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双重奏丨香巴拉深处,在天堂,亦人间原创 2018-02-03 南云禾Dagny 云禾的彼得潘藏区,不等同于“西藏”。
藏文史籍记载,“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如,下朵康六岗”,幅员辽阔的青藏高原以方言区的不同,被划分为“卫藏、康巴和安多”三域,呈现更加细化的地貌和文化差别。
通常被人们潜意识等同于“藏区”的卫藏,即今日的拉萨、山南、日喀则和阿里,而我更喜欢的是蜀地藏区,即横断山区的四川甘孜、阿坝,被叫作“康巴”的地方。
2013去九寨黄龙,途经汶川,房屋街道已一切簇新,但城外山坡上的石流痕迹,依旧提醒着曾经的灾难。
到达九寨的当日遇上雅安地震,而在15年时再从色达前往康定时路过它,看到水中刻着经文的玛尼石遍布河道,才恍然与人共生的自然肃杀冷酷,但也从不赶尽杀绝。
西藏的美在于壮阔且原始的自然景观,在感官和心理的双重领域,震慑观者。
它被镜头偏爱,被纪录片一再赞叹,伫立于此闭上眼睛,仿佛可以听见来自上古时代的风声。
而川西的美要融合了更多人和生灵的气息,于是有人将视线投向它,有了《贡嘎》和《香巴拉深处》这两部文案极好的纪录片。
另一部主题相似的纪录片《贡嘎》藏语“贡”指冰雪,“嘎”为白色,所以贡嘎的意思是“白色冰山”。
在周围45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中,它以7556米的海拔耸立于群峰之巅,是名副其实的“蜀山之王”。
纪录片《贡嘎》分为三集,通过辽阔壮美的景象、外来者、原住民等自然和生命奇观,讲述贡嘎的“今生前世”,它独树一帜的美丽和它不为人知的温情。
片头的蒙古呼麦居然毫不违和。
草原、高原,广袤的天地即便面貌各异但总是具有相通的气质。
登山者的放弃不是失败,在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征服”这个充满对抗意味的词汇越来越少被使用,人类开始接受自己的局限,将其视为磨砺心性的动态课程,人有敬畏的事物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曾在色达的后山上俯瞰整个佛学院,4月的大雪依旧可以让目之所及一片白色,肃杀的风急速吹过裹挟着细碎的雪花,远处低地的枯草在雪层下透出一股子苍凉,一时间四下唯有经幡掀起的飒飒声,仿佛时间在这里相对停滞。
风气雪落,是这片土地无处不在的神灵在活动筋骨,它以空间的力量独立于时间之外,保留着上古时期的风貌,岿然不动。
不为人知的景和人散发着猎奇的味道,它特殊的地形和气候被重点描写。
绿绒蒿、垂精异黄茎、白腹锦鸡…保留了这些珍稀动植物的横断山脉,仿佛是一座远古时期的生态博物馆,吸引着国内外的专业人士来此,甚至扎根下来。
由于进入西藏的条件苛刻,以及它本身就有着太多值得讲述的人事,《第三极》和《极地》都花费了重彩在当地的人文上,《贡嘎》以山为中心向外扩展,叙述与其相关的宗教、平民和越来越多的外来者,尤其是给了外来者,那些选择和此地建立联系的人们发声机会。
它展现了新鲜的信息,却在编排上略显杂乱,故而三集看完不太具有独特的记忆点。
而另一部《香巴拉深处》,可能是由于5集时长更加充分,在编排、定题等叙述结构上,更胜一筹。
追溯至更早期偏风光大览的同类纪录片,一路看下来不禁在思考:一个陌生地域的故事应该如何被讲述?
以此为主题的纪录片目的何在?
当一个新奇事物不断被作为创作主体,它是否存在最佳的叙述结构?
相比于《贡嘎》,主题相似的《香巴拉深处》有着我更加喜欢的结构。
它以乐园、传承、秘境、相遇、心愿为分集主题词。
人是绝对主角,不止是当地人,外来者也被推到台前,而香巴拉则是自古至今影响着他们生活方式的隐形却重要的力量。
和《极地》的手法相似,区别是前者主角的独白放在每集末尾出现作为总结,而《香巴拉深处》则是将其穿插在所叙述的故事之中,更充满一种娓娓道来的口吻。
即使不打“景色”这张王牌,这方天地的故事已足够值得讲述,风景以更简单的姿态出现,成为故事与故事间的衔接。
交通、通讯等现代力量以不同的速度在所有人类居所渗透,在香巴拉,虽然地形和天气减缓了这一过程,但变化是必然的。
当古老和现代必不可少面临着一场碰撞,看似千年不变的生活规律被融入了时代的新事物,寻找双方都能满意的折中点变得尤为重要。
外来者提供第三方视角,起到更新、软化、指导的多重作用。
刘璇是一个在理塘格聂景区工作的汉族规划师,她的专业能力是她不断尝试在保护和开放之间的寻找平衡点。
为了提高收入,很多居民试图烧掉老屋盖汉房作旅游接待,刘璇说,最可怕的是,当地人在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已经做了。
于是她反复叮嘱,“你要答应我,房子绝对不能烧,我给你想办法。
”
对于植物学家帕奈来说,横断山区拥有的极为丰富的植物形态,是这片土地给他的礼物,于是在工作之余,他利用专业知识在高原研究蔓越莓种植,希望为当地带来经济收益,这是他的回赠。
王正阳,25岁,哈佛大学生物进化学博士。
他学习藏语,充分享受野外工作带来的乐趣,寻找各种珍稀甲虫、飞蛾、蝴蝶。
高学历、高薪资,当物质条件得到保证时所作出的选择,可以说明内心。
片中也展现了在古老习惯中长大的当地人是如何和现代文化和社会环境接轨的。
次仁拉姆是一位裁缝,她和来自巴黎的五之相识,制作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服装,并亲自担任模特。
一位试图从古老中寻找灵感,一位试图通过古老,获得见识现代的机会。
这种文化之间的双向流动性,能够使两者都焕发勃勃生机。
热西才让旦是个音乐家,也是一位声音记录者。
无论是孩子们的读书声,朝圣者的诵经声,当地人的民歌还是穿过雪山垭口的风声,它们为记录者提供素材和灵感,也像利用飞鸟传播花粉一般,利用它们的魅力让有心者折服,从而将其待至更远的地方。
“香巴拉”,其意为“极乐世界”。
很多人并不会有机会在此地长久生活,大到语言、文化,小到生活习惯,都不是可以短时间内习惯的,更别说融合。
即便到此旅游,人们亦无法不对这片土地进行自己的猜测,习以为常的意识体系就像去博物馆参观时,和展品间隔着的那层玻璃。
“他们不在意时间的长短,时间的流逝在这里并不明显。
”人们希望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带着历经变化却仍保持不计较的轻松。
科技更新、信息过时,这些让“时间”演变成为在现代社会时刻让人们神经绷紧的元凶,在这里都偃旗息鼓。
香巴拉养育着原住民,也满足外来者的需求,它的神圣中并不具有母性,它所提供的丰饶需得让人放下舒适、便利,以最谦卑的姿态祈求它的赐予。
当你遥望贡嘎或者任何一座藏地神山,云层在顶端如水般流动,它流动了千万年,并将继续流动下去。
看完新疆看西藏,反正边疆就是有好风光。
这里是川西,在动物园里备受游客喜爱的梅花鹿却成了村民头疼的事物,因为梅花鹿啃了他们的庄稼。
梅花鹿草原中自然少不了牛和马。
人们骑着马奔驰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
要上大学的藏族小伙路上奔驰的,不是车,而是牛羊,这是什么感觉?
(BGM好评!
)
原来阿坝这边产梨子和梨膏。
阿坝的梨刚熬出来的梨膏。
梨膏里面的景色和人都太美了!
拉姆的职业是裁缝,长得也很美啊!
梳妆中好羡慕第三集的哈佛生物学家,边旅行各地,边拿着工资,这是什么dream work啦!
我第一次知道川西很多昆虫哦?!
里面又涉及了外国人和藏族女孩的爱情,这种跨国跨文化婚姻真的很神奇。。。
两个文化不同的人要相知相爱,要求好高啊...
转载,来自甘孜日报藏语香巴拉意为“极乐世界”,这里是最热闹的世外桃源。
《香巴拉深处》的第一集主题是《乐园》,讲述了六个在四川藏区不同地方发生的故事。
故事里,草原男孩达娃亮吾因为家里的马姜玛尔要被卖掉而流下男子汉的眼泪;金川梨花沟里的奶奶操持一生,无怨无悔,笑着说“坚持就是胜利”;藏族姑娘次仁拉姆为了减轻当地女性的辛劳,立志苦学裁缝手艺并教会其他的姑娘,偶然间遇见了设计师五之,她的生活有了新的变化……这里有草原人家与赛马、与牦牛之间的和谐亲密,有着只在高原上才有的信仰,有着人性的光芒。
乐园,不再是村落小镇,而是人心中的信仰与爱。
就如纪录片中说的“走出去更清楚的回望自己,走进来,这里就是梦中的乐园。
”《香巴拉深处》帧帧画面精美绝伦,随手截图都是一副壁纸,听着意大利音乐家Simone Giuliani创作的片头音乐,更是让你鸡皮疙瘩掉落一地。
《香巴拉深处》以全新视角聚焦了川藏地区,运用史诗般恢弘场面和禅意的叙事语言,以及最有人情味的世态素描手法,从普通人的情感出发,把遥远的“桃源想象”给了一个较为权威的视觉化定义,由此展现了在川藏地区这种极端环境下,藏民的生存智慧和温情。
我们生活在高节奏的“快”时代里,舒适便意味着淘汰。
我们无法爽快地抛下手上的工作,不负责任地“说走就走”。
但竞争随之带来了疲惫和劳累,身体被压垮,是我们最不愿意瞧见的事。
《香巴拉深处》除了视觉上会让你享受到天然去雕饰的山川秀丽,在人文情怀里,还会唤起你童年记忆、撒丫子欢跑的赤子之心。
正如知名音乐人老狼和小柯为影片联手创作的主题曲《无忧的蓝天》中唱到的:“最初的自己无忧无虑的蓝天,最初的自己没有忧伤的世界。
”较之以往的国产纪录片,《香巴拉深处》无疑是一匹有实力的黑马,它既采用了史诗电影惯用的宏大叙事方式,又着眼于讲述平淡却美丽的小人物故事,一张一合,收放自如。
导演对影片节奏的得体把控,使得画面主体的运动、镜头的衔接和音乐的起伏,都恰到好处,让人目不转睛。
不仅如此,《香巴拉深处》在制作层面上,也采用了国际化一流技术——从片头的创意设计,到顶尖的4K摄影;从设计元素、字幕形态,到绝美高清的的画面输出,赋予了影片以现代感,表现了创新意识;又赋予了影片以社会历史感,表现了传承精神。
一方面,影像的高质量呈现依托于4K超高清的拍摄设备、无人机拍摄以及远程控制拍摄等多种组合拍摄方案,全方位探索了未知的藏区圣地,给观众带来一场极大的视觉盛宴——蜿蜒的崇山峻岭,潺潺的溪水山涧,苍苍的巍峨雪山,让雄奇诡谲的神秘大地,在4K的镜头下展露无遗,使人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另一方面,故事叙述也具有创新突破。
导演让主人公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活动本身来完成故事的走向,使人在观看时更能专注体会藏区的人文情怀——你会对即将失传的藏纸工艺揪心和惋惜;你会对藏汉和中外人民相爱欢雀和鼓舞;你会对藏区有全新的解读,对藏民有更崇高的敬意,更会唤起你远离城市喧嚣的冲动和初心。
除了追求视觉盛宴及人文风情,观众在观看《香格拉深处》时,还能深入了解川藏旅游的绝妙路线。
此次摄制组走进了川西,选取了极具观赏价值和人文思考意义的地点,如丹巴,最具烟火气的村庄;如理塘,极度浪漫主义的圣地;如卧龙和耿达,天然的大氧吧,还能与国宝静距离接触。
每一个地点都能成为你下一站旅途的中点。
而对于去过川藏的游客们来说,也一定能在记录片中寻觅到熟悉又陌生的回忆。
我读过最美的情诗,就是你的名字我越过最纯净的景区,就是你的身躯我见过最动人的面容,就是你儿女的笑脸——观看《香巴拉深处》有感仓央嘉措曾经写道: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有人说,是写给他心爱的女子的,有人说,是写给香巴拉的,也有人说,是写给佛法修行的。
在看完《香巴拉深处》这部电影,我觉得,他就是写给香巴拉的。
香巴拉,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香格里拉。
它是教所说的神话世界,也是人类最后的家园。
带着对西藏的情怀,对信仰的向往,我认真把这部《香巴拉深处》看完。
《香巴拉深处》这部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的5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丽的人间仙境。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毛垭大草原的一广无垠,领略了格聂神山的庄严神圣,欣赏了雪峰印金边的自然美景,看到了藏族人民朴实勤劳的耕作,看到了邻里和睦家族团结的臧家生活。
我想,所谓的世外桃源,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如此隐蔽的人间天堂有幸经过众多单位联合拍摄让我们大众所见识。
这部纪录片导演,巧妙的构思,分别以“乐园”、“传承”、“秘境”、“相遇”、“心愿”为分集片名,从不同角度、不同主题反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和睦相处的四川藏区,向我们展示了这块神圣土地上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与生命之美。
整部片子,拍摄手法多样。
有唯美的慢镜头让我们看到昆虫和羚羊的静态世界,也有从高空拍摄让我们将川藏美景一览无余的尽收眼底,还有对人物面部的特写让我们在他们的表情里感受出他们生活的。
可是说,这部纪录片拍摄的唯美和写实结合,静态与动态的穿插,算得上中国顶尖的纪录片的拍摄。
这部纪录片处处打动着我,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体现的藏族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因为热爱,因为深爱,因为挚爱,所以坚守,所以传承,所以不离弃。
在第二集里,有播出藏民制作藏香的过程。
这种市面上很寻常的药材,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制作已经有上千年,需要五六十种药材。
为了保证它的药性和药材的香味,藏民们坚持手工熬制,采用水淹磨法,每一步都离不开藏民的双手,每一步都饱含着他们对传统医药的深情。
在第三集《秘境》里,当我看到王正阳,哈佛大学进化生物学博士,他在毕业以后选择长期在这里研究生物,不畏高山阴冷,不畏山川险峻,我想,这么让他坚持的,除了这里有丰富的自然生物资源值得探究,还有就是它独特的自然景观深深打动着每一个曾经去过那里的人。
原来,这块土地不仅吸引着当地人对它忠一不二的挚爱,也让每一个拜访过,看过它的人对它念念不忘。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的演唱者是老狼和小柯。
两位中年音乐才子,在阅历千帆,尝过人间冷暖,更是把主题曲《无忧的蓝天》唱出了纯净,唱出了一颗对生活对人间怀着赤子之心的态度。
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一直在无忧无虑的蓝天,一直在寻找没有忧伤的世界。
”希望,你和我一样,能在这部《香巴拉深处》中,看到那最后的人间仙境,找回你我曾经纯洁的信仰。
人间极地是情怀的宝藏乐园 ——浅析《香巴拉深处》艺术特色
树深鹿栖,高山深谷中蕴藏虔诚信仰;悠扬藏歌,草原密林上奔跑的马背民族。
《香巴拉深处》是一部描述人情世态和时代风貌的人文地理类国产纪录片,呈现川藏地区瑰丽迷人,雄奇诡谲的自然景观,描述藏区人民,平凡、温暖而生动的故事。
导演用多线叙事呈现深处情怀、两级镜头捕捉风味生活、真实同期生缝合生活画面,真实的记录了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表现了香巴拉文化地域展现出来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生命之美。
多线叙事展现人文之美 导演用三个不同的藏地风域和人文风情勾勒出三个独具风味的故事。
白鹿莲花,千手菩萨,神秘图腾打开的是一个通往秘境的世界。
第一个故事用第一人称叙事,村民亲切的介绍家乡风情。
在深邃的眼眸中,秋波涌动一股文化自信和家乡情怀,暗波涌上眉梢。
第二个故事,一支悠扬的赞歌从羌族自治区飘扬而来,牧民格桑多吉骄傲地介绍自己草原冠军马。
帕花甲用一条缰绳便套住了牧民生活的乐园。
第三个故事,一带梨花落雨压枝头,金川奶奶用柴锅熬制梨花膏,清风中漫溢着清香,一年之计在于晨的劳作便是奶奶一生的作息。
在四川极地香巴拉深处,你也能一窥川西居民勤劳生活中淋漓尽致的智慧和纯真情怀。
马背上的民族 两极镜头书展生命之美 纪录片在叙事中用两极镜头括展极地风光,用辽阔的远景和细腻的特写,再现地域风情中蕴藏的精神乐趣。
镜头用远景展现辽阔青稞农田自然风光,用特写推进村民在农田收获沉甸甸果实的喜悦;用远景描绘一幅鹿群在农田上奔驰的画面,细腻镜头特写村民在烈日绑栅栏劳作的艰辛,为保护收成又不伤害鹿群。
在生存条件恶劣的背后,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们,依旧乐观、坚韧、包容着生活。
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感情和信念。
正是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了香巴拉、丰富了乡城、丰富了世界。
在自然和生命面前,崇高的生命是人们虔诚的信仰一生的追随。
真实同期声感知自然之美 纪录片的声音元素以同期声为主,精致细腻的解说词与真实的人物对话,使得影像表面的客观性达到了最大程度的极致发挥。
湛蓝的湖泊倒映着白皑皑的雪山,原始森林中一派生机盎然,香巴拉村民其乐融融地介绍着西川风域,花鹿、奔马、牦牛群在丛林间和草原上享受着阳光,这里是传说中的人间天堂,也是最热闹的世外桃源。
原始森林中轻灵的花鹿鸣叫声,草原密林上奔跑的马蹄声,牧民观赛的欢呼雀跃声,马背上孩子的笑声,众多迷人景象交叠在一起,让人感知千姿藏域风光,不禁对香巴拉深处心向往之。
导演闫大众用极富表现力的画面让观众闭上眼睛,就能听见万物的声音;睁开眼睛,香巴拉之梦,就在眼前。
香巴拉是一个文化符号,是一个象征,代表着人们向往的仙境与净土。
最终它也指向的是一种生命至美至纯的境界。
“我们翻越天山南北、我们奔向喜马拉雅我们游弋南海岛礁、我们驰骋内蒙戈壁有史以来中国人从未像今天这般可以如此大跨度地饱览祖国河山这是一个追逐美景的黄金时代然而若论中国极致风光最密集之处也许不是天山,不是喜马拉雅也并非南海、内蒙而是位于中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东缘的横断山脉”开发和保护希望都能做好十年内能格聂神山地区能否开发好呢?
希望香巴拉永远都好(刚好第二次看完消失的地平线)
消失的地平线7.7[英] 詹姆斯·希尔顿 / 2015 / 浙江文艺出版社这部纪录片是渐入佳境型的,开始的一两集还觉得有些无聊,后来发现拍的不错。
个人更喜欢第三极。
你打的分,是你所处世界的分数,这个分数和香巴拉无关,和这部记录片无关。
美好往往被忽略,它容易被世俗掩埋,被物欲湮灭,被偏见抹杀,被狭隘挤压。
用虔诚感恩知足善良单纯包容富饶绝美瑰丽来表达善意用原始无畏粗犷简陋笨重艰难贫瘠清苦寂寞来传承自然可能你觉得充斥着各种制作套路,人物设定,政治立场,种种被放大的美好但是你不能否认的是它最终想呈现的善意 对这片土地善意的赞美 和对自然的敬畏你是谁?
你从哪里来?
你有怎样的过去?
你有怎样的理解?
你用什么样的方法思考?
你最终会看到什么?
一部纪录片,用镜头后的善意让你收获到感动,赞叹,思考,震撼,就已经很棒了,况且它还那么美, 可能应了那句话,有瑕疵的眼睛终究会看到有瑕疵的世界吧,愿他们的眼里无沙,心里无杂。
愿你见到美好时,能真正识别它。
《第三极》、《极地》这两部藏地纪录片把拍摄目光放在西藏,而《香巴拉深处》则聚焦四川藏区人们的日常生活。
三部纪录片有不同又一脉相承,《第三极》的总制片人颜占领也是《香巴拉深处》的总制片人。
总导演闫大众,是曾辉煌一时的《舌尖上的中国》的执行总编导。
看这样的人员构成,这部片子不会差。
摄制组用两年时间,行程11万公里,穿过四川甘孜、凉州、阿坝等地,270天跟踪拍摄。
最终从40个人物故事,选用20多个进行讲述。
“香巴拉”,意为极乐世界,人间仙境,是佛教所说的神话世界,是一个世外桃源。
而这部纪录片,展示了现实中的香巴拉: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高山、深谷、草原、密林。
这里还有超过18000多种植物和2000种脊椎动物在此共存,许多古老的民族在此落地生根。
如果跳过片头,你会错过导演组的用心和意大利作曲家Simone Giuliani创作的唯美的音乐。
在片头,转经筒、佛塔、神鹿、经书、莲花……共同构建了虚拟的极乐世界。
这部纪录片由5集构成,分别是《乐园》、《传承》、《秘境》、《相遇》、《心愿》。
5集中不同的故事和片段,共同构成了四川藏地人们生活的日常。
而且本片独有4K超清镜头,精美地还原藏地风景人物,让每一帧都美如画。
在草原上,人与动物相伴而生,共享相同的草原、水域,和睦共处的同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摩擦。
麦冈村气候温和,农作物丰富,梅花鹿也会跑到田里偷吃庄稼。
但梅花鹿是保护动物,又是山上的生灵,村民不能猎杀它们。
只能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扎围栏,不断加高,这样反倒增加了自己的活动量,甚至有人从高处掉下摔伤。
然而不守住庄稼就代表着一年的收成没有了,村民只能在夜晚分成小组在庄稼地里巡逻,追赶鹿群时,还不能追得太急,担心鹿群受伤或死亡。
由于退耕还林,现在很多牧民都已经定居下来,但赛马和放牧仍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无法割舍。
帕花甲的赛马姜玛儿的名字迅速在一场赛马比赛后传遍了整个草原,它是一匹冠军马,而拥有一匹冠军马是一个家庭的最高荣誉。
姜玛儿也是帕花甲儿子达娃的最爱。
“坐汽车会晕车,但是骑在马背上奔跑的感觉很舒服”。
人和动物相处久了就会有感情。
为了让赛马接受更专业的训练,父亲准备把它卖给俱乐部。
送姜玛儿离开的时候,达娃儿子忍不住地掉眼泪,不知道父亲什么时候能送他一匹新的赛马。
牦牛是在草原上生活的人们最忠实的依靠。
当牧人随季节迁徙的时候,牦牛是最合适的驮运工。
它们的牛绒用来制作衣服,牛毛纺织成牛毛布,用来缝制帐篷。
牦牛奶可以用来制作酥油和奶制品,为在高海拔地区生活的牧民提供营养和能量。
草原的生活主要依靠牦牛,从小在牛群里长大的人,无论离家多远,都会记得他最亲密的伙伴。
泽仁拉姆是个很美的姑娘。
从小跟随父亲学习缝纫技术,已经是家里第三代裁缝,村里人的藏服,几乎都出自于他们家。
五之是来自北京的设计师,为了寻找灵感来源一直在川西工作,她找到泽仁拉姆,想让她当模特。
他们让村民自己做模特,用传统的元素设计衣饰,通过拍摄写真,让传统的手工艺品能被更多人看到。
次仁拉姆要代表裁缝工作室去北京参加一次展览,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她的眼里有不安,但好像也有更多的期待。
香巴拉深处,一代代人走出去又回来,他们不断探索着自己和世界,但从没有忘记,这片土地上热情善良的人们、可爱忠厚的伙伴、生生不息的生命还有家乡的一缕缕炊烟。
作为纪录片风格的宣传片,看的出下了大血本,但比不了同类的其它作品,映像深刻的是宗萨模特照相那集,姑娘本能的笑了(笑脸算是为数不多的西藏人至今还勉强传承下来的遗产,对西藏爱笑的描述可以追述到诸如(黄金草原)这样的阿拉伯古史文本,再到近现代东西方各种进藏人士的游记),那集里准备照相,姑娘面对镜头就本能的笑了,那个傻b摄影师说别笑!
做模特苦啊!
感觉资本、审美、政治的介入这么迅速又深,笑脸怕是两代人后也就无人继承了吧
首先,你需要把心安静下来,这样你才会听到风在吟唱,看到花在绽放,嗅到自然的芬芳。
其次,你需要抛弃固有的执念,让一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变得色彩斑斓。
最后,你需要保持敬畏之心来对待身边的万事万物,让你唾手可得之物,显得弥足珍贵。
我想,这也许是本片想传递给大家的一些信息吧。
我们也许到不了香巴拉,也去不了西藏,但是真如本片最后一集说的,“心所见,眼所现”。
平复好自己的内心,世间处处是香巴拉,处处是西藏。
真心感谢本片摄制组的辛苦付出!
画面很美,一些镜头非常震撼(一定要去冬季的玉隆拉措!),很简单平静的氛围,但总觉得故事可以讲得更好些…
景很美,拜托别流水账嘛。
浪费了美景,变成了流水账
塔公乡是甘孜州的,不是阿坝州的
与生硬的讲解不同,这部纪录片看上去很舒服,敬畏自然,记录着不同家庭、不同工作、不同地域的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不图功利、呈现完美!
仔细看过发现藏族其实是个高颜值的民族,非常喜欢这部纪录片的摄影,真的很美!
叙事手法欠佳,人物故事都有点浅尝辄止,但很感到看到那么多活法
才看完第一集
实话说 比《极地》还是差了点儿的~也还不错~
被香巴拉人民的淳朴与幸福感染得热泪盈眶。
片子非常唯美,从摄影、故事到配乐,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如果这就是全部的现实,那就真是人间天堂。然而,如果把我这次在大香格里拉地区看到的“实现精准扶贫”“打击黑恶势力”的口号,和路边飘着党旗、民居房顶插着国旗等现象融入进去。。解说词还不错。喜欢这句:“在自然的秘境里,人的装点让香巴拉的深入更加多元,更加独特。”
2020.12.11
感觉藏区纪录片同质化严重有些地方美化严重发展是必须的但是也要正视问题
个别不错,摄影很绝
都是好的,像新闻联播一样好……
每一帧都是大片,很美,一直想截图,但片子本身缺少想看还想看的欲望。
两星半,更像是拍的香巴拉人的生活,家长里短,而不是香巴拉的特色
CCTV纪录片画面越来越好看,不过太缺内容了。
真的好喜欢坛城啊啊啊啊啊不及《第三极》
這個紀錄片鏡頭下的人事物都太美了,尤其喜歡看他拍人物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