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血色浪漫2

主演:佟大为,白百何,陈羽凡,文章,齐欢,果靖霖,佟磊,黄勐,张昊,常景如,高露,李玥,班赞,余皑磊,司光敏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6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剧照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剧照 NO.1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剧照 NO.2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剧照 NO.3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剧照 NO.4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剧照 NO.5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剧照 NO.6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剧照 NO.13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剧照 NO.14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剧照 NO.15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剧照 NO.16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剧照 NO.17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剧照 NO.18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剧照 NO.19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剧照 NO.20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剧情介绍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剧根据王朔的小说《玩的就是心跳》改编。 作家方言(佟大为 饰)从警察口中得知儿时的伙伴高洋(果静林 饰)离开人世的消息,追忆起他和儿时一群伙伴的成长往事。思绪万千的方言,从追忆的海洋中回到了现实的彼岸。方言已经平静了许久的生活又被打破了。他决定带着种种疑问去寻访那些过去的伙伴们。他们都是50年代末出生在北京某军队大院里的孩子,共同经历了那个特殊年代。70年代中期,他们先后参军离开了北京。80年代,改革的春风从中国的南方沿海城市吹起,广州这个开放的前沿城市更是如火如荼地大兴改革之风。下海经商的浪潮,吸引着无数年轻人跃跃试试,大展宏图。当年的同伴们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到广州下海经商,几个一起长大的朋友有的失踪了,有的去世了,有的历尽商海艰险后毅然决然回到北京……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丈夫的煤气灯:摩根·梅泽尔的故事极品老妈第四季印第安墓地大屠杀当家主母余兴派对第一季太阳与波莱罗钢之炼金术师FA住我对面的小哥哥铁血男儿夏明翰活尸电梯三方国界猪扒大联盟雷普利将军家的小狐仙施魔法海军陆战队员2牙狼炎之刻印探长薇拉第二季我是刑警我的小马驹:最棒的礼物金搏虎铁血女枪手超人前传第四季训练日我的青春谁做主你好,疯子!天下美人黑河风云乐坛毒舌嗡嗡鸡第二十一季大话武林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长篇影评

 1 )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

我们敏感,我们偏执,我们顽固到底地故作坚强;我们轻易的伤害别人,也轻易的被别人所伤,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我们觉醒其实我们已经不再年轻,我们前途或许也不再是无限的,其实它又何曾是无限的?

曾经在某一瞬间,我们都以为自己长大了。

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长大的含义除了欲望,还有勇气、责任、坚强以及某种必须的牺牲。

在生活面前我们还都是孩子,其实我们从未长大,还不懂爱和被爱。

终于看完了52集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尽管这部电视剧有时也过多的煽情,留了不少于琼瑶剧的眼泪,尽管有时主人公也像其他粗制滥造的都市剧一样不说人话,尽管里面有太多巧合,太多穿帮镜头,尽管有时剧情拖沓,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部叶京的大作还是深深的感动了我。

从《贻笑大方》就开始喜欢老愤青叶京,如果叶京用《贻笑大方》拨去了娱乐圈光鲜的外衣,使人看到真相的话,那《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则是他为中国电视剧竖立的经典,扎实的剧本,精致的配乐,诙谐的生活化语言,鲜明的人物塑造,这些都使那些粗制滥造的古装剧,都市剧无地自容。

虽然《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难逃电视剧巧合太多,煽情过重等通病,但看下来依然会被吸引,因为与其它的电视剧比,它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这部片子加上王朔的小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也许还可以加上《血色浪漫》,一起可以作为那个年代的注解。

 2 ) 一部贫嘴的长片

这部电视剧王朔很喜欢,近来在不同场合多有吹捧。

于是找来熬了几个晚上,但最终还是没看全。

太长了,太贫了,机位都不动一下,几个无聊的家伙可以侃上十来分钟,说些不着边际的话。

我算是领教了北京侃爷的贫嘴功夫!

他们侃些什么呢?

无非是把文革时期深深留在他们记忆中的那几部电影的台词,如苏联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以及《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等,镶嵌到八十年代初的日常对话中,换着不同的方式一个劲儿地瞎贫。

开始还觉得有点意思,越看越觉得忒他妈无聊!

重复得让人只好按快进键。

最后我干脆把最后一集的最后部分先看了,知道了人物的最后结局,完事!

这样一部冗长的电视剧,不过是写了在动乱年代里一群没正经读过几天书的孩子无拘无束、打架斗殴、近乎小混混的生活,以及在开放初年,当社会现实和价值标准发生急剧变化后,他们内心的慌乱燥动与茫然无措。

剪掉一半不会影响其完整性。

很多人从中看出的“微言大义”,无疑是过度阐释的结果。

其实它远不是那么好看,也远不是那么有意思。

  

 3 ) 他们的青春与日子无关,我们的青春与谁有关?(一)

连滚带爬地在长假中看完了《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完整版),受到不一般的冲击。

想到最近有些朋友,总是在说,比起那个年代,我们的青春,不残酷,不热血,没有激情可以燃烧。。。

平静之下总不甘寂寞,想自己搞出点动静来,比如搞话剧,搞电影,夜夜泡吧,疯狂k歌,旅游。。。。。。

我们不奢求风雨,只是想挥霍我们青春,得到些许的感动。

待续。。。

 4 )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应该是去年的某个时候,某电视台当家花旦,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冰冰小姐在MSN上告诉我,她去采访出名作家白先勇了,然后把她和白作家的合影照片发给我看。

我一看,大惊失色,(当然,如果是女的,就可以花容失色了),我说这个人怎么长得一点也不像男人,怎么和个女人似的。

没想到人家李花旦吃惊地说:难道你不知道他是个GAY吗/?

我说我怎么该知道啊。

后来想了想,想起别人说的一句话,说作家艺术家,不是同性恋就是流氓,想想我认识的所谓作家艺术家,也就释然了。

早上看了几眼电视,一个预告片,说王志要和白先勇面对面,谈他做制片的人青春昆曲《牡丹厅》,题目是,好像是什么《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就又看了几眼白先勇。

我对别人的性去向没看法,但我总觉得,这个同性恋,是有点反常理的,说严重了一点,是反人类的。

我不反对别人去同性恋,但让我和这样的人做朋友,我总觉得接受不了。

好像是有一年,毛宁还没出事的时候,他在电视上油头粉面,越来越没男人味,我就说,这个家伙怎么越看越像个二尾子啊!

我说这话没多久,这个人就出事了,后来,有个唱歌的红豆,也那样了。

我记得还有个唱歌的叫什么国庆的,我猜,恐怕也脱不了干系。

51的时候看了几集央视10套播的《动物演化之谜》,最大的感触就是,生命的演化,说白了就是和时间赛跑,活的时间更长,自己的个体繁衍得最多,自己的生命基因能延续下去,换用比较革命的口号就是生存与发展。

生存与发展,从最基本的理解就是活下去,让自己的种子延续。

社会的一直切现象,如果从这个基础去解读,可能一切就都迎刃而解。

我当年学政治经济学,就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的。

所谓种族、民族、国家,一切的一切,所谓的生存,所谓的发展,其实就是争夺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封建时代的皇上,可以占有很多女人,像成吉思汗,把他的种子撒遍世界,这和动物里的最强悍的可以优先交配其实是一回事。

但是,有些强悍的种子,在繁衍的过程中却不强悍了,像白先勇的老爹,白崇僖,强悍到70多还宝刀不老,据说是死在女人身上,可惜,他的儿子竟然是个GAY,这可能也是大自然的规律。

还有挂在天安门上的老人家,后代竟然是现在的样子。

当年,谁能赶得上他老人家的雄风啊。

我不想说什么报应这样的词,但天地之间,冥冥之中,是有一种力量的。

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家境贫寒,他的哥哥要娶媳妇,没有钱,怎么办,就去银行贷款。

但贷款的理由不能是娶媳妇啊,就造个理由是买耕牛。

我后来想这个事情,所谓耕牛,所谓媳妇,是什么,换到政治学的话语体系里,是不是生存与发展啊。

常常听人说,农村的老光辊,实在没辙了,就花钱买个媳妇,目的是什么,传宗接代。

还有人说,有的地方,有换亲的 ,就是拿自己的姐妹,和人家的姐妹换来做媳妇,都是这个原因。

所谓的生命的冲动,就这样变成发展的冲动,大而化之呢?

所以,有人就说,当年,克林顿和老布什一起竞选总统,结果美国人民选择了克林顿,原因就在这。

一个没有生命冲动的家伙,只能到庙里去被供奉了。

我们有时候喜欢冠冕堂皇,喜欢装,好像很神圣,其实呢?

 5 ) 女的卑微,犯贱。男的淫荡,下贱。

一群装逼,傻逼,满嘴牛逼,毫无责任道德底线的男女互换的性爱故事。

女的卑微和犯贱,男的淫荡和下贱。

让人作呕。

恶心,被这剧着实恶心到了。

导演和编剧不知道是想要表达什么,胡作非为,强奸为乐就是他们的青春吗?

每个人满嘴的牛逼和他们的犯罪行为,想打一百个问号。

至于本剧女人们,毫无尊严。

可以说青春是冲动,是兄弟情义。

但这种毫无底线逻辑,充满犯罪的流氓剧。

真的过分且恶心。

 6 ) 你的悲伤是如此丑陋、无谓而过时

现在来说这话题,实在不新鲜,况且自己还在激动之余。

按古龙的理论,心情波动时是切忌出手的。

但没办法,这次要不说点什么,那感觉才真叫憋得慌。

至于是否语无伦次或者不着四六,暂且也顾不上了。

开先本是冲王朔去的,不想却是被卯足了劲的抒情生生给打了一闷棍,叶京这通铺天盖地的本事,我看和琼瑶阿姨都是有得一拼的。

记得王朔也曾在某个时段放言要专攻言情,煽死人不赔命,虽然那话至今没兑现,当年好像只鼓捣了篇《永失我爱》后就此歇了菜,但就这加上早期《空中小姐》的几个,也算是赚足了少男少女的眼泪。

我就纳闷了,此二人加上个“大陆琼瑶”海岩,看似没心没肺的部队大院子弟里面,怎么倒盛产一水一水的煽情派高手,这就是放大了看,放在中国文坛的位置来掂量,也算是耐人寻味的现象一种吧。

拿青春来说事,也不能说有多新奇,但敢像叶京这样恣意汪洋,不加节制地与其纠缠到底,并且能自始至终保持真诚和自觉且气息没有走样的,就电视剧而言,我还真没发现第二部。

无论是处理手法还是表达方式,个人感觉也是最接近电影的一部,如围绕一句“美好的童年”的不同说法,各种场景和事件的前后对应(探监、聚会、病房、车站、珠江边的高谈阔论、吃面条、永远无法兑现的一场芭蕾舞演出……)烙印着时代痕迹的碴琴、打群架、看录相, 还有技术上数不胜数而又不着痕迹的长镜头,又比如围绕那块云南的疯狂的石头所折射出的人心叵测及尔虞我诈,个中纠葛和微妙,复杂和玄机,再比如谭丽这个人物的出场安排,卓越讲述《铁皮鼓》的故事,李白玲在充斥所谓靡靡之音的歌厅唱起一首《血染的风彩》,诸如这些只要用上一个,已足以撑起一部影片的片断和素材,偏偏在这样一部电视剧里俯拾可见,看的过程我都在替其他电视导演担心了,人叶京都这样搞了,观众的眼界要是给耍开了,你其他同行还有得混吗?

我承认是被打动了,不是因为京贫,不是因为猎奇,就是因为青春,不愿告别却不可回头的青春。

它淋漓尽致地讲述并且呈现出了这样一段意气风发的热血青春,并且不厌其烦地让观众看到了告别后冰冷的真相,观众看着他们闹腾了,折腾了,直至他们疲倦了,厌倦了,百感交集的时候才发现,我们竟是也跟着耗尽了自己的精力和情感。

我相信喜欢该剧更严重点说是情绪跟着受到影响的人应该会对物是人非有着深切的感慨,昔我往矣,……雨雪霏霏,去年今日此门中,……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等等等等,诸如此类。

诚然,这肯定是较真了,但刨去那些特殊的经历,我倒愿意去相信导演试图还原的那样的一个真实。

在那样的成长岁月里,他们动物凶猛,喧嚣鼓躁,那种舍我其谁的生猛劲头,既是懵懂也是朝气,那些爱恨交织的情感,既是没心没肺的挥霍也是心安理得的享受,那些欢乐和忧伤,既让人措手不及却又触手可及,那样的时光,似乎可以为谁而永远停留,那样的时光,却又在有预感的人还来不及作出判断的时候就戛然终止。

在离别的车站,当方言向广州的朋友高喊再见的时候,挥手作别的,何曾是几个人那么轻松。

自此,他们告别纯真的同时也回避了友情,他们走向成熟但也表现得更加冷漠,他们开始真正面对生活却毋宁说是屈从于生活,他们变得谨言慎行却也比原来更加言不由衷,他们开始学会思考但思考的结果却可能更让人迷茫,他们仍会强调自己并没有变,但其实生活已经在让人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卓越的死去并不仅是将各人的人格分了个高下,它还直接造成了哥们儿友情的分崩离析,每个人都选择以匆忙的工作或者不联系来对过去进行回避,此前种种在他们心中戳下的空洞,已是谁也不敢也无力轻易触及的伤痛,唯一可以明确的是,那只不可挽留的青春小鸟,就像惯常挂在嘴上念叨的“美好的童年”一样,早已在他们猝不及防间轻飞远走,一去不回。

聚会终究有尽头,热闹到底要散去,是的,写着写着我明白了,最难受的,其实还是这个。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切全都全都会失去。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的眼泪欢笑全都会失去。

这是郑钧在一首歌里唱的,也正因为如此,于是歌里继续唱道,所以我们不要哭泣,所以我们不要回忆过去,所以我们不要在意,所以我们不要埋怨自己。

剧中,当方言和乔乔第二次去狱中看望许逊时,乔乔曾就两个男人重逢之下表现的克制而难受,她嚷道,没劲,你们真没劲。

两个男人对此的反应只是淡淡一笑,此时此地,彼情彼景,金黄的落叶堆满我心间,我们不再是青春少年。

也就是说,为久别重逢必须拥抱这样一个礼节较真就没劲了,没劲透了。

但不可否认,越是这样,它就越让人没来由的感到难过。

当然,这种难过也是没有意义的,正如沉溺于这样一部电视剧而不能自拔也是没有意义的。

生活的难受恰恰在于,它要么猝不及防得让你来不及难受,要么容不得你停下来去难受。

一切恰如某句歌词:你的悲伤是如此丑陋、无谓而过时。

 

 7 ) 连配角都出彩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连配角都出彩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这部电视剧,主演李百玲和高洋演得极其精彩,没想到的是连该戏里的许多配角都个个出彩。

《与》剧里以高洋为首的流氓诈骗团伙的戏份很多,所以这个团伙里的每个人的戏和表演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谭丽是《与》剧中一个高洋流氓诈骗团伙之外的人物,就这样一个在总共52集的电视剧里,谭丽的出场次数和时间都不多的配角人物,确能和全剧的主题“与青春有关”扣得很紧。

从人物的戏份和表演能紧扣全剧的主题来区分的话,李百玲和高洋之后就属谭丽了。

因此谭丽的戏份虽不多,但她的每次出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文革那辆历史的倒车”把一个好端端的女孩变成了鸡,把一群好端端的孩子变成了流氓。

全剧向观众展示了这样一个社会现象,“青春”全被“文革那辆历史的倒车”给毁了。

我看了两遍52集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每当我看到谭丽同方言相遇时,特别是看到谭丽在小旅店在宾馆卖淫时,总是会想起《白毛女》来,“旧社会把人变成了鬼”。

历史的倒车把谭丽这样的女孩的青春给扭曲了,把她们变成了鸡。

谭丽最感人和最令震惊的三场戏是在小旅店卖淫,在宾馆向老蒋卖淫被方言看到,和在拘留所要和方言分手的戏。

年少时的玩伴,青春时的床上情侣现在跑到千里之外的广东来卖淫,别说让方言震惊,观众里有几个不为之感慨的。

谭丽的戏不多,但她演得好,能扣主题才能感人。

《与》剧这部片子,如果你仔细地去看的话,你会发现,在这部片子中,凡是能吃香的喝辣的人物,不管男女,只要正而八经干活的,都没有好日子过。

你看看李白玲和谭丽当鸡过的日子,同乔乔在商店干活过的苦日子。

乔乔在当鸡时,好歹也是个人物啊。

看了《与》剧更让我感到我对丑恶现象的超女超男的认识没有错,再搞超女超男的话,社会上的李白玲和谭丽会更多。

正而八经干活的哪有好日子过,《与》剧里表现的再清楚不过了。

谭丽的戏份和表演能紧扣全剧的主题,让配角都演的出彩了。

因为谭丽不是主演,她的名字也没有,有谁知道谭丽是谁演得吗?

她还演过什么片子?

请知道的说一声。

点此看33张剧照有关《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帖子之八2008年3月8日星期六

 8 ) 青春的日子,你就折腾吧

我是最近才接触王朔的作品的,然后王朔就复出了,在《三联生活周刊》和《南方周末》上发表了两次谈话,提到他就是拿《与》片当真事儿看。

我到网上一看,偏巧就有这么一部电视剧最近热播,在sohu访谈上看到叶京热泪盈眶,据说里边有这帮部队大院孩子青春的影子,我想我应该看一眼,就百忙之中下来两集想看看,没想到一下子就被迷住了,一直到熬了三个晚上看完。

说实话,里边的演员除了佟大为都不算脸熟,但一部影视作品让我着迷从来都不是演员的演技,而是故事本身。

作为80后我是没有办法体会50后的孩子故事和改革开放那个历史背景下的所具有的人生际遇,幸好《与》片给了我这个了解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特定人物的人生体验。

片子里的主人公除了后来加入的夏红清一色是大院里的孩子,我想在文革期间那是多么具有优越感的一帮家伙。

人生而就是不平等的,虽然王朔现在说自己悟出“众生平等”这样具有哲学意味的话。

他们每天可以穿着国防绿,蹬着自行车,还有吉他,没有大人的管束,那是“多么美好的童年”,而在那个历史条件下这样的孩子出去北京的大院还有几个呢。

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是不同的,即便在现在一般老百姓家的孩子恐怕也难以具有这拨孩子的青春体验。

从幼儿园偷向日葵,往过路人身上吐痰玩,到大了查架,拍圈子,到处查夜,再到南下广州的惊险生活,这些事情在今天大多数人身上看起来都是那么遥远。

作为一个一路都是好学生,直到迈入大学校园又惨遭六七年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来说,这完全就是梦中的人生境遇。

我很妒嫉他们,也多少为自己感到有些不幸。

广州,在当时的高洋他们看来,应该像一篇金矿,充满了新时代新场面的诱惑。

虽然没有北京这么多的歌舞升平,但却有彩电,有宝石,有数不清的鸡和票子。

现在在一个颇具理想主义情节的北方人的心目中,南方似乎是一个让人闯荡和打拼的世界,似乎泅在北京就会渐渐失去生活的激情,习惯于稳定和为房子车子票子忙碌的生活。

我们受了这么多教育我感到很悲哀,因为越是读书我们越是发现身边缺少铁哥们儿。

过去的哥们儿多没有读这么远的书,大家因为各自身处异地和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生活而各自走入不同的轨道,感情看起来也日渐式微。

新的朋友看起来如此文明,优雅且彬彬有礼,但你却似乎永远难以捕捉他们的内心。

这不禁让人总是怀念青春年少的日子。

谁的感情或许也不会像剧中人那样错综复杂彼此牵连,平常人没有这么多烦透顶的情感纠葛算是一种幸运。

我们实在不应该像方言那么虚伪和拧巴,也没有必要一味追求李白玲这样桀骜不驯的姑娘。

但我们也会有心爱的人分分合合,那些最初的乃至懵懂的爱情依然值得心痛和回味。

高洋回来了,冯裤子出现了,李白玲也找到了,夏红,百珊一来到了北京,他们一起来吊唁早早离去的卓越,这个单纯,痴情和仗义的小伙子。

岁月雕刻着记忆,也宣告这青春即将一去不再复返。

在紧张辛苦的学习,繁忙疲惫的工作,昏天暗地的应酬中,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不时地给自己安排个惬意的午后,回味一下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呢?

 9 ) 你可以不喜欢它,但你不得不说它是独特的存在

痞子文学在我读大学之前的那几年应该是最火的,我是96年上大学的。

我对王朔十分无感。

倒是99年一位英俊风骚的重庆师兄(善跳舞,外号川腰;大名高作X,我们寝室素来无良,背地里叫他高作爱)毕业的时候,我请他吃饭,他端着酒杯,叼着烟,眯着眼睛说:我这大学四年就是被王朔这狗日的坑了。

读研的时候我在广州,老师的公司,宿舍里面翻到一本王朔小说集,永失我爱之类的。

看完依然无感,大概到2001年,王朔的语言风格已经过时。

痞子文学对我产生影响的是另一位人物——石康。

我当时迷《晃晃悠悠》,后来09年《奋斗》出圈的时候,我一看编剧是石康。

立马酒杯啪的一声拍桌上:老子2000年就在读石康了,你们都是个蛋!

但看完此剧,才知道石康只能算雅痞,王朔是真他妈的流氓,纯流氓,搁83年该枪毙那种。

痞子文学,我一直以为痞子二字就像1998年《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痞子蔡一样,无非是说话痞里痞气的,行事还是伟光正的。

石康剧中人物无非也就是男女关系没那么传统。

此剧中真如一位网友评价:除了百珊,没一个好人。

我初中毕业于市郊普通中学,进入社会混迹于灯红酒绿之所,没见过像他们这样的。

他们这样的,在我眼里绝对就是流氓。

你看,见到女孩子,甚至是兄弟的女朋友或者爱慕的对象,上手就是搂就是抱。

女孩子虽然也挣脱,但也是嘻嘻笑笑,我觉得我的生活圈姑娘早就一巴掌扇过去了,下次绝对不敢和这样的男孩子一起出来了。

当然这样式的我身边也不至于一个没有,男的我们管这种叫老短,女的叫雀子,总之不是好人。

至于表白,全剧就没见过,只能用一个绝迹江湖多年的词来形容:生扑。

成功就是高洋扑金燕,不成功就是冯裤子扑李白玲。

王朔牛逼哄哄主打一个“真”字,我只能说:叔,我相信您和您朋友可能真是这样,但一般人真也真不了这样。

不过你可以不喜欢它,但你不得不说它是独特的存在。

王朔可以说你丫不是这样,哥们就是这样,哥们的艺术来自于生活。

这很有可能,咱也不能太坐井观天。

从另一方面呢,你也可以说这是中国的《麦田守望者》,无非是各种脏话,以及各种混乱而真诚而激情的男女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性解放。

在那个憋了几十年突然改革开放的时代,男男女女的先驱们脑子发热到下身发热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其实你也并不是不喜欢它。

就像最后找了老实人当接盘侠的夏红说的,我很感谢你们,你们让我平凡无奇的生活有了调味品。

还有就像成为京圈作家的方言说的:我极其厌倦“单位”这两个字,恨不得将它从字典里抹去,它简直就是限制你人身自由的精神枷锁。

我年轻时大底也是这种想法,厌恶一成不变、一眼忘到头的生活,渴望经风历雨最后功成名就然后蓦然回首又觉得错过爱人一声叹息。

所以会去外企、幻想自己创业。

然后业余生活特别不爱和循规蹈矩的系统内同事交道,最爱和一帮乱来的高中同学泡着,觉得他们就是自由、就是摇滚。

最后我这帮高中同学以各自的方式完犊子。

其中一帮人就像此剧一样,同学一起做生意,最后背了一身债,领头的和其他同学闹翻,远走墨西哥,现在不是死就是进了墨西哥或美利坚的局子。

所以剧中说高洋去了海外又死于非命,我便想起我这个同学。

然后另一个蹲了一年看守所居然又奇迹般出来了,依然是欠了一屁股债。

总之他们结局的共同点就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我没有沦落到这个地步,是因为我研一的时候看了王小波的一篇文章,大抵是劝他外甥不要搞摇滚,搞摇滚都是有故事的人,咱不能拿自己的青春和人生成为故事,咱们可以成为舞台下听故事的人。

听人劝,吃饱饭,所以我成为长期游走在混乱人生的边缘人物。

他们用他们的故事成为我宵夜时的烤肉、花生米或者鸡爪子。

所以我也挺喜欢这个剧的,因为它同样是我的青春,只是没那么流氓。

如果一定要说我不那么喜欢这个剧,很大程度上是叶京、王朔的叙事能力造成的。

第一是太长。

我有个经验,国产剧短剧的精品率远远高于长剧。

大概的原因是越长越能拉投资(资本都什么智商啊)。

剧中车轱辘废话太多,我觉得完全可以压在30集以内,紧凑很多。

第二个是语言太贫瘠。

王朔觉得他贫,我觉得是贫瘠的贫。

就一个偷幼儿园的向日葵,我听着都要吐了。

还有什么“没你们这样的”、“方言,你一点没变”,这是听着耳朵要起茧。

第三个是人物形象不鲜明。

这明显和《血色浪漫》高下立判。

我理解王朔是想写出每个人特点的,除了吴胖子、冯裤子、王匡林、汪若海形象比较有特点,方言、高洋、高晋、卓越、许逊的特点完全没写出来。

我估计王朔想写的,方言的特点是英俊、嘴巴讨女人喜欢;高洋是枭雄属性,能带团队、想成大事,但是不择手段;卓越清澈干净,孩子心性,讲义气;许逊是热爱音乐,又冲动莽撞;高晋我倒没想出来。

但这些特点全淹没在耍贫嘴里了,这对创作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失败。

第四个是情节设置不高明。

浴室之战是全剧的巅峰,正如很多网友指出:孔子没看懂,孟子没看懂,老子也没看懂。

本来写好了是中国版《美国往事》,结果成了中国版的《穆赫兰道》——阴谋嘛,是有的,逻辑嘛,是没有的,大家就当做了个梦凑合着看吧。

同时这个剧有他的历史价值,这也是我要重点说的。

同样作为文艺作品,电视剧比小说更面向大众,因此审核也更严格。

此剧三观严重脱离主流,居然可以上映且热播,放到现在真是不可想象。

然后此剧展现的男女地位搁现在也是稀罕的古董。

我日常偶尔路过家中播放的偶像剧、家庭剧,说话一律细声细气,“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好像声音大点会吓到小仙女们。

男主角一律漂漂亮亮,不管老少,一律面皮白净,一律锦衣华服,一律轻声柔音,总之都像宫里的太监。

此剧可就炸裂了,高洋虐起金燕来我都看不下去,活活逼着金燕神经出问题,卖淫、自杀,最后下嫁吴胖子,什么都来;方言冷暴力虐李白玲也好不到哪去,李白玲离疯也没多远。

看到这些情节我不禁精神一振,改革开放才多少年,2006年过去才不到20年,怎么男的地位现在降成这德性了,我们前辈们的英勇身姿只能在电视剧里看到了。

最后想说的是,这是一部青春剧,里面帅哥美女如云。

女的里面我觉得谭丽最漂亮,对,就是高级妓女那位。

想来我也不是什么好鸟。

 10 ) 关于<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关于<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这帮孩子都是上一代的人精,看他们小时候的事情真是开怀,一个个既不要脸也不要命,前一刻还拉帮聚伙拼的你死我活,却在病床上一副扑克牌就化敌为友,这见他们的队伍壮大了,友情也经过了时间,事故,牢狱诸多考验,当许训和汪若海在澡堂门口抱头痛苦的时候,真是感觉到他们友情的力量伟大,他们还曾经为个女人翻脸,而这个时候女人在他们之间又算什么...这些男孩子里那两个具有天生讨女生喜欢的命的方言和卓越,自然也是最讨我喜欢的.卓越可爱的要命,方言就是那种没发说清楚的人,关于他的感情,我感觉李白玲对他来说是特别的,看他接李白铃电话时候那样就知道,其他都是诱惑,只是他自己不明白,他恐怕自己都还不太明白自己...在这部血气方刚的世界里,女生的地位总像是锦上添花又缺不了的事物,几位姑娘比较下,还是把李白铃抽出来,她在这里面的性格是强势且有主见的,她知道自己要什么,亦聪明的知道如何去得到,只是无奈方言,她也只爱过方言一个人.越看越反感的是乔乔,什么能力都没有,只是长的娇巧被一群男人宠着,三心二意,虚荣心,我会接着给她添加不够美感的词汇的,所以言至于此...这帮孩子长大了,开始变的不好玩了,改革开放吹来了经济,也可以吹淡人情,五十几集的长度,十五集以前的剧情应该是最精粹最闪耀的地方.这帮孩子玩笑,打架,贫嘴,北京语言发挥的无与伦比的魅力,每每总让人听的酣畅淋漓.也奇怪,他们背个古诗总是一套一套,仿佛本来就放在肚子里,只等着用时随时提取,多寻思都不用寻思,今人哪有那个本事,他们还都是当时所谓不乖的孩子呢.打着这些字,脑子里还会闪过一些片断的剧情,如方言和许训喝的大醉在李白玲门口耍贫嘴,李白玲打开门,本来还是愠怒的,然而看着他们大段大段的篡改古诗的傻样,笑了,笑的还真苦,然后她静静的关上门在门后哭了,此时她已决定离开北京南下广州了吧.而方言他们还在门口胡言"看来李白玲同志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然后晃晃幽幽嘻嘻哈哈的离开.这段总是印象特深,其他还是请自行下载观看吧.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短评

几个人在瞎贫,有时候看着着急

6分钟前
  • 速度
  • 还行

“从小一起偷幼儿园的向日葵,往楼下过路的身上吐痰玩儿——美好的童年”

10分钟前
  • 力荐

挺好看的,台词巨长巨难背吧。另外我原来觉得,冯裤子这个人就是戏说的冯小刚。直到我的裤子破了需要缝,才发现这是一个完美的动宾结构。【the end】

12分钟前
  • PARKER
  • 推荐

当年仰着王朔和叶京的京痞专门买DVD碟来看,据说本片没有上过电视. 冯裤子的扮演者真是可做冯小刚的特型演员. 里面有当年刚出道还正值浪漫年少的白雪(白百何是之后陈涛给她起的名)就是在本片被老司机陈涛看中纳为妻室的,可惜好景不长,现在两人都声名狼籍. 很好奇这片的女主齐欢各方面都有红的潜质,怎么没混出头来反而白百何成了.果静霖在里面是痞气十足,没想到若干年后却是凭主旋律角色拿的奖,十足跌了眼镜.另外虽然男主是佟大为,但说实话他的存在感很低,没留下什么印象.片子有点拖沓,但总体还是符合我观影的目的. 喜欢王朔风格的朋友可以一看.

14分钟前
  • 黄力斯挺
  • 推荐

好早以前看的了,还在国内读书的时候看过,感觉说的就是上一代北京大院人的生活,很有王朔小说的感觉,后来一看,原来是叶京把王朔的几本小说串起来搞了这么一出~很不错,值得一看的哦~

17分钟前
  • 懒人蕉
  • 力荐

N年前看过,废话巨多!

19分钟前
  • 较差

有时候经典,有时候垃圾

21分钟前
  • snow
  • 还行

通过《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发现原来这个片,不错啊~那时文章还没有成名~羽凡和白百合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的吧~~哈

22分钟前
  • 水之沧
  • 力荐

还是拖沓了。不过坚持看下来觉得还是有料。或许换了方式就感觉不到那种岁月的感觉?

27分钟前
  • 不靠谱女流氓
  • 还行

前面挺好的,中间开始很多地方就开始扯蛋了,要不然就是五星。

30分钟前
  • 这名字真好
  • 推荐

前面很好、中间太慢、结尾太快。

33分钟前
  • milan527
  • 推荐

開始覺得挺逗 看到后面没心思了 好拖遝

35分钟前
  • chay
  • 还行

跟风血色浪漫,有些用力过度

37分钟前
  • 一为之甚
  • 较差

佟老师还是嫩点。没有那个味道三部曲越往后演员越不成梦开始,贻笑是无法超越的

39分钟前
  • 暮色即是黎明
  • 还行

最大的亮点就是那些京腔京味的胡侃吹牛,算是表现出点年代背景的气息。王朔的同类

42分钟前
  • 苦果
  • 推荐

前20集能看,后面就扯得蛋疼。拧巴、矫情和臭贫的极致,不能说没有意思,据说是扯了王朔不止一本书的内容糅杂的剧本,“疯狂地石头”情节拉得过长,反复出现的台词令人抓狂(从小一起偷幼儿园的……)准备看一下书。

46分钟前
  • 嗜辣如命女
  • 还行

看“佟大为”跟那臭贫就想给丫一板砖,他的脸就可以再方点了。属实说佟大为本身看着还算顺眼,但他那颜值老演万人迷的角色就真算了,不知道众导演是怎么想的。

47分钟前
  • 撒哈拉提
  • 较差

把王朔小说掰开了揉碎了往长里抻,你可知道有些东西经不起阐释

52分钟前
  • 贾小宁
  • 较差

青春就是残酷的,前半段我们挥霍着游荡着没人指责;而后半段努力了奋斗了成就如何?原谅我吧,我还是个孩子。。。

57分钟前
  • 汤先生
  • 还行

给三颗星真昧着良心,想给一星,好不容易陪家人看完的。一群没理想没报复没能耐的人在乱搞关系,就知道吹牛逼。没劲透了。最后面还行吧。

59分钟前
  • 毒蘑菇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