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和刻画上有一个问题比较突出:第一季王子的成长,第二季托尔芬的转变和王子的放弃其实都是合理的,但缺少过渡和铺垫,一下子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人的性格和本能真的会突然完全改变吗?
这点处理的稍显生硬。
整体来说制作依然精良,原本出彩的动作戏和战士理念被完全推翻,取而代之的是以残酷现实为基调的现实描述与主人公内心波动,节奏很慢,情节也变得单调甚至有些不足以支撑这种体量的文戏,重复而平淡,但这并不是完全无意义,它所表达的内核是非常深刻的,情感也细腻而真挚,尤其最后的重建让人无比动容,确实很多思想很有争议,但争议不是不好,它带来了很多思考,这一点就足够了,只是动漫展现的世界太现实了,主角的解决方法却过于理想,进而产生了极强的割裂感。
这一季抛开作品本身也许能得到的更多,但作为动漫而言不该将作品抛开。
后面大多是基于本作延伸的一些胡乱的思考和假设。
一味退让真的能拯救更多的人吗?
结果就是大家都死了不是吗?
如果王不是半理想的库努特还会死更多不是吗?
不断逃避和激进开路到底哪个能走向他们想要的世界呢?
踩着鲜血走向终点和秉持真理半路夭折哪一个才是更好的选择?
如果将这种理想做极端的推定,最后的高潮部分如果他中途死了呢?
要如何继续?
真正的战士不需要剑,但需要一具在战场上千锤百炼的身体和灵魂吗?
其他人无法被拯救是可以的吗?
他的牺牲又是可以的吗?
也就是说为了最终的目标是可以有死亡的吗?
这个限度又是什么?
哪些人是可以被牺牲的呢?
就算到了文兰,所有人也都心怀大爱,那这不意味着要放弃现在这个世界而只选择一部分人去到新世界吗?
是谁决定了谁该被舍弃?
大洪水时代诺亚已经进行了实践结果又如何?
灭霸是否算是进行了又一次实践呢?
每个人生命的价值到底有没有差异?
怎么判断谁该生谁该死呢?
为救人而杀人也好,为不杀人而不救人也好,舍己为人也好杀人偿命也好束手旁观也好,亦或是为多数牺牲少数,为大人物牺牲小人物,为保善而除恶,为大义而弃小节,诸如此类反之亦然(替换成任何一种形式的暴力也一样),这其中的界限又在哪里?
当你坚守心中的正义站在了他人的对立面,你会为此而行动吗?
如果对方也跟你一样呢?
如果撕掉律法摒弃刑罚让所有人成神是他追求的真理,这与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人何异?
必须要以所有人都是圣人为前提吗?
不是圣人就不配存在于理想世界吗?
说到底有问题的不是社会不是时代也不是这个世界而是人性、是思想、是智慧,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情感和斗争,但世界的活力也正由此而生。
如果说思想和智慧是原罪,那消灭所有生命才能成就,如若一个理想绝不会达成又谈何救赎。
所以信仰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的不可达到,文兰只是一个新的幻想和寄托,只是另一种信仰罢了,当人们自觉生命无意义便会追求于神或某一信仰,一旦认识到神的虚妄便再投身于斗争,如此生生不息。
但这些并不是本篇所要表达的,而只是一些观看过程中思考和假设,整部作品看似是托尔芬的成神之路其实不然,正如第一季所言只要是人类就无法怀有爱,逃避不是荣耀也不是耻辱,无需为它冠上任何头衔它只是一个选择,托尔芬确实在向好的方向前进,但也不过是认识到凡事也许还有另一种选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自己不愧于内心罢了,所谓理想乡也不过是代替上帝的另一个神而已。
第一季是遍地的杀戮。
第二季的奴隶篇是容忍克制到底。
反差有点大,我一直在等主角 扮猪吃老虎,结果他居然一直扮猪。
没有“爽文”套路。
我也等他反抗,结果也没有揭竿而起,而是感动敌人,感动奴隶主,感动杀疯了的士兵?!
稍显得割裂。
倒不是我想看爽文,而是为啥日本钟爱 洗白反派??
人物性格多样性?
把奴隶命拿来试刀的二流子他配吗?
配个**!
博爱的奴隶主??
笑死,最后把倪斯打死,这时反过来 男主方面开始博爱了。
士兵屠杀农庄百姓,撤退逃跑的时候还把百姓描绘成 胆小懦弱的跟风者?
士兵揍男主100拳就悟道?
他手上人命怕是都数不过来吧!
王子杀遍各国,在一个农庄100人命下,仁慈撤退,停止征服?
-主角光环就是牛!
第一部主角就是杀戮的野兽,第二部成为佛系的沙包。
都要把你打死了,你在那儿念 :冤冤相报何时了~太过于圣母了,你要去保护没有能力的人,靠嘴炮?
靠敌人的仁慈和良心,那些杀疯了的还有没有人性都是问题。
这三颗星都给主角的噩梦!
屠戮者就应当死于屠戮!
第二部风格和第一部完全不同,第一部全是打斗,第二部是田园和平风。
第一部是复仇,第部宣扬反战与成长。
男主作为奴隶在农场,平静的生活得以让内心重新审视以前自己的杀戮行为。
男二作为战争受害者的到来,进一步加速了托儿芬内心成长。
他在平静的耕种中发现了活着的意义,在见证了美丽化身的阿奴那的悲惨结局后觉醒:真正的战士没有敌人;只有消灭战争才能消灭奴隶,普通人才能过上平静的生活,从此这也成了他追寻的意义。
第二部尾端,托儿芬和克努特王子的再次碰面很巧妙。
时隔6年后,两人性格角色竟然神奇的进行了置换。
以前仁慈的王子现在对杀戮变得越来越轻车熟路;以前的托儿芬现在则封刀已久,内心充满善意。
人物内心的矛盾也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变得迥异,克努特要想得到更多的和平就必须在前行的路上违反初衷去杀戮;托儿芬面对找上门的战争,尊重任何一个人生命的他其实只有一条路——逃跑。
当今焦虑的社会大环境下,那些看透而不愿卷的人和托儿芬很像。
他们和“主流”价值不符,但个人却改变不了任何现状,也只有逃,逃到一个和自己三观更接近的组织或地方。
国家也像克努特的立场,为了财富积累,牺牲了当下人民的幸福感。
一部反战大剧来来映射了现实生活也毫无违和。
第二季印象深刻的台詞:暴力是最後的方法,那最初的方法是什麼?
//只要還有地方可逃,我就不會戰鬥。
怎麼說,MAPPA把畫面做得那麼虛幻那麼美讓我也十分感動,回想起當初漫畫看到那一格的錯愕和衝擊——能大聲坦蕩地說自己要逃跑、跑很遠這件事真是太酷啦!
看到有人給第二季差評簡直太正常了,在弱肉強食的戰爭世界,選擇放下刀劍甚至不以暴力作為保護自己的手段,難免會被人罵天真聖母。
不得不說我也覺得托爾芬變成這樣隨便遇到個不講理的劊子手就能讓這番提早完結。
但,你都看冰海了怎麼還期盼著看爽番呢?
只能說從這一部開始才是幸村誠真正想寫的故事,採訪裡表示第一季的戰鬥向是連載編輯為了給讀者提供爽點才發展出的走向。
如果托爾芬不變成這樣,也不會展開文蘭篇。
「強者不爭」「懂得示弱」也算是老生常談的道理,可有些人只看到聖母和懦夫。
這一季的托爾芬變成了真正的強者,在於內心的成長。
一個人很強大不是真正的強大,能夠帶領一群人發展壯大才是。
絕路中有戰鬥能力有狠辣手段自然能為自己贏得一線生機,可若要領導他人一同活下去,開闢新道路,也需要忍耐、拒絕、示弱、甚至逃跑的勇氣。
被打100拳也好,逃跑發言也好,都讓我看到了「一個人姿態越低,反而更受人尊重」,也讓我看到幸村誠作為漫畫家精神世界的穩定和強大,他不會畫討好讀者的情節。
順便說下看漫畫時看到幸村誠訪談,很帶給人力量:在中學課本上看到北歐人比拿破崙更早發現新大陸時靈光一現,那之後一直磨練畫工翻閱維京人書籍電影,在北歐生活半年把那邊的人文景色銘記於心,十年磨一劍的vinland saga,每個月20頁的慢節奏連載,為的只是把他10幾歲的想法呈現出來,關於維京人生存、死亡與愛的故事。
有一种急转直下的平和,从大杀四方到卸甲归田,看了两集,有待崛起,更成熟更自我的托尔芬。
虽然看到第14集依然没有太热血的战斗画面,全是文戏,但丝毫不感觉乏味,甚至倍感深刻,因为历史不仅仅有战争,还有变革,战争不仅仅有打打杀杀还有阶级奴役和民生之计。
如果说第一季是热血的战争,那么第二季便是反战的热血,没有高燃打斗场面,更多的是人物的成长和思想的探寻,托尔芬不再是单一的复仇死脑筋,他在妥协在改变在成长在思考,从绝望到重生,最终来到22和23集,哲思的升华,信念的坚定,每一句台词都想摘抄下来细细品味,从生无可恋到生的希望,从忍耐压迫到我会“逃跑”,从“死亡才是解脱,才是真正的和平”到“两种不同的伟大的文兰之路”,“我没有任何敌人”和“我不能让托尔芬太辛苦了”,两个悔悟的灵魂都拥有美丽的心灵,一个真正的战士,一个正直的君王,思想的碰撞到互通,文戏的对歭巅峰便是如此了,24则是悲喜交加的归家夙愿。
(不过该说不说,节奏确实慢热许多,作画很多地方也有些塌,太抽象滑稽了,这样对于因为第一季而喜欢上这部作品的观众来说,太不友好了,这不应该会出现的问题,虽然wit社用爱发电,MAPPA甘愿接盘,活儿太多能理解,也希望能慢慢来,多精打细磨,我等得起,毕竟四大冥著,马趴就做了三,《巨人》《咒回》《电锯人》,还有我没看的《狂赌之渊》,也是拿捏顶流的,加上作者的犯病烂尾,压力还是蛮大,刚把得!!!
)
下定决心去追寻文兰的托尔芬托尔兹的死将托尔芬变成一心复仇的阿修罗,阿谢拉德的死将托尔芬变成顺服、逃避、无所求的奴隶,而阿尔涅兹的死让托尔芬清晰而坚定地构筑起追寻和创造和平之地文兰的愿景。
所以,在第二季里,阿尔涅兹的故事最为重要,比托尔芬和艾纳尔的相遇重要,也比托尔芬和克努特的重逢更重要。
阿尔涅兹本来是一个自由民,丈夫哥达非常勇武,家里虽然贫穷,但两人非常相爱。
两人的儿子刚出生没多久,村庄附近发现了珍贵的铁矿,为了和其它村庄争夺资源,村子里的男子卷入了战争,失败,年幼的儿子被杀害,两人均沦为奴隶。
阿尔涅兹被凯迪尔买走,因为美丽的外表、善良和顺的性格以及勤劳能干,她成为凯迪尔非常宠爱的奴隶。
连农场请来的张扬跋扈的保镖客人们都轻易不敢碰她一根指头。
就在她打算一辈子安于被宠爱的奴隶这一身份时,她的丈夫哥达重新出现了。
资源争夺战争失败后,哥达被一个残酷的奴隶主买走,受尽折磨。
某一天,哥达杀死奴隶主全家逃走,正好流窜到凯迪尔的农场,与阿尔涅兹重逢。
因为之前受到的种种折磨,以及农场保镖团队的追杀,哥达陷入了一个瞻妄癫狂的状态,像一头受伤的野兽。
他在垂死状态下起身死死勒住蛇的脖子,身体像一根拉满的死神的弓,无视任何外力,除了阿尔涅兹的柔声劝说。
随后,哥达醒过来,仿佛回到了战争之前那个体面而有尊严的人,彬彬有礼地问候周围的人,向人借马车。
这一部分,看得人唏嘘不已,甚至几欲哽咽。
战争和欲望,把人变得面目全非。
哥达死去之后,阿尔涅兹等待着农场主的处罚。
在王都遭到挫败与屈辱的凯迪尔回来,想要找阿尔涅兹寻求安慰,却发现遭遇到背叛。
从来看似宽厚的人面目憎狞地举起木棍,充满怨恨地朝阿尔涅兹的身上打去。
同样是屈辱,面对强者时退缩,面对弱者时就爪牙毕露,让人震惊地说不上话。
阿尔涅兹就这样徘徊到了死亡的边缘。
她已决定不再逃避与苟活。
弥留之际,她问托尔芬他们冰岛有战争和奴隶吗?
后者只能回答,以前有的,以后不知道。
现在的痛苦难以忍受,未来的希望又毫不可见,带着类似的心情,阿尔涅兹去世。
托尔芬为无法给阿尔涅兹一个回答而愧疚不已,又因这死亡而顿悟。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被罪孽拖拽着一味低头逃避的托尔芬明白了自己该走的路——去找那个没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的文兰,如果没有,就自己创造这样一个地方。
第二季里,农场的好几个角色都塑造得特别出色。
农场的老东家斯韦克、保镖蛇,以及少东家奥尔马。
斯韦克和自己的儿子凯迪尔一直不和,独居,一个人辛勤地劳作,觉得人不要过多地占用资源,衣食自足即可。
年轻的时候,为了躲避冲突,斯韦克让自己的儿子放弃了自己中意的姑娘。
而后,那个姑娘被劫匪杀死在婚礼上。
这是斯韦克埋藏在心里的愧疚,若干年后,他用这段往事告诫试图逃避冲突的阿尔涅兹,风暴是躲不过的。
他欣赏托尔芬和艾纳尔的勤劳,尽力帮助他们,又让他们感觉这种帮助是平等的互换,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这一点有别于凯迪尔对奴隶们的慷慨。
而斯韦克和蛇的关系也耐人寻味,像一对父子,有着冲突,也有着最深的敬爱和怜惜。
蛇是个隐姓埋名的战士,寻求庇护时误入凯迪尔的农场,从此栖身于此,是一条被农夫收留的蛇。
他忠于这个农场,会为了农场主做自己不认同的事情,哪怕是丢掉自己的性命。
农场与国王的战争平息后,他告知了托尔芬和艾纳尔他的真名叫罗德,开始试图敞开自己。
奥尔马是第二季蝶变了的人物。
他曾经想当一个战士,但实际上并无一丝成为战士的才能,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张扬跋扈,到处惹是生非。
农场战争是克努特利用了奥尔马的怯弱和无能为借口发起的,最后,目睹了残酷死亡的他决定投降。
他和自己的哥哥——战士托尔吉那段关于勇气的对话精彩极了。
“你当时捍卫了自己的名誉。
对吧,奥尔马?
你做得很好。
名誉比生命更重要。
再一次拿出你身为北方战士的勇气!
”“不对!
那才不是勇气!
我在国王面前已经搞得灰头土脸,我是个笨蛋,也很没用,被嘲笑也是我活该。
但是…但是…我却没有默默承受被别人嘲笑的勇气……”托尔芬和艾纳尔找到了自己的路,将走向新世界。
而留在旧世界的人,也改变了。
第一篇章的杀戮,第二篇章的领悟,截然不同却环环相扣,期待下一个篇章。
注:由于第十七集太过震撼,感觉得插个坐标,方便二次观看。
托尔芬多数时间承主人公之名,但无主人公之分,人物形象过于单薄。
回忆一下第一季,开头的历史及故事背景交代,幼年早期的民族文化认同,在同村小孩之间角色扮演都是蛮刻板的,随后父亲艺术般的死奠定了第一季复仇的基调。
以救赎为主旋律的第二季,长达十六集的铺垫也非常充分(暂且先撇开事后诸葛的嫌疑),对于人物的成长,性格的转变,我挺喜欢这种冗长的处理的。
本季最期待的就是托尔芬上线,意向不到的是在十七集哥达的谢幕将剧情推向高潮(个人向),凄美的余晖特写、失血过多对应的冷色调幻觉、柔和模糊的光线对应的温馨回忆、崎岖道路颠簸的现实等的交互演出(最后星际穿越既视感(墨菲,不要他走)O(∩_∩)O)、非线性的表现手法(征服、被征服、反抗)等等相得益彰,感受到很强的情感共振和个人认同。
在ed(放在这一集最棒)制造几分钟的留恋时间里,余温中一闪而过的是这一集我有从托尔芬身上开始看到他父亲的影子(注:同蛇纠缠的时候阿谢拉德的幻觉独白),这倒推翻自己对于托尔芬妄下的断论,有名无分。
这种后知后觉或自我说服,再不妥点按最坏处理就算过度诠释。
第一季对于他父亲、阿谢拉特、克努特、第二季对于埃纳尔、哥达等角色个性、思想、性格、行为、经历进行详尽描写和表现,对于主人公形象刻画却是简单的让人怀疑。
我想会不会要通过这些角色的烘托才能促进托尔芬的完整。
幼年的民族文化塑造了他的底色,然后父亲的死亡使得向阿谢拉特(朋友、敌人、亲人、导师)复仇成为了他唯一活着的意义,托尔芬心理不畸形矛盾才怪。
随着第一季阿谢拉特戏剧性的死亡标志第一季复仇的结束,也标志托尔芬人生第一阶段的结束。
第二季自然是托尔芬寻找新的人生意义、行尸走肉期间受到的人性谴责,精神及肉体上的痛苦看似主动救赎,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被动搁浅,是一种无意义无目标的过渡期。
由于多年来太过于关注仇视这一情绪,没有其他的精神沉淀,很多后置的情感需要与很多不同的社会角色慢慢培育,这时候第二季的很多角色及经历都会成为托尔芬蜕变成形的养分,这么看并不存在什么喧宾夺主。
最后,含糊其辞、胡编乱造半天总算是把自己的困惑发散嫁接到其他地方去了,对十七集只剩下满满的喜欢了。
北欧维京人背景,是反战题材与历史题材中不可错过的作品。
与较为出名的《巨人》相比(哪怕不谈大结局),是更为写实的架空历史,多了一些厚重感。
对于反战的讨论本身也比《巨人》要更进一步,《巨人》还是默认‘敌人’等战争名词的存在,只不过像反战题材应该的那样说敌人不等于坏人。
《冰海》这边则已经讨论到敌人不存在了,在开战前,大家只是无冤无仇的陌生人而已,那么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呢?
第一季的男主沉迷于复仇,混迹于各种大场面,所以打斗场面比较刺激,故事情节也更复杂。
第二季则是失去复仇目标之后的低迷,还被卖为奴隶为地主种地。
这就注定了第二季要平淡许多,除了最后几集几乎都在种田,也招致了一些差评。
喜欢刺激点的作品无可厚非,实际上第二季作为过渡回观感就是差一点。
当然,差一点真的只是差一点,无论是豆瓣还是bangumi第二季都只是比第一季低了0.2分而已。
第二季虽然剧情本身平淡,反战思考却是递进的。
少了打戏,文戏质量也很高,依旧是高质量好片。
如果有人觉得第一季打打杀杀是‘超级热血’,第二季种田是‘无聊得要死’,那我只能说学着看慢节奏作品吧。
当然,不学也行,我就有一个一直认为论暴力等阴暗面本来就是人性的一部分,而看动漫看电影玩游戏可以说是消解这种阴暗面最人畜无害的方式之一了。
不过,在现实中,还是希望大家都明白,开垦田地是远比掠夺土地更值得尊重的行为。
最后开个脑洞:有个说法是战争促进了人类科技发展,可假设所有人都比起掠夺更喜欢开拓,会不会变成完全不同的科技方向,开启宇宙纪元了呢?
第二季的农奴篇比起第一季,把原本聚焦在杀人飙血的战争的视角,转移到了岁月静好的田园中。
但田园生活和安逸之间没有太多关系,其深刻与残酷程度,比起战争篇只有过而不及。
值得肯定的是,在很多动漫故事里,大多会占领宏大叙述的高地,讲述一个个快意恩仇,酣畅淋漓的故事。
极少极少有动漫愿意去描述这种相对宁静的情节,也极少用这样的慢节奏,去铺垫与展开,把角色的内心变化十分完整地呈现出来。
在经历了战争创伤后该如何康复,如何填补因仇恨而千疮百孔的内心。
老谢死后的人生该往哪里走,这些留给托尔芬的问题,终究是需要托尔芬自己去解决。
所以在这种基调下开始的农奴篇,比起战争篇更具有人文关怀,大家能非常清楚地看到托尔芬内心的挣扎,从自我治愈,到自我认知以及圆满的过程。
作者把这种过程都埋到一幕幕农耕的日常里,以一种和平的表达方式,情感十分丰富。
如果说战争篇的基调是在描述这一大时代的残酷背景,那么奴隶篇就是聚焦了这个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个体的选择与命运。
而农耕情节似乎在很多优秀的动漫都有出现过,《EVA终》里面真嗣被带入到由遭受冲击的幸存人类所建立的村庄,而在这种原始的农耕生活里,绫波丽也领悟到了“与人产生羁绊”的“爱的形式”。
井上雄彦的《浪客行》里也有种地情节...
农业是对人类来说,是最稳定也最接近生物本性(种族繁衍的目的)的方式而诞生的,在原始的农耕中,经历最原始的劳动,去自给自足,回归一种本质的状态,于是就能更坦然地直击心灵深处,听见内心的声音。
所以佛道两家都提倡种田修心这个行为,不只是宗教戒律,其中也蕴含着这几分道理。
对于我个人而言,是非常是非常喜欢这种田园山村的元素代入到动漫作品中的,这也许就是我那么喜欢《虫师》的原因。
人类是自然的一员,从自然中衍生,自然也要回归自然之中,农耕生活一方面从自然中索取,一方面也回赠与自然,是人与天地和谐共存的最佳方式。
比起短短千年不到的工业文明,乌烟瘴气的钢筋水泥的世界中,几千年的清淡悠然的农业文明似乎在慢慢被人类遗忘,讽刺的是农业才是人类在这个世界中立足的繁衍的最早方式。
(看完1-7集忍不住写评论了 每周一集太难受了 继续屯着吧!
)
摘录23集最后托尔芬和王子止戈后的农场文戏:刻吧,刻在你身上刻在这片土地上刻在大海上刻在敌人身上,刻在战利品上刻吧,刻吧把你的温暖刻在我身上刻吧刻在你身上,刻在这片土地上刻在大海上刻在战利品身上,刻在敌人身上刻吧,刻吧把触感刻在我身上把那场际遇刻在我身上本来觉得这一季如此慢热,节奏也很慢,很可能不会有太多人,组内讨论也不会太激烈,结果发现一堆看了第一季的就喜欢看王道热血的,吃不了细糠,理解不了深层内核的人在群里的帖子,尽管好几个讨论帖已经说明了,解释了托尔芬和王子的塑造以及角色行为目的,但看起来还是有些人没懂。
只能说在文戏上原作和mappa制作组保留了原本的精神内核,也铺垫了很久。
不怪制作组,只怪现在的观众的参差和快节奏的爽番看太多了。
不如第一季啊。有人就有纷争,人与人叫纷争,国与国叫战争,不使用暴力却想维持和平,逃跑就行了吗?逃跑能行吗?这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不是解决方法。不过反正人生短暂,逃避也行,总会有如最后一集的短暂温暖给予抚慰。
有些时候想到秦始皇和甘地,手动笑哭。
顶级文戏,直呼过瘾
其实越往后看越希望最后托尔芬能站出来秀一下实力俘虏国王逼他们退兵,结果等到的是非暴力的对抗。谁没有发疯的时候呢,让这一时的疯狂引领几世的仇恨对后来者很不公平。但选择妥协和逃避似乎只有特定条件下才能达成,至少在这部作品里是这样,更像一种历史的虚构,毕竟有多少人能够直接和最高者对话让他们短暂的清醒呢?又有多少独裁能在非暴力的反抗中结束呢…这个时代的难民从生存状况看去似乎并不是一个可接受的身份,下一个能够逃离的时代或许要等到星际旅行时代了吧。
就这样吧,过岁数了。
第二季更多讲的是托尔芬内心的成长和各自的救赎。和第一季大乱斗完全不同,展现了每个人细腻的情感。但我个人还是喜欢第一季那种维京风格的乱杀,对救赎风格不太感兴趣。
习惯了慢节奏种田后,反而很喜欢,托尔芬才开始真正生活啊,托尔芬终于找到朋友了。真是一部足够奇怪的番,写实战斗种田流,就此一家。非暴力不合作,逃跑可耻但有用,最强的人是最会逃的人,也就是最自由的人。
1那么好看,很期待2的表现,,但是感觉换了个耶稣题材的,我TM一直以为后面不一样,才忍着一直看到最后,早知现在何必当初。。。浪费时间啊。。
莫名其妙
过于理想化的梦想,为自己过去犯下的赎罪没问题,但方向和方式是不是有点问题。没有力量,怎么保护自己的地方,靠着一直躲,是要建立一个虚幻中的桃花源吗?
挺佩服日本人的世界性视角,居然专门拍了一个讲北欧海盗的动画。当初随便点开一集,发现主角在开荒种田,居然看得有滋有味,就一直跟着看了。有空得回头把第一季补一下。
脱离时代,不切实际的反战就是自我阉割,我还反对乱砍乱伐,破坏森林植被呢。
完全抛弃现代观影体验的动画作品,原本出彩的动作戏全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以残酷现实为基调的现实描述与主人公内心波动。想做的进击的巨人第一部到第二部武戏转文戏的,但很遗憾。故事本身的情节不支撑,无论是托儿芬的自我剖析抑或英格兰王的成长内容都太少,而配角戏份与深度也做不出来,于是变成火影忍者似的自我感悟左右说服。当所有人都知道,托儿芬要与英格兰王相见,大家都在期待接下来的故事,但你却拖到21集之后,可能当所有剧集动画完成后,是个好动画,节奏缓慢,娓娓道来。但现在不是。
近乎神作了;将维京人最早登陆美洲的史实演绎为追寻和平与自由的史诗故事,不输井上靖《敦煌》等任何历史演绎的长篇小说;在观剧时间和情绪内给了绝对和平主义一个合理实现。月夜星空霞光云朵极美。配乐完美带动情绪(记得我也有过可以剥离甚至鄙视配乐来观影的时候,现在却极度依赖配乐)。第二季前几集节奏太慢,过度痴迷于主角心魔的视觉体现,对主角和平生活的描写可能也太长;但中段又精彩起来,结尾使它重回5分。现实中,Vinland原住民并不爱和平,该地也最晚废除奴隶制,但它同时也首开没有帝王的新秩序,更是和平与自由的坚盾。曰本近十几年的反战/反战败片总鼓吹绝对和平主义,但它之前我未见能自圆其说者;也许因为故事发生在北欧,它把加害者对受害者的愧疚反省作为主要内容,也反衬出那些以曰本人所受战争苦难为主要内容的“反战”
3.5。不好意思,依旧get不到男主的精神世界……本季节奏巨慢,虽然人物都挺饱满鲜活的,但这个情节和叙事实在让我没兴致追,下一季不会看了。祝福他们都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比起上一季作画太一般了。主要画人很不稳定还经常空白脸。样子也变来变去。还是很多人夸作画不能理解。风景还可以。剧情有的地方还行。没那么爱了。还是第一季好看很多很多。啊些拉特和男主爸爸最帅了。每次出来都很想念他们。
差强人意。第一季充斥着打打杀杀的暴力场面,第二季的主题为之一变,将大部分篇幅用来描绘奴隶的日常生活。或许是有意为之,作者极力表现那个时代最残酷的一面,以反衬主角的非暴力理想之伟大,然而其副作用就是人物心态的转变略显突兀,即便反复将其思想追溯到如同殉道者一般受死的父亲,仍不能摆脱有违时代背景的不协调感。相比之下,克努特王抛弃虔诚转而玩弄权谋的变化倒是更自然。如果能多描写当时的宗教或人道思想在北欧传播和接受的状况,父子二人的形象会更生动一点,可惜作者选择用“造神”的方法,把主要人物形象拔高得太厉害,本季的最后两集说教的情节过多,严重破坏观感。
这才是真正的神作!其实故事到第二季,已经挺完满的了,就再次划上句号也毫无遗憾。不过漫画还在慢慢地连载,愿幸村诚初心不改,灵感长存吧~ 再说动画制作,本来看到第一集堪忧的战斗制作经费,我很担忧,怕草率的动画化埋没了这瑰宝作品。第二季换成了mappa制作,的文戏真的是教科书级别的优秀。Mappa制作团队是懂冰海的,用心了。感谢Mappa!
略有点失望,知道这季会是大篇文戏,但整季文戏是我没想到的(说是文戏都有点抬高了这季),前16集是少男养成,17集才正式开始推进剧情,21还是22集双王对垒(这才是我想到看的文戏),托尔芬更是从上一季的加强版“艾伦耶格尔”在经过养成后摇身一变变成弱化版“阿尔敏”(圣母),什么海的那边建立乌托邦,建立属于无产阶级的国度,圣母心爆棚,但我仅存的理想主义还是想看看下一季剧情会怎样发展,也或许我会直接去看漫画
90分。究竟是原汁原味的维京人风格好,还是精简版的日式人生哲学更符合时代精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于我而言,我不喜欢披着欧美面孔,实则是日本人魂灵的角色,即使我知道这是编剧功力高深的证明。把对于正义的探讨,融入到一场奴隶逃犯与保镖的斗争中,看似贴切,却并未能给出更深层次的解答,这点普遍存在于日式动漫中。也罢,反正再争论个几百年,也不会有普适性的答案。动漫画作精细,情节精彩,颇具深度,是很棒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