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入戏了,胡军他就是朱元璋…比陈宝国版不知好了多少,胡军的朱元璋人物性格拿捏非常到位,里面的李善长,马皇后,刘伯温演的也都还行,就是群演略坑…电视剧就是一部艺术作品,不要非要和历史对号入座!
比如什么蓝玉守洪都等等。
奉为神剧的雍正王朝大明王朝什么的哪个是真正符合历史的?
不都是改编小说嘛!
央视经典的水浒也是改编的面目全非。
该剧可能不符合历史,但绝对符合我心目中朱元璋形象!
剧中前半部分确实差点意思,武戏太随便,但后半部分的文戏实在没得说!
朱元璋人物性格的一步步转变,刻画的入木三分!
绝对影帝级表演!
对胡军也是路转粉了!
我真的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老朱!
马皇后和李善长个人也很喜欢,觉得无论外形和表演都无可挑剔。
如果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这部剧封个神估计没啥难度!
估计早几年看的话不会给这么高分,现在看起来这剧的优点是,没有古装剧的一些臭毛病,比如主角一定高大上,出身显贵,心怀苍生。
当然,朱元璋肯定不能高大上且出身显贵,但剧中没有给他草心怀苍生的人设,吃不饱痛恨元军所以参加义军,地盘大了想当皇帝所以统一天下,并没有可怜百姓要拯救他们于水火。
朱元璋后期杀功臣是难以回避的,电视剧没有草什么逼不得已的小白花人设,至少前期起义的时候就用很多情节表现了朱元璋急躁、记仇、翻脸不认人的性格,也算是为后期杀功臣埋下了伏笔。
这是最难得的,好久没看到有缺陷的主角了。
马皇后和朱元璋算是帝后爱情里难得的佳偶了,电视剧也没有草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设定,朱元璋敬爱马皇后,也拦不住他喜欢别的小姑娘,没有忍痛含泪为了江山社稷不得以娶这个娶那个的男公关行为,马皇后也没有要求朱元璋只爱她一个,完全是封建社会正常女性的做派。
打算接着看……
朱元璋身上的草莽感和当了皇帝的杀伐果断,让胡军体现的淋漓尽致!
没成功前表现出的兄弟情谊,快成功时的防范猜忌,乃至成功后的狠辣果断,完美展现出朱元璋的帝王本色,可以说仁慈爱民是朱元璋,仗义秉公是朱元璋,残暴无情是朱元璋,阴险毒辣是朱元璋,重情无情都是朱元璋,胡军演得非常传神,堪称最好的朱元璋!
对于刘伯温,看的事情很透,一眼看到未来,后面发生的事情也许都在他的预料当中,可是他没有办法……原本想归隐,回青田老家;皇上的恩威他也看的透,不得不又回来。
他是回来了,可是心却不在这(已经看透了,很无奈的选择……)最后被歹人下药毒死,很凄惨,更应该说是“恨”小人的卑鄙,“悲”刘伯温的结局。
可反过来想想,也只有死能结束这躲不过的一切,这也是他“梦寐以求”的……面对这样的情况,做到了“大智若愚”,可是仍然没有用……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当一个人手执天子权柄,有了毫无节制的权力,怎么会不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呢?
即便有与妻儿兄弟的人伦情谊,但与膨胀的权力心相比,这些脉脉温情就显得微乎其微又不合时宜了。
天子圣聪独断,怎么可能纡尊降贵听糟糠之妻的谏言?
天子帝王心术,怎么容许臣子对他洞若观火?
天子受命于天,怎么会忍受没有兄弟子侄就没有他这个皇帝这种荒谬说法?
所以朱元璋恨啊。
他恨马皇后屡屡挑战尊卑界限,更可恨的是,她竟然有着与她地位不相称的智慧,让她有底气来挑战他的权威。
面对第一场恩科后险些酿成的学潮,她举重若轻,将北方士子的汹汹民意化为感戴天恩;在内廷,她润物无声,几十年如一日地厚待军眷稳定军心;对大臣对儿子,她比皇帝更懂他们的心思,更知道如何因势利导,使其宽心。
其实夫妻两人心知肚明,马皇后未必逊于朱皇帝,但朱元璋却说「若她是个男子,能当中书省的丞相」。
他肯定她的才能,却一定要压她一头——她能当丞相,虽为万人之上,却必要居于一人之下,那就是他,朱元璋。
他也恨刘伯温。
皇帝与臣下相处有如猫捉弄老鼠。
如果一只老鼠竟然能判断猫伸爪是要它性命还是虚晃一招,甚至在猫还未伸爪前就料到它要伸爪,那猫的尊严何在?
威慑何来?
朱元璋曾疑心刘伯温也有称帝之心,一次是问他与刘邦可有血缘关系,一次是受胡惟庸提醒担心刘归养后被浙东百姓拥戴。
刘伯温,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也,朱何必作此疑猜?
盖刘实在太聪明了。
刘的心智照得朱元璋的心思无所遁形,谁也不想一丝不挂地见人,何况皇帝。
进一步的,朱或许会想到,把刘放在皇帝的位子上,以刘的目光韬略,难道不比朱做得更出色?
这种「我会的他都会,我不会的他也会」的差距,对骄傲的朱皇帝来说是不可忍受的,这也是他近乎虐待刘的原因之一。
而在刘伯温身上,我看到了可怜的职场人的缩影。
只不过这个职场只此一家,不能跳槽,只能认命。
老板虽然精明强干,文治武功,却视人命如草芥,触怒即杀,视能臣干吏为工具,用完即弃。
乱世之时,刘还有改换门庭或回乡退隐的机会,盛世初建,他却被削去了所有其他选项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的鞠躬尽瘁,和诸葛武侯的鞠躬尽瘁,哪里是一样的呢?
号称史上“得国最正”的一位皇帝,开局一个碗,装备全靠打。
这个传奇人物就是朱元璋。
这部2006年播出的国产古装剧——《朱元璋》,真的好看。
虽然总体比不上《大明王朝1566》那么经典深邃,但足以秒《康熙王朝》两条街。
剧名非常直白,讲的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事。
看过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对明史感兴趣的小伙伴,当看这部《朱元璋》时,一定能找到同样的乐趣。
《朱元璋》其实可以分成上下两部来看,风格差异还挺大的。
上部可以概括为:打江山易。
主要讲述了朱重八从儿时的放牛娃,到皇觉寺出家当和尚,再到参加义军、认义父,得名朱元璋,仿佛重生。
之后结识了自己的结发妻子——日后的马皇后(论一个贤内助的重要性)。
朱元璋带着好兄弟徐达、汤和、常遇春等将领,攻城掠地;
又得到李善长、刘伯温等顶级智囊团,一路从义军杀出重围,干翻陈友谅、张士诚。
最终成立大明集团,然后北伐大元,并成功将其灭亡。
《朱元璋》上半部分,基本上是一部合格的古装影视剧。
但也有一些显而易见的槽点:战争场面如同儿戏、史实性细节错误、对话太过现代之类(例如名场面:你那叫喜欢吗?
你那是馋她的身子,你下贱
除了这些无关紧要的槽点外,全员演技在线,没有特别拉跨或者出彩的地方。
但到了下半部分,就开启了它的封神之路。
下半部分的官场权术斗争,朱元璋的驭臣之术,以及他整治贪官污吏的酷辣手段,我可以不负责任的说,比神剧《大明王朝1566》有过之,无不及。
可能是穷人出身,朱元璋对文人官宦天生充满了不信任。
他了解百姓疾苦,爱民如子;但对待手下的臣子,却显现出仇人般的心狠手辣。
大明初立,昔日繁华的扬州城荒烟四起,总共只有18口人,连声鸡叫都听不到(鸡都死绝了)。
朱元璋安排能臣杨宪,三年复兴扬州。
能臣亦是酷吏,杨宪采取了大月尽式的手段,急功近利完成了表面上的功绩,也为后面埋下杀机。
复兴扬州的成绩,让杨宪深得朱元璋信赖,调回朝中,从此平步青云。
之后是李善长与胡惟庸师徒VS刘伯温与杨宪师徒。
简直是神仙斗法,各种权谋算计,都演绎得滴水不漏。
但是纸包不住火,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杨宪在扬州掩人耳目的面子工程,终究被人捅破。
朱元璋的老脸都快被打的稀碎,自认为“阅人无数”的重八从此怀疑人生。
一辈子玩儿鹰,结果却被鹰啄了眼。
朱元璋掀起了滔天的整肃运动,之后的“胡惟庸案”、“蓝玉案”也都惊心动魄,让人不禁为老朱捏把汗。
不过最后,天命难违,作为朱元璋成为皇帝后,仅剩的人性和精神依托,马皇后殡天。
朱元璋寄托了自己无限希望,准备把大明江山交付给太子朱标,最后也意外离世。
白发人送黑发人,孙子朱允炆继位,也为四子燕王朱棣篡位埋下伏笔。
朱元璋赐死了跟随自己戎马一生的“好兄弟”徐达,然后在夕阳中永久睡去。
纵观这部剧,可以说是荡气回肠。
后半篇的权谋之斗,更是精彩纷呈。
喜欢《大明王朝1566》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这部冷门佳作!
【狡兔死,走狗烹】他是出生入死的好兄弟,打天下,拼老命;他是兢兢业业的后勤部,少言语,操劳命;他是出谋划策的良军师,茅庐出,天下统。
无论是被朱元璋誉为明朝“韩信”的徐达,还是明“萧何”李善长,明“张良”刘伯温,亦或是千千万万个功勋加身的开国武将文官,无一都逃不过朱元璋的“去荆棘大计”。
当年他与皇太子朱标的一番对话,道尽了兔死狗烹的亘古不变的残酷现象。
“父王,为什么您要杀尽功臣?
”“你能把这根满是荆棘的树枝拿起来吗?
”“不能。
”“但如果,我把上面的荆棘都给你拔掉,你是不是就拿得顺手。
如今,我就是在在位时帮你把荆棘给你拔掉,才将皇位传给你。
”而这些荆棘,也被刘伯温成为骄兵悍将。
“在打天下时,他们大破城池,立下战功;但建天下时,他们基本是无用的,甚至有害。
他们一辈子只会破坏,如今只想享受,自认为是皇帝的兄弟和功臣,不可一世。
但其实初建天下,根本没有太多财力物力给他们享受,于是他们就开始作乱。
此之谓骄兵悍将。
”这一番言论不仅点醒了朱元璋,还道出了兔死狗烹的必要性。
不仅是功高盖主,还因忽略了“上位”和“皇帝”的差别,缺乏“破坏”和“建设”的过渡,而导致了这场惨剧的发生。
而这本身又是历史中无法逃脱的悲剧:好不容易在战场上存活下来的武将无法在建国后因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无法享受应得的待遇,带着牺牲战友的信仰,活生生地被自己最崇敬之人弄死,破灭信仰(当然私以为他们最终也没有破灭对朱崇拜的信仰)。
悲剧的内核,无非是在必要性和必然性之下,人物和现实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
而历史的悲剧,更添深度和厚度。
说白了,无非是当功臣的,不由得骄傲放纵;当皇帝的,不得不杀功臣。
但“杀”法能变得温和点吗?
如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
【志骄器小不可得】朱元璋曾把陈友谅定为志骄,把张志诚称作器小。
先攻张,志骄陈好生事,终造成两头夹攻;先攻陈,器小张必不支援陈。
果不其然,朱先“火烧连环船”破陈友谅,后搭高塔围城攻张志诚,终一统天下。
所以说,志骄器小都不可。
但标题只是一部分,更让我钦佩的是朱元璋的军事领导能力。
说到底,识人能力。
后来,他三顾茅庐请刘基亦如此。
而这,也是我所缺乏的。
【活得聪明反而悲剧】剧中有个角色最为网友所诟病,刘基。
大家纷纷说历史上的刘伯温根本不是那么窝囊。
历史真相如何,不可知。
但剧中的刘基,更像个悲剧人物:从一开始就看懂了自己的一生,却无力改变。
想辞官隐退,被皇帝封为监察御史,天天得罪人。
终辞官归隐,被皇帝天天赏赐日用品,只得回朝。
死的那一刻,不是畏惧死亡本身,而是认为终于解脱,坟归故里。
那是对生多厌倦,才说出如此之言。
这版朱元璋简直了,需要你时就舔着脸“礼贤下士”,再不行就耍无赖。
不高兴时就马上翻脸不认人,把你骂得体无完肤。
然后又需要你了,又舔着脸求你。
最后等你没用了,再把你杀了。
完全无脸面一人。
看到最后感觉朱元璋能成功,完全不是心机手段有多厉害,也不是因为有多残暴,而完全因为无耻、无赖……这剧真的是把朱元璋的残暴表现的玲离尽致了。
朱的残暴也好,手段也好,都源于他的极端恶劣生存环境下的经历与底层逻辑。
在他眼里所有人都是极端的,随时随地都会背叛,而且一背叛就是要你命,所以他不放心任何一个人,同时他自己本身就是极端的一个人,他不懂得解决问题,他也不会,所以他做着杀死每一个人的准备。
这剧特别有意思,又出乎意料一人就是刘伯温。
开始他意气风发,后来唯唯诺诺、杯弓蛇影。
他早就看透朱元璋,可又让自己越陷越深。
他明明看透世事,可被朱稍一冷落,又郁闷无比。
所以他是假装豁达,实则是斗不过淮西帮而装的?
有时看他的一些建议,看似为国为民,似乎又“深谋远虑”。
他几次和朱提淮西帮是祸患,最终导致所有勋旧几乎全军覆没。
这里朱用他做挡箭牌,可这事也确实是他提的。
或许他本来就知道朱不会放过他,所以他故意拉淮西勋旧陪葬?
他最后写的遗奏,似乎又看出他郁郁不得志才是他的真实内心。
他给的建议也都是真的,因为他知道朱元璋知道他水平如何,想听他说真话,他不敢搪塞。
反正朱和刘这方面戏份,把刘写的太没用,把朱写的太恐怖。
其实说白了,他朱是疑心病,杀人魔,反复无常一小人。
你拿正常人心思去猜他,不累死自己才怪。
还有一点刘连自己仆人是卧底也猜不到,这智商确实差了点。
这部电视剧看过很多遍了,粗制滥造的方面有很多,不过在人物的塑造上非常饱满有力。
马皇后的精明正直,李善长的外宽内忌,刘基的智慧与放纵,还有一堆检校的尽忠职守,都表现的非常到位。
不过,最到位的还是对朱元璋作为一个成功的开国皇帝在做事素质和心理气质方面的表达。
先说做事素质。
选取发现殿试大殿的场景为例。
朱踩坏了一块方砖,看起来芝麻绿豆大小的事,周围的下属大臣都说可能是偶有疏漏,而朱就能够透过现象立刻直达本质,就是要揪住这一点点的小事不放,顺藤摸瓜,全然没有维护帝王形象等等考虑,气急败坏大喊大叫,用最残忍的手段处理掉犯罪的人。
这是一个缩小版的空印案,也是一个毛泽谭被当街揍的翻版。
作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素质是要把事情做扎实,不留一点纰漏。
不仅如此,还要驱动下属也要这样做。
所以开国帝王往往是苛刻的,冷酷的,因为他们知道对错误零容忍。
第二个是心理气质。
选取刘基见到的朱写的纸条:“孬种,咱白养了你”。
作为一个领导人,要驱动手下人去做事情,一方面精神上要和大家融为一体,能够体会成员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调动成员去认真工作;另外一方面,又要有一点把人物化资本化的能力。
如果不资本化物化,感情上移情过度,就会被别人的感情消耗太多的感情能力,从而影响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
典型的如张士诚,太爱护手下,不愿意为了更长远的将来让手下牺牲,最终结果是和手下一起玩儿完。
《朱元璋》的剧情、和人物都拍的大部分符合历史,当然也有一些不符合。
可能是为了整个电视剧的进展而做了局部修正,但是大体和历史还算接近。
《朱元璋》里面的故事和人物特点,很符合人的本质、真实面目。
就拿朱元璋本人来说,他有私心、野心、经常刚愎自用、为了一时泄愤,痛下杀手,杀人如麻,甚至错杀无辜,很多不合理不合情的决断都在他看来是正确的。
这部电视剧,不像有的电视剧好人坏人分界明显,有的电视剧把好人演的天衣无缝,没有半点污渍缺点,把皇上演的都是那么兢兢业业、与臣与民同心同德,其实呢?
真实情况有多少是?
《朱元璋》这部电视剧拍的很接地气,里面没有明显的坏人和好人,朱元璋时好时坏,这个就看我们怎么定义好与坏的意义了。
李善长、胡惟庸、杨宪就坏吗?
他们也是勤政的代表,心里时刻是为国家着想,还经常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出良策。
他们唯一的缺点就是功利心重吧,都想官越当越大。
再说他们也是派系纷争而产生争斗,甚至想借皇上的手置对手于死地。
刘伯温就是好吗?
他明哲保身,不出来做官,想撂挑子回归故乡,对于国家来说,这是自私,对于自己来说这是明哲保身。
这部电视剧里面演的很符合现实,也很值得我们学习。
里面没有明显坏人与好人。
里面感情戏很少,剧情故事线也显得无聊,因为很多剧情贴近历史,历史嘛,本身就这样是干燥无味的。
只有现在一些穿越剧、宫廷剧他们可以把一个故事演绎的出神入化、也演绎的南辕北辙,失去了历史剧的意味。
很坏很坏的人没得,我觉得电视剧里面没得反面角色,像赵高、魏忠贤这种祸国殃民、麻痹皇上、让老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的大臣没得。
他们都是一心为皇上,只是派系斗争才产生了很多不同意见,皇上也正是利用这一点,来平衡朝廷里面的权力和权利,以达到平衡!
这里要说明一下,看《朱元璋》学习管理,也学会看透每个人都有私心。
这部电视剧很值得看,值得学习,贴近生活、接地气的电视剧少了,洗脑传销式的电视剧看起没意思,如同爵没水分的甘蔗,无味也,也浪费时间。
力荐!
武戏糙,文戏尚可,改编太多,野史多,朱文正、李文忠、冯胜、付友德等都没有提及。几位主演演技不错,群演简直没法看
就这????
今天都市剧场连着播了有十来集吧,后来看烦了就睡觉去了。几个主要角色都太脸谱了,一看面相就能把他的下场猜个八九不离十。
看了若干集,恶心得看不下去了。
拍清朝拍的富丽堂皇,为什么一拍明朝就这么寒碜?朱元璋登基后汤和大闹皇宫,正史里有记载吗?没记载为什么敢这么乱编?不就是为了黑人家。
烂片一部,居然用鞑子演我高皇帝。剧情简直是平行世界,纯纯各路野史大杂烩。另外把大汉英雄陈友谅黑成翔,对朱元璋北伐事迹一带而过,埋没了太祖功业的一个主要方面。
你那叫喜欢吗?你那是馋她的身子,你下贱
爸妈在看 也跟着看了点 06年的片子画质修复的不错 不过音频编辑有些问题 胡军演得非常好 一个天才、冷血又神经质的迪克推塔 只可惜是卡司里唯一能夸夸的 剧组太穷
比《洪武大案》强太多了。胡军演的朱元璋完爆李立群。
喜新厌旧、冷酷无情。没有歌功颂德这点很好。PS:胡军的演技出神入化。
居然说“日遇之而成色”,日???
我觉得编剧还可以,刘伯温演的很好,朱元璋嘛还可以。整体走向不错,就是这么好一个电视剧人物念台词处处白字是不是有点太尴尬了,这个怎么推广?背景布置及画面都比较简陋,群演都像是大街上拉来的,太群众了,估计在编演员太少,都是随便一个场子拉来的,显得有点格格不入……这部历史要是能好好重拍,必能惊天地
幼稚了
历史虚无主义
有点儿戏化了
胡军版朱元璋意外地不错!可你怎么还管北平叫大都呢。服装也差。此剧难得地有朱棣大婚的场面啊哈哈,演朱棣的演员长得有点喜感,纯打酱油,童年版是个女的演的orz。2017/1/10补充:演童年朱棣的是早安少女组的琳琳!感觉两个次元融合了2333
找一个满族人演朱元璋就是最大的侮辱
5分
一些让人极度讨厌的史观
演员的演技都还不错,剧情有地方不太连贯。但是台词实在太粗陋了,完全配不上演技和剧情,比如很多称呼的错漏,比如多次称呼王为陛下,称呼驸马为殿下等等,还有一些词语发音不准确等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