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了一个娱乐女记者之后 (2025)7.52025 / 中国台湾 / 剧情 悬疑 / 梁秀红 吴旻炫 / 林予晞 薛仕凌总体四颗⭐,看得很过瘾,但局部细节逻辑有待完善。
先来说说于甄,她和市长夫人一样属于经典的“伪善人物”,狠辣聪明,擅长利用经纪人与明星的亲切关系使人失去自由的思想意志。
无论是对家暴女明星、高佑霖女友亦或是高佑霖。
她什么都知道。
最后一集,高佑霖杀梁辰汉,大胆猜测有于甄的唆使。
要不然高佑霖之前在R饭店就有机会替女友复仇,为何却要在梁落网之时才下手呢,这不是自找难受吗?
而于借高之手除掉梁,就可以让梁永远闭嘴,而不是在牢里为求减刑将她也拉下水(与之前于暗示逼迫高女友“消失”方法如出一辙)。
于甄其次说说市长夫人,看到她我就联想到某些标榜女性主义、保障妇女权益的公众人物,多少真心奉献,多少在吃人血馒头?
市长夫人的形象与惠英红在电影《血观音》中饰演的唐夫人一角有所相似,感兴趣的剧友可以看看。
血观音 (2017)8.62017 / 中国台湾 / 剧情 悬疑 / 杨雅喆 / 惠英红 吴可熙
于甄与市长夫人针对梁事件一起召开新闻发布会,“扮猪吃老虎”为市长连任获得不少妇女选票支持。
必须承认整部剧叙事的切入点很好,从实习娱乐记者吴佩婷之死一步步引出官商勾结的社会乱象。
记者黄慈方、刘知君与狗仔庄大海似乎是另一个时空的新闻小白吴佩婷未来职场进阶路上可能衍生的几种不同心理状态,究竟是保持本心牢记新闻理想还是把新闻变成一种谋私利产品?
话题补充:于甄为什么最后要帮高佑霖请辩护律师?
首先:人性是复杂的,于甄对高佑霖有愧,一方面高可以说是她作为经纪人培养出来的最优秀的“作品”,但同时高又是被她和梁亲手摧毁的;另一方面高帮她解决了梁这个隐患,使得她对高的情感相对更为复杂。
其次:于甄在外还需维持“好”经纪人的正面形象,帮高是她维持形象以便更好谋权谋利的较低成本方法之一。
并且她这样帮了高(实际可能这份帮助对高减刑的效果更多是噱头),以后就算高刑满释放把她所作的恶说出来,也不会再有人相信了,没人会“傻”到相信一个有犯罪前科的过气艺人的话。
是我心目中的那一类五星作品:借由观影/剧/书的述说与呈现,令我真实强烈地看见与感受到它(及背后的她、他、她们)在尽力地为真相公义与生命关怀在发声与行动。
这样的作品有一部诞生与得见,就是一部的意义与幸会。
如果说不曾真切看见、体会与理解“剧中人”所代言的“立足与处境”,大约更多会关注与聚焦于呈现层面的细枝末节。
是部想推荐给身边人去看的好作品。
此外特别想说的2个点是:1是于甄这个角色的复杂性设置与刻画很好,她真切地体现了权力与名利欲望的诱惑与控制下,一个精英上层女性由同为受害者——女亻 长鬼的诞生转变与共谋作恶是走了怎样的一道路,所处的系统性环境,走过的路线脉络,以及“变身”后的思维、手法与行动。
这是一种更潜藏但更深刻的剖析与控诉。
2是末尾刘知君在卧底暗访中从被加害者扼颈加害几欲毙命的险境中幸存,隔天的画面呈现中她脖颈光洁没有任何痕迹留下,我觉的这是我唯一觉的无法忽略过去的一个“败笔”。
我想说的是在影视表达(尤其是聚焦社会议题的作品)中“真实”要比“美”重要与可贵的多,这背后的潜台词则是:女性的形象呈现与表达行动,美不是最重要的,且:女性可以不必美,依然有许多面向、特质与重点可以去关注、追求、言说、呈现,她是一样可贵、精彩、自由的生命与个体。
深夜街头,灯红酒绿。
人挤人的酒吧里,尽是暧昧的气息。
就在狂欢的夜晚即将来临时,街头突然有一不明物体从高处坠落。
是一位身着红色紧身裙的女性。
鲜血横流,当场死亡。
这到底发生了什么——死了一个娱乐女记者之后导演:梁秀红/吴旻炫编剧:陈昱俐/柯映安/林志涛/郭柏伸/梁秀红主演:林予晞/薛仕凌/王渝萱/李铭忠/柯淑勤首播:2025-02-08(中国台湾)集数:8
红衣死者的身份,是娱乐周刊的女记者林姵亭。
在成为记者之前,林姵亭也当过女公关,经常出入娱乐场所。
与此同时,警方在林姵亭的包里发现了毒品,在她的体内也查出了相关成分。
初步推断,林姵亭是因为吸毒过量导致神志不清,而失足坠楼。
作为带着林姵亭入行的“领路人”,调查记者出身的刘知君,并不愿意相信这一切。
而林姵亭的妈妈更是告诉刘知君,因为爸爸曾经染上毒瘾,欠下巨额债务,对此深恶痛绝的林姵亭是断不可能是碰毒品的。
她恳求刘知君,一定要想办法还女儿一个清白。
面对着漫天的报道和污蔑,她决定去寻找死亡背后的真相。
在林姵亭死之前,最后一通电话来自一位网红,米娜。
根据调查发现,米娜除了表面上的网红工作之外,还私下接局赚钱。
林姵亭很有可能就是收到米娜的邀请,去到了这个酒吧中。
而林姵亭生前还跟周刊负责摄影的同事透露过,自己很缺钱。
但林姵亭的妈妈却说,家中的欠债早已还清。
那到底林姵亭缺的是什么钱?
又是为什么要跟着米娜去这个局?
要解开这些谜团,那就要先找到米娜。
但米娜也并非等闲之辈,并没有那么好约出来。
为此,刘知君只好做了个局,让同事假扮外商,把米娜钓出来。
经过他们的一顿操作,米娜终于托出实情:当天是她邀约林姵亭入局,而且还有一段林姵亭与顶流男星相拥的视频。
刘知君随即公开了视频进行报道,顶流男星一夜沦为嫌疑人。
就在刘知君坐等检方解开真相时,突然接到了一通求救电话——“林姵亭的死根本不是意外!
”
是米娜打来的电话。
等到刘知君匆匆赶到现场,米娜已经成了一具死尸。
与此同时,摄影同事查出当天在现场追杀他们的车牌号,与电视台董事长有关。
这时刘知君突然意识到,林姵亭的死,势必牵扯到一桩隐秘的、肮脏的权钱交易。
而想要曝光这场大型丑闻,线索也全都藏在林姵亭身上。
剧集改编自同名小说,首播就冲上了收视第一的位置。
除了越挖越深的案情本身,其中描写的周刊狗仔与娱乐新闻现状,更是引发多加讨论。
大众对于“狗仔”、“娱记”的厌恶,可谓积怨深久。
暗中偷拍明星家事,为博眼球而不惜夸大陈词,是老鼠屎,更是搅屎棍。
但如果没有狗仔的存在,眼前的娱乐圈就只有欣欣向荣这一面吗?
在剧集一开始,刘知君全力追踪一起顶流女星婚变新闻。
飙车、偷拍、查车牌……所有卑劣的下三滥手法,该用的全都用上了。
好不容易拍到了女星与与昔日“情人”密会的照片,似乎证实了传闻中的婚变事实。
在调查“情人”身份时,刘知君才发现,原来女星并非传说中的抛家弃子,而是深陷于家暴的恐惧中。
而豪门丈夫却对此闭口不谈,联合舆论媒体炒作婚变,对女星进行攻击。
好不容易说服女星说出家暴真相,刘知君也承诺会保护女星,协同进行鉴伤。
报道还未见公,女星就反悔了。
因为经纪人的“善意”提醒,也让一桩所谓“家事”就此隐秘于圈内。
不仅家暴没有公之于众,甚至女星还站出来否认婚变,表示夫妻依旧恩爱。
到底哪一方才是道德的沦丧,哪一方才是事实的扭曲呢?
这样的困惑与思考,在剧中出现了很多次。
面对没有事实依据的新闻,刘知君即便知道不合理,也不会写出来。
对于猜测和推断,她教育林姵亭,没有证据的事情不能写。
而面对林姵亭是不是为了偷偷调查“放蛇”才丧命的说法,即便心中有疑惑,她也依然不会轻易下定义。
记者的职责,便是就事论事,报道真相。
但却有太多的人,为了头条与名利,无视这份职责本身的重量。
有收受贿赂而对性侵调查藏而不报的,有对着照片断章取义的,也有为了晋升而编造假新闻的……
在“娱乐至死”的当下,明星被称“戏子”,而报道娱乐新闻的娱乐记者们,也被踩在了食物链的最底端。
也就有了开篇林姵亭死了之后,公众单薄且冷漠的攻击。
我们总以“贵圈真乱”一言以蔽之,但乱的就仅仅是娱乐圈吗?
暗藏在娱乐圈混乱之下的生态,就如同剧集中所牵引出的一样,环环相扣。
顶流明星被指认参与毒趴之后,经纪公司紧急公关封锁所有消息,把谎话编撰成了真话。
董事长以“想红”、“当演员”作为诱饵,把初入演艺圈的女演员拉进深渊……
而在恢复的林姵亭云端记录里,留下了大量的未公开采访素材。
基本上都是网红、模特、演员们被邀请到聚会上被性侵、偷拍的口述记录。
其中的文字更是触目惊心——
那些尝试说出真话的,要么躲躲藏藏,要么自行决断,要么就是“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想要在贵圈活下去,唯有服从,或是成为同类人。
看似毛骨悚然的剧情,却也就正巧发生在现实的娱乐圈里。
像是之前引起热议的张紫妍案、胜利burinning sun案,只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了报道真相,无数的记者被封杀与辞退,顶着压力调查并报道真相。
一个娱乐记者,到底可以改变什么?
抛开娱乐二字,他们依然还是记者,要做的依然是报道真相。
世界的认知并不应该只有非黑即白,对待娱乐圈与娱乐记者也同理。
我们始终要乐观地相信,阴暗之处会有一群坚守道义的人,正在努力;而那些龌龊的、肮脏的黑暗,有一天也一定会被揭开真相。
看完《死了一个娱乐女记者之后》,回想了《初步举证》,两个不同的故事、两种不同的表演形式,指向了相同的主题——女人被强奸后怎么办。
姵亭是普通女生做酒店招待又做了娱记,Tessa从利物浦工人阶级家庭进了剑桥做了刑辩律师,新环境新秩序,一切之于她们的来处是陌生的,想要立足不容易,所以姵亭铆足力气要写独家新闻,Tessa则开心于法庭的连胜记录。
当性侵发生后,姵亭给自己定下了揭发真相的使命,Tessa则开始怀疑自己的职业理想,法律的真相是坚不可摧的吗?
她们都选择站出来、伸张正义——不仅仅为了自己。
这就进入了metoo的议题。
Tessa做辩护律师时,原告/证人说“我站出来是为了其他女生不再受伤害”。
而后,Tessa走上了证人席,她想到了当初那场庭审,metoo的信念得以传递。
记者剧里一开始就有女生爆料,知君问姵亭,你有证据吗你就相信她?
当知君想要完成姵亭未完成的使命,危急时刻她没有放弃待宰羔羊般的女孩。
知君和她的上司有怀疑过自己的新闻理想吗?
新闻登出后,更多知情者主动发声,这是metoo精神。
讽刺的是,对性犯罪默许纵容的影视剧女大亨一面为了公关而鼓励受害女性站出来,一面受邀去市长夫人的私人宴会,system这一层有多大改变,要打个问号。
性是权力的表达,就像记者剧里说的,能进小包厢的只有有钱人(权力上位者)和女人(权力下位者)。
权力上位者不在乎“性同意”,因此家世显赫的男律师大胆地压住喝醉的女律师,男性权贵肆意迷奸女艺人。
当面对质问,男律师把这当成职场竞争的戏码,有钱人则反问对方要多少钱。
性侵者脱口而出:“女人最擅长的就是装受害者。
”这是父权的世界,女人对性没有自主权,被性侵后难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要以前途和生命为代价为自己讨一个说法,却大概率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初步举证》舞台上的计时从Day1到Day782,我在电影院的座位上无法动弹,只能用力呼吸,某种程度上,我觉得我的尊严也被践踏了。
我喜欢两部剧中平凡女性之间的惺惺相惜,法庭女警轻轻捏Tessa的手臂,知君对姵亭和其他女孩的保护,都是残酷世界中的温情碎片。
还有母女之间的情感,Tessa妈妈和姵亭妈妈的坚定,以及姵亭妈妈对知君的关心。
《初步举证》的剧本和表演太精彩,堪称伟大。
而记者剧将大量施暴镜头对准受害者,“受害者本身也有污点”和“英雄救美”的设置,我不喜欢。
或许环境限制了我们的表达,但表达胜过沉默,有些事情必须改变。
因为林予晞去看了这部剧,昨天下午坐在图书馆看完了整部剧。
cc一如既往的旺盛、具有生命力、令人赞叹,但是故事情节可能不够深刻,在结尾部分甚至略显草率,总觉得不该是这样的结尾。
女主的人物刻画也不够丰满,说到刘知君曾经所谓的“职业污点”,有很好地被安置、对待吗?
经历了这些,她又是如何看待这个事件,对记者应处的角色又作何思考呢?
检察官前男友的作用在于?
看完整部剧,我的疑惑都未能得到解答。
到刘知君以身入局,亲自到R Hotel拍摄录像,全程都让人感到胆战心惊,难道知君是徒有一颗勇敢的心而毫无谋略吗?
她们的成功看起来是如此轻易、巧合,一切是那么的恰到好处水到渠成,让人不免想到如果不是有各种幸运因素的结合,刘知君将会是下一个林姵婷,在这场调查中,刘知君的角色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她的作用显得黯淡。
总之,有太多太多刻画不到位的地方、逻辑未完成闭环、草率描画几笔的地方。
此外,这部剧有一处让我感到颇为不适,“市长夫人”,作为玫瑰妇女基金会的主席,带头争取性别平权,竟然被一而再,再而三地称呼为“市长夫人”,我连她的名字都没有记住,真是讽刺。
最后,我还是会支持林予晞的剧,希望她越来越好。
娱记调查、资本运作等细节严重失真(如单枪匹马获取顶流私密视频、董事长亲自灭口),将娱乐圈简化为权钱色交易的卡通化舞台。
主角刘知君的调查行为缺乏职业逻辑支撑,反派行为则因降智沦为推动剧情的工具人。
性侵、吸毒等议题停留在现象堆砌,我认为真的蛮无聊的,他好像就是给你一场感官上的猎奇盛宴。
之后呢?
你说好屌,嗯,好屌。
大boss的行为对刘知君杀人未遂,就算这部剧只描述娱乐记者,但也没必要这么弱化执检能力吧?
大boss看的时候一愣怎么这么像李铭顺,看演职员表原来是其亲弟。
说一些我觉得带点意思的情节。
第八集有一位受害者关于"出席≠同意" 的表述呼应 #MeToo 运动核心理念,或许可以进一步讨论:醉酒状态下的同意界定, "被迫同意"的认知差异。
大boss在女人醉状态时反复念咒般——"让你当女主角" ,"当女主角" 将性暴力伪装成职场机会,延续了娱乐圈 "潜规则" 的典型话术逻辑。
这种话术通过制造 "双赢" 假象(权力者给予资源,受害者获得机会),消解了暴力的本质属性。
但其本质就是性侵,用酒精用权力对其进行的侵犯。
相比国产剧长期回避性暴力的正面描写,该剧的出现具有突破性,但也如同被吹胀的批判气球,看似触及娱乐圈黑幕,实则因悬浮感消解了批判力度。
或许有迟来的正义但没有绝对的“真相”即便身为记者 也很难把整件事事无巨细原原本本呈现但是“记者就是记者 没有证据不代表没发生过”真相的重量难以衡量 而正义无价两位女记者不惜用生命为代价携手竭力曝光了娱乐圈的巨大阴暗面 那些被无端伤害欺辱的女孩那些仗着权势金钱压榨女性的无良罪犯这个社会有太多动物性非人性的坏东西而你们勇于揭穿这些恶 打击犯罪 保护女孩们真的谢谢你们 林佩亭和刘知君你们让我看到了 “她不需要畏缩和躲藏,她本身就是一把利刃”
故事简介: 剧集围绕娱乐女记者离奇坠楼展开,随着调查深入,娱乐圈内部的黑暗、潜规则与诸多丑闻逐渐浮出水面。
从明星的私下恶行到家暴事件,再到资本与媒体的勾结,这一切都被卷入其中。
观者吐槽中: 剧集在追寻真相时不断回溯,用记忆碎片拼凑全貌,营造出强烈悬念感。
开篇女记者坠楼,后续调查中线索与反转不断,每一集都充满惊喜。
第二集里,观者刚理清一点线索,新人物或事件就推翻之前猜测,让剧情始终扣人心弦,这种紧凑节奏极大提升了观赏性。
其次是演员演技给力:林予晞饰演的记者,职业性十足,起初冷静甚至冷漠,一心只为业绩。
在调查过程中,受助理影响逐渐产生恻隐之心,人物性格变化明显。
她面对复杂情况时的眼神、表情,精准传达角色内心,如得知关键线索时的兴奋与紧张,让观者感同身受。
李铭忠饰演的大反派,将威胁女性、自视甚高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观者对其恨之入骨,展现出演员精湛演技。
服道化也为剧集增色不少。
角色服装契合身份性格,记者的干练西装、明星的华丽穿着,都符合大众认知。
场景布置同样用心,娱乐场所的灯红酒绿、办公室的简约现代,高度还原现实,增强了观者的代入感,酒吧场景的灯光、人群与烟雾,更是将娱乐氛围营造得真实可感。
然而,该剧也存在不足。
部分情节逻辑有瑕疵,调查中线索出现过于巧合,缺乏合理铺垫。
结局也略显仓促,一些问题未充分解释,影响了剧情的深度与完整性。
总体而言,这部剧适合喜欢悬疑题材和关注现实问题的观者。
它以独特视角揭露娱乐圈黑暗,尽管存在不足,仍值得一看。
评分: 5.8 分,不及格。
也是我 2025 年开年第一部很失望的台剧。
第一集看完后我的期望是 7 分。
主要问题:主线混乱,演员演技不及格「演技像生锈的齿轮,卡在悬疑剧的精密零件里吱呀作响。
」这是我看完《死了一个娱乐女记者之后》最直观的感受。
这部号称「台剧史上最大尺度」的作品,用娱乐圈性侵、权贵选妃、记者殉道等爆款元素堆砌出一座危楼,却在人物塑造和叙事逻辑上轰然坍塌。
林予晞饰演的女主刘知君,本该是揭开黑幕的利刃,却硬生生演成了AI机器人——她永远紧锁眉头、压低嗓音,连掀开酒店暗门时都像在念PPT台词。
当她冷眼旁观包厢内被性侵的女孩,只为「等待最佳拍摄时机」时,我甚至怀疑导演在拍《法治进行时》而非一部有血有肉的影视剧。
女二线:被权贵吞噬的叙事残渣更令人困惑的是反派老婆这条暗线。
作为掌控娱乐圈资本的大佬妻子,她的每次出场都像在玩「角色扮演游戏」:前一秒还在慈善晚宴上优雅举杯,下一秒突然化身暴戾打手威胁记者。
编剧试图用她来隐喻「女性共谋者的堕落」,却连基本动机都懒得交代。
当她举着红酒瓶砸向女主时,我甚至期待能听到一句「代表月亮消灭你」——毕竟这条支线的荒诞程度,早已超越悬疑剧应有的逻辑底线。
最后她的公开声明,缺乏动机,莫名其妙。
主线:一场失控的拼图游戏从女记者坠楼到权贵性侵链,本该环环相扣的线索,却被剪辑成支离破碎的短视频合集。
第三集花20分钟追踪网红Mina的直播动态,只为得到一张模糊的包厢照片;第五集女主乔装潜入淫窟,竟靠「临时背出台词」就骗过专业保镖——这些「神操作」让悬疑感沦为儿戏。
当最终Boss梁辰汉被揭露时,他的犯罪动机竟被草草归结为「失去初心」,这比八点档狗血剧的「为坏而坏」更令人窒息。
光鲜皮囊下的创作傲慢该剧最致命的问题,在于用「敢拍」掩饰叙事无能。
当镜头反复扫过会所里半裸的女体、放大受害者被凌辱的细节时,这种「剥削式拍摄」与其批判的娱乐圈黑幕形成微妙互文——都在消费女性的苦难。
而女主总能在千钧一发之际化险为夷的设定,更是暴露创作者的傲慢:他们既想塑造「孤胆女侠」,又不愿让角色真正沾染现实世界的污泥。
给出5.8分不是因为它不够「炸裂」,而是痛心主创把社会议题炖成一锅夹生饭。
当刘知君在结局迎着海风露出「胜利微笑」时,那个本该沉重的娱乐圈黑幕揭秘,已然沦为一场自嗨的行为艺术。
或许正如剧中那句被用烂的台词:「真相需要代价」——而这部剧付出的代价,就是让「现实主义」变成空洞的营销标签。
林予晞的脸真的太美了,看到评论说有点像英剧《普通人》的女主,真的好像😭原来我喜欢长这样的美女🥹但和薛仕凌饰演的大海相比,演技还稍逊一筹。
林给我一种“很努力在演”的感觉,而薛的形象更加浑然天成,“我就是大海、大海就是我”,毫无表演痕迹,这才是演员厉害的点(一搜才知道大海哥居然都四十多了!
IG上的写真还是特别帅)。
最后的反转好评,柯的姚姐角色当断则断毫不留情,并且能迅速判断出最有利的风向,尽管最后为高的失控流下了几滴眼泪,但也迅速擦掉了。
你有这样的特质,怎么都会成功的!
之前一直认为,只要人活着就有希望,自杀真的太令人心痛也太傻了。
但最后一集,林姵亭灵魂拷问“你真的以为这里不会有新闻流出去吗”,以身入局,用自己生命的代价,创造出了新闻。
这也是她对自己同伴的信任——她相信自己不会白白失去生命,一定会有人调查清楚。
高杀人的情节也出人意料,从自私懦弱到“勇敢”,这样的转变其实在剧中也有迹可循。
这部剧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情节紧凑,符合逻辑,镜头语言也非常好。
希望有第二部,希望看到予晞和仕凌再合作!
这两年台剧也陷入了题材同质化的状态,感觉在这部看到了之前很多部的影子,比如说人选,比如说镜子森林。以至于娱乐女记者显得有点普通。以及林予晞也真的是演什么都一个样,连造型都一毛一样……
目前两集蛮好看的 题材比较特别 摄影还不错 女主身边的小女配选的不太好 演技不行 但整体目前手松一点可以给 四星 等后续再看看
2025年了 还在把镜头对准受害者
林予晞才是全剧最帅的一位…这部和华灯初上有点像但节奏快很多而且不墨迹,不管是剧里有意无意提及的女性主义ghg或者新闻是最后一层遮羞布,女孩们都在以决绝危险的方式贴近自己的良心,正义记者vs腐败政商,媒体是社会良心在这部剧里又被重申了一次。看曹光砚他爸演变态笑死我了,弹幕说曹爸快出去出去卖卤味笑死我了…故事的真相是那个一腔孤勇的女孩比我们想象的更勇敢:“你真的认为这里不会有任何一条新闻流出去吗”,理想主义者要经历过多少次以身入局的牺牲才能让真相重见天日。有了先出发的林记者才有后续前赴后继的知君和娱乐组的各位女性,在充满暴力的男人社会,女性之间才会因为同一处境而产生的道义上的惺惺相惜,可以真的为了彼此拼命。
高开低走,到最后只剩林予晞还吸引着我!
非常虚浮的女性互助情节,恶人得到惩罚的过程太机械降神,女记者的死因和目击者有矛盾。
娱乐女记者死亡真相的反转还蛮有震撼效果的。但是前面几集越危险的戏反而越儿戏,靠偶然性推动情节,实在是缺乏说服力。
李铭忠演的大反派这么真实而且如此让普通人relatable,现实中所有威胁女性自视甚高不择手段的中年男领导形象都重合在他一人身上了,会不会让人在现实中看到演员,难以把他的角色和他本人分开😂
虽然开始不久就猜到了结尾 但女记者真的很勇敢
3.5 节奏略慢 重复信息的闪回过多 镜头和叙事不够女本位 但女性角色的塑造都还算立体
全程差口气的台湾剧集,软件大多处于及格线以下水准,全员卡司演技浮夸、表面、粗糙,台湾演员的通病,演商跟转角遇到爱等偶像剧几乎持平,原地踏步了20年,剧本在破案悬疑、娱乐八卦、婚姻家暴中失去了方向,严肃和趣味配比失衡,对话几乎是没眼看的,角色塑造几乎是纸片,所有戏剧点都是通俗热点集锦,编剧没有原创性,小荧幕视听语言速食流水线质感溢出屏幕,再差点可能要跟8点档乡土剧一个档次,所有看过好剧好影的观众,都能一眼辨瑕疵,不过对于大陆观众来说,剧集肯定是好过爱优腾的仙偶和假职场剧,典型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PS,我对台湾影视和台湾人一向寄予厚望,属于爱之深责之切,我只想好心劝诫,你们时刻都要居安思危,停滞不前就会挨打,丛林法则莫不如此。
好像港台电视剧基本都是这个套路
很一般
作为2025的剧集还是很多落后的地方,比如弱女情节不断放大,让人无语的多余亲密戏,还有强暴戏对准受害者如此等等。道阻且长,慢慢磨吧。
不过是死了一个娱乐女记者VS不只是死了一个娱乐女记者
这编剧戏弄观众上瘾啊
娱乐女记者之死 = 当代新闻没落新闻の独立性在哪,严谨性在哪?让人最绝望の,在这个社会里,真新闻没有人看,假新闻才会有更多曝光量。不过就是谁有流量,就抄谁の,谁有热点,就用谁の或是在流量好の时候,再蹭一波,做一条绯闻专题。为了流量,也不怕落得吃相难看。最后,新闻之死,娱乐至上の风气,也只能怪罪于"现实"就是如此
开局观感还行,用娱乐圈当主题的悬疑剧还是很少有的,(娱乐圈/娱乐记者/坠楼)多角度寻找死亡真相。
原来林予晞的演技是这样的啊…全部都很烂本来蛮期待的,铺陈的都是没有用的情节…
看了六集看不下去了,首先题材很无聊,娱乐圈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其次里面的女性角色都很惨,无论地位高低都成了男人的附属品;最后编剧很没有良心,为了让刘知君如此不顾一切看上去更合理给她塑造成一个没有软肋的人。不过刘对新闻的态度蛮值得尊敬的。但我很担心孤身一人的记者如何和庞大恶势力作斗争。尽管最后的结局肯定是皆大欢喜的,我还是很难想象怎样的转机能扭转局面。说点题外话,西装林予晞实在是太帅了。看了结局过来补上,不得不说刘的胆子太大了,很难说不是女主光环和同事的帮助,她会成为下一个林佩婷,最后的最后结尾讲成这样应该是为了想拍第二季,不过第二季就算有林予晞我也不想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