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多第二季

Andor Season 2,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角色前传剧,安多最终季,安道尔 第二季(台)

主演:迭戈·卢纳,斯特兰·斯卡斯加德,吉娜薇·欧瑞丽,阿德里娅·阿霍纳,本·门德尔森,丹妮斯·高夫,凯尔·索列尔,福里斯特·惠特克,艾伦·图代克,费伊·马赛,伊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25

《安多第二季》剧照

安多第二季 剧照 NO.1安多第二季 剧照 NO.2安多第二季 剧照 NO.3安多第二季 剧照 NO.4安多第二季 剧照 NO.5安多第二季 剧照 NO.6安多第二季 剧照 NO.13安多第二季 剧照 NO.14安多第二季 剧照 NO.15安多第二季 剧照 NO.16安多第二季 剧照 NO.17安多第二季 剧照 NO.18安多第二季 剧照 NO.19安多第二季 剧照 NO.20

《安多第二季》长篇影评

 1 ) 战胜帝国的,并非天行者的原力

当邪恶的帝国被反抗军击败,我会情不自禁的为那些万众瞩目的英雄们欢呼,可有时,我也会在困惑中思考:为什么帝国会被反抗军打败?

是因为邪不胜正?

可修修补补的x翼怎么能击毁两个死星;走私偷运的爆能枪如何战胜at-at;初出茅庐的卢克竟然胜过了帕尔帕廷和达斯维达;缺衣少粮的反抗军打败了源源不断的克隆人军团。

这是怎么做到的?

我困惑这些问题,不仅是因为无聊时的遐想,当我看到加沙的孩童流离失所,当我看到联合国的救助者死无全尸,当我看到昼夜兼职的普通人忍饥挨饿,我多么希望一位天行者来到现实中,用无所不能的原力解决邪恶的敌人,因为除了原力,还有什么能拯救我们?

直到我看到了《安多》,这部在我心中最伟大的星战影视作品。

在我看来,他的伟大之处并不只是因为其独特而印象深刻的美学,亦或是演员们精彩的诠释,而是他的内核——星战的不朽之处在于它对“反抗”这一主题的美丽展现,而安多则在其上更进一步,超脱了几十年前的美式个人英雄主义,将目光放在了那些万众瞩目的英雄之外——那些小人物身上。

说实话,我第一次看到安多上尉时的场景已经记不清了,我只记得年少时在看《侠盗一号》里似乎有见过这位人物,可那时我更爱盯着英俊的汉索罗船长与他的千年隼号,而其他人呢?

比克丝,卢森,莫思玛,索格雷拉。

或许那些熟捻星战历史的资深粉丝们能将他们的人生经历倒背如流,惭愧的是,我这个普通爱好者甚至不知道他们在正史有没有出现。

在浩如烟海,英杰辈出的宇宙中,连原力都没有的他们似乎如此渺小,就是他们打败的帝国吗?

是的。

现在让我们回答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反抗军能战胜帝国?

也许我们能从一个相似的故事《过秦论》里找到答案。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因为每一个人。

因为一个屠杀者愿意迷途知返,隐姓埋名几十年传递情报,最后为了保护关键信息英勇就义;因为一个孤儿愿意为了同样的事杀死拯救她,抚育她的养父;因为一个偏远星球的平民愿意为了她的爱人全心全意投入革命而悄悄离开;因为一个高高在上的议员愿意为了素不相识的死者放弃一切,痛斥皇帝的残酷。

每一个人都在为了反抗帝国的暴政而奋斗,他们很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什么,被抛弃,被追捕,早在新共和国建立之前他们就死透了,可那又如何呢,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打败帝国的,并非天行者的原力。

因为真正的原力远不止隔空锁喉或在走廊大杀特杀的神秘力量,而是更强大的东西,一种杀不死的东西,它可以被牺牲散播,可以被奉献传递,可以随希望流淌,从眼神中,从言语里,从血液下,直到重获自由的那天,直到没有黑暗的地方。

我们曾拥有它,我们仍可以拥有它,只要我们还拥有它,无论是帝国,秦国,还是美国,或是更邪恶的东西,我们尽可以将它们打败。

不要温和的走进那个良夜,要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2 ) 《安多》第二季前三集吐槽

美剧《安多》是《星球大战》的外传《侠盗一号》的外传

虽然是外传的外传,但是这部剧一点也不马虎!

迪士尼财报透露《星球大战》衍生剧《安多》第二季的制作预算高达2.9亿美元,该剧超过《星球大战:最后的绝地武士》(2.8亿美元),成为史上最贵的星球大战项目。

《安多》第一季的预算为2.5亿美元,而两季的总制作成本已达到6.45亿美元,迪士尼投入的资源可谓顶格水准

《安多》不仅制作精良,口碑也是顶级,目前两季的豆瓣评分均为9.0许多星战粉丝更是把《安多》评为最好的《星球大战》作品

目前,《安多》第二季更新了前三集,这三集的角色很多,不过剧情爆点不多,主要是作为承上启下的三集分为四条线讲述:安多线。

安多偷了个飞船,但前因后果也没怎么交代,接头地点遇到了一群乌合之众组成的反抗军,给我们义军大佬都整无语了,这一段情节拍了两集,感觉有点水剧情,整条线就最后揭露雅文四的镜头有惊喜

比克斯线也是没多少实质性剧情,对帝国剥削压迫的刻画也不好,色痞军官纯小丑,他刚出场我就猜到后面会被比克斯搞死了,白兵描边枪法更小丑,最后布拉索brasso下线得也莫名其妙,上一个镜头骑着摩托跑路,下一个镜头就冒着烟车祸倒地了

“南大”蒙莫思玛线线属于有实质性剧情但过程太冗长了,剧组花钱搭了那么大布景、设计那么多服装不能浪费,但就南大赔了女儿又被勒索这么个事演得太长了。

这条线主要是为了刻画钱德里拉星的氛围感,大段大段讲文化习俗。

另外最后司机我记得是卢森手下?

估计后续卢森手段会越来越激进

顺带科普一下“南大”是国内的梗,因为一个网名为“南方战士”的星球大战粉丝喜欢拿蒙莫斯玛当头像,所以国内很多星战粉就给蒙莫斯玛取了这个外号帝国社畜二人组线,这条线最短。

第一集里开会神似《万湖会议》引出戈尔曼星球,帝国准备掠夺式开矿戈尔曼星。

克总的回归很不错,还玩了一下帕尔帕廷“unlimited power”的梗。

至于后续两集的社畜二人组戏份,仿佛在拍海澜之家和都市婆媳剧,有点搞笑

总得来说还算是过得去的开局,虽然亮点不多但也算完成了故事展开的任务,可能是我期望太高所以不是很满意吧,但还是希望后续剧情能更充实一点稍微有点担心,第一季前三集也是慢节奏多线叙事,不过第三集小结尾最后线索汇合得非常好,比如卢森线,警察线与安多的汇合,特别是安多在卢森飞船上冲出大气,看到阳光,就能与年少的安多被玛尔瓦带离母星的镜头做对应,有一种收束感。

当然第二季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和不错的地方,比如说到戈尔曼资源收割计划时黛德拉说的,需要可控的叛军做错误的事,这个叛军大概率就是俘虏安多并内讧的这波人,还有钱德拉星的东方神秘大国的即视感,甚至整出个星战版十二兽首是让人挺乐。

第二季一共12集,根据预告推测,后面剧情高潮会是在戈尔曼大屠杀和南大演讲,事件出自旧正史,塔金将飞船降落在戈尔曼停机坪抗议平民头上造成的伤亡事件,最初提及于1990年的《义军同盟资料书》,是蒙·莫斯玛在内的2000人代表团公开反对帝国的开始。

 3 ) 星战传奇的善与恶

当有人跟你谈善恶,给你树立一个恶的靶子,不用怀疑,他就是想让你加入一场圣战。

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告诉人们东方异教徒有多么邪恶,然后,他要求人们进行十字军东征,开启圣战。

邓布利多花了数年来告诉哈利,伏地魔有多么邪恶。

然后,他要求哈利牺牲自己来消灭伏地魔的魂器。

这也是圣战。

托尔金告诉读者们,索伦是邪恶的,他居然胆敢带领相貌狰狞的东方民族来占据中土世界。

所以,霍比特人,矮人,都踊跃加入了圣战。

圣战让人狂热,圣战让人愿意牺牲。

星战即圣战,星战传奇书写的是圣战者的传奇【唯一例外的是TCW,那是星战系列中唯一对圣战乃至善恶二元价值观提出质疑的影视剧】。

所以星战的主线一直都是塑造帝国之恶。

安多对帝国之恶的塑造到达了新的高度,所以圣战者的光辉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只是,我们现在知道,东方的所谓异教徒其实一点也不邪恶。

我们现在也知道,伏地魔的主张代表了魔法世界相当大一部分保守派公民的主张,并且始终得到这些公民的支持【虽然他们被称为食死徒】。

他其实是一名反对派领袖。

我们甚至开始反思,索伦手下那些赶着大象的异族人并不邪恶,即便是半兽人也有自己的社会组织和诉求。

但是。

信我,或者不信我,这中间没有其他选择;圣战来临,你或者成为敌人,或者消灭敌人,这中间也容不下第三种选择【除非你是文崔斯】。

所以你看,要想保有选择的自由,实在是太难了。

 4 ) Who are you??? 果然要打败敌人就是要成为敌人甚至比敌人更可怕的存在吗?

革命是不是最终都把我们推向了另一个自己?

连着一周不到刷完了S1➕S2,体感S1给我的震撼更多一些,可能因为初入第一季是一个很新的东西很新鲜的世界,对一切人物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也是许久没找到一个如此对我胃口的史诗剧集了,也是第一次看大IP的衍生剧。

安多系列之最,刻画最完整成功的角色:安多,Luthen,KleyaBix,Maarva还有Cinta属于第二梯队刻画的还可以的,真的是Andor身边最重要的女人Bix和Maarva一步步把他推向了终极反叛之路。

其他人例如Senator和Vel就是大量篇幅堆砌不知道拍了个啥,到底是什么推动力她们一开始想要加入反叛军的呢?

刻画的太单薄了,角色特质一点厚度都没有。

记录一些S2给我一些印象深刻(但可能不多)的场面第二季第一集开头出现的帅气Cassian

鼓舞(蛊惑)女帝国员工时候的这幅样子当时震惊到我了,我看的时候be like“Who are you?

” 怎么一年不见如此会蛊惑人心?

“we started flirting”时候那个有点漫不经心,又胜券在握,又有些老谋深算的笑容让我觉得很陌生。

还有说“you are coming home to yourself”时候的虚假走心虚假真诚。

对比一下后面发现飞机型号不对任务交接出问题时候的怒火,每次出任务的不情愿,为了Bix暴怒找上门Luthen,以及一次次地说quit,做完这票就走人……感觉这才是真正的Cassie,又或者哪个才是真正的Andor我们也不得而知。

面对工作他也渐渐长出了两幅面孔,工作时候的冷静沉着杀人不眨眼,再到生活中对Maarva和Bix的患得患失。

Who are you?

其实ep1-3我认为的记忆点也就这一个了lol,节奏和剧情安排的都挺平平的。

烦了一个大型剧集到后面都会有的问题(例如权游和怪奇物语)就是角色越来越多,线越来越多,而且剪辑节奏也很奇怪,让andor在任务失败的地方待了两集多???

一个wedding看一群人疯狂party就半集多出去了,不得不说这个剪辑很奇怪是一,剧情丰富程度有问题更为致命。

上层阶级的荒淫奢靡,底层人民的苦难(Bix差点被rape的戏码),这种cross cut已经是很老掉牙的手法了,而且基本上第一集这两种对比我们也都看到了,第二季没有任何进步反而更无聊了。

ep4-6ep4小情侣一些mission ptsd 果然干革命的人最后都是broken inside

ep5我最喜欢的高光时刻:Kleya!!!

越发地感受到她和Luthen之间power dynamics的转换,她似乎才是Luthen的依靠,是那个可以给Luthen足够安全感的人,是那个真正掌握权力的人(演员演技太好了,全剧我的最佳)

这一段对话也是很有意思的,果然革命会让自己和原本的自己越走越远,太过清醒的人可能也搞不了革命。

ep7-9真正的高潮部分来了,其实整体的高曼大屠杀场面够足够长,够真实,够残忍,但就是感觉又有点不够意思?

类似于打戏够精彩但文戏张力不够。

遭受灵魂质问的Syril 我到底是谁?

令我震惊的点莫过于Andor在一切混乱大场面里面都表现的过分淡定,尤其是这个大屠杀仿佛和自己完全无关,只是拿钱办事刺杀Meero,好一个第一季雇佣兵即视感,不过Andor一直都给我这种感觉,也算是一个角色的consistency吧,就更让我觉得他越来越像Luthen了。

也变得不太能理解为什么他对Bix有这么多分离焦虑症,而且剧情做的最不好的一点就是没有安排什么俩人一起出任务做到生死攸关的场面,这样虽然cliche但是Andor和Bix这个关系线会交到的更明确一点,以及俩人为什么会做一些决定,给够足够的理由,而不是只是活在他们口中“翻旧帐”的任务里。

一眼万年(不是)Syril终于看到自己心心念念一直活在全息投影里的Andor,然后没抓住target几分钟就死了,这里真的是灵魂质问:Who are YOU!

”也是本季最highlight的地方。

所以Syril到底是谁?

他知道自己是谁吗?

他总是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也总是被人骑在头上,母亲,上级,Dedra,一辈子一直在满足别人的期待,一直在追逐一个幻影。

这里我最好奇的地方是Dedra在为经历了高曼大屠杀而感到崩溃,还是失去Syril一人而感到伤心内疚?

两者很难共存吧?

如果看到高曼大屠杀这种惨状还不为之所动的话也很难为死去的一人伤心吧?

ep10-12感觉ep10的质感高了n个档次,开头的秘密对话,灭口…配乐和摄影感觉都和前面不是一个level,最精彩的关于Luthen和Kleya的关系也都释出了。

这两句告别的话我真的哭死,俩人终究是完成了一个power dynamic shift,反叛大业也终于慢慢交到Kleya手上了啊啊啊啊!

Kleya真的是终极无敌T人,很适合搞革命…….但不得不说最后几集剧情真的很降智,Meero直接被关起来了,审查原因也够敷衍的,生硬的转折。

Kleya一人突击医院,任务成功,毫发无损出来了??

还能成功发射信号给Yavin,帝国你们要是这么差活该倒掉……还有最后救出去Kleya的剧情就更降智了,全靠一个K机器人,这剧主角光环真的好明显好明显……

 5 ) 个人关于安多的一点想法与讨论

先说观点:剧集安多之所以将压迫-反抗关系塑造的很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塑造了一个强大而有秩序的压迫体系,强大的压迫感才能塑造起反抗的可贵。

先叠甲:以下内容个人主观性很强,求轻喷,谢谢。

很明显卢卡斯在一开始设计帝国的时候就是照着纳粹德国塑造的,无论是冲锋队这一名字,还是白兵手中照着MG34改造的爆能枪,都能佐证这一点。

但是九部电影并没有很强的这种压迫-反抗的感觉,其更集中于塑造维达-卢克这对父子,就算是后传也逃不开银河家事(ray和帕尔帕廷),不是说太空歌剧这种形式不好,而是你老这么拍就有点俗了,当时拍帝国反击战的时候是1980s,无数影迷在电影院听到那句“I AM YOUR FATHER”之后发出了和卢克一样的noooooooo的呼喊(我第一次看也是),但是放到现在已经不能让人感到诧异了,你2019年还端出来“我是你爷”就有点炒冷饭的嫌疑了。

有点扯远了sorry,回到正题,789三部曲显然意识到了“帝国不够强大”这个问题,意识到了白兵打不准已经成为笑柄了,所以他们造出了死星No2(starkiller base),他们把义军的飞船炸毁,塑造起一个强大的敌人,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我认为他们想要塑造的是“帝国很能打”(我将一秩也并到帝国范畴,我这的帝国代指一个极权高压的政权),但是普通人对这个其实是没有太多感觉的,毕竟普通人对于战争还是离得很远的,对于主角的牺牲也只是感觉扼腕叹息,但是并没有那种“看的喘不过气”的压迫感。

那么如何能让普通人,荧幕前的你我也能感受到帝国的真真切切的压迫感呢?

答案就是塑造帝国官僚机器,塑造一个强大的精密的用于压迫人民的政治实体,才能让人们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压迫感。

就以安多第一季为例,我在网上随手一搜安多第一季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基本上都是监狱戏份,其实抢劫戏份也做得很好,每个人的塑造都很生动,但是唯有监狱戏份才是压迫感最强的。

监狱作为维护帝国统治的暴力机器之一,与军队这种暴力机器来说离普通人距离更近,一般来说是普通人能遇到的最强大的暴力部门了,这就是压迫感的来源,将与观众距离近的东西极端化,让观众意识到“这可能发生在我身上”,这才是安多剧集做得好的原因,包括帝国安全局的刻画,它试图改变观众心目中一贯的“帝国就是维达带着一堆白兵到处打砸抢”这个刻板形象,同时也试图改变“绝地引领反抗”这一观念(其实在电影7和8有这个意思,但是9又回去银河家事了),安多剧集要塑造的帝国是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这个官僚体系通过众多的暴力部门,对整个银河实施高效(注意这个词高效)高压的统治,这才是符合逻辑、符合现实的统治,一个极权政府必然是一台高效运转的精密机器,而不是军队=统治,白兵不等于统治,维达也不等于统治,恰恰是公务员Karn最能代表帝国的统治,所谓“平庸之恶”,看上去只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打工人,却是帝国统治机器中一颗螺丝,千千万万个这样的零件,组装起了庞大的帝国统治机器。

在第二季中这种塑造逻辑更上一层楼,第二季第一集上来就搞了一个克伦尼克领衔的“万湖会议”,我很是喜欢这段戏份的台词设计。

我翘首以盼,看看第二季能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帝国出来。

其实这么多年来人们对星战已经刻板印象化了,绝地砍白兵如同砍瓜切菜,66号“绝地增殖”令都成为梗了,而且随着漫威的流行化,超英电影的流行,人们对于具有“超能力”的绝地武士已经没那么有感觉了,欧比旺剧集直接口碑暴死,反而是曼达洛人和安多这种讲述小人物的剧集异军突起。

“后绝地时代”,星战将何去何从?

我觉得这是个值得达斯米奇思考的问题。

 6 ) 安多中的那些现实隐喻

在《安多》第二季临近尾声时,莫思玛议员站在帝国参议院的讲台上,声音清晰而坚定,被沉默的观众与空洞的权力回声所包围。

她说:“帝国让我们彼此怀疑,让我们害怕真话。

我们甚至开始相信,沉默就是安全。

”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不像一部太空歌剧里该出现的桥段,那正说明了它的成功。

《安多》没有光剑,也没有原力,它呈现的是现实本身。

它呈现的并非星球大战,而是权力与恐惧如何慢慢扭曲一整代人的语言、判断与道德感。

在莫思玛那段激动人心的控诉背后,我们所看到的,是一套在历史中反复上演的控制模式:让人们在混乱中失去真相,在恐惧中放弃表达,在习惯中接受谎言。

这种安静的顺从,不靠暴力维系,反而比暴力更高明。

它不要求你真心相信,只要你“别惹事”;它不强迫你参与,只要求你“别多嘴”;它甚至允许你有思想,只要你不把思想说出口。

这种“不需要动用暴力的秩序”,其实更像一种情绪管理术——让人渐渐学会自我审查、自我否认、自我归顺。

于是你发现,最常见的不是那些激进的反对者,而是那些“没有意见”的人。

他们是最顺从的齿轮,也是最耐磨的燃料。

他们对一切都“不置可否”,对所有事情都“保持中立”。

可正是这份中立,把整个系统维系得天衣无缝。

曾有一位中欧作家写过,假如你在一家小店橱窗上看到一张标语,不必问那人是否相信那句话。

他贴出来,不是为了表达,而是为了不惹麻烦。

他甚至可能根本没有认真想过这句话意味着什么。

而这种“假装相信”的日常动作,就是最深的默契,也是最无声的协作。

因为这种秩序从不需要全民信仰,它只需要你闭嘴。

而一旦你习惯了这种小心翼翼的表达,你便逐渐失去了判断力,甚至不再知道什么是真实。

你会开始说“反正说了也没用”,你会觉得“还是活得安稳一点”,你会默认“说话要看场合”。

说到底,最可怕的,不是有人在审查你,而是你已经不需要别人来审查。

在《安多》里,没有哪一场战斗比那场“沉默的演讲”更动人。

莫思玛明知没有人会回应,仍然说了下去。

她并不是想唤醒谁,而是拒绝沦为另一个装睡的人。

这种不合时宜的清醒,本身就是一种对抗。

反抗不一定是举起武器,也不一定要推翻什么结构。

它可以是在一句“大家都懂”的寒暄中保持沉默;也可以是在一句“你懂我意思”的暗示中说出:“我不懂。

”这听起来微不足道,却是最危险的动作。

因为在一个只容得下赞美的世界里,哪怕只是一个不配合的动作,都是无声的反抗。

统治成本我们总是以为,一个庞大的机器的崩塌必然来自正面的冲击:一场大规模的起义,一次石破天惊的运动,一场轰轰烈烈的爆炸。

但《安多》却展现出了另一种更沉默也更真实的崩解方式——帝国并非被击倒,而是被自身的重量拖垮。

在这部剧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桥段,并非发生在战场上,而是发生在会议室里。

帝国安全局的官员们冷静、精密,每个星球的动向都要备案,每条传言都要上报,每一桩微小的抵抗行为都要派出小组调查。

你以为这代表系统的强大,但其实,这才是系统的真正弱点。

因为一个真正稳定的社会不需要天天靠命令来维持运行。

当一个体制必须通过密集的情报、繁复的制度与庞大的军力去压制每一个角落的异动,这说明它根本不被信任、不被认同、也无法放手。

它变成了一个必须不断自我加压才能站稳的高塔。

一旦停止运转,一切瞬间崩塌。

《安多》没有大张旗鼓地讲述“如何反抗”,而是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一个以控制为目标的封闭系统,终将被控制本身带来的损耗所拖垮。

因为它不是为进步而设计的,它是为稳定设计的。

它可以精确地压制各种不稳定因素,但无法控制与日俱增的运行成本。

恐惧可以让人闭嘴,却无法让人认同。

久而久之,这套系统就如同一架永不停歇的机器,在内耗中渐渐失衡。

我们往往误以为这种体制“效率极高”,因为它在执行中果断狠厉。

但真正的治理,从来不是压制冲突,而是化解冲突;不是让所有人听话,而是让他们愿意倾听。

命令与恐怖只能得到短暂的沉默,却买不来长久的稳定。

这种模式的终局,是它不得不持续扩张自己的监控触角,不断加强控制力度,不断填补那些因信任缺失而产生的漏洞。

它越来越庞大,也越来越沉重,它拼命地运转,直到不堪重负。

《安多》的结尾没有一场终极大战。

帝国没有被某个英雄打败,它只是在超负荷运行中悄然瘫痪。

这不是反抗者的胜利,而是封闭控制系统的必然结局。

牺牲一部分人在《安多》第二季里,有一个极其扎眼的情节设定:帝国为了推进一项代号“死星”的秘密计划,将高曼星变成关键资源的开采基地。

而为了掩盖这一布局,帝国选择以“维稳”为名实施大规模屠杀,将整个星球军事化。

高曼人民被屠杀,家园灰飞烟灭。

他们并不是因为危险而被清除,而是为了“保全大局"。

这在许多观众眼中,可能是一种反乌托邦的虚构设定。

但如果你稍微回头看看现实世界,就会发现,这种逻辑,我们并不陌生。

当问题出现时,有些体系的第一反应是“隔离变量”,是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

在很多重大事件的应对过程中,我们反复看到:一些人被“选择性地”放在了牺牲的位置上。

这种选择,往往不是基于科学、效率或者人道,而是出于一个更大的目的——维持某种表面秩序,或实现一套宏大叙事。

于是你会看到,某些城市或社区在面对突发状况时,被迅速封锁、管控、沉默;有些地区则在自然灾害面前,理所当然地被安排为“缓冲区”。

这些决定下得如此迅速,仿佛所有人早已排好座次。

有些声音被屏蔽,有些责任被转移,一切都被包装进“合理调度”“统一安排”的公文叙事中。

当然,这并不是一国独有的现象。

1986年,苏联发生重大核事故,长时间未对民众披露实情,只为维持国家形象。

结果是成千上万的居民暴露在高辐射之下。

2011年,某日本发生类似灾难,电力公司与政府之间的互相推诿,导致许多居民未能及时撤离,酿成更大损失。

哪怕在一些被视为“开放社会”的地方,一旦集体利益凌驾于个体之上,信息封锁与牺牲式管理依然频繁上演。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肆虐新奥尔良,政府救援资源明显优先供给商业区,而黑人贫民区则被“延后处理”。

印度德里的贫民窟多次遭遇清拆,只因其“不够体面”,与“国家文明形象”不符。

在《安多》中,高曼人的命运并不只是一个悲剧设定,而是对现实的一面放大镜。

他们的家园被摧毁,他们的存在被简化为“需要维持稳定的对象”。

他们并不危险,却被需要假定为危险——因为“选择性牺牲”总需要一个理由。

这才是《安多》真正让人胆寒的地方:它悄悄揭示了权力是如何定义“牺牲”的。

它告诉我们,最可怕的,不是帝国本身,而是当我们开始习惯“牺牲一部分人以保全大局”这套逻辑时,帝国已经在我们心中生根了。

屠杀第二季中有一幕令人战栗的场景:帝国为了不引起星际舆论的注意,他们以“安全维稳”为名,对高曼人进行了大规模清洗。

整个过程不是激情杀戮,而是精心设计的轨迹全套和冰冷的行政程序。

没有愤怒,没有辩论,只有按部就班的毁灭和帝国政策的执行。

而这样的逻辑,并不属于星系远方的帝国,它就发生在我们所居住的现实。

自2023年10月以来,以色列在哈马斯发动袭击后,针对加沙地区,展开了持续数月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政府宣称其目标是哈马斯武装分子,但实际结果却是整个加沙城市的瓦解与数万平民的死亡。

学校、医院、难民营接连被轰炸,清单上的“军事目标”常常就是一整片街区。

然而,也不能忽视哈马斯自身的暴力与屠杀。

在2023年10月的突袭行动中,哈马斯越境杀害了超过一千名以色列平民,其中包括老人、儿童和音乐节上的年轻人。

这一行为不仅引发了全球的谴责,也直接成为以色列随后大规模军事报复的导火索。

就像《安多》中反抗军中的某些派别也逐渐走向极端,以暴制暴,制造恐怖行动,最终在道义上与他们所反对的帝国无异,哈马斯的行为也让整个巴勒斯坦民众的诉求遭到污名化。

如果说《安多》是政治讽喻,那么现实的残酷之处在于,它连“讽刺”都不需要——它直接将剧本搬演到新闻中。

更可怕的是帝国如何控制叙事。

在剧中,高曼人没有为自己辩护的机会,他们没有广播频道,没有参议员发言席,只能被定义,只能被转述。

而现实中的加沙,也在遭遇同样的沉默。

记者的办公楼被炸,媒体机构在“误炸”中不断失声。

即便影像流出,也在社交平台上被限流、标记、屏蔽。

信息的消失成为言论控制的一部分。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名叫 Aaron Bushnell 的美国空军士兵走到以色列驻美大使馆门前,在镜头前自焚。

他说:“我不会再参与种族灭绝。

”他不是巴勒斯坦人,也不是穆斯林,而是美国体制内部的军人,用最极端的方式试图发出警告。

他像现实中的莫思玛议员和反抗军战士,用自己的行动打破制度的沉默。

但现实的回应比帝国还要安静。

美国政府未对其指控作出任何回应。

主流媒体将其事件快速降温为“精神健康悲剧”。

他的烈火没有唤醒权力中心的良知,只点亮了片刻的社交网络,然后迅速熄灭。

《安多》让人害怕的不是激烈冲突,而是那个“看起来冷静、讲程序、守规则”的帝国,在平静中完成了屠杀。

现实中的加沙,现实中的Bushnell,现实中的言论管控,把这种剧本复制到了我们生活着的星球。

高曼人最终什么都没留下,连反抗的资格都没有。

加沙人也正在失去所有,甚至包括讲述自己命运的权利。

而真正可怕的,从来不是控制,而是我们早已习惯了它的存在。

非暴力不合作我们常常以为,反抗就要轰轰烈烈。

就要有烈火与鲜血,有高举的拳头与街头的呐喊。

但在《安多》第二季里,真正震撼人心的,不是爆炸的街区,而是莫思玛议员在议会大厅中的演讲。

她没有煽动仇恨,没有呼吁暴力,她只是平静地说,我们正在被一点点剥夺了真相。

她只是请求人们说出真话。

可就这一点请求,比任何一枚炸弹更让帝国恐惧。

帝国希望高曼人选择暴力,那样它就有了“镇压暴徒”的合法借口。

而反抗组织中最激进的派系,也在等待暴力升温,好点燃一场全民的革命烈火。

暴力成了他们共同的舞台,仿佛彼此对手,却说着同一种语言:控制、毁灭、牺牲、胜利。

于是,反抗与统治之间的界限,逐渐开始模糊。

暴力,是帝国最熟悉的语言。

它们可以在新闻中轻松地把你归类为“恐怖分子”,在镇压行动中获得公众的容忍,在国际社会面前举出被烧毁的建筑和伤亡数字,然后说:看,他们是野蛮人。

而一旦你走入这个战场,不论你初衷多么纯粹,你的立场就开始动摇。

你再也不能轻易地说自己“是为了人民”,因为你牺牲了人民。

索·格雷拉是另一种声音。

他代表的,是反抗军中最极端、最铁血的那一派。

他在第二季中这样为自己的手段辩护:“理智的人干不了革命。

革命者就是要激情和狂热,摧毁一切。

”在他眼里,道义是奢侈,理性是阻力,只有彻底的破坏才能换来真正的觉醒。

他相信革命就应该不择手段。

这种逻辑——听上去熟悉又危险——恰恰与帝国拥有同样的内核:一个用暴力维稳,一个用暴力求变,两个敌对阵营却在同一个逻辑轨道上越走越近。

但《安多》深知这个逻辑的陷阱。

帝国不怕对手掀桌子,它怕你窃窃私语——不反抗,不合作,不按他设定好的剧本行事。

它怕你以非暴力的方式,让世界看到它的真实面目,让它丢掉合法性的来源。

这不是虚构。

我们在许多地方都见过相似的历史。

帝国最怕的不是“抵抗组织”,而是那些不打、不逃,却也不服从的人。

他们不造反,却也不鞠躬;他们不破坏,但也不合唱。

他们站在那里,就足以让体制产生缝隙。

因为那些沉默的抗议、理性的拒绝、不合时宜的提问,才是真正难以对付的力量。

你可以镇压一场示威,但你无法解释为何要抓走一个安静写字的人。

你可以封锁一个平台,但你无法彻底堵住一个还在追问“为什么”的头脑。

所以,真正改变权力结构的人,并不总是手握武器。

他们可能只是普通人,可能只是做了一件不合作的小事。

他们没有力量,却可以瓦解权利的高墙。

非暴力不等于软弱,它是一种慢性震荡,一种结构性的侵蚀。

它不制造废墟,但它让改变成为可能。

非暴力的优势,不只在于“更道德”,而在于它传播得更快、成本更低、受众更广。

当你放下仇恨,而不是放弃立场;当你拒绝参与暴力,而不是退出抗争;当你把抵抗变成一种日常行动,而不是一次性的爆发——你就超出了权力的掌控范畴。

当然,现实远比理想复杂,并不是每一次反抗都能优雅地高举道义旗帜。

第一季中的菲利克斯,纳尔奇纳五号的囚犯们,还有第二季中被逐步逼入绝望的高曼人,当他们被系统性地剥夺、羞辱,甚至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尊严时,暴力并不是“选项”,而是最后的呐喊。

当生活的每一口呼吸都伴随着羞辱与控制,当自由、尊严、甚至活下去的希望都被一点点挤压成粉末时,民不畏死,就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仅存的选择。

有些反抗并非出于选择,而是出于绝望。

革命者的黑化《安多》最锋利的一层叙述,并非在于展示反抗者如何对抗压迫,而是在于揭示反抗的代价——反抗者正在悄悄变成他们所反抗的东西。

卢森·雷尔,一个游走于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幽灵,代表了这一悖论。

他冷静、果决、谋划深远,为了撼动帝国的统治,他不惜欺骗同伴、牺牲无辜、制造混乱。

他知道自己正跨越那些本该不可触碰的底线。

他也知道,自己亲手铺设的未来道路,可能并不属于他。

但他仍然选择走下去。

因为他相信,有时候,为了那一线曙光,必须有人“死在黑暗里,只为让别人站在光中”。

这并非某一个角色的悲剧,而是所有反抗运动中反复出现的伦理困境。

当你面对一个冷酷高效的巨型体制,往往无法依靠善意本身去撼动它。

你必须建立自己的地下网络、筛选信息、制定纪律、动员人群。

你必须变得像敌人一样有组织、像敌人一样有算计,才能对抗这套严密机器。

而一旦你开始动用它们,这些手段就反过来塑造了你自己。

语言改变,结构改变,权力的运行方式也随之改变。

你不是在使用工具,你是在被工具改造。

这不是《安多》的独创设定,而是历史的镜像。

反抗组织最初大都因其道义感而受人尊敬,但随着斗争越来越残酷,他们也不得不引入更极端、更高效的手段。

而当胜利的曙光出现时,一切妥协与隐瞒都开始变得“可以理解”。

问题是,这样的胜利,会结出怎样的果实?

这不是对反抗者的道德责难。

相反,这是对“胜利”的警惕。

在绝对权力面前,维持道德的毫无瑕疵几乎不可能。

问题在于,人们是否曾在出发之前,就设计好了一套能限制“胜利者”的制度框架?

有没有一张地图,指引人们不在成功之后沦为新一轮压迫的起点?

如果没有,那么反抗只是旧世界权力的易手,不是新世界秩序的诞生。

卢森·雷尔的清醒令人敬畏,他不为胜利者设计神话,只想保住一种可能性的火种。

而真正危险的,是那些以“正义”为名,却从未思考正义应如何受限的人。

反抗军最危险的一刻,不是失败,而是快要成功的时候。

他们会开始觉得,一点点妥协、一次次隐瞒、一个个必须被“牺牲掉的少数”,都是可以接受的代价。

从那时起,反抗军就成为了另一个帝国。

 7 ) 转:如何在影视中刻画“恶”?

原作者:The Canvas载于:youtube《Evil in Andor》安多里的帝国的压迫感并不来自于邪恶/反人类/意识形态,而是那种面对精密运作的庞大体制的无力感。

《安多》讲述了主人公安多在银河内战,或者说革命开始时期的经历,更重要的是,它展现出为了革命所需要的损失和牺牲,同时也描绘了在面对一个日益专制的政权不作为的后果。

但对于我来说,这部剧最主要的亮点是它对于“恶”的刻画,其中大部分恶并不是那种留着小胡子刻板印象的“恶”,而是官僚主义之恶(bureaucratic evil),是平庸之恶(banal evil)大屠杀的策划者之一 阿道夫·艾希曼,这位负责种族灭绝组织工作的纳粹分子,在1960年被逮捕并因罪行而受审,记者们对这次审判大量报道,人们对这位即将出现在公众面前的纳粹分子充满了期待,艾希曼的面孔将被公开并通过电视播放,人们将能通过电视目睹恶魔的面貌。

正当艾希曼面貌被传播开的时候,很多人希望看到一张极端分子的脸,但他们所见到的只是一张非常无趣的脸。

他长得既不恶贯满盈,也不翩翩君子,只是非常普通的一张脸。

阿伦特这样形容他“非常的普通,但又非常可怕的普通,这样的普通之所以令人恐惧,因为这意味着任何人都能犯下同样的罪行”这种“恶”披着国家制度的外衣后,普通人在政府机构中工作成为这种恶的一部分,这些工作者并不是有意作恶的,只是在履行职责、听从命令、努力沿着职业阶梯往上爬。

普通人通过普通的手段犯下普通的恶行,合并成一个高度规范化的组织结构。

《安多》里通过不同的角色展示了这样的一个专制系统,Dedra Meero和Blevin是国家安全局的官员,他们互相竞争以便晋升,对工作投入了相当多的奉献和热情,也不会避免在工作内外使用强权来完成他的任务,她追捕反抗军也不是出于私人恩怨,或是对于帝国价值观的认可,仅仅只是因为对于工作的个人奉献确保帝国的安全,敢于她的同事,捍卫她的职责,相比于帝国本身的安危更关心保全自己的工作。

Dedra Meero她之所以是恶人,只是因为她是一个尽职的员工。

syril karn是最能代表平庸之恶的人物,他是一个平庸的人,一个尽职尽责的人,捍卫那些他工作的价值观:秩序、纪律和正义,当他被上级通知不许调查他同事的死亡时,他认为应当继续调查,这才是正确的,因为这就是他的职责,甚至不惜忤逆上级。

syril karnkarn起初在莫拉纳管理局上班,这是一家为帝国服务的公司,他是管理局私人警察部队的中层管理人员,与帝国军队相比,管理局警察本质是商场保安,他们的制服不像帝国军官那样剪裁精致,大多同事制服松松垮垮,然而karn的制服裁剪比他同事修身的多,这一视觉上的细节为他痴迷和崇拜权威的个性定下了基调。

karn对士兵发表演讲时,他并不相信他说的一切,他手下的警卫也不信这一套,他们的奉献精神不是为了抽象的正义感,而是为了得到来自权威的认可,他为帝国工作,效忠帝国,有着专制主义的价值观,并会毫不犹豫的使用威权来完成工作。

他也更愿意直接为帝国工作,追求比同事更高的标准,而他的同事并没有对自己的工作投入太多心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积极性让他最终从人群中脱颖而出,却还是被解雇了。

帝国宣称的宗旨是加强和平、统一和管控,但《安多》里帝国内部很少有人是受意识形态驱动的,其他人更多的是出于腐败、贪婪或对事业的渴望。

他失业了还得回家和老妈住,拖亲戚找工作,她母亲专制、控制欲强的性格,也能解释karn对来自权威认可的需求。

karn和母亲平庸之恶推动着帝国发展,每一位工程师、士兵、飞行员和少尉都在做着他们的工作,并没有考虑到自己工作的道德影响。

判处主角六年监禁的法官只是在执行国家法律,把主角带走的士兵只是在执行命令,监狱的守卫只是在执行规定。

入狱审判官机构习惯于把自己包装的自然、公正,不涉及政治,karn的工作是维护秩序,与之相反的就是制造混乱,谁会喜欢混乱?

因此,karn的工作成为了一种公民义务,社会必要的一部分,而不是政治性的东西,制度就这样融入生活,变成正当的行为,meero和防暴警察也没有用政治包装自己,艾希曼的工作机构没有用政治包装自己,他们把自己当成社会组成必要的一部分,来证明自己的工作是对的。

正是这些机构让普通人不再去思考他们工作的政治意图,并犯下普通的恶。

纯白制服除去了任何个性和文化认同感

与小镇上深沉柔和的工人手套遥相对应小镇上工人们的手套色调温暖柔和,质感坚实耐用,没有帝国阵营中那种整齐划一,在自己服装上表达个性同时仍同属一个阵营。

有趣的是,监狱制服中的橙色跳色,疑似X翼战斗机飞行员穿的橙色连体服的直接前身之一,后者是未来义军同盟最具特色的制服之一。

监狱里工作时间12小时两班倒,吃的是没啥味道的流质食物,业绩不好的小组会被电击,只有业绩好的人可以好好吃一顿有味道的饭,以此来让囚犯不断的内卷,靠廉价劳动力来运作这个庞大的国家。

表面上说刑期满了就能出狱,实际上是把囚犯转移到其他监狱让囚犯干到死,犯人发现新的法律改变了他们命运,成千上万人被打入监狱,而大众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条法律,整件事一点水花都没有。

帝国民众被彻底排除于政治之外,权利就是这样无声无息地消亡的。

利用囚犯为帝国生产零件,这种反乌托邦设定是《安多》出色政治叙事又一个亮点,展示出帝国剥削和分裂那些本可能会反抗的人的技巧。

监狱犯人们生产的零件都将用于组装死星的主炮,本质还是平庸之恶的衍生。

隐藏政治目的将自己塑造成社会必要组成部分从而驱动更多普通人去参与恶行就是平庸之恶的关键一步。

他们不是恶,但他们是组成完整恶行的重要一环,只要作恶链条足够长,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无辜的。

制度化的恶基本就是无解的,只能由外力摧毁。

戈尔曼大屠杀第一季建立起整个系统以后,第二季则全面铺开了种族灭绝——戈尔曼大屠杀。

这不仅意味着成千上万人的死亡,还有整个文化的毁灭,包括习俗、象征、纪念碑和历史。

如何在《安多》进行种族灭绝?

秘密会议上戈尔曼大屠杀从未被大声提及,官员们只是高效冷静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来证明行为的正当性。

宣传是帝国采取的主要手段,抹黑运动背后总有更大的动机,利用宣传手段迫使受众去憎恨某个群体,这是种族灭绝最为有效的工具。

德国一战后经济崩盘物价飞涨,社会上主要有两种声音。

左翼共产主义喊:都怪资本家!

无产阶级无国籍!

大家一起团结起来打破旧世界blabla右翼民族主义喊:犹太人聪明又狡猾,到处放贷blabla日耳曼民族最高贵!

恢复第二帝国荣光!

结果1918年俄国直接改朝换代后各种社会管制把当时的德国人给吓出应激反应了,社会上瞬间极端右翼民族主义的选票暴涨,越极端民族主义越受欢迎,然后犹太人就被滴楞出来当工具人使了。

卢森失措阴鸷的喊出那句:"A smear campaign is an opening move, not an endgame!

"

Meero提出了为帝国侵略行为辩护的最佳策略:支持义军激进的叛乱并让他们犯错。

军械库为这场叛乱提供了完美的催化剂,这个简单的附属建筑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并提供一个思想钢印发散地。

平庸之恶终于结出恶果,所有的参与者都是权力施恶的一环,只要作恶链条足够长,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无辜的,这种恶换了马甲依旧还存在着,历史一直重复,人性从未改变。

karn此前一直认为自己是善的、正义的,他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才是恶的一方。

茫然的karn小胡子本人没有签署过任何一个剥夺犹太人生命的官方文件,甚至演讲也没有明确说要人性命,虽然他的党卫军和盖世太保该做的不该做的都做了,单从法理上来说他把自己保护得挺好。

所以就导致他亲妹妹战后一直不相信他知情屠杀,坚持底下的人干的哥哥不知情,身死国灭了妹妹的滤镜都没碎。

My favorite moment was during the prison break when they finally reached the control room. The source of the deep, monstrous voice that has condemned hundreds to their deaths and oppressed the entire prison population for years. They finally reach him and it's just some scared, ordinary dude using a voice modulator.

 8 ) 安多系列简评

这则影评是写给多年后的自己以不要忘记如此真实的故事相信对于任何一个看完安多第一季和侠盗一号的观众来说,对于安多最终季的期待一定是达到最高的,而它在我看来完全超过了我的期待,尤其是在人物的刻画之上。

先从我觉得做的很完美的人物说起。

首先便是Syril,两季的时间发生在他身上的事足够真实又足够令人可怜。

家庭在他身上寄托的对于上层社会不切实际的梦想,自己心中为大业服务的一腔热血,对于宏伟叙事的执着和由此诞生的对于权力的狂热。

这一切不但毫无违和,甚至让人觉得他就该如此,因为我们已经在历史或生活中看过无数类似的人了。

而提起他也就不得不提到Dedra,他们如此不同却又如此相似。

Dedra作为Syril对于权力和帝国具象化的投射,而Syril又作为Dedra攀登和享受自己权力的工具,他们的感情早就十分扭曲了。

他们爱的完全不是对方而是另一个虚无缥缈却又时刻在召唤自己的欲望的影子,所以Gilroy在第二季里面安插的诸多“typical”的感情戏在这两个人物的衬托下是更加的别扭,当然也更真实更有趣,很喜欢。

他们两人的结局也是处理的非常好,Syril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可能才有些许感受到宏大叙事的虚假,但早就晚了,他过去的经历已经不允许他再在此之上有任何选择的余地,被时代裹挟的人死在了洪流中。

而安多同时也将他的死投射到了更广的范围上,一个讨厌又真实的母亲,一个委婉的爱,一个不可能的梦想,一个家庭,所有的这一切在科洛桑的某一个不起眼的高层中但随着不断继续的谎言化为灰烬。

这一部分的处理实在是完美。

而对于Dedra来说,她的人物从头到尾没有一丝的动摇,不断地攀登不断地为帝国创造价值是她最崇高的热爱,这种疯狂也导致了她最后跌入牢中。

我很喜欢的是她不断的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人,上至Krennic下至Syril母亲,所展现出的高人一等的态度。

对于她来说,她相信的是如此正确,她所做的是如此必要,这种痴迷让她想要贪婪的从Luthen身上享用成功,但也正是这种流淌在帝国所有人身上的自大,让她咽下苦果。

从这两个人的身上能看到关于体制的讨论实在是太全面又太真实了,对于他们我很喜欢一句话: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里的英雄。

对于他们来说所做的一切不仅正确而且必要,或许在这途中有人能感受到一丝悔恨,但作为人我们是不可能接受自己前半生都走在错误的道路上的。

通过他们的结局我们也可以看到,只有很少人能从体制或者思想方式中真正的逃离出来,多少家庭会被摧毁,多少罪大恶极的人却到死也认为自己是无辜,我们是不会知道了。

他们是对帝国这样一个体制的意向的很好的反思,也是对于我们一个长久的提醒,永远要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永远要思考正确的道路是不是真的就在眼前,触手可得。

同时一体两面,Luthen的反英雄人物的塑造也是做的几乎无可挑剔。

作为叛军Literally的背后创始人,或许在安多公布前谁也不会想到这样的人不是像Mothma一样喊着口号就能团结大家击败邪恶的如此一个Cliche的事情。

Luthen的反叛是因为厌恶和愤怒,而不是对于自由的追寻,他想击败帝国的意愿远比他想带给人民共和要强的多,如此一来其实也不难理解他在安多一二季里面的所作所为,一切都可以被牺牲,一切都是消耗品,包括他自己。

他无疑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他的牺牲不计其数,他的偏执也带给了他许多肮脏的胜利,他自信但从来不骄傲,他也明白在能成功之前他早已不在,自己所做的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尝试。

这就是对于一个革命家最好的刻画了,没有口号只有作为。

而写到这里忽然想到,或许帝国最需要也是Luthen这种人,他有着一个铁腕反派最需要的特质,却从来不知停歇,从来不会去享受胜利,而帝国如此一副好牌玩的稀烂的原因恰恰正是从皇帝到Dedra这样的职员无不骄傲自满,要是Luthen能做到塔金的位置,事情很可能就不一样了。

故事的最后,Luthen自杀未遂,而Kleya以女儿的身份去圆了自己弑亲之人的愿望帮他终结了自己的生命,如此drama,讽刺却让人动容。

对于自己信仰的追随早已超脱了所有这一切。

荣誉提名Krennic,我好喜欢他的声音,这种黏糊糊的说话的方式简直是太适合这么一个二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形象了,在侠盗一号里被维达掐被塔金炸,在这一季里终于是能演的又骄傲又霸气侧漏一会了。

荣誉提名Ghorman上的所有人,虽然篇幅并不长但作为星战历史上最好的四十分钟无需多言。

荣誉提名K2,最后三集每一句话都很好玩也不违和,很好的接上了侠盗一号的叙事风格,很喜欢。

同时也有很多刻画一般的人,首先就是Andor本人,用了一整季的时间他的人物形象居然是没有一丁点的改变是我没想到了,虽然十二集最后演的很好,但要是第一季硬接上侠盗一号也不会感觉特别冲突。

他曾经一腔热血,经历了一堆东西还是一腔热血,好吧。

其次是Luthen的小伙伴们,篇幅少,人物形象呆滞,Wilmon和Saw和Dreena经历了那么多居然还是看不出来这个人和之前有任何区别,有点显得浪费了,Brasso也是三集用完即弃,确实能展开说的不多了但还是感觉少了点什么。

Bix的人物弧光也是怪怪的,虽然最后有孩子对于Hope这个星战主题的call back还算不错但也就是有点不至于了,不管是炸Ghorst战胜心魔还是自己因为孩子离开都很刻意,虽然银幕表现力这两部分都做的很棒但依旧是细想的话这样一个Bix是一个很怪的人物,参与了太多却又没什么参与感,除了感人之外删掉也罢。

最后就是ISB的所有人,很难想象在一艘歼星舰百万白兵的情况下如此最高级别的行动却总是之放个位数的人员,一炸就跑一打就倒,我看Kleya要是想直接给Krennic杀了也不是没有可能,可能是设定崩坏吧但每每让主角这样子成功都感觉胜之不武只能尬笑。

Partagez最后伴随着Nemik的自白自杀很有帝国的毁灭的味道,表现力也非常的不错,只是相对来讲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还是太过工具,Krennic在和他单独说话时叫他Leo还是让人总想他们以前一起经历了什么事情,不过可能再也不会知道了。

写到最后脑子里一直浮现着斯卡里夫爆炸时Andor看向镜头的最后一刻,想说的太多却又只能沉默。

或许你会想起Maarva对于地域纽带的高呼,或许你会想起Luthen在黑暗中的离去,或许你会想起自己没有救下的Ghorman人,或者是K2,或者是那个不会游泳的狱友...或许你会想起那个海滩的清晨,伴随着Niamos的歌声,没有帝国没有叛军,只有自己,只有自由...他们不是完美的人,这也不是一个完美的故事,但它所涉及的范围之广,以及其中几点的深度之深注定了这三部曲是星战历史上最好的故事之一, 它是历史,也是预言。

很感谢Tony Gilroy所呈现的这二十个小时的杰作,Andor的故事早已结束,但它所承载的东西会一直延续,或许是在这里,或许是在 A galaxy far far away...

 9 ) 提前死掉的革命家才是好革命家

E1已经忘光上一季讲了什么。

本来犹豫要不要在没出完全季就开始看,结果看完第一集并没有很想看第二集。

e2第二集还是没意思,花了两集讲丛林里的傻蛋。

e3一次劫机,一场婚礼,一次巡检,拍三集长了点。

e4重温了第一季剧情,确实与第一季差距不小,本来上一季结尾把气氛烘托得正好,结果上来就温吞四集。

e5“头脑正常的人不适合闹革命。

”试图策动革命组织暴动的小官僚,外貌平庸,像是个不重要角色,都快忘记了他在上季的卓越表现。

e6热身热了五集,不搞点破坏怎么算得上革命者。

e7一个好革命故事时间跨度需要大一点,革命不是一天就能发生的,也不是一天就能结束的。

男主消极、阴郁,就像是一直处于挫折中的毒枭。

正直的小官僚感觉最终会成为革命者,他位高权重的女朋友则一直是忠诚而又无情的镇压者。

高曼星的反叛注定是场悲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面对暴政固然不能沉默,但也不能死掉,死掉的人最沉默。

聚集与喊口号不一定能带来改变,政权还是要从枪杆子里出。

主席在革命理论方面贡献颇多。

小官僚就此领便当挺可惜的,是个有信仰、心系人民的角色,他的女朋友会因此变得更心狠手辣。

e9大屠杀之后是煽动性演讲,演讲和社论都是革命的必要元素。

小小监听员都在尽责履行职务,发现异常还会主动综合判断,并且及时上报,这班上得比我们公司的人认真多了,我不认为傲慢的帝国配得上这样的雇员。

国家都叫帝国了,皇帝治下的议会当然只是个吉祥物。

司机可能是个好人呢,但革命容不得含糊。

作为一个主角,还挺有自知之明的,自己唯一的强项就是运气好,而好运气用得差不多了,见好就要收,闹革命没那么重要,吃好喝好才是真。

比克斯离开的原因太莫名其妙,闹革命是终身的事业,不是绣花和做文章,没那么容易。

E10卢森办事不择手段,但还没能活到展示个人野心的时候,所以是个好革命家,配享高级别的烈士纪念碑,但如果有,他也只是在革命纪念馆中享有一平方米左右的事迹介绍,最隆重的位置最长的篇幅要留给有命享受革命果实的那群人(在南京游某纪念馆有感)。

一手策动了革命,然后在革命启动之前就死去,这样的革命者才纯粹,没有变坏的机会。

克雷雅继承了卢森,是个果敢的革命者。

关键时刻最有能耐的臭脸督察被逮捕了。

没说是谁杀掉看起来很懦弱的叛变督查,感觉像是卢森,懦弱在帝国手里撑不过一回合。

E11不同她的草包同僚,臭脸督察精明能干忠诚有干事业的激情,是帝国的好雇员,她应该被重用,不然不好看。

有点奇怪的是,这星球明显是帝国的要地,飞机进出不需要许可吗。

暴风兵有漂亮的铠甲,但遇到爆能枪时总是一枪倒地,这漂亮的铠甲除了漂亮就没别的用处了吗。

E12卡西恩和克雷雅在闲聊时多亏了机器人在积极行动,然后谢谢都没一句。

松懈得要命,帝国真是草台班子。

虽然漏了一炮可以毁灭一个星球这个关键信息点,反抗军首先是不信卢森用命换来的情报,让故事升华了。

人和人的信任没那么容易,革命中有大量尔虞我诈,这样的革命故事才真实,比星战里飞来飞去的原力和光剑舞好看。

一星扣在前四集。

 10 ) 喜欢星球大战

安多 第二季 (2025)9.02025 / 美国 / 剧情 动作 科幻 冒险 / 阿里尔·克莱曼 雅努斯·梅兹 阿隆索·帕拉西奥斯 / 迭戈·卢纳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安多第二季》短评

难看啊真是难看,与第一季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相比,第二季到第9集最重要强调的都是转场的宏大性,美丽漂亮的不同星球建筑快速切换得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可是感觉就是看到了各种假大空,人物故事线好单薄,靠宏大的场景撑起来好大的一个空壳。服化道跟隔壁HBO比起来,好假实在是太没有质感了。

8分钟前
  • 异形
  • 较差

又拖沓又老套又无聊,全剧只有第一季后面能看,一托精心包装的SHIT

10分钟前
  • 酸黄瓜先生
  • 较差

meh

12分钟前
  • 林遣嘟
  • 还行

可Syril的一生才是大多数人的一生

15分钟前
  • 起个咩咩咩名
  • 推荐

整体不如第一季,ep8-11找回了一些S1的感觉,但因细节问题有些泄气。最终安多起航紧接《侠盗一号》,不禁令人再度回想并叹息其命运。

16分钟前
  • 大场鸫
  • 还行

为什么会追着看完两季《安多》连续剧,是因为当时在影院看《侠盗1号》时,至今仍然忘记不了那种剧情带来的震撼。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不管是帝国高层还是反抗军内部,内耗一样也会存在。

21分钟前
  • 壞壞噠貓先森
  • 推荐

皂返有理 戈敏史诗

24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推荐

故事线混杂,情节冗余,失望

28分钟前
  • Hussi
  • 较差

善始善终,是安多这种的存在让星战这种ip不再只是一个拥有着庞大背景的主角们的爱恨纠葛甚至被戏称为天行者传奇,更让这个背景能落到实处让人们在里面的每一个或大或小的角色上看到现实的影子让这个宇宙变得无比鲜活,就像这个剧集一样它聚焦的是安多是卢森甚至是西里尔和戴安这些有代表性的小人物,正如从第一季到现在完美诠释了帝国为什么会最终倒台,甚至连帝国内部也充满了劣币驱逐良币,最后一幕的镜头有点让我想起角斗士,在阳光照耀的麦田上一个永远不能再见的结局,而卢森选择自杀除了逃不掉以外或许也是他自己也相信如同v字的那段自白,一个更好的新世界是容不下这种人的他只能和肮脏的旧世界一起消亡

32分钟前
  • k
  • 力荐

慢悠悠的节奏和大量嚼舌头实在受不了,弃剧

34分钟前
  • Uncle Gru
  • 较差

依然是又好看又难看,节奏拖沓得让人挠头,却屡屡带给你一些兴奋点,但是整体观感不如上一季,当深入展现银河系谍战之后,你会发现不论是帝国还是反抗军都是弱智的草台班子,斗争手段和心机都弱得不行。

36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前面节奏慢得像注水,后面才提起来,就是把英帝国和殖民地的历史换个壳套着拍,所以很起来“很严肃”,因为美国人没有殖民的历史,英国和土澳团队挺适合拍这种

39分钟前
  • Jnfrt
  • 推荐

比第一季还磨叽,还水,预算不足了?意思还有第三季??什么垃圾水剧情,拍12集是为了什么?

42分钟前
  • 豆瓣是沙笔
  • 较差

前8集节奏太慢,像在怠工,好在9-12集比较精彩。

43分钟前
  • 北漂老汪
  • 还行

没有积极主动的革命,有的只是被逼绝境后的鱼死网破。 第一集开头,安多对叛变女机师露出阴鸷的笑容,配合着阴沉的打光,说出鼓励话语时,听起来更像是虚伪的蛊惑。看来跟卢森待的时间久了,安多也慢慢变成了“为了对抗黑暗而变成黑暗”的人。

48分钟前
  • SHIN JOKER
  • 力荐

真的没有第一部好,因为后接侠盗一号,很多角色几乎都是强制下线来避免在侠盗一号里有戏份,这种悲情太不真实

52分钟前
  • Boo
  • 还行

部分情节过分真实,让人触目惊心。

56分钟前
  • Rivendell
  • 力荐

第8集开始变爽了

59分钟前
  • Ansansniper
  • 力荐

伟大的系列。没有主角光环的小人物的故事。安多更像是反抗帝国的见证者,他串联起了所有人所有故事。

1小时前
  • DONT_BOTHER
  • 力荐

现在的科幻片都是文艺片,絮絮叨叨,磨磨唧唧,浪费时间。

1小时前
  • 闪闪惹人爱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