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浩瀚无垠的语言之海 找不到任何捷径渡海的我们 能做的仅仅是静静地伫立 那些想传递给对方的思念与话语就仿若封存于内心深处 辞典 便是能跨越这语言之海的一叶扁舟(是啊,感觉现在大家说话都很粗糙直接,夸张的词语被滥用,那些细腻的心理活动总是被周围响亮粗暴的语言涂抹掩盖、封存)* 语言 犹如大海般浩瀚无垠的语言思绪无法传递 不知去向何方我渐渐被大海吞没 浸溺于海洋之中谁能伸出手拉我一把 照亮我前行之路(互联网文字失语者很认同这段话...)* 词典的编纂与制作一般的书籍和杂志不同是个非常特殊的世界需要具备耐心不厌倦繁琐的作业 专注于词汇的世界又不至于迷失其中同时具备广阔视野(编纂辞典需要的要求或许是最高级,从事其他职业虽然不必达到如此高度,但同样,也要有这样的意识与觉悟)* (马缔不用手机,这让我很惊讶......虽然背景是九几年,但想想,不急于追赶新科技,而是保持着简单的生活方式,那不是很幸福吗?
在这里,我开始反思手机存在的意义)* 上班的时候 我下车到站台上的时候会特意放慢脚步乘客们迅速超过我 奔向扶梯仿佛被人操纵着一样人们变成两列 依次乘上电梯秩序井然 有条不紊几乎让人忘记了早高峰期的拥挤美好的风景(在我看来并不美好啊哈哈......我关注的不是在拥挤中产生秩序的美感,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看到这段立马想到《当我在一个仲夏清晨出走》里写的:“其他人,大多数的人,只是走着自己的路,像梦游者一样独自前行,几乎不同其他人交谈。
”走在路上的时候其实我一直不知道眼睛该怎么做才好,是完全放空发呆直视前方,还是打量周围的人和环境呢?
......前者应当就是“梦游者”了,对他人的存在漠不关心,只沿着自己的路线前进。
但后者又似乎太过于关注他人的存在,让自己的前进变得有些不痛快了。
不过很多人都逃避了这个问题——看手机不是最省事最舒服的选择嘛。
不过这样的话,外出走路的意义是......?
)* 辞典是渡过语言之海的一叶扁舟没有语言 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能深切感受别人的心情人们乘着辞典这一叶扁舟寻找最为恰当的措辞搜集漂浮于漆黑海面的点点星光语言就是光(语言就是光!
没错!
)然而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有人因无法找寻到合适的言语情感不住何去何从的 只能在内心中不断纠葛让这些人也能够安心地乘上的那一叶扁舟那就是我们正准备编纂的这部辞典意为渡过汪洋大海而写作大渡海为了渡过语言的辽阔大海而编织一艘小船既要积极收录新的词语也要注意词义解释的简单明了这是为了让《大渡海》成为一本更加接近于人们的思绪的辞典(不是深奥难懂,而是能够理解人们所思所想、让人安心的辞典,好好喔)* 编纂辞典是我们为了构筑一个人们能够彼此更加互相理解的世界而做的一些微小的工作(不要老是说自己自闭了社恐了......传达自己的心意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大家都在为之努力着呢!
)* 我认为辞典是绝不可能万能的总而言之 它也仅仅只是由人创造出来的东西它无法收录全部古往今来的日语而且 语言是一种生物无论是使用方法还是包含的语感都会随着时代不断改变这么考虑的话也可以说没有永远正确的词语解释但即便如此编纂辞典的人还是在不断进行着挑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然乍一看辞典只是罗列着些冷冰冰的文字但是这些全都是背后的人思之又思的结果(好像太容易把周围的事物当作理所当然的存在,得时刻提醒自己要有敬畏之心,不要轻浮的对待事物啊~)* 马缔和婆婆的对话:“说实话,我对自己能否顺利融入辞典编辑部感到很是不安。
还有,我到底有没有别人所期望的那般编纂辞典的能力......”“年纪轻轻的,真亏你能为这种事情操心。
有必要为这些事情烦恼吗?
”“很奇怪吗?
”“并不是,只是觉得真有小光的风格而已。
小光,是想和同事们更亲近吧?
想和大家齐心协力,一起编出好辞典对吧?
”“您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这个嘛,因为我和小光的关系就是tsu和ka的关系。
”...“就像是平常的一样不就行了吗?
若是拜托小光,你就会帮我换灯泡不是吗?
”“那是当然。
”“我邀你一起吃饭,你也不会客气推辞,依我看啊,像这样你依靠我、我依靠你就对了。
不光是对我,跟同事之间也一样。
只要小光努力的将自己的感情传递给周围的人,别人也会努力地回应,世间大抵如此。
”(相互依靠...有时候也不要太勉强自己,依靠着他人并不是丢人的事)* 编辑部里的对话:“为什么这么拼啊??
“或许这就是“业”吧。
”“理性无法解释的,内心所做出的行为。
“业”这个字,是指职业和工作,但也能从中感受到更深的含义,或许接近“天命”之意。
被一种难以割舍的念头所驱使,从事这份工作,我们也应是如此。
”* 我们每个人都在为了让他人读懂自己时而欢喜 时而受伤大家都在拼命努力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夜渡大海的人们点亮一条道路即使是小小的一步 也不应该驻足不前终有一天把这份职责交接给下一代* 松本老师的遗书:......编纂《大渡海》的日子是多么愉快啊我衷心祝愿大家祝愿你们的《大渡海》能永远幸福地航行有时我会想我们就是旅人而辞典则是照亮旅人前方的明灯只要人们继续旅行这盏灯火就会传承下去并经过再三修改让旅人的前路更加明亮所以我们坚信着反复编织...这一叶扁舟( o(╥﹏╥)o )
几年前看公众号推荐这部动漫,感觉还是蛮冷门但很有哲思的动漫,但是被推荐完以为看的人可能会变多,结果今天看弹幕还是少少的。
曾经看过一句话,大意是说,日本动漫拥有把一切主题都变得很燃的能力。
如果有一部以家庭主妇为主角的作品,我也毫不怀疑它可以把家庭主妇诠释得多么重要。
看完这部动漫还是有失落,可能像这样有些“燃”的动漫看得多就麻木了。
编舟记其实算是比较平淡叙事的,没有特别宏大和中二的情节,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都很温馨美好。
编舟记的立意很棒,在动漫区算的上严肃。
但是本动画的不足之处还很多,本文将重点讨论。
男主角马缔开始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书呆子,这个设定很好,作者可以让马缔通过词典的编撰逐步学会沟通,这样身为读者的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
一个短篇想要塑造鲜活的形象,最好是让主角经历事情后发生改变。
我一开始以为爱情主线是男主在编辑部从男二和工作中学会爱的表达,最后追求成功。
结果没几集就撒了狗粮,使本动漫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一转眼,男主已经成为主任,交际水平也大为改善,我们无从得知转变的过程,非常差评。
作者也投机取巧似的跳过成长直接结局,你可以说是因为篇幅问题,但这样会使观众一头雾水。
相当于我们不会这道题,偷看参考答案,但是答案上只写了一个结果,证明过程略。
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另一败笔是“业”。
我理解“业”这个词表达的是一种工作上的使命感。
以前我也看过叙述这一理念的电影《爆裂鼓手》和何夕写的小说《伤心者》。
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舍弃了近乎所有的生活才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或者说事业。
这样的代价也让我们知道了艺术与真理的可贵,令人动容。
而本动漫随提出该观念,但完全给人一种轻描淡写的感觉,大家就日常上上班,顺便恋个爱,就完成了无与伦比的巨作,对奉献的唯一描写仅仅是一笔带过的十三年。
这跟不不是“业”的本来面目。
所谓“业”,必然有彻夜难眠的痛哭,筋骨疲惫的重担,对意义与自我的怀疑。
而本动漫更像是一个表现文字工作者的生活工作,在日剧般略带紧张和鸡血的日常中就完成了。
并且十三年后的缺词情节,没有刻画出任何人物的性格品质,反而让我对男主的认真程度表示怀疑。
最后出彩的角色反而是配角,奶奶和男二远比男女主更为有趣鲜活。
以上。
表现力非常的强。
一个咋一听十分枯燥的编辑辞典的故事,却可以用象征性丰富和感染力强大音乐赋予其生命力。
不过这一点在普通的时候还好,在挫折发生时也会狠狠地把观众摔在地上,这个度要是把握不好的话就很容易出问题。
就比如西冈因擅自传播大渡海要开始编撰的消息后被局长威胁的那一段。
举一个例子。
在主任去销售部马缔的时候,他走入销售部之后眼中的世界就开始变得模糊,视野中的文字却清晰的漂浮了出来。
表现出主任作为一个辞典的编辑人所特有的看世界的角度。
然后视线慢慢扫视到主角身上,看到他在整理书架的场景,漂浮的文字在他的直接被正确的移到了它所该在的位置。
意为在主任的眼中,马缔也有对文字的敏感度和整理文字所需的耐心。
然后他在不需要任何人解释的情况下就直接找上了马缔,想要委托他一起来编辑辞典。
结合上面的画面,这就表现出了主任的专业性和马缔的天赋,而这份天赋主任也能清晰的认识到。
而这些画面也使得两人的相遇更多了一份戏剧性。
编辑辞典和百科全书的工作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以功利的眼光来看就是每天辛苦但却得不到太大的回报,真的是梦想家的工作。
另外也不得不说,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物理的辞典现在有些落后于时代了。
毕竟成本高,编修也十分麻烦,基于网页或手机APP的电子百科全书才是现在的主流。
日本在这一方面还需要努力,我也试图找过不少日语电子辞典,但都有各种各样的弊端。
倒是想看看创立维基百科的人的故事。
有些书,读了第一句就再也放不下了。
有些歌,听了第一段就永远记住了旋律。
有些动画片,看了第一集,甚至哪怕只看几分钟,也都会爱上它一辈子。
《编舟记》就是这样一部动画片。
先说句题外话吧。
最近我有个课题要结题,还有几万字的报告要写,所以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烦躁的。
不过,我还是决定休息一下,抽空看看这个新近存下来的日本动画《编舟记》。
本来就是想放松一下,没想到竟然被感动得无以言表。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以编撰字典为主题的动画片。
主人公是个天然呆,典型的平民相儿,背还有点驼。
但就是这么一个人,生活却给了他自己的无可替代的使命。
当他莫名就会对一个词汇进行精辟定义的时候,当即将退休的辞书编辑部主任在众多的推销员里一眼就看中了他的时候,当整个编辑部都在朝着一本叫做《大渡海》的辞书开始奋斗的时候,不仅片中的人物眼光闪亮,观众仿佛也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是否,生命也给了我们每个人无可替代的使命了呢?
辞书是人们渡过语言之海的一叶扁舟。
没有语言,没法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思念,也不能深切感受别人的心情。
人们乘着语言这一叶扁舟,寻找最恰当的传情达意的方式。
所谓“浮上黑暗的海面,收集微弱的光芒”,语言就是这个光芒。
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有人不能寻找到合适的词汇,失去目的地的茫然在心中滋长。
为了让这些人安心的乘上小舟,《大渡海》就是为此而编纂的词典。
最受不了的就是这些意义。
辞书的意义,语言的意义,“大渡海”三个字的意义,一旦开始思考这些意义,生活就会瞬间变得充满意义。
影片不仅提示我们思考辞书的意义,思考语言的意义,更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
它让我们有机会重新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如此这样或者那样的一群人,在不为人所知或者为人所知、但却不在光鲜亮丽的表面之地,在精彩地生活着,在不停地前行,在执着地付出,在默默地实现着人生的意义。
一只名为“小虎”的猫,和一位慈祥的、时不常会说出特别朴素但特别有哲理的话的老奶奶,构成了主人公原本的生活。
显然,那只小猫填补了主人公不善与人交际的空白,却恰到好处地成为了其邂逅挚爱的钥匙。
影片画面与镜头的纤细感,如同一首精美的诗歌一样耐人寻味。
更不用提,那本来就非常到位的对白和词句了。
或许,也只有在日本动画中,我们才能见到编撰辞书这样根本不可想象的题材,或许也只有在日本动画中,我们才能感到充满梦想的真实感,和为了有意义地活着而倍感欣慰的那种内心激励。
无论是表面上激动的流泪,内心中热血澎湃,还是表面上平淡地微笑着,内心却流着感动的泪水,这类片子就是这样的走心。
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看这一群编撰辞书的人将怎样的面对生活了,将怎样从千篇一律地乏味中寻找趣味,将怎样从那浩瀚无垠的辞藻中遴选出最符合“大渡海”精神的那一艘艘“渡船”了。
我甚至迫不及待地想挖掘在自己生活的周围,那些精彩地活着的各行各业的人们的故事。
什么叫艺术来自于生活呢,什么叫追寻梦想呢,我想看看这部动画片就会找到答案的。
动画影评俱乐部 inside
实体书的没落不可避免,我个人十分喜欢实体书,书页在指尖翻过的感觉让人心醉,但电子书的确更方便性价比更高这一点会让实体书无法避免的渐渐离开主流。
看了编舟记突然有种感觉,今后的实体书应该会有更多的特色吧,当一本书的设计从版式到装潢再到纸张的采用,都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更加具有越来越多个人色彩。
而现在书籍的打印装订花几千块买几个小型打印机装订机现在都可以个人完成,完成一本实体书花费的金钱只会越来越低。
或许不用太久的将来同一本书,读者很方便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完成个性定制。
那时书的实体就不仅仅在书籍作者和书籍设计的出版社之间完成,读者将会取代出版社的地位,成为书的完成者到那时,书不仅是作者的心血,设计者的成就,读者也会是这本书的更深入的参与者,让自己手中的每一本书都是自己的宝藏可以独享也可以分享哇,这样想一下,也很棒不是吗?
看到第六集没沉住气就来打星。
因为之前看过电影有了情怀并未觉得剧情平淡,反而动漫版表现力不受约束使得观感活起来。
女主感情没有前者,和男主的互动少了苦涩多了浪漫,再加上喜欢樱井孝宏和坂本真绫真是一本满足。
op绝赞,如果说电影的BGM蓦地能够打动人,动漫的BGM是融入了剧情里。
看电影的时候是去年暑假,工作没找到闲赋在家看的,图的是打发时间,但仍旧被他们用一生来编辑大渡海而感动。
看动漫是工作了之后,更能理解男主知道西岗调走之后的心情。
像我这么没有自信的人在知道要独自面对工作的责任时候真的像陷入土泥一样。
最后的亮点画龙点睛,感受到了制作者的心思。
看半泽直树的时候,直树父亲的一句话令我影响深刻:“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螺丝支撑起了日本”。
日本从国外进口材料,加工之后再运到外国销售,支撑着日本经济也正是这种工匠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着同一个工作,平凡而又枯燥。
馬締さん是很幸运的,很羡慕他,能遇到伯乐荒木さん、知音西岡さん、贤妻林さん、良师松本さん,人活在世上也是需要靠他人支撑着的。
编舟记,很励志的故事,没有勾心斗角,没有魔法科幻,没有天才超人,有的只是生活的平淡和朴实,希望我们也都能找到一份值得一辈子从事的工作。
今日看了第二遍《编舟记》,相比第一遍印象更加清晰。
如若有一份值得投入一生的事业,持续的热情输出,那是多么的幸福而持久呢。
再回到现实中,面对如此攻击性太多的社会,周围的世界变化多端,要做到心无旁骛,只一心追求热爱的事业,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但也正如此,付出额外的代价维护热爱的事业那一片天地,这样做也是值得。
正如,西岗被调走,马蹄要独自完成内部和外部的工作。
相对于能够热情的和人交谈的西岗,马蹄并不善于交际。
可是,他为了实现大家共同梦想——“大度海”这部词典的成功问世,他还是会硬着头皮迎难而上,用他笨拙的言辞,用真诚的话语争取一切的机会。
因为为了喜爱的事业,付出一些额外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正如现实中的我们中,那些为了心中梦想,日以继夜的奋斗的人们。
他们之所以奋斗,是为了想要实现点什么,或者看清楚梦想的真实面貌,往大的说,通过艰辛的工作,能够为这个社会实现点什么,提供一些帮助。
正如《编舟记》这部职场番剧中新被调入的女同事,如何在这个公司冷门的言辞部门找到自我的归属,她从事的每天相似的工作能带来具体的什么吗?
随着她不断地近距离的接触这份工作,请教询问,近身观察马蹄的日复一日的认真工作的状态。
以及倾听前辈们的讲述,她看到这份工作背后的意义,他们的工作成果——大度海为这个社会增添了怎样的色彩。
而被调岗的西岗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心中的大度海能出世的梦想而奋斗着。
也许,一个人的一生有一份热爱事业,有一群与自己共同奋斗的伙伴,即使某一天因各种原因分开,有一个共同事业梦想的维系,总会有一个相聚。
在远方的伙伴,想到另一个地方同样在奋斗的曾经的同伴,他也能独自承担起这座共同事业的梦想大厦。
正如《编舟记》中,马蹄君进部门没多久,同事们都各奔东西,只生下一位相伴的大姐——佐佐木。
但这只是现实的分离,在共同创造大度海能问世的这个梦想大厦中,伙伴们始终陪伴左右。
也正因为如此马蹄君独自独自奋斗也能如此专注。
更何况他本身就非常适合做这种类型的工作,其他人也通过他的熏陶,发现编辑词典工作的乐趣。
可能,在我们感觉热爱的工作有些无聊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看看那些和一同投入这份热爱的工作的优秀之人。
即使看似无聊,他们也能发现工作的乐趣之处。
对喜欢的工作投之以热情,持续认真对待,对己对他人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呢。
之前看小说的时候就超级感动,这样的匠人精神真的太戳。
老爷子热爱的事业干了一辈子并且后继有人。
西冈用自己的方式为字典的编著贡献力量。
马缔被人发现才能转入人数虽少但都很专注的团队,开启了真正的人生。
能与你相遇真的是太幸运了。
羡慕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羡慕这样一辈子只专注一件事情,羡慕能把喜欢的东西当成事业,羡慕能和那么好的伙伴一起工作。
喜欢这番的心静,如同编著字典时弹指一挥间的时光飞逝。
虽然所有故事都有结局,虽然人难免都要生离死别,可毕竟有着凝结大家努力的成果,这些在很多年后回忆起来也会熠熠生辉呢。
以及,这番的声优没的说,都很爱。
片尾曲已洗脑循环,太温柔了。
出逢えた日 あの日からもう あなたが好きよ❤补番完成,努力在这浮躁的尘世中寻找自己,培养匠人精神
not有趣
第三集的恋爱线简直让人恶心。男主第一次见女生,色心大发奈何自己是个绝世社恐根本不会和女生打交道,同事得知男主为处男后处心积虑助攻。笑死,甚至听到女生说为了梦想努力多久在所不惜的热血发言后,评价出一句她能理解你、“很适合当老婆”“她一定能在你身后支持你的”。我真的去你爹吧死玩意。拜托你们今天早上才第一次见面!拜托人家女生根本没有和你认识、深入了解、谈恋爱的打算啊🙏意淫什么呢??见了一次面都做好了让对方给你当保姆的算盘了?去死哦,神经日本父权男,神经父权文化,通通去死!
三浦紫苑没上过班
跟原作和电影版比差 太 远,即使原画是我心头好...
5
拖沓 内核和感情线一样刻意和寡淡
剧情挺弱的,但细节满满
整体不错,比较慢节奏,放下就比较难捡起来,拖拖拉拉看了很久,最后略有点小虐。
朴素、温柔,好像晨间剧一样的平淡节奏。会觉得语言真美啊,坚持十五年亦或一生去确认一件事真执着和浪漫。
看着角色们认真地为编纂辞海,数十年如一日地努力,真的很感动,能够找到一件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真的很幸运也很幸福。
面对浩瀚无垠的语言之海,找不到任何捷径渡海的我们,能做的仅仅是静静伫立,那些想传递给对方的思念和话语,就仿若似封存于内心深处。辞典,便是能跨越这语言之海的一叶扁舟。
题材取巧了,编辞典,工匠的专注,尘世的入与离,很吸引人。被推荐先去看了电影版,感觉动画制作得中规中矩。第一集开场的惊艳再没有过,一直期待把文字玩出花样。原作深度上不够,永远追随着语言的变化但永远追不上又不得不去追的挣扎迷茫,会日日夜夜鞭挞着编写者吧。后半的日式鸡汤略腻。
题材挺好,看到后面也挺感动,但是前半部分有点太平
很温柔,很温暖 (●^‿^●)
围绕一个主线的动画,但走线深入不够总觉得
不行啊,表现力太差了,车轱辘话来回说
看不进去,不适合我的动漫题材
日本人擅长在平凡枯燥中寻求伟大
怎么会沉闷呢?明明从剧情到配乐都让我内心无比雀跃啊!当男主说在地铁车站喜欢看行人走上手扶梯的样子时,我心想:啊,这世上竟然还有和我有同样爱好的人啊。小时候最大的爱好之一就是翻字典,喜欢研究某个字如何写、怎么念、为何有那样的意思、如何组词……喜欢的还会在旁边画个小标记。语言与文学的海洋太广阔太美好了,够我幸福地在其中徜徉一辈子。
是因为樱井孝宏不高不低声调吗?感觉动画版的馬締毫无特色。BGM和联想画面可以再平静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