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这类解放期的父辈们的爱情故事,朴实真实温暖,我们没有经历艰苦岁月的年代,无法理解他们眼中的爱情,看完父母爱情,对那个年代的爱情很崇敬。
放在解放前,江德福和安杰(梅婷 这对男女可真是八竿子够不上关系的两个人。
他们一个是年轻有为、干练果敢的海军军官,一个是从小养尊处优、娇媚华贵的资本家小姐,解放前资本家是被打倒对象,被万人唾弃的。
但20世纪50年代的沧桑巨变让他们俩人走到了一起。
江德福在舞会上结识美丽的安杰,虽然他冒冒失失,又是个目不识丁的大老粗,经过一番周折他们终于组建了成分不相匹配的小家庭。
问题是不相匹配的何止是出身,还有各自的阅历、学历以及人生态度,在之后的岁月里,他们打打闹闹,吵架拌嘴,俨然成了家庭常态。
安杰其实一开始是看不上江德福的,嫌弃他大老粗,但因为解放后资本家被打倒家庭没落,需要江德福的军人身份来帮助家里,两人从生活的习惯,认知,知识,教育(包括对孩子的教育),生活态度可以说经历了大半辈子的磨合。
江德福受安杰影响改变了很多,安杰也在经历生活后改变很多,从什么都不会的大小姐到什么都会,一生跟着江德福的步伐。
喜欢安杰不论在怎样的生活环境下,保持自己讲究生活的态度,自尊心强不服输的性格。
父母年代的爱情是平凡朴实伟大的,是最美的爱情。
羡慕那种同甘共苦走完一生的爱情。
向父母那个时代的爱情致敬。
全剧核心价值观就是“女人要嫁对人”的唯宿命论主义 令人丧气 我对安杰这个角色无论如何是喜欢不起来 奈何编剧喜欢呀 相反姑姑和安欣倒是有点艺术生命在 奈何戏份不够丰厚 总之编剧和导演想要的逻辑就是无论如何安杰都要顺顺利利 而顺顺利利的根源就在于她嫁给了江德福 我不想否认厮守一生的伟大爱情 但我实在无法认同这种因“嫁对了人”而产生强烈优越感的傲视 那是一种对遭际和命运的蔑视 而一旦这种优越感以及建立优越感的价值体系培植下去 会让我们忽略那些可以自我把控的部分 变得唯宿命是谈一定有人要以时代背景进行反驳 试问哪个人不处在时代中?
哪部历史不是当代史?
如果我们反观曾经的岁月而将一切不遂都归咎于时代的原因 那么反观的意义何在?
反正都是时代和命运惹的祸 又关人什么事呢?
倘若所有人都以此为判别标准 那我们何必要进步?
停留在哪个时代又有什么不同?
真是越说越来气
在一堆婆婆妈妈哭哭笑笑大喜大悲的乱战中,父母爱情这部剧绝对算是一股清流了。
其实剧中并没有我很喜欢的演员,但就是不经意间看了开头的一小段,结果一发不可收拾,追到剧终。
这么美好的爱情,值得追到终点。
有人觉得这么完美的爱情不真实,但只要选对了人,爱情真的就是这个样子,不需要什么轰轰烈烈,平平淡淡相伴到老才是真!
有的时候,往往第一眼觉得最不可能的那个人,恰恰就是那个最合适的。
总结一下打低分的原因大致是“动荡年代的特权故事”,“没有触及那个年代的核心”,“不能代表普遍的爱情”。。。
只想对这些观影者问一句,你确定看完这部戏了吗?
是从头看到尾的吗?
整部戏的故事非常流畅,从资本家的小姐在那个年代被欺负到被迫相亲,从不喜欢江德福到深受感动产生好感,从看不起到愿意一起去农村种地,能看到爱情产生的过程。
不可否认安杰幸运,人家女主在几十年后也跟自己的女儿骄傲滴说“你妈可以跟世界上任何一个女人比”,但在经历的过程中,安杰一直是惶恐、不安的,是她跟江德福的爱情或者说丈夫的保护让她度过了那段动荡的年代。
人家作为女主,导演总要选一个视角去讲故事吧?
有权利让她比别人幸运吧?
毕竟片名叫父母爱情而不是父母的艰苦岁月。
但是导演从这个幸运的女主眼里看到了听到了更多的苦难,从资产阶级家庭的受人欺负,到江德华保守思想的愚昧,到渔霸女儿的受人白眼,到穿旗袍高跟鞋就是资产阶级腐朽等等,这还没有触及那个年代的核心吗?
短评中所谓“避重就轻文革十年”,难道正面描写欧阳懿精神恍惚形同木偶,以及酒桌上压抑中爆发“我不是老欧,我是欧阳懿”,都不算“重”吗?
难道要导演像霸王别姬里直接展示游行和批斗才算正面描写吗?
本片是根据军旅作家刘静的第一部小说改编,写的就是她父母的故事(当然也会有融合,来自编剧的采访),还有海岛上的生活,她应该是江亚菲和江亚宁的原型(从作者自述的文章里看出来的,她的行文风格绝对是江亚菲,同时也做过话务连的通信兵),怀疑论者可以休矣。
可以说安欣和葛老师是安杰的两个分身,分别代表了嫁给了白马王子和未被军人选择的两种结局。
编剧事事周全,就是要告诉观众,安杰是幸运的,安杰的爱情是难得的。
本片最大的作用是告诉我们爱情和婚姻是有技巧的,要懂得忍让,要包容,要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至少我看过几遍以后是向往婚姻的。
一一一一一刷了好几遍了,发现刘琳演得真好,那就像我的姑姑,我的姨。
越到后来越感动,除了梅婷,就数她了。
首先,声明我不是水军,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观众,从我的文字表述水平就能看出来,我是真喜欢这部剧,我曾经不知不觉从晚上看到早上五点多。
下面我阐述一下,喜欢这部电视剧的原因,都是我自己写的哦,我自己真实的感想。
1、其实郭涛作为丈夫和父亲都是可圈可点,情商智商具佳,处理家庭矛盾非常有智慧,很值得电视机前的男人们学习。
2、演员实在不错,郭涛每个年龄阶段都非常出彩,尤其他屡次吃老婆的醋,黑脸,瞪眼的表情非常可爱。
梅婷的表演也非常突破,梅婷以前的角色都是大气、知性和端庄,当你发现她在剧里小心眼地撇嘴,和姑嫂讨论自己放屁的事情,真觉得女神开始变成你老婆了。
所以即使剧透也不怕,因为我都反复看他们的表演。
3、人品大爆发,我看完之后只觉得人性的美好和伟大。
郭涛因为老婆的出身牺牲自己前途,怕她内疚隐瞒事实。
不揭发假儿子的真相受尽周围人的误解和委屈,但保全了周围。
安杰其实牺牲自己理想却在荒岛上生儿育女陪伴德福几十年。
安欣随打成右派的欧阳懿下乡受苦。
还有德华虽然不识字,但是对老丁真情一片,被拒绝后仍然默然付出不求回报……但是看甄寰传之类感觉啊,激动多疑憎恨等等,关心皇帝妃子的破事干嘛,和我们有关吗?
4、剧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德福背负绝大的心理压力也不揭穿前来认爹的那个孩子,还送他去当兵。
那个孩子其实是前妻和德福二哥通奸生出来的。
表面上看德福是爱面子,其实这样做会让他被冤枉而受委屈,但是这样做却保全了别人。
其中有一个场景是德福这个流血不流泪的汉子哭泣的背影,他觉得对不起安杰,对不起他二哥,对不起那个孩子。
是其实这也许是时代的悲剧吧,时代的悲剧也对不起他们每个人,包括他回乡后远远默默看着他的前妻。
这是本剧最出彩的地方。
可是德福在里面表现出巨大的容忍和宽厚,尽量安抚每一个人,尽量给每一个人最好的出路。
这种胸怀博大而深厚,让人惊叹让人感动让人折服!
我是不是剧透了阿,如果通知我删除此段,我没问题的。
5、我曾经无比幻想父辈亲密的感情是什么样子的,这部戏演出了我想象中那种美好和温情,我非常喜欢,也觉得非常温暖。
他们的爱博大深厚,现代人想要的东西太多了,太浮躁了。
夫妻之间为了房子为了钱反目成仇比比皆是。
6、心情不高兴的时候,多想想人性的宽厚和美好,就会多了一份容忍。
不知道处理人际关系,也多看看剧中人物,就会多了一些智慧,有策略地去处理问题,而不是针尖对锋芒。
7、电视剧里这些真爱让人在体会到人生百态酸甜苦辣之后,依然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美好,这种对情感献祭式的礼颂,也恰是这部剧想要传达的真情所在,也打动了电视机前的芸芸众生。
最近闹剧荒,又重温了1、2、3、4遍《父母爱情》。
不得不说,一部电视剧要想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真的是要祛除那些狗血淋头的剧情,把精力放在打磨剧本上。
而每当自己看到,兄妹几个一起偷吃桃酥的情节,便会跟着嘴馋。
虽然打心底,会和安杰一样说出“没出息”,不过还是想买一斤尝尝。
[捂脸]如果这部电视剧要出周边的话,那一定要弄个“父母爱情版桃酥”,销量一定不会亚于日漫手办。
除了让人念念不忘的桃酥外,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剧中的三顿饭。
安杰一家人的故事,基本上都在这三次聚餐里了,道出了各种人情世故,几十年的辛酸苦辣。
第一顿饭(6集)安欣和欧阳懿,邀请安杰和江德福一起吃西餐。
此时的安泰夫妇,好不容易攀上江德福这个军官。
所以对他毕恭毕敬,一见面就是各种夸,还制止安杰各种出格的话语。
当江德福叫欧阳懿“老欧”的时候,安泰就自作主张说可以,殷勤献得都有点过分了。
不过私底下,安泰夫妇却对江德福进行各种点评,还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学着吧唧嘴,典型的市侩嘴脸。
反观安欣,当她看到自己的哥哥在献殷勤的时候,撇了下嘴,表示一脸无语和蔑视。
旁边的欧阳懿,虽然对江德福也很客气,但还保持着自己的一贯作风。
当其他人照顾江德福,重新加工牛排的时候,自己则像往常一样照吃不误。
此时的安泰夫妇看上去很好,却是个表里不一的人。
安欣和欧阳懿心里想什么,就表现什么,这种态度就比安泰好很多。
第二顿饭(22集)这顿饭并没有凑齐全家人,而是分两次吃的:一次是跟安泰,另一次是跟安欣。
安泰来岛上找安杰,主要是为自己的女儿谋前途来的,所以也带了很多礼物。
他们人前小心翼翼,说话也十分客气。
背后还是和以前没什么区别,更教育女儿不要像安欣一样,嫁了个那样的人。
从江德福的口中也能得知,安泰夫妇应该是怕惹上事儿,所以和安欣并没有什么来往。
而安杰无意中的一句玩笑话,则道出了第一顿饭中,欧阳懿对安泰“不像大舅子,像小舅子”的评价。
安欣一家来找安杰,主要是因为欧阳懿平反了,要回青岛,所以来道谢和道别。
这段剧情,明显能感觉到,欧阳懿一愣一愣的,主要是被生活折磨得没脾气了。
江德福也怕他敏感,所以改口将“老欧”唤成“欧阳”。
不过在醉酒之后,大家都放开了。
欧阳懿那段关于“老欧”还是“欧阳”的剧情,让人看得很心酸。
也因此,安杰和江德福决定帮一下安欣,所以让两个双胞胎外甥女去广州当兵。
欧阳懿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帮助,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让女儿多多感谢江德福。
此时的安欣一家是受人尊敬的,虽然经历了很多事情,也还是值得信赖的。
而对于安泰一家,安欣和安杰都是有看法的。
第三顿饭(33集)这顿饭其实是分两顿来吃的,上午在安泰家吃,晚上由欧阳懿请客吃西餐。
两家在江德福那里都得了很多好处,所以都要急着感谢请吃饭。
不过此时,大家的状态明显都轻松了很多。
从欧阳懿的口中得知,安欣的嫂子还是和以前一样,对江德福各种献殷勤。
但是在中午的饭桌上,安泰夫妇也表现出了发自心底的感激。
晚上吃西餐的时候,大哥又重新提了“吧唧嘴”的事情,欧阳懿调侃了江德福“吃西餐”。
此时,大家都是抱着开玩笑的心情说的,气氛也很和谐。
不过,安杰显然还是跟安欣比较亲。
因为当天晚上,安杰和江德福住在了安欣的家里。
其实,每次看完《父母爱情》后,有一个问题始终会冒出来,那就是安杰和江德福之间到底有没有爱情。
纵观两个人的一生,并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在江德福创造的优质环境中,安杰生活得很舒服。
既能吃到很好的伙食,也能享受军官家属特权,孩子们的工作也可以安排,安杰“资本家小姐”的属性,在江德福那里得到了延续。
而江德福虽然上过高级炮校,但改变不了其作为一个大老粗的本质,他被安杰改造的很好。
想必也是因为“懂得不多”,才能容忍安杰的小姐脾气,凑合过日子。
如果把江德福换成欧阳懿,安杰不一定能坚持得下来。
安杰和江德福的生活,就像电视剧开头的那场舞一样,是大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让人看起来很魔幻,现实中很难有这样的例子。
相比之下,葛老师和安欣的「爱情」,则很接地气,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人。
作为渔霸的女儿,葛老师受尽了各种人情冷暖。
在结识安杰之后,她也曾经幻想这样的生活,所以看上了老丁。
在现实面前碰了一鼻子灰后,她只能放弃这样的念头。
过了大半辈子,才勉为其难任由命运的摆布,嫁给了当初反对自己和老丁婚事的老王。
此时,作为介绍人的安杰,和当初的杨主任没什么区别。
葛老师奋斗了大半生,才能和安杰坐在一起喝咖啡。
不过她并不怎么喜欢喝咖啡,只是喜欢喝咖啡的感觉。
正如同咖啡一样,她和老王之间,即便加再多的糖,也还是苦的。
在这部电视剧里面,唯一真正患难与共的就是,估计就是安欣和欧阳懿了。
在欧阳懿落难的时候,安欣毅然决然地辞掉工作,陪他去岛上生活。
虽然看不惯他的书生脾气,安欣还是会耐心劝导。
一起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在吃西餐的时候,欧阳懿还是会唤安欣一声“达令”,他们年轻时候的爱情想必也是浪漫的。
记得在两个人的晚年,欧阳懿在网上交了个好友,让安欣很吃醋,像极了年轻时候的恋爱。
这样的关系,也引得安杰的小女儿发问,有姨夫这样的男人,是不是很有意思。
此时的安欣,表面上叹了一口气,但内心应该是喜悦甜蜜的吧。
不喜欢,我不喜欢这种没有任何思想深度一味讨好观众的作品。
我一这么说就有人骂我心理阴暗,我拜托,能看得见人间的苦难和生活的真谛就是心理阴暗?
这完全就是披着温情历史剧外衣的玛丽苏剧啊,编剧和导演太会讨好观众了,知道大家都喜欢美好的童话,就造一个不现实的童话给大家看,那个时代的几次运动的波及力估计都有所耳闻,安杰居然能毫发无伤。
其实这个布景服化道还有选角相比现在的国产剧还是用心了的,但我实在太不喜欢这个剧情了,其实拍一下安杰江德福在顺境中的恩爱和逆境中的不离不弃会更好,我觉得真正的爱情不是天天肉麻的甜言蜜语而是逆境中的不离不弃,但是那样就会很多人说压抑说看着闹心,所以编剧就很识趣的只写好的不写苦的,大家就觉得哎呀真美好啊,其实99%的人的人生都不会这么幸运的,这种爽剧看看也无妨,只是别真信这是那个年代的爱情OK?
在很多人追随星星的时候,我看了一部看似平淡的电视剧,它就是父母爱情。
在我起初的想象中,它的风格应该是杨亚洲导演的电视剧那样的,一帧一帧的陈旧泛黄的画面,渐入渐出,甚至布满时光的斑点,舒缓的口琴声中弥漫了古老的情怀,人也随着这条时间的河流回溯,不知不觉回到那个年代。
但并不是。
那是战乱刚刚平息的上个世纪50年代,从音乐到色彩,我找不到那个年代的感觉,反倒有一种好像刻意为之的幽默和诙谐,就是太新了,让人稍微地感觉有些不对劲。
可即便如此,我没有想到要放弃这部电视剧,因为在这个爱情显得极其匮乏的时代,父亲母亲如何风雨无阻携手走了将近半个世纪,它对我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
我在上中学的时候第一次在校门口的书摊买到张爱玲的盗版合集,她絮絮叨叨的私语中说了太多关于她父母的事情,甚至去孽海花里寻找先祖爱情的痕迹。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发现我开始对我父母的爱情有了一种幻想,那种幻想有一段时间在我的心里像一团火焰,簇簇跳动。
然而在农村,鲜少有人会提及这些让人“羞赧”的事情,更何况对自己的孩子。
他们大多也都只有婚姻而没有过爱情。
媒妁之言下两个人匆促草率地绑定成一体,感情上他们基本上是糊里糊涂的失语状态,默默地,从此就是一生。
梅婷和郭涛认识的时候,在外人看来或许是百分之百不会有下文的。
一个是资本家的大小姐,知书达理,品位审美自有一套严格的标准。
而另一个不过是一个炮校的学生,文化不高,更不用说品位。
如果可以自由恋爱,她绝不会选择郭涛,就是盖十床被子做梦也不会梦到把自己的终身托付给这样一个粗鲁的文盲。
对她来说最噩的噩梦也不过如此。
她会选择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闲时可以和她一起看电影、喝咖啡,讨论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可是在那个政治身份异常敏感的时代,她又有什么别的选择,找一个配得上她身份的人,注定是没有出路的,甚至很危险。
滚滚而来的政治变革浪潮将把他们一家渣都不剩地席卷。
为了成全自己的哥哥嫂子,成全这一家子人,她做了“牺牲”。
心气那么高,却终究走了和别人相似的老路,媒妁之言下和一个自己午夜醒来想想都不甘心的人走到了一起。
而郭涛也不是没有做出相应的“牺牲”。
为了“癞蛤蟆吃到天鹅肉”,娶到自己心爱的女人,他铤而走险与一个身份及其“可怕”的资本家小姐结婚,并放弃了升职。
起码他们是平等的。
可是奇怪的命运,让她的“牺牲”随着岁月的流逝,悄悄发生了改变。
一次一次通过别人的命运,见证了梅婷当初的选择是分外明智的。
而最直接最显眼的例子就是她的姐姐。
当人到中年,她终于可以回首半生岁月,心满意足地对自己的女儿说:这辈子我是幸福而又知足的,足以比过全天下所有的女人。
我记得有一集里,那是到了文革的时候,精神生活极其匮乏。
梅婷和自己的女儿说,你们真可怜,你们现在看的是什么电影,我那个时候又是看的什么电影,我看的都是外国片儿,不像你们只有红灯记。
我突然有一种很异样的感觉,在这部电视剧里,母亲的精神生活竟然比过孩子。
我的生活范围让我了解到的都是孩子的精神生活要好于父母。
我的母亲在我小的时候,她的精神生活里只有巴金的家春秋,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啼笑姻缘。
可是一旦我和姐姐成长了以后,她就已经和她的精神生活断裂开来,开始停滞甚至倒退。
我突然觉得梅婷很时髦。
当然也是因为她特别的身份。
可是这样一种资本家小姐与军人结合的特殊背景,并不足以代表父母辈的爱情,没有普遍性。
我不由自主地会拿我自己的父母和他们对照。
细想想,除了梅婷敏感的身份,梅婷和郭涛的一生并没有经历什么大风大浪。
唯一几次风浪就是郭涛要进岛的时候,梅婷生了几天的气,最后还是“跳了火坑”,做了屈服。
另一次是郭涛的妹妹开始和他们一家一起生活,经历了漫长的磨合期,最后一次就是“后母”事件。
郭涛是个军人,那么“红”,这艘安全坚固的大船足以保证他们一家在政治风浪里平安泅渡。
而我想象中的父母爱情,是他们一次次经历并携手攻克了生活中的艰难险阻,而这份感情随着岁月的流逝愈显珍贵和难得。
父母爱情,是编剧想象中的一种父母辈的浪漫的爱情。
但这也无足苛责。
懂情调的资产阶级小姐母亲,生活严谨有秩序的军官父亲。
确实很浪漫。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又如何在短短的几十集电视剧里全面展现一对夫妻跨越大半个世纪的爱情中的那些细小和琐碎?
无法展现,也没有必要展现。
一生中,他们都在试图改造对方,而又抗拒对方的改造。
就这样反而在耳濡目染的共同生活里,逐渐变成了对方的样子。
优雅的梅婷脱下了资本家小姐的外衣,说话也开始大嗓门,偶尔冒出粗俗的字眼,变得接地气。
而粗俗的郭涛,渐渐戴上了绅士的礼貌,睡觉也要穿睡衣。
这是我能想象到的最好的爱情。
自己变成了喜欢的人的样子。
他对她的爱情,从此融合在她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
他们再也不分彼此。
直至走到生命的最终。
无疑我是喜欢安欣的,她几乎具备了我能想到的传统女性的一切美德,隐忍坚强。
可为什么她不幸福?
为什么安杰安欣的嫂子会告诉自己的女儿“难道你想向你大姑一样”“要嫁你小姑父一样的人”。
这个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安杰的幸福,只是因为她有了江德福。
渔霸的女儿葛老师不幸福,和安杰一母同胞的安欣不幸福。
她们因为自己的父亲或者丈夫经历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磨难。
而安杰,从她遇到江德福一直任性了一辈子。
所以,《父母爱情》这部片子我觉得看得很好玩也很有意思,可是当你思考人物的关系,会觉得这样一部片子里的爱情显得太过轻浮。
女人要在爱情里扮演那个被呵护的任性小姐,男人要在爱情里为女人挡风遮雨。
他们的爱情真得能代表那个时代的爱情吗?
回归安欣,丈夫苦难,她毅然追随,还一直劝慰丈夫,在欧阳和安欣之间,她们始终是平等的。
我觉得他们年少时,欧阳一定用他的学识打动了安欣,而安欣也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真正证明了她是一个“有家教”的好妻子。
江德福和安杰身边所有的苦难好像都在反衬他们的幸福,无论老丁、葛老师、德华还是其他,他们的愁苦让观众了解了那些年的辛酸,而江德福和安杰的爱情,就像在寂寞的天空画上的一轮明月,遥不可及也无法让内心持续温暖。
年少时一点苦都没吃过,资本家里的小女儿千娇万宠长大,父母离世了家里姐姐哥哥都让着谁也不敢说。
遇到政治问题了,恰好从天而降一个军官完美对冲政治风险。
婚姻一路顺风顺水,老公事事忍让,新婚没有公婆问题,生了娃有小姑子掏心掏肺帮忙抚养,三年灾害饿死人的时候家里有牛奶有鸡蛋顿顿吃肉。
自己始终有工作,不用圄于一日三餐厨房内外。
政治最敏感的时候刚好离开了风浪中心,受老公庇护不痛不痒的揭过。
孩子长大了全部安排了好的工作,唯一也就帮忙带了一个孙辈,最大的婆媳问题也在兄弟几个筹款中完美解决,所谓的恶媳妇儿还没开始做妖就被女儿训得话都不敢说。
故意设计的前妻儿子的问题最后也揭开谜底事件反而更体现了老公的爱。
不说是以前,这人生放到现在也没得比了吧。
只能说这部剧更像是披着历史背景的玛丽苏剧,发生在女主身上的任何问题老公都圆满帮忙解决。
唯一可看的可能就剩下夫妻二人日常相处的互动感,确实真实有烟火气。
还有欧阳下岛醉酒那场戏里,醉后的一句“我是老欧,不是欧阳。
”视角调换一下,从安欣欧阳这对出发可能会更动容吧。
解放前资本家大小姐✖️国民党军官,彼此欣赏相知相许,婚后遭遇政治问题,相携下岛共同承担,逆境里互相扶持不离不弃。
有朝一日终于平复,我看你意气风发重回少年恣意,仍庆幸我身旁想携之人始终是你。
“女人这辈子,命好不好,那得看摊上什么样的男人”这种词都能写进剧本里,类似孙海英吕丽萍的剧一样,满剧一股子让人不舒服甚至有点恶心的感觉
挺可怕的,表面上鼓舞女性先进思想,实际上女主还是受到重重桎梏最后融入了这个男权社会,细思极恐。
好奇安杰这么小资的女人,怎么被江德福保护得这么好,到老都天真烂漫,文革都没经她身
鲁冰花的小确幸!
父母那一辈的看了之后很能产生共鸣,剧很写实。希望能在多谢这样贴近生活的剧吧。
前面两种阶级和文化背景碰撞出的火花还挺有意思,但是后面只看到了女性在婚姻生活中不停的妥协和放低姿态,越看越不舒服。看似烟火气的生活不过是女人在默默付出。全部男性都在搞事业,除了事业其余的一切都甩给女性。女主更是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大小姐变成了生育机器,剧里的女性不管有文化的还是农村的明明都很能干,却要被剧中的男性嫌东嫌西,里面很多台词越听越不舒服。剧里男主的妹妹和女主的孩子们真的是惹事精。长大后的孩子也不让人省心。补:安杰的生活哪里幸福了?!一直在不停的向他老公的纬度向下兼容!第37集男主的台词更让人觉得可怕又恶心“抱抱孙子,做做饭,伺候伺候老爷子,这不是你们女人最好的日子嘛?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台词简直让人窒息!就当过一个干部一辈子傲娇,谁都的捧着哄着,面子比天大!这电视剧有三观吗?!
到底有没有看了不脑损伤的国剧
特殊时代的爱情婚姻,特别喜欢剧里那群孩子,所有的小孩子都很喜欢,演得太好了。
争争吵吵、纷纷扰扰,这就是真实的中国普通家庭;三姑六婆、家人邻里,把父母儿女各种日常关系讲述地很深刻。我们一直在跟各种事物作出妥协,在这样的进程中前进。最后,还是喜欢剧中那种早睡早起之后、早餐桌上的豆浆油条、以及淡淡的皮蛋瘦肉粥!
一个特权家庭鸡犬升天、无事生非的幸福生活,在军队保险箱里躲避时代风霜,穿越岁月洗礼,非典型却也不太失真。中国人的情感A片,废话连篇的恩爱秀。
我不懂好看在哪里,男权父权夫权和体制内特权体现得淋漓尽致,山东汉子哪有怂的、传宗接代男孩子好、刚结婚就不上桌吃饭,一群男的坐那里等菜媳妇在厨房忙里忙外最后不上桌…DEBUFF叠满了😅本山东人ptsd。
大陆国产剧里唯一一部反复看了十遍以上的
小姑子胡作恶我也就是算了,老公只会和稀泥,现实早都离婚了,垃圾剧
其实我不信门不当户不对能结合在一起。
这家小孩,太讨厌了
很机智的用军队人员做背景来讲述爱情,最大程度减少文革背景影响。欧阳懿平反喝酒那段真是心酸。后半段离岛之后的爱情有些无聊。
陪妈看。女主不讨好。
每个人物都很恶心
这个剧是把中国的电视台承包了吗?打开电视永远能看见这位黑眼圈
陪妈断断续续看到了十一集,这种电视剧没有存在的必要