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故世人称之为王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代中期乃至中国历史上重要和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也是华语文化圈中最重要的儒家学者之一,在儒家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
谥文成。
虽然王阳明和曾国藩这些有“事功”的“大儒”,似乎始终比儒家本源的孔子、孟子更得民心(尤其是在大众心目中),最近这些年,谈论王阳明的似乎渐渐更多了。
毕竟,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传统有着很深的功利主义和现世主义思想,能够“立德”、“立功”、“立言”尤其在生前就已经达成这一至高成就的似乎数来数去也只有王阳明(曾国藩还有点勉强),当然也就备受无论知识分子还是民间百姓的推崇了。
无数在已经过去的那个风云变幻,阶层剧烈变迁的大时代中抓住或者想要抓住机遇的人,都或多或少接触过王阳明的(鸡汤)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将他视为精神偶像,想从他一生事迹中获得灵感和精神支撑,从而在诸多不确定中能把握那一点点确定性(至少能获得心灵的些许慰藉)。
总体说来,“事功”是过去一路狂飙的四十年里人们最为渴望也最为迷信的东西。
经历了这四十年尾端的我,也不免迷惑。
在见证那么多癫狂的起伏和迷茫的探索,大起大落的人生、陡然降临的幸运与灾祸后,我能从别人,尤其是60年代到70年代(80年后也有一些)这一批人身上看到某种共同的东西:对于个人努力可以改变世界的巨大热情、对于实用主义和强人能力的迷恋、对于国家命运和集体力量的迷信、对物质世界由饥渴到丰富转变后的情感空虚和狂热填充、当然还有随之而来的,对于感性和个体体验,深入骨髓的蔑视(很多时候这种蔑视是潜藏的,可能自己都很难发现)。
也正是这些,我感觉,造成了王阳明与曾国藩的普遍流行。
当然,这些观念并不完全是这四十年的产物,文化、教育、制度以及许多因素沉淀这些几乎统一的“共识”。
也很难说这就是错误或者正确,毕竟在过去的四十年,许多都得到了验证(那是一个讲求实践的年代)。
人的目光确实很难超越自己的生命,在大潮大势中能接住乍降“泼天富贵”的人,当然多是敢做多于敢想的人。
时代塑造了人,人也塑造了时代。
只是横冲直撞之后突然发现,之前一直探索尝试就不断有欣喜出现的迷雾,似乎已经散尽,然后就是突然的无路可走,不管是物质还是心灵,不管是个人还是时代。
——然后了?
读《传习录》是中学的事了(绝大多数古典典籍都是那时看的),和同一时期囫囵吞枣读的很多书一样,大多不解其意。
所以看到大家越来越兴奋的讨论着曾国藩和王阳明,自己其实有某种自诩清高的疏离感。
在有些新的坐标和视野后,自然也更有些看不上这些所谓的“圣人”(至少是主流媒体和舆论塑造的“圣人”),然而当我可以不被迫仰视,而能够平视他们时,却有了很多新的体悟和感受,或许也是人到中年的某种豁然开朗吧。
对于王阳明的哲学体系,我的理解不算深。
一开始感动我的,就是他的古怪志向,从小时发心要做“圣贤”开始,他似乎就一直活在某种不可言说的自我境界里,再没有别的,能进入他的内心。
比如十几岁时因为痴迷朱熹理学,一心一意在院子里格“竹子”以求通达道理,冥思苦想七天七夜,“格”到几乎死去;比如新婚之夜却与道士对谈养生之道,直到第二天才怏怏而归;再比如青年时的锋芒毕露,使得才名远播的他二十八岁才中进士(成绩还不算好);三十四岁因为不知死活触怒权宦刘瑾而被廷杖四十,要知道在当时即使是二十廷杖也足以要了一个健康壮年的命,身体一向不好,肺病缠身的王阳明却出乎意料地活了下来,然后就是发配当时条件极其艰苦,瘴疠之地的贵州,在荒僻无人毒虫出没缺药少粮的龙场担任一个微末驿丞,却莫名其妙想要勘破生死大限,于是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
——四十岁以前的王阳明,来不及建立后来人们津津乐道的“事功”,他或许以为侥幸死里逃生的他,此生很有可能埋没在这穷乡僻壤,毕竟,这才是他人生正常情况下的最大概率。
我曾经想过,如果今天真的在生活中遇到王阳明,恐怕绝大多数人也只会觉得这怕不是一个大大笨蛋吧?
大约有不少人会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明里暗里嘲讽,至少一定会不以为然,还有不少“好心人”大约就会开始热心给他上课:你怎么能这么傻?
你坚持的那些有什么用?
能吃还是能穿?
先生存再发展,人都要现实一点,大家都这么过来的,怎么就不能像个“正常人”那样先学会低头,卑微,服从?
人到中年一事无成(当然还算小有学名)的王阳明,到底靠什么,撑过了生死,放下了功利,甚至放下了声名?
在那样的人生窘境中,要面对的又是“正德”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和刘瑾这样的明代最严重的宦官弄权时代,我想王阳明已经逐渐意识到,世道的腐朽已不可逆转,是什么让他始终也没有放弃自己,让生命能一次次跨越过漫长的黑暗,甚至超越现世和肉身?
这或许就是青年时代的我,比起那些惊天动地,在绝境中奇妙翻盘的“事功”,更愿意去探求的问题。
2012年,一部关于王阳明的传记电视剧悄然完成,这就是陆剑民主演的《王阳明》,作为难得展现王阳明一生的电视剧,我却今年才看到,而且居然只有韩文版,在国内从未上映。
这让我很震惊,不都提倡继承传统文化吗?
这么就事论事,只谈儒家道德理想,正统得不能再正统的电视剧居然禁播了?
广告语莫名其妙的难看海报然而,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与王阳明再次邂逅,却让人到中年的我,多了很多重新审视王阳明的视角。
电视剧的重新走红,恐怕是因为片中的正德皇帝由青年朱一龙扮演,他的粉丝团体因此重新发掘此片。
但剧中正德戏份实在不多,他和王阳明的对手戏固然重要,形象上也有颠覆,但并不是一个有延展性的人物。
只有绝对主角的王阳明,呈现了一种极为儒家正统却又很有启发的多元性。
因此偶像粉丝团体(王阳明的历史粉或者朱一龙的个人粉?
)大吐特吐认为该片中的王阳明过于“爹味”,简直是说教狂,且迂腐的幼稚,这样的人居然能“封圣”?
居然能干出这么多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
简直侮辱观众智商。
然而,这个迂腐幼稚,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王阳明,倒和我想象中的他非常接近了(毕竟我一直讨厌鸡汤王阳明),或许处于与他龙场悟道差不多同一年纪,我似乎也比青年时,更能触碰到这位圣贤的内心。
儒家的终极理想,一直都是“教化”天下众生,这也就意味着,圣贤,本质上来说,就是天下“师”,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整天叨叨着人的心里有良知,良知是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良知者,心之本体之明觉也。
”);只是需要萃取提炼,在日常事务中时时体认,不断打磨学习思考反省(“格物致知者,知之至也,随事随时,体认良知,时中事物而不离也。
”);人生的意义是发现良知,致知于行(“致吾心之良知,而行之于事。
”);一旦听取了真正的道理,人一定能虚心以求(“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只要方法对,道理真,“教化”就一定成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提倡每个人都需要深入内心进行修炼(“夫学莫要于致良知,致良知犹之炼金,炼尽渣滓,真金自现。
”),提倡向内心求因果,求判断,求善恶,正视自己内心的声音并且寻求克制和超越之法(“格物致知,知至行,行至知,知行合一”)……
总之,王阳明重视的“知”,不是“知识”,而更接近今天我们所说的“观念”、“道德”、“人格”。
当一个人拥有足够这样多的“知”,他就可以超越现世所有的不利因素,不被环境所束缚,不为他人而困扰。
即使无法成就一番功业,至少在情绪和心境上,已经足可以和无法把控的时代做一个恰当的隔离:不以物(已)喜,不以己(物)悲,永远坚持自己,做已“知”的“善”事。
这就是王阳明的“悟道”,也是王阳明的我心“光明”。
或许只有人真的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去除掉所有杂念,摆脱外界所有干扰,进入“心”中,停驻当下的“日用事物之间,随时省察,随地感悟”,只体验自己内心的情绪和感受,他才能真正看清事物之间的(多数)因果,也才能尽可能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逆流做人,顺势做事——虽然,我想王阳明为人津津乐道的“事功”中,多少有偶然以及幸运的因素,但他能屡屡在众人都看不到希望时发现几乎唯一可能的机会,恐怕也正因为他早已更清晰的洞穿了事物的本质,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因果逻辑。
然而一个人能如何达成这样的“知“了?
众多观众都无法理解《王阳明》中王阳明的迂痴和天真,他的全然不计较,他的不时妥协,他的刻板说教,他的只问善念……这和大多数人想象中充满阴谋算计,暗箱操作,“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丛林法则”式样智慧截然不同;和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汉武大帝》、《雍正王朝》、《甄嬛传》式的尔虞我诈,嘲弄情感的宫斗智慧更加不同。
《王阳明》的剧情并不精彩,但却展现了人类高阶的智慧与力量:道德的力量,体验的力量,净心的力量。
这正是超越文化边界的普世智慧。
从小被教导要懂得人情世故,一心“不择手段”成就“人上人”的“事功”,始终抱持着“有没有用”的功利主义(从小被家长老师长大后被同事领导质问,“你做这件事有什么用?
”)甚至利己主义的我们,所无法理解的吧?
所以,《王阳明》在中国的禁播,虽让人诧异,却也情理之中,毕竟,或许现实的教育体系,确实更希望我们从心底相信“弱肉强食”、“利益至上”,相信“落后就要挨打”于是可以毫无底线的去打别人(然后强迫别人必须心甘情愿为我们这种“强大”不断输血?
),而一个干净到傻子一样的人,居然真能把不可能做成的事做成,这在现有的观念体系中无法被解释,自然,也就不希望我们看到王阳明还能有这样的阐释方式了吧?
不过,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我感叹的倒不是王阳明的真与笨,更加打动我的,应当是一些更玄妙的东西,那就是:他对人性的信心。
儒家讲性本善,王阳明有时候也讲,但更多时候,他说,人心非善非恶,至少不能简单界定善恶。
成就人心的是人的“知”和“行”,而知难行易,归根到底,还是“知”。
那么,这里的“知”,就只能是“信仰”了。
因为只有信仰才能始终如一地驱动一个人毫不迟疑的行动,尤其是在逆境中(这也是王阳明一生大多数所处的环境)。
而王阳明“信”的,是“人心崇善”,人皆有认清是非善恶的能力,只要去除遮蔽良知的外物,就能自然在实践中行“善”。
在乱世之中,所有人都在玩弄手腕,争名逐利,王阳明却用一生知行拼命取信于人——让人“知道”这个世界有这样天真幼稚的傻子,想必对越是残酷的生存环境,越是日益失去同理心变得麻木不仁,甚至自欺欺人去接受许多扭曲观念来让自己活得轻松一点的大多数人,会越有某种不可思议的激励作用吧?
他就像一面镜子,折射着每一个已经被乱世遮蔽的灵魂,从而低头反思,改过自新。
他就像火把,照亮每一个被玷污的原本纯粹洁净,自在心中的“良知”,从而看清自己,还原本真。
可以说,人们信任的不是王阳明,而是他身上人类永恒的“道德”和“利他”精神。
而鄙视这种精神,或者说不相信这种精神的今人,面对先贤,不觉得羞愧吗?
我们常会感叹一个人的意志、热情、决心、毅力、活力、积极……这些成功必不可少的东西,然而这不过是信念带来的副产品,一个真正有“信”的人,自然会有定力在无论怎样的困境下成就自己。
或许做一件事的最高境界,就是我们发自内心确信(而不是自欺欺人,闭目塞听的盲信),这件事是“正确”的,值得全力以赴的,足以泽被后世的。
“龙场悟道”时,王阳明从棺材里爬出来疯疯癫癫,大哭大笑,叫喊着自己终于看破生死的瞬间并不可信,因为人的改变很难确切说哪个时刻,更多是日积月累不断沉淀思考的过程。
然而,那个年纪轻轻就“格”竹子“格”得几乎死掉的王阳明,那个从小就立志做圣贤的王阳明,那个倔强的挺过四十廷杖的王阳明……他或许从来也没有变过。
当然,即使是悟道后心中已拥有永恒光明的王阳明,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刻:啥正事也不干的正德皇帝对王阳明也抱持着某种奇怪的心理,一方面不停地玩弄试探,一方面却也很想很想从“圣人”王阳明那里寻求到独属于他的答案:“我明明不想要坐上那把椅子,可为什么还是坐上去了?
我要怎样才能摆脱那把椅子,得到自由了?
”
朱一龙的正德,很有意思的正德皇帝,在剧中和王阳明形成鲜明辉映。
对此,已得良知的王阳明也无言以对,只能说几句“既然坐上了那把椅子就要造福苍生”的废话,逼得彻底失望的小正德只好蜷缩成一团,孤独脆弱的“哭泣”入睡了。
这一幕,恐怕也是《王阳明》电视剧留给未来的无限回响,境界深浅,格调高低,于当下的历史剧一比即知。
从正德皇帝的“良心发问”开始,剧中的王阳明便开始不免有些黯淡苦涩,毕竟这是他也无法理解(别说解决)的难题。
不过或许在那一刻王阳明也明白了,人不可能“知”所有的事,无论如何坚定也不可能无所不能,道德感化也有无法解决无法触及的人性和社会深层角落……以及这个世道,大概真的不能变好了。
(因为一个观念体系中,一旦出现了一个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的问题,那么这个观念体系就会走向崩溃,直到有补丁出现或者彻底倒塌。
所有的理论,差不多都是如此。
)所幸我们还有自己的心,可以退守。
在一个上升的时代周期中,能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因素或许很多,手段比目的重要,方法比底线重要,运气比能力重要……这都很常见也很自然,然而到了王阳明那样的世道,当一切都不受人力控制地往下走,可能唯一能让你穿过这个周期的,只有信:信心、信念、信仰。
最大的智慧就是去“信”,信得不妨有点傻,有点憨,以及非常偏执,非常幼稚,甚至走火入魔也未尝不可,只要你还愿意为此时时刻刻反思自己,反复锤炼自己的价值体系,那就是真的“知”,真的“信”。
——去相信“善”的力量,去用自己的善凝结成智慧的语言和行为,去感染和影响身边所有的人和事……最终的成败得失,真的只是副产品而已,不必纠结,不必在意。
最近这些年,很多过去我所认为的智者,却正在变得越来越犬儒,越来越幻灭或者“厌世”,越来越宁愿相信一些极为缥缈抽象的东西而失去行动力,越来越偏执封闭,自以为是。
失望之余我也希望,大家能在接下来的漫长周期,在越来越困惑、失意甚至绝望之时,能珍惜自己的“信心”、“信念”和“信仰”,去秉持着“信”,驱动自己不断向前。
因为这是乱世中,唯一我们可以把控的东西。
这部剧由于网上能找到的剧照实在太少,因此只能放上不多的几张。
2021年,央视制作了5集《王阳明》纪录片,但从立意、格调、气势、境界乃至演员的外形、气质、神韵、表演,都与此前陆剑民主演的《王阳明》电视相差甚远(看看陆剑民妆后的那张脸,就和画像上的王阳明如此接近了……)。
不过纪录片《王阳明》的剧照真的很好看,每个画面都很有意境,可惜整体水准不能保持住,这可能是时代原因吧。
中国历史上帝王有那么多,平时吸引大家注意力的一般就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熙大帝这些著名的明君,昏君暴君一说起来也是商纣周幽王隋炀帝,还有以才情出名的李后主宋徽宗,还有唯一女帝武则天。
明武宗朱厚照混在一堆帝王里真是不出挑,好的方面不出挑,坏的方面也不出挑。
以前真没注意过这么一位主儿。
但是感谢朱一龙先生用心演绎了这位别具一格的帝王,感谢《王阳明》这部剧还原了一个相对真实的朱厚照。
看完剧后我又看了《明朝那些事儿》中朱厚照的部分,也看了一些解读朱厚照的历史节目,从而对这位已经埋葬在滚滚历史洪流中的皇帝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甚至生出又怜又恨的感情。
不是所有皇子都想当皇帝的,就像不是所有富二代都想当家族企业一把手的,当然家产还是要继承的哈,不然怎么吃喝玩乐呢!
如果不是独生子的话,我想朱厚照可能只想当个闲散王爷或者大将军,去游历天下收复失地彰显武功,而不是天天住在禁宫里被约束,被老臣们管教,担起天下万民的福祉。
这个担子太沉重了,有人想担,但不是每个人都想。
他抗争过,离宫住在豹房,率军出征等等。
但是最终都失败了,有一个历史节目认为朱厚照的死是有隐情的,三十出头年富力强的时候突然落水然后就一病不起然后就over了,想想都觉得阔怕。
里面谈到朱厚照在驾崩之前还传召女子临幸,这并不是荒淫无道,而是最后的抗争。
试图用这样的方式传达出自己身体没有问题的信息,可惜最终还是被已经达成利益联盟的宰相集团控制了行动力。
唉~为照照叹一声......
很喜欢一首古风歌曲《拜无忧》,据说就是以朱厚照为原型。
希望照照可以在来生远离帝王家,不拜天地浩荡河山永蔚,不拜高堂济清辉,拜只拜我千秋荒唐这一会,今宵我非殿上那个谁......
看了很多照照的美图和视频,最终没忍住找了剧看。
朱一龙所饰演的朱厚照是一个不愿意当皇帝的皇帝,无奈生在帝王家。
朱厚照极其聪慧,但却十分贪玩,无心政事。
剧中也多次表现出朱厚照不愿当皇帝,孤单一人身体蜷缩在很大的龙床上,不端端正正坐龙椅等来表现,之后还有朱厚照和王阳明相见,更是直明心迹。
也许早逝对于他来说也是一种解脱吧。
剧的拍摄手法,取景都很不错,五星好评!里面很多演员演技也很棒,演技细腻,比现在很多注水剧都好太多了,希望能多出这样的良心剧。
《王阳明》这部电视剧,是由贵阳电视台出品的,有很多老戏骨参演,但是因为某种原因,在大陆却并未上映,而是在韩国首映。
尽管这部剧有一点小瑕疵,比如王守仁在任兵部主事的时候就被称为王阳明,阳明先生,但我觉得它对于大明部分历史复述和演绎还是比较好的。
首先,说说正德,编剧应该是一个比较懂正德皇帝的一个人,他只不过是想摆脱束缚而已,他放纵手下,不是因为愚蠢,宦官集团只是他治衡文官集团的棋子,他才是下棋的人,我认为这比嘉靖的手段还要高明。
遗憾的是我在cut中没有看到他的应州之战,从军事方面来说,他更胜嘉靖。
正德十六年,他于京驾崩,享年三十一岁,很多史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很多说法都是说和正德十五年垂钓落水有关,但是一次落水就能让一个身体素质极好的朱厚照走向死亡吗?
朱厚照的死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个疑案。
在剧中,朱厚照在南京见了王阳明,认为王阳明是他的知己,懂他的追求,但是王阳明懂却是不能说,谨遵君臣之道,劝他为政以德,以国以民为重。
王阳明走了,朱厚照一个人孤零零地躺在偌大的龙床上,用龙袍盖住了自己。
他和大臣们,祖训斗争了几十年,到头来,还是输。
他要想自由,就必须是皇帝,因为帝位能给他权利,悲哀的是,这帝位,也就是束缚他的根源。
他的死,是他最后的斗争,也是唯一一次的屈服。
总之,正德皇帝朱厚照的一生是充满色彩的,勇敢的,放纵的,也是悲哀的。
再说王阳明,在《明朝那些事儿》之后,王阳明被许多人重提。
王阳明不仅在思想史上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军事上他曾在赣南平寇,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三不朽之人,立功,立德,立言,是当之无愧的圣贤!
但是他绝对是那个时代的叛逆者,宣扬心学,这也是最好统治集团容不下他的原因,否则他入阁成为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为必然。
但中华文化也必然失色不少。
所以俩个体制内的叛逆者一遇见,必然是惺惺相惜,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但终究君臣有别,两个人,王阳明战胜了,朱厚照战败了。
因为孤家寡人,没有人会帮朱厚照,而王阳明成为圣贤的道路上,艰难,却不孤单。
但是,正德却终究是正德,天下人谤我诽我,却也与我何关?
而王阳明即使受到过历史的冷落,但是到今日,王阳明在中国,东亚,乃至世界,得到了一个圣贤应得的尊敬和评价!
为什么被禁啊?
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人物,我们中国人自己拍摄的不行吗?
我很喜欢陆建民这个演员,同时,我也想了解一下王阳明这个人物。
现在哪里能看到啊?
请兄弟姐妹们推荐!!
同时,咱们全国各地的王阳明的遗迹哪里有啊,请各位推荐?
我们中国人得继承历代先贤的先进思想啊,别自己出了这么伟大的人物,然后让日本继承了,过若干年,开王阳明研讨会还得去人家那边取经
虽然是写朱厚照,但必须先说整个制作团队都很好,但很可惜,依然不是原音。
给朱厚照配音的应该是边江,也许当时边江也年轻,所以感觉这个配音还挺舒服,某些时候某些感觉还是能找到朱一龙表演的那种节奏,这对配音来说,我觉得是非常妥当的表现。
朱厚照出自电视剧《王阳明》于2011年底拍摄。
也就是说,饰演15、6岁的照照登基状态的时候,他是23岁,是属于减龄演出。
演员演比自己年龄小的角色,相对来说是有点难度的。
先说一下朱厚照,《王阳明》这部电视剧不说考据多严谨吧,但至少剧情流畅,演员全员演技在线,是一部能让人舒服看下来的古装剧。
饰演王阳明的是我很喜欢的演员陆剑民先生。
所有在看过的片段里出现的配戏演员,都非常好,可以说在刚出道的时候朱一龙能和这样的团队这样的前辈一起工作,是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好体验。
朱一龙的朱厚照(笑,还是本家,所以那句“朱家的江山”念来好有代入感呀)可以归入我最喜欢的朱一龙角色第一阶梯。
这个小皇帝的角色我想用十二面玲珑心来形容,他真是个宝藏。
尽管在这部剧里,照照只是个配角,戏份也不算多,因为这位皇帝众所周知的命短所以年龄跨度也不大,但他演出了很多个面,每一个面都很有趣。
剧本对朱厚照算是很厚爱了,把他写得和大部分史料文献中记载的正德帝都不太一样,虽然沉溺玩乐荒淫无度这些都有体现,但更多的剧情放在了塑造他多面的内心上,这个切入点我认为很有趣,给了演员很大的发挥空间。
对自小的玩伴太监,他松紧有度,该宠的时候能为他们和大臣正面刚,但该罚的时候也抄家灭门砍头绝不手软;对喜欢的女子,他能用平常百姓家的夫妻之道相处,做小伏低,端茶递水,并不以自己帝王身份为尊;对男宠(剧中比较隐晦并没有挑明,但也是有描写)就坦然表达喜爱之情但不会有半点对女孩子那样的体贴和疼惜。
当然,作为一个偏正经的历史人物剧,这里还有更多对大臣官员的对手戏,这部分戏也是我最喜欢的。
这个剧本没有忽略照照作为帝王所表现出来的才能,不管是正面的刚,还是侧面的试探,不管是帝王制衡的手段,还是任你们勾心斗角,我自一心清明的睿智,都在每一分钟的表演中。
和王阳明不多的对手戏,每一个眼神动作都是交流,我格外喜欢他们俩的对手戏。
全剧最打动我的就是照照和王阳明最后一次交心相谈的场面,这场戏是真的好,特别好,从花园里见面到饭桌上布菜,最后一个进一个退的对话,再到以照照一个人面对王座,走回自己的龙床结尾,非常细腻的内心变化,非常默契的一场君臣交流,非常沉重的一个结尾,我看了很多次还是觉得这场戏真的太好了,从本子到表演到拍摄都太好了。
朱一龙在朱厚照身上,投射的东西很难捕捉,这个时候他演戏的经验主要还是来自那些定制小电影,古装剧帝王角色是第一次接触,而且比起之前那些人物关系相对简单的角色来说,这个剧他要处理的人物关系变得复杂很多,如何去划分对待不同人,不同身份的对手戏演员的戏,应该是比较重要的作业。
但是我觉得这个作业他做得很不错,剧中小皇帝从出场开始,一点一点成长起来,一点一点露出自己的獠牙的过程,也被很仔细地慢慢释放出来。
表演虽然不算成熟和完美,但是亮点还是有不少的,能有这样一个角色,他是幸运的。
好剧 棒子争夺的绝不会差 基本符合人物生平又有创造 把道理融合到经历中 用实践案例 用人格表现说明问题 很用心 编剧非得对人物生平和学说下一定功夫才能有这样的情景教学 很用心!
找个资源不容易 缝缝补补 拼拼凑凑 总算看完 不仅是当剧打发时间 看了书 结合他的经历切身体会 种种令人奔溃的环境下 他都能处理得中 令人望尘莫及终于看完 略显拖沓啰嗦 确实良心剧 为奖励自己 决定把手头上有关先生的书再刷一遍 纸上得来终觉浅 能说出那番道理的 还是要结合经历去体悟 读书要结合自己实际去体悟他说的对 这样的表达对不对
阳明心学和史实在大陆并不被广泛熟知,所以仅有几条评论,也就不意外了!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片,结合史实,系统阐述了阳明心学的发生发展以及现实运用。
大陆没有播出,自己找原因。
在韩国播出了。
日本是特别推崇阳明心学的国家,会举办纪念阳明先生的活动和学术论坛。
日本的海军大将腰间的腰牌刻着"一生俯首拜阳明"。
蒋介石一生推崇阳明心学,败退台湾后将台湾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并要求他的部下都研学阳明先生的著作。
1778年5月30日,法国思想家伏尔泰与世长辞,德·维莱特伯爵让人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他的心存放在此,他的思想遍布世界”这句墓志铭。
个人觉得,这句墓志铭完全可以转送给王阳明先生。
首先,以我这个室女座(Virgo)理工科出身、挑剔的现代人眼光审视,王阳明先生算是中国唯二旷古绝今的思想巨人、文学奇才、道德圣人,个人觉得第一是苏东坡,当然王阳明先生作为大明朝军神,仅平定宁王之乱一项。
在军功上就不是东坡先生能比的。
顺便说一下,电视剧剧情中有王阳明先生提到苏东坡的一段情节。
另外,《传习录》中王阳明先生随口一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竟有类似现代量子力学“量子纠缠”的神思妙笔;“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天理”更是与两百年后的欧洲思想家康德先生名言“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中”有着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汇;王阳明先生“心即理”的思想,也为当时活在程朱理学思想桎梏下的儒林学子开启了一片思想解放的光芒……可见,王阳明还是不折不扣的哲学家、思想家。
说到正题,整部电视剧7分历史+3分演义,在真实历史情节还原和影视剧情创作之间取得很好的平衡,翔实展现了王阳明贵州龙场悟道、江西行“十家牌法”、赣南剿匪患戡民乱、平定宁王之乱等事迹,也为全剧奠定了清晰的历史事件基调,以王阳明先生35岁卷入八虎权阉之患开始、到57岁平定两广叛乱客死归乡途中结束,描写了王阳明先生出世兼济天下,被政治滚滚洪流裹挟向前、建功立业传奇的一生;片中既有陆剑民、周海媚这样的老戏骨实力派演员,也有扮演的朱厚照皇帝的朱一龙这类初出茅庐的影视新星 ,而二十多岁的朱一龙演出了朱厚照玩世不恭却心有乾坤、胸有丘壑的一面,为剧情增色不少,而历史上朱厚照死后正是嘉靖皇帝即位,所以大家也不妨把这部剧看作是神剧《大明王朝1566》的非官方前传。
据我个人了解,《王阳明》这部电视剧应该是中国第一部详细描写王阳明先生事迹的影视作品,基本可等视为王阳明先生的半世传记,算是开了王阳明先生“心”学思想+“三不朽”事迹影视化的先河,作为一名王阳明先生的路人粉深感欣慰, 电视剧整体剧情、情节逻辑、人物群像都很优秀、较为出彩。
但是这部剧也确实有些缺憾,一是个别群众演员演技拙劣、表演敷衍,确实让人出戏。
二是这部目前只有韩版资源,韩语字幕+剧情对白晦涩,让以台词对白见长的剧情内容失色不少;第三就是导演编剧过于神化王阳明菩萨救世情怀,某些剧情中王阳明先生的圣人说教显得苍白无力,近乎于“白左” 的虚伪传教;但是这些都瑕不掩瑜,没有影响王阳明的圣人风采。
整部作品有点像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The Gay Genius》,都是后世粉丝作品,也是“出口”转“内销”,因为受众和翻译的问题,让剧情有些失色,过度神化主角光芒,反而让人物失真。
借用某些读者对林语堂版《苏东坡传》的书评:“...不要随便去评价,因为我们自己或许根本看不懂,也悟不透”。
矛盾的是,自己现在何尝不是在对《王阳明》进行如此随意的评价,果真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最后,自己模仿大冰老师给历史中的王阳明先生写个介绍:明宪宗成化十七年状元之子、"心"学创始鼻祖、御马神箭手、宁王克星、量子力学唯心学派先知、贵州苗人开化先驱、因材施教教育家、流民匪患终结者、赣南百姓父母官、悲天悯人自由派思想家、格物致知理学智者、知行合一大学士、士林文坛领袖、两广土流并用改革话事人、决胜千里的六边形战士、大明朝唯三因军功封爵文臣、历史唯二“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真圣、中华唯一全能大儒,正德十六年新建伯:王守仁。
( ps: 另外,自己对照剧情,听译+手敲做了38集全季的对照中文字幕,耗费了好几个月的闲暇时间 ,一字一句皆是心血)
完完全全被朱一龙演的朱厚照吸粉了,看哭了我,龙哥简直把朱厚照演活了!
最接近人性,接近现代人思想的一个皇帝,爱玩却不糊涂,活得通透!
摘录:朕从来都没有体验过处理正事的乐趣,朕处理正事,只为了一个字“玩”,可朕心里明白,这天底下的文人,都拿眼睛盯着朕,朕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他们都悄悄的记在心里,朕死了之后,一个百年不遇的昏君就呼之欲出了,说不定那些皇室宗亲还会拿朕当他们子孙后代的反面样板,去教育那些吊儿郎当不上进的后人。
你做圣人是你的志向,将军想做将军那是他的志向,可朕没有这个志向,朕只想轻轻松松的玩上这一辈子,可命运偏偏让朕当了这个皇上,你说恨不恨人。
自从朕坐上这把椅子的第一天,朕就明白了,人们只是需要有一人坐在那里,这把椅子不能空着,天下人需要一个皇上,而且需要一个不是自己的皇上,什么公制宗制,什么圣人的教诲,把他们通通加在一起,就是要造就一个全智全能,一个一点儿错误也不能犯的千古明君,就算是唐太宗汉武帝,也不是一点过失也没有。
他们怎么能拿这些,来为难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朕羡慕那些普通人的孩子,他们有父母有兄弟姐妹,可朕什么都没有,只有这把椅子,这把椅子你没坐过你不知道,很凉,真的很凉,朕就这么憋屈着,坐在椅子上憋屈着,一直憋到正德元年,直到遇见了你……上天既然派朕来演这出戏,朕就得演完……大臣们只知道朕胡来,只知道朕不成体统,可他们并不知道朕这么做只是想离那把冰凉的椅子远一点!
没有,朕就是要个这些虚假的东西作对!
还可以
看的朱一龙cut,从台词和最后朱厚照和王明阳的对话戏份来看,这个剧起码可以打4星以上~个个老戏骨就是不一样,编剧也很厉害,朱厚照这个人物虽然戏份不多,但被拍得立体又生动
这么杰出的伟人我们正统评其为唯心而无视甚至抵制,但日本人,韩国人乃至多国都去潜心学习致用。这么好的电视剧居然在韩国首播,现在网上找到的基本只有韩国版本……我们现在说台湾忘祖淡化中华历史,有时也要反观自己啊……
好看
考古挖到一部好剧
分数偏高了,往下拉一拉。片子四平八稳。
剧本很棒,很可惜不能在国内播。阳明先生是真正的圣人。心疼朱厚照,不过是个孩子,却要坐在冰凉的龙椅上。
汉正王阳明不足以称圣,如果没有王阳明,中国的历史可能是另一个方向
居然有韩国版本,中国没有。可悲可叹。不过整体看评分过高,王阳明一会儿像李时珍,一会儿像孟夫子,还说了一些跨越时代局限的现代言论,有些违和。
虽然说让我稍了解了一下王阳明,但该剧还是让我失望了,失望于他的先天圣人,剧情也失真!
神奇的一部剧,在国内播不了,看的是480p韩语字幕版,还是2018年刚认识朱一龙时下载的。最后两集节奏有点奇怪。
文武双全的王守仁,陆叔诠释的非常好,可惜后期配音改台词好多嘴型都对不上,只有韩文字幕,看剧体验不太好,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中文字幕的版本
呃,难评
……
不敢描写心学拍什么《王阳明》
。。。。dddd
完全看不进去,本来想看看王阳明心学,然只能通过一点对话略微呈现,整体感觉很不好,6集弃剧。跟大明王朝1566完全没法比,评分却差不多!倒是不至于1星,故意往下拉拉分。
内容五星,拍出来的效果三星。典型的国产正剧,着着急急,马马虎虎,凑凑合合,嘻嘻哈哈!
王阳明太难演了,佩服敢挑战的演员编剧和导演! 没一点哲学和历史学底子做不了这个作品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