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好久时间追完了这部三集短剧,然后想到了同期看过的《亢奋》。
一部是女孩们的不公遭遇,一部是青少年们的堕落史。
八竿子打不着的内容,但是我却有同样的感受——关于成见。
《哪吒》里说,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
《三个女孩》,第一集以霍莉为视角推动。
这一集是我看的最慢的一集,当然一部分原因是事件太沉重。
可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成见……我自己的成见。
她为什么要和那些人在一起?
她为什么在遇到强迫性交易后还和那些伙伴鬼混?
她为什么可以对父亲做出那样的举动?
她为什么如此叛逆,对家人,对帮助她们的人?
……她为什么这么不讨喜?
她为什么这么不讨喜?
她们为什么这么不讨喜?
这是我看剧时,一度出现过的感觉。
这么不讨喜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经历吧?
我一度觉得,这是她们作出来的结果。
这,很可怕吧?
因为她们不是我想象中楚楚可怜的好学生,所以类似于《熔炉》里的遭遇,却一度得不到我的同情。
真可怕!
前几天追完的《亢奋》,似乎更极端阴暗了一些。
迷茫颓废的少年们,每天沉醉于毒品.性爱.暴力中,然后……各怀心事?
想想都不可思议。
相比于《女孩》中的三个少女,这是一群更沉沦而不要救赎的青年,这是一群看到就想要远离的青年。
她们应该是每个家长嘴里的噩梦吧:离那个人远一点,别被他带坏了。
嗯……就是这样的孩子。
即使追完了剧,即使剧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有揪心的点,即使他们选择堕落无关乎他人,即使他们中很多人并不想伤害别人,我依然不知道这些角色是否有什么现实照应?
或许是被国内根正苗红的电视剧教养得太好了?
我学会了不要看不起有某一方面不如你的人,帮助那些被欺负的人,把机会给认过错的人……但那些过着和你的生活截然不同的人生的人,当他们出现在我的世界格格不入,又能不能平静的,不多思虑的对待他们?
她嗑药……她裸播……他变成了她……她滥交……这些过着极端生活的人们,如果受伤了,如果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如果被欺负了,如果需要帮助了,我会不会公正得对待,还是心里已经失了衡正等着幸灾乐祸?
不不不,如果这些太极端了,那还有,ta的性向……ta来自……ta信仰……或者只是单纯的,就ta,能干出什么好事?
你看,成见有多简单,有时候一个名字就是成见。
就像《三个女孩》的最后,女孩们虽然在法律上胜利了,但是人们依然会带着成见:一个十三岁的姑娘怎么会……犯人们虽然被惩戒了,但也把成见带给了巴基斯坦人:要远离他们,他们很危险……不仅仅是这样哦,即使是我们这些观众,也在借题发挥着我们的成见。
哼,信仰?
哼,国家?
哼,……你瞅,明明一个暗含“剔除成见”的故事,却成了成见的佐证……而最可怕的是,想着呼吁剔除成见的我,在写下了这些之后,依然改变不了脑子里那些“果然……就是这么……”的判断式,怀疑电视里都是骗人的,觉得那些不符认定的情况只是个例……结果,当我发现我改变不了一些成见的时候,我告诫自己要善良,那些成见不表现,不渲染,不张扬……呵呵,多……伪善。
近日,又一条扎心的新闻看得让人冷汗直冒:一名男子“直播”检验处女,并性侵初中女生!
画面中,女孩不停哭叫,还有另外两名少女无措地站在旁边。
(图源:新浪微博)直播性侵?!
还有没有天理了?
未成年的孩子们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被侵犯却无力反抗。
然而生活好似总爱跟弱者开玩笑,有时作为受害者的她们还会遭人非议:“谁叫她穿得那么骚,活该被性侵。
”这些令人发指的情节真实发生在十年前的英国。
(图源:网络)在2008-2012年间,英国北部罗奇代尔小镇上有“上百位”未成年少女,被同一群男子囚禁、诱奸、轮奸,还被当做妓女贩卖。
但当警察介入调查以后,竟以“证据不足”释放了罪犯。
因为有关当局判定,那群孩子是“不完美的受害者”。
5年后,BBC将这件臭名昭著的性侵案搬上了荧幕,它就是英剧——《三个女孩》
故事要从2008年的一桩偷窃案说起。
15岁的少女霍莉被警方逮捕,理由是她砸坏了一家咖喱店并偷窃了两瓶饮料。
然而警方万万没想到,本该被当成是罪犯的霍莉,竟然是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
霍莉花了整整6小时,讲述了她在那家咖喱店里被一群男人性侵和虐待的遭遇。
而她之所以砸毁那家店,也是为了逃脱魔爪的无奈之举。
镜头一转,屏幕上出现了霍莉哭泣的脸。
同时,还有一个高大鲁莽的男人正在不停地喘息。
上一秒,他对霍莉说,“我们是朋友,你很美!
”下一秒,他便威胁霍莉道,“如果你把我惹恼了,我就杀了你!
”原来,在这个小镇有一个“恶臭”的秘密:一群来自巴基斯坦和亚洲的男人们,打着提供免费食物的幌子,常年性侵、轮奸未成年少女。
(图源:网络)霍莉便是其中一位受害者。
她因与父母吵架而选择离家出走,之后又遇见了两姐妹:15岁的安布尔和13岁的露比。
三个女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在家中不受重视,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温暖。
于是她们开始一起玩乐,学会喝酒抽烟,夜不归宿,过着青春期叛逆少女的肆意人生。
她们时常光顾一间巴裔开设的咖喱餐厅,因为在那里,一个被称为daddy的老男人还有他的店员们会给三个女孩不少“好处”:食物、伏特加以及零钱等,用这些小恩小惠来换取单纯少女们的好感。
直到某日,他们终于露出了真面目,赤裸裸地对女孩们宣称:“我给你们东西,你们自然得用性来报恩。
”
(现实原型,图源网络)他们开始强迫女孩们和自己上床,如果反抗,就会遭到毒打。
更加无耻的是,这些罪犯还把性侵,慢慢发展成了生意。
他们把未成年少女们送去不同陌生男子家中,甚至还包括恋童癖,逼她们参加群P派对,以此换钱。
如果女孩敢报警,他们就恐吓会杀了她和她全家。
(图源:FIX字幕侠)可悲的是,三个女孩都因被性侵而怀孕。
最后,只有霍莉在家人的帮助下,勇敢地站了出来,选择把真相告诉警察。
然而面对这些饱受折磨的受害者,警方的态度却是——“你活该”。
因为大多数人普遍认为,性侵案的受害者都应该是这样的——穿着校服的天真少女,在放学的路上,被尾随的坏人拖进隐秘的角落……
但霍莉她们不是。
“她们就是整天在街头混、不务正业的那些不正经女孩,这都是她们自愿选择的生活方式。
”警察义正严辞地说道。
(图源:网络)你不完美,连做受害者的资格都没有。
当得知霍莉已不是处女时,社工们竟然堂而皇之地形容她是一个“街头妓女”,而她的父母也只是低头沉默。
(图源:网络)他们觉得露比这种女孩一定天生就很脏!
因为她把强奸犯当作“男友”,还声称“那是她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更惨的是安布尔,她因拿了几美元的“佣金”而被定义为“老鸨”。
(图源:FIX字幕侠)但实际上呢,女孩们被人灌醉并强奸、被人拍下裸露视频传到网上,甚至因为灌酒而丧失记忆,她本没有能力反抗这一切。
露比称强奸犯为“男友”,是麻痹自己,逃离苦海的一种方式。
安布尔不仅和其他姑娘一样终日忍受强奸,甚至还要被迫寻找“新猎物”,否则等待她的就是加倍的暴力。
(图源:网络)我看到的是孩子们被害得惨不忍睹,而有关当局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群“婊子”自找的。
因此,霍莉沾满精液的内裤不被作为证据采纳,安布尔的证词不能作为呈堂证供。
因为陪审团只愿意相信那些外表看起来纯洁的女孩。
只有“完美的”、“符合要求”的受害者,才算得上是受害者。
因为你有“污点”,所以你被强奸就是咎由自取。
(图源:豆瓣)可事实上,“对于这些女孩的偏见,才是罪魁祸首”。
指出这一点的,是当地性教育机构的女性工作人员莎拉。
十多年以来,她一直在搜集当地女孩被团伙性侵的证据。
(图源:网络)她坚信:根本不存在“未成年卖淫”,只有“儿童性侵”!
然而黑暗如此庞大,足以吞噬受害者们和个体的微弱呐喊。
“我以为被性侵是我遇到的最可怕的事,但其实这只是一个开始。
”
在霍莉报案后的2年里,罪犯们依旧大摇大摆地走上街,猖狂地强奸更多未成年少女。
而警局的无动于衷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秘密——原来,嫌疑犯们多数是巴基斯坦人,警局不想被扣上“种族歧视”的帽子。
怕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巴裔英国人进行种族主义抗议,甚至可能会引发暴动。
为了顾全“大局”,这些被迫害的女孩成为了“牺牲品”。
(图源:网络)好在案件终于在2010年迎来了转机。
更高一级的皇家检控署来了一位巴裔的新检察官,他推翻了原裁定,决定重新调查。
然而三个女孩的生活早已支离破碎,霍莉和安布尔都生下了自己的孩子,只有露比打掉了胎儿。
重揭伤疤对于她们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的“二次伤害”。
(图源:网络)法庭上,罪犯们不仅否认所有指控,还反过来控诉受害者。
“她那么聪明,什么都懂,谁知道她做了什么手脚。
”“白人罪犯教会女孩性,教他们从小就喝酒。
看看你们到底是怎么教育的?
”法庭外,依旧有巴裔社区的人,谴责女孩们自身的“不检点”。
(图源:网络)潜台词无非就是:「谁让你穿那么骚,活该被性侵!
」但最令人心寒的,是来自政府的无情。
事情闹大后,政府为了赢得官司,决定不让安布尔做证人,因为她曾帮罪犯开脱过。
但她的证词又十分关键,那怎么办呢?
于是政府决定——以“强奸犯同谋”的罪名起诉安布尔,以合法使用证词。
受害者就像随时可抛弃的棋子一样,被掌权者随意操纵。
公审当天,安布尔在家看着电视上的裁决,表现得漫不经心,她说:“我现在只想做一个好妈妈。
”而此刻陪在她身边的,只有两个人,自己的妈妈和警局内唯一一位向她道歉、并主动提出为她伸冤的女调查员玛姬。
属于霍莉和露比的“公平”似乎已经到来,可安布尔的未来却依旧捉摸不定……
(图源:网络)最终,罪犯们都被绳之以法。
但这样的正义,来得实在太晚了!
上百名才13、14岁的受害者们,在这场悲剧中自暴自弃,生下强奸犯的孩子。
或许性侵并没有完全打败他们,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怀疑、无视和嘲讽,彻底浇灭了她们求生的欲望。
(图源:豆瓣)罪犯做错了事,可承担后果的却总是受害者……女孩们报了警,说出了真相,本以为可以阻止恶行,但是并没有。
当罪犯们被判有罪,大家以为看见了正义,依然并没有。
剧集结尾,屏幕写下了案件结束后的故事——为了性侵案四处奔走的莎拉,在返回工作岗位后,发现自己被禁止参与处理以后的儿童诱奸事件。
第二年,她被裁员。
(图源:豆瓣)尽心尽力和受害者们沟通的女调查员玛姬,在案件结束后立刻被调职,还被勒令不准再与受害者联系。
然而,没有任何一个冷漠冰霜的警察受到处罚。
(图源:豆瓣)故事太过于真实,以至于让人差点泪崩: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了?
整个社会对待这些受到侵犯的青少年们,没有丝毫尊重。
那些脆弱的孩子们没有话语权。
她们被忽视、被歧视,她们本应受到保护,结果却被残暴对待。
甚至会因为“不完美”而错失“受害人”的资格。
(图源:网络)到底什么才算是“可信的受害人”?
孩子们不会明确表态“我正在受到虐待”。
相反,他们正深陷于一系列的操控和强迫中,害怕用言语表达出来。
(图源:网络)孩子们不懂得保护自己,而舆论和掌权者更是把他们推向深渊。
这些异样的目光和偏见,还有掌权者的不作为,只会让受害者更加无法喘息。
所以最后霍莉在法庭上,才会字字珠玑地说出:我不要什么“洗白”,我要的是公平!
(图源:网络)《三个女孩》的故事发生在十几年前,但直到今天,对于现实中有过同样遭遇的受害者们,熟悉的嘲讽、抹黑和侮辱,仍在反复上演。
好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群人不为名利,不为结果,甘愿为弱势群体遮风挡雨、披荆斩棘。
也有越来越多的受害者勇于站出来发声,努力打破这个社会的偏见。
扭转“观念”的道路或许注定漫长,但正因如此,更需要每个人的持续发声和关注。
不要让受害者们已经身处泥泞,却还孤立无援。
更不要让自己的言论纵容了犯罪,还高喊“正义虽迟但到”。
戳下方二维码加入报姐影迷社群,畅聊电影更有免费观影机会、电影周边等你
这几年性侵案层出不穷,社会舆论多了,媒体关注度也高了,但思想还是老样子 。
前几年的三色幼儿园,空姐奸杀,再到滴滴事件。
还有更多更多我们所不知晓的性侵在发生。
但旁观者,舆论又在对受害的女性们做些什么呢?
他们说“为什么你会被强奸,还不是因为你不检点”“为什么这么多女孩他偏偏强奸你?”“你穿着这么暴露,强奸你是活该”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作者林奕含说过:“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性侵仅仅只是开始,后面旁观者对受害者的辱骂才是无穷无尽的地狱。
前段时间大热的英剧《她说:女性人生瞬间》中有位小姑娘提出了质疑:“为什么我们明明是受害者,却反而要被囚禁?”
《三个女孩》中,当警察知道霍利在被强奸之前有过几次性行为,马上就把被强奸的原因归结到女孩的身上。
警察的态度为什么施害者被你们可怜,而受害者却被你们攻击?这个社会很奇妙,当孩子被性侵时他们会站出来攻击施暴者,我差点就以为这个社会真的醒悟了。
他们会在看《素媛》《熔炉》或者是国产的《嘉年华》假惺惺的哭几声,以证明他们不是吃人的怪物。
“天哪,这个孩子真可怜”“校方必须负全责”但当受害者成年了,或者稍微大了一些之后,他们就连惺惺作态都不愿意了。
之前老听奶奶念叨,说他们那年代有个女娃被强奸了扔到了河里,第二天被人给捞了上来。
叫她妈来认,她妈也看出她是她的女儿,却死不承认。
把头背过去连看都不愿了。
她嫌丢脸。
象征正义的人们就更胆大了,他们把女孩的衣服扒光,往她的下体塞石头,做尽了之后,还要一人跺上两脚。
仿佛这样才能把她的罪恶洗尽。
但是女孩做错了什么呢?
奶奶很冷漠的说:“谁叫她不检点,骚货。
”这种事她见得多了。
我听完有点难受,但那时我还古板的以为,时代变了。
受害者会被维护的。
直到这段时间的滴滴事件,网上对受害者的谩骂,我知道,我又错了。
这个社会,还是老样子。
Sarah让女孩报警
之前看过别人写的一篇文章,讨论于到底女孩的穿着和被强奸到底有多大的关系。
讨论的结果是,没有任何的关系。
归根结底还是法律和社会管理的问题。
旁观者永远在受害者的身上挑刺,只因为你不是完美受害者。
难道,做一个受害者,都要讲究资格论吗?
但是,这个社会必须改变了。
因为受害者没有错。
《她说:女性人生瞬间》二零一八都快过去了,这是新社会。
真正的受害者应该被保护,被信任。
而不是被二次强暴。
不评拍摄技法,不剧透,只谈剧情本身,印象深刻的几个小片段。
1)Holly打赢了官司后和性维权着说:“靠,真的发生了吗”。
性维权者说,“不 应该是 靠 我居然做到了”。
维权者指责所有假装关心却没有把受害者利益放在心上的有关部门和所有看热闹的人:“you can all go home,can't you,at the end of the day”撇开电影不谈,多少次对热点事件的义愤填膺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所谓的为被害者发声,也只是发发声满口仁义道德过过嘴瘾?
这样的假热情,和讨论娱乐圈八卦绯闻有什么差别?
都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风头一过,就忘到九霄云外。
“最终你们都能各自回家”,但受害者呢?
(3)Holly在法庭上面对九位律师讽刺挖苦的狂轰滥炸。
律师一直逼问诱导她 ,你感到自责对吗?
你感到自己没保护好自己对吗?
你以前说你很自责,现在说你不自责,是因为身边的人骂你不检点 ,所以你才觉得,哦,我以前是被强奸的 这不怪我 所以 我现在不感到自责 但你感到羞耻对吧?
这个15岁遭到性侵暴力,成绩优异却因为强奸失去大好人生,染上酒瘾,没有去读大学,有一个孩子,19岁的妈妈Holly给了一个漂亮的反击,这一幕真的为她感到骄傲,干得漂亮!
“I want justice”justiceguilty全剧给我最深刻的两个词。
(4)第一集片尾的一幕无声的台词,Holly被爸爸从朋友家接走。
另一个被性侵的女孩不许Holly离开,但还是放Holly离开了,她透过玻璃看着他们的背影。
眼神好远。
最后落泪。
虽然她卖掉朋友从中收钱,Holly反抗时,她把Holly推向男人时说:他很帅的,你不亏的。
她放她走,让她走,她也想被保护,她是羡慕的Holly的,也是爱着朋友Holly的,可她深陷其中无可奈何。
谁来救她呢?
到第三集时,Holly打赢了官司。
Holly被救赎了,爸爸说,十九年了,我现在为你感到骄傲。
但是她呢?
她被起诉了。
理由是,这只是有关部门的战术而已。
她被冠上更多的罪名,回头看,想起第一集的这一幕,只觉得她的命运更加可怜。
this is a ture story…人性的很多面,在片子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相比《熔炉》这一部更写实吧。
个人感觉《熔炉》更多的是英雄主义色彩和悲情的渲染,但这一部,现实平淡到你觉得电影里所有人的反应好像就是身边的我们的生活,你我他谁都难逃其责。
BBC还是很敢拍的。
故事每天走在上演。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谁让她们穿着那样的短裙。
”“她们平时生活就不检点。
”“这都是亚裔男子做的。
”
如果受害的她们是你的女儿和妹妹呢。
你会怎么说?
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放下成见。
你是其中谁呢?
This is a ture story…你要做帮凶吗?
在开庭前,有个英国人对被告律师吼:巴基斯坦佬!
明明他愤怒的是巴裔犯罪团伙,却因为肤色骂错了人。
这类人往往会评价这部电视剧的重点是欧洲大圣母。
巴裔社区讨论中,被告律师说事实是,90%案件都是白人单独所犯。
有出租车司机说如果有人因为不愿意上车怎么办?
有人回说那乘客就是种族歧视分子。
接着开始讨论对女性歧视:穿那么短的裙子,过早的性交化妆,晚上出门等等不就是增加被性侵的风险么?
只从赵国未成年女性角度说,贵国改动女性校服为裙子,有很多人说天啊这不是学日本增加援交少女的几率么?
外国人那么小的岁数开始化妆不是教坏小姑娘浪吗?
我恶意揣测贵国要求女孩纸不打扮,不追求美的出发点是类似巴基斯坦等绿绿国家男性所想的,穿得骚才会被性侵,女人一浪就是贱货。
可大数据显示,未成年人被强奸基本是熟人强奸。
能理解赵国父母希望女孩纸也能上进有个好前途的心情,但这不是建立在女性的羞耻心上。
在一个父母关爱的家庭里,学习完整性知识保护自己身体,正确处理可能的性侵等情况,同时社会严惩罪犯。
在这部电视剧里,holly父亲训斥不要和这个社区的做朋友,跟我辈长辈说不要跟成绩差的孩子交朋友真异曲同工,一个种族歧视一个成绩歧视,但就是不告诉你怎样交朋友。
ruby说那是她人生中最美妙的时期,除了被性侵,其他时候男人对她都是甜言蜜语和鼓励支持,满足口腹。
因为她们还是孩子,在自己家庭只能得到嘲讽式关爱,没有受到正确的爱护,没办法辨别什么是爱什么是利用。
ruby怀孕时见到她妈第一反应是我妈会打死我,这跟holly不回家宁愿跟狐朋狗友一起混是一样的,当holly父亲第三次跑去青少年之家找holly哭着说是爸爸的错,不应该指责你,你能回家吗时,Amber那个帮助犯罪集团吊妹纸的姑娘躲在窗帘后哭。
有人指责林奕含的父母,男朋友为什么不帮助她杀了那个禽兽老师。
因为我们活在法制社会,因为"就是那种态度"。
holly告诉了警察,社工,但是社会执法机构恐怕歧视少数种族这个罪名,恐怕非处女告性侵评审团会认为妹纸贱。
也许跟林奕含那样的乖乖女有所不同,但我看到有人说都能跟禽兽保持那么长的关系,证明乐在其中嘛。
恩,男权无时无刻都能找到女人贱这个证据来歧视受害者,却不思考为什么未成年人斯德哥尔摩症的源头是什么,"就是这种态度"。
甚至还有人指责林奕含自杀很懦弱。
剧里holly本来都想考着上大学,现在强奸她的罪犯还能在社会光明正大行为,而holly家又没钱搬去好一点的社区,总会见面和害怕被报复的这份痛苦,连社区sara那样的好人都没好气说,过了四年才来调查,难道我们还要感恩吗?
更何况,林的那个禽兽老师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如果未成年女性时时刻刻活在被性侵走去歧途的风险下,到了成年人的选择自由下,那些家庭教育缺陷导致自尊自爱心缺乏就变成让人嘲笑的自作自受。
而稍微聪敏的女性就被歧视剩女不好嫁,老了离婚好辛苦等社会舆论,再加上工作强度的上升和工作男性的自由对比,竟然能让工作女性群体撕逼家庭主妇群体跪着口交不腰痛。
自由得做自己,永远得不到主流的承认和鼓励,出力还要被扣上大帽子。
难道获得真爱的爱就可以解决自身的荡妇舆论(更不用说婚姻出轨率60%),还不是夸你伴侣对你好,你才命好?
当然,不在乎男女歧视,闷声赚大钱是种现实主义活法,往往某些智障还会跪舔。
但平权远远不是如此逃避。
平权站队只有支持与不支持,没有中立这一说法。
还有评论说只要自己女儿不被强奸,这种逃避式保护主义胜利法真是比改变性取向还难。
成年人被性侵主要发生在婚内,贵国结婚是常识,其他形式都是有点病的表现,真的觉得林奕含笔下的事实还不能让自以为是男权受益者的中产警醒吗?
看到止不住的流泪,你怎么看待天真?
天真有时候长着太奇怪的一张嘴脸:颠倒是非、沉默、逃避和逞强。。。
当一切乱象出现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带着最善的眼睛去看每一个人。
当正义被泯灭,当受害者看起来并不那么凄惨,当你的所作所为不经你控制的伤害了别人,你是否能保持一颗正直而勇敢的心?
每个演员都很棒,混乱的少女、无助的父亲、善良正义的社工和刑警。
最后,三个女孩凝视镜头,我的心都在震颤。
她们受尽伤害却仍然清澈的眼神放佛直视我的灵魂。
她们放佛在拷问、审视每一个人:你们,是否有资格为人?
一个人字,顶天立地。
站不正直,不以为人。
妈蛋,气哭好几回。
当那个叫老爹的杂种推倒Holly时,当他们说,“说出去就杀了你,就杀你全家。
”的时候。
当Holly通过全部考试,回到家却听说皇家检察署取消指控的消息的时候。
当Rochdale的警察听Holly的陈述却打了个哈欠的时候。
当三个女孩被强奸后瑟瑟发抖地走在寒冷的街上时。
当Amber被列为被告人的时候。
当律师诱导性地问Holly,你是不是觉得Guilty的时候。
当最后得知Sarah被裁员的时候。
当警员Maggie说,”I'm not "using" anyone.”的时候。
这句话真让人崩溃。
当经过第一二集的痛苦,看到第三集片头“This is a true story."的时候。
数不过来。
对女孩们感同身受,虽不曾经历过她们所经历过的地狱,然而却曾经在外面受了委屈,家人却说,那么多人,他/她/他(她)们为什么偏挑上你?
被坏人欺负,又被社会及自己的家庭进一步孤立。
喜欢Sarah,不仅因为演员玛克辛-皮克,还因为自己在现实中也像Sarah一样,被曾经的同事评价为“不适合一同工作的人”。
如果你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但看上去“不太正经”,你会不会伸出援助之手?
虽然网上大多数人都对这种事情义愤填膺,但真正能帮助“不完美受害者”的恐怕没几个。
我自己也未必能做到。
都说系统(体制)崩坏,其实每个人都是这个体制的一分子。
然而Sarah做到了。
从2003年开始就收集资料,83次向当地警局报告。
即使被裁员,她详尽的资料也仍被警方检方采用。
她是真正关心这些女孩的人。
当她从收音机中听到人有批评自己没有escalating the intervention的时候,她气哭了。
我也气哭了。
最终提起诉讼的检察长有一张中东脸,如果是白人,会不会结果又不同?
错的就是错的。
这件事与种族和政治正确无关。
所以别扯那些有的没的。
Holly在法庭上的表现真是绝佳。
"I don't feel guilty. I feel ashamed."希望三个女孩能有平静的生活。
当一个成年女性遭遇性骚扰甚至性侵犯时,总会有不少人对其进行受害者谴责,比如“谁叫你半夜一个人在外面瞎晃?
”“谁叫你穿得这么暴露?
”而当一个未成年女孩遭遇性侵犯时,你可能会第一反应是很同情女孩,会站在女孩这边去谴责施暴者。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大约10年前的英国一个小镇Rochdale,有三个13-15岁的女孩多次被几个四五十岁的中年男性性侵,但报警后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甚至被警察和律师称为“骗子”……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事实上当地社区里有超过一百多个未成年女性都遭遇了同一帮中年男性的诱奸,而且持续了许多年。
2017年英国BBC推出的这部纪实剧集《三个女孩》(Three Girls)就是基于真实故事而拍摄的三集迷你剧。
短短三集,观看的过程让人时而难受,时而愤怒,时而绝望。
“为什么不反抗?
为什么要继续?
”故事的三个主人公名叫Holly,Amber,Ruby。
她们都来自相似的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亲子关系较差,而她们又处于叛逆的青春期,渴望在同龄人中找到归属感,又希望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认可,最讨厌的就是大人们的管教。
因此,她们逃离了不自由的家庭,找到了社区的一个能让她们得到免费食物饮料、玩乐场所、最重要的是自由的地方——一家中东烤肉餐厅。
餐厅的老板Daddy为这些女孩提供免费食物,让她们尽情在里面玩耍、释放自我、无拘无束,迅速捕获了女孩们的欢心和信任。
但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不久店主就露出了真面目,他要求和女孩们发生性关系来偿还这些免费食物,并且威胁她们如果说出去就会杀了她们,一次又一次的暴力强迫下,女孩们屈服了。
而后来,事情更加一发不可收拾,女孩们被转卖给了更多的巴基斯坦裔中年男人,甚至由男人们来挑选自己想要哪个女孩,看中了就要带回房间去。
而女孩们中的领队是Amber,她会给那些男人们寻找更多年轻的白人女孩,以此换回少得可怜的一点钱。
看到这里,或许有不少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些女孩们都这么傻?
为什么要乖乖听话不反抗呢?
为什么不向家人或者报警求助?
难道她们真的心甘情愿去卖淫吗?
但当我们设身处地想想这些女孩们的处境时,我们不难找到这一切看似毫无合理的行为背后的缘由。
首先,她们都与自己的家庭关系不好,因为家人对她们没有真正的关心,只是粗暴地管教,她们无法信任家人,甚至Holly是和家里人闹翻了离家出走后才遭遇的一系列诱奸。
再加上正值青春期的女孩们对于性仍处于觉得很羞耻的阶段,被强奸这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也根本不敢去告诉家人。
其次,确实有女孩报过警,那就是Holly,但事实上根本没有用,警察的每一句询问,都是在质疑Holly是否撒谎,甚至当得知14岁的Holly在这之前就有过性行为时还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眼神并且想了解更多(她以前的性经历和这次的被强奸有个毛线关系?!
)。
那几个巴基斯坦裔男子被警察抓走后,没过几天就被保释出来了,他们出来后第一时间就来找报警的Holly,不断威胁她。
因此女孩们再也不敢报警了,怕男人们报复自己,最重要的是,报警根本没用。
但最最重要的是,这些年仅十几岁的女孩们根本就毫无能力反抗那些中年男性的控制、威胁和暴力,女孩被他们牢牢地控制住了,她们的内心只有恐惧,施暴者和受害者之间完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让受害女孩们觉得只要在这个小镇上就逃不出他们的手掌心。
因此女孩们并不是傻,也不是不懂得反抗报警,而是她们实在太年轻,根本反抗不了,而值得信任的家庭和警察却一次次地让她们失望,所以只能被迫继续等待那些男人的下一次召唤。
因为她们不是完美受害者,所以她们是自找的?
只有一位名叫Sara的社工一直在帮助这些女孩,希望有关部门能严肃处理这些事情。
然而,她却遭遇了一系列由于社会偏见导致的阻力。
Sara是社区的性健康社工,在给社区的年轻人做性教育、派发安全套的同时,她能敏感地觉察到这些年轻人的异样。
她发现了这些女孩们在做的事,她收集了所有的证据,详细列出了每一个施暴者的居住地址、车牌号、名字,整理了无数的材料递交给有关部门,然而她得到的回应却是:“我们知道这些事,但不好处理,女孩们生活一团糟,我们去店里的时候她们根本不愿跟我们走,她们想留在那。
”“除非是家庭内部发生虐待,否则社会福利部是无法介入的。
”“她们就是整天在街头混、不务正业的那些不正经女孩,这都是她们自愿选择的生活方式。
”
但实际上呢,她们被人灌醉、强迫发生各种不安全的性行为、被人拍下裸露的视频传到网上,随时都有怀孕和感染性传播疾病的可能,甚至无法回忆起经历了什么,她们根本没有能力反抗这一切。
但这些权力部门都指责她们活该,自己选择了不检点的生活方式,没法怪别人。
甚至当Holly怀孕了,有个社工来到她家里,但她并不是来帮助Holly的,而是关心她肚子里的孩子,她对Holly的父母说Holly是一个妓女,还说如果这个孩子的母亲是这样一个生活不检点的人,那么孩子一出生就该被送往福利院,不能让孩子跟着这样的母亲长大。
但是这个社工却忘记了:Holly自己还是个15岁的孩子啊!
而女孩们的领队Amber更是直接被警察逮捕,因为她涉嫌组织卖淫。
警察们问她:“你是老鸨吗?
你是不是把女孩们带去卖淫然后赚钱?
“
但她其实也只是受害者中可怜的一个,在暴力的威胁下,恐惧的她只能帮助男人寻找一个又一个猎物,但分到的也只是少得可怜的封口费而已。
有些人认为当地政府之所以释放那些巴基斯坦裔的男子,是因为涉及种族的敏感议题,害怕引起社区的种族冲突。
或许这也是部分原因,但在我看来,更大的原因在于:在他们的眼里,这群姑娘们都是“不完美的受害者”。
她们喜欢在街上游荡、不回家、喜欢喝酒、热爱和陌生人搭讪,看起来就是一群小太妹,而且她们都不是处女。
因此,Holly沾满DNA的内裤不被作为证据采纳,Amber的证词不能作为呈堂证供。
因为陪审团只愿意相信那些外表看起来纯洁的女孩。
只有“完美的”、“符合要求的”、“陪审团有好感的”受害者才算得上是受害者,而“有缺陷的”、“有污点的”受害者则仅仅是咎由自取。
为了破案,甚至可以将受害者作为可抛弃的棋子随意操纵。
因为你没有被陌生人在黑暗的小巷子里的强奸,因为你不是家教良好、洁身自好的乖乖女,因为你没有因为被强奸而寻死觅活,因为你被强奸时甚至都没有大声反抗,因为你不是完美的受害者,所以你被强奸就是活该。
女孩们不知道被强奸只是个开始,随之而来的还有无数周围人包括原本应该提供保护和帮助、伸张正义的权力机关的嘲笑、鄙夷、贬低、怀疑、无视,这些让她们放弃了求助,放弃了伸张正义,甚至两个女孩都生下了强奸犯的孩子,就这样继续生活下去,试图忘掉那段记忆。
但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完美受害者”,对受害者进行挑剔、谴责就是助长施暴者的气焰。
这种社会偏见让更多人在遭遇侵害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如何让施暴者得到惩罚,而是下意识地在反思自己、谴责自己: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所以他们才会找上我?
而施暴者在挑选受害者时也会倾向于挑选那些不完美的受害者,因为这些不完美受害者才会在事后不敢告诉别人,因为她们知道自己身上也有问题。
根本不存在“未成年卖淫”,只有“儿童性虐待”当那些权力机构一个一口“未成年卖淫”时,社工Sara大声地反对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未成年卖淫,只有儿童性虐待!
”
是的,“未成年卖淫”这个词听上去好像当事人是自愿的、为了获取金钱而卖出自己的身体,当然,自愿的成年性工作者不应该受到社会歧视。
但当这些人是未成年人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的性行为并不平等,就算是在两情相悦的情况下,成年人也不应该和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更别说是在被强迫的情况下了。
这让我想到国内前几年才废除的引起多年争议的“嫖宿幼女罪”,这听上去似乎是对嫖客的罪名,然而却定位受害者为自愿的性工作者,多少年来都成为诱奸幼女的遮羞布,通过各方的不断努力,我们国家终于已经废除了这个罪名。
正义的迟到让人心寒这个案子中数百名未成年人遭受的性虐待和性剥削直到多年之后才被重视起来,但此时女孩们已经对权力机关彻底失望,根本不想出来作证。
终于在社工和一位伸张正义的女警察的不断努力下,女孩们最终勇敢站出来讲述了他们遭遇的一切,也获得了陪审团的同情,对涉案的几个巴基斯坦裔男人进行了定罪。
正义被伸张了,事情却没有结束。
没有一个警员因2008年调查失职而遭到惩处。
只有后来的女警官一人心存愧疚辞去警察职务,并于此后致力于为无助的诱奸案受害者提供帮助。
而前后数年为此事奔波呼号的Sara在此案结案后被禁止参与处理相关的案件,然后被裁员。
正如导演所说:“这是一部让人不想观看的剧,但是它一定要被展示给世人。
”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有许多的类似受害者在等待正义的降临,希望正义不要再迟到了。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一颗青杏、青杏熟了
BBC的片子,从《Accused》(2010/2012)到今晚的新剧《Three Grils 》,都属写实好剧,但太过沉重以致看看停停,实在是又爱又再刷无能。
如果家有幼女,千万千万别在她面前一味假装世界美好,更别总强调温柔善良及信任,首先要教会她的一定是保护自己,哪怕自带强悍又怎样!
再有就是在受到伤害时该如何止损,真正能给予女孩纸力量的应该是一个无论发生什么,都能勇敢说出来的地方,单纯指望法制、秩序以及社会良知倒不如从小修炼自身辨别力及战斗值!
刷到这部新剧背后真实的故事,郁郁良久,很想骂人!
http://mp.weixin.qq.com/s/6S1bEjWHBrfyu-Ckisy0KA
“When it all comes out--what's been done to girls like you--and it will, I want to look back and say I was on right side of it."This is a true story.熔炉。
罗奇代尔。
阿廖沙。
魔鬼代言人。
痛心,压抑,震撼,真实得像在看纪录片。感觉问题的根源还是家庭,不幸福不负责任的家庭将这些女孩推了出去。holly被威胁之后会为了保护家人而回去,也是有勇气。。最真实而让人寒心的是,整个事件中最好的人却受到最不公平的待遇,不作为的那些却丝毫没有影响。
拍摄手法有点儿纪实的感觉,拍的优点糙,剧情还不错,比较小众,看完很压抑!
希望越来越多的正义能够得到伸张
交朋友比学习重要。。。。。真的
for gods sake. 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吧。看得气哭了好几次,诶。
故事不错,制作略显粗糙
当下关头做这种题材,BBC太TM有态度了!!ps.第二集里,案子已经被上头重视了起来,看来这次的3集片还是把重点放在了“曝光后的解决”上……也好,第一集已如此压抑,如果重点放在事件本身,再来个升级版《田园下的罪恶》,那实在太难过,太难过了……
Sara跟Holly真的是太A了。制度是越用越僵的;且与此同时,钻制度漏洞的人也只会越来越多,所以导致越来越多的诉讼程序因为法律漏洞而成为“完美犯罪”而定不了案;以及体系内的人,整个监管机构的麻木跟人浮于事。但在某个角落仍然会有Sara跟Holly这样的微光闪现,这可能就是值得我们“再相信一次”的唯一理由吧。
好昂贵的薯条汉堡,好廉价的司法系统…
家庭才是导致悲剧的真正原因
太真实,太无奈
中日韩此类影视剧和 BBC 精品三集片差的还是有点儿远
当Holly报了警说出了真相,大家以为可以阻止恶行,但是并没有。当所有人被判有罪,大家以为实现了正义,依然并没有。不止于客观冷静地重述事件。最后三个女孩的直视太让人心碎。
事实可能就是如此单调乏味,无戏剧性。但毕竟是搬到屏幕上。。。不然就很。。。
拍得并不好,节奏奇怪,欲言又止,堵得慌。不过想想现实也许就是如此,并不都是罪有应得,大快人心。
“这太可怕了,小镇小村就是封闭的怪物社区 恶行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平衡,我还是...别看了”看完之后我要推翻之前这句话。这跟地方大小无关,只有关印象作怪。能滋生罪恶的就是社会的悲哀,权力机构不作为。
对电视剧来说,编剧功底还是太差了一点
结尾想起房思琪 受害者的心理大概都是相似的 麻木的反而比较容易活下来 女主演技很棒 另外,真正设身处地为女孩子们着想的一直是女人,她们用自己、用母亲的身份代入受害者,才能真正理解她们
小吐槽一下,不怎么看英剧,印象中看过的几部英国喜剧电影总是忍不住掉线..电视剧也总觉得拍的太工整流程了点,也有可能是只习惯在一堆美式口音中偏爱听唯独一两位说着英国口音的,突然一下全都说着英音,而且还是味超级重的那种,有点不消化。先不讲主题宏大与否总觉得拍的故事手法挺一般。
最后,一直伸张正义的女社工后来居然被开除!?在整个案件中玩忽职守的警察没有一个被惩罚?!就算案子打赢了,又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