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追光在《长安三万里》之后意犹未尽,继续让诗词给作品点睛。
这番祭出我们家李冶的《八至》来,于鲁迅先生语“《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更近鬼蜮人心。
技术层面已经好到无以复加,不愧为国产动画天花板。
选取的故事也力求老树新枝。
晋、唐、宋、明、清、民国……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时代,而是讲述故事的时代。
晋的《崂山道士》,在上美版珠玉在前外,用毛毡风拔擢了专业技术高度。
月中嫦娥起舞弄清影,足尖在玉壶上起范儿,便想到魏晋风流《盘鼓舞》。
追光一向细节控,赞的。
唐的《莲花公主》,亦浓墨重彩渲染了窦旭和莲花的历险之谊。
蝶破庄周梦,蜂坐莲花窝。
今夕何夕,江月何年初照人。
童真的仗义任侠,却是比原著南柯一梦更可贵。
借宿兰若寺的秀才蒲松龄被灵蟾上人和玄龟子拉入古井(兰若寺/修道院),以讲故事决出胜负(聊斋/十日谈),暂避开外部灾祸(兵燹之祸/瘟疫)。
清的《井下故事》作为串场,没有太多展开,欲说还休。
蒲松龄脱离了八十年代那部同名剧中的苦逼秀才之相,只为了动人故事孜孜以求踌躇满志。
蟾龟二者像《白蛇·浮生》里的话唠仙鹤,期间之调侃,颇多追光自嘲:“就是因为故事不行,所以才整那么多花活”——红泥小火炉啥都懂。
断没想到民国背景的《聂小倩》放到第三个故事。
但自此追光终于回到舒适区,如《新神榜哪吒重生》的蒸汽朋克民国,在神怪志异中埋下革命种子,于乱世飘零中探寻正道微芒,将凄艳人鬼情赋予了全新的高度。
学西医欲救国的浙人宁采臣怎么不是朝花夕拾的浙人迅哥呢?
奇情可有盼,弃绝亦无踪。
宋风的《画皮》把影视化烂俗到撞南墙的故事拉回了最本原的叙事。
妻陈氏人淡如菊,正对应不知何年的画皮鬼。
《哪吒重生》里孙大圣说取得真经又怎么样呢。
画皮鬼但求片瓦遮身,陈氏夫王生更有别院攻读,然而无瓦伶仃真鬼,有舍对坐假言。
旧时女总没有出路,所以那是吃人的时节。
因此上,《画皮》无论古今的演绎,总是最少儿不宜的。
不能过早把人事看透。
明初《鲁公女》,风姿娟秀,着锦貂裘,跨小骊驹,翩然若画。
张于旦大喜,遂共欢好,自此无虚夜。
可新文化自有国情在此。
追光再擅长成人向也不能明着涩涩,只得把诵《金刚经》改成多救性命换投胎。
投胎的卢家女还是不是鲁公女?
只剩大脑的草雉少佐还是不是草雉素子?
白娘子报恩的许仙还是不是许宣?
情定今生缘定三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谁……纵然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无论是《长安三万里》九重天庭还是《新神榜杨戬》瀛洲仙界还是《聊斋兰若寺》幽冥地府,追光都给出了最绚烂的色彩最传统的意象最高级的审美。
反正不靠明明是技术不够渲染不力细节缺失搞得白刷刷一片丧葬风却腆着脸营销什么隐喻白宫的弱智伎俩。
如果《聊斋》有第二部,记得做全本的《席方平》。
席方平建模该参考沙溢。
最重要的是定要把自家二郎神杨戬请回来,空降的天庭巡视组大员,整饬地府贪腐风,包你票房口碑双高。
追光动画的《聊斋·兰若寺》,将五则的志怪故事锚定于“兰若寺”这一意象之中,使散点的灵异、情色与人情,被一处“中阴之地”收束,既非尘世,亦非彼岸。
更准确地说,这座寺庙是一个空间,即是结尾处的上联,而“井”将人世的苦与欲、情与业,一一沉入“太虚幻境”之中。
片中设定一蟾一龟对话于井底,仿若《红楼梦》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般的设局之眼。
他们既是“出世”的象征(尤其龟的形象隐含着济公之影),又以辩难之姿“入世”,与凡人蒲松龄相对。
他们非全然超脱,亦非沉溺,始终以一种旁观又牵引的视角,观照人间悲欢。
影中诸事,最终归于他们的争执,也将复归空无。
或在提醒观众,人世间的繁华与痛苦皆为虚妄,最终都将归于幻灭。
本作所选取的五个故事《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以及《鲁公女》皆为旧文新讲,尤以女性角色的丰富形象最为引人。
在蒲松龄借“花妖狐魅”之形,喻“人间百态”之情中,更增加了女性的底色。
我喜欢《崂山道士》中王生最后掬水的眼神,它不同于原著中对道士的怒骂,而更像是一种更像是一种勘破世事的凄然,认知“道法”不过是一场幻梦,人与仙之间如同这镜花水月;借由“梦”便走进了梦境成真的《莲花公主》,电影将原著中人物幼化,并附以童真,其蜂巢之中的景色,让人有《CoCo》的感觉,而花朝节的欢腾又带有东方女性的神性之美。
莲花公主特别像《王者荣耀》里蔡文姬的风格,而对抗黑蛇的蜂群之战,也极力展现了蜂王的勇猛精进。
如果说前两则故事是从“梦”出发,那么后几则故事则由“梦”入“情”。
”将《聊斋志异》中的“人鬼殊途”,融入当下更深刻的社会思索之中,就像作品中所述“过去、现在和未来,尽在这镜花水月之中”。
聂小倩的故事出乎意料地置于民国时期,在保留作品原先情节脉络的基础上,突出了“乱世夜叉”这个政治隐喻,同时通过燕赤霞之口,让宁采臣与聂小倩放弃前往北平,似有将“人鬼殊途”转译为“新旧社会”之别的寓意。
在结尾与夜叉的斗争中,身为“鬼”的聂小倩借由“情”转化为“人”,是一种基于情感与历史的再诠释,也是借由“情”字得以重生(人变鬼、鬼变人亦是新旧社会的宣传点)。
而《画皮》是我最为偏爱的篇章。
动画风格精致而压抑,陈氏的形象挣脱了原著中的扁平形象,将贤淑、猜忌、隐忍乃至最后结局的憎恶,展示得更具主体性与悲剧感。
特别是将画皮鬼的哀戚与陈氏的沉默置于同一画面中,显影了“画皮”的真正含义,这人与鬼的形象,不过是欲望与身份的隐喻。
鬼求一个家,陈氏也求一个位置,她从鬼的口中听见了自己的心声,让她也明白而今种种不过也是与王生有一个“家”罢了。
这种人鬼共情是站在女性的视角中,明了无论人鬼内心的底层诉求,同时对于”安全“的向往。
虽说是画皮,最终却是落脚于陈氏,当她忍辱向乞丐求药,这里并不像是原著中一心只求丈夫复活的形象,而是一种被“点化”后无可奈何的选择。
陈氏将自己立场代入的“画皮”形象,即是,披着“人皮”的鬼消失了,披着“夫人”身份的人还要活着;因为活着,所以需要救;因为要救,所以要忍受屈辱。
呕心吐秽之刻,陈氏面对丈夫的忏悔,用“真恶心”三字道出人世之荒凉:对丈夫的、对自己的,也对世人的。
所谓“人皮”,不过是社会性构造下的伪装,人鬼同困于此。
这里的神情塑造特别抓人,没有原著的大悲大喜,只有心力耗尽的虚无。
所求不过是偏安一隅的苟且,所谓善恶,不过是“天道好还”四字。
“愚哉世人!
明明妖也,而以为美。
迷哉愚人!
明明忠也,而以为妄。
然爱人之色而渔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
”而最后的鲁公女,同样是女性为主角,扩写了原著的内容,柔化了二者之情。
扩写后的叙事将男女之爱从原著中的肉欲延伸为灵魂伴侣,纵使生死流转,亦不弃不离。
因而莲花复生的故事,多是增加了二人的经历,再由经历产生怜悯。
这里我的观感和原书相似,且不论技术手段与画面表现,本篇确实值得一个最后的完满结局,但剧情为了曲折而繁复(篇末再生的卢公女认不出张于旦,虽为故事的曲折所需,但略显枝蔓),又因过于削减卢公逼迫之“恶”的因素,以至于死亡来得太过轻佻。
虽有最后二人共同逃离黄泉,此间种种回应为善之举,从而想起前世,但这其中却也失去了影片的节奏,着实可惜。
顺带说一声,这里的孟婆应该是以后土娘娘的形象出现,非常之好,黑白无常也很有力。
梦幻泡影,转瞬即空。
蒲松龄在此间以”狂生“的形象,确实放浪形骸与我潜意识中的形象大相径庭,可是“行走于世间,人人不都是披着各种‘人皮’的枯骨?
”,又何须纠结于形,而生诸多妄念。
原来生离死别,不过是一番自作多情。
书中人物,仍会旷久长存,孳息于自己描绘的大千世界。
无论是否广传,无论遭至何般苛责,《聊斋》仍为他们的承载。
本来想说大大超出预期,转念一想不过是追光一如既往的高质量发挥罢了!
这次追光尝试了新的手法,全片分为5部分单独讲述,就如同聊斋故事一般,但我觉得正是这种手法更难把电影做好,作为动画电影,时长出乎意料的达到了将近两个半小时,量大管饱,而且全程都没有刻意水时长,动画引擎和CG技术依旧国产顶级,看完想再刷一遍IMAX了。
5个故事中个人最喜欢鲁公女,其次是聂小倩的故事,鲁公女性格和声音都很像白蛇里的小青,聂小倩建模有点像蒂法,两部都很感人而且都是HE,说明追光还是能讲好HE的,希望可以给白蛇一个改编HE吧。
二刷过了,个人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前两个故事放在一开始非常败好感,而且偏低龄,很多人打低分也正是因为前两个故事,给人的感觉是从第三个故事才开始进入正题,如果删减掉前两个故事,整体时长在90分钟会更好,这样也更有利于影院排片。
论情,尤其封建神鬼时代,男性看起来是主导,女性背负的实则更多,这方面或明或暗的表达倒是挺多的,也是我心里不同故事之间唯一的共同点。
《崂山道士》——担心。
X画面上,毛毡的质感和道士法术这样虚无缥缈的故事背景还挺契合。
说情与事,但王承这段镜花水月的求仙之旅,好像没什么感情。
直到最后,妻子说信他,阻止他撞墙伤害自己,在大家嘲笑不停时,着急叫人救他出井,从最开始担心他不学无术,到最后担心他的性命,让我看到了妻子的情。
起初道士变梨,梨没有变多,只是转移,王承能不管不顾地求仙问道,不过是因为有一个人在照顾他担心他罢了。
可这故事的表现上,好像是含蓄到没把这点当做重点吧,所以我也没法因为自己的无中生有,喜欢这个故事。
《莲花公主》——动心。
√动变者心也。
窦旭动心了,所以脑海里的公主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情窦初开也好,想象力也罢,都体现着这个年纪该有的自由和不羁。
他想仗剑走天涯,转眼便有机会成为挥剑斩蛇的英雄,像是个简单的英雄救美的故事, 但莲花不只是个公主,也是背负家族和王国安危的战士。
《聂小倩》——痛心。
XX和《崂山道士》只言片语的情感相反,短时间内想制造感动,只能刻意转折,含蓄留白太少,给得太多。
改换故事到民国,宁采臣痛心时局动荡,想学医救天下人,好像有点区别,但是意义不大,毕竟核心还是奇幻爱情。
二人算是互相帮助,毕竟燕赤霞才是真打鬼的。
痛心人鬼殊途无法相守,必然是身为鬼的小倩,内心的痛苦更多。
最后沾了人气成人了,嗯,换我痛心了。
还有夜叉破墙而入还要强调一下,是想联动一下楼上的王承?
《画皮》——恶心。
√√负心薄幸,害人害妖。
人身上搓下的污泥,吃下后吐出来,就能重塑王生的心。
那不就说明,这心本就是如此污秽不堪的嘛,那当初相信这颗心的自己,不就早就是现在这个,吞下污泥的自己了吗。
这个深度,实在厉害。
《 鲁公女 》——交心。
√√√ 画面一直都很美,但是这种互相付出,共同经历,跨越记忆和生死,最后得以长相厮守的爱情,对我来说美过画面。
就是曼珠沙华彼岸花,君生我已老的设计,多少有点年纪感了哈哈哈。
开头是鱼蛋的付出更多,帮鲁瑛转世投胎,但之后十六年,鱼蛋中举有自己的功名和事业,但鲁瑛只能带着这份记忆苦等,所以鲁瑛自杀对我来说很合理,不是一时的冲动,是十六年期许的落空。
没法给高分。
短篇故事合集,主题和表达的大相径庭,给我大起大落的感觉太明显,不同故事之间唯一的关联 《井下故事》 ,就是在电影院里看蒲松龄看电影(更像短剧),还要看他发实时弹幕和评论,而且,在他讲完《鲁公女》之后,不就更显得他之前那些好评,是刀架在脖子上,不得不夸的废话了吗?
没想到中国动画这么强了,之前没听过追光工作室,是不是拍白蛇传什么的那个,因为觉得故事都太古老没看过。
这次看完姜文的你行你上,觉得票价亏,在旁边影厅看的。
这个电影算是值回我的票价了。
视效十分出色和剧情上最后一个故事我给满分。
其他的。
画皮的故事有点老套,而且对一方是不公正的。
就这个故事而言我觉得女方直接说不救我能接受。
救了,又说恶心。
只是剧情安排,不然就不能衬托出女方是好人了。
女鬼是好人,妻子是好人,就这个男的是坏蛋,坏在何处?
画皮的故事是以前封建专偶制的时候讲给男的吓他们,让别出轨,别破坏封建财产制度用的。
攻击两人小家庭倾向,维护封建大家庭。
现在来讲给谁?
婚姻制度在年轻一代中都快解体了。
可能是讲给年轻人让年轻人别结婚吧。
暂时没时间了,之后继续。
发明拼盘电影的人真是天才。
这叫人怎么打分,因为总有一个故事会触动你,而掩盖其他故事的薄弱。
从前些年的国庆档 我和我的系列,拼盘电影早就被玩烂了。
也就最早的荒蛮故事是真的个个故事精彩。
追光,怎么越来越谨小慎微了,从长安三万里积攒的高光,是要在白蛇3和这部聊斋里耗尽吗?
毫无新意,只要不创新,就可以一直在安全的范围内苟着了吗?
这不是我认识的追光,那个大胆的,敢于探索的你呢。
什么时候把新神榜好好写写端上来吧,求求了。
3星,1星给厂牌,1星给画皮,1星给鲁公女。
其他的,算了吧,点评都懒得点了,真的很无聊。
看《聊斋:兰若寺》的过程像参加一场滋味复杂的饭局。
追光动画选《聊斋志异》做“新文化”系列第二部,想法其实挺聪明。
原著本就是几百个短篇故事攒成的集子,很适合拆成几个小单元拼成一部电影。
让蒲松龄掉进兰若寺的井底,跟乌龟精、蛤蟆精比赛讲故事,这种主线设计也算巧妙。
可拼盘片最大的难题不是怎么串起故事,而是每个故事到底有几分成色。
遗憾的是,眼前这盘菜多数时候味同嚼蜡。
两个妖精先讲了四个故事。
头一个《崂山道士》用了毛毡动画风格,技术上的确抢眼。
人物和场景毛茸茸的,穿墙时还有毛发拉扯的效果。
但这种新鲜感很快就被耗光,因为故事几乎是照着原著亦步亦趋,王生学艺不精撞墙出丑的故事谁都知道,穿墙失败、讽刺投机取巧的结尾,一点新意都没有,就像把语文课文原封不动搬上银幕。
追光以往擅长给老故事装新酒,这次却打开头就像被忠于原著捆住了手脚,让我顿时就有不祥的预感。
接下来《莲花公主》更让我困惑。
原著里它本身是个浪漫中带着暗喻的寓言:书生闯进蜜蜂精的王国,和公主结缘,最后发现繁华不过是一场蜂巢幻梦。
这种亦真亦幻的调子,本来特别适合用动画去发挥想象力,可改编的内核却更加简化,成了小孩子的英雄梦。
少年主角误入蜂国救公主,剧情简单得像给学龄前定制的童话。
说童趣或许客气了,本质是创意贫瘠。
孩子看可能觉得热闹,成年人只会觉得像看了一段卡通频道的动画片。
到了《聂小倩》,本来期待能翻身。
背景挪到民国是很大胆,火车冒着黑烟驶过荒野,宁采臣提着旧皮箱,聂小倩穿上旗袍。
可一旦进入正题——书生夜遇美貌女鬼,道士出手降妖——立马又跌回老套路。
即便燕赤霞掏出手枪打妖怪,还自嘲“这玩意没用”,这种小聪明反而暴露了主创的窘迫:明知时代设定没真正服务于故事,只能靠台词硬拗一点新意。
背景再变,核心还是古装鬼片的骨架,连某些场景氛围都跟张国荣港版差不多。
民国元素成了层虚浮的包装纸,揭开后换汤不换药。
《画皮》试图走深刻路线,想借陈氏撕开婚姻面具,点出女性在传统关系里的压抑,这角度本身很新颖。
可实际呈现上,陈氏大部分时间在担忧、哭泣,最后突然大彻大悟,转折生硬得像开了三倍快进。
王大郎的背叛缺乏心理刻画,从感恩收留到暧昧沉沦几乎一笔带过。
本该血淋淋的夫妻博弈,拍成了“丈夫犯错—妻子原谅”的样板戏,原著里“画皮易识,人心难测”的警世味,几乎看不见了。
两个妖精的四个故事讲完,已过去快两个小时。
冗长的段落里,蒲松龄为了保命,还得不断吹捧它们,夸这个故事揭露人性,那个故事寓意深刻,艺术成就并驾齐驱。
银幕外的我只替他心累,为了活命说违心话可以理解,但硬用初中阅读理解的思路把平庸之作夸成杰作,实在尴尬得人没耳听。
同情来看这片的中小学生,学校里上语文课已经够费脑子了,好不容易放暑假来看个动画片,还要被搞得PTSD发作,真是造孽。
直到蒲松龄亲自讲《鲁公女》,电影才像睡醒了。
书生张于旦遇见爱骑射的将门之女鲁瑛,两人相恋却阴阳相隔。
鲁瑛早逝后,张于旦守诺多年,最终闯地府救回爱人魂魄。
这段把原著里的痴情改得更纯粹,书生从青年等到白发,返老还童后与转世的爱人重逢。
情绪推得层层递进:黄泉巨浪中张生拼死营救所爱之人,转世少女面对陌生爱人却无法相认的焦灼,直到信物出现、记忆回溯,展现了真正的浪漫根本不需要说教,深情自然能让人动容。
乌龟精和蛤蟆精嚎啕大哭放走蒲松龄,恰恰说明主创自己也知道好坏:这个故事的水准,明显高出前四个太多了。
可惜这份精彩来得太晚。
当《鲁公女》把情感浓度拉到顶峰,我刚被点燃的热情,又不得不随着片尾字幕的到来戛然而止。
明明这个故事的骨架足够撑起一部长片:生死契约、时间跨越、为爱对抗轮回……随便挑一个主题都能深挖,偏偏只能塞在拼盘里当压轴菜。
从《白蛇》系列的痴守五百年到《鲁公女》的阴阳救赎都能看出,追光非常擅长拍痴男痴女,可前面非要凑四个平庸段落,白白消耗我的耐心。
也许追光团队对《聊斋志异》作为名著的敬畏压倒了创作的雄心。
拍《长安三万里》时,他们敢让诗人纵马驰骋、对酒当歌,把唐诗魂化成视觉奇观。
可到了《聊斋:兰若寺》,除了《鲁公女》敢放开改编,前四篇更像缩手缩脚的临摹。
技术依旧顶尖,可故事灵魂寡淡。
皮相再美,缺了精气神也只能东倒西歪。
拼盘式动画的形式不背这个锅。
把《聊斋》拍成系列短片合集,想法其实很契合原著气质。
但选择哪些故事、如何再创作,考验的是眼光和胆识。
这次多数篇章像安全牌:挑大众熟悉的《崂山道士》《聂小倩》,却不敢突破经典版本框架;塞进儿童向的《莲花公主》讨好合家欢,又处理得过于低幼;想借《画皮》探讨婚姻,笔力又跟不上野心。
只剩《鲁公女》一颗珍珠,淹没在冗长沙砾中。
如果未来还要拍拼盘动画,追光或许该想清楚:短不等于浅。
十五分钟照样讲出动人故事,但得放手让想象力真正飞驰,而不能自己戴上镣铐跳舞。
毕竟蒲松龄写鬼写妖,刺贪刺虐,骨子里是自由的狂想。
动画人如果只敢描摹皮毛,不敢触碰那根反叛的骨头,再好的技术也救不了单薄的灵魂。
当两个妖精被《鲁公女》感动痛哭时,银幕前的我其实有些羡慕。
至少它们一听就听到个好故事,而我得忍耐近两小时才等来这份感动,代价未免太大了些。
光顾着看电影,连外卖券都没抢上,那就一边做饭,一边想想这篇文怎么吐槽吧。
影片是以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为蓝本,将古典奇幻故事与现代叙事手法融合,呈现了一场极具视觉震撼与思想深度的盛宴。
影片的叙事采用 “一寺一树一井” 的独特结构,用《井下故事》巧妙串联起《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这五个经典聊斋故事,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构建出别具一格的篇章式结构。
这种叙事方式既保留了原著短小精悍的特质,又赋予电影连贯的整体性,让人置身于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奇幻世界。
在角色塑造上,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很有现代感。
聂小倩一改往日柔弱形象,化身掌控自身命运的独立女性;莲花公主兼具古典柔美与坚韧勇气,充分展现了东方女性的力量;《画皮》中的陈氏勇敢撕下婚姻面具,揭示了女性在传统关系中的压抑与反抗。
这些角色的重塑,让人看到了女性的觉醒与人性的深度探索。
在视觉表现上,影片中融合了六种截然不同的美学风格,毛毡和宋画风,让人印象尤其深刻。
《鲁公女》中的黄泉世界,更是打造出一个恢宏壮丽的东方亡者景观。
《聊斋:兰若寺》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对古典文学的创新解读,让人在奇幻故事中思考人性、爱情与命运,体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魅力。
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过这么这么难看的电影了。
一百五十多分钟,每分每秒都是煎熬。
第一个故事崂山道士,就为了结尾的镜花水月,前面那么多的无聊情节铺垫,我真的是深刻领悟什么叫:为了一盘醋,包了顿饺子。
第二个故事的受众应该是学龄前儿童,我直接看睡了。
第三个故事我很努力让自己不要再睡了,但万万没想到,聂小倩穿越到民国战乱时期了。
创作者可能是希望“新编”,但时代更替并不等于创新。
复杂的社会背景在剧情中只是形式化存在(仅仅是阻拦宁采臣必须在酒店住下的时代背景……),人物行为动机也很成问题。
宁采臣?
依然想塑造成一个遇到美女聂小倩坐怀不乱的君子,但你一个男的大晚上的看到女孩背上有伤,提出自己给她擦是怎么回事?
什么年头医生开药还亲自帮忙上药的?
bgm这时候还搞浪漫氛围?
而聂小倩就因为这男的没对她动手动脚就动心了……我作为一个女观众大yue特yue……当一个陌生男人提出要给小姑娘背部擦药,就已经说明这男的行为不端了好吗?
正常女的都不会动心的好吗?
第四个故事,纯纯封建余孽,继承原著的糟粕不说,还将之发扬光大。
女子为了救活出车九的老公,去求道士,道士全身脏污,用身上的脏东西制作了一颗丸子,承诺女子吃下去就去救她丈夫。
女子嫌弃恶心,但为了救车九的夫君,还是吞下去了……yue……为了这么个夫君,何苦呢???
道士看她吃了,巨油腻地说:你吃了这个丸子就是我老婆了。
原著明明是「乞人大笑曰:“佳人爱我哉!
”」,讽刺意味十足,可到了电影里,却变成了这样一句话?
到底是哪位主创的恶趣味要这么来一句?
不会真觉得女子是可以用来随意调笑、随意嫁娶的吧?
第五个故事,开头本来还觉得这故事终于正常了,能看了,结果……我白期待了。
鲁姑娘好不容易转世为人活到16了,就等着前世的心上人张于旦来娶她,结果呢?
已经老了的张于旦怕鲁姑娘看不上他,就用口古井把自己变年轻了。
而鲁姑娘看到这个年轻的张于旦,以为是父母找人来骗她,猜测真正的张于旦死了,于是她就一个人跑回房间自尽了。
……我真的心梗了。
鲁姑娘是眼神有问题吗?
这人和你的心上人长得一模一样,你父母何处作假?
你怎么就这么冲动这么莽撞?
有人要说了,原著也这么写的。
好,让我们看看原著怎么写:女喜,自力起,窥审其状不符,零涕而返,怨父欺罔,公力白其是,女无言,但泣不止。
此时的鲁姑娘看到的张于旦是十五六岁模样的张于旦,而她认识的张于旦是三十多岁的张于旦。
所以她觉得样貌有变化,人不是那个人了。
但电影里呢?
张于旦样貌前后可有变化?
明明没变化,非让鲁姑娘说不一样?
是要全体观众跳戏到安徒生童话里皇帝的新装?
后面更不合情理了,一个凡人直接去黄泉把人抢回来了。
轻轻松松,真当地府是孟婆当家,黑白无常和阎王爷都是玩123木头人不许动的npc。
结尾荒谬到了极点,说第五个故事是电影里书生讲述,听众五体投地,问他是谁,他骄傲答:蒲松龄。
真`蒲松龄只怕会跳出来:别,别来沾边。
我大概想象了一下,这个电影的创作灵感是在什么场合诞生的——
不一味迎合市场和观众的态度,这得是有足够底子的公司才能做到的追光的年会上,这波年轻人喝高了,在酒精的刺激下,他们曾经偶然的灵光一闪,那些一念之后就被埋藏在脑叶的点子,那些他们想做却又不敢说出来的想法和创意,此时此刻就像光着膀子从被子里跳到床下,展现在了公司中同样光溜溜的人面前。
还有老板面前。
我想做个故事,古代贞洁烈妇救夫,我呸,渣男有啥可救的,要觉醒!
我想用毯子卷起来做个动画!
我要把鬼狐仙怪放到蒸汽机的背景里!
我要创作一个中国版的梅莉达,我要做一个中国的小黄人!
于是,这部集锦,这部展现一个公司能拥有多少才华横溢的创作者们的宣传片就诞生了。
很多人会突然有一个绝妙的想法,可能是一个技术上的灵光一闪,可能是一个独特的态度理解,可能是突然而来的强烈情感。
这些灵光一闪或者情感诉求可能都很强烈。
当提出这个创意时,相信每个人都充满激情。
当这个创意要延伸成一部120分钟的电影的时候。
创作者们会发现,紧凑的故事被分散了,激情被冲淡,绝妙的创业也在冗长的剧情中出现了瑕疵、漏洞、败笔。
没有一部电影能够做到120分钟,每一分钟都很精彩。
有些点子注定是无法一直吸引观众2个小时的时间。
但是拥有一堆天才的公司不甘心,他们不想浪费这些才华、灵感、情感,他们也不愿意将这些精华埋没在时长中。
那么25分钟的短片呢?
这个时长正可以让灵感的火焰,创作的热情光芒,燃烧到最后一秒。
好的,那么我为什么不可以在一个电影里,讲述5个充满巧思、童真、情感、美景、恐惧、热爱、伟大的故事呢?
所以,这部聊斋是一个集锦,一个集合了绝妙的创意,浓烈的感情,集大成的艺术表达。
这种集锦的好处,就在于创作者们能够自始自终表达自己最浓烈,最精华的诉求和创意,而不会出现因为时长造成的平淡诚然,立意的不同无法将五个故事铸造在一根柱子上,《聊斋:兰若寺》可能会因为风格太过迥异,造成受众群体的撕裂,造成多方不讨好,造成商业上的败笔。
就算这片遭遇票房的不幸,也掩盖不了追光这群艺术家耀眼的光。
我们将目光转到故事本身上。
几乎每个小故事都有追光或者其它电影的影子。
这并不是邯郸学步,而是发扬光大全片五个故事可以说渐入佳境第一个故事,《崂山道士》——有很明显的照明娱乐的风格,俗气但又接地气,这片段的动画风格也是最特殊的,毛毡人偶的特效,但是除了新颖之外,对于观众的感观没有啥质的提高。
这种插科打诨的风格,很大众化,很有娱乐性,但是就像小黄人不是我的菜一样,本段也是我认为最差劲儿的一个故事,主题意义上不像后几部那么明晰,我曾以为惧内会成为对这个故事的解析,结果作者根本没想往这边走,更多的是在炫技,对画风、对构图、对场景转换、对幽默。
有些俗气了。
影片非常贴地气的为每一个小故事在结束后通过蒲松龄的嘴做了总结,有点太史公曰的意思,这块我认为大可不必,太有把观众当学生的意思。
第二个故事,《莲花公主》——风格特别像《长安三万里》和《小门神》,整体偏儿童向,小男孩拥有的稚气,和最后展现出来的侠气,莲华公主纯纯的二次元卡哇伊风。
它表达了童趣和浪漫英雄主义的结合,不过归根到底,是一个儿童片,里面展现的感情更多是友情和两小无猜。
有种皮皮鲁与鲁西西的感觉第三个故事,《聂小倩》——大家会惊呼,为啥聂小倩的故事在民国时期出现了!
不需要大惊小怪,追光可是一个把《青蛇劫起》放到废土风的科幻背景里,让哪吒开机车摩托的惯犯了。
哪吒重生上映的时候,的确是吃了一惊,但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了从本篇开始,故事叙事开始成人向,又到了我最喜欢,也是追光人最喜欢讲述的主题——爱,刻骨铭心的爱和恨。
聂小倩的人鬼恋比较传统,也是追光惯用的叙事方式,不过在浓重的情感之外,民国风情确实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当宁采臣从长袍纶巾,变成了戴上了眼镜穿上中山装,从书生气变成了怀揣救国梦的医学生(有点鲁迅的味道),当聂小倩从霓裳羽衣变成了修身旗袍时,我们会感慨,新的设定更让人物跟接近我们得价值观,而人物的魅力丝毫没有削弱——聂小倩穿啥都好看此时,最有意思的一个潜台词也在本篇里出现了。
当燕赤霞扔下桃木剑,用驳壳枪把姥姥赶跑的时候,他怒骂了一句——啥破玩意,都打不中,什么劳什子。
对于现代文明的不满,放到创作者的脑回路中,也许是他暗骂了一句——还是卿本佳人的套路好。
第四个故事《画皮》——绝对是叙事上的惊喜,是全片唯一一个跳出追光传统的篇章
本篇的整体色调也是五个故事里最灰暗的,也代表了女主陈氏的心境如果单纯按照原著的方向机器复述,那么在现代人看来,一个渣男的故事没啥值得正眼看的,一个渣男偷情被开膛破肚那是他应得的,还要让他老婆受尽磨难把他就回来——我呸!
于是导演在本篇开了女性觉醒的大招,在不大动聊斋原貌的前提下,加入了当今观众的价值观。
陈渣男的原配夫人陈氏的刻画绝了,从一早的家务,到遭遇丈夫的冷暴力,对曾经新婚燕尔的怀念。
直接可以映射到现代社会里家庭女性所面临的情感困境,当她一边经受着感情的背叛一边按照原著的故事还要救自己的渣男老公,我们会发现她一边因为伦理道德的要求,必须做一个贞洁烈妇,同时内心又对于自身的遭遇和自己的行为感到疑惑,本篇最后一句话,出自陈氏之口,也说出了此刻观众的心声——恶心!
展现了多种叙事和主题后,追光用自己最擅长的的情,做了一个集大成者般最强的收尾——第五个《鲁公女》。
这篇故事一开头,当我看到,鲁瑛骑马一跃而起,射出利箭的画面时,我不禁脱口而出:梅莉达公主(勇敢传说),你咋托生到山东了?!
迪士尼公主系列里唯一一个养女本篇坚持了传统构架,不同于前几篇或是时代上给于新意,或是两性问题上给出新解读,它是用最经典、最传统的追光的核心精神,创作了一个最追光的故事,展现了一段丝毫不输于《白蛇浮生》的生离死别和金子般的爱情。
在最后,张于旦背着鲁瑛跃出地府的那一段,其精彩程度堪比《青蛇劫起》里最后白蛇不断转世寻找青蛇的段落。
《聊斋:兰若寺》在面世之初,当提及由5个小故事组成是,我想到,这也是成败的关键,如果它能把这5个小故事融会贯通,缠绕在一个条主线里,最后将它们收束到一个结尾,那么这部电影必然是一部佳作。
而最后呈现的,则是以创意为出发点的集锦,这种呈现的结果说实话是有些让我失望的,我一直觉得追光编剧的功力从白蛇系列开始是经得起考验的。
写在最后,笔者认为经过本片之后,追光的格局感觉又高了一些,并不是说它的票房期待或者说捞金的手段有多老辣,而是在走市场为王的路线的同时,不忘纵容创作者的灵光华现,这种不束缚作者手脚的态度,对于一个大公司可算是难能可贵。
现场版应该更震撼 但对于电影来说是不是可以有更好的表现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