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打误撞看到了这部纪录片,最近一轮下来还是天台演唱会好看。
(个人看法) let it be 每一首歌都格外好听,可以挑任何一首歌作为买黑胶的冲动。
过于生活化,原来越后面越是经典。
越有分离的前兆,每一首歌都超级好听。
(已疯) 怎么说,再伟大的乐队也逃不过背道相驰,后期和前期创作蜜月期是差别太大。
保罗努力维稳这个团队,掌握控制权。
且不被理解,认为控制欲过多列侬破罐子破摔,有些段落我真的没懂什么意思,和洋子你侬我侬。
乔治确实需要一个发挥空间,被泡侬觉得歌一般般,(I,me,mine真的好听)可是只要一拿起乐器,好似争吵就消失了!
前十分钟还在吵架进度 歌曲调没定,后就三个人像小鸡啄米围坐一圈弹出这首歌,另一个人回来无缝加入。
天台演唱会真的经典中的经典,感谢大大高清4k彩色版,这画质说上个礼拜都不为过。
和警察上门对质过于好笑了吧!
太戏剧性。
这纪录片感受到了什么叫活久见!说今年还有虫团最后一张专辑50年后恩怨也分不清,爱恨也无关了,只是想着这个人。
如果他在这里会怎么样,会不会在奥运会齐声歌唱,会不会一起在回天台唱到警察上门?
A great event which you‘ve already got the answer like the Titanic.预想会是一个充满悲伤与情怀的《史诗巨制:指环王版LET IT BE 》(bushi),边哭边痴汉面对他们的高清帅脸“好想回到他们的年代”是内心的呐喊,但是也要感谢21世纪的科技不是?
8h纪录片用了一周时间看下来,对泡更理解了很多(sorry Paul!),平衡各个成员和制作人的个性,他有才但也很努力。
这周在豆瓣也看到很多大佬扒得Beatles 的历史和八卦,看到了更立体更多面甚至有黑暗面的他们,但是今后听他们的歌看他们的纪录片依然会热泪盈眶,他们依然有着我想活出的态度和学习的地方。
乔说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得到了许多人这辈子追求的(物质层面),于是他更专注于追求精神层面的丰富与深度(Martin Scorsese, 2011)。
在与他相仿的年龄(应该比他年轻几岁的),会不会与他有同样的对生活对自我认知的迷茫?
(尽管我一穷二白也没有什么天赋)如果乔没有创作能力,他在队里会更舒服开心吧。
心疼乔TAT下面是花痴时间乔的发型也太可爱了吧,简直是美丽的洋娃娃^ ^
浓密的大波浪,圆圆的眼睛,微笑露出的虎牙^ ^
呜呜第一集结束
You are the best!他在角落里低头拨弄吉他任时光流逝,岁月静好^ ^ 排练的时候自己默默玩“哇音”像对玩具爱不释手的小朋友^ ^ 超爱吐司三明治小饼干红茶还会调酒^ ^ 想要蝴蝶结领带的精致boy^ ^
请参观乔老板的衣柜衬衫4件(绿,红,蓝,白)高领针织打底2件(粉红,姜黄)灯芯绒裤子4件(墨绿,红棕,棕,黑)丝巾2条(花,黑)
粉色高领针织+红棕色灯芯绒裤子
高领针织2
草绿色衬衫+丝巾
草绿色衬衫+墨绿色灯芯绒裤+帆布鞋
红色衬衫+水蓝色牛仔裤
深牛仔蓝色衬衫+水蓝色牛仔裤+工装靴 (红白条纹袜子cute)
雾蓝色针织开衫+丝巾
红色衬衫+棕色灯芯绒裤子+帆布鞋
水绿色衬衫+墨绿色灯芯绒裤子
白色衬衫+黑色丝巾+黑皮鞋
这个大花棉鞋很fashion哦
紫色翻花衬衫+粉紫竖条纹西服套装(突然变风格了)
粉色衬衫+黑色马甲+红棕色灯芯绒裤子+棕色皮鞋
白色圆领针织+水蓝色牛仔裤+白袜子
红色衬衫+翠绿色休闲裤+帆布鞋(好家伙去天台为什么混搭不按suit穿了)(图片均截自b站,视频链接 披头士乐队:回归 The Beatles: Get Back (2021) 第1-3集 中英字幕_哔哩哔哩_bilibili )
七个小时的真情流露远胜于所有二手传记的千言万语,七个多小时的时长门槛意味着这个作品是一个十足粉丝向的作品,无论是对于制作人还是观众而言。
2014-2021,听披头士已经七年,现在不会每天都听,听也最多听1965之后的作品,但每一首都能跟着唱完,想一想对披头士的热爱远没有狂热,但足够深爱。
粉丝滤镜放大了我对于这部纪录片的情感捕捉,迷茫,苦恼,埋怨,关怀,愉悦,兴奋,又归于平淡,1969的披头士已经走到尽头,但四个人的人生似乎才刚刚起飞——如果继续作为披头士只能为自己带来苦恼,那么让自己的才华彻底释放才是最好的选择,不敢想象如果四个人继续妥协,会不会就听不到乔治的《All things must pass》了。
Rooftop Concert看了无数遍,这次前面六个多小时的铺垫让这次的演出带来难以言说的情感宣泄:披头士等这一场演出实在是太久了,录音室里的版本已经足够好了,但气氛始终沉闷,天台上的演出条件不能算好,但他们四个人都无比享受这次演出,想来保罗一开始的想法是对的,演出是把四个人联系在一起最好的方法,一时间时光交错,变了很多,但有些不变的东西留下来了,披头士还是披头士。
在披头士的最后时光,他们还是抢了同时代乐队摇滚人所有的风头,无论是空前绝后的Rooftop Concert,还是芳华绝代的《Abbey Road》。
不知道下一次这四个名字一起出现是什么时候
一次看完了将近八个小时的纪录片,大量之前没有公开过的片段让我看得十分过瘾。
这次看完Get Back也让我对每一个成员有了新的看法。
和以前一样我还是最喜欢Paul,我觉得我跟他真的很像。
在整个计划中只有他一直在带着大家往前走。
Epstein去世之后大家没有了“家长”,都变得很散漫,Paul很想督促着大家把这个project做好,所以不可避免地会说一些不中听的话,但George和John反而会对此产生抵触情绪,搞得大家都挺难受的。
在Rooftop Concert唱Dont Let Me Down 的时候John忘词了,Ringo和George都在旁边笑,但 Paul却笑不出来,表情很凝重,等John想起歌词才笑得出来。
I‘ve Got a Feeling 在录音室里录了很多遍都录不好,制作人Glyn都觉得OK了,但Paul就是不满意。
反而最后在天台演出的那个版本是最好的一次,包括George的那段吉他solo也很好,最后这个版本也收录在了专辑里面。
各个细节都可以看得出来Paul真的是一个对自己很高要求且很自律的艺术家。
他永远是我的榜样。
John也是一个天才,但是真的太散漫了。
以前和Paul一起搞创作,质量真的太高,但和小野洋子一起之后就走了另外一个路线。
每个人审美不一样,我还是喜欢他之前的作品。
George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可是在Lennon- McCartney组合的光辉下没有了自己的创作空间,他想要退出也是情有可原。
Ringo还是一如既往的可爱,每一次排练都准时到场,性格也很好,真的很让人暖心。
虽然不怎么说话,但是能看出来他对这个乐队也有很深的感情。
黑人小哥Billy的加入让整个乐队有了新的活力,他进来之后整个乐队的气氛都变得不一样了,那一手电子钢琴真的给很多首歌曲都注入了灵魂。
太牛了。
一开始在Twickenham彩排真的太难受了,大家天天都在吵架,根本排不出曲子,后面搬到Apple Studio真的好了很多,又是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一个好的地点真的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最后真的很感谢导演Lindsay-Hogg。
一开始也是他提出了很多建议,去北非演出的点子我太喜欢了,可惜最后没能实现。
在整个project中他也给了很多建议,作为一个只比John大几个月的同龄粉丝,是他鼓励着他们四个一路坚持下去。
最后的Rooftop concert他也真的准备得太好了,哪怕在演出当天他都还不知道Paul想不想上去表演。
十个机位,安排现场采访,hidden camera,真的牛,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真的太崇拜他了。
自此,Beatles的每一张专辑都过完了50岁生日了,相关的活动也都已经结束。
粉丝们的下一次狂欢会是什么时候呢?
虽然不知道到那时候还会不会有现在这么多喜爱Beatles的人,但肯定要算上我一个。
就像最后杰克逊贪婪地想把所有机位都纳入屏幕而让表演变得目不暇接顾此失彼,纪录片也道名了屋顶演唱的意义:一种概念大过实质的宣言。
以Paul为代表的一方起先疑虑重重,最后却成为最全情投入的一个,这是社会运动的魅力,口号而非旋律的煽动性,Beatles正因它分崩离析。
而Paul结尾向Lennon发出的一句充满表演性质的“Get Back”邀约,也是他已清楚get back不再可能后所故而做出的一种姿态上的坚持。
某种程度上两人在屋顶上的表现表明他们都清楚世界潮流已走向话语、口号、运动,而在排练室一首歌练三遍只不过是一种试图忘记警察存在的自我感动。
音乐是否完美已不再重要,重点变成了时间、地点、方式。
而get back所承载Paul回归乐队演奏朴素形态的“一厢情愿”某种程度上也确实实现了,只是演奏开始被干扰,被打断,接受一群会说话会举报的观众,接受大街,接受不完美,接受歌迷之外的另一种尊重——这种接受/享受很难说没有虚荣的成分,但它的确让那一刻的Beatles存在的意义超越音乐和商品。
几个人是在找到Beatles新的生存空间(“屋顶”)后仍选择终止了它,这是超越屋顶演唱的行为艺术。
但除了所有所有这些陈词滥调,这部纪录片可以拍十七个小时二十七个小时永远永远拍下去,通过升高二十几天的密度在必将终结之前,在"get back"与“希望披头士试镜顺利”之前,在“下一站希尔顿酒店天台”之前,永远嫌弃这一版本,永远“要求再来一遍”。
那么就再来一遍,一次又一次:别停,在所有人满意之前。
半个世纪过去了。
可是,披头士却是永远的。
他们曾经风靡全世界,如今依然在全世界流行。
无数的歌迷们始终如一的追随着这四个唱歌的英国小男孩,即使他们再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解散,但他们的痕迹却永远存在着。
一首Yesterday,被全世界一遍一遍地传唱着;一首Hey Jude,成为永不过时的翻唱经典;一首Let it be,用最平静的温暖释怀一切,却又让歌迷们暗暗地沮丧。
因为这首Let It Be是The Beatles乐队的最后一支单曲,是一个无法挽回的句号,是一首绝唱。
不过,在看完流媒体Disney+制作的披头士纪录片《披头士乐队:回归》后,那种平静的温暖蔓延开来,照亮了所有的灰暗。
《披头士乐队:回归》The Beatles: Get Back
共3集《披头士乐队:回归》,记录的就是披头士如何录制出经典名曲&专辑《Let It Be》。
基于一份拍摄于1969年1月2日-31日,长达55小时从未曝光过的录像素材,包括披头士在录音室中制作的少见画面,以及150小时从未公开的音档,由《指环王》导演彼得·杰克逊一手打造,也取得了乐队成员保罗·麦卡特尼、林戈·斯塔尔和去世成员家属的合作,包括约翰·列侬的遗孀小野洋子、乔治·哈里森的遗孀Olivia Harrison,苹果唱片公司参与制作,才最后有了这部纪录片《披头士乐队:回归》。
只有3集,每集长度都在两个小时以上,诚意满满,剪的实实在在。
仅仅是沉没了半个世纪的素材再次出现这一条原因,就足够让人泪目。
《Let It Be》那段时间经常被看成乐队的动荡时期。
在1970年,导演迈克尔·林赛-霍格制作的电影《随他去吧 Let It Be》,就呈现出了乐队在那段时光的灰暗面,成员之间已经有了无法弥补的裂痕。
John Lennon坠入爱情的漩涡,和前卫艺术家小野洋子搞起各种新鲜事儿,对乐队似乎不那么上心了。
鼓手Ringo Starr也受不了自己老被使唤来使唤去,离开了又被劝回来。
吉他手George Harrison不想再做小弟;只有Paul McCartney,拼尽全力的希望The Beatles能继续走下去。
但是,天不随人愿,所有歌迷的力量聚在一起也无法力挽狂澜。
1970年,披头士解散了。
这是有些歌迷至今心中都无法填补的遗憾。
不过,彼得·杰克逊的纪录片《披头士乐队:回归》,它的基调和氛围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虽然有各种分歧的预示出现,但是,仍然是积极的。
观众就好像亲身处摄影棚,近距离接触四个大男孩,看着他们四处嬉闹,有争执,有爱,都是些漫长的、琐碎的、珍贵的点滴,有些长,又觉得不够长。
就是那些琐碎,极大的满足了歌迷们,抚平了那些破碎的心。
也正是因此,《披头士乐队:回归》在豆瓣上拿到了9.6分,是我们一如既往的永远的神。
公众号【天天美剧吧】,40w美剧迷已集结,带你get追剧新技能
不知道有多少豆友和我一样是因为村上的《挪威的森林》去听了披头士,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虫团,而现在我正听着黄色潜水艇写下这些文字。
那是我的高中时代,距离现在也不远,毕竟我现在也不算太老。
那些时候,矫作的我总喜欢在深夜打开网易云,在粗制滥造的网络流行歌曲肆意浪费青春溢出的荷尔蒙,加入无病呻吟的大众。
但我还留有一点自己的喜好,我喜欢读一些书。
在读过[已删除],我才深刻地明白文字带来的情感共鸣,我开始刻意去读一些类似的书籍,宣泄年少的多愁善感。
机缘巧合下我读了村上的那本书,也是为了为了更好地理解它我去听Norwegian Wood, 在听完后,对文学意象一向不敏感的我突然被这首歌短短的故事所吸引,我联想到这本小说,意识到村上的小说也许就是对歌词的一种阐述。
自那以后,我去找了披头士的全部专辑(当时找的盗版,后面在网易云转正了),陆陆续续地听完了。
之后看了各种影像记录,读了传记历史,了解到这是多么伟大的乐队。
从我来看,披头士歌曲风格是在进化的,就像古典小说向现代小说后现代小说的进化,这是一种成长,也很独一无二。
能在一个乐队短短10年的生涯体会到这么多元的表达与情感,这实在罕见且幸运。
据村上所说,为了完成这本书,他听了100遍佩珀军士,很巧的是这也是我听的最多的一张专。
而现在对我来说,这不仅仅算是艺术了,还有对过去的记忆。
披头士现在也不仅是一个乐队的名字,它真正代表了一个时代,一种精神。
而在50年后的今天看到那时的画面,这些情绪真的很难以言表。
窥探最伟大乐队,四个人性格鲜明,一直比较喜欢的Harrison展现出和乐队主线(基友Paul和John主导布鲁斯感)不太一样成熟的更多元独立化音乐审美取向,加上Yoko给John带来性格上的转变
Ringo还是呆萌稳定的鼓手,但团队靠Paul一人还是独木难支,毕竟从开始就不是leader,乐队是时候分开了,但四人每一次共聚仍然是美好回忆,第一集感觉尤为明显,略显生涩的见面被演奏起音乐后的快乐和默契瞬间带走。
John对Yoko的爱溢出屏幕,尽管如此没有对音乐不上心,对乐队不耐烦,活跃气氛,为乐队做贡献,看得出披头士在他心中地位。
成员(可能除了Ringo?
)都多少明白乐队的前景迷茫,即使在这种状况下依然享受每分每秒带着怀念不舍尽力让与老友相处的时光和Beatles这个名字变得更加多彩,感受到这种情绪让人更喜欢这支乐队,都是有情有义的好人+音乐天才。
以及虽然主角是披头士但是彼得杰克逊特色的电影工业作品,技术流加自己的热爱,全球目前仅此一家。
Ringo和泡的女儿,幸福的一段
第一部珍贵的片段 如数家珍我好像洋子一样 像个小迷妹安静坐在旁边当然洋子就是个疯女人 眼里只有john但两人恋爱状让人羡慕 在现场随性跳舞 有点小浪漫有部分剪辑看的有点累 把话剪的太密了 列侬是个不守规矩的怪才 疯疯癫癫的搞怪他那一段话看的我好感动 用歌曲来与观众交流 传递着爱与快乐保罗到后期才是团队核心 带领者 工作者才华横溢的paul爷 自弹自唱 越唱越清晰明了太牛了 对歌曲的整体把控 灵感与创意都是最棒的 与john真的很合适 一起创作的兄弟俩乔治的 all things must past 看得我好感动 好深情 是乔治特有的魅力 乔治一直没什么发言权 处于游离的状态 感觉对自己也没太有自信 老提eric 人eric是纯搞布鲁斯的 和虫团不搭啊 你个傻孩 只是单纯的配合 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 还有乔治的魅力solo 呜呜呜当然ringo 存在感最弱hhh 干好分内事的老好人经纪人的离开 乐队的疲软 大家都不在状态解散是大势所趋 乔治离开大家都开始发疯可还行hhh他们的即兴 真的很牛了 短短几天 高强度疯狂输出金曲第二部每个人整理情绪 重新投入创作换了个地方 一切都好起来了 每个人都在状态真的是船到桥头自然直 看的超级开心还有神奇键盘手billy的加入 帮助虫团起飞他好帅啊 打扮的也很体面 我喜欢他弹琴的状态 像个傻弟弟一样 在一旁傻笑还有神经兮兮的列侬 好搞怪啊 换了个地方直接放飞自我 天马行空 好自我一男的ringo总是那个最踏实的老好人 任劳任怨 虽然一直默默无闻 感觉他爱虫团最深沉泡弹钢琴的样子最迷人 感觉后期他才是团队的领头羊 和列侬的合作简直绝配 也是因为洋子的介入 两人关系之间疏远乔治一如既往的迷人 靠不管穿什么你真的好帅啊救 大家一激动 站起来蹦蹦跳跳 手舞足蹈永远在随性开心的唱歌解散是必然 但还能有这样迷人愉快的合作最后的演出为我的虫团画上圆满句号get back!
my boys!
第三部呜呜呜呜看得我好难过一切都变了 物是人非了 各种因素聚在一起经典落下帷幕小乔向镜头打招呼好戳我 小乔的衣服好艳丽好少女啊 喜欢美乔穿貂每个人冻的手指僵硬 脑壳被风吹透表演还是很精彩 披头士需要观众的 各种小细节 大家都很可爱列侬忘词 乔治在旁边低头邪魅一笑泡眼勾勾的看着john 心想有事吗哈哈笑死了泡最可爱 一看到警察好像戳到g点了一样 越唱越嗨 所有人不约而同的 全力完成最后的演出各种解散谣言不攻自破把素材真实客观的呈现 也是给歌迷宝贵的资料 谢谢导演 虫团永远迷人 四个利物浦小伙永远迷人为伦敦 为全世界 注入活力谁不爱披头士呢
那个年代清晰的摄像,以及清晰的录音“Every body had a hard on, except me and my monkey ”,哈哈,没想到《don’t let me down》歌词原来的版本是这么诙谐的,还照应了白专中John的一首曲子Paul 是乐队的核心,是他带领着整个乐队前进,John明显心思不全在乐队上了,而George与Paul的分歧也越来越大,Ringo则太聪明了,他像个隐形人,没有意见披头士和Dylan同时代,John很喜欢Dylan的歌曲Paul早就有露天演出的打算了《two of us》原型在“采石工人”时期就写好了,一首迟到了10多年的曲子,他们竟然能记得10多年前写的歌Paul以及John都有无与伦比的幽默感,George则更为严肃深沉一些沙滩男孩是披头士在美国的竞争对手,可能也是唯一有可能与披头士匹敌的乐队原来《oba la di,oba la da》还有一个歌词魔改版,在没有确定最终的歌词之前,他们会用好玩的歌词作为替代John唱不了高音,Paul可以,Paul的嗓音是完美的《all things must pass》后来出现在了乔治的个人专辑中George说自己不善于即兴发挥,非常崇拜Eric爱泼斯坦承担者管理乐队的职责,这位经纪人操办着披头士的种种事务,他的去世对乐队的影响可以说是灾难性的,也是后来乐队无以为继的重要原因《get back》是在Paul等待迟到的John的间隙写出来的冠军单曲,等John来了的时候,曲调已经成型,Paul旺盛的创作力展现得淋漓尽致George创作的《i me mine》遭到了John的嘲笑,这首歌名字就体现出George自我意识的增长,这也成为了日后乐队分崩离析的导火索他们在设计舞台的时候提到了库布里克,这里应该指的是库布里克在《奇爱博士》以及《2001》中的室内设计,作为伟大的音乐家,披头士也会向其他艺术家汲取养分当John被问到和Paul的关系不像以前那样亲密了,John有些尴尬地掩饰,此刻Paul还在欢快地演奏《let it be》中的钢琴曲,真是太伤感了George是唯一一个对财务状况感兴趣的披头士成员,Ringo总是置身事外彼得·塞勒斯来到录音棚,Lennon在疯言疯语,彼得问,我们是在讨论什么Lennon公然说昨天晚上磕嗨了,Paul提醒到,有必要在公共场合说这个吗,Lennon这一段的独白简直太精彩了George绝对是唯一一个会检查车子锁没锁的披头士键盘手Billy的加入让歌曲大为增色披头士一起排练的时候才会有那种亲密无间的氛围,这时候他们才是最快乐的,也是最有感染力的当披头士和马丁讨论录音的种种细节时,Lennon说,我们从来就没注意到Ringo的鼓声换了录音室,键盘手的加入,让乐队的音乐制作进展飞速披头士歌曲的灵感来源于非常广泛的材料,甚至是一场著名的演讲Yoko 和Lennon还真是形影不离啊Lennon的旧布鞋,在天台上手冻得要命,还忘词了,甚至要让工作人员拿着手动提词器Paul看到警察的时候小小地惊讶了一下,看到这么多人在观看乐队的演出,警察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压力给到了警察这边Ringo作为年龄最大的披头士,鬓角已经有白头发了,而且好像还染了发当看到这是披头士的最后一次公开演出的时候,还真让人伤感啊,同时这也是整部记录片的高潮
这也太爽了!人类群星闪耀时!and小野洋子散发出一种老妖婆的氛围感...Lennon带着她工作就像时不时找妈妈的妈宝男,您能认真点不~
信手拈来的last night‘s song 距离传奇前所未有的清晰 与前所未有的近 All the girls come on then dancing! Harrison‘s fisherwife and dwarves and bunchbacks!
太冗长了
啊啊啊啊啊啊我虫团!!!!!
和朋友在一起志同道合的日子(而不是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的日子),就是最快乐的日子。
始终不觉得披头士对我有多大魅力,如果不是真粉8小时纪录片很难不加倍速看完。有点印象的是小野洋子在排练室中无所适从的尴尬模样。
两位警察成了最可怜也是最幸福的人
三星给修复团队
仿佛我们都活在1969年。
满分都不够啊 看他们24小时都可以!!!
4.5 事无巨细的呈现有点怀斯曼的感觉。一个作品从无到有被创造出来(而创作者往往还没意识到)的瞬间真是太美好了。
太生活式的记录,放客厅十个小时,你自己干其他的事,就是一张洋子体验卡了。
白天工作,晚上瘫在枕头上看披头士工作。
群众反映:“他们把我吵醒了,我可不喜欢这样”
what's the point
7个多小时超长素材 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传奇就此谢幕
说实话听多了有点烦,同样Bob Marley的歌在Spotify连放了俩礼拜也不腻
看完三集下来,感觉他们被吹嘘的有点过头了,可能是因为年代久远,现在的音乐已经今非昔比了吧。
!!!
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我打小喜欢披头士,但这片子我看不下去一点儿,可能还是不够虔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