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的生活是由一段又一段艳遇构成的,他就象广告界的007,随时能从令人窒息的现实里一走了之,有的人就是为了突破禁忌而活着。
妻子一味的依赖使唐必须充当保护者,与情人只是寻欢作乐,两者都不能坦露焦虑和软弱,直到遇见梅肯,才让他释放内心的痛苦。
第二季结尾,贝蒂赢回了丈夫,如果她像过去一样假装什么都没发生,唐会永远无视她的需要。
然而信任并不能让欲望变得诚实,这是婚姻的可悲之处。
欲望还是会让人离开责任的牢笼,一次又一次。
另一方面,《广告狂人》展示了女性的生存状态:要么钓上金龟婿一劳永逸,要么以性为诱饵放荡不羁,要么做贤妻良母安分守己,要么用实力搏取一席生存之地。
每一种选择都包含着风险,人生没有百分之百的赢家。
勤劳克己如佩吉,也要穿着低胸装坐在客户怀里赔尽笑脸。
女人未必是弱者,但为了生存她们必须伪装。
《广告狂人》时间背景置身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广告史上广告极盛时期,作为中国人来说,我们也许很难去理解那个年代对于美国意味着什么,因为自己国家那时候正处于一穷二白的状态,更别说商业社会成熟的广告行业。
然而对于美国人来说,一切都意义深远。
六十年代的美国纷繁复杂,权力瓦解,个性解放。
各种思潮层出不穷,价值观的涌现也似乎告诉了我们美国如今之所以为美国的原因。
有人赞美本剧的文案为美剧Top3,确实,台词都经过精心打磨,全剧骨子里弥漫着一种复古与闷骚。
对于上世纪六十年底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还原,温文尔雅的老派绅士和职场女性,尤其是西装革履的绅士们,称其男士衣品的典范与楷模不过分,在当下时装界引领了一个复古风潮。
优秀的摄影与布景,对于细节的考究,对历史的充分还原,不仅仅体现在服饰,更表现于那个时代社会现状。
时代背景与角色、情节密切交织,有野心编剧把整部剧放入巨变的文化历史背景中,若干时代变革的明线,有主题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和人物转变。
寓时代于细节:1.女性地位逐渐上升剧中Sterling Cooper广告公司坐落于纽约麦迪逊大道(Madison Avenue),其对于广告业界的意义就好比华尔街之于金融,剧名中MAD Men也双关意指次。
办公室内的女性大部分都是基层工作者,打字员或者秘书,虽然女性在职场的地位还很低,但是男人们在女人在场的情况下却要脱帽以示尊敬。
文案策划者及之上的创意总监及合伙人都是清一色的男性,左手一杯威士忌,右手一根LuckyStrike香烟,男士们时常在办公室内畅所欲言,时不时开开关于女性的玩笑,一切由于Peggy都出现发生着小小的改变。
从男主的秘书开始,在第一季结尾成功因为不经意的机会被任命为文案撰写者,可以说在此之后象征着女性在职场地位逐渐升高。
2.少数裔群体社会地位在马丁路德金发表著名的演说之前,黑人群体依然处于社会的底层。
剧中公司的电梯员、清洁工和保姆都是黑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辞退;犹太人仍然在受到歧视,承受着外界的细碎言语。
此外,还有种种:同性恋还未被社会宽容接受:电视机进入家庭,肯尼迪入主白宫等。
剧本每一个细节的时代背景都经过大量细致的研究,细到剧中人的家庭陈设,手中阅读的书籍,约会的餐厅,六十年代的纽约,到处都是故事。
其实从六十年代到现在,广告的改变归根到底是技术和传播方式的更新,但是根本实质并没有改变,用剧中Don的话来说:Advertising is based on one thing: Happiness. And you know what happiness is? Happiness is the smell of a new car… It’s freedom from fear. It’s a billboard on the side of the road that screams with reassurance that whatever you’re doing is okay. You are okay.广告是如何操纵人们的心理的呢?
我们专业都学到过,广告人跟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广告人除了做调研、使用统计模型,还应用心理学关于视觉感知与欲望的本质的研究来设计广告,努力渗透到消费者的无意识层面,在人们浑然不觉的情况下操纵他们的行为。
但男主并这样认为。
他排斥关于消费者反应的科学计算,更喜欢用自己的直觉去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更愿意去借助于电影和诗歌而非心理学报告。
Just think about it. Deeply. Then forget it. And an idea will…jump up in your face.对于现在中国的广告业,没有成熟的广告氛围情况下,大多数广告都是单向性的传播,将消费者仅仅视为一个群体。
其实他们忽略了消费者作为许多个体的存在,广告语往往自卖自夸、自说自话、装腔作势。
但与此同时,社会变迁迅速,信息更新频率与日俱增,以往单纯的揣摩已经无法涵盖大范围群体,需寻求大数据的支持大数据。
二者有机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告。
剧中的许多案例看似只是简简单单的琐碎工作,为何要花上这么多时间?
凝结的心思,创意点需要大量的构思与积累。
“如果广告很好,那么人们从来不会认为它有用。
”广告的直接收益并不能直接量化表示,却能深刻感受到。
The world is built on human’s needs. We are in charge of their needs.(The Case The Slogan The Fantasy)除了创意,广告公司自然还有很多行业故事:合伙人突发心脏病引发的客户信任危机;为了更大更有名气的客户而将小客户无情踢走;竞争对手为了撬人墙脚走亲属路线;精心准备的创意展示在最后一刻因为客户方人员变动而夭,竞争对手DDB,麦肯,李奥贝纳都被提及,真是一个风云的时代。
职场小白没有感同身受,业内摸打滚爬了许多年的大佬们应该会很有感触,初闻不识剧中意,再看已是剧中人。
广告+纽约,从来不会沉闷。
开始看后发现剧情和预先想象得完全不一样,没有想象地欢快活力四射,但随着剧情深入而渐入佳境。
Don平时不动声色,每每在关键时刻三句两句就给出极佳的创意,表面上仍然一副眉头微锁的凛然。
顶替他人身份,内心无法填补的缺憾,无限风流事;妻子经常of course挂在嘴边,其实怀念着过去当模特的日子,家庭主妇与社会脱节的担忧,对于丈夫的逐渐疏离感,内心问题无处诉说的无奈,在手持猎枪射击鸽子时得到很好的体现。
“女人不是古董,好的女人放在家里除了生灰就是出轨。
”寂寞何人倾诉?
那些表面上光鲜亮丽、完美如蛋糕上的小人的夫妻,其实内心都有着许许多多的困扰。
What do women want? Any excuse to get closer.更妙的是每个人物的命运都受时代所限也受潮流驱使,没有一个人是独立于时代而存在的。
一张张玩世不恭的脸背后隐藏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妙语连珠的同时又受着多少自尊、利益和欲望的驱使。
在这些竞争和角力告一段落之后的空虚、无助和孤独——无论时代怎么变,都恒久不变的个体孤独,就仿佛片头那个在纷繁世界里自由落体的Don(马男波杰克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顺便说一句,这个片头我非常喜欢,楼宇各式各样巨大广告间坠落穿梭,纽约客广告人的真实内心写照。
Don Draper给柯达圆盘式幻灯机构思创意时,联想到了自己的家庭,剧中他把自己不同时期的家庭照片放在圆盘幻灯机上一桢桢前后播放。
用品牌传达态度与情感,用怀旧感勾起顾客美好回忆,在座的客户和文案都被Don所感染到,广告主当场推掉了之后和其他公司的会谈。
我特意把这段摘录了下来:Technology is a glittering lure, but there is the rare occasion when the public can be engaged on a level beyond flash. If they have a sentimental bond with the product. My first job I was in-house at a fur company. This old pro copy writer. A Greek named Teddy. And Teddy told me the most important idea in advertising is "new." It creates an itch. You simply put your product in there as a kind of calamine lotion. But he also talked about a deeper bond with a product. Nostalgia. It's delicate but potent. Switch it on. Teddy told me that in Greek, nostalgia literally means, 'the pain from an old wound.' It's a twinge in your heart, far more powerful than memory alone. This device isn't a spaceship, it's a time machine. It goes backwards and forwards. And it takes us to a place where we ache to go again. It's not called 'The Wheel.' It's called 'The Carousel.' It lets us travel the way a child travels. Around and around and back home again. A place where we know we are loved.富甲天下的美国梦,品味不凡的纽约客,风起云涌的60年,不拘一格的广告人——生存或死亡从来不是一个问题——泡到女人和卖掉广告才是世界转动的原因。
Keep Calm and Smoke and Drink.
所谓《广告狂人》只是某个晕瓜翻译的中文译名。
明显的有误导性。
原文的名字Mad Men着实跟广告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就目前的剧情发展来看,主角Don的人生救赎才是Mad Men的重点。
60年代的美国商业社会,广告业是商业风暴的核心,新颖、刺激、充满了幻想与挑战。
所以一部描写60年代职场生活的电视剧,没什么职业比广告业更适合发展剧情了。
浏览了一下五百多篇评论,发现很多人是因为“广告”这两个字才看的这部片子的,而且多多少少都有点失望。
这个罪过恐怕要归咎于把Mad Men翻译成广告狂人的译者了。
深深的替他感到委屈。
但是无论如何,这部片子都是值得一看的:一个无名小卒冒名顶替了一个本不属于自己的名字和身份,混迹于蒸蒸日上的广告业职场,身边美女无数。
出轨、婚变、Ones···商业片应有的兴奋点一应俱全。
仅是这样的故事主线和人物设定就已经很吸引人了,再加上主演Jon Hamm的老派绅士的作风,俊朗的外形、内爆似的心里冲突。
怎么说都是部不可抗拒的作品。
浏览影评的时候看到一篇将Mad Men和安迪.沃霍尔以及波普艺术硬生生扯到了一起的“文艺”评论。
既然提到了安迪.沃霍尔那我就不得不发表点意见了。
安迪不是第一个玩波普的艺人,只是比较有名而已,他的炒作伎俩在当时是登峰造极的。
是炒作造就了安迪,不是他的艺术。
这些炒作的伎俩大部分都是从广告人身上学来的。
可以这么说,正是美国的商业文化,特别是广告业在60年代的疯狂发展,才造就了安迪一类的人。
他的作品正是由美国的广告业和商品社会的发展才催生的。
安迪应该感谢这些广告人才对。
所谓艺术,从来都是少众的东西。
从古至今,无论中外都是如此。
连最具有大众性质的波普艺术,我们平常之人都很难真正拥有。
更别说真正的欣赏和评价了。
所以这部片子的重点不在于什么艺术性,也不在于什么摇滚盛宴、裸体派对什么的。
婚姻的不忠,生活中的隐瞒和欺骗、私生子、富二代的婚姻与事业......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商品社会的疯狂冲击造成的。
和我们现在的生活十分相像。
无论在商场上如何风光,一个人始终是一个人,他/她必须要面对生活中无法回避的诸多问题。
这部片子是对那个年代整个社会的反思。
而且相当的深刻。
未必对我们现在人的生活没有启发。
我们毕竟刚刚开始走美国几十年前走过的路。
不要看到什么东西都往波普、达达等这么艰涩的文艺词汇上套。
放弃那些比较“文艺”的想法吧,正是这样的想法才使真正的艺术离我们越来越远。
说到底,文艺只是一小撮人的光环或者保护网之类的东西。
脱了这层壳,这些人连活着的理由都没有。
如果每个人都能懂得所谓的文艺,那大部分搞艺术的都要失业了。
学会看透“文艺”背后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看看第四季的第四集里面实验电影和人体摄影艺术家是怎么被警察赶得无路可去的。
所谓60年代艺术的乌托邦其实是根本就不存在。
还是那句话如果没有商业推手根本就无所谓60年代的艺术。
也许有人会辩解说,我们是通过安迪才了解了美国的商业文化。
那么我我要讲:现在有了更好的选择——Mad Men。
比起安迪.沃霍尔投机一样的波普艺术,这部电视剧更加真实、更加深刻、更加全面。
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片中的很多桥段都似曾相识。
我们的商业化进程才刚刚开始,50年前的Don可能会是明天的我,或者你。
不记得被谁推荐广告狂人,看了之后整个人感觉一下从高中看到大学的美国情景喜剧身边被推开。
每一秒都好看,每个人每个眼神每一口吐烟气都好看。
12集don的身份差点被人揭露,慌乱失神中他找到雷切尔想远走高飞,雷切尔噙着眼泪的那个绝望眼神一下把我打败了,她说你根本不爱我不想带我走你只是想走,自己一个人也想走。
那眼神像是你的爱意,我这颗心,都是很宝贵的东西,可要是你不能好好珍重,那还不如收回来,自己保管。
“我还爱你,但我不能和你在一起了”如是。
13集betty对don说他不要家庭孩子了吗,那个锋利笃定的眼神,简直让我替don感到心虚颤栗。
betty的抑郁在一整季都没有好转,丈夫英俊多金,小孩乖巧,她看起来什么都有了,却好像什么都没有。
她无人控诉的生活,她甚至寄希望于一个5岁小孩的祝福—“告诉我,我会好的”。
这集结尾don在投影仪广告案中找回了家庭的感觉,在四周一片漆黑中播放着一家四口人的轨迹,动人的光影。
他重新爱上了眼中有异彩的betty和对他有深深眷恋的小孩们。
工作结束后他飞奔回家脑海里想着感人的相逢—和betty和孩子一起回betty老家。
然而推开门却发现她们早已离开,只能一个人颓唐地坐在楼梯上,怅然若失,刚刚是多好的梦噢。
每个人都不开心,每个人都落着没人知晓的泪,我深深地怜悯他们,也是自己。
三年,应该是三年前,我大学毕业,开始在一家英文杂志社当编辑,日子清闲寡淡恩,应该是那个时候Mad Men开播。
当时它还没得金球奖、艾美奖,它的主演们还没去演电影HBO没看中剧本,制作人不得已才转投AMC。
结果,从制作人到一众演员风光无限它毫无疑问成为我迄今为止最爱的美剧那是50、60年代的美国,肯尼迪遇刺,犹太人还尚未成气候,即将把美国拖入泥潭的越战开场。
黑人民权运动仍在进行,同性恋远未如现今这般被大众接受,女性还只能做些无足轻重的工作。
毫无疑问的是,民权的思想在萌芽,嬉皮士们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Mad Men里的主角们不是hippe,不是beatnik。
里面的男士戴软呢fedora,穿三件式西服,配细细的领带和精良的袖扣;那时的女人喜欢curvy的身型,她们穿剪裁合身的连身裙,丝质的blouse配pleated skirt或pencil skirt。
不论何种花色和款式,都不会短过膝盖。
各式的blouse是我的最爱,丝质的,雪纺的,印花的,波尔卡圆点的,有系带打而成结的,有领口做成摺边式样的时尚就是一次次轮回,妈妈年轻时也有好几件这样的blouse,白色的,淡青色的,配深紫色长过膝盖的pencil skirt,脚上穿或白或粉的高跟鞋,那是一副很美的画面。
到现在,轮到我如此中意这类型的衣衫到第四季,台词越发好,画面也像老旧的电影,充满了怀旧感。
好似一幅时代风情画卷,大时代中的各种变革、思潮,各色人等一一尽显。
剧中男主角don draper与纽约城里相貌英俊,才华横溢,野心勃勃的生意人并无二致,家里有标致的贤妻和可人的儿女,情人向走马灯般轮换,离婚对他来说可能更落得清净。
Don内心太多挣扎,安全感一戳即破。
才华洋溢的人大多内心孤独,don就是这样他很多时候的神情像极了剧中的don draper。
很多时候我盯着他看,想看穿他的心。
我问一些莫名的问题,说一些不明就里的话,我太高估自己Bethany是Don离婚后身边众多女人中的一个。
第四季第八集里,Bethany和Don应该是第四次约会Bethany说,Everydate feels like a first date with you.Don说,Is that good or bad?Bethany说,It's just i know you must be seeing someone else. and don't say no, because it'll just hurt me more.Don说,Look, I'm here with you right now. We are on a date. And i thought we were getting to know each other.Bethany说,It doesn't just accumulate. It takes intense, prolonged contact. Don't you want to be close with anyone?Don说,I do.Bethany说,I get excited when you call. and then I don't hear from you. We don't have to get married, or for me to show you off at the country club.昨天看到这一段时,心里撕裂般地痛。
我对他说过同样的话,问过同样的问题。
电视和现实竟然惊人地相似。
直到约会结束don对bethany说的话还是模棱两可,这个傻姑娘仍幻想有一天浪子能在她身边停留Don的旁白说,This girl wants me to know her. But I already know her.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要从什么地方说起呢。
有一段时间我痛恨自己的不成熟,以前。
在我的想法中,不成熟与天真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也不是通俗意义上成熟的反义词。
我的意思是说,不够世故,不够老练,不够装逼......事实上,这些词相对你们,对我而言,还有别的涵义,只是,原谅我,没法准确地将这些细微的难以言说的差别表述出来。
举个例子来说,我认为我抽烟的样子不够性感,如果你见过格里高利帕克抽烟的样子的话(suede的妖孽主唱也不错)。
Just kidding.(事实上我对吸烟本身一点兴趣也没有,也缺乏烟瘾。
但难免的,你需要一些东西来帮助你渡过那些难熬的时刻,你会发现,燃烧的不是烟身,而是你该死的肮脏的邪恶的矫情的高尚而纯洁的灵魂。
这话听起来就很矫情,并且装逼,但你们中的一些人肯定知道,这话是多么正确。
)如果你们真的知道我在说什么的话,你们应该会明白,我说的是我痛恨我自己看起来不够成熟,而不是痛恨自己不够成熟。
因为压根儿就没有“成熟”这回事,而只有“看起来成熟”这回事。
没有一个男人会自动成熟起来,天然地成熟起来。
所以老鲍勃迪伦才会唱到“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成熟从来不是一个男人的天然属性。
我关注的不过是外界的世俗的评价,而无关内心,因为我真切地知道,我没有任何一个瞬间是“成熟”的,过去不会,将来也不会。
我内心深处全是些遥不可及的乌托邦,现实在彼处无处安放,一地鸡毛。
看起来不够成熟这回事儿,绝大多数人都有着广泛而深刻地体验。
说话总是掌握不了分寸,得罪所有人、情绪总是挂在脸上,让大家都难堪、扣西服的最下面一颗纽扣、脸上粉底的颜色和其它裸露部位的颜色形成鲜明对比、喝咖啡的时候忘了将勺子拿出来、和陌生的异性说话时候不敢直视对方眼睛,或者要不就是一直死盯着对方眼睛而不知最好将视线置于眉心或者是鼻尖、和陌生人上床时找不到对方的G点。
诸如此类,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你没有办法应对一个稍微陌生的环境和境况。
或者更简单地说,你一看就是个雏儿,生理心理都缺乏深度开苞。
说到雏儿,想起假期回家,突然发现那帮难兄难弟,竟然连一个处男都寻不到了。
这真是一个人神共愤普天同庆的消息,这意味着又一批坏男人通过试用期的考察,开始批量残害祖国各地的花骨朵们(组织上还提出,不仅要立足中国,更要放眼世界)。
如我一个哥们儿而言,这还意味着,他们正式开始了新生活(彼时,适逢另一兄弟摆脱男孩这一稚嫩的称呼,这位先行者露出一脸淫贱的笑容,张开双臂,说道“欢迎开始新生活。
”)。
同时,我想,这大概也意味着我们的纯真年代正式落幕。
没有人会再为姑娘们写情书了。
在他们业已逝去的、漫长的、乍暖还寒的青春期里。
自慰是他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唯一途径。
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着一颗被身体深处蔓延开来的欲望折磨得苍白无比奄奄一息的灵魂。
这是他们那时候追不到女生的重要原因,欲望让他们卑贱,让他们在那些什么都不懂的小萝莉面前摇尾乞怜。
如福柯所言,在今天事实上的男权社会里,女性真正能掌握的权力,当是拒绝男性求欢的权力。
在这个领域,她们能真切地让那些欲火焚身精虫上脑的男人感受到挫败,是的,性挫败。
这是女性之所以相较于男性矜持的根本原因。
不在于道德规训,而在于,这是她们所能掌握地不多权力,没有理由不最大限度地利用它。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性挫败和它带来的焦虑以及克服它的过程,是人类诗歌甚至是文学的两大重要母题之一,既是所谓的爱情。
另一个主题则是死亡。
不过这些东西都没有海明威给年轻人的建议来得中肯与实在,这位硬汉说“小伙子们,约会前先打个手枪吧!
当然我指的是你们初期的约会。
”现在,这都不成其为问题了,他们成功地熬过了严冬,但他们能在春季幸存么。
最近看了那部金狮奖获奖影片《The wrestler》,一个loser的故事,一个曾经红极一时的摔角手的中老年生活,the fucking life of a man.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呢?
没有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不能说是残酷,而应该说是操蛋,并且这样从过去操到现在,在可以预见地未来,也看不到停止的希望。
接受么?
米基.洛克不接受,所以他重回年轻时候的摔角场,并且选择了可以预料到的死亡。
他不能接受苟活,也缺乏在现实中混得更好的手腕,作为雄性荷尔蒙的化身,他也不能选择死在病床上,所以他选择在呐喊声中,聚光灯下使出自己年轻时候的必杀技,纵身跃下,皆大欢喜。
另外在看一部剧集《mad man》,讲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群纽约麦迪逊大街上广告人的故事,男主角酷似格里高利帕克,有型得没谱,中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有很好的报酬和业内的地位,有漂亮老婆乖巧儿女,有甘当其止痛药的艺术家情人。
同时也有险恶的办公室政治、有见不得光的过去,有永远也缺乏精力去应付的生活。
不用着急,你们也有这一天,你们会成为冷酷精明的商人,口蜜腹剑的政客,大腹便便的成功人士,或者成为现实生活的失意者。
事实上,相比于过去,你们的麻烦大了。
但愿遥远未来的某一天,我的兄弟,你能像过去一样叫上我,抛弃这些俗事,我们去玩一盘实况。
虽然注定你们不能永远冒充彼得潘,可我还是衷心祝愿你们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处男。
<图片1>上次这么卖力荐剧还是在2010年,当时看完《波士顿法律》,各种抓耳挠腮,个中微妙处恨无人可以分享。
于是逮着机会就向周围朋友安利,然而应者寥寥。
极少数点开了,受不了开头短平快的节奏和纷杂的叙事线索,没看完第一集就点了叉。
时间一长,我也就耸耸肩接受了——人生就是这么寂寞如雪呗!
看个美剧,在现实中也找不到同好。
这已经是我第二回写长文推荐《Mad man》(广告狂人)了。
上回写完《一人是一座岛》时,《广告狂人》还剩全季的最后几集未播。
前段时间终于把结尾几集看完了。
总算各人的因缘际遇都有交待。
连Peggy都有了情感归属。
编剧其实早安排好了那么一人。
只待曲终人散之时,在灯火阑珊之处将其拎出来凑成一对,而且一点不突兀。
共事十年以上还能互相欣赏的异性同事可以直接去领结婚证了吧?
<图片2>当年讨厌Don讨厌得一度弃剧。
有人把Don从第一集开始的情人捋了一遍,真是一项浩大工程。
丫就是广告圈的种马!
可是结尾处,当他坐在麦肯巨大的环形办公桌前,周围一色衣冠楚楚,和他一样谈笑自若,万物皆备于我的创意总监们,Don眉宇间的落寞无处可藏。
看到这里,我又心疼得不行。
没办法,谁让丫天生自带男主光环。
在麦迪逊大街混迹了几十年,男女之间那点事,谁睡了谁,谁和谁在一起了,谁和谁分手了,大概是最不能算事的事了。
如同每一场宿醉,天一亮,自动痊愈,打针吃药都不用的。
再见面,彼此还能默契地揭过不提,依然是合作无间的Partner。
麦肯最终收回了Sterling Cooper公司的独立经营权,将所有人员打散收编自己麾下。
一时间,新旧交替,人仰马翻。
原本自己一亩三分地里,杀伐决断任我行。
到了人家屋檐下,少不得雌伏在大机构僵化机械的制度和流程之下。
旧时同事们各显神通想尽办法在新公司里立住脚根。
Don依然被麦肯的大老板们施以青眼,表面上光鲜如昔,内心却早荒芜成了一片盐碱地。
十年间,原本在麦迪逊大街有自己一席之地的Sterling Cooper公司几经合并收购,几次命悬一线,始终能保有自己的title,这回算是彻底终结于此。
创始人Cooper斯人已逝。
Sterling这个老浪子的心气情怀也散落成渣。
顶梁柱Don对职业生涯心生厌倦。
<图片3>麦肯巨大的会议室里,满屋子都是和他一样的创意总监们。
会议主持不再是老搭档Roger,侃侃而谈另有其人。
别的创意总监阐述自己手里头的Case,他不过是众多旁听者中的一个。
往常,不管是会议开到半截还是行至尾声,当Don想说点什么的时候,他必定先掸落手中的烟灰,猛吸一口,微蹙眉头,然后自信而强势地对整个广告从创意到执行来一段盖棺定论的conclusion。
客户听了心满意足,下属听了心领神会,总之皆大欢喜。
这一刻,坐在麦肯的环形会议桌前,Don看上去有些孤单,有些隔隔不入。
职业困境是一方面,生活也深陷泥淖。
女儿无意间撞破他和楼下邻居太太搞外遇,第二次婚姻即将到头,…… Don绝对不是《广告狂人》里面第一个试图从东方哲学和宗教里面寻找出路的人。
Sterling Cooper早期有个copywriter中途跑去当喇嘛了,后来在小酒吧里还和旧时同事偶遇一场,自此消失在众人视野。
公司创始人Cooper在办公室里悬挂着日本触手系卡通色情画。
连日常习惯都向东方人致敬——所有高管进入他办公室必须脱鞋。
作为潮流文化和消费文化的缔造者,麦迪逊的广告人审美高于一般普罗大众,这一点毋庸置疑。
当上帝也无法将他们从迷途中指引出来的时候,他们只能转而求助于中国的孔子和老庄。
<图片4>结尾处,Don和一群像他一样迷失的人,避世在一个很偏僻的村庄。
每天在悬崖边打打太极,练练瑜伽。
当一群厌世者围坐一起,看上去像是吸毒者的互助会,Don糊里糊涂地参与了他们的讨论。
在这群衣着邋遢的失意人群中,他这个来自曼哈顿的精英男士看上去依然那么格格不入。
直到一个叫做莱纳德的男人站了起来,对大家说:“我一直活在角落里,习惯了被人忽视。
在办公室里,人们从我身边走过,从不正眼看我。
我回到家,看着我的妻子和孩子,当我坐下时,他们根本懒得看我一眼……” 听到这里,唐抬起头来看着他,莱纳德继续说:“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梦到我在冰箱里,有人过来关上了冰箱的门,周围陷入一片黑暗,每个人都自顾自地吃着饭。
然后门开了,我看到每个人都在笑,不过他们依旧不正眼看我。
接着门又关上了,灯也熄灭了。
” 其他人听完这番话一脸淡然,惟独Don哭得不能自持。
这个梦既是隐喻也是现实。
当男人像冰箱一样供养着家人的生活,殊不知真正家庭的天伦之乐正在远离他们。
女儿Sally撞破了自己的奸情,父亲的形象跌破谷底。
第一任妻子在电话那边一脸厌倦:请你不要再打电话来。
所有血缘羁绊和情感牵连的亲人都离他远去。
天朝其实也一样。
男性在家庭中的角色日益边缘化,父亲在子女成长中长期缺位,留下一地鸡毛的婆媳关系和长大后指责原生家庭的子女……一如冯唐所说:周围男性怎么看和美好生活没有关系,刚升VP的全副心思想升MD,刚升正处的全副心思想升副局,挣了几百万的想挣一个亿,挣了一个亿的想到创业板上市产品卖到美国去,一腔驴血,一脸大包……再看看我周围这些二十出头的男人,单向度的价值取向。
一眼即可望穿,少了回味咂摸的空间,一如这十年间广告设计风潮的变化——日趋扁平化。
一切向“钱”看,你我都是时代裹挟的风和沙。
不是说“一腔驴血,一脸大包”的价值观不好,而是少了一些“人之所以为人”的可爱和可敬。
《波士顿法律》也好,《广告狂人》也罢,打动我的不过是职业与操守、信念与理想所折射出来的男人情怀。
都说现在已经进入了“审美的母系时代”,时代要求男性剔除几千年文化基因里面的“直男癌”因子,补充一些“性情营养”。
微博上有女生说起感性男人:有才华的、内心纠结的中年男人,都是重大自然灾难,到哪毁哪,所过之处、寸草不生。
确实是这么回事——如果一个四十多有才华的男人,还没世故浑噩成一座空壳,内心还常纠结之处,绝对秒得你渣都不剩。
我身边很少这样的男人。
如果你们身边恰好有,记得告诉我。
<图片6>个人订阅号:溯洄而上寻找气质相近的朋友
Don总是给我们留下一个又一个背影,就像他深埋心底的秘密,不能正面示人。
这部剧最后,他满怀期待地回到家,打算加入妻小的感恩节旅行,可未能如愿,到家已是人去楼空。
他坐在楼梯上,镜头对着他的正面,在逐渐远离,画面渐渐陷入黑暗,正如他的空虚、寂寞、压抑无所遁形。
本片第二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是Betty,首先就是因为她太美了,她抽烟的样子,还有她举着长管猎枪击杀鸽子的样子,绝对是我心中的本片最佳名场面。
还有就是,她其实是挺惨的,Don从不对她提起他的过去,不说就算了,还特么在外面瞎搞... 瞎搞就特么也算了,还不止一个🌚他爱上放荡不羁的女画家,爱上一个和他拥有相似灵魂的女强人,他可以潇洒地把上司给的2500美金塞进女画家的衣服里说buy yourself a car,却不愿意考虑Betty换房子的请求,甚至感恩节旅行都以工作忙为由推脱。
他甚至在不光彩的过去被Peter发现之后想带着Rachel一走了之,全然不顾妻子和孩子... 他在职场上是独当一面的广告人,可是他内心里是个懦夫。
他不理睬前来找他的弟弟,甚至用钱打发他走。
最终得到弟弟上吊自杀的消息。
一开始我也是对弟弟有偏见的,按正常桥段设定来讲,弟弟肯定不是啥好人。
可目前看来,他是全剧最纯粹的一个人。
带着团聚的目的来找昔日的哥哥,可他不知道,他的哥哥,脸上的面具早已撕不下来了。
如果亲情可以用5000美元来打发,如果世上唯一可能依靠的温情早已面目全非,那么死有何惧?
当年幼小的他追着火车叫着Dick!
Dick!
没有回音,事隔经年,仍然没有。
先写到这里,这部剧里其他人物也都太有意思了,根本不能用正常的价值观去衡量他们的所做所为。
等我有空就来填这个坑。
2020/5/10
(本篇严重剧透!!
未看完全剧七季请绕开!
)这部剧里没有一个人真正快乐,即使他们看似拥有一切(也许有一个例外,那个小秘书Meredith),而这其中“profoundly sad”的一位就是最美的Betty。
她拥有Grace Kelly一般优雅的美,家世良好,优越的中产阶级生活,帅气的丈夫,天使般的孩子。
只缺一样,让这一切看起来像个肥皂泡泡——爱。
Don当然给不了她,他自己都缺爱,心里有个无底洞,不停找人想将它填上。
Betty知道Don在隐瞒她,不甘心的沉默,又没有勇气和能力撕破,郁结于心,形诸于表,她的底色异常悲伤。
日常琐事、养儿育女、吃饭应酬,哪怕跟Don有片刻温馨,有闪耀的一瞬,一切都像浮在表面,只要将头一转开,立即就能陷入无边际的黑暗。
她似乎什么也没做,被动接受和等待。
也许是母亲将她教养成这样,传统的价值观,不被认可的事业,丈夫的依赖和附庸。
她没有依靠。
母亲的过世对她打击深重,父亲并不认可Don,在他们的婚姻关系中未起到积极作用,当然他爱他的女儿,无可厚非,何况最后他已有些痴呆。
弟弟跟她在一丁点的利益之间争来斗去,他们并不亲密。
她唯一可以哭泣的地方是小时候黑人保姆的怀抱,可除了有地方哭,她还能给她什么呢?
那段很像《飘》里的斯嘉丽,但显然Betty绝不是斯嘉丽。
与邻居小男孩的友情只给她带来更多麻烦,他跟保姆的角色一样,只提供一时的安慰。
心理医生完全没用。
她的绝望在脸上、在怨念的眼神里,在发抖的手指上,在对孩子们简单粗暴的呼来喝去中,在一根接一根抽不停的烟中……剧中多处用了小女孩的意象,比如Don说有时感觉是在跟一个小女孩相处,在Sally的儿童心理医生那里得到放松,还有上文提到的与儿时保姆、邻居男孩的关系。
她的的确确是个小女孩,而且是个孤儿,无法从可悲的处境中脱身。
很幸运的是,她遇见了Henry,她也许并非真的爱他,至少不像对Don那样,但Henry给了她需要的呵护,以及离开Don的条件。
即使她自身并无成长变化,但她在Don那里受的伤愈合了一部分,她甚至觉察到了自己爱Don的方式是得不到他的。
于是,她终于可以毫无挂碍地跟Don睡了,又若无其事地回到自己的生活。
这并不是在报复,只是真的放下了。
可惜旧有的伤口已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为了让悲剧人物更加悲哀,编剧给了她一个肺癌的结局。
被动的个性让她很快认清并接受了即将离去的事实。
也许这样的说法并不公平。
Betty告诉Sally,我不是轻言放弃,我这辈子做过很多的抗争,所以我才知道什么时候是真的结束了。
这不是软弱,而是一种天分,知道何时该向前看了。
她写下一封信给Sally,平静交代后事,告诉Sally她以前很担心她的特立独行,现在觉得那很好,“我知道你的人生会是异常奇妙的旅程。
”她对Sally的信任和祝福应该会让Sally走得更远。
这是她为数不多的做母亲的时刻,也是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突然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豁然,至此,成为完美悲剧人物。
在观察Betty时,我的最大疑问是,她有别的路可走吗?
比如像Trudy一样,决绝地要Peter离开。
她也有过,但她似乎仍沉浸在悲伤之中,Trudy见Peter的时候就释然多了。
也许因为Trudy有父母的依靠,所以比较有底气,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个性的不同,Trudy特有的欢乐、骄傲和通情达理,编剧果然也给了她一个happy ending。
或者像Francine一样,有一个自己的小事业,不只是陷在和Don的关系中。
其实最后她去读心理学已然是走了这一步,她在试着了解自己,试着将目光转到更宽阔的领域。
或者像Megan一样,但你我都知道,她不可能是Megan。
Megan更悲哀,她最是知道自己想要的,但求而不得,并非怨妇,但后来也是悲伤的底色。
Megan更像Don,但才华不及,自私、一点理想主义、主动、有手段,她的结局会是怎样?
编剧只写到她带着Don给的一大笔钱离开了他。
Megan的表演风格看似做作,走这条路应该不会容易,也应该不会达到预期,但她会找到出路的。
这样想来,钱并不很重要。
一切的充实快乐和满足都只存在于大脑之中。
我原以为Betty会很羡慕Don,因为他一直在主动做选择,也更有几乎这样做。
但其实殊途同归,最后都只不过为得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他们某种程度上说也很幸运,经历了奇妙的旅程,大多数人并没有。
许多人说Betty很像林黛玉,某种程度上确实是。
不如拿欧丽娟老师对黛玉的这段评价做结尾吧:她体现了人们(尤其是女性)心中那个永远没有长大的、受伤的、寂寞的小女孩,次等性别的不公、命运由人的不安、求之不得的遗憾凝结成的酸楚,并未随着年龄增长而化解,固守在内心深处的阴暗角落,不时地需要安慰与呵护。
于是她就成了脆弱自我的化身。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刷完第N遍,仍对1960年代曼哈顿审美爱不释手,又来N刷另一部以1960年代的曼哈顿为背景的老剧,关于麦迪逊大道上的一家广告公司。
第四集有个镜头:几个业务经理围在一起听收音机,听Lenny bruce的单口相声!
立即跟麦瑟尔夫人的生活与时代无缝连接了。
第五集有个情节:业务经理肯(Ken Cosgrove)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和另几位业务经理在创意总监(Don Draper)办公室开会,肯赠送了一本给Don,大家祝贺他。
根据剧情设定,The Atlantic Monthly是一本全国性畅销刊物,享有挺高的声誉。
他们听到这个消息时,彼得和保罗站在一起。
彼得条件反射地觉得这是值得庆祝的事,第一反应还挺开心的,祝福也是真心在祝福。
保罗恰恰相反,第一反应就仿佛受到暴击,勉强挤出了一个笑脸。
肯说完他的长篇小说梗概,保罗阴阳怪气地说:听起来不是很蠢啊。
亨利也在场,但没什么特别的反应,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
散会后的场景很有意思。
另外三位销售经理不约而同来到彼得的办公室,阴阳怪气地对此表达嫉妒(envy,不是jealousy)。
保罗最不加掩饰,“我恶心得要吐了“,”他在那儿走来走去像个傻子“,随口编出一些故事情节,用来嘲讽刚才在Don办公室肯描述自己的两部长篇小说的情节梗概。
亨利没怎么吭声,只是勉强附和说,“难以置信,他之前什么也不说,直到把印出来的杂志拿到大家面前。
” 彼得是东海岸的富/贵七代,至少七代,他攻击肯的方式是:他爸爸不过是某穷乡僻壤的销售员。
保罗听到这话就不高兴了,“那又怎样?
” 彼得立即闭嘴。
保罗尖酸刻薄地发泄完,彼得才沮丧又诚恳地说:《大西洋月刊》是全国性刊物啊,我爸爸也喜欢看的。
然后大家一起沉默。
过了一会儿,保罗看见肯在茶水间对着一群女秘书谈论自己的写作,竟然走过去直接从肯的口袋里抽出那本杂志,把印有肯的短篇小说的那几页撕掉,自己带走。
下班时,保罗又觉得自己有些过分,跑去给肯道歉。
当天晚上,彼得在家写小说,写完后拿给新婚妻子看,并想办法去发表。
第N次刷某剧,你知道这些人物的后续境况是什么,相当于开了上帝视角。
耐人寻味的是,这些人物在后续剧情中逐渐展开的性格和遭遇,和他们这次的不同反应是非常连贯、非常一致的。
亨利对这件事并无太大兴趣,他的妻子在别的公司当接线员,他们过着并不宽裕的生活。
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对别人的事一概不太关心。
他一直对新媒体(对1960年代来说)感兴趣,踏实做事,最后终于说服公司成立了专门的部门,他当部门负责人。
彼得虽出身富贵,但父亲早逝且负债,母亲也老年痴呆,需要他照顾。
他自负且讨人嫌,但也有才华和冲劲,一路磕磕碰碰,逐渐改善自己,最后做到了公司管理层。
他的行动力一直很足,只需调整到正确的方向上,就能充分为他服务。
保罗似乎不久就被裁掉了,之后骂骂咧咧也没什么正经工作,因为赌博还是其它什么类似的事情过得很惨。
这个后续似乎很符合他当时对肯的反应:心胸狭隘、缺乏基本的自控力和边界感、搞不清自己该干什么,时间和精力常常浪费在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的地方——说到底,别人发表小说,又不是抢了他的客户,跟他有什么关系吗——过得浑浑噩噩也很符合逻辑。
三个人的三种反应都非常典型,也都是他们各自性情的浓缩体现,预测了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
世间百态,戏与人生,看一看,笑一笑,再想一想,挺有意思。
后面的看不动了。。。
还行 普通好
那个年代的一切,very classical....
满满的男权主义言论…真是看不下去,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呕!弃了!
定制赞!
对不起我真的受不了这个男主。。。
傲慢、假贵族、恶心
上班第一天就搭老板手?结婚前一天去睡新同事?和客户看店把客户亲了?Where is your professionalism???看了一半,里面每个人都好讨厌。弃了。
一群渣男的狂欢~一群堕落女人的助兴~看完第一季我真觉得我可能看了个假的高分美剧,男主一天到晚眉头紧锁,女主暂时不知道是哪一个但这里面哪一个都很婊啊怎么办~每天的工作就是喝酒抽烟泡女人,开着不知所云的会也没见推广了什么太牛的产品~办公室互相交媾简直恶心得要死~至少第一季很~难~看~
看不下去。- -
为了某某两个字儿
慢热,复古,有腔调。剧本扎实,台词见功底,众多形形色色却个性鲜明的人物。麦迪逊大街装扮精致的女人和商业精英们,不忠之外留恋过的情人们,每个人心中各自隐藏的秘密们,都飘出屏幕之外,变成了那个六十年代的印记。
艾美奖,让青少年走开。
果然神!!!
挺精致的,男主很帅,女主很漂亮
把那么多尖锐的话题隐藏在看似无比温润的表面下,合适的内容出现在合适的平台上,极致微妙之美。
不对我的胃口
Betty叼着烟举起猎枪在院子里打鸟儿的那幕,喜欢得不得了!
实在精彩绝伦人物丰满而又回味无穷。一出好的剧反倒不想急着看完
Don是真小人Pete伪君子 Peggy和Joan各有各的才能却也轻贱了自己 被围城所困的Betty对邻居小男孩施展女性魅力的时候又让人收回了怜惜 Rachel尽管转身离开时保留了点所谓的骄傲却也一度败于诱惑之下 群像看下来每一个角色都很集成了糟点和矛盾 没觉得能撑得起神剧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