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阵子了,但是每次想起来还是觉得很心酸的剧,这剧讲的是消防员,却又不止是消防员。
总共十集的剧,可以说非常良心了,剧情紧凑不注水。
以消防队为切入口,却讲了每个队员的困境,这些困境中或许也有每个人的影子。
比如在队长身上看到怎么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关系,该为家人放弃自己理想的工作嘛?
在志远身上会反思会不会每个看起来正常的人实际也在遭受不为人知的痛苦,还有受伤后要怎么走出来。
子伶是唯一的女性,有着不输男生的专业和能力,可是在她身上却处处可以看到对女性的不公,有些甚至来源于她自己的妈妈。
最让人心疼的是义阳,脾气火爆常常与人发生冲突却正义善良,最后却死于被利益和舆论裹挟的政府官员的错误指令。
虽然围绕却也讲遍了人生百态,不配合的民众,滥用公共资源,不专业却有指挥权的官员,和商人勾结的议员...这部剧对照现在的疫情状况莫名的形成了一种讽刺。
每天都有人死去,对于某些人来说,他们只是新闻上冰冷的数字,就像林义阳最终也就是牺牲的三名消防员之一,然而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些人是家人,是爱人,是重要的同伴...所以希望有权力影响别人生死的人更慎重,没权力的人做好自己,各行各业的人都不容易,多点体谅,少给别人添麻烦。
不得不承认,湾湾这几年已经完全跳出了灰姑娘和霸道总裁的陈词滥调,电视主题新颖大胆又发人深省(小声吐槽一下大陆的某些烂剧),比如之前大热的《想见你》,《我们与恶的距离》,《一把青》等。
所以现在剧荒的时候,我时不时得会关注一下台剧。
前段时间看豆瓣刷到了一部几乎没有热度但评分极高的剧——《火神的眼泪》,本来以为是仙侠剧,没想到讲的是消防员。
海报长这样:
没有流量,没有俊男靓女,没有花哨的介绍,也没有狗血的剧情。
但如果因为这些就止步观看,真的会错过一部良心好剧。
所以已经看完剧的我在这里疯狂安利,嗓子都喊破的那种——大家快去看呀!
之前对消防员其实并不了解,但我们总会称他们为“逆行的英雄”——无论是工作的强度还是难度来讲,消防员都配得上这样的称号。
在《火神的眼泪》中,他们直接成为了神明,可就如希腊神话故事中的神明一样,他们既有神拯救世人的一面,也有与日常生活不断较量的一面。
【与不理解较量】剧集一开始就是一场大火,消防员们有条不紊地布置现场开展救火工作,但旁边的围观市民却质疑他们动作太慢,不够专业。
不论消防员如何解释,那些人都认为是消防员们找的借口。
这一幕代入感极强,看到的时候已经开始生气了。
后面还有个剧情也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消防员们挨家挨户免费赠送烟雾报警器并进行安装,但大部分人的态度都是觉得麻烦,最后真正安上报警器的家庭并不多。
消防员们无奈的笑容看的人真的揪心。
没有想到,这种生命攸关的工作,也会受到质疑。
我想象中的他们,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理解、赞扬、配合和尊重的。
看来,是我天真了。
【与制度较量】看了这部剧才知道台湾的消防员不仅要救火,还承担着抢救灾害和紧急救护的责任。
每一个消防员,在不救火的时候,还要扮演高级救护员、捕蜂捉蛇员、野外搜救员的工作。
他们面对乱七八糟事情的几率因此而增加了不少。
首先是捕蜂捉蛇。
这项工作原本属于农业部,但后来丢给了消防员们完成,他们并不擅长此项工作,经常会有队员被蜜蜂蛰伤。
后来好不容易协调好将此工作还给了农业部,却因为一次意外又掀起了轩然大波 :一男子找到消防员帮忙拿掉家附近的马蜂窝,被告知这项工作现在属于农业部了。
大概因为已经被踢了皮球,男子大骂消防员是“米虫”,然后怒气冲冲地走了。
过了几天,该男子的父亲因为被马蜂蛰而死掉,消防员首当其冲成为了发泄怒气的对象,铺天盖地的都是问责的信息。
但这件事情,基层的消防员有错吗?
大家都是按照规章制度走,但最终却成为了背锅侠。
之后有一个案子也很有代表性。
队长邱汉成为人谦和,对自己的下属也格外照顾,是团队中公认的有担当的人,也是团队中唯一一个有家室的人。
一次消防队接到报警,说有家公寓疑似着火,但当他们赶到后屋主并不在家。
众人正在犹豫时,狂躁的公寓管理员要求消防员必须破门而入,结果进门后发现只是一场乌龙-室内点了红色的圣诞彩灯。
但最后是邱汉成自己出了8万新台币补偿业主损失。
无独有偶,不久之后,邱汉成又遇到了一次需要破门而入的情况:有人报案说自己的好友疑似在家中自杀,但因为自己出差在外地暂时没有办法去查看,拜托消防员出动。
邱汉成带着自己的队员赶到后,又遇到了根本打不开门的情况。
因为上次赔偿的事情,他决定等。
最后当报案人赶回来用钥匙带开门后,发现自己的好友真的已经自杀身亡。
这件事情又被报给了媒体,于是“消防员只会死守制度办事”的报告又成为了民众抨击他们的素材。
(觉得台湾的媒体真的好闲......)
但问题是,当消防员愿意承担风险的时候,他们真的无人可依靠,有的时候为了救人,或者为了满足病人的一个愿望,很有可能面对的就是罚写检讨,被扣钱,甚至自己承担所有损失。
地方官员宁肯花钱在华而不实的活动上,也不愿意花钱在基层消防员的工作建设上。
更夸张的是,甚至有队员需要穿着带着破洞的消防服进入火场。
之前的局长为了给自己的队员求来心理咨询师,低声下气,但此事最终还是没有了下文。
【与社会偏见较量】子伶作为消防队中唯一的女性,她的能力和资历都是不容怀疑的,但却时时背负着由于女性角色而带来的性别歧视。
她想考队长,同队的学长说作为女性干嘛那么拼,这些都是男人做的,她以后结婚生子就可以了;她每天认真工作,却被自己的母亲一遍遍地催婚,要是没有接电话,就会面对她母亲的夺命连环call;最惨的还是她一直以为自己的父亲不要她,是因为自己是女孩子的原因。
直到最后,她才知道是因为自己原本就是意外出生的孩子,父母之间的纠葛比她想象中的要复杂。
她的母亲为了平衡自己被抛弃的怨恨,所以才一直说是由于子伶的性别,自己的父亲才离开一家人的。
追了这么多年的剧,在国语类的电视剧中,子伶这样的角色我第一次遇到-作为剧中唯一女主,没有开挂的人生,没有被霸道总裁爱上的狗血,每天要面对一地的鸡毛,还要努力认真地工作和生活。
我们普通人遇到的苦难,她也没有逃过。
最后还不容易交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男朋友,最后对方还因公殉职。
一看到他们俩当初甜甜蜜蜜的画面,就觉得唏嘘又心疼。
人生怎么可以这么艰难?
【与自己较量】作为消防员,尤其是基层消防员,工资不高,随时都面对着出任务的压力,被各种奇奇怪怪的民众吐槽和抱怨,背锅,在原则和权力之间找平衡点,自己在救援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所以剧中一直有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当消防员?
张志远身在音乐世家,但由于幼年时自己的哥哥在火灾中丧生,他就此再也不能弹琴,选择成为了一名消防员。
他深受PTSD的折磨,每当救援失败,他都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
心理问题的爆发点是由于救援一位轻生女性。
张志远临时承担了谈判者的角色,一遍一遍地劝说女子从楼顶下来。
结果女子在讲述完自己的生活难题后,纵身从高楼跳下身亡,至此张志远的心理问题变得格外严重。
这次的经历除了让张志远不敢再从出事的那栋楼经过,甚至在救火的时候让他产生幻觉,掉入了梯井差点丧命。
幸运的是,最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张志远最终走出了PTSD的阴影。
剧中的张志远是幸运的,但现实中,还有很多饱受心理问题折磨的张志远可能在无人帮助无人理解的情况下最终走上了轻生。
所以代价这么大,为什么要当消防员呢?
这是官方剧情里给的答案:
最后,以这篇长篇的影评表达我对消防员的感激和尊敬。
他们是神明,总是逆着人群冲向危险;但他们也是凡人,需要关怀和理解。
关说:在台湾的语境中,“关说”指当官者利用职权干扰正常执法或行政活动,与我们所讲的“说情”意思大抵相近。
via 汉典里面很多冲突都不仅是在讲消防员,而是把很多基层工作人员(尤其是要出外勤的)的困境都包含在内了,只不过和大陆情况相比有很多“水土不服”,咱们一般遇到的情况是,被骂“米虫”、危险工种缺少心理危机干预、各部门责任划分不明确、百姓视科普为儿戏、另一半无法承担过多的家庭责任……同时我也非常认同邱sir的观点,我一直认为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包括且不仅限于医护人员、老师)或者说相关派遣人员是必须有比打工人有更高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情操的,是得有一颗赤诚之心的,但是事实是,刚入职的时候大家都是子伶/志远/羚羊,最后大体都成了老油条或者离开。
还是希望能做点什么不要凉了安欣们的心。
这个片子有个很大的问题是,几乎把很大一部分社会议题都提到了,但每个议题都浅尝辄止,几乎任何一个议题都能出一部新影视剧,比如同性议题、官商勾结、妇女三期就业问题、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问题。
除此之外,我非常喜欢高分台剧对心理疾病情节描述时的表现形式,我常常能感受到导演编剧们超强的共情心但这种共情绝不是说教式的、发表宣言似的、冷漠的、照本宣科式的。
消防员每次出动都是命悬一线,但规范化流程作业、专业知识过硬可大大降低风险发生,所以,作为民众请相信他们的训练有素。
最后,队里终于换了新的对讲机,但就像国胜说的,这是用义阳的血换来的。
最后,邱sir坚持没有妥协换工作,当然也没有跟老婆和解,老婆带着孩子搬走了。
最后,那封义阳给子伶的遗书真是催人落泪,比起《一把青》里拿小家子气和冲动当浪漫,火神的眼泪才是真真切切、义无反顾的爱。
最后,邱sir朋友说的话很让人动容,“今天救了你一个,你也许明天会救5个人,然后更多”,这就是所有消防员的职业注脚吧。
原来的剧评发不出。。。
只好变成图片重新编辑了,真实的发声可以不要那么多的限制,这也是很长的路要走……
真实日常的生活,没那么多假大空,都是平淡生活里的事,只是消防员们的工作比我们刺激,故事写得好,人物写得丰满,人的崩溃只是一瞬间的事,张志远崩溃的状态实在是太能共情了,那种眼睁睁看着生命从自己手里消失的感觉实在太让人难受,而且演员演技真的太好了,他们一掉眼泪就想让你也掉眼泪,溢出屏幕的无助感,湾湾的剧真的很敢写,官场内部的唯业绩论还有不作为,消防员和媒体的矛盾,和家人的矛盾,和民众的误解都表达得很真实,这要是在大陆早就给剪得稀碎了,有一个片段感触很深,义阳的葬礼,市长把林妈妈拉到镜头下给林妈妈钱,然后拍照,林妈妈一脸无助,市长根本不在乎义阳,他只在乎他自己在大众面前的形象,实在是讽刺极了,这剧真的是本来还看得挺开心,越往后越压抑,张志远释怀以后的笑容有两个酒窝很治愈,你永远不知道一个看似乐观的笑容下埋了什么,导演真的很厉害,什么都不说,用几个镜头就能精准传达,最后一个镜头是张志远给义阳的烟,他和他们都值得被永远纪念,结局几集有些仓促了,很多都没有结局,但生活同样是这样,没有结局,不是吗
2019年年初,曾有一部聚焦媒体语言暴力、公民权利侵害、特殊群体歧视等当下台湾社会尖锐问题的剧集《我们与恶的距离》在两岸引发热议,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不少大陆观众对于台湾电视剧的传统刻板印象。
事实上,出品该剧集的台湾公视近年来始终将创作注意力投射在本土历史沿革与各类严肃社会议题上,陆续推出了包括《一把青》、《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天桥上的魔术师》等口碑优秀的精品剧作。
时隔两年后,公视2021年上半年在社会现实题材领域继续趁热打铁,播出剧集《火神的眼泪》,藉由对今日台湾基层消防员日常工作状态之展现,唤起公众对于这一关乎社会安全稳定人群生存状况的关注,并进而思索拯救生命这一行为的深层意义。
一、一本消防员的日志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与大陆不同,台湾目前消防员的职责分工更接近于日本。
除去灭火、应急处置、紧急救援这类世界各国共通的常规工作外,他们日常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还包括现场医疗急救与第一时间转运危重伤病患。
也就是说,他们身上兼具着消防员与急救医的双重职业身份。
这两个职业的日常工作中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救济生命,与死神赛跑,具有一种天然的戏剧冲突性,自然也屡屡成为各种职业题材影视剧的主角。
仅就华语地区而言,近年来便陆续上映了《烈火英雄》、《紧急救援》、《逃出生天》等多部消防救援题材电影,至于说急诊急救,则更是每年各种影视改编的常客。
作为一部小成本的原创剧集,《火神的眼泪》自然不会如商业类型片那样把大量精力放在逼真视觉效果的营造,追求视觉感官的刺激,剧集并未设置一条清晰的故事主线,也并未完全顺应观众需求拍成惊心动魄环环相扣的单元剧。
在剧集的大部分时间里,主创采用一种看似十分随性散漫的方式来编写剧作,前七集中每一集的结构都大同小异,可以视为同安分队消防员的日常工作日志,以影像记录下他们在各个场景的出勤实录,或是同事间工余互相的调侃逗趣,当然也有消防员各自不为人所知的辛酸烦恼,在一种不疾不徐的叙述中,消防员们的日常生活状态被逐渐呈现。
然而,琐碎而平淡的叙述并不等同于简单的流水账,这种形式一方面对应着消防员本身工作的平凡与忙碌,同时,在每一次救援的处理过程以及事后的处置应对中,往往都暗藏对其后剧情有着重大影响的伏笔,这些伏笔在某个时刻前后勾连,让故事向一种不曾预料的方向转折。
譬如说第六集某阿婆家发生火灾,发生火灾住户没有察觉的原因是张志远前往宣教时没有坚持安装报警器,当邱汉成前往救援,发现现场两个受困的孩童,又因为无线电失灵无法与外界联络,只能自己一个个施救,而无线电失灵与此前某一集消防局长向市府申请更换老旧装备的情节相对应。
送医途中,救护车因为等待红灯躲避其他车辆,耽误了最佳救治时间,起因则是此前另一集中民众对消防员由于抢时间送医不慎发生车祸的投诉。
以上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一个孩子不必要的殒命。
和这次不够完美的救援相比,剧中更大的一场悲剧是发生在第八集和第九集的娱乐城大火,这场导致三名消防员殉职的火灾也是全剧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方面收束了之前剧情中所有的伏笔,将全剧推向高潮,同时也彻底点明剧集创作的主旨之一——为当下生存环境堪忧的台湾基层消防员发声。
二、一曲平凡人的悲歌 “严肃”与“为弱势者发声”是台湾公视一直以来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火神的眼泪》依旧秉持着这样的理念。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整部剧集内容,那就是“展现了在公权力受到严格限制与监督的‘小政府’社会里,基层公职人员举步维艰的生存状态。
”尽管只有短短的十集内容,但在基层消防员、上层消防管理者、政府官员、普通民众、媒体从业者因救援而发生的互动中,观众可以清晰洞见当下台湾在消防救援工作中存在的种种弊病与不合理。
通过剧集中的一次次出勤,观众可以发现,基层消防员不光要在火灾、山难等极端状况及时现身,还要承担消防知识宣教、消防设施巡检等常规工作,甚至连捕蜂捉蛇、处置醉汉这样的皮毛小事都要列入他们的任务清单。
基层消防员始终处于高负荷过劳运转状态,可谓苦不堪言,消防员的出勤安全与心理健康都因此受到极大影响。
同时,本就有限的救护资源经常处于错配状态,时常看到的景象是,一面是消防员把时间精力白白耗费在某些无足轻重的“问题”上,另一面真正性命危在旦夕的人们却无法得到及时救助。
台湾消防员的高死亡率,直接造成这一职业的吸引力急剧下滑,越发凸显人力资源紧张这一问题,始终无法有效补充人员,现有从业者素质良莠不齐,基层人员压力始终得不到根本缓解,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造成今日这样的困局绝非偶然。
因为职责与专业所在,消防员一直以来被普通民众与公共媒体寄寓了过高的期待,人们将其视为危难时刻理所应当的“救世主”,由于消防救援中的失败往往意味着民众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公众对消防救援过程中出现的差池大多时候缺乏必要的包容之心,往往揪住一件事情便大加挞伐。
而媒体出于监督政府避免公权力行恶与追求自身商业利益最大化两方面的考量,往往在此类事件报道中有意无意地选择站在民众一侧,为公务人员施压。
在一个公权力受到严格监督约束的“小政府”社会里,上层官僚为了向选民负责,避免给人留下“公权力的傲慢”这一负面印象,往往在此类事件中以安抚民意作为第一选择,将压力转嫁给消防部门,而消防部门管理者本质上也从属于整个公职官僚系统,自然要将“炸弹”再一步步传给一线人员,结果就是让基层消防员为体制本身的缺陷与上层官僚的不作为买单,成为千夫所指的“背锅侠”,甚至为此牺牲自己的职业前途与身家性命。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消防局杨局长在任时经过多次呼吁沟通,已经成功将捕蜂捉蛇职能移交给农林部门,但由于某位老人蜂蛰后猝死,而消防员徐子伶依据职能调整要求并未出勤,反而被民众和媒体批评为“官僚杀人”,受到了不应有的处分,杨局长引咎辞职后,新任韩局长为了顺应民情,迅即高调宣布将捕蜂捉蛇工作重新划归消防队,基层消防员不得不重新扛起刚刚卸下的一点点负担。
剧中的消防员们长期处于一种腹背受敌的状态,一方面是需要时刻紧绷神经,与各种看得见的危险状况作战,另一方面则需要承受看不见的压力,不停接受来自民众与媒体的指责批评,以及上层管理者因应指责批评所做出的各种无视基层权益的工作安排。
作为公职人员,基层消防员身上承担的义务与享有的权利是严重失衡的。
人们不能容忍消防员在抢救伤患过程中依然遵守交通规则,但当消防员为此违规,代价却又只能由其个人承担。
人们不能容忍消防员在大火面前的胆怯畏缩,但对于那些在救援中殉职伤残的消防员,他们所获得的补偿与所面临的危险又是高度不匹配的。
当出勤或犯错时,管理者只关注消防员的义务,要求他们尽善尽美地完成每一项工作,最好是成为永远不会犯错的“神”。
扑灭火灾,解救生命,同时还要遵守程序正义,对待公众谦和有礼,虚心接受各方批评。
但当消防员履行了这些义务,希望享有自己作为一个“人”应享有的权利之时,管理者却又不失时机地拿出了“神”的标准,无视基层人员的合理诉求。
管理者在制度层面没有对基层消防员提供足够的保护,过分强调他们作为公职人员的义务,却没有赋予足够的权利。
当基层消防员与民众因救援发生纠纷或分歧时,不讲原则地一味忍让妥协,以牺牲基层消防员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换来仕途上的一帆风顺,甚至把消防员的牺牲当成政客作秀的工具。
这种过分偏倚一方的态度直接导致了娱乐城大火救援中的意外爆燃事故,而消防管理者与上层官僚的种种丑态在火灾后关于林义阳等殉职人员的处置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既流了血,也流了泪,正是剧中基层消防员的真实写照。
三、一滴拯救者的清泪 在关注既有尖锐社会问题的基础上,对某些相对抽象与形而上的问题展开思索讨论,是近年来许多台湾影视剧追求剧作深度的常见做法。
本剧亦不例外,主创借剧中几位消防员对于各自面临困惑的思考与应对,对于拯救生命这一行为的深层意义进行了一番探讨。
剧集中的基层消防员一方面要默默承受现有制度的种种不合理,另一方面还必须直面属于每个人的专属难题。
四位主角当中,邱汉成的烦恼在于消防员繁忙工作与普通人日常婚姻家庭生活的巨大矛盾,张志远的问题是消防员救援失败后如何走出心理创伤,徐子伶意在表现年轻单身女性在消防员这个以男性为主行业中的艰难求生,林义阳则用来凸显基层消防员与现行官僚体系的角力对抗。
其中主创主要借邱汉成与张志远两位角色各自的支线来抛出拯救生命这一行为是否值得这一问题。
第一集中,张志远冒着生命危险在火场中救下一名瘫痪老太,本以为这件事就此便告一段落,没想到第五集却再起波澜,原来老太的女儿钱小姐为了照顾母亲辞职多年,又不慎遭遇网络诈骗,与兄长关系长期不睦,可谓已跌落人生谷底,原本以为依靠这场火灾可以彻底解脱的钱小姐却因为张志远的施救,不得不继续苟活,最终走投无路之下选择坠楼自尽。
张志远看着亲手救出的人却在眼前自戕,不由想到自己深藏许久的心魔。
当年他之所以放弃音乐改当消防员,就是因为亲哥哥在他不慎引起的火灾中离世,他本以为通过从事消防工作,拯救他人生命,可以获得内心的宽恕,救赎个人的罪过,但却因为钱小姐的死对这份工作的意义产生了强烈怀疑——如果不拯救比拯救更好,那么拯救这一行为还有什么存在意义可言?
类似遭遇也发生在几位消防员中辈分较老的邱汉成身上。
曾经他对消防员这份工作的意义没有任何质疑。
但随着剧情推进,当他亲身体会到自己无论违反制度与遵守制度都难逃责难,更无力阻止死亡这一事实,尤其是看到队友林义阳在娱乐城大火中殉职后,公众、媒体与管理者的冷血与非理性,这种无能为力与出离愤怒让他一度对消防员工作心灰意冷,想要顺应妻子的心愿,转行至保健食品公司担任销售。
但无论是邱汉成还是张志远,他们最终都选择了坚守到底,而非半途而废。
邱态度的转折点在于与童年好友的一次推心长谈,好友以自己被邱的父亲所救,从此担任义消,立志植树造林一事提醒邱,救一人,那人可以救五人,那五人可以救无数人,拯救这一行为本身便是生命至上这一理念在人群中的不断传递。
而张之所以能够走出长期困扰的心理阴影,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自己在娱乐城大火中的遇险,当他有机会身为被救者目睹眼前施救者的所作所为,对于消防员工作的意义也就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的确,在现实中,有时拯救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也不是每一次的拯救都会以胜利告终,但是并不能由于一时的失败而去否定拯救本身。
因为拯救这种行为,既是在渡人,也是在渡己。
无论过程经历了怎样的波折,但是剧中的几位消防员对待事业,在经历了相信与怀疑后,最终选择的是更加相信,重拾“救命”这一消防员的职业初衷。
他们之所以在如前所述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仍然坚守在消防事业,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于拯救生命这一行为的高度认可,而这也恰是全剧主旨的第二个落脚点。
行文至最后,不知为何这部反映对岸社会现实的剧集让我想到的却是眼下此岸的现实。
5月17日,郑州某大学生在寝室内突发脑出血,由于120接线员的不专业,导致大学生未能得到及时救治,最终不幸身亡。
诚然如果用一种设身处地的方式去思考,那位事后被开除处理的接线员有足够的苦衷作为自己辩护的理由——较低的收入与社会地位,各种必须严格遵照执行的管理规定等等,但仅凭着她在电话中不耐烦语气里流露出的对于生命的冷漠,便足以让她再精彩的辩驳都瞬间变得苍白无比。
作为一个与生命打交道的职业,如若没有对生命本身的足够尊重,再精湛的技艺,再华丽的语言,都改变不了“失格”的事实。
2019年《我们与恶的距离》至今观看人数231951,评分9.4,拿下了当年的最佳华语剧。
时隔2年后,出品该剧的台湾公视筹划三年的重磅新剧,同样是揭露现实,关注民生和社会问题,取材自真实事件——火神的眼泪豆瓣:8.9
看片名我们不难猜出,这是一个讲述打火英雄的故事,但有别于以往英雄、光鲜的消防员,这部剧中的消防员可以说是实惨。
我们的报警电话是110,火警119,救护车120,但台湾报警电话是110,火警和救护车是119,也就意味着消防员不仅担任救火工作,在台湾消防员还负责防护,包括于医疗救助、灾害救助、紧急救助等等。
可消防员也是人,也有脆弱和劳苦的一面。
该剧开始,就提出了一个比较犀利的问题:“病得不能走路的奶奶,房子烧了,人受重伤,以后会瘫痪拖累儿女,消防员应不应该救她?
”也就是,救人的意义。
把奶奶救下来的是个叫张志远的消防员,他出身音乐世家,和哥哥从小受父亲熏陶喜欢弹钢琴,但一次火灾夺走了哥哥的生命,张志远也险些葬身火海。
从此后张志远性情大变,变得孤僻不和人往来,再也没碰过钢琴,和父亲的关系日渐冷淡,他决定当消防员,而哥哥的身影总是伴随着他挥之不去。
火灾当天张志远拼命地趟着火海救老奶奶,他没想那么多,只觉得如果奶奶想活下去,就一定要救她,也许在救奶奶那一刻,张志远内心浮现的是没来得及道别就去世的哥哥。
有时候救援不仅是救一个人,而是救整个家庭。
少年古仕煌茫然地朝着湖中央走去,越走越深整个人淹没在水里,母亲不断呼唤着他,等到消防员赶来少年早就不知所踪,送到医院时他已奄奄一息。
原来少年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被父亲痛斥丢脸,不配做自己的儿子。
一时想不开的古仕煌选择轻生,此时少年的父母才缓过神,从没有给过少年一次赞美的父亲,没有好好珍惜亲情相处的父亲 ,就这样错过了弥补和道别的机会。
母亲执意要器官捐献,但父亲不同意,但母亲认为这样可以救更多的孩子,让儿子以另一种方式活下来。
父亲在医院遇见一个女孩,等了三年却没有等到心脏捐赠而去世,看见她的家人的遗憾、痛哭,这一刻父亲才转变了想法。
身体器官捐赠是为了挽回别人的家庭,正因为感同身受,才更明白失去亲人的痛苦。
医院门口排满了等待古仕煌身体捐赠的救护车,每一辆都饱含着一个家庭的希望。
父亲目送着每一辆救护车离开,就像最后一次和自己的儿子道别。
我们需要好好道别才容易接受再见,否则突如其来的离别,只会成为亲人心里永远的伤疤,就像再也回不去欢笑的张志远家。
这部剧叫火神的眼泪,火神是消防员的象征,而眼泪取自“观音垂泪”。
意为从神明的眼光看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怜悯人的悲痛。
这虽然是一部关于消防员的剧,但实际上也在观察世人,众生百态,从火场,医院,到单个家庭,每个都和这社会分割不开。
消防员是人,救助者是人,路边的醉汉也是人。
形形色色的人,就像月亮的两面,不止有光明也有黑暗。
消防员不仅是救火英雄,砥砺前行,他们也有脆弱孤独,家人不理解的时候。
因为没搞清楚状况屋主人不在家就破门而入的消防员,被屋主投诉要求维修大门还要赔偿8万块钱的精神损失费。
而相同的状况需要破门而入,吸取教训的消防员,因为屋主人不在需要走流程等里长签字,在门口干站一个小时,里长也没出现。
等到报案人赶回来时,屋主已经在家上吊自杀。
这时,铺天盖地的媒体,网友纷纷指责这是公务员行为,没有担当地走流程。
可是有民众投诉没人保护消防员需要他们个人赔偿损失,走流程又被大众批判指责不积极,体制不完善,每次被中伤的,都是处在体制内最底层的消防员。
因为浪费公共资源导致本该得到救助的单亲爸爸去世,而救下的是整天烂醉如泥瘫倒在街边,无所事事的酒鬼。
此时心怀愧疚急脾气的消防员义阳抓着酒鬼的手,一腔愤恨用针管刺向他嘴里愤懑着,下次你在浪费公共资源不要让我看见你。
可医院护士说起酒鬼老吴,才知道他因为化工厂污染,妻子女儿得癌症去世,只剩下他一个人,化工厂倒闭求救无门才喝酒厌世。
每个人都是多面的,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不过是受伤的灵魂。
所以哪有什么英雄,消防员也是人,会因为自己的感受有情绪地救助,而施救者也未必心存感激。
说到底这部剧痛苦且现实,扎在人心底正是没有那么多歌颂宣扬的光辉形象,而是普通不能再普通消防员的日常,机械作业,背光面,民众不理解地指责和批判。
但正是这些普通人,却拯救了一个个家庭,平凡而脆弱。
第一次看到這種特殊的題材,接近完美連視覺效果也做得很不錯,有電影的張力,不但娛樂還有教育社會的使命在身後。
很多生活中的兩難,都好難解。
溫昇豪的家庭與工作的問題,看起來好像女方是壞人,但有經歷過的人,一定能明白,老婆一打二是很難的,我甚至更站在老婆那一邊,唯一解就是收入提高請幫手,所以責任還是錢發的不夠多,你要人家幾天回一次家,卻給不夠多的錢。
社會上賺錢的還真的很多都是類似這種賣健康食品的,你要跟客人說要長期吃啊,一下子不會有效果,多買才划算啊,陪老人家聊天,然後有沒有效果只有天知道。
BBC的紀錄片有不少戳破超級食物的片子,但民智未開,不夠普及,像我媽現在還是認為酪梨是仙丹,更年長的更容易被洗腦,然後這些賣垃圾的賺錢賺到爆,該賺錢的工作卻只有基本的薪資。
小隊長也是好兩難。
缺點我覺得是臉譜化的太嚴重了些,吃單的壞人自己的建築物著火,這種惡有惡報的設定像小孩故事書一樣,太理所當然了吧。
然後這麼想要兒子彈鋼琴,繼承衣缽,好像也不太符合現代社會了,而且那個鋼琴老爸失望的表情特寫多到靠杯,演的也太過。
想一想這片跟「我們與惡的距離」有點像,前段和中段都極端完美,結尾的時候,硬要來一個政治正確。
不過已經非常非常棒了。
他们都是平凡人,却背负拯救的使命。
一度在影片中看到底层一线人员的难堪处境,不过不同的是,在工作中左右为难的我们,背负的不是人命这样的重压。
全剧其实一直都是严肃沉重的基调,它没有塑造高大神圣的打火英雄,每一个在火场拼命,在日常救护拼尽全力的都是普通人。
工作的危险与工作条件的不匹配,家人的不理解,工作家庭的难以平衡,每一点都跟我们普通人一样会遭遇会犯难,甚至他们遇到的压力还更大,剧中每一处这些难点都让我共鸣揪心。
他们可能并不是因为多么高尚的觉悟才做这样的工作,也可能是迫于生计选择这份职业,但也不得不佩服,在他们的身上是有神性血性的,同样背负世间疾苦,除去职责所在,他们却能做到在危险面前奋不顾身,我做不到,所以我更佩服他们。
我会为他们的大爱而感动,但自问自己能做到吗?
我不能,因为我会害怕。
也幻想过,愿意自己的家人为了大义去做这样的工作吗?
我也不能,我承受不了这样时刻提心吊胆的压力。
我做不到,所以我更佩服他们。
我们每次都说殉职人员名单上,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是一个真实家庭在蒙受巨大苦痛。
可是每次在审视这些名单的时候,我们真的有办法做到感同身受吗?
我们不能,所以只能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过于冷漠。
最近也在思考,我喜欢轻松明快的剧目,能让日常烦躁的空隙得以喘息,但或许这样真实严肃的剧目,带来的感悟启发,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治愈,明白在生活的重压下,仍然有人跟你一样咬牙坚持,让你找到人生的动力。
就像剧的结尾,好像一切都并不明朗,每一个人都还有遗憾,但他们都还在追寻希望。
子伶在推动消防改革,志远放下心结,汉成暂时离开家庭,义阳留在过去但并不后悔...向一切克服人性的幽暗,发光发热的人致以敬意,也愿所有为人民服务的平凡人平安。
——《火神的眼泪》2023.03.17
故事描述一群大员市消防局同安分队的消防队员,在每次面临惊险的打火、救护与救援任务中看见人性与社会百态,透过他们执行的案件揭露许多消防职业不为人知的心酸故事。
职业责任与情感上的紧密相扣是将每个职业剧都可以引人尊敬或是开拓不同的关键,邱汉成和妻子,徐子伶与母亲,林义阳的次次暴走还有张志远的琴…历历在目
台湾人牛逼啊,什么都分数那么高,豆瓣是台湾人的吧
看了第一集 果断深度好剧
剧情
收得太仓促
通过坏人引出社会性制度行问题,很讨巧,但是二元对立让本来宏大得议题变成了仿佛一切根源都是恶人的恶,这个恶来的太浅了,另外,抛出来的各种问题,别说现实的解决办法,连戏里面都没有给出解决办法,甚至对立双方连更大的冲突都没有,全靠好人解决一切问题
陈腔老调
火神是这群上得了山下得了海几乎无所不能的伟大消防员,眼泪是他们背后所受的身心伤痛,如何让他们的眼泪流的有价值,不要再让他们哭泣,将伤害降到最低,则是ZF部门需要去做的。ZF部门不该是什么神,而该作为人类的领导者,做到真正的为民而生。火神的眼泪想讲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一部职人背后的辛酸心愿。
对于邱汉成的妻子,我是不理解大于理解,当下妻子非常辛苦,这是事实,但是前提也说了,消防员的工作状态是婚前就已经知晓的,婚后再去指责邱队长工作辛苦回不了家站不住脚,而且两人的状态加上女儿的表现证明目前还达不到要二胎的要求啊……组里有人说邱自私,那到底是顾小家弃大家自私,还是顾大家弃小家自私?妻子不理解丈夫不顾儿子的年幼要离婚就不自私?所以这事本来就是矛盾的,没必要扣单帽子🎋卧槽,编剧你好狠的心,林义阳牺牲了
第一观感是帧率好高,看下去会发现脚本写得太好了……人物羁绊,社会命题,都处理和诠释得很好。
题材很好,各大v吹捧也是莫名其妙,是因为批判? 就这?你要看尺度怎么不去看外剧。 拍的是消防员,但你们都不着急的,火警啊,太不专业了,又想树立消防员的形象,又甩锅众生百态,你们是消防工作,但不是爱消防工作。 题外话:像极了你们的ZF 补充,不吃大陆这边的一套,那就看看人家怎么拍的消防员吧《勇往直前》
竟然评分那么高 节奏不错 不拖拉 就是最近台剧反应社会题材也太多了吧
台湾的男演员是一个比一个帅,那种帅是一种明亮的,干净,不夸张,不造作的,属于男人的帅。总之,赛过任何偶像男团那些娘精!!!
致郁才治愈。
一個即使有充分的創作自由和表達抱負,也未必就能出好作品的例子。人物無一可愛,看不到熱愛,如果全世界與你敵對,讓你守住陣地的心火是什麼?如果無人不冤,百口莫辯,過的都是莫奈何的生活,當大廈傾倒,自己也不過是其中一根朽木,站得那麼高的立場又來自哪裡?感情線也完全鋪墊不夠,為了悲劇而悲劇,夠去遊街抗議者,尚欠一死而已。情緒游離稀碎,沒有成長,沒有對抗,只有服從,以及(編劇安排的)突然的犧牲,一部講生死火場的劇集,居然沒有感動之處,也是少見。總言之,缺少對故事本身人物的塑造,為升級主題而強行捏把情節走向,一個倒掉的塑像。基礎工作太潦草,只有直奔大綱大領去的野心,毫無說服力。
看剧时总想起那年天津港爆炸里殉职的一百多位消防员,那么大的一场灾难好像除了给这个职业增加了一个“最美逆行者”的道德枷锁外,也不曾为他们带来更多实际的保护。不为煽情也不为歌颂,实实在在展现困境与反思。华语影视剧的良知在台湾。
好题材(特别是各个案件,消防员好难🤯),烂表达,故事情节要加强。
可以说是华语职业剧天花板了,叙事效率极高,每个人物每条线每个点都卡得清清楚楚,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力度不输《我们与恶的距离》,前面铺垫的各种漏洞顽疾最后都总爆发了,涉事各方包括消防单位、受灾者、媒体、官员、看客都值得反省。反观这边,《山海情》之类名为社会问题剧实则舔屁沟按头跪谢感恩的,呵呵。(刘冠廷再次以群戏主演最末番位成为最闪亮最揪心的那一个)
怵目驚心的不是救火的畫面,而是⋯⋯台灣刁民的行徑歷歷在目,真的好可怕!!!
太烂了 不知道为什么评分这么高 看得令人很无语
演技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