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不了女主莫名其妙暗自得意的微表情,这部片子能拿金球奖难道不是因为响应了当前女权主流和反好莱坞性骚扰话题吗?
借了天时地利的因素吧,纵观今年金秋获奖影片 三块广告牌、大小谎言、侍女的故事、鸟姐 无一例外都是政治正确的女权电影。
鸟姐没看,三广和大谎拍的是真好。
但这片子只是觉得女主的演绎手法让人觉得不舒服。
经常暗自翻个白眼,要么就是嘴角暗笑,感觉一切尽在掌握一样,结果又都不是那么回事。
我到更喜欢除了女主的故事和突然就穿插的磨磨叽叽的回忆,其他角色的故事到拍的更有看点,独眼女、拉拉、黑人女闺蜜的故事明显比女主的好看。
抛去三观,这片子的节奏、剧本真心觉得不是很优秀,至少这个分数对我来说过高了。
vastly overrated show. If I were American I would b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political spectrum but this kind of show does a lot of disservice to what some critics can consider "the cause": The premise of the whole exercise seems illogical (if procreation were to become such a hot commodity, then women with that power would naturally rise to political power as well). Likewise, if a Franco-like government were to rule America, the country would fall into rapid economic decline and not be such a belligerant state. To me, it seems to try to just pay lip-service to what some conservatives rightfully call libtards, trying to exploit all these female empowerment, LGBTXQEYZ#$% rights nonsense that is masking the true economical problems of America.
剧中直白的ceremony场景看着直犯恶心。
把女性当成用具的恐怖时刻,看着真的想吐。
1)其实我一直好奇女主人Mrs Waterford的心路历程。
我的理解来看,Gilead建国之前,她也算进步份子,有思想,有行动力,还发表进步文章。
和自己的丈夫也算恩爱,有自己的家庭。
我想了解,为什么她要起草剥削女性的法案,帮助建立Gilead, 伙同男性来剥削同性。
她以为父权制里,作为女性的她能保持高位吗?
后面权要人士开会,根本不把她当回事。
被自己协助建立的共和国背刺,她有没有一丝后悔呢?
2)还有个印象很深的场景,是几个commander 在车里开会,讨论怎么branding Gliead。
一个人说,妻子们不会同意,建国也需要她们的支持。
另一个人说,只要要求ceremony的时候,妻子也在场,这样就能显示妻子的重要性 ‘They will eat that shit up.’ Mrs Waterford 是不是也天真的相信了呢?
3)到后面几集,她和他那不中用的老公对峙,说孩子不是他的时候,看着很带感,比她老公powerful多了。
在处理另一个犯事的commander的量刑时,Mr Waterford, 发现commander的妻子请求从严量刑,并且有效的时候,又反过去讨好Mrs Waterford. 我希望她不要被这点小甜头所软化。
4) Mrs Waterford, 为何如此迫切需要一个孩子?
最后她跪坐在地上,等待女主的验孕棒出结果的时候,虔诚祈祷,感觉都要崩溃了。
是因为被规训洗脑了吗?
女人必须有个孩子之类的,哪怕这个孩子不是自己丈夫的也无所谓。
综合以上几点我非常期待她后面的故事线。
蛮喜欢女主的黑人好友。
喜欢她身上的那股劲儿,就是不服,就是干。
中间短暂的消沉了,被女主一激,又开始反抗,这一集的最后结果还是蛮好的,逃到了相对安全的地方,和女主丈夫会面成功会面。
Mr Waterford 感觉角色选的真合适。
一眼看上去就是外强中干的类型。
那个Aunt 真的是恶心极致,不知道她是拿了什么好处,怎么说服自己规训这些使女的。
她是怎么面对自己的内心?
希望他们后面都有个很惨的结果。
使女Janie 跳桥那块看得我泪目了。
刚过完哺乳期就被送到下一个commander家配种。
被上一个commander 要和她成立家庭的谎言欺骗了,希望破灭,孩子也被夺走了。
这糟糕透顶的世界真得是一点也忍不了了。
她纵身一跃,我刚要为她的解脱鼓掌,结果竟然被救回来,再处以石刑,让其他使女行刑。
我崩溃了。
女性就只是个行走的子宫,可以被随意践踏、处置。
真是个恐怖的世界。
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
再过几十年、几百年,一切会有变化吗?
目前的社会结构看起来非常稳定,似乎是默认的设置先进的设置,好像到很远的未来都应该是这样的。
可是最近读完的这本书,虚构出一个未来社会的样子,看完只觉得震惊,浑身发冷。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The Handmaid’s Tale》(《使女的故事》),作者是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写于1985年。
这是一本反乌托邦小说,完全描述了一个虚构的社会。
故事发生在几百年后的美国。
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核污染废料遍地,导致不孕不育现象越来越严重,适龄的女性只有四分之一能顺利生育健康的胎儿。
一夜之间,一个宗教组织控制了国会,推翻了原有政权,建立起一个政教合一的新政权,名叫Gilead共和国。
Gilead共和国的一大宗旨便是——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是属于国家的财产。
所有的女性被赶出了工作岗位,不能独立工作。
女性的银行账户被查封,所有财产转移给她们的男性亲属。
一些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被集中进行洗脑之后,控制起来,成为了使女(Handmaid)。
她们失去了自由活动的权利,被送到一些国家统治阶层男性指挥官(Commander)家里,唯一的任务就是替指挥官生下孩子延续下一代。
使女在指挥官家里受到指挥官妻子的管理,她只能穿红色使女制服,只能在妻子的见证下和指挥官发生关系,而不能有任何感情交流,若生下孩子,也不能自己抚养而是属于妻子。
总而言之,使女就是“有两条腿的行动的子宫”。
小说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使女,她叫Offred。
这甚至都不是她的真名,而是由于指挥官叫Fred,of+fred,组成了她的名字,意思就是她是属于Fred的。
对,Gilead就是这样一个社会,女性失去一切,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失去了。
更可悲可叹的是,在一次Offred和指挥官的谈话中,指挥官坚定地相信,这一切都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更好的世界从不意味着对每个人而言都是更好的,对于有些人来说一定是更坏的”(’Better never means better for everyone, it always means worse for some ’)。
多么的自信满满,多么的理直气壮。
任何社会形态,都有既得利益者,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从不认为当前的社会是一种倒退。
作者就是通过Offred的视角,非常真实细腻地描写了这个社会。
书中很大的篇幅花在对主角心理活动的描写上。
于是我们看到,一夜之间突变的社会,一个曾经有着工作有着幸福家庭和孩子的女性,在Gilead社会中的痛苦和挣扎,她对于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现有秩序的妥协。
除了这个令人反思的社会构建,这本小说本身的文字也非常精彩。
文章的结构很有新意,是一本需要耐下心来慢慢读进去的小说。
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跟随作者的笔触,一点点地揭开这个未来社会的框架,一点点地被震撼。
这本小说还在最近被hulu翻拍成了同名电视剧,将在4月26日上映,主演是Elisabeth Moss。
看了预告片,我是相当期待。
这个关于使女的故事听起来非常荒谬,对吧?
可是谁又能保证它们一定不会发生?
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采访中提到,这本书中提到的细节,大部分都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
看看关于“代孕”的新闻,看看这个小说里的剧情,细思恐极。
我不是女权主义者,但也不想把手中拥有的权利当做理所当然。
一旦松懈,就有可能失去一切。
未来的社会会是怎样呢?
一定不要变成这本书中的样子。
——来自公众号luluto
1 在塞内加尔和一位当地司机闲聊,司机人不错,作为中资企业老板的个人司机收入在当地算是很好了。
有次谈起伊斯兰教,问我有没有兴趣入教,我说我对宗教背后的历史文化都挺感兴趣的,但是入教不可能,比如伊斯兰教教义里的一个男人可以娶四个老婆,我作为女生完全没法接受。
司机:娶新的老婆要经过之前老婆的同意我:但是老婆会同意?
司机:为什么不呢,多一个人帮她做家务干活她还轻松点。
我:如果一个男人可以娶四个老婆,那为什么一个女人不能和四个男人结婚?
司机:不可以,如果四个男的天天都想have sex,一个女的能受得了吗我:那一个男的天天就受得了?
司机:那当然,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我:....2 几内亚,临时找来的翻译带我们参观清真寺,他在人大留学读的博士,在大学里教书。
翻译:祈祷时候男人站在前面,女人们全部要在后面,要和男的隔开,以前都有帘子。
我:为什么女人都要站后面?
翻译:女人站前面会影响男人礼拜,这样男人就会被吸引就无法专心了我:那女人就不会不专心?
翻译:不会,女人身上有磁场会吸引男人,女人没有那么多欲望。
3. 和某国企老板吃饭,聊到尼日利亚的博科圣地。
老板:发生上百个女学生被劫持的事情我们一点也不吃惊,肯定找不回来了。
我:为什么老板:去过那里的人都知道,当地的女孩子,你给她爸爸1000人民币就能把她买回家了,然后让她做什么都行。
我还想过买几个回来,给我们企业干活也是好的。
想想这个剧,还真的没那么超现实。
《使女的故事》透过一名使女的眼睛,描述了一个宗教极权统治国家中,人是怎么沦为“社会工具”苟活的。
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活在严格的监控下,尤其是女性,她们被定义成“国家财产”,被编配给上层男性使用。
在这里,女性不可以识字,更不可以工作,她们按照不同的功能被培养成不同的社会工具。
有的成为上层统治者的生育工具,有的成为花瓶配偶,还有的成为劳力。
街道随处可见的墨镜警察,禁止使用敏感词汇语言,将同性恋定义为疾病去治疗,不不不,这个故事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然而无比讽刺的一幕,里面很多对话和潜规则我们已经上演了几千年,也没有谢幕的意思,反倒是愈演愈烈。
看这部剧是2018年2月25号,这一天同样见证了历史意义的一天,很讽刺,对吧?
你愿意用自己的血肉自由换别人几秒钟的掌声和空洞的赞美吗?
可很愿意对别人做这样的事呀?
比如,捧杀,比如,放声歌颂母爱的同时扼死一个女性的灵魂和自由。
用别人的一句话总结一下:如果天总也不亮,那就摸黑过生活;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那就别去照亮别人。
但是——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热量的人们。
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大主教们看似大权在握,为所欲为,但是他们失去了真正的家庭,失去了真诚的爱。
自己也活在恐惧和欺骗里,Fred家里的人没有一个真心对他。
高层斗争也是人人自危。
他以为可以操控一切,其实什么也控制不了。
Serena就更不用说了,最为上层女性的代表,在这个国家里失去了一切。
那些中产阶级们也是朝不保夕,受到控制。
影片讨论的其实是,在一个资源有限的未来里,人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
普遍的趋势是,人们生活越差,越是互相剥削。
所以对眼下的经济下滑非常担忧。
全球都是这样。
看过一本讲剧本的书,说到怎么编故事,可以先“假设”一个看来荒唐的前提然后将之合理化,而最方便的“假设”是夸大一个事实。
比如假设全世界的生育率都下降到0.1,假设整个国家的领导人都是男性强奸犯,假设美国被伊斯兰教占领了而且迅速极端化。
“My country is dying""My country is already dead"一次酒酣之际,与人争论到底如何定义“人类的灭绝”:是生物学上“基因”的衰失,还是哲学上“智慧”的退亡。
基列国在以上两种定义上,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实际都在推进人类的衰亡。
对美战争、屠杀叛逆、国内清洗,造成育龄人口断崖下跌,进一步损害业已岌岌可危的基因多样性——现实中,人类的Y染色体正在萎缩。
(PS:比较神奇的是基列国居然允许黑人当使女,照理说这种原教旨主义国家,必然也搞种族主义(反之亦然),可能真的太需要生育率所以某种程度上接受了对《圣经》的现代解读?
)迫害教职人员、禁止女性读书、抵触科学进步,会限锢医学与生物学的发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育困难和儿童夭折的问题,还会导致成年人寿命的缩短,进一步降低人口迭代率并降低人类智商。
逃避男性不育的现实,一味靠压榨女性提高生育率,势必导致“借精生子”(剧中Serena和June的第一次成为盟友正是因为Waterfood不育,一个想要孩子一个无从选择,促发了Nick和June的关系)。
而且这种强调优生优育连强奸都能在《圣经》里找到合理化依据的国家,在统治阶级内部应该不会允许自由恋爱,主教二代圈子里的大规模乱伦指日可待。
尽管如此,一边用以上这些方法自我毁灭一边自诩为“人类的救主”的曾经有过(ex:纳粹的“生命之泉”计划)。
毕竟“要人类永远保持理性,(在现阶段仍然)是一种奢求”。
旦凡一个“强人政治”中的“强人”们在剧变面前丧失理性,整个国家甚至——如果这个国家恰好是个强国(比如剧中故事发生在美国)——全世界都会陷入疯狂。
而从历史上来看,(在其所处时代环境中)过份理性的人不会成为“强人”。
所以,以前有人向我安利这部电视剧时,我都是拒绝的——光读简介就害怕,害怕这不是一个“纯属虚构”的故事,而是一则“如有雷同”的预言。
前几天阿拉巴马州通过“全美堕胎法案”的时候,我终于决定把这部电视撸一下了。
《使女的故事》精准提取并完美呈现了历史上与现实中的极权政府的普遍特征:教条主义热衷引用语录,而领袖就是“神在尘世的代言人”,换句话说领袖(们)说的就是真理、把公民划分为三六九等,并引导和鼓励他们互相仇视斗争、对“整齐划一”有强迫症,最讨厌“自由”和“多样性”之类的词汇,认为是自己的“超人远见”把“愚民”们从“自由”中解救了出来走上金光大道、强调“仪式感”,越是丑恶的事越追求形式和名称上的“美感”、控制狂,从衣服头发到吃饭睡觉无所不管,并将这种管束冠以“爱”和“关怀”之名,认为唯有如此才能防止公民们“堕落”。
之所以极权政府——无论是政教合一的还是世俗唯物的——都具备这些特点,正如曾经一位意大利神父对我说的“初始是神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而后却是人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
圣母玛丽亚是犹太人,但在意大利国家笔下她长得像意大利人,想要在中国传教的话她就得换成中国人的五官。
如果不是头上那个圈,说是观音也完全没问题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信奉的神就是什么样的神。
你是个繁殖狂,你的神就是。
你是个种族主义者,你的神必然是。
你是个性别歧视者,你的神肯定也是。
不存在什么“反之亦然”,毕竟谁也不能真地拉上帝出来遛两步。
你相信的只能是你愿意相信的东西,你愿意相信的一定是对你有益或有利的东西,对你有益或有利的未必对别人也是利益,可能还会损害一些人,就像剧中Waterfood说的"Better never means better for everyone"。
那如何将自己的利益驾凌到所有其他的利益之上呢,就需要上面说的那些手段。
以这个逻辑来说,任何极权政府说自己是“为了全民族”甚至“为了全人类”,那必须是在放屁。
那怎么知道一件事对于大部分人对于人类的远景是better的,又怎么知道自己在这个事件中是会变better的还是会变worse,应该配合还是反抗?
女主角June虽然不能代表"every one",却是一种“average"——普通都市白领,有老公有孩子,没什么突出的个性和能力,不算太勇敢也是不是太坚强,回避冲突(在咖啡馆里被骂bitch时拉Moira走,对“温水煮青蛙”的社会变化完全不敏感不应对),总体来说是个中产小确幸,犯过一些“男/女人都会犯的错”比如跟有妇之夫约会(从她叫Luck“离婚”之前的表情来看,也许会对此感到愧疚),热爱朋友与家人。
充沛的情感和充分的恋爱技巧(玩过Tinder偶尔读一些女性杂志跟Luck约会时适到好处的调情)令她——特别是对基列国的男人们——富有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加上一定的运气(刚好派到地位显赫的Waterfood家,刚好Nick是Eye而且还有生育力而且居然还扛过了“路西法效应”),再加上她精神深处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洗脑包抗体,让她活过了这一季(肚子里的胎儿大概能保她活过下一季)还没得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她没有自救的力量跟头脑,也不敢像Emily一样铤而走险,在基列国,她能做的只是“虚与委蛇”并且保持自己的头脑清醒不被那一套“你是个罪人”的神棍理论洗脑。
这已经不容易了(肯定有观众觉得自己能比女主角做得好,但我自认是不行的)。
但剧情发展到现在,这还远远不够。
她们只是基列国的第一代——我们且说是“公民”吧。
她们有“以前”生活的记忆,她们受过高等教育,曾经在职场上与男人相竞争,爱过约会过,认为基列国主教们所行的事是“强奸”。
但是她们生出的子女将在基列国长大,男的会被教育“女人的天然使命就是生孩子”,女的会是文盲。
为了多快好省地利用女人的生育能力,女孩一来例假就会被嫁人,会受到男性的“全面保护”——当然不能开车,不能独自外出,不能参与任何社会活动。
那时再想要改变几乎就是不可能了,既得利益者——也就是该国男性们——没有改变的需求,而且还会有一串“女人天生智力低下”的数据支持(毕竟高等教育和积极的大脑活动能提升智商),受压迫者们则失去了追求变革的动力(越没知识越不反动)更没有取得革命的资源。
如果Mayday不能在这一代推翻统治,如果美国不能在这十年内打回老家,使女就会变成基列国的“民族文化”要求他国的认可与尊重,再过上几十年就能称为该国的“传统美德”以作吹嘘和自豪用了。
所以像Serena这样聪明能干的女人,为什么会给女孩们设定这样一个未来(她似乎也没有特别追求“生个儿子”)?
Mentalist有一集抓连环奸杀犯,最后发现凶手是一对夫妻,虽然执行者是丈夫,但是策划和主使者却是妻子。
这大概就是Serena所谓的"domestic feminism"——老公在外治天下,自己在家治老公。
以自己的“温顺”和“牺牲”去换取丈夫情感从而取得家庭影响力,以及一个孩子。
Serena和Aunt Lyndia就是典型的“繁殖狂”——前者是妻子的角度,后者以婆婆的嘴脸。
自己不能生,就以神之名迫使别人替自己生。
她们一面热爱婴儿一面虐杀成人,一面赞颂生命的奇迹一面践踏生命的尊严。
她们不去想孩子会长成大人,不去想使女们曾经也是圣洁的婴儿。
不爱惜生命的人不会真的爱怜孩子,她们着迷的只是“控制”,假如孩子不像长成她们设想的样子(比如June生的孩子万一变成无神论者),分分钟就可以抛弃。
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当然更不是连环强奸。
光凭“女人不能读书”这一条Serena就把自己和别的女人全都剔出了决策圈,无论Fred对她的感情多深,别的主教们却不是她老公,跟自己太太的相处方式未必跟Waterfood家一样,甚至别的太太——特别是使女生了儿子的——也未必会站在她这一边。
丈夫感情的别移,和对国家事务的影响力丧失,会极大地危胁到Serena。
虽然追求的利益不同,但她跟June在下一季里势必要再二再三地联盟。
也唯有如此,这个致郁的故事才能有些许积极的意义:所有的女性,无论是家庭主妇还是职场女性,无论是子女控还是不婚不育者,只有互相扶持帮助,才能在这个业已对我们不利且不利已有千百年的世界里,更好地生存下去。
PS:之前与人争论过“代孕”和“卖淫合法化”的问题,我都是反对的。
因为一样事物,只要在法律上认同名码标价的交易,也就在实际上接受巧取豪夺的占有——权势可夺取金钱,暴力能夺取权势。
所以凡认可能用金钱取得的,也就认可了权势与暴力的占有。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文明现代国家都禁止“贩卖人口”(卖自己本人也不行)和器官买卖(卖自己的也不行)。
但凡允许“自由交易”,权势与暴力就能创造出让人“不得不交易”的条件。
假如《使女的故事》不用“传统”的方式,而是像Moira设想的“人工授精”——也即跳过“强暴”的部分,而是权势与暴力结合的“代孕”,或许——不,应该是肯定——会有人说“有可取之处”。
如果进一步将“暴力”也剔除,只是通过没收使女们的财产,剥夺她们工作与经商的权力,也不允许她们结婚,那么她们就只有去卖淫或代孕,而在这种设定下,争论会更大,说不定还真有政府觉得“这样可行”。
想 快、准、狠 地说说这剧背后的故事2018年1月13日更新:
2017年9月19日更新:今天听到某人的言论,据说是游戏公司的老总
所以,《使女的故事》的故事真的离我们很远吗?
7月2日更新:在商场里看到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广告,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这不是个正面的灵感来源啊……
剧中细节使女们外出时头上戴的白帽,实际功能是个遮罩。
这样的设计会影响她们的余光视线,如果想看到对方,她们必须转向正面,面对面。
而且,由于视觉受限,她们只得主要依赖听觉行动。
据原著作者阿特伍德自己说,这个女帽的灵感,不仅来自维多利亚时代中期的服饰以及修女服饰,还源自20世纪40年代老荷兰清洁剂的包装,上面有个女人的脸被遮住了,作者小时候很怕她。
(笑)
我找着了,就是这个使女们穿的红色,象征诞子的出血,源自抹大拉的马利亚(耶稣的女追随者)。
如果使女出逃的话,红色会更容易辨识,好捉!
另外,故事中的使女被要求过修女般清心寡欲的生活,担当的任务却是为上层人物繁衍子嗣。
她们的服装标记不是普通修女肃穆、素净的黑色或白色,而是象征性与生育的红色,在此极具讽刺意味。
使女们去看产妇的路上基列国妻子们穿的蓝色(有人看是绿色),象征纯洁,源自圣母玛利亚。
社会阶层较低的男人们的妻子被称为执帚,穿条纹衣服。
三类服装都在这幅图里了使女没有自己的真名实姓,所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均被抹去,代之以由英文中表示所属关系的介词of,加上她们为之服务的大主教的姓构成的名字。
不折不扣的附属品。
换个主人还要改个名字例如女主角Offred,前两个字母of表示从属关系,Fred就是她服务的大主教名。
这个名字还有一层隐藏含义是“献祭的”(offered),意味着宗教的献祭,或一个作为祭品供上的受害者。
“Offred”也是作者阿特伍德原本给书起的名字。
原著中,作者并未透露女主的真实姓名。
但是很多读者根据字里行间的线索,觉得女主应该叫 June。
这样的读者意志甚至让原作者都屈服了。
阿特伍德说,“这并不是我的本意,但挺合理的,那就如读者们所愿吧。
”
所以第一集里,女主的名字就露出了,June。
作者阿特伍德小时候学过拉丁语。
"Nolite te bastardes carborundorum”,正如剧里说的,这句是学拉丁语的孩子都知道的一个笑话。
意为“不要被恶人打垮“的这句话,在故事里是女主的希望,也因此成了一些读者挚爱的格言。
阿特伍德在《时代》杂志的访问中说,看到自己小时候的梗成为人们身上永久的纹身还挺奇妙的。
关于原著本周(20170521)“《纽约时报》畅销书周榜”虚构类上榜的作品中,《使女的故事》是唯一一本非本年出版的。
艾玛·沃森(Emma Watson)不是有个读书会嘛,《使女的故事》是2017年5/6月的推荐书。
原著小说名《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1 致敬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2 引入童话和民间故事色彩,由主人公讲述给后来的、遥远的聆听者原著作者阿特伍德说,如果要创造一个虚构的花园,她希望里面的蟾蜍都是真的。
所以,原著并不是一部科幻作品。
正如她自己说的,“切记,在这本书中我所用的所有细节都是曾经在历史上发生过的。
换句话说,它不是科幻小说。
”原著的现实材料来源至少有:集体处决、禁奢法、焚书、党卫军的生命之泉计划、阿根廷将军偷窃幼童的行为、蓄奴制的历史、美国一夫多妻制的历史、目击者文学……关于改编原著里的大主教及夫人,要比剧里的更老些。
在书里,他们有皱纹与白发,可不是剧里这副霸道总裁和冰山美妇的样子。
原著里没有黑人角色,因为基列(Gilead,接替美国政府的专制政府)把黑人归类为“含的儿子”(Children of Ham),也就是迦南。
在《圣经》里,迦南是含的儿子,含是诺亚的儿子。
有次爷爷诺亚在帐篷里喝醉,被孙子迦南看到下体,大怒,于是诅咒了他。
所以“含的儿子”有被诅咒的意思。
在小说里,黑人都被强制派遣到了美国上中西部。
电视剧的制作方有意摒弃了书中的这个设定,以使黑人角色(演员)有机会参与这个剧,例如饰演Moira的Samira Wiley。
执行制作Bruce Miller在2017年1月接受TVLine的采访时说,他们曾与阿特伍德就这点有过很大的争论。
电视剧里没有黑人角色要比小说难解释得多。
他提到制作一部关于种族主义者的电视剧,与制作一部种族主义的电视剧的区别。
另外,原著小说里也没有犹太角色。
基列政府给犹太人两条路,要不变成基督教徒,要不坐船滚回以色列(实际上那些选择坐船回到以色列的,都被扔到了海里。
)——想起了谁?
嗯,川普。
顺带提一句,川普上台后,《使女的故事》这书越卖越好。
原著作者的调皮《使女的故事》原著作者阿特伍德藏在剧里,目前播出的5集里露出有两次:1 第一集28分左右,作者现身,客串嬷嬷,煽了女主一巴掌:
2 女主与大主教玩儿“拼字游戏”时,第一次翻出的字母”M”和"A",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的首字母缩写。
参考文献:1 IMDB该片条目:http://www.imdb.com/title/tt5834204/2 韦清琦、袁霞: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3 星河:乌托邦与反乌托邦4 张传霞: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生存”主题和“经典重构”策略研究5 赵毅衡:中国的未来小说6 陈小慰:一部反映现实的未来小说——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评析7 澎湃新闻:特朗普时代,阿特伍德怎么看自己写的《使女的故事》*今后有新发现,我会回来更新的~如果你觉得有帮助,请帮忙点击“有用”原创by黄老师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huangfilm)
您的转发和关注,将给我更多动力继续下去我写的《名姝》的剧评在这里: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506046/
看完了,感觉就是一批有权有势的人靠着破坏环境挣了钱,人类整个都跟着他们倒了霉生不了孩子,于是还是那一批人就觉得使女里那种体制对自己好,就花钱支持提出这种制度的人,然后就搞了政变,这些人没有爱心只有欲望跟权利,为了掩饰最肮脏的内心就用最神圣的宗教教义作为遮羞布给那些穷人底阶级的人看,让底层遵守这个严格的教义,当然他们自己表面上也是遵守的,私底下肯定不会遵守,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然后继续消耗着人类资源(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这些只有权力欲望的人根本就是人类体系里的恶性肿瘤,如果让这种人掌握了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估计会出现各种匪夷所思的社会制度,不光是使女的故事了吧。。
看了剧再看某些评论真是笑死。咋说呢,你可以质疑这部剧乃至原著小说设定不合理啊,剧情牵强啊,为啥未来高科技解决不了繁衍问题反而要回归自然啊。OK。但你要是认为这部剧展现出来的强奸文化不够真实,甚至根本不存在,你就不是人。女主从前的论文主题是校园性侵,但教化使女的其中一幕就是集体控诉受害者“全是她自己的错”,是放荡招致的的惩罚;被体罚之后女主把看医生当作逃避手段,结果医生主动提供的“帮忙”就是和他打一炮,怀孕了就帮上忙了。觉得生育能力很罕见高级,其实是每个上位者都想分的一杯羹,最后直接明码标价搞进出口了。觉得假?那报纸上拐卖妇女的新闻都是假的吗?只是把现实存在的事物暴露出来,放进了一个寓言式的极端环境而已。所以才不寒而栗,像噩梦那么真实,甚至早就身处其中。
失望。
三集弃。不温不火,不功不过,就不追咯。“三集测试”是个很好的对剧集的衡量尺度。
剧情太拖沓。而且枪和电击棒把暴力简单化了,温水不会输大棒
三星半。主题先行,细节缺失,缺乏逻辑支撑。但不失为击向当今人类的一记闷棍。不喜欢女主的长相,实在是个薄情寡义的样子,直接影响此剧观感。
2年前我给了它2颗星,事实证明当时我太年轻了
这不就是绿绿统治了之后的世界吗!真叫人不寒而栗!冷彻骨髓!
父权社会是人类文明史最漫长的存在,还需要如此意淫?
整个逻辑就很奇怪好吗!要不要我国援助几个不孕不育医院给老美?莫名其妙邪教一样的设定,对于没有信教的群众看这类满篇幅主啊主的电视剧真的操蛋。
不想谈美国,不想谈川普,维护女性利益一定是从身边开始的,什么时候这个社会不再嘲笑大龄女青年;什么时候这个社会不再非议丁克的选择;什么时候这个社会不再出现丧偶式育儿,那么就说明我们的不断努力是值得的。希望有一天,所有女性做的选择是因为我发自内心的愿意这样去做
永不过时的主题。Better doesn't mean better for everyone,就这么简单的一句台词,简直可以说是对每个人命运的判词。
情节ok可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hulu出品为了多吸引membership情节慢的一批
「我一遍遍叨念着自己原来的名字,让自己不要忘了从前曾经可以随心所欲去做的种种事情,以及自已在别人眼中的模样。」使女的最初定义来自于圣经故事,使女为主人繁育后代。虽没有指明,但给人营造出第三次世界大战后的惨痛猜想,生化武器导致人类畸变、无法繁衍后代。原著结尾是 “五月天” 在尼克的指示下将奥芙弗雷德带离大主教家,生死未卜。而在剧集中,妮可出生后被送往加拿大,奥芙弗雷德放弃了一起逃亡,决定留在基列拯救大女儿。从2017年开始,至今已经连播至第三季。故事也和当年阿特伍德写下《使女的故事》的脚本越来越远、越来越丰富。虽然在1990年就有了同名电影,但影响力远不及这次葫芦网(Hulu)制作的电视剧集。阿特伍德本人还在第一季中客串了一位嬷嬷,在剧中扇了奥芙弗雷德一巴掌。明明是自己写出来的场景,她演出时却觉得特别恐怖。
难以言喻的压抑 反乌托邦的设定理解无能
色调和缓慢的节奏有可能是为了带来压抑的观感,实际上显得沉闷无趣
整个人看完以后都不好了,可能是因为这剧情一点都不科幻,也不未来吧。
身为天朝适龄女性看这个剧简直太惊悚了,就像机器人看西部世界。用女主自白推进剧情太有代入感,所有人的记忆闪回都精彩。台词经典,镜头审美高级,女主演技愈发炸裂。唯独不喜欢和小哥的感情戏,其他全都满分。
就这「洗洗睡」剧情拿七个艾美 还不是因为川普荣膺总统 你们评委想选个剧表表态?主旨大于故事 反乌托邦背景服装道具玩了个变 新鲜过后只剩套路 没丁点惊喜 拜托 你不是Wachowski 别逗了
看一半真心看不下去了
看了一集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弃了,寡淡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