:心高命不薄的鸠子在四个故事中,第三个是最欢快的,有些童话风格日本文艺电影的幽默感,女主人公鸠子也是最优秀和开朗的。
我觉得这一定和她的家庭环境有关系。
比起乃里子从小笼罩在姐姐的阴影下和美美自幼就习惯了被全家人打击自信,鸠子很明显没有什么心理阴影,叛逆期离家出走也不是因为什么大事,看得出来她还是备受宠爱的。
因此鸠子性格爽朗,敢爱敢恨,哪怕在打着各种心里的小算盘时,也显得那么可爱。
以为在同学会里遇到了初恋旧梦重温,却不料是个冒牌货,还被哄着买下了一套昂贵的炊具。
可哪怕就是如此在他人眼中“被骗财又骗色”的不堪经历,鸠子还是朗声大笑,很高兴自己在和这个假冒的初恋情人相处中又找回了以前青春单纯的自己,并且用那套受骗买下的炊具反复操练厨艺——要换作一般女人,断断是做不到这么豁达的。
回想起故事二中,美美总是被别人打击这个那个做不好出错,因而失去自信——其实真正的自信,不是什么都做得好、不出错,而是哪怕出了错,也有勇气继续走下去。
这么独立又坚强的鸠子,哪怕年届四十、一无所有,也毫无畏惧,勇往直前,确实是有福之人。
故事四:心不高却命薄的美穗这个系列的BGM非常贴切。
例如第一话中那如泣如诉的钢琴,仿佛浅野川河水般随着时间潺潺流逝;还有第三话中那欢快俏皮的拉丁风格舞曲,飞扬跳脱地点出故事中的黑色幽默。
而第四话的BGM,也非常贴合这篇的风格——那就是,几乎没有BGM,一切压力迎面扑来,无处可逃。
这是一个更年期主妇的中年危机。
本来人到中年,年轻时的野心早已消退,是要安稳的时候了。
可是突然间什么都乱套了:丈夫被裁员,儿女都厌烦自己,父亲去世后年迈的母亲老是缠着自己说话解闷,为了补贴家用要去超市上夜班,又被轻浮的年轻人纠缠……每天都在上班、做家务、睡觉中度过,连教训孩子都没力气,生命在这样烦躁而无谓的琐事中日渐枯萎。
我们怜惜乃里子又怒其不争,我们羡慕美美的幸运,我们佩服鸠子的独立,而对于美穗,我们连同情她都没有力气,因为连感受一下她生活的勇气都没有,实在太烦太累了。
中年危机题材,无论对于编导还是观众来说,都不是轻松的片子。
从美穗的身上,很多人都可以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肩负重担,疲于奔命,不善沟通,不被丈夫理解,不被儿女接受,压力巨大又无处发泄——可也是这副逆来顺受的样子,让儿女厌烦、恐惧,生怕自己将来也会变得和她一样。
这里面美穗和母亲的关系,就是一个对于美穗未来的预言:美穗的母亲总是缠着要她过去照顾,可是每次去了又说“不用勉强过来的”——其实母亲要的不是物质上的照顾,而是要美穗去听她唠叨、听她把那么多年来她不曾向已经去世的丈夫诉说的各种怨气发泄出来。
这就预示着美穗的未来,她会在压力中逐渐枯萎老去,但无处诉说的压力并不会消失,而是会像母亲一样,通过对自己的孩子反复唠叨来发泄,绑架孩子的人生,也让孩子受到和她一样可悲的影响。
难怪美穗的女儿老躲着她,甚至闹着要出去住。
从片中提供的信息看,如果不作出改变,这祖孙三代的命运就是一样的。
觉醒的部分略显单薄,而且都是发泄在相对无辜的儿子身上,剧情逻辑上交代不足。
但是对于美穗这种旁人连同情都没力气的中年妇女来说,一切确实只能靠她自己。
我想起那个也是美穗中学同学的店长,超市的夜班店长不是什么让人羡慕的职业,特别是对中年女性而言,因为那意味着至少好几年辛苦的工作——想来她也是家里困难,一路咬着牙走过来的吧。
可她仍然是倔强而独立的。
想来美穗在剧中的觉醒,虽然在现实中能改变的东西很少,但是至少她也学会了坚强面对、活在当下。
就像店长那样倔强地坚持下去,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永远有一个吻未尝看完后想起两年前的那场初中同学聚会。
李发出邀请时我想了很久,还是装做随口问问“还有谁会去啊?
”心里难免抱有一些期待。
毕竟已经有6、7年没有再见过了嘛。
当听到说出那个名字的一瞬间就知道自己肯定会去了。
那天正好碰上有点事,晚了一点,急急忙忙从城南赶去的时候却发现坐不到公交甚至连车也打不到。
李连拨了几个电话催促,但也无奈。
等到场时位子已经坐满,有些无措之际,那人笑着说:“快坐我旁边”看见那人的一瞬间脸突然就红了,然后心里就砰砰跳的厉害。
虽然很高兴,但也有些害怕,毕竟曾经的事还让我内疚至今。
坐下之后自然不会表露出来,装作无事人一般和邻桌交谈起来。
那一桌已经开始工作的除了老师以外好像只有我一个。
(注意力全放在左边那人身上了也没怎么听别人说)大家问了问我工作情况后就开始调侃“哈哈哈,没想到你竟然干了这行”“你原来不是说想当老师的吗”“别人一定要吓死了”旁边那人也不说话,只是抿着嘴笑,好像心情不错的样子。
我也开起玩笑来“别看我长这样,其实我还是很温柔的”慢慢聊着,大家也放开了。
聚餐嘛,又是老同学自然免不了要喝点酒。
几年大学,大家别的没学会,饭桌上的推杯换盏倒是学的像模像样。
一向不喝酒的我,经不过推辞也倒了一口,看着那人的空杯子,不由主动想倒酒满上。
结果被笑拒“我不会喝”。
“开玩笑,你不会喝我才不信。
”虽然这样想着也没有勉强。
刚准备与其他人敬酒,却被拦下。
“还是倒些给我吧,你这第一杯酒总该是要和我喝的。
”喂,是谁刚说自己不会喝的。
干了一杯后,那人却有些微醉的样子,直说“再来再来,全干了”无奈,只能作陪。
几杯后也能平静说起当年事,怕是那人当真,只是带着一丝玩笑“我可是暗恋你好久呢”接下来那人说的那句话却让心里一紧“我知道我知道你喜欢我”话刚落,手就覆盖上来,又说道“好熟悉的手啊”一愣,赶紧打马虎眼笑过去了。
吃完饭接下来去唱K,离吃饭地方不远,所以虽然在下着小雨大家还是浩浩荡荡走路过去。
那人没带伞,我拿着伞想帮着撑,无奈身高问题结果还被取笑一番。
“我来撑吧。
你还是没变啊,走路如果要是没人拉着你,你就会走歪。
”“恩?
是吗?我自己从来没这样觉得啊。
”我一直都认为我走路还是比较直的。
那人扯了扯我,拉我靠近点。
后来到了,看着大家点歌也督促你快点一首,知道你不喜在众人面前唱歌,原本想看你局促的样子,没想到大大方方点了一首。
惊讶着改变之余,也期待着。
大家互相走动着交换电话和补全地址。
明暗处人影摇晃之间,眼神忍不住跟着走、盯着看。
偶尔交汇、赶紧转开目光,生怕知道。
其实我也并无他意,只是时间让人心生隔阂,让人在意。
不一会,轮到了那人唱歌。
想着听完就回家,也就放开胆,直视着那人的唱。
却发现抬起脸,边唱着边看着我,心里不由发毛,最终还是别过了脸。
还是败下阵来,数次交锋、依旧没能赢。
不过这样也好,看来大家都已放下过往了。
离开时关上门的瞬间,我长舒了一口气。
还好,至少以后还能做朋友。
我们平时希求的“浪漫”,往往与打破日常有关。
日常的无趣,才是追求“浪漫”的源泉。
在这个意义上,“浪漫”无法定义自身,而仅仅是作为“日常”的附属物与对立面而存在。
也就是说,“浪漫”的意义仅仅在于,对于“日常”的反动。
我们说自己“追求浪漫”,其实际意义是想要脱离庸碌的日常,对于日常的机械而感到不甘。
日常或许并非总是“日常”,而仅仅是因为时间的消磨。
一段亲密关系持续是时间过长,那么人们对此感到烦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一种生活模式永远也看不到尽头,人们感到绝望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问题并不在于当下的感受,而是当下对于未来的预期:未来似乎看不到变动的可能。
这时我们再回溯当前的状况,就会产生无尽的腻烦。
很多日常的开端,其实就是“浪漫”。
当我们第一次有了朋友、第一次恋爱、第一次结婚,这些都必然是一种“浪漫”,因为我们会因为自身的无知而胆怯,而这种胆怯中,也包含着对于未来的好奇与憧憬:那件事,会是什么样子?
不过后来的事情你们可能都知道了,人生会有某些时刻,人们会对朋友、情人和婚姻感到厌烦。
未曾有过的美好后来变成的常态,人们于是开始追求其他的“浪漫”。
那么,这样的心态的演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我们只有知道了“日常”为何那样令人厌恶,才能理解人们对于“浪漫”的追求。
我不能说《成年女性的动画时间》这部动画,是对于这个答案的探寻,那样或许高估了它。
但它显然是一种对于“日常”与“浪漫”之间关系的描述。
四集动画,在讲述四个故事。
如其标题所言,这些故事的主角都是“成年女性”。
任何对于该动画故事梗概的描述,都是在事实上抛却了这部动画的核心价值。
但统而言之,四个故事的主角,都是“苍白的女性”。
她们都是被生活冲刷得褪掉了颜色,想要重拾激情。
人们的少年时代往往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然而当靑春的岁月燃尽,留下的便是无尽的空虚。
这些空虚又是被诸种琐事所填满,工作、家庭、孩子诸如此类。
人们不再是因其自身而生活,他们最终将证明自身价值的依据,架在了他人的头上。
作为员工,他们因为公司创造而存在。
作为家庭成员,他们因维持家庭存续而存在。
“义务”一词最终消磨了自我价值追寻的可能性。
人们只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着相似的动作。
然而这些动作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人们也没有认为其是特别的自信。
年少时对于自身独特性的自信满满,如今就变成了“地球少了谁都还会转”的理念。
当人们被镶嵌在了生活的庞大机器之中,将自身幻化成一个零件的时候,他们就会预想到,自己从来都不是不可被替代的。
而自己的价值,只是维持日复一日的运作,接受日复一日在劳动力与自我意识层面的磨损。
而当自己无法运作之时,就意味着自己再也没有了价值。
这种自我规范的意识,便是“义务”概念的本质:失去了这种功用,你就什么都不是。
“美美”对于寡淡婚姻的厌倦便是来自于此。
在她的述说着,“注视”一词尤为重要。
这种注视,使得她的自我意识被唤醒。
这种注视,便成了她自我价值的源泉。
故事本身是一个老套的桥段——家庭主妇婚内出轨。
但切入的角度却使得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成长故事”。
美美虽然在丈夫与情人两处都在做饭,但有所不同的是,在婚姻中,她不过是一种例行公事,她只是充当生活机器中的一个齿轮。
而在情人处,却包含着她的深情,包含着她的日日精进。
她天天去改良食谱,为自己订立生活目标(让自己更接近“3R”的标准,即减少垃圾产生Ruduce,重复使用Reuse,再利用Recycle),以及等待情人在晚间归来。
(《晚餐》)
人们总是有希求他人“承认”的需求。
人们总是说“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目光”,却很少意识到,这正是说明我们总是需要并且依赖着他人的注视。
人们对于自我价值的认可,既可能来源于自身,也可能来源于他人。
这种认可是对个体独特性的肯定。
认可的反面是不认可,但不认可本身也意味着价值。
就如你受到了你鄙视的人的批评,你或许不会感到气馁,反而会以此为傲。
然而,超越于这种评价的另一层次的表达,便是“漠视”。
因为不在意,所以根本不需要表达。
这种态度既不是认可,也不是批判,却是超越于二者的评价,以“漠视”的态度从根本上否定了事情的价值。
而这种漠视,就是日常生活的虚无的源泉。
所有的事情都是例行公事,那些日常的行为都无法表达自身,也无法被他人解读。
此时,只有“出轨”(婚姻关系和社会关系“脱序”的双重意义上的)才能使周围人猛然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己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确认自己的价值。
另外的三个故事也与此类似。
年近四十鸠子参加同学会,以期寻找当年初恋的感觉(《人生Best Ten》)。
家庭主妇真穗因为丈夫的新工作报酬降低,夜晚在便利店打工,子女的成熟反而意味着与她的疏离,她在生活之中奔忙而又无力(《不在他处,正是此地》)。
泽口乃里子不甘于平凡,考到了东京的大学,和同事结婚迁往美国。
她却又在婚姻失败的泥潭之中回到了自己曾经一心逃离的家乡(《滑过河面的风》)。
它们都在表达着对日常生活的厌倦与疲惫,也在表达着脱离日常的希望。
动画是否是一个表达这种“日常”与“浪漫”关系的好的形式,我并不知道。
动画的表现本身就是浪漫化的,天马行空的。
这种常识本身就在暗示着动画可以去讲述更加激烈的故事,而不是固守平淡。
这部动画中,现实的拍摄画面偶尔也穿插其中,许多背景也是由现实照片处理而成,使它自带一些现实感。
当然,动画更善于表现细腻的、浪漫化的情感。
在这一点上,动画这种形式实际上与文字是相同的。
而所谓“动画的视角”,实际上正是以一种浪漫化的视角去表达“日常”与“浪漫”。
它虽然显得颓唐,却不是琐碎与焦躁的。
人们在日常中生活,却死于日常,这就是生活的常态。
作为一个还算年轻的人,我实际并不能够真正了解到那种因为生活而被日复一日磨损的感受。
若以年龄判断,这篇文章的作者与读者,应当还是处于那个人生的高光时刻。
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在某时面临着“存在主义危机”。
当我们提前认识到我们将会面对“存在主义危机”时,我们不妨时常审视自己的日常,以防止自己变成那个巨大的生活机器中的一个齿轮。
我们同时也要意识到注视与表达的价值,我们需要运用这二者对他人的价值进行定位,同时也在需要他人对我们的注视与表达。
第一个故事《滑过河面的风》初中同学,一起打工到高三,看着自己小时候那么羡慕的姐姐长大结婚后变得从街头经过也无人回首的平凡模样,决定去大城市,不想变得姐姐那样。
男人亲手做了百合根的糕点,接过糕点的不经意的碰手,女主一下就缩回了手,一起漫步河边。
婚前一次偶然去男人店里,买了锦玉,接过时女主下意识碰了他的手。
以及婚前do后的你不要走结婚后丈夫沉迷工作以及各种眼睛的女人丈夫的不在意,以及各种方面的压力吧女主暴食又催吐这次带着儿子回国,女人再一次走进男人店里,男人有了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冷漠,会和客人说再次再来,男人问孩子几岁了,孩子刚想说四岁,女人把孩子往自己这拉了拉说三岁,哦三岁啊看起来挺大的。
(女人是五年后才回国的孩子是男人的)。
女人问男人有孩子了吗,男人说有个快一岁的女儿,镜头放到男人调整了一下镜子从男人一家的合照变成了倒映女主的脸庞,女主要走了,男人拿了锦玉说你不是喜欢吃锦玉吗,递给她的瞬间,男人以为女主会又一次的触碰他的手,但女主离开了,男人顿了顿空中的手,目送女主离开。
女主出了店门,男人追了出去,问你还好吗女主想过当初如果没有走会不会不一样呢,可是人生没有如果,她不想像姐姐一样升学结婚生子都在老家,变成那个芸芸众生里最普通的样子“以如果开头的所谓人生,究竟有什么用处呢,我就在这里,而基树也在我身边”回程的出租上男孩数了又数,说妈妈弄错了,我是四岁,不是三岁。
(前文刚回来时出租车司机问男孩几岁男孩回答的是四岁)妈妈说自己弄错了,心里想很多人都说男孩像她,却没有一个人说他像丈夫,而且男孩也有一双不像男生的秀美的纤细的手指
成年女性的动画时间是以温馨治愈系的小故事,反映出日本社会女性生活的现状,一共4集,最后一集就是《不在他处,正在此地》。
这集讲得是一个心理学上的道理:活在当下。
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有时候我们时不时为过去做过的事情懊悔,又时不时为没有发生的事情焦虑,却不知道我们真正能把握的只有现在。
德国心理学家埃克哈特托利在他的《当下的力量》中描述到,在时间的长河中,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其实我们都是活在过去的当下,未来的当下。
在一个佛教的小故事里讲到,有一个小和尚问老和尚:“什么是禅?
”老和尚说:“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
”老和尚的这句禅语就说明了人要活在当下,工作的时候认真工作,休息的时候好好休息,该吃饭的时候不要饿着自己,该娱乐的时候尽情的娱乐。
只有抓住能够抓住的当下,未来才会有所预期。
故事中43岁的真穗上有老,下有小,丈夫被裁员,女儿时常夜不归宿,真穗忙完了一天的家务,晚上10点还要到超市上晚班。
在她的生活中只有上班、家务、睡觉,疲惫不堪。
她想到的永远是家人,丈夫的睡衣该买了吧,女儿在外面会不会学坏啊?
穿着儿子不穿的外套,女儿不穿的毛衣,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为什么活着,她想把一切做好,但一切又不尽如人意,在家人眼里她就是空气,没有存在感。
辛辛苦苦为丈夫准备了便当,丈夫不关心自己累不累,却说:“还是有食堂的单位好啊!
”直到有一天,上高中的女儿忿忿的回家,对真穗说:“我不想在家里住了,我不想以后成为你那样的人!
”她才明白自己在女儿心里被裁员了,才明白生活不是为任何人活着,而是自己。
有人说:“人生就是一个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只要活下去,与其逃避问题,不如调整好心态,正视问题,以一种“略微昂首,比昨日更高“的心态去积极面对,才会觉得自己充满力量。
另外,对于父母、爱人、朋友或是其他任何人为我们所作的事情都要学会感恩,因为他们不是必须要为我们付出的,哪怕是他们倾听我们的烦恼,也是耽误了他们的时间不是吗?
感激生命中给予我们帮助的人,爱护好自己,这样才能更好的珍惜生活!
(短评字数超了)人生Best Ten,私心给了九分。
绕了半天圈子,我喜欢的还是不太anime的anime。
硬件上,画风人设美,配乐颇有趣,演出形似小资文艺片;而最主要的还是剧本的优秀。
原作篇幅很短,动画脚本大部分是吉田玲子自己添的,但是与原作结合的很流畅恰当;能够体现出一种精致感,却不致晦涩。
这种story of the women, by the women, for the women的剧本大概是吉田的本气吧。
作为被岛国动漫渗透比较深的一代人,看过了女性的动漫时间这个系列之后突然觉得有点不知所言了。
从2011年的《滑过河面的风》到2013年的《晚餐》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岛国竟然可以用动漫这种方式表达出如此深沉又细腻的情感,如同用一粒尘埃打破我们静寂的世界。
“我给男人做饭吃,我做的美味会变成他们的血肉……” 晚餐是维系家人感情的宝贵时间,饥肠辘辘一天的人们会努力的奔向温暖的家,无论这个家是贫是富。。。
晚餐成为每个家庭生活中不分割的一部分。
早餐时我们往往过于简单过于急促,午餐时我们往往还沉溺在忙碌的工作中还没有调整好状态。
只有晚餐,晚餐是一天的结束,是放松的开始,所以从精神层面上来看,应该算是最适合释放压力缓解紧张情绪的时间。
如果非说这两部有什么共同点的话,我觉得那就是食物。
都是通过食物来传递情感。
也就是说我们吃的那个不仅仅叫料理,那个叫做爱。。。
(请结合剧情自行断句阅读)在感叹岛国人民自觉分类垃圾和铝罐回收之前还主动清洗的同时,也感叹岛国文化将美好的品德利用动漫的形式潜移默化的灌输给大家,这个过程显得那么自然,跟某些爱讲生硬大道理的国家相比,我们的路还很长。。。
同样是将两个生活中不如意的女性,相比这个的结局让我觉得更容易接受些。
在倒垃圾的过程中偶遇了一位善良勤劳的男人,于是生活发生了变化。
料理从单纯的填饱肚子,变成感情的一种默默传递。
别人眼中的“垃圾”男,也许就是你生命中的至宝。
有时候我总觉得岛国的动漫,已经不仅仅是动漫,或许我对动漫的了解还过于肤浅。
只是觉得岛国的二次元往往可以投射现实中的生活。
真是不可思议。
总觉得我们国某些爱拍抗战片烂片的导演应该多看看多学学岛国动漫,人家20多分钟能叙述的故事让你拍成电影,也许你一辈子恐怕也说不明白。。。
FORGET ME NOT。。。
这个剧情的铺设曲折又温馨,也证明了无论是女人还是男人,内心中都是希望被人记住,被人认可,被人爱。。。
岛国人们热爱料理,热爱生活。
细心的做好每一顿饭,每一个料理的步骤都做的那么尽善尽美。
从扒皮的番茄到美味的肉排。
那种细致的过程无不渗透着浓浓的爱意。。。
作为拥有千年饮食文化的大鸡国,今天还在为如何能不吃地沟油而努力着。
有些家庭在忙着争吵到底是男人做饭还是女人做饭。。。
有些家庭根本就不去做饭。。。
而我觉得能与相爱的人能一起吃晚餐收获的不仅仅是果腹或爱情。
做料理也好做饭也罢,不见得就影响你在家庭中的地位。
而是你对家庭凝聚的一种贡献。
家庭贡献有很多种,为家里赚很多钱是贡献,做一顿美味的饭菜也同样是贡献。
一顿晚餐,抓住的是味觉,凝聚的是人心。。。
比较喜欢第二集
。。。全都跟男人有关😅
动画毕竟是动画,并没有深入社会黑暗面。理想化的结果,给那些对号入座的女性以希望,但现实是残酷的,白日梦简单做做就好了
这个也是场景是转成动画的,果然就是个吃完做做完吃的动画;四十岁的同学会,初吻的描述蛮赞的哈哈;黄脸婆的日子
成年女性的动画时间系列绝对是你茶余饭后的吐槽佳作
除第一集一般以外,其他均非常好。
知音系熟女故事,被《人生Best》里卖安利的段子触到,哈哈!
很有意思,但说是好片,又不尽然。这套动画确实有一种很独特的感觉,“成年女性”的感觉诚然出来了。不过我个人觉得有些地方感情转变有些突兀(感情不突兀),也许是半夜思维缓慢的关系吧。帧数有点低,分镜真的很好玩,很有风格,叙事方式也非常好玩,很有风格,总体营造出来的感觉相当有特色
挺不错的。。。4部都挺喜欢,以前看那些闪闪发光的小清新动画女主角的时候我就一直觉的青春冲动的成分太大了,人生best ten是我最喜欢的一部。
只有第二集BEST TEN有点意思,其他两个太烂了
这系列究竟是什么情况,啊啊,每话都看哭一定是我自己的问题。
中年之惑么这个……
这个全部是四话吗…有原作支撑的细腻情感,40代女性们的故事。所以说这类番千万别开弹幕,毁剧利器小学生一旦祭出杀很大。
典型的日本主妇,自怨自艾,庸人自扰。二次元和三次元这样跳接真的大丈夫?
2011年1月播放过本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滑过河面的风》,2013年第一集是《晚餐》第二集是《人生 best ten》第三集《不在他处.正是此地》
前两个故事都很不错。可能要一定的年龄再看才会有不同的体会吧。
很像那种文青装逼失败之作 看得我眼睛流蜜
现在想起来,我一生的霸气勇气和行动力一定都在那个夏天用尽了。
看看菜
好好看啊…!甘香醇厚,风味绝佳!!!ps.我居然没有听出浪川的声音!!!瓦裂了!!!||20250324重温,以前的我竟能以玩味的心情来看待这部作品,12年后只感压抑与苦涩……对剧中女性的处境、心态感同身受,年岁渐增,徒生烦恼。《晚餐》以看似温馨的色调包装了一个婚内出轨的故事,整天在厨房打转,候着对方下班归家,在我看来多少有些空虚,但她觉得幸福就好。《人生Best10》是最喜欢的一集,职场独立但心思仍像小女生,憧憬与初恋的再会,却在同学聚会上被陌生人骗财骗色。好在它的收尾很轻盈,她找回了13岁时的自己,用那套高价厨具学会了烹饪,这段奇妙的邂逅被划为top1。孰真孰假还重要吗?《不在他处,正是此地》很窒息,仿佛看到了我妈的影子,但束手无策。结尾过于爽文展开,只能欣慰起码片中的她能为自己而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