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诸葛亮 到 雍正 ,我蛮喜欢唐国强演的尽心尽力的忠诚较色,看了这部剧觉得电视里的张居正和小说里果然有出入,就像大家说的一样这部戏不能当历史来看。
和历史还是有出入,但这毕竟是一部电视剧,不得不把主角刻画的尽量完美。
纵观现在的历史剧也没有几部完全与历史属实。
张居正虽然是个内政高手,但是在处事上的仍然欠缺很多,在这部戏还是很好的反应了这一点。
再看看演员阵容 唐国强 冯远征 梅婷 依然都是实力派演员,但或许是剧组大意了,居然有穿帮镜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低级错误。
总的来说这部戏依然是一部值得大家欣赏的电视剧,众多实力派演员的加入,加上波浪起伏的剧情,仍然很有代入感。
电视剧《万历首辅张居正》看完了,但深深地为张居正死后的悲惨结局而慨叹啊!
电视剧讲述了张居正的一生。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并不乏有起自平民而荣登宝座的皇帝,刘邦,朱元璋都以开国的一代君主享名青史,但却少有出身寒微而力挽狂澜的宰相,张居正,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从平民中崛起,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整饬史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拯救朱明王朝将倾之厦。
张居正是真正的改革家,有大无畏的担当精神,有为改革敢于抛弃自己所有乃至生命的决心,打击贪官污吏,追缴民工款,严惩草菅人命之徒这些事迹,充分体现了张居正一心为明,全心为民的优秀作风,三把火烧的很旺,在像其他的管理者那样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更是一个实用主义者,知人善用,能屈能伸,有一点见风使舵,甚至提出了“以实际工作来评定官员的廉政问题”的判定标准,很善于在斗争中看清形势,站对位置,保全自己,他从前首辅高珙与宦官冯公公的争斗中获得赏识,晋升成功,正是靠着这样审时度势的能力,才有可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使万历新政得以实施。
张居正于国事日以继日地奔忙,连十九年末得见面的老父文明去世,他都未能服丧守制。
万历九年(1581),五十七岁的居正,终于劳累病倒。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居正病逝,舍弃了他十六年始终不放的权力,十年来竭诚拥裁的皇帝,撤手人寰。
死后,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
他带着平生的抱负埋入了江陵的墓地,可他哪里知道,自己一生为国任劳任怨的功德,换来的竟是家族子孙的大难。
张居正一切的改革都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出发,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因而在某些方面损害一些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他自己在政策及用人上也存在一些失误,他死后,有些人就开始了肆意的报复和攻击。
而万历皇帝呢? 居正在位时,他不是一直尊其为师吗?
那是出于需要与无奈。
他早已耿耿于居正的震主之威。
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这是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
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
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这是帝王的逻辑!
居正既死,神宗这个已经成年的以享乐和追求财富积累为天性的年轻皇帝,开始寻找一种复仇的快慰。
张居正逝世后不久,在万历皇帝的纵容和支持下,那些在改革中受到损失的皇亲国戚,贵族人士把矛头指向张居正。
神宗于是下令抄居正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刻棺戮尸。
他的家属饿死的饿死,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竞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时所用一批勤政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
而万历新政也完结了,一一恢复以前弊端丛生的旧观,那些下台的贪官污吏又被重新启用。
整个神宗一朝,没有人敢为居正呼冤。
然而国衰而思良臣。
直到天启二年(1622),明熹宗为激励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张居正,予以复官复荫。
然一切俱已晚矣!
改革家真是艰难啊,中国古代的商鞅、王安石,都是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的人物,也是因为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从而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啊!
巾帼不让须眉。
梅婷剧中扮演的李太后,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颇有政治头脑,是后宫的关键人物。
在穆宗对后事安排得不细密,以及内阁与司礼监的政权,造成万历初期政局的动荡的局势下,为了维护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维护皇室贵族的权益,李太后主政稳定了万历初年政局,实现了皇位的平稳过渡。
这也在客观上为张居正改革准备了条件。
李太后、张居正与冯保,构成了支撑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的“铁三角”,推动历史的进程。
梅婷的表演,得到了很多观众的认可,她把一个深明大义、有思想有谋略的太后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而身为一个女人,她的感性的一面也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张居正、李太后、冯保三人被喻为万历新政改革时的“权力铁三角”,唐国强、梅婷、冯远征将这错综关系展现到位。
总之,我还是挺喜欢看这部电视剧的。
优酷上1566看完推荐了这个,开篇看到隆庆的色鬼样就不舒服,尤其是比太监声还难听的笑声,毛骨悚然...但努力劝自己忍住,坚持,后面看到比鳌拜还嚣张的高恭和到了隆庆6年才和万历李菲第一次见面的主角,以及戴耳环的冯宝宝,只好弃了....这么好的题材,有这么好的演员阵容,不知道编剧怎么当的,导演也实在是太让人失望了...
只想说,辜负了一群好演员。
台词、配乐、剧情,可吐槽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甚至看到工作人员出现在画面里。
制作如此粗糙,真的太令人失望了。
人设也无法接受,明史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了,把主人公塑造成如此完美高大上的当代领导人形象,无法接受。
给三星只是看在演员的份儿上。
整部剧离精品还差的很远很远。
可见好演员云集也不见得就能拍出好戏来,团队真的太重要了。
虽然我不认为这个戏已经到了5星的范儿但是为了又红又专的表明我立场我得来个5星的正所谓演艺界厮杀惨烈。
能混个有头有脸,不挨骂,那都是人精。
智力各方面也算上乘了。
有时候电视剧啥样也就间接地表现了观众的需求难道我做得一桌菜,还得喂你嘴里去?!
要不你就能把花椒大料当腊肠吃嘴里,还得骂厨子?
他不明说,你不会深究么?
我认为这部剧早已经尽了责任,对得起良心了。
若说什么问题·,无非是编剧看了太多史书,把观众也当成一样的了。
只要看得人对历史门儿清,自然分得出那句是要得的,哪句他一说,我一听。
ps我记得唐国强在开播发布会上,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要说突破,我和远征要是能交换角色,那才是突破。
冯远征表示同意。
这句话颇有点意思……也不在饭盒上。
我看这部电视剧不是来找茬的,当然编剧还可以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头几集还有穿帮镜头,但这都不应该成为我们攻击这部电视剧的理由。
明朝张居正改革是我最推崇的改革之一。
自弘治后期西方一步步赶超中国开始,就注定了几百年后中国备受欺凌的局面,而这中间唯一一次翻身的机会,也是大明中兴的曙光,就是张居正改革。
学历史学的年头多了,看东西自然角度也不同。
这部电视剧我就没拿它当电视剧看,整个看的过程,我的心中都陈郁不已。
当年我为什么没有选择近现代史专业?
就是忍受不了那种面对颓势的无力感。
都说中国文人自古就有济世兴邦的情怀,这不假,忧民之忧,忧国之患,每到看到国家危亡时刻未尝不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张居正,难啊……大臣和言官不同,言官只要风裁卓绝,大臣非大利害,即当护持国体,那能和少年一样地轻动?
我们只知道抨击时事,妄论政非,殊不知秉政难,秉国更难。
治大国如烹小鲜,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步子大了,咔,容易扯着蛋。
是,当今有诸多不如意的地方,可我们得看到希望,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有一段时间来平衡各方的利益,需要不断地斗争和妥协。
一步到位的那不是改革,而是革命,是要流血的。
当下公务员考试火爆,公务员群体的整体受教育程度和素质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我希望能多一些济世安邦的情怀。
而对广大的大学生,我希望能多干些事实,少一些空谈。
最后,附送我很喜欢的一首歌词。
煌煌天朝万千气象,江山坐在百姓心上。
热天热地热太阳,热的是一粥一饭一件衣裳。
九州方圆四野苍茫,大江南北人丁兴旺。
敬天敬地敬爹娘,敬的是富国强民好主张。
看了楼上的同学们许多简评,俺也发表一下不同的看法:这是部与众不同、有野心的电视剧!
试想一个发生在东厂横行颓废不振的明朝时代,没有暴力色情偶像美女这些传统噱头,也极少刀光剑影,却在你来我往的针锋相对巧妙斡旋的对话中闪现着许多令人深思拍案叫绝的火花。
在下看来,该剧精髓在于“斗争”。
传统电视剧在历史斗争方面无不血腥和大肆渲染,而该剧的斗争多在看似平淡的口、脑风暴中已经完成!
表面风平浪静,底下却是波澜难平。
这是一场思维与权谋之术的盛宴!
为官处世之人在该剧中可学甚多。
另外,虽说该剧场景不多,总是宫中、府上;府上、宫中……但画面精美,各布景、小器件儿等无不体现一种浓浓的中国传统之美。
而音乐、节奏等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头几集,就连皇帝大行,都极快的带过。
更说明了编导的苦心--他不需要过于煽情或者渲染,在于编导来说最重点要传递的是胸怀百万兵的谋略之道!
这种对话占了90%以上、没有啥儿女私情、没有啥打打杀杀的剧对大多数人来说,特闷!
尤其还树立什么“完人”张居正,真是无聊。
也罢,劝同学们还是别看了,只不过我是力荐此剧、爱不释手啊!
哈哈哈
带着对国产剧的失望,看完43集。
一句话,主旋律。
但是改革者的下场,嘘唏不已。
世间再无张居正,人间再无谋国者。
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改革必然重新切分蛋糕,而必然损害既得利益都是权贵阶层,这些家族都是有能力影响政治,经济的。
这些利益受损的大人物,始终要反攻倒算。
只要是人治社会,改革重来不会成功,暂时的成功,换来的是更大后退。
现在全社会信仰金钱至上,改革是谋国之事,必然树敌,对自己及家族有百害而无一利。
儒家治国平天下还有一个理想。
在精致利己主义者横行的今天,我们只能悲观。
没有法治社会,是不会有改革者,只会有唯唯诺诺的官僚,议而不决的朝政。
转自:https://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2718621559519.html张居正参加这一年的乡试之时,才十三岁,但是他的才华却连顾璘都赞叹不已,甚至说出了“许以国士,呼为小友”的话语,也就是说,他愿意和张居正成为忘年交。
张居正在这场考试中表现十分出彩,考官认为他可以录取,但是却被顾璘阻止了,理由是:张居正曾经写过一首《题竹》,其中写道:“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
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从诗中可以看出,张居正认为自己未来可以平步青云,换句话说,心高气傲。
顾璘害怕他走上仕途的道路太过于顺利,在做事之时眼光太高,心气太盛,最终成为了普通之人。
…… 乡试结果公布之时,张居正落榜了,他为此愤愤不平。
顾璘找来了张居正,并坦诚告诉张居正,造成其落榜的罪魁祸首是自己,同时也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张居正为顾璘的良苦用心所感动,越发认真学习,并在三年之后考取了举人,甚至在未来当上了明朝著名的宰相。
可以说,他这一生,对得起顾璘的付出。
……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并不乏有起自平民而荣登宝座的皇帝,刘邦、朱元璋都以开国的一代君主享名青史,但却少有出身寒微而力挽狂澜的宰相,张居正就是罕见的一位。
张居正,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
他从秀才、举人、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从平民中崛起,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
拯救朱明王朝将倾之厦,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
人们赞扬他是“起衰振隳”的“救时宰相”。
“救时”,是很高的称誉,表明他是一位在王朝颓败之际临危制变的大政治家。
他的赫赫功绩,堪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
其主事时声显赫,炙手可热,圣眷优渥,无与伦比,但隆葬归天之际,即遭人非议之时,结果家产尽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
他生前身后毁誉之悬殊,足见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令后人扼腕叹息
当居正做着32人抬大轿,锦衣还乡,剧情便急转直下……
一般般
小时候看过的补一下
看过原著 感觉拍的不是特别好 唐老师以前的角色可能给我印象太深了 感觉他演的不是我心目中的张居正
题材是好的,可惜拍毁了
看完大明1566追来的。纯属戏说张居正,大臣们耍嘴皮堪比市井小民,隆庆皇帝荒淫无度昏君,看不出来仁厚。服化道一般。最多5分。
把张居正拍的太完美了。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没有任何问题,那是超人,外星球来的吧。
整体还可以吧,不算特别出彩。
喜欢这部剧,喜欢人物,喜欢演员,各种到位,令我印象最深的两个拍摄的地方:一是百官在皇宫里的场面是其他电视剧都舍不得请的,二是镜头快速近距离的推动让人感受很身临其境。 朝代的反复更替,君臣之间的博弈,智商的比拼也大概就是每个朝代的必经之路。而这些君臣之间,几十个人,几百个人,几千个人,几万个人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就直接决定了普天下的所有百姓。不败之朝可否由法律决定。如今没有饥荒,天灾亦可救,然有民无所,这大概是古代与现代百姓所经历的最大的区别了。
张居正有点类似王安石,这个片子没有配字幕是个硬伤。
看过
做事必然惹麻烦,但依然要做事
挺不错的
人物形象塑造过于单面化,不丰满,一个人就一种样子。
还是1566的张居正比较立体
可以拍得更好一点的
戏说劳模张居正
这剧的分是低了点,优点和毛病都很明显。熊召政下的功夫,抠的细节,观众都看得见。而他塑造的一些憨批人物,观众也看得见,比如那个圣母智障,穿金戴银住高级招待所还跟主角充独立自主新女性的憨批玉娘,写出这么个傻逼人物来,连带着主角都受累了。
比较尊重正史,也比较贯彻“高大全”
我真的很喜欢张居正,所以两星不能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