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节奏有点慢男主昏迷了两年,发型没变2这活尸行动怎么一会行一会不行3父母不敢上前,可能心里是就知道儿子不在了,只是不愿意相信所以是他杀?
卧槽,这个结尾神转折原来是头有灵性的狮子雕像4终于有点上头了男主的床好短纹身师傅演得很好5人怎么能忍受孤独这个故事男主的忧郁,女主的可爱呆萌,都演得很好结尾的男女主树下相拥我觉得当结尾已经可以了没想到还有大体老师告别仪式,和那句“他还是成为一位老师了”解开心结,神结尾6男主伤还没好,太细节没想到所长也有细节7终于到主线了8床好小+灯好亮妈妈急迫想问又怕把人吓跑的样子演得太好了9杀人犯心理素质就是高,停车场这样都不会被吓死可怕的妒忌心,妒忌这个世界的一切结尾反转吓了一跳10总感觉留着这个娃娃,而且母亲也能看到,是一个隐患只在乎自己的升迁,不管事情的真相,还算正义的伙伴吗老太太好俊执念还有影子119年的渔场也太新了吧这个弟弟很帅,但是演技不好蛋糕师果然不是普通人,不过也太巧了吧,两个案子都是他做的12母子对话,母亲也太可爱了吧这情况你们还都不先报警都是坠楼,要不是主角爷爷和主角,包死了吧这个当妈的也太惨了吧,家里人都死光了
这是一部披着奇幻恐怖外衣的温情剧,一个个单元故事散发着人心的温暖,透过思念、孤独、自责、保护种种执念,诉说着主角自身的成长变化,逐渐明白生死之间还有我们对亲人的各种牵挂来联系彼此,看着看着我自己也被感动得稀里哗啦。
无论是担心父母看见自己死亡的郑立松,还是孤独丧失希望的林永川、因丧子陷入沉重负罪感的余镇元、一直盼望女儿归来的何守堂,亦或是至终也想要保护弟弟的杨敬,他们都在生死之间保留着对亲人的深深执念,都在受着这执念的煎熬。
最终,在人性温暖下放下执念,对活着与死去的人有了一个好的结果。
执念诞生在阴暗之中,导演从不回避这一点。
郑立松被同事排挤,被偷偷下利尿剂而在骑车时陷入昏迷,最终坠桥身亡;林永川热心帮助流浪者却被上司故意传播,人群中的嫌弃与恶意让他终结与现实的最后温情,在无边无际的孤独中告别人世;林静美嫉妒别人的美好人生,就把小谢何安关在柜子里,让这个幼小的生命早早凋谢;杨敬与杨宇承受着来自酗酒父亲的家暴,最后可怜的杨敬被捂杀……执念不会凭空产生,它产生于社会阴暗之处、在人性幽微之中,在职场、在家庭、在每丝每毫的负面情绪里。
而其中,最让我感觉后怕的,是庄和真。
出场时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却是心态扭曲的变态。
少年时捂死病重弟弟的他,长大后对小孩子逐渐生出了一种充满恶意的执念:提前终结遭受痛苦的孩子的生命,能够让他们得到快乐,这是一种成全。
无论是可怜的小谢何安,还是被打得不成样子的杨敬,庄和真那带着一次性手套的手,夺去了他们最后的希望。
但是转念想一下,为什么庄和真的执念这么充满恶意与血腥呢?
因为他那因病重痛苦不堪,又渴望得到甜甜蛋糕的弟弟让他产生了一种变态的思维预设:痛苦是永恒的,不可消除的,既然无法结束人生痛苦,那就结束生命。
与无法走出丧子痛苦的余镇元不同的是,庄和真选择的是终结别人的生命。
在他结束那两个小孩的生命时,他是没有负罪感的,相反,他还因认为自己结束了别人的痛苦而觉得高尚不已。
那么为什么,有执念的庄和真满手血腥,同样对父亲和爷爷有深深执念的蒲一永却在四处帮助别人解开执念?
因为他们的预设不一样。
蒲一永的预设是亲人并未走远,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只是自己看不见而已,他希望通过解开别人的执念看见父亲,让爷爷醒过来。
因为他内心是个善良的人,在“遵从内心最想要的”的教导下,他没有“独善其身”,而是选择帮助别人解开心结。
最后再一次次目睹经历执念解开之后,他明白了阴阳不能阻隔人们的牵挂,内心放下了自己过失导致父亲和爷爷乘上那辆班车的负罪感。
至于为什么蒲一永能看到别人的执念,而庄和真连弟弟的执念都没有生成。
我觉得,大概因为庄和真并没有对弟弟活下去的强烈愿望,反而他对弟弟(死了)不再痛苦而开心,转而选择去通过结束别人的人生来结束别人的痛苦。
归根结底,他俩差在一个“善”字。
这个善字,让他们对亲人的思念,一个能打破阴阳的阻隔,再一次同亲人联系在一起;一个却投射进虚空,诞生出一个扭曲变态的怪物。
爷爷有可以看见执恋的能力,他一直也在帮助别人,甚至有了孩子后也在帮助别人,在第12集楔子,爷爷因为帮助一个茶壶而受了很重的伤,从而选择了独善其身。
老奶奶(带着黑色粒子)一直缠着爷爷,请他帮忙让她离开人间,她是菩萨像底下的那个莲座,受念力感应而出来的一个东西,所以她有法力。
蒲因为画漫画而睡过头,导致爷孙三代坐上了要出事的大巴,故事开始了。
经过河童,刺青,人行标,娃娃,双胞胎哥哥的执念,最后的两个故事穿插一个超级大反派,在 帮我 中结尾。
有种日式 漫画 台剧 杂起来的风格。
有种 日式 漫画 台剧 杂糅的风格。
这种剧本就证明了,其实演员只是剧的一方面,更多时候是导演和整个团队的努力呈现出一个好的作品。
今天偶尔刷到的这个剧开始是不抱太大期望的,可是越追越香啊,有些地方的剧情处理真的感动到我了,真的感动到我想流泪,尤其是对于亲情的叙述没有过分渲染,可就是看着很感人,这部剧有悬疑,有故事,有感情!
是可追的剧!
还有这个剧开始的那个公交车被撞的场景真实的吓到我了,太真实,太细致了吧!
想夸一夸男主,傻愣傻愣的可爱!
爱奇艺国际版新近完结的十二集台剧《不良执念清除师》,成为时下口碑仅次于《漫长的季节》的华语剧。
剧集由中国台湾新晋女导演林冠慧自编自导,由凭借《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蹿红的曾敬骅,《罪梦者》中与许光汉有大尺度感情戏的彭千祐,以及曾经担任《西虹市首富》女主角的宋芸桦领衔主演,也请来杨谨华、郑元畅、郑人硕、钟欣凌等一众台湾实力派演员出演。
可以说,爱奇艺国际版在这部台剧的制作上下了工夫。
不少观众首先是为《不良执念清除师》的题材所吸引,这是一部灵异主题的故事。
但灵异的外壳下,剧集试图探讨的是人心的执念,并以此透视人性与社会议题。
从更远的层面来看,《不良执念清除师》是国内外流媒体资本进入中国台湾省后,为台剧生产注入新活力的又一样本——它所具备的新奇、放松与澎湃的人文关怀,是“新台剧”的魅力体现。
1.灵异的奇想世界《不良执念清除师》讲述的是,出身书法世家的中二少年蒲一永(曾敬骅饰),从一场车祸导致的漫长沉睡中醒来后,意外获得与化为人形的“执念”怪物对话的能力。
蒲一永还被执念化成人形的怪物们缠上,他必须帮怪物们化解执念,并透过书法渡化万物。
由此,蒲一永和医学系高颜值学霸曹光砚(彭千祐饰)、女警陈楮英(宋芸桦饰),三人误打误撞开始一场神奇的执念清除之旅。
世界当然并无什么鬼怪,但在文艺作品中,人与鬼怪处于不同的平行世界,大多数时候互不干扰、相安无事,也存在一些例外的情况,人与鬼怪发生了联结。
中国古代一众小说对这个奇想世界有过非常生动的描述,比如《搜神记》《聊斋志异》《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夜雨秋灯录》等都有类似主题的精妙文字。
这个文学传统至今仍然保留着。
进入大众影视时代,灵异成为诸多影视作品的表现对象。
比如《不良执念清除师》以书法化解“执念”的创意,导演林冠慧就受到林正英僵尸片的影响。
她在采访中说:“小时候看林正英的电影,他写下的符咒能用来对付僵尸,那绝对不只是朱砂跟黄纸的功用,还有灌注在文字上的心意。
”林正英以外,这些年来华语影视剧也有不少在执念上做文章的灵异故事。
比如内地的《灵魂摆渡》;香港的《降魔的》《降魔的2》《金宵大厦》《金宵大厦2》;台湾省则有《通灵少女》《灵异街11号》,以及当下很火爆的电影《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鬼怪灵异故事一直有其受众群。
一方面,它带有轻微的恐怖元素,比如恐怖的形象、恐怖的氛围,超越观众庸常的日常经验,在让观众心惊肉跳的同时,给观众带来新颖、猎奇的心理满足。
《不良执念清除师》中,执念会附着在各种人或物身上,比如破碎的尸块、无名尸背上的仕女刺青或者模拟失踪女儿的仿真娃娃,称不上太恐怖,却也并不稀松平常。
另一方面,灵异故事带来的恐惧并非难以忍受或令人折磨,观众的内心清楚地知道:这是虚拟的影像故事,现实是安全的。
观众在获得紧张的体验后,又回归平静,一张一弛间也将日常生活中累积的压力释放出来,获得一种短暂性的放松与解脱。
在《不良执念清除师》中,这就体现为无论执念的人形多么惊悚,或者执念背后有多么令人心碎的故事,它们最终都将一一化解。
2.借鬼事写人情“借鬼事写人情”,是绝大多数灵异故事的共同点,差别仅在于时代背景不同、人文风情不同,多少影响着“人情”的刻画。
《不良执念清除师》化解执念,看起来只是“灵魂摆渡”或“降魔”的变体,但这部剧能够在华语圈风靡并收获好的口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对“执念”的重新阐释,以及由此衍生的对人性与社会的透视,更具现实温度,也更具普遍意义。
何为执念?
剧中以人物之口解释:“(执念)是人心的一部分,你们的思念、悲伤、遗憾,人的这些执念就像一面镜子一样。
我们就是被映照出来,被映照出来具象化的生命。
”执念不仅仅是死去的人不散的魂灵,执念也可以来自活着的人。
只要人的意念足够强大、足够执着,形成浓得化不开的执念,它就可能附着在某个原本不具有生命的事物身上,并幻化为人形。
并且,执念不一定是负面的。
导演特地解释,所谓“不良”指涉的是主人公蒲一永是“不良少年”,而非用来形容执念本身。
有些执念可能是无法善尽的爱,是未完成的承诺,是挥之不去的思念。
这样的立意,让《不良执念清除师》超越了一般的灵异故事,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他人的奇观,也让我们反省自身的“执念”,让我们想到如何与自身的执念相处。
不需要放弃,也不用丢掉,只是不要抓那么紧,并把每个信念引导到正确的方向。
剧中每一个执念背后,都有令人心碎的故事,也构成当下社会的浮世绘。
比如第一个执念,让观众窥见职场霸凌问题,并反思东亚家庭过于为对方考虑的爱或让放手更难也更痛苦;第二个执念引发更广泛的共鸣,其探讨了当代社会的普遍孤独和无名者的“孤独死”,如何让社会“看见”那些需要帮助的灵魂,始终是值得更多深思的议题;第三个执念之下,是我们如何与挚爱的人“告别”;第四个执念,既让人看见爱之深切,也让人警醒妒之可怕;第五个执念则揭示儿童所遭遇的暴力问题……说到底,剧中的“借鬼事写人情”,执念虽可能来自活着的人,但“人情”始终与死亡相关。
对于国人来说,谈论死亡常常显得忌讳,也总是难以深入。
《不良执念清除师》以执念为载体,尽量去剖析死亡背后的爱与怯,并从中寻找向死而生的勇气。
而蒲一永身上所具备的善良品格,以及能帮一个是一个的仁慈,化解的不仅是那些不散的执念,也温暖了人世间的同行者,让剧集的人文关怀澎湃动人。
3.“新台剧”浪潮台剧曾深刻影响了内地观众,尤其是1990-2000年代的台剧“黄金时代”,使得众多优质的台湾偶像剧成为无数人的青春记忆。
只不过,2010年代也是台剧失去的十年。
在台湾省这片人口2300万人的土地上,一度有100多个电视台、300余个频道,让电视台进入野蛮生长时代。
电视台为了抢收视率无所不用其极,各种鸡零狗碎的直播新闻成为电视台的立身之本,电视剧的制作经费不断缩减,粗制滥造一度成为很大一部分台剧的代名词。
但这不意味着台剧走入穷途末路,开放的创作氛围、多年累积的制作经验、大量的人才储备,都是台剧自身的优势。
台剧的困境更多来自于收视的无力、资金的匮乏。
如果电视剧不是只有电视台这个唯一买家,如果电视剧不再以收视率为唯一指标,如果台剧的资金来源更为多元充沛,台剧就会迎来新生。
事实也是如此。
这四五年来,随着流媒体平台的崛起,Netflix、HBO、FOX、爱奇艺国际等流媒体平台纷纷将台湾省作为重要的华语剧集生产中心。
平台有了,资金有了,观众也有了(甚至可以直面全球观众),台剧久旱逢甘霖,创作迎来大爆发。
HBO带来《我们与恶的距离》,FOX带来了《想见你》,Netflix带来了《罪梦者》《华灯初上》《模仿犯》,爱奇艺国际带来了《逆局》《不良执念清除师》。
不同于台湾传统的闽南语乡土剧、根基深厚的偶像剧,流媒体时代的“新台剧”有了更多鲜明的特点:其一,制作更为精良。
其二,题材更多元、视角很新奇,从政治、新闻、犯罪到奇异无所不包,故事的切入点常常小巧而别致。
其三,现实色彩更为浓重、人文关怀始终是底色——新台剧”将台湾2016年“植剧场”“回归初衷,写好故事,道出真实人生,展开新局”的初衷发扬光大。
其四,创作氛围宽松活跃,可以严肃端正地针砭社会问题,比如《我们与恶的距离》;也能以自在放松的状态探讨很重的人生,比如《不良执念清除师》,剧中俯拾即是的笑点、有趣的CP组合,让这个灵异故事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清爽感……殊为难得的是,不同于流媒体资本涌入下的韩剧更多成为好莱坞美学的复制者,物美价廉的台剧获得更大的创作自主权,也得以保留更多中华文化的特色。
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华语剧的国际化,但对于同根同源的两岸来说,在影视剧中读懂我们自己、在影视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比迎合他人来得更为重要。
——首发北京青年报·北青艺评——
①爷爷为什么不帮助很老的奶奶?
因为他曾经也像一永一样热血帮助那些“执念”且差点死掉,所以他开始重视家庭,并且一直告诉一永“自己是最重要的”。
(当然千年莲花座奶奶的要求也挺难满足的😅)②很老很老很老的奶奶是曾江奶奶的执念化身(“那可是千年的莲花座呀,我要怎么面对我的爸爸妈妈”),所以曾江奶奶可以看到她和她一起喝酒;③所有一永帮助过的人都回头帮助他重生;而且没还给所长的杯子、没教人行道儿子的书法和没给人偶娃娃写的字都在这里成了他们要他醒来的“威胁”;④一永车祸醒来后停刊,当时觉得有点突然,看到最后才知道是因为熬夜画漫画起迟,害爷爷爸爸上了那趟车,沉重的愧疚感让他觉得自己不配再画漫画了;全剧贯穿的是爸妈问他想做的事,最后爸妈也终于知道他的梦想了;⑤一永再次醒来听到的第一句话还是熟悉的“帮我”😂 ★★很喜欢一永妈妈,剧里心态最好的人就是她了。
老公去世、儿子公公昏迷,她可以果断买房子、一直为公公的理赔操心、一直靠三七分成的剪头发来支持家用;儿子各种犯错她也总是笑嘻嘻心态稳定地跟儿子谈天;最难受的时候就找人一起喝啤酒🍺;另外儿子两次昏迷,对于四个朋友,她从没有责怪任何人,而是希望儿子的小伙伴卸下心里有沉重的负担、不要被愧疚感压弯了腰。
有这样的妈妈真好啊(✪▽✪)
真的是一位清醒勇敢和坚强的女性。
一下子失去丈夫、儿子重伤昏迷2年、爷爷也一直昏睡。
不知道她是怎么熬过来的。
她能做的不过只是直接上法庭挥的几个拳头然后用抚恤金买了一套小房子然后继续这鸡零狗碎的生活。
其实意外发生,对创伤最大的是还活着的人。
比如剧中很多有执念的死者,压倒他们的往往是家人的离世。
不过她表现出来的更多是乐观和坚强——是安慰从昏迷中醒来的儿子;是告诉来看望的儿子的朋友“他的时间停止了,你们的没有”;是强忍着眼泪一如往常的去理发店上班;是每天依然笑容满面的面对大家和生活。
好喜欢好喜欢
这是一部书法主题的奇幻剧诶。
有些本会显拖沓的情节都用搞笑丰满了,搞笑不生硬,很丝滑。
都是精怪化形或附尸。
《魔道祖师》说的,没有生命的东西变的,是为“怪”。
《济公传》里,有人用泥捏个人形,对着它说话,给它“喂”吃的,它就会有意识、会“成精”。
《中国妖怪故事》里这样的“怪”俯拾皆是,大家相信任何没有生命的物体,都有可能成精,或是和人呆久了,“沾了人气”;或是形状肖似人形;或是受了人的“供奉”等,承接了人的精神力量(愿念、执念、怨念等),都可以是成为精怪的契机。
所以对着一幅背上的刺青说话、用心,这刺青就能“成精”,可以逗弄人类,作祟,化为人形,“玩玩灯具开关”“摇摇床”“对着镜子梳梳头”。
剧中除了男一男二青春期仇怨有些无厘头,其他地方都很合理、合逻辑,每个人物都有血肉性格、有自己内在驱动力,比如,刚觉得公交车被撞成那样不合理,就发现是飞机撞的;比如,男主昏迷了两年,醒来果然给了点做复健的情节;比如,男主第一次看到尸体,怕吓着妈妈才瞒着妈妈,第二次看到精灵,没那么可怕了也生气了,就大声喊妈来看;又比如,男主第一次发现有尸体会找上自己,就追问父亲的死状(想为什么父亲的尸体不来找自己),第一次发现幽灵也会找上自己,就飞赴当年的事故现场,寻找父亲的灵魂,因为男主智商在线且始终沉湎于对父亲的思念。
一切情节、人物行为都很合理,看着舒服,不会有砂粒硌牙之感。
(后面还有一个细节,蒲一永端俩水杯走路,慢吞吞、小心翼翼的,给人感觉是俩满杯水,虽然……我作为观众能感觉出来实际上是俩空杯子,还是觉得蒲端杯的样子蛮可爱的,符合人设,不算用力过猛。
)蒲一永复健时,妈妈说“以后我们想死就死”,旁边人说“诶!
可不可以不要说那个字~~”,“死”在我们文化里,像“伏地魔”一样,是提都不能提的“忌讳”。
而这部剧,一直在穿梭于生死之间,作为观看者的我都对“死”脱敏了。
个人感觉,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对爱的理解。
死者爱家人,方式是生前隐瞒自己被霸凌的情况,死后还执着于隐瞒自己死态,都是为了让父母放心。
后经主角母子无意中的开解,终于放下执念。
爱,是不瞒骗,不替所爱的人做决定,不自以为是地做“为你好”的事。
尸体回到父母家中,用生米,给父母做了一顿“饭”。
生米有祭祀、鬼食的含义,看他慢慢玩弄米粒,我有种莫名的悚然感。
第二个故事,刺青男是位温暖的孤独者,沉沦在对父母的思念中,假想父母还活着,不停囤物;默默倾听“街友”(流浪汉)说话,对背上的刺青说话;他以己度人,用沉默地与人呆在同一空间的方式,来“陪”同事,让人“不寂寞”(其实让人感到不舒服);他特意参加每一场聚会,“多和人呆在一起”,结果反让人更感怪异。
他有与人交流的欲望和能力,但不和人说话,只说与刺青听,“因为刺青不会比我先死”,甚至,因为是刺在自己背上的刺青,都不会像其他物品一样丢失、毁损,真正“与我寿齐”。
他其实是个因害怕失去而不敢开始的人,因为害怕对方用死亡的方式离开自己,所以才不敢与现实中的人类有过多交流、不敢与人建立情感连接,只能和一幅自己背上的刺青交朋友。
老街友说,名字是给社会人用的,像我这样被社会抛弃的人,还要名字干什么。
没有名字的意思,是不被人想起。
有人说,死亡的顺序,是先肉体死亡,后接受家人朋友的告别(知道TA死了,办追悼会),最后是被所有人遗忘。
而街友们,是反过来的,所有知道他们的人,大概都已遗忘了或不再去想、去提起他们了。
“街友”这类人,城市流浪者,本来会是最孤独的、沉默的、像林永川一样的人,但一旦街友成群,形成了小团体、小社会,也就有了社交、争抢、攀比、嫉妒,有了友谊、恨意、心机、孤立,就和社会人没什么区别了。
他们虽然丧失了大社会里的名字,但又在街友团体这个小社会里获得了外号。
他们不是不想与社会有连接,只是在大社会里失意了,自我放逐。
林永川和他们相比,反而更像个流浪汉,他如果没冻死,也许真会成为一个孤单的流浪者,默默地活一段时间,再默默地死去。
(工作没了之后,一个房子无法成为他和社会的羁绊,他唯一的羁绊只剩下背上的刺青,这不是与人类社会的连接。
)人是社会动物,再孤独的人,骨子里都需要和人建立关系。
第三个故事,两个点让我印象深刻,一是蒲一永的换位思考,“要是我,也不愿意被我爸找个人来当替代品”(蒲一永真的很会换位思考,在谢何安案中也是,“不是让她看见你,是让你被看见”,考虑了精怪自己的需求);二是蒲一永劝解丧子的父亲,“多想想开心的回忆”,小孩亡灵对父亲耳语的也是满满的快乐回忆,让我很感慨。
近日回老家,与父亲坦诚对谈,父亲对我说:“我以为在你的人生重要节点上帮了你,就算尽责了。
”以此来解释他的不陪伴。
可是,人与人建立情感连接,靠的是“快乐的点滴”,是“你给我买过我爱吃的、爱穿的东西”“你给我吹头发的舒适感”“你陪我玩耍的快乐感”,让我能对你有一个快乐的联想,而不是想到这个人,一片空白,或是“他帮过我几次”,那是人情债,不是爱。
血缘不会凭空产生情感连接(那种连接是编造的,连东汉的孔融都说养恩大过生恩)。
故事四,何太太说:“我常想我女儿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她从小就胖,会变瘦吗?
会喜欢长发还是短发?
喜欢穿裙子还是裤子?
”——啊,这剧里的亲情,对我来说都很梦幻。
这位母亲,没有去定义自己女儿长大了必须是什么样的,而是看得见、会尊重女儿的“喜欢”。
故事五的受害者视角,儿童如此,女性、学生、在上司面前的下属,都是如此。
儿子爱母父、母亲爱女儿、父亲爱儿子、哥哥爱弟弟,还有,林永川很想能好好爱这个世界,把爱寄托在背部的刺青上。
都是因爱生执着,这剧里没有一个精怪是因为嫉妒、恨、仇怨……而生,所以全剧恐怖而温暖。
最后一集,开始我觉得蒲中间醒来这一下多余,反正逃跑失败了又变成昏迷态,导演为啥不让蒲醒来就到作画环节呢?
后面一想,也许是双方台词太多,用蒲合理的间接醒消解一下。
蒲一永被挟持,刚醒来,双手被后绑,身处躺位,面对站立位的施害者,我的第一反应是——用力踹施害者膝盖,或用脚跟朝天蹬他下体(腿长者对腿短者),或双腿缠住他一条腿打滚、把他绊倒,然后迅速后退(后蹭)拉开距离、双手绕到身体前侧、站立、双手握拳或就近抓一个武器、始终面对施害者,如果对方已倒地或弯腰,就用脚踩腹、踩下体、踩咽喉、踩脸的方式,迅速强化打击。
以我小时候的经验看,转身逃跑就会被追上暴揍,更何况是陌生的环境、双手缚后的体态。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幻想,蒲的方式已是最优逃生方式之一。
后面蒲伺机用石头暴击施害者头部,也是教科书式的自救,可惜导演不让击中太阳穴。
终于,蒲一永自己的执念也被安抚了,与父亲有了一场正式的道别。
这里好像心理咨询被催眠做了个梦啊,大梦方觉,就是下一季打怪之路。
先说说三大主角,这三大主角缺一不可,从他们的名字与功能上就可以看到。
主角1蒲一永:蒲作为古姓,蒲氏是最初源自华夏早期的舜帝子孙,这可以说神的后代了吧。
而名字也很有意思,目前按我的理解是,“一”是练字的第一个字,是基础;而“永”是必经的路,代表了所有的笔画。
他的姓氏与名字都非常严谨的,可贯通古今,可含万字。
这是他作为执笔人的力与包容性。
主角2曹光砚:砚,砚台很好理解,另外砚也有同学之情的意思。
两人作为同学的关系也是一种呼应了吧。
他可以与蒲一样看到异世界,但必须通过蒲一永的字。
主从关系明确。
由两人的名字我也想到“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在第四集两人一起合作寻找名字时,两人实际也表现出来一位柔软坚韧,一位稳重可靠的特性。
不过两人都嘴硬心软,其中一位还严重的社交精分,挺期待他们最后嘴软时别别扭扭的样子。
主角3陈楮英:楮是纸的代称。
我们常说一纸文书,我们文化的传承、思想的交流、合同的签署、各个通函,纸是呈现与证据的媒介。
在剧中她是警察,警察这个社会角色与她作为纸的意义相符合的。
这部剧中的真、异世界如纸的AB面,是双生的,蒲解决异世界的问题,那么现实世界的就需要她来填补。
她亦只能通过蒲的字来看到异世界,一样的主从关系。
其实我觉得墨条可作第四主角:在蒲一永第一次磨它所出现的景象,实在不觉得是普通角色,觉得它是非常重要的媒介。
纸、墨、砚、执笔人,缺一不可才能把字写出来。
仓颉造字,鬼神泣。
字是记录,是沟通,我想这是整部剧的感情基础。
一口气看完四集,除了因为这部剧的架构比较完善,另外就是关注的人群与问题是我比较喜欢的。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职场被霸凌如同失声的人与失去了信仰不被需要的神明。
第二个故事(还没结束)则是看到了那些没有了名字的流浪的人。
在这四集中贯穿始终的则是梦想、亲情、友情,还有如何面对失去亲人的痛,也是最大的主题:死亡。
这份痛时时刻刻都在。
台湾的LGBT氛围太好了,它呈现得太自然了,自然得就像本该如此(实际就该如此),无论对同性或是异性告白都是一样,无需躲躲藏藏,无需刻意担心。
如果用卖腐来定义它其中的LGBT情节那太轻率了,我感觉不是卖腐,只是一个现象罢了。
台湾的演员无论拍摄LGBT题材还是拍摄大主流题材都可以就能看出他们真正的社会氛围了。
从目前四集的节奏来看,轻重缓急还算非常好,不会温情得让人生腻,悬疑部分也不会人觉得在故弄玄虚,当然瑕疵有,就像往杯中放石头,总有空隙,会有哎呀,撒把沙让它看着更好看些的念头,但也不会因为这点不完美导致不想看。
会继续追完(绝对不是因为男一很帅)(台湾剧塑造的家庭父母让我好想去重新投胎呀)
谁来告诉我,这个男主好在哪里,这个主线剧情好在哪里。
几个执念的小故事确实挺感人值得深思的,我喜欢大体老师这一章。
但是这个男主跟男二好磕的点在哪儿啊是个男的你们就磕上吧?
这b是有暴力因子吧情绪激动就是干就是打人。
男主表达友谊的方式就是把男二呼来喝去,还时不时打他,出门就是让他付钱,还坑他爸,总是让他帮自己买饭,挺理直气壮的看了一半了始终没看出来他为男二做了什么。
全程就是让男二给他付出而且还没什么好脸色好语气这就是你们的好磕吗?
主线我也没想明白这tm到底是个什么鬼东西,最后主角三人组只有那个警察获得了实际的荣誉其他两个人呢,都是穷b忙死忙活最后帮助消除执念获得了啥?
真善美,就这?
好人不求回报然后被麻烦缠身还是过着穷b生活甚至不能安心工作?
仕女图直接害得他把工作搞丢了我给整笑了。
还有我真的不理解为什么要不告诉妈妈要隐瞒妈妈。
妈妈是什么很传统的妈妈你们之间有交流障碍就算了,关键这个妈妈贼他麻开明护着你。
结果跟你刚认识的警察知道你有超能力,跟你高中是死对头的知道你有超能力,跟你最亲的亲人你瞒着她。
这么传统套路是吧,儿子背地拯救世界父母啥都不知情。
男主的角色魅力搁哪儿呢?
魅力在是个粗线条混蛋说话直白吗?
魅力在对别人的事挺头头是道看得清沦到自己就是一坨吗?
你不去上学,你不去追求你的梦想,因为家里负担太大了但我看了好几集哥你还是没工作啊。
一口气刷三集,很不错。搞笑的同时又有深度。不得不承认台湾省的影视真的领先大陆太多了
没看进去,节奏有点慢
低配汉化版夏目(甚至第二个故事直接就是找名字)+现代都市青春版聊斋(主角一家姓蒲)。想主打“悬疑奇情+治愈感人+搞笑卖腐”三个元素,却一个都没有做好——既不够吓人(尽管有一些大陆剧集不能拍的灵异元素和惊悚镜头,但跟海外恐怖片的尺度一比又十分小儿科),也不够感人(日漫韩剧二十年前玩剩下的老套煽情桥段),笑料倒是有一点(同样是台偶二十年前的搞笑水平,主打笨蛋抖S帅哥+脱线菜鸟女警+白嫩抖M男二之间的化学反应)。节奏十分拖沓,每个故事的体量之单薄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却非要注水拍成两集90分钟,看得人昏昏欲睡。唯一亮点是,这些年演惯了严肃正剧的杨谨华跑来演了个画风大变的暴躁老妈,倒是有点新鲜。至于评分如此之高,合理的解释可能是……被某类特定观众放进了「腐剧」这个体系里去打分(我两眼一黑)……
好多人推荐,结果就这????废话一大篇,故事线慢的要死,放内地也很一般,瓣果然除了内地剧都有滤镜。
看到一半弃剧的程度,想说豆瓣对于台剧的给分也跟韩剧差不多吧
四集弃
想给三星又想给四星。犹豫了一下。给了三星。故事其实也没有那么新鲜。如果不是内地【建国后不能成精和没有鬼神】这种程度的内容在当年的天涯莲蓬鬼话里都不能上热贴那种。想想灵魂摆渡。。叹气。可惜,如今只能看着对面百花齐放。三主演呢说句实话也没有演技那么好。属于和我们这内地年轻一代稍微有点表演水平的持平吧。再高一点也没有了。给不出来。在台剧这几年高质量的输出剧的天空下,这片云朵就并不那么突出了。
故事本身真没什么出彩的,倒是可以当做一个小清新腐剧来看,值得一看,不过结尾很仓促,如果有第二季的话可以继续延展。★★★☆
不好看,剧情狗血又无聊,怎么刷到这个分数的!
看完了,总体还可以,有点小幽默,节奏略慢,故事略简单。曹光研不要太爱!//夏宇豪这集真的好好哭啊。课长加班到深夜,林永川虽然没什么事,也不下班,一直都在。课长问他为何?他说觉得留课长一个人加班太可怜了。推己及人,林永川太需要陪伴,所以释放出很多善意,但他终究被孤独吞噬。
不错 曾敬骅很会选剧本
亲爱的立松下辈子不要遇到坏人,不要撞上栏杆,不要从窗口离开,不要念念不忘要陪爸爸妈妈吃很多咖喱饭🍛亲爱的小河神今天晚上会很冷蒲一永的衣服都给你穿啦!
剧情甚至特效都挺一般的,反倒是那些,在单位被霸凌回家笑嘻嘻死去也要回来给爸妈做饭的执念;过于孤单去靠近人群又进不去人群的心里的空;对儿子和女儿的思念和自怨;为了保护弟弟哪怕死了也还是一直在原地守护弟弟的担忧;每个故事都有第二真相,它们和他互相救赎,但仍有更多细节没能好好展开。最好的部分是完美的父辈爱情、父子母女和母子情。
几段故事拼凑成的迷你剧,在衔接处的交代有点突然,情感的铺垫有点欠缺。阴阳通灵的影视剧作早已屡见不鲜,但将笔墨挽联和执念消散联系起来的还真没有!台剧的节奏和人物也蛮有特点,时而做作,时而搞笑,有点夸张,但内核依旧真诚。
这个评分是认真的吗?评分高到以为自己看错剧集。故事和人物性格都不够吸引人,节奏又拖沓混乱,不要因为有疑似BL的双男主就莫名打高分吧。
优点(搞笑和卖腐)基本都能在cut里直接看完,追全剧真的有点无聊,案子都很浅,感人的地方也很难共情,7.5分比较合理
男主叫“一永”,都是难写的字,世间万物的源头、兰亭集序的起笔。
不怎么好看,很失望,一开始以为分数这么高是因为剧情,结果是因为男男和台剧滤镜。喜欢范绍勋如我也不懂那一趴有什么好看的,比较感慨当年越界如今换别人当鲜。顺带问问今夜哪里有鬼什么时候翻拍?
大结局,光砚目击事发后的所有反应,都太真实了。好赞。
漫画味太重太重太重,每一个故事似乎都能找到一些其他故事的蛛丝马迹,这种熟悉的感觉让我体会到网飞和爱奇艺的区别。全剧都没有提过剧名这么个身份,所以这个剧名真D怪。最后一个故事找一个泰国人来演的意义是什么,好歹搞一个泰国恐怖元素来看看啊,不然总觉得是资本在推新人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