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一部悬疑作品,但魅力不在于连续的反转,而在于对人物的刻画。
妮可基德曼美如方物,那件绿色大衣太衬她金色蜷曲的长发,几个定格镜头宛如画报,许是保养或医美得当,完全经得起怼在脸上的大镜头。
对休格兰特的印象还停留在《诺丁山》,停留在呆萌的英伦情人,以至于差点没认出来,淡淡的老人斑和十几条褶子,看起来比一头白发的岳父还老,但演技浑然天成啊。
别说妮可被蒙骗,前五集我都不相信他是凶手。
那种真诚的控诉、那双哀伤的、皱起来的眉眼,仿佛一只可怜巴巴的蔫蔫小狗。
观众和剧中人既不相信他有胆量杀人,也不相信他忍心杀人,甚至以为他真的爱死者,真的怀念那位年轻女人。
可惜六集完毕,真相揭露,休格兰特的真面目原来是自恋型障碍人格,简而言之,只爱自己,对他人缺乏共情,所以不会因为妹妹的死而悔恨、不会因为出轨而内疚——被儿子撞见依然淡定、不会因为杀人而后怕——这种后怕是指对掠夺一个人生命的后怕,而非坐牢受到惩罚的后怕,欺骗妻子不在话下,嫁祸儿子随口就来,因为他只爱自己,别人在他眼里并不是人,皆是蝼蚁、是工具,踩死一只又如何,用完即扔又如何。
所以他的无法共情不仅是自私这么简单,他甚至可能不相信他人会痛苦。
他如此自大,你以为他真的是因为妹妹选择做儿童医生吗?
他是着迷于这种救世主的角色,世界上有什么人能比癌症儿童更可怜?
比癌症儿童的父母更绝望?
他享受他们的对他的感激和崇拜。
他伪装无辜,表演之生动自然,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那种得逞的沾沾自喜,那种以为自己骗过所有人的自信,简直非轻浮所能形容,那是一种没有根基的聪明,一种辱没真诚的自以为是。
做个人吧,把别人当个人吧,想来只有黑人律师早早看破男主,以为自己是上帝,以为自己能施咒,相信自己能逃过一劫,所以没把该死的锤子扔了。
再说说精彩的法庭戏,场场贡献惊喜。
第一次开庭。
控方律师介绍犯罪事实,原本乏善可陈,谁曾想竟拿出类凶器锤子,视觉效果惊人,锤在皮肤上的听觉效果更惊人,一想到死者的头部被捶打了十几下,简直毛骨悚然,真正印证了控方律师的话:这是一场比你们想象的更恶劣的谋杀。
辩方律师则抓住核心问题:如果A不是凶手,那谁是?
当时是可怜的B,请不起名律师的B。
第二次开庭。
控方律师继续强化罪犯的恶劣性,放出死者清晰的头部照片,血肉模糊,一片哗然。
辩方律师逻辑缜密,一环套一环,三环放出烟雾弹,从警察渎职的角度将罪责引向B——死者丈夫,警察不怀疑死者丈夫,是因为无监控证明,怀疑男主,是因为有监控证明,但女主同样被拍到,却未被作为嫌疑人。
警察的解释是无女主DNA,有男主DNA,律师抓住这一点,死者丈夫有DNA,你为什么不查。
最后一句更是意味深长:死者丈夫的不在场证明,只是熟睡的儿子,从而为终极庭辩做铺垫。
第三次开庭。
暴风雨前的平静,控方平平而过,辩方乘胜追击,将死者塑造为一位瞒着丈夫婚外情、关系紊乱的女人,激怒死者丈夫,将他塑造成一位易怒、有过精神问题,从而有动机、有胆量杀人的人。
此时胜算倾向辩方,不出意外,男主可能全身而退。
但真相,也在这时呼之欲出,男主母亲的电话,揭露了男主真面目——自恋型障碍人格,不会共情他人痛苦,因为失误导致妹妹死亡,无所谓、无内疚、无悲伤、无悔恨。
这时女主已在怀疑,他可能真的杀了人,儿子小提琴盒中的凶器锤子将剧情推向高潮,亦将男主的冷血表现得淋漓尽致,儿子为了帮他洗脱罪名不惜窝藏罪证,他居然将嫌疑推向亲生儿子。
不过此处有剧情bug——既然锤子是凶器,为何男主还提议查指纹?
还是为了演戏?
第四次开庭,电闪雷鸣。
男主出庭受审,辩方律师的问题和男主的陈诉,一反男主犯罪嫌疑人的形象,反而呈现出一位卓越的、富有同情心、救死扶伤的医生,这位医生将死者儿子从死亡线拉回来,宛如他的父亲,被死者倾慕,从而互相产生感情,他不但不是犯罪嫌疑人,还是个好人,甚至是爱上死者的好人,他怎么可能会杀了死者!
不过这一切都抵不过实打实的证据,控方律师轻描淡写重如千斤——死者死去当天你的衣服呢?
我在第二天去乔治湖的路上干洗了。
目睹心爱的人惨死后,带着恐惧与悲伤逃离,然而在逃离的路上干洗了衣服?!
你要洗去什么呢?
剧情峰回路转,众人哗然,想必女主心中已有了答案,众多巧合,已无法解释。
第五次开庭,风雨已至。
辩方黑人女律师不愧是业界头牌,阵前不乱,另辟蹊径,审问死者儿子,达到两个目的:死者与死者丈夫常有争吵——有动机杀人,死者的不在场证明毫不可靠——有机会杀人。
似乎结局已了,控方律师已无招数,她哪里想到,女主临阵倒戈,力挽狂澜。
你能演戏,我也能演戏,女主明着要帮忙,将胜利钉在柱子上,实则是把男主钉在柱子上。
午夜梦回,父亲的忠告、死者的感谢,预示着女主心意已明,心意已定。
第六次开庭,曙光亮起。
最可靠的叙事者,最了解男主的妻子站在庭审台上,辩方律师小火慢煮,通过女主的背书,奠定了男主的良善温柔形象——从无暴力行为,律师和男主以为胜局已定,殊不知正是这个点,将案情彻底推翻。
控方律师利用女主的报警电话,一举动摇了这位最可靠叙事者话语的真实性,她在电话中声音颤抖,一字一句都是对枕边人的恐惧。
此前人们多相信妻子的话,如今就有多相信男主有暴力倾向。
这还不够,除了妻子,谁更了解男主呢?
——他的母亲,他的母亲说他是反社会人格,妹妹因自己而死后毫无内疚。
咚!
真相落地。
六次庭审,层层递进,控辩双方策略不断升级,出庭证人从外延逐渐圈拢至核心人物,男女主关系从逐渐缓和到彻底决裂,男主形象亦一层层饱满起来。
在真相大白前,我有猜测过各种凶手,死者丈夫、女主、男主儿子、女主父亲、甚至女主闺蜜,最离谱时,以为女主闺蜜是男主另外一位从未出场的婚外情对象。
有幸看到最后,原来不是什么狗血悬疑片,而是一部丰满的人物片,其中最出彩的,亦非完美人妻女主,反而是那位自恋狂丈夫,所有线索、旁人所有心思变化皆为他的人物角色服务。
自恋型障碍人格,看起来是盖棺定论的医学名词,成因、特征一目了然,但表现在具体的人身上,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命题,作为身边人,也许要经过足够沉重、漫长的伤害才得以辨认。
心理公众号《knowyourself》发过相关文章,有句话说得非常中肯——你可以在必要的时候选择离开,这并不是因为这些人是自恋者,而是这个世界上,你想要凭自己的力量改变任何一个其他人都是十分困难的。
二刷的时候脑子里一直有锤子捶烂脑子的模糊画面,边看边觉得这特么这么明显的凶手你们到底在纠结什么,女主神经质到让人火大,大型自我欺骗现场,并持续不断企图在他人身上寻找将自身行为合理化的原因。。
姐姐你是高知白富美你清醒一点不要在垃圾堆里捡垃圾啊!!!
看到第三集才想起来自己看过大概就是因为看得让人生气,记忆自动选择性删除了这段不算美好的记忆…
2014年,大卫·芬奇拍过一部已婚人士不愿提及的电影,《消失的爱人》。
影片中,妻子设局,丈夫入瓮,女人以自己的死亡假象,让品行不端的男人付出代价。
一时间,新婚夫妇被片中那句反映婚姻现实本质的台词吓破胆:我们曾爱过彼此,可如今,我们彼此控制,彼此憎恨,彼此伤害,但这就是婚姻。
今天要聊的这部犯罪悬疑剧《无所作为》,情节与《消失的爱人》相似又相反。
故事讲的不是妻子消失,而是丈夫消失。
剧中所控诉的,不是婚姻双方的折磨,而是涉及比互相折磨更为可怕的情感问题。
清晨的曼哈顿,雾气弥漫。
一个女人埃琳娜(马蒂尔达·德·安杰利斯 饰),死在自己艺术工作间的地下室内。
凶手的作案手法令人发指,爱莲娜的面部被锤子敲砸得血肉模糊。
是谁使这动人的生命香消玉殒?
凶案直接触及的,是居住在曼哈顿的一对上流夫妇,丈夫乔纳森(休·格兰特 饰)与妻子葛蕾丝(妮可·基德曼 饰)。
作为心理医生的葛蕾丝从来都不会想到,习惯了揣测别人生活的她,有一天,也会被别人揣测。
原本,她与身为癌症肿瘤医生的丈夫乔纳森,以及帅气多才的儿子亨利(诺亚·尤佩 饰),过着正常人无比羡慕的生活。
但随着埃琳娜的出现,原有的平静被打破。
对于上层社会而言,你可以特别,但绝不能另类。
何为特别?
给贵族学校捐钱,在名媛圈展现自己家庭如何的出众。
何为另类?
埃琳娜绝对是一个模范标兵。
首先,埃琳娜的儿子是通过奖学金进入贵族学校的,这与她们捐款、为孩子走后门的做法背道而驰。
上流太太们是用资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而埃琳娜的孩子则是凭借艺术特长,这显然冲击了上层的财富积淀。
其次,埃琳娜的行为,撼动了上层保守女性的价值观。
她的打扮就不像是一个家庭妇女,或者职业女性,而是一个风尘女子。
她的行为做派也没有任何顾虑,总是我行我素。
妈妈们在谈论学校募捐晚宴的流程,结果埃琳娜直接在大庭广众之下给孩子喂奶,毫无避讳。
与葛蕾丝在健身房相遇,埃琳娜赤诚相见。
尽管是在淋浴室,可这一大胆的、不同于周遭的行为,也把二妮弄得一脸羞。
更诡异的是,埃琳娜对葛蕾丝毫无缘由的亲密,让对方猝不及防。
甚至在电梯里,面对葛蕾丝朋友式的关怀,埃琳娜竟报之以热吻。
种种神秘的行为,换来的是平躺在工作室里的埃琳娜的尸体。
随之而来的,除了学校、社会的纷扰,葛蕾丝还要面对一件大事——丈夫乔纳森的突然失踪。
休叔这次饰演的乔纳森,第一集展现的还是一个好好先生的形象。
对于上层社会,他以社恐的借口百般推脱,不愿参加名媛们名不副实的募捐活动。
还有些追求真实、拒绝虚假的味道。
阔太太们在晚宴上尽讲些冠冕堂皇的话,说什么要给学校的老师涨工资,讲究教学氛围的多样性。
对此,乔纳森直接抨击她们两面派的做法。
对于自己治疗的病患,乔纳森像是一个父亲,耐心地呵护着对方。
正是这样一位绝世好男,在跟妻子告别,说去克利夫兰参加学术研讨会后,就再也见不到踪影了。
葛蕾丝打电话给丈夫所在的酒店,前台说乔纳森根本没有入住。
在找到丈夫的同事后,对方一味否定有克利夫兰研讨会这一说,并强调乔纳森早就从医院离职,原因是与患者间暧昧的关系。
而丈夫失踪当天,与埃琳娜被杀恰巧是在同一天。
更大的晴天霹雳还在后面。
一直以来,乔纳森与埃琳娜都保持着情人关系,甚至连那个孩子都是乔纳森的。
同床共枕人秒变绝世渣男,葛蕾丝的世界瞬间崩塌。
恰恰就在这时,乔纳森跟没事儿人一样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并告诉葛蕾丝:埃琳娜不是她杀的。
而在警方的监控器中,案发当晚,葛蕾丝也出现在埃琳娜工作室的附近街道。
一时间,真相仿佛也没有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
看完剧集前几集的剧透,大家也会不由自主联想到《消失的爱人》。
如果《消失的爱人》针对的是夫妻间的明争暗斗,那么《无所作为》更多想表述的还是夫妻间貌合神离的、虚假的“完美”表象。
首先来看本剧的大环境,乔纳森与葛蕾丝所处的上流社会。
不难发现,这些上流人士满口仁义道德,却一肚子男盗女娼。
为贵族学校举办的晚宴,实际上是为了学校揽财所用。
她们说是让资金帮助没学上的孩子接受教育,而对于凭奖学金进入学校的埃琳娜的孩子,她们则嗤之以鼻。
至于那些钱到底有没有成为教师们的薪资,至于学校有没有帮助家庭困难的孩子入学,我们不得而知。
这场戏的表演,演员们是以一种脱口秀的方式呈现的。
就连校长的行为也颇有点脱口秀演员,或者相声中逗哏捧哏的滑稽相。
所谓教育,所谓多样性,不过是一场走秀。
所谓的为人师表,暗地里不过是金钱的涌动。
当乔纳森被视为凶案嫌疑人时,学校怕脸上没光,建议亨利在家学习。
这时,葛蕾丝的父亲(唐纳德·萨瑟兰 饰),作为投钱最多的人,直接跑到校长室威胁对方。
在获得资本的扶持后,教育也受到了资本的钳制。
她们把一杯水哄抬到一千美元,还用一堆华丽的词藻加以修饰。
对上流社会华而不实的描绘,实际上是对夫妻关系的寓言化处理——在夫妻关系中,光鲜的也永远只是外表而已。
注意本剧的英文名“undoing”,中文直译“无所作为”,实际上这是一个心理学术语。
它的准确翻译应该是抵消,对应的范畴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心理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用两组概念来解释这种机制——仪式与抵消。
一旦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人们习惯于用象征性的行为,来遮掩不好的部分,把一切当作没发生,从而减轻心理的不安,补救心理的不适。
用幻想性行为和内在空想,来抵消实际的罪恶感这一行为,便是心理防御机制。
不难发现,整部剧集都围绕着“undoing”,讲述乔纳森一家人为其伸冤/脱罪的行动。
为此,乔纳森、葛蕾丝等人,做了一系列关于抵消的行为。
丈夫乔纳森,一直都在抵消的边缘徘徊。
在手术失败后,失意的他回到家,通过与妻子的亲热达成对消极情绪的抵消。
失业的他,则一直在妻子面前描述自己如何照顾病患。
无业的空洞与言辞中的辛劳,在此处达成一种抵消。
小时候的他,因为没有照顾好妹妹,从而导致后者的死亡。
面对家人的责备,无法面对这一阴影的他,只好欺骗妻子说,自己曾养过一只小狗,最后小狗死去,自己很难过。
通过一件捏造的事,以减轻/抵消自己内心的痛苦。
再看妻子葛蕾丝,也在做一种精神美化。
她找律师帮助乔纳森打赢官司,便已忽略了丈夫出轨带来的痛苦。
剧中的法庭戏,因凶案而辩护的葛蕾丝,恰恰没有为自己作为女人早已千疮百孔的内心辩护。
有趣的是,葛蕾丝已经不是对一件出轨的事置若罔闻。
父亲告诉她自己也曾是一个老海王,对她的母亲不忠,葛蕾丝则有些难以接受。
也就是说,葛蕾丝一直活在自己建构的情感幻境中,外面的事她知道,但为了心中的净土不受玷污,假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父母的完美婚姻,以及自己与丈夫早已无法挽回的生活,便是她苦涩笑靥下的避风港。
这种抵消,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
此外,儿子亨利也是一个具有抵消行为的人。
因为对父亲的崇拜,所以他藏匿锤子,这一行为实际上也是对完美父亲形象的一种保护。
同时,也为亨利杀人的假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夫妻间所谓的情爱关系,掩盖了原本的道德事实。
剧中婚姻的可怖便在于,人在婚姻中没了自我,而是为了对方,为了掩盖内心的惶恐以及邪恶的事,主动无视真相。
夫妻要的不是解决这些事情,而是用欺骗的形式,把这一切都抵消掉。
许多观众会对本剧的真相展开猜想:到底是谁杀了埃琳娜?
在最后几集中,观众或许会猜测,凶手可能就是乔纳森,或者是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葛蕾丝。
在埃琳娜的家中,有几幅葛蕾丝的画像,而葛蕾丝对此一点印象也没有。
到底是她在撒谎,还是她忘记了自己与埃琳娜的亲密关系,并连带将杀害埃琳娜的记忆一同忘却。
细思极恐的是,如果真的是他们杀了埃琳娜,或出于嫉妒的心理,或出于掩盖自己的贞操。
那样一来,剧中乔纳森一家的行为,更多是他们在脑海中所建构的抵消机制。
他们无意识地对自己的卑劣行为加以美化,真相早就被抵消得不见真相。
就像乔纳森母亲说的那样,乔纳森是一个冷酷的人。
正因为自己的冷酷,对妹妹之死的无动于衷,他才会捏造一个看似活在家人死亡阴影下的好哥哥的形象。
有情人,不过是无情种。
你只是拥抱了枕边人的身子,至于他的内心,或许连他自己也表述不清。
夫妻是什么?
彼此互帮互助地施害,遮掩下的冷酷无情。
相比于讨论谁是凶手,我更怕谈及谁是那个无意识的撒谎者。
保护一样东西久了,我们就真的会把假的当作是真的。
或许婚姻本是美好的,可为了美好的外表而刻意编造美好,美好本身必然会大打折扣。
对于夫妻关系貌合神离的揭露,或许才是《无所作为》真正惊悚恐怖的原因所在。
周末花了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追完了妮可基德曼和休格兰特联手合作的新剧《无所作为》。
作为一个很久没有追剧的中年妇女,挑选此剧出于两个简单的原因,一是本人与剧中Grace同职业;二是年纪越大越偏爱老戏精之间的精彩“飙车”。
果然看完之后没有令我失望,意犹未尽回味良久。
(友情提醒,此篇文章有剧透) 此剧的故事梗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位有着20年临床训练的心理治疗师Grace如何一步步否认、怀疑、识破和揭发同床共枕17年的肿瘤科医生丈夫Jonathan其实是一位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谋杀犯!
美剧的脑洞之大总是能超乎你的想象。
男女主角一个是哈佛毕业的临床心理医生,一个是受人敬仰爱戴的儿童肿瘤医生。
无论是拯救人的精神还是拯救人的躯体,充满光晕效应的职业形象都被抬下神坛。
揭开华美和伪善的面具,每个人都逃不过各自命运里暗暗明码标价的劫难。
此时很多人会不免好奇,在最后一集被Grace精心引爆出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什么疾患?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是一种什么样的人能够具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和“摧毁力”?
简单来讲,“自恋”其实是一种从极端自大(外显浮夸型自恋)到极度自卑(隐性脆弱型自恋)中间包含着健康自恋的连续的谱系。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是长期处于这个谱系的两个极端的人。
本剧中的Jonathan属于高功能浮夸型自恋障碍患者。
在现实生活中,浮夸型的病理性自恋者一般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自我夸大自视甚高,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天之骄子。
2.很难共情同理他人,很难真正发展深刻依恋的亲密关系。
在关系中容易对他人工具化利用。
缺乏反省和内疚。
3.对来自他人持续的关注和赞美成瘾。
4.自我特权意识,需要享受他人没有的特权和关照。
对环境有强烈的支配领导欲。
5.对来自外界的批评会产生极大的羞辱感或愤怒感。
而我所说的高功能自恋型障碍患者,是具备这些特征的人同时拥有很高的智商和社会功能,或身居要职或名声显赫。
唯一的区别在于所有这些光鲜亮丽的头衔,显要的权势,完美的伴侣和孩子,都是他们用来增强自我崇拜自我沉溺进而继续自我膨胀的途径而已。
所谓“我爱你,是因为我更爱我自己。
” 在第三集里,寒风瑟瑟中的Grace在医院附近和丈夫的前同事的对话陡然生硬和突兀地把我们拉出幻想进而看见一个更真实的Jonathan人格。
很显然在别人眼里,丈夫毫无悔改肆无忌惮的行事作风和Grace心里如菩萨一样善良温暖的英雄形象是南辕北辙的。
只是,我今天想谈论的重点不仅仅是科普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类型和特征。
(更多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创建自体心理学流派的美国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的书籍。
)接下来,我更想试图靠近Grace,这位受过20年专业临床心理学训练,有着敏锐洞察力分析力和反思力的心理治疗师,为何她全部的关于“读心”的十八般武艺在一个爱的人面前武功全废。
让我们拉回到第一集,听听她在面对她的律师来访者强迫性重复的婚姻困局时做出的精辟分析:“我很少见到有比你更谨慎的人。
你会至少要试20双鞋子才会选择一双,你连选择染发师前都会做背景调查,你选择我也是一样。
但唯独对于恋爱这件事,一旦有一个吸引你的男人出现,你所有的这些特质都会消失”。
这段话看似在分析所有被爱情冲昏头脑的女人,实则已经在开篇为整部剧做了一个巧妙的伏笔和点题。
抵消(Undoing),在精神分析的语境中原义为一种防御机制,是以象征性的反向行为来抵消已经发生的无法接受的或痛苦的事情。
这个抵消,在本剧中可以理解为Jonathan杀人之后做出的种种或拙劣或高明的粉饰和掩盖。
但我个人认为Undoing同样也可以放在女主Grace身上诠释。
为了证明和洗刷丈夫的清白,她用尽全力去寻找证人,嫌疑人,律师,丈夫的同事,被害人的家属。
合理化丈夫出轨的动机,向父亲寻求经济支持,强化被害人的人格及精神问题,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
她为所爱之人抵消“罪过”,一如她在面对父亲坦诚自己从未忠于母亲时错愕的否认,“不,在我的童年记忆里,你们不是这样的,你不是这样的。
”
还有什么比猛然发现自己几十年里都活在不真实的幻想中更当头棒喝的?
我以为的父亲不是我回忆中的父亲,我眼里的伴侣也不是我想象中的伴侣。
所有前半生搭建起的富丽堂皇的人生宫殿顷刻间下沉。
这个极端夸大版的中年危机如海啸一般将她吞没。
坦诚地说,谁的这一生不是借助几个“101种防御机制”苟且而自洽地活着?
否认也好,投射也罢。
退行也好,隔离也罢。
然而讽刺的是,一个天天和别人的防御打交道懂得恰当好处地面质和澄清咨客粉色泡泡的人,最后却毫无防备地同时面对人生中两个重要理想化客体的双双崩塌?
实际上,我并不相信一个生活在父亲不断出轨母亲郁郁寡欢的家庭里的孩子对此是毫无察觉的。
更何况她专业的职业素养已经毫无悬念地证明了她对人和对关系具备某种天赋式的灵敏“嗅觉”。
所以更具可能性的解释是,她很早就借助某种强大的幻想“否认”了那个显而易见在风雨中摇曳的脆弱不堪的家庭关系,反而“建构”出了一个并不存在的恩爱模范的父母婚姻。
无独有偶,我也并不相信她在整整17年的婚姻里从未发现过枕边人异常的端倪,(比如他很早就和原生家庭断绝了关系)因此她可能采用了同样的防御机制“故伎重演”,一直选择性地“提取”着对方尤为高尚美好的形象。
有一天你不得不承认,人生中最强大的PUA有时不是来自他人,而是来自你自己。
褪下职业的光环,Grace和所有其他在爱情中智商极速下坠的女人一样自我迷失。
在高度卷入的情感漩涡之中,当我们把所有脑海中对完美伴侣的期待投放到某人身上,当我们如此渴望他人来填补和圆满有缺失的自已,我们惯常具备的中立客观的认知力、识别力和判断力是被“刻意”削弱和休眠的。
因为深入骨髓的爱,我们会无意识地“帮助”对方去塑造一个“他还不错”的形象,“积累”过往所有他“发光”的证据,甚至不断为对方出现的显而易见的“异常行为”做掩饰和合理化。
我们太容易在情感世界中戴“有色滤镜”,美化和维持,忍耐或相信。
可能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在一段已经没有未来的伤痕累累的关系深渊里持续耗竭着迟迟不肯放弃,甚至在“施受虐”的循环中死守阵地;而有的人在失去恋人后长久地陷入对昔日爱人幻影的追思沉溺中不可自拔。
实际上,当我们在无法掌控的现实里不断受挫而无力解决,当我们被限制在某个体系或某种关系的牢笼中无法动弹,当我们深陷某些极端情绪的魔掌而无法挣脱时,幻想,就成了我们精神的伊甸园和灵魂的避难所。
我们可以在幻想中自由奔走解开枷锁透支欲望获得控制实现梦想,我们也可以使用幻想将岌岌可危的自我紧紧包裹得以逃离和躲避现实的糟粕和残酷。
不必怀疑,也不必羞耻。
如Grace一样,几乎所有人都在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频繁地使用过“幻想”或“理想化”这样的心理防御机制。
我们的一部分幻想会随着正常的社会化进程被不断打破和修正。
而另一部分---陪伴我们很久很久保护着某些“创伤性体验”的幻想则往往坚不可摧铜墙铁壁。
写到这里,我突然涌现出一个幻想:尚若能一辈子活在某些美妙的幻想里不被叫醒,是不是也是一种幸福?
只是,时间总是比真相更残忍。
人过中年之后,你会渐渐发现在漫长无限的时间轨道里,你可能突然在某一刻被一个命运的长矛随机射中,幻想的内核裂开破碎,伴随着腥风血雨的自体坍塌和自我重建。
别担心,时间迟早会推你成长。
很多年之后,你可能终究会承认:你的父母并不相爱;你的家族重男轻女;你的孩子和你一样正在走向平凡;你痴迷的那个男人不会为了你和太太离婚;你为之倾尽所有的女孩可能从来没有像你爱她那样爱过你;你年少时为之夜夜买醉要死要活的爱情其实早已千疮百孔;那个用极端热烈的方式靠近你捕获了你身心的人最后同样用极端冷漠的方式从你的世界里消失。
以及,念念不忘,可能没有回响。。
于是在某一天,你回头看见地上散落着满是幻想的碎片,闪闪发光余温犹存。
别犹豫,请和它们一一拥抱和一一道谢吧。
这些曾经镶嵌在你柔弱躯体上的片片盔甲,一直一直忠诚着“保护”着过去的你,那个自卑的虚弱的依赖的渺小的饥饿的你,那个看不见自己活着的光芒的你。
你要相信,在鼓起勇气忍受剥离每一片幻想的阵痛之后,你一定会看见属于你自己的全新的更强韧的皮肤生长出来。
如Grace,如我,如他。
如一同获得新生的,你自己。
看完第一集后就迫不及待地去看了原著《You should have known(早知今日)》,相比起悬疑其实更像是都市情感小说,命案只是一个引子,看报道说其实只有前两集有按照原著来,后面编剧改动比较大,可能结局完全不一样,因此决定凭借兴趣整理一下剧集相比原著改编的地方,全凭记忆,有很多遗漏,一些无关紧要的情节我也写上了,有错误的地方请谅解。
有剧透!!!
小说里的格蕾丝→个子不高,长相一般,娃娃脸,穿戴很低调。
小说里的乔纳森→没有剧里那么“社恐”,相反【很容易跟各式各样的人攀谈,很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在小说里他全程几乎没有出场,主要是出现在回忆或者别人的复述里。
小说里主角一家都是犹太人,格蕾丝她爸算是有资产有老本,格蕾丝本人虽然也算是个出书的心理学家,但是差不多就是中产水平,他们家相比起里尔登学校里的其他家庭来说是最穷的,主要靠格蕾丝父亲的支持才让亨利能够录取,所以拍卖会委员会里其他几位太太其实不太看得上她。
在书里乔纳森是没有任何异议的凶手,不仅如此还是个冷血,自恋,狂放,满口谎言以及十分会伪装的反社会人格。
【EP01】1. 剧里乔纳森送亨利去上学并且针对小提琴课给出了建议小说:格蕾丝负责接送亨利上学和上小提琴课,乔纳森几乎不出现。
格蕾丝给出了小提琴课的建议并且希望亨利坚持,乔纳森则是希望儿子“为自己负责”,如果不想学就不学,格蕾丝因此有点生他的气。
2. 剧里被杀的年轻妈妈叫Elena Alves 埃琳娜·阿尔维斯(后面还是称她埃琳娜)小说:年轻妈妈叫Malaga Alves,书里翻译成玛拉嘉,她抱着的女儿那个小婴儿才叫埃琳娜,剧里把名字改成了特蕾莎3. 格蕾丝夸小婴儿睫毛很长小说:这里在小说中是伏笔,开会的时候太太们先是提到了亨利,说亨利的眼睫毛很长,随后埃琳娜冷不丁的插了一句说自己宝宝的睫毛也很长。
(剧里可能不想透露太多让人一开始就知道孩子是乔纳森的所以一笔带过。
)4. 跟格蕾丝关系比较近的金发女西尔维亚带女儿上芭蕾课小说:她是小团体里唯一跟格蕾丝关系比较近的,两人曾经是校友,西尔维亚是律师只有一个亚裔养女5. 格蕾丝多次跟乔纳森面对面讨论埃琳娜小说:格蕾丝从来没有跟乔纳森提过或者讨论过埃琳娜,因此她在最初面对警察采访的时候坚信丈夫和埃琳娜并不认识6. 格蕾丝和埃琳娜(裸体ing)在健身房遇到小说:没有这段,剧里加的7. 格蕾丝和乔纳森一起去拍卖会,一起和小团体讨论埃琳娜,格蕾丝去上厕所听到埃琳娜哭,两人对话,送埃琳娜亲亲,乔纳森说医院有事离开小说:这里改编好多。
首先1.格蕾丝自己去的,乔纳森称自己要参加一个病人的葬礼。
2.她们在拍卖会前讨论被男人围住的埃琳娜时乔纳森也不在。
3.格蕾丝去厕所听到有人哭但是没看到是谁。
4.厕所出来格蕾丝收到乔纳森的短信,他说自己刚才到了拍卖会,但是医院临时有事又走了。
5.格蕾丝听别人说埃琳娜在找她有话跟她说,没找到格蕾丝后她就走了。
总结一下:1. 在小说里格蕾丝和埃琳娜的所有接触就只有拍卖会前的聚会,以及拍卖会中看到她被男人围住,基本没有交谈,埃琳娜也没有对格蕾丝说过你是好人等等之类。
2.格蕾丝在拍卖会上并没有看到乔纳森8. 格蕾丝的爸爸也来到拍卖会,看起来不太喜欢乔纳森小说:没有这段,她爸没有来参加过拍卖会,并且在命案发生之前其实一直很喜欢乔纳森,认为格蕾丝嫁了一个好老公9. 乔纳森晚上回来跟格蕾丝啪啪啪小说:没有这段10. 亨利问关于乔纳森狗过敏的事小说:亨利没有问,关于狗是格蕾丝其他地方提到的。
【EP02】1. 新闻中说埃琳娜自己被单独一人被杀死在血泊中,发现尸体前是她丈夫在照顾小婴儿并给大儿子做早餐小说:埃琳娜被发现死亡时身边还有那个小婴儿,小婴儿安然无恙2. 有人给乔纳森的手机打电话然后又挂断小说:没有这一段3. 格蕾丝去找斯图尔特医生问乔纳森的下落,斯图尔特三缄其口小说:格蕾丝一直没有乔纳森的下落所以想去医院看看,正好在医院附近遇到了斯图尔特,斯毫不知情并且亲切地跟格蕾丝拉家常,问乔纳森还好吗,格蕾丝害怕被别人看出来乔纳森已经失踪所以落荒而逃。
(这里改编还可以让后面爆出开除的事情有了一点铺垫)4. 格蕾丝爸爸一个人住在豪宅小说:她爸的确比较有钱,格蕾丝一家现在住的房子是格蕾丝从小长大的房子,后来由她爸转到了她名下,小说里有写如果不是她爸赠送,格蕾丝和乔纳森一辈子都买不起这个地段的房子。
另外格蕾丝的妈妈在格蕾丝结婚前就生病去世了,她爸后来有再婚,和第二任妻子一起住在大房子里。
5. 格蕾丝得知丈夫出轨后回家翻找出丝巾和一瓶香水,跟埃琳娜身上的味道一样小说:格蕾丝翻找出一条不是她买的乔纳森的围巾,一件不是她买的乔纳森的衬衫,还在一件乔很久不穿的夹克衫里翻出一个避孕套(书里有写他们夫妻俩从来不用避孕套,都是格蕾丝吃避孕药后来做了宫内节育)6. 乔纳森雇了西尔维亚后希望她帮自己脱罪,西劝他承认,乔纳森一周后说指控已经取消了小说:乔纳森在西尔维亚劝他承认后大骂西让她见鬼去吧,后来就找了别的律师。
7. 警察搜家时问格蕾丝她老公手机在哪里,格蕾丝从包里拿出来给了警察小说:手机一直被放在床头,格蕾丝本来想藏起来但是她害怕这样做警察会怀疑自己所以就没动。
所以她在回家时看到警察还在到处翻找很愤怒,搜查令上只写着要找手机,但她知道警察肯定找到手机了,后来得知警察要做dna鉴定就崩溃了。
8. 湖边小屋乔纳森出现,格蕾丝报警小说:基本从到湖边开始所有都是剧里的原创了。
小说中格蕾丝在到达湖中小屋后才开始自我疗愈的过程,与过去道别,而在剧里乔纳森则在这里被捕,剧情逐渐进入高潮,可以想象后面4集的剧情应该会跟小说完全不一样,可能在细枝末节有相同的地方,如果涉及到跟原著对比我会再加上【EP03】1. 乔纳森说房子是夫妻共同财产小说:他们现在住的房子是格蕾丝爸爸赠给格蕾丝的,湖边小屋也是格蕾丝家族传下来的,都跟乔纳森没关系。
书里曾说如果不是格蕾丝爸爸,他们一辈子也买不起这个地段的房子。
2. 医院里斯图尔特医生告诉格蕾丝,乔纳森的本性根本不是她想象的样子小说:原著是一名叫罗伯森·夏普的医生对格蕾丝说的,这个医生是乔纳森的死对头,乔纳森声称罗伯森人品败坏还有学术抄袭现象,其实都是谣言。
书里斯图尔特比较憨厚,几乎是医院里唯一喜爱甚至崇拜乔纳森的医生,他们之前还经常带上自己的妻子一起出去社交或者活动,但是后来斯图尔特夫妻就因为某些原因跟格蕾丝和乔纳森疏远了,格蕾丝还有些内疚以为是自己的错。
3. 乔纳森取光了夫妻俩共同银行账户的钱小说:乔纳森只取走了一部分,大概就是10万or20万,具体数字记不清了,另外还拿走了格蕾丝妈妈留给格蕾丝的贵重首饰。
4. 乔纳森向格蕾丝她爸要了50万美元假称是亨利的学费小说:乔纳森要了2万美元后来用来交了埃琳娜儿子的学费。
(50万也太敢要了??
)剧里的50万加上夫妻账户里这么一大笔钱估计在后面几集有另外的作用。
这里引出了另一个伏笔就是父女关系的隔阂,但是在剧中格蕾丝和她爸似乎关系还不错,在书里这种隔阂有更详细的原因:格蕾丝从小一直以自己父母的完美婚姻为榜样,后来母亲去世后父亲再婚,格蕾丝一直对继母有一点敌意所以也跟父亲疏远了。
越写越短啦,这集绝大部分都是原创,包括最后出现的监控录像,但是关于乔纳森的细节还是根据书里改编的,不是很确定最后剧的走向,总之还要看下一集啦【EP04】依旧是大部分原创的一集,但是人物情感关系跟原著相比几乎不变,我反而越来越觉得乔纳森可能就是凶手或者说凶手之一,而格蕾丝,格蕾丝她爸和亨利也比原著更多地牵扯到案情中,最后的杀人动机和凶手一定与“家庭”脱不开干系。
1. 格蕾丝父母的婚姻并不如她想象中完美,她爸曾多次出轨小说:这里跟原著基本相同,格蕾丝一直向往父母“幸福”的婚姻,因此在她第一次遇到乔纳森的时候就觉得自己遇到了梦中注定的人可以携手一生,然而实际上父亲在婚姻里不幸福一直出轨。
而母亲的性格则有些偏执,她爸曾几次提出过离婚但是她妈都坚决不同意直至去世,一个虚幻的泡沫吧。
2. 格蕾丝曾在案发现场周围走动小说:没有这段,包括律师,监狱戏,法庭戏,电视采访,格蕾丝晕倒,伊莲娜丈夫的所有戏份等等全是剧集原创。
3. 乔纳森说除了埃琳娜以外没有外遇对象,只有一次一夜情小说:乔纳森有不止一位出轨对象,包括很多病人家属,医院的女同事,亨利在学校的好朋友的妈妈等等。
也有不止一个私生子(医院的女同事离职后生了一个儿子)。
P.S.很多人猜那个一夜情是西尔维亚,在小说里他俩没有这种关系,西尔维亚为人比较正派,还曾因为劝乔纳森承认医院失职行为而被他骂过。
4. 学校想让亨利退学,格蕾丝她爸前去威胁校长小说:没有这段剧情,原著里学校没有主动让亨利退学,但是当格蕾丝带亨利逃离纽约的时候以惊人的效率飞快地同意了亨利的转学申请。
5. 伊莲娜有格蕾丝的电话号码并且给她打过电话,伊莲娜画过格蕾丝的自画像小说:没有这段,剧集原创。
【EP05】重头戏来啦,这一集的后半部分涉及到乔纳森的童年,揭露了关于乔纳森过敏事件的真相,以至于有点担心亨利是不是也遗传到了他冷血爸的反社会人格1. 亨利曾在学校看到过乔纳森和埃琳娜站在一起,秒懂他们的关系小说:基本符合原著。
但是小说里亨利并没有希望父母可以继续生活在一起,相反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及时告诉妈妈,他认为假如自己当时说了格蕾丝说不定很早之前就跟乔纳森离婚,就不会有之后发生的这些事了。
2. 亨利在三人吃饭时提起养狗的事,乔纳森失态,格蕾丝追问之下得知了乔纳森早逝妹妹的故事,对乔纳森产生了同情。
在跟乔纳森母亲的视频通话中得知了乔纳森的童年故事以及和家人疏远的真正原因。
小说:这里改编不少,在原著中故事的真相是由格蕾丝自己从乔纳森的家人口中得知的。
乔纳森从未亲口承认过他口中的“狗”指代的其实是他去世的一个弟弟(不是妹妹),并且一直在格蕾丝面前抹黑自己的家人不让格蕾丝与他们联系。
首先在格蕾丝最初了解的“版本”里乔纳森一家有父母,乔纳森和他的一个弟弟,就住在离纽约不远的地方,但是由于乔纳森非常疏离甚至憎恨自己的原生家庭,格蕾丝几乎从来没有见过他的家人,只有乔纳森的弟弟在他们的婚礼上出现了一次,还有就是亨利出生的时候乔纳森的父母来看望格蕾丝,还带来了一床乔纳森从小盖的被子。
在乔纳森的口中他的父母不讲道理从小就对他一味地指责,因为狗的事情痛骂他,而他的弟弟长大后也不学无术无所事事只能寄住在父母的地下室。
所以乔纳森自称长大后就逃离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与家人彻底断了联系,靠一个年迈的老妇人资助并且考入了哈佛医学院,后来就遇到了年轻时的格蕾丝。
在书的前半部分格蕾丝可以说是对这个故事深信不疑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年轻时的她几乎对乔纳森一见钟情,另一部分是因为乔纳森的家人在她看来表现得的确特别无情,她曾经试图跟他们搞好关系比如寄去了婚礼的请柬,但是没有一个人出席,只有乔纳森的弟弟短暂的出现了一会就走了。
格蕾丝因为乔纳森可怜的身世而对他特别怜爱和同情,她认为乔纳森能从一个特别冷漠的家庭里走出来而依然保持真诚,积极和善良的初心实在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而且她本人自认为是出生在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所以对于乔纳森这种爹不疼娘不爱的格外同情,甚至产生了一种圣母情怀认为乔纳森的家人只有她了,也不难解释她一直生活在虚幻的泡沫中看不到现实。
在小说的后期格蕾丝逐渐醒悟过来了,她回到纽约准备最后处理一下出售房产的事宜然后就准备永远离开纽约开始新生活,在走之前她突发奇想打算去拜访一下乔纳森的父母,在乔纳森的老家里她见到了乔纳森和蔼的父母和成年的弟弟,才得知了事情的真相:乔纳森家原本有三个孩子,乔纳森,乔纳森的二弟,乔纳森的三弟。
在乔纳森10几岁的时候父母有事出门,需要乔纳森照看他生病的三弟(大概3 4岁左右),但是乔纳森很不爽觉得照顾孩子耽误他出去玩了,后来当父母回来的时候这个最小的弟弟已经被发现在街上出车祸去世了,鉴于这个孩子当时在生病,几乎可以断定即使不是乔纳森故意把他带到街上的,就是他明知三弟在街上却不阻止。
一家人都伤心欲绝,但是乔纳森没有一丁点的歉意和愧疚,他长大后离开家接受了一个老妇人的“资助”(其实是包养)并且拒绝跟家人重修于好,还打电话给家人拒绝他们出席婚礼,所以他的二弟当时才只远远看了一眼就走了,亨利出生时他的父母坚持要来看亨利,但是一走乔纳森就把他们送的那床被子扔了。
此外乔纳森声称一事无成的混混二弟其实学历很高并且温文尔雅,是一家中学的副校长,并且跟父母一起收养了乔纳森和埃琳娜的孩子(埃琳娜老公不要这个孩子,带着大儿子离开美国了),可以说是菩萨转世的一家人了。。。
在剧中并没有完整的展示乔纳森原生家庭的故事,只出现了乔纳森的母亲,还给她安了个不能容忍语法错误的人设,有点像是烟雾弹,让观众忍不住去想:会不会是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
会不会是女主和女主所在的上层社会给他压力大?
会不会是“小三”太咄咄逼人精神有问题?
好像乔纳森的所作所为都“情有可原”,就像那个邋遢律师说的,【虽然人“烂”但是绝对不会是凶手的那种人】。
我还是认为他是凶手,期待下一集吧 【EP06】终于季终啦撒花虽然在看完第一集后有写下说如果最终结局跟原著一样会有点无趣,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却越来越希望能够坚持原来的结局,结果不出所料,乔纳森作为一个在原著中几乎从未正面出场、一直存在于别人回忆与口述中的人物,在剧集中有了更加鲜活的形象和更加厚脸皮的演技,休叔的人格魅力也让PUA的成果更有说服力了。
这集对比之余主要来说一下主要登场人物在原著和剧集中的结局吧。
1. 乔纳森解释湖畔小屋发现的锤子很有可能是费南多嫁祸他,因为他和埃琳娜经常去那里偷情小说:原著里凶器就在案发现场不存在寻找凶器的问题,乔纳森从一开始就差不多被明确为凶手了。
书中并没有提及乔纳森是否会带情妇到湖畔小屋偷情,但是鉴于他出轨的人数相当可观因此不排除有这个可能性,其中之一我上面忘记说了就是乔纳森登上封面的《纽约》杂志主编的亲戚(见EP01,没错他连上封面都是走后门睡来的)。
2. 米格和费南多出庭作证小说:剧集原创。
案发后费南多因为有不在场证明很快被排除了嫌疑,他知道小女儿是乔纳森的孩子后不肯认她,只带着儿子离开美国回到了自己原本的国家。
小婴儿后来被乔纳森的父母和弟弟一家收养。
3. 闺蜜西尔维亚给律师传话,帮助格蕾丝扳倒乔纳森小说:鉴于原著中没有任何法庭戏所以这一段也是原创。
小说中西尔维亚不是格蕾丝最好的朋友,但是算是格蕾丝在纽约贵妇太太群里价值观最相近也是唯几的比较亲近的人之一,是一个非常正派的律师和独立坚强的单身母亲。
当案情谣言四起所有人都躲开格蕾丝的时候,只有西尔维亚坚定地相信她。
在原著里格蕾丝心里一直惦记着的是自己从小到大最好的朋友(剧里删了这个角色),这个好朋友跟格蕾丝相识于青少年,关系一直特别要好还一起上了大学,但是当格蕾丝遇到乔纳森后她们就渐渐疏远了,后来好朋友参加完格蕾丝的婚礼后就再也没有了联系。
乔纳森一直洗脑格蕾丝,说这个好朋友是嫉妒他们谈恋爱,格蕾丝也因此对好朋友有了怨言。
案发后格蕾丝逃离到湖畔小屋,接到了好朋友打来的电话,才发现当时好朋友原来是被乔纳森逼走的,她早就察觉到了乔纳森的不对劲,但是乔纳森一直从中作梗,好朋友害怕格蕾丝会在乔纳森和她之前选择前者,因此只能默默退出。
最后两人十几年后终于重修于好,好朋友还给格蕾丝介绍了新工作,两人每周都能见面吃饭。
4. 格蕾丝在法庭上说自己的全名是Grace Reinhart Fraser格蕾丝·莱因哈特·费雪(莱因哈特是她娘家姓),她在第一次遇到埃琳娜的时候自我介绍叫Grace Fraser格蕾丝·费雪小说:这里我漏掉了本来应该在EP01补上的细节,首先剧集不光改了埃琳娜的名字也改了格蕾丝的姓,原著里乔纳森的姓是Sachs萨克斯,全名Jonathan Sachs,格蕾丝的全名是Grace Reinhart Sachs。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读起来好听所以改了 ? 毕竟 Sachs听起来有点像sucks……另外一个细节是关于冠夫姓,书里有好几处着重描写格蕾丝大多数情况下都自称自己是Grace Reinhart格蕾丝·莱因哈特,她从来没有单独冠夫姓称自己为Grace Sachs,甚至当别人这样称呼她的时候她会觉得很奇怪不自在。
书里没有具体解释格蕾丝为什么不想冠夫姓而是一直保留娘家的姓氏,毕竟在案发之前她一直很爱乔纳森,不知道是否可以当作格蕾丝仅存的直觉在冥冥之中提醒她呢。
5. 亨利偷藏锤子,为乔纳森隐瞒罪证。
小说: 亨利在原著中的戏份没有那么关键,在乔纳森逃跑后亨利就再也没有见过他。
作为一个12岁的孩子,他在面对这场冲击的时候最大的反应就是沉默,案情发生后格蕾丝带着亨利逃离了纽约来到了祖宅湖畔小屋,在这里度过了圣诞节,并且最终定居在这里,亨利也转学到了这边的学校。
格蕾丝一开始还十分担心会耽误亨利的教育,后来发现这里的学校教学质量不输里尔登,亨利不仅在这里交到了新朋友还喜欢上了运动,格蕾丝这才发现亨利实际上并不喜欢小提琴。
另一个有关亨利的插曲是,在小说的开头亨利在因为学校里一个好朋友不跟他说话了而不太开心,后来最后发现原来是乔纳森和那个小男孩的妈妈曾经搞在一起被小男孩发现了所以疏远了亨利(没错又又又是因为乔纳森),后来亨利也知道了真相,所以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让父母重修于好,即使到了湖畔小屋也没有任何抱怨只是闷闷不乐,他最后悔的是在看到乔纳森和埃琳娜在一起后没有及时告诉格蕾丝。
6. 格蕾丝和乔纳森的结局小说:格蕾丝和亨利一起搬到湖畔小屋后逐渐走出了阴影,她和自己和父亲关系更紧密了,和多年的好朋友重修于好,离开了纽约虚伪的社交圈知道了谁是真正关心自己的人(西尔维亚),终于见到了乔纳森的父母和弟弟并且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有了新工作,和亨利一起养了条狗,还遇见了一个新的男人准备开始慢慢发展,更重要的是,她在小说开头一直在推广的一本指导男女感情、希望人们能看清自己的伴侣的书(对应原著的名字《You should have known早知今日》),居然出版社还想继续出版。
而在书里一直在逃亡的乔纳森也在最后给湖畔小屋的格蕾丝写了一封没有署名的信,在信里他没有一丝一毫的歉意,通篇只是讲自己有多爱格蕾丝和亨利,并且希望他们能来找他,一家人团团圆圆一起逃到加拿大去。
格蕾丝这时候早就清醒了,很快就把这封厚颜无耻的信交给了警察,但是警察却没有在信中约好的地点埋伏等到乔纳森,最终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乔纳森最终在巴西落网。
最后的最后格蕾丝曾问警察,乔纳森为什么会给自己写这么一封信?
他应该明知道自己已经不会相信他了,却故意写了这么一封信,是猜到她会把信交给警察所以故意写了错误的地方,把警察都吸引到加拿大边境然后逃到其他的国家吗?
警察耸耸肩说,也许有些人就是想直到最后还要故意恶心你一下。
从书中不难看出格蕾丝和亨利其实在纽约都过得不是很快乐,例如各方面的压力,与自己家人和朋友疏远等等,而乔纳森就是那个毒瘤只不过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格蕾丝曾自白说她发现人生就是一个“失去”的过程,这一点她是在乔纳森身上学到的,因此自然而然地认为这就是所有成年人都要经历的,然而事实是,有时候可能只是因为身边多了一个烂人罢了。
附,贴一个我在评论区发的原著里最能体现乔纳森影帝级别演技的“爱马仕”事件: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03007233/END
———————纽约真美!
HBO又带我找回了欲望城市的感觉!
记得以前Carie在纽约都有真实的住址。
这次看女主的家 应该是在5th Avenue 59街附近!
期待有人确定具体的拍摄地址,下次去朝圣。
居然让我自己找到了!!
地址 5th Avenue 1215, New York. 第三集里面出现门牌号。
记者拍的时候 拍到对面的公园景!
一摸一样在google map可以查到。
简直了那个被杀的女人在Harlem的贫民区家,就不用去了 😂—————再次更新 找到一个网页介绍所有的剧中实景地址 有福了 下次去朝圣有地址 居然还有出售价格 你要是土豪 可以买房体验剧中实景 😂美剧真牛逼!
全是实景!
内景不是。
外景全是实景。
让你触景生情!
女主的家In The Undoing, the Frasers live with their son Henry on the Upper East Side. The 5-floor brick townhouse is located at 8 East 63rd Street between 5th Avenue and Madison Avenue less than a block from Central Park. The home is actually for sale at $29,995,000 — likely one of the reasons it was used as a film location. It was last sold for $9.25 million in 2013. The building number has been changed to No. 3 for the purposes of the filming, a standard practice for film shoots.孩子的学校The Reardon School is a fictional name but that brick courtyard with the staircase you see is actually the Synod of Bishops of the Russian Orthodox Church located at 75 E. 93rd Street. You may recognize it as a film location for Gossip Girl as well, standing in for the Constance Billard School for Girls and the St. Jude School for Boys. Similar to what The Reardon School is hoping to achieve with accepting a student like Miguel, private schools in new York City also recruit for diversity using programs like Prep for Prep.医生上班的医院Price-Norbury Memorial HospitalJonathan Fraser works at Price-Norbury Memorial Hospital (or does he?). The filming location for the hospital is actually Mount Sinai West hospital located at 1000 10th Avenue just south of Lincoln Center.You see Jonathan walking in front of the hospital on Amsterdam Avenue while on the phone with Grace. Later, Grace stops by the hospital looking for Jonathan and meets one of his colleagues.女主的诊所地址Grace’s psychologist practice is shown to be at 1107 Fifth Avenue. When we first see the office in The Undoing, Grace’s receptionist makes a reference to “Rebekah Harkness,” the code name for one of Grace’s patients. Rebekah was the wife of William Hale “Bill” Harkness, the heir to Standard Oil. She was the subject of a recent Taylor Swift song, The Last Great American Dynasty.慈善晚宴的地址The Reardon School fundraiser takes place at One State Street. The main topic of gossip is the attendance of Elena while Jonathan leaves early to take care of a patient at the hospital. Elena cuts out early, and turns down Grace’s offer to take her car back home.女主的爹的房子 就是我上面写错的了以为是女主家的地址 其实是她爹Grace’s father, played by Donald Sutherland, lives in a pre-war apartment at 1215 Fifth Avenue just south of The 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As Grace tries to piece together what’s going on, she goes there for advice. The NYPD detectives come to ask questions and she meets them in the lobb警察局地址也有 23区NYPDGrace goes with the detectives to the 23rd Precinct, which in real life is located at 162 E. 102nd Street. However, in The Undoing, a building in Alphabet City called The Boys and Girls Republic, run by the Henry Street Settlement, is used as the filming location and set up to look like a police precinct. Grace’s father has grave misgivings about her going without a lawyer but Grace’s desire to know more about what’s going on outweighs the warnings.海边度假屋地址😂Grace and Henry head to a beach house, which is actually located in East Marion, on the North Fork of Long Island east of Greenport. The house is at 5795 Rocky Point Road, the last home on the road before the Long Island Sound. It sits on a sort of promontory with glacial boulders on the shoreline. It was built originally, according to the Town of Southold, as a “life saving station which rescued countless people who otherwise would have been lost when their ships were wrecked off the sound shore. The United States Coast Guard was in charge of the station during World War II.” 监狱地址After Jonathan’s arrest at the beach house, he is held at Rikers Island, New York City’s main jail complex. Although we see an aerial shot of the bridge and of Rikers Island in The Undoing, the close ups of Jonathan arriving at the jail by bus are shot at the former Queens House of Detention in Kew Gardens, Queens located at 126-02 82nd Avenue. This filming location was used previously in The Night Of and Mr. Robot to stand in as Rikers Island.法院地址Jonathan is brought to his arraignment at 100 Centre Street, and The Undoing actually films the scenes at this building which is the location of the New York County Criminal Court and the Criminal Term of the New York County Supreme Court. In The Undoing, the court is referred to as the “Criminal Court of the City of New York.” Although the New York City criminal court usually tries misdemeanors and lesser offenses, it also holds the initial arraignment in serious cases.
之前在rr上看,看到第二集突然下架了,后来等到6集出完才慢慢看完的。
看完最大的感受是恐惧,这个悬疑剧用一起杀人案把所谓的中产阶级的状态刻画的入木三分。
相比中产阶级,我更愿意说是处于社会结构中间的那些人,既不靠身体劳动,也没有绝对权力,既不在一线参与直接的生产活动,也不为社会变革负直接责任,他们有的承着统治者的情,有的喝着劳动者的血,他们自己并不需要做什么,好像存在就是价值,还坚定地认为自己是社会地中坚,the undoing。
存在的价值当然也需要自我包装,于是他们吹起一个个漂亮的、空心的大泡泡,每个人都有一个,我维护你的,你也维护我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中间人和任何人一样,也有自己的百态。
这个剧集,就抽丝剥茧地从这些中间人中,挖出了一个高度自恋的反社会人格。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说哪个人群更容易出哪些种类的人,比如心理咨询师大多有自己的心理问题,有钱人里容易出坏人和变态等等。
什么样的人群里都有什么样的人,我们习惯于在既定思维里找特例,以寻求“爆炸”的效果,好像颠覆认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与此同时,见怪不怪又是另一种极端的取向,用来显示自己的认知范围的宽广,所以开头的好评和结尾的失望,同时存在在一部剧里。
剧中最出彩的是妮可的角色了,她基本上是跟着观众时间线得知真相的,这个有钱人家的、自己就是心理咨询师的女儿和妻子,拥有极大丰富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资源,拥有昂贵的大衣和锐利的眼神,这样的她随着一个个真相的到来,认知被完全颠覆,就像一个无助的、无知的的孩子。
在真实的世界面前,中间人看起来很光鲜,其实很脆弱,他们的泡泡脆弱,人更脆弱。
另外,妮可的爸爸的角色,可以看得出来,是从劳动者爬到中间层的人,他始终支持着自己的女儿,用自己老派的痞子风范,简直太酷了。
那些脚踩大地的人,拥有想进入中间层的梦想,这个梦想美丽而危险,充满诱惑,更让人动力十足,努力的同时也需特别小心避险。
结局就这就这就这?
bluffing. 收尾不干净,很多条线没解释清楚,比如Elena当众喂奶与裸体出现在Grace面前不会就只单纯是挑衅与炫耀吧,那略带悲伤的吻与欲拒还迎的求助呢?
喂奶那段特别牛逼,又不屑又桀骜又坦荡,把大家心照不宣蓄意隐藏的东西放到台面上来,特别有撕破中产阶级贵妇光鲜表面的狠劲。
最后在男主回忆里却只成了一个野心蓬勃的外遇对象,那对中产阶级与老贵族的锋芒都是佯装出来的吗,其本质只是个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女人,这人物前后塑造得太矛盾,还浪费了一个有潜力的角色。
还有男主sad fuck的对象到底是不是女主闺蜜,如果不是,那之前法庭上颇有深意的一眼什么意思,如果是,那最后闺蜜帮女主反水就是闺蜜在通过满足女主的愿望来进行补偿,在女主不知情的情况下自行undoing了,且不论透底事实证据给对方律师能否抵消睡好友丈夫,男主为什么不反咬一口,木已成舟,毫无同理心的男主应该暴起揭露一夜情,一石二鸟,还能同时报复两个女人,让女主怀疑起这唯一的友情,陷入更深一步的绝望与无助,无法理解这一段关系的处理。
再补一段说why bluffing,多处悬疑根本不疑,好比我高考放榜日噼里啪啦炸串鞭炮,街坊邻居还以为我考上清北了呢,嗨呀我庆祝我家老母鸡下蛋呢。
印象中,上一个场景警察还就手机拨号记录(对这里也没解释)质问Grace,没说过话不代表不认识,下一个场景Henry就bump into Elena儿子然后sorry & hi,暗示两人可能知道彼此并进一步暗示他们母亲之间关系匪浅,结果什么都没有,唯一作用就是铺垫了一下Henry后面坦白曾经目睹过校门口父亲与情人亲热吧,毕竟Elena天天空手坐校门口(对这里同样也没解释),由此对号入座她儿子并非难事。
还有个场景,女主爸爸为什么专程去看Elena,马路上,从窗外。
还有女主散步为什么散到凶杀现场附近,为什么浑身是血(经提醒没有),为什么最后毫无记忆。
不想了,越想越发现有so much to be done undone. 最后再说一句,看到女演员脸上打针比看到女演员脸上长皱纹还令我唏嘘。
曾凭借瑞典电影《更好的世界》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电视剧《夜班经理》获得艾美奖迷你剧集最佳导演的苏珊娜·比尔这次和开发了许多经典律政题材电视剧的大卫·凯利合作,带来了本该在2020年5月上映的HBO迷你剧《无所作为》。
苏珊娜导演的电影和剧集往往都非常注重风景和色彩的运用,如同舞台剧的布景一样,为她要讲述的故事设定一个基本阀值。
这回她带领我们领略了冬季日里泛白和夜晚泛黄而又暧昧的纽约,似乎在提醒我们,这繁华如出城市背后的种种,大概都只能一笑而过。
这部剧讲述的是弗雷舍一家的故事,格蕾丝是一名时薪不菲在纽约上东区执业的心理治疗师和身为肿瘤医生的丈夫及一个喜欢拉小提琴的儿子生活在纽约市区的一幢大房子里。
佛雷舍一家的生活看上去如同冬季白天的纽约一样,简单、幸福、纯粹、不时有意无意地向外人展示其无懈可击。
然而,这脆弱却又略显乏味的表象之下,就如同华灯初上的纽约一样显得暧昧又充满骚动。
儿子学校四年级转来的新生母亲艾莲娜如同夜里向上飞升的烟火一样,冀望以其短暂却明亮的一瞬揭开这暧昧的假象。
她就向一个炸弹一样,袭向了格蕾丝的上层生活圈。
她在这所学费50000美元一个学年的贵族学校,如同一个入侵者,给了那些名门贵族们一瞥下层人民生活的机会,如同格蕾丝的名媛朋友所说:“谁会在送完孩子上学后,有空在校门前瞎坐呢?
这操蛋的可是在纽约!
”艾莲娜短暂的出场时间,将情节推进的急转直下。
先是在学校慈善晚宴的筹备会上当众喂乳,虽然格蕾丝感到不舒服却说不过是一个母亲在喂小孩罢了。
接着在运动馆的第二次相遇,艾莲娜一丝不挂、落落大方却又略带挑衅的站在格蕾丝面前,让她显得局促又不安。
然而第一集的最后,艾莲娜死亡的消息瞬间将一切带进到一场漩涡之中。
格蕾丝被逼不得不直视这个生活入侵者和其可能给她生活带来的影响,她开始焦虑的寻找她那个声称去外地参加研讨会的丈夫。
格蕾丝身为心理咨询师在谈及两性关系时,认为人们对于他们卷入的情感牢笼是自投罗网。
因为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忽略或者逃避了伴侣身上的某些特征,换句话说,对于伴侣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却又无所作为。
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他是花花公子、他手脚大方、他自满自大、从你们的第一次交谈、第二次约会时,你心里就明白了。
但是,随后你却会下意识地说服自己,忘却那些你对他的评判并以经过更长时间的相处,你比之前更全面地了解他而作为有力的论据。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也时常这样。
你第一次和房东聊天,就明白他其实是个难搞的人,却因为找房的压力和随后几次的见面而说服自己,他大概也没那么糟糕?
你第一次和雇主聊天,就明白这家公司并不适合你,却因为担心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而鼓励自己这家公司还不错?
你第一次和那个人约会,就明白你对他其实并没有什么兴趣,却因为年纪和条件而告诫自己不能眼光太高?
随着丈夫的失踪,他和艾莲娜死亡之间的关系以及他那不为人知的一面开始慢慢示人的时候,格蕾丝也不得不问自己这个问题:“是不是,我自己一早就知道他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而我却有意识地忽略了他的这些特质呢?
”格蕾丝在纽约长大,家庭条件优越,孩子的贵族学校费用由其父亲承担,她的生活经历就建立在这些稳固而又坚硬的金钱关系中,她一生都在享有特权的状态下生活,然而关键的是这种享有特权的状态让她很难意识到自己真的在享有特权。
在这种稳定而又积极的世界观中,她们会倾向于将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归因于是其自己努力而来,而其他人要么是不努力、要么是不聪明、要么是没眼界、所以他们没办法过上富足的生活。
吊诡的是,格蕾丝似乎从接触到艾莲娜时就明白,这个女人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破坏、这个女人所处的生活状态并非一个她不够努力就能解释,然而她却选择一再地忽视这些细节,从而劝慰自己。
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一本好书进行电视改编最为重要的是得在原作基础之上进行适当戏剧化改编。
这样可以在保持原著精华之上但是却又有独立的意识表达。
所以这部剧虽然是对《You Should Have Known》的改编,但是在其人物设置和核心表达上都有所变化。
苏珊娜想通过格蕾丝的故事来探索,如何讲述一个混乱不堪的故事。
如何讲述一个充满困惑的故事。
如何讲述一个噪杂喧嚣的故事。
如何讲述一个即使你一直以为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崩塌了,而你却要继续正常或假装可以正常生活的故事。
讽刺的是,这些故事并不只是故事,而是你我生活在其中的现实。
如何讲述好一个混论不堪、噪杂喧嚣、乐此不疲的故事?
环顾一下四周、偶尔看下新闻、不时刷刷网路?
比戏剧更为荒诞的现实不会让你失望。
美国作家乔纳森在他的作品《纠正》里最后如此写道:“然而在他咽气之后,她对着他额头轻轻一吻,随即与丹尼斯和加里出门,走入温暖的春夜。
现在她觉得什么也不能扼杀她的希望,无论什么。
她已经七十五岁了,她将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
”大卫·凯利几年前就买下来原著的改编权,但是因为原著缺乏影集所需要的情绪冲突而先改编了两季的《大小谎言》,然而原著里对曼哈顿上层1%人群的锋利笔触让其久久不能忘怀。
当他向导演交出第一集剧本时,剧情的走向可以偏剧情也可以偏悬疑。
而导演青睐对“我到底能相信谁”的追问,于是剧情走向了悬疑风格。
然而,太阳底下无新事,大多数人看完首集后即使猜不到结局,大概也都有其内心笃定的剧情走向。
虽然导演极其老道地用蒙太奇及手持镜头极力想增加剧情的悬疑性,而这种过度地细节镜头运用也时常会让人略感厌倦和丧失耐心。
重要的并不是在于他值不值得你相信,或者说不是在于他做没做。
说实话,重要的是你自己。
而更为重要的大概是希望在不久的一天,你能走入温暖的春夜,而不是在七十五岁时。
更新(以下有结局轻微剧透):上面的影评是基于第一集及原著的情节基础之上而写的。
HBO虽改编较大但核心未变,也印证了导演接受采访时所说的既保持了原著的精华同时也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最后亨利和格蕾丝背对乔纳森的呼喊,头也不回时,算是点题。
评论区蒂娜的评论视角独特,观点深刻,谢谢大家!
照理说凶手应该是妮可才对。
结果你给我来个这么突兀的拿锤子反砸??
这是在拍抖音段子吗??
估计原来10来集,临时没钱了砍成6集,草草结束。
其实这种悬疑剧情也不是不行,事实上很多电影都是玩这种套路的悬疑,最终也成为经典:就是一开始一个被告明显是被冤枉的,主角以及一众亲朋好友历经千辛万苦帮那个含冤入狱楚楚可怜的悲惨角色洗脱嫌疑。。
但是结局却突然来个大反转,告诉观众这货原来真的是凶手。。
这种套路其实很多电影都用烂了,即便俗套,但是导演的表现手法好,往往都拍的很精彩。
而那些拍的精彩的都有个共同点,就是这些作品中原先看起来无理取闹故意找茬明显是在迫害“蒙冤者”的警察、检察官之类的角色,全程都让观众极其讨厌痛恨,但是等到结局真相大白,那些角色的形象在观众的心目中也瞬间反转:原来他们都特么是好人啊,让人感慨万千 ,回味剧情,意犹未尽我发现了,要达到以上效果主要靠演技自然,演的自然,就会引人入胜。
可本剧这玩意演成这德性,还用这种烂俗的套路???
本剧中的警察,检察官并没有给观众留下任何反派的印象,男主也并没有给观众留下蒙冤的印象,女主也并没有很辛苦。。。
所有角色给人唯一的观感就是枯燥、平庸、无聊
不过我还是从屎中看到了内核: 女性就算是高知有个有钱的父亲都依然弱势群体
单薄的故事水这么多集
冬的配乐不错,妮可造型凹得很辛苦,演完英国式丑闻和这部,休·格兰特变态大叔的银幕形象终于建立起来了。
真·无所作为
学的再像也不是《大小谎言》啊,Elena真是太美了。
3星半。这么大卡司拍成这样实在有点勉强。最后一集HBO 的extra里导演说,都拍到这份上了结局当然要 insanity (大意),看到这立刻觉得,啊难怪¯\(ツ)/¯ 女主这个角色无论是试图接受还是转变的过程都拍得很花俏,完全没能感受到剧情设定本应有的 chilling。
比大小谎言节奏快多了 第一集就悬疑气氛拉满 情绪低落举止怪异的神秘女人突然被杀害 自己的丈夫居然也在同时失踪 第二集就引出看似好好丈夫其实是个说谎精 不仅出轨还可能是杀人凶手 剧情紧凑很有吸引力 还有一众戏骨群飙演技 猜测妮可可能也有隐藏秘密 或者曾经替丈夫隐藏过秘密 Lily Rabe这个角色很有意思 期待有人物线索的深入挖掘
个人意见:剧本比较平庸。男人就是一个无耻的凤凰男,有贼心但是没贼胆,喜欢乱搞又不要承担责任,一旦东窗事发就要找一切可能性推到别人身上。男女主演技不错,能撑得起这个剧本,丰富了一点点。除非第二季有反转,男主双重性格之类的,否则挺无聊的
本剧最大PUA受害者是观众无疑
Cliche
带着悬疑的期待看,以为会有反转结果只落入俗套,挺失望的
凶手不是女主,也不是儿子,第二嫌疑人死者丈夫的情节又特别少,那只能是男主杀的了。休格兰特的脸老的太迅速了,但是从角色上讲不够奸。
妮可基德曼是真的美,休格兰特是真显老
好吧,凶手就是唯一的嫌疑人……搞半天这剧有什么意义
就……not my type .陈法拉这酱油可打得真彻底
很平的一部戏,就算每集结尾好像要放个大招,到了下一集也会发现就那么回事。男主自然是个人渣,女主作为上流社会的有钱人从头到尾也受到了旁人难以企及的保护,身处这种险境,两个人都比地球上90%的人条件好,所以整部剧的矛盾也就去掉了九成。所以这部剧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讨论一下为什么妮可基德曼打针打到脸僵得没办法做表情导演还总给她大特写吗?可能只适合打发一下时间吧,或者希望有时尚博主来扒一下她在里面都穿了些啥,衣服是真都挺漂亮的。
依旧经得住特写的Nicole。休叔迷之色气…… 日常想念NYC
第一集可以,剧情倒是平平,但人物关系和表演都很好,妮可·基德曼真的是自带神秘气场。而且导演对节奏掌握🉐️非常准,本来信息量很少的一集也拍得观赏性十足,4星暂定,看后续。
虚张声势难看无比~但直觉是好故事ps:Vivaldi求放过,真的,够了……
看了四集我弃剧了,我不太喜欢,我知道是想让观众猜到底谁是凶手,但这个戏悬疑手法让我很不舒服,我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