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的核心是在提前精心编排每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下,我们是否能有效剔除所有因变量的不确定性,像是机器人执行AI程序一样,建构出一整套事无巨细的树状流程图,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动作、姿势、谈话、事件都预演数十遍,应对外界所有的可能反馈,都有一个对应的执行方案,不会有任何预料之外的兵荒马乱、手足无措。
在某种程度上是把人赛博朋克机器人化了,试图用绝对理性去统摄一切。
但是真实的生活是无法完全剔除非理性的,这部剧的结论是其实我们没法真正地与他人感同身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鸿沟和间隙如巴别塔一般不可弥合。
镜像之镜像,演绎之演绎。
导演在为演戏排练的表演课堂上,以演员身份和其他演员以及他们的演绎对象对话,表演的全程被跟拍为纪录片。
剧集里的真人群众演员扮演的是参加表演课程的群众演员,他们需要演绎的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广大群众,从无名小卒到无名小卒。
但是依然有一系列不可控因素,戏里戏外,都是戏。
戏里的人混淆了真实与虚幻,比如群演小孩子分不清戏剧与真实。
在排练的过程中,自编自导自演的导演Nathan有时候直视镜头,对着画外的观众或是自己直接对话,打破了第四面墙。
为了模拟人生而进行的人生演习,最终却让这一切虚妄的总策划和导演分辨不出,哪里是梦境、哪里是现实,自己的身份和人格到底是演员,还是真实的自己。
把Nathan主创的内容多看了两遍,我认为他的作品更宜视为魔术。
观众基本是真反应,偶尔有托;魔术师的角色与节目并不“真实”,但也不能简单归结为虚构,归根结底,是要创造一种体验。
这是影像与剪辑的障眼法,看戏法就是上赶着被忽悠,只为那三翻四抖的惊奇;变戏法也一样,意不在真实,反而在超现实,使那些对常态常规具有攻击性的“假如”成为现实。
片中一些片段本身就像寓言,未必都是有意的,但客观上有提示作用。
制造国民英雄那集,他说,顶着别人的身份让局促的他可以那么自如。
宏观来看,面不改色在社交中发动恐袭的Nathan,或许就是这种自如的结果。
在这里,你能够以突兀的、枘凿的身形固执行进,在光滑的大地犁下凹痕——那是你身形的边框。
开玩笑,堂吉诃德要打巨人那就根本不在乎有没有风车。
很难说变戏法的魔术师更像自己,还是收了工的魔术师更像自己。
破解魔术是大煞风景,分析笑话是肢解幽默,按图索骥地寻觅拼贴作者肖像,就杀死了行为艺术。
不过,两个细节或许可以表明,魔术师对于自己在做什么有充分的自觉,大概率超乎观众的想象。
其一,真人秀the hunk,壁炉前和Nathan接吻未遂那个女生,最后很不爽Nathan不尊重大家的做法。
看Nathan早年自制的短片时,发现俩人貌似在一个恐怖(不是)短片里合作过。
所以这个女生的存在就像是魔术里必要的托儿。
其二,the rehearsal中,Angela指责Nathan当爹不着调,配合孩子假装吃粑粑。
Nathan那阵几乎笑场,问Angela有没有看过喜剧,孩子前边已经说了fart,扮病人的老爹又给垫包袱说自己还没康复,再要升番,(孩子提出粑粑是很自然的情况)。
这段震惊我,啥叫喜剧人的专业性,带娃过家家都带着企业级理解。
没把节目效果玩明白才怪。
而且,看他那个往死里排练的劲,我完全相信,即使我们以为自己理解到第五层,幕后的人依然在大气层。
海量素材编织出一个小世界,看似荒谬无序的长流中,闪烁着无数春秋笔法的碎金,暗示你字面意思之外的可能。
但你永远不可能直接从他嘴里证实那些可能的存在——魔术师破解魔术,喜剧人解释笑话,就脱离角色了。
那我写这两段是不是为了刨活呢?
并不。
与其说好奇技术,不如说追求一种心理安慰:看戏法的与变戏法的都情况良好。
说实话,作为观众,很难不对男巫又爱又恨,哪怕根本说不清是指名为Nathan的含混光谱中的哪一段。
就算知道是整活,还是难免在意孤独巫师的情绪、路人受的迫害,就像在意特技片里是否真的有伤亡。
如果男巫少男心碎一地,我们会难过的。
如果路人吃了大亏,我们会生他气的,对路人下手咋还没个轻重呢。
前述的细节,使我能够建立一些信心,相信在这个现代景观特技片里,伤亡可控。
男巫像游走在法理和人情间隙的巴斯特基顿,你不必太为他们的身手担心,他们只是在银幕上一本正经憋着不笑罢了。
这绝不是说,男巫的情绪都是刻意而为的。
Nathan的碎片,乃至尘垢粃糠,均可陶铸男巫。
纠结他们两者的关系,就陷入了忒修斯的船似的同一性难题。
部分只是在整体中呈现出了新的外观,无损于部分的某种当下真实。
但我怀疑,虚实效果仍非幕后Nathan最看重的东西。
彩排之中潜藏的话题是现代人最底层的野心,统治时间所有分叉的欲求,充分宰制“可能性”的欲求。
通过将一切潜在可能性如建筑物般空间性地铺开,每一个自觉局促、受限、有朽的人类,终于有了可以抗衡于命运的错觉。
整个都有一种很拙劣追赶真实的感觉,但能拍出来还挺有意思的。
喜欢第6集去Remi家的那段内心独白“It‘s strange to be in a real child's home after been in a fake one for so long. I wasn't used to this level of details. Every object is perfectly placed but nothing was by design. It was a work of art” 即便真实永远无法企及,每个人的情感、即刻反应和他携带的整个个体生命史玄妙到无法把握,但是把rehearsal当作切换视角的机会也蛮好的,就像第一集彩排说了但实际没说的话。
归根结底,rehearsal是另一重时间的真实,永远可以不断剥离出新的体验和感受,在原本的人生线上拉出一条平行时间线。
你想过以综艺拍摄过程为剧情,来拍一部剧吗,而且,不是纪录片,这个综艺并不真实存在,是虚拟的。
而且而且,这个剧中虚拟的综艺,又是以“彩排”这种虚拟现实为主题的,目的是为一个普通人模拟预演出未来人生的一种情境,去帮他解决或克服面对这个难题。
这看上去是一种类似于《盗梦空间》的嵌套结构,但是嵌套的结构又不太一样,《盗梦空间》是不断从现实,往虚拟的里层跳。
而这部剧,却是以一个真实的人为中心,为了最大程度地、最真实地模拟出他的未来。
尝试来讲讲这个剧的内容吧。
一个名为奈森的综艺导演,起初在拍一档名为“彩排”的节目,一开始,奈森就像上帝一样,成功彩排了一场老友间的秘密坦白,并使嘉宾得到了对方的谅解。
他像排演一幕话剧一样,通过完全复原的布景、调查揣摩人物心理行为逻辑、安排大量演员扮演现实中的人物、预估彼时的真实环境、预测人物对话的若干走向,做到了这一切。
虽然,也有嘉宾在实际场景中表现的小异常,以及因环节有过度设计,最后被嘉宾差评的小瑕疵。
总体,还是很成功。
只是,接下来,就开始失控了。
在一次为一个独身女性模拟养育孩子的彩排中,借助于导演也即这场彩排的设计者的视角,关注的对象,从综艺镜头中心的嘉宾,向外一环环地追溯、辐散。
于是,我们看到了嘉宾镜头前、镜头外的分裂表现,看到了参与彩排的演员为了参与演出,在此之前与导演一起做的讨论和预演排练,看到了导演又在嘉宾所在的模拟屋之外,建了模拟模拟屋的房屋,找了演员去扮演嘉宾,通过排练去理解嘉宾的某些行为,看到了场务从窗口偷偷更换扮演孩子的演员,看到了导演在节目之外,而另外从事的演员培训老师的工作,以及他在这一工作中,又再次通过自己扮演学生,让学生扮演自己,去理解自己的不足,以及后来,他亲身参与到了彩排中,也成为了女嘉宾的配戏演员,扮演女嘉宾的丈夫,孩子的父亲。
此时,他既是导演,又是嘉宾。
就这样,剧中不断地去展现,导演奈森,为了帮嘉宾模拟出真实的未来,不断地需要通过更多戏外之戏,彩排之外的彩排,用更大范围的真实,如被养育孩童演员的真实反映,导演扮演女嘉宾丈夫时,他自身的犹太徒身份与女嘉宾信仰的冲突的真实暴露,女嘉宾对节目不断更换孩童演员的设计的无法接受的袒露,去使综艺镜头中的女嘉宾走入自己的真实未来。
甚至他自己也成为了实验的对象之一。
直至后两集,女嘉宾因对彩排体验真实性的根本质疑,而最终告别模拟屋。
导演决定,自己既然本身也需要体验为父的感受,也可以自己完成这场彩排。
于是,他作为唯一的嘉宾,继续假装养育孩子。
导演开始了更大范围的模拟,他开始关注戏中演员的真实姓名,他们对扮演自己父亲的对面的人物,以及此刻场景的真实感受和评价,他们结束表演后,回到家里,与真实生活的内心冲突感。
最后,这部剧结束于导演与一个剧中儿童演员B的一场亦真亦假的对话中,他们正在扮演在此之前的一位儿童演员B和他现实中的妈妈。
这个被扮演的儿童A,由单亲妈妈抚养,在扮演了导演的儿子之后,回到自己家里之后,依然分不清现实和做戏,他把导演奈森称作爸爸,并总希望回到彩排中,见到那个“爸爸”。
导演在了解这些情况后,开始受到影响,无法再在排练中入戏,就开始和其他演员不断地排练与A发生过的一切,去理解这其中错乱的原因,但是排练总会卡住。
不久,当他再次到访到A的家里,他发现A已经在妈妈的安抚后,理解了现实,也不再称他为爸爸了。
奈森问A的妈妈,他真的没事了吗,你怎么会知道。
妈妈说,因为我看到了我自己……我是他的妈妈,我确保他已经没事了,等你做了爸爸就会理解了。
最后,在和B的排练中,他开始扮演A的妈妈,他送B去演电视节目,看着他的演出,发现他演出后的错乱。
然后,就是导演,开始演出一幕没有出现过也未曾采访的画面:他在模拟导演离开后,作为妈妈,安抚伤心的B,他说“他不是故意要混淆你的,他只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知道吗?
他跟你没有太大的不同,他只是在设法想通事情,在过程中搞砸了一堆事,我们不该拍那个节目的,对吧,让小朋友参与其中,那太奇怪了。
但你知道吗,妈妈并不完美,好吗?
她也会犯错,你也会犯错的,看着我,听我说,你觉得难过是对的,这代表你有一颗心,代表你能够去感受,能够去爱,能够去信任别人。
惊喜能够让生活更美好,某些事你的做好准备。
但是,你懂我意思……搞不清楚也没关系,难过也不要紧,因为无论你经历了什么,我们都拥有彼此。
我会一直在你身边,因为我是你爸爸。
”借助于拍摄“彩排”综艺的壳子,剧中讨论了很多问题,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真实与虚假,彩排人生的意义与虚无。
不断的更换扮演的对象,映射的自我与他者的视角的灵活移动,似乎可以提醒我们,自我的的感受和行为,的确在很多时候,因为一些不易察觉的原因,而陷入了不必要的误区和困境。
如果有机会像剧中一样提前彩排,我们本可以更好地认识它,解决它。
但是,导演最后完成的对于彩排意义的反思,似乎又在说明,当真实的感情流动、信任建立时,人会困惑,会受伤,会难过,会感到情感与理性的冲突。
此时此刻的解决不了,也是一种作为人的正常状态。
刚想把辛辛苦苦写了的四百多字复制到影评发布,结果一手滑点了剪切,被覆盖了。
心态大崩。
评这部剧可能真的需要攒点功德。
看时一直在想,耗尽气力、苛刻得近乎强迫症地一遍遍谋划真实事件的预演,真的能相信虚假布景和演员构成的场景就会是未来真实事件发生的样貌,说服自己百分百投入进去吗?
当所有事件都是自己谋划并撰写的脚本,一个人如何能认为这种自我感动的模拟,能真实捕捉复杂的现实生活——永远充满意外与惊喜、绝望的蹉跎与真情的转机——的本质?
或许都只是这部反复被强调其存在性的Show事先策划的表演?
其实真与假又哪有那么重要。
再精心的策划也无法脱离这一现实:最大的变量是人心。
当没有父亲的小演员雷米执拗地在“戏外”喊着Nathan“Daddy”,当扮演九岁Adam的小演员在最后的短暂出戏后欣然笑起来,拥抱Nathan,这就是最真的真实。
而作为观众,虽不可能辨别Nathan所有呈现出的感悟和触动是真实发生的还是节目效果的一部分,但仍该相信,哪怕怀揣着目的策划这样的情节,最后也会在现实体验的真实参与感中被深深触动吧。
毕竟,就算是出演,虚构场景能带来的真实体验与情感波动却不会骗人;所有你经历的,最终也都会化为你的一部分。
至此,刻意打造的虚拟彩排空间已打破建构起的作为现实生活“副本”的边界,与生活交融,不分你我。
以一种看似荒谬的形式出发,最后却体悟到人生的真谛,又何尝不是证明生活充满喜剧式巧合的精彩的最佳佐证呢?
——能通过反复彩排获得生活的成功这个概念真的很吸引人,但别忘了,彩排就是生活本身。
4.5/5
(有时觉得观看量变成了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换做以前我会在第一集后秒换下一部,但看到它6集半小时的体量,我还是坚持下去了)其实我觉得人生大部分事情都不需要彩排,内森为现实彩排,但又闯祸,接着为彩排彩排,这样下去,我只觉得永无止境。
有时他是在彩排如何不犯错误,有时他是在彩排如何迈过错误。
前者我认为不太有意义,我们需要犯错,才能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避开一个个小错误并不会让人生一帆风顺,让自己毫无瑕疵。
后者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治愈方式,不断重现问题,来走进自己的内心,现实中可能我们需要时间和阅历来认识自己,而彩排确实是一种捷径,虽然不知道两者得到的答案是否一致,但我觉得这才是有意义的彩排,而不应该是对别人怎么看我,我怎么不让朋友生气的琐事不断练习。
(我不太喜欢纪录片,所以也不太喜欢这样的伪纪录片,很多时候我更喜欢看到戏剧性,在一个个不大不小的戏剧中思考角色,思考自己。
我知道生活充满戏剧,纪录片其实也充满戏剧,但它们会用一种平淡无奇方式将其叙述出来,生活已经足够无趣了,我可能是想在影视剧里活出更有趣的人生。
)
我试图揣测这个show的来源,也许源自电话客服公式化的应对模本,也许源自精神医师对社交障碍人士的应对建议,也许就是源自内森绝对旁观者的野心。
我难以想象赞助 法务 制作团队抱着怎样的信念去完成这一整个类似于社会实验一样的节目。
我仅仅做为观众,就焦虑的仿佛一只走在海滩的水鸟,点起脚尖生怕湿脚,担忧着是不是触碰了拷问人性的边界。
第一个情绪引爆点:为了跟上模拟养育的速度,浴室镜子用特殊成像加速面容的老化,院子环境和季节风景也会随之人为改变,院中植物也会根据时间流逝速度人为地从种子换成苗秧再换成从超市买来假扮丰收的果实,只是百密一疏,不经意间会发现院中“采收”的作物会有忘记撕去的超市标签。
第二个情绪引爆点:套娃旁观。
办了一个演员培训班,为了审视培训班的效果和参与培训的演员心理,他复制了整个培训,自己扮演了其中一个不太融入的演员,试图通过尽可能贴近所扮演角色的生活去揣摩这个演员不太融入的内在动因,甚至为了更贴近这位演员悄悄住进了他的房子吃他的东西。
他回避提问、采访、对话的形式,只是观察体验甚至入侵别人的生活。
第三个情绪引爆点:为了理解扮演亚当的小演员在演出结束后不愿抽离角色的状态,内森先是一遍一遍复盘与安杰拉的分手段落,但由于安杰拉无法真正相信模拟养育的情境,且愤怒于内森近乎自恋的掌控,内森又试图扮演起扮演亚当的小演员的妈妈,并再一次复制从试镜到参与模拟养育直至最后杀青的过程。
影片最后内森在安慰表演着无法抽离模拟养育角色的孩子时忘记自己在扮演孩子的妈妈。
应该拍摄一部番外篇,组织一个心理医生团队分析一下每集内森展现的人格:自恋?
回避?
偏执?
完美主义?
伪纪录片,这种题形式总是很吸引人。
加上不断排练应对同一事件,直到对于这件事得心应手这种事,对于有过类似想法的人来说简直是“我等你很久了”的桥段。
但是E1其实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因为肉眼可见排练和现实完全不一样,人是最不可预测的生物,很难说服我自己这一堆前序情感引导和买披萨等剧情的排练会对道歉这件事产生特别大的影响,也很难说服我自己通过排练能够把所有可能都想到位。
但是E2探讨的问题通过排练来达到挺有可能,可信度高了不少;E3里这个关于感受和情感的缺乏讨论得很及时,把观众产生怀疑的地方从制作者的口中作为问题抛出来,挺明智的。
E4开始怎么越来越癫了,整个表演环节越搞越大了xs,就差24小时跟着别人模仿了,复制人🈶,不断套娃🈶。
一个人永远无法完全理解另一个人,感觉这是肯定的,没想到会因为这个直接走上了这个离谱基调。
看一群人一本正经地模仿别人的职业真的好幽默😂小孩飞速成长他飞速变老也好搞笑。
丨E4真的是前四集里最搞笑的,三个陌生人像真的一样扮演一家人,每个人既揣摩扮演对象的心理,要模仿角色应该有的样子,还要猜测对方的逻辑,认真探讨对方怎么了,整个语境又真又假的。
连换人都要弄个完整的剧情,好癫的一群人(无贬义)哈哈哈哈哈。
E5 “我不用排练”xs “要正面沟通 让我来”结果两个人一顿无效交流xs“她寄假包裹,让假邮差没东西好取” 不行hhh,这后面真的每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好超前。
E6 怎么还有“我要办一个派对 所有人都回来 猜猜是谁没收到邀请的桥段”hhh这成年人扮演小小孩🐮这剧的精神状态真的好超前🐮看到最后有点恐怖了,其实有点感觉到想探讨什么内容,但是还是很神奇的剧,很神奇的体验,暂时不打算看第二季了。
看完以后有种很复杂且难以理清逻辑的感受,各种杂乱的想法交织在一起,感觉进行了一次漫长的心理疏导。
所以写得也乱乱的。
刚开始觉得这种彩排方式很适合社恐,想要把一切不确定性都消灭,稳稳当当地降落在社交场景里,但现实没有这么多的时间来一次次演练。
影片里一次次在强调do you wanna practice?
Practice makes perfect but can't make it real.看到后两集我突然觉得这种世界观很“理工直男”,只要每个环节反复演练,我就能控制不确定因素,反过来我也可以推演排查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以后可以避免。
但每一次的演练都是同样的结局——女主人离开,去喝茶,不断地排练,就像被困在那个奇异点。
现实生活nothing by design但却是real life art,内森进入adam真实生活的房子里,才知道有一些提前布置也无法取代的真实细节。
有时候现实生活的随机应变,是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多变的情绪上,没有特定的可以拿出来的证明,到了那个点,你就能确信问题迎刃而解“等你有了小孩就知道了,当你在他的眼里看到了自己,你就知道无需担心了。
”
不断经历与真实生活的重叠和剥离虽然影片看似在讲我们都知道的道理,like人生无法彩排,用心感受生活……但是呈现和论述的方式很新颖很奇特。
人生有些时候不如放开手,交给运气和自己的随机发挥,即使自己在某些当口没有表现好just forgive yourself(sry用单薄的语言和大道理概括这部剧,才是不道德的!
)
用单薄的语言和大道理概括这部剧,才是不道德的!
其实中间试图拿回属于自己财产的那一段也很特别,Patrick在彩排中得到了情感的释放?
他应该是在回家的时候想明白了事情的全貌,明白了自己和brother argue的到底是什么了?
又或者不接受这种方式?
我挺喜欢中间这个部分的,但是很快被后面的冲击盖过了,还可以再细品一下hhh
The Final Scene of Nathan Fielder’s ‘Rehearsal’ Premiere (vulture.com) 结尾的委托人。。。
并不是kor,而是演员kor。
详情见采访。
so又是一个rehearsal,真实kor的反应,或是nathen是否真的坦白,观众就不会知道啦。
太沉闷了,一直以为会有什么大反转,直到最后一集才发现沉闷就是它的特色
看的很累 更喜欢救援高手的不刻意和真诚/ 没有真实感基底的人生实验,每个人都知道不是真的却依然为了对方演下去,这到底是为了什么的彩排?花了笔大资金给导演自己做了场心理疗愈的观感(很好奇剧中的孩子们对此有何感受
很特别但是我不理解
01.开头惊喜,中间专业,最后紧张。彩排时告诉替身靠作弊才赢的反应让Nathan选择不告诉男主,同时响起《欢乐糖果屋》🎵pure imagination笑死;彩排时椅子很酷现实中椅子很傻也笑死02.陷入沉思,这种彩排真的能有带亲生孩子的体验吗,女主介绍给男直接了当说这不是我亲娃,以后大孩子参演应该也只能体验到当阿姨的感觉吧..03.这集太厉害,找到让彩排更真实的点:感觉,然后整起老活。有些人在彩排中得到现实满足而后离去,有些人无视彩排活在其中。04.套娃&换娃,无话可说唯有六星(头发翘起笑死05.基督教走了犹太教来了,女主走有点萎,但结尾笑死(女演员厉害 06.跟04异曲同工,本以为N要替母亲道歉有点生气,结果最后落点是爸👍🏻回看救援高手发现第一季披萨那就在彩排了哈哈哈哈哈
看完6集 呃 poor Nathan .
谎言 美其名曰彩排 不知道这个节目的意义在哪里 本以为是讲如何收集信息整合推断然后预测他人的行为 结果这些步骤都在幕后 没有被展示出来 短剧拍的是表演内容 也就是最终成果。都知道这是假的 但还得按剧本走 试问扮演nathan的演员 真不会有浪费生命的感觉?简单的情景不需要这么大费周折的彩排 而真正复杂的问题又并非彩排可以解决的。这不是在为未知做准备 形式上的彩排不过满足了nathan一己私欲 他尝试了一个idea 拍了部短剧 他靠这个吃饭 无可厚非 我理解 但仅止于此
总体感觉蛮像《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丧逼的诙谐。在清醒中模拟人生,配角人设都好typical。
你去别人家做客你说你应该带个管道疏通,正常人会觉得好笑?
疯批节目fucking blew my mind...整个人被巨大的悲伤笼罩。有一些真是越过我道德底线的尝试,但你又迫切想知道行不行(虽然心里已经知道不行)。复刻自己上课我真的有被好笑到…然后演•演的•演的•演的……fuck…it's too deep…EP04=Acting101 这里the least重要的事就是一切是不是有剧本 - so what。人就是要有承认自己无能狂怒的时刻!!“My fake daddy loves me”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fuck
不谈认知心理和成本风控就是空中楼阁
算是有创意但是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哈哈
可以做ABCD种预案,却无法展开任何人的心里褶皱。
HBO经费给得很足啊/ 模拟带娃老套了一些,最喜欢的是再也没有出现的Patric
一个巨大的模拟游戏
彻头彻尾的间离,审视角色如何参与人生,用观点直接复写本应是匮乏的体验,俨然经验之谈,高度压缩的时空被摁碎,与间离的视角胶着在一起,呈现出难以名状的荒诞仪式感,使得角色的悲剧性得以空前强化,这剧简直有着令人敬畏的学术高度
看得我有点难受……不喜欢真人秀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总是试图在镜头意识下表现真实,这部更是想要以假乱真负负得正露出一点真实,导演本人的存在感从一开始就显得过强,而且想要用看似温和的方式“掌控一切”的态度让我觉得很不舒服。
承认概念是蛮新鲜但隐隐觉得哪里总有些不对,结尾是最让人生气的,可以确认 Nathan 不会共情也不爱他人。消费该剧(而且是喜剧)甚至让我觉得自己很不道德。他好像有点自闭倾向,这都OK但 dragging others into it is so messed up
前三集节奏有些慢,一度想放弃,后三集还可以。作为编剧总是会有和主角一样的烦恼,当揣摩自己塑造的人物时总会用尽各种方法让人物活起来,很不幸我和主角都是体验派。在设计的过程中总会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分离,保持一种理智与感性并存的诡异状态,容易使人变得情感障碍、焦虑并且怀疑自己是否正常,严重者可以影响正常生活,而这部剧也没有给出一种解决方式,正好伪纪录片的风格也可以巧妙躲避麻烦。另外,剧作结构是很好莱坞式的人物不断成长架构,主角随着剧情发展成长,片中片的套娃式结构有些类似于查理考夫曼的《纽约提喻法》。最后总觉得是犹太人夹带私货…也不知道是在黑还是在洗白这些背景设定看的有点不舒服。
矫揉造作而且充满了病态的manipulation和幻想……………………i fucking hate this pathetic and manipulative white man
说实话,一点也不喜欢这种叨叨不休的伪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