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怎么办?
你无法生存,无法做自己,你必须选择是要遵从他们的游戏规则,还是终止共存状态?
What happens if a situation comes along where you can't survive and be yourselfand you have choose whether you're gonna play their game or cease to exist altogether?如果你必须得遵从他们的游戏规则,就要搞清他们的体系,想明白你所需要的。
因为在某些时候,配合体系的规则就是摆脱它的唯一方法。
千万别相信他们的花言巧语,否则很容易陷进去。
因为真正的你——一个旁观者,在局外旁观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
If you have to play their gameFigure out their system figure out what you needCause sometimes working the system is the only way out of itJust don't ever buy into their crapThat's how you'll lose the outsider in youBecause the real you——you know, the outsider, that's where the real power is at——on the outside.
有两段特别让我感动的台词,贴过来跟大家共享。
Woman: I was wondering if you think that there are any "happy" homosexuals.The fact that somebody's homosexual...a true, obligatory homosexual...automatically rules out...the possibility that he will remain happy for long.The stresses and strains the psychic apparatus is subjected to over the years...will cause him, in time, to have increasing difficulties. The whole idea of saying "the happy homosexual" is to create a mythology about the nature of homosexuality.我在想究竟有没有所谓的快乐的同志。
如果某人真的是100%同性恋的话,那他的快乐肯定不会长久的。
经年的心理压力会让他越来越疲于应对。
所谓的"同志的幸福"只不是是个关于同性恋的美丽的传说罢了。
- What are you afraid of, Roma?- I have a big family.I love them, and I need them. But we're Catholic.- And when was the last time you talked to them about anything personal? Not politics or work.- Before college.- So, because of this secret...you're losing them anyhow...in the ways that matter most.你究竟在怕啥,Roma?我有个很大的大家庭,我爱我的家人我更需要他们的陪伴,可惜我们家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那上次你跟你的家人掏心窝子是啥时候的事情?
不是关于工作或者国家大事?
.....应该是我上大学以前(很久很久之前)的事情了。
所以说,因为你自己的小秘密,你已经是在失去你的家人了,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泪奔。
看了一下油管上的采访,竟然有我最爱的weeds女主Mary-Louise Parker 跟brothers and sisters女主角之一的Rachel Griffiths。
上次看她是在不久前爆红的澳洲体育drama梭鱼人生 Barracuda里面演高富帅的妈妈。
没想到两位戏骨竟然会演lesbian。
Update after all 4 episodes第三集第四集中年主角们的表演让我很失望,可能希望越高失望越大吧,没有了激情,眼中没有了倔强,against the whole world的自信和坚强,有的是岁月蹉跎加上HIV摧残后的隐忍和淡然。
movement这东西,只能是属于年轻人的。
episode 1, 4分,episode 2 5分,Episode 3 3分,episode 4 3.5分
1历史的轨迹很长,但总会延伸到正义的地方。
上帝也爱同志。
杂志广告,好多镜头。
前额叶切除术“治疗”同性恋,可怕的年代。
非裔军人的炮友被炮击中亡故,伤心。
旧金山曾经在市长牵头下驱逐、逮捕同志。
我厌倦了美好的事物总是转瞬即逝。
2如果不愿意为同志权益而奋斗,就永远等不到胜利的那一刻。
每次三轮。
男人都是猪。
克里夫出柜后,为父亲所不容。
他不想做前额叶切除术以“治疗同性恋”,到旧金山寻找自由。
没钱,为了生存,差点卖身。
支持米尔克当城市监督员。
创建一个自己的街区,同志街区,然后反抗。
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但对方说只能做姐妹。
gay吧能开起来,是因为在工商局有人,有同道,不错。
3有些感情受挫、事业失败的恐同者喜欢殴打街头同志,同志们就联合起来反抗,谁怕谁啊。
看起来比回形针还直的警察。
我们得放慢节奏,让世人跟上我们的步伐。
男同跟女同应该联合起来。
女权主义者建起了旧金山女性大楼,厉害。
可以给同志权益运动使用。
吉尔伯特长发,耳朵旁边别着一朵大红花,美极了。
他提议旗帜不用粉红三角,而是八种颜色的彩虹旗。
两个受不成器,但三个受可以组成姐妹团。
西尔维斯特是个有趣的黑男。
同志游行时,警察必须保证他们的安全。
同志要站出来,被人看见,这样才有存在感,才有可能被支持。
主动敲门去调查直人对同志的看法,有的会反感,然而大多是倾听,“他们怕我们,甚过于我们怕他们。
”每个人都会坠入爱河无数次,也会为爱心碎无数次。
被射出来之后,精子在一小时之内都有用。
出柜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风险。
如果我们想要有自由,就不能再躲藏,不管结果如何。
排斥同志的六号提案被否决,但不久市长和米尔克被恐同者枪杀。
审判谋杀者是过失杀人,同志马上游行抗议。
只有警察来压制,不会派军队镇压,因为在美国,军队是不管国内事务的。
4勾搭方式就是走过时彼此看对方三秒,然后回头,如果对方也回头,说明对你有意。
流浪人群收留中心。
促成了同性恋权益保护法案。
HIV来袭。
黑人男肯要男友跟他像无聊的异性恋夫妻一样暂时保持专一,不去浴室,因为还没搞清楚男同志免疫缺陷病是什么鬼。
发现HIV跟性行为有关,就开始要求像异性恋一样采取保护措施,戴套。
拉拉过来帮忙照顾HIV患者。
幸存的同志,要成为最强壮最温柔的人。
将亡故者的名字写下来,挂在联邦大楼上,以此悼念。
直到有妇女、儿童也感染了这种病毒,男同志免疫缺陷病才改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
5对HIV,里根总统和布什总统都不在乎,同志就在白宫外机会,说这些总统“可耻。
”老了十年的演员都选得不错。
gov还是不肯做治疗HIV药物的临床试验。
infighting,内讧。
感染者还在抗争着,做亡故者纪念被子条幅。
艾滋病解放动力联盟。
gov不肯研究新药用于治疗艾滋病。
克里夫尝试鸡尾酒疗法,有效,可以晨勃了。
克林顿的不问、不说。
我们已经厌倦了要不断证明自己的存在是合法的。
艾滋病死亡者纪念被活动坚持了好多年,终于引起了媒体、gov的重视。
克里夫通过特殊渠道取得了鸡尾酒疗法,活了下来,他恳求总统让其他感染者也能得到这种治疗。
6婴儿需要不断的刺激,有人跟它交流,不然都不懂得如何发笑。
恐同专家的儿子是同志,额。
克里夫领养了一个弃婴,但他被社会领养组织拒绝领养这个小孩,因为他有HIV,虽然病毒已经检测不出来,哎。
肯的爱人艾滋病发病去世,他被赶出了房屋,也失业了,流落街头,开始嗑药。
某已婚男同称不想跟男人谈恋爱,只要性。
克林顿总统选择继续忽视同志的诉求,承认美国历史上对同志的歧视,但删掉了“我道歉”的那段话。
因此仇恨同志、殴打甚至杀死同志的犯罪在增加。
同志事业总是需要奋斗,权益来之不易,巩固也绝非易事。
有时候逃出体制的办法是先遵守它,但不相信它的鬼话,这样你还能保有局外人的力量。
老同志担心新同志丧失斗志,麻木了,不敢为同志权益而站出来。
新一代的同志是看着《威尔和格蕾丝》长大的。
这部剧淡化同志遭受的歧视。
7小布什颁布同志婚姻禁令,但很多州在奋斗。
比如加州市长、加州最高法院的支持。
加州人民不同意,要求全民投票,结果排斥同志的八号提案被加州民众通过了。
我们是上帝的儿女,他爱我们原本的样子,因为我们是他创造的。
只要有片刻的不平等就非真正之平等。
克里夫的演讲发言:我们存在于所有时代、所有文化、所有土壤,我们今天聚集在此就是为了大声说出我们平等,我们同样有能力去构建与维持爱的纽带。
我们同样有能力去抚养、扶养、 领养,同样有能力去捍卫自己的祖国。
在上帝眼中我们生而平等。
一个自由且平等之公民不会忍受自己权利有高低贵贱之分,他们不接受委曲求全,他们不接受怠惰因循,不再曲意迁就,不再蹉跎岁月。
我们是平等的!
拉拉帮忙推进全民医保,安全屋、医疗安全屋,针对每一个人。
克里夫想让同志的平等权利写入民权法案,但另一个同志官员则考虑通过最高法院来否决八号提案。
前者更保险,但更难,还要几十年。
后者则是在赌博。
拉拉有摩门教徒和玛吉加拉格尔的海量资金来准备25年计划,以争取同性婚姻权利。
拉拉用了同志市长的基因繁育的女儿长大并跟直男结婚了。
肯流落街头,留着非主流头发。
把婚姻延伸到所有有爱的伴侣里,不是在削弱婚姻,而是在强化婚姻。
8希望子孙后代能够自由选择恋人,并且能够被平等对待。
当一个人是你的朋友,也是最好的支持者时,你很自然地想要跟他结婚。
为同志辩护的律师也是挺厉害的。
老女人向老女人求婚,这个可以有。
当年肯帮助过亚裔变性女,现在她反过来帮助他。
它的罪过无法抹去,当你剥夺了这一大群人,宪法赋予的隐私、自由、集会和亲密性行为的种种权利之时。
这在我们宪法体系下是不可允许的。
法院支持了同志人群。
有两个爸爸或两个妈妈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何不能结婚?
大概奥巴马是非裔,知道同志跟黑人一样被歧视,他要维持正义,就顺水推舟帮助同志?
温莎老太太的遗产继承问题要来搅局,吸引总统的注意力。
这对同志婚姻平等权利的推广是一个挑战。
奥巴马表态赞成同性婚姻。
不应基于某一群体不同的特性,把他们单独拿出来,而不让他们享受婚姻所赋予他们的隐私、自由、集会结社权、精神支持和自我认同。
法官考虑到了同志伴侣抚养的孩子们的心声,他们希望父母被认同,他们作为同志的子女,也要被认同。
结成互许终生的伴侣。
最高法院判决《婚姻保护法》违宪,支持同志婚姻的权利,以5:4的比例。
如果没赞成,大概会被荷兰等国家嘲笑吧,都什么年代了。
但写入民权法案还需要努力。
看到亲人态度的转变、直人观念的转变。
同志、妇女、种族等人群仍被攻击,路漫漫其修远兮。
其实这类题材看多了后,到这部剧的观感就比较一般了。
但是这一串故事的历史与当下的现实意义交织在这里,足以给它加满到五颗星。
不仅比较完整地讲述了性少数的平权进程,更包含了多个不同弱势群体的斗争历史。
这些人奋斗过的地方,是自由派眼中全世界民主自由的灯塔,Trump眼中的乌烟瘴气,以及被以反政治正确为潮流的人黑成翔的白左大本营……这个潮流感觉主要就是在Trump上台后愈演愈烈的,或许是因为人们对民主党的反思过了头,就转而又极端地憎恶起曾经的正确。。。
陈寅恪先生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看来真是每个时代的人都要永远谨记和不断学习的。
Anyway希望这类反政治正确人士在学习了公民常识、了解了言论自由是什么、曾经的恶性制度是怎样被废除、今天公民的诸多权利是怎样争取得来、以及少数群体真实的生存状态之后,再谈今天的“正确”是否越了界。
最近两年美国的政治环境越来越不友善了,而中国……哎。
这几年谁都能感受到的变化真的不用多说了。
只愿有更多人的公民意识能够觉醒,这样one struggle one fight便不是梦幻。
前几天,新闻上说全球第四例艾滋病治愈者出现,于是乎,我就重温了这部剧。
同样的感动,但感受似乎更深刻了一些。
这是个关于平权与爱的故事,故事中的运动有很多,反战、全民医保、同性恋、男女平等······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似乎相较于同类型的大部分电影更能直射人心。
当人们开始慢慢接受这个群体时,却逐渐忘却了这些人曾经做过的努力。
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这样的爱情电影,热度远比WWR高。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是因为这些为之努力的人不值得被记住吗?
在网上搜Cleve Jones简直就搜不到什么资讯(百度百科显示他是一个演员,没了)。
于是我就想,真的很感谢这部迷你剧,否则我不会了解这么多。
或许我压根就想不到,我需要了解那么多。
爱是不分性别的,只要彼此的爱是足够的。
我记得当cleve向一直想治愈好自己的父亲讲述自己与伴侣的故事时,父亲哭了,我也哭了。
爱是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真的。
因为每个人的心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对爱的需求。
有人说,这部剧的政治色彩太浓,我不否认,因为权力是需要通过政治斗争去去取得的。
如果没有人们的强烈反对,8号提案就会一直存在,同性要求的平等就不会写在很多国家的宪法里。
现如今,还有很多人歧视LGBT,就比如我的一位同学就曾亲口对我说过,她觉得他们很恶心?
不要觉得很惊讶。
有一次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博文,公然叫板骄傲月游行。
下面的一百多条评论,都在攻击同性恋。
我真的是无语了。
我一直就不能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就不能接受LGBT?
这个问题有谁知道,可以回答我一下,谢谢。
其实从这部剧中,我还可以感受到的是这些人希望被接纳。
就比如说Chung,当她妈妈问手术多少钱时,她哭了。
其实她一直想被理解,被接纳,只是社会的残酷是她不敢追求自己的生活。
我们应支持这世上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合法权利!
总之,这是一部不错的好剧,值得一看!
When we rise(中文名称:当我们崛起时)讲述了从1969年美国石墙运动开始直到2015年同性婚姻合法这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里程碑意义的性少数平权运动,也顺带提到了女权、医疗保险、宗教等等议题。
女同Roma来自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她一开始并不敢表露自己的身份。
她只是告诉家人,自己在从事女性事业。
她们在旧金山市建立了一个女性大楼,这座大楼只允许女性进出,所有的管理工作也都由女性担任。
她们向所有受到男性压迫的女性提供服务,那些渴望远离男性的女性可以在大楼里生活、工作、互相照顾。
70年代末,旧金山准备出台“布里格斯法案”,该法案要求所有同性恋教师以及所有支持同性恋议题的教师都要被解雇。
女性大楼里的她们意识到,如果该法案通过,后续将会出台更多歧视性法案,包括女同生养孩子的权利可能都要被剥夺,而Roma的女朋友无比渴望孩子,她想要做母亲。
于是她们联合男同性恋组织,一起去挨家挨户地游说当地居民。
每敲开一户人家的门,他们都要出柜一次。
这极大地增加了性少数人群的可见度,让社区里的直人们看到,原来自己的身边有那么多同性恋者。
这在70年代的美国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因为他们可能面临歧视、失业等等威胁。
但是他们知道,如果不站出来,性少数对直人来说就是隐形的,而他们为什么要投票来保护隐形人的权益呢?
相反,当他们看到自己的邻居、亲人、朋友是性少数的一员,他们就会伸出援手投出反对票。
他们的策略是成功的,布里格斯法案最终没有通过,这项基于性取向而制定的歧视性法案,在这些勇敢的年轻人的努力下失败了。
来自小城镇的青年Cleve在17岁那年向家人出柜,其父是心理医生,坚信同性恋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甚至表明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电击法治疗儿子。
Cleve远走他乡,来到旧金山求学。
在这里,他开始领导和组织同志运动,在当地同志社群具有极高的威望。
他结识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出柜的政治家哈维-米尔克,并在其竞选团队工作。
后来哈维被政敌刺杀,而法官的判决却是过失杀人,愤怒的同志群体走上街头表达不满。
至此,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涌入旧金山,让旧金山成为一个无比包容开放的城市。
80年代艾滋病开始盛行,无数人因此死去。
直到有妇女被检测出HIV,这种病才被去掉了“同性恋病”的名称。
然而很多人还是认为艾滋病是上帝对性少数人群的惩罚,Cleve此后一直致力于艾滋病的公益活动,他在白宫门前的国家广场发起了“艾滋病纪念被单”活动,五十多吨的被单缝起来铺满国家广场,以纪念那些因艾滋病死去的人们。
这个活动如此盛大,时任总统克林顿和夫人一起走出白宫参观纪念被单,这是里程碑意义的一刻,因为最高权力开始关注艾滋病。
黑人海军Ken在参加越战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的男朋友,那时候的美国,种族歧视的阴霾刚刚散去不久,黑人社群认为没有一个黑人是同性恋,没有一个同性恋会是黑人,而Ken在公开场合告诉自己的黑人兄弟自己是gay,可想而知他会面临双重歧视。
但是他跟Cleve以及Roma一样认为只有不断出柜、不断被看见,才有可能实现平权。
90年代,克林顿总统在军队里奉行“不问不说”的政策,即在部队里军官不允许问下属的取向问题,下属也不必主动提起。
作为向保守派的妥协方案。
这是一种选择性忽略,也是一种歧视,尽管各大公益组织提出抗议,但总统是永远不会道歉的。
后来Ken一直致力于帮助无家可归的青年,为他们提供住宿、食物、教育和工作,帮助了大量的多元倾向的青少年。
进入21世纪,加州成为美国第一个允许同性结婚的地方,而反同团体花重金收买媒体、政客,通过了“第八号法案”,该法案的通过意味着加州的同性婚姻法案失效。
年轻一代想到了各种策略去推翻该法案,但他们预计最起码要在25年后才能实现美国全境的同志婚姻合法。
此时白宫团队联络员查德-格里芬出面,联合民主、共和两党的金牌律师,一起将第八号法案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最终判定“第八号法案”违反宪法,每一个美国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是每一个。
至2015年,美国50个州全部实现同性婚姻合法。
这当中,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总统奥巴马公开表明自己对同婚的支持。
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插曲,克林顿总统的同志事物高级顾问,其父亲是著名的心理学专家,多年来致力于同性恋的治疗,他研究了40余年,认为同性恋是因为母亲的强势和父爱缺失导致,是可以治疗的。
他的权威导致了很多同性恋争取权益的案件失败。
而他自己的孩子就是同性恋,他拿自杀威胁儿子,让他不要出柜,不要毁了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
但历史是前进的,一直听话的孩子永远长不大,他作为高级顾问,出柜是必然的。
纵观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过程,真的是一部血泪史。
很多人因此牺牲,丢掉了所谓的好工作、好待遇、好前途。
那些躲起来的人,最终也可以跟自己相爱的人结婚,但是他们永远也体会不到那些冲锋陷阵的人是多么喜悦和自豪。
坐享其成是人类的自私本性,而当自己的利益和尊严被一点一点剥削掉时,坐以待毙只会丧失最后一点作为人的体面。
看一下国内的性少数人群生存状态: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的国家里依然有80%的同性恋进入异性婚姻,有的是欺骗,有的是逢场作戏演给别人看。
20%出柜的又有相当一部分人活在当下、得过且过,只有极少数公益人去不断地出柜、不断的发声,努力跟每一件歧视性少数人群的事件做斗争。
我们面临的问题一点不比美国少,而我们前进的步伐却比他们慢了几个世纪。
别人已经在研究怎么建更多的机场,我们还在研究怎么制造自行车,这种比喻毫不夸张。
同性婚姻不合法,伤害到的绝不止是性少数群体本身,那些因为害怕别人眼光而骗婚的人,会对另一个无辜的人造成多大的伤害啊,而事情一旦败露,双方家庭受到的伤害又该怎么计算?
其实不止性少数群体会面临这种事情,所有少数派、异见者等弱势群体(甚至包括女性群体)都有可能面临来自多数人的暴政,传统的偏见、拒绝了解的心态、多数人的冷漠都会一点一点地践踏弱势群体的尊严。
如果你恰巧在某一方面是弱势的,你又选择沉默,寄希望于有个勇士来解救自己,那可能此生都等不来那一天。
而如果自己能够行动起来,一切都会为你的勇敢让步!
看完了 很感动 真的哭了 奋斗了半辈子为了Equality 为了堂堂正正的和你站在一起 为了被世人和被身边的人所认可 我们上街游行 被警察抓过 被歧视者伤害过 甚至差点丢了性命 本来终于有在位者愿意发声 看到了希望却被无情破坏 后来突如其来的艾滋病席卷而来 带来的是更大的歧视 伴随着反对声越来越大 可是身边的同伴却因为疾病越来越少 这种无助是多么令人绝望啊 后来的后来 所幸后生可畏 所幸我们自始至终没有放弃 所幸大家愤怒的心情是一样的 想追求幸福的愿望是一样的 当一个反同性恋婚姻法案的通过成为第三个爆发点 所幸这次万众一心 所幸贵人相助 终于的终于 在2015 我终于可以站在你身边 说一声迟了半辈子的 I do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致所有一路奋斗的人们晚安
四五集之前的跨度也太大了吧。。。
演员更换了大半 一下就从小哥变成了大叔见识浅薄隔绝于世看到的太少便以为斗争早已结束原来从未结束过看到游行的场面很感慨呐别人可以直面历史而我们不能四五集之前的跨度也太大了吧。。。
演员更换了大半 一下就从小哥变成了大叔见识浅薄隔绝于世看到的太少便以为斗争早已结束原来从未结束过看到游行集会的场面很感慨呐别人可以直面历史而我们不能 并且进行处理的手段或许更过无权评判当事人的对错 仅是从所谓的民主来看就会有一个反应 这是不对的讲述了一段历史相关的影片和书籍很多或许它不是最好的 但是它给人多了一个有趣的了解途径讲述了一段历史相关的影片和书籍很多或许它不是最好的 但是它给人多了一个有趣的了解途径在不断的斗争中 人们对于同性的看法或许有了一些改变但终究 还是认为和他们是不一样的 只希望有一天 可以变得如同异性恋一般“正常”不知死活的我 睡觉啦先考虑生存 再来考虑感情吧最后 我好像爱上了成人用品
昨晚看完了最后一集,和14年的平常心对比,电视剧的篇幅确实有利于题材的深入,它描绘的是历史的进程,但早已跳出了LGBTQ的范围。
它谈论平权,也谈论女权,少数族裔,医保,宗教,生育权利。
正如贯穿全剧的那句话:One struggle. One fight.没有一个人置身事外,都是为自由与权利而战。
关于政治正确。
从1969年石墙运动到现在只是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有人认为LGBTQ群体取得的进步是巨大的 ,甚至是过分的,因此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嘲笑这种作品太过于政治正确,事实上他们也嘲笑一切关于平权关于少数族裔的作品,认为这只是一种投机取巧的献媚或是得寸进尺的傲慢,他们不理解这些人强调该话题的意义。
IMDB上的一句留言或许可以回答其中的一部分,“They run around, like everything is for granted out there.” 这是一位年长的同志写给年轻人的。
因为没有争取过,所以谈论起来才会毫不费力,享受的时候理所应当。
这是过去与现在的矛盾,没有共同回忆,所以需要这些作品来唤起共情和清醒 。
少数者与多数者的情感矛盾其实包含两种恐惧。
少数群体的恐惧是今天的所有终会化为泡影,而一旦失去,温室里的年青一代未必能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反抗到底。
他们需要更多的保障和安全感。
他们恐惧所以他们强调 don‘t forget,keep fighting。
多数人群体恐惧的是少数者权利的扩张会威胁或是侵蚀他们的权利。
所以他们一直喊 enough, enough。
讲到底,两者都太害怕失去,抗拒离开舒适区。
所以我认为有些作品并不是指向这些群体的任何一方,它们指向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人,还在孤独地挣扎着的人,他们不属于任何一方,他们没有去处。
在大时代里看一些关心个体命运的作品,可以保持清醒,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精神上流离失所,在物质上饱受煎熬。
还有很多地方,群体被割裂了,被裹挟,被禁言。
包括在这个国度批评政治正确的你们,连政治正确都没有,你们也是流离失所的。
我们只用了八个多小时,竟走完了一代人近半个世纪的斗争之路。
那些动人的情景,那些磕磕绊绊,那些嘶声力竭的呐喊,那些义无反顾的奋斗。
(讲真,我又被感动哭了)让我更加地清楚-爱无关性别,爱就是爱。
也许听起来已经很老套了,可是,这就是事实。
属于我们的权利,没人能剥夺,我们也绝不能让"他们"夺走。
想起了熔炉里的一句话:我们努力向前,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一位微博网友@桜HANABI在我的一条微博评论下写过:这是我最不想要成为的大人,但是社会却在逼着我们想那个方向走。
我不够强大,所以没有那样的热血与拼搏,但至少,我愿意支持有这种冲劲的人们;至少,在真正值得拼的问题上,我觉得理性可以排在第二位。
是的,I WANNA CHANGE THE WORLD.
ONE STRUGGLE ONE FIGHT
我是一个坐享其成的俗人,也并不觉得自己可以改变世界什么的。我大概连改变自己都做不到,这辈子。并且,我心怀恶意地认为,并不是人们改变了世界,而是需要改变的人们变强了,世界看起来才对他们好点了。所以拉帮结派、互相排挤之类的本性行事永远不会消亡。何况,不是这么顽固的生物,很难存活壮大。
时间跨度久,事件多,让剧情过于跳跃。但肯站在军人纪念碑前,镜头切换ep1,那年他和爱人都风华正茂,就已经爱得恐惧又心惊,却没想到未来原来可以更糟;直到爱人离世,青丝变白,才看到那一丝的曙光。哭到看着Cleve哭时仿佛自己都老了。世界需要知道“政治正确”是踩在死亡鲜血和眼泪上的。
直人大概永远不会知道,你们与生俱来的权利,我们要一生奋斗苦苦挣扎
补完青年Roma真的是不好看 不是颜控都很烦躁 同样的效果milk已经呈现过 拍电影更好
1977—2017美國同運四十年,One struggle, one fight。一切都經過了漫長的奮鬥和等待。最喜歡Roma這個人物的變化,從最初提倡性解放,到最後一集認為婚禮是必要而不應該解構的。許多人懷有成見,認為同志都是性解放和多邊關係的倡導者,其實許多同志都只是想回歸最傳統的一對一婚姻。其中Roma在醫保和同性婚姻合法化之間的掙扎也耐人尋味。
不是政治正确。说政治正确的本质还是歧视,我倒想问问那些说政治正确的人,人家哪里见不得人?哪里需要通过强迫的手段让你认可?何必趾高气扬,你又没有别人优秀
All the rallies, all the marches, every single moment was not only for the equality, but was for the moment to be able to say, “I do”.
女性 黑人 性少数群体 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应该团结起来争取平等的权利 看到那么多前人在发声、探索、抗争,我们又怎么能甘于被不公的现状摆布而不向他们学习,尝试去改变
#影评#知道这一切斗争来之不易,也切身感受到我们也在这过程之中,只是影片本身实在是略说教喊口号。
剧情一般,西方的政治正确
这部剧很好看!
看了1集,虽说评价依据可能少了些素材。美LGBT运动历史纪录片,确切来说是美国人民争权平权的一部分。只想说,所有人,都该为自己和他人的切身幸福来争权和互相支持,因为你无法置身事外。
推翻8号提案的法庭辩论那段太激动人心,人生而平等,岁月增加了沧桑,但心中的怒气仍在
讲述同志权益斗争的八小时迷你剧《当我们崛起》
全世界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一切来得有多不容易。几十年的同志平权运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男孩们含泪看到他们的爱人死去,女孩们头上青丝变白发,几十年等待合法婚姻。6小时看完感觉自己老了十岁,只因这一切都太不容易。Everyone who cares should rise.
同性婚姻合法化是靠我们几十年争取来的
怎么说呢,我看过米尔克寻常心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美国夫人,所以我看不到anything new
三集弃。努力,不是矫情。
要说剧本只能给到四星,但是将那些真实的,漫长的,斗争展现在我们眼前时,没办法不让人感慨并铭记,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如何得来的
其实就是纪录片嘛。为了看毒妈才看的,可是毒妈才演了多少分钟啊。美国的平权运动确实值得钻研一下,尤其是你国某些假平权人士,呵呵,真是瞎胡闹,甚至是搞逆向歧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