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charlie 反应那么大很正常,在这些人中只有他和will 妥协过也反抗过。
是Charlie 选了mac,是charlie带领大家走上“正轨”,他们能这么做新闻,是charlie在保驾护航。
而且在第一季第一集Charlie 就说过,没有一家媒体愿意留下Mac。
新东家的新闻思想同他们非常冲突,Charlie 不得不为先留下这一群人而按照新东家的意思来。
做新闻的无奈的时候多了,何必在这个当口顶着枪口上。
他们做新闻受金钱制约,而在我们这,在如今政治下,它就是那谁的耳目喉舌,在人家的天下做新闻就要按照人家的规矩来。
愤慨什么呢?
作为一个人都不能有什么说什么更何况做新闻呢?
所以sloan和mac在这一集里大出一口气,但有失有得。
一开始看到Charlie 倒下时,我哭惨了,还返回去看了两遍。
可看多了就慢慢好了,从那个情感圈里走了出来。
电视剧一般都将理想与现实对立开,这样才有冲突。
那些说片中新闻理想化的我想问问,是不是从头到尾没一个想播的新闻能播成的就算接地气了?
那你看它干嘛呢?
电视剧跟现实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它有表现手法,可以把生活中的矛盾体一分为二展现出来,现实中的纠结体在这里面被细分到每个人,正义到不顾一切的sloan和mac,为利益服务的新东家,夹在中间的Charlie …新闻工作者跟医生警察一样,都是一种职业,在谋生的基础上也相应的有了一种精神价值,但应该只有新闻会经常拿来跟自由摆在一起。
似乎显得有些与众不同…这个太大了,说不了。
所以在最后,新编不能鼓舞我什么,也没有震撼我什么。
就竭尽所能的,多多珍惜已有的,但是不忘渴求的,好好生活,平和中庸。
第一次看完新闻编辑室,是2015年。
已经记不得当时是在什么样的场景下看完的,有什么样的心情。
5年后,可能反反复复又重看了两三遍,有时候随便点开一两集看,有时候会把整一季或者整三季从头到尾看一遍。
重看的场景和心情倒是很明确的,无非是遇到了困境,寻找一个情绪出口。
在这部剧里,堂吉诃德像一个精神领袖,领导着这些在新闻编辑室里的人们。
某一次重刷剧之后我还把堂吉诃德这本书也看了,为了一部剧去啃一本900多页的小说,想来也是有点好笑。
一个疯疯癫癫的老头子,幻想自己是一个骑士,要与世间的丑恶作斗争。
追随他精神的人们,可想而知也是疯狂而必然失败的。
只是,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必然失败吗?
在News Night改版的宣言里面,Will说,"I am going with the guys who are getting creamed. I am moved that they still think they can win, and I hope that they can teach me a thing or two." 在那个灾难性的报道之后,所有人都觉得过错在自己,他们争先恐后地挤到最前面去担责,直到最后Charlie说我们并没有做错,我们做了一切正确的事情,只是依旧无法避免最终的错误。
为了第三季的那个报道,他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顶住了多少压力和威胁,最后马上要报道了,被直接喊停。
Mac冲着Reese喊,“It was for nothing? It was for nothing?” Reese回答,“Yes.”他们失败过多少次,如果故事继续,还将要再失败多少次,大概编剧也数不过来了。
从这一点看,这个剧简直是一路丧到底了。
所以真的是all for nothing吗?
倒也不是。
看看第一季的Will,Reese,Maggie,Sloan,Neil,Don,他们在Charlie邀请来Mac和Jim之后发生的改变。
即使是Don,可能是团队中最追求利益的人,在第二季本能地想要接受交易的几秒钟之后也明白了过来,跟团队其他的人站在一起,在第三季最后还拒绝了News Night的Executive Producer职位,要继续做自己的新节目。
连那个第一季在被Will在演讲提问环节训了一通的毕业生Jenna,都被Charlie招来给Will当助理。
而第一季莫名其妙当上了助理的Maggie,最后要去华盛顿当Field Producer。
不难想象,以后这个编辑室里的人们,都会陆陆续续离开,去到其他的地方。
也不难想象,当他们到了新的地方,他们也会像最开始的Mac和Jim一样,逐渐地影响他们身边的人的。
这样想想,不也倍感安慰?
我们都在黑暗中摸索穿行,直到有人亮起手中的光。
新闻编辑室插曲Tha’s how I got to Memphis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切莫放手。
———《菜根谭》(通篇也许只有这句话积极向上一点)当《Newsroom》第三季的海报上写着的"EVERY STORY NEEDS A FINAL WORD."的时候,我无比好奇这样一部理想主义色彩的剧集将会用一个怎样的方式收场作结——在这样一个时代,一群励志要把新闻做好的人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我喜欢林宥嘉版本的《查无此人》,他在唱歌之前讲了一句相信“one great show can change the world”,听那首歌的时候我大一,刚刚接触到这部剧的第一季,看着Will像个老公知一样把问蠢问题的大学生骂得不配拥有妈妈,下定决心要追完这部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剧集。
三年过去了,看完最后一集的自己又把进度条拖回导播喊“60 seconds”处,然后反问自己这三年来观影的感受与成长。
在我看来显然,这是一部great show,不过也很显然的是,它并没有改变世界什么,但对于新闻从业者,准媒体人,新闻系学生,这部剧有足够的干货和三观可以参考和自省,也提出了足够多的好问题供所有人反思。
这部剧中的人们对于second sources的几近变态的追求,在新闻播报的选择中坚持新闻价值而不是收视率亦或其它因素的干扰,基于职业素养宁可坐牢也不透露线人的身份,对于互联网的态度、新媒体的态度、真实性和时效性的权衡和坚守……虽然的确有说教的成分,但这些内容就像一面破碎的镜子,反衬出一块又一块残缺的现实媒体行业。
我常常在思考,究竟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没有把新闻做好,还是好的新闻本来就不可能在这个时代被播报出来?
剧中这些人所追求的新闻专业主义,正在一步步走向尴尬的境地。
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所产生的公民记者遍地开出鲜艳的奇葩,新闻专业主义这种主义,能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赛克(哦,不对)马克思主义等其他难以说得清道得明的主义一样值得人们高举旗帜为之奋斗向前么,它在如今还有存在的价值么?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它还没死,它还有着属于它的价值,可还有多少人这么觉得?
你觉得现如今的各行各业的媒体记者编辑们有在遵循所谓的新闻专业主义吗?
作为一个媒体人或准媒体人,你觉得自己有吗?
身边的人有吗?
是从什么时候这样对于专业主义的追求却变成了人们口中的理想主义了?
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理性主义就是一定要满副悲壮主义色彩的与现实对着干了?
追本溯源,其实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从一开始也并非如剧中那般散发着神圣光辉,那不过是一种处于绝望中的自我安慰、自欺欺人。
19世纪中期的美帝正是资本主义全面接管新闻业的时期,那些如Pruitt一样从未接受过任何新闻专业教育的老板们要求新闻人为了发行量、广告收入等等看得见的利益来安排新闻的采编及写作工作……新闻人们或许是出于不被他人所看低,亦或者是把自己同那些他们所鄙视的印刷工人区别开来,他们只好宣称自己因为所谓的“专业”而拥有新闻业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将自己的职能视为从事专业化水平的公共服务,维护公共利益。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样一个什么事都要站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分化明显的现代社会之中,所谓的专业主义真的能够高举维护公众利益的大旗吗?
编剧Aaron Sorkin在S3E5安排了一场Will与父亲的狱中对决,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观众———精英主义与民粹主义针锋相对的今天,公众利益所以已经分化成了一个个单独集团的利益,你很难去平衡各群体利益间的冲突,也很难去找到一个能覆盖全社会的群体利益而为之奋斗一生。
正因如此Will坐牢了,ACN被拆分了,Charlie因为它并不相信的东西而去世了……我推崇这部剧是因为它虽然理想主义但并不是一味的熬鸡汤回避问题,相反的它直面了许多问题并告诉了人们现实的残酷无情。
毕竟人们总有一天会认识到现实生活的残酷,但,认识现实绝不等于变得现实,现实的残酷也可以让人变得更懂得珍惜理想与信仰。
刚当选台北市长的柯文哲医生在TED演讲中讲:“最困难的不是面对各种挫折打击,而是面对各种挫折打击,却不失去对人世的热情。
”对现实不失去热情,首先在于认清所处的这个现实。
不论你用多恶毒的语言来评价当下这个社会,明天的太阳依旧会照常升起,不论你对于这个时代持何种观点态度,都一定会有另一批人跳出来痛斥你的愚蠢。
或许我活得还不够长,但我足够已经接触了这个时代的许多人:他们对于事不关己的事情,永远是一副高高挂起的姿态。
他们怀揣梦想,忠于理想,不忘初心,除了嘴炮啥也不做。
他们有声称自己有所追求的东西,但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们总是没有准备好。
他们打着道听途说的旗号,在各种场合一边绘声绘色地吹着牛逼,一边对所说的内容不负任何责任。
他们总是能找到独特的切入点,在一群乌合之众中脱颖而出闪闪发光,用上帝视角无情的鞭挞着社会大众。
他们喜欢站队,非黑即白,热衷对刚刚才了解的事情发表自己抄来的见解,道理说的比谁都大,道德制高点站的比谁都高。
他们否定商业化的垃圾产物,一边把小鸡腿骂得一无是处,一遍乐此不疲地转发微博段子帮着垃圾做宣传。
他们仇视一切他们所没有的东西,时刻把阴谋论挂在嘴边,坚信官员没有不贪的,富人的财富都是不干净的。
他们虽然受过不算低等的教育,却常常成为反智群体的主力军,宣扬知识无用论,还不如创业去卖红薯赚得多。
他们谈起各类问题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这就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现状,说得好像除了他其他人都生活在古代一样。
这是他们的时代,也是我的时代,这就是现实状态下我们的时代,不经意间我也会是“他们”中的一员。
因此,为了进步,为了变得更好,这个时代比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具有专业主义精神的人站出来,代表一些什么,改变一些什么……Will在结尾处说自己有信心,我也有,我想这就是这部剧传达的more than it is的含义吧。
"There's a hole in the side of the boat.That hole is never going to be fixed and it's never going away and you can't get a new boat. This is your boat. What you have to do is bail water out faster than it's coming in."做好你自己。
Good evening.
背负教化大众的使命的精英们,应该是无法容忍“业余”的新闻工作者,在这部剧里,以经济,关注度为导向的新闻,网站和app,都被无情的嘲弄。
即使作为曾经在ACN工作过,后来靠流量来获利的某精英的EX也被喷:靠着业余的兜售个人经历和廉价。
一刷很喜欢这部剧,看着这帮精英们,脑补自己肯定也是一个精英啊。
会不顾个人收入,坚持自己的理想。
会冒着风险,坚持做对的事情。
甚至都从中看出职场菜鸟如何成长成一个自信充满魅力的精英。
也看出,年轻人一开始都会面临生存压力很大,付不起房租(中外一样。。
)。
也看出他们经历很多争吵,危机之后,勇于承担错误,最终都获得了职场上的跳跃。
但是,这些精英们,他们要不就是真的很聪明,那个年纪轻轻做检察官的主播,有白宫工作的经历,还很幸运的在911担任主播。
那个有外交官父亲,出生在美国的MAC。
有经济学家父亲和朋友,并且和智商爆表的s。
那些看上去不起眼的角色,有着名校的经历(哥大毕业,剑桥毕业等等),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资源。
(虽然)也有不那么牛逼的菜鸟,网站管理员。
那么我们呢?
我们这些并没有很好背景,很好教育条件,很好人脉的普通人,我们这些似乎没有可能奋斗到精英阶层的人,就是乌合之众么?
“佩林从一开始就输了,输在智商上”。
我们是不是也因为早期教育,智商并不那么高超,条件也不允许我们有很好的教育条件的人,是不是也输在智商上了?
我们是不是只能做需要被教化的“乌合之众”?
这部片子宣扬的“精英主义”没有错,我们每个人都要拼了命,让自己在自己的领域中达到“精英”。
但是可悲的是,很多时候,我们还在找自己愿意拼了命都想做好的领域。
可能剧里提供了解决方案吧,像是will最后对MAC说,这是个有破洞的船,这是你的船,你无法换,无法修好,你能做的就是以比漏进水更快的速度把水舀出去。
我们不是精英,我们还没找到自己愿意拼命的方向,但是我们只能拼了命的找。
但是这个过程中,我们即使趋利,也不是乌合之众。
我收回第五集的评论。
作为学新闻的,从一开始就知道:在我国,新闻是党的耳目喉舌。
我也经历了从“卧槽为什么”到“哦没办法”的过程。
铁肩担道义、无冕之王、自由战士……这些词曾让我多次在梦中意淫,揭黑、与强权分庭抗礼,要多过瘾有多过瘾。
但是,特别自然的,我毫无心理障碍的就接受了:新闻就是让你知道你能知道的‘媒体就是报道可以让你报道的。
我会从大的方面想:哦,一个国家,人心不能乱,万一媒体真的报道出惊世骇俗的真相,人心惶惶,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做饭的不能好好做饭,开车的不能好好开车,这太危险了。
在我记忆中,有一段关于辽宁卫视曾经报道的新闻,事件中涉及的重要事件,我母亲曾经是受害人。
但更重要的是,他揭露的是当时执政者对于此事件的一场大阴谋。
我清楚的记得,我当时看到呆住,就在震惊中,辽宁电视台雪花了。
之后,再无此新闻后续。
大学期间翻墙YouTube,找到了更多关于此事件的视频。
看得更完整,也更清晰。
但终究我还是存疑。
平时会听到很多别人口中对当前社会以及执政者的诸多负面“逼真”的信息,看他们习以为常的叙述,平静的接受这种情况,依旧正常工作生活,觉得,有意思。
但是,人们会津津乐道小道消息与政府亲属告知的那些“秘密”。
能不能广而告之,我不知道。
索金就很任性,他什么都知道,而且“明知故犯”,跟其他对抗的人不一样,他们属于带着一股火,视死如归,不能干掉你,也要好好笑话讽刺你一番的。
索金优优雅雅,一副“哦我知道我也懂但是我就想这样,你说我我就消停一下,但别想让我永远妥协”。
我在想,理想主义挺好的。
当然,得经历了认可、妥协的阶段。
在这之后,做一个理想主义者,贱贱的理想主义者,竭尽所能完成自己心中的理想,就算不完美,我也相信,那肯定比之前要更好,要更让微笑着觉得:这辈子过得,有趣。
perfect ending不舍得所以细细地看,但总有终点。
最后一集和开头形成了完美的环,一切都扣了起来,Don Quixote完成了他的冒险,Charlie找到了Mac,Will,Sloan,Don然后…第一季以类似单元剧的形式将他们想做的新闻初步铺陈,第二季整体进行了大选报道和fake news平行叙述的设置(是我较不喜欢的一季),第三季对保护线人原则的坚持,和舀水进水速度的博弈,对故事发展的揭示,有归宿的结局。
一切都是我心中的期冀。
这部剧缺点有多明显,优点就有多吸引人,虽说如此理想主义的一群人实在难以真实存在,但至少编织出了一个梦,而我选择在这里相信一下,憧憬一下。
永远难忘开头Will的那段话有多惊艳。
Will解开了心结,和他注定性心中最特别的Mac有了未来。
Don和Solan也是令人喜爱的一对,虽然我一直不喜欢但Mag和Jim也终于修成正果。
一切都很美好。
That's how I Got to Memphis成为了我歌单里拥有独特记忆的一曲。
And Charlie, we always miss you.
为了得到他的source name只能告他藐视法庭的法官最后几乎是无奈又愤慨地说,这本来应该是强制性的而不是惩罚性的,可他明显就是不会说。
于是在憋屈了整个第二季、第三季直到这倒数第二集的末尾,我们终于等到了一次胜利,Will走出监狱能回家跟他老婆睡了。
这似乎是个人理想主义对抗国家体制的一次完胜。
作为新闻记者,Will代表的一众ACN职员守住了他们理想的执念,甚至可以失去自由也不能被迫放弃的执念,即使是国家强权对此也无可奈何。
可是当他和Mac拥抱后,Mac告诉他的第一个消息是Charlie死了。
说实话看到Charlie倒下的时候,我还在想估计也就是住院,大结局的时候他肯定又冒出来了,跟第一季住院的Will一样,拔下针头,重新又注满了斗志,嘴里嚷着“Let’s civilize people”。
但我没想到索金真的把这个人物写挂了。
我似乎看到索金在荧幕后面“恶毒”地收获“复仇”的快感:你们不是说这剧太理想化了么,现在领路人死了你们高兴了吧?
我自认为作为一个悲观现实主义者,理应是站在理想主义对面的,理应是对新闻乌托邦The Newsroom不屑一顾的。
(开什么玩笑,我可是站在海因莱因那边的。
)在快餐式消费性的文化变成市场主流的今天,冒出这么一帮人,以堂吉诃德自诩,以教化世人为己任,想要修正新闻媒体走上老派的精英之路……我不知道,也许从第一季开始我只是希望这样一帮与流行世俗格格不入的人最终能达到他们的目的,即使是从某种程度上说。
我不知道这剧的收视率怎样,可以肯定的是它的观众绝对只是一小撮看美剧的人中的一小撮。
虽然索金说这剧后来的走向远离了他的初衷,因而第三季就是完结,但我猜收视率不够高也应该是这个剧组的一大压力。
剧中ACN也面临着收视率的尴尬问题,甚至几度威胁着主播的职业生涯。
索金是什么态度呢,一方面作为编剧,这个行业靠收视率吃饭;另一方面他又带着傲慢的姿态借由Will之口辛辣地讽刺:那是如同酒神狂欢般的乌合之众。
The Newsroom大小毛病都不少(比如我就完全无法忍受Maggie这个人物,以及饰演这个角色的演员糟糕透顶的演技),带着东岸精英优越感的说教就是其中尤其为人诟病的一点。
可是看看我们所处的新闻媒体环境,看看错报误报夸大与隐瞒,看看每天推上头条最热门的是哪种娱乐八卦自我炫耀与肤浅的鸡汤,‘down is where some people are’也并非是毫无根据的傲慢。
第三季的一条新闻主线是一个泄露国家机密(不道德行为)给媒体(ACN)的故事。
媒体在政府与民众之间应该起到何种作用,拥有何种权利,第一季已经回答了。
这里的问题是,Neal不愿向FBI透露这个来源人的名字因而逃出国,Will不愿透露这个名字只好去坐牢,一种职业的操守真的值得这样的行为吗?
现实主义者们该摇头了,即使是在美国这种事也太理想化了,没有人会真的这么一根筋,总有折中的办法。
Mac问这个矛盾的源头,为什么不是你,不是你去承认这件事是我做的来抓我吧(这个人物其实就是影射斯诺登)?
Lily反问,你真觉得说出真相的代价有这么高吗?
然后索金让这个人物在法院外自杀了。
高兴了吧,你们不在意新闻媒体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直到有一天说出真相的代价需要付出生命这么高昂。
你们嘲笑理想主义者的不可理喻,对精英主义嗤之以鼻,对流行趋之若鹜,参与全民媒体,直到有一天陷自己于一大堆毫无价值的垃圾信息之中。
毫无价值的垃圾,这话是Sloan说的。
作为ACN那一帮堂吉诃德中最有反抗精神的一个,面对Pruit这个新老板一味追求市场观众的各种做法的不断妥协,她忍不住在直播间来了一击反抗。
整个单方面压倒优势的诘问简直是交叉盘问的典范。
“一个成年人(脱口秀主持人)在一个酒吧喝酒这样一个无来源保证无任何审核的信息发布,它有什么价值?
”“价值只有娱乐。
”我曾经常与爱看各种电影剧集的同好相互推荐,但往往推荐的结果是双方都很痛苦。
我认为影视好坏的标准在于它是否有深刻的价值,而对方只想放松娱乐。
当然在我明白影视与音乐一样都是非常私人的之后,我再也不做这种事了。
即使是现在我常与蜻蜓塔塔互相安利一起刷剧,我也从未安利过The Newsroom,即使这剧在我个人的排行榜上已经超过House M.D. 因为The Newsroom没有帅哥,没有喜闻乐见的剧情走向,大段大段快速的对白也没有一点讨好人的姿态,它不是娱乐。
我并非对娱乐有什么偏见,The Newsroom摆出的姿态也并非瞧不起娱乐(好吧,还是有点的),只是娱乐不该作为ACN的播报内容,不该成为新闻的全部价值,不该变为影视的导向价值,不该占据生活的大部分消遣方式。
David Puttnam曾说,作为一个电影制作人,制作出的影视作品的价值不应该低于他对自己生活的社会所期望的价值(大意是这样,原话不记得了)。
这大概是Charlie之死的价值,大概是The Newsroom理想主义的价值。
“他并不想诅咒没有英雄的时代会如何堕落,但他希望所有人都看到,你们到底在失去什么。
”Charlie是个疯子,他找到Mac来重造新闻之船,Mac让Will成为了堂吉诃德,整个News Night的职员又在他俩的带领下重塑了新闻的尊严与行业的标杆。
甚至第二季的“恶人”简方达,也在与Charlie争吵了一季之后跑去“教化”第三季的“恶人”Pruit。
Charlie死了,但他带领了后面的人走上理想主义,在收视率限制、新媒体兴起的现实中埋下了理想主义的幻想。
虽然我并不相信那个做出“人肉搜索”app的Bree在回来的Neal一通高姿态的说教中就能明白新闻的尊严而“改邪归正”,我也不相信即使索金给最后一个圆满的结局,ACN在MacKenzie的带领下就能存活于当下的新闻行业;但也许它会影响一部分人在今后的从业生涯中,在不断的于制度和流行下的妥协中,在一些可选择的选择中做出理想主义的反抗。
堂吉诃德故事里,真正的冲突基于理智的理想和理智的反抗,但他的理想不是基于对现实情况的认识之上。
从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到,现实世界的矛盾突出并亟待解决,可这不是堂吉诃德该操心的事,他所要做的只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却并不考察他们为什么受苦。
所以小说只是透视而不做任何评判,无论是骑士本身的智慧和偏执还是理想与现实共同展示出的世界秩序,其整体基调都是轻快的。
但如果在现实世界中拿堂吉诃德作为标榜楷模,就会遇到骑士故事与人物行动、小说与现实世界的更多一重矛盾,况且此时你不仅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更因为你接近了真相也就接近了“他们为什么受苦”,在这个时候靠理智的反抗去守护理想是苦涩的,负重的,无论是心理还是实践。
因而讲这个新故事的人带有一种难隐的激动和赞许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结局看到你们很幸福我也很幸福一下午看完最终季一直很喜欢看美剧里男女主的感情线,Mac和Will的感情真是特别精彩,让我深受触动是旗鼓相当的搭档 在彼此的感情里却是拧巴的笨蛋成年人丢失的电话录音里那句“I never stop loving you these years Mac.btw you look gorgeous tonight” 两个人在办公室大声脱口而出“别碰我男/女朋友” 后尴尬的小表情Mac没钱打车时Will无奈给出的钞票和最后任她取用的一整个钱包 Will听到别人对Mac不尊重时愤怒的脸 为了保护Mac在酒吧给八卦记者签出的支票 急匆匆买来的她喜欢的Tiffany的戒指,吵架时假装自己退回去了却在Charlie的话语中醒悟 手忙脚乱地从上锁的桌子里掏出来跑去求婚 在舞台角落金牌主持人结结巴巴词不达意 翻来覆去地说着“I love you”和“marry me”以及让我印象深刻的“我会一直继续爱你因为这是宇宙的规律”Mac刚开始瞪的圆圆的大眼睛和那句坚定的yes 和最后甜蜜的抱怨“你怎么花了这么久时间”在工作大厅宣布的第二件事 "meet the future Mrs Mackenzie Morgan McHale Mcv…"平板前面我和员工们一起欢呼congratulations!!
Mac接到电话后发出的欣喜的呜咽 得知Mac怀孕之后Will傻笑的脸 乱七八糟全部丢进垃圾桶的烟 看着儿童房发呆说要卖掉公寓买独栋别墅让孩子自由骑单车的新晋父亲 他终于在这一瞬间摆脱了自己的家暴父亲的阴影 他肯定可以be a good dad 就像Charlie说的那样 对助理笨拙地询问医院和全世界最好的妇产科医生 做好一切准备去成为一位父亲引用一句别人在第二季下的影评“有些人你根本不必说出山盟海誓承诺一辈子,彼此间停下折磨就是幸福。
因为他们是一对,就像宇宙定律。
”嗯 就像宇宙定律
2014年末“The Newsroom”出了第三季,只有6集。
奇怪的是我一直没能找到免费资源, 从昨天开始,我迫不及待却有依依不舍的看完这终结季。
看前几集我都有点小失落, 或许是我的期望值太高,但到第四集我开始要流泪,第五集到第六集我就不停的想流泪, 其实我真的在流泪。
不仅仅是因为Charlie的突然去世,有时候你会不会就 想流泪,却分辨不出自己是什么感觉或是出于什么原因。
但你会认同如若另一个看同一个片子,会有完全不同的心境。
我想说What Kind of Day Has It Been , 第六集算是回顾了第一季第一集一个Team的开始,但怀旧不是为了煽情。
不是所有人会喜欢这个剧, 我有时搞不清Will的政治立场;我常常听Sloan机关枪一样说完一段,我字幕都没看完。
Mackenzie的口音让我着迷,Maggie在公交车的表白让我记忆犹新, 我渐渐忘记了这两年多在剧里的感动, 却记住了这些琐碎,真正喜欢里面的每一个角色。
Charlie 葬礼后大家一起唱的That's How I Get to Memphis,之前看过片段,应该很多人就是不喜欢但一定不会讨厌乡村音乐, 就好比你一定不会讨厌“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在我的内心里,乡村音乐里总会让人得到慰藉。
我承认我的这个观后感写得很糟糕,因为写出来的不及我想表达的五分之一。
但真得我说不出更写不出。
我记住了那些温暖,却忘了温暖来自哪里。
一个完美的环,看完立刻重返一季循环直到第三遍,可见对此剧方方面面的倾心。客观地说剧集整体的优点和缺点一样明确而突出,但也正因如此,反而更凸显出情感与价值观上的契合。无论是否新闻人,对理想主义的忠贞以及理想遭遇现实的残酷都令人无限敬佩加慨叹,也甘愿成为剧终那个奔走相告的孩子。
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一群人在哪叭叭叭
几年前看这个剧时打了5星,这几年见证了特朗普的经历后,决定把评分改成1星。因为特朗普被媒体打压的经历说明了,这个剧完全是bullshit。。。
视角立意 值得深思
這個收尾方式實在太妙 通通都是點到為止又意味深長
越来越散,口号、主义、狗血收购和办公室恋情,第一季里扎实的新闻case判断、battle基本没了,波士顿马拉松不出错就是好,毫无营养。Twitter崛起,新闻外包,媒体英雄末路。
理想主义的挽歌。第三季紧张的戏剧冲突让人接应不暇,而且压缩了笨拙的感情段落。但结局还是有些太仓促了,之前纠结闹腾的感情戏终结于略牵强的配对,遭遇重创的团队最后时刻否极泰来莫名其妙翻盘。最终矛盾并没有解决,而是结束于一个臆想出的伪胜利局面。不管怎样,索金已经算做得不错了,感谢~
有点舍不得
虽然是时隔十年才看完的这部剧 遗憾于当时没有与屏幕里ACN的这些人共进退 同悲喜 戏里戏外都在为了理想而奋斗 谢谢艾伦索金创造了这个剧集 在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即使以2014年来讲,觉得电视台比新媒体更高尚这种观点是怎么好意思输出的啊我的天哪......已经变成喜剧了
梦想中水平齐平的团队 理想主义的亮光
总需要有浪漫的理想主义者,and go and answer those callings~
问题还是那些问题,但最后这季索金还是让人没太失望。简直能想象导演说,JGJ你搬个吉他唱曲,Jeff大叔就从草丛里跳出,我我我!
"There was a time when journalism wasn't a career, it was a calling. " 《堂吉诃德》是我明年要看的书之一,"That's How i Got to Memphis"是我现在的手机铃声。
竟然没写评论。给三分因为现在的评分实在是过誉,拉低下平均分。我对索尔金的感情天地可鉴。最终季烂的也天地可鉴。套用本剧的创意顾问的话,本剧毕竟只是部爱情喜剧,本剧只是另一个白宫风云。当电视剧看,别当真。
看到Hallie和Jim在天台争执新旧媒体,简直想来一记胸口碎大石。人们担心被事业淘汰,所以需要配偶,又要对抗失去的恐惧而坚持事业。
搞不懂这一季评分怎么会这么高,实在是一季不如一季啊,情怀不够最后死人来凑
ep6首尾呼应很是感动,但是前5集是在闹啥子啊,各种好莱坞大片狗血桥段,一度让我觉得Sorkin是不是撞坏脑子了啊。PS:再见了,诸位堂吉诃德!再见了,磨人老妖精MacKenzie McHale!
原本是要雄心勃勃讨论新闻价值和从业伦理的,怎么就直线沦落到Gray Anatomy 和Gossip girl 式的“大家都来随机组合滚床单”的田地了?这不正是剧中人最为鄙夷的大众消费文化最有力的反手一击吗?现在砍了是好事,太砸Sorkin的招牌了。
为什么只有三季……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