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故事的短片合集,熟悉的经典故事剧本框架,构建成了一个史诗级拼盘电影。
然而毫无亮点的故事,混乱的台词,多而无用的镜头画面,都让原本金玉其外的经典故事,变的败絮其中。
崂山道士的精美画面质感,将故事的主题得以呈现。
然而人物的塑造,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只是一个简单的寓意故事,无法深入人心。
莲花公主的故事通过梦境与现实的结合,让小男孩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然而太过幼稚的故事,只能是中二少年的自恋幻想,同感做梦获得成功,成为英雄,似乎只能沦为俗套。
聂小倩的故事借用了经典故事的壳,然而时代感的体现却是非常的敷衍。
故事层面的叙事能力也是比较糟糕,通过人鬼情未了引入主题,使得故事的中心不明确,无法将人鬼情得以呈现。
画皮的故事通过降妖与复活为核心,使得故事的主题逐渐割裂。
鲁家女的故事通过两人一起拯救苍生,呈现出功德圆满,然而情节上依旧是缺乏想象力,为了表现张于旦为了爱情奋不顾身,使得他与鲁家女的见面变的牵强。
因此五个故事的串联,并没有突出影片的主题,只是在各自讲着自己的故事。
老酒装新壶的拼盘故事,因为食之无味,使得观众无法产生共鸣,最终只能成为"主人公"的自娱自乐。
个人评分:5
小时候看过很多版本的《聊斋》。
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王祖贤饰演的聂小倩。
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现在一切都变了。
这部动画电影上映前,就蛮期待。
今天周末,就带着老婆儿子去了电影院。
买票的时候才发现电影时长两个半小时,有点担心八岁的儿子坐不住。
好在整部电影画风奇幻,充满东方色彩,很对小朋友的口味。
电影一共由五个故事组成,如果把讲故事本身看作一个故事,那么电影由六个故事组成。
前两个故事都是铺垫,抛砖引玉,为的是引出后面的故事。
个人感觉可以去掉,那样电影节奏更明快。
而且大家都是奔着兰若寺来的,不如直奔主题。
《倩女幽魂》的故事翻来覆去拍了很多个版本。
所以为了求新,电影把聂小倩和宁采臣的故事放在了民国。
聂小倩风姿绰约,很二次元;宁采臣一心为民,立志学西医救中国;燕赤霞用手枪击退夜叉姥姥后对宁采臣说,现在是乱世,去西北,有大事发生。
然而宁采臣在国看家危亡之际,还是选择了儿女情长,带着聂小倩的骨灰去了南京。
故事的结局上去很美满,但缺乏深度。
和《聂小倩》比起来,压轴的《鲁公女》剧情更抓人。
十六年的等待,苍老了张生的容颜。
兰若寺的井水焕发了张生的容光反而成了悲剧的导火索。
故事的前期铺垫很足,地府的画风阴郁而不阴森。
个人觉得五个故事里,画风最妙的就是《鲁公女》。
彼岸花多次出现,暗示了人物的命运。
然而要说深刻,还得是《画皮》。
看不穿,是你失落的魂魄;猜不透,是你瞳孔的颜色。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五个故事,各自独立,道尽人间情与事,唯一一点关联就是都发生在兰若寺附近。
电影有拼盘的感觉。
也许主创觉得讲一个故事时长不够,而如果没有《聂小倩》和《画皮》,观众又觉得陌生。
其实我觉得嘛,不如好好讲讲《鲁公女》,电影就叫《聊斋之鲁公女》,时长一个半小时左右,妥妥。
从《长安三万里》后就开始期待这个团队的下一部作品了,只是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本片是5个短篇小故事通过两只小动物和蒲松龄串联在一起的,在整体性和流畅性上天然就不及《长安》,但由于原著故事本身的出色、主创们的尊重原著以及动画技术的发展,本片仍然具备很高的可看性。
只是由于从原著的几百个故事中选取的五个短篇的标准不统一,导致五个章节的目标观众也不统一,比如《崂山道士》故事简单、法术神奇,毛茸茸的质感会更讨好低幼向的观众;《莲花公主》可可爱爱,反派虽有些狰狞,对于低龄的观众仍可接受;但《倩女幽魂》和《画皮》,画风则显得成人向,尤其是bgm,虽比不上当年灯笼飘来飘去的那一版,但影院里还是有孩子害怕了;《画皮》《鲁公女》则完全是成年人的爱情故事了,对于孩子理解起来可能有难度。
其实如果主创们砍掉《崂山道士》《莲花公主》,只保留后面三个故事,画风更暗黑一点,电影主题突出“情”字,人鬼,人狐,人蜂或者其他的什么跨物种来上一个,电影会更紧凑,时长会更短,表达会更犀利,艺术性会更高。
但这样会损失很大一部分的未成年观众,商业上不经济。
即便《聊斋·兰若寺》有缺点,但我仍然推荐。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非常出色小说,许多故事已经做过影视化的改编,但除了83童年阴影版外故事类型不够丰富,这一次追光动画选取的仍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几个名篇,在片尾写着有彩蛋的时候,我还以为会有聊斋第二部,毕竟原著还有那么多好故事,但《三国》一样期待。
追光动画的《聊斋·兰若寺》,将五则的志怪故事锚定于“兰若寺”这一意象之中,使散点的灵异、情色与人情,被一处“中阴之地”收束,既非尘世,亦非彼岸。
更准确地说,这座寺庙是一个空间,即是结尾处的上联,而“井”将人世的苦与欲、情与业,一一沉入“太虚幻境”之中。
片中设定一蟾一龟对话于井底,仿若《红楼梦》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般的设局之眼。
他们既是“出世”的象征(尤其龟的形象隐含着济公之影),又以辩难之姿“入世”,与凡人蒲松龄相对。
他们非全然超脱,亦非沉溺,始终以一种旁观又牵引的视角,观照人间悲欢。
影中诸事,最终归于他们的争执,也将复归空无。
或在提醒观众,人世间的繁华与痛苦皆为虚妄,最终都将归于幻灭。
本作所选取的五个故事《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以及《鲁公女》皆为旧文新讲,尤以女性角色的丰富形象最为引人。
在蒲松龄借“花妖狐魅”之形,喻“人间百态”之情中,更增加了女性的底色。
我喜欢《崂山道士》中王生最后掬水的眼神,它不同于原著中对道士的怒骂,而更像是一种更像是一种勘破世事的凄然,认知“道法”不过是一场幻梦,人与仙之间如同这镜花水月;借由“梦”便走进了梦境成真的《莲花公主》,电影将原著中人物幼化,并附以童真,其蜂巢之中的景色,让人有《CoCo》的感觉,而花朝节的欢腾又带有东方女性的神性之美。
莲花公主特别像《王者荣耀》里蔡文姬的风格,而对抗黑蛇的蜂群之战,也极力展现了蜂王的勇猛精进。
如果说前两则故事是从“梦”出发,那么后几则故事则由“梦”入“情”。
”将《聊斋志异》中的“人鬼殊途”,融入当下更深刻的社会思索之中,就像作品中所述“过去、现在和未来,尽在这镜花水月之中”。
聂小倩的故事出乎意料地置于民国时期,在保留作品原先情节脉络的基础上,突出了“乱世夜叉”这个政治隐喻,同时通过燕赤霞之口,让宁采臣与聂小倩放弃前往北平,似有将“人鬼殊途”转译为“新旧社会”之别的寓意。
在结尾与夜叉的斗争中,身为“鬼”的聂小倩借由“情”转化为“人”,是一种基于情感与历史的再诠释,也是借由“情”字得以重生(人变鬼、鬼变人亦是新旧社会的宣传点)。
而《画皮》是我最为偏爱的篇章。
动画风格精致而压抑,陈氏的形象挣脱了原著中的扁平形象,将贤淑、猜忌、隐忍乃至最后结局的憎恶,展示得更具主体性与悲剧感。
特别是将画皮鬼的哀戚与陈氏的沉默置于同一画面中,显影了“画皮”的真正含义,这人与鬼的形象,不过是欲望与身份的隐喻。
鬼求一个家,陈氏也求一个位置,她从鬼的口中听见了自己的心声,让她也明白而今种种不过也是与王生有一个“家”罢了。
这种人鬼共情是站在女性的视角中,明了无论人鬼内心的底层诉求,同时对于”安全“的向往。
虽说是画皮,最终却是落脚于陈氏,当她忍辱向乞丐求药,这里并不像是原著中一心只求丈夫复活的形象,而是一种被“点化”后无可奈何的选择。
陈氏将自己立场代入的“画皮”形象,即是,披着“人皮”的鬼消失了,披着“夫人”身份的人还要活着;因为活着,所以需要救;因为要救,所以要忍受屈辱。
呕心吐秽之刻,陈氏面对丈夫的忏悔,用“真恶心”三字道出人世之荒凉:对丈夫的、对自己的,也对世人的。
所谓“人皮”,不过是社会性构造下的伪装,人鬼同困于此。
这里的神情塑造特别抓人,没有原著的大悲大喜,只有心力耗尽的虚无。
所求不过是偏安一隅的苟且,所谓善恶,不过是“天道好还”四字。
“愚哉世人!
明明妖也,而以为美。
迷哉愚人!
明明忠也,而以为妄。
然爱人之色而渔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
”而最后的鲁公女,同样是女性为主角,扩写了原著的内容,柔化了二者之情。
扩写后的叙事将男女之爱从原著中的肉欲延伸为灵魂伴侣,纵使生死流转,亦不弃不离。
因而莲花复生的故事,多是增加了二人的经历,再由经历产生怜悯。
这里我的观感和原书相似,且不论技术手段与画面表现,本篇确实值得一个最后的完满结局,但剧情为了曲折而繁复(篇末再生的卢公女认不出张于旦,虽为故事的曲折所需,但略显枝蔓),又因过于削减卢公逼迫之“恶”的因素,以至于死亡来得太过轻佻。
虽有最后二人共同逃离黄泉,此间种种回应为善之举,从而想起前世,但这其中却也失去了影片的节奏,着实可惜。
顺带说一声,这里的孟婆应该是以后土娘娘的形象出现,非常之好,黑白无常也很有力。
梦幻泡影,转瞬即空。
蒲松龄在此间以”狂生“的形象,确实放浪形骸与我潜意识中的形象大相径庭,可是“行走于世间,人人不都是披着各种‘人皮’的枯骨?
”,又何须纠结于形,而生诸多妄念。
原来生离死别,不过是一番自作多情。
书中人物,仍会旷久长存,孳息于自己描绘的大千世界。
无论是否广传,无论遭至何般苛责,《聊斋》仍为他们的承载。
大型献礼聊斋拼盘影视剧《我和我的兰若寺》。
个人观感:《画皮》>《鲁公女》>《莲花公主》≈《聂小倩》>《崂山道士》完全没有必要将五个故事硬接一块,转场还用蒲松龄落井与井底之蛙鬼切磋故事这样的尴尬小品来过渡,把片长拉到两个半小时太过笨重,整体来看就陷入了矛盾,碰上无聊的想快进跳过,讲到精彩的又惜时长短无法挥毫展开。
像《崂山》这样的三句话寓言生插到电影里,还放到第一篇,实在赶客;而《莲花》偏低幼,是孩子睡前读物的水平,想象力乏善可陈;《小倩》则新瓶装旧酒,把背景调到民国,但情节单薄,续写又不够亮眼,时代成了空壳;最好的是《画皮》,以古代夫妻情解构现代婚姻观,微恐带志怪,余味令人毛骨悚然,总算有点聊斋的底色;《鲁公女》无功无过,再叙人鬼恋,把人界与黄泉粘连,情感浓度最大,拿来收尾正好。
聊斋:兰若寺 (2025)6.62025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动画 奇幻 / 崔月梅 刘源 谢君伟 邹靖 黄鹤宇 刘一林 / 卢力峰 林强
这注定是一部口碑两极分化的作品。
前面略显低幼,高潮来的太晚。
为黄泉路的摹画点赞,黑白无常画得很好,毕竟很少能有国内动画来刻画黄泉路这个场景~鲁公女整得跟金建希似的…建议看前看一下原著~会有点帮助,便于理解作者改编的意义与不同。
对于乌龟和蛙的无厘头完全可删,个人总体感觉其实是超越长安的。
《鲁公女》海报昨天下午在万达影院看完的,非常愉快的观影体验。
本来只想写个短评标注一下,但看到那么多不负责任的“一星”评价,实在有点忍不住,所以上来表明一下我的态度。
有句俗话叫做:“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诚然,文艺作品原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有个绝对客观的评判标准。
但实在看不惯某些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观点,或者牵强附会,纸上谈兵,以“导师”身份居高临下,轻率地抛下一句“烂片”的评价,随手就是“一颗星”!
如今社会上就是有那么一群人,看什么都不顺眼,横挑骨头竖挑刺!
无论你多么有诚意地做一件事,在他们眼里都只能换来一句“低幼”、“浪费耐心”!
因为昨天刚看完,自认为还算有“发言权”。
个人认为,追光这部新作绝对算得上一个惊喜,也拿出了自己的“诚意”。
当然尚有不完善的地方,但至少他们是真的绞尽脑汁在讲故事,想把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尽量呈现得有新意。
首先,『聊斋:兰若寺』在叙事手法上玩出个新“花样”,以往“追光宇宙”同类题材无论是白蛇传,还是聊斋系列,基本都是独立成章。
而这次在架构故事上采用的是“剧中套剧”的模式,以“兰若寺”的历代变迁为叙事主线,通过蒲松龄夜宿兰若寺坠入古井,和蟾蜍精、乌龟精讲故事“斗法”的方式,把几个聊斋故事穿插在其中,这种剧中剧的“套嵌”结构,巧妙又完整。
而且每个“单元”故事的间奏甚至过程里,还会再现蒲松龄的视角,如同局外人对故事做出的“点评”。
首个故事《崂山道士》中规中矩,风格上有点像毛毡布偶剧,人物和场景都附着上那种“毛绒绒”的质感。
故事内容基本还原原文,如一道餐前小菜,稍显寡淡,节奏把握上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接下来《莲花公主》展现的视觉效果,可谓美轮美奂。
讲述的是“童心未泯,美梦成真”,情节让人很自然的联想到“南柯一梦”,只不过把游乐场从“蚁穴”变为“蜂巢”。
形象设计上,把原文里的书生改扮成私塾学画的孩童,莲花公主也是可爱的萝莉扮相,这就很像一个童话的外包,“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剧设,加上一起读书成长、遨游天地,并肩作战共御外敌的战斗渲染,令整个故事洋溢着童趣和一股宝贵的纯真之气。
《聂小倩》峰回路转,上演了一出人鬼未了情。
故事改动比较大胆,把背景整个挪移到民国时期,相当于“民国版”的倩女幽魂。
但原作里的主要人物关系,小倩,宁采臣,姥姥和燕赤霞并没有变动,而是十分合理的过渡嫁接到民国的年代背景中——生逢乱世,民生凋敝,聂小倩如漂萍的身世,宁采臣北上“求学”誓要悬壶济世的决心,契合铺设的时代背景。
二人邂逅在前身为“兰若寺”的阴暗旅店里,相遇的方式、人物服饰、场景、行为动机,都合情合理,符合故事的内在逻辑和心理活动流程。
包括宁采臣最后坐火车“归乡”,安置小倩骨灰的桥段,你完全可以把它当作古装剧情的民国“换装秀”。
《画皮》的画风颇为惊艳,像一幅颜色古旧的古画一样,色调暗沉,氛围诡谲。
古宅院,铜镜,人皮面具,美人,枯骨。。
萧瑟的场景,鬼气森然,让人不禁脊背发寒。
这个部分的立意可圈可点,别出心裁地代入一个“婚内出轨”的故事,展现家庭矛盾、审视人心的同时,具有贴近“现代社会话题”的意识倾向和思维观,其背后影射的是父权制度下女性所遭受的屈辱和压制。
《鲁公女》是整部“连幕剧”的高潮段落和“华彩篇”,由主人公蒲松龄先生作为“主讲人”。
无论是画面呈现,还是人物的塑造,它自己都值得“五颗星!
”(个人观点)它把一段穿越轮回的生死情演绎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
画面里出现的特效,可谓视觉的极致盛宴。
男女主至死不渝的爱情约定,也令人唏嘘不已!
记得作家莫言曾经说过一句话:“没有宗教观的作品,很难成为经典。
”而《聊斋志异》里的很多故事正体现着一种世俗的“宗教观”——相信一个有来生的世界。
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所遭受的苦难,我们生活中未竞的遗憾都能得到弥补。
《鲁公女》里描述的正是这样一对在轮回里跌挫、忍受时间的考验,而始终矢志不渝的痴情儿女。
女子一袭红装策马奔驰的惊艳亮相,英姿飒爽,轻易就俘获了书生男主的心。
可惜相逢即是离别的前奏,女子突遭意外身亡,而男主只为了“那一眼”的倾心,甘愿为她“上穷碧落下黄泉”,二人生死相随,共赴磨难。
他们一起行过山野,涉过忘川,看过彼岸花开,也经历了轮回的“洗礼”而记忆不消,情爱不灭,相约十六年后再续前缘。
最终,鸳梦重温、有情人终成眷属!
而我脑海中依旧能浮现出冥界那幽深的布景——天幕处垂落而下的帷幔(引魂幡),迤逦而行的鬼魂队伍,还有黑白无常及孟婆那高大静止的形象,望之不禁令人心生惶惧和敬畏。
也尤能感受到,人在这些巨大可怖的“存在”面前如蝼蚁般的渺小,但爱亦能让人不畏艰难险阻,生出磅礴的伟力!
两个半小时时间,意犹未尽。
一条“兰若寺”的物象主线,串缀起五个“珠玉”短篇。
风格各异,主题大致统一,就是红尘情爱以及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聚散悲欢种种。
片尾字幕出,响起貌似“二手玫瑰”的极接地气的唱词(如果没猜错的话)。
在观影过程中,竟然找到了久违的感觉,当年看《爱,死亡和机器人》第一季时体验到的那种犹如集市夜游观赏走马灯般的美妙畅快!
当然,还是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完美无缺让所有人满意!
我说出了我的感受,别人自然也有他们的看法,观点不同很正常。
你就是觉得它“垃圾”到令人发指,想象力空洞匮乏恰如蟾蜍“坐井观天”,全程都是捏着鼻子看完的,也没人能拿你怎么样。。
我只是觉得,“一句话”加“一颗星”这样简单粗暴的评价,显得过于的草率轻浅,也是对很多人辛苦付出的艺术成果的极大不尊重,至少请你们勿要在没有陈述任何理由的情况下,妄下论断。
ps.刚才特意去查了一下,片尾曲还真是“二手玫瑰”的作品,龙姨独特的唱腔,其实蛮好猜的。。
歌名就叫『命运』
追光动画2025年的新作《聊斋:兰若寺》从刚上映的时候就让观众期待值很高,甚至有人认为,《哪吒2》下映之后,这是目前院线唯一能看的国漫了。
同样是经典大IP,同样由国内顶尖的动画公司制作,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很多人知道追光动画,是因为两年前出了个《长安三万里》。
所以不少人对《聊斋:兰若寺》的期待很高。
开分8.3,但评分一降再降,最终停留在了6.6。
失望啊失望!
那么这部动画的雷区在哪儿呢?
01鸡肋的主线剧情《聊斋:兰若寺》是一个拼盘动画作品,这也很符合《聊斋》的特点,因为这本原著就是由很多个小故事组成的。
其实故事只有5个,还有一个是主线故事,或许作者还想延续《长安三万里》的玩法,但明显主线剧情单薄。
《长安三万里》虽然从高适的视角切入,然后碎片化讲述了李白的几个片段故事以及和高适之间的友谊,但剧情整体上是连贯的。
而《聊斋:兰若寺》的五部动画是独立的故事,之间没有关系,和主线有些割裂。
主线故事叫《井下故事》,讲的是蒲松龄途径兰若寺落脚,然后掉入井下,和蛤蟆精、乌龟精比拼讲故事。
这个主线剧情整体上来说就是很幼稚,无非是故事大赛,那总要有个结果。
可是最终,蒲松龄作为蛤蟆精和乌龟精裁判,一碗水端平,平息战火的方式就是自己也讲了一个,而且比他俩更好。
故事比拼的主题就是“情”,这确实很符合《聊斋志异》原著的主题,各种“人鬼情未了”的故事。
如果单独拿出来哪一个都挺好看的,可是用目前《井下故事》的主线串联就觉得有点刻意了。
而且《长安三万里》中的讲述者高适是故事的亲历者、旁观者,讲述的过程就更加真实可信。
但《聊斋》本就是蒲松龄的原著,可他却变成了故事里的一环,而且还是听两个神神叨叨的人讲述的,就觉得有点没必要。
不妨改成蒲松龄一边写书一边游历四方,也同样成为故事的见证者、亲历者,然后将这个故事写出来。
如果只是讲故事大赛,未免过于低龄化了。
02六个故事六种风格加上主线故事,《聊斋:兰若寺》中一共有六个故事。
其中包括《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还有主线《井下故事》。
最初看预告片的时候,片方宣传的是这六个故事会用六种不同的风格表现,这还挺让观众惊喜的。
之前看《中国奇谭》的时候,也是这种单元故事,每个小动画的导演都不同,风格也不一样,看着很有新鲜感,也很有中国风。
《崂山道士》用的是毛毡风格,这个故事讲述的是爱好学道修仙的王承去崂山拜师学艺,最终学习到了穿墙术,师傅告诉他法术不是哗众取宠,但他回家之后就急于在妻子和邻居面前暂时,最后撞了一头包。
这个动画风格很独特,目前并没有看过哪部动画采用了毛毡的风格,整体的质感毛茸茸的,给人一种很梦幻的感觉。
第二个故事《莲花公主》是一个充满童趣的故事,讲述士子窦旭受邀至“莲花国”,与莲花公主相遇,并帮助公主化解巨蟒灭国危机。
莲花公主就是一只小蜜蜂。
整个故事童真可爱,那么动画的风格也采用了一种欧美童话梦境风,看上去很像《寻梦环游记》。
第三个故事是《聂小倩》,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只不过电影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了民国时期。
这个动画的风格采用了一种“水墨淡彩”的方式,就是以水和墨为主要材料,通过不同的笔法和墨色浓淡来表现画面,呈现出一种中国画的味道。
而这种风格恰能突出人鬼情的凄美。
第四个故事大家也很熟悉,是《画皮》。
画风用了宋代工笔美学的方式,采用工笔重彩的压抑色调、戏曲写意的肢体语言,将婚姻批判包裹在凄美诡谲的宋代画卷中。
第五个故事是《鲁公女》,讲述痴情书生张于旦与早夭才女鲁瑛人鬼相恋,为助其转世,勇闯黄泉路,直面无常鬼吏的故事。
这个故事充满了青春浪漫的色彩,而动画风格也是绚丽奇幻的。
主线《井下故事》也是充满奇幻色彩,视觉效果拉满。
回顾这六个故事,风格确实不同,但并不是六个故事六种风格。
至少很多风格并不明显,比如《井下故事》《鲁公女》和《莲花公主》的区别并不大,如果不是专业学动画的观众很难区分。
《聂小倩》和《画皮》最大的区别就是年代不同,但整体风格也很类似。
比较突出的是第一个故事《崂山道士》,毛毡风格很有特色。
所以说,如果要宣传六个故事六种风格,不如区别更突出一些,木偶、剪纸、皮影这些都是中国特有的动画风格,为什么不用呢?
所以若论国风,《聊斋:兰若寺》还是比不过《中国奇谭》。
03魔改原著对于这种古典小说,其实怎么改粉丝的怨念都不会太大,一千个作者的笔下有一千个哪吒,饺子都让哪吒有很眼圈了,罗小黑都让哪吒的丸子头像积木一样可以随意拿下来,还有什么不可能的?
《聊斋:兰若寺》选取了这五个故事中有两个故事是观众所熟知的,但似乎魔改了剧情,让观众并不满意。
首先是《聂小倩》,影视剧拍过无数个版本,只要是“聊斋”IP之下的影视剧就必拍这个故事。
原版的《聂小倩》应该是唐宋时期的人,但《聊斋:兰若寺》里将这个朝代放在了民国。
人物还是不变,男主角宁采臣不是进京赶考的书生了,而是一位有报国志向的医生。
故事背景是民国乱世,没有具体交代,但大概率不是抗日战争就是军阀混战。
聂小倩的设定是官宦之女,埋骨在兰若寺,被夜叉姥姥控制吸人魂魄,这些剧情都没有改变。
改变的是燕赤霞,他开始觉得刀剑不好用,然后用开了光的手枪打夜叉,还挺魔幻的。
这些现代化的改编倒是无可厚非,魔改的是结尾。
原著里的《聂小倩》虽然也是圆满结局,但至少符合逻辑,在燕赤霞的帮助下转世为人,与宁采臣成为夫妻。
而这个版本里的聂小倩竟然是因为和宁采臣朝夕相处有了人味,然后自然而然复活了!?
逻辑上有点扯淡,就算是一出鬼怪神侠的故事,也要有一些底层逻辑的。
《画皮》也被改编了很多个版本,但原著中的王生就是死了没有复活。
不过《聊斋:兰若寺》似乎很喜欢大团圆结局,电影塑造了一个善良且果敢的陈氏形象,她坚决救活了丈夫,但由于丈夫出轨实锤,两个人或许以后也会带着隔阂过日子。
这就是蒲松龄总结的“至亲至疏夫妻”。
其他几个故事由于不清楚原著剧情,也不是很让观众熟知的故事,暂且不评判了。
但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反而更加期待今日上映的《罗小黑2》和即将上映的《浪浪山小妖怪》。
国漫还在探索中,即便有许多次失败,也仍要支持一下的吧!
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过这么这么难看的电影了。
一百五十多分钟,每分每秒都是煎熬。
第一个故事崂山道士,就为了结尾的镜花水月,前面那么多的无聊情节铺垫,我真的是深刻领悟什么叫:为了一盘醋,包了顿饺子。
第二个故事的受众应该是学龄前儿童,我直接看睡了。
第三个故事我很努力让自己不要再睡了,但万万没想到,聂小倩穿越到民国战乱时期了。
创作者可能是希望“新编”,但时代更替并不等于创新。
复杂的社会背景在剧情中只是形式化存在(仅仅是阻拦宁采臣必须在酒店住下的时代背景……),人物行为动机也很成问题。
宁采臣?
依然想塑造成一个遇到美女聂小倩坐怀不乱的君子,但你一个男的大晚上的看到女孩背上有伤,提出自己给她擦是怎么回事?
什么年头医生开药还亲自帮忙上药的?
bgm这时候还搞浪漫氛围?
而聂小倩就因为这男的没对她动手动脚就动心了……我作为一个女观众大yue特yue……当一个陌生男人提出要给小姑娘背部擦药,就已经说明这男的行为不端了好吗?
正常女的都不会动心的好吗?
第四个故事,纯纯封建余孽,继承原著的糟粕不说,还将之发扬光大。
女子为了救活出车九的老公,去求道士,道士全身脏污,用身上的脏东西制作了一颗丸子,承诺女子吃下去就去救她丈夫。
女子嫌弃恶心,但为了救车九的夫君,还是吞下去了……yue……为了这么个夫君,何苦呢???
道士看她吃了,巨油腻地说:你吃了这个丸子就是我老婆了。
原著明明是「乞人大笑曰:“佳人爱我哉!
”」,讽刺意味十足,可到了电影里,却变成了这样一句话?
到底是哪位主创的恶趣味要这么来一句?
不会真觉得女子是可以用来随意调笑、随意嫁娶的吧?
第五个故事,开头本来还觉得这故事终于正常了,能看了,结果……我白期待了。
鲁姑娘好不容易转世为人活到16了,就等着前世的心上人张于旦来娶她,结果呢?
已经老了的张于旦怕鲁姑娘看不上他,就用口古井把自己变年轻了。
而鲁姑娘看到这个年轻的张于旦,以为是父母找人来骗她,猜测真正的张于旦死了,于是她就一个人跑回房间自尽了。
……我真的心梗了。
鲁姑娘是眼神有问题吗?
这人和你的心上人长得一模一样,你父母何处作假?
你怎么就这么冲动这么莽撞?
有人要说了,原著也这么写的。
好,让我们看看原著怎么写:女喜,自力起,窥审其状不符,零涕而返,怨父欺罔,公力白其是,女无言,但泣不止。
此时的鲁姑娘看到的张于旦是十五六岁模样的张于旦,而她认识的张于旦是三十多岁的张于旦。
所以她觉得样貌有变化,人不是那个人了。
但电影里呢?
张于旦样貌前后可有变化?
明明没变化,非让鲁姑娘说不一样?
是要全体观众跳戏到安徒生童话里皇帝的新装?
后面更不合情理了,一个凡人直接去黄泉把人抢回来了。
轻轻松松,真当地府是孟婆当家,黑白无常和阎王爷都是玩123木头人不许动的npc。
结尾荒谬到了极点,说第五个故事是电影里书生讲述,听众五体投地,问他是谁,他骄傲答:蒲松龄。
真`蒲松龄只怕会跳出来:别,别来沾边。
论情,尤其封建神鬼时代,男性看起来是主导,女性背负的实则更多,这方面或明或暗的表达倒是挺多的,也是我心里不同故事之间唯一的共同点。
《崂山道士》——担心。
X画面上,毛毡的质感和道士法术这样虚无缥缈的故事背景还挺契合。
说情与事,但王承这段镜花水月的求仙之旅,好像没什么感情。
直到最后,妻子说信他,阻止他撞墙伤害自己,在大家嘲笑不停时,着急叫人救他出井,从最开始担心他不学无术,到最后担心他的性命,让我看到了妻子的情。
起初道士变梨,梨没有变多,只是转移,王承能不管不顾地求仙问道,不过是因为有一个人在照顾他担心他罢了。
可这故事的表现上,好像是含蓄到没把这点当做重点吧,所以我也没法因为自己的无中生有,喜欢这个故事。
《莲花公主》——动心。
√动变者心也。
窦旭动心了,所以脑海里的公主能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情窦初开也好,想象力也罢,都体现着这个年纪该有的自由和不羁。
他想仗剑走天涯,转眼便有机会成为挥剑斩蛇的英雄,像是个简单的英雄救美的故事, 但莲花不只是个公主,也是背负家族和王国安危的战士。
《聂小倩》——痛心。
XX和《崂山道士》只言片语的情感相反,短时间内想制造感动,只能刻意转折,含蓄留白太少,给得太多。
改换故事到民国,宁采臣痛心时局动荡,想学医救天下人,好像有点区别,但是意义不大,毕竟核心还是奇幻爱情。
二人算是互相帮助,毕竟燕赤霞才是真打鬼的。
痛心人鬼殊途无法相守,必然是身为鬼的小倩,内心的痛苦更多。
最后沾了人气成人了,嗯,换我痛心了。
还有夜叉破墙而入还要强调一下,是想联动一下楼上的王承?
《画皮》——恶心。
√√负心薄幸,害人害妖。
人身上搓下的污泥,吃下后吐出来,就能重塑王生的心。
那不就说明,这心本就是如此污秽不堪的嘛,那当初相信这颗心的自己,不就早就是现在这个,吞下污泥的自己了吗。
这个深度,实在厉害。
《 鲁公女 》——交心。
√√√ 画面一直都很美,但是这种互相付出,共同经历,跨越记忆和生死,最后得以长相厮守的爱情,对我来说美过画面。
就是曼珠沙华彼岸花,君生我已老的设计,多少有点年纪感了哈哈哈。
开头是鱼蛋的付出更多,帮鲁瑛转世投胎,但之后十六年,鱼蛋中举有自己的功名和事业,但鲁瑛只能带着这份记忆苦等,所以鲁瑛自杀对我来说很合理,不是一时的冲动,是十六年期许的落空。
没法给高分。
短篇故事合集,主题和表达的大相径庭,给我大起大落的感觉太明显,不同故事之间唯一的关联 《井下故事》 ,就是在电影院里看蒲松龄看电影(更像短剧),还要看他发实时弹幕和评论,而且,在他讲完《鲁公女》之后,不就更显得他之前那些好评,是刀架在脖子上,不得不夸的废话了吗?
第一名。古早下饭剧。经济上行期的画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