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俩警察谈恋爱的戏份用来讲Ivy十三年的经历不好吗,我真的始终get不到为什么非得谈恋爱?
最后一集节奏崩坏,转折非常莫名其妙,前面都很细腻,最后强行一切都正好。
不喜欢男警察这个角色,太自恋了,有点职业素养行不行,不要和victim建立个人感情,妄想拯救她,成为她的朋友,你的职业要求你在某些时候就是会跟她的利益冲突,你会辜负她的信任,而受害者好不容易培养的信任就此崩塌,很难再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你这样就是在伤害她,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救世主情结还说着是在帮她。
同时也很蠢,把搭档带进ICU,强行干预刚刚被解救的小女孩,逼迫她回忆创伤事件,对儿童心理治疗非常有害。
警察可以说一堆废物,毫无作用,没有一点实质性贡献,四十个便衣眼皮底下把人丢了。
无论Ivy怎样表现,一个成年男人绑架囚禁十三岁女孩,错的就绝对是这个男人。
在认知系统形成发育阶段受到这样的“教育”,基于肉体惩戒规训的行为“矫正”,影响了她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模式,她无论做出怎样的事,罪魁祸首都是绑架犯。
俩警察设定也挺有意思的,男警察意气用事,女警察过分冷静多疑,其实也很符合现实,现实中很多女性观察者调查者更倾向于相信女性受害者有罪论,我认为一部分是女性处于一个父权的被凝视地位,被要求是完美的,当受害者表现出一点inconsistency,她们下意识要割席,生怕她损害了女性受害者和女性的声誉,自己也变得不完美了,一种“她不能代表我们女人,我们不都是这样的”恐惧心理。
同时,女性调查者一旦与女性受害者共情,就会被冠上感情用事,主观臆断,缺乏冷静判断的名声,所以有时候会太刻意压制主观情感,适得其反。
对于Ivy的家庭和朋友刻画得很好,那种无法挽回的无奈,很细微无法言说的悲伤情绪,生活中无可名状的感伤瞬间,都被捕捉到了。
我忍不住打开了弹幕。
凌晨,对不起,我没有足够的勇气一个人看下去。
也许是受了villanelle角色的影响吧,总感觉ivy下一秒就要反抗了。
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她的生活,Thirteen years ,wasted看到最后我流泪了,弹幕里都是骂骂骂,大家也许应该真的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也许我们一生都足够幸运地不会遇见囚禁,但那是因为有人在替你承受。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关键时候还得靠自己。
从白公主到杀死伊芙,Jodiecomer一直在带给我惊喜,演技颜值双双在线。
不敢细看,跳着看的,最后女主又被逮回去,我的心快跳了出来,后悔自己为什么大晚上看这个,看了豆瓣好多影评,我好了一些,也想起了之前的一些事情。
明白了…ex是一个有些控制欲和占有欲的人。
跟我说很忌讳出轨,所以在一起之后我便断绝了和所有男性朋友的接触。
如果和谁出去吃饭,需要解释去哪吃的什么聊了什么等等。
导致后来懒的解释也许压根不出去了。
出去工作出差,都要接我,无论几点,都会一直在门口等到我结束,开始觉得很大男子主义很幸福,后来就觉得影响我工作,知道他在楼下等我就会没有踏实的心情工作。
一直感到很压抑。
慢慢的我只留下了几个盆友,他也都认识,出去玩也都是一起。
生活圈子越来越小。
就像女主,一直想逃,但是由于和外界隔绝,所以有点害怕做出决定。
有些道德绑架的人会一直跟你说:我是为你好、那里危险你别去、你听我的我不能害你。
看似把你保护起来,但实则是控制。
中间出了一次差,一起的都是同龄的人,都在很激情的为工作努力,我感受到了很大的快乐,工作结束回来就从ex家搬出来了。
分手后我才回想起,我是一个朋友多么多的人!
分手到现在小两年根本不想谈恋爱,不想被人栓住,觉得一个人太自由了,不需要解释,去哪没人关心你的安全,想几点睡几点起不需要照顾别人,家里可以全部按照自己喜欢的布置,屋子也不会刚收拾完就乱掉了。
微信可以“通知显示消息详情” 等等原来没把这些事情联系在一起,现在看了剧看了网评…原来如此…ex肯定以为他很爱我,我也曾认为自己很爱他,现在我不知道这种感情,但是不健康是肯定的。
只知道的是自己过了相当压抑的四年。
以为牺牲就是爱,牺牲就可以换来幸福。
就很想感谢当时给我展示外面生活多精彩的人,感谢告诉我ex在家里威胁我,出来根本做不到,感谢推了我一把让我搬出来的人,感谢我当时害怕躲起来帮我挡的人。
谢谢你们我会好好珍惜自己自由的日子
艾薇失踪13年了,此时谁还放不下她?
她的父亲离开了家,已经与另一个女人开始一段新生活;她的妹妹23岁,即将举办婚礼;她的母亲平淡度日,精神上已经恢复平静。
这个缺少了艾薇的破碎的家庭,顺命般地在时间之河里随波逐流。
假如不是这样,假如他们卡在过去,想必会被激流冲得遍体鳞伤。
艾薇的初恋男友也结婚了;她还有一个好朋友,搬到了别的城市生活。
所有与艾薇关系密切的人,都还记得艾薇,只是这种记忆不再沉重。
更不用提那些无关的芸芸大众,他们早就不记得13年前那场轰动的绑架案了。
艾薇的故事出自英剧《失落十三年》(Thirteen)。
这部剧以悬疑和犯罪为故事外壳,实则可以说是一部结构精致的伦理剧或心理剧。
它探讨了人与人之间密不可分的微妙的关系,同时人又不可避免是孤独的。
剧情开始于艾薇从绑匪手中逃出来的那一刻,结束于出逃后的第七日。
在这七天里,社会舆论再次聚焦到艾薇身上,新闻铺天盖地;那些与艾薇有关联的人,更是从内到外都受到冲击。
这其中,有一个原本与艾薇无任何交集的人,也深受影响,他就是艾略特。
艾略特和丽萨是负责调查绑架案的两位警探。
从一开始,他们对待艾薇的态度就有差异。
艾略特是富有同情心的那一个,更愿意站在艾薇的角度处理案件。
艾薇第一次见到艾略特和丽萨是在警局。
作为受害者,艾薇迫切地想见到家人,然而作为警方,首先要确认艾薇的身份。
在面对面录音谈话时,丽萨公事公办地说:“我们现在采访的这位女性,‘声称’自己是过去13年里失踪的人。
”然后问艾薇:“你可以说一下自己的姓名吗?
”艾薇没有回答问题,反而困惑地重复了那个刺激到她的词汇:“声称?
”艾略特应声抬起目光,从这一刻起,他就对艾薇产生了同情。
此后,为了探案和抓捕罪犯,艾略特和丽萨又多次与艾薇交谈,有时是在警局,有时是在艾薇家中。
仔细体会,这里面存在一种残酷:当罪犯在逃时,警方只能询问受害人,而那些问题其实是一样的,于是受害人与罪犯相当于一个命运共同体,受害人就像在代替罪犯接受审问。
13年后归来的艾薇,一方面试图重建过去的人际关系,却一个接一个落空;一方面又不断被警方的询问拉回到那段黑暗的经历,对于13年里的任何难言之隐,她会有一种难辞其咎的负罪感。
随着罪犯又绑架了一名10岁女孩菲比,案情变得更加紧迫起来。
丽萨很早就怀疑艾薇对罪犯怀有感情,当发现绑匪曾是艾薇学校里的一名员工,她甚至怀疑艾薇在案发前就与绑匪认识,是自愿跟绑匪走的。
出于事态紧急,丽萨又逼问艾薇是否隐瞒了绑匪的下落,置菲比的安危于不顾。
丽萨的判断里有合理的成分,但是她的推想夸大了事实,怀疑艾薇知道绑匪把菲比藏在何处,更是冤枉了艾薇。
艾略特因此与丽萨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他们本来是互相爱慕的一对,现在两个人的关系却变得紧张。
在丽萨看来,艾略特情绪化,影响了工作;艾略特却提醒她,他了解她是怎样的人——看到升职机会,就不顾一切。
换句话说,艾略特认为丽萨功利,没有人情味。
艾略特确实是一个情绪化的人,总是没法把个人情感与工作截然分开。
后来,因为案情里有新的发现,艾略特也相信艾薇在撒谎,怀疑她知道绑匪的藏身之处。
他担忧菲比的安全,一时失去耐心,还对艾薇擂了桌子。
随后发现自己误解了艾薇,他又后悔内疚。
但也正是这样一个艾略特,因为从不置身事外,所以有种奋不顾身的精神。
艾薇逃出后的第七天,绑匪提出条件,要艾薇单独见他。
警方暗中保护艾薇,但还是跟丢了,绑匪放了菲比,却成功劫走艾薇。
追捕过程中,艾略特驾车堵住绑匪的路,结果被绑匪开的卡车撞翻。
他的脚腕骨折,同在车里的丽萨头部受伤,情况更为危险。
绑匪逃脱后,又是艾略特锲而不舍,启发菲比用画画的方式给出线索,锁定了绑匪的位置。
不过艾略特没有参与艾薇的救援,因为丽萨的伤势忽然恶化,他赶去医院了。
在医院里,他握着丽萨的手,自责道:“我把一切搞得一团糟。
”艾略特身上有弱点,但是他的弱点也是他的可贵之处。
艾薇最后并不是靠警方营救出来的,她自己救了自己。
这是这部英剧的另一层内涵,展现了一个关于勇气和新生的故事。
按照剧情,艾薇被怀疑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指受害人对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心理情结。
其实不必拘泥于这个名词。
艾薇身边的人虽然都很关爱她,但是没有人能够替她走出心理阴影。
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当一个人不敢走出自身困境,会给自己找到种种借口,然而现实不会自行改变,结果只能坐困其中。
这就是艾薇在剧中重蹈覆辙的含义吧?
这部剧表面是犯罪题材,却对艾薇13年里的经历不做具象的回顾,一方面将视角始终放在当下,围绕艾薇的孤独与相关人际关系进行展开,一方面又让艾薇重新落入绑匪手中,以进行时而不是过去时呈现艾薇的囚禁生活。
这一切都说明,犯罪不是故事重点。
可以把绑架看作一种象征,代表心理阴影或现实困境对人的捆绑。
艾薇逃脱的过程只用了一分钟镜头,警车随即赶到,艾薇的家人将她紧紧抱住,全剧戛然而止。
虽然悬念直到最后一刻才解开,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希望。
我想,这就是虚构作品的价值之一。
在虚构的世界里,我们会毫不犹豫选择事情应该发展的方向,因为我们的内心对此一清二楚。
然而知易行难,在现实中,我们却很难鼓足勇气。
特别是,如果让我们感到裹足不前的难处正是来自于家庭呢?
《失落十三年》不仅结构精致,镜头也非常细腻,演技特别出色。
我看了很多遍。
看到中间以为会有剧情大反转,比如这一切都是Ivy自己所设的局、比如是Ivy自己也想要有一个可以依赖的人,所以一直不说关于Mark的信息。
Ivy对于这十三年的经历描述,整部剧前大部分都让人感觉她一直在隐瞒事实,给我感觉好像最后肯定会有个大反转的期待... 然而并没有什么反转,内容比较循规蹈矩。
就是一个心理有问题的男人Mark抓了13岁的Ivy在地下室囚禁了13年。
Ivy跑出来后,Mark又抓了另一个小女孩Phoebe,然后Ivy去跟Mark见面,Mark就把Phoebe放了,把Ivy又重新抓回去。
最后Mark要跟Ivy一起死,结果Ivy自己逃出来了,Mark被自己放的火烧死了。
就很normal...但是后面真的有很多槽点... 比如商场里有40多名警察,却没有一个人盯得住Ivy导致她再次被Mark带走;而且最基本的商场所有出入口提前安排好人手也没做到,警察是用来干嘛的?
另外,既然监控都拍到了Mark带Ivy下卡车换车,就不能跟着这个路线继续trace吗?
居然就直接说下卡车不见了就没了?
这么一条大线索摆在这呢,搜查组动起来啊!
结果就这?
还有,Elliott最后找Phoebe画location附近的标志性建筑,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啊,人家小女孩明明还能继续画下去,黑人警官直接进来打断不让画是什么鬼?
请问你是Mark同伙嘛???
还有最后的结局,Ivy一逃出来房子就爆了,然后警察和消防车才来,人家最后还是自己逃出来的!!
要你警察有何用啊?
这些细节和部分剧情真的让人无语😓但啾迪的演技还是很好的,但可能Killing Eve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所以这部剧里我看Jodie的表情都感觉她是故意在演的hhh... anyway故事和整体剧情还是不错的,就是有很多细节方面不太合理,值得吐槽一下。
女警察和男警察这条线真的一言难尽,把理性和感性分到两个人身上显得男警察蠢又显得女警察尖酸刻薄,可以说是狠狠的黑了警察一顿,最后能支撑我看下去的只有女主这条线,看女主从罪犯手里逃出来以后只能自己一个人找依靠自己疏解自己的心理还要独自面对大众的非议和警察像审犯人一样的审问,作为观众我是真的感觉很窝火,女警审问女主时一脸得意洋洋的表情逼得我时刻想要弃剧。
一天刷完这部剧,感觉深深懂了什么叫做英剧的阴冷恐怖。
虽说是惊悚篇,但全剧不是那种感官上的惊悚,而是心理层面上对你慢慢的渗入而感到寒冷。
前四集进度还行,最后一集突然跟开了挂一样。
结尾有点烂尾,但自己想也说不出应该有什么样的结尾。
很多人说很多人设都是多余的,其实感觉还好。
因为这部篇主要打的就是心理战,她回归社会后身边碰到的种种人际关系,和学着去处理等等。
看完后不禁让我想起,如果我是那个女主,我又会怎么面对这阔别十三年的社会,或者是否还有勇气去面对这阔别十三年的社会。
最后还是不得不说,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真的很重要。
多少罪犯就是因为家庭原因而导致的心理扭曲,当你没有做好那个准备去为另一个人的人生负责好前二十年的时候,请你别让它存在啊。
还有就是看好自己的孩子,社会真是太奇怪了。。。
看完后屡次好奇,这是原创剧本或小说?
还是现实改编?
因为有些怀疑Ivy这个人物的真实性——过于完美。
从13岁开始经历13年的囚禁虐待洗脑控制,她是如何保持着如此完善的人格的,简直比在“正常环境”下“正常长大”的孩子还要“正”,可能有一点点心理成长滞后?
但对真善美的追求从未扭曲(脑洞:难道是因为White一直让她做一个“乖孩子”么[惊恐])。
再仔细回想,尝试还原一下她被绑架之前的家庭环境,似乎又能相信这个人物了:虽然爸爸很忙,妈妈也许偶尔会有长期困于家庭带来的烦躁和失神,但毫无疑问,爸爸妈妈都是如此温柔、善良、有智慧的人,而且他们毫不吝惜用爱意包裹住两个女儿。
所以妹妹才会对爸爸出轨一事如此愤怒,认为那不可原谅;但同样,她也才会长成了一个内心强大的小天使。
所以Ivy才会在得知爸爸出轨一事后将其等同于爸爸放弃了相信自己会活着;也才会在13年后、又遭受一次次暴击之后,依然温暖坚强。
因为她们都是可以如此有底气地信仰爱的人。
而《三个女孩》里面的姑娘们,什么底气都没有。
如果同有b站党,并且已成年,建议关闭弹幕使用。。
或者多多举报。
一口气撸完5集,趁着记忆还新鲜记录下碎碎念,没理论,纯感性,可吐槽,不撕逼。
当我觉得一个剧还不错的时候评价基本正面。
涉及剧透。
1.女主直到最后开始接触犯人之前,逃出来的女主自我修复的心路历程简而言之就是“寻找依靠”。
其实女警一开始的判断应该是正确的,13年,斯德哥尔摩怎么着也给练出来了。
女主被绑架的时候并不是心智尚缺的儿童,加上本身就交的那么酷炫的朋友,所以内心对于生活的常识规律和对错的基本判断都是有的,这也说明了她一直想救Phoebe的心情;但她缺失的是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人与人的互动方式和事情的面对与处理方式十三年来只有一个人陪她完成,潜移默化里自然会将这个人的行为作为重要参考,理智和三观对于她来说可能根本不存在,我觉得女主没黑真的已经非常牛逼了(当然这也可能是个槽点,确实恢复得有点儿太快了。。
)生理和心理拯救了自己两次,还救了差点弄伤自己的爹的闺女一次,还间接团结重组了自己的家庭。
模范代表。
什么不配合调查,妨碍执法,警察在这片里从头到尾是负分设定吧?
哎。
还是希望全天下的男孩儿女孩儿都能远离性骚扰和变态。
2.警察那就再来说负分们。
头儿没什么戏份典型官僚,不管。
去年的屎剧From Darkness我第一个记住的就是Richard Rankin,一口浓厚苏格兰口音太清新了哈哈哈。
这次从警察老公变成警察,依旧状况外。
情绪全写在脸上,没有行为标准,除了最后判断出女主所在位置我已经不记得他还做了什么。
你说你从开始愚到结束地同情女主不动摇多好,阻止搭档的是你,支持搭档的也是你,差点弄死搭档的还是你,你说Lisa怎么这么瞎摊上你个坑爹队友兼紧急联系人。
Lisa是好感度略高的,毕竟人家总是穿的很美尤其鞋(重点错)。
尽管对各种人的问话引导性过强,有点自负,但作为警察探寻真相的态度没跑偏(这里可以讨论),而且她的自负没有引起偏执,可能就真的只是想破案升官呢。
要没有女警的部分坚持,凭Elliot那退缩的态度,估计十集都问不出话找不到尸体。
讲真,你们警局的profiler屌用没有,需不需要我给你们criminal minds的联系方式。
3.家人家庭伦理什么的最喜欢了。
按时间轴看,是女儿出事了之后,家庭内部分裂,父母各自心思?
这真的太能理解了。。
所谓逃避现实最好的方式,无非寻找可以给予安慰的新怀抱。
让别人告诉你没事的,不是你的错,你可能就信了。
先说爸爸吧。
爸爸第一时间赶回了家,也和对象断了关系,因为女儿彻底让自己回归,且不论以后怎样,至少在这五集里,他是个好爸爸。
为了给女儿安慰去联系Tim,全家陷入无措时提出要大家一起出去去找,够体贴也够man。
妈妈就显得敏感很多,前期controlling太强,导致整个家里的气氛都有点诡异压抑,不过如果没有妈妈,那个让Ivy感受家人原谅了自己的转折点也就不存在了。
最后自己也说了,为了让自己好过,把错误全转移给别人。
妹妹。
妹妹!
妹妹嫁我!
发现Ivy危险第一个冲出去护住她,察觉姐姐对自己敞开心扉后说”You came first“,陪她做以前做过的事。
俩人躲在帐子里笑的画面看得泪目。
评论有说是不是以前妹妹比较受忽视,所以开始不能接受Ivy回来了。
我不认为小时候会受到忽视,否则她对姐姐后来不可能那么真心,没有一起走过青春期的姐妹算什么姐妹。
但是在Ivy回来之前Emma觉得当下的生活很不错不想被打破普通的平静与幸福倒也许是真的。
4.朋友Tim太软了。
温柔是好事,软弱不是。
对牵涉自己的人都会说对不起的人,还是离远一些好,你永远没法在关键时刻指望ta,说不定还被留下不必要的记忆负担,帮ta擦屁股。
Eloise在车里对Tim说的“Nostalgia with a side order of guilt”正戳红心,剧里的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围绕着这一点在活着,闺蜜简直上帝之眼。
人总是对于自己的行为三观跑偏,却对于别人看得透彻,所以放纵也不代表她不善良不正直,传说中的我抽烟喝酒纹身穿孔但我是个好姑娘。
这概率也是有的呵呵呵。
5.其他老校长这个角色真让我觉得有点划水。
撑死也就提供了一个证词而已,即使和妈妈有过一段儿完全用嘴说的就可以,何必浪费发这个工资。
妹夫就一打得很心酸的酱油。
好好的准新婚生活被小姨子搅合了,差点扫地出门,你说我给你们当个免费劳力容易么我。
变态White不说了,除了变态我也说不出什么,恋母是扭曲性冲动的源泉,倒霉家庭出的倒霉孩子,被炸死算他光荣。
因为啾迪看了这部剧,这时候在网上已经很难找到资源了,于是就在网盘里看完了全部😂ivy真的很不幸,被关在地下室十三年之久。
但是还好,在她逃出来之后,至少所有家人和朋友都在努力帮助她爱护她,虽然有时候也会让她伤心。
看前半段的时候女警察让我挺不爽的,时常咄咄逼人,后半段男警察也让我挺不爽的,发现ivy没有说实话时就大发雷霆。
她们都或多或少忘了,其实ivy也是一个受害者,尽管她逃了出来。
最后一集的一直在关心进度条,希望ivy不要出事,ivy在和mark对峙时已经表明她不再相信mark的谎言,也不再相信畸形的mark称之为“爱”的东西。
因为她见到了真实的爱。
爱你的人不会把你关在密不透风的房子里,不会时刻提防你逃跑,不会用恩赐的语气对你说话,不会强迫你做爱。
爱的占有欲是他想成为你最重要的人,是他想在每一个晴日黄昏与你携手漫步,是他想要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爱你最保护你的人。
他爱你,就不会捏着你的下巴往墙上撞。
他爱你,是会让你体会到全世界都在爱你,而不是全世界只有他在爱你。
和room比差远了差远了。
男警察没脑子,女警察聪明但刻薄。压抑又细腻
还是没有明白 逛商场的时候为什么不求助 不要跑呢?
事实上,直到最后,她才逃了出来。
看到一半就弃了,有点心堵
有很出色的地方。顺带明白jodie会被选中饰演villanelle的原因了。
人之初性本善和人之初性本恶
姑娘演肥瑞的疯狂日记的时候就注意到了,是唯一的亮点。
还行,男警官猪队友存在,女警官有智慧有胆识可是最后差点被猪队友害死。两次都是靠女主自己逃出来,真讽刺。
太细腻克制,人物关系的铺排大过对于真相的追寻,里面所有人都不紧不慢的。从人文关怀和视听的角度,可以有四星,但是对剧情而言三星足够。人物都立起来了,尤其是智慧冷静的女警察形象。前面铺了很多细节,但直到最后也没有好好利用起来,说好的反转黑化复仇真相呢?或许这就是英剧不同于美剧的地方吧
第一部让我觉得编剧硬凹的英剧。不再信任角色。
大学看的,女主角是肥瑞的女二号
居然还行了
全程压抑 女主演技一般~喜欢女警,男警虽颜值有智商不在线全程卡壳:)剧情感觉一般般$%#\看过没感觉……
三集就够了,太拖了,女主的好多行为我真是理解不了
其实视角还是我喜欢的,但被拖得太长,3集已经是上限了
比电影房间节奏更舒缓因此故事讲得更细腻的被绑架人的故事,看多了这题材整个人都不好了。女主角朱迪·科默!从肥瑞一路看过来的演技大增,成长很快的姑娘,相貌也有点特殊,看好你~
剧情和细节都很好,喜欢女主的演技。但就是太拖了,明明三集就可以。另外,警察男女到底在干什么?
讲的就是一个女孩被囚禁十三年逃出来了,又被抓回去了,又逃出来的事儿。警察都蠢的要死。不好看,节奏太慢。不推荐看。
失落的13年 不只是Ivy 于家人也是 姐妹之间的感情好温暖 爸爸在再次复得时补上的那个拥抱也有些感动 Ivy的第二次自救 是有很多很多的爱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