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怪谈第三季

Penny Dreadful Season 3,英国恐怖故事,潘妮的恐惧,恐怖怪谈

主演:伊娃·格林,乔什·哈奈特,比莉·派佩,哈里·崔德威,利夫·卡内,罗里·金尼尔,提摩西·道尔顿,帕蒂·卢波恩,沙扎德·拉蒂夫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低俗怪谈第三季》剧照

低俗怪谈第三季 剧照 NO.1低俗怪谈第三季 剧照 NO.2低俗怪谈第三季 剧照 NO.3低俗怪谈第三季 剧照 NO.4低俗怪谈第三季 剧照 NO.5低俗怪谈第三季 剧照 NO.6低俗怪谈第三季 剧照 NO.13低俗怪谈第三季 剧照 NO.14低俗怪谈第三季 剧照 NO.15低俗怪谈第三季 剧照 NO.16低俗怪谈第三季 剧照 NO.17低俗怪谈第三季 剧照 NO.18低俗怪谈第三季 剧照 NO.19低俗怪谈第三季 剧照 NO.20

《低俗怪谈第三季》长篇影评

 1 ) 低俗怪谈第三季的女权倾向

以1866年的“女士请愿书”为起点,英国的“votes for women”即争取男女平权的运动轰轰烈烈的登上政治舞台。

低俗怪谈的时代背景即设置在这一历史时期。

其实剧中一处细节很明显的表现出了女权内容。

莉莉和她忠心耿耿的小助手在街边咖啡叙话时,几个举牌游行呐喊争取女性选举权的妇女被警察狠狠揍了一顿。

于是莉莉发出女性不抗争就只能苟活的愤语,所以莉莉后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女性权力进行的斗争。

剧中许多与道林、弗兰肯斯坦的对话都实打实的体现出莉莉的抗争思想,手机码字就不一一罗列了。

凡事都有转折。

然而,为什么作为女性的我看完这部剧没有酣畅淋漓的感觉呢。

当然是因为所有的抗争,不论主动被动,都失败了。

莉莉作为一名有领导能力,然而眼光却完全被个人仇恨被下层社会禁锢住的彻头彻尾的悲剧性人物,注定不可能带领一群靠色相收割色狼性命的whore大军攻陷男权社会。

最后与弗兰肯斯坦的对话也充分暴露了她的软弱性,她一方面不愿失去自主性成为男性的附庸,另一方面她希望通过记住仇恨来记住自己冬日阳光般死去的女儿。

母性让女人勇敢,也让其软弱。

而且在当时时代下,绝不可能让女性占据主导地位。

于是莉莉衷心的小助手,在发出宁愿站着死也不跪着活的壮语之后,被道林轻而易举的扭断了脖子。

这是女性抗争的终结,女性自身的软弱性劣根性妥协性和客观世界的无情打压,使还没开始的战斗无疾而终。

刚才说的是主动的抗争,被动的则是指温妮莎。

生来抢手,非她所愿,于是只能无奈接受,被迫反抗。

第二季她击溃了路西法,一个用女巫做媒介,把女人当枪使的堕落天使。

一般再有本事的女人也打不过邪恶之母吧,所以自然是自寻死路。

第三季德古拉亲自上阵,用好男人的皮囊,一举得手。

于是邪恶之母发威了,编剧把伦敦的那场雾也归功于她。

并无卵用,伊森一出场,女王温妮莎自动缴械,本来以为要打一架才被杀死,没想到女人的软弱性竟让她一心寻死。

担不起毁灭世界的能力,也担不起毁灭世界的后果,又没勇气自裁,只好借别人的手say bye-bye。

所以在温妮莎这条线索里,他是被男人成就的,也是被男人毁灭的,宿命而已,无法挣脱。

总的来说,剧中的女权火苗都是还没开始就被浇灭了,女性的主观因素和时代的客观因素共同铸就了这场悲剧。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这部剧信息含量是很大的,我也只不过揪出了其中一条线而已,不过就算是一条线也可能与宗教神话传说有交集,所以难免片面。

不妥之处还请粉儿们见谅。

另外,第三季可能是集数削减的原因,真的虎头蛇尾了…

 2 ) 这其实是日记

0306lily的演员虽然不好看,但是她真的演技好,把性感驾驭的淋漓极致。

之前演的应召女郎的秘密日记也是一样。

艾娃女神太瘦了啊,瘦的都脱了像了啊!

和德古拉xxoo之后留下了激动的泪水,我见犹怜!

但是调皮的弹幕竟然说操哭了!

笑死我了!

联想起晚上开黑,酥酥一直大喊宝贝!

疼么!

忍不住笑啊!

还有另外一个人,一本正经的说道:谁要来艹我!

笑死了。

狼没有杀他亲爸那会我以为会是印第安老爹动手,结果是爵士大叔,非常意外却又合情合理。

 3 ) 低俗怪谈全剧剧评

这个剧有很多的诗歌和神话及小说人物的出现,台词优美,画面是英剧典型的点光源(虽然这剧是老美拍的),演员演技全员在线(貌似欧洲的演员演技和台词功底都超级好),尤其是绿娃和演大儿子(大白脸)的演员演技炸裂。

上面两位演技好到什么程度呢?

在S03E04中,全集只有这两个演员,一个场景(一个四面全白无窗的房间),四个角色(附身大儿子的德古拉,附身大儿子的路西法,大儿子,女主),但是却又不会让你感觉单调。

这集是虐心程度排第一的,比大结局还虐——一个丑陋的陌生人竟然是最善良的人,他可以为了让素不相识的女主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去读自己不喜欢的诗歌,会为被残忍的医生折磨的女主感到悲痛,可他仅仅只是个医院看护而已。

但正是他,使女主温妮莎最黑暗的日子里有了一束光。

说到虐心,在我心目中虐心程度排第三的是S2E3的回忆杀。

温妮莎的师傅女巫大大为了保护她的“小蝎子”不受到欺负最终被自己救过的无知的人类烧死在树上,那时她还看着温妮莎,眼睛里充满了关爱和关心又似乎在告诫着徒弟不要走向黑暗,要永远保持真我。

Be true。

这剧的台词真的是太美了,大量引用了诗歌却又恰到好处。

例如第二季温妮莎独自一人留在空房中望着天空说:So we walk alone。

第三季温妮莎死后,大儿子尾随送葬队伍时念的威廉.华兹华斯的《不朽颂》配上bgm 实在让人伤痛。

附:“There was a time when meadow, grove, and stream,The earth, and every common sight,To me did seemAppareled in celestial light,The glory and the freshness of a dream.It is not now as it hath been of yore;--Turn where soer I may,By night or day,The things which I have seen I now can see no“曾几何时,草地、溪流还有果树,这大地,以及每一样寻常景象,在我眼里似乎都披着天光,这荣耀,梦的开始。

只是现在已非从前;——我环视四野,无论白天黑夜,再也见不到昔日之所见。

”……“ --But there's a Tree, of many, one,A single Field which I have looked upon,Both of them speak of something that is gone:The Pansy at my feetDoth the same tale repeat:Whither is fled the visionary gleam?Where is it now,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许多树中的一颗树,以及我曾打量过的一片孤独旷野,他们一起诉说着某些事物的消亡:在我脚边的三色堇也重复同样的流言:那如幻的光辉逃到哪里去了?

那荣耀和梦境,现在在哪儿?

” 还有大儿子和温妮莎第一次相遇的对话:Do you truly not believe in heaven?I believe in this world and those creatures that fill it.That's always been enough for me.Look around you.Sacred mysteries at every turn.But no exaltation in life beyond this?"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With respect to Blake, I see no wild flowers here, only pain and suffering.Then you need to look closer.你真的不相信有天堂吗?我相信这片凡世,还有其中熙熙攘攘的造物,这对我已足够。

看看你的周围。

处处是神圣的奥秘。

但人生除此之外就别无欢喜了嘛?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

我尊重布莱克,此地我并未看到花朵,只有痛苦和煎熬。

那你应该擦亮眼睛。

类似的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部剧最神的地方就是,它是一个真正的大杂烩,但又不会让你觉得混乱,狼人,科学怪人,王尔德小说里的道林.格雷,开膛手杰克,德古拉,路西法等等都包含在内。

但它并没有按照原来的人物设定照搬进剧本里,拿道林来说,原著中的道林在意识到自己内心的丑恶后幡然醒悟,但剧中的道林却依然执迷不悟,并贡献了本剧经典台词之一。

此剧的每一个角色都有血有肉,有着自己的故事却又不会扰乱主题,就像一个完美的小小点缀。

这剧蕴含了很多哲理,生与死,善与恶,对与错,好与坏,我想编剧是支持人之初,性本恶的吧。

永恒的生命真的是你渴望的吗?

你真的希望自己平凡吗?

你确实希望拥有强大的能力吗?

你又何尝不是你自己的邪恶之母?

此剧入围了73届金球奖,但很遗憾绿娃只有提名(作为绿娃脑残粉真的不服)。

按照好莱坞排外的基本属性,绿娃拿不到奖也实属正常(呵呵,可惜了),但是感谢编剧John Logan(获奥斯卡编剧,我绿娃的脑残粉)写了一个这么棒的故事,展现了一个那么棒的娃。

最后,用剧中的一句台词做结尾:It can take up to 15 years to bloom.All that time, perfecting itself.A lifetime for six perfect flowers.How long will it bloom? A moment.Is it poisonous? Like all beautiful things, I hope so.十五年才绽放一次。

等待多年,只为尽美。

一生只为六次绝美绽放。

”花期有多久?

一瞬。

这花有毒吗?

正如其他美丽之物,亦复如是。

 4 ) 看完以后才能说:这真是一部神剧!

第一季原声地址:Penny Dreadful - Abel Korzeniowski第二季和第三季原声地址:在线试听深度分析主角中比较耐人寻味的几位以及一些争议剧情:Vanessa Ives (Eva Green 饰):看到很多人诟病 Vanessa Ives 无非是云云“圣母”中的一位罢了,我完全不能忍!

这么说非但有失偏颇,甚至有些愚蠢。

首先让我们简单了解下男性角色和 Vanessa 的关系。

对于 Sir Malcolm 而言,他对 Vanessa 爱恨交织,直到最后他意识到自己是爱她的,经历了这么多,Vanessa 是他和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的唯一联系,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他,何以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对狼人而言,Vanessa 是他的挚爱,也是带他走出黑暗的力量。

没有她,就没有 Wolf of God。

他俩是一对相互救赎的爱人。

对 Monster 而言,Vanessa 是他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朋友,一个心心相惜的挚友。

他们的关系很好理解,你可以从第三季的《A Blade of Grass》以及大结局这两集中体会到他们的牵绊。

对 Dracula而言,Vanessa 是一个目标,找到她,让她发挥出 The mother of evil 真正的力量仅仅是他的职责和宿命,谈不上爱情。

然而,对 Dr. Frankenstein 和 Dorian Grey 而言,Vanessa 更谈不上是他们的圣母了(女主和医生的关系可能更接近于姐弟;而对 Dorian 而言,女主就是一个猎奇的新鲜玩意儿)。

而最终 Vanessa 自己选择死亡来拯救自我和全世界,没有一个主角因她丧生,反而在帮助她与恶魔和她自己斗争的过程中, 他们各自实现了自我救赎。

然后理解一下 Vanessa 的心路历程:她其实就是 The mother of evil,本身自带邪恶的力量,堕天使 Lucifer 和剧中 Lucifer 的兄弟 — 吸血鬼 Dracula 都想要获得她的黑暗力量,所以 Vanessa 其实一直在和自己抗争而非他魔。

女主小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意识到邪恶的源头其实就是她自己,就像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猪油蒙了心”一念之间做了错事的时刻,女主也是。

她知道自己堕落,也觉得内疚,但是更多的则是认为自己被魔鬼追逐和操控(那时候天主教徒的思路),所以她祷告她忏悔甚至想要轻生。

后来她终于想起来有两股邪恶的力量在争夺她,但她还是没有放弃。

即便遭遇了常人所不忍目睹的痛苦,并且痛苦了那么久,她还是努力的与之抗衡,希望维持善良的自我,希望自己不被神所抛弃。

然而人的力气和意志力总有被消磨殆尽的时候,第三季在亲友离去,又遇 Dracula 引诱的情况下,她最终放弃了和任何邪恶势力的抗争。

这并不是因为她爱 Dracula (自始至终女主爱的是狼人没错的),而是像她自己说的 “I accept myself”。

她真正意识到了自己其实就是那个邪恶的源头。

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彻底摧毁了她斗争的勇气。

一个坚信自己被神保护,并拼尽全力和恶魔抗争的人,最终发现自己才是最邪恶的魔鬼,她会怎么做?

幸好她也知道 Wolf of God(狼人)的使命,所以她静静等待自己最爱的人,救赎自己。

而救赎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 — 死亡。

很多人质疑 Vanessa 在知道自己的真正身份之后,为什么不能自杀获得解脱,而要如此大费周章,还差点导致世界毁灭?

我是这么理解的:首先,作为一个天主教徒,自杀是会下地狱的,因为你放弃了自我救赎。

其次,当她意识到自己的身份之后,内心一定是崩溃的。

在极度无助、软弱、三观崩塌的时候,她需要的是一个深爱的,信任的人的救赎。

并且我们知道 Vanessa 是想要追随上帝的,只有 Wolf of God(狼人),这位上帝的使者才能把她带回上帝身边。

简单的说,她的逻辑就是:自杀得不到救赎,只有狼人把她杀了她才能上天。

这是命定的。

最后她显然是准备好的,脱下了代表邪恶力量的黑色衣服,换上了浅色的连衣裙,等待自己被救赎,期望自己能去天国。

这个暗示不是我自己脑补的,是该剧幕后花絮里的内容。

Ethan Chandler (Josh Hartnett 饰)Ethan Chandler这个角色我一开始并不喜欢,因为我觉得 Josh Hartnett 看起来就像一个廉价版的布拉德皮特,特别滑稽。

然而演员的魅力最终还是展现了出来。

Ethan 这个角色充满了迷惘,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狼人),不知道自己该如何赎罪,不知道自己为何背负了大家的期望,不知道到底该如何拯救心爱的女人和全世界,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他是一个活在迷雾中的人,道德的界限似乎一再捉弄他,他做什么都磕磕碰碰,任何决定都显得不正确,即便是自首,似乎也只是引发了更大的灾难。

手上的鲜血越来越多,可还是被告知自己竟然是救世主。

Ethan 是个莎士比亚型的人物。

在逃避责任,帮助他人,承担责任,放弃自我,又重新自我救赎到最终明白了自己存在的目的之后,他终于理解了正义和邪恶的关系。

人,并非全善和全恶,重要的是不要放弃任何自我救赎的可能,Ethan 和 Vanessa 都是如此,就像 Vanessa 咽气前说的:I saw our Lord. Sir Malcolm (Timothy Dalton 饰)Sir Malcolm一开始是一个典型的道貌岸然的贵族。

他内心有许多黑暗的角落,却将一切的罪孽都推在 Vanessa 身上,一开始我觉得 Vanessa 是他的道德挡箭牌。

然而在寻找女儿以及和魔鬼斗争的过程中,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从一心一意恨着 Vanessa,到认识自我,接受自我,Sir Malcolm 终于在失去所有家人之后,寻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并且把小家小爱变成了大爱,接受了狼人和医生作为自己新的家庭成员。

Malcolm 这个角色和其他主角的共性是一致的,也表达了编剧的一个理念:不加思索的正义仅仅是一层脆弱的窗户纸,而经过反思的正义才坚若磐石。

单纯善良的 Mina 堕落地很容易,而 Sir Malcolm 则最终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君子。

其实一刷的时候我对 Sir Malcolm 的关注比较少(虽然我挺粉 Timothy Dalton 老爷子的),然而在二刷后的某个临睡前,突然想听 Finale 最后怪物为女主送别时诗朗诵的配乐,就放了那首 I Was Never Going To Go To Africa。

嘴里念着歌名,猝不及防地被这首曲子题目的时态给深虐了!

(从没想过会我这辈子竟然会被一个“时态”虐的两行泪滴在枕头套上……这剧不但台词写的妙,连歌词名都不放过……跪下了。

)第一季的时候,Sir Malcolm 就说过,等救了女儿,他就要开始新的探险,要继续去非洲,然而 I was never going to go,过去将来时。

I Was Never Going To Go To Africa 翻译过来就是 “我不曾要去非洲”。

其实整整三季 Sir Malcolm 一直是嚷嚷着要去非洲的,可惜他的内心,被这首歌名出卖了,确切的说,是曲子题目的时态出卖了他的内心。

I Was Never Going To Go To Africa,我不曾要去非洲。

其实在众人猜测 Mina 已惨遭不幸的时候, Sir Malcolm 心里早就知道了。

他找不回女儿,他其实早早就知道自己不会去非洲了,那无数个嘴边的“I‘ll go to Africa ”仅仅是为了逃避内心深处那个“我不会再去非洲”的觉悟。

第三季大结局,女主归于尘土后,Sir Malcolm 和小狼人坐在女主生前的房间地板上,小狼人问:你会不会要……(去非洲)?

Sir Malcolm 看着小狼人说:不,我要在女主死后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

然后 Sir Malcolm 问小狼人会不会走,狼人说这里就是我家。

自此可以知道,Sir Malcolm 不会再以“去非洲”之类的借口来逃避自己生存的意义。

这是 Sir Malcolm 这个角色的圆满结局。

Monster (Rory Kinnear 饰)Monster(或者The Creature/John Clay)和其他原创角色不同,他来自于玛丽雪莱的小说《 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 》(弗兰肯斯坦:或,现代普罗米修斯)。

这本小说的第一版是在维多利亚时代之前发表的,但是真正热门起来则是在维多利亚时代。

所以这个角色和电视剧的背景很吻合。

看过这本小说的人能够很快上手这个剧,但是没看过的话,维基百科了解一下也不影响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编剧并不是把已有的角色照抄进自己的剧里,而是像一个忠实的读者一样,给出自己的理解。

在原著里,怪物和 Dr. Frankenstein “相爱相杀”到天涯,最终因为医生的死亡而怪罪于自己,彻底放弃了自我救赎,跳进了大海,生死不明。

而在电视剧里,一开始怪物和医生的确符合小说里的设定,但是怪物和 Vanessa 的交心,则慢慢的改变了他的想法,最终,他不再固执的想要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是接受了自己作为一个怪物,一个异类的命运。

大结局中,Monster 尾随 Vanessa 的灵柩到墓地那一段拍的极好,他的所有台词都是从 Wordsworth 的长篇诗 《 Ode: 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 from Recollections of Early Childhood》(威廉·华兹华斯《不朽颂》:咏童年往事中永生的信息)中摘取的,却异常符合剧情,配上背景乐 《I Was Never Going To Go To Africa》 在线试听)简直悲伤的教人落泪。

“There was a time when meadow, grove, and stream,The earth, and every common sight,To me did seemApparelled in celestial light,The glory and the freshness of a dream.It is not now as it hath been of yore;--Turn wheresoe'er I may,By night or day,The things which I have seen I now can see no more.”给个翻译参考:“曾几何时,草地、溪流还有果树,这大地,以及每一样寻常景象,在我眼里似乎都披着天光,这荣耀,梦的开始。

只是现在已非从前;——我环视四野,无论白天黑夜,再也见不到昔日之所见。

”……“ --But there's a Tree, of many, one,A single Field which I have looked upon,Both of them speak of something that is gone:The Pansy at my feetDoth the same tale repeat:Whither is fled the visionary gleam?Where is it now,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许多树中的一颗树,以及我曾打量过的一片孤独旷野,他们一起诉说着某些事物的消亡:在我脚边的三色堇也重复同样的流言:那如幻的光辉逃到哪里去了?

那荣耀和梦境,现在在哪儿?

”全剧最终Monster避开人群,独自跪在Vanessa坟前,摸着一坯黄土其实也反映出他内心所想:他和Vanessa都是异类,都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他们想要的无非是一个墓地。

Vanessa解脱了,而他却永远都不得安睡于地下。

这是他自己的悲剧,是Vanessa的幸运。

Monster 是整部片子除了女主之外,我最爱的角色。

无法想象一个本身其貌不扬,扮相更糟的演员能够通过演技让我为之深深着迷。

(虽然在空镜里,Rory Kinnear 就演的超级好,可是 Monster 还是我认为他最经典的角色。

)这部剧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引用了极多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包括济慈(Keats)、雪莱(Shelley)、布莱克(William Blake)和华兹华斯(W. Wordsworth)等。

而大部分我喜欢的 Blake 和 Wordsworth 的诗都是由 Monster 嘴里念出的,那叫一个醉人,外貌党都挡不住。

许多人诟病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华而不实,又有做作之嫌,我觉得这种想法可能因为:1. 读的是译本,中译英的诗歌,大多读起来有些油腻,又失了原语言的精髓。

2. 没有考虑其时代背景。

这些诗歌在契合其背景的这部电视剧中,非但念起来流畅自然,而且大大提升了台词的bigger。

Monster 这个角色其实也是作者除了女主之外,最用心刻画的一个角色,而且和女主的戏份结合的很紧密,虽不是通常的恋爱关系,但也不愧为本剧男主。

而且他是全剧结局最悲的一个角色,虐的我泪腺失控:1虐:被自己的造物者所不齿,被人间大部分人不齿。

这是 Monster 这个人物的一条明线,0理解难度,可惜相对于后面的深虐比起来,这1虐简直不值得一提了。

2虐:家庭的失去 - 失而复得 -再次得而复失。

最惨的不是失去最爱的家人,而是不断的失去。

第一次因为意外死亡,和家人断了联系的 Monster 已经很悲情,但和家人重享天伦之乐之后再次失去儿子和妻子,使得 Monster 认清自己和这个人世间的格格不入,继而想要自我流放。

3虐:在经受了1-2虐时候,Monster 对人间几乎是放弃的,唯一和人类的联系仅剩女主了。

还记得女主领盒饭之前和 Monster 在家有一段对话,是深渊中的假光明,却显得深渊更加黑暗。

女主告诉 Monster 自己以前蒙受过他的照顾,自己爱过 Monster,问 Monster 还记不记得?

(详见《 A blade of grass》)Monster 很迷茫,实在是想不起来。

但是被人肯定过爱过,这个事实大大有助于 Monster 找回自我找回人性。

继而 Monster 问女主,像我们那么孤单的人真的能得到幸福吗?

女主回答的很巧妙,说:Let us dare 让我们敢(这么期望吧)。

这段对话加上 Monster 之前偶遇女主约会时的场景,让 Monster 心中充满了正能量,他相信幸福会到来,也会女主开心。

结果不到几天女主竟然死了!!

要知道 Monster 其实并不知道女主为什么会死,也不知道女主的男友是恶魔,他当时看到灵柩,数着人头,发现大事不妙跟去墓地,看到墓碑的那一刻,真的是天打雷劈般的悲痛。

他知道他们(他和女主)这样的异类,终究得不到幸福。

然而女主获得了 peace,他呢?

万念俱灰的 Monster 和书中的 Monster 原型一样,消失在了人类的视野,放逐自我,生死未卜。

3虐虐完,还有一个后妈式的 plus……你说 Monster 会不会想起曾经和女主在疯人院的那一段?

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

就像 Lily 说的,不要夺走我的记忆,人是自己过往的总和,没有记忆我就等于死了。

这一点说明作者认为:人性和人的记忆过往是捆绑在一起的。

Monster 找回人性的过程也是他找回记忆的过程,他想起了妻儿,终有一天会想起自己,回想起那个因为不忍见到女主做脑前叶切除手术而辞职的自己,那个为女主化妆帮她找回自我的自己。

我实在不敢想象有一天,放逐自己在天际的 Monster 突然想起这段回忆,是什么样的心情。

Dorian Grey (Reeve Carney 饰)和Monster一样,Dorian Grey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位小说人物,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啦。

王尔德的这本《道林格雷的画像》,我到现在记忆都很深刻,因为这个故事短小有趣,中学时代第一遍读的时候花了一晚上就看完了。

之后又去看了激发王尔德写这本书的灵感 — 法国作家于斯曼的《逆流》。

所以对于道林格雷这个人物的理解,自认还是很深的。

书中的道林格雷为了抹除自己过去的罪恶,破坏了画像,结果自己随即死去。

但电视剧中的道林格雷却有一个更有意思的结尾。

谈谈剧中的道林格雷:我一开始对这个角色非常不解,非但和谁都来一炮,后面的剧情更是没头没尾,不止一次怀疑这个角色被编剧写坏了,而且没有修补的可能性。

可惜编剧太聪明,道林格雷最后的一席话,圆了之前所有的莫名。

他说:"Do you not yet comprehend the wicked secret of the immortal?All age and die, save you.All rot and fall to dust, save you.Any child you bare becomes a crone, and perishes before your eyes.Any lover withers and shrinks into incontinence and bent, toothless senility.While you, only you, never age, never tire, never fade, alone.But after a time you'll lose the desire for passion entirely, for connection with anyone.Like a muscle that atrophies from lake of use.And one day you'll realize you've become like them.Beautiful and dead.You have become a perfect, unchanging, portrait of yourself. "“你难道还没有明白永生最邪恶的秘密吗?

所有人都会老,会死,除了你。

所有人灰飞烟灭,除了你。

任何你的孩子都变成鹤发鸡皮的老人,在你的眼前消亡。

任何你的爱人衰老、萎缩变成弯腰驼背、发落齿摇的老人。

然而你,只有你,从来不会老,不会疲倦,不会消失,孤独的。

但是之后你将不再有任何欲望去和任何人类建立关系。

就好像一块因为常年不用而功能衰退的肌肉。

然后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已经和它们一样了。

美丽而麻木。

你变成了一副完美的、不变的、你自己的画像。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对原著的提炼,直指格雷和他的画像之间的这种 duality。

画像之于格雷,并不仅仅是一个反应他罪行的真实写照,而是他的枷锁。

画像会老,而人不会,道林格雷的悲剧在于:他和他的画像置换了,他自己变成了一副画像,没有灵魂,一个纯粹的 monster。

至于很多人疑惑为什么道林格雷要和所有人来一炮,要纵容 Lily 之前的过激行为,我觉得这是遵循了原著的角色性格。

他所有的行为只是为了找新鲜感。

纵容 Lily 的行为只是为了看看在他的供养下,Lily 会不会做出什么有趣的事情,然而最终让他失望了。

Lily 想要的革命在他眼里只是发生过无数遍的无聊事儿而已,于是他把 Lily 交给了医生。

而格雷对 Vanessa 的兴趣也仅限于 Vanessa 新奇而已。

剧中的格雷显然是一个真正的怪物, amoral and indifferent。

还有人觉得道林格雷这个角色删掉也可以,不知道为什么非要有他不可。

我之前也有这种疑问,在看了大结局才想通的。

剧中的人物都背负着自己的枷锁,要把人物写深刻,必须要有其他角色成全,这种关系就好像 Lily 之于医生,医生之于他创造出的怪物,那么 Lily 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如何去找人对戏,去深化呢?

那个人无疑就是格雷(当然不仅限于格雷)。

格雷是一个再好用不过的旗子,他疏离于众人之外,不需要再安排别的角色来烘托他。

而且他的所有言行都不需要 make sense,仅仅可以是因为:不好玩儿了。

Lily 这种毁灭性的人格最终得到了救赎,导火线就是格雷的出卖。

格雷这个角色看似不重要,却是紧紧相扣的人物关系中的最后一环。

Lily (Billie Piper 饰)Lily 这个角色其实并不难理解:一个低到尘埃的人的病态反弹。

但是最终由于医生的一番话,她找回了自己的人性,也认清了自己和格雷的不同。

医生本来想消除 Lily 的记忆使她变得听话,但是在意识到 Lily 残存的人性之后最终给了她自由,并且告诉她:做一个怪物很容易,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好人。

(这句话对片中很多角色都适用。

)这一幕写的很妙,这对冤家的释然,完成了各自的救赎。

Lily 找回了人性,而医生则将自己从偏执的神的视角拉回了人类的视角。

关于医生的分析下面还会接着说。

除了和格雷以及医生的对手戏之外,Lily 有一场和 Monster 的对手戏非常有看头。

仅仅是这么一场戏,就同时深化了 Lily 以及 Monster 这两个角色。

首先 Monster 其实在死之前是一个非常有爱(在疯人院照顾女主),家庭美满的普通人。

死后复生变成怪物之后,他其实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人性。

虽然看起来非常可怕,被医生看做是“怪物”而抛弃,但是这个 Monster 的内心并不是怪物。

而 Lily,在死之前是一个非常卑微的人,死之后意识到自己被造出来仅仅是一个“贡品”(贡献给 Monster 做伴侣),她其实开始迷失了一部分人性,变得非常的残忍。

Lily 和 Monster 在医生家里的那段“反强暴”戏码其实点出了一个事实:被医生唾弃的“怪物”实则是富有人性的,而被医生认为“完美”的 Lily,在那个时候反而内心是怪物。

Victor Frankenstein (Harry Treadaway 饰)聊完 Lily 和 Monster,才能开始聊小医生,也就是 Victor。

先普及一个背景知识,Frankenstein 这本书的作者玛丽雪莱就是诗人雪莱的老婆,学者根据手稿发现诗人雪莱非但是 Victor 的原型,也是实际塑造者。

玛丽雪莱手稿中 Victor 的台词有非常多的地方被证实是诗人雪莱写/修改的。

所以我觉得电视剧中对于小医生的塑造非常有意思了。

首先,小医生和诗人雪莱一样,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同时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天才。

而且剧中的小医生最喜欢念的也是雪莱的诗。

其次,小医生和雪莱都有一些恃才傲物的性格,这种性格其实就是书中以及电视剧中 Victor 这个角色的“原罪”。

他是造物主,但是他并不尊重每一个生命。

不喜欢就逃走,喜欢的就要占有。

但凡所谓的“丑陋”(比如 Monster)和完美(比如 Lily),都是他一个人的说的算,喜欢强加自己的意志在自己的 creatures 身上。

所以 Monster 恨他,很好理解。

Lily恨他,更好理解了。

这种喜欢强加自己意志在他人身上的人,无论以多么谦卑的面孔出现,内心都是狂妄自大的。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也很多,请远离。

当然,最终小医生也改过自新了,通过最后他释放了 Lily,以及和 Lord Hyde 的对话就能看出来。

1. Dracula和Vanessa是真爱吗?

不是。

Dracula只是视The mother of Evil(也就是女主)为自己的侍奉对象,他看中的是黑暗的力量,对Vanessa这个人没有私情。

可以从Vanessa死了之后他脸不变色心不跳,立刻逃跑看出他对Vanessa没有爱情。

在Dracula身份被戳穿之后,Vanessa很清楚的明白自己爱的是Ethan而非Dracula,在她被吸血的时候她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份,所以她说的是:我接受我自己(而非Dracula)。

2. 为什么Dr. Jekyll没变身?

Dr. Jekyll在大结局其实已经变身了,这种变身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

他骄傲的告诉医生他的爸爸终于死了,他可以世袭爵位了,成为了一个上等人。

医生一脸震惊的看着他,说:所以现在……我应该叫你……Lord Hyde。

一个一辈子都被看不起的人,最终成为了看不起他的人群中的一员,他感觉终于翻身了,他的愤怒终于得到了释放,这本身就是一种人格上的变态,也就是这个角色的“变身”。

3. 为什么剧中很多新人物都没用上就大结局了?

看起来感觉烂尾了?

不能以看《绝望主妇》的方式去打开每一部电视剧。

这部剧更多的是在描绘维多利亚时代背景下的众生相,并不是每次有新人物进来都必须花同样的笔墨去描写的。

对于重要的角色,大家都有了一个最好最诗意的结局了,我看不出来有什么烂尾的地方?

4. 这剧还会有第四季吗?

是不是被Showtime砍了?

这部剧真的完结了,但不是被showtime砍掉了,大家可以去研究下penny dreadful幕后花絮就会知道:Showtime的高层对拍了三季就要大结局感到很震惊,还力劝过编剧继续写下去。

但编剧表示他希望他讲述的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在该结束就要结束,并且给所有人物一个graceful并且poetical的结局。

并不会为了赚钱一直写下去,破坏了故事应该结束的截点。

更加大胆的是,一般一个剧的finale都会提前告诉观众以获得收视率,但是这部剧没有。

这也是剧组的决定,宁可没人看也不能自己先剧透了,影响大家的观剧完整性。

5. 这片子是在伦敦拍摄的吗?

不是,大部分是在都柏林拍摄的。

本来剧组是很希望能在伦敦取景的,但是伦敦贴钱支持全世界到伦敦来拍电影电视,导致整个城市档期太满,Penny Dreadful就决定去一样有优惠政策的都柏林拍戏啦。

也是个节约成本的剧组。

但是演员们很满意都柏林的场景,因为那里改变比较少,很多地方依旧完整的留有维多利亚时代的风貌。

比如剧中在伦敦自然博物馆的戏,其实是在都柏林自然博物馆实拍的,里面的所有东西都是维多利亚时代完整留下来的。

最后:为了在第一时间追绿娃(Eva Green)的这部剧,放着各种资源我并没有做伸手党,而是去Amazon上买了全集。

然而看完大结局回过神来之后,很庆幸自己GRE红宝书背的还不错,更庆幸自己没有为了偷懒看熟肉,否则则无法真正体会到这部剧精巧雅致的台词设计。

欧洲演员的台词功力普遍过硬,即便是我特别不喜欢的“面瘫女”Marion Cotillard在《麦克白》中的台词功底都叫我刮目相看,更别提Penny Dreadful里一众我爱的演员了。

当然,客观的说,剧中的三位美国主演,也都不错。

在我的心里,台词功力最强的一定是Rory Kinnear(演Monster),Eva Green(女主)次之, Timothy Dalton(Sir Malcolm)的对白比较日常,但老戏骨的修养放在哪儿,念起台词依旧是“一口酥”。

令人意外的是美国演员Josh Hartnett(狼人)、英国小生Harry Treadaway(Dr. Frankenstein)以及美国女演员Patti LuPone(老女巫/心理医生)的台词功力都很好!

相较之下,我们挚爱的Rose姐Billie Piper(饰演Brona和Lily)和前面这些主演比比就有些差距。

而大家最不看好的Reeve Carney (Dorian Grey),从一开始蹩脚的美国英音,到第三季一口似模似样的伦敦上流社会口音,还是能明显看到进步。

而演技方面,这套卡司无疑都维持着很高的水准,虽然一开始我时常诟病这个中分头的村炮版Dorian Grey,但是在看完所有的27集之后,竟然觉得他这么演也没什么大问题……

 5 ) 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审视Penny Dreadful中Vanessa Ives一角

Penny Dreadful的编剧John Logan据传本人是Eva Green的粉丝,为自己心目中的女神撰写打造了Vanessa Ives这一角色。

乍看之下这个角色几乎是人人都会爱上的那种“理想女神”,美丽、坚强、善解人意但是又不失之于古板无趣。

恰恰相反,她身上的黑暗、神秘和诱惑力至少和她光明的一面一样吸引人,甚至在性魅力上来说更加吸引人。

角色的塑造当然很成功,也非常有观众缘,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角色的塑造乃至她的成功都充满了男性主义的视角。

Vanessa在剧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她的两面性:一方面她坚韧地包容和滋养,反映传统社会中赋予女性经典的“母性”角色的一面。

剧中其他主要人物不论社会地位和内心各种心理阴影,在她那里似乎总能找到包容和安慰。

S1中德古拉手下的一个男孩被马尔科姆爵士一众人抓住后囚禁于地下室,神智不清中每每呼唤Vanessa。

马尔科姆曾经问他为何要找Vanessa,男孩的回答几乎代表了剧中所有疯狂追寻Vanessa的雄性心态:“Why does everybody want her? So nurturing,isn’t she? ” Vanessa从广义上代表的是“自然”,是那个和人为力量创造出来的世界相对的自然。

自然神秘而永恒,产生创造一切、包容一切。

而回归母体,回归自然几乎是每个在这个险恶世界求生生物的本能。

然而另一方面,Vanessa又是邪恶之母,是带来“人类”全体灭绝的终极恐怖存在。

这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另一面态度:自然同时代表着力量和毁灭。

有生既有死,生生死死,轮回不息。

在这生死轮回中,人的存在是短暂、脆弱而渺小的,而自然是神秘、永恒长存、无情地看着这生死轮回一遍遍上演的。

人可以膜拜自然,利用自然,但是永远无法完全理解和掌握自然。

因此女性原始丰饶的生育能力对男人而言既神秘又有些莫名的恐怖。

经典男性的形象是“超人”,“超”意味着超越自然性、动物性,男性在征服改造自然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而经典女性的形象是“神性”的,代表安稳、亘古不变的春华秋实、出生死亡的轮回。

很多远古文明中,包括罗马(基督教之前),南美等,都崇奉大母神一类的角色,形象常常是个丰乳肥臀的女性。

这位神祇除了掌管生殖,往往还掌管刑罚和死亡,正体现了人类对自然,从而对代表自然的女性这种又爱又畏的矛盾心理。

Vanessa这一角色堪称是男权视角下对女性这一双重矛盾印象的现代版演绎。

伊森的阿帕奇父亲对着Vanessa道出了所有男性的心声:“You’re one evil fertile bitch. You’re the love of all our dreams and the terror of all our nightmares”。

然而不管是被捧上神坛的圣女也罢,还是被唾弃的邪恶贱人也好,在男权世界的传统观点里女性唯一不能切合的角色就是和男性一样的凡人,有血肉,有同样生理缺陷和需求,有人性的各种优点缺点。

女性因为生育和照看幼儿的生理机能被牢牢绑在“天然动物性”的角色里,很难实现社会意义上的“transcendence”。

因此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父权社会女性无法成为“主体“,永远只能作为被动的、次级的”客体“存在。

Vanessa“邪恶之母“的身份,换成是相似的男性角色必然会被设定为邪恶本身,而不会变成别别扭扭的“邪恶之父”。

就算表面上把她捧上了天,作为全人类生杀大权的掌握者,她也还是个“客体”,无法主动地创造和毁灭。

她的功勋和罪过要通过她的丈夫或儿子才得以间接实现。

再来说说Vanessa的“原罪”:女性的性魅力。

男性作为“超人“的特性,希望对周遭的世界有掌控感,因此对自然、尤其是让自己失控的动物性有着本能的排斥。

吸引越强烈原始,排斥感就越强。

所以女性的原罪就是她们的性魅力。

S1中一众男性角色在破译了路西法的预言后曾经讨论,为何Vanessa被认定为邪恶之母,以及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中带来末日的多是女性,(如:埃及的阿姆奈特)。

马尔科姆爵士说了大实话:女性对男性这种性诱惑力和基于性魅力上的掌控力普遍被认为是“邪恶”的 (怪罪外界诱惑比深究自身的禁不起诱惑容易的多)。

所以Vanessa每次开启自己邪恶的一面(从第一次勾引Mina未婚夫被路西法附身,和格雷一夜情后又被附身,最后沦为德古拉的新娘)的契机全部都和她放纵的性行为有关。

这一点在表现传统男权世界压抑女性性欲和性快感上如此明显,以致于女性自己都将任何“性快感”内化为邪恶和堕落。

对比之下,格林和剧中那么多男男女女,不论死人还是活人地乱搞也没见引出什么世界末日的预言来。

Vanessa从格林家回来发病后,维根斯坦医生其实对马尔科姆爵士说过一段心理分析,认为Vanessa的病不是什么恶魔附体,而是人生早期受过性创伤,所以在一些“变态”性行为(和格雷那一段是有点儿虐待的意思)中激发出潜意识深处的负疚感,因而作出了应激性反应。

这一段分析实在精彩。

Vanessa遭遇的种种,既可以顺着剧中故事明线按照天使恶魔的设定解释,又一路暗含着各种从维多利亚晚期兴起的心理学尤其是性心理的分析。

从S1中维根斯坦到S3中心理医生对Vanessa的分析都反映了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性心理造成的扭曲和压抑。

此外,剧中很多设置,尤其是Vanessa被送入精神病院的部分也不是编造,而是维多利亚时代确实存在的社会现实。

女性任何的心理问题,不分析她们的处境和社会根源,动不动就被归咎于“女性癔病”或“神经症”。

如果任何女性表现出明显的不合当时社会规范的“女性行为”,从对抚养孩子没有热情到“性欲过剩”,都有可能被认为是“精神病”或发疯的表现。

甚至有些时候仅仅是亲属、丈夫为了倾吞她们的财产也可以编造她们有病,而将她们送去精神病院。

而那里种种打着科学名号的“治疗”,多是惨无人道的虐待。

剧中Vanessa所忍受的高压水击,身体束缚,甚至终极解决方案“切颅术“全部都是当时这类精神病院实际进行过的操作。

Logan为女神所写的剧本,恰恰反映了女性在当时社会里即使被架上神坛也难逃的被压迫和牺牲者的身份命运。

希望维多利亚时代后已经200年的现代女性能在享受追剧的同时,对自己的性别有更加觉醒的意识。

 6 ) 莉莉和紫罗兰

莉莉是个骨骼粗大的妓女她得了肺痨后失去了原本的丰腴弗兰肯斯坦医生用浸过欢爱汁液的枕头夺去她的最后一丝气息前夜与她缠绵的情郎不知所踪也许是去追踪那流淌着蓝血的巫女情郎甚至没有掏出钱包为她置办个小小的坟茔他将她全权交付吮吸着吗啡的造物神祇

当电流经由神秘的羊水刺活死亡的莉莉她赤裸着重新开始颤栗样子与过去她接纳情郎无异莉莉暂时忘却了过去,莉莉现在不再是妓女

可是重生的莉莉忘不了遥远的坟茔那里一朵小小的紫罗兰早已枯萎得像朦胧的月影2017.1.16 于邹城

 7 ) 一些疑問

自始至終小博士製造活屍這件事都沒被其他主角知道,有點意外。

Brona被復活之後第一次參加Dorian的舞會,彼時Ethan被Vanessa邀請但是恰逢月圓之夜所以拒絕了,於是錯失互認機會。

Brona恢復記憶後說過有一個男子曾真心待她,是個美國人,顯然指的Ethan,而Ethan也確實在第一季對Brona表現出真愛的樣子... 兩位被復活的殭屍都認識女主,但除博士和Dorian以外所有主角都不知道博士完成的這個轟動科學史的實驗,主要是因爲Ethan之後再沒見過Brona。

劇終Brona離開Dorian,Ethan槍斃Vanessa,很想知道如果 Brona和Ethan相見了會怎樣,Brona會取代Vanessa在Ethan心中的地位嗎,舊情復燃?

 8 ) 大片来来去去,戏剧留驻人心。

为什么戏剧、舞台剧在这个大片层出不穷的时代依然保持着生命力?

看过这部剧,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视觉冲击和特效对大脑皮层的轰炸只会能令人麻木,让人痴呆。

而只有演员对戏剧的表达,那种源于生命力的情感,那种内敛的却又充满着爆发性力量的张力,才能触及到人情感中的极深之处,才能真正触动到观众的内心。

我很想感谢这些了不起的演员,以及他们近乎完美的演绎。

我看到了为了摆脱宿命而遭受的种种折磨、冲突,那些情感:悲哀、愤怒、无奈、爱、牺牲精神,以及人性的黑暗和光辉。

演员的情感推动了整部剧的发展,诞生了这个结局。

这才是真正的表演,这才是戏剧。

 9 ) Penny Dreadful 三季剧情结构和人物设置(大结局没毛病!)

<本文全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Penny Dreadful“本是维多利亚时代流行于伦敦的一本小册子的名字,约略等于今日《张震讲鬼故事》一类的街头巷众都知晓的都市恐怖故事集。

以此作为这部三季英国版都市恐怖传说系列的标题,本身已经暗含了创作层面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将大家都听烂了的老掉牙故事讲出新意。

三季观影完毕,总体感觉编剧兼制作人John Logan交出了一部编织巧妙,前后一致的精良作品。

全剧从音乐、服装、美术设计到台词、卡司都可算是电视剧顶级制作的水平,甚至很多方面媲美电影制作的水准。

虽然角色本身的诠释中规中矩,但正如标题已经警告过的那样,这部剧创作组瞄准的从来不是大家已经耳熟能详的恐怖故事桥段,恰恰相反,华丽黑暗的伦敦大舞台上各种光怪陆离的monster们诠释的全部都是人性深处的故事。

先来说说这部剧的总体基调和特别之处。

这剧在好莱坞的类型剧里也算是非主流,所以虽然剧作、演出水准完全不逊于名气更大的剧集(比如《权游》,甚至在我眼中超过权游),观看群体却小众的多,高峰时也不过几十万左右。

对比像是《American Horror Story》这类靠刺激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的典型美国肥皂剧来说,此剧骨子里继承的是从希腊悲剧时代以来的舞台剧的血脉。

两者之间的区别是肥皂剧要靠情节plot和主角光环推动维持,而舞台剧靠的是表演和角色的人性张力。

难不成去看10次不同版本的哈姆雷特是因为不了解故事桥段,或者京剧迷们反复听一场戏是因为不知道要唱什么曲调吗?

所以该剧对观众的欣赏水平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对于喜欢的人来说这正是此剧“高级感”的由来,当然对不喜欢的人来说可能是“装x”满满。

编剧John Logan是舞台剧作家出身,电视剧本写作倒是少有的兴致所致了。

所以该剧中的不少片段完全可以搬上舞台,只靠简单道具,精彩台词和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就能让观众起鸡皮疙瘩。

比如说第一季中Vanessa莱尔家舞会上被附身后揭开马尔科姆伤疤的那场戏,Ethan后来为其驱魔的场景;第二季结尾绿娃对着一个看来可笑的人偶演出了全季最令人紧张激烈的一场对决场景等等。

和沼泽堕胎妇那一集的对手戏另换个蹩脚的编剧足以啰嗦一整个season。

第三季第四集中绿娃和大儿子的对手戏,在一个只有一张床,一把椅子的全白房间里两个人演了近一个小时,但其中每个表情、动作、每段台词都让人目不转睛,牵动出的观影者情绪反映足够看完后消化整整一天。

再来说说全剧的卡司。

这部剧所有的主要角色基本都有深厚的舞台剧或电影功底,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电视剧演员。

马尔科姆爵士的表演者Timothy Dalton年轻时候就是让人倾倒的James Bond,本人觉得他后来在83BBC版《简爱》中的表演是我见过至今为止最难忘的Mr. Rochester。

Ethan扮演者Josh Hannet在美国基本上也是很年轻就以电影演员的身份扬名立万。

维根斯坦,道林格雷,站街妓女,女巫,每个人的表演都可圈可点,随便拎出一个就足以秒杀N多肥皂剧里的“程式化演技”。

就连只在S2E3中出现过一集的沼泽堕胎妇的演员都是金球影后,实力强大到只凭着这一集不到30分钟的表演就征服了绝大多数观众,以致于人气高到S3要创造另一个角色将她带回来(S2中角色已死)。

估计演技不过硬的演员应该都不敢进这个组,压力实在山大。

但就如同在一众武林高手之中总还要杀出个绝世大魔王一样,虽然观众如我看着剧中一众骨灰级戏骨飙戏让人直呼过瘾,但此剧的灵魂人物毫无争议是扮演Vanessa的绿娃。

绿娃这种演员属于百年一遇的老天赏饭吃,相貌、气质和天赋集于一身,可遇不可求,学是学不来的。

她和大儿子在我看来是全剧各种人物关系隐藏下真正的“男女主角”。

这两个角色的关联、意境和两人的表演实在有太多要说,稍后另开篇章解释。

此处仅举一个例子来展示两人已入化境的表演:s3E4大儿子给绿娃梳头化妆的那场戏表面上看完全是大儿子一个人的喃喃自语。

Vanessa在疯人院禁闭的房间里,穿着束身衣,嘴上被塞了一天的禁声球刚刚取下,她既不能移动身体,也不能说话。

近10分钟大儿子给她边梳妆边聊天的过程里,绿娃除了靠着眼神和表情一句台词都没有。

但是相信所有看过这段的人都相信这是一段两个人之间的对话交流,绿娃那双眼睛不用出声却把什么都说尽了:对大儿子善良的感激,直面自己注定悲惨命运的决心和勇气,甚至是面对唯一理解自己灵魂的知己反过来的安慰。

如此有说服力的表演,以致于有电影学院的学生在对此剧写分析论文时,依据回忆坚称这段情节中绿娃也有一大段台词表演。

艺术不是灌输,而是感染。

因此如绿娃一般不需任何言语而让观众身临其境的表演堪称最高境界的“无声胜有声”。

再来说说三季故事走向和主要人物设置的总体性和一致性。

这也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一点,总体而言,三个Season前后连贯,有一气呵成的完整感。

全剧基本上从第一季第一集就开始通过各种暗示明示交代了剧中所有主要人物的性格命运和故事走向。

这一点在看完二,三季后翻转回头考察细节的时候尤其明显。

反观美剧近些年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第一季火了之后,后续season或是因为创作班底改变、江郎才尽而生编乱造,或是受迫于观众、市场压力被迫扭曲角色和故事大纲的设定。

结果情节前言不搭后语,主要角色性格发展让人觉得莫名其妙,看过之后有种被欺骗的愤怒感,只想大骂WTF。

举例来说,S1E1男女主角第二次见面时只Vanessa用塔罗牌给Ethan算命的一场戏就透露了海量讯息。

Vanessa直接点破故意表演单纯美国山姆大叔人设的Ethan的真面目:“a man with great violence and hidden depth”, 结果S1结尾揭开Ethan狼人的身份,呼应了全剧第一幕全家遭受恐怖大屠杀的情景,为之后Season中续写Ethan复杂的性格和身世留下了余地。

这一幕中对Vanessa使用的那幅塔罗牌牌身的图样镜头给了好几个特写,而塔罗翻出Ethan的命运牌“Lovers”时牌面上画着一个男人的侧面,正在亲吻一只举起尾巴的蝎子。

这幅塔罗牌的来历和蝎子作为Vanessa的意象象征,后来在第二季尤其是和沼泽堕胎妇精彩对手戏的一集被揭破和详细诠释。

这张情人牌,既是对Ethan这个人物最大的性格特点的总结(对爱情的执着,包括和第一季中的站街妓女,甚至是第三季中只有露水姻缘的小女巫Ethan的表现都堪称有情有义);又揭示Ethan和Vanessa之间的关系实质:注定受到诅咒的真爱。

别忘了整个S1中Ethan正全心爱着站街妓女,虽然他和Vanessa之间的牵绊观众都看的出来,但情节上并无太多情感上的纠葛。

后来S2中两人情愫的展开,S3中最终的悲惨结局(蝎子的本质必然要伤人)其实都在这短短的几个镜头中有所预言。

此外第一季中Lucifer和Dracula堕落两兄弟对邪恶之母化身Vanessa的狩猎,Vanessa会带来世界末日的预言,Ethan深爱Vanessa的方式最终不得不通过杀死她来实现(记得第一季中Vanessa从舞会回来被Lucifer附身后用阿拉伯语对Ethan说的话吗?

”Kill me please”),以上种种故事走向后来全部都在二、三季中贯彻展开。

甚至第一季只是露了个脸的Madam Kali (貌似一个混迹上流社会的神婆)也在第二季被证明是效忠于Lucifer的女巫集团首领的关键角色。

剧中前期埋下的“草蛇灰线”后来基本都能自圆其说。

全剧从始至终或许有没有充分展开的角色,但没有莫名其妙,不知所以的角色。

每一季不求凑数似地剧集整齐(第一季6集,第二季10季,第三季9集),完全以故事发展中小节的完整性来划分season。

在当下被资本市场裹挟的影视娱乐业,能顶住观众要求大团圆的压力,坚持故事的完整性和美学选择实属不易。

说到此处就不得不提第三季让很多粉丝不满的结局了。

前面说过本剧的调性继承的是西方经典希腊悲剧,这一传统实际上和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脉相承。

所谓悲剧,强调的是宿命论和不可逃避性,不以角色的行为和选择作出更改。

无论主角作出何种挣扎最终都难逃天意弄人的命运。

但正因如此,剧中人物那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区区凡人的蒲草之力对抗命运不可逆转车轮的行为才显得特别有人性光辉。

Ethan和Vanessa作为全剧中心的角色魅力,并非因为他们各自“狼人”和“邪恶之母“的命运,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各自奋力展现了人的一面,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遵从自我内心声音的指引去寻找和发现自我。

最终Ethan选择接受“神之狼”的身份和Vanessa以牺牲自我摆脱“邪恶之母”的命运实际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展现的都是人的“自由意志”的力量。

从美学观点上来说,悲剧必然比喜剧高级,且更有感染力。

作为舞台剧作家出身的Logan对这一点的体认和要求必然和完全以收视率为导向的电视剧作家有所不同,所以我相信这个结局应该是他一开始就构思好了的。

当然最终结局的展开在S3中是略显仓促了些,可能是由于商业原因无法完全按原先计划的节奏逐一铺排。

但是这个权游那种翻脸似得结局还是有区别的,Ethan和Vanessa的悲剧结局确实是一开始就注定而无法更改的。

此外,Vanessa和Ethan是全剧中维二有着宗教信仰的人物,两人身上都有很浓厚的典型基督教意象的影子。

而这两人各自代表的宗教意象也同様和其最终结局相吻合。

Ethan是通过鲜血和杀戮最终归于上帝的“归依者”和信仰的“保护者”/defender。

从罗马时代的“君士坦丁大帝”到十字军东征时的的骑士团骨子里都可归于这一意象。

所以在他表面的血腥暴行之下,内心却是正直和善良。

S3Vanessa对心理医生倾吐心声的独白里曾经评价过“Ethan is properly the only truly moral man that I’ve known“。

Ethan的这种正直带着很浓厚的基督教圣战战士的味道,他是上帝之剑,上帝在他那里的体现需要通过鲜血和对邪恶的杀戮来实践。

全剧反复强调他是“Lupus Dei” 神之狼就是在提醒观众这一点。

而反观Vanessa,她代表的是另一基督教经典意像:“殉道者”,展现的是基督教通过自我牺牲来拯救众生、成全大义的一面。

从圣经里献祭的羔羊和被钉上十字架的基督本人,无不是这一精神的代表。

所以和其他人不同,Vanessa这个角色的本质其实是“神性“的。

记得第一季结尾那个天主教神父对她说的话吗?

“To be touched by devil is like to be touched by the backhand of God, making you secret in away, a sort of glory even in suffering”。

所以全剧中她对所有人的本质都有着一种穿透世间纷繁表象,直指灵魂实质的洞察力:从看穿Dorain Grey华丽年轻外表下的空无一物,到完全忽略大儿子恐怖的相貌只看到他善良柔软的心。

然而Vanessa注定的命运是”邪恶之母“,注意不是说她本身邪恶,而是她注定要催生邪恶 (这个男权世界对女性邪恶和圣母双面一体的经典意象话题太大,稍后另开篇解读)。

所以Vanessa皈依上帝的方式只能是牺牲自己,拯救芸芸众生。

其实S3中她已经借自己之口预言了自己的命运:记得Vanessa说过她的偶像是圣女贞德吗?

贞德英勇无畏拯救了法国后,虽被愚民以女巫身份烧死却至死仍高唱宗教赞歌,Vanessa的圣洁虔诚也必须要以背负着污名却心甘情愿地殉道来实现。

因此Ethan和Vanessa的结局必然以Ethan结束Vanessa的性命来书写。

这在凡人看来是Ethan杀死了Vanessa,但是在这两个“神选之人”间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Ethan帮助了自己的挚爱Vanessa实现了解脱和对上帝的皈依,在此过程中也最终安于上帝给予自己的命运(Ethan真正接受自己的狼人身份是在阿帕奇父亲告诉自己这不是一份杀戮的诅咒,而是他可以用来拯救Vanessa的礼物)。

杀死Vanessa的只能是Ethan,因为Ethan最后向她开的那一枪是真正勇气和爱的表现。

Ethan扣动扳机前的那一段拉丁文祷词,Vanessa中枪之后微笑着对Ethan说她看见了天父,其实都在表达这个意思。

和中国人各种成神成仙的故事里所谓“历劫”,“兵解”,“尸解”一类的说法殊途同归。

可怜编剧John Logan生怕观众看不出端倪,只能不停在剧中各种明示暗示。

比如S3中Vanessa去向Dracula摊牌之前和死亡专家女的一席对话,对方一直说真正杀死Dracula只能由Vanessa一个人完成,因为这是一个“间谍”而不是“士兵”的工作。

和Dracula对质的过程中,Vanessa确定了自己才是万恶之源,不终结自己的生命这一切邪恶是无法停止的。

然而作为一个骨子里始终虔诚的天主教徒(这一点从她去之前还在抚摸空墙上原来挂着十字架的位置就可以看出),她是不能自杀的,所以只能选择让Ethan来结束自己的悲剧命运。

她安抚Dracula不要阻止Ethan来找自己,语带双关地说自己和他终归要“end with blood ”, 阻止Dracula杀马尔科姆爵士等等,像是一个彻底堕落的邪恶之母的表现吗?

不过是在铺路让最终结局来临而已。

前后的蛛丝马迹其实一直都在预示和提醒观众最终结局,只不过移情太深的观众们实在不想看到这两个苦命人还没正式开始就要结束的爱情,所以情感上不愿意接受罢了。

个人品味不该遭受“鄙视链”的高下之别,但是艺术和美学确实有通俗肤浅和深厚隽永之分。

Penny Dreadful在莎士比亚和易普生的时代或许算不上出尘佳作,但是在当今这个快赶上“Brave New Word”追求快,浅、爽的肥皂剧时代,确是一朵奇葩。

这部剧的最大魅力或许就在于当你已经知晓它所有的情节,了解了每一句台词之后,还是愿意时不时地再翻出来看一遍。

 10 ) 女配的玛丽苏传

最后一季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小学生在暑假结束前几天急着赶作业。

也让我猜到这剧为什么这么小众的原因,因为剧情太.....儿戏了,几个小说名著的段子混在一起,就场面比较好看,剧情真心麻麻,拍三部电影我觉得还有点看头,当然,重点是女配选角着实失败,颜值不行还人见人爱,她的颜值反衬了女主非常惊艳,也一度让我怀疑那时候的伦敦人审美观是不是出问题。

在我心中莉莉这个角色起码要年轻时的阿佳妮才能有说服力,时而纯洁时而放荡,又偏执又邪恶又美丽,阿佳妮的着魔和玛戈皇后的表演在这里演莉莉才能说服我为什么博士和狼人对她痴心一片,格雷小哥对她下跪,前中期任她胡搞。

😂最后真心觉得这剧的败笔就是感情线,什么鬼,每条都戳中我雷点。

私以为,从第一季到第三季的感情戏,应该这样安排:女主百合,女主太攻了,给她个外柔内刚的妹子组cp我觉得才匹配。

如果按颜值的话,我觉得背叛巫母那个女吸血鬼和女主组cp绝对是绝佳人选。

狼人配女配,因为先入为主。

🙄博士配格雷,一个追求永生,一个就是永生,一个闷骚一个放浪形骸,绝配。

德古拉两兄弟为了抢女主,最后发现其实爱的是对方,兄弟he怪物和老婆孩子家人一起好了,大团圆结局多好。

😀

《低俗怪谈第三季》短评

杰西卡·巴登 莎拉·格林 露点

4分钟前
  • 宁静致远
  • 还行

7分

7分钟前
  • 风林火山
  • 较差

怎么不算是一场惨烈的烂尾呢……上一季那么好看 不过结束在这也可以理解 如果继续拍还是他追她逃……

12分钟前
  • 只吃好看的食物
  • 较差

结尾太草率了,一开始就把eva给打死,也就不会有第二季第三季了吧

16分钟前
  • 一颗卤蛋
  • 还行

铺垫了三季,就好像积攒了3年的一个屁,本想着冲出菊花的一刻惊雷天下,没想到只是噗嗤了一下,味道都没有,形式大于……就他那没有内核

18分钟前
  • 闷骚是一种味道
  • 很差

Ethan的两度转变刻画得不精,很突兀的感觉,然后一到“拯救世界”的美式英雄主义出现的时候,这个剧就只能三星以下了

20分钟前
  • 马西嘿嘿嘿
  • 还行

结局太仓促

25分钟前
  • 宁宁
  • 还行

烂尾 这评分是刷上去的吗?!恶心啊

26分钟前
  • 回响贝斯
  • 很差

比较特别的暗黑剧吧,EVA 我就是看EVA的。

29分钟前
  • 小K仔
  • 推荐

情节基本崩了 但服化道音乐画面的美感很强

34分钟前
  • Amadeus
  • 还行

终于完结了。虽然剧情上有点弱,但是拍得不错啊。尺度蛮大的。画面很美。很爱那时候的London。一切换到黄灿灿的美国,就没有看下去的欲望了。黑暗。诗歌。真是美丽。里面最美好的一幕,是V同John一起,吟诵诗歌跳舞的场景。全剧里面,最温馨的画面。在黑暗之中,惺惺相惜的两个人。真温暖。

36分钟前
  • FloraJZ
  • 推荐

好大一个坑。。。。。。。。。。。。。。。。。。。

37分钟前
  • Darkseraph
  • 较差

结尾大战扣分,精神病院两人戏惊喜。三季的线收到这里才算好看。

42分钟前
  • Anamnesis
  • 推荐

片名應該改為《綠姐受難記》,各種酷刑都往自己身上使了。本季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布洛娜回憶她死去小女兒,在她所有的憤懣與怨恨中,還有一個天使般的存在。為此,她情願永生痛苦下去。

45分钟前
  • 推荐

所以女主的人设到底是中了什么邪

49分钟前
  • alessalee
  • 推荐

Dracula现身的时候,真心把我吓一跳。道林格雷彻底沦为花瓶的同时,他那条线也愈发鸡肋。感觉很多地方都欠一个解释,缺少连贯性。最后确实是没故事可讲了。

52分钟前
  • 九月五的酒
  • 还行

就这么没了。。。

54分钟前
  • 于是
  • 还行

5

59分钟前
  • ♣ 9
  • 力荐

即便不满最后收线各种仓促,但还是被深深地打动,这大概就触及了宗教唤醒人性的最深处

1小时前
  • stillcxs
  • 推荐

留下这么多的未知,我还是无法一下子理解这样的诗意结局

1小时前
  • Ethkoc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