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这是一个美好的故事:有一个愣头青,想要做犯罪心理领域的开拓者,忽悠了一个老油条,一个更老的boss,还有一个脸上写着“我是精英女性”的刻板女专家。
开始的开始只有愣头青和老油条,他们没有经费支持,没有上司许可,开着车翻山越岭,到处讲课,instruct之余偷偷会见一些重大罪犯。
在那个连环杀手还没成为家喻户晓的专业名词的年代,29岁和44岁的一对老少搭档入住了数不清的motel,喝了无数杯咖啡,无数次打开皮箱扯出干净的衬衫,再胡乱塞进浸满了汗水和啤酒味道的脏衣服。
后来突然有了进展,突然light the darkness,随之而来的便是经费,许可,女专家的常驻,team up。
So far, so good.然而S105开始,一切急转直下:生硬插入的Bill家庭戏份,莫名其妙的lgbt设定,冗长拖延的单个案情进展。
与罪犯们的会谈看似刺激,但再无S101-104时步步为营的紧张,初出茅庐的试探,老少碰撞的火花;只有愣头青逐渐膨胀的ego,老油条被琐事困扰日渐沦为背景板,每集闪回但没啥推进的犯罪老头。
温吞水终于挨到了S110,最后五分钟Ed的回归给疲软无力的剧情打了一针强心剂,最后的大拥抱成功地挽回了30%的印象分。
Ed这个角色和演员的演技真的是本剧后半段为数不多的亮点。
最后说说本剧的两个大毛病:一是对剧情定位的明显动摇,二是女性角色塑造。
个人感觉前四集是想走人物成长传记+单元案件的模式,一边叙述主角作为心理分析的创始人是如何从零到一站稳脚跟,一边展示刚在起步阶段的该学科如何帮助解决罪案;中间穿插几个知名罪犯的访谈,双男主搭档的互动,美式笑话等等。
显然在三人小队未成型前这几个模块平衡得很好,愣头青Holden负责大胆进取和闯祸,Bill负责兜底擦屁股间或访谈扮演big boss,新加入的女专家负责专业意见搞学术。
结果S105花了大量笔墨来叨叨各人的私人生活和Holden走歪路的心路历程,Bill差不多在访谈中快隐身了,前后风格之割裂仿佛是两部剧。
感觉这里和POIS4后期到S5烂尾一样犯了既要又要的毛病,既想要写主线(犯罪心理创始),又要单元剧(无穷无尽的案子或者狗血个人感情史),结果到最后弄了个四不像。
如果像前四集那种模式显然撑不起一季10集的体量,按时间线说完男主把心理分析从无人知晓搞到业界认可,穿插着讲至多5个案子,季终。
不知道是不是签了啥协议,拍个一季6集完结撒花多好。
再说女性角色。
本剧里槽点最大的就是Holden的女友Debbie,说实话Holden何德何能配得上这么一个才貌双全的对象,他本人穿西装走进酒吧明明就是路人甲。
撇开外貌的匹配度不谈,整整至少5集Debbie没和除了Holden之外的任何人说过一句话,也没见她去参加啥校园活动(怎么不能Holden去接她放学或者俩人一块去图书馆吗);俩人在一起不是话疗就是不可描述(Holden看了就是一个很能让人各方面都非常冷静的存在,这几段非常出戏),让我一度误以为是不是Holden本人有严重精神病,Debbie只是他幻想症的产物(此处neta导演自己的名作搏击俱乐部)。
直到后来Holden邀请Debbie和其他人一起吃饭,Debbie和别人有交集我才最终确认:原来是真的人啊。
可见Debbie这一角色有多么的工具。
另一个女性角色,即专家Wendy,也是集刻板印象之大成。
就不说精英必备短发+套装+刀子般的嘴唇和不苟言笑,这个角色在本季的作用似乎也没比新华字典多多少。
开篇以专家身份肯定了Holden的学术假设和探索(看把小伙子乐得),后面常驻team后的工作差不多就成了查资料和参与拌嘴?
后期的个人情感部分看得无语,Sorry真的没太感受到你们对private space的需求。
总的来说,前四集我给3-4分,中间2,最后一集3.5。
Bill,Ed及一众罪犯是本剧角色和演技之光,其他人编剧你看看都写的啥呢?
男主之纯真愚蠢堪比五十度灰里上班第一天在总裁面前跌倒的小白兔式塑造,女性角色建议删光,不会写就不要写。
大三的时候准备考公安大学的犯罪心理学硕士,看了龙勃罗梭和其他相关的论文,有过这方面思考。
零几年北大法学院有几个老师搞过这个项目,刘艳红教授也有参与,当时也是想的从犯罪人的生活背景和心理学分析犯罪的提前预防,和监狱的管教的实际效果,以便正确量刑和确立有效的监狱管理模式。
讨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犯罪人的犯罪模式可以分为天生的犯罪人和后在的,后在的犯罪人由于从小受到家庭和社会的不平等对待甚至是虐待(一定意义上的犯罪)导致人格不健全,一步一步走向反社会意义的重大犯罪,在量刑的时候是否可以考虑适当减轻,并在监狱进行分类管理关押?
2,对犯罪人的减轻处罚是否是对被害人及其家属的二次犯罪?
3,少年犯罪人与成年犯罪人关押在一起会导致交叉感染,所以产生了少年法庭和少管所,那么少年们关在一起是否也会相互学习犯罪方法?
4,如何预防犯罪人出狱后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生活中会不会发生《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情节?
正如剧中的ED,他的母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施加了太多的负面的影响,父母的性别观点,离异父母转移对对方的恨于无辜的孩子,很多时候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着犯罪,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对社会进行犯罪,这些人被法院判决死刑,无期,7年以上的长期刑罚。
然而有的罪犯结了婚有了孩子,这又是不是整个社会对孩子的(合法)的犯罪?
就这样,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犯罪循环。
以上都与本剧没多大关系,只是个人没有答案的思考。
毕竟大卫芬奇,享受这10个小时吧
Criminal Minds 是我的美剧启蒙,整整十二季,从对BAU(行为分析小组,BSU行为科学小组的前身)一无所知到跟着主角一起「侧写」(Profile),几百种犯罪心理于我像是对现代犯罪史的总括。
所以这次看Mind Hunter时特有亲切感,整个第一季在内容上是《犯罪心理》的序,形式上相对于CM二十多分钟一集的长度,不再是从果到因摆在你面前,而是拖着你一起将罪犯的心路历程榨取、摊平,事后回味这种代入感是酣畅淋漓的,也是和其他犯罪剧集最大的不同。
Mindhunter 的主角Holden Ford,原型是FBI的探员John E. Douglas,他就是将罪犯侧写人员(Criminal Profiler) 这一职称确立起来的元老之一。
CM中,前期的Jason Gideon和后期的David Rossi都是对他形象的描摹;而在《沉默的羔羊》里,Jack Crawford这一角色也是以他为原型。
事实上,包括Profile、Serial Killer,还有剧中尚未提及的Signature(「签名」,用来描述能够代表罪犯的个人强迫力和独特个性的因素)等名词,都是由John和他的搭档们创立的。
Douglas于1945年出生在纽约的布鲁克林,没错就是剧里Holden一再向他人辩解的布鲁克林。
而Holden在前两集中到处拉人聊人生,还时不时往学校跑一跑的旺盛求知欲也和Douglas的学霸形象非常符合。
Douglas本科念的是社会学和体育学,随后拿了教育心理的硕士,然后又在成人教育的监督管理方面获得教育学专家学位,最后,就“教警员如何将杀人犯进行分类”这个课题获得了博士学位。
之后与剧中有出入的是,Holden和小女友Debbie早在他被boss派去各地招募之前就已经订婚,求婚过程还略浪漫,更甚的是,Holden尚未在匡提科大展拳脚前,现实中的Douglas连娃都有了(好像一不小心剧透了诶...不过也保不齐编剧处理感情线时另有安排嘛)。
绕回主线来,现实中的Douglas起初调来匡提科时,行为科学组(Behavioral Science Unit, BSU)主要负责人质谈判,但实际地位相当低,在FBI,包括整个执法单位的眼中,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是鸡肋都不如的存在。
但即便如此,Douglas在匡提科开设的心理课程在后来的几年很受好评,Douglas的境遇也较Holden顺遂得多。
关于Holden找的第一个重刑犯,「大学女生杀手」艾德・肯培(Ed Kemper),剧中用了大量笔墨来塑造对Holden意义重大的「第一次」,因此也几乎还原了现实情况。
包括射杀自己的祖父母;顺利完成心理状况的定期检查的同时被害人的头颅就在自己的后车厢里;因为自己的母亲要人“仰望”,所以将尸体的头颅埋在后院,脸朝上对着母亲卧室的窗口;强暴母亲的尸体,并将喉咙切下丢进垃圾处理机,因为母亲多年来一直对自己又吼又叫等等,都是真实的。
在此补充几个Douglas书中写到的细节。
1、Kemper智商高达145。
2、Kemper以八项一级谋杀案被起诉时,当被问及该受什么样的惩罚,他答道:「折磨至死。
」3、Kemper十岁时因体型原因被母亲嫌弃,让他睡在没有窗的地下室。
他没有做错事却像囚犯一样被关在地下室里,心里觉得肮脏而危险,这也滋生了他的敌意,是导致他虐杀猫的重要原因之一。
后来,Douglas归纳出了杀人犯最可能具备的三种性格行为特征:幼小时喜爱虐杀弱小动物、热爱纵火和超过正常年龄的尿床,日后被称为「杀人犯三角要素」(在剧中的校长事件中,Holden对学生的宣讲中有「委婉」提及)。
4、Kemper是一位「警察迷」。
他试图融入警察以获得一种警察权力的替代性亢奋,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这一渠道预知警察接下来的行动。
Douglas的分析是:警察代表了权力和公众的尊敬,像Kemper这类的连环杀手大部分是愤怒而无力的输家,他们经历过某种生理或情感的凌辱,而连续杀人犯最常见的三种动机:支配(Domination)、操纵(Manipulation)和控制(Control)都能在警察这一身份上得到满足。
5、Kemper早年和妹妹玩的「死亡游戏」,是让妹妹将他绑在椅子上,好像在毒气室里一样。
他所形成的这种「幻想」,发展成和伴侣的关系以死亡和肢解来结束。
Douglas认为,在一个强暴或连续杀人犯的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或许就是「幻想」。
在Kemper的案子中,他进行的肢解都是在受害者死亡之后。
这里的肢解是拜物,而不是虐待,这或许与「幻想」有更大的关系。
接下来说剧中Holden因此而颇受挫折的「八位淫娃」案。
罪犯原型是理查德・史派克(Richard Speck),他在南芝加哥一处屋内杀害了八名护理学生,但接受Holden的问询时强烈表明:「我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是疯子,我可不是连续杀人犯。
」和Kemper的温驯、高智商、好口才不同,Speck的性格相当暴烈。
他情绪激昂地对搜查牢房表示抗议,他制作迷你蒸馏器以此自制,他在左前臂上纹了「Born to Raise Hell」(天生煞星)的刺青。
更具代表性的一幕是,Speck收留了一只跛脚的麻雀,照顾它恢复健康,但在被警卫告知牢里不准养宠物后,他将小鸟扔进了开着的电扇中(在剧中是Holden触发了他的这一行为)。
面对惊恐又困惑的警卫,Speck说:「我是喜欢这只小鸟,但如果我不能拥有它的话,别人也休想。
」在问询过程中,Holden为了让Speck开口,故意以「八位淫娃」称呼被害者,以此引起了搭档的不适,当然也顺利撬开了Speck的嘴。
但现实中还有一位监狱里的辅导员帮衬着Douglas唱双簧,以高中男生的口吻调侃Speck犯下的罪行,激起了Speck纠正的欲望。
Douglas分析说,任何警察型的侦讯都是一种引诱,每一方都想诱使另一方给他所想要的。
对于Kemper这类罪犯来说,当他确认你已经知道事实后便会开门见山,侃侃而谈;而对于Speck,则需要采用更具攻击性的方式。
问询开始后,Speck纠正了「上了八个女人」的说法, 表示自己只强暴了沙发上的那一位。
也正是这一说法让Douglas确定,Speck并没有什么阳刚的自我形象,尽管他极力塑造。
一来,他是个投机分子,他只选一个来强暴,因为他深知自己无法控制所有人;二来,根据犯罪现场的照片,Speck选定的女子是脸朝下趴在沙发上的,对他而言,她只是一个非人化的物体,而他不必与她有任何属于人的接触。
现实中,Speck后来心脏病发作,死于狱中。
结合一些剧中未提及的细节,Douglas给出了几点分析。
1、Speck不应被归入连续杀人犯 (Serial Killer),而是「大屠杀凶手」(Mass Murderer)。
连续杀人犯有某种情绪的周期,或是犯行之间的冷却期,而大屠杀凶手则指在同一次行动中杀的人超过两名以上。
2、Speck是「无组织」类的罪犯。
他把一次成功的抢劫变成八人丧生的血腥命案并未多加考虑,而犯案也不是因为杀戮的狂热,仅仅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就没人能指认他了。
3、Speck的行为层次是未成年的。
他娶过一个十五岁的女孩,杀过低级酒吧的侍女,还曾攻击过六十多岁的老妇人,这一系列经历表明他虽然年龄渐长,但成熟度和自信心却相对较低。
第三位要说的是「高跟鞋爱好者」杰利・布鲁多斯(Jerry Brudos)。
在前两位之后,根据Douglas的归纳我们首先可以得出Brudos「爱幻想」的特征。
Brudos五岁时捡到一双高筒靴,这是他从未见过的存在,因为他的母亲没有这样的鞋。
于是他带回家,穿上,母亲发现后呵斥他丢掉。
接着他藏起来,偷偷穿,母亲再次发现后以烧掉鞋子的方式处罚了Brudos。
高跟鞋,成了Brudos的禁果。
但当Brudos在母亲那儿受挫,转而偷窃老师的鞋子时,老师非但没有责怪他还对他的行为产生好奇。
同一种行为在不同的成年女性身上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反馈,Brudos困惑了,他得不到解答或正确的引导,于是一种冲动在不断刺激下渐渐转为一股邪恶的力量。
于是从偷穿鞋子变成偷窃内衣、闯空门,十几岁的Brudos开始将女孩骗到谷仓,并强迫她们拍裸照,这在他以后的犯罪中能窥见延续。
成年后的他继续自己的「幻想」,要求妻子穿着他收藏的服饰进行拍摄,即便妻子不愿意,但对丈夫的害怕让她屈从。
Brudos的行为不断「升级」,他开始要求女孩子让她拍照,如果她们拒绝,他就持刀威胁。
终于,在一次女生反抗的触发下,他实施了第一次谋杀。
可一旦行凶开始,Brudos的行为只会不断「升级」,结果也只有越来越多的受害者。
正是罪犯这种沉迷于对幻想中细节的「改进」的特征,让Douglas(剧中对Holden这部分的描绘已经相当到位了)对那位小学校长放心不下。
Douglas在后来清楚地意识到,当罪犯实施了第一次行凶后,再对其犯罪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干扰使其放弃都为时已晚了,如果要让制止犯罪成为可能的话,只有在更早的阶段,即幻想成为现实之前才有希望。
并非每一个对高跟鞋有特别感受的小男孩最后都会成为杀人犯,但当冲动无法抑制或疏导时,看似无害的癖好也会达到致命的程度。
接下来要说的强暴杀人犯蒙特・李瑟尔(Monte Rissell),就是剧中爱喝Big Red汽水的那位。
他和Brudos、Kemper三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母亲都对他们罪犯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Brudos的母亲霸道、好惩罚,Kemper的母亲奚落、轻视他,而杀害了五名十几岁少女的Monte告诉Douglas,如果在父母离异时他跟着父亲而不是母亲的话, 他将是一名律师而非无期徒刑犯。
父母离异时Rissell才七岁,是三个孩子中最年幼的。
他的母亲在离婚后先将他们带到了加州这个陌生的环境,再婚后更是多和新任丈夫独处,对三个孩子鲜少过问。
于是无人照管的Rissell在童年时期就行为不端:在学校的墙上涂写猥亵的字句,嗑药,用BB弹射伤表兄的眼睛。
而十二岁时,母亲婚姻的二次破裂,他们又举家迁回维吉尼亚。
这时Rissell的犯罪行为不断「升级」,从无证驾驶到偷窃,甚至是强暴。
终于,亲眼见到异地女友和新欢缠绵的景象给了Rissell巨大刺激。
他没有对女友痛下杀手,还在停车场坐了几个小时,反复思索,但当一个年轻女性驾车出现时,他决定对她实施强暴。
第一位被害人碰巧是一位风尘女子,她轻挑的举止在他眼里是妄图控制局面,不仅没有使Rissell缓和下来,反而激发了他的怒意,而这次强暴也「升级」为了灭口。
第二位被害人连珠炮似的发问和试图逃跑的行为令其也难逃一死。
再之后,Rissell已经形成了观念:「我已经杀了两个人,我可能也会杀掉这一个。
」尽管最终Rissell犯下五桩人命案,但他还是放走一名照顾癌症父亲的妇女,原因是Rissell的哥哥也得了癌症,他和她有共情。
在Rissell的案子中,有几处值得深思的地方,尤其对归纳同类的强暴杀人型犯罪1、Rissell的智商在120以上。
2、在Rissell的案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日后被总结为「压力来源」(Stressor)的存在。
「压力来源」是连续杀人案的动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压力来源」,但最普遍的就是失去工作和失去伴侣。
3、在「压力来源」的驱使下,第一位受害人的逢迎刺激Rissell将女性「非人化」,杀人的念头也随之产生。
但他放走的女性由于和他有相似经历,在他眼中是有人格的,「非人化」在她身上就不存在了。
4、受害者的行为和嫌犯一样重要。
面对强暴型罪犯时,配合听从和奋力抵抗都可能带来一线生机,也都可能触发犯罪行为的「升级」,这主要根据罪犯的性格和动机而定。
但有一点,应对性方面有不足的罪犯时,反抗一类的行为只会让他更愉快。
他们的犯罪多源于愤怒和敌意,目的在展现力量,而性只是陪衬。
5、Rissell的「幻想」也早就根植在他脑海中,远早于实际的强暴或谋杀发生之前。
当Douglas询问他幻想的来源时,他说其一就是读到了「山姆之子」的报道。
最后剧透一下每集片头的那位,很高概率应该是丹尼斯・瑞德(Dennis Rader),他甚至给自己起了外号「勒颈者」(BTK, Bind Torture Kill murderer)。
从1974年犯下第一桩罪行起,直到2005年他才被捕认罪,而在之前的近三十年间他谋杀了至少十人。
在Douglas这本书出版前他尚未被捕,而Douglas将这一案件归入最后的章节,名为「有时魔龙会战胜」。
如今这位杀人狂已经72岁了,根据审判结果,他的释放日期在2180年,看来Rader是等不到了。
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侦讯,包括「山姆之子」、曼森、「丝袜杀人者」等,相信在之后一季或几季中会有呈现。
对比文字和剧集,编剧更侧重于构建主角的复杂性,虽然以案子为主,但通过其伴侣、上司、同事关系的相互交织将人物性格塑造得更立体。
另外,书中多以第一人称视角对罪犯进行描述,而剧里形色各异的罪犯个性更加鲜明。
初见高大温驯的Kemper相信引起了很多人追剧的兴趣,而季终Kemper那个「结实的」拥抱也无疑是点睛之笔。
全文及资料图片在公众号 野鹿 barbaric deer转载请注明出处
经过学妹介绍,说这部剧开篇总提涂尔干。
作为一只学术狗,就抱着兴奋和好奇的心情用三天时间看完了第一季。
想到一些问题,分享如下:1、算是《犯罪心理》的祖师爷了,喜欢这类纪实+学术+剧情的片子,某一学科发展的过程以及各种术语出现的背景故事很容易让有学术背景的人激动兴奋。
2、男主女友的社会学硕士背景、嬉皮装扮、甲壳虫汽车(大众mini van的灵感之一)、Pot、酒吧搭讪大谈学术(涂尔干)等等等等都是本学术烟酒生追剧的理由。
但是之后女友的出现只是辅线真的是印证了“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的真理。
3、涂尔干不过片头有一个Bug, 既然酒吧偶遇的社会学女友提到了社会学和涂尔干,为什么不深入下去讲讲《自杀论》。
作为社会学专业的女友更应该推荐这本书给FBI男友啊。
毕竟整部剧开始的研究以及研究得以延续的动机就是暴力杀人犯的先天性&后天性的讨论,以及连环杀人犯的共同的(悲惨无爱的)家庭&社会经历,基本是在寻找一种社会原因去说明人的暴力的后天养成性,包括男主去学校跟小朋友分享其研究的部分结果呼吁小朋友能够举报身边有“being mean to animal”的小朋友。
也是在希望从小就能杜绝这一类犯罪的发生,及时预防和矫正。
所以,我提到《自杀论》,也是想说明这一点,涂尔干这本书中利用和男主类似的方法——采样分析法,也是想说明人的自杀行为背后深刻的社会原因。
也是因此,开篇的女主要提到涂尔干和“偏差行为”。
这本书成书应该是在100多年前,涂尔干从社会本质的角度,揭示出17世纪以来理性主义思想家们所忽略的社会事实:社会是一种仪式秩序,是建立在人们互动的情感基础上的集体良知。
(collective conscience)以此出发,他开始讨论20世纪最为深刻的一个问题:理性的非理性基础。
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集体良知尽管形式有所改变,但是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之中,并构成我们社会的隐性秩序。
可以验证其存在的,是我们社会中比比皆是的偏常(deviance)行为。
因为在这些行为中,社会秩序得到最鲜明的显现。
任何一种偏常行为,比如杀人、强奸、诈骗,被披露出来以后,会激起许多人的愤慨,尤其这些人的直接利益并没有被触及。
原因在于,这触犯的并非单个人的利益,而是集体良知本身。
人们因为普遍的共同仪式,比如遵守法律法规,而与社会产生与个人利益无涉,非理性的从属关系,遵守并维护形成的集体良知。
一旦仪式被破坏,就必须实施仪式惩罚恢复其纯洁性。
这也是为什么公众关注法庭审判,哪怕死刑对暴力犯罪并无多少威慑也要支持死刑的原因。
于公众之中,法律的惩罚主要体现的是仪式作用而非实践作用,将自己与某种仪式连接起来的人因而支持这仪式以维护内心的集体感情。
对偏常的研究,促使其深入对自杀的研究。
在他的巨著《自杀论》里,他利用大量的事实和统计数字说明,自杀主要不是取决于个人的内在本性,而是取决于支配着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
他秉承着这一原则:如果你想知道某事发生的原因,那么就去看“他在何种情境下发生的”,并将其与“何种情景下它不发生”作比较。
因而,他对许多观点进行正反对照和相互比较来进行解释。
可能编剧也有不提的理由,或者男主和女朋友深入讨论或者重回校园坚持学习,估计就会朝这个研究(即Nerd)方向发展。
但是这样确实没有什么看点(学术的生活确实也很无聊,所以女票没什么故事成为辅线也是这个原因吧。
)。
自怨自艾脸o(╯□╰)o4、“厌女症”(misogyny)之前读一些关于美国的摇滚乐发展的书,看到这一名词和这一现象在社会文化中的深刻根源。
就觉得很好奇。
我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有厌女症的表现,当然,这里的每个人部分性别。
拉康认为,镜像阶段标志着婴儿对自身认识的起点,这个认识的过程是一个认同的过程。
通过镜像,婴儿已经初次领会到一个完整的人体的能动性。
拉康将婴儿的镜像称为理想我(ideal-I),在此基础上形成婴儿的自我及自我意识。
自我与日后通过掌握语言而形成的主体是不同的。
自我从一开始就是沿着一个虚构的方向发展,自我永远是主体的一个异化和疏离的部分,而婴儿和镜像的关系构成想象的秩序。
既然所有的言辞都被大它/石祖/父亲的名义/法律——象征界的中心、语言的中心——所固定、所锚定,那么在落入象征界的某个位置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得经过一个有性别标志的门廊。
女孩子的位置不同于男孩子的位置,男孩子比女孩子更靠近石祖,虽然没有人是或者有石祖。
而主体,只是石祖——属于语言自身的结构——分配和支配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是被象征秩序所分配和支配的对象。
只有服从了语言自身的规则——父亲的法律——才能进入象征界秩序。
然而女性难以完全认同男性的认识和规则,因此她们无法充分接受和内化这个象征秩序。
她们虽然也进入了这个秩序,并在秩序内受到压制。
在这个秩序内,女性得到的是男性的词语——男性气质的词语。
然而这些词语不能表达女性所感受到的一切,而只能表达男性的思想。
由于缺乏女性的词语,妇女在这个象征秩序之内只能含糊其词或者保持沉默,不可避免地陷入语言和现实之间的空虚。
正如拉康认为的“她们只能留在象征秩序之外,超乎思想和词语”,因此她们是不可知的。
拉康甚至说:la femme n`existe pas.(女性是不存在的。
)女性的这种与象征秩序疏离的关系构成了负面意义投射的基础。
简单来说,就是男权社会,或者男性家长制社会中,男性的位置会影响一个人从婴儿阶段就开始的性别印象。
女人不如男人,女性的位置从一开始的意识之中就被贬低。
这种意识和印象在成长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加固和强化,就或成为一个人的性别评判的标准。
比如在家庭中,男性一直占据主导,女性处于弱势,甚至是被暴力对待,都会出现这样的印象。
所有在剧中出现的真实存在的暴力连环杀手,都处于一种成长过程中男性形象(父亲)缺失,女性形象(母亲)又没有给予足够的正确引导(母爱)的家庭环境之中。
加之,女性如果又是用各种行为或者语言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比如苛责,诋毁,蔑视的语言和行为,都会导致男性(通常都是男性连环杀手)形成一种基于性别印象中男权固化的“厌女症”基础上的对于女性的进一步的仇恨和敌视。
不会处理成长之后的两性关系(如Ed Kemper),或者幻想对于女性的操控和拥有(如Jerome Brudos)等等。
目前的分析也是基于第一季中所有被分析的连环杀人犯的犯罪对象都是女性而有的一线感想,欢迎大家批评和讨论。
当现在的犯罪探案剧,都在追随快节奏刺激推理,或是用着根本和探案八竿子打不着一边的方式来吸引关注,这部剧就有着密集的对话,扎实的镜头,如果说在现在探案剧是为了让你有极强的紧张,或是推理夹杂刺激的动作场面的话,那么它则是用着冰冷的基调与调色,来讲述着,没有紧张刺激的剧情,没有各种各样让人惊奇的推理 ,有的只不过是极其写实冰冷的事实。
‘ how do we get ahead of crazy, if we don't know how crazy thinks.' 当比尔和霍顿面对上司对他们访问变态杀手的意义的质疑时,这句话显然有很有说服力。
这部设定在1977年的电视剧是以FBI犯罪心理分析的祖师级人物为原型,看着他们从和变态杀手的谈话中归类分析,从无到有建立一套系统,然后再实践运用到破案的过程,让这种犯罪片有了一种新鲜的角度,而近乎学术性的分析,能给人一种智识上的愉悦感。
这种变态杀手的题材让拍过《七宗罪》和《十二宫杀手》的大卫.芬奇来执导可以说是轻车熟路。
这次他执导了第1.2.9.10集,呈现了很显著的个人风格。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标志性的阴沉灰暗的冷色调,而且第一集就是罪犯爆头,血奖和脑浆齐飞的刺激场面,不过后面都是以谈话为主,需要你用想象力在脑中重现对话中描述的血腥场面,个人觉得这种更为恐怖。
我看这部剧,需要丢开以前看过的许多犯罪剧,清空脑袋从一个处于混沌的世界,和主人公一起探索,不然就会发现根据以往的复杂案情的观影经验所积累的知识,会很不屑这帮什么都不懂的家伙。
主人公们都处于这样一个年代,在这里‘连环杀手’这个词还没有被定义。
变态杀手的犯罪动机在没有分析系统的支持下,处于黑洞状态。
好像几千年的历史纪录以来,人们犯罪都是有明显动机的,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我们看到人们犯罪的动机非常明确,报杀父之仇,争夺权力,嫉妒等对我们普通人来说非常容易理解。
然而犯罪模式开始改变,从熟人之间有原因的行为能变成陌生人之间没有来由的恶行。
结合时代背景,当时美国正处于混乱时期,越战,水门世界,世界规则不再清晰,人们的认知也重大变化。
连环杀手也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
当时警察都认为犯罪时天生的,并没有人关心问一下为什么?
当时的敏感的‘偏差术语’ 比如fuck shit ,还是pussy, 而现在成了总统的更衣室轻松谈资。
前面两集入戏比较慢,但看完一季觉得前面的铺垫长是合理的,因为可能会拍很长的系列吧,第二季在第一季还没播之前就被订购了。
该剧中的人物性格丰富有趣。
比尔是经验丰富的老探员,算是正常人的代表,代表了对于事物正常的看法,可以和普通人更好地沟通,可以弥补霍顿社交上的不足。
卡尔博士有丰富的学术知识,通过理论知识让他们的工作更合理、系统化。
经常能提出有趣的论点。
比如大企业的老板也都是精神变态者,和变态杀手有相同的人格特征,不同的只是企业老板有不同的倾向而已,我想大卫芬奇在《社交网络》里的扎克伯尔挺符合这种特征的。
能当上美国总统的都是反社会人格,感觉trump很符合这一点。
带深度眼镜的大块头肯培是里面最有魅力的一个变态杀手,他侃侃而谈,非常冷静有条理。
聪明好学,解剖知识丰富,而且能客观地自我分析,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霍顿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有精神变态的特质,执着的理想主义者,对罪犯畸形变态的犯罪行为描述在情绪上免疫。
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转变,从好奇求知的态度开始,慢慢从自信走向自负。
在最后一集他面对调查人员能自负到说出“the only mistake I made is ever doubting myself.”而在肯培的病房里,当近距离面对死亡而完全崩溃,质疑的声音在脑中里涌现。
Jonathan Groff把这个角色演得非常棒,把他的神经质的执着,热情,自负都表现地非常好。
可惜的是每次片头出现的,看上去像重量级罪犯的人最后还是没有透露一点线索,而下一季要等一年,让人抓狂。
看到第三集。
剧集是70年代的事件,理论和思路放在那个时候应该很新潮,现在看多了一些犯罪心理和小说以后,再看剧有点完全意料之中了,三星打底先。
看完了,收回之前的说法,主角们收集总结归纳的知识到现在都还是有非常大的价值,最近的空姐遇袭案跟杀害8名卫校女生的凶手有很大相似,犯案后两者都有自杀倾向,对自己生活长期的失控感让他们急于控制别人,表达力量,犯案后的无力感又让他们想要自戕以逃避现实。
看下來討論區里太多說Wendy傻逼,男主女友愛KY,戲裡面大家都不理解男主角一個如此先鋒如此睿智的人物,真是希望坎伯可以用力地真誠地給這些深深代入角色的朋友們一個愛的抱抱。
說回來芬奇這部戲一如既往地好看,鏡頭調動能讓人不知不覺就能沉浸在戲裡面,角色塑造也簡直是太棒了!
每一個角色都是豐滿的,變化的,成長的,不存在單調紙片一樣的人物。
Wendy理智學術,一心只是為了想要最終目標,但是在說到少數人群的取向時會開始有情緒的反擊(也可以理解為她的學科允許她去理解所有人所有她覺得戀腳癖和罪犯心理不是同一件事);Bill上班下班穿著完全不同風格的衣服,家庭和工作一直分得很開,所以他也是最避諱把自己沉浸進去,也使得他能使用經驗去客觀地旁觀,不去過度地和罪犯同理;Holden好奇、上進、專注,求知慾非常強,作為主角他的刻畫可以說是非常豐滿有層次了,從開始很怕生畏手畏腳但是因為想要求得認同的慾望太旺盛了所以能走上這條路,到後來不斷驗證和成功使得他從工作到生活都變得自信最後甚至是徹底的自大起來。
尤其是最後一集,小喬的表演細節完全表現出了男主角的膨脹,他已經變了,他認為他掌握了這個方法,這件事已經完全地走上了軌道。
在和Wendy的電梯戲里他的緊張還是看得出來,他是很認同Wendy這個人的,但他還是搞不懂,為什麼大家就是覺得不對?
可以說是非常天真的一個男主了。
這使得結尾那場和Kemper見面的戲真是炸裂好看,當Holden終於真實的接觸到一個變態殺手的實體,一個死神的俯視,一個輕而易舉就能奪取他生命的場景,他的現實也崩塌了,他的天真在Kemper擁抱他的那個瞬間就被殺死了。
他是難以在心理上去和這樣的力量去較量的,之前那麼輕易只不過是因為他一直像個吉祥物一樣被Wendy和Bill還有地方警察們保護著,他不是第一手去接觸的人,他比起一個FBI更像個學生,一個剛剛嘗到甜頭就以為自己摘到了牛頓蘋果了的學生。
你們要是到生活裡去看看會看到很多這樣的典型,比如剛剛有點成績就很嗨的傢伙,比如領導欣賞多兩次就瞎指揮的同事,太多了,但是真正的天才有幾個呢?
Holden不經歷Kemper的擁抱,他也能堅持到最後成為一個天才嗎?
還是會成為覺得大家都不理解自己懷才不遇的FBI老醉鬼?
(以下内容是我在17年11月8日发布在微博上的,一年之后突然想起来能写在豆瓣上,我就粘贴在了这里)
截图是剧终结尾时,Ed和Holden的最后一段对话。
对于Ed而言,对于这样一个拥有高智商且体型高大的连环杀手而言,他最想要的不再会是夺走生命,或者类似这样对他而言并无难度的事情。
最能够让他产生兴趣并且可以从中获得精神愉悦的,是对一个人的引领与塑造。
在一系列极具攻击性暗示和追问中,Holden眼眶开始变红、讲话开始颤抖,但原因却并不是因为害怕Ed真的去杀他,而是他终于意识到:原来自己才是最后一个发现自己真的变了的人。
而因为害怕承认这个事实,他才会说不知道,他才会在接纳式的拥抱里挣脱出来,愤怒地冲出房间,却又在走廊里无力倒下,然后才开始听清楚所有曾经亲近的人跟他讲过的话。
有的时候我们因为不被理解而感受孤独,然后开始自行放大它、特殊化它,但事实上这种境况却是如此普遍,在每个人都可以经历的前提下变得不值一提。
而当这种事情开始走到灰色地带,开始触犯道德和社会的底线,甚至开始变得有害而危险起来的时候。
人们咬牙切齿说变态,但却没有人真的去关心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他受过什么样的影响,他从小到大都经历过什么。
所以当有一个人愿意去听去问,甚至有能力去试着理解的时候,事情才真正开始变得复杂起来。
我常常觉得,心理侧写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而对高智商罪犯的变态心理进行侧写,则无异于是人在趟过沼泽。
你可以说自己无路可退,不得不前进,你也可以讲自己没办法预见将要发生的所有事,但抱着侥幸心理觉得自己可以安稳上岸,换一身衣服就当没事发生过,这纯粹是自欺欺人。
因为人对人的塑造永远都是相互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做到全身而退。
才想起自己在看Daniel Keyes的《24个比利 》的时候,在看美剧《汉尼拔》的时候,我也曾被这些相似的理解深深打动。
我老是会被这样的东西吸引住,就是这些一个又一个被人无数次轻松略过的细节。
也因为我常常会在普遍而又强烈的情感里无动于衷,所以每次当我被触动的时候,我都紧紧抓住这种情绪,然后也尽可能完整地、条理清晰地记录下来。
我是普通人,所以我知道我的不被理解根本无足轻重。
但我也知道,这些时刻组成我。
David Fincher一直是十分喜欢的美国导演之一,从95年的seven开始(这部刑警题材的片子每看一次都觉得气氛惊悚无比,很多段落至今不敢认真看,捂着眼睛讲究过去了)再到fight club,一路追到Zodiac,个人还是蛮喜欢Zodiac,虽然很多人觉得絮絮叨叨,毫无高低起伏的情节,但我还是觉得这就是他一贯的态度吧,没什么上帝视角,切入一件事中婉婉道来。
Mind-hunter我更喜欢,比之the house of cards里的政治人心,Mind-hunter里的三人小分队都活得更纯粹。
包括那个很多人觉得过长的铺垫我也觉得很Fincher。
还有很多人更欣赏点睛之笔的结尾,我反倒更喜欢开篇,那个平常不能再平常的生活。
一如既往,剧中的OST首首单曲都很好听!
不是大家都爱看的那种剧。对犯罪行为学感兴趣的必看。
为了剧中的非典型女友加一星,其实和男主这个小受眼神很配啊- -男主快放飞自我,太求控制感会变成连环杀人犯的。。。
你们尽管吹 我先睡会
此剧并没有很吸引
是的打这么低分是因为私怨,对ann burgess的改编贱死了,一个女人如果聪明有事业心能在全男环境里工作又不跟同事搞七搞八那她一定是女同这种bias,以及毫无意义抹除她原本的职业和研究方向,淡化她原本研究的动机是对受害者的关怀这样的事实。除此之外故事里把造成psychokiller的童年创伤经历都偷梁换柱为从妈妈那里受到的伤害,春秋笔法的男的好贱啊。
挺喜欢前四集,第5、6集围绕一个案子太多不必要的破案抓马感觉像在看CBS罪案剧,最后一集收尾还不错。Bottom Line:足够吸引人能一口气看下去。
不过瘾,逛了好一会儿wiki、买了原著的书、翻出《十二宫》的碟听音轨、再找《废柴联盟》s5e3看一遍,这剧简直david fincher fan club exclusive pornography. 视听语言来说,从《纸牌屋》开启电视剧电影化这几年,这部应该是个新高峰。
之前没做功课,看了才发现不是现在探案进行时,甚至都没多少悬疑感,试图营造出的黑暗气氛或者重口味照片对我来说也是小菜一碟,向来不喜欢传记性质的影视,不过这剧看下去也不艰难,气氛做得还是挺好的,男主们还算入眼,老少男男配也对腐男腐女的路数,但至今还没出个所以然来,静候下季!
看了两集觉得冗余事件和镜头多到惊人,编导本不必这样巨细无遗地展现主角们的经历。更糟糕的是男主的智商情商都那么低下甚至达不到观众的平均水平,比罪犯更是弱到不知哪里去,实在受不了。
久与恶龙缠斗,自身亦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2013年后男性主演迷你剧里最矫情的最做作的人设都集中在这一部。用十集预告,浪费生命。
无聊透顶 主线涣散 看着想睡觉
没意思,一集弃
实在看不进去,年轻警探的演技有点出戏
又臭又长裹脚布
溯源“行为侧写”起源的剧集。那么多刑侦剧在通过犯罪心理学行为学破案,这部来呈现一切开始时候的样子,选题很有意思。拍得淡定平实,几乎没有特别drama的段落。最好看的部分是和罪犯对话、搭档二人像对口相声一样给出猜测。最难看的是 FBI 的办公室政治,烦,神烦。整体有点散,飘忽,会走神。
本以为会是个沉默羔羊式的故事,没想到长篇大论之外,戏剧冲突几乎消失,只在最后两集加了点佐料。先不论现代人进入当年“视心理学如儿戏”语境的难度,单是这些案例也早已见怪不怪了吧。用将近十小时的长度来展示异化过程,却也只看到一个混蛋的养成。
结尾真棒,整个剧都提升了。
真探之后,很难再有这么一部罪案剧了,虽然完全不是破案流,而是讲概念操作,变态杀人范式构建和审讯方法论的,尤其最后一集,据说大卫·芬奇亲自上阵的,全剧画风稳妥布景道具都极其讲究,就是这对搭档怎么老是会互相游离,和真探里的差了一大截,但还是可以5星
研究多少读多少书看得多清都抵不过 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